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的精神读后感范文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论法的精神读后感范文》,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读后感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从学哲学开始,就知道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时代所产生的意识性的东西肯定有这个时代的深深的烙印,现在21世纪如此,同样把目光转到18世纪上半叶 也是如此。

法律,其本质是什么,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解释,马克思主义把法律总结为两个方面: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马克思主义的解 释是经过多少代人总结、补充、完善所得到的,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作总结的。那么在没有前人明确的概括与总结的条件下,我们该如何一步一步的去摸索法律的本质,为后来 者指明方向呢,让我们跟着孟德斯鸠的思路来一点理清。

18世纪上半叶,正值启蒙运动发展的时期,在这之前已经有了“文艺复兴”运动,而在文艺复兴之前是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封建主义与宗教相结合的势力统治者这片大陆 ,人们的思想比较僵化,欲望与人性被压制。不可否认,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条件下,这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社会是发展的,在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人们的就要求 更多的享受,包括物质与精神的,这时原来的社会制度与思想就不在适合。“文艺复兴”只是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反对禁欲,要求自由,对宗教腐化现象的不满,这是最 基本的。就像我国在与封建主义斗争时,也是先从最基本的开始,要求官吏清廉,赋税减轻等等,而后才发展到制度的,思想层面的批判,这也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与社会历 史的发展规律,这里不再赘言。

那么到了启蒙运动就面临着“推翻一个世界”与“重建一个世界”的任务。孟德斯鸠选择了法律的这条路,因为他从古希腊、罗马法中得到启示,这如他自己说的“只有法律才 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他认为的法律不应是统治者一个人或一群人随便制定出来,法律应该同政体、自然地理环境、宗教、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有关系,法律之间也有关系 ,总而言之就是即法律符合人类理性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就是“法的的精神”。

作者探求“法的精神”并没有用理论去研究理论,他的全部理论都建立在对历史事实和世界各国古今政治、社会与法律制度实践分析基础之上,从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人 们生存环境中的各个因素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动态关系中把握一国政制与法律发展变化的规律。运用的历史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研究方法使政治学和法学的研究向科学前进了一大 步。这是对传统政治学、法学研究方法的超越,在社会理论前科学时期,也正也因为这样的创举使得他的理论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那些思想,创造了一个时代,为资产阶级革命 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论法的精神》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卷主要是关于法的概述以及法与政体之间的关系;第二卷讨论的是法与政治权力的关系;第三卷论述了法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该书中提出 的追求自由、主张法治、实行分权的理论对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被载入法国的《人权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

读孟德斯鸠的这本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他反复强调的“道德”两个字,贵族的道德,平民的道德,君主的道德,这两个字最直接的反映出他对人性的研究,就是启蒙运动从人 性的角度来说明法律的存在及作用。他说“君主政体具有法律的力量,专制政体有君王永远高悬的手臂”(其实也就是君主个人的道德)两者治理或支撑着一切。但是在平民政 治的国家里,却需要一种更为强悍的原动力,这就是品德”。品德是什么?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 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个人的心理倾向是要满足自身生理与心理需要。那么肯定要与启蒙思想家一直宣称的自由,平等的思想相一致的。也就是人性的标准,总而 言之,你不管什么样的法律是要符合人性的。

这让我想起一个法律案例:南京一男子彭宇称因搀扶摔倒老太太,反而被告上法庭。南京市鼓楼区法院对彭宇案做出了一审判决,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 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裁定彭宇补偿原告40%的损失,即45876元,10日内给付。判决书中还称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而可以“ 自行离去”,“但彭宇未作此等选择,他的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我们不管事实怎么样,就法院所作出的判决而言就是违背人性的,人性是向善的,而此中案例并没有做到真 正符合法的精神的判决,当然这是在我国法律体系尚未完全成熟的条件下的特殊情况,但我相信到了最后我国的法律一定能做到符合人性的程度。

其次,他将政体分为三种类型: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并且给出了三个定义,“或者更确切地将它们称之为三个事实:共和体制就是全体人民或部分人民拥有最高权 力的体制;君主政体意味着只有一个人统治国家,只不过遵循业已建立和确定的法律;至于专制政体非但毫无法律与规章,而且由独自一人按照自己的意志以及变化无常的情绪 领导国家的一切。”

看一看现在西方的主要政体。美国政体从大的方面说,没有君主,是实行共和制的国家。美国共和制的特点是实行三权分立,但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机构中,又以掌握行政和 军事大权的总统为核心。因此美国政体是“总统制共和制”

英国政体为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元首、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圣公会的“最高领袖”,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军官、各属地的总督、 外交官、主教及英国圣公会的高级神职人员等,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宣战媾和等权力,但实权在内阁。议会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机构,由国王、上院和下院组 成。上院(贵族院)包括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大主教及主教组成。下院也叫平民院,议员由普选产生,采取最多票当选的小选区选举制度,任期5年。但政府可决定提前大选。

英美的政体形式体现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的思想对西方的影响。他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议会有立法权、国王有行政权和法院有司法权,用这种方法来限制王权,防止 国王暴政。,“三权”相互分开、互相制衡,并保持平衡。我很佩服他的这种开放性思想,他没有去拼命找某条“完美”的标准去对政体作某种规范,而是选择制衡的方法,互 相约束达到平衡。

孟德斯鸠在本书中还强调了一个观点:地理环境决定论。《论法的精神》第三卷第14章的内容,集中体现了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辞海》在关于“地理环境 决定论”的条目中写到:孟德斯鸠同英国的巴克尔、德国的拉国尔一样,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其基本观点是以自然条件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孟德斯鸠引用 大量的事例对于这一观点进行阐述。从气候因素到土壤因素,从南方到北方,从西方到东方。他指出,不同的气候因素和不同的土壤因素产生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 式又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制度。而土壤和气候因素同居民的性格塑造也十分密切,就土壤因素而言,“土地贫瘠使人勤奋、简朴、勤劳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肥沃则会使人因生 活富裕而柔弱、懒惰和贪生怕死”。因此,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下的政体,而土地贫瘠的国家则往往是数人统治下的政体。就气候因素而言,“寒带国家的人民,像 青年人一样勇敢,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懦弱”。因此,在海边平原的国家应该实行民主政治,而在山地的国家就只能实行君主专制。不可否认,他的这些认识是有一些弊端的,中国的社会政体就经历了部落首长制、奴隶贵族制、封建 君主制、民众共和制以及现在所实行的人民民主专制。虽然,中国的地理环境的诸多因素,在长达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是应该说整体上变化不大。而再看 华夏民族的上层建筑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维护少数人利益的法律体系和社会政体宣告破产,而以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法律体系和社会政体已经建立。这一历史性的变 革,并不是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所能够解释的通的。因为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静态的甚至是一成不变的,而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动态的,处在永远都 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但是,他把法律的精神中加入了一些“地方特色”。我觉得这其实也是人性的体现,说白了就是每个人生活和生存环境不一样,自己对道德的标准也不一样,比如“土地贫瘠使 人勤奋、简朴、勤劳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肥沃则会使人因生活富裕而柔弱、懒惰和贪生怕死”,这就避免了他所说的“法的精神”空洞抽象的弊端,更符合人的发展,与人性是 相符的。其次,他提出“地理环境决定论”,其出发点是为濒临海边平原的法国能够实行民主政治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为其三权分立学说提供能够实现的现实上的可能。

最后,《论法的精神》虽然理论阐述并不是很完善,但是这是后来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源泉,孟德斯鸠是18世纪上半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与法理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奠基人,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挖掘很多东西,因而被称为“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的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我们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 也可以借鉴孟德斯鸠的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思想不断研究,以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适合我们我们社会发展的东西。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范文]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作文三篇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600字一

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曾多次提及中国,并把中国作为专制政体的典型。遗憾的是他并不曾亲自到过中国,书中所有有关中国的描写都来自于他人的转述。据传记记载,孟德斯鸠在1713年曾访谈过一名名叫黄嘉略的中国人,1729年在意大利与到过中国的傅圣泽神甫交谈,他在1735-1738年间阅读过法国汉学家杜赫德的作品《 全志》。他还曾读过《赵氏孤儿》。

从这些著作中,孟德斯鸠了解到中国社会的一些侧面和片断。他眼中的中国是这样一幅图景:辽阔的疆域使专制政体变得必要;气候极有利于人口繁殖,再严苛的暴政都不能遏制人口的增长;一夫多妻制,妇女被幽禁而操守极高;中国人把宗教、法律、习俗和风尚融为一体,形成一整套行为规范,即礼仪。

孟德斯鸠生活的年代正好对应的是中国清代的康乾盛世,当时那些到过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们为欧洲人描绘了一个富庶繁荣的东方帝国,在欧洲掀起了“中国热”。然而,孟德斯鸠对这些溢美之词似乎不以为然,对专制政体本能的反感使他在大多数时候在用怀疑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同时,中国给孟德斯鸠带来困惑,如果将中国划分为专制国家是正确的,那么他如何解释这个专制政体的国家不仅没有腐化,反而安定而富裕,一个繁盛的中国无疑是对他所提出以自由为核心的三权分立完美政体的挑战。在《论法的精神》出版后,孟德斯鸠曾写下一段话,“中国实行混合政体。…中国之所以长期存在,三种政体的特点都不甚明显,…如果说,中国因幅员辽阔而是一个专制国家,那么,可以说它是最好的专制国家。”可以看出,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还在纠结之中。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600字二

在人民完全无权参加政府事务的国家中,人民会像管理国家事务那样为某位演员而狂热。当没有阴谋诡计的时候,也预示着共和国的悲哀将至。这一切发生在人民被人用金钱收买的情况下。人民变成了冷血动物,他们迷恋金钱,不再热衷于国事。他们并不为政府分忧,也不关心政府为何有打算,而是悠然地等着薪金。

也不知道老孟是如何在几百年前得出这样的语句的,但这不正是几百年后我们的写照吗?

没有人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反而对超女、好男儿、明星绯闻有超于正常的热心。媒体对政治的关注和监督,仅限于传话筒的作用,披露的都是有关部门愿意透露的,没有引导公众知情权存在的有效价值。学生忙于考级、失业,哪有时间关心政治和国事。有钱人也忙着在香港生小孩或者送孩子到国外,都不想呆在这里。

之所以谈他们,是因为他们是有能力有责任来关心国事。从知识层面来说,他们只要不是太愚笨,就能形成自己对国事的观点并加以表达。但先富起来的口号让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有奶就是娘,一切围着钱转,所谓感动哪一年的人物什么的评选没有任何意义,这不能触动心灵,人们不是已冷血了吗?法规、政策多多,为什么出台也没有人关心,相关部门不也总得找点事做出点成绩吗?没有民意的东西谁去管呢。就拿个税自行申报的措施来说吧,有几个收入过12万的人主动申报来着,即使道德和良心水平达到了,认为该收,但谁又知道收了的税是否调节给了低收入者,而不是由贪官们挪用了?审计出的大问题不是不知道,没审计出的问题还不知道有多少呢!明明没有参加政务的实质,还挂了个主人翁的狗头名声,可怕的形式,不知是骗了先烈还是骗了世人。

只是不知道老孟说的悲哀将至是指的什么,也许是社会发展对自由、科学、民主的历史再倡导吧。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600字三

《论法的精神》一书出自于18世纪上半叶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查理?路易?孟德斯鸠(CharlesdeSecondat.BarondeMOntesquieu,1689—1755)的笔下,在书中孟氏开创性地提出了分权与制衡理论,倡导司法、立法与行政三者之间的相互分离,保障公民自由,他的这一思想后来成为了西方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政治纲领。在1775年到1983年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战争领袖们积极向民众宣扬孟氏的进步思想,并将其三权分立学说订入本国宪法,美国也成为运用孟德斯鸠理论指导本国革命并最终建国的第一个国家。此外,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于1789年发布的《人权宣言》也将孟氏的三权分立理念列入其中。这部于1748年出版,耗费作者20年心血的著作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剧烈震动,在短短2年间印行了22版,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引入多个国家被民众争相传看,并被称之为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该部著作总共分为三卷,第一卷论述法与政体的关系,第二卷论述法与政治权利的关系,第三卷论述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其中,我对第三部分的印象最为深刻,在这一卷中,孟氏以中欧历史上战争发生频率的不同为例来论证法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他认为并非如同欧洲各地气候基本相似,中国北方与南方气候迥异,由于这种气候原因生活于中国北方的民族性格粗犷、暴躁、侵略性强,而生活于南方的民族在性格上则相对比较柔弱,且由于中国缺少像欧洲一样为数众多的大江大河等天然屏障,因此,中国的历史实质上就是北方不断侵略、入侵南方的历史。先撇开孟氏的观点对与否不谈,单是他在那个时代对中国基本情况就能有如此这般深入的认识、分析与推断就已经让我所深深折服,况且要知道,孟德斯鸠是根本没有来过中国的。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作文三篇]

城市的精神读后感


城市的一精一神读后感

因为膝盖受伤和后期恢复的需要,不得不搁置了今年所有的旅行计划。但开阔眼界、调养身心、涤荡一精一神、学习他人之智慧也并不是只有身临其境才可以。某种意义上讲,读书其实是一种更便捷、更有效的方式。尤其当作者是一位在某个专业领域有建树的领军人时,通过他的视野来解读这个世界,又何乐而不为呢?

【城市的一精一神】是两位外籍政治哲学家贝淡宁和艾维纳合著的一本深度解读城市一精一神内核的书。两位作者都是外籍身份的中国大学教授,都有着在世界各地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作者对书中提及的城市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特征都有着准确的描述和细致的考察,向读者展现了世界众多大城市及其居民表达出的自身的独特习一性一和价值观。整卷翻完,受益良多。

书中,作者选取了耶路撒冷、蒙特利尔、新加坡、香港、北京、牛津、柏林、巴黎、纽约共九个城市进行深入解读,这几个城市无一例外的在某一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鲜明的特点,如柏林宽容、巴黎一浪一漫、北京政治、纽约抱负。作者对城市的建筑和物质外观着墨很少(点到为止),也没有宏大叙事的行政一精一神,而是着力体现自治的、自一由与自我的自下而上的市民一精一神,一种真正的城市一精一神。笔者在感慨作者视野思维宽广深刻的同时,也不禁对以往自己对一些城市的肤浅认知而深感惭愧。

比如巴黎。相信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与其他任何城市相比,巴黎更是一个充满一浪一漫梦想的城市。只是,我们如何解读一浪一漫,巴黎人又如何解读一浪一漫,两者是否一致?我们对巴黎一浪一漫的印象或许来自于好莱坞电一影中巴黎街头接一吻的青年男一女、或许来自于巴黎街角的悠闲舒适的咖啡馆、亦或许来自于法国总统的花边新闻。但实际上,受访的巴黎本地人对巴黎的一浪一漫(好莱坞版本的一浪一漫)假设充满怀疑甚至敌视。巴黎人的一浪一漫一精一神体现在:他们看待日常生活的途径是贬低物质享受,赞美英雄的个人主义,尊重传统而非消费主义,尊重道德而不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思考,将反正统思想的态度理想化,不怎么关心表面的社会地位。在巴黎,讨论金钱或社会地位等话题是令人反感的;卢梭对摆脱社会规范束缚的个人自我的理想化和对现代文明的压迫和不平等的攻击成为19世纪一浪一漫主义的关键主题;一位在巴黎出生并成长的中国古典政治学者远离巴黎后最想念的是巴黎的思想生活、对话和娱乐;在巴黎,观点变成了理想,任务变成了让现实适应理想,而不是让理想适应现实。

比如柏林。如今的柏林,作为德国的艺术、文化和自一由中心的声誉日隆,除了成为文化中心外,柏林一直在进行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迷人工程。这些工程包括建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反犹运动纪念地、把主要大街命名为从前受害者的领一导一人以及柏林墙的建立等等,让居民和游客了解到包括纳粹时期和东柏林时期在内的城市历史。在对待其他种族与文化的态度上也愈加宽容、透明、开放。与过去和解的意图不是恢复任何形式的关系,而是创造一种正确关系,而创造新关系的前提是牢记过去以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历史上,柏林在宽容与不宽容之间几经摇摆,宽容政策带来了文化繁荣和富足,不宽容政策对其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二战加害国的日本,歪曲历史、否认历史甚至杜撰历史,近日,安倍甚至以二战后欧洲的大一团一结氛围才使得德国表现出道歉与和解的态度,而亚洲并没有这种氛围,所以拒绝道歉与和解。笔者认为恰恰相反,正是德国的道歉与反省推动和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和大一团一结氛围,日本的不直面历史、不承认历史,不给受伤害的国家和民族一个可以接受的态度,严重阻碍和影响了亚洲的一体化和大一团一结氛围的形成和构建,安倍之言可谓诡辩。反思与道歉是和解的最基本的前提。

比如纽约。1626年,荷兰人用60荷兰盾(约24美元)的小饰物和其他商品从勒那皮印点人手中买下了曼哈顿岛,大约二、三十年后曼哈顿在国际贸易的刺激下发展成为多民族聚居的大商业城市。1893年,曼哈顿、布朗克斯、斯塔滕岛、昆斯、布鲁克林合起来构成大纽约市,城市人口增加了一倍,地里面积从曼哈顿的23平方英里扩展到300平方英里。有人把纽约经济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地理位置优势,依此逻辑,纽约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一性一应该伴随着港口重要一性一的下降而下降才对,但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那么,纽约作为世界主要经济城市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作者将其归功于外来移民的大规模涌一入以及纽约向移民传达的一种欢迎和鼓励的信息。一方面外来移民大多充满了干大事的勃勃雄心,为当地发展提一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源源不断的能量,正是多种不同雄心勃勃者的视角冲突是纽约成为世界首都;另一方面,纽约形成了一种把友谊与尊重隐私结合起来的社会规范,为雄心勃勃者提一供了能挥洒自己天赋的活动空间。国内一些城市或地方的领导者和人们或许应该反思,对外来人口的排斥以及对地方的过度保护是否阻碍了本地的发展,为眼前的和个人的利益而放弃了长远的整体的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城市一精一神的解读,始终是客观的的、全面地、立体的,不仅向读者展示其积极向上的的一面,也向读者描述其矛盾、落后的因素,比如在解读柏林时作者对宽容与冷漠之间界限的探讨。

精神的故乡读后感


精神的故乡读后感范文一

主要内容:这本书是谈精神生活的。

全书说了:人的精神是个在外游行的游子,他本来的故乡在一个美好的地方,这里的好事让他想到了那里的情况,他就会鼓励我们做得更好。

这篇小书让我深有感触。周国平不愧是大作家,灵魂、精神这两个困扰哲学家们多年的难题,他以一小篇作品就给了我们大概的解释。

灵魂这个虚无缥缈的东西,我认为是有的。

他通常会产生精神这个附件。

这精神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他像细胞那样,可以自我分裂、复制,而且还是永久性的。

书里还有一篇十分著名的文章:读永恒的书。

我们也应该学习周国平先生,读不可不读的、永恒的书。

《精神的故乡》读后感范文二

这本书很薄,才70页,再加上里面的插图很多,其实可读的内容十分有限。但是,在这区区20篇小文章中,探讨的却是灵魂、梦想、智慧、信仰、幸福、苦难等重大人生命题,作者把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分析、提炼、总结后,并结合中西方的哲学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于很多在思索生命意义的人非常具有启迪意义,可以认为这是一本初级的哲学书。全书实际上谈了两大问题:第一个大问题是精神生活在人生中的地位。第二个大问题是人类所追求的精神价值及追求的途径,其中包括:不朽、神圣、信仰、智慧,自我,幸福与爱,真、善、美和创造

我能感受到周国平先生对青少年的期待和厚望,感受到周国平先生对哲学和智慧的一片深情。和孩子谈哲学和智慧是有难度的,但正像编辑手记中所说的那样,他在努力用通俗的小故事讲述哲学的智慧。作者围绕着灵魂、信仰、智慧、无限、有限、独处、幸福、信仰、做人、困难、阅读、真善美和创造等21个哲学的基本问题,讲述了精神生活在人生中的地位,同时为人们指出了人类所追求的精神价值及途径。作者告诉我们,不用万里跋涉去寻找,一份丰富而美好的内心生活,就可以让我们如此接近神圣,接近幸福。古代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面对强暴时说出的不要踩坏我的圆!;哲学家第欧根尼面对战功赫赫的亚历山大大帝时说过的那句话: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伟大的艺术家梵高宁可穷困潦倒,也要去发现一个新的世界;苏格拉底因为一无所知而变得智慧,这些小故事无不给人启示和震撼。这些故事启示着世世代代的人不断的思考,我们究竟为什么活着

就像在成为你自己中,周国平说上帝把你造出来,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而使你的自我焕发出个性的光华

人的精神生活在人生中十分重要,使你可以成为独一无二的人,使你在面对困难痛苦时感受到强大的力量。因为人的灵魂在追求一些永恒的价值,比如:不朽、神圣、信仰、智慧,自我,幸福与爱,真、善、美和创造。一份丰富而美好的内心生活,可以让我们如此接近神圣,接近幸福!

狼的精神读后感


狼的一精一神读后感(一)

最近,我读了鲁德编着的【狼一性一的一精一神】一书,对什么是狼一性一一精一神有了简单的了解。有些狼的一精一神,如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狼群在寻求目标时共同进退的一团一队一精一神;狼在群居时最有秩序、最守纪律;狼最善于交际,交际时随意使用各种方法等等。这些从狼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狼一性一,上升到了狼一性一一精一神的高度。而从狼身上表现出来的狼一性一一精一神不是狼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大自然法则中用几千年的艰苦生活磨炼出来的。【狼一性一一精一神】这本书给我们教师很深的启迪。

狼之所以在这个时代能引起我们的关注,是因为它们强大的生存能力。人与狼进行了多年的捕杀与反捕杀的斗争,自然界的恶劣环境也成为人类的帮凶,而狼却一直生存至今。此动物凭着自己的顽强,在人类的仇恨中生存了这么长的时间,这的确是一个奇迹。狼的这种强大的生存能力正是由它强烈的求生一一精一神引起的。为了求得生存,狼经常忍饥挨饿。它们对此的反应不是无一精一打采、放弃努力或者自认败北。它们也不像人类那样垂头丧气或者变成消沉的懦夫。狼群所做的就是再次投身于眼前的工作,及时运用从实践与挫折中学到的知识,坚信成功最后定到来。作为一名教师,更应不断地关注孩子的每一个细节,做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这样教育的效率才高,解决困难的能力才会越强。

面对困境、挫折与失败时,狼居然有卧薪尝胆等待机会的强者心态,不禁令我肃然起敬。在这个地球上比狼强大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但狼的一生是成功的。而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习狼的这种一精一神与信念,面对困境,毫不畏惧,要有一种充分准备耐心等待的坚韧一精一神,具有坚韧一精一神的同时,狼在实战中不断训练着自己的捕猎技巧,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作为教师,我们更要主动地去观察、去学习,去思考,不断积累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育人水平,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一个人的成功是离不开一团一队的,教师能否在取得业绩的同时,与其他同事交流成功的经验和心得,能否对新人以积极的指导,能否做到为了一团一队的利益而放弃某些个人利益达到共赢,这需要我们要有狼的那种配合协作甘为狼梯的一团一队一精一神,但我想当整个一团一队获得胜利时,大家都不会忘记那些为一团一队而付出的人。

要知道安逸的生活是消耗我们智慧和本领的最大杀手,惟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寻求更大的发展。

如果我们要想成为更优秀的教师,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不仅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要认真提高自己专业技能,与同事一起携手并进。

一个一团一队要发展,应该拥有狼的这种贪、残、野、暴的一精一神。如今的时代,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一团一队推崇提倡的狼一性一文化,就是要在一浪一尖上求生存,一浪一谷中图发展。也只有这种狼一性一一团一队文化,才能带领我们奋力拼搏,永往直前!

狼的一精一神读后感(二)

一个和尚挑水喝,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我们知道,一个手掌,拍呀拍不响,而许多手掌在同一个时间拍起来,将会响成一片。

那狼呢 他们也是这样。你别看它们那么的凶猛,可是它们也有很强的一团一结一性一。一只狼虽不足为惧,但是当狼以集体力量出现之后,却是非常的强大。狼群中必然有一只头狼,当头狼发号起令号时,狼群就会从远处赶来进行这次斗争。狼群虽然威猛,但它们这是在保护家庭的所有成员。

在一个乐队中,如果不一团一结一致,那就不叫作乐一团一啦!所以我们在学习中,更应该学习狼的协作一精一神

狼的一精一神读后感(三)

今年暑假,我怀着深深的感动读了【狼图腾】一书,我被狼的智慧和一精一神震撼了,而我对狼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以前我认为狼只不过是喜欢群居的野兽,凭借着数量的优势能捕捉一些小警物,苟且存活在这个世界上而已。在我心目中狼的地位是很尴尬的,凶猛赶不上狮虎,速度比不了猎豹,同为食肉类哺一乳一类动物,它只能去欺负狐狸。它的存在也只是为了衬托虎豹们的勇一猛,就象在电一影中,它永远只能做配角一样。然而,读【狼图腾】时,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我越来越明白我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无知,甚至有点愚昧。

狼是智慧的

这一点在草原狼捕杀猎物的时候体现的淋一漓尽致,它们的每一次进攻都堪称经典。它们不打无准备之仗,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组织严密,很有章法。好像在实践孙子兵法,多算胜,少算不胜。在狼与人的争斗中,这种智慧也随处可见。为了不使狼群暴露,独处而被人发现的狼,往往逃向与狼群相反的方向。牺牲自己,保全群体。这绝不是一般的聪明,而是大智慧。

狼是勇敢的

狼从来都不畏惧死亡。它们为了冲垮马群,不惜牺牲老弱的狼去撕扯外围壮马的肚皮,与马同归于尽。与群狗的争斗中狼也是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即便是战斗到最后一刻也毫不畏惧。在那片草原上它们是实实在在的王者,谁与争风?

狼是一团一结的

它们很少各自为战,所有的行动都是在狼王的统一调度下进行。只要狼王一声令下,群狼便会排山倒海,勇不可挡。即使是它们被牧民和猎狗围困,四面楚歌,它们依然镇定自若,阵形不乱。

在草原上,人类成了名副其实的学生,人从狼那里学来了智慧,一团一结和勇敢。于是有了成吉思汗,于是有了横扫欧洲的蒙古骑兵

今天,我们不能不为【狼图腾】中狼的一精一神而感动,不能不去学习狼的智慧和一精一神。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有时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有时做事只想自己,没有集体观念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去克服改进的。我希望大家也能消除对狼的偏见,学习狼的一精一神,做事有头脑,不屈不挠,勇敢顽强,一团一结协作,让【狼图腾】的一精一神盛宴像烈火一样在我们的胸中燃一烧,永不停息!

西点精神读后感600字:西点精神读后感


《西点精神》告诉我们,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都务必对自己行为负责。

《西点精神》告诉我们工作不能找任何借口。乍听起来这好像是不公平,但人生没有绝对的公平。在单位里,如果身为一名员工,没有很好的执行力,就算有再多的创造力也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对单位而言,敬业、服从、协作精神远比其它东西更重要。一个不找任何借口的员工,一个执行力很强的员工,才能真正完美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只有这样的员工组成的团队,才是一个遵守纪律的团队,才是一个团结协作、富有战斗力和进取心的团队。一个用心主动、忠诚敬业的员工,不会因为工作做不到位来找种种借口,他必须是在工作中也有一种西点精神想方设法总结教训,补救失误,去找到成功的方法。西方国家有好的精神,我们要学习并运用到我们工作实际中来。

《西点精神》告诉我们职责是一种生命。人没有职责感就失去了生命的好处。我们来到人世间,从懂事的那一刻起,职责感就就应无时无刻在伴随我们,职责感促使我们堂堂正正做人、做事。

《西点精神》告诉我们学习是终生的事情。人就应活到老学到老,知识的海洋是浩瀚的,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但是是大海洋里的一滴水,所以虚心学习知识,把知识转化为力量,是我们做人务必具备的条件。

朋友们,在现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要想在岗位上站稳脚跟,就需要学习西点精神,这种精神给我们带来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默契配合,它会直接影响我们工作效率,让我们都来学习一点西点精神!让西点精神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鼓励我们不断地勇往直前。

工匠精神读后感900字:工匠精神读后感


当我翻开那一本用烫金色印刷字体一位名叫付守永大师写的工匠精神的时候,几乎是一气呵成看过了这一部著作,似乎它并不深奥,但中间的故事直入主题,顿时让我明白了许多。

我不仅仅在问自我,自我真的很迷茫,我们为什么工作,需要的是什么,一开始我个人觉得这不切实际,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人大部分都是自私的,有一句古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然而当我静下心从新翻阅这么书的时候,我才慢慢发现,这种精神是多么的高尚与执着。是的,这不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本书,这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信仰,一种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会催人奋进助人成长,直至造就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每一个乐观、健康、用心向上的人就应具备的一种精神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人有时候都是会累的,都会抱怨,工作忙,工作累,工作是受罪。都喜欢自由,喜欢家,因为在家觉得简单自在不受束缚,于是我们越是抱怨,越是觉得累。越是觉得这简直就是在受罪。从而我们会慢慢变的迟到早退偷懒服务态度不好等等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状况屡屡发生,然而我们就应问问自我,这是不付职责的。

只有员工将企业的事情当作自我的事业来做,将企业当作自我的家,才能够造就一个充满生机,具有活力的企业。

敬业会让你出类拔萃。不要满足于普普通通的工作表现,要做就要做得最好,你才能成为企业里不可或缺的人物。超越平庸,选取完善。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一生追求的格言。有无数人因为养成了轻视工作、马马虎虎的习惯,以及对待工作敷衍了事的态度,终致一生处于社会底层,不能出人头地。你工作的质量往往会决定你生活的质量。

我深刻领会到,使自我由浮躁变为脚踏实地,由随波逐流,循规蹈矩变为用心主动工作,真正把热爱企业、热爱岗位、全心全意履行岗位职责落在实处。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有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工作,才能在自我的领域里出类拔萃,这也是敬业精神的直接表现。不论你的工资是高还是低,你都就应持续这种良好的工作作风。

其实工作就是一种修行,在修炼的道路上我们就应披荆斩剌,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冷讽热嘲,使自我变的强大。

用心做事是一种人生原则,它能使自我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出色。用心做事是对工作强烈的职责感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态度决定一切。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的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

长征精神读后感


长征精神读后感


70多年前的长征不是一个遥远的故事,她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和辉煌精神,仍是我们事业鲜活的灵魂。第1,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大力弘扬长征中的实事求是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红军之所以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受失败,主要原因是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他们死板地把书本上的一套搬到革命苏区,在反“围剿”中不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抛弃过去几次反“围剿”中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方针,而实行军事冒险主义的方针,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导致革命根据地日益缩小,军力、民力、物力消耗巨大,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因此,长征要取得胜利,首先必须要发扬实事求是精神,结束“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长征开始后,广大红军的干部和战士从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屡屡失利中逐步认识到,违背实事求是的精神、排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是红军不断失利的主要原因,不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红军就无法摆脱困境。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正确指导思想,结束了教条主义者的错误指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冲破教条、实事求是的思想勇气。正是因为发扬了实事求是的精神,红军才克服重重困难,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二)在长征过程中,随着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形成,随着党的主要领导人思想认识的转变,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在党的决策中体现。关于长征落脚点的选择,就是最好的证明。当发现预想目的地的环境、条件和敌情不适宜建立根据地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拘泥于已定方案,及时调整、修改计划,从实际情况出发,重新选择、寻找适宜红军生存和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革命的落脚点。经过多次改变,党最后选定陕北为落脚点。这样,粉碎了蒋介石一次次“围歼”的计划,摆脱了一次次的危险,避免了损失;最后建立了领导全国革命斗争发展的战略基地,形成有利于革命发展的战略态势。长征之初,由于党内“左”倾领导者实行机械教条的军事路线,致使红军遭受惨重损失,几乎陷入绝境。遵义会议后,红军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指挥下,重新确立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正确的军事路线,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一转变的发生过程,实质上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战胜教条主义的过程。
(三)长征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使中国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伟大的长征精神,则是长征留给我们的伟大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弘扬长征中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自觉摒弃狭隘落后的思维定势,真正根据当代中国的实际制定和实施路线、方针和政策。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新长征”。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既面临着需要紧紧抓住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需要认真对待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条件下,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才能不断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把握“新长征”的进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当前,坚持实事求是,关键是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进一步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作能力,抓住发展机遇,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长征精神读后感》长征精神读后感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