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资源枯竭矿井可持续发展

我们会不经意地忘记对手精辟的观点,就像忘记自己愚蠢的想法一样。对于阅读或观看过的作品,用自己的话语把它写出来,我们称之为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写作训练,写心得体会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关于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资源枯竭矿井可持续发展”,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资源枯竭矿井可持续发展文章标题: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资源枯竭矿井可持续发展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资源枯竭矿井可持续发展某某矿是1960年建成投产的,曾取得年产量比设计能力翻番的辉煌业迹,为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随着开采年限的延长,产量大幅度下降,直至目前资源枯竭,进入全面回收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资源枯竭矿井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我们提出了某某矿的希望、前途在外不在内;某某矿的经济、发展优势在外不在内,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内部改革改制,创新体制、激活内力。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企业生存发展空间。对资源枯竭的某某矿而言,只有“走出去”异地办矿,才能使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也是维护职工的最根本利益。2004年以来,按照“稳固本部收缩,加快对外扩张”的发展战略,矿党政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外部创业上,千方百计寻找资源,寻求外部合作项目,先后与山西乡一矿、乡三矿、玉生矿3个矿签订了安全生产承包合同,前景看好。乡一矿从2003年10月份开始进行系统改造,2004年2月份通过当地煤管局的检查验收,3月份投入生产,当月产量达到1万多吨。乡三矿、玉生矿2004年初进驻人员进行前期系统改造和生产前的准备工作。正在异地办矿掀起创业高潮的时候,由于受山西小煤矿事故的影响,从业人员放假长达4个月。直至9月份开始3个矿连续复工。尽管目前3个异地矿均是合作开采的形式,我们认为,符合某某矿情。乡一矿2004年9月10日恢复生产,至11月30日,共产煤5.8万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对乡三矿、玉生矿则加快系统改造进度,抓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力争2005年3月底前投入生产,为实现资源接替和劳动力转移,提高经济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大力发展非煤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就某某矿而言,要积极发展竞争优势明显的非煤企业,对市场前景好、有竞争力的给予扶持,使其发展壮大;对仅依靠企业内部市场生存的无市场竞争力的非煤小企业,坚决关闭。一是大力发展水产业。专家、学者评价某某矿泉水:“中国之最,华东一宝”。经过几年的发展,其巨大的发展前景已初步显现。某某矿州市是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现有城市人口128万人,按照规划,2020年某某矿州市的城市人口将增加到400万人,水资源将成为最珍贵的战略资源。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饮用水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优质的矿泉水资源将是社会最需要和最关注的资源。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列入集团公司发展战略规划之一,体现集团公司对某某矿水资源开发的重视,企业要抓住机遇,加快水资源的开发。目前矿泉水厂已办理了“矿泉水采矿许可证”,同时正在办理国家级矿泉水鉴定和QS认证工作,为做大做强水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力争用2--3年时间,使水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支撑产业。二是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大力发展股份制经济,实现产权多元化。机械修造厂、聚氨脂厂产品有竞争优势,实行股份合作制,扶持其发展,鼓励开发新产品,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单体修理厂申报“大修液压支柱、三用阀资格认证”,通过专家评审,一次性通过,获得了“江苏煤矿用安全产品大修与改造资格证”。在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维修质量的同时,要积极开拓、占领淮海经济区和山西异地煤矿单体修理市场,不断开发液压系列维修品种,拓展液压产品维修的新空间。三、发挥区位优势,在盘活现有土地和房产上做文章。随着京福高速公路某某矿州西绕城段的建设,某某矿的区位优势将凸现,给今后房地产开发带来无限商机。一是发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等优势,搞好配煤工作。抓住煤炭市场好转的有利时机,利用现有的配煤系统,积极外购进行配煤,增加收入。进行调研市场,利用矿供应科内的闲置工业广场,办1--2个货场,借助外力求发展。二是加强房地产资源的管理,抓好房地产的开发。对土地、房产、水电等资源进行调查摸底,2004年重点对已确权而被周边农村及个人长期挤占的国有土地进行清理,采取拉围墙等保护措施,目前已回收土地近200亩,确保国有土地不流失。对闲置的土地、厂房、开展招商引资,把外部的资金、技术等优势同企业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优势结合起来,联合协作,互惠互赢。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资源枯竭矿井就一定能走出低谷,开创一条自我生存与发展的新路子。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资源枯竭矿井可持续发展》来源于第1,欢迎阅读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资源枯竭矿井可持续发展。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资源枯竭矿井可持续发展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展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党中央确立的科学发展观,是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我国新世纪特别是头20年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任务的行动指南。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对于巩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保证经济更快更好发展。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但更需要质量和效益。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甚至走弯路或走邪路。我们一定要加快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农牧业、旅游业、藏医药业等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费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牧业和工业化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二是加大投资规模,铸就经济发展的新活力。目前,西藏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投资的拉动。我们要充分利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用足、用活、用好中央赋予西藏的特殊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援藏省市和社会民间投资,改善城市面貌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世贸组织的要求,运用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注意把握时机和力度,做到适时适度,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的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仍然存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根据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降低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的科技人才准入条件,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城乡结合的科技人才市场体系,促进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要根据资源优势和经济现状,找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切入点,以提高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实施旅游、藏药、食用菌保鲜加工、优质水果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的开发与研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实施“科教兴地”战略,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加大“两基”攻坚力度,巩固“普六”成果,大力推进“普九”步伐,积极发展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一手抓文化繁荣、一手抓文化管理的方针,打破政府包办文化的单一模式,疏通渠道,广辟途径,有效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经营,积极推进文化事业繁荣的形式多样化。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繁荣文艺创作,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四是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结合防治非典和传染病控制的实践经验,集中人力和财力,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技术支撑和信息网络等体系,形成责任明确,反应及时、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2页

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力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深入开展以“改陋习,讲卫生,树新风”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切实增强全民卫生防疫意识。五是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增强全民素质。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以健身点、健身苑、公园、广场为主,建立群众健身活动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形成全社会关注体育,各族人民崇尚体育的良好氛围。六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健全社会保险保障体系,加强“三条保障线”的建设,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针,做实个人账户。健全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扩大农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三)统筹城乡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党和国家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三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牧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真正消除贫富差距。我们党虽然历来重视“三农”工作,但由于长期存在城乡差距、工农差距等种种原因,农牧民收入增长仍然十分缓慢,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进一步落实中央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增强农业发展势头,扩大农业发展规模,减轻农业发展所承担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国民收入分配要向农业倾斜,通过税费制度改革和财政转移支付等,加强对农业、农村、农牧民的扶持和帮助,切实减轻农牧民的负担,增加农牧民收入。二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强农业和农村的自身发展能力。要全面提高以农业粮食生产为主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素质和经济效益。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从而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三是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要注意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相协调,把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等社会资源用于农村,更好地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的转移和农牧民增收创造条件和机遇。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交通、土地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本着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加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开发与保护力度,使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这块宝地得到永续利用。要严格依法保护环境与生态,加强林政管理,严厉打击各类盗伐滥伐、盗运盗卖木材、擅自猎杀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启动防沙治沙工程。要在城乡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坚决杜绝滥采、滥挖等破坏性开采,科学规划砂石采挖地点,使砂石的采挖成为治理河道、疏通水流的一项有益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同时,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避免重复建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五)坚持改革开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时度势,因利势导,与时俱进,提出发展要坚持“五个统筹”。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国之所以取得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关键就在于坚持了改革与创新,关键就在于坚持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适应世界格局多样化发展,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技术的合作与竞争,从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和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强领导干部政风建设科学发展观对加强领导干部的政风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不了正确的政绩观,就不可能把科学的发展观落实好、实践好、贯彻好。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才能不断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自信心、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提高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我们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根本方针,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两个务必”的优良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自觉性,从而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进一步解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重要课题。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树立发展观念。这里所说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开辟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前进道路,不断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的文明进步。我们看政绩,就是要看有没有发展,如何发展,发展的速度怎么样,发展的内容是否健康。对领导干部而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方百姓造福,应该有政绩,应该出政绩。不老老实实干工作,踏踏实实为官,就无所谓发展,不发展,就无所谓政绩。因此,我们要认认真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兢兢业业做好各项工作,实实在在干出政绩,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信任和拥护。
(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树立群众观念。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落脚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干事业、出政绩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里的根本利益就是增加农牧民收入。衡量政绩的最高标准是人民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是不是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忠实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努力奋斗,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和工作的最终目的,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实践可以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作为一个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地区,推进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循的。必须紧密结合地区发展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干出一番事业,在事业中干出政绩。在干事业,出政绩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我们的工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
(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精神一直是我们党长期坚持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使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现阶段的国情和区情。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下乡调研制度,带头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掌握真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办实事,求实效,讲实话。要积极进取,量力而行,不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搞劳命伤财的“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不虚报浮夸,不做表面文章,不急功近利。要继续弘扬“老西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在艰苦的条件下干事兴业。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展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党中央确立的,是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我国新世纪特别是头20年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任务的行动指南。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对于巩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保证经济更快更好发展。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但更需要质量和效益。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甚至走弯路或走邪路。我们一定要加快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农牧业、旅游业、藏医药业等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费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牧业和工业化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二是加大规模,铸就经济发展的新活力。目前,西藏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投资的拉动。我们要充分利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用足、用活、用好中央赋予西藏的特殊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援藏省市和社会民间投资,改善城市面貌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世贸组织的要求,运用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注意把握时机和力度,做到适时适度,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的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仍然存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根据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降低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的科技人才准入条件,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城乡结合的科技人才市场体系,促进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要根据资源优势和经济现状,找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切入点,以提高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实施旅游、藏药、食用菌保鲜加工、优质水果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的开发与研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实施“科教兴地”战略,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加大“两基”攻坚力度,巩固“普六”成果,大力推进“普九”步伐,积极发展和职业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一手抓文化繁荣、一手抓文化管理的方针,打破政府包办文化的单一模式,疏通渠道,广辟途径,有效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经营,积极推进文化事业繁荣的形式多样化。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繁荣文艺创作,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四是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结合防治非典和传染病控制的实践经验,集中人力和财力,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技术支撑和信息网络等体系,形成责任明确,反应及时、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力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深入开展以“改陋习,讲卫生,树新风”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切实增强全民卫生防疫意识。五是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增强全民素质。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以健身点、健身苑、公园、广场为主,建立群众健身活动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形成全社会关注体育,各族人民崇尚体育的良好氛围。六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三条保障线”的建设,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针,做实个人账户。健全医疗救助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扩大农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三)统筹城乡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党和国家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三农”是的基础,没有农牧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真正消除贫富差距。我们党虽然历来重视“三农”工作,但由于长期存在城乡差距、工农差距等种种原因,农牧民收入增长仍然十分缓慢,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进一步落实中央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增强农业发展势头,扩大农业发展规模,减轻农业发展所承担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国民收入分配要向农业倾斜,通过税费制度改革和财政转移支付等,加强对农业、农村、农牧民的扶持和帮助,切实减轻农牧民的负担,增加农牧民收入。二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强农业和农村的自身发展能力。要全面提高以农业粮食生产为主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素质和经济效益。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从而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三是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要注意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相协调,把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等社会资源用于农村,更好地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的转移和农牧民增收创造条件和机遇。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交通、土地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本着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加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开发与保护力度,使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这块宝地得到永续利用。要严格依法保护环境与生态,加强林政管理,严厉打击各类盗伐滥伐、盗运盗卖木材、擅自猎杀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启动防沙治沙工程。要在城乡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坚决杜绝滥采、滥挖等破坏性开采,科学规划砂石采挖地点,使砂石的采挖成为治理河道、疏通水流的一项有益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同时,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避免重复建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五)坚持改革开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时度势,因利势导,与时俱进,提出发展要坚持“五个统筹”。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国之所以取得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关键就在于坚持了改革与创新,关键就在于坚持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适应世界格局多样化发展,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技术的合作与竞争,从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和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强领导干部政风建设科学发展观对加强领导干部的政风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不了正确的政绩观,就不可能把科学的发展观落实好、实践好、贯彻好。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才能不断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自信心、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提高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我们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根本方针,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按照“八个坚持

、八个反对”的要求,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两个务必”的优良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自觉性,从而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进一步解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重要课题。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树立发展观念。这里所说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要开辟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前进道路,不断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的文明进步。我们看政绩,就是要看有没有发展,如何发展,发展的速度怎么样,发展的内容是否健康。对领导干部而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方百姓造福,应该有政绩,应该出政绩。不老老实实干工作,踏踏实实为官,就无所谓发展,不发展,就无所谓政绩。因此,我们要认认真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兢兢业业做好各项工作,实实在在干出政绩,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信任和拥护。
(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树立群众观念。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重要思想的落脚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干事业、出政绩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里的根本利益就是增加农牧民收入。衡量政绩的最高标准是人民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是不是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忠实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努力奋斗,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和工作的最终目的,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实践可以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作为一个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地区,推进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循的。必须紧密结合地区发展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干出一番事业,在事业中干出政绩。在干事业,出政绩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我们的工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
(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精神一直是我们党长期坚持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使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现阶段的国情和区情。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下乡调研制度,带头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掌握真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办实事,求实效,讲实话。要积极进取,量力而行,不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搞劳命伤财的“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不虚报浮夸,不做表面文章,不急功近利。要继续弘扬“老西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在艰苦的条件下干事兴业。

公路局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


公路局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机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更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农村公路要解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与低产出、低效益、低科技”的矛盾,就必须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推进农村公路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农村公路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突出质量效益,统筹建设管理养护,促进农村公路走上投入少、污染少、消耗低、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在规范设计建设中体现人性化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解决群众出行难是为群众谋利益的一个方面。我们要在农村公路的规划和设计上重点体现出“以人为本”。在规划上要听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意愿,合理搞好规划布局,尽可能的将通村公路修到村部、学校、村组院落、田间地头,延伸到生态观光园、农业示范区、畜牧养殖小区、生产园区和产业基地等人流、物流集中的地点,并尽可能与其它公路联网。在设计上要体现环保、安全、舒适、便民的原则,路线、坡度、弯道半径、错车台设置上体现人性化。合理布局候车站点,开通农村公交或农公班车,方便群众出行,力争使农村公路建设能使绝大多数群众得到实惠,让群众满意。
二、树立发展意识,合理确定农村公路建设标准

一是要把立足当前实际与适应将来发展结合起来,推进“通乡公路”建设。通乡公路原则上不低于三级技术标准,路面宽度不低于6米,路面机构以水泥混凝土为主,小桥涵与安保工程同步建设。不能过于强调当前经济困难而低标准重复建设,避免浪费投资和失去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是要把立足国家政策支持与发挥地方积极性结合起来,推进“村村通水泥(油)路”工程建设。实现以行政村村部(学校)为标志通水泥路,是“十一五”我省农村公路的目标。在推进“村村通工程”建设中,要执行技术等级不低于四级、路面宽度不低于3.5米,混凝土路面厚度不低于18厘米,强度不低于c30,并合理设置错车道;路基宽度不低于4.5米,并完善安保设施的最低标准。经济条件许可的地方,可适当提高建设标准;任务提前完成的地区,可开展实施村村通延伸和联网工程。

三是要把立足满足农民需要与经济可行结合起来,推进“渡改桥”与“客运站、渡运码头”建设。“渡改桥”工程不能仅仅解决“行人”的问题,要满足能够通行农业生产机械和农用运输车辆,达到适应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求,桥面净宽以不低于4.5米为宜。
三、突出质量效益,实现农村公路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又好又快和可持续的发展,强调的是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对农村公路来说更有意义。就发展质量而言,农村公路的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质量不搞好就会劳民伤财,会损害群众的利益。因此要继续开展好农村公路质量年活动,把质量工作放在核心位置,动员领导、干部、群众及社会力量参与质量监督,采取“政府监督、业主管理、专业化监理和社会各界参与”等多种措施、利用多种手段搞好质量控制,确保农村公路是修一条成一条,见效一条,真正把通村公路修成群众的满意路、放心路、致富路。其次是发展的效益,就农村公路而言,效益可以理解为数量、规模及作用的发挥。要加强项目争取,动员各方力量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建设里程,构建覆盖面更广的农村公路网络,提高农村公路发展的效益。
四、统筹建设管理养护,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农村公路发展中,要统筹农村公路配套建设、统筹路、站、运一体化发展、统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促进农村公路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统筹农村公路配套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公路附属设施、安保工程和警示标志,促进农村公路的全面发展。一是搞好附属设施建设。要搞好错车台、路肩、边沟、护岸、绿化等设施建设。二是配套安保工程。农村公路坡陡、弯急、交叉点多,要在危险路段设置防撞墙、防护墩等设施,提高安全通行能力。三是完善警示标识标牌标桩。要在公路沿线醒目位置设置标牌和宣传牌,在交叉道口和临河、临崖等危险路段设置警示标牌、标桩等设施。通过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公路等级化、标准化和美化。

统筹路、站、运一体化建设,促进农村公路的协调发展。目前,农村车辆通达深度不足,群众乘车不便的问题依然存在,公路的运输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未真正发挥出来。要按照“路、站、运、渡”一体化发展原则,推进城乡客渡一体化进程,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方便和实惠。同时要积极发展农村货运市场。

公路局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第2页

支持发展农村货运企业,加强场站网点建设,建立农村货运集散物流中心,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促进农村货运的发展。

统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促进农村可持续性发展。农村公路建设成败在质量,长效在养护,“三分建设,七分管养”是农村公路工作的基本经验。良好的养护是实现农村公路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的长效机制,实行“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同时加强日常养护和路政管理,开展公路执法,维护路产路权,并积极开展农村公路“示范路”、“路基标准化”等创建工作,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积极开展机械化养护,提高工作效率,转变养护方式,实现农村公路养护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从而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的综合服务水平,保障农村公路完好、安全畅通,真正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路路通、天天通”的目标。

如何实现人寿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中国业持续25年的快速发展确实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的取得,缘起于中国多年以来良好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得益于中国保险界人士对专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保险市场的潜心培育。西方国家保险业提供的一条重要且可资借鉴的经验,是惟有将保险业立足于长期发展战略来考虑,才能实现其稳步的前进。人寿保险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很大程度上有别于一般工商业乃至传统金融业。它注重长期性的经营,注重谨慎稳妥的发展,可以说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事关寿险业发展全局的一条重要的生命线。那么,在各种挑战面前,中国寿险业应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呢?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保险信用体系,奠定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由于经济、社会和思想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失信现象严重,寿险领域也出现了“诚信危机”。信用贫困已成为制约中国寿险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寿险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问题。建立保险信用体系,就是要通过法律调整、制度建设、道德规范和社会监督等手段,对保险监管者信用、保险主体信用及业外信用在保险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打造保险信用的完整体系,为寿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寿险业要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客户、个人代理人和寿险公司都处于一种俱荣俱损的“生态环境”,不容破坏。依法保护投保人的合法权益,就是维护寿险业和个人代理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保险主体信用制度的主体,寿险公司还应加强合约管理、营销预警、、理赔管理等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努力从制度上约束和规范保险主体信用行为。改变目前过分依赖个人代理人展业的状况,大力发展保险中介,有效化解由于个人代理人的不合规行为所产生的保险纠纷。严格内控机制,提高信息披露的标准,及时向公众披露公司经营及财务状况,使寿险市场主体经营活动透明化。防范增量风险,构筑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增量风险是与存量风险相对而言的,意即在寿险经营中由于险种结构、保费结构不合理等原因,而使寿险业产生的新的风险。不良资产和利差损是中国寿险业以前形成的存量风险,从寿险公司目前的资金管理体制和寿险产品结构看,已不太可能再产生新的、规模较大的不良资产和利差损。同时,我国寿险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正是化解存量风险的有利时机,如果能够在防范增量风险的基础上发展业务,存量风险就可以被逐渐稀释和化解。所以,寿险公司目前风险防范的工作重点要放在防范增量风险上,因为如果增量风险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会给寿险公司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寿险公司应制定稳健的发展战略,采取措施从多方面防范和化解当前寿险业的增量风险。首先,在经营机制方面,寿险公司要通过完善经营机制,真正成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以追求经济效益、具有自我约束能力的市场主体。其次,在技术方面,寿险公司要建立科学的对经营中产生的增量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测的方法技术和标准。加强行业创新,提高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寿险业要在保持和发扬经营管理中好的经验和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改革和改进不合时宜的、妨碍发展的观念,束缚发展的做法和制度,用机制活力和政策导向,推动寿险业发展进步。要沿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加快经营机制转换;要按照“有进有退”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重组,使之更加科学、合理、精干、高效,更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要加快保险产品创新,积极开发有特色、技术含量高的新险种,不断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要进行销售渠道创新,探索网上销售;要牢固树立人才强司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着力打造管理、销售、技术、服务四支专业队伍,实行不同岗位人才的价值最大化配置,让发展的活力和增长的潜力进一步迸发出来。加快结构调整,增强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现代企业的竞争并不在于短期的利润最大化,而在于长期发展并形成持续的领先优势。为此,寿险业必须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提高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强”,最理想的状态是“边大边强”,使“大”与“强”成正比。要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必须把握好几点:首先,公司在高速成长的过程中要注重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而不是靠急速膨胀来实现高速发展。其次,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获得明显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令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再次,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设学习型组织,为公司持续领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共同培育市场,营造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尽管我国寿险市场资源很丰富,但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寿险资源。随着中国保险市场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市场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但这种竞争不应是“你死我活”,而应是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消费是分不同层次的,每家寿险公司都有其市场空间,绝不能为了抢占市场,而违规经营,不计成本,不顾质量和风险,要与竞争对手共存共荣,在长期的竞争中扎扎实实地发展自己。更进一步讲,寿险从业者追求的不仅是“单赢”,而是“双赢”和“多赢”,共同培育一个良性发展的市场已成为现代竞争的主流。对寿险业来说,振兴民族寿险业,不是靠任何一家公司能够独立完成的,它需要所有寿险公司整体合作。只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才能共同进步,才能推动寿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对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内容显示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今使用频率最高,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两个关键词。如何看待和理解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这是笔者思考的问题。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术语。它包含了很多的理解和看法。从哲学角度讲,发展是指事物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或运动。发展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对现实世界运动基本方向的如实反映。但就人类社会发展而言, 发展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符合社会规律的变化,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别无他求的唯一选择。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和人们现在的使用,着重是从社会的经济发展角度来讲的,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 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全面发展。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来看,它们既有联系又有相互区别。它们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的不同层次的概念,区别则是在时空上的差别。发展(社会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可持续发展则是人类无限生存应该具有的一种发展观点。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江泽民同志在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上会议上的讲话)。二者相比较,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现实性和具体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关系发展(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相互联系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整体于部分的关系,它们处于同一类事物的不同层次。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离开可持续发展,发展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发展,就是片面的发展或暂时的发展,就会出现发展的停滞或中断。可持续发展是对发展的延伸和扩展。是对发展本身的形态描述的一个具体方面,更是对发展最终结果的本质揭示。可持续发展为发展提供量的积累,提供发展的物质材料;可持续发展为发展准备质的条件,不断的协调发展的各种因素和关系,促使发展的持续性和永恒性。可以看出,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辩证的统一,它们既互为条件又互相制约。所以,我们在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这一辩证关系,一定要认真解决好点和面,暂时和长远,一时和永恒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为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和源泉。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着实解决好各方的利益关系问题。解决好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抓住人这个发展的主体,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关系,为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为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有序、更加科学和更加强劲的发展基础。在具体的工作和实践上,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实践的观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坚定不移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坚持群众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克服超越实际和时空的一切行为和想法,不急功近利,不主观臆断,按照十七大对发展的总要求,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敢于实践,不断提高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和水平,在新的伟大历史时期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

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重在实践


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重在实践

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重在实践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我发言的题目是“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重在实践”。我想通过我的发言,能够与大家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不是可有可无、可重可轻、可紧可松的事情,而是必须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可持续发展必须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之中。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从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以后,便很快被世人所接受。因为它确立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三大支柱,在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发展中“克服危机、保障安全、实现未来”三大课题中,成为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如果有一天,某一位学者由于研究可持续发展而获得诺贝尔奖的话,我们大家一定都举双手赞成。这是因为我们深信,没有什么理论比可持续发展对人类来说更为重要的了。一、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20世纪,我们在取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多年来,不计资源和生产成本的以资源型为主的产业结构,经济非但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是触目惊心的。仅以山西省为例,据中国科学院《20xx年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研究,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五大支持系统中,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的能力都排在全国的下游,特别是生存支持系统排在最后。由此造成的后果,不仅制约着经济发展,而且影响着社会进步,威胁着人类健康,渗透到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有资料显示,山西省人均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是全国最高省份之一。实际上,由于污染引发的,到现在尚未彻底查清的疾病还是个未知数。同时,生态环境破坏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小组1号报告中指出,20xx年全国仅大气和水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伴随着人口增加,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长,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实现公平,特别是代际公平。地球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负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实施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质量。如果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连我们自身的健康都得不到保障,不是也太可悲了吗?没有什么比污染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更为可怕,但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些基层干部,却仍然沉迷在一味追求单纯的经济发展,甚至陶醉在所谓的两位数的发展速度上,这样就显得何等的麻木,何等的愚昧!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经济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这是理所当然的。但问题在于,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发展经济,答案应该是十分明确的。连续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场合和多次会议上,都反复强调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国人大、国务院各部委也相继出台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到各个领域,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太湖经退耕还湖后,面积正在扩大;塔里木河恢复了流水。山西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提高,环境质量趋向好转,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太原市经过综合整治后,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一举甩掉了全国大城市环境质量倒数第一的帽子,而且在一年之中有半数以上的时间环境质量好于二级。但是,无庸讳言,在一些地方,国家限期淘汰的落后工艺、设备,仍被企业视为掌中宝,爱不释手;早该被取缔、关停的小煤窑,还在疯狂地、不顾死活地肆挖滥采,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时至今日,我们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在执迷不悟地干着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蠢事,重蹈着吃祖宗的饭断子孙的路。大力发展经济是完全正确的,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无异于饮鸠止渴,杀鸡取卵。当然,我们没有理由回过头去指责瓦特发明蒸汽机而引发的工业污染,更没有理由指责359旅在南泥湾、军垦兵团在大西疆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完全应该做一个清醒的领导者,为了未来,为了子孙,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任何行为负起历史的责任。
二、可持续发展重在实践
虽然我们近几年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面对残酷的现实和严竣的形势,我们所有的努力简直是杯水车薪。之所以如此讲,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缺乏合力。众所周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治家们从党风建设、法制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干部激励机制和干部作风转变等方面去努力;需要社会学家从转变人们的观念,改变人们落后的消费观念和生产方式入手;需要经济学家在转变生产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

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重在实践第2页

下功夫;需要生态学家用生态学理论来研究循环经济理念,并以此来指导实践。当然更重要的是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同力协作,以及所有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自觉行动,关键是要形成合力,付诸实践。不幸的是,21世纪议程的实施在基层一些地方仍然只局限于在极少数部门之中,甚至还仅停留在文件上,躺在抽屉里。二是对全面的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在现实社会中。一些人片面地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增长越快的地方就是发展最快的地方。评价一个地方发展成绩的主要指标也是国内生产总值及经济增长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一些地方政府,突出表现在对国内生产总值、对增长目标的疯狂追求,不考虑企业本身的环保要求,不考虑地方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根本没有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来科学衡量全局的工作,忽视了小康社会前面特有的限定词“全面”二字。三是片面的政绩观和不恰当的干部激励机制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发展快速就是政绩突出的集中表现,并且把这一标准作为评判干部成绩优劣的主要尺度,而对资源、环境这些可持续发展要素的考核却缺乏硬性指标,致使一些干部常常采取涸泽而渔的短期行为。在一些地方,可持续发展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甚至成为“盲区”。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盲区”并不是只存在于个别地方。四是,一些干部的工作作风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不相适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门科学,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实践,需要靠坚强的干部队伍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来保证,任何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都只会将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停留在口头上,把可持续发展喊成悲壮的口号。
三、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的硬道理。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之一。党中央还提出我国经济建设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由此可知,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可持续发展必须贯穿于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形成全国自上而下的实践群体,必须从各级领导干部做起,从每个公民做起,才能真正使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共同的行动纲领。
首先,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要切实对可持续发展负总责。江泽民同志在历次召开的中央国策座谈会上都强调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但在实际工作中,与真正做到一把手负总责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基层尤其如此。各地的实践证明,一把手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高低和工作力度大小,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关系到群众生存环境的改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讲,切实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作为硬性指标纳入党政一把手的政绩考核内容,做到任前公示,离任审计。凡是考核不及格者,不得提拔或重用,以严格的政绩目标和考核要求来指导和促进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真正抓好可持续发展工作。世界银行在向中国政府递交的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研究报告中特别指出,我们未来的重点应放在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政策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上。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一把好努力做到在制定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时,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资源成本,建立起综合决策机制,将社会和经济发展建立在结构优化、良性循环的基础上。
其次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发展是主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根本出发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要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民群众不但享有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整个社会要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生态文明之风。江泽民同志指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为人类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由于只有保护和改善环境,才能为优势产业腾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潜力产业提供充足的环境容量。各级干部要有决心与胆识,与传统的、落后的发展方式彻底决裂,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树立起全面的发展观,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就必须大张旗鼓地开展扎实有效的环境警示教育,真正达到警示世人的目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夙愿与追求,保护环境、再造祖国山川秀美就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该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第三,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有法可依。多年来,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起到了引导、规范、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法律保障,这也是我国近年来在这方面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但是与实施可持续发展艰巨的复杂的任务相比,这些法律仍显得乏力。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现象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森林法尽管颁布多年,但砍伐声一直不绝于耳;矿产法也早已实施,但违法采矿随处可见;环保法虽经修改,逾加严厉,但一些企业主依然我行我素。之所以出现上述令人尬尴的局面,除了法制不健全、公民素质有待提高、执法环境有待改善外,还有执法队伍能力不足的问题。世界银行在中国环境问题研究报告中专门指出,加强环保部门的能力建设和效率提高,重点放在地方环保部门。我们各级环保部门要切实地加强队伍建设和工作能力建设,加强环境执法和监督工作,把执法和监督放在突出的位置,下大力抓好。要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改善环境质量上来,重点解决好制约经济发展、危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回顾几年来环保工作的执法实践,我深感步履艰难,甚至力不从心。在现实社会中,环境违法现象比比皆是,但该处罚的没处罚,该重罚的被轻罚,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却以罚了之。所有这些,都使环保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强制性大打折扣,几乎失去了其应有的震摄作用。xx的“天马案”,案情并不复杂,从发案到判决,历时一年,虽然得到了公正的判决,但环保部门早已精疲力尽了。实践使我认识到:环保部门执法的局限性很大,自身建设最为关键,但必须以合理的产业结构为基础,必须以领导的支持为依托。否则,必定是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这样看问题不是消极推诿,而是有利于拓宽思路、提高效率。不管出现任何复杂情况,历史赋予我们环保卫士的神圣职责是不容改变的,悲观失望、消极敷衍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环保执法队伍自身能力建设,需要下大力认真加以解决,才能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总之,无论是客观现实,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一些地方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工作作风都决定了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任重而道远。对此,我们既不能丧失信心,又不能期冀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以坚定的信心,务实的态度,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从每一个工作环节抓起,真正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