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人生——季羡林自述》的读后感1500字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学问人生——季羡林自述》的读后感1500字,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人的生命长度大抵都是相当的,但人所创造的生命价值却是千差万异的,这或许就是生命宽度的不同吧。人不可能控制自己生命的长度,但可以通过生命绽放的光彩来拓展生命的宽度。季羡林先生走过的世纪路让国人领略了一代国学大师的求学做人的瑰丽华章。

我本人也是早就结识了这个名字,在不同的书籍杂志中耳闻目睹其事迹介绍。究其原因不外乎自己对这位享誉海内外的山东老乡的一些崇拜之情而已,从未洞察其生命中的涓涓细流与波澜壮阔。近日,怀揣景仰心情细读了其晚年出版的《学问人生季羡林自述》(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年1月版)。通过季老娓娓道来的温润清香言语,我深刻地洞悉了季老传奇人生的点点滴滴,深深的感动于季老对学问的执著、对人生的淡泊,特别是季老浓郁的情感倾诉和虚心涵咏的品质深深地感染着我、震撼着我、激荡着我,同时也鞭策教导着我。

季老说自己的一生没有大激荡,没有大震动,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的经历。正是在这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旅程中,中学时期的六个甲等第一,高中毕业同被北大清华录取,留德十年全优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引起轰动,回国效力学术成果丰富卓越,其在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以及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的泰斗地位更是无人项背。纵观其一生,所有的成功与荣誉无一不与季老的勤奋相联系。可书中季老对其勤奋换来的成就描写极其吝啬。相反,文中却时常看到自己少无大志,自谓不过是一只燕雀,不敢怀鸿鹄之志、自己这块料分量不够、我绝不是什么英雄、十分平庸等谦虚字眼。即便留学德国的博士学位也被季老轻描淡写为平凡人抢夺饭碗的搏斗工具。

季老藏珠怀玉,名闻遐迩、卓尔不群,却如此坦诚低调,虚怀若谷,此非但没有影响他的学术地位和人格力量,反而使他更加熠熠生辉。反观当前社会许多人通过交易获得某些所谓的外在成功,而又在公众场合以谎言标榜自己的勤奋与取之有道。更甚有之,一些公派出国学生不学无术,摇身又变成海归学者,其实不过是新时代的方鸿渐,在季老面前,其生命只能用奄奄一息来形容。

简单的字眼往往更能洞悉事情的本质和核心。季老引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成功诀窍来告诫后人,既是一代国学大师对后人学生的谆谆教导,更是其求学生涯的真实写照。留德十年,季老没有过多的业务生活,甚至有点单调和乏味,自己更是躲闪了许多社会应酬和交际,把全部的精力都花在了学术研究中。有人把季老比作一个谜,解开这个谜,对于卑微者来说,他们能从季老身上看到自己未来的成才之路;对于成功者来说,他们能从季老身上发现自己的不足。阅读季老的人生,会给人以很多启迪,阅读季老的文字,更有一种入芝兰淡雅之室的清香沁入心脾。我想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季老是一位重情重义的性情中人。

大凡有名气的人都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他们不近人情,为了事业和追求可以置亲情于不顾,令爱情于凋零,置友情于淡漠。季老在《学问人生季羡林自述》中,把很多文字用在了思念与感恩。他写自己早逝的母亲,写道对母亲苦涩的回忆与永久的悔恨,心肝剧烈,眼泪盈眶,说到动情处,但见捶胸顿足心如刀绞,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季老写自己的老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西克教授、布劳恩教授、冯格林博士,与他们生活的细节描写如在昨日,对他们的尊敬、感恩、追思之情溢于言表,他(西克教授)是我平生所遇到的中外各国的老师中对我最爱护、感情最深、期望最大的老师。一直到今天,只要一想到他,我的心立即剧烈地跳动,老泪立刻就流满全脸。想他们早已离开人世了,却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此情此景,这种超越时空的感情又岂是我们这些后人所能感悟得到的?

季老和女房东的非亲非故到休戚与共、患难之交,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关系和租赁关系,我是她身边唯一的一个亲人,她是拿我当儿子来看待的,这种需要消除文化隔阂而构成的亲属关系,不是季老浓浓人情的真实写照吗?我一想到相处七年,风雨同舟,一旦诀别,何日再见,也不禁热泪盈眶了

季老的情义不仅体现在他对外人的追忆上,为了尽人子、人夫、人父的责任,他毅然放弃了剑桥大学的聘约,要知道对于一个视学术研究为马行夹道难回马的人来说,放弃最有利的学术环境和资源无异将其毕生成果付之一炬,其学术前途可谓付诸东流。而这正充分表现了一个中国男人的责任意识。这就是一位国学大师的平凡之处,而就在这平凡的人之常情中,让大师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真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问人生季羡林自述》正如一泓清泉,潺潺细流缓缓注入读者心脾。让人如同静夜时分细细品尝案头的一盏清茶,淡雅浓酽,微醺而醉。在书中,跟随季老漫步于其精神的还乡旅程,感受季老对苦楚的从容,对伤痛的淡然。透过季老回望的目光,感悟化作风烟的峥嵘岁月,让自己这颗浮躁浅薄的心也得到生命的洗礼。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学问人生》的读后感2000字


笛卡尔曾经说过,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校党委组织部组织开展了读一本好书、听一次党课、参加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的活动,并向全校党员推荐了部分必读和选读书目。这些作品中,有的是我们党的重要文献和文件,有的是成功人士的励志之作,有的传达了人生的睿智,有的讲述的是学者的学术人生。这些作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鼓舞和激励,更是思想上的一种启迪和升华。鲁巴金认为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作为一名刚刚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师,季羡林先生的《学问人生》就是一种思想上的启迪,字里行间,让我不仅体会到什么是学术,而且让我们了解了人生。

把人字写端正

记得在读贾植芳先生的采访录时,他曾经用这句话来概括自己一生思想上的饯行把人字写端正。这几个字用在季羡林先生身上也再贴切不过。无论身处何地,先生始终把国家和民族放在自己生命的至高位置,为了祖国文化和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大半生。先生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求学清华时,他加入赴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还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赴德留学,是为了爱国。就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当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博士学位的时侯,先生感慨道: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在个人发展和祖国需要之间,先生毫不犹豫的放弃了去欧洲讲学的好机会,在千疮百孔的新中国开始了艰苦的科研和教育工作。虽然先生在文革期间饱受炼狱之苦,牛棚之劳,他笑容依旧,不改爱国痴情,虽九死其犹未悔。

伟大来自平凡。这个平凡的真理,在季羡林先生身上得到了证实。先生曾经说,他做人做事的原则是三真,即,做人要真情、真实、真切。钟敬文曾经说过: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

读先生的自传,不仅学习先生求学和创作的经验和精神,更是为了学习先生那难得的为人风格。先生传承了从师辈那里所获得的东西专业知识,做人为人的品格,还有诲人不倦的红烛精神;而今日,先生又把这些知识和精神传给我们这一代。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是像一把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现在,火炬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也会像先生那样,做一名合格的传递者。

历史人生

先生的成长以及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让我再一次在历史中感受时代的变化。当初的先生,为了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幼小就离开自己的家人,自己深爱的母亲,寄人篱下;而这其中的辛酸,特别是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是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的。回顾历史,让我们更好的认识现在,把握我们现在的人生,这一点,无论是从先生的自传中,还是从长征的历史中,我都感受到了那份沉重,那份艰辛。现在,我们能够从从容容的学习,从事自己喜欢的学术研究,在今天看来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在当时来说,是多么的不易和难得。尊重历史,就要珍惜今日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使命,先生在不同的时代始终如一的进行学术上的创作和学习,为我们国家学术的发展做出的莫大的贡献。我们的前辈们已经在历史的硝烟中给我们缔造了一个和平盛世,今日的我们要继续他们的革命精神,在我们各自的领域里面为了振兴民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更要清醒的认识自己身上所肩负的使命教育好祖国下一代;致力于祖国的学术发展,文化传承和创新。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历史使命,我们要肩负起自己的使命,无愧于祖国的培养和教育。

勤苦学问

作为当代中国学术界的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回顾自己求学经历的时候,说道,如果青年朋友们问我有什么经验和诀窍,我回答说:没有的。如果非要我说点什么不行的话,那我只能说两句老生常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苦二字就是我的诀窍。说了等于白说;但白说也得说。在今天,快餐文化正在影响着年轻一代,也慢慢渗入他们的学习之中;无论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学校的学习和学术活动中,一股浮躁之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和风格。但是,学习就是一件实实在在的过程,要不得半点的虚假和投机取巧。追求学问人生,就要坐的住冷板凳,要培养起端正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学风,这对一名高校教师来说尤其重要,因为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价值观念,一种品格。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我们的思想言谈,行为举止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无论在我们自身的学习和科研中,还是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都要培养起一种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作风,这样,我们才能踏踏实实做出成绩,才能给学生树立一个更好的榜样。

在先生的自传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又一位老师的身影。这些先生们,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对先生的一生都起了很大的影响,在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些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教育事业和学术的执著和热爱。可以说,先生能成为学术界的一代宗师,离不开自己的努力,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老师们的指导和引导。教育是有传承性的。成为教师后的先生,也把自己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今日的我们,不仅要学习先生求学时那股刻苦钻研的精神,而且要学习先生为人师时的热忱和奉献精神。对我们而言,先生的经历已经不仅是一种指导,而且还是一种精神力量;而先生也成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读后感季羡林人生900字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读后感季羡林人生9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后感季羡林人生(篇1)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季羡林

上面的公式是季老积七八十年的经验得到的`,在季老看来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也是我们必须狠下功夫的。

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个时代的人一样渴盼成功,我们仰慕名人,等待机会,可是真正扎扎实实勤奋努力的人却少之又少。在充满诱惑的时代,如果真想有所收获,就只有静下心来,踏着勤奋的阶梯,脚踏实地。在我看来,一个人拥有了勤奋,也就拥有了其他可贵的品质,有敏捷的思维来勤于思考,有坚强的毅力来勤于努力,有细心的精神来勤于工作。作为年轻人,更应该刻苦勤奋,勤奋工作,勤奋学习,这样才能在我们工作的岗位上大放光彩。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想这就是勤奋最完美的诠释吧!

读后感季羡林人生(篇2)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他在《论压力》一文中写道:什么是“压力”?压力是精神与身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他认为大至全社会,小至每一个人都会有压力。他认为压力是好事。从大处来看,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人炸、新疾病丛生等等,人们感觉到了,这当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却是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如果没有压力,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压力如何排除呢?压力粗略可分为俩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能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只要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

他的老年十忌是:一忌说话太多;二忌倚老卖老;三忌思想僵化;四忌不服老;五忌无所事事;六忌提当年勇;七忌自我封闭;八忌叹老嗟贫;九忌老想到死;十忌愤世嫉俗。我认为,老年人如果能做到这十忌,晚年会过得快乐、充实,会为长寿增加砝码。

总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例如:

“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人。”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要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也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人或动植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读后感季羡林人生(篇3)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探讨有关生活态度的书籍。季羡林先生结合自身九十多年的生活体味,感悟有关于人生的总总。包括缘分、命运、容忍、宽容、朋友、成功、知足、爱情、孝顺等等。是季老先生感悟和体悟人生的杂文集,文中字句简洁清雅,干净流畅,将日常中的小事用平淡无奇的语言娓娓道来,在诉说家常的同时将人生的智慧与感悟渗透于字里行间,是一本值得年轻人阅读并且能帮助年轻人走出心灵困惑,获得智慧启迪的大成之作。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大量的季老生前各个阶段的的摄影图片,图文并茂,设计装帧经典大气,是一本文学性兼有收藏价值的好书。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人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平常人可以对此大发感慨,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离现实生活太远。而《季羡林谈人生》却不同,耄耋老人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谈对人生的感悟,话语中正平和,人人皆懂,却又时时让你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头涣然冰释”。读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让你静静的反省,心境变得更加纯净而美好。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耄耋之年的季羡林朴素和真诚的话语里深藏的是经过几十年风雨洗礼的人生智慧。提醒我们如何去思考和领悟人生。我们不必像一个小学生严肃的听课那样专心致志的研读,你只要带着一颗倾听的心灵。书中的涓涓溪水般的智慧就会流注于心间。我们带着倾听的愉悦,淡淡品味一个耄耋老人娓娓道来的生命智慧,有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从容自在,那么领悟的又岂止于书。

读后感季羡林人生(篇4)

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智慧太单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读后感季羡林人生(篇5)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人民大道被丛丛的树叶所簇拥着,连滤过的阳光也是绿色的。

在天一书店的路上,远远看见两位老人在行乞,记得很久以前他们也在,穿着朴素而破旧的衣服,脸庞干洁,微黄却不失笑容,我都会在他们的塑料碗上放上一些硬币,我不用理会他们是否骗我,一位活了近半个世纪的人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尊严,他们会出来行乞一定有他们自己的苦衷,我会尽我所能来帮助他们。

虽然我没遇见过,但我对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深恶痛绝,也许是出自本能,他们拥有双手却不努力工作,拥有头脑却不努力思考,拥有双脚却不脚踏实地,这种人更应该被指责,相比于那两位老人,早已步入垂暮之年,生活自理已成难事,行乞只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他们理应被我们所尊重,去帮助。

我们一些人常抱怨自己的人生。环境时,却挤得出时间去几趟KFC,逛几次ktv,从他们身上我看不出什么好得到的,我想他们才应该被指责,被批评。

但我常常只听过乞丐被鄙视,却从未听说他们这类人被鄙视的。

读后感季羡林人生(篇6)

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智慧太单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听季羡林讲述人生哲学》的读后感1500字


季羡林,一代国学大师,一生忙忙碌碌,致力于国学、哲学、伦理学、佛学等方面的研究,除了写下不计其数的优美文章外,还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哲学道理。

这学期以来,品读了《听季羡林讲述人生哲学》这本书籍,感触颇深。在书中谈到: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五常;一寸光阴不可轻的惜时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知恩、感恩、报恩态度;还有去意不留,宠辱不惊的处事态度;不完美才是人生的人生观等。联系现实生活,这些道理真是句句经典,字字精华。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讲求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的道理,故而人伦五常一直都伴随于我们生活中,一直都是我们处理亲情、友情、爱情的准则。季老在其他文章里常常说道:这世界上毕竟也有一些坏人,但是请相信觉大多数的人是好人。我想季老所说的这些坏人里许多就是因为不守五常之人,做事不能名正言顺之人。倘若人人都能坚守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的伦常准则,社会必将会和谐安定,人们的生活也将是快乐的,而那些所谓的坏人也将不复存在。

时光匆忙,没人能够让其留下脚步;岁月无情,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它的雕塑作品。岁月如刻刀,刀刀催人老,怪不得古人会有沧海一粟感叹,又会有孔子的逝者如斯夫的感慨。的确,人的一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世间万物要说公平,熟能与时间老人相比呢?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一天24个小时,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将来还是一样。因此不要去感叹时间的短暂。鲁迅曾经说过:时间是挤出来的。因此我们要做的并不是要去感叹与抱怨,不是虚度光阴,浪费生命,而是要想想怎样去合理利用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这样时光的匆忙流逝对于我们的人生又有何妨呢?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留下这样一段精彩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告诫我们不要浪费自己的人生。人生短暂,我们应该如何才能让自己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呢?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不久的将来不会感到后悔呢?这一切的一切数不完的问题提醒我们,人生是公平的,现实是残酷的。好好把握现在的时光,不要让今天成为明天的遗憾,就像季老那样,到了年老的时候还是坚持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的充实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精彩,这样的生活才是美满的。

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甚至陌生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知恩不报枉为人。前面说过,季老常说这世界上毕竟也有一些坏人,但是请相信觉大多数的人是好人,在季老的一生中,他就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对于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他都会铭记于心。季老在其一篇文章《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胡适但是是北大的校长,曾经对季老帮助过,季老为了感恩、报恩,特地为胡适之先生写悼文。这是何等的大事啊,当时那种情况下,大陆那么多良师益友没人敢为胡适之先生写悼文,季老身边的朋友还提醒他不要为胡适写文,最后季老为了感恩还是写了这篇感人的文章。做人要懂得知恩、感恩、报恩,否则就枉过一生了,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我们需要感谢的人: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成人,这份恩情我们一定得好好报答;朋友,在你不如意的时刻为你伸出援助之手等这些恩情我们也要铭记于心。

季老一生执着于事业,珍惜时间,能够知恩、感恩、报恩,为后人树立好榜样,我们一定要好好向他学习,遵循五常,做时间的主人,做知恩图报的人。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500字


《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大部分是季羡林先生在八十多岁到九十多岁之间写的一些散文。既有对人生起伏的回忆,也有写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对恩师,同事的评价,对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实而不华丽,反映了作者本身对待人生的态度。

书中描述了自我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之后的文革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之后的荣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八九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应对过去的一切以及此刻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我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我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感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十分的谦虚,而且十分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整本书读完,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放下。发现作者最终的成绩,离不开他年轻时候的努力。在清华期间偶然的旁听课,影响了他的一生,在德国期间因为二战自我无法回国,但是正是这段时光奠定了其学术基础。这个和乔布斯有类似性,谁明白乔布斯在大学时候旁听了书法课而迷上了书法,之后苹果的字体影响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无论如何,努力是务必的。这又让我想起了游戏《第七封印》中的主动应对用心深入,任何时候都需要持续这种心态。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注:内容请关注栏目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一)

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智慧太单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一爱一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一性一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一爱一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二)

也许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尽管久仰季羡林大名,尽管【季羡林谈人生】就放在案头,我却迟迟未能细读。年前在电视和网络中,闻年过耄耋的季老说,请摘去他头上的国学大师等三顶帽子。我还和多此一举的炒作联系起来,至于他那句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同温家宝总理谈论当今社会时语),更是让我等常写时评的愤青耿耿于怀。

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情,为了完成暑假读书笔记。我拭去【季羡林谈人生】书面上的灰尘,一篇一篇地细读起来。

前三篇直接谈人生,季老开宗明意,首先点明了写作的年龄背景,却又谦虚:望九之年还不清楚什么是人生。这样的开头很吸引人,一代宗师,着作等身,国家总理几度探望,执手相庆;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设季羡林研究所。活到这种境地,还一口一个吾辈凡人老百姓,真让我等倍感惭愧。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有所作为承担责任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读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明显属于空想。季老经历文革,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己的心境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温家宝总理曾对季老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联系季老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积极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一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满足,不保持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知道,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这些天,我一有时间,就走进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实,去品味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的中国式正直。也许有人还在以真话不讲全为由苛求季老,其实季老是不惮讲真话的: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这一生。如此直截了当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一漓,痛快而又入骨。

玖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直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考虑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责任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找到了。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三)

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一爱一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一性一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一爱一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