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方针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很多人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企业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方针》,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企业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方针内容显示中文章标题:企业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方针

人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安全生产的实践者,安全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安全。坚定不移地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是建立安全长效机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尊重员工基本生存权、安全权的具体体现。因而,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实现人的价值,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为宗旨。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方针,我认为应发挥好三个作用。一是发挥好理念先导作用。心态安全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最能体现人本思想。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职工,只有心态安全才会行为安全;只有行为安全才能保证安全制度落到实处。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理念是心态安全文化建设的灵魂。追求健康是人皆有之的基本需求,可是为什么在一些单位“三违”现象屡禁不止?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观念问题,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比如说,一些企业盲目追求效益,迫使或诱发本单位职工拼设备、拼体力,违章冒险蛮干;又比如,上级组织安全大检查是帮助下级查出信息,预防事故,这本是好事,可下级往往百般应付,恐怕查出什么问题,查出问题便想方设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比如,“我要安全”本来应是职工本能的内在需要,可现在却变成了管理者强迫被管理者必须完成的一项硬性指标。如果上述错误观念不破除,正确的安全理念不树立,那么,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建设就永远是一座空中楼阁。二是发挥好宣传教育作用。企业安全管理的落脚点在班组,防范事故工作的终端是每一个员工,目的就是要努力保证他们的人身第1安全。因此,如何认真地树立起每一个员工的安全意识,使之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方针,营造“人人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必须拓宽宣传教育形式,建立起整体性的,全方位的安全环境。通过电视、音像制品、报刊、板报、标语、读本等媒介和安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歌咏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攻势,做到寓教于乐,使安全生产意识深入人心,安全知识广为传播,潜移默化地规范人的安全行为,培养人的安全心态。三是发挥好管理规范作用。职工安全素质的高低与安全管理者的方法是有直接联系的。过去,管理者抓“三违”更多依赖的是批评教育加经济处罚。不可否认,批评和罚款能使违章职工的思想受到触动,但仅仅通过经济手段控制“三违”现象是不现实的。尤其是个别管理人员在执行制度过程中方法简单粗暴,很容易使职工感情上受到伤害,进而对安全管理人员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使经济处罚的有效作用大打折扣。为了增强管理效果,管理者应该在严格执行刚性制度的同时,注重柔性管理方法的使用。如在基层单位会议室设置“不规范行为警示台”,让违章指挥和违章操作者站到台上,将违章经过及危害说清楚,促使其自我反思,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企业管理人员要发挥模范示范作用,当生产重要条件达不到安全要求,危害员工健康时,不得盲目指挥、违章指挥。尤其当威胁到员工生命安全时,要把保证员工的安全放到每一位。此外,要为员工创造优美、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确保员工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地去工作。
《企业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方针》来源于第1,欢迎阅读企业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方针。
企业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方针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以人为本含义



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我们需要围绕这种基本含义,进一步从哲学上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

第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

对同时代的人来讲,当代中国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虽然由于客观条件及文化的差异,各地区的人在发展目标的追求上不尽相同,但一些基本要求还是共同的,如优美的生态环境、心情舒畅的工作、健康的身心、享有有效的人权民主平等、具有受教育的机会等。只有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才算达到了较高的生活质量。

对代际之间来讲,应保持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主要包括:(1)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这要求我们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能力与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2)建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生活方式。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要建立有效的能源和资源消费模式,要认识到我们观念上的误区及其根源,改进旧的传统观念和消费模式,特别是要创造一种将人类与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的视野,确立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观念,落实到行动上,就要通过绿色消费行动,使消费者有意识地选择对环境保护有益的商品,来引导企业提供这样的商品。

第二,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人是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物质财富极端匮乏的年代,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是必然的、合理的。然而,当人们的生存问题基本解决而人的发展问题凸显出来之后,如果“只见物不见人”,不去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就会付出沉重代价。这就需要从以物为本的发展逐步走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为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物质基础。在当代中国,提出以人为本是相对以物为本而言的,是对过去只追求经济增长这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方式的超越。

人又是一切活动的手段。因而,以人为本又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依靠人,要求人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首先要创造成果,人要凭其能力为社会多做贡献。为此,就必须为劳动者创造能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反对不劳而获和坐享其成。

第三,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既要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

以人为本蕴涵的社会公正原则,在当前特别要求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由此,它要求公正合理地解决社会上存在的贫困群体和精英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更要尊重他们的人权,增强他们的发展能力,为他们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和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大多数人在社会转型中丧失利益且得不到有效帮助,改革不仅难以继续下去,而且不利于社会和谐。一个社会和谐不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贫困群体的生存状态,取决于精英群体对待贫困群体的态度。所以,贫困群体更应受到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要让贫困群体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以人为本蕴涵的社会公正原则,也要求尊重社会精英群体的独创个性、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这里的精英群体,主要指靠能力、业绩而在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群体。社会精英群体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坚持以人为本,也应该尊重精英群体的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应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使他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一个社会是否具有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对待社会精英人才的创新能力与贡献。

第四,在人和组织的关系上,就是各级组织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

针对组织对人的过度控制,以人为本体现为对人的解放和开发。如果仅把人看作成本,就容易把劳动者当做物,而不是当做人,就会漠视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就容易降低劳动者的工资,不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如果把人当做组织的主体与目的,那就意味着要注重对人的解放和开发,为每个人潜能和能力的发挥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与平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使人各尽其能。这里着重强调尊重人的能力问题。一般来讲,人们不仅要求能够过上健康长寿的生活,而且要求能够充分接受教育,能够具有足够的社会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空间,能够自我实现。人的发展的这种特征,意味着要注重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和运用,并把人的能力作为基本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组织开始关注人类发展,并强调把人的能力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这对我国来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当人凭其能力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他就必然要求社会给予应有的回报。这种回报是对人的能力和贡献的尊重和肯定,同样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由此,社会应尽力让每个人能各得其所,对每个人的能力和贡献给予应有的尊重。

以人为本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

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必须澄清一种模糊认识,即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主张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主要是在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讲,有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两种。以人为本与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具有共同点,那就是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都把人的生存价值作为终极关怀纳入其中,既强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又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以人为本与绝对“人类中心主义”有着本质区别。

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及其缺陷。从逻辑上讲,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受自然界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人又以主体的姿态面对自然,要认识、改造自然。但在西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尤其到了近代,出现了一种人类中心主义。伴随着科技理性主义的发展,西方社会发生了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和改造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得以充分体现,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夙愿终于变成了现实,人们真的成了自然界的主人。这种对理性主义的弘扬,对主体的赞美,使得人类只承认人的价值,而轻视人以外的存在物的价值,如果说自然有价值,也仅仅是作为工具的价值。这就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向了对立的两极,形成了以人类为中心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模式。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实质上是一种绝对人类中心主义。

在这种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指导下,人们通过改造自然,获得财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同时,却由于人类疯狂地向自然索取,从而造成了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到了人的生存。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也因此受到广泛的批评。面对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上述缺陷,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者就把这种只关心人自身的存在和利益,把其他自然物仅仅作为满足人类需要和欲望的占有物来对待的观点,称为“狭隘人类中心主义”。他们已经认识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个稳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主张应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主张人类应放弃一切干涉、破坏生态系统的技术、社会体制和价值观念,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存在物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和平共处。这实际上主张的是一种相对人类中心主义。

1 2

学习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于推动各个行业包括金融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人为本”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主线,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秉承“强化管理、防范风险、科学发展”的理念,重点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我认为基层网点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提高整个网点的服务质量。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拓展市场和服务客户的关系。随着竞争主体的增加,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只有努力开展服务竞争,才会取得竞争优势,所以我们坚持“一切以客户满意为标准”,力争建立合理的客户服务机制。作为网点的客户经理,面对形形色色的客户,我们要从自身更新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以提升服务基层和服务客户的能力严格要求自己,坚决杜绝营销误导等损害客户利益的情况出现,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通过我们提供的优质服务留住更多的优质客户,为我行营销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严格树立风险防范意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求真务实,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以制度规范业绩,同时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制度,用科学发展武装头脑,使科学发展深入人心,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针对网点的各个环节,要真实准确的对待不同的风险点,要加强全面的风险管理,针对各类理财产品,加强风险的识别、评估。针对不同的风险点,如客户办理挂失,解挂等,逐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案件的发生,使客户的损失达到最小化的同时,将最好的收益回报给客户,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三、提高全体员工的自身素质,进而提升员工的执行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有利于党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优势,统一思想,整合文化,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政治保证。同时,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体员工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工作中,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将先进理念更好地付诸于实践中。作为银行员工,要尽最大努力保质保量的执行任务,在执行过程中严格守法,切实把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提升网点的执行力水平,提高金融行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以人为本,推进教育公平


以人为本,推进教育公平以人为本,推进教育公平(回眸篇)
毛安中学 吴金泉(教科室副主任) 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工作,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教育公平制度建设的显著加强、更多惠及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贫困群体。我是一名从教近二十年的乡村教师,十多年的读书经历和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我感受最深的,是我县教育在国家教育发展的洪流中教育公平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城乡差别的缩小,更是我县教育公平化进程中的一大亮点。
一、城乡学生的入学率、就读率差距大大缩小。
影响我国教育公平的,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原因。一类是发展性原因。历史形成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巨大发展差距。另一类则是制度性原因,城市中心、等级化的公办学校制度等不合理的安排和公共政策,加剧了客观存在的教育不公平。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这个地方经济比较落后。那时,我还在读小学,我们学校每个班只有十几个学生,有的班只有几个学生,受到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女生读书的极少。我们这里农村中小学生的入学率很低,不到百分之三十。但是,城里中小学生入学率超过了百分之九十。这种现象在普九阶段大大缩小。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巩固阶段,我国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从1986年全国人大颁布《义务教育法》起,经过十多年奋斗,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超过85%,2017年进一步扩大到99%。我国已跻身于免费义务教育水平较高国家行列,数以亿计初中毕业的劳动力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关键支撑。同时,在基础教育其他领域,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也很迅速。我县农村中小学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春风吹拂下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在我县的逐步深入。经济收入的提高和对教育认识的深刻改变,使广大农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科学文化教育。我们农村中小学生的入学率、就读率空前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体制改革重在强化政府促进教育公平责任。2017年,我县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其中部分贫困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这成为我县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消除了农村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的现象。城乡学生入学率、就读率的差别在我县基本消除。
二、政府资金的大力投入、办学途径的拓宽,大大缩小了城乡学生读书的环境差距。
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新的部署,教育投入体制逐渐完善,政府责任更加明确。在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基础上,非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为主、成本分担和多渠道筹资制度不断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覆盖面显著扩大,每年大量学生获得不同形式的国家资助。在国家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县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政府资金的大力投入,一些破旧的教室校舍被拆除,一栋栋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近年来,县政府对全县中小学重新进行了布局,通过拆校并校的途径,整合学校资源,优化校园环境。还投入大量资金,改进教学设施,许多农村学校实验室、电教室、运动场等一应俱全,校园绿化、校园周边环境的净化,也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城乡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差别大大缩小。另外,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我县在政府财力不够的情况下,积极吸纳民间资金办学,在我县县政府和教育局领导的努力下,皖江职校,宏艺职校应运而生。大闸民中、文凯中学等民办中学也相继诞生。这解决了农村中学学校短缺的难题,提高了农村孩子高中的入学率,使高中学校班额过大的压力得到改善。使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自由的选择学校进一步深造,农村初中毕业生没有书读的现象基本消除。
三、农村师资的大力建设和城乡师资的合理调配,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公平。
长期以来农村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教师素质明显低于县城,一度成为城乡“师资天平”失衡的主要症结。为此,我县出台许多政策扶持农村教育,补足教师数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大对农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全面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以要确保城乡‘师资天平’不失衡。近几年来,我县以改革教育投入方向为切入点,以资助和扶持贫困学校、薄弱学校为重点,把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倾斜。农村中学的学历水平和专业水平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我校为例,记得我初入学校任教时,教师的学历基本是中等师范或高中,还有很多代课教师,师资不足的现

以人为本,推进教育公平象也很严重。现在我校教师都是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生学历的有百分之四十左右。我校教师也基本上都获得了专任教师资格。师资不足的现象也不再成为学校头疼的问题。针对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低于城里学校的问题,我县还制定了相关的城乡帮扶政策,鼓励城里的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对于支教老师给予优厚的待遇。经常组织成立优秀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得到农村学校讲课,传授教学经验。这些措施的施行,有力的促进城乡教育的公平。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教育公平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我县各种促进教育公平措施的构想和落实,正是贯彻了党的十七大中关于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践行了促进教育公平这一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相信在我县县委县政府和教育局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格局不久就会形成。

以人为本做好企业职工的信访工作


以人为本做好企业职工的信访工作

以人为本做好企业职工的信访工作
信访工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保持鱼水关系的民心工程,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窗口之一,也是一项关注民生的长期工作。因此,着力解决职工群众的信访问题当前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 改进作风,走出信访工作中的几个误区。健立健全畅通快捷的信访渠道,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正当利益,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信访工作的基本要求。这项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职工队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但目前在有的地方或部门,对职工群众的信访重视不够,存在三个误区:一是层层批转,只批不办,最后还是回到原地,造成重复上访。职工群众上访一般来讲是自己的困难和问题在原单位没有得到解决或一时难以妥善解决才通过信访求助于党和政府。接访工作者一定要问清情况分清类别,亲自调查研究,督促企业或主管部门作出切合实际的明确答复,如果简单的一级对一级批转,最后还是回到原地,就可能使简单问题复杂化,造成重复上访。二是方法简单,层层带人,信访部门成了“传达室”,加剧了矛盾激化。县级以上各级政府都设立了专门的信访工作机构,其目的就是接待来信来访,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但有的地方一听到职工群众信访就嫌麻烦,就认为是“小题大做”,甚至认为是“无理取闹”,是这个单位、企业领导的工作没有做好,单纯强调“谁家的孩子谁家抱”,简单地一级要求一级的“一把手”亲自或派人将信访人员带回(不可否认,各单位一把手是信访工作的主要责任人,有做好信访工作义不容辞的职责)。化解控防,做好工作,解决问题是信访部门和信访工作者主要职责,如果采用那种一级一级带人的简单办法,缺乏调查研究和正确化解处理就会影响政府形象,甚至会使矛盾激化。三是推诿搪塞,一拖再拖,出现“文件旅行、人员旅游”的现象,严重影响党群关系。有的地方和部门缺乏对职工群众的信访的重视,责任不清,效率低下,甲部门推乙部门,乙部门推丙部门,相互“踢足球”、“打排球”,或者简单答复“研究研究”,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无结果,出现“文件旅行,人员旅游”现象,容易使上访的职工群众产生忧怨情绪,造成越级上访。因此各级信访工作部门和信访工作者,要切实改进作风,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搞好接访处访工作,努力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二、 带着感情,把信访工作作为自己的大事来抓。信访部门是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的窗口,信访工作的接访、调查、处理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了解民情,联系群众的过程,也是为各级领导决策收集信息,当好参谋的过程。对信访工作中职工群众反映的涉及民生、民意的代表性、倾向性的重大问题要亲力亲为,调查研究,及时向各级党和政府反映并提出建议,以利正确决策,促进和谐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一中本文 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不和谐因素……”。总书记的讲话贴近民心,关注民生,对新时期信访工作者如何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做好信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群众利益无小事,职工群众在我们心里的份量有多重,我们在职工群众中的份量就有多重。职工群众的信访,要求解决的问题几乎都是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使矛盾激化,出现一些群体上访和过激事件。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93年至20xx年10年间,群体性事件平均每年增长17个百分点,15人以上的群体事件已增长到20xx年的8.7万起,而99%以上的群体事件是由老百姓利益受到侵害而引起的。近两年群体事件和社会治安形势仍然严峻。因此,信访部门和信访工作者,一定要满腔热情接待来访,忠诚履行自己的职责,千方百计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处访的过程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要以心换心,以理服人,以诚感人。要时刻想到“假如我是信访人”,当我的利益受到损害时,我心里是什么感受,我的期望值是什么?处访者的态度好坏,答复是否负责明朗,对我有什么影响?只有通过换位思考,做活思想政治工作,亲情接访,亲情化访,把职工群众的信访当成自己的大事来办,就能及时化解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三、主动排处,及时解决信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信访部门在分析处理信访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分析信访的层次,信访的原因,信访的内容,信访问题的焦点,信访的可信度,认真排查,主动调处,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使“突发”事件不“突发”,群体事件变成个人诉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中。目前,在城市存在改制企业多,失业人员多

以人为本做好企业职工的信访工作第2页

,困难群体多,社会保障任务重的“三多一重”的特殊情况下,虽说信访中的各种矛盾往往凸现为错综复杂,但职工信访的主要问题是:企业改制或职工退休后原在企业工作了几十年的国家干部、国家医生的待遇问题(尤其是特困企业);特殊工种职工提前退休在有的地方、有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不能落实的问题;下岗职工生活待遇得不到保障的问题;改制企业在置换职工身份中没有及时解决的而又久拖未果的遗留问题;有的地方在旧城改造或其他拆迁中因行政手段干预,致使产权人的利益受到影响等等问题。而这些上访者大多是社会最基层、最弱势的群体不得已而采用的一种自我维权行为,他们所反映的都是“民以食为天”的大事,这些问题既是社会和职工群众普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是本单位、本企业无法解决且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天地之间人为贵”。郑板桥当县令时曾写过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封建社会的衙吏尚能如此,何况我们共产党人。民心如天,民心如水,民心如镜,民心如称,既然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对于上述问题,对于职工群众的合理诉求,我们就必须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正当利益,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主动调查,据情妥善处理,千方百计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事实上,职工群众反映的上述问题,都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认真研究,逐步统筹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几十年来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待遇低下,努力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原企业退休干部待遇问题,应给予适当考虑,不要使他们因退休无着落而心酸;在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时,要特别关注统筹解决特困企业社劳保险的历史遗留问题,不使贫困群体增加等等。就是有的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只要真诚相待,讲清道理,职工群众也会体谅的。
要做好主动排处,还必须将信访工作的“硬件”建设纳入各级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加大对信访工作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据《了望东方周刊》第33期载:根据沈阳市委20xx年7号文件,市财政投资5000万元建成了占地7416平米的信访大厅,大厅内集中了公安、法院、民政、劳动、规划、房产等19个单位的专业骨干共380人,重构信访工作新模式,“集中权力,就地解决信访问题”,被称为“全国第一大厅”。这一措施,使信访工作当年见成效,一些久拖的疑难问题得到了就地解决,20xx年全市正常进京上访人数下降72%,非正常上访下降73%,今年一至4月份,该市信访的一次性化解率达到88.3%,全国“两会期”间,全市无一人进京上访。在主动排处中,对于重要信访,主要领导要亲自处理。湖南省岳阳市委、市政府就专门设立书记、市长信箱和书记、市长信访接待日,在决策上尊重民意,在发展上惠及全民,及时处理了一些信访中的重要问题。20xx年9月10日—13日,该市11家出租车公司,1600多台出租车因上交费用问题停止运行并上访。市委书记易炼红亲自带领有关单位负责人到多家出租车公司与司机零距离交流,及时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取得较好成效,14日全市出租车恢复正常营运。这就说明,只要各级领导重视信访,主动处方,对信访人真诚相待,不论什么问题都是能得到妥善解决的。
四、掌握政策,不断提高信访工作者的执政能力。信访工作是一件政策性很强,工作难度很大的工作。依照法律法规和现行政策做好信访工作是新时期做好新访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各级信访工作者执政能力、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因而处访的过程既是了解民情、联系群众的过程,也是宣传政策、执行政策、提高信访工作者执政能力,树立党和人民政府良好形象的过程。信访工作者除熟悉《信访条例》外,更重要的是要认真学习相关政策法规,研究政策法规,掌握政策法规,做到责任心要强,工作要细,业务要精,处访要稳、准、快,重大问题必须亲自调查,加速处理,疑难案件要集中处理,限时解决,一抓到底,使职工群众满意。如果积压案件或处理不准,就会带来群体上访、越级上访,进京上访甚至过激事件发生的严重后果。无可讳言,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新闻媒体也披露过确实有个别冤假错案,信访人在本地上访几年甚至10多年得不到解决,而非得惊动省、市甚至中央批示才能得到解决。几乎在每个地方,一到重大节日或重大会议、重大活动时,信访起数大幅度上升,不稳定因素相对增加,只好采取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派人“驻省”、“驻京”,层层加派办案人员限期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往往在这个时候,信访人的诉求较容易得到解决,久而久之在信访群体中形成了一种集中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时上访的恶性循环,这是我们平时对信访工作重视不够,责任心不强、排查不清、处访不力而带来的后果。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依法规范信访工作程序,对信访工作部门、信访工作者和信访人按照新的信访条例双向规范,严格依法依规及时处访。对于职工群众的信访,凡是事实清楚,在政策范围内能够解决的要当场给予明确的答复并督促信访人单位、企业或相关部门限期解决并有回复。对那些一时不能解决或事实不清的要亲自调查或批转给有关单位、部门督促派专人到上访人单位调查研究,限期向上访人说明原因,取得谅解,使其心服口服。对不符合政策、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含糊,必须给予不能解决的明确答复,并宣讲政策,而决不能搞层层批转,不能搞“研究研究”,如果这样会增加信访人单位、企业的工作难度,造成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对个别无理取闹的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必须通过法律程序加以解决。处理这类事情的原则应该是不能让老实人吃亏,更不能让无理取闹的人得利,闹而忧则仕只会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把信访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考核范围,对信访工作实行一月一总结,一月一讲评,一月一通报。对工作失职、造成严重影响的必须追究相关领导和相关人员的纪律和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信访部门相互推诿、应付搪塞和简单批转的不作为和乱作为,才能使信访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做到社会满意、职工群众满意,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学习体会


坚持“以人为本”学习体会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

●以人为本,可以诠释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但前者的涵盖面更广。

●以人为本的提法,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没有任何关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我感到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不能把其中的以人为本单独抽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命题到处套用,导致这一概念在使用上的泛化。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是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所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是发展观上的重大突破。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是因为我们所讲的发展,其外(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在形式虽往往表现为物质的、经济的方面,但它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这个目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忘记了就会迷失方向,就会使发展偏离正确的道路。一段时间内,一些人把的增长当作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认识,在实践中带来了危害。当然,指标还是应当重视的,只不过不能把它当作唯一指标、唯一标准。如果说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那么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只有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不偏离健康的轨道。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含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含义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两者都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基本观点。以人为本,可以诠释为“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也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没有必要把以人为本改为“以民为本”。那么,为什么不提“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而是提“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呢?因为后者的涵盖面更广。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但涵盖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国内外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在今天谈发展,不能不考虑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平衡,这不但涉及我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能否持续发展,而且关系所有人能否生存。这样的内涵比“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为广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当然也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有其特定含义,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没有任何关系。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源远流长,一直到今天影响仍然很大,并且产生了不少分支和变种。这一思潮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把人说成是超越历史、超越阶级、超越各种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在本质上是和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的。因此,决不能认为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有什么渊源关系。当然,也不要一看到以人为本的提法,就敏感地认为这种提法和人本主义思潮没有划清界限。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