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的

每个人的经历与看法都不相同,面对同一作品,想法当然千差万别,体会心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在日常的生活中,说到心得体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写心得体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你知道正确的心得体会书写格式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的”,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xx

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一、关于全会决定起草背景和过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即着手研究和考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落实这个顶层设计,需要从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

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贯彻落实这些部署和要求,关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法治。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厂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外国人投资法等等,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xx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的xx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xx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措施、迈出坚实步伐。

基于这样的考虑,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并作出决定。为此,成立由我任组长,张德江同志、王岐山同志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两位省里的领导同志参加的文件起草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文件起草工作。

1月27日,党中央发出《关于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2月12日,文件起草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文件起草工作正式启动。2月18日至25日,文件起草组组成8个调研组分赴14个省区市进行调研。

从各方面反馈的意见和实地调研情况看,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并作出决定,意义重大而深远,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期盼。大家普遍希望通过这个决定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深刻阐明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针对法治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出强有力的措施,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作出顶层设计。

文件起草组在成立以来的8个多月时间里,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论证,反复讨论修改。其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分别审议全会决定。8月初,决定征求意见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还专门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

从反馈的情况看,各方面一致认为,全会决定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有针对性地回应了人民群众呼声和社会关切。各方面一致认为,全会决定鲜明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论断,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方向、道路、抓手,必将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各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中央责成文件起草组认真梳理和研究这些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对全会决定作出重要修改。

二、关于全会决定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中央政治局认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领域,必须立足全局和长远来统筹谋划。全会决定应该旗帜鲜明就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回答,既充分肯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又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新观点新举措;既抓住法治建设的关键,又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要求;既高屋建瓴、搞好顶层设计,又脚踏实地、做到切实管用;既讲近功,又求长效。

全会决定起草突出了5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工作部署,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二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体现推进各领域改革发展对提高法治水平的要求,而不是就法治论法治。三是反映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四是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直面法治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期待,力争提出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五是立足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既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又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

全会决定共分三大板块。导语和第一部分构成第一板块,属于总论。第一部分旗帜鲜明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阐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重大问题。

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构成第二板块,从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发,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行论述和部署。第二部分讲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从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4个方面展开,对宪法实施和监督提出基本要求和具体措施,通过部署重点领域立法体现依法治国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关系。第三部分讲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从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6个方面展开。第四部分讲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从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6个方面展开。第五部分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从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4个方面展开。

第六部分、第七部分和结束语构成第三板块。第六部分讲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从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3个方面展开。第七部分讲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从坚持依法执政、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加强涉外法律工作7个方面展开。最后,号召全党全国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三、关于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一,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3个方面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全会决定围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提出三统一、四善于,并作出了系统部署。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对这一点,要理直气壮讲、大张旗鼓讲。要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第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对这个总目标作出了阐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提出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一是向国内外鲜明宣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在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问题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明确的信号,指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识和行动。二是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框架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

第三,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必须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实施宪法要求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次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这是世界上大多数有成文宪法的国家所采取的一种制度。在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的有97个。关于宪法宣誓的主体、内容、程序,各国做法不尽相同,一般都在有关人员开始履行职务之前或就职时举行宣誓。全会决定规定,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这样做,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

第四,完善立法体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立法工作也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务依然很重。

我们在立法领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比如,立法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的法律法规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不够,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性不足,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还有就是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的立法实际上成了一种利益博弈,不是久拖不决,就是制定的法律法规不大管用,一些地方利用法规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对全国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造成障碍,损害国家法治统一。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全会决定提出,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一是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建立由全国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参与起草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等重要法律草案制度;增加有法治实践经验的专职常委比例;依法建立健全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立法专家顾问制度。二是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由政府法制机构组织起草;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决策机关引入第三方评估,不能久拖不决。三是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

需要明确的是,在我们国家,法律是对全体公民的要求,党内法规制度是对全体党员的要求,而且很多地方比法律的要求更严格。我们党是先锋队,对党员的要求应该更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努力形成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

第五,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应该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政府是执法主体,对执法领域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问题,老百姓深恶痛绝,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会决定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全会决定提出了一些重要措施。一是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规定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二是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三是推进综合执法,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四是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五是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这些措施都有很强的针对性,也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一脉相承,对法治政府建设十分紧要。

第六,提高司法公信力。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我曾经引用过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他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其中的道理是深刻的。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因此,全会决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当前,司法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吃了原告吃被告,等等。司法不公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司法体制不完善、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司法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司法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正在有序推进。这次全会决定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基础上对保障司法公正作出了更深入的部署。比如,为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全会决定规定,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等等。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全会决定提出,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统一刑罚执行体制;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等等。为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全会决定提出,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扩大参审范围;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建立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等等。全会决定还就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和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提出了重要改革措施。

第七,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近年来,随着社会矛盾增多,全国法院受理案件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大量案件涌入最高人民法院,导致审判接访压力增大,息诉罢访难度增加,不利于最高人民法院发挥监督指导全国法院工作职能,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不利于方便当事人诉讼。

全会决定提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这样做,有利于审判机关重心下移、就地解决纠纷、方便当事人诉讼,有利于最高人民法院本部集中精力制定司法政策和司法解释、审理对统一法律适用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案件。

第八,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行政诉讼出现,跨行政区划乃至跨境案件越来越多,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导致法院所在地有关部门和领导越来越关注案件处理,甚至利用职权和关系插手案件处理,造成相关诉讼出现主客场现象,不利于平等保护外地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法院独立审判、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维护法律公正实施。

全会决定提出,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这有利于排除对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的干扰、保障法院和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有利于构建普通案件在行政区划法院审理、特殊案件在跨行政区划法院审理的诉讼格局。

第九,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现在,检察机关对行政违法行为的监督,主要是依法查办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涉嫌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范围相对比较窄。而实际情况是,行政违法行为构成刑事犯罪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乱作为、不作为。如果对这类违法行为置之不理、任其发展,一方面不可能根本扭转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行政乱象,另一方面可能使一些苗头性问题演变为刑事犯罪。全会决定提出,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中发现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行使职权的行为,应该督促其纠正。作出这项规定,目的就是要使检察机关对在执法办案中发现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及时提出建议并督促其纠正。这项改革可以从建立督促起诉制度、完善检察建议工作机制等入手。

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些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造成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侵害或者有侵害危险的案件,如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由于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使其没有也无法提起公益诉讼,导致违法行政行为缺乏有效司法监督,不利于促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加强对公共利益的保护。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有利于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行政诉讼制度,也有利于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第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审判特别是庭审的作用,是确保案件处理质量和司法公正的重要环节。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制约,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诉讼制度,必须坚持。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办案人员对法庭审判重视不够,常常出现一些关键证据没有收集或者没有依法收集,进入庭审的案件没有达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法定要求,使审判无法顺利进行。

全会决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目的是促使办案人员树立办案必须经得起法律检验的理念,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检验,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项改革有利于促使办案人员增强责任意识,通过法庭审判的程序公正实现案件裁判的实体公正,有效防范冤假错案产生。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制定好这次全会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家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全面理解和正确对待全会决定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深刻领会有关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自觉支持改革、拥护改革。在讨论中,希望大家相互启发、相互切磋,既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全会决定提出的思路和方案,又加深理解,以利于会后传达贯彻。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这次全会开好。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关于《中共中心关于周全推动依法治国若干重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司法范畴存在的凸起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司法体系体例和运行机制改革正在有序推动。此次全会决定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基本上对保障司法公平作出了更深刻的安排。比如,为确保依法自力公平行使审判权和审查权,全会决定规定,建立引导干部干涉司法晃荡、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传递和义务穷究轨制;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痛竽暌功诉、支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宿疾履行法院生效裁判的轨制;建立健全司罪人员实施法定职责保护机制,等等。为优化司法权柄设备,全会决定提出,推动实施审判权和履行权相分别的体系体例改革试点;同一科罚履行体系体例;摸索实施法院、审查院司法行政事务治理权和审判权、审查权相分别;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挂号制,等等。为保障人平易近群众介入司法,全会决定提出,完美人平易近陪审员轨制,扩大年夜参审范围;推动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建立生效司法文书同一上彀和公开萌芽轨制,等等。全会决定还就增能人权司法保障和加强对司法晃荡的监督提出了重要改革办法。

全会决定提出,摸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平易近法院和人平易近审查院。这有利于清除对审判工作和审查工作的干扰、保障法院和审查院依法自力公平行使审判权和审查权,有利于构建通俗案件在行政区划法院审理、特别案件在跨行政区划法院审理的诉讼格局。

第九,摸索建立审查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轨制。如今,审查机关对行政违法行动的监督,主如果依法查办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涉嫌贪污贿赂、掉职侵权等职务犯法案件,范围比拟较较窄。而实际情况是,行政违法行动构成刑事犯法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乱作为、不作为。如不雅对这类违法行动置之不睬、任其成长,一方面弗成能根本扭转一些处所和部分的行政乱象,另一方面可能使一些苗头性问题演变为刑事犯法。全会决定提出,审查机关在实施职责中发霉笮政机关违法行使权柄或者不可使权柄的行动,应当督促其改┞俘。作出这项规定,目标就是要使审查机关对在法律办案中发明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动及时提出建议并督促其改┞俘。这项改革可以大年夜建立督促告状轨制、完美审查建议工作机制等入手。

关于《中共中心关于周全推动依法治国若干重大年夜问题的决定》的解释

xx

受中心政治局宛转,我就《中共中心关于周全推动依法治国若干重大年夜问题的决定》草拟情况向全会作解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心即着手研究和推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议题。党的十八大年夜提出了周全建成小康社会的斗争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周全深化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实现这个斗争目标,落拭魅这个顶层设计,须要大年夜法治上供给靠得住保障。

党的十八大年夜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根本方法,要加快扶植社会主义法治国度,周全推动依法治国;到2020年,依法治国根本方略周全落实,法治当局根本建成,司法公信力赓续进步,人权获得切实尊敬和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扶植法治中国,必须保持依法治国、依法在朝、依法行政合营推动,保持法治国度、法治当局、法治社会一体扶植。周全贯彻落拭魅这些安排和请求,关系加快扶植社会主义法治国度,关系落实周全深化改革顶层设计,关系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长远成长。

第三,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轨制。宪法是国度的根本法。法治威望能不克不及建立起来,起重要看宪法有没有威望。必须把宣传和建立宪法威望作为周全推动依法治国的重大年夜事项抓紧抓好,切实袈溱宪法实施和监督高低工夫。

推动科学立法、平易近主立法,是进步立法质量的根本门路。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敬和表现客不雅规律,平易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为了人平易近、依附人平易近。要完美科学立法、平易近主立法机制,立异"大众,"介入立法方法,广泛听取各方面看法和建议。全会决定提出,明白立法权力界线,大年夜体系体例机制和工作法度榜样上有效防止部分好处和处所保护主义司法化。一是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年夜主导立法工作的体系体例机制,发挥人大年夜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感化;建立由全国人大年夜相干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年夜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有关部分介入草拟综合性、全局性、基本性等重要司法草案轨制;增长有法治实践经验的专职常委比例;依法建立健全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立法专家参谋轨制。二是加强和改进当局立法轨制扶植,完美行政律例、规章制订法度榜样,完美"大众,"介入当局立法机制;重要行政治理司法律例由当局法制机构组织草拟;对部分寄┞幅议较大年夜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决定计划机关惹人第三方评估,不克不及久拖不决。三是明白处所立法权限和范围,禁止处所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

司法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度治理体系和治理才能的重要依托。周全推动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度事业成长面对的一系列重大年夜问题,解放和加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允义、保护社会调和稳定、确保党和国度长治久安的根本请求。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成长,赓续开辟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加倍广阔的成长前景,就必须周全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度扶植,大年夜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供给轨制化筹划。

我们在立法范畴面对着一些凸起问题,比如,立法质量须要进一步进步,有的司法律例周全反竽暌钩客不雅规律和人平易近意愿不敷,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性不足,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效力须要进一步进步。还有就是立法工作中部分化偏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凸起,有的立法实际上成了一种好处博弈,不是久拖不决,就是制订的司法律例不大年夜管用,一些处所应用律例实施处所保护主义,对全国形成同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造成障碍,伤害国度法治同一。

第五,加快扶植法治当局。司法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司法的威望也在于实施。“世界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如不雅有了司法而不实施、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外面文┞仿,那制订再多司法也无济于事。周全推动依法治国的重点应当是包管司法严格实施,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第八,摸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平易近法院和人平易近审查院。跟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刻成长和行政诉讼出现,跨行政区划甚至跨境案件越来越多,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年夜,导致法院地点地有关部分和引导越来越存眷案件处理,甚至应用权柄和关系插手案件处理,造成相干诉讼出现“主客场”现象,晦气于平等保护外埠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法院自力审判、监督当局依法行政、保护司法公平实施。

第六部分、第七部分和停止语构成第三板块。第六部分讲加强法治工作部队扶植,大年夜扶植高本质法治专门部队、加强司法办事部队扶植、立异法治人才培养机制3个方面展开。第七部分讲加强和改进党对周全推动依法治国的引导,大年夜保持依法在朝、加强党内律例轨制扶植、进步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干事才能、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深刻推动依法治军大年夜严治军、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动故国同一、加强涉外司法工作7个方面展开。最后,号令全党全国为扶植法治中国而斗争。

一、关于全会决定草拟背景和过程

当前,司法范畴存在的重要问题是,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问题十分凸起,一些司罪人员风格不正、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情面案,“苍崴原告吃被告”,等等。司法不公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司法体系体例不完美、司法权柄设备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人权司法保障轨制不健全。

文件草拟组在成立以来的8个多月时光里,深刻查询拜菲揭捉究,广泛收罗看法,开展专题论证,反复评论辩论修改。其间,中心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心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分别审议全会决定。8月初,决定收罗看法稿下发党内必定范围收罗看法,包含收罗党内里同志看法,还专门听取了各平易近主党派中心、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看法。

在收罗看法的过程中,各方面提出了很多好的看法和建议。中心责成文件草拟组卖力梳理和研究这些看法和建议。文件草拟组对全会决定作稳重要修改。

如今,周全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党面对的改革成长稳定义务之重前所未竽暌剐、抵触风险挑衅之多前所未竽暌剐,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度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加倍凸起、感化加倍重大年夜。周全推动依法治国事关系我们党在朝兴国、关系人平易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度长治久安的重大年夜计谋问题,是完美和成长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轨制、推动国度治理体系和治理才能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年夜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计谋安排,周全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平易近族巨大年夜中兴的中国梦,周全深化改革、完美和成长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轨制,就必须在周全推动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安排、采取切实办法、迈出坚实办法。

大年夜反馈的情况看,各方面一致认为,全会决定直面我公法治扶植范畴的凸起问题,容身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扶植实际,明白提出了周全推动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来源基本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不雅点、新举措,答复了党的引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年夜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法律、公平司法、全平易近守法、法治部队扶植、加强和改进党对周全推动依法治国的引导作出了周全安排,有针对性地回应了人平易近群众呼声和社会关怀。各方面一致认为,全会决定光鲜提出保持走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治门路、扶植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年夜论断,明白扶植社会主义法治国度的性质、偏向、门路、抓手,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度扶植。

二、关于全会决定的总体框架和重要内容

全会决定提出推动以审判为中间的诉讼轨制改革,目标是促使办案人员建立办案必须经得起司法考验的理念,确保侦查、审查告状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司法考验,包管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平裁判中发挥决定性感化。这项改革有利于促使办案人员加强责随便率性识,经由过程法庭审判的法度榜样公平实现案件裁判的实体公平,有效防备冤假错案产生。

党的十八大年夜以来,党中心高度看重依法治国,强调落实依法治国根本方略,加快扶植社会主义法治国度,必须周全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法律、公平司法、全平易近守法过程,强调保持党的引导,加倍重视改进党的引导方法和在朝方法;依法治国,起首是依宪治国;依法在朝,关键是依宪在朝;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实施好在朝兴国的重大年夜职责,必须根据党章大年夜严治党、根据宪法治国理政;党引导人平易近制订宪法和司法,党引导人平易近履行宪法和司法,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司法范围内晃荡,真正做到党引导立法、包管法律、带头守法。

全会决定共分三大年夜板块。导语和第一部分构成第一板块,属于泛论。第一部分旗号光鲜提出保持走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治门路、扶植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扶植社会主义法治国度,阐述周全推动依法治国的重大年夜意义、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来源基本则,阐述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阐述党的引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重大年夜问题。

第十,推动以审判为中间的诉讼轨制改革。充分发挥审判特别是庭审的感化,是确保案件处理质量和司法公平的重要环节。我国刑事诉讼律例定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晃荡中各司其职、互相合营、互相制约,这是相符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诉讼轨制,必须保持。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办案人员对法庭审判看重不敷,经常出现一些关键证据没有收集或者没有依法术集,进入庭审的案件没有达到“案件事实清跋扈、证据确切充分”的法定请求,使审判无法顺利进行。

三、关于须要解释的几个问题

全会决定草拟凸起了5个方面的┞峰酌。一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年夜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力,贯彻党的十八大年夜以来党中心工作安排,表现周全建成小康社会、周全深化改革、周全推动依法治国这“三个周全”的逻辑接洽。二是环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总体构造,表现推动各范畴改革成长对进步法治程度的请求,而不是就法治论法治。三是反竽暌钩今朝法治工作根本格局,大年夜立法、法律、司法、守法4个方面作出工作安排。四是保持改革偏向、问题导向,适应推动国度治理体系和治理才能现代化请求,直面法治扶植范畴凸起问题,回应人平易近群众等待,力争提出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五是容身我国国情,大年夜实际出发,保持走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治门路,既与时俱进、表现时代精力,又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贯高度看重法治。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应当集中力量制订刑法、平易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类须要的司法,例如工厂法、人平易近公社法、丛林法、草原法、情况保护法、劳动法、外国人投资法等等,经由必定的平易近主法度榜样评论辩论经由过程,并且加强审查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法律必严,违法必究。”党的xx大年夜提出依法治国、扶植社会主义法治国度,强调依法治国事党引导人平易近治理国度的根本方略,是成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不雅须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是国度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的xx大年夜提出,成长社会主义平易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保持党的引导、人平易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同一路来。党的xx大年夜提出,依法治国事社会主义平易近主政治的根本请求,强调要周全落实依法治国根本方略,加快扶植社会主义法治国度。党的十八大年夜强调,要加倍重视发挥法治在国度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感化。

在实际生活中,对一些行政机关违法行使权柄或者不作为造查对国度和社会公共好处伤害或者有伤害危险的案件,如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地盘应用权让渡、生态情况和资本保护等,因为与公平易近、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没有直接短长关系,使其没有也无法提起公益诉讼,导致违法行政行动缺乏有效司法监督,晦气于促进依法行政、严格法律,加强对公共好处的保护。由审查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有利于优化司法权柄设备、完美行政诉讼轨制,也有利于推鞭挞打击治当局扶植。

把保持党的引导、人平易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同一路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扶植的一条根本经验。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情势反竽暌钩了党带领人平易近进行概绫屈、扶植、改革取得的结不雅,确立了在汗青和人平易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引导地位。对这一点,要理直气壮讲、大年夜张旗鼓讲。要向干部群众讲清跋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点,做到根本治理、以正视听。

第一,党的引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扶植的核心问题。周全推动依法治国这件大年夜事能不克不及搞妥,最关键的是偏向是不是精确、政治包管是不是倔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保持党的引导,保持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轨制,贯彻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引导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点,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包管。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轨制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轨制基本,是周全推动依法治国的根本轨制保障。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周全推动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3个方面本质上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治门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轨制属性和进步偏向。

第六,进步司法公信力。司法是保护社会公平允义的最后一道防地。我曾经引用过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他说:“一次不公平的审判,其恶不雅甚至跨越十次犯法。因为犯法虽是疏忽司法——比如污染了水流,而不公平的审判则破坏司法——比如污染了水源。”这个中的事理是深刻的。如不雅司法这道防地缺乏公信力,社会公平就会受到广泛质疑,社会调和稳定就难以保障。是以,全会决定指出,公平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平对社会公平具有重要引领感化,司法不公对社会公平具有致命破换绝紫该。

1月27日,党中心发出《关于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周全推动依法治国问题收罗看法的通知》。2月12日,文件草拟组召开第一次全部会议,文件草拟工作正式启动。2月18日至25日,文件草拟组构成8个调研组分赴14个省区市进行调研。

全会决定提出,最高人平易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年夜行政和平易近商事案件。如许做,有利于审判机关重心下移、当场解决胶葛、便利当事人诉讼,有利于最高人平易近法院本部集中精力制订司法政策和司法解释、审理对同一司法实用有重大年夜指导意义的案件。

基于如许的┞峰酌,本年1月,中心政治局决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灯揭捉究周全推动依法治国问题并作出决定。为此,成立由我任组长,张德江同志、王岐山同志任副组长,相干部分负责同志、两位省里的引导同志参加的文件草拟组,在中心政治局常委会引导下进行文件草拟工作。

第二,周全推动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会决定提出,周全推动依法治国,总目标是扶植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扶植社会主义法治国度,并对这个总目标作出了阐释:在中国共产党引导下,保持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轨制,贯彻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全的司法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雅绫擒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美的党内律例体系,保持依法治国、依法在朝、依法行政合营推动,保持法治国度、法治当局、法治社会一体扶植,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法律、公平司法、全平易近守法,促进国度治理体系和治理才能现代化。

中心政治局认为,周全推动依法治国涉及改革成长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交际国防等各个范畴,必须容身全局和长远来统策划划。全会决定应当旗号光鲜就法治扶植的重大年夜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答复,既充分肯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扶植的成就和经验,又针对实际问题提撑拘改革立异精力的新不雅点新举措;既抓住法治扶植的关键,又表现党和国度事业成长全局请求;既高高在上、搞好顶层设计,又踏扎实实、做到切实管用;既讲近功,又求长效。

大年夜各方面反馈的看法和实地调研情况看,大年夜家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周全推动依法治国问题并作出决定,意义重大年夜而深远,相符党和国度事业成长须要和全党全国各族人平易近期盼。大年夜家广泛欲望经由过程这个决定明白周全推动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请求,深刻解释党的引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法治扶植的重大年夜理论和实践问题,针对法治工作中群众反竽暌钩强烈的凸起问题提出强有力的办法,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度扶植作出顶层设计。

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轨制。这是世界上大年夜多半有成文宪法的国度所采取的一种轨制。在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度中,规定相干国度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戴或尽忠宪法的有97个。关于宪法宣誓的主体、内容、法度榜样,各国做法不尽雷同,一般都在有关人员开端实施职务之前或就职时举办宣誓。全会决定规定,凡经人大年夜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录用的国度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如许做,有利于彰显宪法威望,加强公职人员宪法不雅念,鼓励公职人员忠于和保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加强宪僧衣识、建立宪法威望。

全会决定明白提出,保持党的引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请求,是党和国度的根本地点、命根子地点,是全国各族人平易近的好处所系、幸福所系,是周全推动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引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保持党的引导,党的引导必须依附社会主义法治。全会决定环绕加强和改进党对周全推动依法治国的引导提出“三同一”、“四善于”,并作出了体系安排。

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构成第二板块,大年夜今朝法治工作根本格局出发,对科学立法、严格法律、公平司法、全平易近守法进行阐述和安排。第二部分讲完美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司法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大年夜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轨制、完美立法体系体例、深刻推动科学立法平易近主立法、加强重点范畴立法4个方面展开,对宪法实施和监督提出根本要乞降具体办法,经由过程安排重点范畴立法表现依法治国同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总体构造的关系。第三部分讲深刻推动依法行政、加快扶植法治当局,大年夜依法周全实施当局本能机能、健全依法决定计划机制、深化行政法律体系体例改革、保持严格规范公平文明法律、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周全推动政务公开6个方面展开。第四部分讲包管公平司法、进步司法公信力,大年夜完美确保依法自力公平行使审判权和审查权的轨制、优化司法权柄设备、推动严格司法、保障人平易近群众介入司法、增能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晃荡的监督6个方面展开。第五部分讲加强全平易近法治不雅念、推鞭挞打击治社会扶植,大年夜推动全社会建立法治意识、推动多层次多范畴依法治理、扶植完全的司法办事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胶葛机制4个方面展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法度榜样,把实施宪法请求进步到一个新程度。此次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完美全国人大年夜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轨制,健全宪法解释法度榜样机制;加强立案审查轨制和才能扶植,依法撤销和改┞俘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度宪法日;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宪法教导,弘扬宪法精力。

第四,完美立法体系体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由经久尽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司法体系,国度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一个了不得的重大年夜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实践成长永无尽头,立法工作也永无尽头,完美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司法体系义务依然很重。

提出这个总目标,既明白了周全推动依法治国的性质和偏向,又凸起了周全推动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一是向国表里光鲜宣示我们将果断不移走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治门路。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治门路,是社会主义法治扶植成就和经验的集中表现,是扶植社会主义法治国度的独一精确门路。在走什么样的法治门路问题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精确而明白的旌旗灯号,指明周全推动依法治国的┞俘确偏向,同一全党全国各族人平易近熟悉和行动。二是明白周全推动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周全推动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扶植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环绕这个总抓手来策划、来推动。三是扶植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扶植社会主义法治国度是实现国度治理体系和治理才能现代化的必定请求,也是周全深化改革的必定请求,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国度治理体系和治理才能现代化,有利于在周全深化改革总体框架内周全推动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赓续深化改革。

须要明白的是,在我们国度,司法是对全部公平易近的请求,党内律例轨制是对全部党员的请求,并且很多处所比司法的请求更严格。我们党是前锋队,对党员的请求应当更严。周全推动依法治国,必须尽力形成国度司法律例和党内律例轨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保障的格局。

当局是法律主体,对法律范畴存在的有法不依、法律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凸起问题,老庶平易近深恶痛绝,必须下大年夜力量解决。全会决定提出,各级当局必须保持在党的引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扶植本能机能科学、权责法定、法律雅绫趋、公开公平、廉洁高效、守返粢蹬的法治当局。全会决定提出了一些重要办法。一是推动机构、本能机能、权限、法度榜样、义务法定化,规定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司法律例根据不得作出减损公平易近、罪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长其义务的决定;履行当局权力清单轨制,果断清除权力设椎鞍租空间。二是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年夜决定计划合法性审查机制,积极履行当局司法参谋轨制,包管司法参谋在制订重大年夜行政决定计划、推动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感化;建立重大年夜决定计划毕生义务穷究轨制及义务倒查机制。三是推动综合法律,理顺城管法律体系体例,完美法律法度榜样,建立法律全过程记录轨制,严格履行重大年夜法律决定法制审核轨制,周全落实施政法律义务制。四是加强对当局内部权力的制约,对财务资金分派应用、国有资产监管、当局投资、当局采购、公共资本让渡、公共工程扶植等权力集中的部分和岗亭实施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按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完美当局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保障依法自力行使审计监督权。五是周全推动政务公开,推动决定计划公开、履行公开、治理公开、办事公开、结不雅公开,重点推动财务预算、公共资本设备、重大年夜扶植项目赞成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扶植等范畴的┞服府信息公开。这些办法都有很强的┞冯对性,也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力一脉相承,对法治当局扶植十分紧要。

第七,最高人平易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近年来,跟着社会抵触增多,全公法院受理案件数量赓续增长,尤其是大年夜量案件涌入最高人平易近法院,导致审判接菲揭捉力增大年夜,息诉罢访难度增长,晦气于最高人平易近法院发挥监督指导全公法院工作本能机能,晦气于保护社会稳定,晦气于便利当事人诉讼。

周全推动依法治国事一体系工程,是国度治理范畴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概绫屈。制订好此次全会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年夜扼要深刻领会中心精力,大年夜党和国度事业成长全局出发,周全懂得和精确对待全会决定提出的重大年夜改革举措,深刻领会有关改革的重大年夜实际意义和深远汗青意义,自发支撑改革、拥戴改革。在评论辩论中,欲望大年夜家互相启发、互相商讨,既提出扶植性的修改看法和建议,进一步完美全会决定提出的思路和筹划,又加深懂得,以利于会后传达贯彻。让我们合营尽力,把此次全会开好。

学习《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体会


xx年11月9日~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拉开了我国新一轮改革序幕,铸就了我国通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12月2日,公司组织召开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会议,为了更好的落实县局会议精神,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12月3日,各部门分别组织民警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讨论、撰写心得体会等多种方式开展学习活动,使大家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实质。
党的十一大以来,中共党代会基本形成惯例,即一中全会、二中全会主要集中于调整人事机构,三中全会主要集中于把握改革方向。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来看,主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其中十八届三中全会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心议题最全面的一次,内容覆盖“5+2”,即五位一体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建设,将引领我国新时期的全方位改革。
《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概念是中共首次提出,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大亮点。实际上,“治理”一词常见于企业管理,“国家治理”是“公司治理”概念的演化。尽管“国家治理”比“企业治理”复杂很多,但两者之间不乏相通之处。如果作以类比,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近似于国家的执行董事,全国政协近似于国家的外部董事,而国务院近似于国家的管理层。
从职责定位来看,中国共产党是领导者,国务院是管理者。领导者与管理者之间的职责和工作方式存在明显差别,两者分工协作,互相补充。
从职责来看,管理者应对复杂性,领导者应对变革。管理者计划并组织取得短期/中期目标,监督并管理业绩表现,控制并修正以保持正轨,解决运营问题,从而实现业务持续性;领导者扫描环境并设定新的方向,联合各方人员并赢得他们对新方向的承诺,激励人们并解决变革过程中的组织和个人障碍,从而实现业务变革。世界著名领导力专家约翰·科特强调,领导者和管理者在职能方面存在四个方面的差别:第一,管理者在特定时间框架内做计划和预算(相当于行动纲领),领导者孕育未来的远景和实现该远景的战略;第二,管理者关心组织和人员配备(发展人际关系),领导者通过传达远景是大家协调一致;第三,管理者检测结果和解决问题,领导者激励大伙,使大家充满激情和斗志;第四,管理产生一定程度的预见性和秩序,领导则是产生变革。
从工作方式来看,领导者引导、激励普通民众或者员工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者要求普通民众或者员工努力完成各自既定目标任务,最大限度消除他们的惰性。正如约翰·科特所说,“管理者试图控制事物,甚至控制人,但领导者却努力解放人与能量。”领导强而管理弱可能会导致失控,无法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管理强而领导弱可能会导致制度僵化,缺乏创新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心得


篇一:学习全面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学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心得体会

2015年5月13日

今天,在组织部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我参加了全市乡科级领导干部轮训班,通过学习,对依法治国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科学立法是前提。法律的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法律的权威源自于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人民权益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因此立法前要下基层,听民意,让群众更加熟悉法律法规,只有科学立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有章可循。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严格执法是手段。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再好的法律也是一纸空文。在执法过程中,必须要有清晰的执法依据和充分的信息公开,才能建立充分的公信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卫生计生执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我们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

展工作,努力提高卫生计生依法开展工作水平,坚持依法履职、依法维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学习法律是基础。通过这次学习,我感觉只有不断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是新的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应用,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依法行政,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更清楚,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怎么做,不可以怎么做。从理论上说,不坚持依法行政,我们的工作就没有方向,近乎空谈;从实践中看,不坚持依法行政,就有可能会收支平衡我们在工作中随心所欲、恣意妄行,会把实践引入误区,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确切提高自身法律素养,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依法办事,才能为开展好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

参加“法治湖南建设专题培训班”学习体会

单位姓名

前段时间,我通过在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学院在线平台,参加“法治湖南建设”专题培训,观看并学习了《徐守盛书记在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辅导报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内容》等视频。通过学习,我感到收获颇大,对法治湖南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对增强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谈下参训的学习体会。

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预示着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将建立起来一个新的体系——“法治体系”。

自1997年的十五大提出要在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来,我党一直在不断地推进法律体系的建设,时至今日这一目标已如期实现;此次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中国未来要形成“法治体系”,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法治体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应包含多方面内容:排在第一位的是党的依法执政,然后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社会共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体系”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法治化。其意义在于充分保障公民权利、提升公共决策绩效、建设和谐社会、维持国家长治久安。

中共十八大报告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将从“国本”法律观回归“人本”法律观。这一法律观将使中国法治在价值理念上发生重大变化。自十七大以来,我国的法治工作有两项基本成就:一是法律体系如期形成。中国仅用三十几年时间就走过了他国三百年走过的道路,改革开放之初“无法可依”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二是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其成就可与经济相媲美。

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也应当看到目前我们仍存在一些问题,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法律的实施特别是法律准确、有效、全面、统一的实施就成为法治建设新的主要矛盾。中国建设法治国家已进入攻坚时期,因此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必须要解决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湖南省委颁布实施《法治湖南建设纲要》,标志着湖南从打造法治政府到法治湖南的跨越。《纲要》的实施,将为转型期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比拟的作用,对人民群众保护其最需要的公平正义和维护其自身权益具有深刻的意义。 “程序合法就是最大的公平正义”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调研时这样说到。从法律人的角度讲,程序正义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好方法。从这一方面来看,湖南省是走在全国前列的,2009年《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出台,

开始了湖南建设法治政府的大胆尝试。这也是中国首部规范地方政府行政程序的规章,为全国性的《行政程序法》立法提供了前期经验。我省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地各部门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狠抓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省里和各市州和各部门结合实际,健全和完善法治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以及工作制度,并对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从报刊到电视打造宣传“法治湖南”的专门阵地;分阶段全面开展“法治湖南”的学习培训;加强基层的基础工作建设,在各地扎实开展各类法治创建活动。

建设法治国家,大都是从立法,行政,司法方面讲依法治国的,而作为领导核心的各级党委如可发挥领导作用则所涉不多,然而《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用浓墨重彩讲了党委如何依法执政,这样就抓住了法治湖南建设的龙头。可以这样说,《纲要》在党委政府扩大决策民主化,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解决“转型期湖南”的多元化矛盾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我局把“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纳入首要议事日程和领导班子责任目标,并认真抓好落实。及时成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并由局首要负责人任组长,确定法制宣传员,并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彻底负责普法工作的日常事务,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按照普法依法治理的工作要求,做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每年年初有计划,年终有

总结,促进全局的普法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以来,我局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与有关 部门密切配合,采取多种形式增强自身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坚持学习制度化,运用每周一例会组织干部职工集中学习了《干部法律知识读本》、《公民常用法律知识读本》等必学教材。二是结合本职工作,大力开展《行政许可法》和《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维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教育,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权威。三是积极组织危险化学品企业与非煤矿山负责人、安全维护人员参加安全生产维护 专业知识和安全生产法律学习培训,通过学习,全力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有效地促进了安全生产工作。

认真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行政许可法》和《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执法主体、规范案件查处行为、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和行政处罚行为,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坚决杜绝执法的随意性,坚决纠正滥用职权和违法行政的行为,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合理执法、文明执法、热情执法。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行 严格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对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究责任人的执法过错责任。

参加“法治湖南建设”专题培训,结合中央,湖南省及我们单

位开展依法建设的工作实际,谈了自己的认识。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持学习成果,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下三点:

1、进一步增强普法学习,真实在学法、知法、懂法、用法上下功夫,用法律法规武装自己的头脑。

2、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法》的学习及宣传力度,坚持一手抓规范维护,一手抓依法查处,严格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3、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教育,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使自己牢记服务宗旨,自觉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真实把安全生产工作彻底推向一个新台阶。

篇三:学习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十八大报告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军号,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未来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内在目标,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动力和根本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更是一次全面的制度创新。我们要勇于把自己的思想从各种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但观念的变革容易受到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影响与束缚,容易停顿、反复甚至逆转;因此,我们更要把法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式和有效载体,通过制度供给、制度导向、制度创新来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空白、制度缺陷和制度冲突,真正把科学发展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越是从发展的早期进入发展的中期和后期,越是从粗放发展阶段转向科学发展阶段,就越需要通过法治来克服在发展过程中个体行为选择和政府决策行为选择的功利化、短期化、表面化现象,纠正各种重速度轻效益、重总量轻质量、重效率轻公平、重局部轻全局、重当前轻长远的做法,建立健全一整套支持、推动和保障科学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不断扩大人民民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在当代中国,要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对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作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我们党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才有力保证了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保证了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保证了党与国家最高领导权的平稳交接和党的领导集体坚强有力,保证了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和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全面落到实处,不断提高依靠法治治国、执政和行政的水平,努力开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时代。

总之,只要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法治规律与中国国情的创造性结合,坚持自上而下有力推动与自下而上全民参与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就一定能开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局面,就一定能取得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成效,就一定能在社会主义中国创造出与经济建设奇迹相媲美的法治建设奇迹。


依法治国,该如何理解“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将渗透到从科学立法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各个环节,将全方位覆盖国家、政府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将更加注重法治建设的民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将努力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互补契合,将对领导干部的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这也意味着,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理基本方略与根本保障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大战略布局中发挥更加深刻的影响

党的xx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以来,xx大、xx大、十八大都对依法治国作出重要部署。刚刚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对党的xx大以来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在新形势下全面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庄严承诺,为我们明确了法治建设整体推进、共同发展的基本思路。这也意味着,下一阶段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将放在全面推进上,我国的法治建设将呈现出一种全方位、全覆盖的大格局与新气象。那么,怎样准确理解全面推进这四个字的丰富含义呢?

更加注重依法治国的全局性、整体性与系统性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可以用无法可依来形容当时中国法制的状况。在法制基础相当贫弱的条件下,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务之急就是加强立法、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因此,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加快立法、加强立法一直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指挥棒和工作重点。立法先行与立法先导在一定程度上亦成为长期以来支配我国法治发展的基本思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之后,即在所谓的后法律体系时代,如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然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新挑战与主要任务。在依法治国的整体布局之下,实现立法与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全面推进、协同发展,理所当然成为新时期推进法治进程的必然要求。

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格局进行了整体部署,涵盖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方方面面。即通过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通过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努力做到严格执法;通过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等一系列举措,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通过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通过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上述六个方面的任务整体推进、系统发展,共同构成了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系统布局与整体格局。

更加注重立法与法律实施的对应性与协调性

立法是依法治国的起点,执法、司法、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全面展开与实现。法律的生命在于被赋予真正意义上的实施。法治的目标与价值最终需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来实现。如果静态的法律体系不能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动态法治体系,如果法律不能拥有行动的力量,那么,法治的价值无从实现,法治的权威也就树立不起来。换言之,尽管有规模宏大、形式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而实践当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普遍违法、徇私枉法、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法治还只是停留于应然层面,而并不对实际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那么,依法治国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故此,十八大以来,xx同志多次强调宪法与法律实施问题,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十八届四中全会也强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立法与法律实施的有效对应与协调,首先要求有良法,然后才是对其的普遍实施与推行。良法是法治的前提,也直接关系到法治建设的成败。就此,十八届四中全会首先提出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求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强调立法工作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实现立法和改革的相衔接,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四中全会着眼于具体的行政执法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注重从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健全依法决策、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等制度设计保证政府严格规范公正执法;从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和司法管理体制,规范司法行为,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等方面保证公正司法;从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推动全民守法。一言以蔽之,即强调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来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的实效性,从而实现立法与法律实施的内在契合与协调统一。

更加注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共同发力

十八届四中全会继续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政府,强调政府权力的设定和取得要有宪法与法律依据,政府权力的行使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要求政府行为符合合法合理、程序正当、权责统一、诚实守信等原则。法治社会,重心在于强调社会成员行为的法治化,要求社会成员有良好的法治素养和遵守公共规则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通过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与被管理者的社会两方面力量的共同推进、相互支持方能实现,而绝不可能仅凭政府就能够独自完成。简言之,依法治国不是政府一家的独角戏,而是政府与社会共同合作的一场演出。它不仅需要通过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来实现,而且要以法治社会建设、在全社会培育法律意识和提升法律信仰作为依托和支撑。故可言,只有让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民众才能认同法治的实践力量,法治社会才能得以建成,法治政府建设才有坚实的保障。

更加注重法治民主性与科学性的内在统一

依法治国,应在民主与科学的原则指引之下全面推进。民主是法治的正当性基础和价值依归,科学是法治的理性内涵与内在要求。民主原则要求法治建设体现民意、顺应民心、以人为本,与社会公众保持密切联系。科学原则要求法治建设从当代中国国情出发,符合法治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民主性使得法治能够最大程度获得社会成员的拥护,科学性使得法治能够保持相应的客观与理性。只有真正以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推动法治建设,实现法治建设的民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才能开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局面。

民主原则与科学原则渗透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每一个环节。就民主立法,四中全会强调,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使每一项立法都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从科学立法角度出发,四中全会提出,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立法要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推进严格执法,四中全会要求建立权力清单制度、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以及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制度,从而保证了相关执法行为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为保证公正司法,四中全会重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全民守法,四中全会强调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更加彰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辅相成

法律与道德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就其本质而言,法律是一种制度化的硬约束,是一种外在的他律。道德则是一种软约束,是一种内在的自律。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国家强制力规范民众的外部行为,道德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感化民众的心灵、提升民众的认识与觉悟。从二者关系来看,法治与德治相互补充、互相支持。没有法律强有力的保障,道德的高楼大厦将会坍塌,没有道德的正义指引,法律有可能助纣为虐、沦为作恶的工具。故可言,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难以获得民众的尊重和拥护。没有法律保障的道德可能是一种虚无的空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律与道德缺一不可。唯有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德法并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善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必然选择。XX年,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依法治国进行集体学习时就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十八届四中全会又专门指出,要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在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故此,四中全会就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要求,强调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等社会道德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强调提高法治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

更加强调依法治官与依法治民二者不可偏废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封建人治思想影响,一些领导干部持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法是管老百姓的官法王法、法就是驭民之具,权大于法的法外特权思想在实践当中还相当盛行。然而,现代法治的核心要义就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即将官的权力制服在法律的笼子里。领导干部的行为是社会大众的指标,如果期望民众能够遵纪守法,领导干部必须首先作出表率。这就是古人说的治国者要先受治于法和民以吏为师的道理。在此意义上,领导干部严格守法是民众守法的前提条件,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要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厉行法治,号召广大领导干部树立法律权限不能突破、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法治观念,要求领导干部始终对宪法法律存敬畏之心,坚决反对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并通过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监督领导干部不得随意干扰司法。为把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四中全会提出,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并且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这些将对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综上所言,今后相当长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各项工作将重点放在全面推进上。依法治国,将渗透到从科学立法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各个环节,将全方位覆盖国家、政府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将更加注重法治建设的民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将努力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互补契合,将对领导干部的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这也意味着,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理基本方略与根本保障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大战略布局中发挥更加深刻的影响。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心得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对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首先,建设法治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性;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条件;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保障。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其次,树立法治权威。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四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一方面,就党而言,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另一方面,就社会成员来说,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要保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权力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

再次,运用法治思维。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这表明,今后的改革将逐步由过去的政策主导型转向法律主导型。要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发挥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基础性作用。要不断推进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法治化、规范化,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高度关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司法的公正、法治的力量。要用法治思维化解改革风险,用法治方式推进改革有序进行。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统一起来。

最后,形成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也是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形成法治文化是一篇大文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面来看,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重要内容,要把法治教育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从社会治理的层面看,要把依法解决纠纷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方式,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从干部考察和选拔层面看,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党员干部应该带头遵法守法;从法治教育的层面看,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使全体人民都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学习体会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重在实践

最近教育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召开了一次特殊的民主生活会,集体学习了中共中央第xx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集体学习讨论,我了解到关于xx届六中全会的一些内容,xx届六中全会的亮点之一就是突出了文化在推动我国经济建设、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党的xx届六中全会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主要包括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产业化改革;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专家的解读分析,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许多感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的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上学年我们党支部已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讨论。但是,体系只能是理论领域的表述,如果普通大众记不住,如果照着念都容易念乱,怎么可能将理论变成举手投足的自觉行动。理论要想进入实践领域就必须要有实践的形态。我觉得,与其坐而论道,喋喋不休,不如脚踏实地从一些最基本的价值观做起来,身体力行才是我们对党的xx届六中全会精神最好的学习与贯彻。这就不仅需要广大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身体力行,而且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广泛参与的实践活动,更需要全体社会成员从身边事情做起,从我做起,重在实际行动建设,贵在持之以恒践行。人民群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蕴藏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巨大热情和创造活力,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用人民群众熟悉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为人们所接受、所认同。

社区是人民群众的集合地,社区文化是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社区文化建设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现代化程度和一个民族文化教育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决定》指出:要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繁荣社区文化,促进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河北省邯郸市开展的以政府为主导的群众性文化建设、以文化活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邯郸市复兴区在政府的支持下创建了多个兴趣协会,“这些兴趣协会成为当地道德建设进社区的一个有效载体。居民兴趣协会是邯郸市复兴区为建设和谐文明社区而创建的一种居民自愿参与,以个人兴趣爱好为切入点、自娱自乐的社区综合活动形式。由于内容丰富、健康向上,几乎所有的居民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娱乐项目。”该社区剪纸协会会长闫飞说,“居民反映很好,在社区,和谐居民文化活动、邻里沟通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正是在政府主导下成立的这种兴趣协会为居民们提供了一种健康向上文化活动的平台,促进了居民的互助和谐,公民道德建设也正是从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中逐步得到了完善,“我们每周举办两次剪纸活动,使大家身心愉悦,也陶冶了情操,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比如,过去邻里之间有不说话的,通过协会活动促进了和谐,由原来的不说话,变成了现在的好邻居。”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在实践中深化人们对理论的理解,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更应该在实际行动中做好表率,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贡献一丝力量。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