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十一五发展总结与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

为了符合公司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这时候就可以来给自己做一份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可以对将要进行的工作进行步骤预测,制定出更完善的方案。写工作计划时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县十一五发展总结与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一、“十一五”发展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立足于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艰苦创业、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的发展路子。初步建成了林、糖、电、矿支柱产业体系,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找准方向,打牢基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新阶段。过去的五年是××城乡建设投资规模、发展速度、变化显着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各项工作,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期间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全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依法按规、配套完善、稳步推进的大好局面。

(一)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启动建立以总体规划为主体、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业专项规划为保障的三层规划体系。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批准实施县城江东片区、大寨、响水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五年来实施了管网建设、道路建设、绿化建设、供水建设、设施建设、河道整治工程,城市道路、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停车场、公厕、广场、公园、路灯等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全县的小集镇建设不断完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永平、正兴、民乐、××为次中心,其他乡镇为三级中心的小城镇结构体系。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6.8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32.4%,城市规模增长迅速,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37.2平方米,建成道路总长为28.27千米,县城绿化面积达14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6%。

1、“三分建、七分管”。近年来,我县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为载体,理顺机制,强化执法,不间断开展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城市特别是城区主次街道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从总体上看,城市管理的问题还不少。比如市容市貌容易反复,长效管理不落实;管理盲区、背街小巷脏乱差依然存在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在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上下功夫,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城区特别是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定地段、定人员、定时间、定责任,形成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布局合理、覆盖城郊的管理网络,做到违章行为及时处理,街头垃圾及时清除,环境面貌不断改观。

2、强化保障。为加强管理,协调,公安、工商、卫生、交警、运政等职能部门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与城管部门责任共担、联合执法、集中整治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城市建设要投入,城市管理也要投入的理念,切实加大对城市管理的投入,提高城市管理维护费标准,改善城管部门工作条件。推进改革。坚持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加快城市公共服务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市政管护、环卫作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推进管干分离、管养分离、作业放开,通过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促进管理重心下移。

3、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城镇建设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县城和重点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改革步伐,形成结构合理、配套完善、功能明确、发展协调的县域城镇发展格局,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人口、资金、资源的聚集。二是以规划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政策为导向,以工业化推进现代化,以城市化合理组织城镇体系规划结构,把县域建设成为城镇布局合理,职能分工明确,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地区。

(二)规划原则

一是整体效益原则,处理好全县城镇发展矛盾,调整好城镇布局与产业结构,尤其处理好城镇间的功能协调问题。二是优势互补原则,加强城镇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安排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的浪费,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投入总量,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未来的各种潜在发展留有余地。

(三)发展目标

“一带”--依托威远江两岸的平坦地势,配合两岸主要沿江联系道路的建设引导城市沿威远江南下逐步发展,形成城市主要威远江城市景观带。

“两轴”--一是以东西向的森林大道,振兴路,人民路为基础、以公共服务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主轴;二是以威远江两岸沿江绿地为基础的开放型生态景观轴。

“四园”--是指规划的四座大型公园,芒果山公园、佛迹公园、民族公园和滨江公园,体现××县城独有的人文地理特色。

“六组团”--组团以地形地貌和主要道路进行分隔,各组团在功能上各有侧重,其中生活居住组团有四个:旧城生活居住组团、江东生活居住组团、江北生活居住组团、江南生活居住组团,工业组团两个:东巴工业组团、纸厂工业组团。(四)规划重要指标

(五)分步实施方案

4、20xx年完成城镇人口聚集增加40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1%,建成区面积达7.4平方公里。

FWR816.cOM精选推荐

市粮食行业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发展规划


市粮食行业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促进粮食经济全面发展提高的重要时期,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加强对“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工作的指导,确定全市粮食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市粮食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粮食局的要求,系统回顾全市“十一五”期间粮食工作,结合我市粮食流通实际,特编制市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我市粮食行业“十一五”末期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十一五”末期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现状

我市是四川省粮食主产区,常年粮食播种面积450万亩,粮食总产156万吨,在全省21个市州中排列第13位,人均粮食产量416公斤,人均消费粮食405公斤。常年粮食收购约22万吨,粮食商品率14%。20xx年,全市粮食购进22.25万吨,销售23.21万吨,年末库存粮食19.39万吨。我市酿酒及工业用粮、饲料用粮比重偏大,已由粮食生产量与消费量基本平衡向需要市外调入平衡市内消费过渡。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已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利设施建设滞后、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我市粮食供需在相当长时期内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供应安全将面临挑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出现“三个减少一个增加”。一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我市现有耕地220余万亩,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家基本建设用地增加、农民进城务工致耕地撂荒、退耕还林及城乡建设用地扩大、耕地粮田退化等因素的影响,耕地面积将逐年减少。二是粮食产量逐年减少。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紧缺,靠天吃饭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和种植业的影响,粮食产量正逐年减少。三是粮食购销量逐年减少。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粮食购销主体多元化,国家粮食购销网点减少,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办证户数仅占全社会办证户数的4%,粮食购销量逐年减少。四是粮食需求总量连年增加。自然人口的增加和转化用粮的增加,使粮食需求总量连年增加,产需缺口呈加大态势。

2、粮食储备体系薄弱。一是地方粮食应急储备规模小。目前,我市市级粮食储备2万吨,县级粮食储备0.9万吨,与国家政策和市政府粮食应急预案要求存在差距。二是粮食收储设施分散、规模小。我市有遍布各乡镇的粮食收购网点140余个,但主要是老式平房仓,功能单一,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粮食物流的需要。三是仓储基础设施老化,配置差。目前全市总仓容50.5万吨,其中1998年以前修建的仓容34万吨,占总仓容的67.3%。一些乡镇粮管所(点)储粮基础设施老化,部分储粮库点,包括粮食储备企业的仓房维修改造滞后,设施设备缺乏、不配套。

3、粮油加工体系建设滞后。一是粮油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市场份额低,品牌影响力不强,辐射范围小。我市创立了12个优特粮油品牌,拥有5个国家无公害产品,但市场份额占有率低,在省内外大、中城市难觅踪影。二是粮油加工设施落后,科技水平低,粮油精、深加工力度、广度不够,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三是粮油加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企业尚未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品牌战略意识不强,营销模式落后,加之科研人才少,自主创新能力差,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粮油产业化经营规模小,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原料来源“第一车间”——粮油产业化基地的建设,优质、专用、绿色粮油生产基地规模小。五是粮食专业合作组织结构松散,粮油企业组织生产形式不当,订单合同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订单履约率低,商品率低,农户缺乏法律及诚信意识。

4、粮食检验设施设备不足。市粮食质量监测站作为国家粮食局授权的国家粮食质量监测机构,检验场所面积不足,功能分区不规范,设备设施急需升级换代。全市区、县仅蓬溪和射洪建有粮食质量监测站,且专业技术人员较少,设备设施陈旧,难以全面开展工作。国有及控股粮食收储企业和加工、饲料等粮食转化企业虽具备基本的粮油质量检验能力,但设备设施老化,检验能力较差。

5、

市粮食行业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发展规划第2页

粮食应急体系和粮食预警信息系统不完善。全市尚未形成统一的粮食应急设施体系,库存规模极小,技术装备落后,应急储备时间短,粮油应急保障能力弱,粮食应急压力较大。粮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还未全面建立,粮食信息服务系统硬件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从事粮食信息服务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和市场分析人员十分匮乏。

6、现代粮食物流体系重大项目进程不快。十一五”期间,我市重点打造省内除成都外的次级交通枢纽,交通区位优势日益突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有利于确保川渝地区粮食安全和发挥粮食宏观调控作用。但由于缺乏中、省、市政策资金扶持和现有资产处置变现政策不配套,现代粮食物流体系重大项目建设推进缓慢,特别是我市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支撑项目——“川渝粮食物流中心”建设面临极大的资金压力。

(三)我市粮食行业发展趋势

1、粮食生产、消费、流通环节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市粮食年总产基本保持在150万吨左右,总需求180多万吨,产需缺口达30万吨以上。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市粮食物流节点建设将初具规模,粮食中转和饲料、酿酒、加工等转化用粮将大幅增加,需求总量呈刚性增长,特别是品种结构性需求矛盾进一步加剧,粮食产需缺口将达50万吨以上。预计到2020年,全市城镇常住人口将超过200万人,按粮食应急调控预案城镇人口3个月需求计算,常年需储备粮食8.4万吨,加上转化用粮和以为节点的中转粮,我市的粮食流通量将达到140万吨。因此,建立高效、快速、节省成本和费用的粮食散流通设施体系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2、粮食储备体系的发展趋势。建立和完善粮食储备、中转体系是“十二五”期间我市粮食工作的重要内容。购置优良的仓储设施,重点新建一批现代化的粮食收购、储备仓容,扩大粮食仓容规模。加强仓房维修,投入资金对仓房的防潮、密闭、门窗、隔热、用电线路等方面进行维修和改造,深入开展科学储粮规范化活动,积极探索、创新和应用科学储粮技术,确保储粮安全。

3、粮油加工体系发展趋势。引进有实力和发展前景的加工企业,提高我市粮油精深加工的综合利用能力,延长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着重发展稻谷、小麦、油菜、玉米、红薯等粮油精深加工产业,并利用其附产物带动我市饲料产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道路。力争把我市打造成为粮油加工、饲料生产基地,推动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粮食生产,助农增收。创建名优品牌,保障营养、卫生、安全粮油产品的供应,满足人们膳食结构调整和变化的需求。

4、粮食交易市场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次级交通枢纽和辐射范围广的区位优势,把“川渝粮食物流中心”和“射洪粮食物流园”建设成为市、县两级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载体和平台。同时,引进在粮食主产区有实力的粮食电子交易市场来我市建立分公司,建立汇集仓储、运输、金融、质检等多种服务功能的先进电子商务平台,主要从事组织粮食拍卖交易,期货、现货交易,资金结算服务等商务活动,逐步把我市打造成为连接产区和销区的重要粮食物流节点,在确保川渝两地乃至我国西部地区的粮食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5、粮食检验检测体系发展趋势。着力建设区域性国家粮食检验检测体系,大力推进市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改扩建项目,促进我市和周边地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市级粮食质量检化验中心和县级质量监测站,在市辖区和各县建立粮食监督检验站,配置完善相应的检化验设施设备。

6、粮食应急体系与粮食检测预警信息系统发展趋势。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粮食应急供应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保障有效供给,确保地区粮食安全成为粮食应急体系与粮食检测预警信息系统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建立健全粮食应急供应网络体系,增设应急供应网点,培育应急加工、储备企业;加强粮食应急设施建设,与粮食检测预警信息系统相辅相成,建成反应灵敏、快捷迅速的信息系统。二是加大应急储备粮油仓库气密性、隔热性改善等仓储设施的投资,推广绿色、“三低”等科学储粮方法,保管好应急储备粮油,满足应急之需。

7、现代粮食物流及配送体系发展趋势。整合低效、闲置资产,按照仓储、运输、市场、加工、信息“五位一体”的要求,投资兴建集粮食仓储、中转、烘干整理、配送、精深加工、现货交易、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川渝粮食物流中心”和“射洪粮食物流园”两大项目,以两大项目为基础,重点培育我市专业配套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和短途汽车散运集并优势,在中、短途粮食直达运输中代替铁路运输,变省际间长途包粮运输为多运输工具散运无缝化连接,节约粮食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二、我市粮食行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树立“大流通”、“大市场”、“大粮食”观念,积极参与“平安”建设。深入贯彻粮食法律法规,增强粮食调控手段、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促进粮食行业发展,着力构筑全市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努力使成为区域性粮食集散基地,确保我市粮食安全,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保障作用。

(二)“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

努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积极推广优质、专用粮油种植,逐步形成优质粮油产业带,确保粮食有效供给;确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方储备粮规模,保持合理粮食储备水平;加快发展以散装、散卸、散存和散运为特征的“四散化”粮食现代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

1、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严格执行国家种粮直接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保护和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种粮两个积极性。建立健全我市粮食储备制度、粮食宏观调控和应急预警机制,确保粮食有效供给。

2、发展粮油产业化经营。以“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目标,优化粮油生产配置,调整种植结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优质专用水稻、“双低”和“双高”油菜、优质专用玉米等粮食品种为重点,大力发展订单粮油,通过示范带动,在全市建立优质、专用粮油产业带。以粮油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打破我市农业发展瓶颈。

3、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在各县(区)围绕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交通干道建设以粮食购销、仓储和物流配送为中心的储备体系,在全市重新集中布局一批优良的仓储设施,重点新建一批现代化的粮食收购、储备仓容,扩大粮食仓容规模;加强仓房维修和仓储队伍业务培训,提高科学储粮水平,确保各级储备粮全部达到“一符三专四落实”和“四无”的要求,做到储得进、调得出、用得上,把打造成为四川省重要的粮食储备基地。

4、培育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围绕市城区和射洪县建设集粮油仓储、加工、检验、电子信息和“四散化”为一体的“川渝粮食物流中心”和“射洪粮食物流园”两大粮食物流项目。着力整合粮食购销、仓储、批发、配送、加工等环节的物流资源,引进规模化、专业化的三方粮食物流企业,建立企业的电子交易等物流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网络化。

5、加强全社会粮食行业管理。认真履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的职能职责,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实施有效的行业管理;加强依法行政,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加强粮食流通统计工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数据。

三、我市粮食行业“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

(一)粮食储备体系建设主要任务

一是整合分散在全市的粮食仓容资源,在全市重新布局不同等级的储备粮库点,逐步淘汰仓龄40年以上仓容,新建现代化仓容40万吨。二是新建食用植物油储备油罐4万吨。三是新建日处理粮食200吨的烘干设施12套。四是加强仓房维修改造,维修、改造分布在全市的粮食收购点仓容10万吨。五是在全市新建、推广农户科学储粮装具5万个。

(二)粮油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主要任务

进一步完善全市粮食检验检测机构,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扩展服务领域。把粮食质量监督检验站建成国家区域级水平的粮油检化验中心,并以此为平台,在各区、县新建相应的粮油检化验站,通过优化结构,组织创新,构成新型的管理机制,形成梯次配置、布局合理的市、县、骨干企业三级粮食流通检验检测体系。

(三)粮食批发市场及电子商务建设主要任务

新建1个连接我国粮食主产区、横跨川渝地区、辐射中国西部地区的粮食电子交易市场,并以此为平台,建成以现货、期货交易为主的辐射川渝地区的粮食批发市场。新建1个辐射我市及周边县、市的区域性二级粮食批发市场。

(四)粮食应急体系建设主要任务

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的粮食应急供应网络体系,“十二五”期间,达到应急供应网点20个、应急加工企业16个、应急储备企业14个。加强应急设施和粮食检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粮食应急供应能力。

(五)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主要任务

在市内新建1个集粮食中转、仓储、烘干整理、配送、精深加工、现货交易、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专业配套的大型现代粮食物流项目,并争取纳入国家在四川省的现代粮食物流节点项目。在射洪县新建1个集粮油储存、加工、中转、配送等为一体的市级现代化粮食物流节点项目。

(六)粮食加工体系建设主要任务

一是做大做强民营企业。扩大现有12家民营粮油加工企业规模,引进日产200吨面粉、150吨大米、20吨干面的加工厂各2家;引导企业争创“无公害产品”、“绿色环保产品”、“有机食品”、“国家知名品牌”等称号,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发展优质粮油产业带。在蓬溪县、安居区的20个乡镇建立优质、专用水稻产业带70万亩,力争订单量达20万吨;在蓬溪县、大英县、安居区的15个乡镇建立优质、专用油菜产业带70万亩,力争订单量达10万吨;在大英县、船山区、安居区的22个乡镇建立优质蛋白饲用玉米基地30万亩,订单量6万吨;在蓬溪县的14个乡镇发展优质高油、高淀粉玉米20万亩,订单量5万吨;在射洪县、安居区建立优质小麦产业带30万亩,订单量9万吨。

四、我市粮食行业“十二五”规划布局及有关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在全市规划建设仓储、物流、检验、农户科学储粮等粮食流通基础设施项目共17个,测算总投114690万元(其中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建设800万元)。

(一)粮食仓储设施布局及建设项目

在全市环境良好、无污染源的地段规划新建粮食储备仓容40万吨、油罐4万吨、烘干设施12套、粮食批发及电子交易市场2个等设施,维修改造仓房10万吨。规划项目测算总投资42790万元,要求具备抗击百年不遇洪灾的能力。

1、粮食储备仓容、油罐和烘干设施建设项目:在全市新建粮食储备仓容40万吨、油罐4万吨,配套烘干设施12套。其中:船山区新建仓容9万吨、油罐2万吨、烘干设施3套,安居区新建仓容6万吨、油罐0.5万吨、烘干设施2套;蓬溪县新建仓容10万吨、油罐0.5万吨,烘干设施3套;射洪县新建仓容7万吨、油罐0.5万吨,烘干设施2套;大英县新建仓容8万吨、油罐0.5万吨,烘干设施2套。规划建设项目如下:

(1)船山区(含川渝粮食物流中心)

①四川仁里国家粮食储备库迁建项目:项目占地面积70亩,测算投资5340万元。新建粮食储备仓容6万吨、油罐1万吨以及配套的谷物冷却、输送、整理等设施,其中配套粮食烘干设施1套。该项目是我市城区实施“退城进郊”的重点项目。

②四川国家粮食储备库扩建项目:项目占地面积20亩,测算投资3080万元。扩建粮食储备仓容3万吨、油罐1万吨,配套谷物冷却、输送、烘干、整理等设施,其中配套粮食烘干设施2套。

(2)安居区

安居区粮食储备中心项目:是我市粮食主产区域规划的重点物流项目。项目占地100亩,测算投资5180万元。新建粮食储备仓容6万吨、油罐0.5万吨,配套粮食整理、烘干、输送、检测、粮情测控、通风等设施,其中建设粮食烘干设施2套。

(3)蓬溪县

①四川蓬溪国家粮食储备库迁扩建项目:项目占地145亩,测算投资6840万元。新建粮食储备仓容8万吨、油罐0.5万吨,配套输送、整理、烘干等设施,其中配套粮食烘干设施2套。

②四川任隆省粮食储备库扩建项目:项目占地面积15亩,测算投资1390万元。扩建粮食储备仓容2万吨,配套的输送、整理、烘干等设施,其中配套粮食烘干设施1套。
(4)射洪县(含射洪粮食物流园)

四川射洪国家粮食储备库迁扩建项目:项目占地面积100亩,测算投资5780万元。新建粮食储备仓容7万吨、油罐0.5万吨,配套谷物冷却、输送、整理、烘干等设施,其中配套粮食烘干设施2套。

(5)大英县

四川大英省粮食储备库迁扩建项目:项目占地160亩,测算投资6980万元。新建粮食储备仓容8万吨、油罐0.5万吨,配套输送、整理、烘干等设施,其中配套粮食烘干设施2套。

2、仓房维修改造项目:主要针对全市粮食收购网点仓房进行维修改造,共10万吨,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市直的船山区、安居区5万吨,测算投资600万元;蓬溪县3万吨,测算投资360万元;大英县2万吨,测算投资240万元。

3、粮食批发及电子交易市场建设项目:在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船山区新建辐射川渝地区的省级粮食批发市场1个;在射洪县新建辐射川中地区的市级粮食批发市场1个。总投资7000万元。

(1)船山区“川渝粮食物流中心”粮食批发交易市场项目:项目占地面积50亩,总投资5800万元。建设砖混框架结构的二层室内交易厅和配送房,包括原粮、成品粮、成品油现货和其它农副产品现货交易区、配送区等,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投资4000万元;建设粮食电子交易市场和粮油信息等商务中心,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投资1800万元。

(2)“射洪粮食物流园”粮食批发市场项目:项目占地面积10亩,规划投资1200万元。主要建设粮油交易(现货、期货、电子商务、产业化订单)、货物中转、仓储配送、烘干整理、资金结算、粮食质检、办公为一体的射洪粮油批发市场,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

(二)粮食检化验体系布局及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市级粮食质量检化验中心一个,县级粮食质量监测站三个,测算投资3000万元。

1、市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改扩建项目:新征土地2亩,测算投资1500万元。在国家粮食局授权的四川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的基础上,改建实验场所1600平方米,扩建原粮卫生污染预警与监测体系,新建污染粮食回收处理站。

四川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的新建项目建设是我市和周边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区域性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体系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我市粮食质量卫生的预警、监测、应急和处理能力,确保粮油及其制成品质量安全。同时,也是我市大型粮食物流支撑项目“川渝粮食物流中心”功能配套项目之一。

2、粮食监督检验站项目:在市直辖区、蓬溪、大英、射洪县建立粮食监督检验站,建筑面积分别达到500平方米以上,配置相应的检化验设施设备,测算投资1500万元。

(三)农户科学储粮装具布局及建设项目

总投资2100万元,在全市推广农户科学储粮装具5万个。其中:船山、安居区共2万个,蓬溪县、射洪县、大英县各1万个。

(四)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布局及建设项目

在市城区集中建设粮食应急供应配送中心站1个、零售供应网点3个;在各区县分别建设1个粮食应急供应站。测算总投资800万元。

1、市城区粮食应急供应配送中心站项目(与市军粮供应一并建设):项目占地3亩,规划投资400万元。新建集粮油经营、配送库1个,包括仓容3000吨、油罐50吨、经营门市部100平方米,达到日经营粮油5吨、配送粮油60吨的规模;在市城区布局建设便民粮食供应网点门市部3个,面积500平方米。

2、各区县分别建设1个粮食应急供应站:共5个,规划总投资400万元。分别建设300平方米的粮食应急供应门市部1个(含军粮供应),并配置相应的运输工具。

(五)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布局及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在全市布局建设现代粮食物流重点项目两个,测算总投资66000万元。

1、打造全国在川的现代粮食物流节点项目:在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船山区,新建全国在四川省的现代粮食物流节点项目,同时也是我市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支撑项目。

“川渝粮食物流中心”:该项目占地面积330亩,总投资3.6亿元。是集粮食中转、仓储、烘干整理、配送、精深加工、现货交易、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专业配套的大型现代粮食物流项目。主要建设粮油储备和中转区、加工区、交易配送区、综合服务区等四大功能区,达到年粮食储备6万吨、油脂储备1万吨、中转60万吨、销售30万吨和精深加工粮油40万吨的能力。

2、市级现代粮食物流节点建设项目:依托“川渝粮食物流中心”现代粮食物流支撑项目在射洪县建设市级现代粮食物流节点项目。

“射洪粮食物流园”:该项目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总投资3亿元。是集粮油储存、加工、中转、配送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粮食物流园区。主要建设粮食储备仓容、油罐、粮油精深加工和交易市场。达到年储备粮食7万吨、油脂0.5万吨、交易20万吨、加工10万吨的能力。

3、县(区)级粮食储备、配送中心建设:以新建现代化粮食储备库为平台,以“川渝粮食物流中心”和“射洪粮食物流园”两个现代粮食物流项目为核心,分别在蓬溪县、大英县、安居区建设县(区)级的集粮食储备、配送功能现代化的粮食储备中心,形成辐射全市的粮食物流配送体系。

五、“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一)将“川渝粮食物流中心”建设纳入全国在川重要物流节点项目和全省重要物流节点项目

“川渝粮食物流中心”项目选址市船山区金家沟火车站,项目总用地331.25亩,总投资3.6亿元。项目建设周期三年(20xx年--20xx年),是“十一五”续建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

1、粮食储备和中转库区。新建储备仓容6万吨、中转仓容1.6万吨、油罐10000吨,建日处理200吨的粮食烘干专用设施6套。

2、粮油精深加工区。主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现代化的粮油食品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40万吨。

3、粮油交易配送区。建设3.8万平方米的室内交易厅和配送房,包括原粮、成品粮、成品油现货和其它农副产品现货交易区、配送区等。

4、综合配套服务区。主要建设2.3万平方米粮食电子交易市场和粮油信息等商务中心;建设员工倒班楼、综合服务楼等配套服务设施1.5万平方米。

截止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7300万元,建成食用植物油储备油罐4500吨;项目第一期3.6万吨粮食储备仓容完成基础浇筑,1.6万吨中转仓容完成主体施工;完成园区内部分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市场交易配送区3号楼已开工建设。

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形成粮食储备、整理、加工、检验、销售、配送的完整产业链。拥有年粮食储备6万吨、中转60万吨、销售30万吨和精深加工粮油40万吨的能力。

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充分发挥交通枢纽和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优势,有利于把打造成为成渝两个特大城市的重要农副产品供应和集散基地,有利于保障和川渝两地乃至我国西部地区的粮食及其制成品供应和粮食安全,将成为支撑川渝两地粮食物流的重要节点和交易活跃的商贸集散地。

(二)“射洪粮食物流园”项目

射洪县“射洪粮食物流园”项目位于射洪县城南美丰工业园王爷庙工业集中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总投资3亿元。首期开工10个项目,占地226亩,投资2.90亿元,建设周期3年(20xx年--20xx年),是“十一五”期间续建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新建粮食储备仓容7万吨、油罐0.5万吨;新建粮油交易市场,年交易粮食规模20万吨;引进粮油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10万吨。

截止目前,“射洪粮食物流园”已完成投资7700万元,新建成射洪国家粮食储备库一期仓容3.6万吨,并投入使用;引进粮油精深加工企业6个,年加工能力达到7万吨。

(三)蓬溪县、大英县粮食仓储改扩建项目

20xx--20xx年对蓬溪任隆省粮食储备库实行“改扩建”,将任隆省国家粮库所辖的蓬南分库进行资产置换,投资600-800万元在任隆主库区扩建标准仓容1万吨,总仓容达到2.5万吨以上,争取中央储备粮承储资格;20xx年--20xx年,在大英蓬莱省粮食储备库新建2.5万吨仓容,预计投资2500万元,计划征地100亩,按照国家统一的新式建仓标准新建现代化仓容,购置必须的仓储设备、设施,以及附属设施。

(四)安居区改建储备库项目

将安居区域的2万吨粮库拆迁至安居工业园,新建3万吨储备仓容。

六、我市粮食行业“十二五”规划的政策措施

(一)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一是培育和做强市场主体。加强粮食流通网络建设,大力培育一批粮食流通优势企业。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公司制改造,搞活职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收入分配制度。三是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财务管理体系。坚持依法理财,建立财务收支题算管理制度,努力增收节支,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加强财务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四是认真落实粮食工作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负责制。争取党政政策支持,争取发改、财政、银行的通力合作。

(二)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一是千方百计确保我市粮食自给,保持粮食供求“紧平衡”。二是贯彻国家对种粮农民的价格保护政策和种粮直补政策,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三是完善粮食储备体系,保证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四是建立健全粮食安全预警体系,保障粮食应急供应。五是完善粮食市场价格监测直报制度,形成覆盖全市的粮食宏观调控市场信息监测直报体系。六是搞好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和分析工作,为宏观调控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

(三)依法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一是加强粮食法制建设,建立良好的粮食、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工作协调机制。二是加强粮食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推行粮食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三是建立健市、县(区)粮食行政执法监督体系,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四是推进“五五”普法教育,建立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培训和考试制度,采取多种学法、普法形式,促进粮食系统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四)大力推进粮油产业化经营。一是发展优质专用粮油。科学布局粮油生产基地,形成优质专用产业带,发展“订单”粮油。二是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生产规模大、市场前景好、发展后劲强的龙头企业,打造粮油精深加工“航空母舰”。三是推动粮油精深加工。采取措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粮油产业化经营向质量和效益型转变。四是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培育壮大粮油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订单粮油稳定发展。五是拓展粮油产品市场。加快乡村粮油超市和连锁店建设,开展面向农村、方便农民的服务业务,搞活农村流通工作。

(五)建设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一是重点打造“川渝粮食物流中心”和“射洪粮食物流园”两大粮食物流项目,积极争取中、省项目资金,促进项目尽快建成。二是加强现代粮食物流节点建设,积极推进粮食物流“四散化”,建立面向川渝乃至中国西部地区的粮食交易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三是整合粮食物流中的各个环节,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功能齐全的第三方粮食物流企业。四是健全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完善批发市场的功能,发挥粮食批发市场对粮食宏观调控的基础作用,加强物流配送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五是发展社会化粮食储运体系,面向全社会提供粮食、食品仓储和技术服务。推进“农户科学储粮工程”,降低粮食产后损失和农户储粮损失。

(六)完善粮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一是完善粮油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合理布局粮食质检机构,完善粮食质检机构的基础设施。二是加强粮食检验检测队伍建设,加强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的检验检测技术研究和粮油产品质量评价技术研究。三是配合质检、工商部门最大限度地预防、减轻和消除食品安全危害与风险,防止重特大粮油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动员粮油加工经营企业产销更多的放心粮油,让适销对路的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

(七)实施人才“兴粮”战略。一是加强干部人事工作制度建设。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选好用好干部,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主要内容的干部评价体系,完善干部监督机制。二是完善培训教育体系。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和培训工作的管理协调,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学习,改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学习时间不少于10天,接受继续教育面达90%以上;强化企业自主培训功能。三是重视粮食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兴粮”战略。开展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

(八)开展粮食行业安全生产。一是“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行业安全生产死亡人数和重伤人数,实现市政府下达的控制目标,重大事故逐年下降,一般性事故逐年减少。二是完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立强有力的安全生产工作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机制,把安全生产纳入单位的综合考核目标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严格实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三是构建粮食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实行安全生产全过程的监督,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九)加强粮食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干部职工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建设,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全行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三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敢于迎接各种挑战,经受住任何考验。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大力弘扬为民务实、创新奋进、清正廉洁的作风,树立和保持全市粮食行业的良好形象。

个人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自我剖析
我从1992年工作至今已有20个年头了。在工作中兢兢业业,认真钻研教材,对小学语文一至五年级的教材比较了解。班级管理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积累了一些经验。做什么事都想弄个明白,自己比较独立。但由于对自己缺少信心,不敢放手去做。也因自己一头扎进学生的作业批改里,而缺少对教学的反思。课堂教学的小舟在茫茫的大海里随波逐流,没有明确的方向,航行得比较累。
二、自我规划
1、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升师德修养,积极投身教育科研的改革与实践,不断探求、感悟、反思,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争取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学习、知识储备,提升自我,做学习型教师,做一个社会、学校、家长、学生满意的人民教师。
(1)认真研究教材:正确把握《大纲》精神,领会教学意图和教育目标。深入研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特点、学生特点,结合班级学生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2)科学备课:根据学校的要求,认真及时的备课、上课。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对课堂进行深度的反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3)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对教学的成败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忽然产生的灵感和好的教学方法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
wwang_cn">(4)通过5年的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
(5)认真听取意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
(6)认真记录教学过程的点滴感受、理性思考,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表述或发表。
2、研修方式
(1)听从学校安排,参加研修活动。
(2)经常上人教论坛、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各种网站阅读教案设计、教学点评、教学随笔等各种文章和教育视频。也自主订阅杂志,图书馆借阅各种图书,网上数字图书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理念。
(3)平时多和同事交流教学心得,从而来提高我的课堂教学。
3、附录:20xx年度个人研修计划
公开课:校级公开课1节。
听课:完成学校规定的听课任务。
阅读:杂志《小学语文教师》、《书声琅琅的三年级》、《薛瑞萍读教育理论》、人教论坛及其他教育网页。
反思以及科研、论文: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校级课题一个(综地2),综地2论文一篇,语文论文一篇。
管理水平及能力:按《教师职业道德》、学校规定、wwang_cn">根据自己二十年的工作经历来管理班级,尽可能使班级无责任事故,班风好,学风好。

县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县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文章标题:县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根据县计委编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全县畜牧业发展形势和自身特点,在经过相关部门之间的不断沟通、认真调研、分析、讨论、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畜牧业工作回顾
(一)“十五”计划完成情况
----畜产品总量大幅增加,畜牧业成为我县重要经济增长点。我县“十五”期末计划存栏42.5万头只,实际存栏40.68万头(只),完成95.7。其中牛计划存栏2.9万头只,实际存栏2.78万头只,完成96;绵羊计划存栏32.02万头只,实际存栏32.14万头只,完成102;山羊计划存栏3.27万头只,实际存栏4.2万头只,完成128;猪计划存栏3万头只,实际存栏0.4万头只,完成13。农区计划存栏16万头只,实际存栏14.4万头只,完成90,牧区计划存栏26.5万头只,实际完成26.22万头只,完成99,肉类年总产量计划6100吨,实际完成7404吨,完成121,奶产量计划6562吨,实际完成8198吨,完成125,毛产量计划930吨,实际完成740吨,完成80。20xx年末,牧民人均收入达2986元。“十五”期间,我县牧民定居率100,牧民全部实现定居半定居。

----牲畜品种改良取得明显成效。加大了黄牛改良工作力度,坚持冷配和良种公牛牵引交配相结合。目前,全县牛存栏为2.78万头,良种率53%。农区母牛改良配种率达90%以上。冷配黄牛平均受胎率80%以上。05年全县改良牛5950头,完成计划101;使用冻精8925粒,消耗液氮2100升;落实参配公牛370头,其中牧区新引进新疆褐牛种公牛15头,去势土杂种公牛1585头。

狠抓细毛羊品种改良工作。建立健全细毛羊品种改良工作制度;从严把关,引进优势种畜;加强小畜配种,重视科学选配;狠抓鉴定淘汰,发挥良种优势;认真做好疫病防治,提高生产性能;大力宣传推进细毛羊核心群的现代化管理,实现细毛羊产业的“两高一优”(即:高产、高效、优质)的战略目标。依托新疆“萨帕乐”品牌将我县优质细毛羊集中起来到南京羊毛市场进行拍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绵羊通过引进肉毛兼用羊杂交,肉的单产有了一定的提高。

----动物防疫体系、疫情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县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把动物防疫工作纳入政府行为,形成了以畜牧兽医部门为主体,全社会支持参与的防疫机制。通过动物防疫监测站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强了动物防疫网络建设,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动物防疫水平进一步提高,保持了县内无重大疫情发生的良好局面。

----以草原生态保护为主的畜牧业项目建设稳步进行,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十五”期间,是我县争取和实施畜牧业项目较多的一个时期,先后完成和启动实施了以天然草原保护、退牧还草项目工程、世行贷款项目、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等大型畜牧业建设项目,总投资2710万元。通过项目建设,全县新增围栏改良的天然草场面积达144万亩,占全县草场总面积的23.2%。新增定居牧民98户,使全县牧民1164户牧全部实现定居半定居。配套设施日趋完善,牧民定居点共建住房面积13.5万平方米,人均15平方米;全县累计打机井24眼,修引水渠91千米,架高压线155千米,修路350千米,修桥53座,药浴池29座;定居点"三通、四有、五配套"工程中,通水100、通电92、通路100;住房、棚圈、草料地分别为100、100、100;文化室、商店、卫生所服务体系和学校分别为80、100、100、100和95。定居点实现草料地从1995年的1.9万亩增加到20xx年的4.87万亩,户均32亩。县乡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和器械装备不断完善,交通、通讯、自动化办公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二)情况分析

从十五计划指标总体完成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牲畜品种改良力度不够,从而影响了畜产品的品质、市场价格和农牧民的人均收入。

2、牲畜存栏量的递增受到天然草原载畜量的限制,目前已普遍出现超载放牧现象。要想使人均收入不断增加,必须在牲畜品质上多下功夫,增加出栏率和商品率。

3、草原畜牧基础设施是影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目前情况来看,牧区畜牧业仍旧以数量型发展为主,而且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信息闭塞,交通困难,超载放牧现象十分严重,草场纠纷连连不断。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工草料地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牧区人畜卫生饮水问题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4、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合理调整。牧区坚持以草定畜的方针,进一步加大牲畜改良力度,在提高牲畜品质上多下功夫;农区要坚持以小换大,在规模养殖上下功夫。要发展现代畜牧业,走农牧互补,以农促牧,农牧结合的

县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第2页

发展道路。

5、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和法制建设,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有利于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十一五”规划思路和目标

“十一五”规划是我们迈向新世纪的第二个五年规划,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总体要求,继续把发展作为主题,把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体制改革、实施科教兴国这三个最重要的战略支撑和关键环节,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指导思想及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县党委十一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促进温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进步,更上一个新台阶。注重统筹兼顾,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产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同时,抓住西部大开发为机遇,立足资源,开拓市场,依靠科技,发挥优势,狠抓流通,实现增收。畜牧业发展实行“以种促养、农牧结合,提高效益”的方针,继续坚持草原畜牧业和农区城郊畜牧业并举的方针,紧紧围绕畜牧业增产、畜产品增值、农牧民增收,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三个突破”和畜牧兽医草原基础设施建设。三个重点是: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牧民定居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农区畜牧业,三个突破是:黄牛改良、畜产品产业化和推广科学饲养(饲草料加工利用)。

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市场为向导,改革为动力,走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牧结合,加强基地建设,健全服务体系,着力形成“两高一优”(高产、高效、优质)畜牧业,努力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畜群周转,使简单数量畜牧业转变为质量效益型畜牧业,从而提高畜牧业产值和农牧民人均收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重点抓好品种改良,优化结构,实现冷季舍饲,暖季放牧,科学饲养管理.

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优化品质,提高效益,推进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要继续坚持草原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并举的方针,强化农牧结合,重点发展农区畜牧业。同时,通过国家项目支持,大兴退牧还草工程,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为加快温泉县的畜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发展方向

畜牧业是经济的重要支柱,必须坚持农牧并举的方针,逐步把低产、低效益的畜牧业改造为优质高效的现代化畜牧业,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和畜产品数量质量。下大力气推进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认真处理好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真正做到依靠内涵挖潜力,依托生态求发展,使我县畜牧业经营方式由简单粗放型向规模集约型转变。

(三)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县牧民基本实现小康,牧民定居建设全面完成,并得到巩固完善和整体配套。实行以草定畜、依法治草、加强草原防火、保护草地生态环境,改良天然草场200万亩、建设人工草场2万亩;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牧民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引进和推广畜牧兽医草原新技术、新成果,羊以中国美利奴(新疆型)细毛羊、肉羊并举为主,细羊毛以“萨帕乐”品牌为依托;牛以荷斯坦牛、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改良当地土种牛为主。“十一五”期间,把呼和托哈种畜场和昆得仑牧场建成种公羊、细毛羊培育基地,把塔秀乡建成优质牛基地,把博格达尔镇孟克牧场和塔秀乡建成牦牛生产基地,把哈日布呼镇、安格里格乡、查干屯格乡建成肉羊和牛肉基地。在全县范围内,加强和巩固牧区定居点“三通、四有、五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着重解决好牧民抗震安居生活条件。加强对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科技服务水平,扩大畜禽养殖规模,不断建立和大力发展养殖村、养殖小区、养殖大户(专业户)。同时通过“世行贷款—畜牧业综合发展项目”不断引进技术先进的牧业机械,增加畜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投入。“十一五”末,我县至少要稳定15万只优质细毛羊,牛的良种率达到85以上,母畜比例达到68%以上,出栏率达69以上,肉产量达8500吨,羊毛产量达1000吨,山羊绒产量达9000公斤,奶产量11000吨。畜牧业产值将达到农业总产值的49。

大力发展农区养殖业,把农区牧业摆在与草原牧业同等的位置来抓。同时要优化品质,以发展大畜为主,塔秀乡要走在全县的前列,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并稳步推进和发展特色养殖业,以此作为农区养殖业的重点来抓。

到2020年,畜牧业总产值比20xx年翻一番,占大农业产值的53%,农牧民收入中52%来自畜牧业。

三、“十一五”期间我县畜牧业重点投资建设项目

(一)牧民定居及饲草料基地配套建设项目

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的要求完善牧民定居及饲草料基地配套建设,使牧民定居工程发挥综合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冷季牲畜的补饲和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牧民定居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提高牧民生活质量。配套完善现已开发的4.8万亩牧民草料基地,同时新开发2万亩草料基地,使全县划分给牧民的草料基地全部得到开发利用,保障牧区越冬牲畜畜均0.5亩草料地。总投资800万元,建设期20xx-20xx年。

(二)牧区水利设施配套建设

加大牧区水利设施建设,修建机井5座,防渗渠300公里,实现牧区人畜饮水安全。总投资20xx万元,建设期20xx-20xx年。

(三)退牧还草工程项目

继续实施温泉县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建设总面积200万亩,人工草料地3万亩,改良草地40万亩。总投资25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0xx万元,地方配套500万元。建设期20xx-20xx年。

(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

重点改善基层畜牧三站办公设施建设。修缮房屋,更新设施,增加实验室设备,配备专用交通工具,配套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县乡畜牧业信息联网,对牲畜存栏、改良、防疫、出售等情况逐步实现微机网络化管理。“十一五”内分期完成建设,8个乡镇站总投资5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40万元,地方配套60万元。建设期20xx-20xx年。

(五)30万只肉毛兼用羊生产基地建设(其中优质细毛羊15万只)

以牧区为重点,大力发展肉毛兼用羊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年内羊肉产量由现在的2800吨增加到3400吨。以呼和托哈种畜场、昆得仑牧场、塔秀乡、扎勒木特乡为重点,将人工授精、羊毛生产科学化管理、塑棚暖圈、冬羔生产、羔羊早期补饲百日出栏、两年三胎、绵羊疫病防治、饲草料加工、饲料添加剂等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建立多胎商品肉用羊生产体系,大力提高肉毛单产,提高养羊效益。同时,以呼和托哈种场细毛羊基地为基础,建设超细型细毛羊示范基地。组建超细型(毛细度70支以上)细毛羊核心群,通过应用现代生物育种措施,使核心群内个体单产细羊毛由现在的4公斤提高到4.5公斤,平均净毛率由58提高到62,66支以上的细毛占细羊毛比例由40提高到60%-70,并繁育生产优质种公羊,促进全县细毛羊的发展。项目总投资400万元,建设期20xx-20xx年。

(六)1.5万头肉牛、奶牛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其中优质高产奶牛1万头)

通过应用冷配改良、胚胎移植、经济杂交、改善饲养管理等措施,提高奶产量和肉产量。项目建成后,全县日产鲜奶(上市)量由目前的3吨增加到5吨以上。年出栏肉牛由目前的1万头增加到1.5万头以上。年产牛肉由现在的1200吨增加到1600吨。农区以荷斯坦牛和西门塔尔牛为主,全县建立10个千头牛养殖专业示范村(其中,奶牛养殖专业村8个)和标准化家庭养牛场100座(育肥牛20头以上,奶牛5头以上);建立良种牛繁育基地和牛胚胎移植中心。改造建设标准化棚圈3000座;完善建设冷配改良服务站(点)45座;推广小型家庭用饲草料加工机械1000套,大型自走式青贮收割机10台;推广家庭挤奶设备50套,建立标准化挤奶站8座。项目总投资900万元,建设期20xx-20xx年。

(七)牧区牧道建设

努力实现牧区道路全面贯通,维修建设年久失修牧道,修建必要的引水渠、过水路面、桥函,累计建设牧道200公里。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建设期20xx-20xx年。

(八)草原防火项目建设

为预防草原火灾,建立防火物资库,贮备必要的救灾物资和设备。建库房4座450平方米,购置灭火器、农药喷雾器各20套、防护服、防护面具各100套,帐篷30顶,车辆(小车、大车、铲车等)3辆,贮备必要的防火基金。总投资380万元,建设期20xx-20xx年。

(九)畜牧兽医科技推广项目

大力推广先进的畜牧兽医科学技术,以科技培训、科技示范、组织现场观摩为主要方式进行。每年进行短期培训养殖户250户,5年累计培训1000户;每年下派专家技术人员下乡巡回宣讲培训,培训人员3000人次,5年累计达到1.5万人次之;每年组织一次现场观摩会,交流养殖经验;每年印发畜牧兽医相关科技手册10000份,5年累计50000份。总投资100万元,建设期20xx-20xx年。

(十)无公害绿色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建设项目

根据行政区划、牲畜放牧习惯和本县独特的自然屏障,建立温泉县无规定疫病保障区,为生产无公害、绿色畜产品打基础,以此推进温泉县畜牧业的发展。主要进行实验室建设、配置设备仪器和疫情监测车、培训技术人员、设置固定动物防疫检疫场所、监测站等建设,积极申报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总投资1000万元,建设期20xx-20xx年。

四、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及20xx年自治区、自治州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祖国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为机遇,强化宗旨和责任意识,加大畜牧业科技服务和投入,以高产、高效、优质为目标,努力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引导牧民在畜产品加工、草原生态旅游、保护草原生态和建设上多下功夫,不断提高牧民人均收入,实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之宏伟目标。

(一)加强对畜牧业的领导,凝聚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合力

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由县政府主管领导为首的“十一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步实施。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研究,科学分析,准确把握畜牧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因地制宜确定区域性畜牧业发展的长远战略。不断完善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畜牧业的氛围,协调各涉牧部门,在资金、物资、人才、技术、信息、流通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建立广泛的联系,密切配合,协同工作,促进畜牧业大发展。

(二)加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进程。

1、依法行政,切实抓好动物防疫工作。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始终把疫病防治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全面贯彻《动物防疫法》、《自治区动物防疫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认真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新政发[20xx]102号)、《关于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建议》(新政发[20xx]103号)、《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意见》(新政发[20xx]104号),按照“防疫先行、预防为主、依法治疫”的方针,切实抓好强制免疫,计划免疫率100,免疫标识佩戴率、建档率100。以检促防,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率100。严格检疫和淘汰处理布氏杆菌病和结核病牛,防止人畜感染。各乡镇场以及牲畜集中的村队,都要逐步建立规范的肉食品销售市场、活畜交易市场。“十一五”期间,县、乡(镇场)都要因地制宜建设牛羊定点屠宰场,博镇、哈镇要建立家禽定点屠宰场。确保县内无重大疫情发生。

2、加强疫情监测,完善应急机制,做好物资储备,确保对突发疫情的及时处理。进一步抓好县、乡镇场疫情监测网络建设,配套设施,完善制度,专人负责,保证及时准确按规定上报情况。“十一五”内,要配套完成县、乡动物疫情报告计算机网络建设,推动全县动物防疫工作信息化。同时要完善动物疫情防治应急机制,一旦发现疫情,能快速反应,对出现的疫情、疫点果断处置,尽快控制和扑灭疫情,将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20xx年到20xx年,着力于乡镇畜牧兽医站和村级防疫网络建设;20xx年到20xx年,基本完成乡镇畜牧兽医站和村级防疫网络建设,完成县级动物疫病控制与诊断中心建设,完成县级动物防疫物资储备库建设;20xx年加强巩固完善。

3、发挥天然屏障和地缘优势,积极争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要积极争取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进程,为生产无公害、绿色畜产品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现代畜牧业品种改良体系,大力推进畜禽良种化进程。

1、遵循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的原则确定牲畜品种改良的方向。选择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畜禽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加快发展。草原畜牧业要坚持牛羊为主的格局,积极发展新疆褐牛,重点发展肉羊、细毛羊,以提高产肉量和改善羊毛品质为主要目标,积极引进优质美利奴、陶赛特、巴什拜羊、罗马尼赫尔斯、杜波等种公羊进行选种选配和进行经济杂交,提高品质。细毛羊重点抓呼和托哈种畜场、昆得仑牧场、塔秀乡、扎勒木特乡,加强选种选配和选育工作,认真抓个体鉴定,建立健全档案。核心群90的生产母羊羊毛细度要达到66支以上,平均产毛量达到4.5公斤,平均体重达到45公斤。粗毛羊改良要以提高产肉量为主,改善羊毛品质,提高羊毛的商业利用价值,羊毛品质要达到半细毛、白色同质毛的标准。

农区畜牧业要大力发展养牛业,坚持肉乳并重的方向,大力发展肉用牛(安格斯牛),积极发展优质奶牛(荷斯坦牛)和乳肉兼用牛(西门塔尔牛)。通过本品种选育、经济杂交、提高科学饲养管理水平等措施提高养牛业经济效益。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发展养禽、养猪及特色养殖产业。

2、健全县、乡两级畜禽改良网络,完善良种繁育配套设施,加快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在良种繁育和推广中的应用。

3、加大对种畜禽的管理力度。依法加强对种畜禽的管理,保障种畜禽的质量。认真贯彻落实《种畜禽管理条例》实行分级管理。凡需从县外引进种畜禽的,必须经县畜牧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审核,并按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后,方可引进。对境内的种公羊、种公牛每年要进行一次普查鉴定,对合格种公畜发《种公畜使用证》,对不合格的公畜及时进行淘汰处置。对种禽场要加强监管,保证品种质量。建立种畜禽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4、科学规划布局,正确引导农牧民进行牲畜品种改良。通过畜牧事业服务机构或养殖协会的运作,积极培养和发展牲畜品种改良专业户,实行挂牌经营,有偿服务;公开标准,有序竞争;合同承诺,服务到户。采取人工授精、种公畜牵引交配、胚胎移植等多种形式对集中的、分散的畜群进行改良,为促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天然草原生态保护改良工作,加快牧区饲草饲料基地建设步伐,促进草原生态优化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1、依托项目,加强天然草原改良工作,加快牧区饲草饲料基地建设步伐,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把草原工作的战略目标由“经济”转为“生态经济社会”目标并重,生态优先。继续抓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建设项目和世行贷款畜牧业发展项目的实施和管理。通过合理使用项目资金,完善牧民定居饲草料基地配套建设。积极改革放牧制度。随着牧民定居草料基地的配套完善和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效益的发挥,牲畜饲草饲料的供给将从温饱型向营养型方面发展。因此,要根据草场的分布、牲畜的放牧特点和生产环节的衔接等方面,不失时机地正确引导牧民改革传统放牧习惯,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调整各类草场的放牧利用时间和季节,有计划地实行轮牧、休牧,使草原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坚持以草定畜,有计划地确定一定时期一定草场内牲畜放牧量。

2、完善草原虫鼠害预测预报防治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先进的治虫灭鼠技术,不断提高草原虫鼠害防治水平。进一步完善测报防治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大虫鼠害预警监测工作,摸清虫鼠害消长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规划和应急预案,加强政府行为,建立预警监测机制和物资保障机制,一旦出现重大虫鼠害情,保证能够做到指挥有力,处置得当,救灾物资有保障,应急队伍拉得出,用得上,及时将虫鼠害情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加大科学防治力度,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坚持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治虫灭鼠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大生物防治宣传力度,坚持地方补助为辅,积极引导群众自筹资金养鸡养鸭开展生物治虫工作,促进群防群治。建立人工鹰架、鹰墩,促进生物治鼠。

(五)加强畜牧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1、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建设,强化兽药、饲料监督工作,确保畜产品生产安全。

(1)建立健全兽医行政执法机构,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20xx]102号、103号、104号文件要求,将动物防疫机构按:行政管理机构;执法机构;技术支撑机构;兽医药品质量检测机构四类设立。将畜牧局更名为畜牧兽医局,增设兽医股,解决编制2人。组建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副科级)作为执法机构。县畜牧兽医站(副科极),归口县畜牧兽医局管理。乡畜牧兽医站挂牌动物防疫检疫站,为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的派出机构。乡畜牧兽医站管理实行“三权归县”,条块结合,双重管理。人员、业务、经费由县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其日常行政管理,形成指挥灵活,反应快捷,相对垂直的管理体系。设立村级动物防疫员,实行公开招聘、乡兽医站管理、持证上岗、年度考核、能进能出的制度,以自然村为单位配备1名防疫员(按村队牲畜存栏农区超过20xx头只,牧区超过3000头只标准设置),也可根据防疫工作需要增设或跨村设置。

20xx年要完成县级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支撑工作机构和乡畜牧兽医站编制核定工作。20xx年上半年完成县乡兽医工作机构调整改革和人员配置工作,并初步建成村级动物防疫网络和实行执业兽医制度。“十一五”期间,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将纳入县乡政府的基本建设投资项目计划(县乡投资100万元,通过自治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资金争取200万元)。

(2)建立畜禽类食品安全生产监测体系。认真贯彻《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在符合条件的乡镇建设绿色畜禽产品生产基地,从政策上予以扶持。动物防疫监督部门要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要求,加强执法监督职能、服务职能,切实抓好兽药、饲料监察、种畜禽管理、奶业管理。建立兽药、饲料和肉、奶、蛋等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负责对全县生产经营的兽药、饲料和肉、奶、蛋等畜禽产品检验检测,确保畜禽产品安全。

2、健全草原监督管理体系,完善草原防火网络,提高草原监督管理水平,促进草原畜牧业稳步发展。

(1)进一步加强草原监理机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草原行政执法水平。

(2)草原监理部门要继续抓好《草原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宣传贯彻,督促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好党在农村牧区的基本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集中力量,根据自治区有关要求,依法进一步做好草场使用权的确权和草原使用证的换证工作,切实把草原使用证发放到每户牧民手中,把草场承包五十年不变的制度真正落实到千家万户,让牧民吃上放心丸。大力支持牧民保护、使用和管理草原,使“谁承包,谁管理,谁使用,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得到完全体现,促进以草定畜,从根本上解决超载过牧的问题。

(3)积极督促有关乡镇场认真落实牲畜作价归户生产经营制度,有计划地将牲畜作价款逐步收回,切实把生产经营自主权交给牧民。认真治理整顿草原使用权随意调整和乱收费、越权收费现象,努力推进依法治草。

(4)多种途径解决退牧还草项目实施后牲畜需要的饲草饲料,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要帮助牧民按有关合同和政策收回开发承包到期的草料地种草种料。积极通过法律支持、行政干预、有关部门配合等措施督促乡镇场对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土地进行清理,把原来以“牧民饲草料基地”名义立项开发的土地归还给牧民种草种料,不能归还的,依法征收草场补偿费用于牧民饲草料基地建设。严厉禁止非农公司及个体经营户在草原上以任何理由开垦草原。

农区为发展养殖业而申请批准占有的草场,凡未直接用于养殖业的,要按有关规定收回。

(4)进一步完善草原防火预警体系,加强防火设施建设,确保草原防火工作万无一失。

(六)大力推广先进科学饲养管理模式,积极应用现代饲草饲料生产工艺,努力提高饲料报酬,不断增加畜牧业生产效益。

1、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畜禽日粮标准。通过实验室化验检测,对各种草料的营养成份及其含量、所含有害物质及其含量进行全面调查测定与分析后,根据畜禽的品种、性别、年龄、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结合饲草饲料的品质,制定科学的日粮标准。

2、因地制宜推广多种有效的饲养模式。草原畜牧业与农区畜牧业要有机结合,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牧区牛羊要坚持以放牧为主,冬春季适当补饲为辅,补饲阶段推广“放牧(牧草) 秸秆(苜蓿干草) 混合饲料”的日粮模式。农区牛羊要坚持舍饲圈养,积极推广“秸杆 苜蓿干草 玉米(青贮) 混合饲料”的模式。对于集约化育肥牛羊的专业户,特别是奶牛养殖大户,要大力推广先进的全混日粮技术(TMR)。对于猪禽,要大力推广全价日粮。

3、积极引导农牧民围绕畜牧业发展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以玉米、苜蓿、复播玉米为主的多种饲草饲料种植面积,尽快形成合理的粮食、经济作物、饲草饲料的“三元”种植结构,保证草料的多样性供给。

4、积极应用现代饲草料生产加工技术,努力提高饲草料报酬。牛羊养殖户及家庭牧场要大力推广玉米全株青贮、玉米秸秆青贮、微贮以及各种草秆的青贮和半干青贮。积极培育饲草料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引入先进的设备技术,开发种子、草捆、草粉颗粒及脱毒棉籽饼、菜籽饼等系列产品。

(七)大力扶持优势畜牧业品牌建设。

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疆内外畜产品加工企业投资建厂,扩大畜禽养殖规模,形成“基地+企业”产业模式,力争用3-5年的时间,创建无公害牛羊肉、牦牛产品、皮革品牌各1个,巩固“萨帕乐”牌细毛羊品牌地位。全面提升畜产品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

(八)积极抓好畜牧业科技培训和科技示范,不断提高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

1、把畜牧业科技培训工作作为促进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列入每年工作计划,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2、加大对基层畜牧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力度。加快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解决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整体业务素质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的问题。

3、认真选拔,切实做好村队畜牧技术人员的培训。保证全县92个村队都有1名农牧民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促进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建设。

4、抓好典型示范,大力扶持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是广大农户中率先采用新技术的代表,要处理好科技示范户与广大农户的关系,牢牢抓住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这个核心予以重点扶持。通过上门指导、集中培训、电话咨询、广播讲座等多种形式,为科技示范户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着力提高其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使其成为党和国家政策在农村的宣传点、农业工作的联系点和农业新技术的辐射点,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在广大农牧区形成共同促进、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5、抓好科普宣传。利用“科技之冬”、“牧区科普宣传月”等形式抓好科学技术的普及,把简单易学收效大、实用性强的先进技术送进千家万户,实现技物结合,不断增加科技含量。

6、通过狠抓科技宣传教育,提高农牧民的科学素质,帮助农牧民科技致富,减少农牧民扰乱社会治安案件和偷越境行为的发生,为创建“平安温泉”打造良好的群众基础,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铺垫基石,促进我县社会文明的进步。

(九)加强畜牧业机构队伍建设,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1、稳定畜牧业机构队伍,保证经费足额到位。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工作若干政策的意见》及新政发[20xx]102号、103号、104号文件精神,稳定县、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机构和专业技术队伍,保证核定的编制不挪作它用,机构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总人数的70(乡镇级畜牧兽医站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80%),严格控制非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根据工作量的增加,适当增加人员编制,解决基层技术人员不足、技术服务质量不高、部分技术服务项目无法开展的问题。乡镇畜牧兽医站的人员经费全额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证足额到位,其依照规定收取的各项费用作为开展业务经费。

2、积极稳妥地推进畜牧事业单位的改革。创新机制,大胆改革。对基层畜牧三站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动态管理,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全面实行竞争上岗,职称评聘分开。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有重大贡献的除给予重奖外,在晋升职称时优先推荐或破格晋升,使广大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法律监督力度,推进畜牧业工作法制化、制度化、程序化,做到从严执政,依法行政,为我县畜牧业在“十一五”期间的社会稳定和各项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开创社会主义小康建设新局面。


《县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县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县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县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文章标题:县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随着“对接长珠闽,建设新**”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全面推进,不仅需要文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更为文化发展搭建了广阔舞台,创建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条件。根据《赣州市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精神,结合本县实际情况,特制定于都县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建设大局和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和重在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核心,实施文化创新、人才兴文战略,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壮大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为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
到20xx年,基本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快文化兴县建设进程,以文化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以文化进步推动社会进步。
三、发展指标
到“十一五”期末,全县文化发展指标为:
1、文化产业递增速度达到16;
2、人均每年文化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达到3;
3、文化事业经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不低于0.8;
4、财政支出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6元;
5、每万人拥有公益文化设施面积500m2;
6、购书经费达到人均0.1元标准;
7、农村乡镇文化综合文化设施覆盖率达98以上。
四、主要工作目标和发展思路
1、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加快文化艺术中心的装修进程,完善艺术中心的设施建设,完成好剧团、文化馆新办公场所的装修工作;重新制作中国工农红军红四军政治部旧址暨毛泽东同志旧居复原陈列版面,多方筹资兴建“六县之母”博物馆和一个符合标准的县少儿活动中心。五年内,争取在新城建设一个面积不低于1500m2的图书馆分馆。
按照省百强文化站建设标准:乡镇文化站应设有图书室、阅览室、综合活动室和公益性文化宣传设施,建筑面积400m2以上。五年内,力争全县23个乡镇都建设好一个文化站。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认真抓好圩镇文化示范点的规划和建设,全县60的乡镇文化站达到省达标站标准,其中有一级站2个。每个乡镇有一个影剧院或室外演出场所,全县80的行政村有二室一栏(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宣传栏),并能正常开展活动,每个自然村至少拥有1户符合标准的农村文化中心户。
2、大力繁荣发展艺术事业
“十一五”期间,将组织创作人员多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创作出富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在省级报刊杂志至少发表三篇或国家级至少二篇文艺作品。到“十一五”期末,专业剧团创作大小戏剧、曲艺共100篇以上,生产大小剧目15台以上,每年抓出1个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期间至少创作演出一个小戏或曲艺去夺省级大奖,冲刺全国奖项,力争梅花奖;每年演出不少于135场,其中下农村演出场次不少于60。
3、大力发展各类群众文化事业
切实用好每年的农村文化活动专项资金,积极开展好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
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地区”和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不仅要保持荣誉,开拓进取,还要实施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文章版权归网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知识工程”、“蒲公英计划”;实施好农村电影“2131”工程。
发挥文化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和配合上级部门举办的八大艺术节。
大力推进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图书馆藏书达到13万册,电脑达到40台,实现管理与服务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建立县中心网页,以达到分中心的设立要求,继续做好“于都籍人士”著作库建设工作,形成我县藏书特色。
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深入挖掘和整理本县申报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于都古文》、《公婆吹》、《罾笊舞》、《茶蓝灯》,完成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普查、建档、项目申报工作,创1-2个特色文化村。
4、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利用
于都是举世闻名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集结地和出发地,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31处,其中,省级文化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馆藏文物2020件

县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第2页

,有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21件,三级文物787件。“十一五”期间要力争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加强博物馆的宣传展示功能,完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陈列,完善第一渡纪念碑园景点建设,抓好罗田岩摩崖石刻、谢家祠、管屋、明代步蟾坊、中央后方保管处——竹篙寨等保护单位的加固维修;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上宝古祠堂进行维修和保护,更换木结构,维修瓦面,重修土围及土围门楼,治理周边环境。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以发展红色旅游为重点,推出多条文物旅游精品线,大力发展文物旅游业。
5、发挥地方特色文化优势,做强做大文化产业
加强地方文化资源的普查和规划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文化资源有效整合。积极推进文艺演出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电影音像业、文博图书馆展览业、信息网络业、艺术教育培训业、特色文化产品业等八大重点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和优化升级,到“十一五”期末,文化产业年总值达7500万元。
6、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不断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管理规章,力争到20xx年,在全县初步建成一个市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全县各类文化经营单位达到260家,从业人员2500个,营业收入8000万元,年创税利20xx万元。
推广量贩式、超市式、连锁式,全县培植2个亮点歌舞娱乐场所,2个上规模的音像超市、2家连锁网吧。
五、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领导,为文化事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把文化工作作为执政为民、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建立健全以“五纳入”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事业发展机制;把文化工作纳入工作目标,纳入新农村建设考评。建立健全全县二级文化市场管理稽查网络,逐步解决好乡镇文化站的人员、经费、设施问题,增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服务能力。
2、进一步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20xx]41号文件)中的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多渠道增加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确保文物工作“五纳入”落到实处,保证文化事业建设费的15用于文物景区景点的保护和维修。设立文艺创作基金和非物质文化专项基金。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对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捐赠和投入。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的发展步伐。
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照“统一领导、总体设计、分类指导、管办分离、协调配套、分步推进”的基本思路,抓好“管、办、转”三个方面的改革,基本形成以文化行业管理与文化市场建设为中心、文化公益事业为主体、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撑点、多种所有制共同办文化的,结构合理、技术先进、效益良好、具有赣南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一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理顺政府与文化单位、文化单位与市场的关系;二是实行分类指导,加快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三是改革人事制度,在文化企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建立健全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五是对现行的职称评聘制度进行改革,实行按能授职称,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六是推进机制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运营机制。
4、加强统筹协调,实施社会兴文战略。
鼓励和扶植个体、私营、外资等经济成分参与兴办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一是鼓励和扶持多种所有制的民间职业文艺团体和业余团体;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兴办儿童文化事业,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兴办文化设施;二是鼓励现有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文化资源、文化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三是培育和发展文化服务中介,鼓励代理公司、演出经纪公司、电影发行公司、艺术人才经纪公司等中介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5、实施“人才兴文”战略,搞好文化队伍建设。
贯彻“5511”江西文化人才培养工程,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聚集、成长的环境,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的专业、管理和经营人才。一是推广竞争上岗的择优用人机制,建立文化艺术人才合理流动的良性循环机制,建立文化系统考核上岗制度。二是加大人才培养教育工作力度,采取合作、委托、深造等办法培训人才。三是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文化人才。四是建立鼓励机制,对于业绩卓越的人才给予奖励。通过培训,使图书馆、文化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业务人员“十一五”期间达到80,20xx年达到100;文化站专干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十一五”期间达到60,文化馆、文化站业务人员全部要经过业务培训。

《县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县文化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医院十一五发展规划


医院十一五发展规划

医院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规划总目标:
以医疗工作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注重人才开发培养、加强医院科学管理为重点,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力争五年内建成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管理规范、技术精湛的二甲医院。
二、医院规模和任务:
㈠医院规模:
⒈开设床位250张。
⒉年门诊量10万人次,床位使用率≥85%。
⒊职工人数300人。
⒋固定资产总值5千万元。
⒌年收入达2千万元。
㈡主要任务:
⒈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医院科技培养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的职称管理制度,使专业技术职务真正成为反映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专业技能水平的标志。重视继续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建设有活力的学习型医院。制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鼓励医务人员结合自己本专业特点进行科学研究。
⒉加快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
根据医院规模、人才结构、综合实力及战备目标,支持高技术、高效益的原则,制定较优为完善的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和激励机制,努力培育有特色、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
⒊引进高精尖医疗设备及技术。
根据医院医疗抂术发展需要,按照投资回报、综合效应的原则,购置C型臂造影X光机,用于提供心血管介入、肿瘤介入和其它疾病的介入治疗。
⒋深化医疗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按照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运营,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转换经营机制,全面推行全成本核算,完善管理目标责任制,推出部分科室(口腔、美容、体检中心、临检中心)走入市场独立经营。认真执行各项财务制度实行计划及预算管理工作,进行财务预期测、控制,为医院进行总体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⒌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思想,合理配置后勤服务资源,走后勤社会化的路子,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技术雄厚、功能齐全、保障有力的后勤保障队伍,实现“优质、高效、低耗、便捷”的目标。
⒍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创建“绿色医院”。
创建“绿色医院”是医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其核心是高新科技加人文关怀。创建心人为本的服务模式,实现医患关系零距离;创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实现服务保障零障碍;创建以人为本的医院文化,实现人际关系零隔阂。五年内,力争通过创建“绿色医院”实现“环境园林化、条件合适化、设备现代化、病房家庭化、服务人性化”目标。
三、发展思路:
㈠坚持一个中心。
医院始终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努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广大患者的医疗需求。
㈡构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人才问题是医院竞争的核心问题,医院既要培养一支医德高尚、技术精湛、善于合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又要培养一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队伍,实现人才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目标责任制化。
㈢完善管理体系。
完善院科两级目标责任制管理体系,搞活用人机制,通过目标责任书,加强对科室的管理,以达到激励科室、促进医院发展的目标;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病案质量管理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完善二级质控组织和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全员全程全面质量管理;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强化经营理念、市场意识,坚持质中取胜、量中增收的原则。推行全成本核算,进行成本量化管理,切实降低医疗成本。加强医保费用管理,积极推行单病种费用控制办法,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降低病人费肜,减轻病人负担。版权所有
㈣推进创新机制。
进行院体制改革,积极尝试产权制度改革;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创新人事、分配、人才激励机制;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科开展科研、新技术、新项目;进行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创造和优化一个宽松和谐、安全稳定的内外部环境,实现医院人、财、物及各种资源科学全理有效整合配置,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四、实施措施:
㈠以“三个代表”做为我们的行动的指南。
深入学习、领会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病人利益为最高准则,以医疗、安全、高效为目标,把为病人提供“价格合理、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作为医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㈡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发展做为兴院的第一要务,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一切以发展和稳定为大局,合理调整收入结构,保持医院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㈢坚持以法治院、以德治院,加强制度建设。
坚持以法治院与

医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第2页

以德治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建立符合客观规律和医院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并在实践中严格遵守,要克服有章不循、有令不止的做法,防止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㈣加快人才培养步伐,积极开展技术协作交流。
医院的竞争,关键是人才、技术的竞争,因此医院要采取各种形式,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并积极与上级医院开展技术协作交流,提高医院医疗技术,增强医院竞争力。
㈤坚持以医疗质量为核心。
医疗质量是医院立院之本,是医院的生命线。要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建立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建立正规的医疗秩序,培养科学严谨的医疗作风,认真落实医疗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医疗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从事医疗活动,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
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在实施医院规划过程中,医院投资大,项目多,必须切实做好党风廉政建设,以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㈦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院的方针。
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堵塞各种漏洞,减少各种浪费,严格控制非业务性开支,积累资金,集中财力搞好医疗经营。
㈧优化医院内、外部环境,稳定职工队伍建设。
在发展医院的同时,应努力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营造稳定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关心职工生活,改善职工的福利待遇,稳定职工队伍。
实施《20xx--20xx年五年规划》符合医院长期和短期利益,对保持医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有重要作用。《五年规划》目标具体、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院职工要精诚团结,艰苦奋斗,战胜困难,一定会实现医院规模扩大,综合实力提高、基础设施完善、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医院环境优美、管理科学规范的奋斗目标。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县十一五发展总结与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十二五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