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业选择的误区与职业规划

随着人们的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可能会用到一些范文,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高考专业选择的误区与职业规划,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高考专业选择误区透析

(一)名校倾向:名牌大学各方面条件都好,是普通大学难比的。如果名牌大学有适合自己的专业,自己又有能力考上,应该追求。然而有一些高分考生为了挤进名校而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和擅长的专业,屈就于自己不喜欢、不适合、不擅长的专业,完全从牌子出发,不考虑专业因素,则是极不明智的。我们立足于社会,要靠我们所学的专业和能力打天下。那些只问学校不问专业和能力的用人单位是极个别的,并且越来越少。牌子是表面的虚名,而专业才是实质上的本领。

在本书第一章里提到一个北京名校的学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3000多元,而一个在北京上自考的学生三年后却月收入6000多元。其原因是:前者,1、虽名校毕业但学的经营管理专业和自己的内向性格不符,见人话都不想说,如何做经营管理工作。2、经营管理专业是个老专业,学习的人多,社会保有量大。而社会需要量相对较少,一个企业几百人、几千人需要管理人员就只几人、十几人,需要技术人员几十人几百人。3、我们现在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很多管理人员还是上级任命的干部。这些干部虽学历不高,但有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这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替代不了的。即使没什么本事站着茅坑不拉粪的,新来的有能力的大学生也难顶其位。所以她的就业选择面就小,工薪就难往上涨。

而后者,学的是新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因计算机、互联网刚从几年前调整的低谷走出,普及速度很快;这方面人才需求猛增,社会保有量相对较少,所以工资收入就升得快,升得高。

如果上了名牌大学,而专业却是自己不喜欢、不适应、不擅长的专业,很可能在高手如林的名牌大学里,过早地被淘汰出局。有的不适应专业,学习压力大,抑郁,甚至自杀的都大有人在。

有的高分考生一心追求名牌大学,非名牌大学不上,为争这口气,为争这个面子,年复一年的复读。从1999年到20xx年,大学毕业生从84万增长到413万,七年间增长了5倍,每年以70%的速度递增,如果这期间你复读一年。到毕业时谋职者就多出70%,复读两年,到毕业时就多出140%的人和你争饭碗。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也从前几年的2000-4000元降到1000-2000元。多复读一年毕业工资少拿一半,何苦?就为争个面子,争来的是一时心理安慰,失掉的除精力、金钱、时间外,更重要的是机会成本,实不可为也!

(二)盲目攀比。有些人在报志愿时,眼睛盯着那些和自己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同学。他们报什么志愿自己也报什么志愿,或选择口碑好、声望高的专业盲目攀比。不少学习优秀的学生总是处在老师、家长、同学优越的赞誉之中;养成了一切都要和同学一比高低的习惯。否则似乎就证明不了自己是最优秀的。这种虚荣心和自尊心交织起来的心态,很容易忽视自己的真正内在优势和潜能,忽视自己追求的目标和人生的意义。争到的是一时,而失去的可能是一世。所以,有些自恃聪明机灵的人若干年后并没有取得大的成就。而这山望那山高没有自己最擅长的专业发展方向,就是其中原因之一。要慎重考虑自己一生的发展方向,切不可把自己的选择当成炫耀的资本。

低分生的盲目攀比。很多学生考分低距本科线距离很大,不顾自己的学习能力,非要挤本科、拉关系、找门路、不惜重金。从某省曝光出黑大学生的资料显示,单中介费就花几万--十几万元,结果还是个国家不承认学历的黑大学生。有个学生花几万元把户口迁到边疆某省没考上本科,又花数万元进了某省一所大学,每年学费一万多元,先后花了近十万元落了个黑大学生。还有的花十几万元、二十万元给学生买个北京户口的,其实花这么多钱非要挤国内的本科根本没必要,少花钱走正道成才的路很多。

Fwr816.COM文章精选

职业规划决定高考志愿的选择


20XX年全国高考已经结束,现在正是填志愿选专业的时候,本文阐述职业规划在高考填志愿过程中的作用。

一、高考填报志愿,选专业VS选职业

选择专业常见方法和思路一般来说由三种:

模式1:根据估分,先选学校,再选专业。

模式2:根据估分,先选专业,再选学校。

模式3:根据估分,先选职业方向,再选专业,最后按该专业在全国高校的排名选学校。

高考后高中生选择专业时,家长考虑最多还是毕业时的就业问题。家长最关心的是四年大学毕业后,选择的专业是不是有比较好的就业前景。

其实,很多家长并不知道这样的一个事实:即便孩子选择了不错的专业,但如果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方向,也是很难学好专业的。所以,科学的专业选择方法应该职业方向专业学校。

大学生就业难,但究竟难在哪里?很多的家长对此知之甚少。20xx年,由中国教育台和新浪网等联合进行的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大型调查,其结果揭示了就业难的四大原因:

第1,缺乏清晰的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

第2,缺乏基本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

第3,对工作期望值过高,大学生自愿性失业普遍存在;

第4,最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团队意识较差。

从这四个方面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没有职业目标的专业学习,是无法达到家长的预期目标的,是很难成为合格的职业人的。所以,要想成为合格的职业人,具有较强的职业竞争力,首先就要从报专业志愿开始,在明确职业方向的前提下,科学选择专业和学校。

二、三大心理误区影响选择高考志愿

1、考上大学=成才!

很多的家长认为,只要上了大学,就一定可以成才。其实,这只是一种家长世界的一种美好的愿望,是一种教育投资的心理误区。在这种心理下,不少的家长,把学什么专业都行,只要能进入大学,做为专业选择的基本要求。

在这种心理误区的影响下,不少家长选择专业志愿时,并没有考虑孩子的职业兴趣和爱好,没有考虑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这样选择专业的结果会怎么样呢?

但当孩子进入了大学后,就会发现,所学专业之间一点不喜欢,想换专业,又无法实现,所以学习的动力逐渐减退,在学与不学之中迷失了自己。当这些大学生毕业时,不少人很迷茫: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哪里?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

下面我们从目前高校学生中明显存在的三个不同的群体的大学学习和就业现状,解析为什么说考上大学成才。

群体1:没有目标型约占3-5%左右

在校时:完全的被动读书,为老师读书,为分数读书,60分是读大学的目标。

毕业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职业,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

就业时:迷茫!

群体2:目标不清晰型约占40-50% 有目标没规划。

在校时: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有考研或直接就业的目标,但没有职业规划,没有清晰的实现职业规划的途径和具体计划。

毕业时:缺少核心职业竞争力,没有绝对的优势和出色的技能去参加惨烈的职位竞争。

就业时:先就业,后择业。一般来说,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容易,但待遇低,导致经常换工作、跳槽,严重影响了自身职业的发展。

群体3:目标型约占20-30% 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

在校时:清晰地知道读大学读什么,怎样读。

毕业时: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实践经验,参与职位竞争的核心竞争力突出。

就业时:先择业,后就业。实现了大学毕业时,我的职业我作主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上述三个群体的分析不难看出,要想真正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首先就要把住专业选择关,结合考生的职业兴趣选择专业,对大学生大学四年的成才意义重大。

[特别提醒]考生在填报专科和高职、高专专业志愿时,一定要将职业兴趣和专业选择结合起来,千万不要抱着又学上就行了对自己不负责人的观点和想法。

2、我的专业,谁作主?

孩子没有经验,选不好,所以一定要听父母的,父母选择的专业志愿是不会错的。

这是不少的考生家长所持的选择专业志愿的一种典型心理误区。无可否认家长、老师在孩子报志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科学选择专业志愿的第一要素是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和专业志愿。

我市一个重点高中的一名女生,估分630,家长希望她报考金融类专业,但她却喜欢人力资源管理,但在家长的强势面前,她只好听从父母的安排和决定。象这样的例子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也许家长不会知道,当这些孩子进入大学后,发现父母选择的专业志愿,自己一点都不喜欢时,将会严重影响这些孩子的成才,在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的心情下,在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成才动力的状态下,又如何能学好自己的专业,积累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呢?

有句话说的很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他们往往却忽视了成才最基础的因素职业兴趣和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在大学期间,职业兴趣和职业梦想是每一个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动力,而性格的差异又决定了孩子适合做什么职业。如果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忽略了孩子这两个重要的因素,而按照家长的意愿来设计孩子今后的职业发展,其结果只能是欲速而不达,对孩子一生的职业发展产生及其不利的负面影响。

[温馨提醒]在选择专业志愿时,应该是对高考成绩(估分)、孩子的职业兴趣、性格特征、就业前景预测以及父母的心愿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然后作出专业志愿选择决策。

3、专业志愿选择,有目标无规划。


职业是每个人一生发展的主线。一个成功职业人的职业发展一般由四个要素构成:

1)职业意识 决定一个的职业发展层次高低。

2)职业目标 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动力。

3)职业规划 影响一个人职业发展成就的高低。

4)教育实现 是实现目标、提升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成为合格职业人的途径和手段。

很多家长在专业选择时,大多都考虑到了选择的专业与将来的就业前景,但是却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规划孩子实现专业到就业整个过程中的具体路径和详细规划。而正是家长在专业选择时的有目标无规划专业选择的误区,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先天不足。有目标无规划的职业选择,就象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收入好,工作好,家庭幸福,但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却告诉我们自己,你并没有实现这样的愿望。为什么?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因为你有梦想,有目标,但你没有一个清晰的、具体的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和详细的计划。所以,你的梦想还是梦想,并没有变成现实。

高中生的专业志愿的选择也是一样的道理,家长为孩子选择了专业,设立了目标,孩子自己也有梦想。但无论家长还是孩子,具体去实现职业目标和职业梦想的途径和方法,却是模糊的,不清晰的。所以,要想让孩子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实现父母和自己所期盼的职业梦想,选择专业志愿,只有目标是不够的,还要有具体的、可行的实现渠道和详细的职业发展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专业选择


第一类:工具类专业

这类专业的特点是专业本身只是一种工具,其行业性特点不强比如说象语言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等等。对于这类专业,要想获得比较好的职业发展,最关键的选择是要入行,否则想获得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之难,职业之路会越走越窄。我们可以利用语言优势,拓宽行业选择,比如利用英语的优势进入外企或者海关,比如利用英语的优势去做销售或者人力资源,比如利用英语的优势去做导游等等。

另一个和这个类似的例子就是管理。管理似乎是个非常高尚的工作,很多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时候往往就来一句我是从事管理工作的。为数不少的人上大学读企业管理专业,好像还很热门;至于管理的升级版MBA的热度更是一直有增无减。但是我们在组织中进行工作的,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无论从事哪个具体职位,都是需要了解管理知识的;现实中也很少有哪个企业设置专门的管理职位。而且,如果你不是家族企业继承人,几乎不可能一毕业就因为你的专业是管理就会聘用你进入公司的管理层。这样,我们就必须从企业的基层做起,有良好的管理知识,好处就在于我们不仅了解管理者还了解被管理者,如果一个基层员工知道企业的发展方向会关注企业的管理问题,那么这个职工早晚会爬到管理层。只有深入到具体的基层中,才能有众多发展。

第二类:职能性专业

这类专业本身就是为企业的职能而设定的,比如财务、人力资源、营销、投资等等。这类专业的职业生涯其实是最容易规划的,只要坚定的沿着自己的方向走下去就能够成为一个领域的高薪人士。对于这类专业,需要注意的一是要尽可能的选择一定规模的企业,因为只有这样这类专业才能够发挥作用,创造更大的价值,个人的发展空间才会大。

第三类:行业型专业

这类专业一看名称就知道你应该进那个行业,比如化学工程、造纸、通讯等等。这一类的专业当然你能够喜欢那是最好,直接进入和其相关的行业,踏踏实实去做,一步一步成为行业的专家或者高级管理者。不喜欢找一个方向去做也能够取得成功。

第四类:研究性专业

比如什么考古、马列之类的专业。如果喜欢这类专业,那就干脆一路读到博士,老老实实呆在大学或者研究所做研究,实在耐不得寂寞可以做个兼职之类的,收入也不见得低。应用数学专业,物理学专业通过考研(微博)二次革命过渡。

第五类:垃圾类专业

这类的设置有很多,几乎就等于没有专业,甚至有时候还会限制一个人的发展,这时候最好的做法恐怕是只能忘记专业靠个人素质谋求长远发展了。

职业规划里的误区


在职业生涯中,总有一些观念在左右着我们,要制定一个真正合理并且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你必须要抛弃一些观念里的谬论,比如著名的短板理论,也称木桶理论。

流毒广泛的木桶理论

每个人天生都不是完美的,同样有长处和短处。但遗憾的是,80%的人把80%的重点精力放在弥补自己的短处上面,却对自己的长处视而不见。而中国流毒广泛的木桶理论也成为这些人勇往直前的思想武器:一个木桶能放水的高度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板。只要这个木桶里的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因此,我们应该去补短,以求滴水不漏,从而获得最大价值。特别是这一理论,经过无数培训师激情四射的演讲,在很多人的大脑里已经根深蒂固!于是,补短也就成为了很多人怀有梦想的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即使撞得头破血流,也不回头!

如果将这一理论运用在企业运营管理方面,会对管理者起到一个良好的警示作用。毕竟企业的运营更强调团队合作,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哪一方面做得不足,都有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而言,要想稳健发展,更强调协同作战,生产、销售、物流、品牌、技术、管理等各方面必须到位,这样的组织才能360度构建核心竞争力。但这个貌似天衣无缝的理论,如果用在个人职业成长方面,则是对职业发展观念的严重误导!

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首要的因素是用人所长,而不是用人所短。在德鲁克的着作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这个观点。但木桶理论却几乎为所有的中国管理者树立了这样一种思想:只有弥补短处,才能创造更大价值!这种理论在中国企业中被过度放大甚至神化,已经成为严重束缚企业发展及个人职业成长的教条!于是,在一个又一个口若悬河的培训师口中,补短成了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员工,甚至未出校门的大学生,都在按照木桶理论的指示,拼命地弥补自己的短处,却对长处视而不见!看看你身边的人,明明不善言辞,却想通过做销售的方式提高自己交际能力的人,到底有多少?!更可怕的是,抱有这种想法的人,90%以上都无法在销售方面获得成功,业绩指标平平,内心痛苦不堪,工作两三年之后因为无法胜任而不得不再次进行职业选择!

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专才,而不是全才。一个人无论有多完美,也不可能成为全才。每个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长处。因此,因人而宜,用人所长,才是人才成长的关键。同样,对于每一个在职场上打拼的朋友来说,有效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弥补短处更容易获得成功。即使你再努力,你也不可能把你的天生短处变成你的强项!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强项比,拿鸡蛋往石头上碰,你胜算的几率又能有多大呢?

不是说补短不重要。相比较而言,补短能够使我们达到及格,而发挥优势则能使我们达到优秀。在现实工作中,及格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一个起码要求,让我们不被淘汰;而优秀则会为我们的事业成功贡献更多的砝码。

把80%的精力放在优势上面,把你本来具备优势的东西锤炼得炉火纯青,力争达到90分甚至100分,这才是你独步天下的核心竞争力。而对于自己的弱势,只需要花20%的精力做到及格即可。如果本末倒置,那么,你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必看的职业规划误区


误区1: 作了决定之后,绝对不能后悔!

不合理认识:既然选择了一个专业或职业就不能改变,否则一定会被别人看不起。

合理认识:做抉择是有风险的,就像任何一个投资一样,没有包挣不亏的。职业规划中的决定可以进行调整。

误区2:我一定要马上决定!

不合理认识:迟迟无法决定是懦弱、不成熟的表现。别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有我太差劲,我应该立即作决定。

合理认识:不做决定是可以接受的,与我个人是否懦弱无关。只要我能多了解自己,充实和储备人生资源,机会来到时我会做最好的选择的。

误区3:兴趣是万能的!

不合理认识:只要找到我的兴趣,我就一定能够成功。

合理认识:找到自己的兴趣,不见得一定能成功,但至少做起来快乐。如果培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能力,将会更能使自己成功。

职业兴趣和能力是两码事。有兴趣而无能力,只会增加挫折感;无兴趣而有能力,心中缺乏满足与喜悦。因此,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要同时考虑,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兴趣是调料,能力是主菜,所以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兴趣,加强自己的能力。

误区4:生涯规划没有必要!

不合理认识:船到桥头自然直。这世界变化太快,生涯规划只是一时的流行,很多事情既然无法预测,再规划也是枉然。

合理认识:生涯规划的目的不在于你很快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很快作个决定,而在于对自我和环境的不断探索。通过生涯探索,更多地了解自己 和环境,那就可能作更充分的准备,也更可能有意识的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以积极准备的态度面对人生,随时知时知势知己,自己才不会被淘汰。正是由于时代变化 太快,生涯规划才有必要,计划时代和铁饭碗时代是不用生涯规划的。

误区5:对我个人而言,生涯规划没有必要!

不合理认识:生涯规划只是属于想成功的人,我只想做个平凡人,用不着生涯规划。

合理认识:生涯规划的目的是突破障碍、激发潜能、自我实现。你可以实现当作家的梦,就如同我可以实现当导游的梦一样。生涯规划是不分贵贱的,是属于每一个踏实的人。

想得到的不一定做得到,想不到的一定做不到。不探索自己和环境的现状与未来,不积极准备人生,就有可能落后于时代,到时可能平凡人都做不了 了。有部分下岗职工为证,他们工作前不是没有知识没有能力,也不是现在就弱智了,而是落后了时代一大截,要补许久的课才能重新上岗。

误区6:现在好好规划,以后就不用了!

不合理认识:现在趁着大学里的空余时间多,多花些时间在生涯规划,省得以后也要去做。

合理认识:由于时代在变,自我也在变,所以对环境及自我的探索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生涯规划除了探索、抉择和行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生涯反馈与调整。正确的生涯规划是盯紧近期目标,远望长期目标,在必要时及时调整中长期目标。

所以生涯规划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你找到了多么完美的人生目标,而在于你了解自己和环境多少,实现了多少近期目标,积累了多少人生资源。因而生涯规划不是一劳永逸的。深圳

误区7:我现在很忙,没有时间去规划什么。

不合理认识:生涯规划肯定要花一些时间,而且要静下心来。我现在学习和社会上作都很多,没有时间来顾及它。

合理认识:随波逐流,被动生活也可能成功。就像砍树,不磨刀,也可以砍树。如果事先研究了树的纹理和结构,把刀磨好了,看起来是晚一步砍树,然而更早更好地完成任务的概率增加了许多。

职业规划与高考志愿


第一节 有关高考的几个问题

一、高考专题最新调查

1、高考填报志愿时,和父母商量的人最多占56.7%,其次与老师商量占20%;15%的人自己决定,而依据潜能测试专家建议的有7.4%。由于在报考志愿时缺乏对自身特点的客观认识及科学的指导。我们已经看到,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开始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喜欢、厌学,甚至有退学的;也有一部分所学非用毕业后改行了,有的不能改专业,四年学的很不开心。有的重新选其他专业继续学习,对自己不利也造成很大浪费。那么什么因素与人的潜能发展最有关系?学我们喜欢的,做我们认为有价值的,学我能力所长的,从事适合我们个性的专业职业,一个人的潜能往往才能得到最大发展。因此高考报志愿时,最好到专业的潜能测试机构了解自己的潜能,听一些职业规划专业人士的建议,从而科学地填报志愿。

2、高考成功的因素是什么?尤其是临场发挥和学习方法得当,基础好,分别占59.9%、55.8%、48.4%。而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高考生,往往对未来有信心,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对自己的潜能和优势有更深的了解和把握,所以高中生应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3、高中生考大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8.7%人是为了将来更好就业,有23.4%的人是为了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有16.9%的人是为了获得文凭,有5.5%的人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这与我国市场经济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在社会上谋求发展。而市场经济鼓励人们把自己的目标与现实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目标实现。只有当目标与现实紧密结合时,才能体会到知识的有用性。

二、新观念:未来更是自我潜能充分发挥的时代

1、人人都有巨大潜能,人人都能成功。乍一听,这个观念太玄虚了,功课都学不好,将来还能有多大成就?但有人跟踪调查发现,在班里前三名者长大后都淡出优秀之列,而第1020名的学生表现出乎意料的出色。那么什么能预测未来人生的成功?积极的人生态度、自信心、自尊水平、失败承受力、成就动机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控制力等这些成功心理素质能预测一个人未来能否成功、成才。

在中学阶段考察学生的主要两个方面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而事实上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形态知觉能力等。这却在考试中很难以体现出来,而都非常重要。

目前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习者成功的心理素质;是教育者(老师、家长)在运用考试手段的方式上出了偏误。他们认为同在一教室,同样受教育,考试分数就应一样,他们不懂得个体之间差异很大,每个人的潜能优势不同,而发展速度和阶段不同。有人长数学、有人长写作、有人很小就记忆力惊人,而有人到了大学似乎才开窍。然而,我们都全部安排在同一起跑线,用同一标准考试分数衡量,区分优与劣。犯了教育上的一个大忌完全忽略了学习者的生理与心理上存在的个体差异。这种强大、稳定的教育系统的存在和超前教育提高学习考试难度,大大伤害了学习者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大量学习者感到自己无能、失败,以及无奈,使学习者很早就产生对学习的厌烦和对学校的恐惧,感到人生的无价值感和渺茫,其实眼前高考失意不会影响你一生的,只要你今后努力,不能少年得志,也会大器晚成。

2、认清新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现在的学生是新时代的幸运儿,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从事什么工作,以什么方式生活每个人都有选择权。然而也存在着另一种不幸,就是职业多元化造成许多孩子选择上的困惑。当前全世界有确切名称的职业就多达2万多种,而随着新科学、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新职业仍在不断出现。学什么好,干什么更有前途?由于时代变化太快,许多人疲于奔命,频频出错,总踏不上节拍。什么行业最能赚大钱?而唯独不能忽略了自我潜能发展这个核心因素。一个人如果按照自我潜能优势来确定发展方向的话,最容易取得成功,最容易实现自我价值,最容易感到人生幸福和满足,对社会贡献也最大。有些专业很热,并不一定是自己的潜能所在,并非自己最佳。只有按自己的潜能优势去选择的才是最佳。因此确切地时时了解自己的潜能和优势,选择那些能最大程度发挥自我潜能的专业和职业,才是明智的。

三、学子们成才的捷径是什么?

1、发现潜能,确定目标,等于迈上成功的起点

任何一个人在开始迈向成功之前,应先问自己:你的目标是什么?美国人斯坦利详细查阅了1300位成功人士的家庭背景,结果发现他们中小学的平均成绩一般,不足以入一流大学,在大学的表现平平,多数被视为天赋不足,难以成功。那么百万富翁成功的诀窍是什么?不是天赋,而是自己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事业。他们不一定特别聪明,但胜在务实和创新,认准一个目标锲而不舍,尽一己之力,但绝不冒无谓之险,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往往不是旁人所及。设立明确的目标,是所有成功的出发点,98%的人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从来都没有设立明确的目标,明确目标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其一,它使你的行动更具方向性,为你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其二,它使你更容易抓住机会。机会是给予那些有准备的人。你有明确的目的,你就会对眼前相关的机会有高度的警觉性,留意各种机会。

其三,使你更具有决断力。成功的人能迅速做出决定,并不会经常变更。明确的目标不只是一个愿望而已,必须形成一股强烈的内在动力。目前高中生和大学生普遍缺少明确的目标,在选择大学专业方面,明显的无目标,不清楚自己最想做什么,最能做什么,最适合做什么,不了解自己的潜能和优势,被外在因素左右着,短视行为时有发生。

如果你只想种几天,就种花;

如果你只想种几年,就种树;

如果你想流传千秋万世,就种植观念。

2、中学成绩不理想,今后的道路很宽广

前面已讲了中学的考试成绩很难预测一个人的未来成就。家长和老师成才的观念太狭隘,造成两极倾向;有希望考上大学的拼命学,无希望的干脆不学。其实每个人的发展潜力都很大,都有能力接受大学进一步的学习,只有选择方面不同,层次不同,而最终的成功都取决于你的选择和努力。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在谈中外基础教育时说:目前,中国中小学业的理科教材深窄,难度世界第一,小学数学深度高于国外两个年级,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却远远落后于欧美。难度大及应试的高压,使学生厌学。90%以上的中学生睡眠不足,许多学生完全成了升学的机器。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已不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将围绕提高国民素质总要求进行课改。考不上大学未必不能成才,关键在于是否在今后的学习中,按照自己的潜能和发展优势发展,扬长避短。上要求考试分数低的民办大学、上全日制广播电视大学、上成教、自考、网络大学。参加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提早进入就业队伍。

四、高考志愿与未来发展

1、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

很多学生考进大学后发现自己的选择是失败的选择,原因是:

①仅凭高考成绩与名次便做决定;

②仅因是自己喜欢的某大城市便选择了该城市的大学;

③只要是自己理想的学校,什么专业都报考;

④仅仅因是名牌大学而报考;

⑤在教师或父母、亲朋的劝说下报考,没自己的主意;

⑥在重视能力的大学里,艺术系、体育系、语言系难度低,而报这些专业;

⑦仅以考试分数相当为由报考并无什么兴趣的专业;

⑧仅以现在就业率高为由选专业,因为好朋友报,所以自己盲从;

⑨因为社会上普遍认为该校一流而报考。

选大学、专业时,除了解自己的素质外,还要了解学校、专业的内容,有哪些课程、人员配备、设备怎样、进行哪些教育等,如果不结合人生设计与就业去选择大学及就读专业,那么事业成功的希望是不会有的。

2、填报志愿应考虑哪些现实因素

近几年招生中都出现了有的学校(专业)报考人过于集中,是上线人数的四、五倍,而有的学校(专业)却很少有人报。人生重大选择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主要是:外在现实因素,即短线因素;内在的个人潜能发展因素,即长线因素。

①升学因素。把保证录取作第一目标。在大学的专业选择上存在一些局限,但也要考虑自己的潜能和优势能否通过这个专业得到更大发展。不能进入符合自己潜能优势的最佳专业,能进入相近专业也行。如:学数学的再主攻计算机专业便有了扎实基础。

②就业因素。把将来的求职方便放在第一。也不能忽视个人潜能发展。原因一是职业特点变换快、难把握,冷、热象炒股。二是即使找到了需求大的专业,如果自己不适合这个职业也干不出色,且勿被眼前的火误导。

③名校因素。非名牌大学不去。在考虑名牌大学的同时,不要忽视专业,专业是立足之本,选择更能充分发挥潜能的专业或职业,人生目标就会更远大。

④成本因素。家庭困难学生对收费标准、奖学金、助学条件考虑在先。

⑤对策。要把升学、就业、成本和潜能发展几个因素结合兼顾,统筹考虑,还有如:考生身体、院校专业竞争、地理方位等。影响一个人潜能发展的四个重要因素是:学科兴趣、生涯动机倾向、能力发展的优势所在以及个人的个性禀赋特点,及对这些方面予以全面、综合地考虑和分析。

五、解答考生的疑问

1、什么专业最好,适合你潜能发挥的优势所在的专业。其实就是在实现自我价值,就是在最大程度地开发人力资源,为国家作出最大的贡献。

2、如何看待冷门、热门专业。什么是热门专业,指在社会某一特定阶段,那些比较新潮的,社会需求强烈的以及薪水高的专业。冷、热有周期。如果我们不了解市场经济规律在人才市场上的作用周期,盲目挤热有可能仅抓住了热的尾巴,四五年后成了必要的浪费。要有冷静的头脑,将目光放远,了解国家、社会的需求,把握热、冷相互转化的规律。应冷静考虑四个问题:

①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吗?兴趣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心理动力之一,它能使你对所学专业心向神往、乐此不疲。

②符合你的生涯动机吗?动机是推动一个人去行动的内在原因,是人的行动积极的基础,它真的值得你终生为之奋斗吗?

③你有能力得到它并把它做好吗?你具有能作好它的能力吗?

④热门专业对其从业者的个性要求你适合吗?

3、学校和专业哪一个更重要。在优先考虑自己未来发展的专业后,再根据自己估算的分数选择匹配的学校。

①选专业就是选职业,选未来。

②从长辈经历来看一些人入错了行,为了生存,体会不到工作的乐趣,没有激情,没有目标,无所作为。

③从我国的发展趋势看,确定自己适合发展的专业方向。

④从成才角度看,一个人的发展成才靠的是专业打天下,而不是学校。多数人往往在某个、某几个智能方面更突出,其他方面可能是弱项,多数都是专才。

第二节 高考专业选择的误区与职业规划

一、高考专业选择误区透析

(一)名校倾向:名牌大学各方面条件都好,是普通大学难比的。如果名牌大学有适合自己的专业,自己又有能力考上,应该追求。然而有一些高分考生为了挤进名校而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和擅长的专业,屈就于自己不喜欢、不适合、不擅长的专业,完全从牌子出发,不考虑专业因素,则是极不明智的。我们立足于社会,要靠我们所学的专业和能力打天下。那些只问学校不问专业和能力的用人单位是极个别的,并且越来越少。牌子是表面的虚名,而专业才是实质上的本领。在本书第一章里提到一个北京名校的学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3000多元,而一个在北京上自考的学生三年后却月收入6000多元。其原因是:前者,1、虽名校毕业但学的经营管理专业和自己的内向性格不符,见人话都不想说,如何做经营管理工作。2、经营管理专业是个老专业,学习的人多,社会保有量大。而社会需要量相对较少,一个企业几百人、几千人需要管理人员就只几人、十几人,需要技术人员几十人几百人。3、我们现在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很多管理人员还是上级任命的干部。这些干部虽学历不高,但有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这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替代不了的。即使没什么本事站着茅坑不拉粪的,新来的有能力的大学生也难顶其位。所以她的就业选择面就小,工薪就难往上涨。

后者,学的是新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因计算机、互联网刚从几年前调整的低谷走出,普及速度很快;这方面人才需求猛增,社会保有量相对较少,所以工资收入就升得快,升得高。

如果上了名牌大学,而专业却是自己不喜欢、不适应、不擅长的专业,很可能在高手如林的名牌大学里,过早地被淘汰出局。有的不适应专业,学习压力大,抑郁,甚至自杀的都大有人在。

有的高分考生一心追求名牌大学,非名牌大学不上,为争这口气,为争这个面子,年复一年的复读。从1999年到20xx年,大学毕业生从84万增长到413万,七年间增长了5倍,每年以70%的速度递增,如果这期间你复读一年。到毕业时谋职者就多出70%,复读两年,到毕业时就多出140%的人和你争饭碗。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也从前几年的20004000元降到10002000元。多复读一年毕业工资少拿一半,何苦?就为争个面子,争来的是一时心理安慰,失掉的除精力、金钱、时间外,更重要的是机会成本,实不可为也!

(二)盲目攀比。有些人在报志愿时,眼睛盯着那些和自己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同学。他们报什么志愿自己也报什么志愿,或选择口碑好、声望高的专业盲目攀比。不少学习优秀的学生总是处在老师、家长、同学优越的赞誉之中;养成了一切都要和同学一比高低的习惯。否则似乎就证明不了自己是最优秀的。这种虚荣心和自尊心交织起来的心态,很容易忽视自己的真正内在优势和潜能,忽视自己追求的目标和人生的意义。争到的是一时,而失去的可能是一世。所以,有些自恃聪明机灵的人若干年后并没有取得大的成就。而这山望那山高没有自己最擅长的专业发展方向,就是其中原因之一。要慎重考虑自己一生的发展方向,切不可把自己的选择当成炫耀的资本。

低分生的盲目攀比。很多学生考分低距本科线距离很大,不顾自己的学习能力,非要挤本科、拉关系、找门路、不惜重金。从某省曝光出黑大学生的资料显示,单中介费就花几万十几万元,结果还是个国家不承认学历的黑大学生。有个学生花几万元把户口迁到边疆某省没考上本科,又花数万元进了某省一所大学,每年学费一万多元,先后花了近十万元落了个黑大学生。还有的花十几万元、二十万元给学生买个北京户口的,其实花这么多钱非要挤国内的本科根本没必要,少花钱走正道成才的路很多。

1、不够本科录取线上高职就很好。但最好到沿海地区上高职,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办学有特色,就业前景较内陆地区要好。本书中第四章第三节提到了紧缺灰领人才,就是指高职层次人才,工薪水平并不比本科生低,工作两年有实践经验后也可报考工科研究生。

2、不够高职录取线的可上中专、技校。本书提到的大学本科生回炉读技校学数控技术等,与其浪费四年回头上技校,还不如早进技校,还可早工作。现在社会和前几年不同,重实际工作能力在先。只有国家机关、学校、国营大中企事业单位要先看文凭、后看能力,但大多数本科生进不去,这些机关单位喜欢研究生。现在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都在基层现场,对实际工作技能要求多,并不需要多少理论支持。本科生理论多实际工作技能少学的知识体系不同,还不如技校生。

3、如果不想熬几年时间上学,想早就业,就进技术培训班。从北京、上海、沿海地带到内陆各县的技术培训班为什么很火?象我县的职高为何几乎停办,其原因就是:职高要三年时间,进校时这个专业很火,三年学出来很可能遇冷。职高教师多数没实践经验。学校专业设置,教材更新和市场经济的社会需要距离大,跟进步子小,机制死板。县域经济不发达,学生毕业工作不好安置等,这都是县职高办不下去的原因。学习班一年到一年半也都是学的中职、高职课程。以高职为例,后半年找工作,除去寒暑假和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真正的专业课学习也就一年半的时间。我侄女初中毕业在县里学了半年电脑,到广东打工刚去就1000多元,和有些本科生的工资差不多,如果是高中毕业,可到北京、上海、深圳大城市进行高一级的技术培训班,学些高职层次的课程,象游戏策划、动画设计、计算机软件测试、数码技术、外语小语种等。学成后都很吃香,月薪一般都在20004000元,比本科生工薪高。不少本科生也在这些学习班回炉学习,不同的是本科生学的快,学的层次高,高中生学的慢,学的层次低。

4、自费出国留学。有人说:我们供得起,就是一定要上本科。但那也没必要化那么大的价码在国内挤本科,可自费出国留学。中国培养出的大学生只有1/10外语好的能应聘到外企。而我国未来对能了解外国人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理念、外语好,有涉外工作能力;能在外企供职,也能在内企从事和外国人打交道工作的人才,年新增需要量是100万。我们每年出国留学的按20xx年才13万,加上短期出国进修的和国内培养出来的那1/10,总共约50万,每年新增缺口50万。要了解外国人的理念、思维习惯,不出国学习、工作几年是无法办到的。我国想升本科的学生太多,而教育资源有限,教育多样性有限,教育机制、体制等落后。所以自费出国留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一说到出国留学,几乎所有的人第一反应就是:那得多少钱!谁去得起?当然,去欧美国家、澳大利亚等每年费用得1530多万,担保金得3080万,是一般人不敢想的。20xx年中、韩两国相互开放自费留学,中国人去韩国自费留学,担保金10万,高中生读本科每年费用56万,第一年加中介费一万,语言培训费、申办费一万,共约78万元,在国内读个三本也得810万。韩国经济发达缺劳力允许合法打工。我女儿现在课余打工(不影响学习)一月可挣5000多元人民币,一年打工挣的钱,包住全部费用还可节余1万多元人民币。韩国人口是河南省的一半,有198多所本科院校,而河南才四十多所。韩国学校生源不足,入学是申请制宽进严出,只看高中毕业证。大专生可插大三续本科。

(三)理科比文科好就业、工资高

1、在高中二年级文、理分科时,不少优秀学生本来喜欢文科,但看到成绩好的学生都报了理科,就感到自己报文科低人一等,就盲目报了理科。前几年理科录分低,我三女儿理科不如文科,性格特征也适合文科。当时我也不懂什么职业规划,专业要和性格特征相近,也不知道要考虑孩子的兴趣和学习基础。就是看到理科录分比文科低60多分,就让她报了理科班。结果她的兴趣和优势不在理科,考试常在班上落后,她就觉得太难,再努力也赶不上。加上其他原因如:老师同学看不起,家长常批评以及青春期的逆反心理等,就产生了厌学情绪,结果到20xx年她高考时,文、理录分基本上相差不多。这就是不懂职业规划害了孩子。

2、刘奇,中学时各门功课成绩优秀,尤其语文。但高二文、理分班时看去文科班的同学大都是成绩较差的,他拿不定主意。班主任建议他去理科班因理科班好找工作。因为理科不是自己的真爱,学的被动。到大学数学专业要求转中文专业被拒绝,后来毕业做了数学教师。考研时选了教育学专业,他发现教育学在某些方面和艺术创作近似。经过努力如愿以偿。他感叹地说:毕竟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才转换到正路上来。

3、总的讲理科出路要比文科出路宽,但也不是绝对的,也要因人而异,因形势的发展而异。近些年,随着中国开放的力度加大,国力的增强,加入WTO后对外贸易的发展,想来中国发财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中国物价低,可玩的地方多,来中国旅游的逐年大幅增长。世界上兴起了学汉语热,目前世界需要汉语教师100万人,但国家人才库到20xx年才2万人。前面提到的美学硕士到韩国留学一事。原来我就认为文科不如理科,理科生到韩国读硕士可免学费,跟导师作项目工资每月三、四千元,文科生的学费、生活费每年还得四万多。可我把情况跟省留学服务公司的主管人员说了后,答复是:如果能在国内考个汉语对外教学教师资格证,到韩国我们就负责给她找个中文助教的岗位,月薪可拿七、八千元。我一算这样扣除学费、生活费四万多,每年可节余三、四万元,比理科生强。5月2日央视报道:06年广东文科生就业率超过理科高达95%。

(四)高薪倾向

姐姐考上大学计算专业,毕业后在一外资企业,做高级软件工程师,月薪1万元,该妹妹考大学了,父母逼着她也象姐姐一样报计算机专业。妹妹心里不愿意,但也不知报什么好,就同意了父母意见。但到大学里越学越学不下去,后经过分析才了解,该同学的文学动机非常强,且艺术创造力也很强。因此对于将来能挣大钱的专业必须辩证地看待。如果自己的潜能不在这方面,勉强为之,也难以拿到这个专业的高薪。在符合自己潜能发展的专业努力工作同样拿高薪。

(五)并非所有的新专业都一定好就业

前文提到的美学硕士就业难的案例,就说明并非所有的新专业都一定好就业。原因是:一象美学这类新专业和现实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文发展比,还显得有些超前。人们大多数刚得温饱,还要攒教育经费、养老保命钱,解决住房问题,还没顾着去考虑自己如何享受美。二有的新专业是这个学校新开的专业,并非全国范围的新专业。三有的新专业只是换了个名称,没什么新内容。四有的新职业、新专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读个大专、本科出来根本不管用,也不一定好就业,必须读个硕士研究生,还得多年实践经验,如精算师等。这样你就要考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六)望文生意

不少学生家长指导学生报志愿选专业望文生意,认为读公安就能进公安,读民政就能进民政。殊不知,这些都属公务员,毕业后都还得参加公务员考试。有个朋友前些年孩子报志愿,他认为读民政能进民政局,就叫了某省民政学院。毕业后才知道不能进民政局,在外省一民政部门实习,给的钱还不够生活,无奈只好去北京打工。

(七)父母包办

1、全家八人为她作参谋

何丽学习成绩优秀,爱好广泛,懂事听话,是全家人的骄傲。她填报志愿时,全家八个人广泛搜集信息,几乎每周碰面讨论,上什么地方、上什么大学、什么专业等,最后达成共识:报考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并列出了几条理由。全家人的决策让何丽心服口服。入学半年后,随着对财政学业专业的深入学习了解,她感觉到现在所学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今后也不想从事这个职业。第二学期,她突然产生了退学重考的念头。家人知道后,派她舅舅赶到北京做工作无效,想到作潜能测试。通过潜能测试和专家访谈,了解到何丽内心深处更喜欢有创意的工作,她对艺术创作有一种冲动。最后专家建议她学习广告学或艺术设计,她说这正是她向往已久的专业。

为什么一家八个人为她作参谋仍没有找到适合她的专业呢?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众多的人都是从外在的因素考虑,而没有从认识一个人自身潜能优势,对报考专业具有更大的作用去考虑。

2、母亲是银行里的高级领导人,决定让女儿报考金融专业,很多人都赞同。四年大学毕业,女孩分到了银行。走上工作岗位后女孩突然发现美好的理想和枯燥的现实相差太多。整日面对电脑数据做着一律单调、机械的核对、输入工作,一天到晚无法跟别人交流。两年时间,女孩变了,不再爱说爱笑,变得孤僻、暴躁,和谁都发脾气,母亲虽然很伤心,但也难理解。到最后女儿不上班,带着伤痛和渴望找到了潜能研究中心,面对用科学方法测出的潜能特点和自己向往的工作多么吻合,女孩又振奋了精神,决定辞去银行工作,先在业余学校学习外语,然后准备出国学习酒店管理。刚毕业分到银行得从底层干起,多少年才能熬到用得上金融专业理论的管理岗位?大部分父母认为,只有他们才经过风雨见过世面,了解社会,懂得人生,能把握方向,让孩子少走弯路。如果父母不是从自己的主观出发,不把自己的兴趣当成儿女的兴趣,不回避研究分析子女的特点、兴趣、动机、能力、个性特征等,做必要的指导是可取的。但很多忽视孩子本身特点,造成遗憾。

(八)子承父业

老子干什么叫儿子学什么。对一部分人来说,子承父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由于父母有几十年的从业经验,可以对孩子的学习起到辅导、督察和促进作用。但也有其无奈的一面,那就是我国就业压力大,父辈在孩子就业问题上视野窄,孩子找不到更好的出路,不得不子承父业。另一种情况是父母所在单位属垄断性行业。如:电业、银行等,或政府机关、司法、公安、税务等,工资收入高,社会地位高。孩子学了相关的专业,进入自己所在的单位较容易。如果孩子在父母的长期影响下,对父母所从事的工作的确有兴趣,性格特征也适合,也有能力从事父母的职业,那很好。但是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职业不感兴趣,或性格特征不符,或没能力从事父母的职业,也不要强求。还是让孩子多作些选择,要把孩子的性格、兴趣、能力综合考虑。现在的社会发展快,新职业不断出现,当今孩子们的择业面要比父辈当年宽的多。不要把孩子的择业局限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上。

父辈们从事的有些职业,现在入门门槛提得很高,如律师,20多年前中专生就可以考;10多年前是大专生就可以考;而现在必须是本科毕业生才可以考。现在在律师资格前又加了道门槛司法资格考试,单这个考试的难度使有些法律研究生都不能一次考过。为什么把难度提这么高,就是行业从业人多,参加考试想从业的人更多,而需要不了那么多,只有提高考试难度,才能公平合理地裁掉一大批,都没话可说。即使孩子四年本科毕业后,又经过几年拼搏,过五关斩六将,拿到了司法资格,拿到了律师资格,又该怎样?没有经验,没有人际关系网,没有十年、十几年是熬不出头的。这和医生有点类似,入门门槛高,想出头难,需要耐力、能力。如果真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性格适合,有能力、有耐力,坚持到底的确是越老越吃香。但年轻人有几个有这种耐力的?而其他一些新职业却是越新越吃香。如:计算机软件设计、游戏策划设计、动漫设计、数码技术、计算机软件测试、电子技术等,因其知识更新快,从业者少,入门门槛不高,技校、大专、本科毕业机会好的话,两年后的工资收入就可把学法、学医的、考进公务员队伍的甩到后边。但其中有些职业是吃青春饭,要不断地学习,跨专业的学习,学些管理方面的知识,以便35岁后干到管理层。从目前情况看,这些新行业,发展很快,35岁仍干不到管理层的很少,即便是少数干不到管理层,40岁以前挣的钱也是够后半生生活。

年轻人大多数的心理是毕业后很快挣大钱,来维持自己的高消费,还要回报父母。如果毕业后3年挣的钱解决不了婚姻,攒不够买房的首付,其积极性就会受挫。就会产生改行的思想。就会使原来的努力前功尽弃。有些学法律的、学工商管理的、本科生毕业后,为什么又回炉学技校,可能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还有些在垄断企业的父母,也没指望孩子有多大的前程,就是想求个安稳。叫孩子学个本行业相关的专业,混个大学毕业证,有机会了,好进自己所在的企业。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大,垄断领域一个一个的对外开放,最后是竞争无处不在。前些年父母在银行工作,子女进银行的不少,使我大女儿好羡慕。但到银行改制上市时,这些人大多数被清了出来。这时岁数大了,知识链也断了,成家有了孩子,也出不去了,过惯了安稳生活,面对竞争显得无所适从。他们反过来又羡慕我女儿从竞争中走出来。所以父母对孩子求安稳怕竞争的心态是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还是要在自己身体尚好时,让孩子们在符合国家经济发展走向的大前提下,按他们自己的意愿出去闯,不要怕竞争。只有学会了竞争,才会尽早的适应市场经济大潮。一旦碰了钉子,父母还能帮上忙。如果过早的求安稳,怕竞争,到父母岁数大了,身体不好了;孩子们上有老下有小时,面对竞争无所适从,父母就无能为力了。年轻时求安稳,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一辈子不得安稳,年轻时学会竞争一辈子不怕竞争。没有真本事、靠着垄断的大树,享受着高薪高福利过着安稳日子,是不会太长了,竞争机制将无处不在。

(九)兴趣至上

有个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分到食品质量检测部门做技术员,应该说专业对口合适,然而工作不到半年就想跳槽。原来在高中阶段特别喜欢化学老师,老师很器重他,高考化学成绩也很好,就报了化学专业。上大学后才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不在化学上,而在哲学、政治学方面。有的因为某个重要人物的影响,如电影明星,使你产生对某学科的兴趣;还有的因社会一时流行的某种时尚,引起你的好奇和兴趣。高中时代的兴趣有不少是表层的、易变化,只有和生涯动机一致起来,兴趣才会内化为一种深层的动力。一定要考虑清楚,作为职业生涯还有没有长期的兴趣。还要考虑兴趣和能力是否一致,如果兴趣和能力不一致,学起来很费劲,容易失去信心。有些兴趣只能做业余爱好,选专业时一定要把兴趣、动机、能力、个性有机结合,相互协调。

(十)不了解自己,心中无目标

28岁的汪洋,家住贵阳市,20xx年从北科大工商管理系本科毕业,先后在北京一家期货公司、一家灯饰公司干过。升到了业务经理的位置,但让他苦恼的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很难用得上,工作中找不到感觉,压力很大。20xx年5月,他辞职回到贵阳找工作。然而,受所学专业限制,总是高不成、低不就。同时,发现一些技术性很强的工科专业中专生却很吃香,尤其是数控技术应用方面的人才十分短缺。于是,汪洋便作出了到中专学校回炉的决定,这与当初考大学时不了解自己,心中无目标有关。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发现两个问题:一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二是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规划与学校选择并重


12日,在由生活报主办、哈尔滨新东方学校承办的20XX年高考填报志愿大型公益报告会上,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培训师、哈尔滨新东方学校国外部主任李春亮建议,考生和家长在高考填报志愿的选择中,最好做到职业规划与学校选择并重。

现场很多家长提问题的模式是:我们家孩子估了多少分能够进入什么学校。这个问题本身反映了家长们对于大学教育的盲目从众心理。如果不能想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盲目因为大学名气选择就读学校,认为专业无关紧要,必然会在大学毕业后后悔。

选专业家长需

承担更多责任

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一般会有自己的一套评价学校好坏的标准,对于学校的专业选择往往会参考学生的意见,往往认为学生的兴趣更为重要一些。李春亮表示,根据这些年同家长和学生接触的经验来看,这些准大学生们在这个年纪心理还不够成熟,对于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还没有一个明确想法,学生的兴趣爱好,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左右,并且容易变化,并不适合作为选择职业的标准。家长在这一时期,往往有更为丰富的阅历,对孩子的能力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所以在职业选择上,他建议家长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选专业可兼顾

专业特点学生特长

可选专业很多,往往家长不能全部了解,但是对于备选专业,家长还是要多做功课的。每个专业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果不能通盘考虑往往会留下遗憾。

在选专业前,考生首先要清楚地了解你所学的专业究竟是干什么的?它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你是否适合这个专业?很多人选专业时是听明白了,但是并不能真正了解这个专业将来究竟做什么,而且存在传统观念的误区。

例如,经济类专业是被很多考生和家长看好的,而在传统教育体系里,经济这个专业是按照文科来准备的,但实际上这类专业到后期学习以及应用中,通常与数学接触得更多一些,因此数学如果学得不好,学经济类专业可能会困难重重。因此选择专业时要了解这一专业的特点,并结合孩子的特长,选择最能发挥孩子潜力的专业,这可以让孩子以后的职业生涯更顺利一些。

了解学校可

利用网络资源

当今信息社会,信息不再闭塞。很多信息都是可以从网络上获得的。比如大多数知名高校都会有网络公告牌(BBS),在BBS上面,会有该校的学生提供的很多第一手考研和就业信息。关心某专业就业情况的话,可以很容易在就业栏看到该校学生真实的就业情况,这往往比报告里面的就业率更具体些。

中外合作专业

选择有标准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与海外高校合作的联合办学课程。一般收费较高,选择和比较起来一般比较费力。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标准来看。

1如果发国内院校毕业证的项目,所发毕业证的单位是否为所报考的高校。

2合作的海外院校的国际排名或者在所在国家的排名是多少,是否是正规大学。

3完成国内课程后,升入海外学校的入学标准和毕业标准是什么,在海外的生活费和学费的标准是多少,是否还要收取额外的费用等。

职业规划从专业选择做起


由于大学专业选择的失误导致职业定位不清或发展瓶颈。那究竟该如何正确选择专业呢?

职业规划从专业选择做起

今年高考填报志愿已经开始,考生和家长要科学选择专业,职业定位和规划是根本。如何把职业定位和规划的意识运用到专业选择上,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建议:

首先是要有明确的目标。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合适的方向,如果将来希望留学,或者做研究型人才,选择基础学科更合适一些。考生应该对自己有一个职业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一样,选择的专业就不同。

其次,选报热门不忽视冷门。报考时要注意冷热结合,集中选择几个热门专业,然后搭配几个冷门而且个人又比较感兴趣的专业。

第三,要结合个人的学习情况来选择热门专业。热门专业的分数线一般都较高,如果学习成绩不太突出,最好避热就冷。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了解热门专业的行情。由于热门专业有时效性,并非所有的热门专业都会一直吃香,考生在报考前应了解该专业目前的情况及就业形势,

当然,进入大学后也要认真思考设计自己大学阶段的生涯规划,针对社会环境就业形势不断对自己的选择和个人情况进行完善补充,加强自我的拓展实践,从而使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发展、自身潜力和将来职业发展共频共振。专业选择还要注意机变性,所谓机变性,就是一旦在确定了一个你认为正确的专业时,经过一段时间,当发现这个专业与初衷违背时,可以凭借自己的适当的争取和努力进行及时的修正,譬如换专业等。

专业选择不仅仅是学一门专业的问题,更是决定未来四年我们要面对什么,甚至关乎我们一生工作的问题。作为全国领先的职业生涯管理专业供应商,向阳生涯希望所有高考考生及其家长慎重对待专业选择,必要时不妨请专业的职业规划人士出谋划策,要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专业选择三大误区

1、缺乏了解。不仅对自己的不了解,还有对专业不了解,从专业名称表面去理解其涵义,觉得自己很喜欢,而真正进入大学之后却发现,所学的东西与自己的想象相差甚远。曾就有个上海交大生命科学专业的案例,咨询者很着迷于中国的命相学,也想以后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在报考生命科学专业之前一直以为应该是学习像易经、命理之类的东西,没想到真正开设的课程却是有关人体、基因、解剖方面的,为此非常失望。由于前期对专业的不了解,从而导致自己进入了一个不喜欢的领域。试想,大学刚刚接触专业就了无兴趣,如何能够把它学好?又如何能喜欢与之相关的工作?如何能够在未来把工作做好?

2、惟命是从。听从家长的安排,家长由于各方面的考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从事一些他们认为好的专业,从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的爱好。向阳生涯在调查中上海某高校浙籍的一位女学生说,她的理想是做一名伸张正义的律师,在高考填志愿时因为她舅舅是浙江某金融机构的高管,遂父母帮她选择了上海高校的金融专业,希望她在以后的发展中也有个靠山。最后,律师只能成为她心目中萦绕的梦想。

3、跟风现象。在高考填专业中,盲目跟风的现象占有相当大一部分比例,这几年哪个专业吃香,报考的人数就呈直线增加,不管是父母还是自己的选择,都没有考虑适不适合自己,四年大学读完后的市场前景会怎样?单就前几年非常火的财务专业,现在已是趋于平静,但就业市场上仍是供大于求。

如何避免盲目选择

针对专业选择失败的众多案例,CCDM中国职业规划师认证培训中心指出,要避免在专业选择上的盲目性,高考生和其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关键点:

1、了解高考生的真正兴趣所在,并对这些专业进行深入了解。可以登录相关专业学校的网站,了解一下专业培养的方向,开设的主要课程内容,以及毕业生的大概去向。这样就对自己要选择的专业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然后确认一下这些课程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对于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是不是同样有热情。如果觉得没兴趣,千万别勉强自己,毕竟兴趣才是学习的动力,如果兴趣不复存在,大学四年将过得很有压力。

2、高考生对于家长的建议既不要轻言不顾,也不要盲目听从,要有取舍地全面把握。家长是站在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给一个现代人自己的建议,不可避免地常与孩子想法产生冲突,但是,要明确,最终面对大学四年的,还是考生自己。因此,考生要深入想一下,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如果听从父母的建议,自己是不是能够按照父母设计的路线一直走下去呢?

考生可以与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当然,考虑到自己的阅历尚浅,也可以在老师或师兄师姐的帮助下,取舍性地采纳家长的建议。最重要的是,无论你最后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还是屈从了父母的想法,都要先让自己爱上未来相伴四年的专业,才能心甘情愿地努力下去。李同学家境富庶,父母独自经营一个企业,所以特别希望儿子能够学习管理方面的专业以便毕业后回家继承家族事业。然而这个同学内向文静,喜欢摆弄些机器小玩意儿,羞于与人沟通。上大学后与同学间交流少,对父母也一直有抵触情绪。期间职业规划师与李同学及其父母深入沟通,大二转到软件开发专业,大四时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他设计的身份证识别系统获一等奖。当然,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3、跟风是最不明智的。如果是在没有考虑自己兴趣的情况下跟随大流,一旦大势已去,很容易被大流摒弃而落下。当时的风潮只能说明当时的现实状况,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情形造成的,而你面对的是未来,你就要带着一个发展的目光去分析:这个专业是不是自己兴趣所在呢;这个专业是不是适合自己呢;按如此情形膨胀下去,会不会出现饱和现象呢;自己可不可以另辟蹊径,找到一个随社会情形发展而踊跃而出的黑马型专业呢

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许多高考生及其父母在大学专业选择上都希望找到既符合自己兴趣又合乎社会需要的专业。因为这样不仅在大学学习时得心应手,将来工作更是水到渠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专业的选择与未来职业以及长远的人生规划是直接相关的。大学专业的选择,就是人生规划的第一步!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