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学士诗酒傲王侯》读后感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卢学士诗酒傲王侯》读后感》,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卢学士诗酒傲王侯》读后感

我很喜欢这篇小说,因为读完它给我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虽然有点长但并不难读,情节衔接也很紧凑,每一个情节都是有它存在的意义的。

小说开篇用很长的篇幅叙写了卢柟家宅的精致景色,以及他的名士傲气、文人才气和潇洒纵情的性格,为小说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正是因为卢柟的这种放荡不羁,才会使他一步步走向牢狱之灾。

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接着以汪县令数次预赴卢柟的游园酒会而不得,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每一次的爽约都是有理由的,令人不禁惋惜却又觉得情有可原,前面几次爽约使得小说具有渐进的结构,累积到最后一次便自然地引向了矛盾的顶点,以一句通报之人误传的绝早就来作为导火线,继而使卢柟认为汪岑又要爽约,戏弄自己。

于是怒火攻心,喝个酩酊大醉不省人事,待到汪岑前来时那还有什么酒宴,只剩杯盘狼藉和一个醉汉在园中,这又形成了汪县令对卢柟的误会,两种误会相互对冲,也没有解释的机会,而卢柟又自有傲骨,醒来之后不但没有担忧,反而怪自己没有关好门,好让知县吃个闭门羹,由此可看出其傲视权贵的气骨,也体现出他有些恃才傲物的嚣张,这在之后公堂之上的反抗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而我最喜欢的情节还是最后陆光祖与卢柟相交继而将他救出的情节,虽然知道这是此类小说惯用的伎俩,但又有谁不喜欢大团圆结局呢,而且又是充满着正义的,感人的甚至带着点文人诗意的逆转。

在经历十余年的牢狱生活后,即使是傲骨铮铮的卢柟也已放弃了出狱的想法,却被新上任的郑光祖救出,两人趣味相投,惺惺相惜,从卢柟上门谢恩的情节便可看出这一点,卢柟不会送金钱而贬低了郑光祖的一番好意,郑光祖也没有怪罪卢柟长揖不拜,还奉为上座,表现出自己希望与其相交的一番诚意,文人之间的默契便是如此,委婉有礼却具有温润的感人力量,这也是我读这篇小说所汲取到的正能量。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泰戈尔诗读后感


泰戈尔诗读后感范文一

天空中没有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这寡独的黄昏,幕着雾与雨,在我的心的孤寂里,感觉到它的叹息

如水一般清澈,如月一般朦胧,如海一般辽阔,如天一般高远,如夜一般深邃。这就是泰戈尔的诗。喜欢泰戈尔的诗,清新自然,干净空灵。每一篇,每一句,每一字,都是那么干净,那么深邃。

在泰戈尔眼里,一片沧桑的落叶,一抹夕阳的余晖,一朵轻巧的白云,都显得那么的和谐 ,那么地有诗意,他的眼睛的明亮的,他的心灵是纯净的。读泰戈尔的诗,读到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读到的是至清至纯的灵魂。在这喧嚣迷离、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泰戈尔的诗更如一泓清泉,流进人们的心里,洗净心灵的浮尘。

现代的社会,物欲横流,纸醉金迷,越来越多低俗、没有内涵的书泛滥在人们的生活中,阅读在某些时候已成为一种消遣的方式,一种娱乐的方式,甚至是一种快餐文化,而书中的内涵却往往被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的生活挡在了人们的心灵之外。没有雨水滋润的河流会干涸,没有清泉滋润的心灵也会干枯。有些人在学海之中苦苦挣扎,有些人在商场上摸爬滚打,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历经岁月的沧桑,心总会感到疲惫,甚至会找不到真正的自己。而就是在这种时候,阅读泰戈尔的诗,让一股宁静流入心里,洗净心灵的浮尘,让心变得明澈,才会有足够的定力去适应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也才能够在喧嚣浮华中把握好自己的方向。

泰戈尔优美清新的文笔令人折服,但隐藏在绚烂文字背后的则是他面对生活的态度。他有一颗真善美的心,不然怎能写出清新的诗句?他的心中充满了阳光,所以他的诗是明亮的。而在当今世界,心中充满阳光的又有多少?心中充满阳光,才能用明亮的眼睛去看世界,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了。生活中,太多的错过,而一旦错过,将会永远地失去。所以,不要等到错过之后才后悔,应该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微笑、每一次感动;哪怕是每一次失败,都应该好好珍惜。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是一段唯美的旅途,用绚烂的画笔尽情地抒写,让生命充满酸甜苦辣,开出幸福美丽的花。而当生命终结时,亦不需要太多的眷恋,因为曾经灿烂过,便是无悔,如秋叶一般静静地飘向大地。

读泰戈尔,读的是心灵。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洗净心灵的浮尘,才能用一颗明亮的心去拥抱世界,才能拥有强有力的翅膀去翱翔蓝天。

泰戈尔诗读后感范文二

这些早已熟稔的文字,和那广为流传的诗句,就像一杯杯的香茗,品上一口便久久萦绕在心头。读了《泰戈尔诗选》,仿佛带我们走近泰戈尔,他的精神是那般深邃,那般丰赡,又那么细腻,一章章诗篇,或小巧玲珑,或灿烂辉宏。泰戈尔用他的哲学和世界给了世人许多智慧,许多启迪。 轻轻地翻,闲闲地逡巡。蓦然间,便会有一篇篇地美文闯入你的眼帘。

第一次读完他的诗篇,我陷入了迷茫之中,拿起书来,感到内心砰砰直跳,便敢紧将它放下。可又不知怎的,心里头却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打开它去一读方休,走近他,去欣赏大师的风采。洗尽铅华的《吉檀迦利》、抒情浪漫的《园丁集》,精致达理的《流萤集》,哲理智慧的《飞鸟集》,审视生命的《死亡之翼》泰戈尔将这些清新的、隽永的财富奉献在我们面前,不含半点的杂质。

那是一个植根于印度哲学思潮,成长在印度文学的海洋又徘徊在印度艺术的月华之中,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诗人的肺腑之言。是泰戈尔对生活的认识,对宇宙的思考,对生命的遐想在这些诗中发现了一种极其普通的情感,使人想起在我们生活着的烦恼之中、在城市的喧嚣之中,在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尖叫之中,以及广告的漩涡之中常常被忽视的许许多多东西

毒蛇/处处吐出剧毒的气息,/讲的是温文尔雅的和平,/听起来活像是嘲弄。/因此,在我去世之前,/让我对各处正在准备/向恶魔作战的人们,/致以我生平最后的敬礼。---- 泰戈尔这样写着,他笔峰犀利,讽刺尖刻而辛辣地砰击了在中欧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希物勒。全诗慷慨激昂,包含了爱国主义的深切情怀以及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诗人反法西斯,反帝国主义的,反殖民统治的正义感。他遇见到二战的即将到来,追求和平与光明,热情鼓舞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这是泰戈尔作品金刚怒目的一面。 当然诗人也有自己光风霁月的一面,

你爱怎么说他说怎么说吧,可是我倒知道我的孩子的弱点的。 我爱他,并不因为他好,而是因为他是我的幼稚的孩子。 当我非惩罚他不可的时候,他就变得越发是我的一部分了。 当我使他流泪的时候,我的心和他一同哭泣。 它多么地贴近你我的生活。天下哪一位父亲,哪一位母亲不这般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当一位父亲或一位母亲责罚孩子的时候,最难过的就是他们自己,因为孩子就是父母的心头肉啊! 也许,我们不能理解那些研究泰戈尔诗作的学者们所提示的思想梵我合一,我与非我合一,和协与协调,看看上文的两首诗作吧,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有一颗平常心,与这些富有韵律的抒情小诗,与作者心与心,零距离地来沟通,来接触。那些广袤的智慧语句,无论光风霁月的,亦或是金刚怒目的,好像一首首宛转动听的小夜曲,又好似山涧的溪水潺潺。它们涵养了人生的哲理,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譬喻精湛,排比凝炼,意境悠远,回味无穷

泰戈尔的诗,没有普希金的雄健壮阔,没有海湿的甜蜜梦幻,没有拜伦的气悍心魂,也没有雪莱的浪漫如风。他的诗是优美的画,无声无息,水乳交融。他艺术的魅力和思想的广阔,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境界。作为诗人,同时又是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的泰戈尔。他的每一首诗,都燃放着炽热的精神火花,照亮读者的心。让世俗世界中,这些奔波与功利、名望,甚至被嫉妒与金钱附身了的人们,心臻得以触脱和净化。光风霁月,金刚怒目,泰戈尔的诗篇如春潮泻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虽然诗人的一身经历了许多坎坷与痛楚,但他的哲学和思想是光辉的,是快乐的,是博爱的。常常品茗泰戈尔的诗,走近泰戈尔,我们会更智慧。心里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读完《泰戈尔诗选》,受益非浅!

顾城的诗读后感900字:顾城的诗读后感


朦胧诗在诗人顾城的手上,已到达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有时如水清澈,有时似云无垠,但当一切寂静无声,反复阅读它,便会读出其中最真挚、最富有哲理的东西。

读到《自信》时,是期末考试的前一周。寒风嗖嗖地吹着,透进围巾的缝隙,使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这像是在告诉我期末考试,将会像潮涌般袭来并无声覆盖。而我的数学也将会卷进这场风暴中。这摆在眼前的事实,让我的情绪一落千丈。我翻开了《顾城诗选》,明白只有这些小诗才能让我抛开烦恼。

第一次读到《自信》时,还不是个性理解,但当再一次读时,便有了自我的体会。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小男孩,他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用自我的努力获得了成功,骄傲的在前面走着,面带微笑。而另一个与他长得一模一样,但却是虚幻的,他皱着眉头,像是要哭了,这个是他的命运。多么形象的一首诗,简洁但又富有真理。

是啊!人的命运是要靠自我掌握的,正如英国丁尼生所说的:人就是人,是他命运的主人。我们不能盲目的相信宿命,认为一切都是天注定的,更不能去相信那些算命先生,看所谓的手相、面相。如果他们真的会算命,为何不去为自我算一卦呢?又为何依然坐在街头等待生意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反省、去思考吗?

雨果说过:当命运递给我一个酸的柠檬时,让我们设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柠檬汁。是的,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在他们刚出生时,就像是拥有了一幅新的画卷,这画卷也就是他们的人生路程,至于最后是暗淡无光,还是绚丽多彩,就看他们自我是怎样涂写的了。所谓:是燕雀,是鸿鹄,就在一念之间。

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我觉得现代社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是男是女,是贫穷或富有,是白种人,黄钟人或黑种人,都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美国黑人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凭着自我的努力和自信,掌握了自我的命运,打破了美国黑人当总统候选人的纪录,创造了自我的奇迹。过去的社会由于严重的种族歧视,黑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地位卑贱,但此刻,事实证明,只要愿意付出努力,敢于掌握自我的命运,就能成功。

我突然想到了我自我,在我的数学成绩频频创造新的纪录时,我想到的不是努力去克服它,而是想用我的强科去弥补我不高的数学成绩。这种听天由命的学习态度是我总分被拉下的主要原因。我开始庆幸我此刻明白了这一点,虽然时光不多了,还剩下一周,但我相信只要我肯去努力,肯去改变现实,就必须会有进步。

冬天的阳光是温暖的,柔和的,像是逆境中的一丝期望,启示人们不要放下,前面就是光明手中的《顾城诗选》被撒满了阳光,我忍不住再读了一遍,感谢它在我迷惘时给予我一条通往成功的路。

顾城的诗读后感1600字:顾城的诗读后感


读顾城的诗歌总是让人感到一种挑战想象力的快意,因为他笔下的世界是与我们所在的世界完全不一样的童话世界,是一泓透明的心之湖泊倒映出的天上的虹影,让你在五彩斑斓之间忘记了现实。他的诗里,所有的令人欲解不得又欲罢不能的奇幻活泼的想象,并非诗人刻意为之的技巧,事实上,真正的诗人是拒绝技巧的,诗人所描述的是用眼睛触摸本真的感觉,他只是在记录,而不是在创造。

换句话说,诗不是他灵感的产品,诗是对面飞来的精灵,她可能来自丛林,可能来自溪水,可能来自蝴蝶轻轻舞动的翅膀,可能来自神秘的时光深处。

《许多时光,像烟》这一首诗,也会就会唤醒我们的这种奇妙的感觉。时光,以及与时光相关的往事,当我们站在某一个地方蓦然回首的时候,常常能有烟波浩渺之感。秦观的《满庭芳》中有多少蓬莱往事,回首处,烟霭纷纷。斜阳外,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之句,不知令多少时光里的浪子为之唏嘘不已。

西沉的落日,万点的归鸦,无语东流的水,藏在大山里的小村,一切都被朦胧的烟霭中轻轻地裹着,仿佛是一幅以追忆逝水年华为主题的水墨,让人想来就有无涯的落寞。

而与这种落寞紧紧地绾结在一齐的,就是时光。时光是永恒的,但是与往事相关的时光又是飘忽不定的。而我们生活的每一分钟又都在变成往事,这就是我们的命运,每一刻都生活在烟云笼罩之中。

许多烟从花草中出发,小红眼睛们胜利地亮着这一句就让我们见到一幅诗人独对火堆的剪影。夜色降临,一堆火轻轻地燃起,那些温和的火苗里,袅袅的白烟静静地升腾。在诗人的眼中,那闪闪烁烁的火苗,就是烟的眼睛。诗人反复地叹惋有些晚了,因为那些美丽的火苗,都要变成美丽的图案,烛光中精致的水瓶,火将要熄灭了,我们也就应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火将熄未熄的时候,那柴草上闪烁的火星有着另外的一种摄人心魄的美感。

这种美不是静止的镜像,但诗人却用精致的水瓶这一个比喻将其传神地描绘了出来。那将而那袅袅地升腾的白色的烟雾,如花一样覆盖下来,随之而来的是第二天的黎明。而昨日所发生的一切,已经成了为与烟有关的记忆。昨日是什么?有着子弹击中铜盘的响亮的声音,有明亮的火光,也有着与甜蜜有关的狂欢。

这些,在这天都只是留下了一些必将沉入港口的碎片。有点晚了,我们又一次听到了诗人的叹息,因为在时光里,很多的东西都已经成为无法拯救的旧事,那以前如此真实的一切,包括感情与理想,包括成功与失败,都已经变成时光里的尘埃。这天,悬浮在梦想之上的这天,必将是另外的情形。

与昨夜相关的时光,已经像随风漂走的烟的花朵一样消失了,带走的还有诗人无法挽留旧梦的叹息。但是,对于生命来说,光是一条永远流淌的溪流,已经走了千年之久,而且还将永远的行走下去。既然如此,拥有光的人们,还有必要为昨夜的逝去而叹息吗?青葱的岁月,金色的年华。

如烟的往事,清晰的今日。生命中有太多的色彩令我们不忍割舍。正如我们在童年的夏天里,赤脚行走在水里的清凉,或者在狂暴的风雨里骑着自行车疯狂地奔驰和放歌。正如年轻时候和心爱的姑娘所牵手走过的绿荫,共同拥有的月色,以及无数次的误会与眼泪,还有无言相对的身影。

这都是我们在昨夜燃起的火光,然而其实即使在火苗最美丽最温暖的时候,让人忘记时光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奢望过,它能一向伴我们走过如此富有诗意的长夜,我们只是看着空中绽放的烟的花朵,祈祷着,能在黎明后的某一个时候,拥有一个有你的梦。

我们已经成熟了。有时候想来,成熟真是一个让人感到苍凉的词语,当你说自我成熟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把自我完全交给了现实。我们能够用各种各样的美丽而又庄重的词语包装它,比如善良、职责、忠诚等,我们一任自我被现实的水磨平自我的棱角,一任自我逐渐地适应各式的面具,自如地扮演各样的主角。

生活里不再有看星星的情绪,我们只是在有的时候,看着镜子里不再年轻的面容,看着渐已萧疏的头发,心里悄悄地掠过一丝的凄凉。因为,那我们不曾在意的风,已经把我们送进了秋季。应对这个我们不喜欢的世界,逃离的冲动似乎也不复存在。

我们以前是那只小蝌蚪,想着终生都能够生活在水中,想着会像一条鱼那样活泼泼地活着,但是时光却让我们变成了青蛙,这个世界不是给蝌蚪准备的,它存在的唯一的命运就是,长大,就是,失去自我,变成另外的一副丑陋的身躯,以完全不一样的方式活下去。直到最后。在稻香里歌唱的时候,还会想起那个梦吗?

也许真的,有点晚了。但是,当整个世界的阳光都照在我的身上,我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那天晚上,烟的形状。

顾城的诗读后感300字:顾城的诗读后感


顾城,也算是个伟大诗人了,但是他却和很多伟人一样,自我拿着生命的花瓶,摔在了地上。

他的诗集第一篇,我最喜欢,孩子与母亲,母亲和孩子,孩子犯了错,母亲从不手软,孩子有困难,母亲从不袖手旁观,这首诗,那么轻盈、乐观。但是我完全想象不到,他却杀了自我的妻子,自我又自杀身亡。也许他事业受挫,也许是不受关注,更也许是没能摆脱阴影,但是,他为什么不能把他诗中乐观开朗的精神带到生活中,这样一颗文学明星也许就不会熄灭,继续放射明亮的光芒,照亮黑暗的人间。

再想想我们自我,我们也许也没有把自我写东西的情感,真用在生活中,伟大永远是口头禅,文章中写得惊天地、泣鬼神的感情生活却很难做到,何不从此刻开始,打开心扉,吸取自我所产生的精华,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兵演练,所有人都做个伟大的人。

顾城的诗读后感2000字:顾城的诗读后感


初次接触顾城的诗是因为他的那首《一代人》,当中的句子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打那以后我便明白有这样一位朦胧诗人。浏览过顾城先生的许多照片时,我略感惊讶,他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脚改成的帽子。依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了他的思想。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世界总会蒙上一层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俱来的。一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正是这样一位如荷花一般诗人,让我感到他就像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有着自我非比寻常的灵魂。《顾城诗集》中当我阅读《顾城诗集》之时,我依旧十分钟爱《一代人》,并非因为我听到的最多,也并非因为它最有名,短短的两句诗将黑暗与光明对立统一在了一齐,十分潇洒地跨越了这之中棘手的樊篱,黑不是色彩,没有了光的反射便是黑,带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而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正是一种叛逆,一种反抗,是一代人渴求吸收一切光明的象征。从中我也看到了顾城澄澈的内心,这是他的自我阐释,经历了十年浩劫他用诗歌道出了一代青年人坚定的内心。我相信,能够写出如此诗句的诗人定会拥有一颗无比向往光明的心。我愈发认为,他的高洁,与生俱来,由内而外。

而当我读到《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时候,便想到形容他的那句话: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虽然很矫情,却又很妥帖。

诗中这句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描述了他的一生,正是任由自我的想法,固执地编制自我的梦,这是顾城的执着,也是顾城的魅力。在纷繁、肮脏的成人世界里,诗人情愿闭上眼,世界就与我无关了。他甘愿守住的是自我心中的世界,他要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污染的远方出发。这让我想到年少的自我,也固执地这样想过。此刻也会偶尔想一想,但大多数,也只是偶尔。没有办法,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至少此刻还没有办法去守住自我编织的小世界。

我能够从他诗中感受到他丰富而温柔的内心。很多时候,他的诗让我感到他就像是一个孤单而又笨拙的小孩,正是这样一颗心让他写出了不一样于别人的诗句。不论是《野草》中略带寂寞的无名小花,又或是《远和近》中因为感情而苍凉的心思,还是《结束》中悲壮的被上帝藏进浓雾的砍残的月亮,都看得到他如同晶石般在不断低吟,呐喊的心。

就算扣上手中书本,也扣不上和诗句一同律动着的我的心。

我以前写过篇名为《麻雀》的作文,老师在评语中写到颇有些顾城的味道,那是我第一次好奇顾城是谁。之后读到了《一代人》、《远和近》才算真的与顾城的诗有了接触。但大多都是朦胧诗。

透过查阅资料,我发现顾城并不单单创作朦胧诗。所以在那里我更想说说朦胧诗外的顾城与顾城本身。

在《走了一万一千里路》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存在于我记忆之外的顾城。

这是一本用来纪念的书。每首诗旁都影印着顾城手抄的诗稿,上方还会有些他随性画下的图案,许多诗后都附上了顾城姐姐的注解,或是校正词句,亦或是描述弟弟写作时的情绪、背景,这些都很好地勾勒出了记忆的味道。

这本新的诗集带给我的是另一个顾城,一个写着古体诗和寓言叙事诗的顾城。他的不少古体诗会让人惊讶,才高凌天庭,狂歌万世行。自嫌天地小,却到山海空。词若清泉酒,命如黄花消。尘世葬千回,诗魂总轻飘。。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同李白一般的飘逸与洒脱。仔细看来,发现写作时光大多在他少年时,开始超多写朦胧诗后,古体诗变得少了,也依然断断续续地写着,味道却和他晚期的现代诗一样,有一种澄清的悟性。

书后半部的寓言诗,诗写得十分生动,想象丰富又鞭辟入里。在手抄诗集的扉页上有这样一段话,讽刺多有点荒诞,于一时一事,及至真荒诞,便成大讽刺,已不是对某些不存在的事,而是对存在本身了。有人说这话说得很透彻,用在他自我的寓言诗上是再恰当但是了。而我到此刻依旧是似懂非懂。

顾城认为诗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天国的门,去表现纯净的美。这种诗观,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现实世界的不可弥合的分裂,不和谐的痛苦将在诗观中得到解决,以实现人的心灵的绝对自由。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他要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悲凉又崇高,崇高又圣洁。一语洞悉了大世界的斑驳,用孩子般的梦想诉说这一切大概比成人的呐喊更具震撼。北岛呼喊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顾城却在执著的画着笨拙的自由,他让小河快乐,让长满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爱。他没有诅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进诗中,就像一场暴风雨后,一切都十分平静,世间甚至没有一星半点的尘埃飘动,受了洗礼般变得干净,心也不染风尘。在物欲横流的人寰世界里,会出现一个十分无辜的小孩,便是顾城。

我很长一段时光无法理解顾城最终杀妻后又自尽的行为,我父亲说正是顾城到末了也没有看透人情与世故,才没有舒婷一样的超然与恬淡。此刻想来顾城大概是看透了的,但最终也无法理解,妥协。正是看透了,所以黑暗更加黑暗,正是因为与生俱来的高洁才更加憎恶丑恶吧,终究是无法容忍了,于是有了精神分裂的结局。这样的顾城变,脆弱的内心一触即发,而做出了最后令人诧异的行为,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

对于顾城最后的做法,虽然我不明白自我的理解对不对,但无论如何我都不能认同。这样的高洁过于极端,过于偏执,而导致最后精神上的分裂。虽然是因为心中所向往的,编织的世界过于干净纯洁,而应对世俗的心里落差也就越大。顾城的结局就像海子的卧轨自杀一样,让人万分遗憾。

《朱自清说诗》读后感



朱自清先生自称“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其实教学和创作倒占去了他大半光阴;加上散文名动天下,“娱乐”不免压过主业。陕西师大推出的这个选本收录朱先生关于古代诗歌赏析的若干文字,虽有挂一漏万之嫌,但选的都是佳篇,再配以精美插图,倒可管窥出朱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卓越建树。

去年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一纸风行,书名何以袭用杜工部《秋兴八首》,揣测其用意倒也一度成为当时各大报纸副刊的热点。这回在朱先生的《诗多义举例》中找见一个透辟的解释:“杜甫《秋兴》诗之三‘五陵衣马自轻肥’,虽出《论语》,总合其语,乃范云‘裘马悉轻肥’。《论语·雍也》篇‘乘肥马,衣轻裘’,指公西赤的‘富’而言;范云句见于《赠张徐州谡》诗,却指的张徐州的贵盛,与原义小异。杜甫似乎不但受他句法影响;他这首诗上句云,‘同学少年多不贱’,原来他用‘衣马轻肥’也是形容贵盛的。改‘裘’‘马’为‘衣’‘马’,却是他有意求变化。至于这两句诗的用意,看来是以同学少年的得意反衬出自己的迂拙来。”朱先生非常注重语言分析,“有人想,一分析,诗便没有了,其实不然”,“诗也是可以分析的。只有分析,才可以得到透彻的了解”。上述对“裘”“马”“衣”“马”的爬梳,正是一例,本书选录的文字,大多是这一中西合璧、以语言分析解诗的典范。

以朱先生占有材料之广,研究之精透,现在人有他一半,大概早就动手洋洋洒洒的诗歌史了;但是朱先生没有,材料的疏证、作家的行年考索,作品笺释……他坚持“从小处入手”,和他的性情笃厚一般,其行文总是平稳妥帖,不矜才使气,无惊世奇谈,但每每从小处见大气象,从波澜不惊中得到精凿不移的真知创见。因此,这是一本“小”书,挥洒的却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