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者生存下一句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很多人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心得体会内容吗?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适者生存下一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适者生存下一句

总结归纳(1):

适者生存下一句是什么

上一句是物竞天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总结归纳(2):[由整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话是谁说的?

来源动物歇后语

严复译著《天演论》。《天演论》译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

各种生物互相进行生存斗争,由天(自然)来选取,适应自然变化就存活,不适应的就灭亡。

达尔文进化论。谓万物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透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取的发展过程。口号霸气

一件事就说明这个道理:一只虎皮鹦鹉飞出笼子逃走了。能够重新获得自由本是件好事,但是十多天后,人们在森林里发现了它的尸体,在果实累累的林子里竟会有鸟饿死!用看林老人的话讲:家养的鸟儿,用不着找吃找喝,慢慢地会失去寻食的本领,一旦飞出笼子,难免饿死。这便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

生存如同登山,经验丰富的人,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往往会到达光辉的顶点。缺乏锻炼的人,不是正因迷失方向而功败垂成,就是正因体质太差而被淘汰。自古英才出寒家,寒家之子,在忧患中学会了克服困难的方法,掌握了生存的本领,成为人生的适者,人生之路蜿蜒曲折。那些饭来张口的笼中鹦鹉在累累秋实面前饿死,原因很简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者死

死亡。一切生存的生物都务必适应环境。正因他们适应了生活环境,有了一套生存的本领,才会有生命的繁衍不息。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亡羊补牢下一句


亡羊补牢下一句

总结归纳(1):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总结归纳(2):

亡羊补牢下一句是未为晚也或为时不晚。[由整理]

【解释】: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能够防止继续受损失。

【来源】:《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自信的名言

【举例造句】:张学良始则失地,今幸固守锦州,亡羊补牢,可称晚悟。章炳麟《与孙思昉论时事书》二

总结归纳(3):

亡羊补牢的道理炫酷昵称

一。人不怕做错事情,就怕做错了不及时改正;更怕不但不及时改正,而且还不断地错上加错,时刻长了,最后可能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

二。补牢的时候,先看看羊圈里的羊是否因耽搁时刻太久已经全部死亡,如果不及时补救,那么即便补救了也无济于事了。

亡羊补牢的意思

亡羊补牢,成语,释义:羊正因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能够防止继续受损失。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羊圈的破损导致羊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能够防止继续受损失。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来源】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1]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英文书写】Itisnottoolatetomendthefoldevenaftersome

sheephavebeenlost。

【近义词】知错就改、迷途知返、回头是岸、知过则改、浪子回头

【反义词】知错不改、一错再错、执迷不悟、不知悔改、屡教不改

【语法结构】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指知错就改

【同韵词】室迩人遥、鸠夺鹊巢、遇水叠桥、油煎火燎、哀思如潮、整瓶不摇半瓶摇、风举云摇、路远迢迢、中心摇摇、寿同松乔

【相关灯谜】亡羊补牢(打二字词语一)谜底:失修

亡羊补牢的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状况十分着急,总想好好劝劝他,但是楚襄王只顾享乐,根本听不进别人说的话。有一天,庄辛实在忍不住了。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和一些人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迟早有一天会灭亡啊!

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

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必须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向宠信这个人,楚国必须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就这样,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几乎没有什么抵挡就让秦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城(今河南信阳市一带)。到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于是,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正因我没听你的话,因此才会弄到这种地步,此刻,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

庄辛说:主公果真有悔改之意吗?

楚襄王说:我此刻太后悔了,不知道此刻还迟不迟?

庄辛说:那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于是,庄辛就讲道: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理解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

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楚襄王一听到这个故事就明白了庄辛的意思,于是他之后对庄辛说:庄爱卿,那么我们该怎样办呢?

于是,庄辛给楚襄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来,改正过错,秦国是灭不了楚国的。楚襄王听了,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度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方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亡羊补牢的下一句是什么?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亡羊补牢造句

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以上所陈,皆今日维系人心,亡羊补牢之计。

2、郭沫若《悼一多》:日本投降了,我们幸而免掉了亡国之痛。亡羊补牢,尚未为晚。

3、章炳麟《与孙思昉论时事书》二:张学良始则失地,今幸固守锦州,亡羊补牢,可称晚悟。

4。当初罗马旧教不能适应环境,力图改革,以致逼成了宗教革命。反过来,宗教革命却逼使罗马旧教实行『亡羊补牢,』开始一种『反宗教革命的户外。

5。这个问题的第一个层次是,大家常说的吃一堑长一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之类。

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不怨天、不尤人,亡羊补牢,知耻后勇,奋起直追。

亡羊补牢的来源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

《战国策》是中

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述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延颈鼓翼下一句


延颈鼓翼下一句

【学习总结(1)】

延颈鼓翼下一句是什么?"延颈鼓翼,悲鸣相求。"出自三国时魏晋曹丕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善哉行》。

曹丕《善哉行》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由整理]

妍姿巧笑,和媚心肠。

知音识曲,善为乐方。关于气象的谚语

哀弦微妙,清气含芳。

流郑激楚,度宫中商。

感心动耳,绮丽难忘。保护环境的宣传语

离鸟夕宿,在彼中洲。

延颈鼓翼,悲鸣相求。

眷然顾之,使我心愁。

嗟尔昔人,何以忘忧?

【学习总结(2)】

延颈鼓翼下一句是什么?"延颈鼓翼,悲鸣相求。"出自三国时魏晋曹丕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善哉行》。

这是这首诗歌中的两句,讲的是一只离群的鸟,它在黄昏投宿在水中的沙洲,它伸长了脖子,鼓动着翅膀,在那里悲哀地叫着。

《善哉行》分上下两节,上节是:

上山采薇,薄暮苦饥。

溪谷多风,霜露沾衣。

野雉群雊,猿猴相追。

还望故乡,郁何垒垒!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

随波转薄,有似客游。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

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下节是: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妍姿巧笑,和媚心肠。

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哀弦微妙,清气含芳。

流郑激楚,度宫中商。

感心动耳,绮丽难忘。

离鸟夕宿,

,在彼中洲。

延颈鼓翼,悲鸣相求。

眷然顾之,使我心愁。

嗟尔昔人,何以忘忧?

翻译过来就是:

有位美丽的姑娘秀目水汪汪。

姿态妩媚笑容迷人心地善良。

擅长音乐能识曲谱还会弹琴。

凄凄楚楚的琴声如清新花香。

郑歌楚风五音在她手下激荡。

感动人的完美音乐令我难忘。

孤独的鸟夜晚宿在水中小岛。

伸颈鼓翅哀哀地把对方相望。

望着鸟儿恋恋不舍使我忧伤。

昔日的美人我如何能把你忘。

这首诗词想要表达的资料是:

(上节)

此诗写军旅生活的艰辛。薇,野菜,即野豌豆苗。白天我们到山上去采野豌豆苗,因为到黄昏的时候会很饿。溪谷中风很大,又有霜露打湿大家的衣裳,真是十分寒冷。野鸡的叫声遍布山野,猿猴在相互追逐。

在这样的荒郊野外,不免使人回望故乡,然而,故乡又在哪里?忧郁如石头一般垒积胸中。每座山都有山崖,每棵树都有树枝,可我内心的忧愁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没有人明白。

人生但是是暂时寄托于人世,何必如此忧愁呢?我此刻不快乐,时光也照样流逝。就像河里的那一只小舟,随着水波流转,也不明白会停在哪里,这就好比是我们的人生啊,谁也不明白自我会在哪里停泊。

还是披上我的皮裘,骑着良马,在飞驰中暂时地忘却这人生的烦恼吧。

从此诗我们能够看到,曹丕也是一个颇有诗

意的人。在远离故土的荒郊野外,不免会产生莫名的忧愁,但这忧愁从何而来、到何而止,我们谁也不明白。而这人生,似乎也正如这忧愁一般,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到何而止。因而,还是暂时地忘却吧,不要去想它。

(下节)

诗歌前半首塑造了一个眉清目秀、心地善良、善为乐声的年轻女子形象。

后半首写了一只离群的鸟,它在黄昏投宿在水中的沙洲,它伸长了脖子,鼓动着翅膀,在那里悲哀地叫着。听到它的叫声,我深情地回头望着它,它激起了我心中的忧愁啊。嗐,我亲爱的人儿,它的叫声让我想起了你,让我如何忘怀?这忧愁啊,紧紧缠绕在我心中。

有人评析说这前后是两首诗。这种意见不可取,因为前半首只是描绘了一个女子的形象,而没有证明描绘这个形象的用意何在。这首诗的问题在于前后半首之间缺少语意的链接,使其看起来如断开的两首。只有最后两句才把前后半首连接在了一齐。

笔落惊风雨下一句


笔落惊风雨下一句

【学习总结(1)】

笔落惊风雨下一句是:

【诗成泣鬼神】

是出自《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的名句。[由整理]

附录全诗如下: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计生标语

作者:杜甫(唐代)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英文网名带翻译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学习总结(2)】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注释】

⑴狂客:指贺知章。贺知章是唐越州永兴人,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谪仙:被贬谪的神仙。贺知章第一次读李白诗时,如是赞道。

⑵诗成句:据《本事诗》记载,贺知章见了李白的《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能够泣么神矣。说明李白才华超绝,满朝为之倾倒。

⑶汩(gǔ)没:埋没。

⑷承殊渥(w):受到个性的恩惠。那里指唐玄宗召李白为供奉翰林。

⑸龙舟句:指唐玄宗泛白莲池,在饮宴高兴的时候召李白作序。兽锦句:《唐诗纪事》载:武后游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那里是说李白在皇家赛诗会上夺魁。

⑹祢(m)衡句:才能像祢衡一样好。祢衡:东汉时人,少有才辩。孔融称赞他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原宪句:家境像原宪一样贫困。原宪:春秋时人,孔子弟子,家里十分贫穷。

⑺薏苡句:马援征交趾载薏苡种还,人谤之,以为明珠大贝。那里指当时一些人诬陷李白参与永王李璘谋反。

⑻三危:山名,在今甘肃敦煌县南,乃帝舜窜三苗之处

⑼几年句:耽心李白处境危险。鵩(f)鸟:古代认为是不祥之鸟。独泣句:叹道穷。

⑽楚筵(yn)辞醴(lǐ):汉代穆生仕楚元王刘交为中大夫。穆生不喜欢饮酒,元王置酒,常为穆生设醴。元王死,子戊嗣位,初常设醴以待。后忘设醴。穆生说:醴酒不设,王之意怠。遂称病谢去。那里是指李白在永王璘邀请他参加幕府时辞官不受赏之事。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中说:半夜水军来,寻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梁狱句:汉代邹阳事梁孝王,被谗毁下狱。邹阳在狱中上书梁孝王,力辩自我遭受冤屈。后获释,并成为梁孝王的上客。那里是指李白因永王璘事坐系浔阳后力辩己冤。

⑾老吟二句:老病秋江,说明李白已遇赦还浔阳。

⑿槎(ch):木筏。

【翻译】

当年有位洒脱狂放之人名叫李白,人称谪仙。看到他落笔,风雨为之感叹;看到他的诗,鬼神都为之感动哭泣。从此李白之名震动京师,以前的困顿失意自此一并扫除,并被玄宗召入朝廷任翰林;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必将万古流传。他陪玄宗泛舟,一向到很晚,最后被皇帝赏赐锦袍。玄宗经常召见李白,李白颇受宠信。之后他因受奸人诬陷而WWW。slKj。OrG被赐金放还,

途中与我相遇。李白既没有隐藏自我的远大志向,又能在受宠和被放逐的不一样境遇中自保。我与他相遇后,李白十分理解我的洒脱不羁,我也十分欣赏他的坦荡胸怀。我们夜里在梁园饮酒起舞,春季则在泗水纵情吟唱。虽然才华超群却无用武之地,虽然道德崇高却无人理解,虽然才智堪比东汉祢衡,但命运却如穷困失意的原宪。李白投靠永王肯定是生活所迫,有人传说他收了永王的重金,这实属造谣。但是他却因此被流放,长期漂泊。几年之间屡遭祸患,心中必然悲伤。苏武最终回到汉廷,夏黄公难道会为暴秦做事吗?遭受君主冷遇,李白也曾上书为自我辩护。如果当时事理难明,就让李白服罪,那么,此刻谁又能将此事上报朝廷呢?晚年时,李白犹自吟诗不辍,期望他早日康复,多作好诗。不要埋怨皇帝寡恩,而要上书朝廷,了解事情的真相。

【赏析】

此诗旨在为李白晚年不幸的遭遇辩护申冤,并为他不平凡的一生写照。王嗣奭说:此诗分明为李白作传,其生平履历备矣。卢世傕认为这是天壤间维持公道,保护元气文字(《杜诗详注》)。诗歌本身也是一篇惊风雨,泣鬼神的传世杰作。李白同辈排行第十二,所以称李十二白。

此诗分三大段,一个结尾。第一段从昔年有狂客到青云满后尘,追述李白于开元十八年(

年)和天宝元年(742年)两入长安的经历,对李白的前半生作了高度的概括,同时,对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了热情的赞颂。前六句记叙李白初游长安事。唐人孟棨《本事诗高逸》记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其为文。白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书中还记载,贺知章读李白的《乌栖曲》后说:此诗能够泣鬼神矣!贺知章号四明狂客。诗人根据这些史实,赞扬李白妙笔生花,连风雨也为之感到惊叹,连鬼神也为之感动哭泣。李白经贺知章的宣扬,于是名震京师。三十年来默默无闻,此后就名满天下了。此诗一开头就显得笔锋突兀,气势不凡。非狂客之誉,无以彰谪仙之名。而谪仙这一美誉出自久负盛名的大诗人贺知章之口,更增加了它的份量。李白初出茅庐,一鸣惊人,恰如演员登台亮相,光彩照人,赢得满堂喝彩。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两句历来被人们看成是描述李白的佳句。诗人以高度夸张的手法,盛赞了李白诗歌强大的艺术魅力。落笔能惊动狂风暴雨,说明李白的诗歌气势磅礴;诗成能使鬼神哭泣,说明李白的诗歌感人肺腑。诗人用精

妙的语言赞美了李白的旷世才华,而诗仙李白也确实有资格理解这一赞誉。从那里能够看出杜甫对李白的推崇和

钦敬。

后六句叙写李白二游长安事。文彩二句是说李白因擅长诗赋被玄宗召入京,供奉翰林;他那些无与伦比的诗篇必将流传千古。以下四句记叙的是李白供奉翰林期间的事。龙舟句见唐人范传正《李公新墓碑》:玄宗泛白莲池,公不在宴,皇欢既洽,召公作序。时公已被酒于翰苑中,仍命高将军扶以登舟。兽锦句见李白《温泉侍从归逢故人》:激赏摇天笔,承恩赐御衣。蔡梦弼《杜诗注》引《李白外传》云:白作乐章赐锦袍。李白常被召入宫中为皇帝草拟文告和乐章,因为身受宠待,一些文士慕名追随左右。这时李白意得志满,盛极一时,诗人亦不惜浓墨重彩,加以渲染。诗人透过对李白两入长安的描述,用极为洗炼的笔触就勾勒出一个风流倜傥、飘逸豪放的诗人形象。

第二段从乞归优诏许到诸生原宪贫,追叙李白于天宝三载(744年)春被赐金放还后,南北漫游、潦倒落魄的情景,并回忆自我在与李白相识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亲如兄弟的深厚感情。乞归句,这既是对李白的回护,也是对玄宗的隐讳。李白离京,实际上是遭到张垍、高力士等人的诽谤而被玄宗放逐的。李白离开长安后于这年夏天来到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与杜甫一见如故,情同手足。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是说李白既没有辜负隐幽之志,又能

在受宠被重用和遭谗被逐的不一样境遇中善自保全自我。这仍是那种回护情绪的继续。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指两人相遇后,李白很能理解自我的野逸,即放达不羁,自我也很欣赏李白的天真即胸怀坦荡。醉舞句指李白的梁宋之游;行歌句指李白回到寓家之处山东兖州。这两句在时光上和空间上都是一次跳跃,李白从此开始南北漫游。之后四句,笔锋一转,专写李白怀才不遇。虽才华横溢,但宏图未展;仕途受挫,虽道德高尚却无人理解。虽如东汉文士祢衡一样才智卓群,但却难逃像孔子弟子原宪那样穷愁潦倒的命运。

这一段,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层比较的手法。首先,李白奉诏入京与赐金放还,透过宠与辱的比较,说明乞归出于被迫,暗讽优诏许的虚伪性。其次,才高而命蹇,空有祢衡之俊却难免原宪之贫,诗人透过这一比较控诉了人间的不平。第三,醉舞、行歌,似乎是一派欢乐气氛,但紧之后写李白的遭遇坎坷、穷愁潦倒,这又构成鲜明比较,原先那但是是苦中作乐。

第三段从稻粱求未足到谁将此义陈,着重记述李白长流夜郎前后的经历,篇幅寄慨最深,为全篇重点。安史之乱起,李白求仕不得,报国无门,于至德元年(756年)秋隐居庐山。正值永王李璘奉玄宗诏节度江陵,率军东下,飘过寻阳。李白心怀扫胡

尘、救河南的愿望入了永王幕,却不自觉地卷入了肃宗和永王争权夺位的矛盾漩涡之中。次年一月,永王败死。李白入狱,继而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县)。稻粱二句,是说李白受聘但是是为生活所迫,有人说他得了永王的重赂,纯属诽谤。诗人极力将李白入永王幕的政治色彩冲淡,力图在为李白开脱。李白于至德二年(757年)冬开始流放,还没到夜郎,于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在渝州遇赦,还憩江夏。因取道岳阳,南赴苍梧避祸。苍梧指湖南零陵、九疑山一带,其地与五岭接壤。五岭二句,因格律关系,将时序倒置。前一句指避祸苍梧,后一句指长流夜郎。

几年遭鵩鸟。西汉贾谊谪居长沙,屋中飞来鵩鸟(即鵩鸟),自认为交了恶运,忧郁而死。李白当时作《放后遇恩不沾》: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何时入宣室,更问贾生才?自比贾生,诗人因此亦以贾生比之。李白卧病当涂以手稿付李阳冰时,作《古风大雅久不作》压卷,诗中说: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自比孔子,自伤道穷。独泣向麒麟,用的就是这句诗意。

以上六句叙写李白晚年悲惨的遭遇和凄楚的心境。以下六句则是发议论,抒感慨,极力为李白鸣不平。借苏武最后归汉和夏黄公不事暴秦的故事,说明李白不会真心附逆。借穆生

辞别楚王刘戊的故事,说明李白能够自重,永王也并未任用他。梁狱句,是说李白曾像邹阳那样上书为自我辩护。已用二句,是说如果当时因事理难明,李白服了流刑,那么,如今没有人将这些道理去向朝廷陈述。诗中用一个反问句谁将此义陈,把无人仗义执言的感慨表达得深沉幽怒。

而这一段,因为涉及极为敏感的政治问题和微妙的皇室矛盾,须委婉含蓄,故在十二句中有七句用典。本来,诗不贵用事,以防晦涩板滞。但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变态错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诗人玉屑》)薏苡句,是借题发挥。几年二句,是以事比人。苏武二句,是以人喻事(元还汉是正写,不事秦是反说)。楚筵句,以彼事喻此事;梁狱句,借前人譬今人。这一连串的用典,准确贴切。所以后人评曰:诗家使事难,若子美,所谓不为事使者也。(《察宽夫诗话》)最后四句是结束语。诗人称赞李白在垂老之年,仍吟咏不辍,祝愿他早日病起,为人间多作好诗。劝李白不要抱怨没有得到皇帝的恩泽,表示自我要设法向朝廷探明究竟。这是在无可奈何中的安慰之词,让老朋友在困境中感到一点人间的温暖。

此诗对仗工稳,辞藻富丽,用典精当。在杜甫的一百二十多首五言排律中,此诗无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均不

失为上乘之作。

【学习总结(3)】

古诗词的抒情必修四笔落惊风雨复习课

师:这天给大家上两堂课,是关于古诗词的抒情,我们就以必修四的专题笔落惊风雨为例。笔落惊风雨的下一句是什么?

生:诗成泣鬼神。

师:为什么诗歌具有如此大的魅力,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生:情感。

善学者的下一句


善学者的下一句

领悟归纳一: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下一句

解答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还有天下.[由整理]

善于领悟的人,借用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我的短处.因此吸取借用别人(的长处)的人能拥有天下 《吕氏春秋用众》

领悟归纳二:短故事

善学者下一句是什么

解答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2),又从而庸之(3).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4),先其易者,后其节目(5),及其久也,相说以解(6).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7).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唱红歌的意义

作品注释:

⑴本节选自《学记》.⑵逸:安闲,那里指费力小.功:效果.(3)庸:功劳.⑷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5)节:树的枝于交接处.目:纹理不顺处.(6)说:同悦.(7)从容:同舂容,即撞钟.

作品译文:

善于领悟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我收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领悟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我的收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刻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

,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业精于勤的下一句


业精于勤的下一句

参考资料一:

业精于勤的下一句

业精于勤,荒于嬉

出自《进学解》[由整理]

作者:韩愈

业精于勤全文网名超拽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参考资料二:

业精于勤的下一句是什么?外联部

业精于勤的下一句是荒于嬉

业精于勤出自《进学解》

作者:韩愈

业精于勤全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业精于勤的下一句

注释

(1)嬉:戏嬉,玩乐。

(2)随:随便,不刻苦发奋。

参考资料三:

业精于勤的下一句

译文

学业的精深来自辛勤的发奋,(学业的)荒废是贪图玩乐造成的,品行要认真思考才能养成,随随便便就会毁坏。

业精于勤的下一句荒于嬉,嬉,玩耍。这句话现用于说明勤奋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勤奋,就学不透,钻不深。

这句话被后人奉为格言,它教育人们在治学和进行思想品德修养的时候,要勤勉奋进,认真思考,不能贪图安逸,随心所欲。治理国家,领导一番事业,何尝不是这样呢?

一九七八年四月十七日《文汇报》《射虎与读书》中用了这句话,业精于勤荒于嬉,在读书学习上,与认真相反的态度是玩忽。持这种态度的人,不是把读书学习与革命建设的实际工作联系在一齐,因此钻劲、功力就差得很远。

出自韩愈的《劝学解》,鼓励年轻人勤勉,善思。不论是学问也好,工作

作也好,都离不开这两个,而玩乐,轻浮,常常使人一无所成。关于业精于勤的下一句及其相关知识,本文就说到那里,想要了解更多故事,请继续关注原创作品。

初期会盟津下一句


初期会盟津下一句

初期会盟津的下一句是:乃心在咸阳。

全句: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摘自曹操的诗歌《蒿里行》。全诗如下:

《蒿里行》

曹操(两汉)[由整理]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翻译】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却各有自己的打算。

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但是留下一个还活着,想到那里令人极度哀伤。

【注释】

1、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2、万姓:百姓。以:因此。

3、初期:本来期望。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

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同心协力。

4、铠甲句: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铠,就是甲。虮,虱卵。

5、淮南句: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公元年(建安二年)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

6、刻玺句:指公元年(初平二年)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7、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8、嗣:之后。还:同旋,不久。自相戕(qiāng):自相残杀。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的攻杀。

9、踌躇:犹豫不前。雁行(hng):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貌。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

10、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齐:一致。

11、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

12、生民:百姓。遗:留下。

【赏析】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仅时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

也。

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是曹操比较成功的作品,透过阅读,不仅仅能够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独特文风。

《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为古代的挽歌,汉乐府古辞尚存,见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相和曲》。曹操的《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资料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蒿同薨,枯也,人死则枯槁。所以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蒿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是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

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虽然造成自相戕杀的军阀混战局面,但其始未免不心存忠义。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期望结成联盟,心向着汉室,即透过讨伐这一举动来平定叛乱,拥护汉室。(各方将领都期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王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证明诗人是憎恶董卓等人作乱,渴望国家统一。

中间六句是交代这有关讨伐的状况: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导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袁术分裂,自立为帝;而袁绍也阴谋废掉汉献帝,立刘虞为帝;他们搞分裂、谋私利,造成的结果是: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貌合神离、互相观望,畏缩不前、按兵不动甚至是自相残杀。

诗人对这种状况的态度是悲愤、失望的;把矛头指向了二袁,显示出作者的非凡谋略和远见卓识。

最后六句直接描述战争的危害:由于连年战争,将士的铠甲不离身,长出了虱子;百姓超多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应对着这荒凉、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这首诗描述了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各方将领都期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

好的。但是,这大好形势,却被袁绍等野心家给破坏了。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为幌子,行争霸称孤之实,给予无情的揭露,并对以此造成的战乱,予以严厉的抨击。诗的结尾描绘出因战争而造成的凄凉悲惨的画面,连年战乱,士兵们不能解甲归田,人民死亡惨重,百不余一,使富饶的北方,变得满目痍瘦,哀鸿遍野。到处是白骨累累,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之声。应对这一惨绝人寰的图景,诗人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呼喊。

这首《蒿里行》能够说是《薤露行》的姐妹篇,清人方东树的《昭昧詹言》中说: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所以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当哀歌也。《薤露》哀君,《蒿里》哀臣,亦有次第。就说明了此诗与《薤露行》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不同。《蒿里》也属乐府《相和歌相和曲》,崔豹《古今注》中就说过:《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因此,如果说《薤露行》主要是写汉朝王室的倾覆,那么,《蒿里行》则主要是写诸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酿成丧乱的历史事实。

此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

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述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最后诗人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诗人的

感情到达高潮,全诗便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

此诗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还是从他随袁绍讨伐董卓始,故此诗中所写的事实都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较之《薤露行》中所述诸事,诗人更多直接感性的认识,故诗中反映的现实更为真切,感情更为强烈。如最后两句完全是诗人目睹兵连祸结之下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真实情境而产生的感时悯世之叹。刘勰评曹氏父子的诗曾说: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文心雕龙乐府》)锺嵘评曹操的诗也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下》)都指出了曹操的诗歌感情沉郁悲怆的特点。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诗读来有感人的力量;惟其悲怆,故造成了其诗沉郁顿挫、格高调响的悲壮气势。这首《蒿里行》即是极为典型的例子。故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始而忧贫,继而悯乱,慨地势之须择,思解脱而未能,亹亹之词,数者而已。(《采菽堂古诗选》)可见曹操诗歌抒忧写愤的特征已为前人所注重。

正因为此诗实录当时事实并由诗人直抒胸臆,故全诗用了简洁明了的白描手法,无意于词句的雕凿粉饰,而以明快有力的

语言出之,如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四句,明白如话,一气直下,将关东之师初起时的声势与正义刻画殆尽,自己的爱憎也于此鲜明地表现出来。又如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等语描述联军将领的各怀私心,逡巡不前,可谓入木三分。对于袁绍等军阀的讥刺与抨击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而逐步表现的,起先称之为义士,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祚,然自踌躇而雁行已逗出其军心不齐和怯懦畏战的弊端。然后写其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其称帝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但都以直接明白的语言写来,令人感到诗人抑捺不住的真实感情,而军阀懦弱而丑恶的嘴脸已跃然纸上。至于诗人感情的强烈,也完全由明畅的语言冲口而出,如写白骨蔽野,千里无人,都以直陈其事的方式说出,最后说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直出胸臆,无一丝造作之意,可视为诗人心声的自然表露。

,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体现了曹操的独特文风。

创作背景

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然而这支联军中的众将各怀私心,都想借机扩充自己的力量,故不能齐心合力,一致对付董卓。当董卓领兵留守洛阳以拒关东之师时,各路人马都逡巡不前,惟恐损失了自己的军事力量。据史载,当时无人敢于率先与董卓交锋,曹操对联军的驻兵不动十分不满,于是独自引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虽然战事失利,但体现了曹操的胆识与在这历史动荡中的正义立场。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从此开始了汉末长期的军阀混战,造成人民超多死亡和社会经济极

大破坏。此诗即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

作者介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