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写字教案《学习“海绿钱”》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按质按量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写字教案《学习“海绿钱”》,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教学内容:

学习“海 绿 钱”

教学目标:

1.学会认真读贴,分析字型特点,学习临贴方法。

2.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难点:

钱和绿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1.师生问好,检查上课的准备情况。

2.引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范字:海 绿 钱

2.观察这些字的字形特点。

3.教师小结并板书

(1)点斜右下,中点稍左,提斜右上,距离相等,左窄右宽。

(2)撇折尾尖,两笔靠紧,提略靠紧,中横较长,左窄右宽。

(3)直撇斜左,横起撇中,横距相等,竖提穿横中,左窄右宽。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1.教师范写,强调笔画书写方法。

2.巡视辅导学生练习书写(强调双姿)

四、教学评价。

1.指导自我评价。

2.检查学生书写情况。

fwr816.cOM展读推荐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写字教案《学习“息照京”》


教学内容:

学习“息 照 京”

教学目标:

1.学会认真读贴,分析字型特点,学习临贴方法。

2.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难点:

息的心字第和照的四点底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1. 师生问好,检查上课的准备情况。

2.引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范字:息 照 京

2.观察这些字的字形特点 3.教师小结并板书:。

(1)自字端正,左右斜左,卧钩平斜,三点相离,上窄下宽。

(2)日字窄长,左右同高,左右斜左,三点右斜,下宽托上。

(3)点局横中,口字居中,竖对中点,两点对称,上宽下窄。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1.教师范写,强调笔画书写方法。

2.巡视辅导学生练习书写(强调双姿)

四、教学评价。

1.指导自我评价。

2.检查学生书写情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教法学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师生谈话导入。
2、课件出示
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成绩124108136132
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理解题意,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下面让咱们去看看五(1)班7名同学正在进行的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
设疑:老师知道这组学生中有一名同学叫刘云,他的成绩是25.8米,你们猜猜他在这组中可能排在第几?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统计表。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朋张炎赵丽
成绩/m36.834.725.824.724.624.123.2
从他们的成绩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刘云同学排在第几?为什么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呢?
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合适吗?(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掷沙包的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介绍中位数
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都会产生影响,为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最中间的数据它的优点是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师:那么,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动手尝试,按大小排列找出中位数24.7 。
师小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a 、按大小顺序排列 b、最中间的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3、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4、教学例5
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学的跳远成绩表
姓名李志强陈文王文贤赵军张鹏刘卫华于国庆
成绩/m3.062.902.743.522.832.892.78
师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1)让学生分别求出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同桌之间议一议,说一说。
2.96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
(3)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5、知识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
2、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生读题,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汇报交流。
3、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
学生讨论自由解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中位数
例4 例5
中位数 24.7 2.89 (2.89+2.90)/2=2.895
按大小顺序排列
数据个数奇数:最中间的数据 数据个数偶数:最中间两数的平均数
教后反思: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 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五年级上册第七课写字教案《学习“顺很创”》


教学内容:

学习“顺 很 创”

教学目标:

1.学会认真读贴,分析字型特点,学习临贴方法。

2.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难点:

顺的左边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1.师生问好,检查上课的准备情况。

2.引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范字:顺 很 创

2.观察这些字的字形特点

3.教师小结并板书

(1)左右两边高低.长短.宽窄基本一致。

(2)左边窄,右边宽。左边笔画少略疏,右边笔画多略紧。

(3)左边宽,右边窄。左边笔画多略细,右边笔画少略粗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1.教师范写,强调笔画书写方法。

2.巡视辅导学生练习书写(强调双姿)

四、教学评价。

1.指导自我评价。

2.检查学生书写情况。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八课写字教案《学习“峰励和”》


教学内容:

学习“峰 励 和”

教学目标:

1.学会认真读贴,分析字型特点,学习临贴方法。

2.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难点:

峰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1.师生问好,检查上课的准备情况。

2.引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范字:峰 励 和

2.观察这些字的字形特点

3.教师小结并板书:左小稍偏上,右宽长。左边略宽,右边略低。左边长,右边 短居中。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1.教师范写,强调笔画书写方法。

2.巡视辅导学生练习书写(强调双姿)

四、教学评价。

1.指导自我评价。

2.检查学生书写情况。

3.教师小结,布置课后练习。

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写字教案:学习“冷 雷 羔”


教学内容:

学习“冷 雷 羔”

教学目标:

1.学会认真读贴,分析字型特点,学习临贴方法。

2.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难点:

雷和羔的四点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要求。

1.师生问好,检查上课的准备情况。

2.引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范字:冷 雷 羔

2.观察这些字的字形特点

3.教师小结并板书:点画要注意上下呼应,左右呼应。

三、书写实践与练习指导

1.教师范写,强调笔画书写方法。

2.巡视辅导学生练习书写(强调双姿)

四、教学评价。

1.指导自我评价。

2.检查学生书写情况。

3.教师小结,布置课后练习。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十课写字教案《食字旁 春字头》


教学内容:

食字旁 春字头

教学目标:

1.掌握食字旁和春字头的字的书写要领。 2.练习书写食字旁和春字头的字。

教学重难点:

食字旁:形态较窄长,竖钩在撇与横钩中间起笔,钩锋对准字的中心。略高 右边。

春字头:宽大开张,要能覆盖下面的部分;三横长短相近,不可写成“三” 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写食字旁和春字头的字。

二、指导

1.出示小黑板。 饲

2.学生观察字形。

3.讨论交流。

(1) 食字旁:形态较窄长,竖钩在撇与横钩中间起笔,钩锋对 准字的中心。略高右边。

(2) 春字头:宽大开张,要能覆盖下面的部分。 春字头的三横长短相近,不 可写成“三”字。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

6.分析常见病因。

(1) 食字旁:① 字左太小。 ② 字形歪斜。 春

(2) 春字头:① 三横长短错误。 ② 撇、捺不开张。

三、练习

1.描红、临写“雷、雪、露、霜”和“春、泰、奏、秦”。

2.临写一段话。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 大红灯笼。

3.完成“想一想”。 春字头的三横为什么不能写成“三”字?

四、总结全文

概括本课内容。 五年级下册写字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课写字教案《山字旁 立刀旁》


教学内容 :

山字旁 立刀旁

教学目标:

1.掌握山字旁和立刀旁的字的书写要领。

2.练习书写山字旁和立刀旁的字。

教学重难点:

山字旁:中竖稍长,竖折向右上斜位置偏上。

立刀旁:形态窄长,比字左部件要长,短竖在竖钩左边中间偏上处 起笔。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指导

1.出示: 划 峡 今天,我们来学写山字旁和立刀旁的字。

2.学生观察字形。

3.讨论交流。

(1) 山字旁的中竖稍长,竖折向右上斜位置偏上。

(2) 立刀旁:形态窄长,比字左部件要长,短竖在竖钩左边中间偏上处起笔。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

6.分析常见病因。

(1)山字旁:① “山”部过长。 ② “山”部过低。

(2)立刀旁:① 短竖与竖钩较远。 ② 距离太近。 三、练习 1.描红、临写“峡、崩、岷、岳”和“划、创、刑、则”。

2.临写一段话。

寂寞多年的荒山如今已枝繁叶茂,当风儿吹过的时候,便涌起 阵阵林涛。

3.完成“想一想”。

山字旁和立刀旁的字, 其书写要领是什么?你还能举出哪些山字旁和立刀旁的字 例来?

四、总结全文

概括本课内容。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一单元,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裹着,《迟到》中爸爸那温暖的眼神,《秋天的怀念》中妈妈那声嘶力竭的呼喊,《被袋里装的是什么》中那一沓沓的家信,都让我们深深的感动。今天,让我们随着这秋日的落叶一起梦回唐朝,与唐朝诗人张籍一同吟诵一首古诗——《秋思》

1、板书课题。

2、一首诗的诗题就像是诗的眼睛,它能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所以咱们在读诗之前一定的好好读读题目!

3、指名读。并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4、师:是啊,这是张籍在秋风乍起,落叶纷飞时抒发自己思念之情的一首诗。在宋代王安石眼中思念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思念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思念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品味一下吧!。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读诗。正音:见重

3、全班齐读。

4、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5、师:同学们,古诗的朗读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讲究节奏,这种节奏就是古诗所特有的美——韵律美。同学们,你们也能这样有节奏的读这首诗吗?自己在小组里面试试吧!

6、小组练读。指名小组读,齐读。

师: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够,咱们要想读好诗,还要做什么准备啊?对,还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自学方式,自由研读古诗吧!弄懂诗意。

7、指名交流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师:秋风又起,客居洛阳的张籍准备写一封家信抒发自己万重心意。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诶,我突然发现全诗28个字中没有一个“思”字,那诗人的思念你们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诗人把思念藏在哪儿呢?捧起书,拿起笔,再读读诗句,哪些词的背后藏着诗人深深的思念呢?2、学生自由读悟。3、交流。预设: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见到的是秋风后面那不可见的——家。那么,就请你把悲哀、思念---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吧。读:

张籍的家在哪?在洛阳吗?有谁知道?

生:交流张籍资料。(课件出示)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大家想一想,那时,诗人伫立在街头,看见漫天飞舞的黄叶,他的内心会怎样?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吗?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再读。

师: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

生: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他表达的是什么心情呢?

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

师: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意万重”吧!齐读前两句。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秋思,秋思,思还藏在哪里呢?(板书:说不尽又开封)

师:捎信人马上要走,所以匆忙之间----(指板书,生读:说不尽),因为意万重,所以----(指板书,生读:说不尽)

3、师:我们再来看“封”字。“封”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意思是把信封上。那“开封”就是----“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打开,又合上,又打开……诗人为什么要重复这样的动作?

4、师:(课件)我们来看一下这幅图。诗人张开手要从捎信人手中拿回家书,在要回这封信的同时,他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5、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家书就是诗人与家人沟通的渠道啊!这封价值抵千金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6、他还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7、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诗人年年想回去,却年年不得行!这封饱含着万重意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8、他还会和捎信人说什么?

9、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有多少话要问,有多少情要表达!这封分量沉甸甸的家书,作者怎能轻易的就把它发走啊。在发走之前,他怎能不又开封呢!读——(课件: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

1、这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千百年都不会变,看,当年迈的母亲思念自己远在他乡的孩子时,她会轻轻的吟诵——师诵读。

2、当漂泊在外的游子疲惫、孤独的时候,她会轻轻吟诵——生诵读。告诉远方的亲人,她虽身在他乡,却心在故乡。

3、当独自在家的孩子想念远方的父母时,他会轻轻吟诵,齐诵《秋思》。用这首诗带去自己的思念。

五、拓展升华。

1、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瞧,这是唐朝另一位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和张籍的这首诗比较着读读,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读,交流。

3.全班交流。

4、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短短的时间就读出了这两首诗*同的情愫——思乡之情。是啊,张籍的思念是那封抵万金的家信,岑参的思念是一句淡淡的“平安”。就是这极平常、极平淡的事物、动作,却承载着一种不平常、不平淡的思念之情。难怪王安石会这样评价:“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六、总结。

1、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2、配乐背诵。

作业:

1、将这首朴实的诗带到远方的亲人耳边,为他们背诵这首诗,寄托你的思念之情。

2、课外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你会发现“思念、乡愁”这种情感的另一种内涵!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写字教案《学习“海绿钱”》”一文,希望“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写字教案《学习“海绿钱”》”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三年级下册健康第六课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