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学科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

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要知道写好一份完整教案课件,让老师教学也会更加高效。一个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样的?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高三地理学科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人口在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2、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是不平衡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达到了50亿。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人口问题更深远的关注,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决定从1988年起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公布的统计数字向人们展示了全球人口增长的历程:1840年只有10亿。1927年增长到20亿,1960年增长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上升到50亿,1999年达到了60亿。通过观察这些数字,同学们可以发现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世界人口每增加十亿人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那么世界人口增长有规律可循吗?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有何不同?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人口数量变化又具有怎样的特征?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观察两幅图片,通过这两幅图片,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展示图片)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通过这两幅图片我们可以看出来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是因为,他们的降临人世,标志着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已经分别增长到了创纪录的60亿和13亿,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继续增大,请大家计算到今年,世界人口已经大概达到了多少?(66亿)

(过渡)一个地区人口的数量是不断增长的,那么,人口的自然增长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讲授)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共同决定。

出生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数-死亡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即自然增长率 =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板书)(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学生活动,教师点拨)完成教材第3页活动

这一年增加的人口数:

200000*2%=4000人

十年后那一年增加的人口数:

200000*(1+2%)=243799

243799*1.7%=4145

通过活动我们可以看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板书)(2)人口基数

2、人口在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展示图片)

读下面两图,10万年以来和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请同学们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每一个时期人口增长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首先,看图1.2整体感知一下,这幅图有几个拐点,被分为几级台阶?(两个拐点,分别是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被分为两级台阶)

(活动)请学生根据图1.2分析每一个阶段人口增长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原因是什么?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

历史阶段

农业革命前

农业革命期间

工业革命期间

增长特点

原因

指导学生如何从图中获取信息:(1)认清坐标变量;(2)图形的变化特征:曲线坡度大小陡缓程度的含义(3)思考各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4)通过曲线的陡缓程度判断不同时期增长的特征

(板书)

历史阶段

农业革命前

农业革命期间

工业革命期间

增长特点

数量少,增长缓慢

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增长迅速

原因

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业,生产力水平极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人口增长缓慢

因为农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能生产出充足而稳定的食物,人口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营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较快

(提问)就整个人类历史时期来看,那一个时期人口增长特别快?为什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第3页第一自然段和图1.3回答这个问题。20世纪以来。因为过去的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这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总结)通过对两幅图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能促使人口的增长正说明了这个问题:生产力水平高低--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医疗水平--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数量变化(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往往也具有不同的人口自然增长特点。

(板书)3、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是不平衡的

(图片展示,学生讨论)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第3页图1.4,小组讨论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人口增长较多的大洲,排序说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2)人口增长较少的大洲,排序说明?(大洋洲、欧洲、北美洲)

(3)人口增长较快的大洲,排序说明?(非洲、拉丁美洲、亚洲)

(4)人口增长较慢的大洲,排序说明?(欧洲、北美、大洋洲)

通过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亚非拉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较快,而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这些国家经济水平相比情况如何?(相差甚远)由此可见,目前世界上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国家?(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又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增长较为缓慢)

(学生讨论)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这两类国家当前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四页第五页的文字以及第五页的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

举例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和日本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

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来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都趋于缓慢,相比二三十年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亿人大国人口增长的速度明显减缓,但是相比较发达国家来说,其增长速度还是快得多。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数量增长较稳定,有些国家还出现了负增长。发达国家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基于社会经济的变化,发达的经济,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使人们老有所依,导致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改变,生育率下降。同时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父母为了使子女能够顺利的融入社会,所以在前期教育中的投入比较多,从而使发达国家的生育率进一步降低,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人口老龄化都会导致什么样的问题呢?(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社会负担加重,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面临压力增大,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也会影响经济正常发展,是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那么如果人口增长很快是不是就很好呢?(不是,会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衣食住行、教育、交通以及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增大,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过渡)既然人口增长的速度不能过快,也不能太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呢?不同的国家应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学生活动)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四页的图1.5,以及课前大家通过网络搜集的资料来说一说不同国家分别采取了怎样的人口政策。

(学生讨论,教师可以适当的补充材料)

补充材料包括:材料一:日本计划明年耗资21亿美元鼓励国民多生多育

材料二:现金津贴 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

材料三: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靠外来移民

材料四:印度提倡"只生一个好"--鼓励三人小家庭 生男生女都一样

材料五:印度尼西亚《人口发展与幸福家庭法》

材料六:我国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

(小结)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同的国家应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对与发达国家来说人口增长缓慢,应采取鼓励生育,吸引移民的措施;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实行控制人口的政策已经迫在眉睫。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共同的目标就是实现环境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有哪些?(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的基数)世界人口的数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又有不同的特点。面对不同的人口形势,各国应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1)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 =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基数

2、人口在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历史阶段

农业革命前

农业革命期间

工业革命期间

增长特点

数量少,增长缓慢

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增长迅速

原因

主要从事狩猎和采集业,生产力水平极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人口增长缓慢

因为农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能生产出充足而稳定的食物,人口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营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较快

3、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是不平衡的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特征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

举例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和日本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

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

(2)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

Fwr816.COm小编精选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中国的农业


1.知识方面:

(1)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 (2)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能力方面:

(1)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2)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1.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组成细胞的重要化合物3.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阅读、观察、实验


一、知识回顾

蓝藻细胞与玉米根尖分生区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1、通过问题探讨的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2、元素种类: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有 20多 种。

3、元素含量:

根据在细胞中的含量,将元素分为 大量元素 和 微量元素 两大类。

⑴大量元素:含量在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 C、H、O、N、p、S、K、Ca、Mg、 。

⑵微量元素: Fe、Cu、Zn、Mn、p、Mo 等。

⑶主要元素: C、H、O、N、p、S

⑷基本元素: C、H、O、N

⑸最基本元素: C

4、组成人体的细胞,细胞鲜重中,基本元素含量最多的是 O 含量从多到少(前四种)是怎样的? O、C、H、N 细胞干重中,基本元素含量最多的是 C

从多到少(前四种)又是怎样的? C、O、N、H 。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5、组成细胞的各种元素大多以___化合物___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

6、细胞内的化合物

⑴无机化合物有 水和无机盐 。[高考%资源网 KS%5U]

⑵有机化合物有 糖类 、 脂质 、 蛋白质 、 核酸 。

⑶占细胞鲜重的化合物是 水 。

⑷占细胞干重的化合物是 蛋白质 。

⑸占细胞鲜重的有机化合物是 蛋白质 。

7、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区别,主要看它们的分子组成中是否有____C___元素,如糖类是有机化合物,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水是无机化合物,有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8、细胞中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__蛋白质_______,它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在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细胞中最多的无机化合物是__水_______,它是生命之源,离开它,生命活动就无法进行。

9、并不是所有细胞中化合物的含量都一样。如:禾谷类的果实,种子中含淀粉较多;甘蔗的茎和甜菜的根含蔗糖多;花生芝麻的种子中含脂肪多;大豆种子中含蛋白质多。

(三)、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探讨:从书上所给出的材料中选择每个实验所需要的材料,谈谈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

10、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脂肪、淀粉

(1)、实验原理:

(2)、目的要求:

材料用具(从书上提供的其中选择)

○实验材料:

○用具:

○试剂:

(3)、方法步骤:

(4)、预期实验结果:

学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评价反馈】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是因为( C )

A.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在非生物界都存在 B.构成细胞的无机物在非生物界都存在

C.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存在 D.生物界与非生物界都具有新陈代谢的功能

2、C、H、O三种元素在人体内质量分数约为73%左右,而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

还不到1%,这一事实说明了( D )。

A.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相似性 B.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元素组成是不同的

C.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D.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

3、下列都属于微量元素的一组是( B )

A.Fe、Mn、K、B B.Fe、Mn、Cu、MoC.Mn、Ca、Mg、CuD.Cu、Ca、K、Zn

4、几十年前,新西兰有一个牧场的大片牧草长势很弱,有的甚至发黄枯萎,即使施用了大量的氮.磷.钾肥也无济于事.后来人们偶然发现牧场内的一小块牧草长得很茂盛.经观察和研究后才知道这附近有一座钼矿,矿工上下班总是抄近路走,他们的鞋子上粘有钼矿粉,正是矿工鞋子踩过的地方牧草长得绿油油的.经过科学家们的化验和分析,一公顷牧草只需150克钼就足够了.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

A.钼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 B.钼是一种高效肥料,植物有了钼就能正常生长

C.钼是植物必需的大量元素 D.钼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可以替代的

5.根据“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鉴定成熟苹果肉中存在还原性糖所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该试剂与细胞内还原性糖发生作用,形成_______________沉淀,因此,可用该试剂检验糖尿病病人尿液中是否存在____________。

(2)鉴定花生子叶细胞中脂肪的实验中,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的染液是____________,用其染色时,要用酒精来冲洗浮色,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3)鉴定黄豆组织中存在蛋白质时,向组织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摇匀,再向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B摇匀。其中双缩脲试剂B的量只有4滴,而不能过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注意事项:

①斐林试剂极不稳定,其甲液和乙液需____________,使用时再临时混合均匀用于实验。

②双缩脲试剂的使用,应先加试剂______________,造成碱性环境,再加试剂_____________。

③在还原糖的鉴定中,对试管中溶液加热时,试管底部不要触及_____________,试管口不要朝向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免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④蛋白质的鉴定样品液浓度不能______________,以免实验后粘住试管壁,洗不净。

5.(1)斐林试剂 砖红色 葡萄糖 (2)苏丹Ⅲ染液 苏丹Ⅲ能溶解在酒精中 (3)过量的双缩脲试剂B会与试剂A发应,使溶液呈蓝色,而掩盖生成的紫色 (4)①分别配制、储存②0.1g/mlNaOH 0.01g/mlCuSO4 ③烧杯底部 实验者 ④太大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2.1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课本p19练习。

二、变式练习

1.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论述,正确的是 ( C )

A.组成生物体和组成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中,碳元素的含量最多

B.人、动物与植物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很大

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

D.不同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基本相似

2.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是( C )

A.O B.N C.C D.H

3.在构成玉米的下列元素中,属于微量元素的一组是 ( C )

A.C、H、N、p、Mn B.Cl、Fe、S、N、Mg

C.B、Cu、Zn、Mn、Mo D.N、p、K、Cu、Fe、I

4. 在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中,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和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是( B)

A.C、O B.O、C C.C、N D.O、N

5.下图表示细胞中各种化合物或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含量,以下按①②③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D )

A.水、蛋白质、糖类、脂质;N、H、O、C

B.水、蛋白质、糖类、脂质;O、C、N、H

C.蛋白质、水、脂质、糖类;O、C、H、N

D.蛋白质、水、脂质、糖类;C、O、H、N

6.人体的肌肉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B )

A.脂肪 B.水 C.蛋白质 D.盐类

7.下列哪组试剂在使用的过程中必须加热(A )

A.斐林试剂在鉴定还原糖时B.苏丹Ⅲ染液在鉴定脂肪时

C.双缩脲试剂在鉴定蛋白质时D.碘化钾在鉴定淀粉时

8.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A )

A.甘蔗茎的薄壁组织、甜菜的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进行还原糖的鉴定

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

D.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动物材料

9.将面团包在纱布中放在清水中搓洗,鉴定粘留在纱布上的黏稠物质和洗出的白浆分别用的试剂是( B )

A.碘液、苏丹III染液 B.双缩脲试剂、碘液 C.双缩脲试剂、苏丹III D.碘液、斐林试剂

10.若以鸡蛋蛋白液为材料进行蛋白质鉴定实验,发现蛋白液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壁上。下列关于这一现象形成原因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

A.鸡蛋蛋白液稀释不够,搅拌不匀 B.只添加了双缩脲试剂A,未添加双缩脲试剂B

C.鸡蛋蛋白液不是合适的实验材料 D.蛋白液与双缩脲试剂的反应时间不够长

11.下列健康人的4种液体样本中,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颜色反应的是( D )

①尿液 ②胃液 ③汗液 ④唾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保健品黄金搭档组合维生素片中含钙、铁、锌、硒等矿质元素,其中属于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的是 ( A ) A.钙 B.铁 C.锌 D.硒

13.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两种化合物所共有的元素是 ( B )

A.H、p B.O、H C.C、H、O D.C、H、O、N

14.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只有脂肪的鉴定需要使用显微镜 B.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不需要加热

C.使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现配现用

D.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15.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B)

A.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D.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混现用。

16.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碳原子本身的化学性质,使它能够通过化学键连接成链状或环状,从而形成生物大分子。以上事实可以说明( C )

①碳元素参与生物体内所有化合物的组成 ②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③碳元素是各种大分子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④碳元素是组成生物体内有机化合物的最基本元素 A.②③④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17.下表用于无土载培的一种培养液配方。

Ca(NO3)2MgSO4KH2pO4KClFeCl3H2O

1.0g0.25g0.25g1.2g0.005g1000ml

(1)该配方中属于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是_ H、O、N、p、S、K、Ca 、Mg 。

(2)该配方中属于组成细胞的微量元素是Fe、。

18.现有无标签的稀蛋清、葡萄糖、淀粉和淀粉酶(化学成分:蛋白质)溶液各一瓶,可用双缩脲试剂、斐林试剂和淀粉溶液将它们鉴定出来(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成还原糖)。

请回答:

(1)用一种试剂将上述4种溶液区分为两组,这种试剂是双缩脲试剂 ,其中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_稀蛋清 和 淀粉酶 溶液,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葡萄糖和淀粉溶液。

(2)用斐林试剂试剂区分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溶液。

(3)区分发生显色反应一组溶液的方法及鉴定结果是将淀粉溶液分别与发生显色反应的两种溶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用斐林试剂分别处理上述两种混合液,观察到无颜色变化的溶液是稀蛋清溶液,出现砖红色的溶液是淀粉酶溶液。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范文:中国的农业


[考纲要求]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知识讲解]
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1.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区)
(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2.种植业
(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以南:水田,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
(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
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
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
和质量
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
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
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等5大片。
油料基地:山东、河北——花生,长江流域——油菜(播种面积)
糖料基地:甘蔗——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出口农业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花卉、蔬菜、水果等。
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求多方面,提高农民收入
3.林业、牧业和渔业
(1)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用: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既提供木材,又提供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
现状:世界上少林国家。天然林采伐过度,面积缩小。
措施:控制采伐量,加强营林、造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开展全民性义务植树,生长量超过采伐量,世界上人工造林最显著的国家。除营造用材林、薪炭林,大力发展经济林。
林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天然林区;西南横断山区是第二大天然林区;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和人工林区。
(2)畜牧业
牧区畜牧业: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细毛羊)、青海、西藏牧区(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宁夏(滩羊)
农耕区畜牧业:饲养业,在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是城乡人民食用,肉奶禽蛋的主要来源。
(3)水产业
有利条件:大陆边缘有广阔的海域(大陆架宽广、寒暖流交汇)、河湖水域面积广。
生产情况:总体海水产品产量大,捕捞海产品产量大,养殖淡水产品产量大。
东南部水产业发达的因素:水域面积大,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技术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4,农业的发展
(1)成就
粮食、棉花、肉类、花生、油菜籽、水果世界第一
农业生产条件、装备、机械化水平提高
(2)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结构现状: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畜牧业占比重低,林业、渔业比重很小。
结构调整原因:畜、林、水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经济效益高,畜、牧业生产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化。
调整方向:稳定粮食,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
(3)科技兴农
(4)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大部分地区的个体经营方式,生产规模小、过程简单,缺少市场联系渠道,不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产业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企业带动个体农户进入市场,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系起来进行一体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真正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
(5)农业发展前景
农业发展方针:“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前景:拓宽市场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
[能力训练]
1.我国以擅长种水稻著称的少数民族是 ( )
A.赫哲族 B.哈萨克族 C.朝鲜族 D.达翰尔族
2.下列地区中,农作物为一年一熟的是 ( )
A.松嫩平原 B.台湾西部平原 C.成都平原 D.江汉平原
3.我国北方地区出产的水果主要有 ( )
A.苹果、梨 B.柑桔、桃 C.哈蜜瓜、荔枝 D.菠萝、葡萄
4.关于我国森林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树种丰富 B.覆盖率高,木材蓄积量多
C.分布不均 D.东北林区是全国的林区
5.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 )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D.人口多,耕地少
6.台湾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是 ( )
A.天然橡胶 B.椰子 C.柚木 D.樟脑
7.我国的油菜籽产区是 ( )
A.长江流域 B.珠江三角洲 C.淮河流域 D.东北平原
8.我国的四大牧区是 ( )
A.宁夏、新疆、青海、四川 B.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C.陕西、西藏、甘肃、宁夏 D.山西、西藏、甘肃、
9.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是 ( )
A.冬小麦 B.甜菜 C.棉花 D.甘蔗
读图,分析回答10~12题:
10.图中ab 为 ( )
A.内外流域分界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
C.400mm等降水量线 D.200mm等降水量线
11.下列农业在ab线以西以北没有分布的是 ( )
A.高原农牧业 B.绿洲农业 C.桑基农业 D.灌溉农业
12.甲图中字母Q分布区表示的最主要经济作物(非纺织原料)以及该区域和乙图中C区域相同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 )
A.甜菜和春小麦 B.甜菜和冬小麦
C.甘蔗和水稻 D.棉花和春小麦
读下图,回答13—16题。
13.有关河流R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春汛满足春播需要
B.含沙量大
C.无结冰期
D.只有夏汛
14.有关该地区森林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采伐以合理砍伐为主 B.全国的次生林区
C.珍贵树种有红松、落叶松 D.增加产品附加值是本区林业发展重点
15.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商品粮基地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 )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地势平坦,雨热充足 D.交通发达
16.导致山脉A东西两侧农业地域类型不同的区位因素是 ( )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交通
17.该地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理由是 ( )
①地广人稀 ②平原地形 ③科技水平高 ④投入资金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读下图,回答问题。
(1)分析④地降水量多于⑤地的原因 。
(2)分析⑥、⑦两地年纬度接近 ,但气温有明显差异的原因 。
(3)分析②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 。
(4)①、③两地都发展了纺织工业,①发展 工业,③发展 工业。
[能力训练答案]
1、C 2、A 3、A 4、B 5、D 6、D 7、A 8、B 9、B 10、B 11、C
12、A 13、A 14、B 15、B 16、A 17、A
18、(1)④处地处西南,受季风带来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影响、降水较多,⑤深居内陆,降水较少
(2)⑥地位于四川盆地,夏季盆地地形不易散热,冬季,盆地北部高大的山脉阻挡北方寒冷气流,所以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高。
(3)土壤较为贫瘠,为中低产田,春旱、多大风天气易发生洪涝灾害
(4)棉纺织、毛纺织

高中高三地理复习教案:中国的农业


[考纲要求]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知识讲解]

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1.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区)

(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2.种植业

(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以南:水田,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

(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

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

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

和质量

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

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

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等5大片。

油料基地:山东、河北——花生,长江流域——油菜(播种面积)

糖料基地:甘蔗——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出口农业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花卉、蔬菜、水果等。

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求多方面,提高农民收入

3.林业、牧业和渔业

(1)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用: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既提供木材,又提供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

现状:世界上少林国家。天然林采伐过度,面积缩小。

措施:控制采伐量,加强营林、造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开展全民性义务植树,生长量超过采伐量,世界上人工造林最显著的国家。除营造用材林、薪炭林,大力发展经济林。

林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天然林区;西南横断山区是第二大天然林区;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和人工林区。

(2)畜牧业

牧区畜牧业: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细毛羊)、青海、西藏牧区(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宁夏(滩羊)

农耕区畜牧业:饲养业,在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是城乡人民食用,肉奶禽蛋的主要来源。

(3)水产业

有利条件:大陆边缘有广阔的海域(大陆架宽广、寒暖流交汇)、河湖水域面积广。

生产情况:总体海水产品产量大,捕捞海产品产量大,养殖淡水产品产量大。

东南部水产业发达的因素:水域面积大,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技术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4,农业的发展

(1)成就

粮食、棉花、肉类、花生、油菜籽、水果世界第一

农业生产条件、装备、机械化水平提高

(2)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结构现状: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畜牧业占比重低,林业、渔业比重很小。

结构调整原因:畜、林、水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经济效益高,畜、牧业生产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化。

调整方向:稳定粮食,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

(3)科技兴农

(4)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大部分地区的个体经营方式,生产规模小、过程简单,缺少市场联系渠道,不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产业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企业带动个体农户进入市场,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系起来进行一体化经营,发展“订单”农业,真正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

(5)农业发展前景

农业发展方针:“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前景:拓宽市场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

[能力训练]

1.我国以擅长种水稻著称的少数民族是 ( )

A.赫哲族 B.哈萨克族 C.朝鲜族 D.达翰尔族

2.下列地区中,农作物为一年一熟的是 ( )

A.松嫩平原 B.台湾西部平原 C.成都平原 D.江汉平原

3.我国北方地区出产的水果主要有 ( )

A.苹果、梨 B.柑桔、桃 C.哈蜜瓜、荔枝 D.菠萝、葡萄

4.关于我国森林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树种丰富 B.覆盖率高,木材蓄积量多

C.分布不均 D.东北林区是全国的林区

5.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 )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D.人口多,耕地少

6.台湾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是 ( )

A.天然橡胶 B.椰子 C.柚木 D.樟脑

7.我国的油菜籽产区是 ( )

A.长江流域 B.珠江三角洲 C.淮河流域 D.东北平原

8.我国的四大牧区是 ( )

A.宁夏、新疆、青海、四川 B.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C.陕西、西藏、甘肃、宁夏 D.山西、西藏、甘肃、

9.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是 ( )

A.冬小麦 B.甜菜 C.棉花 D.甘蔗

读图,分析回答10~12题:

10.图中ab 为 ( )

A.内外流域分界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

C.400mm等降水量线 D.200mm等降水量线

11.下列农业在ab线以西以北没有分布的是 ( )

A.高原农牧业 B.绿洲农业 C.桑基农业 D.灌溉农业

12.甲图中字母Q分布区表示的最主要经济作物(非纺织原料)以及该区域和乙图中C区域相同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 )

A.甜菜和春小麦 B.甜菜和冬小麦

C.甘蔗和水稻 D.棉花和春小麦

读下图,回答13—16题。

13.有关河流R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春汛满足春播需要

B.含沙量大

C.无结冰期

D.只有夏汛

14.有关该地区森林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采伐以合理砍伐为主 B.全国的次生林区

C.珍贵树种有红松、落叶松 D.增加产品附加值是本区林业发展重点

15.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商品粮基地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 )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地势平坦,雨热充足 D.交通发达

16.导致山脉A东西两侧农业地域类型不同的区位因素是 ( )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交通

17.该地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理由是 ( )

①地广人稀 ②平原地形 ③科技水平高 ④投入资金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读下图,回答问题。

(1)分析④地降水量多于⑤地的原因 。

(2)分析⑥、⑦两地年纬度接近 ,但气温有明显差异的原因 。

(3)分析②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 。

(4)①、③两地都发展了纺织工业,①发展 工业,③发展 工业。

[能力训练答案]

1、C 2、A 3、A 4、B 5、D 6、D 7、A 8、B 9、B 10、B 11、C

12、A 13、A 14、B 15、B 16、A 17、A

18、(1)④处地处西南,受季风带来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影响、降水较多,⑤深居内陆,降水较少

(2)⑥地位于四川盆地,夏季盆地地形不易散热,冬季,盆地北部高大的山脉阻挡北方寒冷气流,所以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度高。

(3)土壤较为贫瘠,为中低产田,春旱、多大风天气易发生洪涝灾害

(4)棉纺织、毛纺织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气压带和风带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教学方式】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

【教学方式】 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情景引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

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

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

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提问)

大气环流的概念?

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第一步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提问)

? 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 ?

带 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

致。

第二步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提问)

?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 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

(板书)三圈环流

1.成因

2.高、中、低纬环流圈

3.三圈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

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二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指导画图)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

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

则画出6个风带。

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读图提问):

? 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

? 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引出热力上升的赤道地区,该地区的受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而太阳直射

点是移动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读课本“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分析并掌握由于太阳直射

点的移动而引起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的规律。

春分日

冬至日 66034/ 66

23026/ 0 00

026/ 2366034/

高气压带 低气压带 太阳位置

(据图归纳)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与风带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根本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往返移动,以至地表热能分布有季节性变化,例如6月22

日太阳直

射在北回归线,夏至日前后全球最热地带不在赤道,而在赤道以北,赤道低气压带也相应地北移到赤道以北。于是,副热带高压带等也相应北移,风带也随之北移。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总结并布置作业

(1) 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教材p38活动)

(2) 讨论复习并预习下一课时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应用典型气候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比较不同类型的气候特征。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分析典型气候,叙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式】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

【教学方式】 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略)

高三物理学科优秀教案:摩擦力


教学理念:

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两大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本节教学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模式的学习,老师尽量为学生创造情景,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这之前刚学习了“重力”,知道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而摩擦力跟重力一样是一种常见的力,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学生除对摩擦力的概念比较生疏外,已基本具备自主探究的条件。

教法建议:

1.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之一。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学生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这样就能既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控制变量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3.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

2.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实验。

2.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教学器材:

教师用:筷子、玻璃杯、米、水、小车、木块、弹簧测力计、自行车、多媒体电脑等。

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砝码(或钩码)、长木板、毛巾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略)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三地理学科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一文,希望“高三地理学科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三地理区域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