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之间差距的认识和建议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对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理解谓之“心得体会”。写作训练中有一项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写心得体会,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对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之间差距的认识和建议》,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对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之间差距的认识和建议
收入分配差距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把“双刃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收入分配差距的积累和加剧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应而生,并成为严重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出问题。收入分配差距作为社会生产的重要环节,不仅是生产条件分配差异的结果,而且是再生产中生产条件分配新的差异的源头。××年我国人均超过美元,进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理论界较多的是对各类型差距和具体对策的分散研究,而很少基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对收入分配差距问题进行一般的分析,尤其是制度变迁进程不断对收入分配差距产生新的影响的情况下,理论的研究总体上滞后于现实的差距变化。因此,对收入分配差距进行系统的一般分析更显迫切和必要。

一、正确认识收入分配之间的差距

当前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民收入增幅有所下降,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二是下岗职工收入偏低,城镇居民中不同阶层收入差距拉大;三是某些行业凭借垄断优势收入过高,行业收入差距拉大;四是东部地区比中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导致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扩大的基本因素无疑是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分配方式的变革。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收入差距特别是初次分配差距扩大是必然的,总体上也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问题在于,目前的收入差距过大并非都是合理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甚至非法因素。

一是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竞争,最突出的是各种形式的垄断问题。二是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首先是对高收入调节不力,缺乏对收入监控的基本能力;其次是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三是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虽然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在严格意义上不属于收入分配范畴,但通过非法收入确实造就了一批暴富者,并从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分配过程。

从总体上看,现在是有钱的人消费需求不高,消费需求高的人没有钱,收入差距确实拉大了,存在分配不公现象。我国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是,接近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没有达到“两极分化”的地步。“两极分化”属于阶级范畴问题,体现的是阶级差别。我国现在的情况仅仅是贫富差别,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这种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而是经济因素即生产力水平起决定的作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任务是调动一切力量积极发展生产力,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实力,创造出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收入分配差距,不能简单地称为“两极分化”,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一些就不好了,缩小一些就好了。

事实上,合理、合法且适度的收入差距不仅不会造成“两极分化”,相反,它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国目前出现的收入差距扩大并不等于“两极分化”,它是在居民总体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先富后富的差别,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打破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当然,我们在肯定合理、合法且适度的收入差距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必须高度警惕不合理、不合法的收入及其造成的收入差距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收入分配差距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分配不仅仅是生产和交换的消极产物,它反过来也影响生产和交换”,当前收入分配差距的客观现状必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产生影响,这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目前来说其负面影响更值得关注。

⒈适度收入分配差距的正面影响。收入分配差距作为改革结果的利益关系调整的体现,收入较快和较高者多为改革的早期推动者和实践者,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是人们追求制度变革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利益激励;要素在市场中的按贡献分配,要素所有者决策的差异,及要素配置的合理性的差异所形成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的激励机制;收入分配差距的适度扩大导致的金融资产在少数人手中的积聚,加速了居民金融资产规模的扩大,也使直接投资能力提高,客观上为非公有制经济、非规范部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拓宽社会就业渠道;收入差距的适度存在所形成的多层次的购买力及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结构,推动了市场需求引导企业的生产投向,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⒉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及作为经济发展动力的“三驾马车”中的需求和投资的消极影响。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条件下,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边际消费倾向越低。因为,有支付能力的高收入者不需要继续扩大消费,而需要消费的低收入者又没有支付能力。而且,社会总需求与生产供给的不协调在社会生产中的反映往往具有滞后性,而投资及生产供给的调整更加滞后,使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更加突出。目前,中等收入者比重过低,导致了社会主体消费需求不足;占社会成员大多数的低收入民众的潜在消费需求,由于绝对收入水平不高而不能转化为有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高收入者虽然收入较高,但比重较小,需求总量有限。这样,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和需求断层必然导致成熟期工业生产相对过剩、要素资源的闲置和浪费。需求结构的断层和有效需求的不足使消费结构升级无法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也难以进行。消费结构的升级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因,不同的产业结构水平决定了不同的经济发展能力,产业结构水平越高,经济发展能力越强。目前的高收入者消费需求的无力,低比重中等收入者消费需求的不足,占较大比重的低收入者消费需求的无法实现,造成了消费结构的断层,产业结构升级自然受阻,很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收入分配差距调控的对策建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历史过程,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而不是最终目标。目前短期内的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大,不仅已经影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制约占社会成员很大比重的低收入者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进程。因此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⒈完善公平竞争的要素分配制度。要素分配是收入分配差距产生的一般基础,收(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也是通过要素分配这一形式来实现的,因此,对要素分配制度进行完善,保证初次分配的合理和公平,是对收入分配差距进行调控的首要任务。其中最主要的是分配条件的公平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分配条件的公平主要是要素所有者对要素占有过程的合理和要素在不同个体间分配的公平。分配过程的公平主要取决于市场环境的完善,即能保证要素所有者的独立性,要素流动的自由性和要素市场定价的客观性。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控,不仅仅是治标,更主要是治本,在保证分配过程公平的前提下,更主要的是保证分配条件的公平。因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对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调控,不仅是对非劳动力要素的初始占有进行控制和调节,更主要的是着重保障低收入者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需求,使其人力资本的发展有平等的机会。

实施制度变迁的再次非均衡战略。正如收入分配差距的产生和扩大的惯性效应源于最初的动态非均衡的改革,收入分配差距的调控也不能是静态的“削高补低”或简单的“以富济贫”,而必须在动态的经济发展中进行调控。在深化制度改革过程中,实施改革力度的再次非均衡战略,特别是对落后地区实施制度创新的跨越式发展,使其经济和收入都以较快速度增长,这是对收入分配差距进行有效调控的制度前提,也是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均衡的保证。在加大落后地区的改革力度的基础上,实施落后地区内部的再次非均衡改革,使一部分低收入者收入较快增长,向上扩充到中等收入者群体中去。继续实施发达地区内部的再次非均衡改革,提高中等收入的标准,并使高收入者产生新的分层,向下扩充到中等收入者群体中去。

剔除制度变迁的无序因素。制度变迁的无序因素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在差距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往往是具有隐蔽性,不易评测。且相当比例的高收入者,在制度变迁的无序因素中获取非正常收入,极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因此,对此必须尽快治理,使获取非正常收入的“暴富”者的收入回归正常,扩充到中等收入者行列。既然制度变迁的无序因素是在构建新的制度均衡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根本的途径是加快制度变迁的进程,尽快取消不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旧制度,逐步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制度。

加强再分配过程中的政策调节。社会的再分配是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最后手段,也是见效最快的手段。尽管对初次分配的分配条件的调节是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根本途径,但这一过程是相对较长的,以“注重效率”为首要目标的初次分配,短期内必然继续导致相当程度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仍须由再分配过程来调节。同时,再分配过程也是对初次分配的分配条件调节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充分发挥再分配过程的政策调节功能。一方面是通过税收等对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进行收入转移性质的调节,另一方面是通过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等对低收入群体和地区进行收入补助,进行收入分配的分配条件差距的调节。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基层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及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基层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有很好意见和建议:

1、基层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通过座谈,可以深刻的感受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决策非常拥护,对新农村美好前景非常向往,对新农村建设热情很高,充满信心。同时认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结合本村实际,量力而行,切不可举债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应把着力点放在集体发展,让群众得实惠上。认为今后要更加注重集体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因为这是为群众举办公益事业的前提条件。同时普遍表示不等不靠,在现有条件下,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尽量为群众多办些实事、好事。

2、存在的问题和干部群众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村集体经济发展还不平衡,部分村集体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相比还相当薄弱,可支配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太少;农民还不够宽裕,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能力不足。二是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缺乏一技之长,无固定的就业岗位和现金收入,这部分劳动力主要靠自身的强壮体力去从事一些体力工作获得收入。三是村级规划建设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处于“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的状态,存在各村都想搞公寓楼、商贸小区、工业小区现象,容易造成土地浪费和重复建设,重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不良景象。四是村容不够整洁,缺乏统一的垃圾回收和集中处理设施,垃圾无法处理和填埋,随意堆放,“三大堆”问题突出。五是要求加强村集体资产管理,对集体资产管理采用股份制和租赁制,切不可一卖了之。六是要求上级给予贫穷落后村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认为优惠政策都让富村争取去了,结果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落后村老百姓看不到希望。因为落后村的原因,既有人为因素,也有客观条件的因素。七是要求涉及新农村建设的政府各部门要进一步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减少环节,减免有关收费,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3、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1)要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增加集体收入,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是建设新农村的核心和物质基础。基层干部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和村公益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群众谈论最多、最为关心的就是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打好经济基础。增加村集体收入,当务之急,一是要放宽村集体土地流转政策,通过转让、出租闲置场地、房屋增加收入。二是发展个体民营经济,搞好个体民营小区建设,通过村级税收增长地方留成返还增加集体收入。三是要大力培育各类特色专业村和各种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在组织和服务群众致富中增加集体收入。当前大部分农民收入特别是现金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建议县乡两级要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致富素质,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2)积极作好村集体债务消化工作。当前村级负债面广量大,影响了村级发展。下一步应采取措施,积极消化村级债务。当前,首先要清理锁定乡镇村债务,并把债务清偿工作作为考核乡镇村的一项重要指标,制定年度责任制。对责任制完成好的予以奖励,逐步消化乡镇村债务。同时,从完善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入手,除公益性事业外,禁止乡村两级负债搞建设,防止产生新的债务。

(3)科学制定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制定规划时,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既要注重搞好村内规划,同时又要注重搞好连村规划,特别是对于村庄集中、距离较近的村庄规划,在制订住宅小区、工业小区、商贸小区建设和自来水、垃圾集中处理场等规划时,要具有前瞻性,从宏观上把握好,充分考虑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长远发展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既要符合实际需要,又要科学合理,防止各自为政,自我发展,造成财富和资源的浪费。

(4)因地制宜,分类突破。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不搞一刀切,推广一个模式,沿用一套考核指标。要从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层次性、多样性的实际出发,依据村情选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近期努力的重点。对那些基础较好,班子较强,群众易发动,对周边易产生带动作用,有说服力的村庄,要先行一步,作好一点,作出成效,作出特色,予以推广,予以示范。特别是对近郊村要提倡先行一步城市化。在操作方式上,可采取两种类型,一种是政府介入,结合村庄土地连片进行整合;一种是有实力的村直接同投资商合作,进行开发。配合大项目建设,引导农民重新选址新建或全村整体改造,并与城区衔接配套好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使布局优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饮水净化、环境美化一步到位;对远郊村,不改变原来的格局,保持原村风貌,进行现状提升,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入手,以改善农民卫生条件,提高生活水平为核心,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完善村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群众居住环境。

(5)加大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帮扶和启动力度。当前,政府扶持和优惠政策主要是向基础条件好的村倾斜,给贫困村群众造成穷村无人问津,穷的越穷,富的越富的感觉,贫困村的农民看不到希望。建议各级政府在抓好典型示范村和建设村的同时,更要注意加强对那些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帮扶和启动力度,适时启动贫困村建设,首先帮助他们实现道路硬化和通自来水等基础性工作,使他们早日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6)坚持以集体和群众投入为主,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建议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一是政府以奖代补,补助一部分;二是发动群众集资一部分。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启动一事一议,群众对于改善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理解和支持的;三是政策性信贷支持一部分,放宽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发放消费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四是盘活闲置土地、厂房,出租转让收入一部分;五是业主、开发商预先垫支一部分。

(7)进一步转变部门作风,强化服务,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建议采取统一政策,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土地、规划、建设、环保等各项审批一律从简,收费一律减免,同时,做到集中审核,一门办证,减少时间,提高效率。

关于对当前治超工作存在问题几点建议


关于对当前治超工作存在问题几点建议


全国治超工作已取得了较大效果。对此,我们要认真总结治超所取得成功经验,同时也要必须清醒看到治超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特点,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根治,对于治超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暴露的新问题,更应该给与充分重视,并及时出台新举措、新办法,予以妥善应对解决,以保障治超工作健康、平稳、有序发展。下面结合五里坡治超站两年多工作实际,对当前治超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治超必要性
1、超限危害
①对公路、桥梁的破坏严重,极大缩短其使用寿命,公路维护费用剧增。科学实验数据表明,超限车辆对路面造成损坏,与车辆的轴载呈指数关系(指数不低于3),这种破坏主要是路面开裂、变形和坑洞等结构性破坏和辙槽、推挤、拥包等路面永久变形两方面。②影响道路服务水平、通行能力、道路环境和行车安全。车辆超限导致其发动机性能恶化、动力不足、控制(刹车)失灵,故障频发;车辆超限导致车速过慢,影响通行效率和质量;车辆超限产生的巨大噪声、振动及不完全燃烧产生尾气,对周围环境产生较大影响。③扰乱道路运输市场正常经济秩序,引发恶性、无序竞争,导致国家大量税费流失。
2、超限产生原因
超限运输现象产生有其深刻历史原因,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运力不足问题日趋严重,为解决运力滞后问题,国家比较早的放开道路货物运输市场,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引导全社会进入,期间各地均制定了较低行业准入标准,且管理弱化,加之(资金、技术)门槛低、风险小、见效快行业特点,众多企业、个人及其他组织大量涌入,同时大量法制意识不强、不具备从业资格个体业户也进入运输市场,最终形成了目前经营主体结构失衡,运力大大高于运量的局面。据统计,全国货运营运性汽车达552万辆,而营运企业竞达451万家,平均一个企业仅拥有1.22台车辆,行业体现出多、小、散、弱特点,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化、信息化现代运输方式,集约化、规模化现代经营方式根本无从谈起,整个行业只得陷入一种竞争无序、资源浪费、运输效率低下的恶性循环之中,恶性循环直接后果产生极低运价,即每公里0.20元/吨至0.25元/吨,与20年前每公里0.20元/吨基本一致(据测算目前合理运价应为0.4元/吨以上)。众所周知,车辆成本一般由燃油成本、劳务成本、成辆成本、管理成本及税费组成,这二十多年里,社会物价水平大幅上涨,如煤油价格提高了6至8倍,劳务成本提高了十多倍,而运价二十多年竟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车辆获利唯一途径只能是违法进行超限运输,即通过“大吨小标”方式,将偷逃的各种税费“转化”为利润。这说明,由于极低运价,加之业户违法经营,导致超限运输“怪胎”出现。
二、治超经验
回顾治超历史,交通部门曾付出巨大代价,比较典型的是早在1989年12月11日,国家交通部曾出台了《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89)交工字699号,明确规定自1990年1月1日起,全国统一实施,由于种种原因,1991年4月,国家交通部又专门发文通知废止了该《规定》。又如9月11日,316国道福州白龙公路治超站又发生一起恶性暴力抗法事件,导致一名公路分局副局长死亡,多名执法人员受伤。在这样历史背景下,两年多治超工作取得如此巨大成果,实属难能可贵,因此对前期治超工作进行总结,仍将对下一步工作具有积极指导作用。
1、领导重视。,国家成立由交通部、公安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安监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务院法制办等七部门组成的治超工作领导小组,此后,根据工作需要,又相继将中宣部、国务院纠风办纳入其内,形成了由九部委组成的治超工作领导小组,最终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参与、协调联动、综合治理”的治超工作格局,为治超工作提供了完善组织保障。
2、信息公开。“政策信息公开透明,扩大群众知情权,避免暗箱操作”,这既是政策推广后减少阻力明智之举,也是现代社会成熟的一个标志。此次全国治超行动充分体现这一原则,在启动前和实施过程中,信息全部公开,并全程实施同步宣传。就治超的目的、意义、法律依据、处罚标准等

关于对当前治超工作存在问题几点建议第2页

,长期治本”;为“巩固成果、依法严管、重点突破、有效推进”;为“突出源头治理,强化执法力度,完善监控网络,建立长效机制”。通过上述举措为治超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政策保障,有力地指导治超工作深入开展。
4、公众参与。通过正确舆论引向,合情合理宣传,消除了社会各界各种片面认识及观望态度,并充分认识到治超不仅有利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利于自身安全和利益,进而了解治超、理解治超、支持治超、监督治超,使治超由政府行为、行业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和公众行为,为治超工作奠定了坚实群众基础。
三、当前存在问题
1、治超成本过大。“顽症用猛药”,鉴于当时全国超限运输问题比较严重实际,在治超初期,各地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人海战术”,治超成本高昂。据统计,自6月20日至6月20日一年时间里,全国仅执法人员就出动1350万人次,但是在治超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的今天,已不宜再采取此模式,这有悖于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理念,况且我国属发展中国家,财力有限,继续大量投入,客观上也已是力不从心、难以持久,必须用发展观点、创新精神、改革思路予以解决。
2、检测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各地约采用动态称重系统对超限车辆实施检测认定工作,动态称重系统可以保障实施检测时通车效率,避免车辆堵塞,但也存在较大称重误差的不足,目前,我国确定行业动态误差标准为3%,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动态误差实际值远高于理论值,检测设备稳定性较差,检测精度极易受气候、车速、环境等外在因素影响,同一型号不同检测设备甚至同一检测设备对同一超限车辆分别实施检测,不同次检测结果存在较大不同,广大车主对此存在较大异议。
3、认识不一、政策不一、标准不一。此前,国家各部门均按照各自法律法规,对涉及到超限超载违法行为实施管理,但是不同法律法规对同一违法行为认定、处罚标准等存在不同甚至相抵触规定,为有效解决此问题,在治超初期,国家通过部门规章方式明确规定了各相关部门要“统一口径、统一标准、统一行动”,但由于部门规章法律效力远低于法律法规的法律效力,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同一违法行为,不同执法主体,根据不同法律法规,实施处罚,结果不一。例如对同一超限超载车辆实施罚款,公安部门可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货运机动车超过核定载质量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超过核定载质量百分之三十,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交通部门可依据《公路法》规定“违反本法第五十条规定,车辆超限使用汽车渡船或者在公路上擅自超限行驶的可以处3万元以下罚款”。此外,即便同一部门在不同地区,由于种种原因,也会采取不同治超政策。例如对运送集装箱的同一超限超载车辆,在有的省就不认定其为违法,而在我省按国家规定就认定其为违法。这种现象存在,不但不利于治超工作顺利开展,而且也影响法律严肃性、权威性,极大削弱政府公信力,亟需解决。
4、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适应治超工作需要。“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同党和政府制定其他利国利民政策一样,治超工作也是要由基层执法人员去理解、宣传、掌握、推行。因此,治超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层执法人员素质决定的。通过两年多实践表明,这支执法队伍主体是好的,主流是向上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由于部分地区治超工作启动的比较仓促,在时间紧、任务重前提下,执法人员准入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设置偏低,导致部分素质偏低、不适应工作需要人员进入执法队伍,并引发了对政策掌握不准确,对突发情况判断不准、处置不当,甚至违法违纪现象等执法不规范问题,对此,社会各界纷纷表示不满,强烈要求给予纠正。
四、几点建议
1、尽快启动计重式收费工作。
近一时期,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计重收费调研、准备、启动、推广工作,部分先行地区特别是华东地区,已初步取得一些成功经验,而且发现通过此方式,在有效遏制超限行为方面也发挥了极为重要作用,这充分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以必要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同时充分利用经济手段,有效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必将对彻底解决超限问题产生决定性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我国计重收费尚属新生事物,为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启动开展,在推广前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切实做好前期准备:
首先,科学合理确定收费标准。收费标准确定工作要遵循统筹安排、兼顾各方原则,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严格按法定程序谨慎、稳妥实施,坚决避免标准确定过低,影响公路建养资金筹措,也要避免标准确定过高,波及物价水平,影响社会稳定。此外,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做到信息公开,尊重民意,必须要通过召开价格听证会、组织网上讨论、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最大限度发挥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提高定价质量和水平,减少推广后的阻力。
其次,高度重视宣传工作。与治超工作相比,推行计重收费工作涉及方面将更广、范围将更大,难度将更大,因此,宣传工作好坏,将直接影响此项工作兴衰成功。
再次,进一步提高称重设备检测精度。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政策,引导、鼓励、扶持设备生产厂家,加大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为推广计重收费提供高质量、高标准、高性能的技术和设备支持。
最后,妥善处理计重收费与治超执法之间关系。因为计重收费站与治超站在实际布设中可能存在一定局部冲突,因此必须统筹考虑,妥善协调好两者关系,确保计重收费与治超执法工作科学衔接、互相促进、互动互补。
2、加强法制建设,保障有法可依。
根据工作需要,尽快构建完善治超法律体系。一是加强配合和协调,对各自依据法律法规等要进行梳理和排查,对其中发生相互抵触的规定,经协商研究,并按照程序,进行修改调整,做到统一规范,以维护法律严肃性、权威性、统一性。二是针对目前管理上存在的法律空白,涉及到的职能部门要加快立法工作。发改委应研究制定对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全过程实施有效监管办法,以改变目前只能对列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企业及其报送产品进行审核,而对车辆后期生产环节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的状况。工商部门要出台相应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汽车生产、改装企业的非法改装行为查处力度。公安部门制定相关办法,加快更正和恢复“大吨小标”车辆的核定吨位工作进度,同时堵塞漏洞,坚决禁止为违法车辆办理牌照等手续。质检部门在对汽车零部件及局部产业实施了强制性标准基础上,应加快出台对整车质量标准确定工作。交通部门要研究、制定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并认真执行。
3、构建治超监控网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完善超限超载车辆监控网络,为建立治超长效机制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①加强检测站规划和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将治超站作为新建设公路附属设施,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使用。此外,要进一步增强站点建设工作前瞻性、预见性,不但考虑当前,更要着眼未来,要争取以站点为依托,将公安、环保、林业、动检等执法部门纳入其中,通过整合资源,实施强站扩权,将治超站提升为一个综合性公路检查站,以满足未来综合执法需要。
②加强治超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建立完善治超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治超工作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4、全面提升执法人员素质,适应治超工作需要。
各部门注重对超限员教育和培训工作,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科学文化、工作业务等方面素质。教育执法人员严格掌握政策、坚持原则、依法办事,同时教育执法人员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堵疏结合、保障稳定原则,把握好治超与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改进服务水平,积极稳妥开展治超工作。
5、强化执法监督,不断净化执法环境。
坚持制度、教育、监督、处罚并重,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杜绝违纪行为。一是要总结工作实际,对已有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修改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分析当前违纪行为特点,准确把握其发展动向,制定预见性更强、操作性更强、针对性更强的规章制度。二是要开展形式多样教育,教育执法人员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道德情操,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三是强化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大资金、技术投入,不断提升监控水平和技术,增加科技含量。四是完善责任追究机制,严厉查处违纪行为,增大违法成本。
6、加大查处力度,实施严管重罚。
全国集中治超工作经过年三年推广,目前,全社会有关治超法律意识不断健全,法律观念不断提高,法律知识不断普及,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对少数知法而又故意违法业户实施严格处罚,使违法成本远远高于守法成本,使其不敢为、不愿为、不能为。如日本对超限超载车辆实施一超三罚,既罚司机也罚运输企业,还要处罚货主;德国超限运输严重的人要坐牢;澳大利亚处罚超限运输办法是让超限企业或个人修路。

工会:关于对我国低收入职工工资增长问题的思考


工会:关于对我国低收入职工工资增长问题的思考

全国平均100个工薪收入者中,只有12个人月薪在3000元以上,其他88个人均在3000元以下。

如果工薪收入指的是城镇就业人口加上农民工,那么全国工薪收入者为55343万人,12%就是6641万人,那么88%的48702万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并且多数月收入在元以下。

国家将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列入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并明确提出了增长目标。4月下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在全国劳动关系工作会议上透露,我国要努力实现职工工资每年增长15%,这样,就可以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职工工资增长翻番。

一、当前低收入职工群体的主要特点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的人均gdp在全世界排名第127位。底子薄、基础差、人口多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低收入者面宽量大,呈现出如下特点:

1.分布广。从企业性质来讲,主要分布在民营企业,约占职工就业总数的50%左右;从行业特点来讲,主要分布在纺织、机械等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建筑、餐饮、住宿、商贸、娱乐、保安、家政等服务业,同样约占职工就业总数的50%左右;从劳动者身份来讲,主要集中在近几年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和原国有企业改制重新就业的职工。

2.人数多。今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草案将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标准(免征额)由过去每月元上调至每月3000元,税率从9级减为7级。为此,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工薪所得纳税人占全部工薪收入人数的比重,将由目前的28%下降到12%左右,国家因此将减少个税收入约1270亿元。换言之,全国平均100个工薪收入者中,只有12个人月薪在3000元以上,其他88个人均在3000元以下。按国家统计公报,全国就业人口为77995万人,其中城镇31120万人,乡村48494万人,包括农民工24223万人。如果工薪收入指的是城镇就业人口加上农民工,那么全国工薪收入者为55343万人,12%就是6641万人,那么88%的48702万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并且多数月收入在元以下。

3.收入低。劳动密集型、餐饮等三产服务业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职工收入偏低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公报显示:全国非私营单位职工年均工资地区差距大,全国人均37147元,上海最高71874元;而私营单位职工年均工资地区差距并不大,全国人均20759元。据调查,丝绸、纺织等传统制造业,职工工资月收入一般在1500元左右;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商贸服务业,职工工资月收入一般在1240元左右;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工作,由于岗位少,要就业的人数多,竞争激烈,普遍收入较低。在民营企业,普遍没有形成正常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有的甚至5年都没有增长工资,即使涨一两百元,也远远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并且,在保险方面,现行政策养老保险职工交纳8%,企业交20%;医疗保险,职工交2%,企业交6.5%,不少企业因难以承受,把个人负担养老保险计入职工工资,让职工自己去交纳保险。

二、低收入职工群体收入增长难的原因分析

在垄断行业职工工资大幅增长、社会平均工资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低收入者收入增长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低收入职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或难以增长,主要有以下原因:

1.调查分析不充分。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企业实行工资总额管理,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由国家统一决定,管理、调控比较到位和有效。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由于企业组织形式多元化,劳动关系多元化,国家对职工工资的调查、分析侧重于国有垄断行业、公务员、事业单位,而对面宽量大、吸纳职工就业人数最多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农民工的工资收入状况调查、分析不够,有的甚至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很难对国家构建适合现阶段国情的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提供准确、翔实的第一手依据。

2.统筹协调不到位。没有正确处理地区之间的差距、行业之间的差距、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距、企业高管与普遍职工收入之间的差距。并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资源、资本这3种生产要素发挥了巨大的财富调整力量,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加速了财富分配的两级分化。

3.政策不配套。国有资源,资产的收益属全民所有,但却让少部分人享受过多;经济发展的成果虽然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但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和不足,对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尚不公平;国家虽然加大投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但没考虑行业的差异,加重了劳动密集型和三产服务业面宽量大的中小企业的负担,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和社会的充分就业及众多低收入职工的收入增加。

4.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企业生产一线特别是

工会:关于对我国低收入职工工资增长问题的思考第2页

劳动密集型企业一线职工、面宽量大的餐饮服务一线职工工资增长慢、水平低,低收入职工比例较大,这些企业中工资低于当地平均工资的职工占比70%~80%。

5.调控体系不适应。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手段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工资分配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执法尚不到位;有关工资分配的信息指导系统不够健全,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人工成本信息发布指导等制度尚未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最低工资制度也有待完善;企业工资总额管理,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与企业协调、行业工资差距调控等尚未建立制度或形成机制;个人所得税制度不够健全、监管不到位、税收对再分配的调节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三、提高低收入职工收入的政策建议

工资是职工经济利益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1.要把提高低收入职工收入作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来抓。工资增长翻番要防止平均主义。目前,我国劳动关系呈现多元化、复杂化,不同行业职工收入差距较大,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一些企业高管,他们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最广大的普遍职工,如果工资增长翻番是平均主义,高收入行业、高收入群体的工资也跟着大幅上涨,或者上涨幅度超过平均增长数,那么这样的工资增长翻番势必加大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有关部门不仅要关注、研究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职工工资增长问题,更要关注、研究面宽量大、人数众多的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三产服务业的低收入职工的工资增长问题。

2.要加大力度建立完善的国民收入的基础性的调查分析制度。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科技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奏加快,职工收入分配变化的频率加快,必须把掌握这种变化情况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必须从分地区、分行业、分群体等方面加强收入变化的调查、记录、分析,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完善国民收入基础性调查分析制度的体系和网络建设,为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建立符合实际的工资增长机制提供决策上的依据和参考。

3.要加强低收入职工工资增长的机制构建。一是建立基本工资+效益工资+工龄工资的结构工资制,有利于企业职工队伍的稳定和人才培养;二是建立企业与职工的工资协商共决制度,实现企业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三是建立职工工资增长的监督落实制度,政府的劳动部门、工商等部门要加强监督;四是对违反工资法规的企业及时进行处罚。

4.要加强确保低收入职工收入增长的政策配套。一是属于全民的国有资源、国有资产收入成果要让全民公平、合理分享;二是要强化财政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大交通、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三是加强对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餐饮服务业等竞争激烈、吸纳职工就业多的中小企业低收入职工的社会保障支持,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充分就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四是建立与通货膨胀相适应的津贴补助制度,确保广大低收入职工不因物价过快上涨而生活受到影响。

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认识


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认识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又可细分为若干个阶段。从本世纪初到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就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的起始阶段。这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应该如何准确把握、正确应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重大战略机遇期
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按国际公认的标准,我国已走出了低收入国家的行列,进入了中低收入国家行列,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党的十六大提出,对我国来说,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而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第一,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人均gdp处于1200美元到4500美元、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50%、城市化率为30%的,为工业化中级阶段。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降到15.23%,二、三次产业比重增加到51.15%和33.62%,已处于工业化中期。
第二,我国已确立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两个重要发展趋势,一是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二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启动工业化进程,二者的结合,使制造业生产基地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中国由此成为了新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制造业已经成为扩张最快的产业领域,居世界第四、发展中国家之首,大型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成为带动工业化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且中国的彩电、洗衣机、冰箱、微波炉、摩托车等产品的产量规模,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在家电、手机等产品出现新一轮扩张的同时,轿车工业方兴未艾,各类资源正在向轿车工业大规模集中,这是市场竞争推动发展、市场机制促进发展带来的。
第三,资金、技术呈现梯次转移的态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际资金、技术主要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带来了沿海发展的机遇,现在,沿海对国外资金、技术的承接受到了地域空间诸多限制,要求自身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必然促使沿海地区到西部来寻找发展空间。国外资金、技术看好中国西部,也在抓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一些产业包括高技术的信息产业,也到西部来寻找发展空间。珠三角经济区蓬勃发展,增强了它的辐射力,因而扩展成泛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也将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泛长三角”正在悄然形成。西部成了中国制造业可以延伸的广阔空间。
第四,地区经济合作势头强劲。近年来,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势头强劲,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亚洲东盟10国,由于中国的参与,形成了“10+1”机制。2020年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成为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达1.23万亿美元贸易总和的经济区。东盟与中、日、韩合作,形成“10+3”机制,并将向东亚共同体(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过渡。这一机制,将对原有的世界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形成北美——欧盟——东亚三足鼎立之势。我国在这一态势中融入经济全球化,对加快我国的发展是极好的机遇。
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期,要增强机遇意识和竞争意识,自觉分析、认识、批准本地的发展机遇,在把握机遇中求得主动。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采取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特色战略融入全国全局,以破解本地区发展的难题。要主动承接梯度转移,中西部地区要把发展传统产业、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把发展资金、技术密集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结合起来。
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期
自党的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期。这一过程就要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向纵深和各领域拓展。按照国际通行的量化标准,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市场化在15%—30%左右的弱市场经济状态,未来20年,我们要从弱市场经济,经过市场经济、相对成熟市场经济向发达市场经济过渡。
笫一,触及深层次矛盾,改革的难度更大。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更多体现在新体制因素的引入、成长与拓展上,计划经济的核心部分并未彻底触动。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是触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滞后部分的改革,如解决城乡分割、金融改革、产权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进一步推进一般商品市场化、生产要素市场化、企业市场化、地区的市场化和政府职能的规范化,难度较大。
第二,市场化改革向各领域全方位推进。一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发展混合经济的改革,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二是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三是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四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五是要建立协调经济发展同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机制,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转换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经济全球化促进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创新。改变与市场经济一般规则相抵触的法律法规,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对农业的补贴,要从主要在流通环节补贴给粮食企业转变为在生产环节直接补给农民;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以应对金融等服务业开放后带来的挑战;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确保企业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自主权和平等地位;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要把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作为中心环节来抓,这一改革既是进一步改革的重点,也是需要下大决心攻关的难点。要打好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革攻坚战,重点做好产权制度改革、国有资本布局调整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
三、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期
随着我国步入工业化中期,应该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型,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本身要求和需要。近年来我国经济较快增长,付出了消耗过多资源和增加污染的沉重代价。资料表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进一步缩小,要实现年均8%的经济增长率,能源供需差达20%以上,对资源的供需矛盾也会扩大,粗放式的增长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影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我国现已进入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期。
第一,经济开始步入集约型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方式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突出强调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要由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转变到走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上来。
第二,经济开始步入工业反哺农业时代。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过程中,农民和农村为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建设和城市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目前总体上已达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2004年的一号文件和2005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强调“三农”问题,就是要以工业反哺农业,各项支农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已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随着国家财力、物力的增强,还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我们要认清这种形势,无论是推进工业化进程还是城市化进程,都要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统一起来,协调起来;绝不能发展了工业、壮大了城市而使农民“边缘化”。
第三,经济开始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目前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即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的工业发展线形模式,走上“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经济轨道,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使废物再生资源化的“三r”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少产生废弃物。这是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是一种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共赢的经济,是把生产和诮费纳入可持续发展框架中的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
实现经济结构转型,要积极探索生态经济的道路,大力发展生态流域、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城市建设。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模式,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工作始终,贯穿于新型工业化道路始终。要通过集约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按照土地的集约化、规划的集约化、资源的集约化、人力资源的集约化包括干部使用的集约化来推进县域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社会矛盾凸显期
不少国家的实践证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跨过1000美元的门槛后,可能出观两个结果:有的跃起腾飞,有的盘桓不前。对我国而言这个阶段是现代化建设承上启下、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时期,是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时期,是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的时期。这一时期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
第一,社会阶层的分化加速。中国经过了两个社会阶层分化时期,一是社会主义改造和“三线”建设时期;实行大的人的交流、变动,社会阶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个时期就是改革开放后,社会阶层大量分化、加速流动。社会阶层的变化大,也使得社会阶层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理想境界的贫富两头小、中等收入多的“橄榄型”还没有形成,而“哑铃型”的阶层结构必然带来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第二,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当前人民内部矛盾较为复杂:一是矛盾的经济利益性突出;二是矛盾的群体性增大;三是矛盾的危险性增大;四是矛盾的化解难度增大。
第三,弱势群体比重增大。由于收入差距有加大的趋势,社会上出现了需要特别关注的困难群众即弱势群体。据有关调查统计,10%高收入人群的收入与10%低收入人群收入之比,2003年为9.1:1,2004年增加为9.5:1。弱势群众首先是贫困农民,农民中有2900万人尚未脱贫。二是失地农民,有的农民土地被征用后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又没有在城镇就业的本领,成为“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三是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群体有1500万人左右,他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同质性、群体性很强,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更强,也可能带来更多的社会动荡因素。
第四,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从性质看,绝大多数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属于特殊的人民内部矛盾。其特殊性在于心态的不平衡、利益的不协调,他们往往通过一种激化的手段来获取利益。从起因来看,利益冲突是导火索。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利益多元化使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集中表现为利益冲突。这种冲突既有自身利益的获取,也有个别干部的非法利益卷入引发群众的不满。从表现形式看,群体性事件中多数群众的合理诉求与个别人的违法行为交织在一起。往往群体闹事背后都有操纵者和组织者,操纵者和组织者是违法的,而群众反映情况是合理的。从后果看,群体性事件社会危害严重。如果处理不得当,可能造成更大的对抗性和危害性事件。所以这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畅通信息,不能推诿群众反映的问题、踢皮球,杜绝在一些人当中存在的“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心理。
将社会矛盾化解到最小化,要按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管理格局,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要建立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从预测预警、快速反应、协调督办、主体责任、竞争激励五个方面建立和完善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并逐级逐层落实。




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和体会


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和体会

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和体会
光阴荏苒,转眼间,从事档案工作已有5个春秋,从最初的感受,工作着、寂寞着、美丽着,到漫步于档案征程,我与档案结伴,渐渐地我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也有了一个由浅至深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倍加感受到,档案离我们很近,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国际档案日”来临之际,全世界档案工作者互勉共进,共创美好未来,不想用太多的言语畅谈所感所思,只想通过切身的工作实际,谈点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和体会。
奥地利著名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有句名言,叫做“一切归档!”这句话揭示了一切事物的终极状态。我也觉得,所有的喧嚣经过岁月的冲刷和时间的磨蚀,都将归于沉寂,即使最辉煌、最神圣的东西,都将被简化成一种最纯粹的物质形态,被浓缩成最简单的存在形式,这就是——档案。纵观档案的各种形态,有综合性档案,有专业性档案,离我们近的,有家庭档案、健康档案、荣誉档案、婚姻档案、房地产档案、金融档案、旅游档案等等,档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档案始终相随。
如果你问我对档案管理工作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我目前的回答是十个字:繁杂、细致、重要、责任、坦然。每年每月每天做着:档案收集、鉴别、装订、整理、录入、编目、查阅、借用等工作,每页档案上都留下了我们的指纹,记录了我们默默无闻的工作过程,也见证了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的历程。曾经有人问我:你每天在办公室里忙忙碌碌地在干什么?我的工作,若不了解大部分你还真看不到,只有用心做过,切身体会过才能发现其中的意义。自从接触档案管理工作,我始终怀着淡定平和的心态,保持着满腔的工作热情,尽管清苦、寂寞,但依然坦然面对,乐在其中。曾经听某位领导人说过:“档案工作是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个基础不牢固,将来我们是要负历史责任的”。由于社会上大多数人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不了解,便容易产生一些片面和狭隘的看法,做档案工作除了要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还要想方设法做好档案工作的宣传,努力提高全民的档案意识,让更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让档案工作有越走越好的勇气,有越走越光明的前程。
我热爱我的这份工作。回想刚入职的时候,“档案”一词并不让我怦然心动、激情燃烧,看着一摞摞不会说话的纸堆,心里的确发怵过。今天,当我做着和前辈们一样的工作,从我手中装订成册的档案卷宗也越来越多,发现档案工作原来是一个单位管理工作的基础,它是展示成就、总结经验、最可靠、最宝贵的原始材料,不管是规范实用的文书档案,还是科学严谨的科技档案,亦或是生动形象的照片档案,或者是真实直观的声像档案,从档案收集到档案整理、档案鉴定、档案保护、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编研和利用等,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是一门科学,都包含着深远的意义。档案工作的前瞻性、真实性、追溯性等特点也充分说明了档案事业的价值所向和与时俱进。书中说,孔子是我国档案文献编纂的开创者,他在整理档案文献中寄托他的政治理想,寻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途径,他把编研工作融入到个人的情趣与爱好中,无以割舍。当得知,我最喜爱的央视主持人崔永元放弃他如日中天的电视事业,即将走进宁静高校的一隅,投身到潜心研究口述历史的事业中时,我感慨万分,由衷钦佩,至此,我对档案工作有了一份更加特殊的情感。
我崇敬我的这份工作。且不说,规范有序的企业档案为维护本单位历史的真实与全貌,为方便利用做出贡献的事实。试想,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物欲膨胀,各种矛盾利益错综复杂的今天,拥有保存完整、珍贵无缺的档案,您可能就会免受伤害,少走弯路,获得真谛。档案是人类传承优秀文化、借鉴历史、寻求发展的重要依据,档案是对过去工作和历史情况的记录,是历史的真凭实证,是第一手的参考材料,它是我们工作的查考依据,是生产建设的参考资料,是加强管理的必要手段,是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源,是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小小档案,大大贡献,几页薄薄的纸片,能为您实现自己的希望,能为您证明苦苦追寻的答案,也能为您省去成千上万的损失。档案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档案工作给我一种创造的力量。不少人说档案工作是枯燥的平凡的,却不知再平凡的工作也需要有人沉下心去做。在我们眼里,档案工作也是最能出成果的工作。当你把一页页原本零散的纸张理成整齐的一叠,通过穿针引线装订成案卷,再给它穿上整洁的外套时,那就像一个裁缝把一块布料做成了一件衣服一样。当经过加工再给它封皮印章,一本完整的档案出炉的时候,感觉就像拥有了一项发明创造那样让人开心。当原本空空的密集架渐渐地丰富起来,最终排列成整齐的一行时,那时候看着它们,俨然自己是一位将军在检阅队伍,一种荣耀感油然而生。当把厚厚一叠汇编资料编好目录印刷成册,抚摸着光滑的书皮,一种满足感实在无法形容。因为相信只要尽心尽力,任何工作都会变得充满活力、富有生机。

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和体会第2页

案工作给我一种别样的满足。人们都说档案工作是“冷门”职业,浪费青春,得少失多,但每当有人怀着期盼而来,抱着希望而归时,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份职业,同样也是一份快乐。当我看到查档者焦急而来,满意而归时他们感激的微笑和话语,当我知道这些的档案资料为个人为企业排忧解难,做为真凭实据减少企业损失,为技术攻坚、项目改造、安全生产提供准确翔实的依据时,我的内心又觉得无比的自豪和满足。记得一次,华东电力设计院的几位专家来我厂为一项技术改造做评估报告,在对项目实地勘察后,临走前需要带回一些相关图纸和文字资料做为报告的参考和依据,而那天是星期天,我在家里临时接到电话说要立即赶到办公室,给他们提供查档,我赶忙乘车来到档案室,一边接待他们递上热茶,一边根据他们的要求抓紧时间查找档案,从库房内搬出近20盒档案,帮助他们一张张一页页的翻看,最终选定40张图纸,专家门说想把复印件带走,因为是星期天办公场所无人上班,我带着他们来到城里一家复印店,和店员说明情况帮助他们完成了图纸的复印,并且把图纸装好。临走时,他们一再感谢,充满微笑的说:“没想到这么年轻的孙工,办事效率挺高,人还这么热情,下次来还要找你哦”。我知道我的努力得到了他们的认可,档案的价值得到了体现,我们档案人受到了尊重。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档案工作的涉及面越来越广,现代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档案工作的期望会越来越高,我们的责任也会越来越重。都说一个人可以用一天的时间喜欢上一样东西,但是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忘掉它,虽说我不是用一天时间喜欢上档案工作的,但是我用一辈子的时间都忘不了这份特殊的工作。
我荣幸,是一名档案员,我骄傲,能为档案工作贡献一点力量,祝福档案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对市委领导班子的意见和建议


对市委领导班子的意见和建议

近年来,市委班子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领导班子及成员谋发展、抓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工作绩效明显提升,发展合力不断壮大。总的感到,市委班子是一个政治坚定、团结向上、干事创业、开拓创新、廉洁勤政的领导集体。

(一)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意见建议

1. 要坚决认真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人)。

2. 要敢于打破旧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的束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1人)。

3. 对部署的各项工作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1人)。

(二)对“四风” 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意见建议

1.形式主义问题

(1)有时还存在“文山会海”现象(2人);

(2)针对基层考核评比多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5人)。

2.官僚主义问题

(1)调研方式存在虚浮现象,深入基层收集和听取意见不够(2人);

(2)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不够,对待基层的诉求不够耐心细致(2人);

(3)从严抓难题突破、抓难事协调督促还不够,群众长期反映强烈的个别问题没有得到切实有效解决(1人)。

3.享乐主义问题

(1)改革创新精神有待进一步加强(1人);

(2)“三公”管理不够严格(1人)。

4.奢靡之风问题

(1)勤俭节约的思想树得不牢,对一些浪费现象重视不够(2人);

(2)对个别奢靡之风现象管理不严(1人)。

5.其他需要反映的情况和问题

(1)要处理好农村社会管理与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1人);

(2)要进一步做好食品安全,完善制度、规范执法(1人)。

(三)进一步搞好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建议

(1)要强化群众参与,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2人);

(2)要着眼长远,把主题教育活动中一些成功的经验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不断探索新时期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新途径、新办法(1人)。

(四)其他意见建议

对搞好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篇一:对搞好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党的明确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举措。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就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提出一些建议:

一是要创新活动载体。注重从本地本单位实际出发,创新活动载体,设计服务项目,丰富活动内涵,切实增强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活动带来的成效惠及广大群众。

二是要强化群众参与。活动开展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群众的切身感受和满意度如何。要坚持开门搞活动,既要注重吸纳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同时,也要把握好群众参与的度,树立正确的活动导向,真正达到教育干部、教育群众的目的。

三是要深入查摆问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活动中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护短、不遮掩,确保查得深、摆得准,不回避矛盾。对查出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便于操作的整改措施和整改方案,限期进行整改,使党员干部真正受教育和触动。

四是要突出活动重点。要突出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这个重点,通过抓一把手、一把手抓,逐级动员、层层发动,进一步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增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解决党性观念、廉洁自律、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五是要紧扣中心工作。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目标,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活动,进一步增强各级党员干部抓项目、抓发展、抓执行、抓落实的能力,为推动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作风保障。

六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要立足当前,认真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作风中存在的问题,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而且要着眼长远,把主题教育活动中一些成功的经验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不断探索新时期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新途径、新办法。

篇二:对搞好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1、设计求真务实的载体。全面总结机场集团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和等主题实践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加以推广和深化,应用到即将开始的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

2、坚持开门搞活动的原则。坚持开门搞活动、开门抓教育、开门促整改,活动开始前要广泛开展调研,真正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充分调动群众参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的每个阶段都要邀请群众参与,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要及时将开展教育活动的有关情况向群众公布,主动接受群众评议和监督,在教育活动结束后,要采取群众代表测评和随机抽样调查等形式进行满意度测评。

3、突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是全体党员干部,应突出抓好领导干部,通过逐级动员、层层发动,促使全体党员切实行动起来,进一步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解决党性观念、廉洁从政、求真务实、联系群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4、抓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与各项工作的结合。按照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给予加强,通过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推进各项事业的进步。

5、做好制度体系的健全工作。要把解决问题和制度建设相结合,建立健全长期保证制度运行并发挥预期作用的制度体系,推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巩固和扩大工作成果。要给基层党组织留足创新的空间,不搞一刀切,在基本精神指导下鼓励、支持基层探索创新。

6、做好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在活动中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提高批评与自我批评专题会议的透明度、开放度和群众参与度,务必使党员干部真正受教育和触动,切实解决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7、要建立长效机制。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要立足当前,认真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作风中存在的问题,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而且要着眼长远,把主题教育活动中一些成功的经验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不断探索新时期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新途径、新办法。 8、以身作则,切实树立“服务群众”精神。在工作中注意找准个人位置,摆正同志关系,维护班子团结,置身于党的领导和群众监督之下。协调工作,积极配合,密切联系,谦让有序。

9、出台更多更好的惠民、利民、爱民和让民政策、举措。要对群众反映的损害和侵占其利益、为官不廉不正的人和事、为民不求真务实的问题,积极回应,严肃查处,切实提升党的公信力和群众的满意度。

10、各级组织应以理想信仰和宗旨意识的学习教育为侧重点,贴近时代、创新方式,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教育的实效性。真正让党务工作者在思想上受到触动、行为上受到管束。

11、要抓好学习。各级基层事务性多,学习应该放在第一位,要学习政策、理论、等内容,要分专题学,组织讨论学,开展警示教育学。

12、领导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现在领导干部真正沉入到基层比较少,对此,这次活动要拿出硬措施和硬办法,让领导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了解基层真实情况,突出解决问题和困难。

13、要严格民主集中制度。重大决策要集体决定,不搞一言堂。

14、要抓好宣传系统的活动开展。要发挥部门优势和战线优势,把活动形成声势,培植典型,以点带面,促进活动更好推进。

篇三: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三条意见和建议

1、全面提高认识。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键在于认识是否到位。一要总体把握活动的主要内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为民、务实、清廉”, “为民”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务实”就是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把工作落到实处。“清廉”就是要严明纪律,树牢正气。二要深化学习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联系党的宗旨、党面临的“四种危险”、党的奋斗目标进行教育宣传,真正触及思想、触及问题,使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践行党的宗旨、坚持党的路线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化解“四种危险”的现实需要,是服务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三要深入调查研究。要积极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了解民情,了解目前践行群众路线存在的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增进活动开展的共识,激发党员干部的参与热情。

2、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紧紧围绕主要内容,突出实践性要求,解决实际问题。

3、建立为民长效机制。注重建设长效机制,是党内集中教育实践活动保持生命力的根本保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要立足当前,认真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作风中存在的问题,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而且要着眼长远,不断总结经验、研究探索规律、建立健全机制,取得更多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一是要把集中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用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坚持下去,并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建议建立健全干部下基层,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机制,健全办实事、解难题、暖民心的督查考评机制,健全结对帮扶促发展长效机制,使活动常态长效。二是要抓好机制制度的落实,要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加强对制度执行过程中人和事的调度与督查,实行挂号销号、定期通报,限期整改等制度,提升为民实效,防止机制建而不用、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篇四: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重庆市渝北区两路街道工作委员会 王婉莉

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党的纯洁性。二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为了坚守党的生命线。三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中国梦”的构想化为现实。

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应着力解决“四方面问题”

1、形式主义,群众反映最突出的是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追求形式、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务实效;

2、官僚主义,群众最不满意的是脱离群众,不认真听取群众意见,缺少为人民服务的心态。搞一言堂,办事推诿扯皮多,效率低下,不作为、不负责任。

3、享乐主义,群众反映最多的是一些领导干部安于现状、铺张浪费,奢靡享乐,贪图安逸,缺乏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

4、奢靡之风,群众深恶痛绝是以权谋私、铺张浪费、腐化堕落。一些领导干部宗旨观念淡薄,为群众服务的自觉性不强。

三、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干部教育,提高干部素质。一是要加强政治思想理论、法律法规的培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党员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二是要加强干部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培训,引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干部开拓创新的意识和服务群众的本领。三是教育干部牢记“两个务必”,树立公仆意识,筑牢宗旨观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四是加强、法律法规的培训,增强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

(二)强化干部作风建设,提高群众满意度。一是坚决纠正“四风”问题。各个行业和部门,不等不靠,提前谋划,自觉对照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把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两手抓,两不误,切实扭转一些党员干部不办事、虚办事、假办事、办假事和久拖不办的官僚作风,严厉抨击那些形式主义、好人主义以及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气。要大力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纪律、群众纪律,严肃整顿那些欺上瞒下、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自由散漫现象。要通过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真正让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受到触动、行为上受到管束,真正实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活动效果,打造一支作风优良、业务过硬、亲民爱民的干部队伍,重塑人民信任和拥护的公仆形象。同时,也要对群众反映的损害和侵占其利益、为官不廉不正的人和事、为民不求真务实的问题,积极回应,严肃查处,切实提升党的公信力和群众的满意度。

(三)深入基层,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充分调动群众参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的每个阶段都要邀请群众参与,做到群众放心说,干部认真听,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搞好联帮带,为群众办实事、难事。

(四)以清廉的作风为民造福。一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心中始终要铭记,共产党的官是人民公仆。二是要正确行使权力,摆正权与责的关系,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群众谋福利,而不能成为谋取个人好处的资本。三是要正确对待名利,摆正名与利的关系,把一切心思和精力用在为党工作为民尽责上,做人民群众的服务员,做廉洁自律的模范。

(五)建立健全群众路线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社情民意反映机制,要继续坚持党员干部大下访、蹲点办公、群众接待日等有效的工作制度。要深化完善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坚持经常性走访,关注基层群众的现实需要。二是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必须顺应群众期待、回应社会关切,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决防止和纠正极少数基层干部作风粗暴、办事不公、吃拿卡要、以权谋私等问题。要拓宽党风廉政建设的参与渠道,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完善考核考评机制,加强运用监督成果,把考核考评结果作为党员干部评先评优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确保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四是建立监督机制。要建立健全同级班子成员相互监督责任制,强化党内监督;通过设置意见箱、公开承诺、公布热线电话等方式,自觉接受外部监督,为群众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提供方便,强化社会监督。

四、结论

在新形势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重大举措。广大党员干部要仔细揣摩,深刻领会,吃准吃透精神,只有坚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强化党的群众路线,才会使我们党具有更加广泛、深厚和可靠的群众基础,才会使中国梦之路更加顺畅、更加宽阔。

篇五:对搞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要立足当前,认真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作风中存在的问题,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而且要着眼长远,把主题教育活动中一些成功的经验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不断探索新时期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新途径、新办法。

要紧密结合实际,边学习、边查找、边改进,让群众看到变化、看到成效。对学习和征求意见过程中已经反映、查找出的问题,要建立台账、落实责任,立说立行,马上整改。要结合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学校党委关于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实施办法的要求,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七项清理”工作,能改的立即改,不能立即改的要作出说明和答复,让群众看到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真查真改的态度,感受到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心和举措要正确处理好教育实践活动和本职工作的关系,以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成效推动新学期各项工作、特别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顺利进行,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一流的工作业绩充分展现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要针对“四风”问题,立规矩、建制度,从源头上防治作风不正、不实、不廉的问题。要对学校层面有关制度继续进行完善,重点做好学院层面制度“废、改、立”的工作,针对发现的问题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时研究出台一些加强作风建设的具体制度和规定。

要把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作为开展这次活动的重要目标。“看病、养老、就业、上学、住房、环境、交通以及增收、反腐”等一系列的问题,始终是群众最关注和反映最强烈的现实热点和难点。在实践活动中,必须要把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作为开展活动的重要目标,要刀下见菜,真办事、办成事,必要时要把解决群众的问题酌情量化,既有数量要求,也要有时限要求。要从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老百姓最满意的方面做起,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出台更多更好的惠民、利民、爱民和让民政策、举措。同时,也要对群众反映的损害和侵占其利益、为官不廉不正的人和事、为民不求真务实的问题,积极回应,严肃查处,切实提升党的公信力和群众的满意度。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