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八种经济推进县域经济进程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得也不例外,在日常的生活中,说到心得体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写心得体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心得体会书要如何规范的书写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发展八种经济推进县域经济进程》,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发展八种经济推进县域经济进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特色立市、开放活市、人才强市、实干兴市的总体思路,着力发展机遇经济、项目经济、特色经济、城镇经济、集群经济、外向经济、劳务经济、和谐经济八大经济,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使经济年增长速度保持在18%以上。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5.5亿元,同比增长16.5,人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2亿元,同比增长36.1。财政收入完成26956万元,同比增长13.5。在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该市由上届的608位上升到510位。一、发展机遇经济。实践证明,发达地区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善于抢抓并运用好历史的机遇发展自己。泊头市委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在招商引资“白热化”的今天,错过一次机遇就会落后一个时代,要想永立经济潮头,就必须抢抓一切利于我们发展的机遇。面对跨国公司产业、资本正在加速流向中国,国内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因“四荒”产业、资金加速北移,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施,京津冀经济圈的崛起,20xx年北京奥运商机,省“一线两厢”战略实施给我们带来的发展机遇。市委向全市提出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抢抓机遇、快抓机遇”、“抢抓机遇就是抢先发展”的要求,把发展机遇经济作为抢先发展的“至高点”。
二、发展项目经济。县域经济就是项目经济。紧紧围绕项目搞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县域经济的重点,泊头市委坚持“以项目建设为纲”,以科学发展观来抓项目建设,以科学的发展目光来论证项目,以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抓项目,一方面认真分析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精心选好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所具有的区位、资源、产业优势,盘活市内人力、物力、智力资源,扩大开放领域,拓宽招商渠道,致力于以大招商促进大投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全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建设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发展。截止到7月份,全市固定投资百万元以上项目共计424个,同比增长46.2%,其中,工业项目320个,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46个,同比增长52.1%,亿元以上项目20个;计划总投资83.8亿元,同比增长54.9%。
三、发展特色经济。区域经济的竞争就是特色经济的竞争。近年来,泊头市委立足于做大做强林果、铸造、环保设备、汽车模具四大特色产业,成立了四大特色产业办公室,健全了四大特色产业协会,在对我市的特色产业进行专题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把做大做强四大特色产业作为兴市立市之本来抓的特色经济思路,通过产业抓特色,工业抓集群,企业抓龙头,产品抓品牌,特色经济的支撑作用日渐凸现。目前,林果产业,果品年产量达到46.6万吨,产值6亿元,每年约有5万吨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汇4000万美元,泊头鸭梨出口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铸造产业,20xx年出口非工业铸件25万吨,占全国非工业铸件出口总量的16.3%,占全国铸件出口总量的41.6%,销售收入约20亿元,创汇1亿美元;环保产业,年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年销售收入8亿元,约占全国大气除尘设备总产值的3.3%,年出口创汇20xx余万美元;汽车模具产业年销售收入达4亿元,20xx年产值占全国同行业的15.4%。林果、铸造、环保设备、汽车模具四大特色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7%、35%、0.45%、5.5%。
四、发展城镇经济。城镇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重要的就是走城镇化的道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关键是要提高城镇化水平,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由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实现农民向城镇的大幅度转移,以增强县域经济的活力。近年来,泊头市委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修订完善了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对交河镇、富镇、郝村镇等重点乡镇进行了重点规划建设,加大了交河镇、富镇两中心镇的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了以市区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结合城镇建设,规范了市工业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发挥工业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人才集中的“洼地”效应,坚持城镇建设与工业区、工业小区建设相结合,引导、鼓励各类企业、资金、人才和技术向市区集中,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和集聚,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目前,该市城市化率已达到37.96%。
五、发展集群经济。近年来,泊头市委始终把抓好市工业区和乡镇工业小区建设作为实现“五年再造一个新泊头”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作为推进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块状“裂变”发展的有效“平台”。五届市委以来,调整充实了市工业区管委会班子,请清华大学等高校对市工业区和乡镇工业小区作了详细规划,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入区优惠政策,成立了项目代理中心,市财政加大了对市工业区和各乡镇工业小区的投入力度,近年来,共投入3亿元完善了市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工业区“六通一平”,一个建设标准高

发展八种经济推进县域经济进程第2页

、功能分区合理、项目吸纳力强的泊头市工业区已矗立在冀东南、鲁西北地区。目前,市工业区固定资产投资百万元以上项目已达到64个,预计总投资14.9亿元。
六、发展外向经济。近年来,泊头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实现经济突围的突破口抓住不放,充分发挥毗邻环渤海经济圈的优势,确定了接轨京津、主攻台湾、拓展日韩、突破欧美的开放思路,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以商引商、以外引外,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同步推进。通过抓诚信教育、造诚信氛围,充分调动起党政干部、经贸队伍、产业工人、企业家以及在外务工经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民发动、全民招商、全面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立足于产业优势,着力打造八大平台,建立了招商网络,在国内、外建立了招商网点,选聘专业招商人才充实了招商队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与企业联手打造了项目建设平台、服务平台,健全了良性的招商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对外开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出台了扶持外贸出口企业的优惠政策,成立了出口集团公司,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和外向水平;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泊头”汽车模具论坛,大大提高了我市汽车模具产业的知名度;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干部到沿海发达城市洗“心”换“脑”,参加各种经贸洽谈会、高校科技成果发布会开展招商活动,赴欧、日、韩及珠三角、长三角、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招商,加快了我市的对外开放步伐。今年1-7月份,引进省外资金2.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8.4万美元,实现外贸出口创汇2069万美元。
七、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泊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利民”工程来抓,精心组织,创新思路,通过加强劳务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搞好劳务服务等措施,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发展。该市被沧州市评为劳务输出先进县市,全市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万余人,其中,有组织输出2万人,同比增加1.5万人,向意大利、韩国等国外用人单位输送30余人。
八、发展“和谐”经济。和谐稳定的环境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有利保证。泊头市委始终把打造和谐环境,发展“和谐”经济作为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的“抓手”。一是抓好企业改革中的群众工作,市委建立了市级领导干部和市直部门分包企业改革责任制,并把干部下访企业、下访基层作为一种长效工作机制,通过各级干部主动下访、陪同上访,将政策公开、程序规范、透明操作,使改革中的群众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目前,全市115家未改制企业中,有83家已完成改制,其中股份制改造24家,破产44家,出售5家,其他形式改制10家,核销呆坏帐1.4亿元,7500名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二是着力实施了城市低保扩面、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帮扶少数民族贫困户、农村特困家庭救助、疾控中心建设和乡镇卫生院改革、旧城改造、幼儿园建设、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文体休闲场所建设等一系列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就医难、行路难、住房难、子女上学难、工资兑现难和休闲娱乐难等问题逐步得到妥善解决。三是整合了全市公检法司、信访等部门的力量,创建了全市大稳定、大信访、大排调机制。建立了市级矛盾纠纷排调中心和10个乡镇排调大厅,实行了基层人民调解庭与巡回法庭对接办访办案制度,完善了市级领导接访制度,有效防止了群体性和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同时,加大了综合治理工作力度,“三所一庭”规范化建设和基层平安创建工作成效显著,为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县域经济如何在竞争中发展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市场则不仅要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激烈竞争中得以贯彻,而且也必然要在区域之间竞相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这种区域之间的竞争是否客观存在?我们如何把握竞争态势,学会运用市场法则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本人拟对此谈点浅见。一、要清醒认识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的大趋势,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现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文件、报告中“发展”是利用频率最高的词句,干部、群众议论最多、最关注的也是“发展”问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从沿海到内地,从北方到南方竞相发展的凯歌频传,令人振奋。发展之所以成为大趋势,原因在于:其一,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党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关键所在,是各级党委政府贯彻“”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当然也就是衡量各级党委政府有没有作为的重要标志;其二,发展是解决一个地区、一个县所有问题的基础,现在群众反映强烈的行路难、入学难、就业难、饮水难等所有的热点难点问题都需要靠经济的发展来解决,地方政府要解决这些难题唯一出路就是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其三,发展是群众的最大利益。没有发展,经济搞不上去,就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发展的快慢、好坏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所以,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计划经济年代地方的发展是纳入国家的总盘中,依靠国家的来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也有中央的政策和项目倾斜,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但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主要的还是靠市场的作用,靠地方自求发展。这种市场主导经济力度明显增强的大趋势,需要我们有清醒的认识。发展有一个机遇问题,谁抓住机遇,谁就抢到了发展的先机,谁就能抢先发展。无论区位交通、基础条件、人文环境的差异有多大,但摆在大家面前的发展机会是均等的,关键就在于谁先抓住了机遇。我们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敢想、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努力在竞相发展中抢先发展。二、要正确判断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态势,选准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是公平的,各地之间的竞相发展机遇是均等的。县级领导在发展县域经济中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竞争意识,要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条子经济”、“路子经济”、“关系经济”的误区中走出来,把发展定位在科学的竞争观方面,在科学的竞争观的指导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竞争中求发展。为此,就需要把握各地之间竞相发展的态势,并据此决定发展战略,采取发展措施。从目前看主要已初步形成下列基本态势。1、体制的竞争。创新体制机制,排除竞相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这是竞相发民的基础性工作。企业改革不到位,市场竞争主体不活,就无法参与竞争;市场体系不完整,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经济就活不起来;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不从过去直接管理型转向主动服务型,投资环境就好不起来。2、资源的竞争。首先对资源优势要有辩证的认识。资源优势是相对的,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浪费资源致使资源枯竭,优势就会转化为劣势;有的资源是可以再生的,如森林资源,因此,只要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就可以达到永续利用;有些看起来很不起眼、微不足道的东西,其实是一大资源优势,如南方一个县过去对竹叶看不上眼,后来发现日本市场十分抢手,开发起来后成为这个县出口创汇的大宗商品;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定的资源优势,但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偏爱某一个县市,有矿藏资源、水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人力资源等等。所有的资源只能拥有其中的一项二项或几项,发挥优势,就是实现资源与技术、资金的结合,并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这样才能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目前围绕短缺资源、珍稀资源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怎么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是当前竞争相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3、环境的竞争。环境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功能齐全的硬件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等等,所有这些都构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好的投资环境具有对资金、人才、技术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因此,建设和优化环境也就成为各地竞相发展的重要课题。4、人才的竞争。我们现在正处在知识和技术爆炸的时代,人才是知识和技术的载体,有大批尖端的、高层次的人才,就可以在竞相发展中居于有利的位置。因此,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就成为竞相发展中竞争最激烈的领域。同时,“借脑生财”、“引智生财”也是竞相发展的重要话题。许多地方通过架设知识与经济联姻的桥梁,让高校科研部门的技术和专利与企业对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开发新产品,不仅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而且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因此,实现知识与经济融合也成为竞相发展的重要问题。5、实力竞争。对实力也应该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雄厚的资金是一个地方发展的物质要素,但落后、贫困的地区不应该因为缺乏实力而永远落后。实力不足的地区可以“借力生财”,即可以引进利用他人的实力,如通过设计好项目、大项目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实施集团带动战略,就可以使劣势变为优势。三、要切实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学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竞相发展机遇均等,发展快慢关键看谁先抓住了机遇。凡是发展比较快、比较好的地方,都是在市场竞争中有高人一筹的谋略,闯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路子,所谓“深圳模式”、“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泉州模式”等等。为此,我们要在正确把握竞争态势的基础上,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学会运用市场法则推进发展。重点注意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1、要创造新优势,在竞相发展中占居有利的位置。一方面,要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的要善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前提下发展资源开发型项目,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老工业基地要通过嫁接改造、兼并收购,通过改造重组达到优化升级;区位交通瓶颈突出的地方,要在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注重发展具有运力少、价值高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等等。另一方面,也是关键的一面,就是要创造新优势,使劣势转化为优势,让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深化改革,实现体制创新;建立新的人才工作机制,实现人才强县战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抓好环保,保护生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及加快政府职能转换,等等,都是创造或再造新优势可以重点突破的工作,我们要根据竞相发展的需要,采取重点突破,寻求整体推进的办法,争取在竞相发展中处于有利位置。2、贯彻,减少县域经济发展的成本代价。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更加强调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为此,我们在竞相发展中,要首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恶性循环中走向速度、效益、质量、结构相统一的路子上来;要有效控制人口,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走出一条后人也可以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上来。3、要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实现在竞争中国共产党同发展。竞争与合作的辩证统一、有机结合,存在于市场经济的实践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如此,区域之间的竞相发展更是如此。特别是在全国一盘棋当中,区域之间的分工和协作,片面强调局部的发展和局部的利局,不仅会影响当地的局部发展,还会损害整体利益。如片面强调局部利益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破坏全国统一市场的地方封锁,其结果是保护了落后,保护了违法经营,最终使自己难以摆脱落后贫穷的状况。当前,在竞争中的合作,应重点在:以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为纽带,加强山海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以名牌产品、拳头产品为龙头,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扩散另部件,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培植企业集群;以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企业为龙头,走出一条抓龙头、建基地、拓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子。4、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总的要求以市场为取向,转变政府行政理念,转换政府职能,改变政府行为,从而把政府改造为服务的政府、透明的政府、法治的政府、诚信的政府。作者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建造楼宇经济开拓发展空间推进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镇经济建设成绩斐然,基本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带动第一,三产业良性发展的合理结构模式。其中,开发已经成为带动我镇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2003年全镇开发房产土地总面积1650亩,实现基建总9.8亿元,销售产值22亿元,销售税收1.5亿元。在良好的发展形势中,我镇党委、政府敏锐地洞察到其中存在的隐忧。我镇镇土地总面积是25平方公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房产开发的不断升温,单纯的通过土地批租的发展模式势必会面临发展空间日益变小、发展难度日益变大的问题。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如何使土地的使用能获得长期的、可持续的高回报就成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思考的重点所在。

一、居安思危看长远,扩宽思路求发展。

区委杨书记在指导我镇发展时提到“抓住轻轨9号线契机,发展楼宇经济”,这更加强了我镇引入新的土地发展观的决心和信心。

所谓“楼宇经济”是一种以商务楼及功能性板块、区域为主要载体,通过开发、出租楼宇引进各种企业,招商引资,可以建商场、办公司、搞研发或创办现代服务机构,从而引进税源,体现集约型、高密度特点的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一种现代经济形态。据统计,一幢高级商务商贸楼里所创造的效益与城郊7.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商户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相等。

“楼宇经济”这种崭新的发展模式无疑正是我镇发展所需要的。它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回报率,可以获得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土地回报,而且有利于城市化转型、合理的城镇规划和我镇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将这种好的、新的发展思路与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哪?

我镇经过深入调研,考察分析,并与有关专家商讨后认为:遵循发展要有新思路的要求,向空间求发展、向楼宇要效益是今后我镇壮大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我镇镇要以发展楼宇经济为抓手,积聚发展要素,整合区域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加快构筑我镇经济发展新平台。通过发挥政策和区域优势,把商务楼宇和我镇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民营和外资企业的发展载体、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地,努力创造企业得发展、职工得就业、政府得税收、环境得改善的多赢局面。

二、合理规划谋全局,大胆实践拓空间。

我镇将“楼宇经济”开发分成三大块:工业标准厂房建设,房地产楼宇开发和商业楼宇经济。

第一,我镇工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其中工业园区建设发挥了积极效应,工业发展实现了建设、结构、效益的统一。在过去我镇镇实施标准厂房三年贴息、补贴资金10%的基础上,2003年我镇镇党委、政府又迈出大步,以政府参与投资50%的方式投资2亿元建造3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通过招商逐步回笼资金,以此来全力促进标准厂房的建造,全镇累计标准厂房面积已突破100万平方米,预计今年的厂房租赁收入可突破1亿元。同时,镇党委、政府果断地作出了对历年一层陈旧厂房翻建为三层标准厂房工程补贴资金10%的决定,在兴联和朱龙两个村拆除了总面积数超过1万平方米的旧厂房,将其全都改建为三层以上的标准新厂房。此举大大地增加了土地的产出率,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有力地增强了村级经济效益,到去年底,全镇村级实现收入突破亿元大关,使我镇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又昂首阔步地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久富经济开发区是以重点引进和扶持实体型、科技型、规模型私营企业,注重引导商贸型企业向实体型发展的特色私营经济园区。2004年我镇计划投资3亿元在久富经济开发区内,计划建造高标准、高档次的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全力发展工业楼宇经济。与标准厂房相配套今年我镇还要在园区内投资5000万元进行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生产创造良好环境。工业是龙头,工业楼宇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为我镇加快工业化步伐,促进城市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业楼宇经济同样也为土地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长期性的经济回报,为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房地产楼宇开发已经成为带动我镇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要继续合理开发利用。今年以轻轨9号线我镇站为核心的北部房产区建设将全面展开,前期规划工作已基本完成,建设工程进行了实质性的启动。以旧城改造为抓手,不断提升第三产业,镇区内三盛房产、豫园二期、银佳房产、明珠苑三期将开发建设。此外,抓住上海市民青睐我镇房产的机遇,多层次高标准建造不同档次的房产以满足需要,2004年争取开发面积在去年80万平方米的基础上再增加40万平方米,达到120万平方米。

第三,商业楼宇经济的开发是与前两者密切相关的。遵循整体开发、全面推进的原则,商业楼宇经济的开发是工业标准厂房建设、房地产楼宇开发的必然结果,也是对于两者的必要的配套建设。我镇镇现在面临这老城区改造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建设14-18层住宅、宾馆、我镇娱乐城,并要加快对我镇医院大楼的建设,使大配套逐步齐全。轻轨9号线我镇站附近的规划建设工作也在进行中,我镇轻轨车站、新加坡维新广场、台湾城的设计方案已经完成,蓝图上两幢30层的高楼直耸入云、气势磅礴,这将成为我镇发展楼宇经济的标志性建筑。对北部房产区水道的疏通、桥梁的扩建、道路的修筑等配套工程建设也将有序展开。

目前,土地开发已成为全国各地经济建设领域的重点项目,成功与失败的例子俯拾皆是。我镇镇引入“楼宇经济”这种崭新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开创性的尝试。我们坚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党中央“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遵循整体开发,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发展“楼宇经济”,进一步开拓无形有形发展空间,提升经济发展档次,扩大经济总量,一定能够实现我镇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县域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建设新农村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坚持以为指导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重要抓手。
建设新农村需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加农村特别是农民财富的重要途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产上不去,基础不牢固,再壮美的蓝图也无法实现;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新农村建设就会失去动力支持。农村的落后首先是农村经济的落后。因此,建设新农村,应当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从实际情况来看,县域经济是城乡兼容、功能完备的综合经济体;县域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战场。县域经济发展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才有重要依托和牢固支撑。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在扎实地向前推进,但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村的交通、通讯、生活等设施落后,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二是文化、教育、卫生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较为突出;三是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增收难度较大,不少地方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还存在困难。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质量较高的地方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这些问题就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贫困县,由于县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辐射带动能力低下,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因此,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增强县域的财力、物力,促进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的解决。
在发展县域经济中推进新农村建设
我国县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0%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县域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发展县域经济与推进新农村建设,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充分认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努力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认真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进一步增强县、乡、村三级的自我“造血”功能。二是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根据我国多数县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实际,发展县域经济应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这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培植支柱产业、实现财政增收的重要渠道。三是妥善处理生产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其他目标任务的关系。当前,应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在免除农业税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着力解决农民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实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有机统一,使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长沙县域经济发展之我见


长沙县域经济发展之我见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全国目前有县级行政区划2861个。县级行政区划涵盖了89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占全国总面[本文章属www.chinamishu.net原创,其他网站复制必究法律责任]积的93%。县域人口9.35亿,为全国总人口的73.3%。2003年全国县域经济的gdp达到了5.4万亿元,占全国gtp总量的56%。县域经济在湖南地位也举足轻重,湖南县域经济拥有全省91.3%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省82.3%的人口,在gdp和财政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刻不容缓。
一、长沙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长沙县县域经济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农业在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实现了持续增长。工业以园区建设为核心,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0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24.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22亿元,增加值61.1亿元,工业提供了70%的财政税收,农民收入的70%来自于工业的发展,工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步伐逐年加快,全县一半以上的乡镇财政收入、80%以上的乡镇工业产值、40%以上的非农就业劳动力集中于城镇。财政收入1990年首次突破1亿元,2000年达4.68亿元,在此期间财政收入每增加1亿元,平均要花3[本文章属www.chinamishu.net原创,其他网站复制必究法律责任]年多时间。2001年县财政收入5.86亿元,一年时间增加了1.2亿元。2002年财政收入7.53亿元,比上年增加1.7亿元。2003年财政收入10.86亿元,比上年增加了3.3亿元。跨入新世纪,长沙县县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3年全县gdp125.4亿元,人均gdp1708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湖南省的2.4倍;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85%,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县就业总人数的50%,全县城镇化率已达到36%,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三届进入全国百强县,也是湖南省唯一的县(市),但是县域经济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主导产业不突出,恒久竞争优势不强。工业是全县经济的支柱,电子信息产品、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及配件生产是全县工业的主导产业,这三大产业构成了全县工业的主要骨架,是拉动县域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三架马车。但是这三大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能否经受住入世浪潮的冲击尚未可知。今年上半年汽车行业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产值、利税普遍下降,有的汽车配件规模企业目前已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的状态。
2、三产业发展滞后,地方收入增长缓慢。2003年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69亿元。仅占gdp125.4亿元的26%,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26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10.86亿元的38%。2004年上半年完成gdp(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67.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3%,三产业增加值17.5亿元,增长10%。三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25%,增辐比gdp低10.3个百分点。2004年上半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亿元,仅占同期财政总收入7.2亿元的4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45%,但上[本文章属www.chinamishu.net原创,其他网站复制必究法律责任]划省、市收入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1.1%、49.8%,县级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上划省、市收入的增长速度,县级可用财力非常有限。
3、乡镇负债较多,发展环境难理顺。截2003年底止,长沙县20个乡镇累计负债已高达9亿元,沉重的债务负担已成为制约乡镇发展的主要障碍,也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今年长沙县在湖南省率先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对农业型乡镇产生了较大冲击,一部分乡镇正常运转尚未艰难,不可能进行大的投入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地方经济。另一方面,发展离不开建设,大建设大开发必须带来大拆迁,县城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中拆迁矛盾多,发展的环境难以理顺。抢修、抢建、抢栽、抢种“四抢”之风盛行,有些拆迁户强揽工程、强销物资、强胁赔偿以致强行阻工,拆迁阻工影响建设项目的开工开建,影响工程进度,拆迁阻工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严重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进程。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长沙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飞跃,为长沙县发展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沙县优势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以工业兴县,工业强县,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这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定位。今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领跑中西部,进军五十强”的战略目标,要在2020年实现开发区工业销售收入500亿元,县域内财政总收入超过50亿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前50名。围绕这一目标,长沙县“十一五”期间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
1、以县城(经开区)为中心,打造工业经济核心圈
长沙县已经制定了以县城(经开区)为中心的200平方公里工业经济核心圈的发展规划。首先是做大做强经开区。县城(经开区)自1992年开始建设以来,经过10多年开发建设,已成为县域经济和全县工业的龙头,200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7亿元,工业销售收入146.4亿元,经开区已成为长沙市乃至湖南省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在全国中西部地区的十六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各项经济指标均名列前3位。要不断壮大开发区,才能加快全县工业发展步伐。开发区的发展要按照县城六十平方公里总体规划修编确定的功能分区要求,引进全新的理念经营开发区,尽快实现多元化融资,努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优良的招商引资环境,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区、机制创新示范区。要做精做强县城六十平方公里经济极核,使之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工业主导产业(先进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产品、新材料)、龙头企业(远大空调、lg曙光、长丰猎豹、三一重工等)和龙头市场的集聚地。其次以县城(经开区)为中心,承接其工业主导产业的延伸链,在15分钟车程范围内,强化经济板块,淡化行政的区划。实施“飞地工业”战略,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形成城乡组团、功能分区、众星拱月、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工业发展格局,重点建设好榔梨(汽车配件与远大配套的机械制造)、江背(新型建材与汽车配件)、黄花(模具、轻印工业)、安沙(环保工业、民办高校)、金井(铸造、农产品加工、皮革、服装)和黄兴(生物工程、新材料)等工业小区。
2、以农业产业带建设为轴线,培植生态型高效农业产业基地。农业人口占全县的80%以上,解决“三农”问题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农业产业化在工业化的带动下,重点建设好“三带”、“两业”,以跳马、黄兴、干杉、榔梨、江背、安沙为基地,建设10万亩花木产业带。以春华、路口、高桥、金井、双江、白沙、开慧为基地建设10万亩茶叶产业带。以榔梨、黄兴、干杉、黄花、星沙、春华为基地建设10万亩蔬菜产业带。以江背、路口、双江、白沙、金井、福临、北山、高桥为基地发展畜牧养殖业,以跳马、双江、金井、路口、青山铺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以开慧、跳马、黄兴、高桥为重点发展农家乐旅游休闲业。
3、以市场建设和培育为主导,全面发展第三产业。要加大中南汽车世界、星沙汽配城、湘绣园、茶叶市场、建材市场的开发建设力度,思想龙头市场带动、产业市场配套、集贸市场烘托、优质窗口导向、内外物流贯通的市场体系,力争5年内新增商贸税收5亿元。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化财源税源结构,着力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地方可用财力。
4、以招商引资和扶优扶强为手段,启动新一轮财源建设工程。扶优扶强骨干企业,力争到2017年,三一、长丰、伊莱克斯、远大、玻壳、lg曙光6个企业税收过2亿元,争取达3亿元。培育财源重镇,力争到2020年,星沙、榔梨、暮云、黄花、江背财政收入过亿元,青山铺、高桥、金井、安沙、果园、干杉超过5000万元,其他乡镇过2000万元。争取通过6年时间的培育建设发展,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50亿元。
5、以除险保安为目标,消除安全隐患,优化发展环境。我县的安全隐患主要是捞刀河、浏阳河、湘江,6个万亩堤垸(堤长66公里),27个千亩堤垸,4个中型水库,重点是治理中型水库和万亩堤垸。要加宽加高加固堤身,改造涵闸,提升内质,衬砌堤坡,硬化堤面,实现大堤标准化,全面提高防汛抗旱能力,确保城市防洪安全和生产生活用水。
6、以公路建设为重点,改善乡镇发展环境。坚持“突出主干、完善网络、保证畅达、逐年提标”的建设方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公路建设,变政府修路为全民修路。加大对县域公路主干道的投入,提升交通区位优势。建设好以县城为核心,以1小时车程为范围,覆盖全县所有乡镇的1小时经济圈。
7、以创建国家生态县城为突破口,加快县城扩容提升步伐。要按照“实力做强、功能做全、规模做大、形象做优”的要求,完成好县城和开发区的总体规划修编,要把县城建设成为生态环境美、地方文化美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县城星沙已成为“全国生态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今年要确保创建成为“全国园林城市”。要把县城建设成为投资者最满意的地方和最佳人居环境。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4年内基本建成六十平方公里的城市骨架,到2020年基本实现50平方公里的城区规模,并实现以人为本的高水平城市管理,争创全国文明县城。
8、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我们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要着眼于资源的永续利用,要着眼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绝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要强化政策导向,实行项目引进的环保准入制。要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合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绿色农业的发展道路。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要提高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边远山区的开发,努力实现全县各种类型地区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加大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投入,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