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局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

我们会不经意地忘记对手精辟的观点,就像忘记自己愚蠢的想法一样。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对观看或阅读过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每当观看或者阅读后,老师一般都要求我们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时需要将所思所得条清缕晰地记录下来,想要写心得体会需要从哪方面入手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公路局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公路局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机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更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农村公路要解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与低产出、低效益、低科技”的矛盾,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推进农村公路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农村公路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突出质量效益,统筹建设管理养护,促进农村公路走上投入少、污染少、消耗低、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在规范设计建设中体现人性化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解决群众出行难是为群众谋利益的一个方面。我们要在农村公路的规划和设计上重点体现出“以人为本”。在规划上要听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意愿,合理搞好规划布局,尽可能的将通村公路修到村部、学校、村组院落、田间地头,延伸到生态观光园、农业示范区、畜牧养殖小区、生产园区和产业基地等人流、物流集中的地点,并尽可能与其它公路联网。在设计上要体现环保、安全、舒适、便民的原则,路线、坡度、弯道半径、错车台设置上体现人性化。合理布局候车站点,开通农村公交或农公班车,方便群众出行,力争使农村公路建设能使绝大多数群众得到实惠,让群众满意。
二、树立发展意识,合理确定农村公路建设标准

一是要把立足当前实际与适应将来发展结合起来,推进“通乡公路”建设。通乡公路原则上不低于三级技术标准,路面宽度不低于6米,路面机构以水泥混凝土为主,小桥涵与安保工程同步建设。不能过于强调当前经济困难而低标准重复建设,避免浪费投资和失去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是要把立足国家政策支持与发挥地方积极性结合起来,推进“村村通水泥(油)路”工程建设。实现以行政村村部(学校)为标志通水泥路,是“十一五”我省农村公路的目标。在推进“村村通工程”建设中,要执行技术等级不低于四级、路面宽度不低于3.5米,混凝土路面厚度不低于18厘米,强度不低于c30,并合理设置错车道;路基宽度不低于4.5米,并完善安保设施的最低标准。经济条件许可的地方,可适当提高建设标准;任务提前完成的地区,可开展实施村村通延伸和联网工程。

三是要把立足满足农民需要与经济可行结合起来,推进“渡改桥”与“客运站、渡运码头”建设。“渡改桥”工程不能仅仅解决“行人”的问题,要满足能够通行农业生产机械和农用运输车辆,达到适应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求,桥面净宽以不低于4.5米为宜。
三、突出质量效益,实现农村公路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又好又快和可持续的发展,强调的是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对农村公路来说更有意义。就发展质量而言,农村公路的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质量不搞好就会劳民伤财,会损害群众的利益。因此要继续开展好农村公路质量年活动,把质量工作放在核心位置,动员领导、干部、群众及社会力量参与质量监督,采取“政府监督、业主管理、专业化监理和社会各界参与”等多种措施、利用多种手段搞好质量控制,确保农村公路是修一条成一条,见效一条,真正把通村公路修成群众的满意路、放心路、致富路。其次是发展的效益,就农村公路而言,效益可以理解为数量、规模及作用的发挥。要加强项目争取,动员各方力量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建设里程,构建覆盖面更广的农村公路网络,提高农村公路发展的效益。
四、统筹建设管理养护,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农村公路发展中,要统筹农村公路配套建设、统筹路、站、运一体化发展、统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促进农村公路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统筹农村公路配套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公路附属设施、安保工程和警示标志,促进农村公路的全面发展。一是搞好附属设施建设。要搞好错车台、路肩、边沟、护岸、绿化等设施建设。二是配套安保工程。农村公路坡陡、弯急、交叉点多,要在危险路段设置防撞墙、防护墩等设施,提高安全通行能力。三是完善警示标识标牌标桩。要在公路沿线醒目位置设置标牌和宣传牌,在交叉道口和临河、临崖等危险路段设置警示标牌、标桩等设施。通过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公路等级化、标准化和美化。

统筹路、站、运一体化建设,促进农村公路的协调发展。目前,农村车辆通达深度不足,群众乘车不便的问题依然存在,公路的运输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未真正发挥出来。要按照“路、站、运、渡”一体化发展原则,推进城乡客渡一体化进程,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方便和实惠。同时要积极发展农村货运市场。

公路局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第2页

支持发展农村货运企业,加强场站网点建设,建立农村货运集散物流中心,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促进农村货运的发展。

统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促进农村可持续性发展。农村公路建设成败在质量,长效在养护,“三分建设,七分管养”是农村公路工作的基本经验。良好的养护是实现农村公路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的长效机制,实行“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同时加强日常养护和路政管理,开展公路执法,维护路产路权,并积极开展农村公路“示范路”、“路基标准化”等创建工作,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积极开展机械化养护,提高工作效率,转变养护方式,实现农村公路养护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从而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的综合服务水平,保障农村公路完好、安全畅通,真正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路路通、天天通”的目标。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 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XX镇2005年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工

一、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镇属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负责人:李红梅、贾国顺、喻泽安、起永发。牵头部门:党政办、工业经济发展办、财政所。

工作任务:

1、对村、居、各办公室、镇属企业2005年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进行考核,同时通报考核结果,对在民主测评中满意率较低的,要责令其落实整改措施。

2、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按照责任追究的规定,对因失职、渎职等原因被责任追究的典型,一方面要积极协助上级查办,另一方面要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批评。

3、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搞好厂务、村居务、政务公开,建立村居财务报销制度,严格财经纪律。

4、加大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严格治理党员、干部参与赌博行为。

5、认真宣传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及中央、省、市、区纪委全会精神。

二、各村居、六大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协调,抓好落实。负责人:李红梅、贾国顺、喻泽安、起永发、韩德、孟辉、刘仁礼。牵头部门:六大办公室、各村居。

工作任务:

1、党政办:负责协调工作,督促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做到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抓好机关效能建设,搞好政务公开和民主测评工作。

2、社会事务与计划生育办公室:抓好“三个文明”建设;加强农村和学校收费情况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无计划生育事件;搞好低保发放审核工作。

3、农业经济生产办:抓好农村各项服务,减轻农民负担,做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4、财政所:负责资金管理使用,搞好财政制度改革,做好规范政府采购和财务公开工作;加强对村居组财务的管理,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杜绝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违纪违规案件的发生。

5、工业经济发展办:负责加强对镇属企业的管理;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减轻企业负担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加强对特殊行业的管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指导企业做好厂务公开工作。

6、城市建设与办公室:严格执法,加大城市建设管理力度,严格审批建房手续,合理利用好现有土地,积极配合市区搞好我镇的规划设计;认真开展“卫生城市”的创建活动,防止乱搭乱建,做好辖区的卫生工作。

7、各村、社区要根据镇党委、镇政府的安排意见,结合本村居实际,早安排、早部署;全面推行村居财务、政务、党务公开,做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成效显著。

二OO五年六月二十三日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展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党中央确立的科学发展观,是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我国新世纪特别是头20年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任务的行动指南。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对于巩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保证经济更快更好发展。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但更需要质量和效益。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甚至走弯路或走邪路。我们一定要加快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农牧业、旅游业、藏医药业等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费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牧业和工业化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二是加大投资规模,铸就经济发展的新活力。目前,西藏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投资的拉动。我们要充分利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用足、用活、用好中央赋予西藏的特殊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援藏省市和社会民间投资,改善城市面貌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世贸组织的要求,运用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注意把握时机和力度,做到适时适度,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的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仍然存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根据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降低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的科技人才准入条件,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城乡结合的科技人才市场体系,促进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要根据资源优势和经济现状,找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切入点,以提高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实施旅游、藏药、食用菌保鲜加工、优质水果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的开发与研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实施“科教兴地”战略,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加大“两基”攻坚力度,巩固“普六”成果,大力推进“普九”步伐,积极发展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一手抓文化繁荣、一手抓文化管理的方针,打破政府包办文化的单一模式,疏通渠道,广辟途径,有效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经营,积极推进文化事业繁荣的形式多样化。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繁荣文艺创作,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四是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结合防治非典和传染病控制的实践经验,集中人力和财力,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技术支撑和信息网络等体系,形成责任明确,反应及时、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2页

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力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深入开展以“改陋习,讲卫生,树新风”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切实增强全民卫生防疫意识。五是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增强全民素质。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以健身点、健身苑、公园、广场为主,建立群众健身活动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形成全社会关注体育,各族人民崇尚体育的良好氛围。六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健全社会保险保障体系,加强“三条保障线”的建设,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针,做实个人账户。健全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扩大农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三)统筹城乡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党和国家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三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牧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真正消除贫富差距。我们党虽然历来重视“三农”工作,但由于长期存在城乡差距、工农差距等种种原因,农牧民收入增长仍然十分缓慢,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进一步落实中央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增强农业发展势头,扩大农业发展规模,减轻农业发展所承担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国民收入分配要向农业倾斜,通过税费制度改革和财政转移支付等,加强对农业、农村、农牧民的扶持和帮助,切实减轻农牧民的负担,增加农牧民收入。二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强农业和农村的自身发展能力。要全面提高以农业粮食生产为主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素质和经济效益。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从而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三是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要注意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相协调,把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等社会资源用于农村,更好地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的转移和农牧民增收创造条件和机遇。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交通、土地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本着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加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开发与保护力度,使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这块宝地得到永续利用。要严格依法保护环境与生态,加强林政管理,严厉打击各类盗伐滥伐、盗运盗卖木材、擅自猎杀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启动防沙治沙工程。要在城乡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坚决杜绝滥采、滥挖等破坏性开采,科学规划砂石采挖地点,使砂石的采挖成为治理河道、疏通水流的一项有益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同时,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避免重复建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五)坚持改革开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时度势,因利势导,与时俱进,提出发展要坚持“五个统筹”。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国之所以取得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关键就在于坚持了改革与创新,关键就在于坚持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适应世界格局多样化发展,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技术的合作与竞争,从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和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强领导干部政风建设科学发展观对加强领导干部的政风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不了正确的政绩观,就不可能把科学的发展观落实好、实践好、贯彻好。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才能不断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自信心、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提高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我们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根本方针,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两个务必”的优良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自觉性,从而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进一步解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重要课题。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树立发展观念。这里所说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开辟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前进道路,不断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的文明进步。我们看政绩,就是要看有没有发展,如何发展,发展的速度怎么样,发展的内容是否健康。对领导干部而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方百姓造福,应该有政绩,应该出政绩。不老老实实干工作,踏踏实实为官,就无所谓发展,不发展,就无所谓政绩。因此,我们要认认真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兢兢业业做好各项工作,实实在在干出政绩,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信任和拥护。
(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树立群众观念。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落脚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干事业、出政绩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里的根本利益就是增加农牧民收入。衡量政绩的最高标准是人民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是不是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忠实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努力奋斗,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和工作的最终目的,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实践可以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作为一个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地区,推进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循的。必须紧密结合地区发展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干出一番事业,在事业中干出政绩。在干事业,出政绩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我们的工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
(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精神一直是我们党长期坚持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使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现阶段的国情和区情。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下乡调研制度,带头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掌握真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办实事,求实效,讲实话。要积极进取,量力而行,不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搞劳命伤财的“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不虚报浮夸,不做表面文章,不急功近利。要继续弘扬“老西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在艰苦的条件下干事兴业。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展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党中央确立的,是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我国新世纪特别是头20年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任务的行动指南。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对于巩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保证经济更快更好发展。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但更需要质量和效益。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甚至走弯路或走邪路。我们一定要加快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农牧业、旅游业、藏医药业等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费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牧业和工业化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二是加大规模,铸就经济发展的新活力。目前,西藏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投资的拉动。我们要充分利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用足、用活、用好中央赋予西藏的特殊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援藏省市和社会民间投资,改善城市面貌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世贸组织的要求,运用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注意把握时机和力度,做到适时适度,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的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仍然存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根据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降低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的科技人才准入条件,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城乡结合的科技人才市场体系,促进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要根据资源优势和经济现状,找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切入点,以提高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实施旅游、藏药、食用菌保鲜加工、优质水果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的开发与研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实施“科教兴地”战略,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加大“两基”攻坚力度,巩固“普六”成果,大力推进“普九”步伐,积极发展和职业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一手抓文化繁荣、一手抓文化管理的方针,打破政府包办文化的单一模式,疏通渠道,广辟途径,有效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经营,积极推进文化事业繁荣的形式多样化。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繁荣文艺创作,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四是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结合防治非典和传染病控制的实践经验,集中人力和财力,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技术支撑和信息网络等体系,形成责任明确,反应及时、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力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深入开展以“改陋习,讲卫生,树新风”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切实增强全民卫生防疫意识。五是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增强全民素质。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以健身点、健身苑、公园、广场为主,建立群众健身活动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形成全社会关注体育,各族人民崇尚体育的良好氛围。六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三条保障线”的建设,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针,做实个人账户。健全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扩大农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三)统筹城乡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党和国家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三农”是的基础,没有农牧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真正消除贫富差距。我们党虽然历来重视“三农”工作,但由于长期存在城乡差距、工农差距等种种原因,农牧民收入增长仍然十分缓慢,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进一步落实中央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增强农业发展势头,扩大农业发展规模,减轻农业发展所承担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国民收入分配要向农业倾斜,通过税费制度改革和财政转移支付等,加强对农业、农村、农牧民的扶持和帮助,切实减轻农牧民的负担,增加农牧民收入。二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强农业和农村的自身发展能力。要全面提高以农业粮食生产为主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素质和经济效益。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从而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三是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要注意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相协调,把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等社会资源用于农村,更好地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的转移和农牧民增收创造条件和机遇。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交通、土地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本着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加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开发与保护力度,使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这块宝地得到永续利用。要严格依法保护环境与生态,加强林政管理,严厉打击各类盗伐滥伐、盗运盗卖木材、擅自猎杀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启动防沙治沙工程。要在城乡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坚决杜绝滥采、滥挖等破坏性开采,科学规划砂石采挖地点,使砂石的采挖成为治理河道、疏通水流的一项有益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同时,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避免重复建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五)坚持改革开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时度势,因利势导,与时俱进,提出发展要坚持“五个统筹”。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国之所以取得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关键就在于坚持了改革与创新,关键就在于坚持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适应世界格局多样化发展,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技术的合作与竞争,从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和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强领导干部政风建设科学发展观对加强领导干部的政风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不了正确的政绩观,就不可能把科学的发展观落实好、实践好、贯彻好。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才能不断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自信心、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提高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我们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根本方针,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按照“八个坚持

、八个反对”的要求,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两个务必”的优良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自觉性,从而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进一步解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重要课题。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树立发展观念。这里所说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开辟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前进道路,不断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的文明进步。我们看政绩,就是要看有没有发展,如何发展,发展的速度怎么样,发展的内容是否健康。对领导干部而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方百姓造福,应该有政绩,应该出政绩。不老老实实干工作,踏踏实实为官,就无所谓发展,不发展,就无所谓政绩。因此,我们要认认真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兢兢业业做好各项工作,实实在在干出政绩,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信任和拥护。
(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树立群众观念。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重要思想的落脚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干事业、出政绩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里的根本利益就是增加农牧民收入。衡量政绩的最高标准是人民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是不是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忠实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努力奋斗,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和工作的最终目的,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实践可以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作为一个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地区,推进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循的。必须紧密结合地区发展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干出一番事业,在事业中干出政绩。在干事业,出政绩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我们的工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
(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精神一直是我们党长期坚持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使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现阶段的国情和区情。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下乡调研制度,带头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掌握真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办实事,求实效,讲实话。要积极进取,量力而行,不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搞劳命伤财的“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不虚报浮夸,不做表面文章,不急功近利。要继续弘扬“老西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在艰苦的条件下干事兴业。

国税学习科学发展观体会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国税事业发展


践行,促进国税事业发展
(李 良)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构建的重要理论指导。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四大支柱,深刻揭示了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社会主义税收的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基层机关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为纳税人服务。服务要求我们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精通的业务技能,又要有良好的品行、积极热忱的心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利益都是人民的,政府为民生的发展是首要任务,税务工作特别是基层税务工作,天天与纳税人打交道,更加责无旁贷。在基层工作中,依法组织税收收入是税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既是发展成果的体现,同时发展需要有更多的税收来保证。税收工作要求我们:一要把税收工作做大做强,推进社会进步,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物质基础;二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税收政策,并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积极发挥税收组织收入和宏观调控的职能,做到应收尽收,通过不折不扣地执行税收政策,体现国家的意志,人民的利益;三要在工作的部署和考核过程中,坚决克服和纠正税收任务“一好遮百丑”的现象。基层税收工作既要看收入指标,又要看管理指标;既要看收入的数量,又要看征管的质量和水平;既要看客观因素,又要看主观上的努力程度。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推进农村分局的税收工作,促进国税事业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纳税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增强服务意识,完善一系列的纳税服务制度,构建人性化、信息化的税收宣传平台,对纳税人进行税法咨询、纳税辅导,实现征纳双方的良性互动,主动接受民主政风行风评议,以纳税人满意为服务标准,以社会公众评价为质量标尺。坚持把“服务纳税人,满意在国税”的服务理念贯穿工作始终,经常性地开展换位思考,转变服务理念,拉近与纳税人的距离,争取纳税人的理解和支持,着力解决好关系纳税人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构建和谐的税企征纳关系。
二、提高干部职工开拓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开阔的视野引领国税事业又快又好地持续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加快发展的实践中,落实到“争先创优”的过程中,落实到检验工作的成效中去,使解放思想成为我们国税人不懈的精神追求,成为引领国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国税事业发展的动力,要保持创新的热忱、勇气和精神,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领悟能力、有效执行能力。教育干部职工,积极主动适应经济和税收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与时俱进,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用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大胆探索,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三、坚持依法治税,提高税收执法的能力和水平。严格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的意识。大力推行办税公开,实行“阳光作业”,促进规范执法。首先,在税收征管执法上,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其次抓好税收执法监督责任制工作,依托征管软件考核体系,实行过错责任追究,改进征管执法工作。再是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税收违法行为,增强税收执法刚性,理顺税收秩序和环境。
四、认清当前经济形势,切实做好税收收入分析预测。当前,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要充分认识目前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态势,加强税收分析预测,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企业的监控力度,高度重视税收收入中存在的主要增减变化因素,进一步增强税收工作在经济条件变化下的快速反映能力,把形势估计得严峻一些,把困难考虑的充分一些,把各种应对措施准备得扎实一些,积极主动地应对挑战;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确保完成年度税收收入计划。
五、夯实税源管理基础,提高管理工作质量。税收之根本在于税源,税务部门的根本职责就是依法将辖区内的税源变成税收,而如何最大限度组织好税收收入、做到应收尽收,从源头上堵塞管理漏洞,才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一是我们要以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实施为主线,健全完善各项税收管理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在事前、事中、事后环节衔接上下功夫,不断向“对内有利于提高效率、强化制约,对外有利于方便纳税人、强化税源监控”的目标迈进,从根本上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二是要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各类征管软件的税源监控功能,提高涉税信息共享程度和应用程度,最大限度避免粗放式管理,走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道路,以此提高税收征管的品质和效率,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树立高效的新型国税机关形象。三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本分局实际的税收工作总体规划。结合分局税收工作实际,以规范行业税收管理为立足点,以加强烟花鞭炮等重点税源管理为重点,促进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
在基层税收工作氛围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心干部职工的成长进步,凝聚人心,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推进国税事业的发展。我作为一名基层国税工作人员,要自觉应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立足本职,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社会要进步,工作要开展,能力要提高,事业要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地结合新时期下税收工作的新特点,不断创新,不断总结,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基层税收工作。我坚信在县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分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分局的税收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业绩。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