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升位思考看法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对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理解谓之“心得体会”。在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尝试过写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那么一篇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升位思考看法,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升位思考看法

立足特色 挖掘潜力 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加快发展之志、谋加快发展之策、鼓加快发展之劲、增加发展之效,抢抓机遇、理清思路、落实措施,实施新农村、旅游业、工业化、城镇化“四大战略”,带领全县人民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扬帆破浪,奋勇争先,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大步迈进。20xx年,我们又迎来了国家大幅增加投资拉动内需政策的发展契机,如何把握时机进一步加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升位,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切实付诸行动的重要课题。为此,本人通过调查研究,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历,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立足实际,全面分析,把准经济发展脉

全面认识并深入分析现状和差距,是科学决策,明确思路和制定措施的先决条件。同样,**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超常规发展,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特点和优势,充分挖掘潜力,扬长避短,着力创造地方经济的独特性,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一)现状和差距。区位上:**位于贵州边缘的黔桂结合部,北联贵新高速公路,南出广西,东接贵州南大门独山县,西靠贵阳后花园惠水县,应该算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地区过渡交汇区域,但相对周边一些县(市)来讲,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直接经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品运输成本。产业上:**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96%以上,现在的主要产业仍然是农业,而且农业基础建设相对滞后,抗灾抗风险力弱,农业产业小而零散,没有规模效应。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虽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处于一产大,二产弱、三产薄的局面。加上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等各种制约因素,产业化经营困难重重,很多产品难以突破县内的小市场走入县外省外的大市场,产业发展仍在低水平徘徊。资源上:我县具有较好的气候资源、水电资源和煤炭资源,但技术资源、市场资源和资金资源相对短缺,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了“木桶原理”的短板效应,导致现有的优势资源难以发挥效用。观念上:干部队伍中开拓意识不强,小成即满,固步自封,瞻前顾后的思想较为普遍,遇事先争不先干,在争论中错失了发展机遇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特点和优势。一是生态气候优势。**的生态环境非常好,森林覆盖率高达46%以上,山地和丘陵占到土地面积的98%左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对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是旅游资源优势。**地处中亚热带喀斯特岩溶地区,境内重峦叠嶂、河谷深切、峰林谷地应有尽有,自然风光优美怡人,有全省唯一的民族乡卡蒲毛南族乡,又有布依族、苗族、毛南族等浓郁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特别近年开发的掌布“救星石景区”和正在修建的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一个是旷世天然奇观,一个是顶尖科技基地,均举世无双,是我县两张响亮的旅游王牌。可以说,**的旅游资源兼具了唯一性、奇特性、科考性以及生态的完美性,很多方面都是其他地方可望而不可及的优势条件,这些,都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雄厚的基础。三是煤矿、水利等矿产资源优势。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方面提供了可观的税收来源,另一方面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电力和动力支撑,对增加我县的经济总量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主抓优势,强化措施,推动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从科学发展观的长远和目前的现状来看,**在很多领域开发的程度不高,正因如此,**未来的发展很有潜力。但潜力不等于实力,优势不等于竞争力,经济的发展更多的还是要在思路明晰的基础上强化措施,抓住主要难点逐个突破,发挥比较优势凸显效应,汇集小优势变为大优势,实现经济协调快速推进、跨越发展。

(一)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发展不够快的根源在于思想不解放,思维不开放,理念不先进,思路不超前,思想观念的落后才是最大的落后和真正的落后。因此,首先要着力解决领导干部中存在的思想的保守性,思维成旧,思路局限的状况。打破凡事看上级讲没讲,别人干没干,过去有没有的思想禁锢。不为成绩所累,不为定势所困,不为视野所限,做到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干成自有公论。第二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的头脑,把解放思想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和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做到在困难面前不束手无策,在矛盾面前不畏首畏足,在利益面前不争来争去。以开放眼光和发展的眼光,正确处理好近期让利和长远受益、直接让利和间接受益,局部让利和全局受益、部门让利和企业受益、政府让利和社会受益的关系。第三是树立科学灵活的用人的导向。破除机械僵化的政绩评价机制,完善干部提拔任免和监督机制,使让干部能上能下,给有创新思想、有奉献精神的干部营造环境,创造平台。大力提升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干部奋发有为,独当一面,勇于负责,敢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冲锋陷阵。从根子上解决求稳怕乱、甘于平庸、不敢超越的保守风气,充分调动干部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升位思考看法第2页

工作热情和创业激情,进而鼓舞人心,凝聚发展合力。

(二)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多年来,我们地方经济始终难以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工业的带动和支撑。可以说,抓好了工业,就牵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就解决了我县产业不平衡的软肋,很多发展障碍就会迎刃而解。所以,要改变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的落后面貌,就要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不断推进工业规模发展、上档升级、集约经营。一是实施项目带动,备足发展后劲。利用好国家政策优势,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工业产业,为工业发展输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同时严格落实县重点工作承包集团责任制,实行定期汇报督查,强化奖惩措施,狠抓跟踪落实,确保取得明显的成效,形成了良好的工业发展态势。二是着力使矿产水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发展优势。加快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水电站和合法煤矿的建设,增加税收,同时为工业后续突破发展奠定动力基础。三是发展园区经济,推进产业集聚。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功能、综合开发、分步实施”的要求建设工业园区,争取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打造了集约发展的高效平台。

(三)坚持抓紧旅游业不放松。旅游业是**经济的一个“亮点”,旅游业也属于“朝阳产业”,虽然前期效应不会很明显,但一旦开始步入正轨,就会呈几何速度地增长,应该作为我县的重点产业来坚持长抓不懈。要凭借我县旅游资源的唯一性和独特魅力,努力将**旅游做成“绝品”,形成贵州南线旅游的热点和重点。一是加快掌布景区的开发,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旅游文化、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景区级别,扩大影响。二是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对接,规划大射电天文望远镜选址的对外参观旅游设施,争取与射电工程同步建设,及早显示经济拉动效应。三是借助独特的旅游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加大县城沿河开发力度,积极打造贵州南部旅游休闲娱乐城,串起**旅游景区“链”,促进整个旅游景区开发。四是积极挖掘整理民俗民风精品,提炼包装,抓好景区民族歌舞表演队建设,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五是科学策划,积极筹办各种节会,做到旅游搭台经济唱戏,促进招商引资,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六是继续形成强大的旅游宣传、推介攻势,加大力度强化**在综合旅游区的绝对优势,争取国家、省、州的大力支持,积极借助省、州各项活动开展以及主动与周边省(区)、县(市)重点旅游区合作,联合对外推介,整体营销,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同时探索与各地旅行社的协作的有效机制,挤入各大旅行社的黄金旅游线。七是积极探索旅游管理新体制,把旅游资源和接待服务推向市场,用市场机制推进旅游业大开发,大发展,大提高。八是结合旅游开发,抓好牙舟陶、刺绣、纺织、花石、克度藤编、玉水毛尖、黄金应子以及其它民族工艺品等旅游产品的开发,丰富旅游经济。

(四)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在争取国家基础建设投入的同时,还是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来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一是强化“发展是硬道理,招商引资是硬本事,新上项目是硬政绩”的意识,营造“你发财,我发展”的双赢意识和“你投资,我服务”的市场意识,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二是狠抓投资环境建设和治理。在招商引资上我们区位优势差和基础设施落后等硬件不足的弱点,这就需要我们从优化投资环境,特别是加强软环境建设上来弥补。要加大治理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集资等行为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提高效率,强化服务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特别是各部门要顾全大局,密切配合招商部门开展好“一站式”服务,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有诉必查,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吸引客商到我县投资发展。凡外来投资项目,只要有利于gdp增长,有利于增加税收,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可以大胆引进。

(五)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重点实施市场驱动、龙头带动、科技推动、投资拉动的联动举措。把我县建设成为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区域优势明显,农畜产品质优,市场竞争力强,农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的农业强县。一是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培育、引进、推广适应加工和市场需求的农业主导产业的名特优新品种,建立一批有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典型示范带动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围绕龙头企业的加工方面和结合市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县引进的“一天锅”肉类加工企业对我县发展规模养殖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要做好扶持工作,将其培育本地较具拉动效应的龙头企业,以实现我县畜牧产品转化增值。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稳定的共同利益保障机制。把产、加、销、贸各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农业主导产业系列开发链,在企业、农户之间建立稳固的真正体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享机制,建立企业、农户二者牢靠的纽带关系确保农业产业化持续高效运转。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的扶持,财政、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同时,营造和改善农业产业的投资环境,加大农业开发及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满足农业产业结构的投入。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

发挥优势,构筑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近几年,东宁县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源,推进由农业弱县向工贸强县转型升级,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一)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深挖林木、果菜和矿产资源潜力,集中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
壮大劳动密集型、出口创税型特色农业。
(二)依托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抢抓我省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的契机,贸工结合,扩张进出口加工业,创新经营模式。
(三)依托小城镇优势,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科学确定镇村功能定位,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实施经营城镇战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实施四大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结合东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关节点,是南资北进承载地、进军俄罗斯市场创业平台的实际,实施“大农业、大加工、大商贸、大旅游”战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打造对俄经贸桥头堡,将东宁建成经济繁荣、发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立足农民持续增收,发展大农业。以俄远东地区市场开发为重点,围绕优势特色品种,优化绿色食品种养结构,构筑优质生态农业产业带;整合叫响东宁黑木耳、苹果梨等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尽快把东宁建成中俄沿边县(市)出口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销售基地。
(二)依托境内外资源,发展大加工。以东宁中俄国际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实施“落地生根”工程,建成省级对俄进出口加工基地,构建能源、轻纺、木材、食品、建材、机电六大产业集群,力争五年内承载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外向型、创税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项目50个以上,尽快把东宁建成横跨中俄边境的对俄工业走廊和跨国加工制造基地,推进镇村工业向园区集中,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升级,实现以工哺农。
(三)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发展大商贸。以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为带动,完善域内、边境线、境外“三点一线”的国际化市场网络,拓宽对俄贸易和投资合作领域,实现向日韩、欧美等第三国延伸。完善东宁互贸区功能,建成沿边最大的对俄商品展示交易平台;拓展境外市场,扩大进出口总量和范围,尽快把东宁建成牵动龙江、沟通南北、辐射境外的中俄商品集散中心,推动农民向非农产业、小城镇和国外转移。
(四)打造边境旅游精品,发展大旅游。以整合旅游资源为主线,提升东宁旅游业形象和信誉,建设口岸中国风情园,规划洞庭省级地质公园,创建东宁要塞AAAA级景区,大力发展民俗风情游、生态观光游、爱国教育游、休闲度假游。尽快把东宁建成跨区域红色旅游热线和俄罗斯风情旅游热点,力争五年内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不断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拓展为农村一二产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服务水平,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保障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将完善富民安民支撑体系,加强重农支农保障建设,构建和谐宜人新农村。
第一,强化政策扶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5支持特色农业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完善支持农民创业政策和“抓两头、带中间”强弱村扶持机制,捆绑资金集中向中心镇村投放。按照“提升标准、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实行一村一策、以奖代投,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力争五年内打造十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培育百个农业产业化龙头、建成千户新型农村节能住宅,实现50村屯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第二,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理顺县镇财政体制,建立“超收留用、均衡调剂”的利益分成机制,增强各镇创税增收能力,采取联营建企、土地转租等方式,盘活村集体经济,力争镇、村债务5年内全部化解;推进党政机关和农村教育、医疗改革,创新镇村治理模式,“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范围扩大到90以上;加快将农村信用社改组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第三,搞好服务引导。创新党员联系群众工作制度,为农民送科技、传信息、帮致富。与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嫁接创建农民培训基地,培育高素质能人大户群体,整合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尊农爱农护农、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思考看法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思考看法

5月18日至6月3日,我参加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西部大开发考察团”在**维吾尔自治区进行了为期17天的实地考察。根据所见所闻,对**的发展提几点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在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团结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发展前景看,**是有一定的资源优势,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潜力。

一是土地资源丰富。**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6,可为中华民族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水土光热资源优越,有宜农荒地7300多万亩,有可利用的天然草场7亿多亩,有大小河流570多条,可利用的水资源达900多亿立方米,可使灌溉面积发展到1.1亿亩以上,是国家优质棉花、粮食、瓜果、畜产品战略基地。

二是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地下矿产资源种类繁多,矿种组合条件好,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石油预测资源总量达300亿吨以上,占全国总量的35%,天然气预测资源总量10.3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总量的34%,是我国下世纪资源的重要接替区。

三是丝路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沙漠、湖泊、雪山、高原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例如像古楼点、罗布泊旅游探险等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地。

四是通向新亚欧大陆桥西部的桥头堡。**具有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的地缘优势,有16个边境口岸,建设好内外开放的大通道,可以带动沿桥地区的发展,推动亚欧区域合作。

但是,**在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也是非常突出。

第一,资源利用率低。尽管**水能资源非常丰富,但水的利用率很低,现在引用地表水只有50%左右,地下水开发利用还不到10%,**大部分属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石油资源丰富,但石油开发规模不大,石油产品的综合开发能力薄弱。**石油化工产值只占石油产业总产值的1/4,1吨原油卖给内地只有1000元,但加工后以乙稀、丙稀、塑料等出售就变成2万元,最终产品是最初产品的20倍。到目前,**还没有一家石化集团公司。

第二,科技创新比较薄弱。据科技部20xx年2月16日科技统计报告表明,1999年全国科技进步水平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结果,**在全国统计的31个省市中排第24名。其中科技财力投入排第28位,科技活动直接产出排第21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排第29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排第25位。科技投入不足,劳动资源特别是高新技术人才缺乏,产业结构未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例如,国家工商局认定的全国40个驰名商标以及1996年中国60个最有价值的品牌均与**无缘,而**自身大多数的名牌产品,年产值不足亿元。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相对滞后。**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周边邻国经济不发达,远离国际和国内中心市场,形成自然封闭体。再加上计划经济的惯性作用,经济市场化程度低,产业结构没有得到合理的调整,传统工业比重较大,经济效益不高,一部分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相当大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干部群众市场观念比较淡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相对滞后。

**要在中共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快自身发展步伐,关键在于如何克服制约因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我认为,**应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把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当前工作的主要着力点,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发展特色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具体来讲,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采取有力措施,逐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西部开发离不开政府支持,在一段时期内,政府相对集中资金,支持西部建设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国外更多企业积极参与。

在加强投资硬环境建设方面:要围绕着伊犁河、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三大流域的开发治理,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继续加快铁路建设,重点是建设南疆铁路西延经吉尔吉斯与乌孜别克的铁路连接,带动南疆经济发展;建设北疆铁路支线精一伊一霍铁路,逐步形成接连南北疆、东联内地,西出周边国家的铁路网;以改造国道为重点,加大公路建设的力度。

在改善投资软环境方面:重点是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政策法规体系,把**的大开发纳入法制轨道。这些政策法规包括:计划、管理、财政、税收、金融、对外开放、科技教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建议尽快研究制定《西部大开发法》,在法律上确定西部大开发的地位,把它真正摆到中国21世纪各项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确保有关西部大开发倾斜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同时,要对**的大开发进行科学规划,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科技等进行整体部署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思考看法第2页

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及我国西部地区应制定有效发展战略,争取在局部优势领域实现技术跨越,从而带动经济跨越式发展。九十年代以来,**新建大型石化装置20多套,新增棉花年产能力74万吨。1998年,**石油开采加工业产值320亿元,占自治区工业总产值41%,棉花商品价值149亿元,占自治区农业总产值的30%。要加快发展**“一黑一白”两大支柱产业,关键是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的附加值。

棉花的种植要向高产优质方向发展,在提高品质、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上下功夫。要积极引进彩色棉花等棉花种植新品种,外宜棉区、次宜棉区要逐渐在棉花种植区中退出,把**建设成国家重要的优质棉种植基地。加快调整**棉纺织工业结构,积极引进、吸收、嫁接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改造现有纺织工业、淘汰落后装备,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增加优质纱、优质布的生产。积极发展时装加工业,利用少数民族的服装特点,力创**时装加工业的名牌产品,反过来,带动当地的棉花种植、棉纺织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石油和石化工业的发展,在推进油气资源勘探的同时,增加原油的生产,尤其是要加紧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带动**经济的发展。要积极提高油气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多搞下游产品,逐步将**建设成为国家综合性现代化工业基地。

**的资源优势要向市场导向开发型转变。参考沿海地区的经验,**的农牧业发展,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农工技贸一体化的组织形式,种植农作物和饲养畜牧可分布到每家每户专业种养,基地向每户农民提供优良品种、防治病虫害和各种技术服务。基地也可发展成为龙头企业,与农民签定购销合同,将农业或畜牧业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农牧业向

产业化、优势化、规模化发展。

**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专家估计,如果科学规划,预计旅游收入可占全疆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与8国接壤,边境长达5400公里,如何根据周边国家的需求,来培育自己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加强体制创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实施大开发战略,必须加强体制创新。不能再沿袭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中开发的体制,而是要形成与完善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新的对外开放环境的新型大开发体制。在开发主体上,不但有政府参与,而且要动员广泛的企业参与,不仅充分调动**的积极性,而且要广泛动员、引导、吸引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参加;在开发的动力机制上,不能再是简单的精神鼓励,而是精神鼓励结合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经济利益激励,是开发投资回报的引导,是合作双方的互惠互利;在开发的调节机制上,不能是简单的行政手段,而是市场机制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相结合,培育和优化生产要素市场为核心的市场体系,通过大开发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新的开发体制不再是封闭式的,而是全方位开放的体制,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的发展。

要深化企业改革,实行以股权关系为纽带、产权关系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在**地区一些有优势的行业,促进形成集资源占有—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市场营销一体的“航空母舰”。在推动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变,或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等服务。“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在大开发过程中,人才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人才资源比较薄弱,但是,也为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大开发中要注意培养人才,调动和激励科技人才、凝聚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在加强体制创新中要增强商标意识,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全疆目前有93个名牌,涉及75个厂家,销售规模过亿元的有24个,要强化政府推动名牌战略的宏观调控功能,根据市场要求,树立品牌,扩大规模,增加品种,提高产品深加工水平,争取3—5年时间,培育出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名牌产品。江泽民总书记强调:西部大开发,**是重中之重。我相信,经过**人民的共同努力,**是一定能够做好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篇大文章的。

发展八种经济推进县域经济进程


发展八种经济推进县域经济进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特色立市、开放活市、人才强市、实干兴市的总体思路,着力发展机遇经济、项目经济、特色经济、城镇经济、集群经济、外向经济、劳务经济、和谐经济八大经济,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使经济年增长速度保持在18%以上。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5.5亿元,同比增长16.5,人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2亿元,同比增长36.1。财政收入完成26956万元,同比增长13.5。在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该市由上届的608位上升到510位。一、发展机遇经济。实践证明,发达地区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善于抢抓并运用好历史的机遇发展自己。泊头市委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在招商引资“白热化”的今天,错过一次机遇就会落后一个时代,要想永立经济潮头,就必须抢抓一切利于我们发展的机遇。面对跨国公司产业、资本正在加速流向中国,国内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因“四荒”产业、资金加速北移,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施,京津冀经济圈的崛起,20xx年北京奥运商机,省“一线两厢”战略实施给我们带来的发展机遇。市委向全市提出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抢抓机遇、快抓机遇”、“抢抓机遇就是抢先发展”的要求,把发展机遇经济作为抢先发展的“至高点”。
二、发展项目经济。县域经济就是项目经济。紧紧围绕项目搞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县域经济的重点,泊头市委坚持“以项目建设为纲”,以科学发展观来抓项目建设,以科学的发展目光来论证项目,以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抓项目,一方面认真分析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精心选好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所具有的区位、资源、产业优势,盘活市内人力、物力、智力资源,扩大开放领域,拓宽招商渠道,致力于以大招商促进大投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全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建设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发展。截止到7月份,全市固定投资百万元以上项目共计424个,同比增长46.2%,其中,工业项目320个,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46个,同比增长52.1%,亿元以上项目20个;计划总投资83.8亿元,同比增长54.9%。
三、发展特色经济。区域经济的竞争就是特色经济的竞争。近年来,泊头市委立足于做大做强林果、铸造、环保设备、汽车模具四大特色产业,成立了四大特色产业办公室,健全了四大特色产业协会,在对我市的特色产业进行专题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把做大做强四大特色产业作为兴市立市之本来抓的特色经济思路,通过产业抓特色,工业抓集群,企业抓龙头,产品抓品牌,特色经济的支撑作用日渐凸现。目前,林果产业,果品年产量达到46.6万吨,产值6亿元,每年约有5万吨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4000万美元,泊头鸭梨出口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铸造产业,20xx年出口非工业铸件25万吨,占全国非工业铸件出口总量的16.3%,占全国铸件出口总量的41.6%,销售收入约20亿元,创汇1亿美元;环保产业,年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年销售收入8亿元,约占全国大气除尘设备总产值的3.3%,年出口创汇20xx余万美元;汽车模具产业年销售收入达4亿元,20xx年产值占全国同行业的15.4%。林果、铸造、环保设备、汽车模具四大特色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7%、35%、0.45%、5.5%。
四、发展城镇经济。城镇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重要的就是走城镇化的道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关键是要提高城镇化水平,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由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实现农民向城镇的大幅度转移,以增强县域经济的活力。近年来,泊头市委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修订完善了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对交河镇、富镇、郝村镇等重点乡镇进行了重点规划建设,加大了交河镇、富镇两中心镇的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了以市区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结合城镇建设,规范了市工业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发挥工业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人才集中的“洼地”效应,坚持城镇建设与工业区、工业小区建设相结合,引导、鼓励各类企业、资金、人才和技术向市区集中,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和集聚,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目前,该市城市化率已达到37.96%。
五、发展集群经济。近年来,泊头市委始终把抓好市工业区和乡镇工业小区建设作为实现“五年再造一个新泊头”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作为推进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块状“裂变”发展的有效“平台”。五届市委以来,调整充实了市工业区管委会班子,请清华大学等高校对市工业区和乡镇工业小区作了详细规划,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入区优惠政策,成立了项目代理中心,市财政加大了对市工业区和各乡镇工业小区的投入力度,近年来,共投入3亿元完善了市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工业区“六通一平”,一个建设标准高

发展八种经济推进县域经济进程第2页

、功能分区合理、项目吸纳力强的泊头市工业区已矗立在冀东南、鲁西北地区。目前,市工业区固定资产投资百万元以上项目已达到64个,预计总投资14.9亿元。
六、发展外向经济。近年来,泊头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实现经济突围的突破口抓住不放,充分发挥毗邻环渤海经济圈的优势,确定了接轨京津、主攻台湾、拓展日韩、突破欧美的开放思路,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以商引商、以外引外,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同步推进。通过抓诚信教育、造诚信氛围,充分调动起党政干部、经贸队伍、产业工人、企业家以及在外务工经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民发动、全民招商、全面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立足于产业优势,着力打造八大平台,建立了招商网络,在国内、外建立了招商网点,选聘专业招商人才充实了招商队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与企业联手打造了项目建设平台、服务平台,健全了良性的招商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对外开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出台了扶持外贸出口企业的优惠政策,成立了出口集团公司,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和外向水平;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泊头”汽车模具论坛,大大提高了我市汽车模具产业的知名度;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干部到沿海发达城市洗“心”换“脑”,参加各种经贸洽谈会、高校科技成果发布会开展招商活动,赴欧、日、韩及珠三角、长三角、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招商,加快了我市的对外开放步伐。今年1-7月份,引进省外资金2.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8.4万美元,实现外贸出口创汇2069万美元。
七、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泊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利民”工程来抓,精心组织,创新思路,通过加强劳务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搞好劳务服务等措施,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发展。该市被沧州市评为劳务输出先进县市,全市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万余人,其中,有组织输出2万人,同比增加1.5万人,向意大利、韩国等国外用人单位输送30余人。
八、发展“和谐”经济。和谐稳定的环境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有利保证。泊头市委始终把打造和谐环境,发展“和谐”经济作为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的“抓手”。一是抓好企业改革中的群众工作,市委建立了市级领导干部和市直部门分包企业改革责任制,并把干部下访企业、下访基层作为一种长效工作机制,通过各级干部主动下访、陪同上访,将政策公开、程序规范、透明操作,使改革中的群众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目前,全市115家未改制企业中,有83家已完成改制,其中股份制改造24家,破产44家,出售5家,其他形式改制10家,核销呆坏帐1.4亿元,7500名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二是着力实施了城市低保扩面、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帮扶少数民族贫困户、农村特困家庭救助、疾控中心建设和乡镇卫生院改革、旧城改造、幼儿园建设、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文体休闲场所建设等一系列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就医难、行路难、住房难、子女上学难、工资兑现难和休闲娱乐难等问题逐步得到妥善解决。三是整合了全市公检法司、信访等部门的力量,创建了全市大稳定、大信访、大排调机制。建立了市级矛盾纠纷排调中心和10个乡镇排调大厅,实行了基层人民调解庭与巡回法庭对接办访办案制度,完善了市级领导接访制度,有效防止了群体性和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同时,加大了综合治理工作力度,“三所一庭”规范化建设和基层平安创建工作成效显著,为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

强化县域民营经济管理加快南漳经济发展进程---发展南漳县民营经济之我见


强化县域民营经济管理加快南漳经济发展进程---发展南漳县民营经济之我见
强化县域民营经济管理加快南漳经济发展进程
---发展南漳县民营经济之我见
县域民营经济最初以地摊、作坊形式产生,发展迅猛,很快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目前,县域民营经济是南漳县经济中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增长点。截止2004年底,南漳县共有民营经济户8897个,从业人员24912人,资产12亿元。2004年,南漳县民营经济产值14.6亿元,同比增17%;gdp6.3亿元,占全县gdp的83%,同比增14.1%;提供税收341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70.4%,同比增9.8%。
近年来,南漳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发展相对较慢,经济结构层次低,投资规模小,经济总量不大,开放程度较低,并且县域民营经济大多集中在批发零售、餐饮等传统领域,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很少,上规模的企业不多。
一、南漳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民营经济具有规模小、定位准、经营灵活、转向方便的优势,而且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改革的锤炼和磨砺,羽翼日渐丰满。但是,由于受体制、经营、市场、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制约,发展步履艰难。
一是发展环境欠佳。主要是法制环境不健全,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民营经济的认识存在误区和禁区,使民营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公平地位。由于目前国家没有较完备的保护民营投资权益的法律、法规,因而对民营经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纠纷的处理和裁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民营企业的利益受损现象屡见不鲜。有的执法部门(包括上级部门)为了某种利益将“执法”变成“执罚”,以各种名目收费;有的则对民营企业吃、拿、卡、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此外,民营企业审批程序相对外资企业仍很繁琐。硬性环境阻碍了民营经济壮大发展。近几年由于经济增长较快,各地普遍出现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象,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增长的瓶颈,这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
二是企业融资渠道不够畅通。融资难是目前民营企业发展中的最大障碍之一。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大多数专业银行退出农村,县域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赖民间借贷资金、社会集资等有限形式筹集发展资金,只有少数民营企业能够从农村信用社、县级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县域民营企业很难通过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融资方式筹集资金。有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资金仅占其发展资金的15%,这与其对国民经济发展高达60%的贡献率很不相称。
三是民营经济经营理念不够创新。首先,经营者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我县50%的民营经济产业业主的文化程度在初中文化以下。在碰到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侯,要么凭借自己的经验,要么跟别人学,缺乏符合市场和自身条件的长远规划,大多数还处在小农经济的初级阶段。其次,管理模式守旧。80%以上私营业主沿用家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创业之初确实能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显露,亲情代替原则,关系重于事业,个人大于企业,“家企不分”已经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桎梏。在家庭式管理模式下,存在裙带之风,绩效评价不公平,压抑了家庭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有些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薄弱,财务状况复杂,账目混乱,企业信用状况堪(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忧。再次,短期行为严重。大部分民营经济在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比较明显。有的企业不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来获得经济效益,而是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侵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有的经营思想不端正,违法经营,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有的偷税、漏税、逃避国家税收。
二、新形势下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面对开放的市场规则,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和挑战,发展南漳县民营经济,应该紧紧围绕“一个目标”(扩大民营经济总量),突出“两个重点”(骨干企业、主导产业),推进“三个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抓好“四个结合”(与园区建设相结合、与市场建设相结合、与项目建设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优化“五个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服务环境、法制环境、舆论环境),全面开展南漳县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
(一)优化服务质量,不断改善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
积极营造氛围,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以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为突破口,以项目年活动为落脚点,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进一步优化环境,建立健全服务机制,增强协调服务功能,同时管好市场秩序,净化法制环境。
1、扫除观念上的障碍。放宽项目审批。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的原则,改革现行的企业投资管理办法。在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下,经济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权由投资主体自主决定。除国债项目、省市预算内项目、统借统还国外贷款项目以及国家限制的项目外,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创建方便之门。
2、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弱化管理职能,实现“无为而治”,优化服务质量,做到“大有作为”。在提供方便、协助立足、促进发展三大方向上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大力支持。抓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使之在项目审批和管理上达到快、好、优,此外,对外来业主子女转户口、入学等开辟方便之门;要坚决整治损害民营经济发展的“三乱”现象和不正之风,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私有产权和发展权,认真查处对民营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完善举报制度,切实加强执法监督,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对法院受理有关的民营企业的案件要采取措施,限时审理结案,不准久拖不决。加大对涉及民营企业的案件的执行力度,不能让一些企业赢了官司、输了钱财。
3、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政府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上及时向民营经济提供行业和地域分布方面的指导信息,防止其盲目发展而导致的分散、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等问题。同时要注意培养行业的龙头企业,提高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为中小企业升级创造条件。引导民营企业克服短期行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观念。
4、建设好工业园区,积极发展园区经济。建设工业园区有利于营造一个相对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有利于企业和各类生产要素发挥集聚效应,构筑“块状经济”,从而为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目前,南漳县共有城南化工园区、城关纺织园区、漳河养殖园区、水镜建材工业园区等6个民营经济园区,园内民营企业家48家。其中,青龙湾工业区已有3个投资过千万的项目申请进入园区,总投资额达6800万元,建成后年产值可达到2.1亿元,可新增税收2000万元;城南化工业园区,以龙蟒南漳公司、高隆磷化工公司等企业为基础,年产值可超过3个亿,利税突破3000万元等等。实践证明,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产生明显的“聚集”和“辐射”效应,能够成为招商引资的“强磁场”,城镇建设的“助推器”。
(二)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融资体系。
积极创造条件,及早筹建和完善政府管理下的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实行担保,以降低金融部门的贷款风险;对于确有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给予财政贴息;采取具体措施推进民间贷款担保基金的建立和扩展:建立专门以县域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发展面向县域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的专门银行;通过适当方式放宽民营企业贷款抵押条件,在评定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允许其以土地、有形资产等作抵押,降低申贷“门槛”。为确保信贷投向对民营经济的有效支持,将各级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成效与其经营业绩和经济利益挂钩,实行综合考评,同时制订相关政策给基层银行信用社扩大授信额度并简化贷款手续。政府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尤其要加大对民营骨干企业扶植的力度,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实行国有、民营企业扶持政策一视同仁。
此外,还可以以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为手段,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活力。总量不足、发展不够是目前南漳经济工作中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靠财政收入不可能,靠银行贷款不现实,靠企业自筹不容易。因此,要将经济工作中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转移到扩大利用外资,借助外力求发展上来。作为欠发达地区,要牢固树立“县外即外”、“进入本地的企业就是自己的企业”的观点,把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区域合作项目放在首位。
(三)建立创新机制,着力引导民营企业推行现代化管理。
1、着力提高民营企业决策者的综合素质。
人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第一要素,特别是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其管理水平和管理艺术的不断提高,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提高民营企业的素质,经营者、业主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理论,学习政治,学习管理,学习文化知识。要组织业主到高等院校系统地接受现代管理知识教育或参加短期的管理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其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要教育和引导民营业主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组织他们参加各类经贸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求高、求强、求大的胆识和气魄。
企业经营者自身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在初次创业中,许多民营企业家凭着胆识和决心,抓住了政策和市场的机会,很快实现了原始积累。但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和有序,从短缺过渡到过剩,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也对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经营者不仅要有创业的精神、创新的胆量,还应该具有组织能力、决策能力、指挥能力、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具备超前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信息意识等。在二次创业中许多业主的素质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时代的发展呼唤着“高层职业经理人”出现,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外部形象,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对新科技、新信息反映敏锐。由这类“高层职业经理人”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是民营经济新形势下不断开拓进取的必由之路。
2、着力推进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民营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要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采取技术转让、共建实体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开发。加强企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及时提供信息服务。
民营企业需要可持续发展项目。对于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永远是第一位的。因而在选择项目时,往往是哪个赚钱干哪个,企业缺少长远规划。而且在一些企业创业初期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忽略了对企业理念的培育和塑造,在生产过程中,没有采取强有力的安全措施,不尊重消费者权益,不注重周边人们的生活环境,甚至采取种种违反商业道德和法律的手段牟取不正当利益。
3、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家庭式管理的责任制度,明晰产权,按照公司法来组建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规范企业运作,避免经营决策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引导民营企业注重培育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企业核心价值观、核心理念、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从而使民营企业形成一个统一思想灵魂、统一精神支柱的整体,上下一条心共筑企业的发展。
企业内部管理模式需要健全。民营企业大多采取的是粗放经营、家庭作坊式管理模式。由家庭成员担任企业的主要管理工作,靠亲情、人情来维持企业的运营,这在创业初期的优势是明显的。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弊端也会日益暴露,只用亲人不用能人,亲情大于规章,使企业在小规模、低水平上徘徊,这已经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用人问题是民营企业管理机制中最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一种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发职工的敬业精神。但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才引进和使用上效果总是不太理想,不是人才不安心,不尽力,就是业主不放心,不放权,人才得不到培养提高,即使是难得人才又留不住。加之,人们就业观念未得到根本转变及民营企业在人才后顾之忧上如养老、住房、医疗等考虑不尽理想等现状,造成了人才难留。政府职能部门应该扶持下岗职工转业,引导农村劳力转移,鼓励党政干部转岗,支持复员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动员外出打工人员返乡立业,引进外地人员创办实业等办法壮大人才队伍。
对于家族式管理,我认为,家族式企业与家庭式管理是两个有联系的概念。家族式管理不能否定,特别是小企业,初办的私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成本低,没有磨擦,内部信得过,有它的必然性。兄弟姐妹、老婆孩子、七姑八姨当家。家族式管理也有搞得好的。但家族式管理终究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方式。企业大了,最好实行两权分离,过渡到科学管理。业主不妨只当董事长、资本家,掌握大权;而把经理、厂长的职能职务让给经营者、企业家来行使。
总之,政府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宏观引导、监督管理和思想教育、理论培训等,以引导督促民营业主照章纳税、守法经营,坚决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坚决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加强对民营业主“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以增强民营业主的社会责任感,在自愿的前提下,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激发部分有小富即安、急功近利、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小农思想的民营业主进一步创业的壮志和理想。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脱困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着眼长远打基础实干创新图振兴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脱困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共产党**县委书记###
古语曰:郡县治,天下安。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县域经济。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亟待研究和破解的重大课题。**县是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辖14个乡镇,397个行政村,60万人口,国土面积775平方公里,耕地72万亩。“南岗北洼中间多河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1998—2000年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经济社会发展受到重创,一度陷入“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近年来,面对灾后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特殊情况,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卧薪尝胆打根基,苦拼实干谋发展,创新争先图振兴,不仅彻底摆脱了灾害阴影,而且许多工作实现了历史性大突破,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是2000年的1.2倍、1.5倍和1.3倍。
一、坚持谋发展先打基础,聚力量备足后劲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欠发达地区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因素。为此,我们把夯实基础、备足后劲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大打了一场基础设施建设翻身仗。一是抢抓机遇,决战决胜公路建设。公路通,百业兴。为彻底打破公路建设滞后这个制约**发展的“瓶颈”,2002年,我们抢抓省市大力支持公路建设的机遇,果断作出了决战“公路建设年”的重大决策,先后争取到总4亿多元的公路建设项目资金,并创新机制,县内多方筹措“村村通”资金6000多万元,一年新修改造各级公路600多公里,比建国以来**所修公路的总和还要多,不仅实现了乡乡通二级、村村通油路,而且相当一部分行政村实现了村内通,**百公里通车密度由过去的不足50公里迅速提升到125公里。以此为契机,我们瞄准“构建大交通网,拉动大经济圈”的目标,借机扩大战果,继续加大公路建设力度。目前,加上正在修建的漯平高速公路,**已构成了五纵五横的交通大框架和高速公路、省级干线公路与县乡村地方道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交通落后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二是城乡互动,强力推进城镇建设。城镇建设是拉动地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近年来,我们本着为群众创造优良生活环境的目标,以创建生态宜居城市为载体,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创新城建筹融资机制,先后筹资4000多万元,对城区主干道进行了高标准整修改造,硬化了城区130多条背街小巷。深入实施了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城区基本实现了巷巷通、街街绿、路路新、处处亮,城市品位明显提升。14个乡镇产业特色逐步凸现,城镇框架不断拉大,城镇功能日臻完善,我县省定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北舞渡镇一直在全市小城镇建设中处于领先位置。三是自加压力,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们紧抓扶贫开发和驻村工作机遇,大力实施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夺取了全省红杯赛“八连冠”,累计争取除涝、灌溉、滞洪区安全建设等各类资金1亿多元,大大改善了农田水利基础条件,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我们多方筹措资金,大力加强电力、通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的大建设,成为**加快发展、脱困振兴的强大支撑。实践证明,欠发达地区只有正视现实,不急功近利,坚持谋发展先打基础,聚力量备足后劲,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精力抓重点
我们感到,作为经济欠发达县份,发展任务重,财力有限,抓工作不能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精力抓重点,以点带面活全局。基于此,近年来我们坚持每年集中精力干成干好一两件事关**发展大局的大事、要事,通过开展公路建设年、林业生产决战年、项目建设年等活动,不仅实现了**公路建设、林业生产、招商引资的历史性突破,而且也带动了全县整体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
比如在抓农业农村经济方面,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特色乡镇和经济强村建设这个载体。我们感到,要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必须跳出“大而全”、“小而全”、“照搬模仿、盲目跟风”的误区,树立“不求其全,但求其特”的新观念,走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路子,靠特色提高竞争力,靠特色创造高效益。为此,2003年,我们把建设特色乡镇、培育经济强村作为提升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强力推进,指导各乡镇聚精会神抓特色优势产业,收拢拳头育村级发展典型,从而达到兴一业、带多业,强一村、活全局的目的。目前,全县14个乡镇立足本地特色优势,科学选定了各自特色产业。同时,从全县397个行政村中筛选出17个有“双强”班子、有产业基础、有发展潜力的村倾斜力量重点培育。对确定的区域特色产业和拟培育经济强村,实行了县直有关职能部门“联乡包村”帮扶制度,并在扶贫开发、驻村工作、信贷资金、土地征用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目前,文峰乡的园林花卉、小杂果,章化乡、孟寨镇的烟叶生产,北舞渡、吴城两镇的商贸和城镇建设,马村乡的蔬菜种植等已初具规模,17个拟培育经济强村发展势头喜人,全县初步形成了乡乡有特色、强村竞发展的农业农村经济新格局。
又比如在抓农业结构调整中,我们突出了林业这个重点,把林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突破口和富民兴县的一个大产业来抓。按照“一年大发展,两年补充完善,三年做大做强”的总体目标,2002-2003年,在全县强力开展了“林业生产决战年”活动。推进中,我们紧抓明晰产权这个核心,以林木私有化为方向,以培育大户为重点,探索推行了置换土地、返租倒包、公开拍卖、林随地走等多种营林机制,一举实现了林业生产的历史性突破。全县新植树木1700多万株,高标准绿化县乡村通道500多公里,完成四荒及成片造林10万多亩,发展小杂果及园林花卉1.5万多亩。林业的大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全县发展各种林间套种面积10多万亩,并催生了200多家木材加工厂和上百座林粮牧、林草牧、林果牧等多种立体种养农业庄园,形成了林业兴起带多业的良好局面。去年,全省林业生产现场会和漯河市林业生产机制创新现场会先后在**召开。实践证明,有所舍才能有所得,有所不为才能有大作为。这几年,我们就是集中精力每年侧重于一两项重点工作,实实在在干成了几件事关**长远发展的大事实事,从而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坚持民营化方向,长抓工业不动摇
欠发达地区实现脱困振兴,重点和难点在工业,希望和出路也在工业。近年来,我们坚持“工业兴县”旗帜不动摇,在多种条件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始终把工业作为立县之本、强县之源紧抓不放。一是深化改革促新生。**工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曾一度辉煌,初步形成了几大支柱产业,但由于多种原因,前几年出现了严重滑坡。近年来,我们瞄准民营化方向,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按照真改实改、彻底改改彻底的指导思想,坚持因企制宜,采取租赁经营、承债购买、抵贷返租、破产拍卖、分块搞活等模式,先后对十几家县属公有企业进了彻底改制,使企业走出了困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二是招商引资抓引进。我们依托本地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和现有企业存量资产优势,先后成功招引了上海闵原电器、浙江华宇木业、北京鼎诺公司、河南奥克啤酒、漯河银鸽纸产等20多家投资超千万元的外地企业落户**,从而迅速膨胀了县域经济总量,激发了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三是技改上项增后劲。我们对改制后一些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大的重点企业,通过给政策、优服务引导其技改上项,促其扩规模、提实力、增效益。近两年来,全县工业企业新上舒洁惠高档精品窖、腾飞化工合成氨、舞光纸业1760多缸长网纸机、平升植物油高档色拉油等重点技改项目20多个,总投资近6亿元,形成了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和爆发点。目前,**已初步构筑起非公有制超亿元企业群体竞相发展、各类企业加快赶超的工业发展新格局。2003年,全县限额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3亿元,实现利税6000多万元,均创近年来最高水平。
四、坚持扩大开放,善借外力促发展
区域经济“无外不快、无外不活、无外不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要迎头赶上、加快赶超,仅靠自身力量十分有限,唯有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借势起跳。去年初,我们在认真审视经济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把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之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把2003年确定为全县的“项目建设年”,动员全县上下招项目引资金,借助外力促发展。一是解放思想抓观念。我们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推动项目建设的“先导工程”,在全县叫响了“**要振兴、项目来支撑”、“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吃亏就是解放思想、让利就是更新观念,外商发财、我们发展”的,通过外出参观考察换脑筋等多种措施,营造了人人议招商、人人想招商、人人参与招商的浓厚氛围。二是打造平台建园区。我们充分利用廉价土地优势,采取政府代理、业主开发等多种形式控制部分土地,创办了四大创业园区。通过配套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供特优服务等,使四大创业园区成了外商投资创业的热土,**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龙头。三是创新方式求实效。我们结合**实际,借鉴外地经验,成功探索出了项目招商、以企招商、以地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招商方式,增强了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四是标本兼治抓环境。我们在不断改善硬环境的同时,把软环境作为整治的重点,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成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探索推行了重大项目领导代理服务制、外商投诉必查制、危害经济环境积分制、民主评议行风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硬起手腕,严厉打击各类危害经济环境的人和事,切实营造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2003年全县共签约外来投资项目130多个,资金总额突破14个亿,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个,目前都在加紧建设,这些项目进入见效期后,必将促进**经济跨越式大发展。实践证明,欠发达地区要克服自身不足,加快赶超步伐,必须借助大开放,实施大开发。
五、坚持真心为民,以人为本激活力
事在人为,业在人创;人心齐,泰山移。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居弱图强、加速发展的强大合力。近年来,我们始终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潜能,营造突出人本优势作为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关键之举紧抓不放。一是务实为民聚民心。我们在全县叫响了“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的口号,大树务实重干导向,弘扬真心为民之风。县四大班子领导率先垂范,影响带动了各级干部不急功近利,不追风赶潮,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以务实为民、埋头苦干的作风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二是加压激励增活力。我们通过在全县深入开展“建功杯”竞赛活动、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等,在全县树立了无功便是过、平庸就是错、有为才有位、无为就退位的鲜明用人导向,从而大大激发了全县各级干部解放思想创大业、创新争先干大事的积极性。三是全力以赴保稳定。我们本着以稳定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的指导思想,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严格落实信访稳定责任制,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确保了全县大局持续稳定,**也连年被省市命名为信访稳定工作先进县,为我们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力保证。

县域经济如何在竞争中发展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市场则不仅要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激烈竞争中得以贯彻,而且也必然要在区域之间竞相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这种区域之间的竞争是否客观存在?我们如何把握竞争态势,学会运用市场法则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本人拟对此谈点浅见。一、要清醒认识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的大趋势,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现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文件、报告中“发展”是利用频率最高的词句,干部、群众议论最多、最关注的也是“发展”问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从沿海到内地,从北方到南方竞相发展的凯歌频传,令人振奋。发展之所以成为大趋势,原因在于:其一,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党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关键所在,是各级党委政府贯彻“”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当然也就是衡量各级党委政府有没有作为的重要标志;其二,发展是解决一个地区、一个县所有问题的基础,现在群众反映强烈的行路难、入学难、就业难、饮水难等所有的热点难点问题都需要靠经济的发展来解决,地方政府要解决这些难题唯一出路就是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其三,发展是群众的最大利益。没有发展,经济搞不上去,就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发展的快慢、好坏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所以,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计划经济年代地方的发展是纳入国家的总盘中,依靠国家的来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也有中央的政策和项目倾斜,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但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主要的还是靠市场的作用,靠地方自求发展。这种市场主导经济力度明显增强的大趋势,需要我们有清醒的认识。发展有一个机遇问题,谁抓住机遇,谁就抢到了发展的先机,谁就能抢先发展。无论区位交通、基础条件、人文环境的差异有多大,但摆在大家面前的发展机会是均等的,关键就在于谁先抓住了机遇。我们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敢想、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努力在竞相发展中抢先发展。二、要正确判断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态势,选准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是公平的,各地之间的竞相发展机遇是均等的。县级领导在发展县域经济中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竞争意识,要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条子经济”、“路子经济”、“关系经济”的误区中走出来,把发展定位在科学的竞争观方面,在科学的竞争观的指导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竞争中求发展。为此,就需要把握各地之间竞相发展的态势,并据此决定发展战略,采取发展措施。从目前看主要已初步形成下列基本态势。1、体制的竞争。创新体制机制,排除竞相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这是竞相发民的基础性工作。企业改革不到位,市场竞争主体不活,就无法参与竞争;市场体系不完整,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经济就活不起来;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不从过去直接管理型转向主动服务型,投资环境就好不起来。2、资源的竞争。首先对资源优势要有辩证的认识。资源优势是相对的,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浪费资源致使资源枯竭,优势就会转化为劣势;有的资源是可以再生的,如森林资源,因此,只要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就可以达到永续利用;有些看起来很不起眼、微不足道的东西,其实是一大资源优势,如南方一个县过去对竹叶看不上眼,后来发现日本市场十分抢手,开发起来后成为这个县出口创汇的大宗商品;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定的资源优势,但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偏爱某一个县市,有矿藏资源、水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人力资源等等。所有的资源只能拥有其中的一项二项或几项,发挥优势,就是实现资源与技术、资金的结合,并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这样才能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目前围绕短缺资源、珍稀资源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怎么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是当前竞争相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3、环境的竞争。环境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功能齐全的硬件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等等,所有这些都构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好的投资环境具有对资金、人才、技术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因此,建设和优化环境也就成为各地竞相发展的重要课题。4、人才的竞争。我们现在正处在知识和技术爆炸的时代,人才是知识和技术的载体,有大批尖端的、高层次的人才,就可以在竞相发展中居于有利的位置。因此,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就成为竞相发展中竞争最激烈的领域。同时,“借脑生财”、“引智生财”也是竞相发展的重要话题。许多地方通过架设知识与经济联姻的桥梁,让高校科研部门的技术和专利与企业对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开发新产品,不仅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而且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因此,实现知识与经济融合也成为竞相发展的重要问题。5、实力竞争。对实力也应该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雄厚的资金是一个地方发展的物质要素,但落后、贫困的地区不应该因为缺乏实力而永远落后。实力不足的地区可以“借力生财”,即可以引进利用他人的实力,如通过设计好项目、大项目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实施集团带动战略,就可以使劣势变为优势。三、要切实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学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竞相发展机遇均等,发展快慢关键看谁先抓住了机遇。凡是发展比较快、比较好的地方,都是在市场竞争中有高人一筹的谋略,闯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路子,所谓“深圳模式”、“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泉州模式”等等。为此,我们要在正确把握竞争态势的基础上,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学会运用市场法则推进发展。重点注意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1、要创造新优势,在竞相发展中占居有利的位置。一方面,要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的要善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前提下发展资源开发型项目,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老工业基地要通过嫁接改造、兼并收购,通过改造重组达到优化升级;区位交通瓶颈突出的地方,要在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注重发展具有运力少、价值高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等等。另一方面,也是关键的一面,就是要创造新优势,使劣势转化为优势,让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深化改革,实现体制创新;建立新的人才工作机制,实现人才强县战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抓好环保,保护生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及加快政府职能转换,等等,都是创造或再造新优势可以重点突破的工作,我们要根据竞相发展的需要,采取重点突破,寻求整体推进的办法,争取在竞相发展中处于有利位置。2、贯彻,减少县域经济发展的成本代价。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更加强调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为此,我们在竞相发展中,要首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恶性循环中走向速度、效益、质量、结构相统一的路子上来;要有效控制人口,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走出一条后人也可以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上来。3、要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实现在竞争中国共产党同发展。竞争与合作的辩证统一、有机结合,存在于市场经济的实践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如此,区域之间的竞相发展更是如此。特别是在全国一盘棋当中,区域之间的分工和协作,片面强调局部的发展和局部的利局,不仅会影响当地的局部发展,还会损害整体利益。如片面强调局部利益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破坏全国统一市场的地方封锁,其结果是保护了落后,保护了违法经营,最终使自己难以摆脱落后贫穷的状况。当前,在竞争中的合作,应重点在:以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为纽带,加强山海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以名牌产品、拳头产品为龙头,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扩散另部件,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培植企业集群;以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企业为龙头,走出一条抓龙头、建基地、拓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子。4、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总的要求以市场为取向,转变政府行政理念,转换政府职能,改变政府行为,从而把政府改造为服务的政府、透明的政府、法治的政府、诚信的政府。作者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对发展县域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


对发展县域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

对发展县域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
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全国许多地方产业集群急速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国内外理论和实践表明,产业集群是培育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作为正在努力建设“经济强县,旅游名县,生态大县”的西峡县,有必要以竞争优势的思维重新审视全县经济的发展战略,把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到发展产业集群上来。一、产业集群已成为国内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理论上讲,产业集群是指相关产业在一定区域或特定地点上的集中现象,是聚集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相关产业的联动,含前向和后向关联,纵向和横向关联,这是产业集群的核心内容;二是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往往通过自然优势聚集力,规模经济聚集力和人文聚集力来实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不是靠单打独斗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是组成特色产业集群,以集群的力量与大公司、大企业论短长。比如,因为有了硅谷和128公路这样的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美国才能引领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因为有了医用手术器械产业集群,巴基斯坦才能占领世界医疗手术器械市场的20%。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在我国,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省份,依靠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功。浙江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据统计,至20xx年底,该省已形成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519个,总产值5993亿元。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已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珠三角404个建制镇中,有四分之一的镇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这些集群企业的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一般在20%-30%,高者占50%以上。江苏省提出,将用五年时间,在全省着力培育100个产业集群。为此,江苏省政府将对现有产业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20个产业集群给予重点培育,力争到20xx年,这20个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
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将大企业的内部分工外部化,将某一特定产品的制造过程分解为众多零部件的生产环节,并分别由专业化程度高的中小企业进行生产和组装,形成完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集群整体对外相当于一个具有市场垄断能力的大企业,而集群内企业则是平等互助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外部的垄断性与内部的有效竞争并存,使产业集群产生了1+1>2的竞争优势。其竞争优势体现在:
(一)有利于节约成本。由于企业相对集中,可充分利用水、电、路、通讯服务、“三废”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使平摊到单个企业的环境成本大大节约;大量同一产业的企业共聚一处,且长期的合作使企业之间关系密切,有关市场、技术等信息在群内传播更加迅速,大大节省了企业搜索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同一产业的大量聚集往往造成原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的聚集,原材料的大批量购买使单位支出更低,并使原料和设备备件的库存降至最低;集群也往往造成大批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的聚集,大大降低了企业在招聘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工人时的搜寻费用;产业集群的企业在长期的竞争与合作中形成了一套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节约了签订合同和监督合同执行的成本。
(二)有利于推进技术创新。在同一区域内存在大量的竞争对手,充分的竞争压力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使集群内每个企业都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集群内大量的同类企业集中在一起,面对面的交流容易激发创新的灵感,有利于形成创新的网络组织和服务体系。由于一个企业只负责某一个零部件甚至是一道工序的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有限的投资,迅速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从而提高创新效率。同时,企业聚集一地,业务联系紧,信息交流快,某一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研发了新产品、引进了先进设备、提高了管理技巧,在集群内很容易扩散,从而提高整个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有利于开拓市场。市场经济是品牌经济,品牌又分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企业的聚集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扩大在采购商和消费者中的品牌效应;大量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同聚一地和群内企业产品的差异性及产品功能的多样性,使整个集群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配套性,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吸引客户,特别对那些采购小批量、多品种的客户吸引力更强。同时,群内企业的模仿效应,使一个企业取得的市场开拓经验,群内所有企业受益。
(四)有利于规模扩张。集群所产生的大量的、集中的市场需求,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投资风险,在集群中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既可不断吸引新的投资和其他生产要素进入,也使企业裂变的频率高,产业链的延长更加迅速。
二、西峡县产业现状及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意义
(一)产业现状
1、形成了明晰的特色产业。近年来,西峡县根据宏观经济走势和县域经济阶段性变化,充分发挥资源、交通

对发展县域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第2页

、区位三大比较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明晰的特色产业。一是农业“菌果药”三大主导产业稳步推进;二是四大工业基地初具规模,竞争优势日渐凸现;三是以“山、水、龙、园”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如火如荼。20xx年,全县GDp完成了23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9.6亿元、15.4亿元和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661万元,增长22.2%;综合经济实力由1997年的全省79位前移到42位。
2、产业集群还没有真正形成。一是经济总量偏小。近年来,经过历届县领导及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虽然成绩斐然,纵向比成绩不小,但横向比差距仍很大。20xx年GDp在13个县市区中占11位,比相邻的内乡、淅川分别低7亿元和5.7亿元。20xx年,西峡人均GDp为7477元,仅比全市平均值6818元高659元,比全国年均值8700元低1223元,与人均3000美元的小康目标相差1.7万元。从GDp的增速看,这几年西峡县平均增速为11.5%左右,而沿海发达地区GDp增速都在15—25%之间;从地方财政收入看,西峡县20xx年人均202元,但巩义是660元。二是经济结构不优。三次产业呈“二、一、三”结构,与发达社会“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相差很远。20xx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7亿元、15.4亿元和9.6亿元,分别增长8.3%、15.1%和
10.1%,统计显示,一产比重偏大,三产比重过小,二产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开放程度不够。对外开放步伐不快,招商引资项目和利用外资产业几乎为空白,外资依存度低于全国、全省和全市水平,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仍无国家投资或外地投资的生产性项目落户西峡。经济总量不高,产业结构不优,外资依存度偏低等诸多因素,致使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度不高,核心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区域竞争优势不明显。因此,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
(二)应坚持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一股产业集群热正在逐渐升温蔓延。立足西峡县情,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来培育和发展具有西峡县特色的产业集群,才能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发展产业集群是竞争的需要。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竞争的压力。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西峡县现有的产业能否经得住市场的考验,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关键取决于能否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扎木成排,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共同抵御市场风浪。比如西峡县的汽车配件产业,曾一度出现相互压级压价争夺市场的恶性竞争,近期看伤害的是企业,长远看,最终伤害的是整个产业。因此,一个产业要想永保青春,唯有走联合竞争之路,在竞争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2、发展产业集群是推动西峡县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推动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产业集群内同类企业的激烈竞争,使每个企业都面临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差异化的压力,使相当一批企业由彼此竞争的关系转向上下游配套或分工更细的合作伙伴关系。飞龙铸造和西泵特铸的协作关系就是很好的明证。二是推动新的中小企业的诞生。比如,围绕宛药、西排、西泵、西保、龙成等核心企业派生出一大批配套服务型的中小企业。
3、发展产业集群是促进西峡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产业集群提供了中小企业诞生的便利性,其持续进行的知识、管理、技术创新导致农民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大大增加,农民更容易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而政府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和创业环境的建设本身就能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西峡县发展产业集群的构想
争创产业的新优势是西峡县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从西峡的实际情况看,要切实将现有的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应高度关注意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联性及其梯次结构连接。笔者认为,发展以宛西电厂为主的能源产业集群、以汽车铸件为主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宛药为主的中药制药业产业集群、以龙成炼轧钢厂为主的炼钢产业集群和以双龙香菇市场为主的农产品专业市场产业集群是切实可行之策。我们可以向这个方向来谋划西峡产业的发展。
(一)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及资源优势精心培育“五大产业集群”
1、能源产业集群。西峡县位于华东电网和西北电网末梢,但境内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526条,理论水能资源蕴藏量达13.4万千瓦,可开发潜能巨大。县内现有小水电79座,总装机122台,装机容量1.98亿千瓦/时,创造的入网价值是1600多万元。如果把淇河、鹳河开发统筹考虑,可开发达6000—7000万元产值,宛西电厂4×60KW项目初步可行性报告已通过省计委审批报国家计委立项,它的建成,将形成以宛西电厂为核心的能源产业集群,实现“西峡成为鄂、豫、陕毗邻地区的能源基地”的战略目标。
2、钢铁产业集群。西峡县现有炼钢保护材料企业24家,产值15亿元左右,矿产资源开发企业318家,总产值7.16亿元,如果围绕龙成钢厂这个核心企业,加大采矿、运输、加工的关联度,可新增产值8—10亿元,形成钢铁产业集群。
3、汽车配件制造业产业集群。立足汽车配件铸造产品的开发,西峡县现有生产厂家24家,产品50个种类1050个品种,产值5亿元,如果抓住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机遇,把目光放在大众、东风、一汽等汽车工业集团的固定供应基地建设上,提高科技含量,扩大品种规模,在以西排、飞龙铸造为核心的基础上,扩大类似西泵、天马制泵等一大批以提供零部件或半成品为主的中小企业,共同分享市场、技术、劳动力以及各种信息,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那么我们的汽车配件制造业产业集群就能够达到8—10亿元的产值。
4、中药制药产业集群。以宛药为核心的中药制药产业,如果在培育20万亩GAp山茱萸基地的基础上,企业控制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品牌包装,把诸如中药银片等粗加工环节转嫁给药农,可使从事简单的药材种植的20万药农转变为与宛药同呼吸共命运的产业工人,这样不仅拉长了产业链条,而且还可使核心企业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加快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和新市场的开拓,最终形成年销售收入20亿元的中药制药产业集群。
5、基于专业市场的产业集群。市场是这类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这类产业集群的特点是: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彼此间联系松散,技术含量较低,管理水平不高,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附加值和劳动生产率都很低。被誉为“世界纽扣之都”的浙江温州永嘉桥头纽扣产业集群就属这类产业集群。我们西峡有全国最大的双龙香菇市场,有猕猴桃专业市场,现有以香菇、猕猴桃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5家,保鲜储藏冷库100多座,香菇分检粗加工作坊1000多家,农民购销员8000余人,年创效益在15亿元以上。如果各企业之间进一步加强协作,统一品牌,一个以专业市场为核心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完全可以形成。
(二)围绕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政府及企业应努力的方向
美国经济学家波特曾指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这个国家以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上,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产业集群优势”。在激烈的县域经济竞争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1、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思想。要把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根据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西峡县资源禀赋特点、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形成规律,制定和发布全县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性目录,明确支持重点,引导招商引资方向。应坚持市场导向,结合小城镇建设,选择最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重点培育1--2个特色主导产业。要以园区建设为重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富有西峡特色、功能定位独特的民营生态工业园区,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
2、要大力培育和激发民众强烈的创业激情。这是产业集群发展内在的无可替代的动力源泉。政府要大力培育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社会心理和创业理念,倡导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追求财富的奋斗精神,要加快实施西峡县企业家创业家园工程,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创业致富光荣”、“当老板光荣”的社会氛围,坚定民众的创业信心,激发民众的创业激情。
3、转变职能,为发展产业集群提供一流的服务环境。政府要牢固确立“放水养鱼、促进发展”的理念,营造宽松的投资创业环境,要尽快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若干政策规定》,保护企业家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尽可能地降低投资、创业、企业经营和企业扩张的成本,调动创业的积极性。
4、要依靠科技进步,增强集群企业的竞争力。提高政府对通用技术的开发投入,鼓励产业集群同大学、科研院所联姻。围绕产业集群的发展选择技术攻关课题,组织行业关键技术、工艺的研究开发,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通过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引导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逐步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
5、引导建立行业自律性组织。积极引导和推动集群企业建立行业协会、同业商会、企业家协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共同规范市场秩序,制止无序竞争。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