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区域协作,推进小康进程

面很很多的事情或者文学作品,我们都会油然而生一些体会。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学习时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一篇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才能写好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加强区域协作,推进小康进程,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xx乡、xx乡和xx乡均处xx县的西部,彼此紧密相连,以界坑为中心,到西岙乡仅六公里,到溪下乡为八公里,其中二个村村落相互穿插。三乡地域面积广阔,共有238。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近10%,占26个欠发达乡镇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三乡共有行政村34个、自然村135个,人口为5923户23350人,其中外出人员12750人,外出地点大致相同,留余在家的农民所从事的种养业也基本相同。三乡由于行政地域的关系,一直来都是各自为政,各抓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所相互辐射,但都是非常有限的,无形之中,造成了发展规模小、重复事情多、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对各自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同的制约影响。对此,我们三乡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平时的工作中,开始了初步的合作。通过这次省扶贫办与省委组织部组织的班的学习,特别是对的精神实质的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认为三乡应该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三乡区域合作,充分互补当地优势、扩大产业规模、形成区域特色、减少重复、促进协调发展,推进奔小康进程。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下步思路是:
一、以中介组织为纽带,互补特色优势,推进产业化进程。在长期扶贫和各自的发展中,三乡都形成了自己特色的优势农业。如溪下乡:山场广阔,110平方公里,宜林地15万亩,平均海拔810米,逐步形成了以中药材和山羊为主的产业:现有存栏山羊4000多头,贝母、天麻、丹参、厚朴等药材1000亩,建立了药材的带头专业大户,有了较健全的购销体系;界坑乡的稻田养鱼基地全县有名,现有标准的稻田养鱼基地2100亩,建立了界坑乡特色田鱼加工厂,日加工鱼干能力达到了800斤,并且建立了鱼苗培育基地一个,可提供鱼苗400万尾;西岙乡:高山蔬菜发展蓬勃,现有青椒成型基地1500亩,建立了蔬菜合作社一个,购销队伍7支,科技依托单位二个即温州市蔬菜所和省农科院。在发展中,各合作社在提供种子种苗、科技服务,产品收购等方面正逐步在发挥作用,让我们三乡的农民互为受益,如,溪下乡、界坑乡的青椒可以通过西岙乡的合作社卖到温州市场,西岙乡溪下乡的田鱼通过界坑乡的加工厂进行销售和加工,药材依托就由溪下乡负责。在合作中,让农民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更多的致富机会。同时,在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中,如果仅仅只有本乡的农业耕地面积,还是远远不够的,如田鱼加工:每天需要鲜鱼4000多斤,按亩产100斤计算也要40-50亩,仅凭当地乡二千亩的面积肯定是不够的,现西岙、溪下二乡的5000多亩稻田养鱼面积正融入了界坑这个基地,总的面积就达到了近7000亩,这样就可以有一个较稳定的自有基地。而其他方面的,如界坑的3000多只山羊、300多亩药材,西岙乡1000多只山羊,280亩的药材正融入溪下乡,而其它两乡的近800亩高山蔬菜正向西岙靠拢。农业开发正在走向特色互补、产业互补。
二、以技能培训为载体,加强外出联络,促进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三乡的劳务输出,人员多数量大,共12750人,劳务输出已成为欠发达乡镇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三乡由于地域的亲近,外出人员也相对集中,如三乡集中在县内的就达4000余人,特别是瓯北近2500人;主要的行业有童装、鞋业,人力车、卖小吃等。为此我们在工作中,一方面加强相互联系,如制订通讯录等,确定外出人员联络员等;另一方面加强服务,如开展技能培训,今年已开办了外出人员茶叶培训班,三乡共有56人参加,农用汽车培训班,三乡人数是35人,接下来,我们还要开展厨师培训班和家政培训班等等。在外出远地中,形成了互相牵带、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局面。如在江苏常州西岙乡有124户506个外出人员依托纺织业,形成了办企业、购销、运输、搬运、快餐等一条龙的就业模式,经过信息宣传交换和利用,现界坑、溪下两乡也有178人正融入这个外出点,找到了自己的就业岗位。通过区域合作、信息引导、牵线搭桥、开展对外出人员的技能培训等,促进了区域贫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进一步拓宽了劳务输出的就业渠道,实现脱贫致富。

三、以区域规划为依据,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加快人口转移。按照长期发展的角度,今后我们三乡是要实行萎缩性管理的区域,人口肯定要减少和转移出去,如何从现在开始就进行区域规划,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加快人口转移,减少重复工作和投资,成了我们协作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为此,我们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区域人口转移的规划。三乡地处@@县边远地区,距县城最远的一个村有140公里,海拔最高的村有930米,人口最少的村仅130多人。34个行政村、135个自然村,5923户23350人,分布在238。3平方公里的地域上,每平方公里上仅有二十多户不到100人。科学的人口转移规划,直接关系到移民计划的成败、效益和进度。我们认为以现有三个乡政府中心村为规划带,通过转移集中保留5-10个村,其余的全部转移到外面去是比较合理的,在外面依托县城、工业区等建立移民小区,分5-10年时间或更长一点,把三乡大部分的人口转移出去。(当然,请专业的规划人员进行规划设计是最好的)。二是坚持积极引导和自愿下山相结合的原则,作好下山移民具体工作。界坑乡所在地地处@@、缙云、仙居三县的交汇点,人员流动频繁、商业气息较浓,素有山区的小集镇之称。在移民过程中是一个比较好的移民点,而三乡的中心村由于各方面硬件条件较齐全,也有利于转移来的人员的生产生活。所以在今年的下山移民过程中,根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以靠近县城的三乡小京岙移民点和以中心村为主的分散移民点,共安排三乡人员共600余户。三是突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初步规划,我们要在基础设施投入中要突出重点,对区域规划中要搬迁的村落在水电路等建设中严格控制,减少或不予资金投入;对规划中的移民点要在水利、电力、通讯、信息、学校等更加完善。对社会各项事业要加快发展,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消除危房和破旧校舍,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推行和落实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入学制度;加强农村文化基础建设。进一步让留在规划点的群众真正享受到市民的待遇,让每个人都能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四、以有所作为为出发点,完善联络制度,推进区域顺利协作。“”要求我们,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作为欠发达乡镇的主要干部,更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加快欠发达乡镇的发展作为我们的重要工作来抓。要有所作为,不能错失发展良机。当前欠发达乡镇各自为战的情况下,我们三乡根据区域特点,进行区域协作,主要是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区域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在过去时间的工作中,我们建立了区域协作联席会议制度,规定在一个月内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由三乡的书记乡长和分管扶贫工作的同志参加,在三乡轮流召开。根据事前初步拟定的内容,进行讨论,形成决议,共同执行。二是建立工作互助制度。对关系到三乡的工作,需要另一方支持的,我们都要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形成工作一体化的格局;在界坑乡的下山移民点建设中,关系到西岙乡的移民用地问题,我们充分执行了这个互助制度,使工作顺利予以落实。三是项目合作制度。对本乡或区域性发展的重大事项,能够联合一起搞的发展项目,我们都要相互通报、提供资料、信息共享,共同发展。等等
在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的实际问题,如我们的区域协作,说到底其实是一个区域调整问题,如何兼顾各方利益,做好细致的工作,加快区域调整,进一步理顺奔小康计划的客观条件,推进扶贫工作等等,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1、在扶贫资金不减少的情况下,要加快区域调整。整合更多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化和产业化的产业。
2、在区域无法调整的情况下,要加强区域协作联席会议制度,严格执行规划内容。
3、建立技能培训中心,以区域或行业进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4、建立跨区域的移民新村,让外出人员在外长期定居,如在江苏常州建立一个小区安排这批人员,减少返乡人数。
我们的区域协作虽做了一些工作,但刚刚开始,尚处在探索阶段,这次的学习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为我们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开展区域协作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工作方向。我们要为这次培训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有所作为,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扎实工作,为推进奔小康计划而不懈努力!


《加强区域协作,推进小康进程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强措施抓特色增亮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强措施 抓特色 增亮点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近年来,我们清河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四、五中全会和上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目标,强措施、抓特色、增亮点,培植壮大杞柳产业,加快发展瓜菜和特色养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镇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杞柳面积达到2万多亩,建成了鲁西南杞柳第一镇,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360元。

一、正确引导,积极激发农民调整活力

近年来,我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民意,正确引导,让调整成为群众的自觉自愿行为。前几年,我们也号召农民搞结构调整,但收效甚微,有些农民还栽了跟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大多数农民对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迈不开步子。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党委政府一班人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信守的是眼见为实,只要看到赚钱了,他们才会积极参与。“人叫人干人不干,典型带动一大片”。因此,我们在制定工作思路时,突出做好“引导”文章,让典型引路,让经济能人带头,激发了农民进行调整的生机和活力。按照“宜旱则旱、宜水则水、宜林则林”的原则,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着力把产业规模调大、结构调优、效益调高,形成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的“西菜东林南稻麦”的产业格局。一是“外引”。坚持高产、优质、高效,把调整重点放在提高品质和区域化布局上,引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促进优势产业向区域集中,形成生产基地。多次组织村干部、农民代表到寿光、临沭、郯城、新乡等地参观学习反季节蔬菜、杞柳种植加工、特色养殖、优良品种等技术,引进示范推广种植。二是“内树”。树立推介本镇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定期召开经济能人座谈会,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培植树立了巩庄杞柳专业村这一典型。发挥该村的带动作用,带动了附近20多个村发展杞柳种植,面积达到2万多亩,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等一条龙的经营模式,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鼓劲”。鼓励干部、能人创业,党委政府明确规定,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评先树优、职务调整、晋升工资的重要依据,对成绩显著的现任村干部,增加年工资600-1000元。政策的实行,调动了广大村干部参与调整的积极性,全镇涌现出了一大批带头进行结构调整的村干部。四是“感召”。积极推进“爱心回流”。党委政府时刻注意与外出务工人员保持密切的联系,用乡情、亲情、感情“三情”感化他们,邀请他们回镇投身农业开发。王楼村刘相波创办的养猪厂、相西的王怀彬创办的菌种厂等,就是通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上门做工作,才回镇创业的。通过“外引、内树、鼓劲、感召”,目前全镇已发展成为产品特色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的大生产格局,形成了以张集、王楼为中心的万亩大蒜、元葱生产基地和5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石集为中心的4万亩绿色无公害优质小麦、水稻生产基地;以巩庄为中心,辐射周边20多个村,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2万亩杞柳生产基地和600余亩的杞柳新品种种苗繁育基地;以新刘、田庄为中心的存养量达到15000余只的貉狐特色养殖区;以王楼、杜屯、吕屯为中心的存栏量达16000多头的养猪区;以学屋、新刘为中心的存养量达30万只的养鸡区;以大薛村为中心的鹿洼煤矿塌陷地的渔业养殖区等。同时,培植了诚昌贸易、柳帘厂、菌种厂、振宇粉业、辰龙米业等一大批农字号龙头企业。

二、完善政策,扎实构筑调整保障机制

为优化政策环境,党委政府逐步完善了“三个机制”,将农民“扶上马、送一程”。一是领导机制。始终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包村人员具体抓,实行层层包保责任制,将任务指标逐项分解,落实到村、到农户、到地块;按照镇《村级量化管理》和《干部规范化管理》的有关规定,列入干部政绩年终考核,严格奖惩。二是政策激励机制。年初,镇党委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经济发展奖励的决定》,出台了十条优惠政策和减免措施。规定凡引资发展一个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给予企业股东和引进经办人固定资产投资额1%的奖励;年度内实缴国家税金十万元以上的企业,给企业负责人或股东税金3%的现金奖励;对农民投入资金进行结构调整,在技术、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扶持。三是投入机制。建立健全了支农资金的稳定投入渠道和增长新机制,去年全镇共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支农资金3000余万元。同时开展了信贷扶持。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出面与银信部门协调,主动承担风险,为农民担保贷款。去年为杞柳种植户担保贷款300余万元,调动了群众种植杞柳积极性,全镇新增杞柳面积8000余亩。

三、优化服务,有力推进产业化进程

镇党委政府在号召群众调整结构的同时,始终把做好服务工作放在首位,坚持“服务农村、服务群众”的宗旨,从基础设施配套、农业技术服务、政策咨询等方面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一是及时提供技术服务。多次聘请农牧专家上课,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手把手的指导。近两年来,共组织各类班、技术讲座50余次,受训农民达万余人次,编发《农情快讯》58期,印发科技明白纸5万余份。同时要求机关干部“人人学技术、全面搞服务”,广大机关干部坚持自学学技术,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耐心指导。二是扶持发展专业协会。党委政府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先后成立了杞柳协会、大蒜协会、养猪协会、养貉协会等专业协会,并指导协会制定章程、工作规范、工作制度等。各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强化会员技术培训,加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目前要求加入协会的群众越来越多,达到8000余人。三是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镇政府实行“全程代理”服务,对重点加工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制度。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以镇驻地为中心的生产服务区;以清河、石集为龙头、济徐公路为纽带的民营经济发展区;建成了年交易额均在亿元以上的杞柳产品和草编两大交易市场,全镇个体工商户、私营小企业已达1000余家,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四是大力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二、三产业“带”、小城镇建设“引”、劳力输出“送”,三管齐下,拓宽发展空间,畅通致富渠道。去年全镇劳务转移万余人,涌现出了以魏庄、刘楼等村为代表的“打工村”,以吕屯为代表的“带车打工”队伍等,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40%以上。

总之,在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中,我们做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要求,与兄弟乡镇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下步,我们决心按照这次会议的安排部署,认真借鉴兄弟乡镇的先进经验,认识上再提高,措施上再完善,领导上再加强,围绕“两片一线两市场”,抓调整,抓示范,抓服务,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由农业大镇向经济强镇的跨越,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习“十六大”论小康与廉政第1版权所有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一个鲜明的主题是:高兴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首先谈到: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什么是小康社会呢?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儒家学派就指出:小康社会是一种比“大同”理想社会低一级的社会。而辞海中则指出:小康社会是一种在一个国家中每个家庭都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的社会。“十六”大则指出: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其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成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市场繁荣,各类商品供应充裕,居民生活质量提高,衣、食、住、行都有较大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基本完成。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成功地稳住了改革和开发的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创新,艰苦奋斗的结果。从1979——2000年中国经济年增长9.5,是全世界最快的,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国内生产总价值即GDp是1980年的6倍以上,超过了原订计划的二十年翻两翻的目标。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商品供应普遍短缺的状况得到根本改观,经济结构实现了重大调整,在农产品总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者占就业的比重越来越小,高科技产业和许多服务业迅速发展,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的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经济总量的扩张伴随着增长质量的提高,以此同时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总之,改革开放这二十多年中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带领、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使中国九亿农民走上了小康之路,富裕起来,出现了政通人和,民族大团结的安全局面。但是,“十六”大也同时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的,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按照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着力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习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特别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认识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在经济建设也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我党一些高级干部不珍惜手中的权力,出现以权换钱,以权压人,自以为是,天是王大他就是王二,霸据一方,为名利各说各有理,出现了“哪个官大哪个官说的时间准,逆耳忠言,专听好话,只听喜报,不听愁报”,有的领导不务正业,热衷于应酬,奉行拿来主义,把人民交给他的权利用作金钱交易,钱权交易的有利武器,违者诛之,抗之下之,出现了顺者升之,逆者抛之。生活腐化、精神被肮脏垃圾占有,放弃学习,思想自由散慢,经不住美色、金钱诱惑,出现了胡长清、许运鸿、徐炳桦等走上犯罪的道路,从国家高级干部一步一步沦为人民的罪人,其犯罪根源因素为:(一)丧失理想和信念是党员领导干部走向腐败堕落的根源所在。(二)错误的权力观,是党员领导干部人生错位主因。(三)复杂的人情关系,对配偶、子女管教不严,是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因素。(四)放任小节是党员干部犯错误的通例。以上四方面是反映胡长清等曾经担任过领导职务后沦为犯罪分子人生的写照,他们的深沉的教训深刻,发人深省,给人以许多警示。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加强自我修养,从而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只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才能促进经济健康向前发展,也是扫清改革开放畔脚石,轻装上阵,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下一步怎么做,党中央一定还会有更好的措施,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及我国的国情,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觉得今后还要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继续坚持长期实行更加严格的各项从政行为规范的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出台诸多“条例”、“规定”和“通知”,已出现了有令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维护一方经济,放任小节,出现成绩而前无罪过。致使一系列规定难也贯彻执行,为此要严格规范领导干部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二、坚持综合治理,健全法制各级党委既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纠正部门和行业部门不正之风,坚持标本廉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教育,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始终做到清正廉洁,自觉与地方各种腐败现象作坚决斗争,对各种腐败分子都必须一查到底,严惩不贷。只有党风廉政建设抓好了,清除了队伍建设中蛀虫,全党同志才会永保共产党人的本色,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建设小康社会步子才会越建越快,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强作风建设推进廉洁从企研讨材料


加强作风建设推进廉洁从企研讨材料胡锦涛总书记今年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新时期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实践表明,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的精神和要求,我们的作风建设就能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要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就必须把实事求是这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贯穿于我xx各项事业建设的始终。
一、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思想上的实事求是。转变作风就不能在思想上因循守旧,单凭主观意志办事,盲目蛮干,随意性和片面性严重,而应该通过加强学习,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到视野宽广,尊重客观规律,思想上不脱离实际,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为各项工作的开展作出正确决策。
二、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行动上的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切根据和符合正确思想的做和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有了正确的思想并付诸于实际行动上,方向才能正确,立场才能正确,观点才能正确,一切工作方法和工作原理才能正确。因此,即要把胆量和勇气建立在客观情况和具体条件的科学分析基础上,做到尽力而为;也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防止脱离实际、“一哄而起”,坚持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把工作速度、力度和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做到量力而行。
三、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结果上的实事求是。
结果是思想付诸于行动的具体体现。做到了思想和行动上科学决策并正确的予以实践,就会有好的结果;一旦好大喜功、脱离实际,不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来做,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坚持结果上的实事求是。取得成绩固然是好的,但不能因为有了成绩而沾沾自喜,不思进取,要继续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作风;出现了错误,也不能因为错误而逃避责任,回避问题,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看待问题,改造自己,搞清“病因”和“病根”,勇于承认错误,毫不忌讳,并在错误上作出总结,吸取错误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惟有如此,才能体现党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总之,加强作风建设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只有在思想、行动和结果上做到三者的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有机结合,才能切合实际地找准目标,明确方向,制定措施,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实践,避免工作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进而推动我xx各项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围绕全面小康目标扎实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围绕全面小康目标扎实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围绕全面小康目标扎实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共##镇党委##镇人民政府我镇地处姜堰市西北部。20xx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8亿元,财政总收入5651万元。现有各类残疾人765名,占全镇总人口的3.8。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翻番、小康”目标,以在姜堰市率先实现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帮扶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积极探索残疾人社会保障新路子,初步建立了覆盖全镇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一、建立“三大平台”,保障试点工作有序推进一是认识平台。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也是我镇实现“两个率先”的困难群体,团结带领广大残疾人共同致富、共奔小康,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践行“三个代表”、坚持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更是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关系的实际行动。基于这样的认识,镇党委、政府把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从20xx年下半年起,在全市率先推行残疾人社会保障试点工作。二是组织平台。由镇残联、民政牵头,相关科室参与,组建业务指导小组,同时,健全残疾人基层群众组织和相关的残疾人保障工作制度。三是方案平台。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商讨残疾人的生活保障、环境改造、康复服务、就业扶持、教育保障、社会保险、社会救助、补助金的发放程序、管理和监督等内容,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具体方案,在反复论证、广泛征询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镇残疾人社会保障暂行办法》,从20xx年1月1日开始实施。二、完善“四项制度”,保障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按照《残疾人社会保障法》的相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从四个方面着力增强保障体系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一是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加大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力度,将低保线以下的29户残疾人家庭全部纳入低保网络,并且保障标准上浮50;对重残无业、老养少、一户多残等贫困残疾人每月给予45元的特别补助;对遭遇灾害或重病的残疾人给予临时生活救济。着力改善贫困残疾人生活条件。两年来,共为18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危草房改造;为8户低保残疾家庭免费安装了自来水;对需安装有线电视的12户低保残疾人家庭减免了初装费。二是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优惠政策,对残疾人免除“两工”负担,免征从事劳务及三产服务的营业税;加大福利企业残疾人集中安置力度,全镇共安置残疾人199名;对59名符合五保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五保供养体系,其中15名优先安排进敬老院集中供养;残疾人在本镇卫生院就医,减免各项诊疗费、床位费、住院费;全部免除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家庭学生的学杂费,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残疾学生给予500—20xx元的奖励。三是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险制度。为在福利企业就业的199名残疾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基本社会保险,年投保资金约80万元;对低保残疾人、重病无业的残疾人,凡参加大病合作医疗保险的,其个人缴纳的费用全部由镇统筹支出,全镇残疾人大病合作医疗投保率达100;鼓励残疾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无力缴纳费用的贫困残疾人,申请政府补贴。四是完善残疾人社会服务制度。依托社会力量,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就业、康复、文教、救助、法律服务等网络。为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380余件,对58名贫困残疾人家庭实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建立了“残疾人服务站”、“助残志愿者工作站”,200多名助残志愿者常年为残疾人提供各类服务。各位领导,我镇残疾人社会保障试点工作今年全面结束。尽管先行了一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广大残疾人的保障需求以及我镇“两个率先”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今天的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在“三个结合”上下功夫:一是保障与提高相结合。下一步我们将着重研究如何扶持残疾人共同致富奔小康,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残疾人就业;加强残疾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广大残疾人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制度,防止残疾人因病致贫或因老返贫。二是帮扶与自立相结合。一方面,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营造广大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我们将积极鼓励广大残疾人树立自强、自立精神,踊跃投身小康建设大潮,实现人生价值。三是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继续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方式,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筹措残疾人保障资金,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我镇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与经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