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人是复杂的,尤其是思维,心得也在一直变换。心得体会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写作训练,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怎么才能在写心得体会时更全面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贾宝玉的性格特点,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精选阅读(一):

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分析

关于宝于这个人物,貌似已从古争论至今了,能让人们一向如此的介怀不下,也说明了该人物的超常的魅力,曹公可谓在其身上押注了最多的心血:宝玉的行事不安常理,时而乖觉异常,时而又疯癫如狂,说出的话往往又语出雷人,不禁令人拍案叫屈---正因有时实在整不明白其天外飞仙般的的冥顽之意,虽然细想起来会隐约觉的搞笑。但就这样一个如此神道般的人物,在曹公的妙笔下,竟让我们觉得其亲切真实的有如自己隔壁的邻家男孩一般,这是一种怎样级别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呀。。。叹为观止,也只能是叹为观止了。

关于宝玉的性格特征,愚也曾作过一番非学术性的。。。调研,总结出七个字:痴、灵、顽、呆、乖、僻、轻,分解如下。[由整理]

一。痴

宝玉素有情极之痴,尚不说说金钏,晴雯等人离世,他悲伤如斯。就是紫鹃当初一句顽话便就使得他急痛攻心,呆滞多时。而他对于黛玉的痴心绝对,亘古可见,不必细言。矫情的句子

另外,宝玉亦不乏其他痴处,如:他本又是个多情种子,其对于世事万物亦多抱以宽容赏纳之心,无论其对己是否有情,每必能予以关怀慰藉;又如宝玉又重情不重礼,对于仆人竟大都能一视同仁,虽在当时显为难得,但在外人

人看来却也是他的大不是了。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宝玉的痴,是常人莫敌的,这是他性格中最显著的特征,将一个如至情的人定为全书之主角,作者是颇存匠心的:想当年贾府是何等的温柔富贵,到头来树倒猢狲散,转眼间富贵悲凉。。。试想,如换常人,其心尚且不堪,更何况象宝玉这样一个重恋痴迷,极至性情之人!?可见,家境人物的云泥之变对于宝玉而后的影响打击又更胜甚多了。痴性如斯,便早为其之后的撒手出家埋下了重重的伏笔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还焉能弃而为僧?叫人感慨悲悯之余亦更信服。

二。灵周年庆贺词

有人说宝玉之灵多半依于那块通灵宝玉,我觉得不尽然,其赤瑕宫神瑛侍者也实非寻常之辈了。

在愚看来,宝玉的灵多体此刻他的不俗之上,一如探春所言的,其眼光甚奇雅。

另外,虽然他最不喜读书,更厌那些仕途经济学问之人(这应是作者对于时政的不满使然),然每每必遭父亲责斥,姐妹箴劝,可他愈更腻烦,但大观园论景题名一章中,宝玉的灵意慧才更显露无疑,可见,宝玉性散,随性任为,喜无拘束,其灵性发挥是很有赖于兴趣之合意的,从其写给晴雯的悼词中亦可见一斑。如此灵性,若一贯强力压制,实非可取之道。惟有黛玉深知其性,但总欠机缘,读来更耐人寻味。

而宝玉用在闺中女儿间的心思却如满似诚,其灵秀之处更多伴裙钗间而出,而其也实招女孩喜爱。只是他的灵意多半是无心之发,于人也无务必之益。确切讲,真真属于性空灵罢了。

三。顽

宝玉顽劣异常,大家都看在眼里的。这应是此人物塑造的成功之处:以他的年岁,连个临家孩童都玩闹异常,况他万般宠溺集一身之人?宝玉的顽,让其形象更真实,也更生动亲切,同时也更具感染力了。

人非圣贤,宝玉更有其愚顽不化之性,然他最恶人劝,这是他通生一大病。直叫人慨叹且无奈,孰不知,他的坚顽固意实令身边多少痴心尽爱之人操心费意。但如若非如此,袭,钗等人的深大贤能却也是无从可表的了。

四。呆

易忘情,是宝玉的又一大特征,尽管在别人眼中换做了呆气。

三十五回中两个婆子的谈话中可见一二,其说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疼不疼。又如说: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又如: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等等,如许谈论只是俗人眼中的看法罢了。孰不知此实乃宝

玉不俗常人之大灵性:他虽出身显贵,但心底里却深知其世间万物之存在绝非易事,而自己与人待物是以为何?人与人之相处其第一要义乃非自保或者争斗,而是能彼此间予以慰藉,如此方不亵这妄生一世。

这亦是宝玉的可爱之处。

五。乖

虽然平时顽劣,但在长辈或外人面前,宝玉还是很知礼乖顺的,这也是他受长辈们宠的又一大原因。

第五十六回中贾母与甄家来的两个婆子谈话中可知端的:时贾母笑道:可知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就是大人溺爱的,是他一则生的得人意,二则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不错,使人见了可爱可怜,背地里因此才纵他一点子。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

其原故,何尝不有依于其先生灵性?

六。僻

宝玉的偏僻之处,也着实不少。

如他那一干有关男孩女孩的偏僻论断;又如他喜红,爱香,好吃胭脂等僻病。也大都是抬不上桌面的。然情由性生,他如此乖僻性格生出这些乖僻习惯也尚可明白,每每表现出来之时,料定不能有长辈外人在侧,而此中行为表现也便完全是其真性情的自然释放了。

七。轻

毕竟是少年心性,宝玉的性格之中还是

有很多略显轻佻、随性的孩子气的,尤其应对黛玉,每每言语造次,情急之处更冲动,场面之缠绵激烈,让人牵心不已。但殊不知,其与黛玉,晴雯等人的华彩场合却也多始于这轻随急噪的孩子气的。

而此轻亦有自轻之意,由于己是男儿身,他便自认是混物。然宝玉在姐妹间向来都是谦勉诚切的,对于女孩的钟爱,可谓能疼即疼,能让便让,在常人眼里看来竟是没有一点刚性。然,本书其旨便是描述闺中各色裙钗之锦华灵秀,若主角都这般无所谓,不以为然,那反倒令人不解了吧。

精选阅读(二):

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分析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

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杯具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

无主义。

精选阅读(三):

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和他的恋爱婚姻杯具

对于《红楼梦》,向来有人认为有两个主题,一个是写贾宝玉的恋爱婚姻杯具,一个是写封建统治阶级家庭的崩溃。我是不一样意这种看法的。这不象鸡蛋那样,可能有双黄蛋,它是一个黄,一个主题。《红楼梦》主要是透过主人翁的恋爱婚姻杯具,说明产生这个杯具的客观原因。作者的认识潜质十分高,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继《水浒传》后的又一个高峰。首先不是正因《红楼梦》的技巧好,不是正因作者有非凡的艺术才能,而是正因认识潜质高,看问题跟人家不一样。他看出这个恋爱婚姻杯具不简单,根子扎得很深

,很广。为了交代客观的社会根源,有必要描述社会环境,描述家庭及其内部的斗争。作者就是透过社会环境来表现贾宝玉的恋爱婚姻杯具的,因此不是两个主题。假如把以家庭为主的社会环境同恋爱婚姻杯具割裂开来看,就会削弱《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削弱对作者伟大认识潜质的估价。

讲到恋爱婚姻杯具,并不是一个杯具,而是两个杯具,一个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联,这是恋爱关联,这个恋爱是个杯具,这个杯具说明的是一种社会问题;另一个是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关联,这是婚姻关联,这个婚姻也是个杯具,这个杯具同贾、林的恋爱杯具有不一样的好处,说明了当时社会另外方面的问题。这两个杯具以贾宝玉为中心,作者从这两方面来挖掘杯具的根源:一是从客观的社会环境方面,一是从当事人的思想性格方面。作者对人物性格论掘得很深,在这方面,无论中外的古典文学,都还没有能超过《红楼梦》的。国际上也承认这一点,推崇为经典杰作。唯其性格挖掘得深,对杯具的根源也交代得深。另一方面是客观原因和社会环境。这个客观原因和社会环境联系得很广,也挖掘得很深。唯其对社会环境描述得广泛而深刻,对杯具根源也就挖掘得深刻。话是这么说,但不好引起误会,以为杯具的根源有两个主观原因和客观原

因。在哲学上讲就是所谓二元论。正因当事人的性格也是客观环境养成的,作者一方面描述性格,同时就描述产生这些性格的社会原因。因此,归根结蒂是一个原因,即社会原因。人是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的思想性格也是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培养起来的。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都是《红楼梦》的主要人物,而贾宝玉更是中心的主要人物。那里,我们先来谈一谈贾宝玉的思想性格。

贾宝玉的思想性格,是在他的特定的环境中构成中一步步地发展的。贾宝玉性格的要点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平等待人。在封建社会里,男性有特权,统治阶级以男性为主。一方面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统治阶级压迫者,一方面是被统治阶级被压迫者。在《红楼梦》中,后一方面的人主要就是一些女孩子,大大小小的丫头们。在这两方面的矛盾斗争中,贾宝玉是坚决站在被压迫者一边的:同情她们,爱护她们,平等地对待她们。贾宝玉应对的是一个阶级斗争的环境。《红楼梦》写的是日常生活,但透过这个日常生活,反映了家庭骨肉之间尖锐的阶级斗争。所谓杀人如草不闻声,宁荣二府中是充满了血债的。没有枪,没有刀,但是不知逼死了多少人,这些人都是阶级斗争的牺牲品。贾宝玉从小就说这样的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生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

女儿就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是客观环境在一个聪慧敏锐的小孩子头脑中的反映。客观环境使他感觉到男生的肮脏,而处于被压迫地位的纯洁善良、天真活泼的女孩子,则对他有很自然的影响。正因贾宝玉从小在这些女孩子中长大。这些姑娘都是城市和乡村中劳动人民的女儿。同贾宝玉最亲近的几个丫头,比如袭人,就是城市贫民的女儿,家里穷,没有饭吃,几两银子卖给了贾家。又如

晴雯,连她父母是谁都不知道,是赖大家买来作为礼物送给贾母的。这些是外面买来的。还有一种丫头属于家生子儿,是一世世代代的奴才。例如鸳鸯的父母亲都是贾家的奴才,鸳鸯的父亲在南边给贾家看房子,鸳鸯的母亲死了,想回家去看一看都不可能。另外,还有从苏州买来的唱戏的小演员,如芳官、药官、葵官等等。这些女孩子在大砚园中占了绝大多数。不管这些丫头们的性格怎样,思想上受封建阶级的影响也有深有浅,但是她们的客观条件是共同的:第一,她们都有一个悲惨的充满血泪的身世;第二,都处于被奴役的地位,生命毫无保障,要把你配小子就配小子,逼死了就抬出去埋掉;第三,未来的命运不可捉摸。贾宝玉从小受她们照料,在这些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的女儿身边长大。过去有人认为贾宝玉的性格没有什么进步的

地方,成天跟女孩儿厮混,是个淫棍;此刻这样的意见少了。但是还有人怀疑,说贾宝玉生在富贵之家,从不参加社会活动,又怎样能产生进步思想?他们忽略了贾宝玉身边绝大多数都是被压迫的丫头,而且多是不顾一切敢于起来斗争的丫头。统治者不把这些丫头当人看,甚至看得连鸡犬都不如。而贾宝玉却尊重她们,同情她们,爱护她们,平等地待她们,在两相对立的矛盾斗争中,坚决地站在她们的一边。对于

统治阶级认为最卑贱的人,贾宝玉却评价极高,看到她们品德的美。这是两百年前中国封建社会中不大可能有的进步思想,是曹雪芹塑造出来的理想的典型。对于士大夫,贾宝玉最瞧不起,斥之为禄蠹,他就乐意跟丫头们在一齐。本来丫头是服侍他的,结果成了他服侍丫头,丫头们骂他,他也不生气。晴雯就骂过他:你这个人一天不忖你几句就过不去。贾宝玉否定自己出身的阶级,例如初会秦钟,他就痛恨自己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他认为女孩儿最珍重,男生都是浊物,这种偏激的感情在当时环境下是了不起的进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描述这样一个贾宝玉。在两个对立的阶级中,贾宝玉坚决拒绝站在统治阶级这边,而且把自己的恋爱婚姻问题,同这些女孩儿的生活幸福问题相联在一齐。

封建统治者从小就给贾宝

玉安排好了一条封建主义的道路。贾宝玉拒绝往这条道路上走,越长大越坚决。他厌恶科举,厌恶所谓经济学问,愿意同被压迫者死在一块。他企图整个否定封建主义的道路,他的那套思想破坏了封建主义的社会秩序,因此他一点不讲究封建礼法。怡红院中要是没有外人,关起门来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天地,虽然袭人有时不免劝说几句。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写小姐们走后,丫头们脱了大衣服,胡乱地混坐一齐,毫无顾忌地吃喝玩乐起来。半夜三更,大家喝醉了酒,笑的笑,唱的唱,简直无法无天。脂砚斋评道:吃酒没有这样吃的,祝寿也没有这样祝的,这是怡红院的特殊风俗。贾宝玉这样的进步思想已经构成了体系:他不是偶然的平等待人,也不是偶然的同情和爱护被压迫者,他否定礼教,否定科举,否定整个的封建制度,他的性格要点,是初步的民主主义者的性格和思想的具体表现。他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不仅仅是口头上说了,而且也表此刻日常生活的行动中。这在两百多年前的封建时代,不能不说是一个崭新的人物。他不一样于古代的具有民主性的人物性格,也不一样于具有民主思想的人物性格,而是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崭新的人物。在《红楼梦》以前的文学中,无论是戏曲和小说,都没有这样

成系统的

进步人物。在历史上,明末清初有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但是也没有象贾宝玉那样的行动。作者以他敏锐的感觉,进步的思想,概括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寄托了自己的全部理想,创造出了这样一个光辉的新人的典型。两百多年来,《红楼梦》脍炙人口,一向为读者所喜爱,首先不是正因艺术技巧高,而是由于作者有高度的认识潜质。他能够从日常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具有深刻好处的东西,经过观察、体验,创造出全新的典型。作家的伟大也在于此。

由于贾宝玉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决定了他必须爱林黛玉。林黛玉的性格又是怎样?作者写得很简单扼要。林黛玉出身于没落贵族,她的祖上是侯爵,清制侯爵袭三代,传到黛玉的祖父时皇上加恩增袭一代,到林如海就没有世袭,是真正的科举出身,书香门第。作者写林如海就是为了写林黛玉。写林如海是个正派的读书人,夫人亡故后也不再续娶,膝下只有一个独养女儿。子孙不盛,这在封建时代是个严重问题。林家没落,子孙不盛,唯一的姑娘只好送到外婆家去。外婆家但是个国公府,公爵在贵族中仅次于王,门第显赫。第三回写林黛玉初进贾府,这个小姑娘全身的每个神经细胞都竖在那里,紧张得要命,唯恐被人家耻笑,不敢多走一段路,多说

一句话。谁叫她出身门第低微呢。

不久,林如海也病死了,这时的林黛玉就变成一个一无所有的孤女,同丫头们没有什么两样。这样一个身世和经历的姑娘到了贾家,就自然地构成子一个同贾家环境相对立的性格:生性好疑,脾气很大,说话很尖锐,动不动流眼泪,随时随地警惕着,怕被人瞧不起,怕被人踩在脚下。假如林黛玉没有外婆,就会同甄士隐的女儿英莲一样。脾气大也好,流眼泪也好,都是她的斗争形式,表现了她的性格同所在环境的矛盾对立。

作者安排了一个很突出的情节葬花,来描述林黛玉的性格。林黛玉从落花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花象自己一样的纯洁美丽,而自己所处的环境象污泥一样的肮脏,花谢了终究要落到污泥里去,因此怜花就是自怜,葬花就是自葬,写葬花就是写林黛玉的性格要点,经过场面的烘托和情节的概括,把林黛玉的性格突出地描述出来了。薛宝钗不会去葬花,史湘云也不会去葬花,她们没有这样的感触。只有林黛玉这样身世、处境和性格的人才会去葬花。

对处在被压追地位的女孩子的广泛同情和爱护,是贾宝玉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重要环节,他把对被压迫的女孩子的深刻同情集中起来,倾注在林黛玉身上,结成生死不渝的感情。能够这样说,贾宝玉对被压迫者的爱护和同情,是他

和林黛玉生死不渝的感情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根源。这说明他爱林黛玉是从民主主义思想出发的,是以民主主义思想作基础的。就有人感到个性,为什么贾宝玉要爱林黛玉,身体瘦弱,有肺病,脾气又大,哪一方面也比不上薛宝钗。他们不了解这一点,即贾林二人的感情是有思想作基础的。在《红楼梦》以前写感情的小说很多,但从来没有写以思想为基础的感情。贾宝玉同林黛玉感情的成熟阶段,也是贾宝玉思想的成熟阶段。这能够拿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为标志。这一回开始写史湘云受了薛宝钗的影响,也来规劝宝玉,要他别老在女孩子队里鬼混,也该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宝玉听了立刻说: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那里仔细腌臜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闹得史湘云下不了台。我们知道贾宝玉最尊重和体贴女孩子,但是在这种关键问题上,他却毫不留情面。下方袭人之后说:上回也是宝姑娘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不去,咳了一声,拿起脚来就走了。宝姑娘的

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得怎样样、哭得怎样样呢!宝玉之后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吗?要是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这就是贾宝玉

的原则性,一点儿也不含胡。这些话正好被黛玉无意中在门外听着,心里又惊又喜,又悲又叹,不好意思进来。之后宝玉出门,赶上黛玉,倾诉肺腑,这时,他们的感情到达了白热的地步。作者描述他们感情的成熟,同贾宝玉的思想成熟是一致的。这种以思想为基础的感情是古代文学中从来没有的。张生爱莺莺,梁山伯爱祝英台,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什么,谁也不知道,他们就是一见倾心;而贾宝玉是爱林黛玉的思想,身体差一点,脾气坏一点,这没有关联,首先要思想好。林黛玉身世飘零,一无所有,这是她为贾宝玉所同情的客观处境,林黛玉心灵的纯洁,在贾宝玉看来就是美。林黛玉的思想性格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因素,作者写林黛玉不是孤立的一个人,而是概括、集中了使贾宝玉感动、同情和爱护的女孩子们的客砚要点和主观要点。因此,他们的感情是根深蒂固的,生死不渝的。

同贾宝玉一样,林黛玉的性格一方面有民主主义,另方面还是有局限性。鲁迅先生说过,一个人不可能抓住自己头发离开地面,在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下,有些东西她是无法摆脱的。贾宝玉有感伤主义,他对前途不是很有信心。林黛玉更是如此。我们不能把封建思想的束缚仅仅看作是外在的,在林黛玉的头脑中还有严重的封建思想。他们

热烈地进行自由恋爱,迫切地要求婚姻自主,但是仍旧等待着家长给他们订婚。有人说怡红院、潇湘馆的财物不少,为什么不收拾收拾跑掉了我们说,他们思想中有落后的一面,受它紧紧的束缚,他们不会跑,也不可能跑。存在决定意识嘛!如果问这是阶级的局限,还是时代的局限,我们说两方面都有,而主要是阶级的局限。林黛玉实际上在搞恋爱,但是口头决不承认,贾宝玉一说我们在相爱,她立刻生气,放下脸来斥责宝玉。尤三姐就不是这样,她公开声明婚姻要由自己作主,对象要由自己选取。智能这个小尼姑,除了封建束缚外,还有一层宗教束缚,但是她就敢私奔到秦钟家里去。至于林、贾二人,不但不敢私奔,而且连想也不会想的。因此我们说主要是阶级的局限。林黛玉虽然是个一无所有的孤女,但是还有一个外婆,过的还是小姐的生活,封建小姐自尊自贵的意识还是很浓厚的。自己束缚自己这就是

林贾两人感情杯具的思想原因。当然,在那样的条件下,这一感情杯具还是值得我们同情的,它具有着深广的思想好处与社会好处。

对于薛宝钗,作者同样写得简单扼要。她家是皇商,给皇帝当买办,在封建时代,商人没有社会地位,薛家虽然是皇商,但作为豪门,政治地位此不上贵族。《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豪

门,薛家排在最后,大概也正因政治势力差。作者写薛家,首先写薛蟠为争英莲(之后改名香菱)打死冯渊,出了人命。书中轻描淡写,好象化几个钱就可完事。其实也要看具体状况。封建社会的官府草菅人命,视为常事,但你得有政治势力做靠山,不然还是要偿命,弄得你家破人亡。因此薛家母子三个薛姨妈带着宝贝儿子加上薛宝钗,要进京去投奔贾家。不这样做,之后贾雨村就不会徇私断案。书中写薛蟠进京有四条原因:一来送妹候选;二来望亲;三来亲自入都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四来游览上国风光。对薛蟠的性格我们是完全了解的,他不可能有这样一套精密的想法。第一条送妹妹候选,他不会有这样高明的主意;第二条探望亲戚,他不会关心这些事情;第三条整理店务,更不放在他心上;倒是最后一条游览上国风光才是他真正的意图。头三条都不是薛蟠的主意。因此要上京,是薛家的家庭现状提出的要求。送薛宝钗候选就为争取政治势力。在封建时代,一般善良的父母都不肯把自己女儿往深宫里送,牺牲女儿的终生幸福来谋求富贵。《聊斋志异》中的《

竇氏》、《刘夫人》以及川戏《拉郎配》都写了这方面的情形,为了逃避选入深宫,硬把十一二岁的幼女往外送。薛家却不是这样。作者写这一条就是贬薛家,同时也点出薛家的阶

级本性他们缺乏政治势力,此刻闹出人命案,迫切要求政治势力的支持和庇护。关于候选的事,以后撇开不提了。姨妈是控制不住也依靠不上薛蟠的,薛宝钗才是薛家的灵魂和主宰。薛家如果没有薛宝钗,很难想象将怎样办。因此薛宝钗是不能真的进宫去的。到了北京,薛家投奔贾府,很快他们就发现国公府也挺不错,尤其是有贾宝玉这样一个有期望的人。

薛家在京中有很多房子,本来,完全能够住到自己家里去,俗语说,探亲不如访友,访友不如住店,自己家有漂亮房子,为什么非跑到贾家去住?而且简直是赖着不走!作者先把他们安排住在梨香院,呆了一个时候,又把他们迁到东北角上另一个小院子去,让出梨香院给从苏州买来的十二个唱戏的女孩子住。作者写薛家住在贾家的前后情形,连搬了一次家也不漏掉,实际上是暗示薛家不肯走:你把我安排在梨香院住,我没有意见;你要我搬出梨香院让给唱戏的女孩子住,我也不生气。林黛玉起反感的东西,正是薛家迫切需要的东西。林黛玉深深感到被政治势力压得慌,而薛家则时时刻刻在争取。

那里提个问题,贾宝玉那块玉,作者硬要写成从妈妈肚子里带来的,这是神话,我们没有办法。那么你写薛宝钗的金锁又是哪里来的?他一会说是和尚给的,一会儿又说那锁上的八个字

是和尚给的,又说什么命里注定务必有玉的才能配。我们知道,只有贾宝玉才有玉。又如,作者写薛宝钗从小不爱花儿粉儿,平常穿半新不旧的衣服,连周瑞家的送去宫花她都不好,转送给了别人,但是那把沉甸甸的金锁,为什么老是挂在胸口?薛宝钗自己也说冷冰冰的。第八回写宝玉宝钗二人互看玉锁,宝钗拿着那块宝玉,把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念了一遍又一遍,旁边莺儿之后说: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原来不知道有金锁这回事,听莺儿这么说,才要求薛宝钗给他看看金锁。这一回在脂砚斋八十回本中叫做看金锁姻缘微露,实际上就是求婚。在封建社会,从没有女家向男家求婚的,何况林黛玉来在薛宝钗之先,同宝玉的成情很好,又是贾母的外孙女。因此,非得让自己姑娘有把金锁,扬言务必有玉才能配亲,并且还要找机会显露这把锁,这不是求婚是什么?

有人说,薛宝钗一脑袋的封建思想,是个典范的封建淑女。我不一样意这样的意见。且看《红楼梦》如何描述。在二十二回以前,作者写薛宝钗老是跟着宝玉转,每当贾宝玉、林黛玉在一齐时,紧跟着总是宝姑娘来了,用北京的土话说,叫做夹萝卜干儿。论理,象宝钗这样的人,就应成天跟着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等人才是,此刻

成天跟着宝玉转,这又算得个什么封建淑女!当然,我不是说薛宝钗就没有资格同贾宝玉恋爱,但你不好嘴上一套,心里又是一套,搞得贾宝玉很腻烦。此如有一次贾林两人正闹别扭,宝钗在旁不走,宝玉就撵她去陪贾母打牌。贾林两人有一阵子老是吵嘴,而且越吵越凶,主要的矛盾就是金玉良缘之说,许多吵闹都是从这引起的。

从二十二回起,状况有所变化。贾母喜爱薛宝钗稳重和平,要给她做生日。这天王熙凤问贾琏按什么样貌做生日。那里作者怕读者不注意,正因书中写过生日的事情很多,点明这不是普通做生日,而是贾母看中了宝钗,因此这个生日就有特殊好处。

到二十八回,薛宝钗开始有主意了。她不再老是跟着宝玉走,她有意识地讨贾母等人的喜爱,贾母要她点菜。她就点老太太爱吃的甜食;要她点戏,她就点吉利热闹的戏。元妃发出灯谜来让大家猜,明明很简单,她偏装猜不着,东猜西猜,最后才猜出来,这也是为了讨大家喜爱。二十二回前,她只讨贾宝玉喜爱,这时则左右开弓,要两面派,既讨贾宝玉喜爱,又想方设法讨家长喜爱。讨贾宝玉喜爱主要是显示自己的才学,让宝玉佩服她。

二十八回以后,薛宝钗又发展到另外一个阶段。她不可能两方面都讨好:家长喜爱她,贾宝玉就不喜爱她;讨好了家长,就不

能讨好宝玉。这一回写元春送礼物,送来的东西宝玉同宝钗的一样。宝玉问:怎样林姑娘的倒不一样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袭人回没有错,都是一分一分的写着签子的。那里作者告诉读者,这份礼物有其特殊好处,就是透过给礼物订了婚,只是没有明白宣布而已。这个地方也要对薛宝钗怀疑怀疑。果真是一个封建淑女的话,拿到这份同宝玉一样的礼物就就应害羞。她多的就是一挂红麝串,照说就应装进箱子里不拿出来,何况当时正逢炎夏,宜于戴翡翠、玛瑙之类的光溜溜的饰物,她却公然戴上一挂挺不舒服的红麝串,毫不害羞,反而自豪。这无异于当众炫耀自己的胜利,夺得了锦标。一上来跟着宝玉转,然后又两面讨好,最后就一边倒,再不怕你贾宝玉不喜爱我。在二十八回前,薛宝钗没有批评过贾宝玉,从这时起,她就政于进忠言了。葬宝钗是实利主义者,什么事情对自己有利就干,这时她已没有顾忌,开始批评贾宝玉,一边倒向封建主义的怀抱中去。

《红楼梦》前四十回,主要写贾宝玉和林、薛二人的恋爱关联和婚姻关联。贾宝玉同林黛玉的恋爱关联是一条路线,贾宝玉同薛宝钗的婚姻关联是一条路线,前者是民主主义的道路,后者是封建主义的道路。究竟走哪一条道路,要求贾宝玉作出

抉择,那里二面也反映了阶级斗争。

原先,林黛玉同贾宝玉的关联也是有斗争的。贾宝玉有进步思想,但是出身富贵之家,公子哥儿的习气很重,这两种东西在贾宝玉的身上是并存的,是一步步地克服和发展的。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公子哥儿的缺点不能容忍,加上金玉良缘的问题,因此产生矛盾。在前四十回,我们看到这两个人老是闹别扭,越闹越严重。作者写他们二人关联的发展是高度现实主义的:由最初的青梅竹马发展到有意识的搞感情,最后发展到成熟,诉肺腑之后矛盾解决,他们从此再也不吵架了,但是两个人又应对了环境的矛盾,象大山一样矗立在面前,无法逾越过去。

写薛宝钗同贾宝玉的关联也是一步步地发展的:最初跟着宝再转;然后左右开弓,两面讨好;最后一边倒。薛宝钗在环境方面取得完全的胜利,但是贾宝玉不喜爱她,她也一点没有办法。薛宝钗跟统治势力方面越处得好,越没有办法叫贾宝玉爱她。

以上两条线在书中是同时发展的,而作者的倾向性十分鲜明,常常透过具体情节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例如三十六回写宝钗正帮袭人绣花,宝玉在梦中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这意思是说,他只知有林黛玉,不知有薛宝钗。作者有意透过宝玉说梦话否定金玉姻缘,让薛宝钗亲耳听

到。这说明作者对处在被压迫地位的林黛玉充满了同情。

这两条路线写到那里,构成僵持的阶段,家长的倾向性很明确选中薛宝钗,不好林黛玉。但是,作为贾府最高权威的贾母,又犹豫不决,一向拖着,不肯公开宣布。贾母这个老太太不大思考别人,只思考自己的享乐,是个极端利己的享乐主义者。正正因如此,把个贾宝玉娇惯成这样,没有贾母的庇护,贾宝玉的思想是构成不起来的。当然,贾母不是民主主义者,她是封建主义者,封建主义发展到最后产生极端利己的享乐主义,自己破坏自己,挖封建主义的墙脚。贾母在她的享乐生活中,不能不思考自己钟爱的孙子宝玉的意志。贾母不是一个胡涂的老太太,脑子清楚,眼睛很亮,深通世故,经验丰富,透过多年的观察,宝玉和黛玉的关联她完全知道。尤其是透过紫鹃试宝玉一节,宝玉一听黛玉要回苏州去,立刻就发疯了,这使得贾母更加心中有数。宝玉不能没有林妹妹,他们的关联是有思想基础的,不可动摇的。在这样的状况下,很难设想贾母唯一宠爱的宝玉婚姻生活不幸福、而她仍能持续自己的享乐生活。她不能不思考这一点。再说黛玉是她的亲外孙女。摆在次要地位,她也要思考思考。于是表现了举棋不定:照她的本意就是要订薛宝钗,思考到孙子和外孙女的具

体状况,又不敢立刻决定。总之两方面她都要思考。有人认为贾母不会去思考

两方面,我的看法不一样。封建时代的老太太,为了宠爱自己的孙子,作出某些容让和迁就的状况是有的。因此,我们说写到那里构成了僵持局面:家长方面不放薛宝钗,贾宝玉不放林黛玉。本来贾宝玉不必须非要林黛玉不可,此刻则构成了一种力量,坚持不下,要死一块儿死,要活一块儿活,达种现象是很有社会好处的。

从这时起,作者就把恋爱关联和婚姻关联的线索摆到次要地位。正因家长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当事人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写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关联,写各个人的主观因素,都只能到此为止,正因婚姻问题的最后解决不决定于个人的爱憎。于是作者掉转笔头,用主要的笔墨来写环境。从书中能够看到,第四十回以后就不大写感情,贾宝玉见了林黛玉好象没话好讲了,或者有一肚子话不敢讲,怕损害了林妹妹的自尊心。林黛玉对贾宝玉也是一样,见了面就含着眼泪,默默无言。

从四十回起,作者用很多笔墨写了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场面,来反映和刻划环境,那里不能一一地讲,总括起来,有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写贾家经济上的枯竭。贾家的经济状况,原来就已经不宽裕了,奢侈挥霍,收入少,支出多,到这时更是急转直

下,几乎无法维持下去。例如当家人透过鸳鸯把贾母的金银器皿偷出去典卖,用来偿付债务。又如王熙凤病了,要吃人参,东寻西找,拿出来的不是参须,就是年久失效的坏参。这个情节揭示了贾家经济上的困难状况。这方面,薛宝钗很在行,她说临时到外面买人参容易碰上假货,推荐透过她家店铺的内部关联去买。这些方面,薛宝钗长袖善舞,深得贾家的欢心。你贾家枯竭,我薛家有钱;我看中你贾家的贵,你看中我薛家的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在封建贵族家庭,娶妻乃是一种政治的行为。(单行本第七四页)这话说得深刻极了!薛宝钗追求贾宝玉就是一种政治行为,而贾家看中薛宝钗也是一种政治行为解决经济困难,维持门面。

第二,写各方面矛盾的爆发。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的。到这时,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越来越显著,越来越突出了。照封建社会的规矩,就应是长子掌权,长媳管家,就贾家说,就应是贾赦掌权,邢夫人管家。但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贾母不喜爱老大,偏爱老二,硬把贾赦摆在那边屋子里。因此,贾赦和贾母有矛盾,见了母亲有一肚子牢骚,中秋节说笑话还讽刺妈妈偏心眼,惹得贾母生气。由于贾母喜爱贾政,就叫王夫人掌管家务。王熙凤是邢夫

人的儿妇媳,本来也就应在那边的,但是由于贾母偏爱,又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就到这边来当家。这些关联就十分复杂,母子之间,婆媳之间,妯娌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傻大姐拾了个绣春囊,胡里胡涂地交给了邢夫人,邢夫人拿到这个东西,觉得这可了不得,郑重其事地转送给王夫人。这是什么意思?邢夫人有满腔不平:就应我管家的,却叫你管家,看,你把这个家管成什么样貌!其实,在贵族之家发现一个绣春囊又有什么了不起,邢夫人无非借此机会打击王夫人。再说王夫人,如果心里没事的话,把绣春囊烧掉也就完了。她不是这样,而是立刻大张旗鼓地搜检大观园,并且特意让王善保家的参加,正因她是邢夫人的陪房,叫她去检查,等于是请邢夫人自己去检查。这种钩心斗角

就是搞政治斗争。搜检大观园本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矛头却转向被压迫者,正因实际受害者还是那些当丫头的女孩子。司棋牺牲了,晴雯也牺牲了,四儿、芳官等人一个个地被撵出去了。封建主义的气焰大为猖狂。之后,作者写到当这些当家人不在家时,被压迫者起来挣扎反抗,大观园里到处打架,吵翻了天。例如勇于反抗的芳官与养母吵架,紧之后又有芳官、葵官等人与赵姨娘打群架,等等。这些状况说明,封建秩序已

经无法维持了,王熙凤的权势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中垮下来了,弄得王熙凤得了病,达个病主要是政治病维持不住统治地位。于是乎有探春理家。封建社会由姑娘管家是很少有的,这时候实在没有办法了,才由探春出来临时主持,搞个薛宝钗在旁边帮忙。这是王夫人的主意。让薛宝钗来帮忙,家长的意图是清清楚楚的。由于内部各种矛盾爆发,封建主义的统治地位不能维持了。试问谁能够继承王熙凤来维持统治?林黛玉是不行的,只有薛宝钗行,所谓薛宝钗小惠全大体,她向来是有办法的,只有她能够代替王熙凤来维持摇摇欲堕的统治。选取谁的问题,最后不能不落在薛宝钗身上。

第三,贾宝玉走什么路子的问题。一个人失足落水,他还是要用一切办法来挽救自己,据说淹死的人常常两手紧紧抓着泥草,证明他临死前经过一番挣扎。没落了的阶级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此刻贾家要完蛋了,唯一的指望是贾宝玉,要他走封建主义的道路,才能维持贾家的门第。那么,什么人能够帮忙贾宝玉走封建主义的道路?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我们说,只有薛宝钗能够扶持贾宝玉走上封建主义的所谓正路。

关于《红楼梦》所写的环境问题,我们不多讲了,就凭以上三条,不难明白为什么非选取薛宝钗不可。作者没有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

恋爱杯具的根源,简单化地看成决定于家长个人的好恶。解放初期越剧舞台上演的《红楼梦》,就把这个问题简单化了,仿佛贾林二人的恋爱杯具,完全是凤姐在中间出坏主意造成的。曹雪芹不把原因完全归结到家长个人身上。家长个人有他的意图,但不能决定,最后决定的是具体形势。贾家经济枯竭了,统治不能维持,后继无人。薛家有钱,薛宝钗能接替王熙凤,又能帮忙贾宝玉走上封建主义道路。因此,贾林的恋爱杯具根源,是由封建统治阶级的客观形势决定的,这样来认识,社会好处就大了。再看透过环境描述揭示出来的统治阶级的一系列问题,包括道德品质的败坏堕落,这些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而是长时期构成的,它不是普通的伤风成冒、头疼发烧,而是已经病入膏育。透过这些描述,把封建主义制度的罪恶和衰朽的特点全部端出来了。这是封建主义末期的形势,表面强大,内里已经腐烂透顶。这是贾林二人恋爱杯具的根源。

对贾宝玉同薛宝钗的关联又怎样看?照常理,封建社会的一个公子哥儿,爱上一个姑娘,家庭不一样意,用欺骗的手段给他娶了另外一个姑娘,这个姑娘很漂亮,很有钱,又颇有才干,这个公子哥儿最初也许不高兴儿天,慢慢的完全可能得新忘旧,相安无事;甚至即使不爱她,也能

够象贾珍、贾琏那样,来个三妻四妾。但是贾宝玉不干,他必须要跑。这个结局说明在贾宝玉身上的民主主义力量虽然还薄弱,但已经构成,是新生力量,已经压不死,打不垮。你要我走封建主义道路我就是不走,你要我娶薛宝钗我硬是不干,我不能带林黛玉私奔,我能够一个人跑。跑的结果也产生杯具薛宝钗和贾宝玉之间的婚姻杯具。薛宝钗也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这体现了当时的封建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斗争。

恋爱婚姻问题作为个人问题,不会有多大好处,但是《红楼梦》不一样于任何以恋爱婚姻问题为主题的作品,它联系到整个社会和社会制度,鲜明地表现了被压迫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尖锐斗事,揭露了腐朽的封建制度日趋衰亡的必然趋势,歌颂了虽然幼稚但是不可战胜的新生力量。作品的伟大,首先在于作者提出了如此重大的问题。我认为《红楼梦》的吸引人不在技巧,因此我们这天没有谈技巧。《红楼梦》的高度技巧主要也是从作家的高度的认识潜质和强烈的爱憎感情中产生的。《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那里,我们读《红楼梦》首先要学习的也是这一点。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宋江的性格特点


宋江的性格特点

宋江的性格特点总结(一):

宋江的性格特点

宋江是一个有多重性格的人。

首先是孝亲敬友、疏财仗义、济弱扶贫,这是他性格的温柔敦厚的一面;[由整理]

其次,他明处为大家办事,暗处结交江湖大盗,这是他性格中虚伪狡诈的一面;

再次,他孝忠皇帝,讲义气,这是他性格中正统思想的一面;

最后,他聚众反国,题诗言志,这是他性格中反叛的一面。

宋江的性格特点总结(二):

宋江是《水浒》中最主要的人物。他谦虚谨慎,疏财仗义;他任人为才,具有高超的组织管理才能和军事才能,创造了梁山泊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宋江的性格是矛盾的,忠义是他的本色,报君是他的信念,他把起义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政治手段,将招安视为义军最完满的归宿,其思想直接关系着梁山的成败,他是《水浒》的灵魂,是主题思想的体现者。

宋江年轻时曾任郓县押司,后因杀死阎婆惜刺配江州,被晁盖等人救上梁山,晁盖身亡后任梁山寨主。受招安后,宋江被宋徽宗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最后被高俅用酒害死。作为贯穿全书的一个主角,他的一生能够分为仗义英雄--梁山首领--招安后的朝廷忠臣--悲惨的结局几个阶段,宋江的一举一动决定了整个梁山泊的生死存亡。

宋江的出身和经历是构

构成宋江矛盾性格的重要因素。他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深受传统教育,一向期望建功立业,封妻荫子;走入社会后他在县衙中做押司(小吏),刀笔精通,养成了办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喜欢玩权术的性格;社会地位低微、与江湖好汉的结交使宋江了解和体验百姓的痛苦,富有正义感。

宋江的性格特点总结(三):

宋江的性格:忠、孝、义

宋江写成既"义胆包天"又"忠孝两全"的理想人物,客观上却成了迂腐、猥琐可笑的"伪君子".这就从正反两面说明了宋江性格艺术创造的成就与不足.

在宋江的性格特点中,有着不少值得表扬的优点。他对老太公很孝敬,对朋友很仁义,对国家很忠诚,等等,宋江的性格特点中所有的这些,都贴合我们所理解和信奉的人生美德。也正是这个原因,在梁山泊,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理解他,以至于当天王晁盖过世之后,他比较顺利地成为众好汉的头领。这既是历史给予他的机遇,也是他宋江的性格特点的结果。说得好听一点,叫做顺乎民意。

但是宋江的性格特点也有很多局限,从前对宋江的批判,以前把问题归结到他的投降。这个观点,我不太同意。就政权关系来说,他的行为是一种投降。因为他属于农民军的阵营,而皇帝所代表的阵营,是属于贵族地主阶级的。个性是他率领众兄弟攻打方腊,以

一个农民军的力量,剿灭另一个农民军的力量,这确实也涉及到阶级立场的问题。但是,就宋江一贯的思想特点来说,他好象并没有把自己作为农民阶级,他始终关注替天行道,其中的天代表着一种血统的延续,说得具体一点,他关心的是国家而不是政权。按说,以他的军事实力,杀到开封夺了鸟位是有可能的,但是最终这个血统的观念约束着他,使他做出最后的决策。那里的这个血统,其实就是他眼中和心中的国家。

宋江的性格特点总结(四):

宋江的性格特点

宋江不仅仅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而且也是小说中的一个特殊人物。说他重要,是因为作为起义军领袖,他亲手建立、发展、壮大了起义队伍,使之成为宋王朝的心腹大患;说他特殊,是因为他既委身于造反之列,却又始终不能忘怀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耿耿忠心,最终又亲手葬送了起义事业。义使他倾向革命,不满现实;忠又使他瞻前顾后,优柔寡断。这种双重性格,不仅仅造成了宋江的个人杯具,也造成了整个起义军的杯具。

在作者笔下,忠义思想无疑是宋江性格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作者大致是按照三个阶段来演绎宋江生活的轨迹:一是侠义英雄时期;二是亡命江湖、落草为寇时期;三是招安以后。

其中,第一个时期是宋江人生的一个重要铺垫。作者

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突出描述宋江的义。这不仅仅是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也是整部小说的基础,所以,人物一出场,作者就为他定下了义的基调。小说第18回对宋江有一个总的介绍,写他平生只好结交江湖好汉,一贯地扶危济困,救人之急,有及时雨之称。因此,天下不论识与不识的,提起宋江莫不交口称赞,也无不以结识宋江为荣。宋江也正因此而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在这一时期,宋江最大的一次义举是私放了劫取生辰纲的晁盖等人。虽然他出于义救了他们,但从内心里又觉得他们犯下了弥天大罪,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可见,其所行之义,是以不触及封建专制统治为前提的纯粹的义,但是义和忠毕竟又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思想。当这两种思想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时,就难免要作出抉择。顾及了对晁盖的义,就不可能顾及对封建王朝的忠。忠和义的矛盾本来就潜在着,只但是在第一个时期没有明朗化罢了。总的来看,侠义英雄时期的宋江,仗义疏财,扶贫济困,是一个心怀忠义、品格完美的英雄人物。表此刻他身上的义,体现了封建时代人民群众向往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互相扶助的一种道德追求。

怒杀阎婆惜是宋江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了逃避朝廷的惩处,他不得不亡命江湖,四处流浪。作者写

他亡命江湖的目的,还是在于展示一个义字。比如小旋风柴进对他的礼遇,清风山劫匪王矮虎前后不同的态度等,都从侧面烘托了他的义。宋江的义,不仅仅使他侠名远扬,而且像一块护身符一样多次助他化险为夷,遇难呈祥。各路英雄对宋江的顶礼膜拜,正是对他的义举的回报。也正因如此,宋江才有那么大的凝聚力,将众多好汉团结在他的周围,他也才能够稳坐帅位,说一不二,具有那么高的威信!显然,义是他日后统率梁山的资本。

不仅仅如此,亡命江湖还给了宋江展示其组织才能。领导才能的机会。亡命清风寨时,为报刘高之妻害已之仇,他与花荣合谋定计,大败官军。此后,为了粉碎官军的追剿,他又用计智赚秦明入伙,使秦明不得不走上造反之路。宋江以他的义和智慧,在清风山初步集结起一支造反队伍。为了躲避大队官军的追捕,他又用心献计献策,要亲率这支造反队伍上梁山入伙。宋江以他的实际行动表现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极大蔑视与践踏。当此之时,他可曾想到对皇帝的忠?秦明本无反心,他却逼其造反,这是在维护封建制度吗?计赚秦明,致使秦明家少数人被杀,这是在维护封建王法吗?秦明无辜而被反名,其家人无罪而就地死,这是义还是非义?只是,宋江这种反抗思想的萌芽不久即为宋太

公的一封家书所扼杀。出于忠孝,宋江一再拒绝了晁盖的等人邀其上山入伙的推荐,宁可沦为朝廷的囚徒,也不愿意落草为寇与朝廷为敌!这种骨子里对封建王朝的忠与行动上的不忠矛盾地纠缠在一齐,使他的洁身自好与造反行为构成鲜明的对照,而忠对义的主导任用,又使宋江的入伙梁山充满了曲折性和戏剧性。尽管在押赴江州途中,危险四伏,迭遇不测,使宋江饱受惊吓,但他仍然不改初衷,多次谢绝了各路好汉殷殷挽留的好意。

刺配江州以后,宋江原本期望改过自新,再作良民,以上报朝廷,下安黎庶,但封建阶级并不买他的帐,最后因为一首所谓的反诗而要革掉他的命。宋江虽然也是被逼上梁山的,但他的被逼与武松、林冲等人又是多么的判然不同啊!

落草梁山以后,宋江充分发挥了他的领导才干,整饬山寨,训练队伍,亲率义军攻城掠地,打败官军,严重威胁到宋王朝的生存。为了壮大自己,他又不择手段地笼络人才,将宋朝的统军将领呼延灼、关胜等逼上梁山。为了招纳卢俊义上山,一方面,宋江大展义举,使卢俊义感激十分,另一方面又派人在他北京家中题下反诗,断其归路。乃至卢俊义蒙冤陷狱,宋江为救他又率兵远行,兵临城下。呼延灼、关胜、卢俊义等皆无反心,是宋江逼人家造反。等到人家情

愿归降后,宋江又以日后封妻荫子相安慰。他一方面自称朝廷罪臣,见有辄称小吏,称已不得已暂居水泊,另一方面,却又轰轰烈烈大造朝廷的反。不管作者的主观意图如何,落草为寇时期的宋江,始终洋溢着一种强烈的造反精神。正因如何他才能团结义军民,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无论宋江骨子里如何忠于朝廷,他的行为却把他自己置于了统治阶级的对立面。或许正因如此,招安以后,四大奸臣始终对宋江心存芥蒂,他们怎样能容忍一个造过朝廷反的人和自己同殿称臣呢?他们又如何敢给这个造反英雄以高度信任呢?宋江的义表现出了与朝廷公然对立的性质。客观上讲,第七十回之前的宋江比较可信,但后期的不和谐导致了人物性格的矛盾。

正当起义军取得三败高俅、两赢童贯的辉煌胜利之际,宋江的思想与行为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个一向标榜替天行道、清君侧的人不仅仅没有杀掉奸臣,反而恭恭敬敬地将其送下了山。为了招安,他甚至去找妓女疏通与皇帝的关系。因为在宋江看来,自己已完全具备了投降朝廷的条件。不是吗?在官军不能消灭自己的状况下投降,不正证明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吗?可见,他是把梁山义军的一切胜利,当作了向朝廷投降的资本。招安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地为统治者破大

辽、平方腊,不是再一次证明他的忠心吗?可惜这只是宋江的一厢情愿!事实上,宋徽宗这个无道昏君再糊涂,有一点却表现得十分清醒,那就是从未信任过宋江!正应了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俗语,宋江的杯具其实在冥冥中早就注定了,只但是他并不自觉,反而以义为借口,让众多梁山兄弟作了他忠的祭品。造过朝廷的反,是为不忠;投降朝廷,任人宰割,是为不智;让众弟兄因他而死,是为不义!而他偏偏以忠义相标榜!

透过上述对宋江忠义思想发展过程的分析,不难看出,忠义思想固然是宋江性格的核心,但忠与义的矛盾却始终存在着,只但是在各个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而忠对义的主导作用,又使得宋江的一生充满了杯具色彩。

忠和义是极端对立的两种思想。一方面,宋江对皇帝个性忠,始终没起过反抗皇帝的念头,所以他把自己的一切造反行为皆归结为忠君爱国,为国除奸;另一方面,他对梁山兄弟又个性义。然而,皇帝与贼寇之间毕竟又是水火不相容的。皇帝才是造成社会黑暗的罪魁祸首。对残民以逞的皇帝绝对忠,就不可能对人民群众个性义。招安之后的残酷现实一再证明了这一点,陈桥驿滴泪斩小卒就是一个明证。反之,对人民群众个性义就不可能对皇帝绝对忠。遗憾的是,

作者却让宋江将这对立的双方完美地结合在一齐,开辟了所谓第三条道路。

首先,作者让宋江把皇帝与奸臣分开,把起义宗旨限定在只反贪官不反朝廷上;其次,又把义放在忠的附属地位,忠义思想实质上变成了绝对的忠君思想,而义又不可避免地成为束缚梁山好汉的一种精神枷锁。试看李逵的反抗精神多么强烈,但是一遇到宋江哥哥就低眉称诺,一味顺从,那怕成了宋江忠的牺牲品,还甘愿做一名小鬼追随他。梁山兄弟均反对招安,但是唯独不反对自始至终主张招安的宋江,并对他表现出盲目的绝对的顺从。正是在义的欺骗下,梁山兄弟才甘愿随宋江征辽寇,平方腊,一百单八将损折大半,最后连宋江自己也成了其忠义思想的牺牲品。这种杯具性的结局说明,宋江的忠既未能赢得皇帝的信任,而他的义也没能保全梁山兄弟的性命,甚至连反贪官污吏这一目的也没能到达。

宋江性格的矛盾,必须程度上也反映了作者世界观的矛盾。这从小说和题目《忠义水浒传》上也不难看出。出于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思考,作者一方面一厢情愿地安排宋江的出路,以使之合乎忠君爱国的理想,另一方面又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大力鞭挞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使造反起义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必须程度上表现了对造反英雄的歌颂。作者这

种思想上的矛盾不仅仅毫无保留地体此刻宋江这个人物的塑造上,使得宋江成为小说中最失败的人物,而且体此刻小说的招安结局上,使得《水浒传》的主题呈现出完全对立的思想特性。作者既不想让宋江起义到达改朝换代的目的。那么,草寇生涯就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在这种状况下,唯有招安即投降朝廷才是青史留名的美事。宋江这个形象的失败,就在于他完全成了作者思想的传声筒,以至于人物性格的发展前后矛盾,破绽百出!

能够说,正是由于作者世界观的矛盾导致了宋江性格的分裂,最终使其缺少真实感。

宋江的性格特点总结(五):

宋江是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原为郓城县押司,后因私放晁盖等人,被阎婆惜捉住把柄,以至于杀了阎婆惜后连夜逃走,辗转周折上了梁山。

宋江上梁山,单纯的在梁山上喝酒吃肉,分金秤银已不是他的追求,为了实现敢笑黄巢不丈夫的野心,他收服了许多朝廷派来征剿梁山的猛将却几乎都被他以倘蒙将军不嫌草寨微贱,情愿让位。

宋江之所以能坐第一把交椅,靠的就是他的影响力。当年还在山东郓城做押司的时候。他就声名在外。提起及时雨宋公明,江湖豪杰就尽人皆知。因为影响力,他在江州问斩时,许多英雄就自发前去劫法场。这就是影响力的威

力。影响力是不同于权力的一种控制力,尽管他不是强制性的,但是他用潜意识的方法来改变人们的行为。晁盖一死,吴用、林冲等人便不管什么遗嘱不遗嘱,全都跑来找宋江:请哥哥为山寨之主。他们的理由有2条。一是四海之内,皆闻哥哥大名;二是若哥哥不坐时,谁人敢当此位。因此,晁盖死后,由宋江继位。

宋江的绰号

一个是黑宋江,因为他长得面黑,身材比较矮,这是就他的形体来讲的,其貌不扬。

第二个是孝义黑三郎,讲的是他对待父母,讲究孝道,他的孝道贯穿到了他的思想当中,成为他思想的一个部分,并且是他的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撑点。

第三个是及时雨,讲的是他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这在后面他陆续和弟兄们交往中能够看得出来。

第四个是呼保义。这个词,一向到这天,大家都无法把它解释清楚。有一种解释说,保义是南宋时候武官的一个称呼,叫保义郎。保义本是宋代最低的武官名,逐渐成了人人可用的自谦之词。呼保义这个词是动宾结构,宋江以自呼保义来表示谦虚,意思是说,自己是最低等的人。另外一种解释,说保,就是持续的保;义就是忠义的义,保义即持续忠义,呼的意思,就是大家都那样叫他。大体上说,呼保义这个词实际上讲的是宋江对待国家的态度,对待朝廷的态度,对待皇

帝的态度。

宋江反诗

《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梁山泊戴宗传假信

(宋江)独自一个,一杯两盏,倚阑畅饮,不觉沉醉,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那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便唤酒保索借笔砚来。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宋江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日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乘着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

宋江为什么要招安

因为宋江骨子里就有一种忠君为国的思想,水浒传中的描述是他有谋略、有胆识、有气度,和

电视演绎的差别很大。他浔阳楼题反诗,也是大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情感触发。在晁盖为梁山之主的时候,宋江多次推辞他的义邀入伙,不仅仅是高不成低不就之意,深层次原因是发现晁盖只是属于豪侠一类的人物,目光只是停留在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的层次上,因此心有不甘。同时在那个时代,功成名就是每个读书人的追逐,宋江所处的朝代是风雨飘摇的北宋,北有大辽虎视眈,南下又有方腊、田虎之流作乱,建功立业,重整大好河山一向是宋江心底的愿望。

历史评价

清初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对《水浒》可谓情有独钟。他对《水浒》以前做过这样的评价: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在金圣叹眼里:《水浒》不但有治国齐家的微言大义,也有儿女情长的手段。

《容与堂刻本水浒传》沙弥怀林述语有若夫宋江者,逢人便拜,见人便哭,自称曰小吏小吏,或招曰罪人罪人,的是假道学真强盗也,然能以此收拾人心,亦非无用人也。当时若使之为相,虽不敢曰休休一个臣,亦必能以人事君,有可观者也。金圣叹则认定作者痛恨宋江奸诈,他认为宋江是纯用术数去笼络人,所以时迁、宋江是一流人,在一百单八人中定考下下。

宋江的性格特点总结(六):

宋江性格解析

宋江上梁山,单纯的在梁山上喝酒吃肉

,分金秤银已不是他的追求,为了实现敢笑黄巢不丈夫的野心,他收服了许多朝廷派来征剿梁山的猛将却几乎都被他以倘蒙不嫌草寨微贱,情愿让位。或是等来日朝廷大赦天下,招安,一齐铲除奸邪,替天行道。等类似句式感化。呼延灼,关胜,董平【个性是打东平府收董平这一场,是他自己和卢俊义拈阄做赌,说谁先打下(卢俊义打的东昌府)就让谁做山寨之主】等一群朝廷猛将为梁山效命。打祝家庄如此,高唐州如此,青州如此,华州亦如此。他这样不断壮大自己山寨的声势,高唐州为救回柴进公开向朝廷宣战,攻打青州、华州等都让朝廷对他束手无策。

宋江之所以能坐第一把交椅,靠的就是他的影响力。当年还在山东郓城做押司的时候。他就声名在外。提起及时雨宋公明,江湖豪杰就尽人皆知。因为影响力,他在江州问斩时,许多英雄就自发前去劫法场,这就是影响力的威力。影响力是不同于权力的一种控制力,尽管他不是强制性的,但是他用潜意识的方法来改变人们的行为。晁盖一死,吴用、林冲等人便不管什么遗嘱不遗嘱,全都跑来找宋江:请哥哥为山寨之主。他们的理由有2条。一是四海之内,皆闻哥哥大名;二是若哥哥不坐时,谁人敢当此位。因此,晁盖死后,由宋江继位。

宋江开始的时候,也没有足够的人脉

。他与同在衙门当差的雷横和朱仝略有不同,宋江没有只顾着花天酒地。而是选取了去结交江湖人士。李逵说:梁山上只有俺宋江哥哥坐头把交椅,俺才服。

宋江与柴进相比,钱虽然没有柴进多,但是更有权谋或成本意识。柴大官人庇护了武松整整一年,就算后面有所怠慢,也不会少武松的吃喝用度。但在武松心目中这位宋江的分量已经超越了柴大官人。

首先,宋江这个人的战略眼光,或者说是野心。是王伦、晁盖比不了的。他被发配到浔阳江的时候,喝了酒在墙上题了反诗: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就身份来说他也只是一个郓城县的小吏,而王伦和晁盖都是梁山的统领,他们同样对自己的现有社会身份不认同。但宋江与两位前任的不同认知在于,宋江对于梁山的未来有更长远的打算。宋江从一上山,就想着梁山最终的方向和目标。

宋江刚上梁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师出有名,于是申明了自己作为造反头子的天然资源童谣: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此诗所应的就是宋公明,这便是天然合法性。再加上九天玄女授兵书、梁山石碣排座次等事件,强化了宋江做统领的合法性。中国古代的起义者,从陈胜王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再到莫道石人一只眼,挑

动黄河天下反,都是如此。而这一点王伦和晁盖二人,没做过,甚至没有想过。

在选用人才上,晁盖与宋江的相差甚远。比如杨雄、石秀2个来投奔梁山,晁盖却要砍他们的脑袋,原因只在于这厮两个,打着梁山好汉的名目去偷鸡吃,因此连累我等受辱。结果遭到众人反对,人情也让宋江做了。这岂非思考欠妥。既然已经答应他2人入伙,就该唯才是举好生安顿,晁盖却叫他们坐在杨林之下。想那杨林但是地煞星之十五,杨雄、石秀却在天罡星之列,武艺本事相去何远。可知,晁盖没有识人之力用人之量。

宋江的性格特点总结(七):

宋江是整部《水浒传》中第一号人物,作为文学形象,也是最丰满、最立体、最复杂、最有艺术魅力的一个人。历史上的宋江只是被一笔带过的一个人物,如果没有宋江这个人物,不明白《水浒传》这部书会变成什么样貌。因为宋江的仗义疏财,好多人喜欢他,因为他主张招安,好多人厌恶他。那么怎样来看宋江呢?透过重读《水浒传》,想着透过书中关于宋江的描述来解读宋江这个人物。一、宋江的初步印象给晁盖等人报信,是宋江的第一次出场。刚出场对宋江有一番介绍:那人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驰名大孝,

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上有父亲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这宋江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士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金似士!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急人之急,扶人之困,因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

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

这一段介绍在水浒传中是绝无仅有的,《水浒传》里边的每一个英雄好汉,基本上只有一个绰号。但宋江不一样,宋江是《水浒传》里边名号最多的一个,宋江的绰号有四个。一出场就介绍了宋江的三个绰号,这三个绰号实际上就是介绍了宋江的三个性格特点:一个是黑宋江,因为他长得面黑,身体比较矮,这是就他的形体来讲的,并不是如林冲、关胜等人英武挺拔,也不如吴用、公孙胜等人那样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他长的其貌不扬。第二个是孝义黑三郎,讲的是他对待父母,讲究孝道,他的孝道贯穿到了他的思想当中,成为

他思想的一个部分,并且是他的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撑点;第三个是及时雨,讲的是他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这在后面他陆续和弟兄们交往中能够看得出来,在这一点上他做得到位。这三个绰号实际上重点介绍了宋江平时的为人和喜好,而且都是正常工作之外的表现,比如爱习枪棒、挥金似士、排难解纷、扶人之困等等,这些好处多都具有一些江湖上的感觉,在民间宋江是一个喜欢做好事、愿意做好事的热心人,无论是在家庭伦理上还是在社会关系中他以自己的作为赢得了大家普遍的认可。

私放晁盖,实际上是他的工作了。智取生辰纲之后,事情败露,败露以后,首先宋江明白,宋江见到官府防范梁山晁盖贼寇公文,有一段心理描述:晁盖等众人不想做下这般大事!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公的,伤了何涛观察;又损害许多官军人马,又把黄安活捉上山∶如此之罪,是灭九族的勾当!虽是被人逼迫,事非得已,於法度上却饶不得,倘有疏失,如之奈何?这段心理活动中传递出两个信息:第一,宋江作为一个朝廷懂法的人,明白晁盖所犯的一串串事件,每一件事情都是灭九族的的罪,虽然前面是事非得已,但是到了此刻已经是不能够回头了;第二,宋江担心晁盖等人,怕他们出了疏忽和闪失,心中有种隐隐的操心。这是一

对矛盾,从理上讲,晁盖等人于法度上饶不得,从情上讲,却不愿他们出现闪失。这是宋江很真实的的心理,也是宋江复杂人格的外在表现。

那么对于这件事,按照常理来说呢,他能够有几种选取,一个向上面汇报。说晁盖窃了生辰纲,此刻事情败露了要把他抓住,这种做法会给他立功的机会,但是同样会损坏他在江湖和民间的声誉;第二种选取他能够听之任之,不向上面汇报,也不采取别的行动,无论是对官府来说还是对晁盖来说,这种中庸的处理都能够说得过去,不告诉官府是因为仗义,不告诉晁盖是因为公务;第三种选取就是通风报信,把晁盖给放走,但是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他明明明白晁盖窃了生辰纲以后,犯了弥天大罪,因为晁盖是他的心腹兄弟,虽然法度上不可能饶恕,但是他要放走晁盖。这时,宋江是知法犯法,能够做到这样在别人可能容易,但是在宋江就很难,这件事证实他是一个仗义的英雄。为什么这样说?这需要从他的实际状况来说。他是农民出身,这样的家境出身,所受的文化教养和所从事的职业,对他的性格都这样那样的影响。有几点是值得注意的,一个因为他不是大官,他只一是个小吏,所以他对百姓的一些疾苦有一些体验,这给了他仗义疏财的基础,也有必须的有别于统治者的正义感;

因为他在衙门里边管案牍文书,所以也培养了他遵守法度的习惯,这和他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系。基于他的职业特点,他能够做出私放晁盖的事情来极为不易。这个选取很

重要,也很能够说明问题,为了义气他主动承担了这些风险。这个选取用事实强有力的说明了他三个绰号所代表的他的为人和性格,私放晁盖的举动无疑让宋江的形象一开始就很高大的立在了人们的面前。下面看他处事的初步印象。宋江听到晁盖犯事的状况后,吃了一惊,肚里寻思道:晁盖是我心腹兄弟。他如今犯了迷天大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心内自慌,却答应道:晁盖这厮奸顽役户,本县内上下人没一个不怪他。今番做出来了,好教他受!拔涛道:相烦押司便行此事。宋江道:不妨,这事容易。瓮中捉,手到拿来。只是一件∶这实封文须是观察自己当厅投下,本官看了,便可施行发落,差人去捉。小吏如何敢私下擅开?这件公事非是小可,不当轻泄於人。拔涛道:押司高见极明,相烦引进。宋江道:本官发放一早晨事务,倦怠了少歇。观察略待一时,少刻坐厅时,小吏来请。拔涛道:望押司千万作成。宋江道:理之当然,休这等说话。小吏略到寒舍分拨了些家务便到,观察少坐一坐。

这段文字给我们带来的不是一个一般的宋江,

遇到这么大的事情,他内心很紧张,但是并不表现出来,而且在应对之中,他处置得如此得体、周到,既准确的体现了自己公人的身份,也为自己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而且并没有让这些人产生怀疑,看得出宋江处事老辣,非寻常人。他通风报信之后临危更是不慌不忙。知县看了文书,大惊,对宋江道:这是太师府遣干办来立等要回话的勾当!这一干贼便可差人去捉!宋江道:日间去,只怕走了消息,只可差人就夜去捉。拿得晁保正来,那六人便有下落。既给晁盖腾出了时间,也告诉知县要想得周到,是为了捉住这几个人。这种处置带有很强的职业特点,他是一个押司,管的是文书档案,所以养成他的处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处事周全,也培养了他喜欢玩弄权术的手段,玩弄权术。

晁盖上了梁山之后,派刘唐送去百两黄灿灿的金子,以谢他的救命之恩。宋江只象征性地留下一块,其余全让刘唐悉数带回,并嘱咐道:贤弟,你听我说。你们七个弟兄初到山寨,正要金银使用;宋江家中颇有些过活,且你在放山寨里,等宋江缺少盘缠时却来取。这绝不是虚情假意,更不是怕日后受到牵连,因为在前报信救下晁盖七人,就是担着身家性命干系的。这个细节和前面的心理活动是一致的,期望晁盖他们不要出什么闪失。而且让

刘唐连朱仝等人的都不用留下,从侧面又表现了宋江的处事周密细致,他思考到惊动的人越多,事情越容易出现漏洞。宋江怒杀阎婆惜,实际上是宋江被逼上梁山的开始。其实,按照宋江的性格和其平时的为人,在阎婆惜红杏出墙后,他已经有所知觉,实际上在和阎婆惜的关系中,他本无太多的欲望,已经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或者如果当时阎婆惜把招文袋当时拿出来还给宋江,他也不会作出杀人的决定。阎婆惜之所以如此有恃无恐地要挟宋江,其实也正是他很了解宋江的日常的为人和性格。

宋江的性格特点总结(八):

《水浒传》中贯彻始终的主角是宋江,他也是小说的第一号人物,同时他又是争议最多的一个人物。宋江的出生背景和所受的文化熏陶,给他一生带来巨大影响。

一、宋江疏财仗义,建立梁山事业

宋江的出身经历和性格,构成他沉沦下僚,极不得志,使他了解和体验百姓的痛苦,有正义感,因而对贪官污吏十分憎恨。他仗义疏财,济人贫苦,周人之急,且结识江湖好汉,被人称作及时雨。这一切义使他走向革命。

宋江自己说:貌黑身矮,出身小吏,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众,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箭之功①。为什么还能当梁山泊的首领呢?首先,宋江上梁山前是一位仗义英雄,义放晁盖,当法与义发生

矛盾时,他就不顾法度了。他对梁山的事业有必须的贡献,他为了梁山好汉在忍无可忍的状况下杀了阎婆惜。除了刚才所述,他还有以下优势:仗义疏财,在江湖中有必须的号召力;关怀兄弟,兄弟遇难设法相救,如柴进失陷高唐州时,带领群雄去营救;有必须的组织和军事指挥才能,如三打祝家庄战役,他注意经验,从调查虚实入手,又拆散祝家庄与其他二家联盟等。

晁盖还在位时,宋江是二当家,已有了自己的盘算。他让晁盖镇守山寨,而自己常领义军出征,并不是完全没有私利。他出战,有战绩,树立了在群雄心目中的高大的形象:不辞劳苦,不畏牺牲;沿途招收各路英雄好汉,扩充自己的实力。在晁盖亲征曾头市前,宋江在梁山泊里已有稳居第二,冲击第一的实力。晁天王死后,他把那头把椅让给卢俊义,但是卢俊义不敢坐,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服从宋江。由此可见,宋江是具有政治雄心和深藏不露的政客气质,他天生是个具有平衡各派别的本事。

梁山泊的义军则如日中天,先是由开始时个别人的反抗,如鲁达、林冲、武松等人的被逼造反;到小规模的联合反抗,如智取生辰纲、少华山、清风山、二龙山、白龙庙的聚义;最后梁山泊大汇会,构成一股强大的武装力量。攻打江州劫法场,高唐州救柴进,取粮定头

把椅子。无不体现义军英勇无比,纪律严明,对平民姓秋毫无犯。排座次是起义事业发展的高潮,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是武装力量的全盛时期。童贯、高俅是代表当时,宋朝的正规军的实力,他们对义军没有造成威胁。反过来说,是义军有条件有潜力与宋朝军队决一高下。

在北宋末年,最高统治者宋徽宗,他登基前浮浪腐朽的生活,登基后淫逸失政的情形,他纵容奸臣当道,谗佞专权,残害天下百姓。蔡京、童贯、高俅、杨戬等大官把持朝政,狼狈为奸,残害忠良的种种罪行。就地方而言,各个州县布满了贪官污吏,他们同朝中的权贵勾结,恣意欺压盘剥人民。梁中书是蔡京的女婿,为了给岳丈祝寿,竟用十万奇珍异宝作为寿礼。如孟州知府、登州知府、高唐州知府、华州知府、江州知府、东平知府等等,一个个贪赃枉法,虐民害物。在社会的基层还有一批地主恶霸、流氓无赖、地痞恶棍、富商大贾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西门庆霸占了潘金莲,又唆使她毒死亲夫武大;毛太公骗取了解珍、解宝兄弟猎获的老虎,还诬他们是强盗,送进监狱。这些从上至下的大大小小的害人虫、吸血鬼,构成了一张巨大的恶势力网,使整个社会暗无天日,使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是激起农民反抗的深刻社会

原因,也是梁山义军有可能代替宋朝的重要条件。

在北宋那时,有几大军事武装力量,他们是宋朝、辽、田虎、王庆、方腊和宋江。宋江的力量最强,先是他义军队伍的纪律严明,将帅清廉,英勇善战,爱士爱民,内部团结,士气高涨。比宋朝的正规军,还要好。宋朝军队遇着宋江义军十有九输,宋江义军的实力,可想而知。辽、田虎、王庆,被宋江北伐军打得节节贬退,败仗失城。南方的方腊存在较强的实力,因为宋江带领众人征方腊以后,原本的一百零八位好汉,还剩下二十七位。虽然是损兵折将严重,但是仍以胜利而告终。纵观天下时势,梁山义军拥有最强大的武装力量,足以独霸一方或一统天下。但它的结果,却不是如人所愿,而是在宋江严密的策划之下,率领全伙受招安,彻底葬送了梁山革命事业,最后是悲惨的结局。

二、宋江忠君报国,葬送梁山事业

宋江所受的文化熏陶,决定了他今后的招安思想倾向。宋江自幼读儒家书,理解传统教育,深深埋藏君臣,父子等封建等级观念,走入社会在县衙中做押司(小吏),刀笔精通。他犯罪后衙门给他戴上枷,别人把枷打开时,他说不能,这是国家的法度。孝义黑三郎,这是从宋江对待家庭关系而讲的。宋江处理家庭关系是以孝义为本,是遵循封建道德的典范。

山义军的失败,并不是粮草不继、士气不足、谋略不全,而是最高领导决策不高,眼光短浅,愚忠。晁天王死后,起来领导群雄的是宋江,他发挥了自己的领袖才干,整饬山寨,训练队伍,率领义军攻城略地,使梁山事业大为兴旺。但他始终存在着忠君思想,他为梁山起义军制定了一条投降主义的路线,他把梁山起义军的一切胜利,当作日后理解朝廷招安的讨价还价的资本,而没有把义反抗进行到底。这是深受封建忠思想的束缚,只懂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光宗耀祖等。他饮下了朝廷赐他的毒酒时,更是暴露无遗。宋江不思如何彻底仗义爱民建国,让人民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一心只想着报效已腐朽的宋朝,成为其鹰犬,建功立业、流芳百世。

宋江爬上梁山第一把椅后,打的旗号就是替天行道。这个天是谁,当然不是老百姓,而是宋朝的昏君,为他效力,投降的重要体现。宋江始终说反贪官不反朝廷,但最终他反得了贪官了吗?这些贪官的代表高俅反倒玩捏他于股掌之中了!不反朝廷,是反不了贪官的。因为满脑子忠君思想的宋江当上了梁山的老大,梁山也便成了一个畸形儿,注定完成不了夙愿。用句比较不好听的话说就是,既想当婊子又想立贞节牌坊的美事是没有的!征方腊一集中,宋江的表现已完全没有了梁

山好汉那种想出手时就出手的豪气,犹豫不决已爬上他那苍桑、疲惫的面颊。杭州涌济门外与方腊的相见,更削弱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义军形象。左一句大宋天军,右一句皇帝旨意,十足一个朝廷鹰犬!归根到底,是宋江不能冲破忠君思想对他的精神枷锁。有人说,此刻思想解放了,思维活跃了,当然会对宋江的做法不以为然。但在当时,要求宋江做出这天的选取,是不是太苛求于人了呢?能够说,这并不是过分的苛求,而是成大事者的要求。比宋江还早的刘邦汉高祖,在做市井之徒时,都有做皇帝的志向,迟他一些的朱元璋,从家民出生,参加明教,因为他没有忠于谁的观念,拥有强大实力的同时,用心进取,推翻了元

朝,建立明朝,这是因为反抗到底,才有成功的期望。就拿和宋江同时代的方腊来说,方腊思想和胸怀都比宋江的高和大。他称了帝,建立的真正政权,这不是说明了方腊冲破了封建的忠君思想吗?他的失败是由于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来对抗宋朝的联合攻击而已。

方腊同着两军将士对宋江的揭露不可谓不深刻。方腊在宋江提出要他珍惜弟兄们的生命,归顺对广大将士是一个完美的归宿时说,我们联手推倒了昏君,弟兄们不也会有一个完美的归宿吗?你何必要在满目奸佞的宋朝仰人鼻息、食人牙秽!他说

的也正是当时宋江所居的可悲处境。可惜宋江却以此为幸!忠君为怪也。

如果他宋江当初真的是为了替天行道也就有用剿灭同时起义军的方腊了。大能够将梁山方面军与方腊方面军来个大汇合,不仅仅能够在宋朝,乃至人类历史上传为美谈,而且他们推翻旧朝廷的把握是十拿九稳。梁山上人不论出身贵贱,一律是兄弟,每个成员都有高尚的品质,不贪财,不好色,不怕死,讲义气;在才能上虽各有偏长,却能随才器使;在战斗中,不论官兵,人人奋勇当先等。即使宋江义军不能一统天下,也可二分天下,不用在昏军和奸臣高俅,童贯头等人之下,委曲求全,卑躬屈膝。

综上所述,宋江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他接触下层劳动人民,同情他们,就痛恨贪官污吏。现实生活让他仗义,带领义军起来反抗,并使义军实力强大。宋江思想中的义,能使他在梁山义军中处于领导地位,使义军攻城略地,南征北战所向无敌。宋江是少年曾攻经史的人,忠让他觉得皇帝即使有错,那是能够谅解的,因为犯错的根源是受奸臣的蒙蔽,该死的只是奸臣,而不是皇帝。

宋江率领梁山义军全伙受招安,并且打起顺天护国的旗号,去当地封建统治阶级镇压其他农民起义军去了。在打方腊的战役中,胜利回来的二十七名将领,以后又或被排挤回

家,或看不惯官场黑暗求闲自去,或被奸臣毒死(宋江死于其中),或自缢身亡。一股生气蓬勃的农民起义队伍,最后竟至这样瓦解溃散了。梁山义军的失败,宋江难辞其咎。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

阅读精选(1):

刘姥姥藏精于拙,装傻扮愚,见风使舵,插科打诨,善良诚信。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分析

一位具有非凡公关才能的老太太。见证了贾府兴衰荣辱的全过程。一进荣国府,刘姥姥留意谨慎,打通关节。与赫赫有名的金陵大户建立关系,二进荣国府,刘姥姥左右逢源,装疯卖傻,演绎着一位公关人士的成功之道。三进荣国府,刘姥姥挺身而出,侠肝义胆,成为《红楼梦》里重要的收场人物。[由整理]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分析

刘姥姥在全书中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在结构上的贯穿作用。小说用刘姥姥引出故事,推进情节,提示结局,前后一以贯之。她一进荣国府,作为故事的开端;二进荣国府,则深入其中,引出贾府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三进荣国府,搭救巧姐,以报当年救济之恩,同时亲眼目睹贾府的衰败。二是在好处上的象征作用。她代表着一种艰难却也自给自足的平民世界,这种生活对贵族之家的浮华奢靡是有新鲜感的。刘姥姥的到来,使贾母感受到一种遥远的真挚的情感,使贵族小姐们感受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乐趣。

阅读精选(2):

《红楼梦》中出场人物有四百多位,而且个个栩栩如生,就是那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也是写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就拿刘姥姥来说说吧。

出身乡村的刘姥姥来

来到了贾家,凤姐导演了一幕闹剧,在贾母那里吃饭的时候,丫鬟只捡了一个鸽子蛋放在刘姥姥那里,刘姥姥不知羞耻地说:老牛,老牛,食量大如牛,此时老刘那种直爽,快直的农民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然后刘姥姥又说:鸡蛋俊,小巧,说明她见识敷浅,只明白吃。到之后鸽子蛋滚到地上,刘姥姥赶紧去拣,其农家那种艰辛勤俭穷酸的形象跃然纸上,与高贵阔气的贾家构成了鲜明的比较,体现了封建官僚与穷苦百姓差距之大,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最后,她与众姑娘对联,用的都是粗俗的言语,可见她文化甚少,引得大家一阵大笑。好词好句

总之,刘姥姥这种封建、贫穷、可笑的形象透过作者的笔墨,全部体现出来。

刘姥姥的形象特征:

一、朴实憨拙、嬉闹贾府的村妇;

二、乐观进取,直面生活的老人;

三、风趣幽默、善于逗乐的老妪;

四、机敏睿智、察言观色的才干;

五、阅历丰富、洞晓人生的智者;

六、知恩图报、侠肝义胆的热肠。

阅读精选(3):

刘姥姥性格特征之我见/文/孙爱国

资料摘要:刘姥姥,一位家喻户晓、广为人知的艺术形象。刘姥姥进大观园作为一句俗语也已定格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限知叙事的艺术手法,频繁的让刘姥姥进入荣国府,透过一位村妪的眼光解读贾府的兴衰枯

荣,彰显下层人民的纯朴憨拙,隐示作者荒唐言里的辛酸泪。⑴刘姥姥的性格特征:一、朴实憨拙、嬉闹贾府的村妇;二、乐观进取,直面生活的老人;三、风趣幽默、善于逗乐的老妪;四、机敏睿智、察言观色的才干;五、阅历丰富、洞晓人生的智者;六、知恩图报、侠肝义胆的热肠;在探析刘姥姥性格特征时,还对一些有关刘姥姥性格特征的学术观点进行了批评和修正。

关键词:红楼梦;荣国府;刘姥姥;艺术形象;性格特征。

正文

《红楼梦》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曹雪芹所采用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注此写彼,手挥目送⑵的创作方法以及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接又互相制约⑶的网状结构,更是一座无可企及的丰碑,令人难以望其项背。曹雪芹用他的生花妙笔在《红楼梦》中塑造了无数成功的艺术形象,刘姥姥便是其中之一。

在通行本(120回)《红楼梦》中,刘姥姥曾七进荣国府,但集中表现刘姥姥性格特征的就三次,而这三次却隐示了贾家由盛转衰的全过程,成为一条伏脉千里的草蛇灰线。作者运用限知叙事的艺术手法,频繁的让刘姥姥进入荣国府,透过一位村妪的眼光解读贾府的兴衰枯荣,彰显下层人民的纯朴憨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是在第六回,这时,全书的构架刚刚完成,诸多人物还没有

登场,故事情节也未展开,但作者却让一位村妇刘姥姥登场、亮相,是为匠心独运,蹊径独辟;二进荣国府是在第三十九回至四十二回,这是贾府烈火烹油,鲜花著锦,最为鼎盛的时期,到处充满了欢声和笑语,到处喧嚣着奢华和排场,作者用了整整三个半回的篇幅,浓笔重彩,泼墨如水;集中描述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书中只一笔带过;四进荣国府是贾府家破人亡、枷扛锁身的时候;第五、六次是见义勇为,救赎巧姐,反衬出贾家亲族落井下石的可恶可鄙;七进荣国府则不但巧姐事件风波平息,而且宁荣二府也复了官,皇帝偿还了抄没的家产,宝玉、贾兰双中进士,宝钗有了身孕,贾政也答应把巧姐嫁给周家,除宝玉出家的憾事而外,贾府沉浸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之中,刘姥姥见了王夫人等便说些将来怎样升官,怎样起家,怎样貌孙昌盛,的事,

暗示着贾家将有一番繁荣再起的远景。当然,这是高鹗续作的诟病,非为曹雪芹原意。据此,我们主要透过刘姥姥在荣国府的言谈举止来探析作家是如何塑造这位艺术形象的?这位艺术形象都有哪些性格特征?

一、朴实憨拙、嬉闹贾府的村妇

这是刘姥姥最基本的性格特征,曹雪芹在第六回中是这样刻画刘姥姥的:这刘姥姥乃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子息,只靠两亩薄

田度日。如今女婿接来养活,岂不愿意,遂一心一计,帮趁著女儿女婿过活起来。刘姥姥本来只是靠两亩薄田度日的老寡妇,被女婿接来奉养,遂一心一计,帮趁著女儿女婿过活起来,这一心一计正点出了刘姥姥的朴实与对庄户生活的执着。书中刘姥姥劝狗儿时便这样说: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很明显,刘姥姥劝说狗儿的话中,强调的是要能安分守己过日子,更责备狗儿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要狗儿过着量入为出、实实在在的生活。

在第三十九回至第四十二回中,刘姥姥一个乡下人进了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好奇,也因此闹了很多笑话。但刘姥姥应对贾家生活的豪奢,却不曾表现出多么的艳羡,反而屡屡感叹贾家的奢侈浪费,而且把那些奢侈消费一再换算成平实的居家生计,如三十九回写贾府吃螃蟹: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又四十回中写道: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巴子比俺那里铁掀还沉,哪里拿得动他。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

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佛手。刘姥姥也觑着眼看个不了,念佛说道:我们想他作衣裳也不能,拿着糊窗子,岂不可惜?

刘姥姥心中并不羡慕贾家生活,反而只一心一意计算着平实的居家生计:贾家一餐的钱够庄家人过一年的生活,金的、银的筷子反而不及家常的伏手合用,而上好的纱,穷人想他作衣裳也不能,富人却拿着糊窗子,刘姥姥一再地叹息。作者就用这几个细节描述塑造出了刘姥姥朴素实在的村妇形象。同时作者也透过刘姥姥的眼睛折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穷人路有冻死骨的景象。

第四十回,曹雪芹写刘姥姥装疯卖傻,给贾府众人逗乐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之后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

只管让刘姥姥。

刘姥姥在《红楼梦》这部鸿篇巨著中,但是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所谓千里之远,芥豆之微,虽然算得上是王家在京城中的一门连宗之族,但知者甚少,早已疏远。但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传神文笔下,一个形神具备,栩栩如生,言谈举止,如在目前,音容笑貌,跃然纸上的艺术形象就这样根植在读者心中,刘姥姥一举成为中化民族家喻户晓的人物,刘姥姥进大观园也成了少见多怪乡下人进城的代名词。

二、乐观进取,直面生活的老人

应对困难,有人怨天尤人,无所作为;有人坐困愁城、一筹莫展。但刘姥姥却能以乐观的态度去应对,以进取的心境去正视,以豁出去的行动去拼搏。第六回里,狗儿因家中冬事未办,心中烦虑,却只能吃闷酒,寻气恼,刘氏也不敢顶撞,当狗儿夫妇愁云重重时,刘姥姥劝勉狗儿: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狗儿冷笑道:有什么法子可想的?刘姥姥道:这倒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刘姥姥要狗儿勇于应对生活,天无绝人之路,但是务必要靠自己努力去争取。刘姥姥热爱生命,他真正懂得生命是甘苦皆备的,对所有的不如意,他并不自怨自艾,怨

天尤人,而是以乐观进取的态度去应对、去解决。这是多么平实又乐观的生活态度啊!

一个人能乐观的应对生活,幸福的享受生活,但遇到困难、挫折时,是否有勇气、有毅力应对难,那就未必了。刘姥姥为了解决生活难题,果敢的带著孙子板儿向着高门大院的贾府挺进。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因为进入贾府有几道难关要闯,首先要先克服自我告难求帮为耻的心理障碍。《红楼梦》第六回中,狗儿提出与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接上头,就能够打通关节了,刘姥姥道:我也明白他的,只是许多时不走动,明白他如今是怎样。这也说不得了可见刘姥姥深知人情冷暖:以前极好的朋友,此刻时过境迁,又多时不曾走动,这也说不得如今是怎样了。或许去了要碰钉子,甚至更要被奚落一番。但刘姥姥却立刻答应了。甚至认为: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一碰。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便是没银子来,我也到那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能以这样开朗乐观的态度应对第一个难关,当然需要十足的勇气。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并非真得十分顺遂,仍有层层难关要过,《红楼梦》第六回叙述他到了贾府门口,请门房通报周瑞的状况是这样写的众人打量了他一会,便问那里来的?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那

位太爷替我请他老出来。那些人听了,都不瞅睬,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在那墙

角下等着,一会子他们家有人就出来的。内中有一老年人说道:不要误他的事,何苦耍他。

这些侯门三等豪奴,对这个村鄙老妇先是打量了他一会,然后都不瞅睬,甚至有人想要加以耍弄欺骗,幸好有一位老年人指点他明路,这是首先遇到的困难。之后虽得到周瑞家的带领,但仍要得到平儿的批准,又要看凤姐的脸色,王昆仑曾评论这段历程是:这是千千万万泥中的蚂蚁,向着天中的明月进发的路程啊!⑷泥中的蚂蚁是多么的卑微!而向着天中的明月进发的路程又是多么困难艰辛!刘姥姥却不曾畏惧,只管一步又一步的艰难前行。

三、风趣幽默、善于逗乐的老妪

刘姥姥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主角,历来众说纷纭。张欣伯在《再谈刘姥姥》一文中十分鄙视刘姥姥,认为曹雪芹十分熟悉这种打抽风的人物,也深深厌恶这种打抽丰的人物,所以笔端带著嘲笑他是刻意糟蹋刘姥姥的。尤其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候,作者写他装疯卖傻,磕头跌跤,更把打抽风的种种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⑸张欣伯以为曹雪芹是厌恶打抽丰的人,所以刻意糟蹋刘姥姥,而把刘姥姥二进荣府时的各种表现都视为丑态,认为是曹雪芹故意丑化刘姥姥,这样的批评除了作者本人

没有真正读懂《红楼梦》外,还说明作者就是一个看不起乡下人的纨绔子弟。

傅述先在其所作《红楼梦的神话与幽默》一文中,则对刘姥姥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如果笑能给林黛玉那种杯具美人很多快乐,刘姥姥是很乐于变成可笑的人。大观园中的山水花木,鸟兽虫鱼,集结了人类智慧的结晶,而贾宝玉和林黛玉却感到一种不完美。在这个人间天堂画龙点睛,使他最生动地大放光明,却是那个土头土脑的刘姥姥。这位农村老太太从田野走进大观园,给大家带来了朗笑的阳光,使花园的生机常青⑹傅述先对刘姥姥推崇备至,以为刘姥姥为大观园带来阳光,使花园的生机常青,弥补了大观园的不足。这样的说法似乎过誉了,因为刘姥姥的确为大观园带来短暂的欢笑,但仍不足使花园的生机常青。傅述先之后又在《欲海与情天》一文中说:在刘姥姥进大观园之后,有一种新的发展:黛玉哭得更少,笑的更多,她和宝钗的关系变得更和谐,我们甚至能够把这种改变看成小说情节的关键⑺。这似乎又将刘姥姥的地位拔得太高,刘姥姥在《红楼梦》一书中的确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把它视为小说情节的关键,则有过度拔高之嫌。

童元方在《论红楼梦中的丑角》一文中也说刘姥姥是丑角,但他却是带着同情与理解的态度,他说:

在这许多伤痛的扭曲脸谱中间(指《红楼梦》中的丑角),刘姥姥遍历岁月的刻痕,依然晃漾着明朗的笑容。明白为了取笑儿,刘姥姥很能欣赏自己的土气,狡猾还胜过鸳鸯凤姐一手。刘姥姥在大观园的种种丑态,制造出一连串的笑料,然而不论就事实来说,就心智来说,读者嘲笑刘姥姥,也嘲笑自己。⑻童先生以为刘姥姥虽是丑角,但绝非丑恶的人物,而是明朗而有自信的,能够欣赏自己的土气所带来的欢笑。

王昆仑在《刘老老是丑角吗》一文中,则对丑角的说法表示反对,他说:她是内心蕴藏著沉重的使命、艰苦的情绪而来的,来了之后自务必一方面战战兢兢进行争取,而另一方面却务必随机应变,敷衍环境。她哪里是什么滑稽逗笑的人物她但是偶然撞上了一个陌生的舞台,遇到了一群喜欢看热闹戏的观众,这才被人强制化妆,临时做了一回票友罢了。她似乎粗直,却绝不鲁莽;似乎无知,却绝不低能;也颇有心机,但不邪佞。就实质上说,她但是是一个冒充的丑角而已。⑼太愚以为刘姥姥只是一个冒充的丑角而已,其实在她的内心是痛苦的,她更非一般丑角的鲁莽、低能、邪佞。作者将这个村妇写得太生动深刻了,刘姥姥虽曾有言行引得大家发笑,但她并不是一个可笑的人物。只是她的处境困顿,只有如此才能

巴结到一门有钱有势的亲戚。所以我们认为与其说刘姥姥是个可笑的人,毋宁说她是个可怜的人。

王昆仑在《刘姥姥是丑角吗》一文的最后这样说:刘姥姥在《红楼梦》主题中看来并不重要。就是不写这个人物,对于整部故事的发展也并不生什么影响。是不是作者出身贵胄,享惯荣华,之后又受尽贫困无援之苦,既知深锁朱门的生活之苦,也深知一切小人物的哀愁,于是使读者从刘姥姥的眼中看到了富贵豪门之奢侈浪费,饱暖无聊,不自知惭愧,反以穷人开心。⑽这种说法实在太肤浅,以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甚至把曹雪芹等同于低俗的文人,书中所写刘姥姥插科打诨无非是给酒足饭饱的人带给谈资。王先生是出身名门的贵胄,很少接触下层人民,更未体验过农人生活之艰辛,所以他如此漠视曹雪芹塑造刘姥姥的良苦用心,读不懂曹雪芹浓笔重彩刻画刘姥姥的思想内涵,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刘姥姥是否有心逗人开心?恐怕是有的;是否有心巴结权贵?恐怕也是有的。但是批评她是装疯卖傻、种种丑态,又未免太过,其实她的种种引人发笑的举动,除了配合凤姐与鸳鸯逗弄大家外,很多都是乡下人的本色,如行酒令时脱口而出,一个罗卜一头蒜、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引得大家几次大笑,那

是因为这些资料完全不同于贾府的生活体验,大家觉得新鲜搞笑!至于种种少见多怪的话语与举动,虽引人发笑,但那是因为她以前从没见过这些人和事物,当然处处透露着新鲜无知,好奇多问,处处引起哄堂大笑。但是,她对每样新奇东西所引出来的神态,流露的每一句言词,纯然出自本性天真,恰如身份,并不带丝毫牵强附会,矫揉做作。所以刘姥姥俗虽俗,却俗的可爱。傻虽傻,却傻的搞笑。

四、机敏睿智、察言观色的才干

若排除对刘姥姥存有可敬或可鄙的主观印象,纯粹看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公关才干,能够说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贾府这样的皇亲国戚,素常往来的不是王侯卿相,就是至亲好友,像刘姥姥这样一个村野老妪,平白去登门,恐怕真连边都摸不著。但是刘姥姥不但进了贾家,而且满载而归,除了有一股直面生活的勇气而外,更凭着她机敏睿智、善于察言观色的才干。在一进荣国府之前,她已经思考到,她所认得的只有半生不熟、许久不见的王夫人及其仆人周瑞,关系疏远,地位悬殊,是否能完成任务,恐怕困难重重。所以她首先决定去拜访周瑞,打听门路,懂得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公关艺术,懂得有目的性的出击则是发展公关关系的第一步⑾之后得到王夫人陪房周瑞家的协助,见了凤姐,并且

得到了救命的二十两银子,这又贴合借助中间人物的传播与沟通才能成为公众所关注和容易理解的对象⑿

至于第二次进荣国府,刘姥姥带了当令的瓜果野蔬去回礼的这个举动,一方面是知恩图报的善良天性使然,一方面正是发展人际关系的最好方式。比起第一次进荣国府,刘姥姥解除了乞讨的窘像和疑虑,理直气壮多了,也拉近了与贾府之间的距离,也更因此有机会见到了贾家至高无上的史太君贾母和贾家其他重要人物。这一次更有机会表现她的才干,在大庭广众面前,她察言观色,从容应对。如第三十九回与贾母一见面,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福了几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贾母向众人道: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样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贾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刘姥姥笑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你看她表现的是多么的机敏,多么的睿智,话又说的是多么的得体。把贾母的每一样缺点都说成了优点,很快博得了贾母的欢心。更把村野所见随意编派,插荤打科,暗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这随意编派的笑料,不经意间讲的故事,其实也是费了心思的,专挑贾母、王夫人爱听的说,却又

能信手粘来,不落痕迹,真是睿智!至于鸳鸯和凤姐设计取笑她,她何尝不知?却全力

配合,引得在场的人笑得前仰后合,赢得贾家合府上下老老少少的喜爱。正如周思源教授所说刘姥姥,一位具有非凡公关才能的老太太。见证了贾府兴衰荣辱的全过程。一进荣国府,刘姥姥留意谨慎,打通关节。与赫赫有名的金陵大户建立关系,二进荣国府,刘姥姥左右逢源,装疯卖傻,演绎着一位公关人士的成功之道。三进荣国府,刘姥姥挺身而出,侠肝义胆,成为《红楼梦》里重要的收场人物。⒀

五、阅历丰富、洞晓人生的智者

阅透人情知纸厚,踏遍世路觉山平。虽然刘姥姥只是一个没读过什么书的乡下老人,但由于多年生活经验的累积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成了他为年轻人指点迷津的财富,《红楼梦》中几次表现了他的处世智慧,如第六回中劝告狗儿:你皆因年小的时候,托著你那老家之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把持不住。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个什么男子汉大丈夫呢!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这样的劝说真是一针见血,鼓励坐困愁城的狗儿,跳脱出来,寻找新的出路。又如第四十二回,劝告凤姐儿不要太娇惯孩子,说:富贵人家养的孩子多太娇嫩,自然禁不得一些儿委曲;他小

人儿家,过于尊贵了,也禁不起。以后姑奶奶少疼他些就好了。

虽然刘姥姥读书不多,但说的这段话却切合人生的道理,过于娇贵的小孩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往往经不起一点点风雨的吹折,而在风雨中长大的孩子,风雨往往却成了他滋润的养分。而刘姥姥这些生活智慧,乃是来自丰富的人生阅历,所以能为困惑者指点迷津。不失为一个智者。

六、知恩图报、侠肝义胆的热肠。

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是为了告难求帮,得了二十两银子度过了难关。在第三十九回中,家里好不容易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头一齐摘下来的,没敢卖,就留的尖儿孝敬贾家的人。虽只是枣子倭瓜并些野菜,却也是穷人家的心意。不意竟投了贾母等人的缘,留下解闷。而就在这几回中闹了好多笑话,惹得大家开心,虽然因此又得了许多的馈赠,但这并非是他来贾府的用心,她原本是为报答凤姐给的二十两银子而来的,这一次的奇遇,其实是意外的收获。或许在她的内心是有一些些这样的期望,但那也是人之常情,谁不期望能进一步获得生活的改善?但到了她第三次跟贾府打交道时,是她得到信息以后,贾府被抄了,她去狱神庙探望凤姐,凤姐就拜托她必须要把巧姐找回来,当时去狱神庙探访凤姐的还有茜雪、小红、贾芸等人。第一百

一十三回写到,贾府已经由盛转衰,凤姐道:求你替我祷告,要用供献的银钱我有。便在手腕上褪下一支金镯子来交给他。刘姥姥道:姑奶奶,不用那个。凤姐明知刘姥姥一片好心,不好勉强,只得留下,在贾家落难时来探望,完全是出于知恩图报的古道热肠,若刘姥姥是个贪财的人,这时绝不会拒绝凤姐递于的金镯子。尤其最后,在贾家众叛亲离,甚至落井下石的大有人在,但

刘姥姥却主动前来关心贾家。巧姐被狠心的舅舅王仁和叔叔贾环卖到妓院时,刘姥姥施计策、出钱财救赎巧姐,这已经不是知恩善报而已,倒是见义勇为的侠客了。实在难能可贵。所以刘姥姥这个艺术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她善良正直,聪明能干,侠肝义胆,见义勇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刘姥姥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结语

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就像一座巍峨大厦建的筑一样,务必先有一张精细完美的蓝图,每一个细部结构都务必经过精心设计。《红楼梦》是一部八十万余言的长篇小说,其中的人和事这么多,作者更务必殚精竭虑,匠心独运,方能完成。《红楼梦》并不以离奇的故事取胜,而是从日常生活细节著手,表现了深刻无比的人性。作者以悲悯、尊崇的的眼光,来描述刘姥姥这位以胼手胝足来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刘姥姥虽是一个小

人物,但作者对刘姥姥艺术形象的塑造,性格特征的刻画、以及细节描述和性格化语言的运用,都到达了炉火纯青,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地步。

参考文献:

⑴:《红楼梦》第一回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一把辛酸泪。

⑵、⑶: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72页、第373页。

⑷: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12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3年版。

⑸:张欣伯《再谈刘姥姥》,《台湾日报》1963年8月22日。

⑹、⑺:傅述先《红楼梦的神话与幽默》《中央日报》1963年5月27日。

⑻:童元方《论红楼梦中的丑角》《红楼梦研究集》1971年3月第5版。

⑼、⑽: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13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3年版。

⑾、⑿:高志忠《智慧艺术与现代公关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我见〉》《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1辑310页。

⒀:周思源《穿针引线刘姥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骈文的特点


骈文的特点

阅读精选(1):

骈作为一种文体,在语言方面有以下特色:

一、在语言方面,讲究节奏和平仄。

骈体文在语音方面要讲究节奏,对仗字数不同,节奏也不同。现以五字句为例:骈体文五字句的节奏,和五言诗的节奏不同;五言诗的节奏一般是二三式,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而骈体文五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一二式,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这种格式,大多是在四字句中间插入一个虚词。[由整理]

除此之外,骈体文在语音方面还讲究平仄,骈体文平仄协调,能增强语言的声音美。南宋齐武帝永明时期,声调被自觉地作为艺术化手段,那时出现了新体诗又名永明体,然后发展成近体诗律诗的声律。之后的宋词、元曲格律也受此影响。魏晋时期的骈体文,不讲究平仄;而唐以后的骈体文,受到律诗的平仄格律影响,也讲究平仄了。这就是说,在骈体文中,要求平仄相对。

二、在语句方面,讲究骈偶。

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列叫偶。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因为古代的对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骈偶又叫对仗。骈体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相对,其基本要求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句法结构互相对称。例如,初中语文教材《陋室铭》中就有这样两两相对的句

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上句子无论是实词虚词,句法结构,还是词性都比较对称,这样的句子读来琅琅上口,与散体大不相同。综上所述,骈偶不仅仅要求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内部的句法结构也要求一致。

三、在用词方面,讲究用典和词藻。

用典又叫稽古,是引用的一种,这在先秦两汉的文章中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未构成文体的特点,它主要是引用古代的故事或诗文来表情达意,容易引起联想,使文章变得典雅、含蓄。

如初中语文第五册刘庶凝《还乡梦自序》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但是是些苦涩的果实。这句话就活用了?《宴子春秋》中的典故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是也。深沉含蓄地道出了远离祖国。在异域他乡的苦闷和自己之所以要回归祖国的肠贰斑荷职沽办泰暴骏原因,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归根的追求。

骈体文在用词方面,除了讲究用典外,还讲究藻饰,就是用华丽的词藻来修饰,追求形式上的整齐。

阅读精选(2):

骈文的特点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

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此处所述不当。据刘勰《文心雕龙总述》引录颜延之观点称:笔之为体,言之为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而刘勰本人的观点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可见发生于宋齐时期的文笔之辩着眼点在于有韵与否,而非散文骈体之别。而况,南北朝时期的散文也多有押韵,故加修正。)

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资料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资料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述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以清末王运为最后一个作家。

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序》: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昔恒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

,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头会箕敛者,合纵缔交;锄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最后三百年乎?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能够凄怆悲哀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飚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骈体文,又叫骈偶文、骈文,是和古代散文相对而言的。骈体文作为一种文体,在唐代就已提出。韩愈和柳宗元在倡导古文运动时,就把讲究骈偶的文章称为时文、今体,由此可见骈体文在那时的文体地位。

骈体文是从古代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逐渐发展起来的,魏晋时期开始构成,南北朝时期成了文章的正宗,几乎占领了一切文字领域,为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因此,骈体文对唐宋及其以后的文学语言,个性是对律诗,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骈是由本义驾二马也《说文马部》派生出来的,即两匹马并行,后引申为二物相并。因此,骈用的是引申义。

阅读精选(3):

骈文的特点

1.、骈文的

名称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究竟什么叫骈文?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罗列出二十五种,莫道才《骈文通论》归纳为十三项。其中使用比较普遍而且比较恰当的是骈体文和四六文。骈文是骈体文或骈俪文的简称,四六文可简化为四六。

有不少人把丽辞、丽语、偶语、俳语当作骈文的代词。准确地讲,它们是指对仗、对偶,属于句式和修辞方法,并非专指骈文。

有人认为,《文心雕龙丽辞》篇是讨论骈文的。其实该篇主要从修辞角度立论,所举对偶句例,有诗,有赋,有文,并不属于文体论。有人称骈文为美文、贵族文学、庙堂文学,那是对其性质的评估,而非科学的定义。

骈文在梁陈时叫做今文,唐宋时叫做时文,皆相对于古文而言,意思是时下流行的文体。有的古人称之为六朝文,未免以偏盖全,无视当时还有非骈体文存在。

如果下定义,能够说,骈文是以对偶句为主介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一种美文。这句话包括三点:一、以对偶句为主,这是骈文本质所在,舍此不成其为骈文;二、对音律的要求在散韵之间;三、讲究辞藻华丽的美学效果。

从文体角度考察,骈文、散文都是就其语言方式

的大致概括,古人并没有当作具体的文章类别来使用,它们的名称出现都比较晚。散文一词最早使用于南宋,与之相对的是四六文。

骈文一词使用于清代,与之相对的是散文或散体。以四六作为骈文专集之名始于唐末李商隐的《樊南四六》,继后,北宋欧阳修、夏竦等人亦将其所作骈文列为专集以四六名之。

南宋始有专论骈文的著作如王铚《四六话》、谢伋《四六谈麈》、杨囦道《云庄四六余话》,与诗话词话同列。然而,四六文并不完全等于骈文。六朝前期,骈文多用四言单句对。梁陈以后,多用四六言隔句对。唐代骈文以四六为正宗,宋骈爱用三句以上长联,清人也有学魏晋之四言骈体者。所以,之后的四六文实际上是骈文的概称。

明代以前,有骈文别集而无总集。明代出现不少四六选本,多为公私应酬文字。以王志坚《四六法海》较有学术价值,该书起魏晋止南宋,名取四六法式汇编之意,但并不限于四六对偶之文。清代骈文总集有:李兆洛《骈体文钞》(起李斯止隋陈,编者主骈散合一,故所选并不都是骈体)、许梿《六朝文絜》(专收南北朝短篇骈文)、王先谦《骈文类纂》(起屈原止清末,历代皆选,是目前收文最系统的选本)。此外有:陈均《唐骈体文钞》、彭元瑞《宋四六选》、曾燠《国朝骈体正宗

》、张鸣轲《国朝骈体正宗续编》等等。清代仍有人以四六命名骈文专著,如陈维崧《四六金针》、孙梅《四六丛话》、李渔《四六初徵》、陈云程《四六清丽集》等。五四以后,学界通称骈文。

有人认为,骈文最早的名称是连珠。连珠是一种微型文体,始于汉,盛于魏晋,绵延于唐宋明清,有其独立的发展历史。它对骈文构成有所启发,但并不等于骈文,也不是骈文的源头。

西晋傅玄《连珠叙》说:所谓连珠者,兴于汉章帝之世。其文体辞丽而言约,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而贤者彻悟,合于古诗劝兴之义。欲使历历如贯珠,易睹而可悦,故谓之连珠也。

连珠与骈文相似之处在于对仗和用典。不同之处是,连珠尚不成其为文章,每首仅几句话,表述一个简单的命题,只能算文章片断。是当时文人为模拟奏章而作的练习,故每首皆以臣闻开头。常常许多首连在一齐,但好处互不连贯。若比之现代文体,颇接近散文诗。

至于真正代表骈文初始的文章,如蔡邕《郭有道碑》,仲长统《乐志论》,与连珠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

2.、骈文的界定

清代骈文号称中兴。骈文家为了与古文家争地盘,极力主张骈文自古有之,一些骈文选本把入选范围搞得很宽,以壮大骈文声势。有的现代学者承袭清人,竟主张,凡不涉(唐宋)八

家藩篱者,皆不得不归之骈文之列。

古文既不足以概散文,则骈文当包括汉魏赋家,以迄于宋四六,乃至近代似骈非骈之应用文字,亦皆在其中。这种说法,从文体学看并不科学,务必加以厘清。

3.、骈文和散文

如前所述,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作为句式来讲,骈散自来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散文中能够有少量骈句,骈文中能够有少量骈句。

散文骈文之分不在骈偶对仗之有无,而在其数量多少。说骈句自古有之是对的,说骈文古已存在则不妥,因为句子不等于文章。

某些清代学者(如阮元)从《尚书》《周易》《诗经》等先秦古籍中搜集一些对偶句子,就认为那即是骈文了。他们是混淆了文体与句式这两个不同的范畴。现当代研究者有时也没有区别清楚。

于景祥《唐宋骈文史》把相当一批以散句为主的文章,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袁家渴记》,范仲俺《岳阳楼记》、《严先生祠堂记》,李纲《议国是》,岳飞《五岳祠盟记》,皆当成骈文。这些作品,不但当代选家视为散文代表作,清代各种骈文选本亦未见收录。

于先生也许是看中里面有少量对偶句子。倘若有对偶即为骈文,恐怕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文章皆可算作骈文了。

就应指

出,骈文和散文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对偶句的多少,还在于文章风格的追求。明王志坚《四六法海》总论说:古文如写意山水,俪体如工画楼台。

现代学者钱基博指出:主气韵勿尚才气,则安雅而不流于驰骋,与散文殊科。崇散朗勿矜才藻,则疏逸而无伤于板滞,与四六分疆。(《骈文通义》)台湾学者张仁青说:散文主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这些见解相当精辟。张氏又说:散文得之于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而骈文得之于阴柔之美,即今世所谓优美者也。

散文家认为文章所以明道,故其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盖以文章为经世致用之工具也。骈文家之见解则以文章本身之美即为文章之价值,故其态度是淡泊的,超然的,盖以文章为抒写性灵之工具也。

骈文中并不乏阳刚之美如骆宾王《讨武氏檄》,散文中也有擅阴柔之美如晚明小品。骈文亦可经世致用如陆贽,散文亦宜抒写性灵如公安竟陵派。究竟如何从美学上探究骈文与散文的不同,是一个有待开拓的新课题。

4、骈文与辞赋

研究者大致有三种意见:一、骈文包括辞赋,二、不包括,三、包括骈赋而不包括其他赋体文学。

辞赋与骈文是并存的两种文体,各自有其独具的特色和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

在古代文体分类中,赋从来自成一家。在当代赋学研究著作中,辞赋并不隶属于骈文,骈文亦不被视为赋体。二者有交叉关系,那就是六朝骈赋。至于汉晋大赋和抒情小赋,唐之律赋,宋之文赋,都不宜算作骈文。

骈文与辞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从修辞看,骈文以对仗为主,辞赋以铺陈为主;

从句法看,骈文以对偶句为主,辞赋以排比句为主;

从音律看,骈文有时要求平仄而不求押韵,辞赋除平仄外还要求句尾押韵;

从题目看,绝大多数的赋以赋命题,骈文则没有固定的文体标志;

从功用看,辞赋用于描述与抒情,骈文除此二者还可议论并充当应用文。

铺陈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详的描绘陈述。排比是指三个以上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

如果只有两个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那往往是对仗或曰骈偶,而不能叫排比。

排比是对仗的增加,对仗有时是排比的组成部分。辞赋以排比为主,也不乏对偶句;骈文以对偶句为主,也可用排比句。

姜书阁《骈文史论》认为汉赋尚未成为骈体,只是骈之初始而已。这是对的。但又主张律赋应归骈文,似欠斟酌。于景祥《唐宋骈文史》把散体赋(即文赋)的代表作《秋声赋》、《赤壁赋》等当作骈文,未免过宽。不但当代各家骈文选

本没有先例,古代骈文选本亦罕见。

骈文和赋的界限,古代骈文家在写作中是意识到了的。如陆机《豪士赋》、庾信《哀江南赋》,前有序,为骈文,序之后才是赋的本体。

只要读过这类文章,就不难发现其间的区别。序不押韵而赋押韵,序句参差而赋句整齐。如果说序是骈文,赋也是骈文,无视二者的界限,无论解释古代作品或是应对这天的读者恐怕都讲不清楚。

清代及台湾有些骈文选本往往兼收骈赋,那属于从宽处理。如同清代古文选本以散文为主也往往收少量骈文及散体赋一样。这证明古今选家文体概念有时能够适当放宽而不拘泥,并不能证明骈文、散文和赋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古人若主张从严处理,骈文亦可不收赋,如王志坚《四六法海》、李兆洛《骈体文钞》、陈均《唐骈体文钞》等是。

阅读精选(4):

从《别赋》看南北朝骈文的语言特点

《别赋》是江淹的代表作,也是齐梁之际抒情赋的代表作,代表了齐梁抒情赋的特点和成就。本文以江淹的《别赋》为例,从语句、语音、用词三方面分析南北朝骈文的语言形式特点。

语句特点:对仗工整和骈四俪六

对仗工整。对仗就是上下两句,除了虚词和共有的句子成分外,上下句字数相等,句法结构和词性都务必相对。南北朝的骈体文已超多运用对仗这种语言形式

,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相对,直到篇末。

第一,句法结构相似。南北朝时期还没有明确的语法概念和术语,但懂得分辨语词的虚实和句式的同异,讲究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以及句式的对称,用这天的语法关系来考察,就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这是骈偶的基本要求。如:

左右兮魄动,亲朋兮泪滋。(去国之别)就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第二,句子成分相同。骈偶不仅仅要求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的句子成分也要求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如:

1.驾鹤上汉,骖鸾腾天。

谓宾谓宾谓宾谓宾

2.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

主谓宾谓宾主谓宾谓宾

骈体文的对句偶尔也有内部结构参差不齐的,但较少见,个性是齐梁以后的骈体文,句式不对仗的很少。

第三,虚实词性相对。骈体文注意句子结构的对称,也就是在一联对句里要讲究词语的配对,前后两句的相对位置,原则上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连词、介词对连词、介词。

1.名词、动词、形容词,异字相对。如:

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

2.连词、

介词,可同可异。如:

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

舟凝滞与水滨,车逶迟与山侧。

第四,词语事类相对。骈体文不仅仅要求句法结构和词性相对,而且要求分别事类,对仗工整。这就是所谓对对。古人论对的专著很多,例如《文镜秘府论对》所说的对就有二十九种,一般说来,要用同类事物相对,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人事对人事,器物对器物,数目对数目,色彩对色彩等。例如天对地,日对月,去对来,夏暑对秋阴、炎至对凉消,看山对望水,佳菊对丽兰等。江淹的《别赋》全篇大多对仗工整。如:

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轼。(器物对)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天文对)

骈文讲究骈偶,行文务必遵循。如不讲究骈偶,就不能叫骈体文,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骈偶有宽有严,从宽从严自便。早期初级阶段骈文,只要两句相对就行,不太讲究工整,也不避同字,还有骈散兼行的做法;后期高级阶段骈文,要求语法结构相似,句子成分相同,虚实词性相配,词语事类相对。

骈四俪六。骈体文在语句方面的特点除对仗外,还有一个与对仗相关的四六问题,对仗是就句式结构而言,四六则是就对句子字数而言。四六是骈体文的重大特色,没有四六就没有骈体文。也就是说骈文在句式方面,一般是

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文心雕龙章句》说:若夫笔句无常,而字有条(常)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后人所谓骈四俪六,锦心绣口(柳宗元《乞巧文》),就是这种句式特点的说明。因此,骈文在晚唐就称为四六,李商隐的文集就题名为《樊南四六甲乙集》。早期骈文,句式尚无限制,齐梁以后构成四六,到了唐宋就定型化了。

《别赋》全篇舍去连接词、转折词,四言五十四句,六言五十四句,五言八句,七言十六句,句式参差变化。《别赋》既有整齐的对称美,又显示出自由活泼的参差美。从整齐上看,赋作采用偶句行义,以四六句式排比交错,文辞整饰,对仗工稳。如: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以四六句式行文,既工美又有语势。赋中间杂使用散句和五字句、七字句。如: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是散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是五字句,也是散句;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是七字句。这些句式的运用,使行文错落有致,整齐中又有变化,使整篇文章活而不僵,既有对称美又有散文美。

四六相对的句式有一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魏晋时代的骈体文,句子字数还没有太多的限制,一般以四字为多。四字和六字成为一句,隔

句相对的格式到了南朝宋时才兴起,齐梁以来,逐渐增多。

语音特点:声韵和谐

声调被自觉地作为艺术化的手段,起源于梁代的永明体诗歌,发展成近体诗(旧体格律诗)的声律,并成为之后的词、曲、联的格律,理所当然地,唐代以后的骈体文也受到诗歌声律的影响。但骈体文的平仄要求还远没有近体诗的要求那么严,近体诗的平仄是一种格律上的要求,务必遵守,骈体文的平仄则相对没有构成固定的格律,所以运用起来还是比较自由的。南北朝的骈赋不太严格讲究声律,但却讲究句与句之间的声调起伏,声韵和谐。

《别赋》一文共有九个大段,每段都押运。韵脚以平声为主的段落共四段,韵脚以仄声为主的段落有五段,可见其用韵自由,而又以仄声韵脚为主,仄声急促且短,造成其文急以怨的特色。文中换韵频繁,使得江淹辞赋声韵丰富,音节和谐。在声律上,《别赋》虽然不及唐以后的赋文,每句都讲究内部平仄上的对仗工整,但句与句之间却有平仄起伏之感,全文读起来,亦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如:

又若君居淄右(仄),妾家河阳(平)。同琼佩之晨照(仄),共金炉之夕香(平),君结绶兮千里(仄),惜瑶草之徒芳(平)。惭幽闺之琴瑟(仄),晦高台之流黄(平)。春宫此青苔色(仄),秋帐含兹明月光(平),夏簟清兮昼不暮(仄),冬凝兮

夜何长(平)!织锦曲兮泣已尽(仄),迥文诗兮影独伤(平)。

前后句的后一字平仄交错,抑扬起伏,十分整齐。而且加之又隔句押韵,所以读起来节奏极强,给人美的享受。

而且《别赋》中的一些句子甚至注意到了句子内部平仄格律的运用。如闺中风暖与陌上草薰是平平平仄对仄仄仄平,声律上的对应更是整齐。可见江淹时的骈赋已开始构成在声律上的平仄相对,只是没有唐朝律赋的平仄来得严格工整。另外《别赋》在韵律上更是切合了离别时的那种哀婉惆怅的情调,创造出一种苍凉凄楚的氛围,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用词特点:用典和藻饰

用典就是引用典故,也即用事。所谓用典,即指引用古代故事和有来历来源的词语。《文心雕龙事类》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这说明了用典的目的是援古证今,本是一种修辞手段。先秦古书就有不少引言引事的,汉代文章用典更多,但都只是修辞方式,并没有成为文体的特点。

用词设语能否熔铸典故,是评判文学语言修养的重要标准。《别赋》用典二十多个,可谓是对江淹之才的极佳表现。本篇用典虽多,但方式却各有不同,且很少用僻典,不用生典,也不追求旧典翻新――作者唯求精练适当。有的用的是熟典,熔炼精当,且一望便知。如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

之赤鳞,用的乃是俞伯牙鼓琴而渊鱼出听,瓠巴鼓瑟而六马仰秣的故事,见于《韩诗外传》、《荀子》及《淮南子》等典籍。惊、耸二字突出动听之意,避免了直接使用描述音乐悦耳的语汇,使文章辞采丰富而气韵生动。而有的熟典典出即止。如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分别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聂政、豫让、专诸、荆轲,其人其事久传习知,故只是点出事件发生的场所,不予铺陈,读者自能领会。再如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以及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等等,都是点出典故,化于文章,用意明显,形象鲜明。最后一段中反用关于司马相如、雕龙赤等人的典故,诸彦、群英虽有非凡才学,也无法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把主题表达得深透婉曲。

藻饰是骈文语言表达的又一特点。所谓藻饰,就是把辞藻修饰得很华丽。骈文一般都追求妍丽,因此个性喜用描述风花雪月、美色金玉、丽人香草、珍禽异兽等类的艳丽辞藻。江淹的《别赋》辞采优美,色泽艳丽。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等,是色彩鲜艳明丽的摹写。舟凝滞于水滨,写出了冷隽苍凉的情调;晦高台之流黄则色调阴暗晦滞,等等。本赋文用得最多的词语是

色彩、金玉、山水、风月、灵禽、奇兽、香花、异草等类的词,所以说,藻饰和用典共同构成了《别赋》词汇方面的特色等。

综上所述,江淹的《别赋》辞采绚丽,骈对工整,用典得当,声韵和谐,显示了江淹高超的语言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南北朝时期骈文语言行文的特点。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