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改革创新中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每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制定才会更好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如何在改革创新中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如何在改革创新中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如何在改革创新中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机构编制管理涉及党、政机关和各民主党派机关、群众团体机关及各级事业单位。创新体制,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善政府政权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国加入WTO以后,尤其是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创新机制,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对于确保我们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政府管理能力,保证各项工作高效协调运转,实现党政等各机关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如何顺应新形势,立足科学持续的发展观,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思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呢?笔者认为,要从“三个结合,四个环节,五个加强”方面做好工作。
一、顺应改革,搞好“三个结合”
“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平时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在制定机构改革方案和部门“三定”方案时,都要对照这些观点去检查、去衡量。为此,必须顺应改革形势,搞好“三个结合”。
一是坚持发展与改革相结合。首先要改革行政体制,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旧机制、旧观念,为经济发展清障铺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就是通过机构改革,调整各单位、各部门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不断完善党政工作机构,使其达到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相适应,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二是坚持创新与继承相结合。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必须在继承的同时,加大创新力度,创新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根本要求,机构改革本身是一种机制创新。比如,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如何建立财政预算机制,坚持机构编制与经费划拨挂钩;如何建立编制调控机制,实行编制总额控制与分解管理相结合;如何建立运行监督机制,把“三定”方案运行情况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列入有关部门全年工作的督查之中;如何建立协作机制,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纪检、组织、人事、财政、审计等部门有机结合,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强化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纪律的制约机制,纠正过去“管庙不管神、管编不管人、管职能不管运行的“三管三不管”现象,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好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把关、协调、监督”作用。
三是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克服和纠正长期以来在机构编制管理系统中形成的机构编制重管理、轻服务或只管理、不服务的现象,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并在服务上做文章。要经常组织编制部门的同志搞好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共同商量、及时解决。对一些部门职责不清、职能交叉重复,由此产生矛盾的问题,通过调研找准问题症结,加以妥善解决,避免给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对一些部门人浮于事,结构失调,由此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调研搞清人员底细,在全局范围内部调整解决;对一些部门岗位特殊、人才紧缺,因编制满员无法引进人才的问题,通过调研搞清选调人员的情况,采取“腾岗招才”的办法解决;对一些部门业务拓展、工作量大,因人员编制少而超负荷运转的问题,通过调研提出方案,适当调整增加编制。
二、更新观念,抓好“四个环节”
目前,我们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还存在着一定的僵化、保守现象,比如,在机构管理与编制管理上,重编制管理,轻机构管理;在机构管理上,重机构的建立与改革,轻机构的运作及调控;在编制管理上,重控制,轻调节等。究其原因,与我们长期以来拘泥于“本本”、固守于“传统”、受制于“定势”等密切相关。因此,机构编制部门,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本本”中解放出来,从“传统”中解放出来,从“定势”中解放出来,不断推进与优化机构编制管理。怎样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我们认为,至少应当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找准位置。作为上层建筑支柱之一的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既是县以上党委的工作机构,也是县以上人民政府的工作机构;既要抓好机构编制的宏观管理,为党委当好参谋;又要抓好机构编制的具体管理,为政府当好助手。要按照“党委政府的参谋与助手”这一角色要求,找准自己的位置 。
第二个环节,拓宽天地。机构编制管理现有天地是广阔的,尚待开拓的天地也十分广阔。比如,在机构职能的界定、配置、调整、监控上,在编制的分配、调整、监控上,在事业单位及其法人行为规范的监督、调控上,在机构编制管理执法执纪执规的实施上,还有许多课题值得我们探索。
第三个环节,挖掘潜能。大力挖掘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潜能,把住应把住的关,办好该办好的事,做活可做活的文章,充分释放编办的能量,为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竭诚服务,这是我们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必须着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以编制管理为例:在机构改革和日常工作中,我们应当打破编制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让强化部门的编制少减、略增甚至不减,让弱化部门的编制多减、精简甚至锐减,从而充分发挥编制对机构如何在改革创新中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如何在改革创新中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职能的调控作用。
第四个环节,管住管活。衡量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是否更新,最终要看其职能作用是否充分发挥,要看一个地方的机构编制是否管住了、管好了、管活了。
三、强化管理,注重“五个加强”
一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过去,我们对编制管理投入多,有章法,有成效;对机构管理却相对投入少,研究少,因而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在继续加强和改进编制管理,优化编制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大力加强与推进机构管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必须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凡涉及职能调整,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的增减,都要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报经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审核后,提交机构编制委员会或党委、政府审批。除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外,上级业务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下级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不得对下级的机构编制作出规定;部门下发文件和召开会议擅自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的,一律无效。
二是加强机构编制监督。特别要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纪律、规定的人和事进行严肃查处。凡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超机构数没置机构、超编制配备人员和超职数配备领导于部的,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要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限期纠正。
三是加强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总结调研。一方面,通过不断总结反思,不断提高干部素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总结调研推进实践。
四是加强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开拓创新。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一靠务实高效,二靠开拓创新,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推力。要在管理内容上开拓创新,填补“空白区”,突破“盲区”,勇闯“新区”;要在途径上开拓创新,坚持直接途径与间接途径并举,主体途径与辅助途径并重。
五是加强推进机构编制工作者队伍建设。作为各级编办的领导同志,必须始终坚持抓工作与抓队伍并举的方针,高度重视、大力加强与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者队伍建设。要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以适当的待遇留人”的原则,关心编办干部职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从政治上、思想上、心理上、业务上促进干部职工的成长与进步。《如何在改革创新中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如何在改革创新中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作为承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任务的机构编制部门,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以推进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为目标,以加强机关自身建设为保障,做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为机构编制管理体制调整发挥好职能作用。

一、要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增强机构编制工作的前瞻性。

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是机构编制工作的生命力所在。要在工作思路上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敢于跳出机构编制工作就是“定机构、管编制”的条条款款,主动克服视野不够开阔、思维不够活跃、手脚不够放开的问题,主动研究解决有关机构编制管理与经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在工作方法上贯彻科学发展理念,善于运用调查研究的手段,自觉将机构编制工作放到党委、政府工作的全局中去思考,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做到机构编制工作的思路设想联系实际来规划、目标任务围绕大局来确立、政策措施适应发展来制定,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二要坚持城乡统筹原则,提高机构编制工作的服务性。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支撑、组织支柱和智力支持,是机构编制工

工作的价值所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统筹城乡发展作了重要阐述,这是机构编制部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要着眼于推进“三个集中”,立足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积极探索区域划分、机构设置、人力配置的体制机制;要着眼于促进农民进城居住,加强就业、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公共性服务机构设置的调查研究;要着眼于解决城乡人力资源配备不均衡问题,探索建立人员编制优化整合、合理调配的长效机制,使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用在经济社会发展最急需的地方。

三要紧贴依法行政要求,突出机构编制工作的规范性。

服务突破发展需要依法行政来保驾护航,也是机构编制工作的生产力所在。要牢固树立“编制就是法”的思想,强化法制意识,广泛宣传机构编制法规政策,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都来了解机构编制工作的职能职责,积极支持机构编制工作;要从制度建设入手,规范完善机构设置、职能划定、编制确定、用人审批以及人员进编等工作流程,严

把审核关口,做到不越权审批、不违反程序审批、不在限额外审批,促进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

四要在行政机构编制管理上谋创新。

要按照“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做好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增长,服务经济社

会发展大局”的总体方针,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和行政运行机制创新。要研究制定管政策、管总量、管标准、管结构的行政机构编制宏观管理机制,从区域人口、区划面积、财政收入、工作总量以及行政职能等指标入手,合理确定行政机构编制总量控制范围。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方面有所突破,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设置和调整机构,及时了解党委、政府的中心和重点工作,认真分析各部门、各单位职能任务变化情况,及时跟进,随时调整,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五要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上谋创新。

要严格执行中央、省、市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办法规定,健全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实名制,对机构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做到超编单位只出不进、满编单位先出后进、空编单位按需进人,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盲目增长。要建立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联席会制度,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社、财政、

审计等部门联系,继续做好“12310”机构编制举报电话受理工作,强化机构编制管理。要认真研究部门机构编制和履行职能的量化评估及考核办法,争取党委、政府把执行机构编制情况纳入领导班子考核和单位目标责任考评范围,树立机构编制工作的权威性。

机构编制工作如何为经济发展服务


机构编制工作如何为经济发展服务
在求真务实加快**州经济大发展的讨论中,做为机构编制部门的工作人员,尤其要认真考虑机构编制工作如何为**州经济大发展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
我们说机构编制工作要为**州经济大发展服务,绝不是说让州编办直接参与**州经济建设的具体事务,或者去办企业上项目,进行物质财富的直接生产或积累,而是立足于本职工作,结合编办自身的性质和特点,通过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来为**州经济发展提供应有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明白编办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主要职责,找准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位置。众所周知,编办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定行政事业的机构、职能和编制,工作的直接对象是党政群机关、司法机关和事业单位。如果把机构、职能和编制统称为组织资源,那么我们编办就是组织资源的配置部门,我们要通过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使**州行政、事业组织资源达到优化配置,建立起适应**州经济建设需要的行政管理运行体制,让我们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能发挥出各自的职能优势,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为**州经济建设提供各种服务,促进**州经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为**州经济建设服务是通过中间环节的作用来完成的。如2002年我州进行了机构改革,这次机构改革的目的就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就是合理划分事权,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就是加大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力度,就是清理和规范行政执法队伍等,为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创造条件。而**州各级编办按照精减统一效能原则,具体操作了对各级行政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了政府组织机构,建立了较为合理的行政管理体系和区域经济调节机制。这一切,就是为了让**州的行政管理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加快**州经济的发展。找准了机构编制工作为**州经济大发展的服务位置,我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从两个方面落实机构编制工作为**州经济大发展服务。
一是监督检查行政机关,为经济发展创造较好的宏观环境。我们要从监督检查机构改革工作落实情况为切入点,巩固2002年**州、县、乡三级机构改革成果:监督检查州县两级是否已经真正落实了撤销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还有没有变了相的“婆婆”,政府主管部门是否解除了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律属关系,在人、财、物方面彻底脱钩,使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法人实体;监督检查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在行政上是否真正减少了对企业和市场的微观干预职能,加强了宏观调控职能,是否集中力量抓好了规划、政策指导、执法监督、组织协调,是否充分发挥好了政府职能作用,为**州的企业和公众提供了上乘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监督检查行政部门是否真正减少了行政审批事项,转变了工作方式。同时还要了解新界定的政府各部门职责分工,有没有新的职责交叉,是否还存在没有理顺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等等,以此来完善我州目前的行政运行机制和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为经济发展创造较好的宏观环境。二是盘活现有事业资源,优化结构布局,变静态式管理为动态式管理,使事业发展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事业单位在整体社会事业体系中的结构和布局,是事业单位改革一个基本目标,打破事业单位的纵向组织方式,破除部门所有的体制围墙,整合事业资源,形成集约优势,才能顺应**州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要从现在事业单位是根据部门需要设置转变为根据**州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综合设置,控制增量,盘活存量,使**州的事业单位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目前,**州编办已经正在进行着盘活州直事业资源,控制事业机构编制总量的调整行动。另外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上,要将传统的静态式管理变动态式管理。所谓动态式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的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认真分析不同事业单位在不同历史时期职责任务的变化情况,职责任务变了,机构编制也要及时跟着变,应该撤并的及时撤并,应该缩减的及时缩减,应该增加的及时增加。所以说我们州编办只有发挥好对事业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变静态式管理为动态式管理,才能使**州的事业发展适应不断变化了的新形势,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机构编制工作如何为经济发展服务》机构编制工作如何为经济发展服务

机构编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创新机制强化监督努力把编办工作做实做强
近几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巩固机构改革成果,防止机构编制再度膨胀,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程,我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工作中心,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形势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突出机构编制工作的严肃性、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增强了编制部门在人员编制工作方面的权威性。其中最深的一点体会是:只有把机构编制工作置于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布署,积极发挥部门自身的能动性,加强部门协作,把好关前管理,抓好事后监督,就能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当地机构编制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而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各项目的。下面简要地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善于在机构编制管理运行中发现问题、寻找原因
前几年,我们和其他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一样,在人员编制管理方面是比较被动的,工作运行中我们感到,过去的“数字化”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其弊端十分明显:一是用人单位在编制管理方面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除了单位领导和人事工作人员知情掌握外,其他人员很少了解编制情况。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当事人遇到个人利益受到磨擦后才知情。二是给一些用人单位在人事工作纪律上留下了可乘之机和隐患,包括编制使用上的随意性,尤其是大系统单位,在编制性质、工资、经费来源渠道以及其他方面的弊端较多。三是鱼目混珠,吃财政空饷,长期在编不在岗,既占据编制,又冒领工资,或由所在单位长期领用该员工资。四是退(离)休人员经费来源不清,退(离)休前属于企业的人员,退(离)休后混入财政统发范围等等,使机构编制管理和用人单位在人员变更等相关问题上诸多“后遗症”。所以因为人员身份、入编性质、工资待遇等问题上访、滋事现象时有发生。针对出现问题,我们不回避矛盾、不推诿责任,积极查找属于编办工作环节上的原因,那就是机构编制管理透明度不高,管理比较粗放,编制管理程序的操作性较差,在属于我们掌握的管理资料中表现出“只见数字不见人”的状况。
二、善于探索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把编办工作做实
为提高编制管理的有效性,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我们从机制上入手加大管理力度,控制机构编制的增长。从1998年3月份开始,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悉心探索,创立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模式雏形,从可操作性入手,重新设计制作了“机构编制管理证”。新的机构编制管理证除包括机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形式等基本内容外,还增设了年末在编人员花名册和退休人员花名册,年度审核记录等内容。在编人员花名册细化到人员的姓名、性别、族别、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和职务等内容。不但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机构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形式等内容及变化情况,对机构中在编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也能一清二楚,对机构人员增减、流动状况也可一目了然。这为建立机构编制长效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他相关部门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另外我们完善机构编制台账资料,重点是建立《机构编制台账》、《组织机构台账》、《退(离)休人员台账》3本台账,台账在表现形式上采取了表、图、文相结合,展示清晰,便于查阅。近几年来,对台帐的内容不断延伸,成为我市组织机构沿革、编制核定沿革、在编人员和退(离)休人员等方面的纵横向史料的宝典。目前已将三本台账的全部信息录入到微机,建立了全市机构编制人员信息库,初步实现了微机化管理。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和规范,为机构编制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经过几年的运行和改善,现在我市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实用的“编制实名制管理”模式,包括:实名制登记程序化配套管理、微机化机构编制台账详情资料、强硬化机构编制年度审核与纠正处理。
三、善于运用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把编办工作做强
强硬化的逢年必审的机构编制年度审核与纠正处理,是我们对机构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的重要环节,作为“编制实名制管理”的组成内容之一,它可以及时掌握机构编制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我市的机构编制年度审核工作自1998年以来,已形成惯例。我办每年用近1到3个月的时间,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的编制执行情况进行审核。主要审查在编人员是否在岗、编制与工资基金是否对应、退(离)休人员审批与退休金来源是否错位,用工行为方面是否存在违规等。针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停薪留职人员及其他原因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内退人员、长期病假人员、退休未减编等情况,我办经归类后主动与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会商,按政策规定和各自的职能范围,分类予以处理、纠正。
每年年初书面通知各行政事业单位按序参加年审,对部分情况复杂的单位,我们同时组织力量到单位审核,这项工作始终得到了用工单位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仅以2003年编制审核处理为例,按照惯例,2004年初,我办对2003年编制执行情况进行了审核,发现全市各种情况的在编不在岗人员113人。其中,停薪留职人员及其他原因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69人,内退人员20人,长期病假人员13人,退休未减编4人,其他情况7人。年审后我办立即与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领导开会商讨,马上着手纠正。对长期由职工个人或用工单位冒领工资的,予以停发工资,并要求用工单位清退已领工资;对调出人员、死亡人员及其他情况未予销编的立即注销编制;对于混岗混编的予以“正位”处理;对于违反规定单位内部搞“停薪留职”的予以纠正,当事人要么返回单位上班,要么注销编制;对其他形式在编不在岗人员,针对不同情况分别予以了处理,达到正本清源。这样做,既杜绝了吃财政空饷,减少了财政开支,规范了用工行为,严肃了人事工作纪律,也维护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严肃性。
四、加强监督管理维护编制管理的权威性
加强机构编制监督管理,是机构编制部门的基本职责。我们感到监督管理工作能否产生良好的效应,前提是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效的监督管理运行机制,核心是我们自身行为的公正、公道。近几年来,我们在监督管理工作上始终抓住机构编制管理政策和办事程序、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几个基本方面:
一是切实把好机构编制审批关,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数量,防止机构编制膨胀
严格执行党政机构改革“三定”方案,严禁擅自设立机构、提高机构规格和变更机构名称。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数量。严格执行机构编制“一支笔”审批制度,凡涉及机关事业单位职能配置、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增减事宜,全部报经机构编制部门办理。健全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和人事调配、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的一条龙运行机制。
二是坚持机构编制管理政策和办事程序,把好编制入口关
凡属入编进人,除极个别情况外,均报编办办理或由编办提交编委会研究决定。近年来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和转业、退伍军人指令性分配安置等原因,一些用工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在把握政策上口径不一,不按分配工作程序操作,人为地形成分配事实。针对这种不良倾向,我们及时向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强编制控制,严格办事程序,切实减轻财政负担的建议》,从做好政策把关和宣传疏导工作、严格分配工作的业务程序、坚持层层把关、堵住源头、严肃工作纪律等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引起了市委、市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促使相关业务部门和用人单位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做好宣传疏导工作,严格分配业务程序,堵住源头,严肃工作纪律,明确工作责任,有效遏制了超编进人的势头,在一定幅度内减轻了财政负担。
三是营造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工作良好的外部环境,强化综合调控
机构编制工作,从单纯业务角度看是编办一家的事,但从业务的涉及面看,仅凭编办一家从管理到管理,往往效果欠佳。领导的理解支持,综合部门的密切配合,管理对象的积极参与等,都是我们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主要元素和必备条件。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始终注意加强与相关综合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及用工单位之间密切合作,本着“协作、支持、监督”的原则,遇事同相关部门主动沟通,坦诚合作,有效地避免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相互制肘,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变了编制部门一家守关,两目相视的管理格局。逐步形成了以编办、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联动的运行体制和约束机制,建立了机构编制与经费预算相结合的约束管理机制。工作中,我们坚持平等协商,和睦相处,和谐协作,各部门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携手把关、齐抓共管的格局。通过财政预算管理手段,强化编制管理;通过编制核定,确定人头经费。充分调动各部门自觉控编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为我办正常有序地开展编制管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心得


20xx年2月19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要形成和保持一定的社会秩序,就必须有一定形式的社会管理”。“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根据省委的统一部署,今年3月中旬,我们赴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就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统一思想,深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

一是解决伴随经济发展产生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省是人口劳务输出大省,每年约有700万农民工流入城镇,需要提供相应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农村“空心化”现象比较突出,城镇流动人口逐年增加,这就迫切需要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随着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得计划经济时期许多由单位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现在由国家和社会共同承担,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也应承担了相应的社会管理责任。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同时,必须要下大力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二是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在封闭、半封闭环境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全方位、根本性变化,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需要通过社会管理和创新来加以解决。三是顺应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人们的思想意识、法制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日益强烈,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基于我省“欠发达、欠开发”的省情,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一些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加之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群众的思想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舆论指导等工作跟不上,致使一些人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社会管理和创新来解决。

二、转变理念,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始终。要求管理者在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作风等方面,必须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保护群众,必须认真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理念。在社会管理中,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必须从传统的简单管理转向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协同服务,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协调、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当前,我们面临着许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而且往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问题与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交织在一起。必须统筹兼顾,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特别是处理好征地拆迁、失地农民的救助等问题,既要左顾右盼,又要瞻前顾后,促进社会动态平衡。同时,要运用民主的方式、群众路线的方式、说服教育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地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等方法进行社会管理。

三、关注民生,做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

从我省情况来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许多工作需要做,但必须抓好以推进民生为重点的工作。

第一,要着力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要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大众传媒等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建议推广毕节地区“三级视频联动接访”的成功经验,借鉴黔西县成立“群工部”的经验,将信访局改为群众工作部(局),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第二,要着力加强和完善民生工程建设。一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落实好中央和省关于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下岗职工、农民工、“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工作。二要推进教育工作。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确保各项教育经费按时足额拨付到位,加快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师资队伍建设步伐,逐步实现以县为单位的业务教育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上的均衡。三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扎实抓好城镇廉租房建设,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切实帮助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四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卫生、文化、体育事业,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好群众“看病难、饮水难、修路难”等热点和难点问题,以民生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要着力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特殊

人群的管理和服务。一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制定出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和房屋租赁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实现对流动人口的依法管理和优质服务。二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和权力保护。推行未成年人违法和轻罪记录消除制度,规范完善工读学校建设,建立轻微违法犯罪青少年就业帮教基地。三要加强对特殊群体的管理和服务。健全刑事解教人员综合信息平台,推进刑事解教人员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用,建立健全吸毒人员人性化戒毒康复机制和重性精神疾患人员监管机制,加强服务救助。

机构编制工作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机构编制工作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努力实现机构编制“三化”管理
今年,全州机构编制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不断提高机构编制工作的整体水平,实现机构编制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管理”。这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机构编制工作任务、目标新的定位,它要求机构编制管理在规范化的基础上,要充分体现科学化、合理化。我个人认为,提出机构编制管理“三化”,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符合时代的要求,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实现机构编制“三化”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总方案已出台,“大部制”改革将整合职能相近、相交的部分行政机构,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

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随后几年内,以“大部制”改革为主题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从中央到地方全面铺开,“大部制”改革成为社

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样近几年的机构编制工作方向将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人们对改革者的政治智慧和操作能力、水平都将拭目以待。

二是机构编制法规性的文件出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简称《管理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规范地方机构编制管理的行政法

规,填补了地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法制空白,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机构设置、编制核定、领导职数的配备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实现了“机构编制

就是法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简称《暂行规定》)为《管理条例》的实施提供了法律武器。以上法规性文件的出台,为实现机构编制“三化

”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机构编制管理实行下管一级的监督管理体制。以往机构编制管理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上级业务部门只对下级机构编制部门实行业务指导,

具体的机构编制事项由当地政府、机构编制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办理,这难免会出现下级操作时随意性强、上级难于监管的现象,以致于机构设置五花八

门、编制核定各显神通,各地方机构编制差异大。今年州里将机构编制管理列入对各县市人民政府四个文明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这一新举措,既提升了机构编制

工作的地位,又加大对地方机构编制工作监督力度,更进一步强化和规范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二、全面把握机构编制“三化”管理基本要求

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一是制度健全,操作规范。根据《暂行规定》、《管理条例》和湘发[20xx]27号文件精神,要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建立健全各种规章

制度,如机构编制实名制、考核制度、公开制度、评估制度、财政与编制相约束制度等等,并明确规定机构编制事项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做到操作流程规范,机构

设置合理,编制配备科学。二是管理科学,监督到位。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建立人员编制管理台账,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数据信息库,

事业单位登记信息库,财政统筹发放工资人员基本信息,公务员登记基本信息等等,随时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管理科学、合理、规范。加强监督措施和力度,无

论是机构编制审批环节,还是机构编制执行环节,坚持做到监督管理到位。从制度、操作到管理、监督做到规范化,才能真正体现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

机构编制管理精细化。作为机构编制部门对机构编制管理切忌宏观调控,一定要实行精细化管理,这不仅体现在机构编制管理内容上要精细,建立各种科学的机构

编制信息库,利用现代技术管理机构编制,而且要从管理制度、措施上要精细,要以编制实名制登记工作为契机,使到人员编制数、财政统发工资人数、单位实有

人数相一致,做到严禁超编进人,严禁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体现精细化,要在不突破总编制情况下按岗位结构核定编制,按编制定计划,按计

划进人。教育中小学编制要实行动态管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要经常对事业单位登记项目、运行状态进行评估、检查,对违反《登记条例》的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

机构编制管理标准化。标准就是一个尺度。机构编制管理标准化不仅要求在管理的制度上,而且在内容上也是标准统一的。具体体现是:机构方面,行政机构设置

要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限额设置,事业单位设置要根据地方财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设立。编制方面,行政编制在上级核定的总编内同层级之间

调整使用,事业编制核定要按照上级规定的标准核定。

三、明确目标,努力实现机构编制“三化”管理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定信心,明确目

机构编制工作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第2页

标,按照上级会议精神,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努力实现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措施。按照上级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拟定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以及监督检查制度,做到制度明确,纪

律严明。采取有力措施,做好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工作,严禁超编进人,严禁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搞好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登记工作,事业单位登记以及年

审工作,联动财政、组织、人事部门管理好财政统发工资人员的工资发放情况,杜绝吃“空饷”现象。

二是加强工作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机构编制的法律法规,使机构编制工作深入人心,全面树立机构编制意识和威信。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多渠道地接受

社会各界对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并对违反机构编制法规的情形要依法严惩。加大调研力度,机构编制工作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搞好调查研究,求真务实,有调

查才能有发言权,也才能正确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的参谋作用。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以提高机构编制工作者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做到作风硬、思想纯,争当“四好”队伍的先进个人,争当文明

社会的模范带头人。加强业务学习,苦钻机构编制业务,熟悉机构编制法规政策,熟悉业务基本操作技能,要成为机构编制的行家里手。以开展“三强四好”创建

活动为契机,加强班子建设,增强班子团结,增强凝聚力,使机构编制队伍成为真正的能干事、会干事的一支好队伍

创新管理工作心得体会


两天的课程,丘磐教授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分析了中国企业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及拥有的比较优势,强调了中国企业走创新经营之路的迫切性。丘教授详细阐述了企业创新管理与组织变革的重要项目,包括:企业自身定位分析;管理者在企业创新管理中重要性;
以现代管理(即精细化管理,包括:科学管理、管理科学、行为科学)促进组织变革;以信息化管理促进组织变革;通过组织架构改进促进组织变革;实施知识共享促进组织变革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程知识节点,结合本人从事的家电(电冰箱)行业,发表一下创新管理对企业持续发展所起的主导作用的一些观点。
20xx年的金融风暴,国内很多中小型冰箱工厂倒闭,而几个大型企业(如海尔、海信、美的)均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这充分表明企业没有坚固的基础是经不起风浪的,大小企业实力的差异不仅是经济实力,而更多的是管理上的差距,管理就是企业的基础。
目前国内冰箱行业都面临着几个共性的问题:1.原材料价格上升2.欧元汇率下滑3.用工成本大幅度上升4.劳动力严重紧缺5.客户对产品及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6.冰箱制造技术透明化等问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于是,企业转型升级成为行内最热门的话题。内部挖潜、降低制造成本则是企业抛离竞争对手,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美的,20xx年跃居中国电冰箱年产销量第一的位置,彻底打破海尔20多年来的垄断局面,成为冰箱行业新的龙头老大。美的的成功,在于企业一直走创新管理道路,他们成功导入日本丰田精益生产模式来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然后通过收购荣事达、美菱、小天鹅等企业,以及在湖北荆州、广东番禺南沙投资建现代化工厂,来不断扩大其生产规模,同时把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复制到新的工厂,使它们快速成长,美的的生产规模快速增长,并在20xx年突破1000万台。
美的的成功充分体现了创新管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它给我们的启发:幸福永远属于那些敢吃螃蟹的人。企业经营也是同样道理,只有敢于创新,企业才有生机,才能在众多的竞争对手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心得体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心得体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心得体会:

20xx年2月19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要形成和保持一定的社会秩序,就必须有一定形式的社会管理”。“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根据省委的统一部署,今年3月中旬,我们赴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就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统一思想,深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

一是解决伴随经济发展产生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省是人口劳务输出大省,每年约有700万农民工流入城镇,需要提供相应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农村“空心化”现象比较突出,城镇流动人口逐年增加,这就迫切需要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随着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得计划经济时期许多由单位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现在由国家和社会共同承担,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也应承担了相应的社会管理责任。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同时,必须要下大力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二是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在封闭、半封闭环境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全方位、根本性变化,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需要通过社会管理和创新来加以解决。三是顺应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人们的思想意识、法制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日益强烈,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基于我省“欠发达、欠开发”的省情,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一些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加之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群众的思想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舆论指导等工作跟不上,致使一些人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社会管理和创新来解决。

二、转变理念,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始终。要求管理者在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作风等方面,必须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保护群众,必须认真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理念。在社会管理中,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必须从传统的简单管理转向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协同服务,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协调、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当前,我们面临着许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而且往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问题与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交织在一起。必须统筹兼顾,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特别是处理好征地拆迁、失地农民的救助等问题,既要左顾右盼,又要瞻前顾后,促进社会动态平衡。同时,要运用民主的方式、群众路线的方式、说服教育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地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等方法进行社会管理。

三、关注民生,做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

从我省情况来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许多工作需要做,但必须抓好以推进民生为重点的工作。

第一,要着力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要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大众传媒等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建议推广毕节地区“三级视频联动接访”的成功经验,借鉴黔西县成立“群工部”的经验,将信访局改为群众工作部(局),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第二,要着力加强和完善民生工程建设。一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落实好中央和省关于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下岗职工、农民工、“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工作。二要推进教育工作。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确保各项教育经费按时足额拨付到位,加快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师资队伍建设步伐,逐步实现以县为单位的业务教育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上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心得体会第2页

的均衡。三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扎实抓好城镇廉租房建设,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切实帮助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四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卫生、文化、体育事业,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好群众“看病难、饮水难、修路难”等热点和难点问题,以民生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要着力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特殊

人群的管理和服务。一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制定出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和房屋租赁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实现对流动人口的依法管理和优质服务。二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和权力保护。推行未成年人违法和轻罪记录消除制度,规范完善工读学校建设,建立轻微违法犯罪青少年就业帮教基地。三要加强对特殊群体的管理和服务。健全刑事解教人员综合信息平台,推进刑事解教人员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用,建立健全吸毒人员人性化戒毒康复机制和重性精神疾患人员监管机制,加强服务救助。

第四,要着力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一要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健全食品安全应急体系。二要建立健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标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确保实现安全生产。三要加强对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的综合治理,全面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对城中村、棚户区的改造步伐,深入推进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的治安整治。四要建立完善社会治安动态管控机制,不断完善以警防网、技防网、民防网、保安防范网、调解网为载体的治安防控体系,形成地面有特警巡警、义务巡逻警巡逻,道路主要通道有警务工作平台、治安卡点站岗,空中有电子视屏监控探头监视,夜间有城市联防报警、保安值守的立体治安防控网络。五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坚持预防和应急运作、常态和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加强全民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

第五,要着力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虚拟社会管理。一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工商联组织共同参与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谐劳动关系协调联动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二要强化社会组织培育管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谁登记、谁监管”的原则,积极培育并管理好各类社会组织。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日常管理、活动管理和监督管理,完善社会组织信息披露制度和公开承诺制度。制定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综治委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等制度,构建协调配合机制。三要建立完善网络和舆论引导机制。建立现有网络信息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流制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创新警务模式,完善虚拟人口管理系统,强化网络侦防工作,建立网上舆情检测预警、网上舆情导控、网络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应对网络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对手机、微博、论坛、社交网络等信息媒体的管理。

第六,要着力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美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自强不息、忠孝仁爱、敬老慈幼、尚礼崇义、重诺守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传统美德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等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二要大力弘扬“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志愿精神,组织动员全社会以志愿服务形势广泛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三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深入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增加全体公民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引导公民理性合法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四要大力弘扬诚信精神。要增强社会诚信,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和行为规范,通过自律、他律、互律,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为符合社会共同行为准则。五要大力弘扬民族大团结精神。要教育引导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夯实基础,发挥基层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抓好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和社区组织建设。要建立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和社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学习和推广“全国学习型家庭示范社区-黔西县城关镇水西社区”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社区在基层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城市,要加快城乡接合部、城中村、工矿企业所在地、新建住宅区、流动人口聚居地的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组建工作,促进组织全覆盖。在农村,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推广在社区、农民合作组织和产业链上建设党组织的做法。强化基层保障,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要进一步扩大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来源渠道,特别要研究建立新录用公务员到社区锻炼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到社区担任专职人员。将居委会的工作经费、人员报酬以及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注重加大从优秀村干部特别是优秀大学生村官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力度,积极探索对村党组织书记培养、选拔、发挥作用的新途径。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形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基金保障机制,充分激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不断强化基层政法综治保障。要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乡镇政法委、综治办、维稳办、禁毒办、流管办、“两所一庭”等机构设置和力量配备的要求,制定强化基层综合工作队伍保障方案。农村要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一定数量的巡防人员,所有社区(村)要建立综治工作站。要深入开展平安街道(乡镇)创建活动,将平安建设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五、加强领导,提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水平和实效

健全组织。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党委负责人要成为第一责任人,把它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设立专门的机构具体抓落实。积极探索社会管理的新路子,从思想上主动适应,从措施上积极应对,从方式上不断创新,动员公众广泛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转变作风。干部风清气正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决定因素。要努力营造“发展要快、风气要正、作风要实、干部要干”的良好氛围,以开展“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活动为抓手,密切干群关系,不断在实践中提升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工作的能力。加强宣传。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大力宣传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意义,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良好局面。同时要加强督促检查。健全各级领导干部和基层组织的工作责任制、督促检查制、考核奖惩机制,把创新社会管理的责任分解到有关领导、部门和个人,坚持领导带头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并把它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年度工作目标和目标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取得实效。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