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智慧课堂》及《走向非洲,走向大洋洲》的感受

生活是多元的,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想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得也不例外,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大家都对心得体会很是熟悉吧,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怎样才能将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写好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读《智慧课堂》及《走向非洲,走向大洋洲》的感受,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403班汪浩然爸爸

外国语小学的内部教材《智慧课堂》和《走向非洲,走向大洋洲》读后,感想颇多。

这两本教材选材新颖,切入角度非常之好,可读性、趣味性都很强。《智慧课堂》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告诉孩子们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走向非洲,走向大洋洲》则以精美的图片配以简洁的文字,给孩子们展现了外面世界的多样和精彩,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比于现在以语数外为主的教育模式,这两本教材更能从根本上提高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发性。目前以强制性为主的教育方式,从表面上看来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取得高分,让家长高高兴兴地引以为荣。不过仔细分析一下,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了吗?孩子们会以读书为乐吗?恐怕适得其反。

我不是反对严师出高徒,只是在孩子们大多是小太阳的情况下,注重从每个孩子的个性出发,因材施教,培养性格,鼓励引导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学海无涯,与其强迫孩子们把一壶水喝下去,不如提高他们游泳的能力,激发他们畅游的兴趣;与其要求孩子们抄写课文,不如要求他们用这个时间去阅读几篇精美的短文;与其让孩子们整天限在作业之中,不如让他们选择几个小课题主动探索、提交报告。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我不是老师,所以对老师的苦心也体会不足,不过我相信家长和老师的目标是一致的,也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将孩子们培养成才!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读《教育走向生本》的心得体会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不教而教。郭教授认为,儿童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感悟不仅是学习的重要过程,而且是重要的结果。所有的学习最终归结为感悟。他主张“读和做,缓说破”,通过这种方法去促进儿童的感悟。生本教育的方法,基本上是强调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强调把学生的学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所以,有的老师形象地把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概括为“资源论”、“借力论”、“交付论”。 生本教育的评价观

生本教育彻底改变了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传统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教师的“表演”好,课堂就几乎等同于教师的才艺展,台下的学生仅仅是“捧场”的角色这种观念,远离了教育的初衷,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生本课堂以学生是否学的积极,学得高效,学得快乐为主要评价标准。一堂成功的生本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学,小组讨论,班级发言等,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舞台,真正意思上的好课,是教师一不见自我的方式,成就了学生潜能迸发的自主学习,教师以高超的智慧,以最少的语言

言开启学生智慧闸门,以适时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潜能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生长。

郭教授认为,考试评价至少有两个功能: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和鞭策学生学习。但是,不能因为有这两个功能就把考试当成管理和控制的工具。考试评价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考试评价的主动权应当交还给学生,使整个教育从控制生命的方式,回归为激扬生命。生本教育体系的考试评价应当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而不是功利性。当儿童或教师感到他们的学习活动需要对学习的效果作出评价的时候,才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评价附着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的活动之中。它不仅有分析性的,更要注重综合性的评价,它摆脱了单纯为督促而评价的目的论,可以在评价方法上,不完全局限于硬性的书面评价,而更承认氛围性评价、自我评价等软评价的作用。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评价结果有相当大的调节空间,使儿童可以自主调节。这样评价就会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因此,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消减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

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生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或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生本教育也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传统方式,建立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厌学问题。生本教育采用评研模式,使学生在自评、互评、全班评的过程中优化了学习效果,深化了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避免了习惯性评价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如惧考低分造成的自卑沮丧,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不良心态等。

实际上,关于评价,郭思乐教授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他认为,评价是按一定的理念进行指挥的指挥棒,如果不与“师本教育”彻底决裂,即使有很好的课程、课本,也难免迈不开步子。所以,必须跳出“师本教育体系”评价,走向“生本教育体系”评价。郭教授还主张,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以削弱评价的比较竞争的功能,而保留其学术活动的本质。

《教育走向生本》的读书心得


按照学校的安排,我认真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郭思乐教授的新著《教育走向生本》,并做了很详细的读书笔记。通读后该书后,我觉得它具有以下五点突破性的贡献:
    一、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因为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彻底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例如对成人的理智律和演绎为主与儿童的情感律和归纳为主的区别;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二、 关于两种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作者分析了许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寻找到本体,真正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并不容易。这点我深有体会,例如“走教案”现象的产生,就是“师本体系”评价造成的。那种为了评选而精心设计的教案,课堂上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学生“出彩”也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案服务。表面看,这样的课,教学目标正确,一切按计划进行,学生也在参与,也有收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天衣无缝,准时下课。但是教师实际上事前不向学生进行调查,课上也不关心学生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课怎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
    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好象在“做秀”。本书鲜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我体会应该区别的是: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虽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时是让学生高兴地去“痛饮”)?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

我的女儿是这样走向清华的


为人父母是人一生中最完美、最愉悦、最幸福的事。当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我们就热切期盼着孩子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期盼着孩子早日获得成功。那么作为年轻的父母,又该怎样把这美妙的梦变成现实呢?我女儿在今年高考中取得了市文科第三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新闻学专业录取,我想在这里与广大年轻家长分享自己的一点教育心得。

与女儿玩识字卡片

像许多年轻的家长一样,我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千方百计地教她识字。无论在家里,还是社区等公共场所,我总是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多听、多看、多想、多讲、多练的氛围。每逢双休日,我总会带着女儿到各大图书批发市场、新华书店、书城等书市,让孩子感受书籍的魅力。

下班后,我每天都会跟孩子玩10分钟识字卡片或拼音卡片等游戏,让女儿逐渐积累更多字、词,不过,我一般都只是让孩子看懂文字即可,不会要求她拼写。同时,我也总是别出心裁、见缝插针地引导孩子用某词说一句话,某几个词说一段话、讲一个故事,或听完一个故事后,要求她马上复述等,以此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如美国作家本杰明·斯波克《育儿秘诀》一书说的:幼儿生活中的最大障碍是语言。帮孩子攻克了语言关,我们就占领了“至高点”。

创设意志磨炼的空间

女儿在小学阶段跑步一直都处于劣势,但升入初中时,在班主任朱俐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坚持每天下午放学后在操场上跑步,这种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延至三年高中生活。在温州中学连续三届的校运动会上,她参加400米、800米中长跑均获年级段前三名。作为家长,我们给女儿引导的不仅是为了健身、调适学习生活压力而去学会跑步,更重要的是给女儿创设一个意志磨炼的空间,培养她敢于面对今后的生活压力、勇于承受未来社会竞争意识。

倾听孩子需要艺术

我认为聪明的父母与其做个高明的说者,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听者。每当我与孩子交流时,我总是首先做出听的姿势,同时我总是尽量不拒绝孩子提出的任何质疑。

今年高考前夕,女儿在实施自己详尽的高考复习计划时,经常没按时完成计划,对此,她在自责之余还出现了浮躁情绪。作为父母,我们理解这时的她,急需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急需给予她学习生活的自信心,给予她前阶段学习、复习成效的认可,给予她战胜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力量。当时,我们首先专心地、尽兴地倾听她的困惑与压力原因。然后,肯定她科学、周密的高考复习计划与实施策略,肯定她自觉主动学习的行为习惯。并指导她如何放弃已扎实掌握的“大块面”知识,着力解决自己认为模棱两可的知识点,提升综合归纳、灵活运用知识的质量。当女儿与我们倾诉所思所想之后,便渐渐摆脱了复习迎考的压力,积极调适好自己的心态,更加自信地迎接新一轮的人生挑战……

回顾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总是颇多感慨,孩子的成长凝聚着父母太多的心血和智慧。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让我们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赞赏、理解、鼓励与力量吧。

当代班主任工作走向


当代班主任工作走向


班主任向来被人们重视。自古就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这里所说的师,主要是指相当于现在的班主任老师;学生毕业后能记住的老师,大多数是班主任老师。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都非常重视班主任。我参加工作的时候,学校就已经有优秀班主任评选,优秀班主任有校级、乡镇级、县级、市级、省级到全国级;我市十分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2003年以来连续推出温州市模范班主任、温州市名班主任、温州市终身班主任评选。

班主任如此被人们重视,足以说明班主任工作重要。班主任工作重要,不仅要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大力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对全体学生负责,要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要对学生个性特长发展负责,要对学生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培养负责;不仅要对学生一阵子负责,而且要对学生一辈子负责。班主任老师真是不是父母,胜似父母,责任大如天。班主任责任大是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班主任工作难做,辛苦劳累不说,班主任工作的规范性和保障不太明确,所以班主任老师难为人、难为师,难做工作。

教育部于2009年8月12日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虽然其中有些规定人们褒贬不一,但《规定》的出台对班主任队伍建设和班主任工作都是一件好事。根据《规定》和素质教育要求及班主任工作实际,认为当代班主任工作有几大走向。

从过于关注学业成绩走向综合素质提升。素质教育要求是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班主任工作 )新课程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和做事的本领;现在学生家长的认识有很大变化,也认为有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从过多看到学生的缺点走向尽量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能。学生本身就有许多不足,但学生有许多优点和巨大潜力,老师通过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励信心,挖掘潜力,促进学生发展。

从单纯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走向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学生有些问题出来往往不是思想问题、品德问题,往往是认识的模糊,是心理问题。若是心理问题,要用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去解决。

从整齐教育走向差异教育。学生是有差异的,用整齐教育策略往往解决不了学生差异性的,个别性的,特殊性的问题。现在班主任工作除了做好整齐教育,解决共性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情,研究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

从说教式管理的堵走向实践体验式教育的导。学生的心理品质是需要通过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自我评价五个环节而形成。要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强化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从判断性评价走向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既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特别是要看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是否有进步。这就需要设计多主体、多元化、多样化的激励性评价。

高效课堂听课心得领会及感受[通用]


高效课堂听课心得体会及感受[通用]

通过对高效课堂有关内容的学习,我懂得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我们不仅要好好讲课,更要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堂的发展是迅速,复杂多样的。不过,我认为,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从高效课堂的理论中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教学目标把握要准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教学目标的定位。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二、教学环节设计要合理。

就阅读课来说,教学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四步导读的模式。第一步,在老师诱导下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第二步,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三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精读课文,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第四步,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溃四步导读模式符合《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流程的设计是合理的。

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或删减,形成灵活的教学风格,但其核心理念是不变的。

三、课堂教学提问要精当。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的难易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提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引导,反复追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灵性。

大学毕业感言:走向社会终点站


离校的日子一天天逼近了,校园的一切都朦胧着一种杨柳依依。
四年了,我曾无数次在校园里漫步。然而每一次,我都在想自己的心事,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与我无关。然而今天的漫步,我却要睁大眼睛,好好看看这个校园。我要把校园里每一朵花每一棵草都镌刻在我的记忆里。
图书馆兀立在我眼前。面对高耸的图书馆,我觉得自己矮了下去。刚上大一时,读钱钟书传,知道钱钟书大学四年横扫了清华图书馆,那时我雄心勃勃立志要横扫师大图书馆,然而,四年过去了,我连师大的一个角都没扫掉。最近每每走进图书馆,每每看到封面精致典雅的散文集,看到一本本早已向往却未及看的名着我的心就怅然若失。四年了我似乎一直是忙忙碌碌然而我究竟做了些什么?究竟收获了什么?我悲哀地发现,我用人生中最美好最可贵的四年换来的不过是几个本本: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英语四级证书,英语六级证书。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手捧着薄薄的五本证书我流泪了,这就是我四年的所得啊,我分明感到内心的失落和沉重。毕业了我才发现,在大学校园里最神圣的地方不是教室不是诺大的礼堂而是这藏书满架,飘散着智慧气息,沉淀着历史尘埃的图书馆。多年以后,也许你已经记不得在教室里你昏昏思睡时敬爱的导师对你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但你一定记得在静静的图书馆里在那一行行如花的文字后你会意的微笑深深的思索。如果,再给我一年时间
我喜欢这条林荫小路,喜欢林荫道旁那依依杨柳,喜欢树下那一片浅绿。在长裙更短裙的日子里我喜欢穿上自己喜欢的衣裙,款款漫步在这条林荫小路上,把自己想象成雨巷中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我只为遇见一个人,只为遇见他,只为让他的眼睛中映现出我的身影
走进宿舍,舍友说,下午班里要摄影留念,每人准备一分钟的话。在那一分钟里,我该说什么呢?莫如什么也不说,只留一个背影罢。一个从这里出发,渐行渐远,渐渐远去的背影
悲也好喜也罢,遗憾也好满足也罢,一切都已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匆匆。
不知何时我已站在宿舍楼下,也许多年之后这栋楼会被拆掉,然而拆不掉的是我心中的那一幕:一张桌子,两包蚕豆,三碟小菜,四瓶啤酒,八位俊友,叫声阵阵,笑声朗朗,花枝颤颤,香汗盈盈,划拳行令,游戏猜谜,赢者乐哉,输者痛哉。我与阿丽,同干共饮,患难与共;玲儿笑得桃花绯红,杨柳随风;老开外慧内聪,稳坐当中;花中二慧豪饮盅盅;贤妻良母说西道东;室外老九,鱼水相融那是一个修女也疯狂的日子啊。
我走到一片如盖的绿荫下,许多学生在专心地看书,或站或坐,或默然无声或念念有词,或嘴角弯弯或双眉紧锁。在这片绿荫下,曾经有一个女孩常常在这里深情地吟诵《琵琶行》、《安娜贝尔李》,深情地朗读《女孩子的花》、《四月裂帛》。她一袭白色长裙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那个女孩就是我。
如今即将毕业如果,时光可以后退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