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政治复习多彩的消费教案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只要写好教案课件,才能更加清楚教学的重点难点。怎样的教案才算好的课件?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高中高三政治复习多彩的消费教案,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

①影响消费的因素 ②消费类型的主要分类 ③消费结构的含义 ④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⑤主要的消费心理

◇理解:

①当前、未来收入的高低及居民收入差距的大小与消费水平的关系

②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各自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③怎样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 ’ ④准确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含义。

◇运用:

根据理智消费的原则,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典例解析合作释疑加深理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引领学生正确看待周围的消费现象,从而自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学习重点、难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2.理性消费

第一部分 课前预习案

【预习范围】:教材p60-63

【预习时间】:15分钟

【预习方法】:依据导学案,通读课本,搞好勾画,初步掌握重难

点内容,把握教材体系。梳理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学提纲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2、按照不同的消费划分标准,消费分为哪几种类型?

3、仟么是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的含义?恩格尔系数与消费结构变化的关系?

4、消费心理有哪些方面?

5、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二、自主探究

(一)根据导学提纲自学

(二)检查自学情况,查找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情景一:

关注p17页情景设置,提问消费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如果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学生活动,思考:粮食、猪肉等商品价格上涨对不同收入群体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教师点评:(1)粮食、猪肉是生活必须品,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受价格变动影响比较小。

(2)粮食、猪肉价格上涨,低收入家庭会增加食品支出,从而使恩格尔系数变大,生活水平降低;而粮食、猪肉价格上涨对高收入家庭影响比较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从而掌握关于“消费的类型”的在教师点评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过生日请客搭礼要花几百元。别以为这是社会上哪个阶层的消费,这其实是我国许多城市中学生消费的现状。

实践探究 学生们受到哪些心理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消费心理

1.从众心理 2.求异心理 3.攀比心理 4.求是心理

(二)消费原则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身边的案例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四、【合作释疑】

(一)查找误区:(通过师生问答方式,结合学生自查情况确定)

(二)误区指津:

l、家庭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

(1)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消费有直接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家就是增加收入。

(2)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家庭人口数量,也是影响家庭消费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倘若物价持续走高,家庭供养人口增多,即使家庭收入增多,家庭消费水平也不一定事实上会提高。

(3)从根本上说,家庭消费水平,受社会经济水平的制约。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2、适度消费与刺激消费互相矛盾?

适度消费是指家庭生活消费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量入为出,既不超前也不滞后。但是我国目前商品短缺时期早已结柬,消费需求不旺,事实上是消费水平已经滞后

于生产发展水平,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刺激消费是基于我国的现状而采取的正确举措。可见,适度消费和刺激消费都是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采取的促进经济发展的特定策略,都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适度消费不是抑制消费,刺激消费也不是超前消费,二者并不矛盾,它们统一于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3、贷款消费就是超前消费。

超前消费----是指脱离自己的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的一种盲目消费行为,是一种不科学的消费行为。

贷款消费------是以个人信用为前提的,它符合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实际收入状况,故不能简单理解为超前消费?

4.如何理解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这种原则要求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正确理解这一原则,就是既不滞后,又不超前,既不人为抑制消费,又不盲目攀比,做理性的消费者。

(2) 量入为出:使消费与国情与家庭收入相适应,合理进行消费。不能把量入为出理解为手里有多少钱就花多少钱,量入为出是一种计划消费行为,包括在基本生活资料得以满足的情况下,通过储蓄有计划的安排生活。

(3)适度消费提倡勤俭节约的精神,勤俭节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有钱省着花,而是指与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收入水平相当的合理消费。

(4)反对超前消费和适度消费原则上是一致的,但是,判断消费行为是否超前,不能仅仅局限在现有收入上,还包括对未来收入空间的准确认识。

5、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否是限制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提倡的一种普遍精神,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消费方式。每个人不管处于何种消费层次、收入多少,都不能丢掉这一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提倡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是完全一致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但不限制消费。

五、【板书设计】与课后练习

fwr816.coM编辑分享

高三政治多彩的消费教案范文


一、课标与教学要求

1、课程标准

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 消费心理,如从众心理、求异心理、追求时尚等;消费行为,如 "租赁消费""贷款消费"等。

* 针对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冲突,讨论"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意义"。

* 主张"量入为出、理性选择、转变观念"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的三种主要分类及其含义。消费结构的含义。恩格尔系数的含义。消费心理的种类。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过去、当前和未来收入的高低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收入分配状况与消费水平的关系。物价变动对人们消费的影响。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的异同点。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怎样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为什么要坚持四大消费原则。艰苦奋斗精神在今天并不过时。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理智消费的原则,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并结合个人行为,说说怎样才算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收集资料,看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并初步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

2)能力目标

本课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进行理论抽象的能力、参与生活实践的能力。

在学习"影响消费的因素"时,引导学生把模糊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从多层面、多角度看问题。在学习"消费的类型"时,由于以交易方式划分的这几种消费类型学生并不陌生,所以重点是引导学生发掘它们之间的差别。以上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在学习"消费结构"时,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从而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对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逐渐有了距离感、陌生感。因此,在讲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同时,要加强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树立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针对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等观念,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关心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养成适度消费、量入为出以及避免盲从等消费观念,使学生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二、教材设计思路 新课标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重视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重视回归生活,重视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重视人性养育。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主动性,在教材设计中充分体现这些变化与要求。

本课是全书的切入点。消费是再生产过程的第四个环节(旧教材把它放到最后来讲),但是消费却是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最直接、最主要的形式。新教材之所以把它放在第一单元来讲,正是要把"与中学生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的经济活动"作为切入点,这充分体现了新教材蕴涵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本课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消费入手,让学生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知道消费的类型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本课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消费心理面面观",第二部分"消费要践行的正确原则"。两者之间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后者是前者的落脚点,也是重点。(正因为多样化的消费心理中存在错误观点,因此要强调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

三、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影响消费的因素、贷款消费、消费的结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难点 :贷款消费、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四、教学方法设想 针对学生特点、教材特点,主要采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展现大量图文资料,使教学更直观、更感性。

2.讨论教学法。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开展讨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丰富课堂教学,多种讨论法穿插)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为丰富课堂教学,多种提问方式穿插)

4.时事教学法。结合时事:"*讲话、中国国情等"进行教学,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联系实际。

教学案

第一框 消费及其类型 一、课标与教学要求 1、课程标准

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 消费行为,如 "租赁消费""贷款消费"等。

2、教学目标

1.识记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的三种分类及其含义;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2.理解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收入分配状况与消费水平的关系;物价变动对人们消费的影响;几种消费类型的区别;恩格尔系数变化的含义

3.通过对"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深入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二、教材梳理 1、知识结构

居民的收入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物价水平

按产品类型: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消费及其类型

消费类型——按交易方式: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按消费目的: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含义

消费结构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与消费结构的关系

2、知识要点

1.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水平。

2.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_______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________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________;反之, ________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3.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________,人们的购买能力普遍降低,反之,则升高。

4.按照产品类型不同,消费类型可以分为 ________和________。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的消费、________消费和________消费。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成________消费、________消费和________消费。

5.消费结构反映________在________所占的比重。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________、________而不断变化。

6.恩格尔系数指________。它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________。

3、解疑释难

1.教学重点: 影响消费的因素 贷款消费

2.教学难点: 贷款消费

3.误区警示

贷款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所以要鼓励人们进行贷款消费。

贷款消费是指在买大宗商品或服务的时候,一次性付款可能会超出买主的支付能力,买主预支未来收入来进行消费。对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预期较好的个人或家庭,通过贷款的消费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的消费水平,也有利于拉动经济的增长,扩大内需;相反的,则会加重个人或家庭负担,对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鼓励有条件的个人或家庭进行贷款消费,可以减轻国内市场的压力,平衡国内市场需求。如果在卖方市场条件下,进行贷款消费则会加剧通货膨胀。

三、问题探究

情景设置:美国的富翁,中国刚从大学毕业的赵某,中国乡下来的打工仔李某三人来到了上海,他们准备在那里定居,要买房子。美国人说我有钱不怕他房价贵;赵某说我刚毕业没有积蓄,但是我工作稳定,一个月拿六、七千工资呢;李某很沮丧地说,我工资除了日常开销所剩不多,像我这样估计一辈子也没能力买得起房子。

师:同学们根据这三个人的情况,给他们出谋划策用什么方式买房

生:美国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形式

赵某贷款买房

李某没钱买房可以租房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这就是贷款消费的三种方式:1钱货两清的消费 2贷款消费3租赁消费。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消费方式,我给大家出个辨析题:"贷款消费能够扩大内需,所以我们要积极鼓励?"请结合例子中三个人的情况来分析.

生:错。

1、通货紧缩的时候鼓励贷款消费能够扩大内需,但是在通货膨胀的时候鼓励贷款消费只能加剧通货膨胀。

2、对于没有积蓄但是工作稳定,未来收入稳定的年轻人(像立某)来讲是值得提倡的消费方式。但是有经济能力的人,像那个美国人能够一次拿出那笔钱,拿贷款还要交利息,所以对他来讲是不合算的。像小李那样未来收入不乐观,贷款消费会加剧他的负担(师可提醒:贷款二十万买房,最后要还到大概33万),在这个时候提倡他用租赁消费形式。

师:钱货两清的消费大家容易理解,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知道贷款消费要根据具体情况鼓励;当我们买一些东西不合算,如婚纱等,租就比较合算,我们只要一段时间的使用权就行了,不需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购买它的所有权。

师:月底例子中他们三人都拿到了自己的工作报酬,大家想想美国人拿到钱先会干什么,然后会干什么,再干什么?

生:先填饱肚子,穿暖衣服--生存消费;买几本书提高一下自己的境界--发展消费;旅游、美容等--享受消费。

师:这是我们消费的目的,依次顺序是:生存消费,发展消费,享受消费。其中还可以看出按照产品类型不同,可以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美容,按摩,家政)

师:大家想想,节假日里例子中的三人分别会把自己的大部分钱花在哪里呢?

生:美国人旅游、美容----享受消费

赵某 学习,上培训班---发展消费

李某 买米、油盐等----生存消费

师:他们三人生活消费水平从高到低应该怎样排法啊?

生:美国人,赵某,李某师:很好,"民以食为天",生存资料中食品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能够形象说明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下面我们来看消费结构.什么是恩格尔系数呢?

生: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师: 恩格尔系数变小说明什么啊?

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师:大家想想李某为什么要从乡下来城里工作啊?

生: 城里就业好,生活水平高等.

师:那这些主要表现在哪里呢?

生:城市的恩格尔系数比农村小.

师:是啊,消费结构可以看出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 恩格尔系数不是一成不变,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师:上面我们一起分析了消费的类型和结构,对消费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现在大家讨论讨论,并且对比例子中三人的消费行为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生:1根本上由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师可提示学生比较例子中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消费水平)

2居民收入

①当前收入

②未来收入预期 (主要因素)

③人们收入差距

3物价水平 物价与人们的消费量成反比

4性能、质量、外观等(书21页)

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

师:打工仔李某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如今他找到了份薪水很高的工作,他的家庭收入大大得到提高,那么是不是说他们家收入提高了,其消费水平就提高了呢?

生:不

师:为什么?

生:1家庭消费水平受家庭人口的多少影响,如果人口急剧增加家庭消费水平很难提高.

2受物价水平影响,物价涨得高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

3如果李某消费观念落后.宁愿存钱而不花钱,那么他家的消费水平也很难上去.

4从根本上还受国家经济水平影响,目前我国总体消费水平显然不如美国.

四、联系实际

2006年"十一"黄金周,国内消费品市场供应充足,需求旺盛,生活必需品价格平稳。据商务部监测,10月1日至7日,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30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5%,并呈现出六大特点。

一是商品市场丰富多彩,消费结构升级明显。

二是国庆中秋喜相逢,婚宴家宴挤爆黄金周。

三是文化休闲消费受欢迎,消费方式更加理性、健康。

四是城市近郊和风景区农民得实惠,"农家乐"升级。

五是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总体平稳。

六是资源节约有所体现,可持续发展大有可为。

五、检测反馈

(一)单项选择

1.选项中,影响消费的因素有:

①家庭可支配收入 ②商品的价格 ③商品的质量与性能 ④商品的售后服务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消费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可以分为:

①贷款消费 ②租赁消费 ③劳务消费 ④有形商品消费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006年"五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0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7亿元,比2005年同期旅游收入增加14.7%。据此回答3-5题。

3.节假日外出旅游人数增多,"假日经济"掀起热浪。这表明:

①我国人民的生存资料得到完全满足 ②家庭消费开始由低级向高级的层次递进

③人们的消费正由生存资料消费向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发展

④享受资料消费逐步成为我国人民的主要消费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随着居民家庭收入增加,"假日经济"火爆。这主要说明:

A.家庭消费从根本上说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B.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消费有直接影响

C.旅游区各种商品价格低廉,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D.消费者有一种从众心理

5.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居民纷纷利用"五一"、"十一"长假外出旅游。这里的旅游消费属于:

①劳务消费 ②生存资料消费 ③发展资料消费 ④享受资料消费 ⑤租赁消费

A. ①④⑤ B. ①②⑤ C. ①④ D.③④⑤

6.消费者拥有某种商品一定时期的使用权,但不拥有该商品的所有权。具有这种特点的消费是:

A.钱货两清消费 B.租赁消费 C.贷款消费 D.合理消费

7.甲说:"谢天谢地,我的购房贷款申请终于被批准了。"乙说:"好不容易,我多年积蓄的钱终于够买一套房子了。"对话说明:

A.甲的消费方式优于乙的消费方式 B.乙的消费方式优于甲的消费方式

C.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应适当鼓励甲的消费方式

D.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应适当鼓励乙的消费方式

8.在预期收入允许的条件下,实施信贷消费的行为:

A.没有做到量入为出 B.属于超前消费,是不可取的

C.属于正当消费 D.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二)不定项选择

1.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可以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下列选项中对恩格尔系数认识正确的是:

A.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B.恩格尔系数越大,表明居民的生活水平越高

C.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D.恩格尔系数只反映消费结构的变化,不能说明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

2.在居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品价格普遍上涨会:

A.导致人们的购买力下降 B.增加消费需求

C.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 D.刺激商品生产者扩大消费品生产

3.从银行贷款购买住房到贷款购买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消费信贷已成为当今人们的热门话题。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消费信贷仍然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是:

A.居民的收入和预期收入低 B.市场有效供给不足

C.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的影响 D.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

4.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消费观念的不正确认识是:

A.符合时代的发展方向,应成为每一位消费者追求的目标

B.否定了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应加强对这一消费群体的教育

C.在预期收入稳定或允许的条件下,应大力提倡和鼓励

D.对青年人有这种认识应鼓励,对老年人有这种认识应制止

(三)辨题:

近几年,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收入中用于住、行、通讯、教育和旅游的消费正在增加。

辨题:家庭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

(四)拓展分析

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观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并能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原因。

《消费及其类型》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 D 2. A 3. B 4. B 5. C 6. B 7.C 8.C

(二)不定项选择 1.AC 2.ACD 3.AC 4.ABD

(三)辨题:

(1)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消费有直接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家庭收入水平提高,家庭消费水平也会相应提高。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就是增加收入。

(2)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家庭人口数量是影响家庭消费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倘若物价持续走高,家庭供养人口增多,即使家庭收入增多,家庭消费水平也不一定会提高。另外,居民的消费观念也会影响家庭消费水平。

(3)从根本上说,家庭消费水平是由社会经济水平决定的。要提高家庭消费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可见,题目中的观点是不全面的。

(四)拓展分析

高中高三政治复习教案:神奇的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W):

(1)含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一定不是商品;第二,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3)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的关系:

①区别:第一,商品用于交换,其他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第二,商品有价值,其他劳动产品没有价值;第三,商品属于历史范畴,其他劳动产品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

②联系:第一,二者都是劳动产品;第二,二者都有使用价值;第三,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4)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被发现,同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社会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货币(G):

(1)货币的产生:①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商品交换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阶段。金银一旦被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了货币。

②一般等价物是能够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2)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形式的演变:金银条块——铸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等等。

(4)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属性都是社会属性,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一种生产关系。商品交换实质是相互交换劳动。因此,金银作为货币,同样代表这一生产关系。)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1、货币的职能含义: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的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③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显示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第一,二者区别(含义不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第二,二者联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流通手段(又叫购买手段):

①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的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W——G——W)和对生产者的启示(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且卖个好价钱,才能生存发展下去。反之,就意味着他白白付出了劳动,他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要使商品能卖出去,并卖个好价钱,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③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4、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和货币的流通次数所决定。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5、纸币

(1)纸币的优点:

(2)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3)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4)纸币的发行规律: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 指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数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条件下常见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纸币流通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在非限制性市场条件下,纸币的过量发行会直接表现在物价上涨、纸币贬值上,因而被称之为公开的或显性的通货膨胀。在限制性市场条件下,由于价格受到人为控制,因而纸币的过量发行不能通过价格上涨反映出来,通常表现为商品供不应求,如凭票供应、限量供应或有价无货,被称之为隐蔽的或隐性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程度一般都是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

(2)通货紧缩 :指货物与服务价格水平普遍不断下降。包含三层意思:其一,物价水平下跌的原因,在于商品和劳务的供应大于需求,以及由之导致的投资边际收益率下降和经济衰退。其二,由于供应大于需求,而新的产品和劳务因技术进步滞后而难以产生,实体经济领域中有利可图投资机会减少。银行普遍出现“慎贷”甚至“惜贷”倾向,并导致货币供应增长率下降。其三,增加货币供应只是治理通货紧缩的必要条件。

(3)注意区分“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因为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有限度的,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引起物价上涨。但并非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意味着通货膨胀,因为价格虽以价值为基础,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受供求关系影响而引起价格上涨以及由政策性调价、理顺价格关系等引起的价格上涨测不属于通货膨胀。二 信用工具和外汇

(一)信用工具

1、常用的结算方式:

(1)现金结算:

(2)转帐结算:

2、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

(1)信用卡:

①信用卡的含义:是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②信用卡的功能和优点: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2)支票:

①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②支票的种类: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二)外汇

1、外汇的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考点:

1、对商品的理解

2、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3、纸币的发行规律。

4、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

5、外汇、汇率的理解。

6、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材料分析:

1、2004年12月3日至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把握调控的力度和重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基本稳定”放在2005年经济工作的首位。专家建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基本稳定,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当既要抑制通货紧缩,又要防止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答:①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如果出现通货膨胀,人们手中的钱不值钱了,存款代表的实物量少了,等于实际收入减少;如果人民的收入没有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下降,购买力降低,从而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②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全面持续下跌的一种经济现象。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环境由商品短缺转为相对过剩。适度的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都有好处。但过度的通货紧缩,会抑制社会需求的有效增长,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率下降。

(2)应当怎样确定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规律支配的。决定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有三个因素:第一,代售商品的数量;第二,价格水平;第三,货币流通速度(单位时间内货币流通的次数)。前两个因素构成商品价格总额。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2、热点材料:在近年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吸引外资甚至在2002年超过美国。另外,由于人民币和美元汇率挂钩,而美元从2002年中期就开始持续走软,因此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的汇价实际也有所下降。因此,西方国家叫喊由于人民币汇率偏低,造成中国货过于便宜,商品大量出口,对这些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冲击。

解析:(1)一个国家的货币升值(上浮)后,同量的这种货币能比以前换取更多的他国货币,买到更多的他国商品。同时,这种货币的信誉及这个国家的经济地位也将随之提高。尽管有这些好处,但一般讲,不到不得已,任何国家都不会将其货币升值,因为这会给一个国家带来一些严重后果。如:①货币升值后,出口商品价格随之提高,进口商品价格相应降低,这会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对国际收支产生不利影响。②货币升值,使一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恶化,造成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国内矛盾加剧。③本国货币的升值,使这个国家的外汇储备或从外国调回的资金,折成本国的货币计算,也相应减少。因此,总体上看,货币升值,对一个国家来说弊大于利。西方发达国家一般不轻易选择将本国货币升值。

(2)中国政府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态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和金融持续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稳定发展。从根本上说,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汇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但影响和决定经济发展的变量很多,不能过分强调其中任何一个变量的地位和作用。有些人把日本经济问题、美国经济问题或其他一些国家的经济问题,统统归为汇率问题,归结为其他国家的货币币值问题,这种过分夸大汇率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言行,只会掩盖自身经济发展中内在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拖延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世界金融发展史表明,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只靠汇率政策就可以摆脱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高中高三政治复习教案:多变的价格


一 影响价格的因素

(一)供求影响价格

1、间接影响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化等许多因素会影响价格。

2、直接影响因素——供求。间接因素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实际上通过改变商品的供给或者需求来实现。

3、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

(1)买方市场:

(2)卖方市场:

(二)价值决定价格

1、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可见,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成正比。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商品的价值量: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内容: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每个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的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地位。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劳动生产率含义:

(2)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量既可以指价值总量,也可以指单位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既可以指社会劳动生产率,也可以指个别劳动生产率。要进一步理解,读下表:

钢笔制造业 该部门一个工人原来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 个别劳动生产率再提高一倍

一定时间内 8小时 8小时 8小时

使用价值量 8支 16支 32支

劳动生产率 每小时1支 每小时2支 每小时4支

单位商品价值量 1元(价格) 0.5元 0.5元

商品价值总量 8元 8元 16元

根据表格,总结出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下:

①不管社会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即使用价值量越多。因此,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关系;

③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意味着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在价值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减少。所以,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关系;

④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意味着这个商品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增加。所以,一个商品生产者创造的价值总量与他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关系;

4、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之间的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价值量 商品价值总量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减少(反比) 不变(无关) 减少(反比) 不变(无关) 增加(正比)

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不变(无关) 减少(反比) 不变(无关) 增加(正比) 增加(正比)

5、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有关商品生产的规律;“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是有关商品交换的规律。)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可能的表现形式。)

二 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一般说来,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的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量的影响是不同的。

(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

(2)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互为替代商品和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量的影响。

(1)互为替代商品:

①如果两种商品的功能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

②在可以互为替代品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2)互补商品:

①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②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当商品供不应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2、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

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在市场经济中,哪个生产者能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品,他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重点难点

1、影响价格变动与差异的因素(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

2、供求对价格的影响。

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4、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之间的关系

5、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6、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热点材料分析

热点材料:(1)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法改委于2004年6月日正式颁布实施《汽产生发展政策》。政策明确提出要通过本政策的实施,使我国汽车产业在2010年前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并在2010年前是我国成为世界主要汽车制造过,汽车产品满足国内市场大部分需求并批量进入国际市场。政策强调要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效益,提高产业集中度,避免散、乱、低水平重复建设。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力争捯2010年跨入世界500强企业之列。

(2)2004年5月被称为中国轿车市场的“黑色5月”。连续三年增幅保持50%以上的中国汽车市场,2004年5月份的销量出现全面滑坡,比上月骤然下降20%,库存积压量占到总产量的的10%以上,有的企业销售量下滑30%以上。专家预计,2005年我国轿车产能利用率将跌到55%。产能过剩必将导致竞争加剧和利润下降。据报道,我国许多地方目前仍然在上马汽车项目。目前全国27个省市已建成汽车生产线,整车制造企业达123家。

(3)2004年5月17日,轿车销售季军上海通用汽车集团宣布正式启动“别克突破2005”战略行动,开始全线降价。一个月之后,占有中国轿车市场30.8%份额的大众品牌也开始全系列降价。这是中国轿车销售前两名首次联手降价。据有关部门统计,2004年6月份我国汽车销售价格比2003年同期下降9%。

解析:(1)商品的价格是有价值决定的,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商品生产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提高,其价值量不断降低;又由于汽车产品的供应量大大增加,而同时市场需求量并没有随之提高,所以汽车产品的价格下跌成为必然。

(2)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重要内容,合理的降价销售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行为,它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实惠,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扩大市场占有率,促使企业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获取更大经济效益。同时,还能促进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但降价也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否则就会使企业和国家的利益受损。对于价格战中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要依法予以制止。

(3)一个企业及其产品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一定条件下,降价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策略。但从长远看,还在于加强技术开发,在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否则,近日用降价夺来的市场,明日就可能因技术差距,或者产品和服务质量跟不上而被迫让出。

巩固训练:1、2004年6月11日在中央电视台广告部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国汽车产业品牌营销高峰论坛》上传出消息,车价仍有下降空间,降幅在10%--20%左右。其中中高档车降幅较大,低档车降幅较小。

当前,众多厂商都认为汽车的价格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你如何看待车价下降这一现象?作为汽车生产厂家,除了降价外,你认为还应该怎么做?

答:(1)价格竞争是企业间进行竞争的重要手段。价格和供求关系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价格的变动会影响供给和需求。如果某汽车生产厂家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来缩短个别劳动时间的前提下降价销售,则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使消费者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这种降价方式是可行的;反之,则是不可行的。

(2)①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通过生产适销对路、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取胜。②遵循并自觉运用价值规律,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③强化品牌意识,注重企业形象,搞好产品售后服务,积极为产品价值的顺利实现创造条件。

2、2003年国庆节前夕,某市小灵通业务正式开通运营,在市场上掀起了一股旋风,人门趋之若骛,短短几个月,用户突破10万大关。小灵通为什么在市场上能如此“灵通”?其实奥妙很简单:便宜。由于小灵通是市话的延伸,因此各地电信部门都按照3分钟两角钱的市话价格收费。小灵通对比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手机,竞争力不言而喻。

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学道理?小灵通的“灵通”给商品生产者什么启示?

答:(1)材料反映了价格的变化会影响供求。因为小灵通通话价格低廉,因此受消费者的欢迎。

(2)商品生产者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生产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产品。

高中高三政治神奇的货币教案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

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新课程学习

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

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

纸币。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3-5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3)、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课本p5页,了解一下。

3、纸币

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1)纸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3)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7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需要

本质

基本职能

商品交换 ――――→货币――――→ 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纸币――――→含义、产生、发行规律、正确对待使用纸币(四)实例探究

[例1] 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 )

A.有了商品就有了货币 B. 先有商品后有货币

C.先有货币后有商品 D. 商品货币同时存在,同时产生

答案:B

[例2] 货币的本质是( )

A.一种商品 B.纸币 C.一般等价物 D.流通手段

答案:C

[例3] 某商店一件上衣标价150元,货币在这里执行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答案:A

[例4]下列对纸币的认识正确地有( )

A. 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国家可随意决定发行数量

B. 纸币发行量过少会引起物价上涨

C. 制造假币是违法的,持有、使用假币不受法律制裁

D.纸币在流通中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答案 D

课余作业

人们用1000千克大米交换一两黄金,这种交换活动是不是商品流通?为什么?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1.2 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2、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3、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5、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

1、 信用工具

2、 外汇

教学难点

1、 外汇

2、 汇率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课上采取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货币的本质,知道了货币的职能,并且知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等职能,给人们的商品交换带来了便利。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流通工具,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一部分学生可能互相讨论;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

学生回答:信用卡、借记卡、灵通卡等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工具怎么使用,有什么好处、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吗?

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信用工具和外汇”这一框。

(二)进行新课

1、信用工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

1、在核算经济往来时,通常使用什么结算方式?

2、你在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什么样的信用工具?

3、对使用信用工具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展开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回答的提问,继续设问:什么是信用卡?如何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总结:

(1) 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

(2) 信用卡

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使用信用卡消费更加简便、使用、高效与安全。我们应该学会使用信用卡。(了解常用信用卡的使用)

教师活动:出示一张支票(复印单)——这是我们学校为了购置多媒体给三联家电的一张票据,请大家看看,知道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点拨:总结学生结论,引导学生知道

(3)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开出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帐户。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学校从北京某公司购进一批餐具,我们学校应该怎样和这个公司结算呢?是否仍用支票结算?

学生活动:看书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汇票

支票一般用于同城结算,外埠结算一般使用汇票。汇票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又分为电汇和信汇。

汇票的使用,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2、外汇

教师活动: 多媒体展示欧洲优美的风光,假期间我计划去欧洲旅游,在那里我能使用人民币消费、购物吗?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

(1)含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工具。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等。

在经济生活中大家要了解外汇的特征(以外国货币表示;可自由兑换)以及外币与外汇的关系: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学生活动:思考p10“人民币外汇牌价”两个练习题,教师总结:

(3)人民币外汇牌价:

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汇率是经常变动的,为什么汇率经常变动?我国在美国、日本等国再三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为什么保持汇率稳定,人民币不升值?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然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教师点评: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外汇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或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的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

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汇率的升降调节进出口贸易;可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可以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等。

因为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深刻理解这些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生活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四)实例探究

[例1] 下列关于信用卡的说法正确地是 ( )

A、任何机构都可向社会发行信用卡

B、持有信用卡,可在任何消费场所进行消费和购物

C、持有信用卡,在消费时就可不受存款数量的限制

D、持有信用卡,可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

答案:D

[例2]支票和汇票的共同点在于( )

A、其使用都避免和减少了现金交易带来的麻烦

B、都能在市场上流通转让

C、都用于外埠结算

D、都是商品,和货币一样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答案:A

[例3]外汇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 ( )

A、是用于同城结算的支付手段

B、是用于外埠结算的支付手段

C、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D、是用于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的支付手段

答案:C

[例4])在国际外汇市场,1998年7月份,美元兑换日元的汇率为100美元=14000日元,到了1999年1月,汇率是100日元=0.909美元。这就是说 ( )

A、日元升值了

B、美元升值了

C、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下降了

D、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下降了

答案:A D

课余作业

1、 利用业余时间到银行调查了解信用卡的有关知识与使用情况

2、有条件的同学亲自办张借记卡、灵通卡,用借记卡和灵通卡消费,体验信用消费的优点。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了信用卡、外汇和汇率的有关知识,知识点比较多,涉及面比较广。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把握住信用卡和外汇这两个重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教学中注意双向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经济生活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切忌机械记忆。

高中高三英语复习教案:Making the news


1 occupation【课文原句】

occupation工作/ 职业

他的职业是什么?What is his occupation?

辨析:occupation, job, work和profession 这四个名词都有“工作”之意。

occupation较为正式,经常用在填写表格上。

job是可数名词,可指一个单独任务,也可指工作职位。

work是不可数名词,泛指一切工作。

profession一般指需要专门技能,尤指需要较高教育水平的某一行业、职业,如医生或律师。areer指经过专门训练,终身愿意从事的职业。

选词填空 occupation, job, profession, work

a. please state your name, age and_________ below.

b. I have a few _____ to do in the house this morning.

c. Looking after children all day is hard____.

d. His ability carried him to the top of his ____

2.cover使服从,顺从

常见搭配:submit sth (to sb).(向某人)提交某物 submit(oneself)to 听任

①请提交你的申请表。please submit your application form.

②我不肯听任他的控制。I refuse to submit(myself) to his control.

3.assist 聚集 常见搭配:

concentrate on (doing) sth 专注于(做)某事

concentrate the /one’s mind 集中注意力; 聚精会神

concentrate one’s effort/attention on sth 集中力量/注意力于某事

concentration n. 专心;聚集

完成句子

a.Stop talking an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心工作 )

b. Nothing ____________________ ( 集中注意力 ) better than the knowledge that you could die tomorrow.

c. I decided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全力以赴 ) finding somewhere to live.

4.acquire课文原句】

acquire vt. 获得,取得

1)他是如何获得他的财富的。How did he acquire his wealth?

2)我们逐步获得了做这项工作的经验。Gradually we acquired experience of how to do the work.

辨析:acquire, obtain, gain, get, win, earn, secure这些动词均含“获得、取得、得到”之意。

acquire: 强调通过不断的、持续的努力而获得某物,也指日积月累地渐渐地获得。书面语用词。

obtain: 较正式用词,着重通过巨大努力、要求而得到所需或盼望已久的东西。

gain: 侧重指经过努力或有意识行动而取得某种成就或获得某种利益或好处。

get: 普通用词,使用广泛,可指以任何方式得到某物,也不一定要经过努力。

win: 主要指通过努力、斗争、比赛等而获得胜利。

earn: 侧重指依靠自己的劳动或因付出价与有功而获得。

5.have a good nose for sth课文原句】

have a good nose for sth = have an eye for …/ have an ear for .. 有眼光/ 对..感兴趣;对…很敏感;很善于发现

1)她对音乐感兴趣。She has an ear for music .

2) 他是个善于收集丑闻的记者。He is a reporter who has a nose for scandals.6.assess【课文原句】

assess vt 评价,评定;估算 常见搭配:assess sb./sth(as sth) 评定某人或某物(为… )assess+wh-从句 评定…… assess sth (at sth)将某物估价(为……)

1) 他这么懒很难评估他的能力。He’s so lazy that it’s difficult to assess his ability.

2) 一栋建筑物是否值得保存有这个委员会来评定。The committee assesses whether the building is worth preserving.

3) 他们将这所房子估价为25万美元。They assessed the value of the house at $25,000.

知识assessment n. 看法,评定assessor n评判员

7.inform 【课文原句】

inform vt.通知;告知 常见搭配:inform sb. of /about sth通知某人某事

inform sb. +从句…告知某人……keep sb. informed 随时告知某人

1) 他向警察报告了那起抢劫案。He informed the police of /about the robbery.

2) 我通知他必须12点出发。I informed him that he must start at 12o’clock.

3) 有事随时通知我。Keep me informed of what happens.

8.depend on【课文原句】

depend on 依赖,依靠,取决于,随 ... 而定

常见搭配:depend on/ upon sth/wh-从句 依靠/取决于某事/…depend on/upon sb./sth. doing。。。 相信/指望…做某事

1)一切生物都依赖太阳生长。All living things depend on the sun for their growth.

2) 你不要指望他准时来。You can’t depend on his/him coming on time.

3)我们的成功取决于我们是否努力工作。Our success depends on whether we work hard or not.

知识dependence n.依靠,依赖 dependent adj.依靠的,依赖的

That depends./ It (all )depends 视情况而定。

9.case $ accuse…of 【课文原句】

1) case n.情况;病例;案例;容器;箱子

① 他总是这样。That is often the case with him.

② 这位病人是流感的病例。The patient is a case of flu.

③ 博物馆中的展品常摆放在玻璃橱里。Exhibits in museums are often displayed in glass cases.

常见搭配:in case 即使;免得;以防万一(引导的状语从句常用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或用should+do) in case of… 即使……;万一…… in no case 决不(置于句首时,句子用部分倒装) in this/that case即使这样/那样 in any case无论如何

①带上伞以防下雨。Take the umbrella with you in case it rains/should rain.

②我决不会背叛我的祖国。In no case will I turn against my motherland.

③听说星期天得加班,那样的话我们就没法去看电影了。It is said that we’ll have to do extra work on Sunday. In that case, we can’t go to a movie.

2)accuse sb. of (doing )sth.因……而指责/控告某人

①警察指控他犯了谋杀罪。The police accused him of murder.

②她控告他偷了她的表。She accused him of stealing her watch.

知识

charge sb. with (doing) sth 指控某人犯……罪

blame sb. for (doing) sth /blame sth on sb.因……而责怪某人

10.so as to【课文原句】

so as to 为的是,以便

1)为了赶上最后一趟车,他跑得很快。He ran quickly so as to catch the last bus.

2)他练习讲英语是为了提高口语。He practised speaking English so as to improve spoken English.

in order to +动词原形、so as to +动词原形和to+动词原形都可以引导目的状语。有时为了表示强调,也可以将in order to do、 to do 等放在句首,而so as to do 一般不放在句首,也比较口语化。表达否定的目的时,可以用in order not to do和so as not to do 这两种结构。

为了赶上火车,我早上五点起床。

① In order to /To catch the train, I got up at five a.m.

② I got up at five in order to / so as to /to catch the train.

③ I got up at five in order that I could catch the train.

11. guilty【课文原句】

guilty adj有罪的,犯罪的;内疚的

常见搭配:be guilty of 有……罪 be guilty 对……内疚

1) 这个美国男子被证实犯了谋杀罪。The American man was proved guilty of murder.

2) 他因没有常去看望父母而感到内疚。He felt guilty about not visiting his parents more often.

12. demand 【课文原句】

demand 1)vt (强烈)要求;需要 常见结构:demand sth. 需要……;要求 ……

demand to do sth. 要求做某事 demand that…(从句谓语要用should +do)需要/要求…….

① 这种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The work demands great patience.

② 我坚决要求见经理。I demand to see the manager.

③ 反对派要求把所有事实公之于世。The opposition have demanded that all the facts should be made public.

2)n. 要求;需求,需要;所需之物 常见结构:in demand 需求大 on demand 一经需求 make demands on对……提出需求

他们拒绝了工会的需求。They rejected the demands of the union.

1. 一位专业摄影师___________________2. 随身携带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渴望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集中精力于___________________

5. 专修一门课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6. 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获得你需要的所有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有对新闻非常敏感的 “嗅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依赖 _________

10. 职业诀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有证据支持我们的故事_________

12. 说出全部真相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查明故事被遗漏的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

14. 完全搞错了_____________

15. 指控某人做某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 事情是这样的。_________

17. 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18. 理应做过某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安排采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盼望做某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当记者的首次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故意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为某人辩护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润色语言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被印制成胶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在……前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与某人约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对……做调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从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把……传递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着手做某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a professional photographer 2. bring with 3. be eager to do 4. concentrate on

5. take a course 6. later on 7.acquire all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to know

8. have a nose for a story 9. depend on 10. a trick of the trade

11. have the evidence to support our story 12. tell the whole truth

13. find out the missing part of the story 14. get the wrong end of the stick

15. accuse sb. of (doing) sth. 16. This is how the story goes. 17. so as to

18. be supposed to have done 19. arrange an interview 20. look forward to (doing) sth.

21. the first assignment as a reporter 22. on purpose 23. defend…against…

24. polish the style 25. be processed into film negatives 26. ahead of 27. last of all

28.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sb. 29. do some research on 30. work on 31. pass… on to… 32. set (out)to do/ set about doing

高中高三英语专题复习教案:基础写作


教学目标:学生进一步熟悉基础写作的特征和基本要求,培养正确的写作思路及方法,掌握常用的写作模式和句型。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培养写作兴趣。

教学重点:如何审题;如何进行信息整合;上下文的承接。

教学难点:写作思路及方法的培养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引导学生体会与模仿。

一、 基础写作题的特点

高考设置基础写作题的目的是要检测考生最基础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如用词的合理性、句子结构的复杂度、语法运用的正确性、信息内容的完整性、句子之间的连贯性等。因此,基础写作题与往年的书面表达依然会有很多相似点,但也会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1.写作题材贴近考生的学习和生活。历年来高考作文题的题材都非常贴近考生的学习和生活,如校园活动、校外见闻、交友、旅游、以及与考生有关的话题讨论等。可以预料明年高考写作题的题材还会在这些范围内,并为所有考生所熟悉。

2.写作的题材主要是故事性描述和应用文。历年的基础写作题的题材也会与往年书面表达相似,主要有故事性描写和应用文写作两大类。命题形式可能是看图写故事、看图表说明、根据表格信息完成一封短信或一份通知这类的应用文等。

3.内容呈现的方式具有半封闭性。作文试题逐步走向开放将是大势所趋。但是,基础写作题还只能是半封闭的,其特点是写作的内容是被规定了的,考生必须将文章所规定的信息点完整、全面地表达出来,但对于语言表达的方式、信息组织的先后秩序、需要补充哪些必要的信息等,考试又有一定的自主构思空间。

4.用5句话表达。这是基础写作题与往年书面表达题最显著的不同点。往年是规定字数(100词左右),句子的数量不作规定,所以很多考生为了不犯句法错误总是使用一些简单句。而历年的基础写作只能用5句话来表达题目所给的全部信息点,但所给的信息点与往年的书面表达相比并不会减少,所以,用5个简单句很难完成任务,必须使用复合句或并列句来综合多个信息点,而且还要照顾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语意上的连贯。从只一点来说,基础写作题对考试运用语言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了。

二、基础写作题提出的新要求

1.信息组织能力。信息组织能力包括信息归类、信息排列和信息表达三个环节。对于题目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点,考生首先需要依照一定的标准将信息进行归类,并初步计划将哪些信息放到同一个句子中;其次是将信息进行合理的排列,排列必须依照一定的标准,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第三是选择表达的秩序,确定句子之间的先后顺序,这既要考虑语句上能否衔接,还要考虑语意上的连贯。在组织信息的过程中,还要对某些信息进行必要的增删,使文章意思连贯、语言畅谈、逻辑严密。

2.运用复杂句子的能力。在整理和归类信息点之后,就需要正确地使用比较复杂的句子,综合的表达信息。复杂句子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复合句或含有非谓语动词、介词短语的复杂句。复合句主要有三类:含有名词性从句的复合句,含有状语从句的复合句,含有定语从句的复合句。

第二类是并列句或带有并列成分的复杂句。连接并列句或并列成分的并列连词主要有四类:表示意义引申的并列连词,如and,both… and,not only…but also,and… as well,not… nor,neither… nor等;表示选择的并列连词,如or,whether… or,either… or等;表示转折或对比的并列连词,如but,while,whereas,only等;表示因果关系的for。此外,therefore,besides,however,nevertheless,moreover,furthermore,what’s more,in addition,on the contrary,after all等连接性状语也可以在句子之间起连接作用,表示分句之间的并列关系。

第三类是一些特殊句型,如使用强调句、倒装句、含有with复合结构的句子、there be开头的句子、以形式主语it 开头的句子等。

正确使用各种句型,不仅能够完成题目所要求的任务,还能使文章的句式变得丰富、行文更加流畅、中心和主旨更加突出。

三、基础写作题的备考策略

在基础写作的备考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养成一些良好的写作习惯,如认真审题、巧妙构思、常写草稿、工整书写、仔细核对等好习惯,另一方面在组织信息和训练复杂句子结构方面要多下工夫。下面以“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英语科考试说明”中的样题为例,探讨如何备考基础写作题。

第一节:基础写作(共1小题,满分15分)

假设你最近参加了由某电视台举办的中考生英语演讲比赛并获奖,该台准备组织获奖者去北京参加一次英语夏令营活动,下表是这次活动的时间安排和活动内容。

【写作内容】

电视台就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征求你的意见。请按照以下要求用英语以书信形式给予答复。

1.选择适合你的时间并说明理由;

2.解释你只能参加其中的两项活动(听英语讲座和教外宾学中文),虽然你认为所以的活动都很有意义;

3.说明你选择的理由:听英语讲座了解英美文化的信息;教外宾学中文因为2008北京奥运会让越来越多的外宾想了解中国。

【写作要求】

1.必须使用5个句子表达全部内容

2.信的开头和结尾已给出。

3.夯实基础,掌握基本的句子结构及其用法。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用词不准和句子结构错误是写作失分的“罪魁祸首”。夯实基础、掌握基本的句子结构及其用法是基础写作备考的主要任务,完成这项任务可以分步骤进行:

教学内容与过程:

Step one: Greetings and dictation

Step two: 讲练结合,并就学生作文较常出现的错误进行点评,讲评过程注意把握好学生作文中的常见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失分。

Step three: 就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常见错误进行适当的点评。

Dear Sir or Madam,

I’m glad to be invited to the English summer camp. ①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arranging so many activities, such as English corner, English lectures, English films, English songs, English plays and helping foreigners learn Chinese. ② I am sure all the activities will do a lot of good to us students. ③ But it is a pity that I can only take part in two of them, because I will have to spend some time in doing my research project. ④ I would like to listen to the lectures, by which I will learn some about western culture, and help foreigners learn Chinese, as more and more foreigners want to know about China and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⑤ I want to see my grandparents in the country right after our school finishes in mid-July, so I am going to attend the camp from August 15th to 22nd.

Thank you very much.

Yours truly,Li ping

第一步:练习写简单句,练就写简单句基本不犯语言错误的“真功”。考生必须熟练掌握英语的五种基本句型,尤其是:“主语+谓语+(其它成分)”;“主语+系动词+表语”。

附五种基本句型:

1.主语 + 连系动词 + 表语,可用于这种句型的连系动词分成两类:表示变化的:turn,become,get,go,stay,remain等;表示状态的:be,seem,look,feel,taste,smell等。

2.主语 + 不及物动词,注意:不及物的短语动词也可用于这个句型,如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my hometown. 另这种句型中常有状语,且不用于被动语态。

3.主语 + 及物动词 + 宾语,及物的短语动词也可用于这种句型。但如果短语由“动词 + 副词”构成,作宾语的代词只能置于其中,作宾语的名词则既可置于其中也可置于其后;如果短语动词由“动词 + 介词”构成,无论是代词还是名词作宾语,一律置于其后,如:他考虑了(它)这个计划一夜。

He thought it / the plan over all the night.

He thought over the plan all the night.

He thought about it / the plan all the night.

4. 主语 + 及物动词 + 间接宾语 + 直接宾语,一些间接宾语可改成一个由to引起的短语,表示动作是“向谁”做的;一些间接宾语可改成一个由for引起的短语表动作是“为谁”做的。

如:我给他一些钱。/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

I gave him some money. / I gave some money to him.

He bought me a book. / He bought a+ book for me.

5.主语 + 及物动词 + 宾语 + 宾补,必须注意有多种形式都可以作为宾补的成分,如:n,adj,to do,省略to的不定式,介词短语等。

如表示独一的头衔、职位或身份的名词作宾补时,不用冠词:我们选他当班长。 We made him monitor.

第二步:练习运用复杂句。要提高运用复杂句的能力,考生必须要攻克三个易错点:一是主句与从句之间主谓结构混乱,造成主句缺谓语;二是没有掌握关联词的用法,错用、多用、漏用关联词;三是该使用简单句的地方人为地复杂化,如可以用分词或介词短语来表达的,却偏要用从句。

此外,简单句用得太多,会造成文章读起来乏味。在评卷员看来,同样意思的内容,能够运用比较复杂的句式结构来表达,当然会认为其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比只会用简单句来表达要强,评分自然就高。

1.巧用非谓语动词。运用非谓语动词,可以使文句看起来更简洁,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重点更加突出,增加文采。如:I covered my ears, trying to keep the noises out, but failed. (2004年广东卷)

2.巧用with复合结构。“with+名词/ 代词+现在分词/ 过去分词/ 形容词/ 副词/ 介词”结构,常作伴随状语以增加被描绘内容的生动性和情感性,使文章读起来更简洁明了。试以下两个句子:

I couldn’t go on studying because there was so much noise troubling me. (普通)

I couldn’t go on studying with so much noise troubling me. (高级)2004年广东卷

3.巧用复合句。高考评分标准强调使用语法结构的数量和复杂性,鼓励考生尽量使用教复杂的结构,并且对由此产生的错误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如果恰当运用各类从句,就会使文章出彩。如2006年广东卷:What’s more, people have easy access to the Internet, which enables them to send and receive e-mails whenever they like. (定语从句)

4.巧用倒装句、感叹句、强调句、虚拟语气句等。使用这些句式可使文章化平淡为生动,加强语气,使评卷老师感受作者的强烈情感。如以下几个句子:

(倒装句)Only in this way can Internet Bars be well used by people.

(感叹句)I thought, “How hard mum is working! She must be very tired.”

5.巧用排山倒海句式。如能运用一个个排比句、对偶句、不定式或短语,可令文章增色不少,给评卷员眼前一亮的感觉。如:The purpose of the program are to make our school more beautiful, to make the air cleaner and fresher, and to turn our school into a better place for us to study and live in.

第三步:结构要清晰而流畅,巧用过渡词。众所周知,语言的层次不是传统语法所说的句子,而是语篇。语篇指的是一系列连接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一篇好的文章不但句子正确,要点齐全,更重要的是有效地使用了语句间的连接成分。因此,恰当使用好连接性的词语和句子,是使作文获得高分的一个重要因素。

附高中英语书面表达常用的过渡词语和表达方式:

1.文章及段落起始的过渡词语:to begin with; generally speaking; first of all; in the first place; in general; generally; in my opinion;

2.文章及段落结尾常用的过渡词语:therefore, thus; in conclusion; in brief; to sum up; in a word (注意:要避免在这些短语之前用“so”)

3.常见的表示先后次序的过渡词语:first; second; next; eventually; since then; afterward; meanwhile; therefore; immediately

4.常见的表示因果关系的过渡词语:accordingly; for this reason; as a result; in this way; consequently; so; due to; therefore; because of; thus

5.常用于比较和对比的过渡词语:in contrast with; similarly; on the contrary; different from; likewise; equally important; on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6.常用于表示举例的过渡词语:a case in point; for example; that is; for instance

7.有关描写图表的过渡词语:during this time/ period; apart from; compared with; from the above table/ chart/ graph; on average; below/ above the average; increase/ reduce/ decrease by

8.常用表示强调的过度词语:furthermore; moreover; besides; in fact; indeed; in particular; what’s more; in addition;

高中高三语文修辞复习课教案范文


课题:修辞(修辞方法)
复习第一课时
课型:复习策略指导课
教学目标:
学会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学会把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重点;
学会设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方法;
学会调控修辞方法部分的训练内容。
教学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课前预习:
学生解答近几年高中会考、高考中有关修辞方法部分的试题(印成讲义),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统计分数);学生分析试题中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形成对修辞方法部分考核的初步感知,以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
教学过程:
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可能一:不知道,或不太知道。
可能二:根据高考说明回答“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师提示:要理清一个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其根据有哪些?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应该根据以下两方面——
考试说明(包括会考高考) B、考试试题
结合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分解出如下4个能力考核点:(幻灯投影)
能够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列出8种,会考列出12种);
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
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
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二、把握修辞部分的复习重点
教师提引:目标的确立,为我们把握复习重点提供了范围。目标是针对所有学生的,而复习重点则应该是针对个人的。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围绕目标,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说各自的想法及做法。
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如下:
根据考试命题的倾向:
会考的选择题中,修辞方法是必考题,题型已由单一的辨识题演变为辨识修辞方法与理解表达作用结合考的形式。
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而是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b 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c 语言运用题(第五大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造句)。② 根据自己的知能结构现状:
在预习中,我们利用会考高考试题作了先测,大家可以针对自己答题的情况,分析自己在修辞方面掌握的程度,找出薄弱点,以此作为自己以后复习的重点。
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1.教师导引:确立了复习重点后,我们还要设计好合理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使复习真正有效。我们要时刻都有学习效率观,并努力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科学地安排复习的内容、复习的时间,这样才是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如何设计有效的复习方法。
2.学生讨论献策,教师点评。
3.师生共同小结:
遵循的原则: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以训练带知识的原则,
查漏补缺及时矫正的原则。
具体的方法:
辨识题。我们要善于抓住各修辞方法的特征加以辨析,特别是几种不易辨别的修辞。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来分析。辨识题的复习要结合理解题同时进行。
理解题。对于理解语意,我们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并且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表达作用,我们则既要考虑各种修辞的一般作用,也要考虑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作用。
评价题。我们要掌握各种修辞在具体运用中的要求,也就是要掌握评价的标准。评价题虽不常见,但也应做好相应的准备。
运用题。往往是综合题,需要我们考虑各方面的命题要求,既有修辞上的,也有可能是句式上的,还有可能是内容上的。我们可以结合小写作练习进行。
调控训练内容
教师提问:
大家都很反对“题海战术”,但缺乏必要的训练,也是不可能形成能力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好训练的“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调控自己的训练呢?大家不妨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指点以下内容:
大家可以对《强化训练精编》中的修辞练习题作一分析,按照复习目标中的四个考查点,看一看这个练习题题型分布得合理不合理?
(辨识题太多,运用题、评价题太少)
每一个能力点大致需要训练多少次才能达标?
我们还应该再增加一些什么题型才能复习到位?
师生一起总结:
对现有的训练材料,我们千万不能拿来就作,不加辨析,不加选择。否则既有可能造成无效劳动,也有可能造成训练不到位。
要调控好训练,应注意几点:
要注意题型分布的合理。
要根据自己的现状确定训练的“度”。
要会选择有效的训练题。
要学会控制训练的节奏。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没有在修辞本身的认知上作更多的讨论讲解,而是着眼在如何复习修辞,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提高自我复习的能力,能够提高语文学科元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终身需要的能力。
这种元认知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应该学哪些内容?”“我应该如何地学?”“我学的效果怎样?”“我应该怎样改进自己的学习?”等等问题。
语文学科的知识是非结构性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只会被动的学习,而毫不讲究学习策略,决不会提高语文的素质。
因此,希望大家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元认知能力。这才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
六、作业布置:
作修辞练习,并思考评价修辞运用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中高三政治复习多彩的消费教案”一文,希望“高中高三政治复习多彩的消费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三政治经济生活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