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发展聋生语言能力

生活是多元的,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想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得也不例外,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心得体会吧,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你知道正确的心得体会书写格式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体会: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发展聋生语言能力》,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体会: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发展聋生语言能力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发展聋生语言能力

一、现状分析

自开展“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课题实验以来,由于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做出了一些尝试和改变,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摸打滚爬,力图扭转聋生“词序颠倒”、“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的局面,通过一系列的评价和评估活动,我们按时间顺序纵向地比,一级比一级学生有思想有见解,当然这也是在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实效,但就同一年龄段聋生与健听儿童之间的差距似乎并没缩小,当然这种差距也是由于聋生自幼失聪,不能自然感知语言所造成的,对此分析如下:(1)聋生脑中存储的表象在自然状态下,不能通过语言模仿、运用、交流,真正理解的词几乎是微乎其微,在作文时或在与别人交谈时不能顺畅的应用。(2)因为得不到日常语言交往的练习,聋生的语言逻辑思维能力明显滞后于年龄的发展,所以即使高年级的学生对于句子与句子间的关系也难以搞清楚。(3)在向学生解释词义的时候,大都以直观为基础、以教材特定的语言环境为背景或列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事例来理解词义,而往往是学生暂时理解了背景或事例,记住了直观形象,而忽视了词本身,所以等到用时,依然不知该用什么词。

另外学生中也出现分化,学生智力及对待学习的态度的不同势必造成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的差别,教师若围绕B类学生开展教学,C类学生则如听“天书”,当然不会有什么长进;若围绕C类学生开展教学,A类学生则觉得太简单而不屑一顾。分类教学一直在实施着,但是如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A、B、C类学生都对讨论课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和谐学习的基础上每一个聋生的语言能力都得到切发(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展,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二、具体做法

1、明确目标

目标始终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师者要明确每一节语文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安排每一环节的用意及每一提问所要达到的目的何在,从大处来说,开启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是总目标,;从小处来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在老师的组织下自主地依文学词学句并能迁移运用,讨论中学习习作方法,则是每一节语文课所要达到的最显性的目标。

2、创设情趣

教学工作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就在于“每节课都是新的”。从宏观上说,情趣的创设要服务于目标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千变万化,为师者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必须调整自己的授课方法,充分利用自己的才华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创设浓重的课堂情趣,让学生对每堂课都充满期待。从微观上看,情趣的创设必须以目标的实现为导向,从课本内容出发,准确地理解教材,恰当地组织,不可盲目填加笑料,喧宾夺主,课堂情趣的创设必须与课文内容保持一致。

3、双向互动

发展聋生的语言,要从调动聋生学习的主体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开始做起。让自己的课堂成为真实的课堂,让学生有时间进行充分自主思考,不再固守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单方“灌输”、“注入”,而应引导学生自主、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不再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求知需要,而应与学生真诚的讨论交流,真情投入悉心聆听,引导学生将那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过程中生动可变性的教学素材)开放地纳入预设的课程目标中。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师生互动,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4、多方合作

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形成乐学氛围。讨论课中形成“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在合作学习中发挥A类学生小老师的作用,组织讨论,并对同学的交流加以点拨;B类在代表小组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巩固C类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重在参与读,并注意纠正其字音。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个体之间既要融洽合作,又要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反驳争辩,勇于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在辩解中明了。

5、形成模式

“一样米养百样人”,即使同一篇课文,每个人的思想所得也迥然不同,反映在不同的为师者身上,所持的观点和见解及立场也不同。更何况课文内容也千差万别,所以提到讨论课的模式,只能从讨论课的授课目的上去探讨,我所倡导的模式是“兴趣唤自主,合作促成功”,也就是教师以友好的姿态、合作者的身份唤起学生的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自主陶冶,自觉地参与形象创造的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

具体环节为:首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备课重点放在“备学生”上,即思索如何让学生学会学好;其次,结合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把语文和信息技术教学整合起来,让学生去查资料,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课上教师从聋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为课内的讨论选好内容;再次,当把问题呈现给学生时,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师要面向全体,转变角色,采用开放教学空间,将动态的生成性资源纳入预设的教学内容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及团结互助的精神,促使每个学习小组内“同伴教学”的形成,教师相机诱导,“诱”他们再读,“导”他们冲撞、辩论、否定或肯定,从而使讨论交流、逐步深入。最后,师生共同小结,解答完所有问题后,教师和学生一道紧扣教学目标进行小结,并总结出阅读类似课文的方法和规律。

当然,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每个教师有个人的教学模式,即使某种已被承认的先进的教学模式,适合这个教师,适合他的学生适合他所教的学科而对于别人则不然,所以在聋教育这一领域,需要我们去不断的研究、探索,少搞雷同,掌握更多、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模式,切实关注聋生的发展,切实提高聋生的语文水平。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创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学习体会


创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学习体会

连绵秋雨挡不住学习的热情,飒飒金风迎来了收获的序曲。9月15、16两天,我和十余位教育同仁共赴郑州,参加了聚焦核心素养,呈现统编教材实践名师创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聆听了薛法根、魏星、李伟忠等全国著名特级老师的课堂教学及讲座,收获满满,受益多多。

抓好关键问题,精彩句式反复练习。这是李伟忠老师讲授《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带给我的最真切的感受。李老师讲到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这句话时,让学生反复读,同时,要求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将原句变换成 的 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 的 花。这样的句式,让学生改写。有孩子写的是:长长的丝瓜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黄色的大花。有的孩子写的是:弯弯的牵牛花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兰色的小花。孩子们在举一反三的练习中,既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也掌握了语言表达的技巧。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习惯了老师的分析,少了孩子的练习,于是语文课堂成了老师的一言堂,老师喋喋不休,学生昏昏欲睡,课堂了然无趣。李老师的课堂,让我们感受到:只有让孩子参与其中,课堂才更生动。

引导孩子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哪怕他们提出的问题并不理想。这是黄国才老师的课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黄老师讲授的是《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在人教版五年级的教材中,这篇文章是一组人物描写中的一篇,主要从人物肖像、语言等方面刻画了王熙凤乖巧机灵、聪明能干、有权有势、善于逢迎等性格特点。黄老师一上课就能孩子普及了很多红学知识,包括相关考证,对于那些爱读书的孩子来说,这些讲述真的很有趣味,但如果对《红楼梦》不太了解,可能听来也是一头雾水。在设计问题时,黄老师的问题是:看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结果出现了短时间的冷场,接着有学生提出了问题,但都被黄老师否定要么太简单,要么被认为没价值。黄老师一直强调,课堂教学要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生思考。可是,学生往往达不到我们期待的高度。让学生主动提问题,学生提问的多半是很简单的或者没什么价值的。正因如此,我们往往懒得给他们提问题的时间,而是直接把我们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抛给他们。可是这样以来,孩子们越来越缺乏批判精神,却来越不会思考。我的想法是:即使学生最初提出的问题没意义也要鼓励他们多思考,一点一点慢慢引导,强化训练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那怕他们最初提出的问题真的毫无意义。如果孩子的问题已经很完美,又能给出完美解答,那要我们老师做什么呢?

让孩子慢慢长大。这是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课带给我的启示。薛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课是二年级的《风娃娃》,他的课不急不徐,不故作姿态,通过一遍一遍的指导朗读,到最后达到了让学生尝试复述课文、改编故事的效果。他讲得透彻,学生学得起劲儿。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个小女生怎么也说不好,薛老师就连续她练习了三遍,至少花了五分钟的时间。薛老师说,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把五分钟时间用在一个学生身上有点浪费,是对这个孩子而言,她可能受益终身,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自信得到了提升。你这一节课用五分钟的时间你关注了这个学生,下一节课可以花几分钟时间关注另一个需要指导的学生。让他们一点点进步,一点点长大,到最后你会发现,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关注。是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嫩芽,你要为它浇水施肥,守望它,慢慢长大,直至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葆有耐心,守得初心,才能静待花开。

姜树华老师和沈玉芬老师的课,都涉及到了资源整合,讲一篇文章的同时关联到相关的文章,既能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又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巩固效果。刘雁华老师讲授的写作课《石榴》更是接地气,在让孩子们看过一个范文之后,又让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石榴的颜色、外形,内部结构,并品尝石榴的味道,进而对《石榴》进行详细的描写。每写其中一个部分,刘老师都找同学展示,且让同学们评出谁哪拿个词用得好,哪一句话用的好,并说出好在哪里。这样的生动有趣的写作课,孩子们如何不喜欢?

聆听名师的授课,查找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如何指导孩子进行有效的习作练习,如何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这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摸索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向名师学习,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向教育专著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相信我们也能打造属于自己的完美课堂,让孩子享受学习的乐趣,并在此过程中,修炼自己,成就自己。


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心得体会


我校新课程课堂模式《“以展示促自主”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如火如荼的举行着。学校校长牵头,教导处、教研组认真进行研讨。我们决定以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以展示促自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建立一种优

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根据学校在六年级1-3班进行实验,鼓励其他教师也行动起来,大胆改革教学模式,打破旧有的条条框框,改变原有的陈旧教法,真正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办学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将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先进的教学理念融汇于我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制度管理、人文管理完美地融合于一体。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发展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教好每一个学生为根本出发点,积极将我校建设为人们满意的学校。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每节课刚一上课,老师就把当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用语言的形式告诉同学们,同时提出3-5个问题让同学们看书后解决。问题用课件显示在屏幕上或发预习提纲,接着同学用15-20分钟的时间看课本。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学生自学结束之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

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

2、课堂暴露缺点和错误

不得不承认,过去我们的课堂是好学生表演的舞台,而“以展示促自主”则是把目光首先放在了差生身上,让他们充分地暴露缺点和错误,给其他同学思考和研究的平台,给学生“兵教兵”的机会。这种做法背后所谓的差生会的其他学生更不在话下的观点确实有它的道理,但是我在这种尝试背后感受更深的是“差生开始害怕了”,他们意识到自己一定会成为老师第一个提问的对象,所以以往那种东摸摸,西看看的现象很少出现了,努力应付老师的第一个问题是他们首要任务,有了这种“怕”做前提,课堂常规也有了起色。

3、发挥小组合作意识

在开展小组合作时,我认真编设学习小组,按座位就近四人一组,按学习能力有机组合,指定组长负责本组学习讨论活动的开展,发挥“小能手”作用。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四名成员先后分别汇报发言,也可以先由组长主要发言,其他成员补充。

4、高效率发挥提问作用

上课提问是学生集中注意力和学好知识的必用方法了。在提问过程中,一个相同的问题可能要同时问四五个同学

,有时一个问题通过几个同学象成语接龙一样共同完成。这些对学生们认真读课本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提问时,提问的对象要因题而异,对于学习差些的同学,我们可以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原来不爱学的同学通过自学,能完成这些任务,老师就要及时地进行鼓励和表扬。

对于复杂的、容易出错的问题,可以叫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回答完毕后,再让其他同学再评判正确与否。

5、创设展示的机会

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每位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提供展示的舞台。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里》时,这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文,有些句子很优美,可是要怎样读才能把文中的重点句子读出感情呢?我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四人小组,让他们通过合作,来把课文读得有感情。在小组中,每个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谁愿意挑战自己,就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崔浩掀范读给同学听;有的是四人小组齐读;有的想读就站起来读;最后讨论总结谁读得最好,就采用了谁的读法。整个过程在说、读、讨论的协作中进行,从而达到推陈出新,自主探索,自得其知。

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本学期开始,我校推行了新课改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多次培训活动,包括讲座、公开课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我的思想渐渐发生了变化,由一开始的怀疑、抵制到后来慢慢接受,再到主动尝试探索,一路走来既有收获也有困惑。现总结如下:
一. 自己教学方法和观念的变化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0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而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我觉得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认为教学的目标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更重要。

二.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学习:通过了解,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改变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本学期我们组每节课前都印好学案,让学生先自主完成自己能解决的部分,解决不了的在课上由小组共同完成,小组解决不了的则由教师讲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气氛也较以前活跃。

2.合作学习: 新的课改中特别体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在这方面确实有所进步。

三.困惑
1.各班级上课发言的总是平时表现比较活跃的那几名同学,有些学生还是没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发言时要么胡乱瞎说要么干脆就说不会,一副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对这类学生目前还没找到有效的方法。
2.学案存在不做或抄袭现象,缺少监督,有时做完后由于时间紧来不及批阅也是一个问题。还有部分学生不理解不接受这种模式等等。希望学校能把细节问题考虑周全,做好改革的配套措施。
总之,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教育方面的革新,育人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效果可能不会立竿见影,但是,我们能向前迈出一步就是可喜的。我期待着改革的成功!
XX/xx/xx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