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业发展实施方案

做事情前都要写方案。当我们在办事情之前,通过方案来找到好的定位和突破点,方案可以明确我们的工作目标,你会写什么样的方案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快递业发展实施方案”,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快递业发展实施方案

下面是我们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快递业发展实施方案,请大家参阅!

近年来,我市快递业发展迅速,在降低流通成本、支撑电子商务、服务生产生活、扩大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促进我市快递业发展,进一步搞活流通、拉动内需,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增长点,更好发挥快递业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作用,助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根据xx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实施意见》(xx府发〔xx〕xx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解决制约我市快递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导向,以“互联网+”快递为发展方向,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市场环境,壮大市场主体,完善服务网络,保障寄递渠道安全,全面提升快递业发展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寄递需求,更好服务xx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遵循市场发展规律,用市场化手段引导快递企业整合提升,加大快递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鼓励企业持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推进简政放权,发挥法律法规、规划、标准的规范引导作用,形成有利于快递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统筹规划,政府扶持。做好xx市邮政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快递业发展与xx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电子商务规划等衔接工作,引领和推动快递业快速发展。强化政府对快递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在财政、金融、交通等方面给予支持,营造行业良好发展环境。

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发挥快递业服务网络优势,推动快递业加快融入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充分发挥服务电子商务的主渠道作用,联通线上线下,促进快递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电子商务等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快递企业加大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力度,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服务形式和管理方式。

安全为基,规范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加强寄递安全制度、能力体系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夯实快递业安全基础。依靠科技手段创新管理方式、提升监管能力,保障寄递渠道安全。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普惠城乡、技术先进、服务优质、安全高效、绿色节能的现代快递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城乡、联通内外的快递服务网络,满足xx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变化的快递需求。

--发展规模:到2020年,全市快递业务量达到4500万件,年均增幅35%以上;快递业务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增幅30%以上。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日均服务用户50万人次以上,年支撑网络零售交易规模500亿元。培育若干家业务收入上千万元的快递企业,提升我市快递企业综合服务水平,有效降低商品流通成本。

--创新能力:坚持需求导向,以信息化和产业化为重点,大力提升行业在科技研发应用、服务网络建设、产品体系拓展、商业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水平,规模企业率先实现服务功能多样化、寄递服务便捷化、内部作业自动化、生产组织信息化。

--服务能力:构建覆盖城乡、联通市内外的快递服务网络,布局建设快件进出境通道。健全农村快递网络,快递乡镇网点覆盖率达100%,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快递企业实现国内异地快递服务时限72小时准时率超过80%,省内异地快递服务时限48小时准时率、同城快递服务时限24小时准时率超过90%,持续提高快递服务满意度。

二、重点任务

(一)培育壮大快递企业。引导快递企业加快转型升级,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整合中小快递企业,加快培育本土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提升产业集中度。鼓励各类资本依法进入快递领域,支持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形成具有引领辐射作用的骨干龙头企业。加强服务质量监测,提高快递服务水平。推动企业落实《快递服务》国家标准,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快递业形象统一、服务规范。引导企业转变竞争方式,从价格竞争向服务品质竞争转变,实施品牌化和差异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广快递保险业务,保障用户权益。支持骨干企业开展智能终端、自动化分拣、机械化装卸、冷链快递等技术装备的研发应用。(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服务业发展办、市政府金融办、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邮政管理局)

(二)推进“互联网+”快递。引导快递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深度合作,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创新,共同发展便民利商新业态。支持快递企业积极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xx特色农产品快递网络,服务产地直销、订单生产等农业生产新模式,发展农商快递。发挥供应链管理优势,推动快递业与农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等企业协同发展,积极培育快递服务制造业的示范性项目。推广智能化收投终端、自动化分拣、机械化装卸、绿色化运输与包装等技术装备的应用。(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服务业发展办、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邮政管理局)

(三)推进“快递下乡”工程。支持邮政企业和快递企业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利用现有邮政网点优势,提高邮政基础设施利用效率,拓展服务功能,打造邮政业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服务“村邮乐购”、“淘宝村”等农村电商新模式。鼓励快递及第三方企业建设“快递超市”等各类农村快递综合网点。加强快递企业与农业、供销、商贸企业的合作,打造“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邮政管理局、市邮政公司、市服务业发展办、市发展改革委)

(四)实施末端配送工程。推动新建住宅小区和大型商务楼宇配套建设预留一定面积的快递投递用房。鼓励快递企业与社区服务机构、连锁商业网点、商务写字楼、机关事业单位、高校等单位广泛开展合作,有效利用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社区用房、物业管理用房等资源,用于快递公共配送网点建设。支持快递企业及第三方服务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设投放智能快件箱等自助投递终端。(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邮政管理局、市服务业发展办、市教育局、市城管局、市城建局、市房管局、市发展改革委)

(五)衔接综合交通体系。大力拓展快递服务网络,加强与铁路、公路、民航等运输企业合作,强化运输保障能力。在机场、火车站等建设配套的快件运输通道和装卸接驳场所,实现快递网络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间的无缝衔接。大力发展高铁快递,推进公路客运班车代运快件试点,着力发展xx同城快递业务。鼓励快递企业与xx汽运、农村公路客运站加强合作,利用城乡、农村客运班车搭载快件,降低运输成本。在交通运输领域,探索建立快件“绿色通道”。促进民航、铁路、公路与快递企业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增强一体化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邮政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xx车务段、市发展改革委)

(六)加强“平安快递”建设。实施寄递渠道安全监管“绿盾”工程,推进快递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落实《邮政业安全生产设备配置规范》等国家强制性标准,明确收寄、分拣、运输、投递等环节的安全要求。强化安全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实名收寄、收寄验视、过机安检等“三个100%”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禁寄物品指导目录及处理办法(试行)》,严防禁寄物品通过寄递渠道流通,最大限度堵塞安全管理漏洞。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完善邮政业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健全信息采集标准和共享机制,实现快件信息溯源追查,依法严格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落实寄递渠道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加强跨部门协作,提升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全市邮政行业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邮政安全监管力量,推进县级邮政监管体制建设。(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综治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国安局、市工商局、市服务业发展办、xx车务段、市邮政管理局)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快递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邮政管理局,研究全市快递业发展和重大快递发展政策,研究解决快递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报市政府审定执行。(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综治办、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国安局、市服务业发展办、市邮政管理局)

(二)做好综合规划衔接。根据xx市总体规划要求,编制xx邮政业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和重点区域规划,与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xx市物流业“十三五”规划及综合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物流园区等专项规划做好衔接。将发展快递业纳入地方总体规划,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专篇中合理安排快递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邮政管理局、市服务业发展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委、市国土资源局、市城建局、市交通运输局)

(三)优化政策环境。深化快递业商事制度改革,探索对快递企业实行同一工商登记机关管辖范围内“一照多址”模式。优化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程序,优化快递企业年度报告制度,精简企业分支机构、末端网点备案手续。入驻电子商务园区、商贸物流园区、工业园区的快递企业,享受园区企业同等政策。快递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按照不高于一般工业用价标准执行。(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工商局、市物价局、市服务业发展办、市邮政管理局、xx供电公司、市供水公司、xx深燃公司、市发展改革委)

(四)强化财政扶持。加大市级服务业、市级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对快递业发展的倾斜支持力度。通过积极扶持,促进我市快递业在推动产业联动发展、转型升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各级财政专项资金要将符合条件的快递企业和项目纳入支持范围。支持快递园区、快递集散中心和乡镇快递配送网点建设;参照农村电商扶持政策,对农村快件运输给予政策支持。支持智能快件箱等自助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快递企业购买x光机等安检设备。(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服务业发展办、市邮政管理局)

(五)切实保障土地供给。支持国内外知名品牌快递企业在xx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拨中心,对符合条件的列入地方重点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供地方式可参照工业项目用地。积极支持利用在实施城乡规划和旧城改造中收购储备的存量土地发展快递服务业。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企业或单位利用原有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兴办快递服务业的,土地用途和土地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鼓励企业建立“快递超市”、“快邮合作”等各类农村快递综合服务网点,所在地政府为平台建设提供场地等便利条件。(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邮政管理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市城建局、市发展改革委)

(六)加强市场监管。充实监管力量,创新监管方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提升市场监管能力。监督快递企业严格落实《快递服务》等国家标准,切实提升快递服务质量。建立健全用户申诉与执法联动机制,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发挥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作用,利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行业监管信息系统,建立违法失信主体“黑名单”及联合惩戒制度,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责任单位:市邮政管理局、市公安局、市国安局、市工商局)

(七)改进快递车辆管理。规范快递车辆管理,逐步统一标志,修订和完善城市邮政、快递等车辆通行规定,对快递专用车辆城市通行和临时停靠作业提供便利。出台快递专用车辆城市通行管理办法,解决“最后一公里”通行难问题。鼓励支持企业采用新能源汽车,促进运输车辆节能减排,推进行业绿色环保、低碳发展。(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局、市邮政管理局)

(八)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引导高等院校加强快递物流相关专业建设,支持xx学院、xx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快递相关专业方向。探索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建立快递人才培训基地试点。实施快递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将快递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纳入财政补贴范围。支持快递企业组织从业人员参加相关职业培训,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许可的有关政策规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人员可按规定给予补贴。(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邮政管理局)

四、组织实施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快递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协同联动,加大支持力度,为全市快递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f132.com扩展阅读

竹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意见》(湘政办发[20XX]95号)精神,促进我市竹产业发展,根据市长批示,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竹产业发展现状

(一)竹资源状况

我市位于中亚热带南缘,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自然条件优越。境内竹资源丰富,有毛竹、刚竹、李竹、桂竹、水竹、紫竹、斑竹等10属42种,大多分布在海拔400—800米的板页岩、花岗岩山谷山坡地段。全市共有竹林面积126.8万亩,占全市有林地面积7.2%,占全省竹林面积10%以上,有立竹1.53亿株,是全省竹类资源分布中心区之一。全市竹林95%为毛竹,集中分布在东安、双牌、零陵、蓝山、祁阳等五县区,共有竹林面积101万亩。20XX年,双牌、蓝山、零陵和东安四县区被列入全省毛竹丰产林示范基地建设县。

(二)生产经营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毛竹新造6.26万亩,低改62.75万亩,总投入1.11亿元,采伐2952万根。近年来,全市每年安排毛竹低改20万亩,竹材产量590万根/年,竹笋加工量1.67万吨/年,现有竹类加工企业、作坊近万家,20XX年实现竹产业产值3.24亿元。全市共有竹胶板厂5家,没有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20XX万元以上),设计年产3.5万立方米。20XX年生产2.23万立方米,实现产值5020万元,上交税金497万元,消耗毛竹152万根。目前我市竹胶板企业分别是双牌竹胶板厂、道县金马竹业有限公司、东安人造板厂、零陵竹胶板厂、蓝山竹胶板厂。技术装备水平均不高,没有采用热进热出和径向剖蔑等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全市共有竹地板(竹砧板)企业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家),设计年产500万平方米,20XX年生产竹地板、竹砧板70万平方米,实现产值6470万元,上交税金610万元,消耗毛竹100万根。目前有新田县家乐福竹制品有限公司,东安县舜皇峰竹木有限公司生产比较正常。

全市还有竹凉席生产企业9家,卫生竹筷46家、木竹工艺品企业1家,没有规模以上企业。20XX年生产竹凉席24.3万床,卫生竹筷2.79亿双,木竹藤工艺品2万件,实现产值1.34亿元。目前在零陵、宁远、双牌、蓝山、东安、江永等县区,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作坊式生产木竹旅游工艺品,交旅游公司和公园管理部门收购,在有关旅游景点出售。产品有葫芦丝、笛子、二胡、快板等木竹制乐器、木竹(泪竹)拐杖、木竹工艺扇、江永女书扇、工艺竹筷、木竹制文具、玩具、木竹烙画等等。双牌县确定建设30万亩毛竹林基地的目标,以永江公路沿线和潇水河两岸为重点,每年新造竹林1万亩以上,以阳明山和紫金山系为重点建立毛竹低改基地每年3万亩以上。

蓝山县按照林用、笋用、笋材两用三个经营类型,平均每年完成1万余亩毛竹丰产林示范基地建设。双牌县的鼎泰、三鑫、华兴、大竹海等企业在双牌县何家洞、阳明山、五里牌、茶林等地租赁林地兴建基地1.8万亩,对毛竹基地进行标准化管理。同时,鼓励农户依法进行林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培育专业大户150户,全县竹林流转面积达2.3万亩。我局对发展竹产业高度重视,成立了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毛竹产业发展规划》,将毛竹低改作为重点工程来抓,列入对各县区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浙江等竹产业大省相比,差距很大。

当前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雨雪冰冻灾害损失严重。20XX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对毛竹破坏严重,全市竹资源恢复重建工作量大,任务重。

2、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毛竹丰产林示范基地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一个周期(按5年算),每亩至少需投入1000元,但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投入全部加起来还不够100元,建设资金的严重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毛竹丰产林示范基地建设。

3、经营规模小,加工利用率低。据统计,在全市现有的233家竹类加工企业中,除少数几家规模企业外,均为设备落后的手工作坊式生产,龙头企业少,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目前我市竹胶板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均不高,没有采用热进热出和径向剖蔑等先进生产工艺技术。无论竹胶板、竹地板和竹制家具、餐具生产,占原料30—70%的加工剩余物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竹加工制品在全市还是空白。

4、培育品种少,经营模式单一。竹林培育只侧重用材竹和笋竹两用林,对高产笋用竹培育极少,至于观赏竹、生态竹则更是近乎空白。经营模式上,只注重竹林的生产加工价值,对竹林的生态旅游价值则几乎没有考虑。

5、认识不统一,发展不平衡。竹业开发周期短,见效快,是林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但个别县区对此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对竹类培育和加工利用的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有部分竹农认为只要山上种了竹子,就有收获,疏于管理,在少数竹类资源丰富的县区,竹类加工利用几乎还是空白。另外,现有集体竹林分散承包到户后,各户分户经营,由于各户面积少,思想认识不够统一,不利于统一规划,统一组织施工,制约着毛竹丰产林示范基地建设的全面实施。

二、竹产业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培育竹林资源为基础,以低产竹林改造为重点,以提高竹产品综合开发利用为目标,树龙头企业,打品牌效应,创规模效益,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逐步形成竹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化竹产业体

5系,实现数量、质量和效益三者统一的目标。

(二)发展目标20XX年,全市竹林面积发展到150万亩,立竹总数达到2.4亿株,建设竹林道500公里,建设笋、竹加工骨干企业20家,扶持发展竹集成材、竹纤维纺织、竹胶板、竹地板、竹滕家具、竹食品加工、竹工艺品等七大竹产业建设示范项目,竹产业年总产值达到6亿元。20XX年,全市竹林面积发展到175万亩,立竹根数达到2.8亿株,建设竹林道1000公里,竹产业年总产值达到12亿元。20XX年,力争将我市竹产业打造成过20亿元产业。

(三)发展原则

1、基地建设专业化。统一规划,改革生产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资源管理,建设毛竹速生丰产专业基地,定向培育笋、竹专用基地。

2、资源布局区域化。重点围绕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笋竹基地,在零陵、东安、祁阳、双牌、蓝山等毛竹面积10万亩以上主产县区建设以低改提质为主、新造扩面为辅的毛竹速生丰产基地。在城市、郊区和旅游景点重点发展笋用竹、观赏竹,建设竹类食品加工专用基地,发挥竹林生态作用。

3、加工产品系列化。合理布局加工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大力扶持竹地板、竹制包装容器、竹藤家具、竹工艺品、竹胶板和竹类食品等产品上规模、上档次,扶优扶强,使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4、市场服务社会化。积极培育多层次、多门类的竹木市场,特别是竹木建材、室内装饰材料、竹木家具和竹木制工艺品、小玩具专业市场,扩大市场流通,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物流有序、竞争合理的林产品市场体系。

三、主要措施

(一)增强兴竹意识,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竹产业开发利用的广阔前景,把发展竹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来抓,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竹林建设发展规划,要明确领导负责,成立竹产业办公室专抓。制定发展竹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加强领导,主动搞好服务。

(二)加强竹林培管,壮大毛竹资源。一是增加资金投入。争取国家和省级立项投资,鼓励群众自筹投入,引导部门和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二是推广育竹新技术。在积极推广新造用材竹林,低效林改造,笋材两用林技术的同时,要大力营造生态竹、观赏竹,形成竹林品种和价值的多样化。三是加强病虫害防治。特别是对竹蝗、竹小蜂防治要对连片或相邻竹林统一规划,同时防治,确保效果。

(三)扩大加工规模,扶持龙头企业。要提高现有竹胶板、竹凉席、竹地板、竹藤家具、竹餐具、竹工艺品等产品的质量,稳定其产量,促使达产达标。实行龙头带动战略,大力招商引资,新建竹集成材、竹纤维纺织生产线。以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内的竹产业加工并幅射到相关产业。争取到20XX年,全市竹胶板年产量达到4万立方米、保健竹凉席100万平方米,竹地板或薄竹贴面地板100万平方米,竹工艺品1.5万件,竹藤家具5000套(件),竹加工年工业产值突破6亿元大关,原竹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扶持培育年产值过5千万元的企业10个以上,使20%的企业形成80%的产值。

(四)瞄准市场依托科技,积极开发新产品。

一是开发竹集成材及其家具制品。竹集成材由竹片拼接胶合而成,是原料来源广,使用价值高的人造板基材。可进行二次加工生产竹地板、竹砧板、竹家具等高附加值产品,应引进投资经营者大力开发,赢得先机。

二是大力发展竹纤维纺织产业。我市竹类资源丰富,竹类各种纤维含量丰富,竹纤维纺织品具有透气性好,吸附能力强等特点,是各种高档服饰的原料。国内和省内均有成熟的生产工艺和经营成功的厂商(益鑫泰等),应多方引进大力开发。浙江竹林资源与湖南相近,但浙江竹产业总产值达到280多亿元,是湖南的10倍。组织主产县区有关人员前往考察,引进和吸收该省发展竹产业的有益经验。

三是大力开发竹工艺品、日常用品和竹类保健用品加工。浙江、福建等地把现代加工技术与竹工艺艺术融合在一起,开发出实用、保健与艺术价值兼有的竹编织品、竹炭保健复合纺织品和竹醋系列饮料,特别是屏风、竹扇或壁挂、竹盘、竹篮、果盒和竹炭、竹醋系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我市完全具备开发基础,关键在技术引进、招商引资、产业规模、产品种类和市场开发上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形成规模优势。

四是开发竹类食品。竹笋、竹荪、竹醋具有保健抗癌等多种功能,是公认的绿色食品,应积极开发。

(四)树立品牌意识,创新经营机制。品牌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广阔的市场需要品牌来开拓。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精心打造品牌,以品牌树质量,以品牌促销售,以品牌出效益。要不断创新经营机制,经营上鼓励实行国有民营、民有民营,企业间可以通过各种利益关系形成联合,或者强强联合,形成龙头企业集团,产生规模效益;或者强弱联合,形成产业链的延伸,产生补偿效益。通过这些途径,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最终赢得市场。

四、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快竹产业发展是建设现代林业、培育林业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建议市政府成立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财政局、交通运输局、林业局、工商局、质监局、移民局、扶贫办、农开办、银监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

9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成立专门班子和专抓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加强调研,出谋划策,从生产、经营、加工等各方面予以指导支持,做大做强我市竹产业。

(二)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一是争取国家、省项目支持,整合农、林、水、扶持开发等涉农资金,对示范基地建设县区加大投入,提高补助标准。二是市、县财政设立专项基金促进竹产业发展。建议市政府成立毛竹产业发展基金,实行以奖代补,毛竹低改每亩补助100元,毛竹新造每亩补助300元。三是招商引资,引进扶持企业扩大毛竹基地建设。

(三)合理布局,培育资源。根据我市竹产业的基础和布局,以零陵、双牌、东安、蓝山为核心区,合理规划,形成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中区,实现全市竹产业的集群集约式发展。

(四)积极引进,办好示范。积极参加各类有关竹产业的活动,以开拓视野、广泛联系,吸取先进经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力量,根据我市实际,深入研究和完善全市竹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优惠政策,有效组织实施。办好和扶持毛竹丰产示范林场、乡镇和竹业加工龙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办点示范工作,以点带面,加快发展。

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


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

小编寄语:下面是我们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请大家参阅!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与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政办〔2016〕16号)和省农委《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农办函〔2016〕625号)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瞄准全县1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5747个贫困家庭,围绕实施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以促进贫困家庭增收为核心,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以倾斜扶持为支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的原则,充分尊重贫困村、贫困家庭意愿,有效利用贫困地区农业特色资源,重点发展特色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扶持发展特色种养业,促进农业增效、贫困人口增收。

(一)2016年底前,各贫困村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发展一项特色种养业,至少带动20%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参与。

(二)2017年底前,至少有2个村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中,至少有70%的家庭明确从事1项特色种养业。

(三)2018年底前,每个贫困村至少发展1项特色种养业,其中9个村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从事1项特色种养业,收入达到全县平均水平。

二、重点工作

1.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乡镇农业服务站要主动会同扶贫工作站,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深入调查研究,精准识别有劳动能力和参与特色种养业意愿的贫困家庭,列入特色种养业扶贫对象,将其特色种养业资源条件、劳动力状况、产业发展需求等信息,充实完善到扶贫信息系统、扶贫手册中,并及时更新

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方案


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方案

下面是我们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方案,请大家参阅!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x发〔xx〕xx号)、《xx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xx政〔xx〕xx号)和《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x政〔xx〕xx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快我县养老服务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统筹发展养老事业,创新养老服务方式,加快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具体指标如下:

1.居家养老。完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和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覆盖率均达到100%。

2.社区养老。符合标准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其中由社会力量独立运作的达到90%;全县90%以上的乡镇和8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

3.机构养老。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达到45张,其中民营床位和护理型床位均分别达到50%和30%以上;将90%以上的农村敬老院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

4.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2016年达到40%,2020年达到90%;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2016年达到60%,2020年达到100%。

5.队伍建设。养老护理员岗前培训率100%,持证上岗率2020年达到80%;为老服务志愿者达到5000人以上。

6.养老服务产业。全县养老服务业提供1000个以上就业岗位;养老服务产业吸纳投资达到10亿元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履行政府职责,强化托底保障功能。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当地人均消费性支出的60%合理确定五保供养标准。原则上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150张床位以上的中心敬老院,积极推进农村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利用空置床位为低收入高龄、失能失智、失独、空巢老年人提供低偿服务。健全低收入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鼓励为低收入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和补充商业医疗保险。

(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在城镇,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需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2平方米的标准,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新建的住宅小区按照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配套建设,建筑面积不足300平方米按300平方米配套,原则上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多期开发的应根据建设时序安排,同步做好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工作;已建成的住宅小区按每百户不低于15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养老服务机构建筑面积一般不低于300平方米,与社区服务中心和其他设施公用场所的,养老服务机构的使用面积不得低于150平方米。养老服务设施由所在地乡镇政府按规划设计方案验收后统一调配,交村委会或社区居委会管理和使用。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没有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未达到规划和建设指标要求的,要在2020年底前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配齐养老服务用房。

在农村,结合美好乡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修编完善县域村庄布点和村镇建设规划时,凡人口聚集地、中心村必须规划建设养老服务设施。鼓励整合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公共资源,增加为老服务功能。

(三)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行机制,推行公建民营模式,丰富服务内容,加强规范管理。根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规模、服务人次合理确定管理运营费用,纳入县、乡镇财政预算。逐步推进智能化居家养老系统建设,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服务。为低收入老人免费安装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终端,逐步扩大到80岁以上高龄老人。

(四)推动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要规范程序、公开信息,为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对符合条件的闲置医院、学校、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农村集体房屋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后用于养老服务。

(五)稳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管理和运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公建民营、委托管理。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允许公办养老机构以设施设备等作价入股,与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和运营养老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改组改制,发展民间资本参股或控股的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2016年开展公建民营项目试点工作,到2020年,全县90%以上敬老院实行公建民营。

(六)推动医养融合养老机构的发展。重点推进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为一体的医养融合的养老机构建设。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开展养老服务。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可申请设置卫生所、卫生室、门诊部等。符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条件的,可申请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设立老年病专科门诊,实行一号转诊,做好老年慢性病治疗和康复护理。鼓励医疗机构开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养老机构,开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享受与民办养老机构同等的扶持优惠政策。

(七)实行老年人优待。完善高龄津贴制度,逐步提高标准。健全老年优待政策,在医疗保健、公共交通、参观游览等方面给予老年人优先、优惠,各类具有为老年人服务功能的公共设施都要向老年人免费开放。加快推进老年人无障碍设施改造。公共生活服务区、商业集中区要按相关标准设置无障碍通道和便于老年人休息的场所。已建成的设施要加快推进坡道、电梯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改造,到2020年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达标。推动和扶持老年人家庭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力争为有需要的低收入家庭失能老人配备康复辅具和进行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

三、优惠政策

(一)完善土地供应政策

对养老服务设施涉及新增建设用地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优先安排土地利用指标。

1.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土地供应。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地。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停办后,其通过行政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由政府收回或经批准后转由其他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使用。

2.营利性养老机构土地供应。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地,只有一个意向使用者的也可以采取协议出让或租赁方式供地。对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从事养老设施建设,涉及划拨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或转让的,在原土地用途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不改变土地用途,在补缴土地出让金(租金)后,办理协议出让或租赁手续。

3.依法使用集体所有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依法使用本集体所有土地,为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举办非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民间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与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可以依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4.住宅小区增设养老设施。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在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内增设非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面积的,可不增收土地价款。若后续调整为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的,应补缴相应的土地价款。

5.改造兴办养老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个人对城镇现有空闲的厂房、存量房、学校、社区用房等进行改造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经规划等部门同意改变建筑使用功能从事非营利性养老服务且连续经营1年以上的,5年内可不增收土地年租金或土地收益差价,土地使用性质也可暂不作变更。

6.养老设施被征收后土地供应。养老设施因城市建设需要被依法征收时,按照“谁征收、谁负责”原则,优先安排同等面积的回迁或异地建设用地。

(二)完善财政扶持政策

县政府将加大财政资金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县福利彩票公益金的50%以上要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

1.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补助。对于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经民政部门许可,在正常运营1年后且符合《xx省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和《xx省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给予一次性建设(改造、租赁)补助:投资新建和购买存量房屋改建,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补助300元;利用自有存量房屋改建,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补助150元;通过租房(租期不少于5年)举办的,以新建为基数,按租赁面积给予30%一次性补助(租金高于市场价的,按市场平均价格予以补助;租金分年缴纳的分年补助)。租用公办养老机构房产举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3年内免交房屋租金。

2.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正常运营1年后,按实际连续入住时间不少于3个月的本县户籍的非政府保障老人人数,每张床位每月给予200元的运营补贴,其中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服务的,按照其轻、中、重度失能失智程度,补助标准分别上浮50%、100%、200%。

3.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护理补助。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代养的农村五保老人和城市“三无”老人,按自理、介助、介护三种类型,给予每月不低于300元、400元、600元标准的护理补助(由县乡镇两级财政按6∶4承担)。同时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代养的农村五保老人和城市“三无”老人,由县财政将供养金转入该养老服务机构,用于支付上述人员生活、照料服务等费用。

4.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补助。经验收合格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根据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规模、服务人次,给予适当的运营补贴。

5.低收入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完善低收入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向具有本县户籍的分散供养的城镇“三无”老人、70岁以上低收入老人发放居家养老服务券,逐步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免费安装居家养老呼叫终端并给予呼叫信息费补助。具体补贴对象和标准由县民政局、财政局另行制定。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补助和补贴资金,在除去上级补助之外由县财政承担,不重复计算。

(三)完善税费优惠政策

1.养老服务业的税收政策。对养老机构提供的养护服务免征增值税;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福利性、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免征其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养老机构占用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养老机构承受土地、房屋按3%的税率缴纳契税。属于事业单位性质的养老机构承受土地、房屋用于办公的,免征契税。

2.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规费减免。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设施建设项目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含政府基金,下同),对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项目减半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养老机构提供的养护服务收入免缴行政事业性收费。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信息平台)用水、用电、用气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有线数字电视收视维护费每个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减半收取;电话、宽带网络使用费减半收取,有线数字电视、电表、水表建安价格(含安装材料)按成本价收取。

(四)完善金融支持政策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信贷投入支持力度,对产权清晰、管理规范、诚信度高、偿债能力强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及其建设项目给予多种方式融资支持。

1.民办养老机构抵押贷款支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有偿取得的土地、产权清晰的固定资产,可申请抵押贷款,国土资源、房产管理等部门应予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探索民办养老机构收费权抵押贷款办法。

2.信贷担保服务支持。政府出资担保机构应积极为城乡社区养老公共服务设施、福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提供信贷担保服务。鼓励和引导担保机构开展针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信用担保业务。将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贷款纳入全县政银担体系并合理确定风险补偿系数,探索建立县级养老机构担保风险补偿基金。

3.政策性综合保险支持。建立养老服务机构政策性综合保险,发展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探索建立老年人养老护理保险。鼓励养老服务机构投保,减轻机构运营风险。对公办养老机构参加政策性综合保险的,保费由同级财政承担。

(五)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

1.人才培养支持。支持县内教育培训机构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或委托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依托县内相关职业培训学校建立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对符合条件的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按规定给予相关补贴。对在养老机构就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执行与医疗机构、福利机构相同的执业资格、注册考核政策。

2.养老服务人才支持。鼓励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在我县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按照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初级、中级、高级分别给予每月100元、200元、300元的特岗补贴。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

3.合理配备养老专业人才岗位。重视养老专业人才的岗位配备。养老机构应根据岗位需要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医生、护士、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专业技术人员。

4.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本县民办养老机构(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招用我县户籍的被认定的就业困难群体和大专院校对口应届毕业生,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了社会保险费的,可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

四、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将加强对养老服务业的领导,成立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每半年例会制度,协调解决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把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和考核范围,并根据实际,制定养老服务业发展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细化量化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措施,主动支持,积极配合,形成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2.强化行业监管。民政及相关部门要健全和完善养老服务行业准入、退出、监管制度,建立资质评估、认证、管理体系;建立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制度、奖惩机制,公开投诉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制定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的行业规范和服务质量标准,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建立老年人入院评估、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等制度。在办理新建小区命名手续时,核查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面积的规划配套情况。财政部门要健全财政补贴资金的使用监督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重视养老机构的安全管理,消防、安监、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对养老机构的安全指导,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其他各有关部门要依照职责对养老服务业实施监督管理。积极培育和发展养老服务行业协会, 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增强市场透明度。发挥老龄委作用,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养老服务市场,促进养老服务市场公平、健康发展。

3.实行绩效考核。各乡镇政府,县直相关部门要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年度工作任务纳入工作绩效考核,确保责任到位、任务落实。相关部门要根据本部门职责,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沟通协调、检查指导的职责,加强本意见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检查情况及时向县政府报告。

本实施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实施中的具体问题由县民政局负责解释。

食品工业发展实施方案


食品工业发展实施方案

小编寄语:食品指主要以农业、渔业、畜牧业、工业林业或化学工业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制造、提取、加工成食品或半成品,具有连续而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工业体系。下面是我们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食品工业发展实施方案,请大家参阅!

为贯彻落实《中共xx省委 x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的通知》(xx发〔xx〕13号)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结合实际,制定xx市食品工业发展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食品工业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体系更加完善,食品工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更加凸显,成为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力争食品工业产值比xx年翻一番,总量突破600亿元,年均递增15%左右;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到300家,年产值亿元以上加工企业达到100家、超10亿元达到15家,力争打造年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1家、100亿元企业1家;培育产值200亿元食品产业集群2个、100亿产业集群1个。

(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全产业链质量控制体系全面建立,力争著名商标达到100件、驰名商标10件。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食品工业深度融合,传统食品工业改造提升进一步加快,产品加工深度向精深加工转变,产品价值链向高端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二次加工率达到50%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到20%左右。

(三)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生态、绿色发展措施全面落实,农业“三品”认证达到500个,地理标志产品力争达到10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6个,资源循环利用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

(四)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从标准化原料生产、产品加工、仓储、物流配送的全产业链体系,形成经济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产业规模大的粮油、畜产、酒类及饮料、健康养生保健食品、蔬果制品等五大产业体系,带动食品产业上下游发展的全产业链。

二、重点任务

(一)做强粮油加工业。2020 年,粮油加工业产值力争达到280亿元,创建著名商标力争达到30件、驰名商标达到3件,力争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企业50家、超10亿元企业8家、50亿元企业1家。

1. 加快发展主食食品加工。着力推进面粉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主食馒头、包子、饺子、早餐食品等主食工业化产品,积极开发花卷、锅贴、杂粮营养馒头等多系列、多特色、差异化的面制品;支持和鼓励xx五得利食品、正宇食品、恒瑞面粉、于氏德霖食品公司等开发鲜切面、营养强化面、杂粮面、蔬果面等面条新产品。每县区引进2—3家全国知名食品企业投资建设主食工业化项目,打造主食工业知名品牌。

2. 扩大休闲营养食品生产规模。以发展健康型、功能型、方便型食品为突破口,加快面粉企业转型和小作坊加工点的提升和改造,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长货架期、方便休闲型营养饼干、面包、蛋糕及其他焙烤食品加工,支持涡阳85食品、xx法普瑞、“一闻香”食品等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休闲食品发展。

3. 大力发展玉米食品加工。在发展玉米制粉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玉米焙烤食品、即食面、玉米饮料、营养粉、杂粮粥、杂粮复合营养粉等玉米食品。每县区引进2家玉米加工企业投资玉米加工,加快推进蒙城荣源铁航玉米乳加工项目。

4. 提升大豆、芝麻、薯类等杂粮加工水平。通过招商引资和支持传统豆制品加工作坊改造、提升,着力发展豆腐、豆干、豆芽(绿豆芽)、粉皮等豆制食品工业化生产,进一步开发新型、营养健康豆制食品。加快对芝麻油、脱皮芝麻、粉丝等加工技术改造、装备提升及产品改良,结合药食兼用品种开发,重点发展营养搭配合理、养生保健功能定位准确、方便食用的组合式杂粮类产品和杂粮饮料,打造一批养生保健杂粮产品知名品牌。

5. 开展粮油副产品综合利用。重点推进小麦麸皮、次粉、胚芽以及小麦淀粉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重点开展谷朊粉的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层次开发及谷朊粉生产废水废液中蛋白质、戊聚糖等利用。着力发展水溶性蛋白、生物活性肽、拉丝蛋白、小麦麸皮多糖等高附加值产品;积极开展豆粕、芝麻粕功能蛋白、多肽的提取和精制,做大精加工,做强深加工,做细循环利用。

(二)做大畜产品加工业。2020年,力争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创建著名商标力争达到15件、驰名商标达到1件,力争培育产值超亿元企业25家、10亿元以上企业4家,打造生猪、肉羊、肉鸡(鸭)、肉牛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构建畜牧养殖和畜产品加工联动发展的产业体系。

1. 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在稳步发展猪肉冷却肉、分割肉的同时,重点发展黄淮白山羊、肉牛、肉鸡(鸭)、雪花牛等冷却肉、分割肉加工,建设配套的冷链物流系统,建成产品质量安全的高端冷鲜分割肉供应体系,加快推进屠宰加工企业HACCp管理体系认证。

2. 加快休闲肉制品开发。用现代工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风味肉制品,开发延伸精深加工产品,加快中式肉制品、休闲熟食肉制品工业化生产步伐,扩大低温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的生产,发展牛羊肉、禽肉制品。支持xx东升食品、蒙城宏健公司、xx恒盛食品、绿膳坊食品、东昕食品、谯城正益食品等开发酱卤肉、传统风味肉制品等系列休闲食品。大力推进畜产品加工业招商,每县区引进2家肉食加工知名企业。

3. 开发畜产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畜禽血液、骨组织、脏器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开发骨素及衍生产品等各种生物制品。支持和鼓励开发动物血液、毛皮等副产物加工产品。支持东润鬃业扩大规模,提升加工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三)做优健康养生食品加工。力争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企业8家、10亿元1家,创建著名商标力争达到10件、驰名商标达到1件,形成2—3个国家知名健康养生食品品牌,打造产业链比较完善,具有xx鲜明地方特色的现代健康养生食品产业集群。到2020年,力争健康养生食品产值达到50亿元。

1. 突出发展养生代用茶。充分发挥xx中药材产业资源、加工基础和市场潜力等优势,重点开发有xx特色的养生保健代用茶产品,重点培育北京同仁堂(xx)公司、方敏药业、豪门保健品、雅丽百花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重点开发美容养颜保健茶、抗氧化养生保健茶、降血压血脂养生保健茶、健脑养生保健茶、瘦身减肥保健茶等系列产品。积极扶持八方饮品、青春塘保健品等创业型企业,支持养生保健代用茶企业进驻市食品产业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力争2020年,形成特色鲜明、质量安全、品牌知名度较高的创业型代用茶生产企业集群。

2. 加快中药养生保健食品开发。鼓励和引导企业向中药保健品、功能性食品、药食同源食品方向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产品和市场,加速推动以药食两用中药材为原料的保健汤料、药膳、食品添加剂、调味剂、保健酒、养生美容制品等生产,着力加快以参、茸、虫草等滋补保健药材为原料的系列中药保健品开发和生产。加大药食同源中药材的研究开发力度,开展植物功能性成分提取,重点围绕xx菊、金银花等研发保健饮品生产,开发苦瓜、丝瓜、山药、桔梗、荆芥等药食同源产品,提高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和水平。

3. 加强特色养生保健药膳产品开发和推广。深入挖掘中医药传统文化和饮食文化内涵,在注重整理、继承的同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药膳产品药理、功效和成分等研究分析,不断丰富药膳产品科学理论,完善膳食功能性解释,鼓励中药材加工、餐饮服务企业开发药膳产品,加快药膳食疗产品在餐饮服务业的推广应用。

4. 加快传统食品工业化进程。加快传统食品改造提升步伐,充分发掘xx特色传统饮食文化资源,加快传统工艺工业化适应性改造,重点突破xx传统小吃工业化生产的技术瓶颈,加快推进板鸡、牛肉汤、牛肉馍、油炸馍、麻花、锅盔、干扣面、油酥烧饼等传统小吃工业化生产。引进知名企业投资建设特色传统食品工业化生产重点项目,开发特色产品,满足市民日常消费和旅游市场、礼品市场的需求,弘扬xx饮食文化,培育“中华老字号” 、“xx老字号”品牌,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做稳酒类及饮料加工业。2020年,力争全市酒类及饮料加工业总产值达200亿元,其中,饮料业产值突破40亿元;力争培育产值超亿元企业10家、超10亿元2家、超100亿元1家;创建著名商标力争达到40件、驰名商标达到5件。

1. 稳步发展白酒、啤酒产业。以谯城区古井镇和涡阳县高炉镇为重点,以古井集团、徽酒集团和重庆啤酒(xx)公司为龙头,加大产品研发和创新力度,开发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产品,力争在产品的类别、口感、功能和设计上实现新突破。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酒类企业达到30家以上,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企业1家、5亿元以上企业3-5家;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家。

2. 优先发展养生保健酒产业。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白酒产业基础,重点扶持xx集团、xx集团、xx白酒、xx佗国药、xx药业、xx饮片、xx药业等企业加快开发适合即饮市场的低度保健酒、适合中老年的养生酒系列、礼品市场的高端功能酒以及适合女性的美容健康酒等,积极拓展保健酒市场,不断壮大我市保健酒产业规模。2020年,力争全市保健酒行业产值突破30亿元。

3. 突出发展软饮料产业。依托xx及周边地区较为丰富的谷物、大豆、蔬果、中药材、牛奶等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谷物(玉米、绿豆等杂粮、冲调类产品等)饮料、蔬果饮料(山药汁、水果汁等)、中药保健饮料(菊花茶、金银花茶等),支持xx饮品、xx饮品,xx食品饮料、xx饮料等企业加快发展碳酸饮料、果汁饮料等。

4. 加快发展配套服务业。加大对古井配套产业园及白酒产业集群专业镇的支持力度,将产业链由生产制造环节延伸到原料基地建设、配套产业、现代服务业、工业旅游、文化旅游等环节,不断增强我市酒及饮料业的综合竞争能力。2020年,实现包装材料、包装印刷、玻璃制品等包装材料市内配套供应量50%以上。

(五)做精蔬果加工业。2020年,力争蔬果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力争培育产值超亿元企业7家,创建著名商标力争达到5件,形成2—3个蔬果加工产业集聚区。

1. 加快特色蔬果加工。支持发展苔干、山药、朝天椒、桔梗、香椿、冬瓜、苦瓜等特色蔬果产品加工,重点发展蔬果汁饮料、酱菜、腌制菜、风味苔干、苦瓜粉、冬瓜馅蓉、食用菌罐头和小包装风味食用菌等蔬果制品。重点支持义门苔干、精益诚食品、福顺食品、昭日食品、高公糖醋蒜加工等企业开发新产品,进一步加快特色蔬果加工。

2. 积极开发新型干燥蔬果制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发一系列新型干燥蔬果制品,支持涡阳国特食品重点开发膨化蔬果制品、蔬果粉制品、蔬果浆制品等,适度发展脱水蔬菜加工。

3. 发展蔬菜功效成分提取。发展辣椒色素、辣素等蔬菜功效成分提取及其加工副产物功效成分提取产业,研发一批具有养生保健功能的蔬菜功效产品。重点支持xx养生天下食品公司做大做强。

4. 积极开发蔬菜汁饮料制品。重点发展胡萝卜、山药等药食同源蔬菜汁饮料加工业,打造功能蔬菜汁饮料加工产业集群。

(六)加快建设食品产业园区。

1. 加快食品工业园区建设。xx年,市食品产业园要全面启动规划建设,园区的规划、建设、招商等工作要齐头并进,确保xx年实现入驻项目开工建设。各县区都要依托资源优势,规划建设1—2个高标准的、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的食品产业园区,园区规划建设方案要于xx年6月底前报市政府。加快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冷链仓储、电子交易、检验检疫、第三方物流等综合服务平台,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完善食品工业全产业链。市及县区食品产业园都要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搭建小微企业发展平台。2020年,建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产业配套、功能完善、产值百亿的食品产业园区5个。

2.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落实食品产业园发展扶持政策,引导食品企业向园区集聚,全力支持市食品产业园、三县一区食品(农产品)加工园区、谯城大杨粮食产业园、古井白酒加工园区、涡阳义门工业园、高炉工业园、蒙城双涧农产品加工园等产业园区建设。围绕食品工业上下游产业发展,加快园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体系建设,建立适应食品工业发展的仓储、冷链物流和配送体系。2020年,力争打造产值50亿元食品(农产品)加工集聚基地5个。

(七)培育市场主体。

1. 加快培育龙头企业。选择20家左右规模较大、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培育核心竞争力,支持其加快发展步伐,尽快成为行业领军企业。2020年力争年产值亿元以上加工企业达到100家,10亿元以上的达到15家,力争打造年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1家、100亿元企业1家。

2. 大力发展中小微食品企业。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三证合一”、 “一照一码”、“先照后证”、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改革,落实“网上办事大厅”制度,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客创办食品加工企业,落实已出台的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各项政策,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切实帮助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引导中小微企业找准定位,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2020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到300家。

(八)实施品牌战略。

1. 积极创建品牌。大力推进“质量xx”建设,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支持企业创建驰名(著名)商标、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名牌产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努力形成一批有特色、叫得响、吃得开的产品品牌。鼓励和支持瑞福祥、东升、恒盛、正宇、金冠等发展成为国内知名品牌,逐步提高食品品牌的公信力和竞争力。组织评选“xx十大食品名牌产品”,对入选企业给予表彰并优先推荐参加省和国家名牌评选。2020年力争著名商标达到100件、驰名商标10件、地理标志产品10件、农业“三品”认证达到500个。

2. 加大品牌宣传。加强产品展示宣传,研究落实在市城市规划馆内建设xx农业展览馆。大力挖掘传统农业文化传承和老字号食品的文化新内涵,提升传统农艺和传统食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鼓励食品企业参加各类食品展销活动,对政府组织各类交易会,根据参加展会的规模、层次等具体情况给予参展企业适当补贴,进一步提升我市食品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积极支持食品出口,2020年力争食品工业出口额提高10%以上。

(九)完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

1. 加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食品工业引导农业生产,发展绿色、专用、安全的加工原料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加工导向型转变,提高农业资源的转化增值能力。注重加工专用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逐步实现加工原料的专用化、规模化和标准化。重点建设优质强筋小麦基地、优质专用玉米和杂粮基地,提升特色蔬菜、药食同源蔬菜种植标准化、规模化水平。重点发展黄牛(黑毛和牛)、生猪、畜禽、黄淮白山羊、xx北黑猪等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鼓励食品生产企业以“公司+农民合作社+大户(农户)”等形式,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推进原料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保证食品工业优质专用原料的有效供给。2020年,力争主要食品原料基地实现绿色化、标准化。

2. 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落实食品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鼓励食品企业购买先进检测设备,建立质量检测中心。大力推行SC、GMp、ISO、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尽快建立企业产品质量和企业诚信黑名单制度。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健全产地环境和产前投入品、产中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及产后质量安全检测等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力争xx年建成市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2020年建立市县区全覆盖的农产品(食品)质量检验检测和检疫体系。

(十)加快食品工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1. 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支持企业广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提升关键生产工艺、专用装备及生产线的数字化控制水平。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进一步提升阿里巴巴“xx馆”企业入驻数量和交易规模,坚持线上和线下交易相结合,力争2020年入驻企业达到500家。鼓励和支持食品企业在京东、1号店、天猫、邮乐农品、聚农e购等电商平台开展网上营销。支持食品企业自建电商平台,创新商业模式,开拓国内外市场。

2. 推进可追溯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重点企业应用可追溯信息技术,建立集信息、标识、数据共享、网络管理等功能一体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提升企业质量安全与清洁生产控制能力。

3. 推进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种养殖、收购、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应用,大力推广企业生产管理非现场监管系统的示范应用,逐步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关键信息的采集、管理和监控。

(十一)推进食品工业科技创新。

1. 加强产学研对接合作。加快推进市政府与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建立战略合作联盟。支持食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对接,成立食品工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所),联合开展食品工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合作,重点支持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和市场前景好的成果转化项目。指导和帮助重点食品企业建立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和重点实验室,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体系。

2. 鼓励企业提高装备水平。组织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鼓励企业采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提高自动化水平;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更新和改造,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加大食品安全、节能环保设备和设施投资,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化改造,实现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加强食品工业机械设备的研发和制造,重点推进传统特色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加快传统特色食品加工工艺的提升和改进步伐。

(十二)强力推进食品工业招商。

1. 强力推进精准招商。要把食品工业招商放在突出位置,各地、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研究食品工业招商,对重点食品工业招商项目要亲自过问、亲自调度。要突出农业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特色开展招商,坚持“种养加”项目一起招,大中小项目一起上,充分利用“借会招商、能人招商、以商招商和委托招商”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招商,不断拓展食品工业招商引资领域和合作空间。要突出抓好靶标招商,重点面向国内外食品企业100强,排出重点招商拜访名单,实行“一对一”、“点对点”靶标招商,到2020年,力争引进国内外食品百强企业投资项目10个。要突出抓好精准招商,依托重点食品园区,强化政策宣传推介,重点吸引“长三角”都市化食品企业、“珠三角”饮料及调味品企业和福建沿海地区的休闲食品企业来xx投资。强化招商任务落实,每年每县区至少拜访重点企业10家、落实投资意向3个、签订投资合同2个、引进并落地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食品工业项目2个。

2. 大力推进xx商“凤还巢”。加强与各地xx商会的沟通联系,大力宣传xx投资环境和招商政策,积极支持xx籍成功人士回xx创办食品加工企业,每年每县区要引进“凤还巢”项目2个以上。鼓励本土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开展品牌合作,开发生产中高端产品。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

1. 加强财政支持引导。市及县区财政每年分别设立不少于1000万元的食品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食品工业发展的重大项目、研发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和新设备、新技术、新产品引进和开发、驰名(著名)商标创建和“三品一标”认证等。

2.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认真落实《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产业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试行)等三个办法的通知》(xx政办秘〔xx〕145号)、《xx食品产业园发展扶持政策》(xx政秘〔xx〕153号),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各县区也要根据实际,xx年底前制定扶持食品工业发展政策,重点在用地、投资强度、财政扶持、规费减免等方面倾斜支持食品工业发展。

3. 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推进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落实支持食品工业发展各项政策,强化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推进食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二)坚持项目带动,落实项目调度推进机制。

1. 加强项目谋划。全市每年谋划投资2000万元以上食品工业项目100个,其中每县区每年谋划食品工业项目不少于20个。加快储备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以上重点项目规划,力争每年每县区有10个项目具备建设条件、5个项目开工建设。

2. 坚持项目带动。量化、细化推进食品工业发展各项任务,实行工作任务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建立项目调度机制,实行项目分层、分级调度推进机制,帮助解决项目推进面临的实际困难,落实项目建设月通报制度,提高项目开工率、投产率。

(三)强化要素支撑,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1. 强化融资支持。落实《xx市人民政府关于着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意见》(xx政〔xx〕68号),引导商业银行完善食品工业产业链金融服务,充分利用“我要贷款”平台,加强银企之间的信息沟通,抓好“助保金”、新型“政银担”贷款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落实,扩大信贷投放。加强直接融资,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支持企业股权融资,落实企业上市奖励政策,2020年力争企业主版、新三板上市企业达到10家。

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每年委托知名院校开展产业发展专题培训100人次。积极引进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的复合领军型人才,全市每年引进食品工业职业经理人20人、高级职称50人、专业技术人才100人。落实人才引进政策,确保人才能够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加强本地人才培育,依托xx师专、xx职业技术学院、xx中药科技学校及各县区职业学校,开办食品工业发展急需技术人才专业班,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3. 加大用地支持。将食品企业用地纳入年度用地计划。对重大食品加工项目用地,要优先安排、优先审批,按规定享受土地规费相关优惠政策。鼓励节约集约用地,对食品企业建设3层以上标准化生产厂房和租用政府投资多层厂房的小微食品企业,按规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鼓励食品企业向园区集聚,按规定享受园区用地等相关扶持政策。

(四)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1. 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食品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定期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具体负责食品工业发展的日常工作。各县区、市经济开发区、xx芜现代产业园区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制定食品工业发展实施方案(xx年底前报领导小组办公室),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园区,高效推进食品工业发展。

2. 组建市食品工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搭建行业会员与政府、社会各届的桥梁,促进会员间的交流,反映会员诉求,协调会员利益,为会员提供信息、技术、合作、咨询评估、行业自律等服务。

3. 健全督查调度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通报,每季度会同市政府督查室开展一次督查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每季度主持召开一次专题调度会议,听取工作开展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具体问题,落实议定事项。

4. 建立考核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要制定年度发展计划,明确年度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建立食品工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年度考核办法,列入对县区政府及有关单位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加强我县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河东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国家环保总局《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畜禽养殖发展现状,特制定本方案。一、工作目标
通过综合整治,合理开发与利用农业资源,有效防治畜禽养殖业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我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要求
根据畜禽养殖场养殖规模数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对周围环境影响的程度进行综合整治。
(一)城区禁养区内的养殖场,对水源污染严重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在2005年底前停止养殖,其他的应在2016年5月1日前停止养殖。
(二)禁建区内养殖场建设污染物处理设施,在2016年5月1日前全部达标排放。
(三)加强对禁建区内监控,禁建区内不得出现新的养殖场。
三、工作职责
(一)成立县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农业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城乡规划建设局和各乡(镇)人民政府、栖山管理局为小组成员单位,具体负责综合整治工作。
(二)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1.县农业局:
(1)负责养殖场污染整治的牵头工作。
(2)推广先进的规模化畜禽养殖技术,发展“猪—沼—果”等形式的立体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态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县环境保护局:
(1)积极配合开展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
(2)检查督促禁养区内养殖场按期关停;指导督促禁建区内的养殖场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开展养殖场污物排放监控,对于超过排放标准的,要求限期达标。
(3)抓好新、改、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排污申报登记工作;加强对新建养猪场执行“三同时”制度进行监督检查。
(4)受理、处理养殖场污染事件。
3.县国土资源局:
(1)积极协助开展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
(2)按有关法律法规办理新、扩、改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土地使用手续。
4.县城乡规划建设局:
(1)做好违章搭建养殖场所的整治。
(2)积极协助县农业部门开展养殖场污染整治工作。
5.各乡(镇)人民政府,栖山管理局:
(1)组织对本辖区内禁养区、禁建区的养殖场情况进行摸底。
(2)开展有关污染整治法规宣传教育。
(3)做好本辖区内禁养区、禁建区养殖户的思想工作。
四、时间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2005年6~8月)
1.召开养殖业主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学习贯彻关于规模化养殖畜禽的有关法律法规,传达县政府关于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的会议精神(责任单位:县农业局、环保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栖山管理局)。
2.利用县有线电视台播放《河东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河东县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的通告》(责任单位:县广电局)。
3.按照整治对象责任划分情况,分别入户调查宣传,掌握全县畜禽养殖业生产现状和污染防治设施现状,摸清养殖企业的规模、法人、养殖数量、建成年份等,确定禁养区内第一批和第二批停止养殖的养殖户名单,以及禁建区内养殖户的名单,并发放《河东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河东县畜禽养殖禁养区禁建区的通告》(责任单位:县农业局、环保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栖山管理局)。
(二)综合整治阶段(2005年8月~2016年5月1日)
1.由县环保局、县农业局根据调查摸底情况,通知禁养区内第一批禁止养殖的专业户在2005年12月31日前停止养殖,第二批在2016年5月1日前停止养殖;通知禁建区内养殖场禁止改、扩建,并于2016年5月1日前完成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做到达标排放(责任单位:县农业局、环保局,各乡镇人民政府,栖山管理局)。
2.协助需搬迁的养殖场做好选址工作(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栖山管理局,县国土资源局、城乡规划建设局、环保局、农业局)。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6年6月)
检查禁养区内是否按要求停止养殖,禁建区内养场是否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和排放污水,以及禁建区内禁止建设新的养殖场等
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只要解决了客户的问题,就是好的策划书。《快递业发展实施方案》如果还没解决您的需求,请访问我们为您2024准备的“村级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