推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提升发展能力的意见

那些成功的人,对于未来或者重要的事特别注视方案的制定。根据公司下达的工作任务,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案的内容应该结合实际,切实可行。您是否觉得方案特别难写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推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提升发展能力的意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提升发展能力的意见

小编寄语:下面是我们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提升发展能力的意见,请大家参阅!

2018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为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进我市工业调整转型、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提升发展能力,增强发展后劲,促进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强市,大力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技术创新为根本途径,以改革集成为基本保障,着力补齐产业短板,优化要素配置,降低企业成本,努力破解制约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的深层次问题,不断提升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冲刺“两先”目标、打造“三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

(二)基本原则

——把握大逻辑和总基调:把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应急与谋远相结合、内部挖潜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缓解企业当前困难,促进企业降本增效与转型、绿色发展同步推进。

——明确主攻方向和发展重点: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引领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坚持“第一力度”和“第一要务”:围绕短板所在、瓶颈所限、发展所需,聚焦问题精准发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着力冲破瓶颈、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

——增强发展信心和工作动力:抓住想干事、敢干事这两个关键点,竞进担当,始终保持专注发展定力,强化部门协作、政策协同,更加积极主动地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坚持系统化推进,共同营造有利于工业提质发展的环境,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二、主要目标

(一)主要指标: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力争达到13.5%;完成工业总产值420亿元,增长14%;上缴税金12.5亿元,增长18%;新增规模企业18家,总数达到175家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以上。

(二)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全年新引进亿元项目43个,其中投资过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和重大项目建设投资150亿元。当年引进项目履约率85%以上、开工率50%以上。续建和新建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率90%以上。

(三)企业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0%,力争达到11%;力争“新三板”挂牌3家、“四板”挂牌25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0家;新增“两化融合”省级示范企业5家、**示范企业15家。

三、工作重点

(一)着力开展招商引资,激发工业发展新活力。

突出产业招商。开展“1212工业增量”行动,紧紧围绕白酒酿造、纺织服装、绿色化工、机械电子、轻工建材、新型能源等六大产业,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缝合产业断层,拉长做粗产业链条,做强一批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白云边产业配套能力,配套产品达到95%以上,集群产值过100 亿元,挤进全省百强产业集群。围绕**水泥有限公司引进水泥制品、水泥机械、原料加工等配套企业,建材产业集群产值达到 46亿元;围绕**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引进造纸化工、造纸机械、工业淀粉、废纸收购加工、包装和固废利用等配套企业;围绕纺织服装引进布料辅料生产加工、刺绣印花加工、针车零配件等配套企业,力争10家以上企业入驻服装产业园,纺织服装集群产值达到 40亿元;引进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带动我市中小机械企业为其配套,形成机械产业集群,集群产值达到 40亿元。

着力盘活存量。着力推进存量资产资源和停建、半停建项目“二次招商”,把“二次招商”作为2018年工作重点之一,分区分类明确存量遗留问题化解和盘活存量的工作任务,进一步明确责任专班,全力化解企业发展难题。对全市闲置资产资源和停建、半停建项目进行全面摸底,分门别类核查,掌握存量现状,找准原因和症结,采取“一处一法、一企一策”,制定“二次招商”方案,积极组织推介洽谈,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法律等手段进行盘活、重组。力争年内盘活存量4家以上。

优化工作机制。实行招商引资专班、专业、专职化,有针对性地开展驻点式、靶向式、敲门式招商。进一步明确二、三产业招商政策,厘清招商洽谈、项目论证、建设推进的运行程序,融合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边界。严把签约关口,拒绝重污染、高能耗、低真实度的项目,做到不考察的项目不洽谈,不评审的项目不签约。坚持“两先两后”供地原则和“20401518”投资要求,严守招商“门槛”,强化履约督办,确保招商质效。

(二)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培育工业发展新动能。

攻坚重大项目。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明确项目建设目标任务,继续实行“逢三会办”和“五个一”工作机制,建立一月一督办、一季一评比、半年一小结、年底总排名的督查考核办法,建立项目会审制度及违约淘汰机制。争取**再生科技等6个项目投产达效;丽源**科技有限公司三期等15个在建项目完工;****水泥等6个项目满负荷生产。

推进扩能增效。做大龙头企业,做强骨干企业,做优小微企业。支持白云边稳健发展,确保“2211”工程二期项目按期建成投产。适时启动白云边第三轮发展战略,开启白云边酒文化项目建设,走内涵发展、以质取胜之路,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兼香白酒首强。强力推进企业“改扩联”,推动企业增资扩产、技改创新、联合重组、做大品牌,支持**水泥建设新型建材产业园、丽源三期、亮锐科技新增生产线、晶诚达二期、奋发印务扩建生产线、鑫盖实业建设中高档瓶盖生产基地。支持先行专用车扩能,加快汽车产业园项目推进。

(三)着力推进转型升级,打造工业发展新优势。

搭建转型发展平台。运用“四区驱动”作为优化产业布局、引领项目提速、拉动全局发展的主要转型平台。临港新区发展绿色化工、循环纸业、新型能源、仓储物流等产业,全面打造绿色生态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城东产城融合区做稳白酒酿造,做强机械电子、做大生物制药和纺织服装等产业板块。金**现代新城区发展商贸物流、文体娱乐、金融保险、总部经济等产业,推动形成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小南海生态涵养区发展观光农业、民俗风情、健康养老产业。鼓励实施项目包装、储备ppp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领域建设。

着力实施“两化融合”。对接“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创新产品、提升品质、培育品牌。加强政府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组建“企业之家”并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工程,以点带面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新型生产模式企业。同时,分组、分领域遴选示范企业,争取新增省级示范企业5家,**示范企业15家。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依托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引导技术人才、研发机构、社会资金、技术成果等社会资源,逐步向企业聚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持宜化**肥业、芭蒂娜服饰等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支持一批科技型企业申报国家、省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新注册和申请商标350件以上,申报省级著名商标8件,新增**名牌1个。

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重点围绕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争取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项目。鼓励企业产学研合作,开发专利产品、转化专利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争取转化省级科技成果6项,申请专利100件,获得专利授权60项。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着重围绕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人工成本、资源要素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和融资成本等五个方面,推进“四个一批”,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淘汰一批产业层次低、产能落后企业,支持破产、停产、停建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厂房租赁等方式“腾笼换鸟”。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社会效益优的成长型企业进一步增资、扩股、拓展产业链。整合一批产品重复、争抢资源、效益低下的企业,引导其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改造一批规模小有市场潜力、产品对路缺技术、生产经营缺资金的企业,在改扩联、转型升级中给予大力扶持,鼓励引导企业内联外合、增资引股、盘活资产,走上正常经营发展轨道。

扎实推进绿色发展。 做好“工业强市”和“生态立市”融合发展文章,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精神。围绕工业生产源头、过程和产品等重点环节,着力推进冶金、化工、建材、造纸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施节能环保、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改造,推进环境第三方治理。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广运用国内外先进节能、节水、节材设备及工艺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研发系统,鼓励废旧金属、废轮胎等资源及垃圾、秸秆回收再生利用,支持**协同窑、楚新能源环保科技、凯迪生物等项目建设和发展,加快磷石膏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加强重金属和危险化学品等的污染防治,提升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动临港新区转型提质、环保升级,深化生态文明园区建设细胞工程,打造国家循环经济产业园。引导企业加快安全生产管理和监测预警系统、应急系统、危险品运输系统实施的推广与应用,优先支持技术工艺先进、有效消除重大安全隐患的技术改造项目,全方位提高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四)着力强化要素配置,提升工业发展新效能。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加强货币信贷政策支持,落实差别化工业信贷政策,金融机构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力争新增贷款投放15亿元。推动商业银行开展应收账款融资、投贷联动等金融服务创新。进一步加强政、银、企三方协调机制,通过金融借贷担保、贴息、补助等形式,积极引导商业信贷资金、企业法人资金和民间资金加大对工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化解融资难题。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支持企业开展上市、发债、资产证券化以及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融资。加强与长江证券公司的深度合作,设立产业培育基金与产业发展基金,扶持实体经济发展。

提高工业用地效率。 加快项目用地审批进度,保障重点项目建设需求。合理安排使用计划指标,严格执行建设用地使用标准和工业用地准入门槛,引导工业用地内涵挖潜,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激励节约集约用地。对供而未用的土地进行全面清理处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积极盘活存量土地,促进土地再利用。

加强产融信息合作。 建立产融信息对接工作协调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及时沟通银企信息对接进展情况,协调解决特殊行业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汇总纳入政府支持范围、有融资需求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并结合产业政策、产业发展方向、产业规划布局等对企业融资需求进行分析、评估和筛选,建立全市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融资需求清单,组织清单内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对接。

做强人才智力支撑。 引进急需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引进、留住、用好紧缺急需人才。培养本土人才,统筹实施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六类“人才工程”。建设企业家队伍和建设“人才之家”,开展人才交流活动。完善建立各类人才信息库和企业用工需求平台,随时掌握企业用工动态,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开展对企业职工的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和鉴定等公共服务。积极引导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

(五)着力推进降本减负,营造工业发展新环境。

开展降本增效行动。 综合运用改革、财税、金融、价格等手段,减轻企业在税费负担、财务、制度性交易、用能用电、人工物流等方面的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制定出台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的实施意见,有效降低企业生产和经营成本,研究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措施,鼓励企业加强管理,内部挖潜、降本增效、开源节流、苦练内功。开展“两项资金”(产成品占用资金和应收账款资金)占用压降专项行动。推广先进管理模式,引导对标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持续清理涉企收费。 全面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动态调整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政府定价管理的经营服务性收费、政府定价的涉企行政审批前置经营服务性收费的收费目录和标准清单。进一步清理各种与行政职权挂钩且无法律、法规依据的中介服务收费、涉企保证金。

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原则,做到减时限、减费用、减程序、减办事,优化行政审批,精简审批事项,实行限时办结。推进中介服务正本清源,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诚信档案、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完善重点项目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实行联审联办、限时催办、分期缓办,切实提升审批效率。坚决杜绝擅自设立前置审批,着力减少资质资格许可。推进监管体制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大政策奖扶力度。 实时跟进国家税收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对实体经济和创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稳增长“二十四条”奖扶的范围、比例和标准。继续实施对引进先进设备、规模企业成长工程、科技创新、质量品牌创建、产品参展、外贸出口、引进人才、挂牌上市等奖励措施。统筹调度整合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产业发展基金等财政性资金3.6亿元以上,继续设立1亿元的“工业企业续贷调度基金”,加大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转型升级、改扩联、税收贡献大、成长性好的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调整完善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工作机制,负责指导和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继续实行市“四大家”领导联系服务工业企业制度,坚持市领导对接帮扶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存在困难和问题。完善“四办”、“逢三会办”机制,通过帮助解决或化解企业难题,增强企业发展信心。配强工业经济主管部门、乡镇工业经济专班力量,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强化责任担当。牢固树立“两个唯一”理念,以“第一力度”抓好“第一要务”,组织动员各级干部勇显责任、勇出一线、勇于担当,确保服务工业经济工作抓得紧、抓得准、抓得实。强力推进抓落实的工作目标责任体系,确保有责任主体、有目标要求、有奖惩结账。

(三)强化运行调度。坚持每季度分行业对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调度,密切关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生产运行,及时掌握工业运行动态和发展趋势,针对运行中出现的异常和问题,深入企业调研分析,帮助企业破解难题,力保企业正常生产运行,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四)强化考核结账。完善工业经济发展工作考评方案,主要考评乡镇、帮办单位服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工业项目落地开工、竣工投产、工业企业新入规、工业企业挖潜培育增效、支持工业统计等重点工作。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继续实行“三色旗”销号管理、“五星标示”排位管理,并严格考核结账,做到硬账硬结。

F132.coM小编推荐

工业经济发展意见


工业经济发展意见

小编寄语:下面是我们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业经济发展意见,请大家参阅!

2018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为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实现**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跨入全市工业发展先进县区行列,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任务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5亿元、增长9%以上,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亿元、增长1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0亿元,增长30%以上;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入38亿元以上、增长12%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户;产值超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突破50家;产销率达98%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以上。

二、重点工作

1、着力推进平台建设。以**江城市带和合肥都市圈建设为契机,抓住G312工业长廊建设以及**、蜀山区域战略合作的机遇,以集中示范园区和**经济开发区现有产业为基础,理顺园区、园镇关系,集中人力、财力和精力,全面提升集中示范园区、**经济开发区两个主平台的承载能力。集中示范园区要加快园区道路建设,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启动大学科技园二期工程建设。**开发区要完成南片工业园区道路及水电、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配套。孙岗工业园依托省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专业镇优势,加快园区改造升级,加快推进孙岗—先生店综合园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鼓励双河、施桥、东桥及其他有条件的乡镇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或结合集镇建设发展工业。

2、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围绕机电及装备制造、绿色农产品仓储加工等主导产业,创新招商方式,强力实施以商招商,拉长做强优势产业链条。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机电及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集群。以江淮电机为依托,通过延伸产业链,集聚一批有实力有特色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设机电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星瑞齿轮、龙兴汽车为依托,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以大学科技园、中创信测等企业为依托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吉宝冷链物流园为依托打造绿色农产品仓储加工主导产业。强力推进应流航空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力争建成1个省级或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3、着力加快转型升级。开展“技术改造年”活动,引导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生产线进行改造提升,促进装备制造、轻纺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加工等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力争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达34亿元。强化财政和金融扶持,对当年技改设备投资100万元—1000万元及1000万元以上部分,分别按投资额5%、8%给予一次性奖励,鼓励企业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快设备更新,拓宽企业技术改造途径。加大对企业设备投资的补贴力度。密切跟踪国家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工业强基工程、产业建设专项基金、省市重点技改项目、贴息等政策,提前做好项目梳理策划,争取更多项目获得国家省专项资金扶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壮大,全力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加大退城进园工作力度,通过关、停、并、转,激活僵尸企业。加快推进维麦重工、威玛智能两家公司在新三板挂牌。

4、着力强化项目建设。一是切实抓好策划储备,在各产业关键环节策划一批关键项目。重点推进江淮电机高压电机和变频器项目、星瑞齿轮三中心项目、中创信测、大学科技园、联胜产业公园、**投创展、泓济环保、祥安热能设备二期等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新建、在建项目建设。二是切实抓好项目推进。继续落实区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逐个项目建立台账,拉出“问题清单”、“措施清单”和“责任清单”,确保每个项目有人管、有人促。三是切实抓好政策落实。发挥政策支撑撬动效应,对企业在招商引资协议外当年新增标准化生产厂房3000平方米以上的,按每平方米50元予以补助,积极兑现相关土地和财政支持政策,协调督促资金足额到位。

5、着力促进两化融合。在进一步夯实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上,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信息化为核心,促进城乡发展,深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篇)、“互联网+发展”战略,狠抓“智慧**”、“智慧乡镇”建设,提升信息化引领工业转型发展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促进工业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推出一批“智能车间、数字工厂”示范试点。新培育省、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5家以上。

6、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做好工业项目“一站式服务”, 对工业企业免征工业项目筹建阶段的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相关经营服务型收费,对发达地区梯度转移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超标排放、不造成掠夺性资源浪费的企业,给予最大限度的政策支持。严格落实企业“宁静生产日”制度,规范对工业企业的检查行为,全力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7、着力提高运行质量。坚持把抓实经济运行调度作为推动工业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关键举措,按照扶优与解困并举的思路,重分析、勤调度、强服务,积极应对下行压力。结合市政府下达的2018年指导性目标任务,科学研判增减因素,分解下达各乡镇(街)、园区的指导性计划,落实责任,实行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联席会议制度,继续实行月通报、季调度、半年巡查的运行监测调度制度,及时掌握运行轨迹,切实提高运行质量。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高规格领导组,定期会商工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全面落实“调、转、促”和“三重一创”等相关政策措施,各乡镇街、园区要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强化督查考核,切实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二)加大帮扶力度。2018年的“暖企行动”工作,以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我为**工业发展做贡献”活动为抓手,继续实施区领导和区直单位结对帮扶重点企业制度,坚持问题导向,实行精准帮扶。尤其是区领导联系的重点工业企业,要深入企业,及时掌握企业运行动态,重点协调解决企业外部环境、生产要素配置等突出问题,鼓励单位和个人,充分发挥各单位、个人的职能信息资源优势,打破帮扶对象的局限,实实在在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解决问题。

(三)完善政策措施。深入推进工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严格兑现相关奖励政策,继续推进税融通业务,做大做强担保公司、提高担保能力。扩大中小企业应急周转金的使用范围、提高周转额度。设立产业投资资金,提高区财政“银政担”业务代偿比例,切实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区财政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按时足额配套市级发展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实施技改和创新发展。按照实现产值、上缴税收和技改投入情况,评选年度星级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并给予适当奖励。继续实施和完善企业家队伍建设工作。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推进我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xx〕93号)和《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xx〕93号文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6〕54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要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都市现代农业,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动力,为我市加快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比例达到85%以上,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比例达到85%以上,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4.6∶1,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重点任务

(一)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

1.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产业园区集聚。坚持规划先行、特色引领,加快建设特色小镇,加强镇驻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推动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意文化,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特色小镇。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2018年完成35个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和报批,争取即墨市、平度市成为全省新一轮县域经济提升行动县(市)。到2020年,打造50个产业发展高效、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落实农村人口进城镇落户政策,实现进城农民市民化,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推动整村(社区)农民市民化。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责任单位:市城乡建设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局、市农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

2.打造优势农业功能区。发挥区域优势,着力建设一批高产优质粮食生产功能区、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功能区。以青岛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为依托,建设高产优质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大沽河沿岸流域为重点,规划建设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功能区;以崂山、大泽山和大小珠山等山脉为重点,规划建设重点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贯彻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构建政策资源向优势农业功能区精准支持机制,提升粮食产能和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到2020年,建成稳产高产高标准粮田200万亩、绿色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基地100万亩、高端特色重点农产品保护区生产基地100万亩。(责任单位:市农委、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国土资源房管局、市粮食局)

3.发展高端特色现代畜牧业。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区三级联创,创建200个绿色发展示范场、20个示范镇,以点带面,促进全市畜牧业绿色发展;持续发展规模化标准养殖,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新改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00处以上、建设标准化示范场(区)500处;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发展新业态,转移优势产能,加快培育兽药饲料、生物科技、畜牧业装备制造、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种养加一体化,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产业链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做大做强特色品牌畜牧业,改造提升六和肉禽、九联肉鸡、万福猪肉、康大肉兔等名优品牌,支持里岔黑猪、琅琊鸡、青岛年猪、禧福黑猪、崂山奶山羊、榕昕肉牛等创建特色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发展潜力的特高精品牌产品,培育无公害产地产品“双认证”养殖企业500家。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规定,完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运行管理,健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机制。到2020年,肉蛋奶总产量稳定在110万吨左右。(责任单位:市畜牧兽医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4.加快建设“蓝色粮仓”。坚持“引、增、稳、控”齐头并进,在全国率先建成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创新引领型、统筹发展型“蓝色粮仓”。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的水产良种繁育基地、水产健康养殖基地、渔业资源养护基地、远洋渔业生产基地、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和水产冷链物流基地,实现优质水产品品种有序引进、水产养殖稳定发展、近海养殖有序退出、远洋捕捞规范发展、近海捕捞科学控制,全力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水产品消费需求。到2020年,远洋捕捞产量达到xx万吨以上,累计发展抗风浪网箱600个,工厂化养殖面积达到 120万平方米以上,海洋牧场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责任单位:市海洋与渔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5.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立足资源优势,重点打造粮食、花生、蔬菜、肉猪、禽类、乳品、饲料、海产品等8条产值过百亿元的农业产业链。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引进国内外大型农业集团总部或区域总部、研发中心,促进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扩大实施区域和品种范围;引导、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促进其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加快消化粮棉油库存。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分等分级、产地初加工、直接营销,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落实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用地和用电等优惠政策。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鼓励在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到2020年,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责任单位:市农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房管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供销社)

6.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做大做强休闲和旅游农业,强化政策、用地和资金支持,加大对休闲农业园区、农业节会和乡村旅游重点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用地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发展特色经济林等绿色产业,推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龙头企业,以点带面、连片开发,打造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综合体。打造精品乡村游线路,在城市近郊区、大沽河沿岸、滨海沿线和北部山区区域培育一批生态旅游品牌。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改善旅游村镇居民用水用电、道路、停车场、餐饮、厕所等生活环境、服务设施,进一步提高档次、质量和从业人员素质,促进农民就业增多、收入增长。2018年创建省级旅游镇村3个、畜牧业旅游示范区3处,培育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0个,打造5条农业旅游精品线路。到2020年,发展休闲农业节会100个,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综合收入达200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市农委、市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民政局、市林业局)

7.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创业”行动,加快推进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市建设,助推互联网与农业发展高度融合、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同步提升。完善农业大数据平台功能,为农产品质量追溯、灾害预警、动植物疫情防控、农机安全防控、耕地质量监测等提供网络、信息、技术支持。发展智慧气象和农业遥感技术,强化深松整地智能化信息化监管。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深化涉农区(市)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互联网+社村共建”,大力培育农产品电商平台企业和农村电商服务企业,打造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逐步实现农产品“产运销”电子商务一体化发展,带动农民利用互联网创业就业、发家致富。2018年培育农村电商示范县、特色电商镇和电商示范基地、示范企业20个。到2020年,农业信息化综合水平达到65%以上,基本实现农产品“产运销”电子商务一体化发展,引领10万农民创业就业,带动百万农民利用互联网致富。(责任单位:市农委、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气象局、市邮政管理局)

8.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优化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深入整合农村闲置宅基地、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集聚发展,确保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开展“星创天地”项目建设,打造农业“众创空间”。加快推进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东北亚区域性农产品价格形成中心和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扶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优势特色品牌发展,大力建设区域特色凸显、品牌实力卓越的农业产业园区。深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科学制定园区规划,推进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同步建设。引导发展“生产+加工+科技”型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产业园区综合体。建立农业科技园区产业联盟,加快推进青岛大沽河流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构建农业创业园集群,2018年重点打造50家现代农业园区。依托驻青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农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市国土资源房管局)

(二)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9.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承担农业综合开发、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涉青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采取财政奖补等措施,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委托代理、土地托管和土地信托等方式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重点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资企业,通过项目扶持、资金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创办专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机作业、农田灌排、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供销、邮政、农机等系统发挥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作用,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在管理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积极推动开展信用互助业务试点。到2020年,培育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00家,市级规范化家庭农场1000家,农业组织化率达到70%以上,农业服务社会化率达到70%以上。(责任单位:市农委、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畜牧兽医局、市金融工作办、市供销社、市邮政管理局)

10.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推动供销合作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健全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支持流通方式和业态创新,搭建全国性和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建设中国供销青岛农产品物流园和城市社区放心农产品直销店。加强商贸、供销、邮政等系统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建设与衔接,完善镇村物流体系,到2020年实现镇(街道)驻地和中心村(社区)物流配送全覆盖。拓展供销合作社经营领域,由主要从事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为农民提供便利实惠、安全优质的服务。(责任单位:市供销社)

11.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教育培训和品牌营销作用,开展标准制订、商业模式推介等工作。拓展政府购买服务领域,将质量检测、信用评估等领域适合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移交行业协会。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产业联盟,支持联盟成员通过共同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融资拆借、共有品牌、统一营销等方式,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责任单位:市农委、市畜牧兽医局)

12.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优化农村市场环境,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利用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相关扶持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同等对待。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要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房管局、市农委、市水利局、市商务局、市林业局、市旅游局)

(三)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13.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体系,深度挖掘农民增收潜力。推进全产业链经营,建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与扶持政策挂钩激励机制,带动农民分享产业融合带来的增值收益。健全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引导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设立共同营销基金,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责任单位:市农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金融工作办)

14.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加快完成农村集体各类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切实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历史遗留问题。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村集体公益性设施等确权登记颁证。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到2020年基本完成改制任务。探索建立以产权为核心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推广土地入股和财政性支持资金折股到户,让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长期分享资产收益,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居民房屋所有权、林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完善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功能,有条件的镇(街道)要加快建立产权交易市场。(责任单位:市农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房管局、市林业局)

xx.强化工商企业社会责任。鼓励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工商企业优先聘用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引导工商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制度,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与利益联结机制相挂钩。(责任单位:市农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畜牧兽医局)

16.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稳定土地流转关系,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等计价方式。规范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行为,建立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分级备案制度。引导各涉农区(市)建立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风险保障金制度,并探索与农业保险、担保相结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契约意识,鼓励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信用评级方法体系。推行涉农合同示范文本,依法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违法行为。加强土地流转、订单等合同履约监督,建立健全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保护双方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市农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市工商局)

(四)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

17.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以涉农区(市)为基础,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服务。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平台,利用现有农业产业园区、空置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建设一批中小型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吸引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和相关企业入驻,建立在线技术支持体系,提供设计、创意、技术、市场、融资等定制化解决方案及其他创业服务。依托工业云等信息化服务平台,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引导鼓励信息化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积极参与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开放共享。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其健康发展。采取政府购买、资助、奖励等形式,引导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提供公共服务。(责任单位:市农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局)

18.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鼓励青岛农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驻青金融机构拓展“三农”业务,下沉服务网点,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农村信贷投入,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落实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农村金融机构可按照不超过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比例给予补贴。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坚持“社员制、封闭性、民主管理”原则,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支持涉农企业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推动涉农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或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建立政府支持的市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落地,鼓励涉农区(市)设立分支机构,吸引国内大型融资担保公司在我市设立新的融资担保机构,增大担保资金规模。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开展蔬菜价格保险试点,健全养殖业保险与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政策协调联动机制。探索建立农业补贴、涉农贷款、农产品期货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办、市财政局、市农委、青岛保监局、市畜牧兽医局)

19.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实施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发挥青岛市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作用,统筹驻青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各类农业科技资源,实施一批重点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推动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和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开展“千名科技人员下乡”行动,健全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点,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集成推广关键增产增效技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农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畜牧兽医局)

20.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中小型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田节水灌溉,提高灌溉蓄水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90万亩。整合资金,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成村内道路硬化亮化、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宽带网络光纤改造。实施农村改暖工程,加快建设农村供热、供气设施,2020年实现具备条件的镇(街道)驻地建设集中供暖设施和开通管道天然气。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基本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水利局、市农委、市城乡建设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规划局、市城市管理局、市环保局、市交通运输委,青岛供电公司,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和各市政府)

21.支持贫困镇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经济薄弱镇村、贫困村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农村服务业,实施符合当地条件、适应市场需求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扶持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鼓励经济发达区市与经济薄弱镇村、贫困村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合作,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经济薄弱镇村、贫困村产业融合项目。(责任单位:市扶贫协作办,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和各市政府)

22.开展试点示范。积极申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新和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局、市旅游局)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地方责任。有关区(市)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要强化主体责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产业融合集聚。要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融合发展模式。

(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积极落实国家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小微企业税收扶持政策,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市财政局要统筹安排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投入,创新政府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产业引导基金、贷款贴息、农业信贷担保等途径,鼓励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深化农业“三项补贴”改革,优化完善畜牧养殖扶持政策,农机购置力争实现普惠性补贴。

(三)强化部门协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密切协作配合,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对本意见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评估。

深入开展“提升能力、提升标准、提升效率”活动的实施方案


深入开展“提升能力、提升标准、提升效率”活动的实施方案


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继续深入推进干部作风建设,推动镇整体工作实现新跨越,经镇党委研究决定,在全镇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以“提升能力、提升标准、提升效率”为主要内容的“三提升”活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镇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握镇情,谋求突破,围绕“壮大镇域经济,改善民生质量”这一发展定位,大力倡导“思想大解放、环境大优化、发展大跨越”这一主旋律,以“紧扣发展新目标、促进作风新转变、实现能力新提升”为主题,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对标定位创优争先、深化干部作风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主观能动作用,抓创新提标准、抓规范提效率,抓学习提能力,为推进全镇科学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二、目标要求
按照“四个坚持”原则,坚持服务大局,坚持统筹大局,坚持分类推动,坚持群众参与。紧紧瞄准“六新”目标,切实开展好“三提升”活动:一是发展理念得到新转变,二是发展能力得到新提升,三是发展定位得到新提高,四是发展难题得到新破解,五是发展环境得到新优化,六是发展机制得到新完善。争取通过这次活动,使全镇形成“三提升”的良好导向,完善“三提升”的推进措施,健全有利于“三提升”的体制机制,解决一批制约“三提升”的突出问题,立足我镇山区、矿区、老区、外区实际,培育“4+2”产业模式为主导的镇域经济,加快推进我镇镇域经济新跨越、民生质量新提高,让干部群众切实感受到开展活动带来的新变化。
三、方法步骤
“三提升”活动从3月下旬启动,至20xx年1月底基本完成。活动分为“解放思想、学习培训、对标定位、提速增效、全面总结”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解放思想
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全镇上下对这次活动的认识,共同行动起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打开“主要领导沉下去、干部职工动起来、广大群众感受到”的良好开局。
搞好动员部署,各单位、各部门要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镇的决策部署上来。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发动宣传,使广大干部高度重视、全体职工积极投入、广大群众热情支持,确保“三提升”活动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阶段:学习培训
通过进一步加强学习使全镇党员干部、职工的能力得到提升,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班子创建活动。各参学单位要按照把学习活动贯穿始终的要求,要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开展不少于1周时间的集中学习,写不少于1万字的学习笔记,领导干部每人至少撰写一篇体会文章。
1、突出学习重点。在继续深化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壮大镇域经济,改善民生质量”和我镇“4+2”产业模式这一发展定位的需要,重点强化新知识、新趋向、新经验的学习,切实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党政领导干部要加强对发展新趋势的学习,要及时了解国内外发展动态、信息,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深入研究镇域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规律;镇政府各部门要重点围绕掌握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优化发展环境所需的政策、法律、经济等方面的学习,强化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农村建设、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学习;社区要紧紧围绕推进和谐社区创建,重点加强服务社区居民、美化生活环境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各村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加强服务“三农”发展方面知识的学习;企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和本职工作,重点加强相关产业和操作技能的学习,要做到业务知识学精、职能职责学明、法律法规学清。
2、搞活学习方式。
积极“请进来”,围绕发展振兴镇域经济、培育“4+2”主导产业、三年大变样等中心工作,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就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城镇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等进行专题讲座;主动“走出去”,分产业、分专题、分行业组织党员干部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借鉴经验。
3、树立学习导向。
在领导干部层面深入开展“内学王永利、外学王彦生”活动,积极响应省委号召,认真开展“双学双建”活动。在基层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科技攻关学赵治海、干事创业学郭建仁”活动,注重发掘先进事迹、优秀个人,通过从我镇向全区选送一批先进典型和行业带头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争做学习的榜样、创新的表率、实干的典型、廉洁的模范、服务的标兵。
第三阶段:对标定位
进一步强化创新理念,促进我镇工作整体标准得到提升,围绕形成“三提升”良好导向,引导全镇上下深入开展“对标定位、创优争先”活动,通过找差距、定目标、寻路径,促进工作落实,为全镇的发展规划奠定基础。
1、搞好思想发动。在集中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各参学单位要充分认识“对标定位”的重要意义,动员广大党

深入开展“提升能力、提升标准、提升效率”活动的实施方案第2页

员干部围绕工作能力、工作标准、工作效率向一流水平、更高层次看齐,科学确定对照标杆,持续提升发展水平。
2、开展“四对照”活动。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要“对照群众意见查不足、对照一流标准看差距、对照专家建议找问题、对照目标任务抓落实”,制定措施,谋划长远发展定位和确定阶段性目标,形成《对标定位报告》。一是对照群众意见,进行查漏补缺。各参学单位要利用一个月左右时间,对照学习实践活动和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认真开展一次“回头看”,进一步查找薄弱环节,完善整改措施。二是对照一流标准,分层对标定位。高标准要求是高水平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各参学单位要把提升标准作为自觉追求,进一步强化标准意识,努力向一流水平“对标”。全镇上下立足更好地服务全区中心工作,着眼于全区一流、全市创优、全省争先,确立发展目标,增强工作的前瞻性;行业、产业、企业要瞄准区内、市内乃至省内一流水平和先进标准,与行业高端和大企业对标,致力打造具有高竞争力的行业、产业和企业龙头;每个岗位、每名干部、每位党员要瞄准最好、干到极致、追求卓越、争创一流。三是对照专家建议,形成对标报告。立足推动我镇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进一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积极聘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把脉会诊”,帮助开阔发展思路、提升工作水平、找准发展定位。《对标定位报告》要体现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总体思路、工作目标、推进方法和保障措施,初稿形成后要广泛征求意见、组织群众评议。我镇要立足实际,提出一项年内突破性重点工作,经主管此项工作的镇领导审定后,与《对标定位报告》通过镇三提升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并备案。在通过《对标定位报告》的基础上,加快编制或修编城镇村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及全区重点行业的战略发展规划,切实形成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规划成果。四是对照任务目标,抓好督导落实。我们要做到“两个相结合”,开展“三提升”活动与落实全年目标任务相结合,完成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任务相结合。各参学单位要重点围绕我镇镇域经济发展、三年大变样、城乡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开展“百日集中攻坚”行动,6月底前要完成95%的整改任务,年内拟突破的重点工作要取得阶段性成效。镇“三提升”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以《对标定位报告》为依据,建立对标定位台账。同时,结合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台账和年内拟突破的重点工作,采取挂牌督办、销号办结、跟踪问效等手段,抓好督导检查,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3、开展“创优争先”活动。
通过全方位开展“服务发展我先上、岗位创优我先行”主题实践活动,把中组部号召开展的“讲党性、重品性、做表率”活动切实落到实处,推动我镇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立发展之志、谋突破之举、走跨越之路,要在全镇掀起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热潮。
通过开展“对标定位、创优争先”活动,真正使“人人争一流、事事争一流、时时争一流”成为全镇上下的共同追求和一致行动。6月底,我镇将召开半年调度会,对“对标定位、创优争先”进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第四阶段:增效提速
进一步加大规范力度提升全镇上下工作效率,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干部作风建设的意见》,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工作效率,努力营造有利于加快我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流发展环境。
一是完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建设。健全完善申报受理、政务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规范审请报送制度,简化上报环节,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请报送效率。结合我镇各部门职能和业务特点,完善和落实岗位责任制度,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告知送达等各项制度,逐步形成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
二是深化窗口服务部门建设。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和规范全省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继续加强窗口服务部门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水平。
三是健全长效机制。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建立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产业发展、城镇规划、土地供应、环保约束、财税分配、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机制,形成有利于推进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第五阶段:全面总结
活动结束前,要认真做工作。各参学单位要对照活动开展情况,实事求是地对本单位、本部门活动成效作出评价,认真总结取得的成效经验,并以此提出巩固扩大活动成果的努力方向和主要措施,形成总结报告,报镇“三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镇“三提升”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把发展成果、创新成果和规划成果作为衡量活动成效的标准,对各参学单位进行检查验收。重点检查是否形成了“三提升”的良好导向,是否完善了“三提升”的推进措施,是否解决了一批制约“三提升”的突出问题,是否健全了有利于“三提升”的制度机制。同时,将打基础、利长远、可持续的工作作为重要衡量依据。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要强化领导力量。把深入推进“三提升”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镇成立“三提升”活动领导小组,下设活动办公室。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良好局面。
二要强化协调指导。镇“三提升”活动领导小组通过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及时掌握活动进展情况,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分析解决存在问题。要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载体,丰富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确保取得实效。特别要注重把中组部提出的“讲党性、重品性、做表率”活动以及省委提出的“双学双建”活动与市委提出的“三提升”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不断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切实推动我镇各项工作创新发展。
三、要强化检查引导。镇“三提升”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紧抓日常检查引导工作,整合工作力量,采取各项措施,强化检查引导,确保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要把开展“三提升”活动情况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结果运用。
五要强化宣传监督。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及时宣传市、区关于深入推进“三提升”活动的各项部署要求,及时宣传好做法、好经验和先进典型。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监督作用,对不作为、乱作为的反面典型,要公开曝光,及时处理,营造推进“三提升”活动的强大声势和浓厚氛围,不断把活动引向深入。

推进教学结构改革实施方案


推进教学结构改革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减负增效”真正落实,促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经研究,县教育局决定在全县中小学校深入推进教学结构改革。结合我县前期教学结构改革工作的开展情况,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按照“两增两减一提高”(解释见附件1)的基本要求,以办人民群众满意教育和适应时代发展教育为目标,以促进师资队伍观念转变、方法革新和专业成长为手段,高中以“两自主”(自主管理和自主课堂)改革,初中、小学以“思维型生本课堂”(教学原理见附件2)为突破口,注重在课堂上“以学定教”,在操作模式上不拘一格,不断优化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扎实推进全县教育事业和谐、均衡、优质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使教学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努力达到全县教改有明显效果、有丰富成果、有区域规模、有示范品牌、有辐射影响,最终使教师专业水平得到突破性提升,形成一批优秀教改实践成果和学术成果,全县中小学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一)全面推进教改活动

从2015年起,全县每年至少有20%的中小学校达到教学结构改革合格学校的标准(见附件3)。到2020年,全县所有中小学校都要达到教改合格标准,各校教师参与教学结构改革的范围达80%以上。

(二)不断打造教改典型

教无定法,教改也不拘一格。各中小学校要努力探索高效的、有校本特色的教学结构改革“三级模式”(学校改革模式、学科课型变式、个人教学风格)并不断优化。从今年起,全县每年都要争取分别打造一批县级、市级教学结构改革先进学校,原有的先进学校要不断完善改革举措,逐渐形成一批在县、市乃至全省具有影响力的教改示范窗口。

(三)大力培养名优教师

县教研室、县电教馆、各镇(街道办)教管中心、各中小学校,要坚持每年组织开展与教学结构改革相关的教师技能竞赛和研究活动,精心培养出一批教改优秀教师,推出一批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具有影响力的教改名师。

(四)形成一批学术成果

县教研室、县电教馆每年都要计划立项一批教学结构改革县级课题,争取立项一批教学结构改革市级、省级课题,提炼、推出和交流一批学术成果。各中小学校要认真组织编辑《学校教学结构改革指导手册》(教学结构改革手册可参见附件5),既作为教师实施教改活动的指南,又集中呈现学校个性化的教改体系与结构。鼓励各校、教师成立与教学结构改革相关的研修工作室,充分发挥团体研修的力量,力争一批富有成效的教改经验能够在县内外推广。

(五)整体提升教学质量

提升教育质量是推进教学结构改革的终极目标,要加强对学生学业发展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监测以及其它学生成长指标的分析,以教育质量的变化为主要依据,去不断修正和完善教学结构改革的各环节工作,使得育人成效得到明显提升。

三、组织领导

为继续深化我县初中教学结构改革的各项工作,实现预期目标,成立**中小学教学结构改革顾问组、领导小组、专家指导组和学科指导组,名单如下:

四、实施办法

(一)加强领导,精心布署

各校要优化调整教学结构改革领导组和学科指导组,切实加强对教学结构改革的组织领导,把教学结构改革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任务件件分解,责任层层落实。树立校长是教学结构改革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观念,要把教学结构改革作为校长的一把手工程狠抓落实。各校教学结构改革领导组和学科指导组成员要深入一线,深入课堂,为学生鼓劲,为教师解惑,为教学结构改革开路,及时研究并解决教学结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

(二)围绕质量,修订方案

各校要认真总结教学结构改革得失,遵循“学校有教改模式、学科有教改变式、个人有教改风格”的指导思想,根据教学结构改革的基本理念、基本步骤、关键环节等要素,选择适合的视角,结合学校自身实际,积极调整全面实施教学结构改革方案,于2015年12月31日前将调整后的教学结构改革实施方案上报县教学结构改革办公室备案,各学科制定课改实施方案,交学校存档备查。2016年春期起,四年级至九年级要全面实施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各学校要借鉴先进学校教学结构改革经验,在全体教师中形成“我要改、我敢改、我会改”的氛围,达到“一人带一科,一科带一年级,一年级带全校”的效果。

(三)转变观,提高认识

各校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结构改革经验,充分认识“两自主”改革、“思维型生本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领会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每个学生在个性、人格、素质等方面得以健康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把握其“凸显主体,以生为本”的基本特征和“问题引领、自主建构、成果汇报”的基本方法。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共享成果的能力。

(四)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各校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继续完善教学结构改革所必须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科学的运行机制。要充分调动教师自觉投身教学结构改革、研究教学结构改革、反思教学结构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校长、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促进教学结构改革扎实推进。

1.实行校长、分管校长、教学管理人员及科任教师经常性观课议课制和教科研周例会研讨制。观课议课和周例会等活动要规范运行,建档管理,形成详实的文字、声像资料。

2.实行阶段性课题研究的开题、分析研究、结题制。要按照“实案例、小问题、有见解”的三维教科研策略,适时研究,及时总结。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有见解的教学论文或教学案例,每所学校每学期择优选编一册论文集或案例集。

3.实行校际交流活动制。要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研讨活动。适时将学习心得、体会、论文、案例、课件等成果上报,经审核放入**中小学教师研修网,实现资源共享。

4.实行文本、电子影像资料并重的档案管理制。集体备课、周例会等所有教学活动过程均具有文字、影像资料可供检查、可资借鉴。

5.建立名师工作室,深化学科研修。鼓励各学校、名师、骨干教师建立教学结构改革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教师教学结构改革能力提升。县教研室、电教馆要加强教学结构改革专题培训,提升教研员的业务指导水平。各中小学校要将教学结构改革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结合起来,要组织各学科开展教改研究活动,解决学科改革中具有普遍性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学定教,不断探索和解决学科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五)典型引路,积极实施

结合教学结构改革的扎实推进,各校要充分发挥本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领头羊作用。要注重发现和培养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教学结构改革的实施“基础在备课,关键在设计,重点在使用。”各校要紧紧围绕这三个环节狠抓集体备课,积极创新模式。提倡主备课人预设并解读、成员讨论定稿,或主备课人预设并试讲、成员讨论定稿或随机分工、协作备课等有效备课方式。要有专人将教师发言要点记录在册,并创造条件进行实况录像。

运用导学案的课堂,导学方案的设计要坚持“科学铺垫、循序渐进、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原则,确保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有兴致、有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完成。

课堂实施要突出强调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评价者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其激发兴趣、组织引领、架桥铺路、迷津导航、点拨评价、拾遗纠误的课堂主导作用。

(六)逐步达标,固化成果

从2015年开始启动全县中小学教学结构改革达标活动。各中小学校对照泸州市教学结构改革三级评价标准,于每年12月31日前,向县教育局递交教学结构改革达标申请(见附件6),教育局择机对申报学校进行验收。

对教学结构改革工作达到相应标准的学校,分别授予**教学结构改革合格(先进、示范)学校,对教学结构改革工作成效显著的学校,推荐申报泸州市教学结构改革合格(先进、示范)学校。

五、督查考核,推进改革

1.各学校要建立考评与激励机制,对教师参与改革的工作情况、获奖情况、教学效果等进行综合考评,不断强化教学结构改革对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考评结果要与评优评先、晋级晋升、绩效工资等挂钩。

2.各镇(街道)教育管理中心,要对每一所中小学校参与和深化改革的情况、取得成果与获奖情况、教学质量指标变化等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对学校年度综合考核体系,并作为校长绩效考核和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3.教育局和教研室,将对各镇(街道)、各校推进和深化教学结构改革的工作情况、教改目标完成情况、教学质量提升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记入对各镇(街道)、各校的年度综合考核总成绩。

(督查考核细则见附件7)

六、保障措施

(一)调控到位,确保经费

确保教学结构改革工作调控到位,经费落实。各校要积极争取和筹措资金作为教学结构改革的经费,用于奖勤罚懒,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二)加强展评,严格考核

各中小学校每期开展至少1次针对全体教师的、以教学结构改革为主题的教改成果展评或展示活动,校长和学校管理人员要带头上教改研究课。县教研室、电教馆每年都要组织以教学结构改革为主题的学科课堂教学展评或教学技能竞赛活动。

各镇、各校要加强教学结构改革工作的考核评比,每年要开展教改先进教师、先进集体、优秀教学成果等评选表彰活动。考核结果要与评优评模、晋职晋级、绩效工资挂钩。对考核为优秀的领导和教师优先评优评模,优先晋职晋级,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考核不合格的,实行问责制,并给予一定的惩处。

教育局定期开展教改先进学校(示范学校)、先进教师、优秀工作指导手册、优秀导学资源、教改课题研究成果等评选表彰活动,树立教改典型,推广教改成果。教育局适时对基层学校推进教学结构改革的进展和效果进行督查审核,督查审核结果作为考核学校和校领导的重要依据。

(三)搭建平台,整合资源

充分发挥网络容量大、辐射广、资源共享、交流便捷的优势,积极开发教学结构改革网络资源,以**教研网为基础,着力搭建教学结构改革网络资源平台,切实推进“两自主”、“思维型生本课堂”健康持续发展。

个人能力提升计划书


个人能力提升计划书(一)

一、自身现状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做事有耐心,有恒心,能够有序的处理繁琐的事情。

2、积极上进、学习能力较强。

3、遇事沉着冷静、抗压能力较强。

(二)不足剖析

1、时间管理能力较差。

2、EXCEL办公软件熟练程度一般。

3、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4、表达能力较差,文笔一般。

二、个人能力提升具体方案实施

(一)、合理安排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1、学会列清单,把自己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写下来,这样做首先能让你随时都明确自己手头上的任务。不要轻信自己可以用脑子把每件事情都记住,而当你看到自己长长的list时,也会产生紧迫感。

2、根据帕累托原则,应该对每天要做的事情分清轻重缓急,对每天要做的事情做如下的排序:

A 重要且紧急——必须立刻做。

B 紧急但不重要——只有在优先考虑了重要的事情后,再来考虑这类事。

C 重要但不紧急——只要是没有前一类事的压力,应该当成紧急的事去做,而不是拖延。

D 既不紧急也不重要——有闲工夫再说。

3、每天工作结束后对工作清单进行回顾与检查,通过回顾及检查所有清单并进行更新。

(二)关于EXCEL应用技能的提升。

1、每天花1-2个小时在网上下载视频学习。

2、学习的内容有以下几点:快捷操作与表单设计、常用函数、查找与对比、统计与汇总。

3、在工作中进行实践,不断检验学习成果。

(三)关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1、在记忆方面的提升

(1)在工作学习中,将各种信息、知识分门别类、有序地加以储存(将短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经常性地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地整理,使知识记忆牢固,知识有序的储存,在具体思维过程中所需的问题信息、背景知识就能被迅速检索、有效地激活运用。

(2) 在对材料分析的基础上,用列表、提纲树状图的方式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2、在思维的程序与策略方面的提升:

熟练掌握思维的程序化策略,在工作生活中,把自己置身于问题之中,善于发现问题,多思考、多总结,多运用。

(四)强化表达能力,提高文笔水平

1、在工作生活中,自信、大胆、积极、主动地多与他人沟通交流,勤学好问,谦虚求教。

2、业余时间广泛阅读各类有益书籍,汲取各领域知识,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将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尽可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积极收集素材,将优美文章或段落摘录下来,不断积累,多思考,多想象,多观察,勤写作,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水平。

总而言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把计划落到实处,不断提升个人能力!

个人能力提升计划书(二)

没有计划的生活和工作是盲目的,凡事都必须有计划,计划可以使人做任何事都得心应手,井井有条。为了更好更快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使自己能更好的适应自身角色。我的个人提升计划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自身不足剖析

1、书写水平较差,英语水平一般。

2、组织管理能力较弱,沟通水平不高。

3、教学水平一般,专业知识能力一般。

二、提升项目

1、继续加强钢笔字练习,每周练习5页钢笔字。

2、加强对《英语》的学习,()研究2部英文原版电影,以便更好的为第二课堂服务。

3、提升调查研究能力,能够应用哲学的观点、方法观察和思考问题;研读一本《方法论》书籍,学习《有效沟通艺术》。

4、提升专业技术知识。主要利用网络学习《电工基础》和《化工机械》的相关教学和专业知识。

5、撰写一篇《关于分组教学的思考》总结,利用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对分组教学深入剖析。

以上几点是本学期个人提升计划内容,通过坚持不断努力,我们的能力一定会有较大的改变。

20xx年x月x日

个人能力提升计划书(三)

作为一名网管身上所肩负的使命,那就是要不断学习、钻研技术知识并与实际经验相结合,搭建出适合公司的网络办公平台,保证公司网环境的畅通,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作为网管,我们所面临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寻找适合个人专业成长的提升规划,这不仅是事业追求的需要,也是我们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更是公司发展的需要。对个人专业成长进行规划,实际也是对人生的规划,这样才能使体现自己的价值。

一、个人情况分析

作为一名从事企业网管理人员,丰富的网络管理经历为我提供了审视自我及网管职业的诸多视角。但是由于平时只顾忙于繁琐的处理网络故障及解决同事计算机方面的困难,而忽略了将自己所学到的经验进行系统的梳理,另外学习也欠缺,没能及时地对新技术进行掌握运用及对自己的学习体会进行总结反思,在专业知识方面进步还是比较慢。

如今,公司规模发展越来越快,我深切地感觉到自己的专业成长还不够理想,也感到了自己知识的欠缺。现在最为迫切的是切实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在领导的指导熏陶下与实践经验的浸润中快速成熟起来。

二、专业成长目标

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的成长,我将立足岗位,以公司发展所需的网络搭建为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多向其它大型公司网络管理

模式学习。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公司发展现状相结合,搭建出适合公司发展的网络环境。我计划用今年一年的时间,实现自己由服务型网络管理人员成长成为能为公司出谋划策的综合型网络管理人员,努力让自己在专业技术上有所建树。

三、专业成长途径

认真学习,提高专业水平。认真摘抄从书本或者网络上等看到的专业知识和新课程的相关知识,做好知识积累;向其它有网络管理经验的人才虚心学习;每周进行一次从网络上认真观摩一些技术专家知识讲解视频;每月总结回顾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养成良好的反思学习习惯,在反思中扬长、奋进、创新;坚持个人自学与别人传授相结合、多渠道广泛学习,切实提高专业水平。

虚心请教,提高自己整体素质。认真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做好培训记录,吸取经验以便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工作中遇到困难,多向领导请教,学习领导的处事方法;多看一些文学书籍,以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表达能力;进一步利用网络,学习为人处事等其它方面的知识;与其它同事团结合作,实现同伴互助。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个人成长规划的设计与制定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同时也是对自己在职业上能够长期提高专业技能的有效方法。所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推进品牌强县战略实施意见


推进品牌强县战略实施意见

小编寄语:下面是我们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进品牌强县战略实施意见,请大家参阅!

为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推进品牌强市战略实施意见的通知》(眉府办发〔2018〕13号)文件精神,深入实施“品牌强县”战略,做大做强“**品牌”,以质量品牌推进我县“一地三区”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品质发展、品牌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为抓手,优化品牌建设政策环境,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着力实施品牌基础、品牌培育、品牌保护“三大工程”,推动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快培育一批含金量高、知名度高的“**品牌”,为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持续动力。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培育创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推动**制造、**服务、**工程向“**品牌”转变,为早日建成品牌大县打下坚实的基础。

区域品牌:加快创建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支持七里坪创建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瓦屋山创建国家4a级景区、柳江古镇争创国家5a级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省级生态乡镇2个,创建商标示范镇1个,创建“雅河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产业品牌:新培育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

企业品牌:新培育中国驰名商标1个、**名牌2个、四

**省著名商标2个、**市知名商标5个。新增农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6个。

二、重点工作

(一)品牌基础工程

1.坚持标准引领。围绕我县重点产品,以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先进标准为参照,开展质量对标提升行动。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提高主导产业和服务领域标准水平。加快开展团体标准制定,实施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起草制定区域性地方标准1项。(牵头单位:县工商质监局;责任单位:县农牧局)

2.提升技术能力。积极整合行业检测资源,建设综合性检测平台。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检验检测服务,支持具备条件的生产制造企业申请社会检测服务相关资质。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推动行业创新发展。支持重点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大数据平台,开展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牵头单位:县发改局;责任单位:县经信局、县科技局、县住房规划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牧局、县食药监局、县工商质监局)

3.发挥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追求卓越质量,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品质。支持企业健全质量管理体系,采用“两化融合”管理方法、建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加强质量品牌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我心中的**工匠”评选活动,发挥企业家领军作用,培育一批质量品牌管理人才。(牵头单位:县经信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科技局、县人力保障局、县工商质监局、县总工会)

(二)品牌培育工程

1.培育农业品牌。围绕“东坡味道”千亿产业发展目标,突出我县茶叶、奶业、林竹、藤椒、蔬菜五大优势产业,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提高技术研发和精深加工能力,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优质特色农产品,支持乡村和专合社创建线上销售渠道,扩大优质农产品、特色产品销售范围,打造农产品品牌和地理标志品牌。(牵头单位:县农牧局;责任单位:县食药监局、县工商质监局)

2.培育工业品牌。优选一批制造业生产企业,开展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试验和制造,提高产品和稳定性。鼓励企业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高质量在线监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支持重点企业瞄准国内标杆企业,创新产品设计,优化工艺流程,加强上下游企业合作,尽快推出一批质量好、附加值高的精品,促进制造业升级。(牵头单位:县经信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工商质监局)

3.培育服务品牌。实施服务业“三百工程”,着力培育一批效益好、影响大、竞争力强的服务业重点品牌。支持生活服务领域优势企业整合现有资源,形成连锁机构。加强旅游与文化、森林康养、医疗保健、养生养老、餐饮等行业融合,大力挖掘古城洪州、历史人文、生态养生、民俗风情、乡村乡土等文化,深度开发一批文化旅游体验产品和地方风味美食、特色工艺品等旅游商品,构建现代旅游业品牌体系,增加旅游产品供给,丰富旅游体验,满足大众旅游多层次需求。(牵头单位:县三产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旅游发展中心、县商务局、县民政局、县金融国资局)

(三)品牌保护工程

1.扩大品牌影响。鼓励企业参加品牌价值评价,推动品牌价值货币化。积极组织品牌企业参加“东坡味道”全球行、“惠民购物全**行动”、“**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等市场拓展活动和西博会等商贸会展,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商标节和中华品牌博览会。进一步加大**品牌宣传和推广力度,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牵头单位:县商务局;责任单位:县农牧局、县食药监局、县工商质监局)

2.倡导品牌宣传。充分利用“质量月”、“3.15”、“中国品牌日”等活动契机,大力宣传知名、著名、地标品牌、地方知名品牌,讲好**品牌和**工匠故事,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鼓励广播电视台以及报刊、网络等媒体,在重要时段、重要版面安排自主品牌公益宣传,引导社会消费自主品牌。(牵头单位:县政府新闻办;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县总工会、县工商质监局)

3.加强品牌保护。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建立品牌保护的长效机制。组织开展品牌保护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建立完善质量投诉信息平台,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品牌保护和消费维权。(牵头单位:县科技局;责任单位:县公安局、县商务局、县农牧局、县食药监局、县工商质监局)

三、保障措施

(一)清除制约因素。清理、废除制约自主品牌产品消费的各项规定或做法,形成有利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的体制机制。建立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等领域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健全黑名单制度,大幅提高失信成本。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对相关企业、责任人依法实行市场禁入。支持高等院校开设品牌相关课程,培养品牌创建、推广、维护等专业人才。提升企业配置首席责任官、商标品牌创建管理专业人员的理念。

(二)制定激励政策。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支持自主品牌发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以品牌为基础的商标权、专利权等质押贷款。发挥品牌奖项激励作用,鼓励产品创新,弘扬工匠精神。

(三)净化市场环境。建立更加严格的市场监管体系,加大专项整治联合执法行动力度,实现联合执法常态化,提高执法的有效性,追究执法不力责任。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依法惩治违法犯罪分子。破除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有效预防和制止各类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四)抓好组织实施。县政府将品牌建设工作纳入绩效目标管理,定期予以考核。各部门要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切实落实工作任务,扎实推进重大工程,力争早日将我县建成品牌强县。

推进绿色殡葬建设实施意见


推进绿色殡葬建设实施意见

小编寄语:下面是我们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进绿色殡葬建设实施意见,请大家参阅!

为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绿色殡葬建设,倡导节地生态和文明节俭办丧事,保护好生态环境,根据民政部等九部委《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民发〔2016〕21号)、省民政厅等九部门《关于推进绿色殡葬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民发〔2016〕25号)、**市民政局等十个部门《关于推进绿色殡葬建设的实施意见》(**民发〔2018〕33号)、**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规范农村公益性墓地(骨灰堂、塔)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寻府办字〔2016〕219号)以及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对“绿色殡葬建设”考核的有关要求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大力推进我县绿色殡葬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希望,三个着力,四个坚持”、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关于“发挥绿色生态优势,保持生态质量全国领先,打造美丽中国**样榜”和市五次党代会、五届一次人大会关于“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的战略部署,在全县树立绿色殡葬理念、凝聚社会共识、完善政策措施、引导移风易俗,逐步建立起科学文明的殡葬服务体系,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目标任务

至2020年,全县年遗体火化率达到100%;公益性公墓、经营性公墓节地生态葬比例分别达到70%以上;建大墓、豪华墓、“活人墓”、骨灰装棺二次葬现象得到遏制; “三沿六区”(沿铁路、公路(包括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等)、河流主干道两侧;耕地、林地,城市公园、经济开发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区、水库、河流堤坝附近水源保护区)无新建坟墓,旧有坟墓全部植树遮挡;县以上殡仪馆全部达到部颁标准,火化设施污染物排放限值达到国家标准;100%的行政村建有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骨灰入墓安葬率达到50%以上;依法依规管理殡葬市场,无侵权坑民“殡托”现象。殡葬事业基本实现“七化”目标,即:城乡居民基本殡葬服务均等化、殡葬服务优质化、殡葬管理规范化、殡葬改革有序化、骨灰处理生态化、殡葬习俗文明化和殡葬设施现代化。

三、主要任务

(一)坚定不移实行火葬。 坚决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划分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的批复》(**府字〔2015〕30号)文件,全县取消土葬区,死亡遗体一律实行火化,到2018年底全县遗体火化率要达到100%。各地要把巩固提高火化率作为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绿色殡葬建设的重点和主攻方向,强化党员干部带头和工作绩效考核,依法推行遗体火化,不断提高火化率,消除遗体直接土葬和骨灰二次装棺葬现象,全面落实全民免费火化制度。严格执行凭火化证发放丧葬费及相关补贴政策,强化信息共享和执法检查,严防跑冒滴漏等违规现象发生。

(二)推行骨灰入墓安放。要启动农村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从2018年起县、乡(镇)、村都要将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塔)建设作为城乡基本公用设施布局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城乡建设规划,2018年上半年,各地要完成对“三沿六区”行政村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的建设规划。规划中要选择荒山瘠地建设公墓,严禁占用耕地、林地建造坟墓,教育引导不用水泥石材建墓,大力倡导建设骨灰堂(塔)。同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逐步提高骨灰入墓(安放堂、塔)安放的比例,至2020年,骨灰入墓(骨灰堂、塔)安放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

(三)推行节地生态安葬。鼓励和引导采取树葬、花葬、草坪葬、深埋、格位存放及骨灰撒散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要积极推广骨灰楼、廊、堂、墙等立体安葬方式,建设节地型、小碑型、艺术型墓位,单人或双人合葬墓穴占地面积不得超过0.8平方米,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可降解骨灰盒循环共用单个墓位,倡导为不保留骨灰者建立统一的纪念设施,推广深埋、不留坟头或以树代碑的安葬方式。支持已建成的公益性和经营性公墓进行生态改造,选择位置好、绿化好的区域开辟为节地生态墓区,至2018年底,每个县(乡、镇)至少建成一个有示范效应的公益性节地生态公墓(骨灰堂)。

(四)实施生态修复行动。按照“教育引导、严格管理、重点突破、循序渐进”的原则,党员干部示范带头,重点对铁路、公路主干道、河道沿线两侧500米范围内影响观瞻的坟墓和城镇建成(规划)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保护区、农田保护区等“三沿六区”和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乱埋乱葬坟墓进行整治,对成片乱埋乱葬坟墓采取植树、种草、绿色等遮挡、覆盖措施,融入周边自然环境,使视线范围基本看不到坟墓;对零星坟墓或无法遮挡的坟墓,给予家属适当补助,迁移进入公益性公墓(安放堂、塔)或指定的集中安葬点;对毁林造坟、毁田造坟以及违规建造的大墓、豪华墓、“活人墓”坚决依法拆除。同时,要采取有效监管措施,严格杜绝在“三沿六区”规划区内建立新坟。

(五)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加强城乡丧葬活动管理,把文明治丧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乡镇、文明单位和美丽乡村的考评标准,一并部署、一并检查、一并落实。引导城市群众治丧和悼念活动在殡仪馆或集中治丧殡仪服务场所内进行,严禁在城区街道、公共场所停放遗体、搭建灵棚、沿街游丧、抛撒纸钱,严禁在禁火区域燃放鞭炮、焚烧祭品,严禁丧事中的封建迷信活动。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及红白理事会、老年人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农村群众文明办丧、节俭办丧,遏制盲目攀比、奢侈浪费重殓厚葬之风。完善丧葬陋习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和责任追究办法,从根本上遏制办丧扰民现象。

(六)提供惠民公益性服务。要大力推进乡镇殡仪服务站和社区殡葬服务点建设,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搭建殡葬咨询服务平台,健全殡葬信息员制度,建立完善以殡葬服务单位为中心,城乡殡仪服务站、社区殡葬服务点为补充,社区(村)居委会为咨询服务点的殡葬公共服务网络。殡葬服务单位要严格执行各项服务标准,实施殡葬“一条龙”服务,落实“六公开”服务制度,创新网络预约、悲伤抚慰、人文关怀等服务项目,严格按照“平等、自愿”原则签订服务合同或协议,协助丧属科学处理逝者遗物及办丧废弃物。公墓单位要积极为采取节地生态安葬丧属设立“网上公墓”提供便利,利用清明、冬至等传统祭祀节日组织开展文明低碳公祭活动。

(七)弘扬绿色殡葬新风。在殡、葬、祭各方面、全过程厚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低碳实施的价值取向,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和群众基础的殡葬行为规范。积极推广现代文明的殡葬礼仪和殡葬用品,坚决抵制迷信低俗、奢侈浪费等不良丧葬风气,切实增强参与绿色殡葬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充分依托现有殡葬设施资源,建设富有影响力的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优秀殡葬文化传承平台。持续开展公墓祭扫、禁烧纸钱、禁放鞭炮活动,大力倡导网络祭扫、鲜花祭扫、踏青遥祭、植树缅怀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积极组织集体共祭、社区公祭、家庭追思等现代追思活动,弘扬慎终追远等优秀传统殡葬文化,引领群众逐步从注重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以精神传承为主上来。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把绿色殡葬建设作为“绿色崛起”、为民办事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一是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落实殡葬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殡葬改革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建立完善殡葬管理协调领导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形成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二是要恢复执法能力。县、乡两级要强化殡葬执法队伍建设,过去有编制有人员的要恢复开展工作,人员不足的要补充,没有成立殡葬执法队伍的要配备执法人员,并配备一定的交通工具,切实改善殡葬执法人员的工作条件,提高绿色殡葬建设执法水平。三是要加大殡葬事业的投入。财政部门要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建立健全殡葬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推动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和绿色殡葬建设。要在进一步完善以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费用为主要内容的惠民殡葬政策基础上,研究建立绿色殡葬激励奖补制度,对采取树葬、花葬、草坪葬、及骨灰撒散等不占或少占地的生态葬法、采用可降解骨灰盒循环使用墓穴的殡葬服务单位及使用者亲属,对组织开展节地生态安葬服务和低碳文明公祭活动的殡葬服务单位进行奖励和补助。

(二)强化部门配合。民政部门要在牵头做好标准制定、组织实施、审批监管工作的同时,要依法依规介入民间殡葬服务市场,管理好“风水先生”等民间殡葬服务从业人员,引导殡葬服务新风尚的建立,定期组织“风水先生”等民间殡葬服务从业人员学习国家有关殡葬改革法律法规,对不遵循国家殡葬法规的民间殡葬服务从业人员一律不允许从事殡葬活动。国土部门要切实保障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土地供应,在用地计划上优先安排、保障供地,对符合划拨用地范围的非营利性殡葬设施建设项目可实行划拨方式供地,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巡查举报制度,严厉查处非法侵占土地建墓行为。农业部门要履行好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承包经营管理、美丽乡村建设等职责,结合农民培训做好农民群众节地生态安葬宣传教育,严格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厉查处在基本农田上建坟,在流转土地中滥占地、乱建坟等行为。林业部门要强化林地管理,对非法占用林地、毁林建坟建墓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对在乱埋乱葬坟墓前需植树遮挡的给予支持。发展改革部门要将殡葬基础设施、殡葬设施更新改造和绿色殡葬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点解决殡仪馆、公益性公墓、社区殡葬服务点设施建设。规划部门要做好城乡骨灰安葬设施的规划选址,城管部门要加大城区游丧闹丧行为的治理和查处。科技和环保部门要将火化设备的环保节能改造、技术革新列入重点扶持项目,强化污染物排放监管,推动环保殡葬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应用。

(三)强化宣传引导。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媒体、自愿者、殡葬服务机构和村(居)民委员会、红白理事会、老年人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在宣传教育方面的作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绿色殡葬建设的重大意义。制作 “讲文明,树新风”绿色殡葬公益宣传片,定频道、定栏目滚动播放,深入宣传殡葬法规政策,宣传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殡葬习俗和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倡导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移风易俗的殡葬新风尚。加强对群众治丧观念和治丧活动的正面激励引导,逐步引导群众变革传统殡葬观念,破除传统殡葬的陋习,树立绿色殡葬的新风。注重实践养成,坚持清明、冬至等重要节点集中宣传与日常引导相结合,不断完善绿色殡葬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注重宣传的时效性。积极组织开展殡葬服务机构开放日、殡葬服务进社区等活动,赢得人民群众对殡葬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增强参与殡葬改革的自觉性,培育和树立绿色殡葬新风尚。

(四)党员干部带头。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3〕23号)和《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全面深化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办发〔2014〕1号)及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下发的《关于发挥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全面深化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市办发〔2014〕5号)文件、**县人民政府《关于发挥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全面深化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寻办发〔2014〕17号)要求,强化党员干部从严律己、依法从政意识,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干部要带头做到。党员干部要带头实行遗体火化,带头实行节地生态安葬,带头推行丧事简办,带头文明低碳祭扫,带头治理乱埋乱葬,教育和约束直系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按要求举办丧事,主动做殡葬改革的践行者、生态文明的推动者、文明风尚的引领者,以正确导向和行为示范带动广大群众转观念、破旧俗、立新风。主动协调有关部门把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要求纳入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中,积极宣传典型人物和先进事例,依法纠正和查处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去世后违规丧葬行为,对涉嫌违纪违法问题的线索,及时移交执纪部门或司法部门处理。

(五)强化评价考核。要把绿色殡葬建设作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殡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各部门施政目标,将文明治丧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综治、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建设美丽乡村专项整治和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与目标管理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一并部署、一并检查、一并落实。各级民政、发展改革委、科技、财政、国土、环保、规划、城管、农业、林业部门要按照省(市)委、省(市)政府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工作要求,落实部门职责任务,承担工作失职的责任,每年年底前,对照省(市)委、省(市)政府对我县科学发展综合评价绿色殡葬建设考核指标,对本部门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查,并向本级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殡葬管理工作联席会议)提交工作情况报告。

各地要根据本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推进大众创业实施意见范文


推进大众创业实施意见范文

下面是我们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进大众创业实施意见范文,请大家参阅!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关文件精神,现将《xx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大众创业的实施意见》(x政发〔xx〕x号)转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开展创业政策和创业典型宣传

县宣传部门要在电视台、政府网站等开辟专栏宣传创业典型,推广创业经验。县直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门户网站、微信、短信平台做好抓创业政策宣传,公示国家和省市制定的创业政策及业务指南,编印创业政策汇编。县直各窗口单位要在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张贴摆放业务流程告知单、政策明白纸等资料。

二、加快众创空间和创业园区建设

经济开发区建设要不少于100000平米的众创空间和创业园区,力争我县xx年至少建成一所大学生创业园、一所青年创业园,降低创业者创业门槛和成本,吸纳更多初创企业入驻创业园区。

三、完善创业服务部门衔接机制

县人社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要建立创业政策宣传衔接、市场主体信息共享、创业数据共享、定期会商等制度。通过共享工商登记注册信息,县人社部门为初始创业者,特别是大学生创业者、青年创业者提供主动服务、精确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创业者主动告知申报享受扶持政策。

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县财政部门要继续加大创业贷款担保资金投入和创业园区建设资金投入,建立大众创业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创业专项资助、初次创业补贴、创业项目扶持、创业载体创建奖励、创业贷款担保贴息等;各金融部门要降低担保门槛,最大限度解决初创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小微企业提供速效担保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金融服务。

五、强化部门职责,落实工作任务

按照市政府下达的大众创业任务分解表,县直各相关部门要对照各自职责确保各项工作按照规定时限完成,督查部门按照“月调度、季通报,半年督查、年终总结”制度对各部门大众创业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创业优惠政策落实到位,给创业者创造更优惠的创业环境。

落实工业强市发展战略 加快工业发展创新步伐


落实工业强市发展战略 加快工业发展创新步伐 突出工业强市,加快**发展,关键是要按照“实施千亿工程、建设工业**”和“工业强市、民营富民”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加大推行力度,务必在操作层面出实招、求实效。 1、加强领导,关键是要集中精力。调整工作部署,突出工作重点,切实把工业发展摆在整个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更加重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用更多的精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用更大的力度抓好项目建设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实行主职主头主抓,安排精兵强将专抓,拿出1/3以上的时间具体抓,确保各项工作落地生根。 2、加大投入,关键是要突出重点。要痛下决心,加大对工业园区的投入。市本级重点支持德山开发区建设,城建资金、工业发展基金都要向项目倾斜、向产业倾斜、向园区倾斜。确保用两年时间,全面完善德山科技工业园的各项基础设施。各区县(市)也要集中财力,加强园区建设。对招商引资工作,要安排专门的经费,保证必需的开支。尤其是对有合作意向的大项目,更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确保配套建设到位。要加大对项目开发的投入,组织专门班子,优化项目包装,增加项目储备,切实改变目前有资金无项目、有项目无包装、有包装无档次的状况。 3、改进方法,关键是要建好园区。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采用市场化的办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园区基础建设,尽快提高园区硬件建设的标准和水平。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园区兴工管理机制,赋予园区更大的自主权;进一步配套落实好园区的优惠政策,增强园区吸引力;进一步健全园区服务体系,为入园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要把推进产业建设作为园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创造工业发展的集群优势。从2006年开始,要将园区建设情况纳入区县(市)目标管理考核和工业发展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园区和个人要给予重奖。 4、狠抓落实,关键是要多上项目。突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领导主要围绕项目转,工作主要围绕项目干。总的目标任务是,用2—3年时间,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去年的400家发展到600家以上,实现1万人口拥有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3—5年时间,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 1200家以上,实现5000人口拥有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将这个指标任务分解到各区县(市)和开发区,实行半年一调度、一年一考核。
落实工业强市发展战略 加快工业发展创新步伐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只要解决了客户的问题,就是好的策划书。《推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提升发展能力的意见》如果还没解决您的需求,请访问我们为您2024准备的“稳增长督导方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