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为了保证自己能及时完成领导的工作安排,我们可以寻求别人的建议,写一份自己的工作计划,通过工作计划,可以对未来工作进行一个规划,制定出详细计划,你学习过写好工作计划的技巧吗?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县“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前言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历史阶段,“十一五”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坚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从“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也体现出我国计划体制的改革趋势和发展方向。教育作为我县经济社会一个重点领域,其发展时机、规模与速度既要满足不同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满足社会上更多人求学的需要,使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因此要科学定位未来几年我县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战略,在全面了解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争取把我县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教育强县。
一、“十五”简要回顾
1、基本情况“十五”期间,我们紧紧围绕发展这一第一要务,不断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预定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20xx年完成了一中的整体搬迁,二期工程如期完成,三期工程正在运作,为玉田一中争创国家级重点中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现了二中、三中的分离和三中寄宿制招生,二中、三中及其它普通高中成功扩建,全县国办中学教育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20xx年实现了实小的整体搬迁,并于20xx年开始招收寄宿制学生;以农村中小学为重点的布局调整工作顺利进行,“十五”初期,我县有各类农村中小学268所,目前有185所,五年来共撤并学校81所,提前完成了预定工作任务,实现了规模办学,教育资源得到优化。
2、主要特点
(1)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尽管我县经济发展相对较慢,财政十分困难,但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县一中、实小的迁建,二中、仓中的改扩建以及三中、实小寄宿制招生方面,给予了资金和政策支持,使我县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2)深挖内部潜力,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在“十五”期间,我县接受了两次“普九”复查,实现了教育装备的现代化,教育投入已明显不足,为弥补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系统深入挖潜,广辟筹资渠道,通过建筑商垫资、向村队、社会和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集资等方式,共筹集资金 万元,保证了教育的健康发展。
(3)大胆尝试新的办学体制,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多方借鉴办学经验,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在实小、三中成功招收寄宿制学生,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4)多元化办学格局基本形成。“十五”期间,民办教育在我县迅速兴起,先后有育英小学、银河中学、极光中学、新世纪中专以及玉花园幼儿园、金色童年幼儿园、烨南幼儿园等多所民办学校在我县成功招生。我们把民办学校同公办学校共同考核,共同奖励,为公、民办教育的共同发展搭建了公平的发展平台。全县民办教育形成了幼、小、初、高、中专共同发展的局面,成为我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存在问题与差距
(1)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教育相对薄弱。城乡之间,乡镇之间以及学校之间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差异较大,人民群众择校的倾向还比较严重;尤其是农村教育总体水平较低,与城市的差距很大。
(2)初中生控辍保学工作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受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因素影响,初中生控辍保学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努力提高普及程度。
(3)布局调整工作面临新的问题。一方面撤并学校导致学生上学距离过远,群众确有困难,所以对布局调整工作不理解,有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在20xx年前后,我县小学又有一个新的入学高峰,所以在布局调整过程中要考虑以上因素,撤建并举,以满足新的入学高峰要求。
二、“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1、国际形势分析研究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仍是当今国际格局演变的两个主要趋势。随着国际局势发生的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教育事业的也得到迅速发展,新的教育结构正在形成。教育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人才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各国政府纷纷调整教育发展战略,把促进教育进步与创新当作其基本国策之一。目前, 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教育竞争力较弱。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度安排教育发展战略,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竞争力。
2、国内形势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的初见端倪和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更加旺盛,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教育发展面临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面临着如何发展基础教育和科学技术,增强为社会服务的职能的问题,面临着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创建国家创新体系对人才的总体要求,适应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问题。
3、优势条件(2)“普九”“普三”工作居全市先进水平并于20xx年6月、10月我县顺利省“普九”复查和“普三”验收。我县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甚至超过了丰南、迁安等经济好的县区。省、市领导对我县的“普九”和“普三”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先后有数十个外县区单位赴我县学习经验。
(3)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十五”期间,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教育科研、教研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在小学逐步开设了外语课,等级评价在全县全面推开,素质教育得到较好推进;初中由重点抓优秀率向抓合格率转变,中考合格率逐年提高;以高考为代表的教育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我县高考成绩连续 年保持在全县的前3名,连续 年被评为高中工作先进县。
(4)教育现代化装备工作全市领先。 年我县启动教育装备现代工程以来,学校教育装备进展迅速,目前我县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均配齐了微机室和多功能教室,全县计算机总数达 台, 所学校有自己的网站, 所学校配备了教师电子备课室 个, 所学校实现了教师微机备课。从20xx年开始又有计划地启动了校园网建设和多功能进教室工程,我县现代化装备工作居全市前列。
4、不利因素
(1)资金短缺,教育欠帐严重。“十五”期间,我县教育装备现代化、两次迎接省“普九”复查以及重大工程建设共投入 万元,其中 万元为欠帐, 年农村费税改革后,许多乡镇教育经费落实不到位,挤占、挪用现象严重,几年来,总欠帐在 万元。教育资金短缺的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县教育发展的瓶颈。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我县教师学历达标率在全市还处于下游水平,2000年以后,小学、初中没有分配新教师,导致教师年龄偏大(小学尤为明显),“十一五”期间,教师的梯队衔接将成为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另外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县教师队伍存在不稳定因素,尤其在近几年,我县有 名教师辞去公职,到私立或其它地区任教,急需采取有力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减少人才流失。
(3)人事制度与教育发展不相适应。
三、“十一五”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指导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科教兴县”、“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县”三大战略,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坚持三个“面向”,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全县教育事业的适度超前发展,把教育大县建设成教育强县,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发展目标――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到20xx年,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0%;初等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9.9%;初级中等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9.5%、98.5%。到 20xx年,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升。20xx年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20xx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所有普通高中学校达市级示范性学校以上标准, 85%以上的学生在省级示范高中以上学校接受教育。20xx年,高中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3、指导原则
(1)坚持稳定发展,优先发展的原则。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快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把维护稳定摆在重要位置,及时妥善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促进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确保教育的优先发展,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发展经济从教育抓起,提高教育为经济服务的能力。
(2)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为我县从人口大县迈向人力资源强县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3)坚持类别协调,城乡协调的原则。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和对职业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引导、扶持力度,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的结合,使我县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以及其它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4)坚持突出重点,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同时,抓住农村义务教育“重中之重”、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和推进高水平学校以及重点项目建设等重点内容,突出重点任务、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
(5)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改革的原则。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总体要求,把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结合起来,消除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教育体制障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开拓,加大对教育的宏观调控,由偏重规模扩张转移到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上来。
四、“十一五”发展方向与重点任务
1、发展方向
(一)形成系统优质的学前教育(二)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办好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努力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1、抓好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以20xx年省“普九”复查为契机,不断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努力提高普及程度,重点抓好初级中等教育的控辍学保学工作,认真落实对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确保到20xx年,初级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达99.9%;初级中等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在99.5%、98.5%以上。
2、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继续加大危旧房改造力度,20xx年,全部消除我县学校现有危房,以后,随时对新出现的危旧房屋进行改造;进一步加快图书馆和实验室建设,到20xx年全县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全部达到一类标准;分期逐年实现图书馆借阅一体化和微机管理模式。到20xx年,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卫生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要达到国家标准,各类实验室全部达到一类;有能够满足音、体、美教学需要的数量充足的器材和设备。4、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按照因地制宜、分层推开的原则,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逐步建成一批寄宿制学校。首先在地理位置优越、社会声誉和办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实行寄宿制试点,然后在鸦鸿桥、窝洛沽等大乡镇和经济较好的乡镇推行。力争到20xx年在各乡镇各建成占地90亩的九年制寄宿学校1所,建成占地80亩的县城寄宿制初级中等教育学校2所。
5、加大示范校建设力度。以省市中小学校等级评估为契机,建成一批代表玉田教育最高水平的示范校,创玉田教育的新品牌。到20xx年建成省级示范校6所,市级示范校15所,县级示范校50所。
6、抓实特色校建设。为拉动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从20xx年起,在全县小学范围内率先开展特色校建设工作,在我县全力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学校,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将特色校建设工作向初、高中推进,带动全县水平的提高。到20xx年,建成在县级特色校38所,建成在全市有一定影响的特色学校10所以上。
7、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完善示范校和北部山区、南部低洼地区学校的手拉手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到北部山区和南部低洼地区从教,奖励扎根边远地区从教的优秀教师;制定有力措施,严格依法执教,加强学籍管理,保证相对薄弱学校的生源质量;加大对这些地区干部教师的培训力度和教育现代化的资金投入力度,从20xx年起,每年改造薄弱学校4所,有效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三)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1、加快普及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确保20xx年我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并逐年提高,到20xx年达到90 %以上。根据我县未来几年高中生源情况,加大普通高中调整、改建、扩建工作力度,按省市相关文件要求,预留土地150亩,拟建规范性高中一所,不断满足高中入学高峰的需求。3、积极争创高中示范校。在扩大高中办学规模的基础上,引导各高中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一中在成为省示范性高中的基础上,争创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仓中争创省级示范性高中,沽中争创市级示范性高中。到20xx年,使全县所有高中生都能在市级以上示范性高中学校接受教育。(四)构建适合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成人、特殊教育体系
成人教育以扫除科盲为重点,专业适当增加,办学层次较快提高,能更好的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县成教中心努力打造学科专业特色与优势,开办专、本全脱班、远程教育研究生班,实现与邻近大中城市高等院校、国家名牌大学联合办学;按省市相关文件要求,每个乡镇预留土地20亩,拟建规范性农职中一所,充分发挥乡镇成人职业教育学校的作用,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本领。到20xx年,乡镇成人学校建成省级示范校3所,市级示范校7所。(五)构建灵活开放的民办教育体系
根据“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发展与管理并重,继续把社会力量办学纳入全县教育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形成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制定《玉田县民办教育管理办法》,积极开放非义务教育市场,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或参与公办学校建设;积极引进社会投资,保障社会力量办学举办者的合法收入;对民办学校在招生、教师职务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创造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政策环境;健全联合办学机制,依托公办学校,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 模式,形成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把联办学校做大、做强,确保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根据未来几年我县生源逐渐减少的实际,引导民办学校向职业教育转轨,确保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把我县的优秀民办学校打造成市、省乃至国家级品牌学校。
2、重点任务
(一)现代装备教育装备工程
1、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xx年启动班级多媒体教室试点,20xx年,所有初中和中心小学的一个年级全部建成多媒体教室,全县中小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并把信息技术考试列入小学毕业考试范畴。到20xx年,所有学校全部建成高标准的微机室,学生上微机课全部达到一人一机。20xx年,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到40%,全县中小学平均10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计算机人均拥有量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
2、加快实现“校校通”工程。20xx年,50%的中学,20%的小学建成校园网。20xx年,建成与唐山市信息网相联的玉田教育教学网。加强教师办公用微机与学校电子备课室建设,所有初、高中和国民办中小学及60%的乡镇小学全部建成电子备课室并逐步增加教师办公用微机。20xx年,全县中小学实现“校校通”,建成全县教学系统的办公网络。20xx年,教师平均3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基本实现网上办公、无纸办公,全面实现电子政务;校园网建成率达100%,基本实现“班班通”。
3、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20xx年启动教育资源库建设,系统开发教育软件,并形成规模,使县局教学资源库资源总量达到2000g。20xx年建成集各类教育于一体的开放式远程教育体系。为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提供软件资源。
(二)干部教师队伍培训工程
1、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为核心,以评估为手段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奖惩机制,规范教师行为,加强师德教育,树立师德典型,完善师德评价标准,提高教师队伍,尤其是班主任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同时,建立有效的师德监督机制,开展新时期师德规范和师德建设的课题研究,探索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2、构建灵活开放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按照学科专业化和教育专业化的双重目标,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把教学科研工作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构建职前职后教育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学习体系。建立一支理论上有高度、实践上有创新、学术上有价值、成果上有特色的高素质科研队伍。到20xx年,我县教师学历达标率有整体提高,达到全市中游水平。继续实施继续教育规划,落实继续教育各项要求,特别是加强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提倡教师学习英语。4、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强化岗位聘任,推动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职工聘用合同制,逐步实行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在严格执行教师准入制度的同时,适当引进新教师,到20xx年,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合理、学历水平有一定提高,解决目前我县小学教师年龄偏大,专职教师不足的问题;二是建立县城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制度。从20xx年起,按省、市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要求,凡在边远山区和南部边远洼地工作的教师上浮一档职务工资,3年后巩固,满5年后再上浮一档,调离工作岗位后,不再享受以上待遇;三是改革中小学校长的选拔和任用机制。实行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和培训制度,建立面向社会、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校长制度。形成由20名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影响的校长组成的名校长群体。逐步推行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四是完善分配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高中学校结构工资由县教育局有效监控,使学校结构工资与办学水平相匹配,教师结构工资与工作数量、质量相适应,建立健全自主灵活、优劳优酬的薪酬制度。
(三)素质教育工程
1、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征,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的多形式教育活动。同时根据教育形势发展,不断研究和探索新形式下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同时,积极探索、逐步健全德育工作的评估考核机制。
2、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制定并不断完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完善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价标准,强化评价的导向功能,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深入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减轻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规律,把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主动发展,使以高考为标志的整体教育质量继续保持全市领先位置。(四)科研兴教工程
坚持以教育科研工作促进全县教育的发展,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健全学校教育科研网络,理顺科研体制,聘请兼职教研员,形成畅通、高效的教育科研网络,完善科研先进单位优秀成果的奖励制度。加强教育科研过程管理,深入推进以“发展教育”为主导性课题的实践研究,继续深化学习教育、创造教育、主体教育、中学职业指导教育等课题的实践研究,每年学校都要确定重点研究方向,实现由参与型向自主型研究的转变。在事业发展、素质教育推进等方面确立前瞻性、应用性、实践意义较强的科研课题,并争取纳入市级、省级重点课题系列,形成较完善的教育科研体系,取得一批在全市、全省领先的教育科研成果。重视并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教育决策与教育行为的科学化。
3、重点项目
“十一五”期间,全县教育重点项目共有5项,共需资金14813.8万元。(2)中小学布局调整。“十一五”期间,我县共有16所乡镇初中、14所中心校、9所完小、21所分校的撤并任务,共需资金4193.8万元。
(3)20xx年“普九”复查。根据“普九”标准的提高,学校软件硬件建设,包括绿化、美化校园,学校改扩建,购置教学设备,专用教室建设等约需资金2100万元。
(4)现代化教育装备。为实现“十一五”目标,全县需购置微机 台,建微机室 个,多媒体教室 个,电子备课室 个,校园网 个,以及玉田县教育教学网,共需资金1800万元。
(4)职业教育发展投入。投资400万元筹建2500平方米的实训楼、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投资400万元购置数控加工中心6140普通车床、汽修实验室设备、电工实验室设备,职业教育发展基金县政府配套资金300万元;
(5)其它。包括20xx年前新建一所城内幼儿园需资金 500万元;特教整体搬迁及建福利厂260万元;危旧房屋改造 万元;少年宫建设300万元,实小新建科技馆200万元,二小、三小改造100万元。
五、保障措施
(一)转变观念,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合力建设高水平教育强县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教育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把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并作为干部选择、任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落实教育强县、优先发展的教育战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贡献,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保障。
(二)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确保重点工程资金足额到位(四)教育行政执法,坚持依法治教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依法治教重要意义的认识,认真贯彻国家和地方的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育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队伍,继续深化执法责任,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教育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加大对校园内部和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维护学校安全和教育教学秩序。教育和公安、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紧密联系,切实解决好初中生流失问题;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制度化、法制化,开展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研讨活动,健全各项教育规章制度。学校要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学,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自觉性,逐步使知法守法、依法办事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五)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职能作用,加大对全县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力度
完善县财政对教育投入的职责、办法,健全主要领导干部抓教育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完成考核办法,定期进行考核,县教育局要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种教育评估方案,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为重点,依据《河北省学校办学水平等级评估标准》和《玉田县校长目标考核方案》,每年对全县所有学校进行一次综合督导评估,并坚持督导与评优相结合,改进教育督导方式,加大教育督导随访工作力度。坚持每年有计划地进行教育专项督导,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拨付、使用等情况进行重点督导,并实行领导干部责任制,同时把此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创造宽松有利的环境。
(六)加大综合调控力度,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采取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完善合理的教育资源配制机制,逐渐实现办学条件的的标准化、教师队伍交流的制度化、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积极发展优势资源,鼓励办出特色;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淡化窗口学校,建设标准化学校,本着硬件从实,软件从优,加强示范和辐射作用;改革招生制度,淡化升学竞争,逐步从办学条件的均衡向办学质量的均衡过渡,循序渐进地推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附:
1、20xx-20xx年高中在校生情况发展趋势
2、20xx-20xx年初中在校生情况发展趋势
3、20xx-20xx年小学在校生情况发展趋势


二00五年五月一日



FwR816.coM编辑精选

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保险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以“巩固、深化、提高、发展”为指针,以创建教育发展和谐环境为重要手段,紧紧围绕实施“小县大教育”的战略目标,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实现教育事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二、总体目标经过三年艰苦奋斗,我县教育要实现“一个提高”、“两项发展”和“三大突破”:“一个提高”即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教育投入,学校硬件建设再上新档次,所有初中、上规模联办小学和民办学校的校舍、图书、教学仪器设备和文体设施基本达到省定一类标准,其余学校全部达到省定二类标准。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巩固率稳步提高,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9%。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保险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小学教师专科化、中学教师本科化,相当一部分高中教师接受研究生学历教育。稳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调整后的中学服务人口达到XX0人,规模达到1200人以上;联办小学服务人口达到10000人,规模达到达800人以上;农村一般完小服务人口达到5000人以上,规模达到400人以上。上规模学校全部实行封闭式、寄宿制管理。基础教育质量要在全市继续保持先进位次,中考综合率稳居全市前5位以上,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基础教育水平稳步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两项发展”即幼教事业和民办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办幼儿园建设,新建乡村幼儿园38所,基本形成以乡镇中心园为示范,辐射村办规范化幼儿园的络,农村学前三年在园幼儿达到5000余人,入园率达到90%。民办学校要在办学机制、办学层次、办学规模等方面实现新的发展。逐步对民办学校实行改制,民办公助学校比例达到50%。办学条件上档升类,按省定一类标准建设13所民办中小学(其中初中3所、小学10所),在校生达到9000人,其中外县籍学生约占3500人(全县外县籍学生共计达到5000人)。民办初中办学水平综合排位达到全市前4位以上。同时,积极鼓励民办幼儿园发展。“三大突破”即县一中、职业教育中心和教师进修学校建设与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县一中在高水平完成省级示范高中建设的基础上,要继续推进“23515”工程建设,至XX年建成20轨高中,在校生达到3000人,高考成绩综合排位达到全市前5位以上。职教中心要以完善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与现代职业岗位相适应的专业设置体系,不断扩大对口升学高中班规模,各种形式的高中阶段教育和高中后、初中后职业培训形成规模,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广泛开展制造业、服务业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举办各种各样的适应市场需要的短期培训班,至XX年在校生要突破1000人,各类人员培训要达到8000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达到96%以上,办学水平综合排位要在全市前5位以上。县教师进修学校是教师培训的主渠道,要加大投入,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类教师培训特别是骨干教师培训要有计划、上规模、求实效,办学水平在全市综合排位达到前5位以上。三、分年度目标XX年——1、结合学校布局调整,改造农村薄弱学校,建设标准化学校15所。

2、农村小学由137所调整为86所,新建联办小学9所,利用闲置校舍建乡村幼儿园20所。

3、26所学校建立微机室,11所学校建立语音室,6所学校建立校园网。中小学生均图书分别达到30册和23册。

4、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达到4%,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到40%,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到45%,其中本科学历达到11%。

5、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65%,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8.5%,高中在校生达到2500人,职教中心在校生达到400人,各类受训人数达到6000人次。

6、普及提高英语教学,乡村小学从二年级起开设英语课。

7、进一步开展课改通识培训和学科教材培训,稳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8、完成河北省中小学普及普通话达标县创建工作。

9、实验中学实施整体搬迁,主体教学楼9月份投入使用;曙光中学实施整体搬迁,完成1200平方米教学楼建设;梁二庄中学完成1200平方米教学楼建设;县一中新建教学图书楼;青少年文体活动中心竣工。全县学校后勤社会化引资达到1000万元,15所学校实现寄宿制、封闭式管理。10、民办学校在校生达到7000人,其中外县籍学生达到XX人。初中1所、小学3所达到省定一类标准。

11、中考综合率由XX年的全市第12位升至第9位,高考成绩综合排位由XX年的全市第9位升至第8位,职教中心办学水平综合排位由XX年的全市第13位升至第9位,教师进修学校办学水平综合排位由XX年的全市第9位升至第7位。XX年——1、农村小学由86所调整为60所,新建联办小学6所,利用闲置校舍建乡村幼儿园18所。2、31所学校建立微机室,20所学校建立语音室,13所学校建立校园网。中小学生均图书分别达到35册和25册。3、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达到5%,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到65%,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到60%,其中本科学历达到13%。4、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0%,在全县完成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工作,并高水平通过省验收。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8.8%,高中在校生达到2800人,职教中心在校生达到700人,各类受训人数达到7000人次。5、普及提高英语教学,乡村小学从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县城幼儿园实施双语教学。6、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大培养、选拔力度,培树一批能够适应课改要求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标兵,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7、实验中学、教师进修学校、曙光中学分别完成整体搬迁,县一中教学图书楼竣工。全县学校后勤社会化引资达到1400万元,20所学校实现寄宿制、封闭式管理。8、民办学校在校生达到8000人,其中外县籍学生达到2800人。初中2所、小学6所达到省定一类标准。9、中考综合率由XX年的全市第9位升至第6位,高考成绩综合排位由XX年的全市第8位升至第7位,职教中心办学水平综合排位由XX年的全市第9位升至第7位,教师进修学校办学水平综合排位由XX年的全市第7位升至第6位。

XX年——1、农村小学由60所调整为50所,新建联办小学5所。2、40所学校建立微机室,30所学校建立语音室,20所学校建立校园网。中小学生均图书分别达到40册和30册。3、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达到7%,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到80%,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到75%,其中本科学历达到15%。4、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0%,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9%,高中在校生达到3000人,职教中心在校生达到1000人,各类受训人数达到8000人次。5、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着力点,加大教科研工作力度,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课题并取得一定成果。6、筹建3所高标准体育场馆(一中、职教中心、实验中学各1所)。全县学校后勤社会化引资达到1800万元,30所学校实现寄宿制、封闭式管理。7、民办学校在校生达到9000人,其中外县籍学生达到3500人。初中3所、小学10所达到省定一类标准。民办初中办学水平在全市综合排位达到前4位以上。8、中考综合率由XX年的全市第6位升至第5位,高考成绩综合排位由XX年的全市第7位升至第5位,职教中心办学水平综合排位由XX年的全市第7位升至第5位,教师进修学校办学水平综合排位由XX年的全市第6位升至第5位。四、主要措施(一)统筹全县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坚持“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保障经费投入,推进全县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按照上级要求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全县教育系统人、财、物的管理,做到全县上下一盘棋,充分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明确县、乡、村各级在教育发展中的义务和责任,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二)提高“普九”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抓住机遇,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普九”的层次和质量。大力度抓好学校布局调整,科学规划布局,采取政府投一点、上级资金争一点、闲置资产换一点、抓住开放跑一点、多体制办校集一点等多种方法突破资金瓶颈。积极发展规模在4轨制以上的全日制农村小学,创造条件大力发展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全日制寄宿制封闭式农村学校。特别是要把建设标准化窗口示范学校摆在突出位置,在校长任用、招生政策、师资聘用、经费投入、学校管理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乡镇初中要根据适龄人口的数量,确定初中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确保学龄人口全部入学。切实加强专用教室和仪器设备的配备,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建立“控辍保学”机制,确保小学在校生年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结合“两免一补”工程,建立和完善特困家庭子女减免学杂费制度,实施“手拉手”工程,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少年保险、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等弱势群体的义务教育,决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大力推进薄弱学校治理工作,制定转变薄弱学校、薄弱学科、薄弱年级的工作计划,注重发挥城镇学校及名优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农村中小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化发展。(三)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加快普通高中发展步伐加快普通高中发展步伐,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升学率,这是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也是今后几年我县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为此,要有计划开展以下工作:按照市《教育质量监测意见》,配合县委、县政府加强对高中教育质量的监测,将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学成绩的好坏直接与学校管理者的业绩考核挂钩,实行教育质量一票否决制。继续加大与外地名校联姻结亲力度,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选派中、青年干部赴外地名校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面向社会招贤选才,为县一中充实高素质师资。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系统学习、借鉴外地名校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坚持“科研兴校”方针,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提升教科研工作的层次和水平,有效指导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集中财力加强现代化装备建设,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装备进行教学的能力,推动高考成绩综合排位在全市大幅度上升。(四)以就业为导向,拓宽职业教育办学思路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职业教育工作的精神,针对我县职业教育水平偏低这一实际,结合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大力推进我县职业教育改革。加大职业道德、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打造一支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找准职教发展与服务县域经济需要的结合点,紧密结合我县经济发展实际,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优化学校专业设置,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短、平、快”培训班,重点为“两白一绿”主导产业、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人才。扩大“订单式”培养与培训规模,走校企合作之路。建立职教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重点是举办初中后和高中后未升学人员培训班,为其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干部、农村青年和致富带头人等的培训力度,切实为“三农”发展服务。2(五)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为目标,加快乡村幼儿园建设步伐抓住目前中小学布局调整有利时机,以建设规范化乡村幼儿园为中心,充分利用学校合并后的空余校舍改建幼儿园,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进程,逐步在全县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充分调动乡、村两级办园的积极性,增加园舍建设投入。推行办园体制改革,鼓励民办幼儿园发展。强化幼儿园管理,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按照“幼儿教育活动化、幼儿活动游戏化”原则,改革教育模式,扭转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提高办园层次和办园水平。有计划选拔和培养具有相关特长人员,充实乡村幼儿教师队伍,促进全县幼儿教育质量提高。

(六)典型带动,科研兴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牢牢抓住教育质量这条生命线,坚持以质量求信誉、以质量求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化教学领域改革,向改革要质量、向改革要效益,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继续实施典型带动战略,逐步完善《“五名”工程实施方案》,建设一批在县内及周边县较有影响的名校、培树一批名校长和名师。以开展校本教研为重点,深入推进教科研工作,积极申报并承担省、市级课题,提高结题质量,充分发挥课题研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大力培树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总结并引进精品示范课,全县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实现共享。进一步开展课改通识培训和学科教材培训,稳步推进新课标实施工作。在中心校建立研训基地,设立二级教研室,完善全县教科研网络。加大对教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各学校每学期要按不低于杂费总额10%的比例为教科研工作划拨资金,确保教师使用最先进的教学资料,并为开展教科研工作提供最好的条件。继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开放式办学,全面激发办学活力。(七)改革中小学考评办法,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以教育质量评估为核心,以“客观公正、注重实绩、激励提高、科学易行”为原则,改革并逐步完善对全县中小学的考核、评比办法,制定考核细则并科学实施。根据市教育局对县一中、职教中心、教师进修学校实施教育质量监测的意见,以教育质量为核心内容,出台《邱县教育质量监测意见》,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发布、奖惩机制,对全县各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监测评价。同时,考核还要包括队伍建设、软硬件建设、校园环境、安全综治、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考核结果在全系统予以通报。连续2年考核成绩下滑的,由文教体局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调整或建议县委、县政府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同时,继续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大力推进学校管理创新,以科学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化的手段,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管理模式,逐步使全县学校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轨道。继续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搞好学校综合治理工作,努力创建一批富有文化气息、具有鲜明特色、在社会上具有良好声誉的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八)坚持以人为本,稳步推进人事改革以创建教育发展和谐环境为基础,以刚性制度、柔性实施为前提,进一步推行校长选聘合同制、教师竞争上岗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合同管理,坚持绩酬挂钩,适度合理地拉开分配差距,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教学人员,全面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努力打造一支学历层次较高、教育教学能力较强、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制定优惠政策,稳定偏远地区教师队伍,同时,鼓励城镇年轻中小学教师向农村学校合理流动。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按照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以县教师进修学校为基础,加大高水平师资培养力度,进一步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突出抓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基础教育新课程、信息技术、外语等方面的培训,真正做到师德达标、教育能力达标、学历合格达标和学历升级达标,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九)以财政投入为主体,多措并举突破资金瓶颈从我县实际来看,资金不足是制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要多措并举突破资金瓶颈。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体不动摇,不断增加财政资金投入,确保实现三个增长。用好政策性资金,加大对上级专款的争跑力度,每年向上争取资金不低于250万。推行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走借势发展之路,利用社会资金提高学校硬件建设档次,改善办学条件,三年吸引社会资金累计达到XX万左右。进一步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充分实现物尽其用。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广泛宣传,多方沟通,努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各方面的力量为发展教育事业所用。总之,要通过多渠道筹资,有效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学校撤并、新建工作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努力提高我县中小学的整体办学水平。(十)促进民办教育健康、稳定发展,实现“小县大教育”战略目标根据上级有关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出台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进一步规范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将民办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纳入全县教育发展整体规划,尽快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良性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现有民办学校办学条件要上档升类,逐步达到省定一类标准,否则,一律依法关停。建立并完善民办教师资格准入机制,凡进入民办学校的教师必须依法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经文教体局备案后方可上岗。完善民办学校的用人机制,民办学校聘用教师必须签订合同,并依法为教师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对现有民办学校进行改制探索,通过向民办学校选派高素质公办教师等方式,建设一批民办公助学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提供一流服务为基础,打造民办教育品牌,科学制定并实施吸引外县籍学生计划,实现小县大教育目标。

县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县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县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一、“十五”我县工业发展回顾1、“十五”计划的总体情况“十五”期间,我县工业企业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完善经济体制、改变企业身份、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思路,采取政策扶持、优化环境、加大投入等多种措施,努力克服市场疲软及企业改制过程中的重重矛盾,保持了全县工业较快的增长势头。截止20xx年,全县国有工业企业(除水电以外)全部改革改制,实行民营化运作,民营经济在全县工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日趋明显,全县11家规模工业企业中仅4家国有水电工业,其他均为民营工业。截止10月底,全县规模工业企业由20xx年8家,发展到现在的11家;由20xx年8432万元,发展到今年的工业总产值17240.9万元(注:20xx年10月统计数据),增加了8808.9万元,翻了一倍多,实现了飞速发展。版权所有二、“十五”计划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1、工业经济总量不大,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我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基础比较落后,虽历经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以建材、农副产品、电力、化工等为主体的传统产业。但全县工业发展缓慢,规模偏小,没有形成对县财政有突出贡献的支柱企业,没有自己的主导产业,使得全县工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动力。至20xx年10月底,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产值完成17240.9万元,在全市14县、市、区中位于中下游,工业经济在全县GDp中的含量仍然较低,低于全市发展平均水平。2、支柱产业没有形成优势。全县工业企业规模较小,没有几家有模有样的工业企业。县玖龙油脂化工厂因资不抵债,企业处于停产状态;七砂茶叶公司因市场疲软,企业发展较难,处于半停产状态,其余生产正常的工业企业,均因县域地理环境限制,没有区位优势,无法发展成为外向型企业。目前,全县没有1家年产值过亿元,没有1家纳税过1000万元的企业,没有几个当家的产品,大部分企业还满足于小康即安,维护现状小打小闹。3、优势资源没有充分挖掘。一是我县农产品资源丰富,特别是粮食、茶叶、辣椒、油菜、蔬菜等一些具有特色农产品较为突出,但这些优势资源没有很好利用和发挥,其变成工业产品的较少,大多数是卖原料、卖半成品,致使我县农产品的所产生的效率较低,农民得到的实惠较少。二是大量的矿产资源未开发,特别我县储存较大的陶瓷土没有开发。三是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我县是贵州省高考大县之一,每年均有200-400人考上全国各地大中专院校,回到家乡的人才较多,但是因为没有较好企业吸收,致使大量的人才外流,致使本土人才难以为家乡的建设服务。三、“十一五”发展形势分析当前,正值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国内外投资内移的重要时期,国家对西部政策的优惠和倾斜,对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外商投资的内移,将带动我县化工、建材、电力、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为迅速发展壮大我县工业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县工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指明方向。同时,随着构皮滩电站建设进度的加快、县内公路设施的改善,制约我县工业发展的电力、运输颈瓶将不复存在,预视着我县工业将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四、“十一五”时期主要发展战略㈠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为动力,走科技含量最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着力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力争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提高全县工业企业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工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促进我县向工业强县的跨越。㈡发展目标至“十一五”末,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达5亿元,年均增长20,工业增加值达1.2亿元,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总额完成2亿元以上,工业化水平达25,形成1-2户工业产值上亿元的产值大户,建成一个高科技示范园区,创3-5个贵州省名牌产品(著名品牌),力争实现国家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零的突破,使全县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由现在“一二三”结构调整为“十一五”末的“二一三”结构,逐步将我县建设成为贵州省的能源大县、工业强县、经济强县。㈢主要建设内容一是建材产业。坚持以余庆县瑞安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以预制件生产为辅导,对现有建材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和装备改造,不断改进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繁荣产品品种,争创著名品牌。积极发展散装水泥,加快墙体材料改革的速度,逐步淘汰粘土砖,积极发展水泥构件制品。力争形成产值达1亿元,税收达3000万元以上的建材业。二是农产品加工产业。充分利用我县油菜、粮食、辣椒、蔬菜等无公害食品的优势,继续壮大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实行产业化运作,积积抢占市场份额,培育驰名品牌,招商引资建设一个集辣椒的生产、销售及出口

县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第2页

为一体的企业,建设一个蔬菜饮料开发、绿色蔬菜生产、销售的企业,使我县成为全省优质大米、绿色蔬菜的生产基地。三是医药产业。充分利用我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继续加大资金的投入苹蹲?000余万元,建成贵州信邦皓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并完成企业GMp建设,使之成为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企业集团,其生产的产品为贵州省名牌产品之一。四是化工产业。做好华闽电冶、振兴冶金化工的生产工作,着力加强企业技术的创新,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做好产品开发,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资源与成本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五是能源行业。围绕构皮滩电站的建设,着力开发县域内几条河流,力争将其建设成为以构皮滩电站为核心,以方竹电站、三跌水电站等其他小型水电站为支撑的电力集群,使我县成为贵州省能源大县。五、战略措施㈠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围绕“调高、调优、调大”的发展思路,集中力量扶持一批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重点扶持水电、建材、中药材、食品、制药、化工产业。组建企业集团,推进企业兼并和重组,在全县形成产业特色突出的四大企业集团,即水电集团、中药材加工集团、化工集团、农产品加工集团。到20xx年,企业集团的年产值和年实现税收都占全县工业企业总产值和工业企业实现税收一半以上。㈡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工业强县平台。继续加强白泥、龙溪、大乌江、构皮滩四大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汇集,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使之成为对外招商引资的窗口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在规划建设中,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着力做好各个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有侧重地引进规模较大、前景较好的项目,确保工业园区发展各有侧重,产业各具特色。白泥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以硅铁生产、绿陶开发和绿色蔬菜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工业园,总产值达1.5亿元;龙溪工业园区以建材、化工、制药、食品加工为重点,总产值达1.5亿元;大乌江工业园以建材为重点,布局50万吨余庆瑞安水泥有限公司及建材厂等,工业总产值达1亿元;构皮滩工业园区以建材、食品加工为重点,配套构皮滩电站建设服务的加工业,建成县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1亿元。㈢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坚持大中小一齐上,一二三产一齐上,各行各业一齐上,国有、民营、集体一齐上,激活内资、招商引资、争取国家投资一起抓,在全县形成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的良好局面。集中力量加强项目设计论证,搞好项目库建设,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围绕资源和产业优势,筛选论证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尤其是要加大传统产业的高附加值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的设计、论证和争取力度,领导上前,跑市进省,力争挤进国家计划的“笼子”。要集中精力抓大项目,培育大企业。重点抓好投资规模在20xx万元以上的项目建设,力争建成投产3-5个。当前要突出抓好贵州信邦皓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绿陶产品开发公司等几个发展潜力的项目,力争早日投产。同时,要鼓励各级各部门抓好中小项目建设,实施群体工程,真正形成全民办工业的态势,迅速扩大工业经济规模。进一步优先发展水电业,稳定提高茶叶加工工业,加快发展化工工业,积极发展食品酿造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培育我县工业支柱,从而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布局。㈣实行产业和项目责任制,落实部门负责制。全县的重点产业和项目,如水电、农产品加工业、建材业、中药材产业化建设以及工业园区建设,县委、县政府分别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实施项目和产业化建设,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重大项目一套专门的工作机构。重要产业和项目,相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工作责任,转移工作重点,从项目筛选到签约合作要全程参与服务。县级领导和各相关部门分别联系一户重点企业,真正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抓工业的良好氛围。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业发展项目和招商引资网络,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工业专题招商活动,采取感情招商、亲情招商、企业招商、项目招商、会展招商、登门招商、以商招商等灵活有效的方式,主动走出去搜寻项目源、信息源,大力宣传余庆,树立余庆亲商、爱商形象,广泛吸引国内外企业集团、投资公司以及科技人员来我县创办、领办工业企业。深入开展“包一个企业、联一个项目、引一笔资金、招一个客商”的“四个一”活动,继续对招商引资有功人员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法人进行奖励,充分调动全县各级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县各级干部思想更加解放,加快发展的意识更浓。㈥优化发展环境,为工业强县提供保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实现跨越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积极推行行政集中审批、联合办公、一站式服务等措施,努力为企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二是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经济投诉中心职能,及时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三是不定期举行听证会,对一些部门收费标准是否合理举行听证;四是认真评议行政执法部门,并将考评结果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就是国民经济的壮大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余庆县要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应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和一切不合理限制,将非公有制经济与国有集体企业一视同仁,享受同等待遇,在政策上给鼓励,经济上给扶持,政治上给地位,促其放胆放手发展。同时,余庆应借鉴省、市工业化建设的经验,遵循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本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制定一些激励非国有经济成长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实体经营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引导民营企业向科技型、集团型、外向型方向发展。㈧抓好乡镇企业的发展。余庆工业经济的振兴,离不开乡镇企业的发展,所以我县应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力度。因为乡镇企业对推进本县经济成长和农村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县情实际和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乡镇企业发展的重点应是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中药制药等产业,以及因地制宜地发展采矿、建筑、运输、商贸、饮食服务等产业。㈨坚定不移地抓好企业改制工作,以改革促发展。一是继续抓好以前改制不彻底企业的改制工作,使企业产权更加明晰。二是对已经改制完的企业,要继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使企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打破家族式等阻碍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把企业做强做大。㈩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战略。一是加快培育企业家队伍,要多培养省、市著名的企业家,通过企业家的发展将县内企业做大做强。二是组织企业参加省、市、县人才交流会,大量招收高校毕业生及在职高科技人才到企业,使企业有着较高的科技攻关水平;三是改变培训体系,组织企业职工到高等院校参加学习、接受培训,同时,继续抓好企业内部培训,做好企业职工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企业职工综合素质。

教育事业十一五计划


某某市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形势,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推动我市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某某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坚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目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打造坚实的人才基础。现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出发,认真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两基”重中之重不动摇,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内在统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稳步、健康发展,实现××市教育事业的全面振兴,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具有××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二、基本思路:

(一)突出教育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推进科教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框架。

(二)始终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深化素质教育,坚持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保持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逐步形成新的教育运行机制,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释放教育发展的活力。

(三)以教育法律法规为保障,坚持依法治教,落实政策,强化责任。坚持教育公平、公正原则,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初步构建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秉承传统又有××特色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并取得新成果;终身教育的框架基本建立,满足市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计算机教育为龙头的信息技术教育扎实推进;加大危房改造力度,三年内消除学校危房;通过布局调整实现资源重组,使学校布点合理,教育资源效益得到应有发挥;教育投入机制不断完善并为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使教育的各项事业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建立教育评估和监测机制,加强教育质量监督。

(二)具体目标:

——学前教育

20xx年,全市3-6周岁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88%,城乡基本普及三年学前教育,市区构建较完备的0-6岁“托幼一体化”教育网络,同时大力提高城乡各类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并向农村城镇延伸。全市城乡形成网络合理、教学配套、条件优越的幼儿教育体系。

——九年义务教育

20xx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九年义务教育实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普及,“普九”工作全面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城乡小学都能按时入学,三类残儿入学率达95%以上;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辍学率城市控制在2%以下,农村控制在3%以下,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85%。市区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地区水平。

大力发展特教事业,完善三类残儿随班就读指导网,并建立健全特教科研网络,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少年初中职业教育,使之能熟练掌握1-2项实用技术。

——普通高中教育

到20xx年,在巩固现有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12年制教育,全市高中阶段普及率达85%以上,其中市区初中升学率稳定在85%以上,农村力争达到75%。

——中等职业教育

20xx年初步形成与普教、成教有机沟通,长期与短期结合,国家办学与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职前职后相结合,城乡相结合,初级高级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行“多时空入学、多平台毕业、多资格就业”,实行学分制管理和弹性学制,沟通普职成,连接职前职后,加强中等职教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成人教育

20xx年全市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下,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培训网,力争使50%以上的乡镇文技校达市级一类文技校标准,年实用技术培训保持在2万人次以上。绿色证书工程、智力扶贫工程,科教兴村计划,覆盖所有乡镇,建设一批农科教结合的示范乡和示范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大学、中专、函授等远程教育手段,使终身教育延伸到每个乡镇(街道办)。

——师资队伍建设

疏通教师进出渠道,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全市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分别由32.4%、37%提高到40%和45%,其中市区分别由46%、53%提高到60%以上,高中教师中应有一定比例的硕士研究生。 全力实施名师工程,全市形成一支由1000名校级骨干教师,20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优质师资队伍。

——办学条件

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到20xx年,全市乡镇(街道办)撤并45所完小和教学点,49所完小降为教学点。扩大保留校校园面积、新建教学和生活用房;黎口小学、汀浒小学、华侨小学完小建成示范性寄宿制学校,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不断完善保留校的配套设施,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准,逐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一个乡镇办一所寄宿制中心小学,一至三所完小和若干个初小教学点的农村小学办学模式。

扩大××中心小学校园面积,新建综合大楼;××小学创办市级第二实验小学,利用度假区优势,打造品牌,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市一中争创一级达标校,初中部易地搬迁,校本部创办独立高中,新建标准运动场和400米跑道,添置教学仪器,新建实验大楼和校园网,力争创建省级示范学校;旅游职业中专进行整体搬迁新建,创建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占地300亩、在校生2500人以上;××中学扩大校园面积,新建标准化运动场;××中学20xx年全部撤并到兴田中学,20xx年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

(三)政策措施:

1、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积极利用和扩大教育资源,加速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新格局。加大对社会力量办学的扶持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对符合办学方向、具备办学条件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在土地征用、配套费征收、校舍租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发展民办教育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健全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体制,落实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正确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使各级各类民办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2、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立事权、财权、人权相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学校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发扬各自优势,办出各自特色。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三保”机制,即保教师工资、保学校正常运转、保学校危房改造和必要的建设与发展。完善重点工作通报和责任落实制度。

3、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入开展以“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为内容的“四制”改革,不断优化干部教师队伍,按“转换机制、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原则,着力做好精简内设机构,压缩非教学编制,推行全员聘用制工作,妥善处理好内部人员的转岗、待岗培训和分流。改革分配和奖励制度,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整体推行“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形成“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完善教育人才政策,运用职务评聘、工资倾斜等政策导向,促进教师有序流动。鼓励和引导优秀毕业生、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定期到各类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轮流执教。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编制管理,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设立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为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和新教师试用期制度。

大力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通过抓好宣传、建章立制、奖优罚劣,提高教师师德水平,落实师德建设领导责任制。加强教师和学校领导干部的培训工作,把培训工作列为学校的基本工作任务,健全培训工作机构,建立培训基地,落实培训经费。制定各种培训计划,抓好学历教育、继续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校级管理干部,加强校长的选拔、考核和任用工作,建立健全校长公开选拔和任前公示制度,巩固和完善校长负责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实行校务公开制度。

4、积极推进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拓宽筹资渠道,为教育事业振兴提供物质保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提高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办学模式上,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和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运用产业运作方式加快非义务教育发展,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扩大教育消费。建立并完善助学金、奖学金和资助特困生制度;鼓励各校扩大招生规模,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私人办学和捐资助学;运用多种融资办法,为发展教育提供经费支持。

5、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力度。提高办学效益,改善办学条件。坚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配置和使用教育资源,通过新建、改建、扩建、撤并、搬迁置换等办法,解决教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薄弱学校改造、办学规模偏小、办学效益不高等问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满足社会对教育不同层次的需求。规划、建设、财政等部门将教育布局规划纳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协助教育部门制定布局调整方案和组织实施。城乡建设中,特别是房地产开发生活小区必须依法配套建设或出资统建学校等公共设施,对教育布局调整中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收入也必须全部用于教育。

6、优化教育结构、构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教育体系。完成“两基”工作后,进一步强化“普九”政府行为,坚持依法“普九”。继续采取“流生报告制”、“普九督导评估制”等有效措施,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实现“普九”工作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目标,加快“普九”工作向两头延伸。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需求,适当调整普高与职教的比例,在保持职教发展的前提下,提高普高所占比例,保证普教、职教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较高素质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努力在普教、职教、高校之间建立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机制,拓宽人才成长渠道。不断加强教育网站建设,积极推行远程教学,为社会提供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服务。努力扩大自学考试覆盖面,利用高等教育和各级培训机构建立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

7、加大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及招生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教研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室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切实执行《××市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重点抓好省级和市级重点教育课题的研究,加速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以科研为先导,改革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结构,认真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积极搞好学习宣传、师资培训、硬件设备等各项配套工作。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倡导点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努力实现传授知识、培育创新思维与提高实践能力的统一。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力求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最佳组合,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加快建设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育平台,积极发展和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学内容和教育空间,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建立健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和师生的评价办法。全面改革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办法,变单一的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为全面的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评价,全市城乡全面实行《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树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注重对教师工作实绩的形成性和实施素质教育情况的评价。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办学评价标准,建立一套多元化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家长及学校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完善教师、学生、家长、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体系。

进一步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招生、考试制度,消除制约我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现象。义务教育阶段,要进一步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观念,以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原则。初中招生实行科学合理的就近入学招生办法。继续坚持全市高中招生加试体育的制度,探索新的体育考试办法。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实践(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检测。职业高中招生要继续完善“宽进严出”的招生制度。

8、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坚持依法治教。切实转变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通过运用规划、拨款、信息服务、政策指导、督导评估、执法监督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宏观管理,保证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学校的办学方向,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标准和办学行为,落实教育的公正性和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维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加强教育宏观决策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和学校管理队伍,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全市教育系统逐步推行普法教育制度。加强教育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制度,逐步实现教育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加强督导检查。

9、实施振兴××教育的四项工程

(1)素质教育工程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新的动力,加快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切实加强课改的组织领导,要在观念转变、政策保障、师资培训、教材选用、经费投入、条件配备、组织实施等方面落实各项措施。认真总结和交流课改经验,全面加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继续教育和全员培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教改活动,重点抓好中小学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加大课改对外学习与交流。加强对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选拔培养优秀教师和学科骨干。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个育人观念和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和艺术教育及劳动技术教育、国防教育。努力办好城村德育基地,将基地升格为股级单位,把基地建成具有多功能的××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制度。

(2)名校、名师、名校长工程

进一步修订完善《××市办学水平评估意见及实施细则》,坚持开展办学水平评估,争创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健全完善培养名师、名校长工程,逐步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善于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名教师队伍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思路的专家型、学者型的名校长队伍。

(3)教育综合改革工程

加强统筹协调,继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要进一步调整各类教育的规模、结构、布局,使教育进一步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职业和成人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为转岗、分流、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教育和培训。坚持农村发展依靠科技和教育,教育为农业和农村服务的方向;坚持教育部门与农业、科技等部门密切合作的体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逐步形成农业、科技、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要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各类教育的沟通和协调,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能力。

(4)现代教育技术工程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完善××教育网站功能,加强局机关与学校的网络交流;发挥电大的作用,形成市级远程教育网络,积极探索适合我市市情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构建多规格、多层次、多功能、突破传统教育时空限制的、覆盖全市的开放教育系统。加强学校实验室建设,积极筹建网上学校。全市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县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


县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

xx县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

为推进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状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aa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发展纲要。
一、“十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计划纲要执行情况
《xx县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各项残疾人工作目标任务,取得了显著成绩,残疾人事业步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一)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环境逐步优化。县政府批转了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在残疾人就业、基本生活保障、农村税费改革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制定并完善了扶持残疾人的政策措施,将帮扶残疾人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县建设的内容。舆论宣传力度不断加大,残疾人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人道主义在全社会得到进一步弘扬,营造了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保障残疾人的法规、规章逐步完善,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法律服务网络基本健全,较好地维护了残疾人合法权益。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平等参与的社会氛围不断浓厚,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参与社会生活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广大残疾人在不同领域奋发有为,展示了自强风采,xxx评为“市十佳残疾人创业明星”,xxxx获“市残疾人自强模范”(或其他荣誉称号),残疾人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
(二)残疾人生活状况不断改善。“十五”期间我县残疾人康复工作成绩突出,全县已得到康复训练与服务的各类残疾人2231名,占康复需求的70.2%,顺利通过了省、市专家的“十五”康复工作的检查评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全面启动,“光明行动”、“三助一给”、康复扶贫等重点助残工程成效显著。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81例,免费向下肢残疾人捐赠轮椅510辆,免费为贫困残疾人安装普及型假肢13条,为5名贫困家庭聋儿免费验配助听器,为9名低视力残疾人免费配发助视器。特殊教育和职业培训不断发展,可接受普通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达100%。残疾人就业率不断增长,能够工作的全县城镇残疾人就业率达90.2%。残疾人扶贫解困帮扶工作成效显著,全县650名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并高于低保标准15%,针对重残、多残家庭,制定了分类施保优惠政策。教育制度不断完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全县51名残疾学生受益,对考上中等以上学校的残疾学生和低保家庭的残疾人子女,给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
(三)各项业务工作逐年拓展。我县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解困、文化生活、法制建设等各项业务工作全面推进。重点工作有所突破,薄弱环节得到进一步改进。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社会参与、协调动作,广大残疾人工作者求真务实,创新工作,真诚奉献,有力地推进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社县残疾人工作卓有成效(有哪些国家或省市级政府表彰)。
(四)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日益活跃。残疾人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多次在省、市运动会和文艺汇演中获奖。20xx年,我县选送10件(幅)作品参加全省残疾人书法、绘画、摄影作品评选活动,全部获奖。培智学校智障生编排的舞蹈在省五届残疾人艺术汇演中获表演三等奖。在省六届残运会中,我县9名残疾运动员勇夺2金1银2铜奖牌。20xx年,一名肢残人获中国残联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个人”称号。20xx年在省四届特奥运动会上,我县10名智障运动员发挥出色,取得了8金9银6铜的辉煌战绩。
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的全面完成,使我县残疾人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一个新水平,为全县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十一五”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客观条件和残疾人自身障碍的影响,全县残疾人总体生活水平仍然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贫困人口中残疾人比重还比较大;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环境与条件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残疾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还不够宽;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经费投入还不能适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要;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与实现“两个率先”先导县,构建和谐xx、平安xx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广大残疾人的要求和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发展残疾人事业,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仍然是一项重要、艰巨的任务,

县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第2页

在“十一五”期间,必须加大力度,增加投入,加快发展。
二、“十一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我县“十一五”期间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省、市、县政府“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着力提升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的总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根据全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实现“两个率先”先导县和构建和谐社会大局,突出解决残疾人基本需求,全面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残疾人生活得到全面保障,残疾人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全面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更加优良,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基本原则
──坚持更快更好的科学发展观。按照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总要求,坚持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坚持统筹发展,兼顾城市与农村、兼顾残疾人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各类残疾人的不同需求,全面提升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努力创造有利于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法制环境,使残疾人事业与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融入相关事业领域,充分发挥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综合协调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将有关残疾人工作纳入本部门职责范围,统筹安排,同步实施,各司其职,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完善工作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形成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长效工作机制。财政部门将发展残疾人事业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重点保障范围,每年投入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增幅同步增长。
──坚持以残疾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残疾人的根本利益出发,及时了解掌握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合理确定工作目标和重点,制定和落实扶持措施,分类指导,扎实工作,不断满足残疾人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全面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使各项残疾人工作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确保残疾人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社会参与、融入全局的工作方式。依据残疾人事业跨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特点,使残疾人工作融入社会方方面面,得到广泛的重视与支持,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方式,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鼓励和倡导各类组织、民间机构和个人参与支持残疾人事业。
──坚持以社县为重心的工作思路。在加快社县建设的进程中,立足社县,建立适应残疾人需要的各种服务设施,切实将残疾人工作纳入城市社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加强基层残联组织和各类协会建设,使残疾人能够得到就地就近有效的服务,使各类残疾人的问题在基层得到解决。
──坚持以创新求发展的工作方针。着力加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体制、体系、机制、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使残疾人工作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系统化、信息化的轨道。在坚持统一目标和基本要求前提下,鼓励创新,分类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提高全县残疾人工作整体水平。
(二)总体目标
──全面健全和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残疾人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覆盖残疾人,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保障”,有就业条件的残疾人都能享有相对充分的就业保障,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享有各类社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全县残疾人在全面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全面达到小康生活标准;残疾人法律服务机构进一步健全;残疾人的社会福利和生活水平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全面提高残疾人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全县残疾儿童少年都能接受免费义务教育,有就学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大力发展残疾儿童少年学前教育和残疾人高级中等、高等以及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进一步向社县普及,残疾人文化、体育工作保持市县领先水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普法教育,增强残疾人的自强自立精神,努力提高残疾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残疾人整体素质。
──全面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状况。社会舆论环境进一步优化,各类帮扶助残活动蓬勃开展,残疾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把尊重、理解、关心扶助残疾人更好地纳入新时期思想和道德建设之中,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思想内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强化残疾人事业的舆论宣传,使人道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助残为荣成为社会风尚;热心助残的各类组织和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扶残助残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建立健全全县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设备齐全,功能齐备;社县无障碍环境建设显著改善。
──全面提升残疾人工作者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各级残疾人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信息化的残疾人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街道(乡镇)残联和社县(村)残协建设,建立专兼职、高素质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不断完善指导、服务、管理的手段和措施,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让各类残疾人得到贴近、贴心的服务。
三、“十一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和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
1、扩大就业保障。保证残疾人充分就业,是残疾人跟上“两个率先”步伐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推动保障残疾人就业的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全面推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大力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和鼓励自主创业,有力组织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在城市社县积极推行残疾人灵活就业,使城乡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安排500名以上残疾人就业。主要措施:
──依法全面推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和职业培训制度,保障残疾人在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的权利。加大行政执法、劳动监察和年检年审力度,“十一五”期间,通过按比例就业途径,安排200名残疾人就业;对拒不依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采取行政和法律约束措施。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和使用管理。
──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兴办福利企业。稳定和完善福利企业优惠政策,民政、税务和残联组织要强化对福利企业办厂方向的监管,保证残疾人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规定要求。“十一五”期间,安排300名残疾人集中就业。福利企业要保证残疾职工在岗在业,按规定为残疾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金,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优先解决残疾职工生产、生活面临的困难,积极创造残疾人劳动和生活的无障碍环境,切实维护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
──实施残疾人就业援助。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和专营项目或产品;政府购买或实行岗位补贴获得的就业岗位,优先提供给适合岗位要求的下岗残疾职工。每年举办1-2次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扩大残疾人就业规模;积极支持和发展盲人按摩,鼓励盲人立足社县,面向社会,从事保健按摩,规范行业管理。
2、提升生活保障。全县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在全面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建立以多种形式扶持与最低生活保障及各类优惠政策相结合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其基本生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时要将残疾人全部纳入,并提高残疾人生活和福利保障水平,绝大多数残疾人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主要措施:
──全面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残疾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残疾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并适当提高保障标准。按照“降低门槛、提高标准”的原则,进一步实施重残分级施保优惠政策,并在新的保障标准基础上提高15%;适当提高重度残疾、多重残疾、一户多残等贫困残疾人的生活保障水平。
──加大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的扶贫力度。广泛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推行单位结对为特困残疾人排忧解难,有条件的社县建立扶残助残的“爱心超市”。建立和完善社会求助制度,动员社会力量采取“帮、包、带、扶”等形式结对帮扶解困,帮助残疾人解决各种生活困难,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将残疾人全部纳入医疗保障范围。采取措施帮助城镇残疾职工和农村残疾人加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医疗救助,确保贫困残疾人病有所医。
3、完善教育保障。全面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接受普通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健全儿童少年同等水平;完善残疾人教育救助机制,确保残疾人和残疾人子女不因家庭贫困失去接受普通教育的权利。主要措施:
──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和教育考核的力度;促进残疾儿童少年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和全面普及残疾人职业培训。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把残疾人的职业培训纳入职业教育总体规划。各级残联要把残疾人职业培训作为主要任务,定期举办残疾人职业培训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对残疾人职业培训给予指导,在职业技能考试、领取资质证书等方面给予支持,使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都能得到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
──建立残疾人教育救助长效机制。通过各种途径资助残疾儿童少年完成学业,全面落实对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优惠政策。共青团、妇联、残联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春雨行动”,将失学残疾儿童少年和贫困残疾人子女纳入救助范围。对考上中等以上学校的残疾学生,给予适当奖励和补贴。
4、强化康复保障。“十一五”期间,围绕20xx年全省残疾人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加强组织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业务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残疾人康复实施建设;开展康复工作宣传和康复知识的普及;加强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服务工作;全面普及社县(村)康复工作,对贫困残疾人实施救助,使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实施重点康复工程,切实提高残疾人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措施:
──健全完善社县(村)康复服务体系。加强社县(村)康复工作和康复指导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将残疾人社县(村)康复纳入社县建设中,采取社会化方式向残疾人提供基本的康复服务。残疾人社县(村)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范围,依托社县(村)卫生医疗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服务,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康复业务技术的培训。有计划地为社县(村)医疗机构和社县(村)活动场所配发康复训练器材和辅助器具。建立适合残疾人需求的社县(村)康复服务网络。开展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县康复示范县、农村残疾人社县康复先进县和省级先进县培育活动,推进“康复进社县、服务到家庭”,使示范县成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典范。
──将残疾人康复列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残疾人医疗康复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建立和完善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县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加大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经费支持,“十一五”期间,政府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投入高于“十五”时期水平,并逐年有所增长。
──组织实施视力康复服务项目。开展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县”活动,年手术量达到200例以上;对贫困家庭白内障患者免费进行复明手术;对贫困低视力患者实施救治,逐步完善低视力康复服务网络;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完成省、市下达的年度康复实施项目任务。
──组织实施肢体残疾、聋儿培训、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项目。完成省、市下达的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装配大小腿假肢、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和聋儿家长培训、智力残疾儿童系统训练和智力残疾儿童家长康复知识培训等康复工作任务。
──完善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精神病防治工作组织管理机制。在全县全面推行“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病防治康复模式。“十一五”期间,政府投入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经费必须高于“十五”时期水平,并逐年有所增长。
──加强贫困残疾人和贫困家庭残疾儿童的康复医疗救助工作。继续推进贫困残疾人“助行、助视、助听”和为贫困精神病人免费给药等救助工作,开展以贫困家庭聋儿、脑瘫、智障和孤独症儿童为主要对象的“共享明天”专项康复救助工程,全面开展0——6岁残疾儿童节抢救性康复训练工作,使全县残疾儿童都能得到早期康复干预。
(二)进一步优化残疾人服务载体建设,全面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
1、完善残疾人就业和职业培训服务体系。建立职业培训基地和管理机构,根据不同层次的就业岗位和培训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培训。教育、民政、劳动保障部门和残联密切配合,城镇与就业相结合、农村与生产和扶贫相结合,开展多层次的中短期实用技能培训,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培训。提高职业培训层次和质量,确保城镇90%以上参加培训的残疾人取得资格证书并实现就业。
2、完善社会化、综合性的康复服务体系。利用公共及社会资源,大力兴办延伸到社县的各种类型的康复机构;加强对康复机构的指导和管理,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康复服务体系,提高康复服务能力,使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加强残疾人康复技术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服务需求。开展残疾预防的宣传与康复知识的普及,增强公众的残疾预防意识。加强残疾预防体系建设,实施抢救性早期干预,巩固和扩大预防药物致聋和缺碘致残成果。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普及精神和心理卫生知识,防止精神疾病导致精神残疾。
3、完善中度、重度残疾人庇护安养服务体系。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创造条件,建立各类中度、重度残疾人庇护安养机构,成为集收养、教育、康复、娱乐、劳动为一体的残疾人庇护场所,为生活自理有困难,家庭无力照料的残疾人提供服务保障。立足社县,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民办公助,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中度、重度残疾人安养院、精神病人工疗站和智力残疾人日托站。
4、完善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活跃残疾人文体生活,愉悦身心,提高素质。县残疾人活动中心向残疾人开放,整合社县资源,建立便于残疾人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满足残疾人休闲、娱乐、健身、训练、竞赛等文化体育的需要。经常性地开展社县残疾人文体活动,使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切实改善残疾人身心状况,提高参与社会生活能力。
(三)进一步深化帮扶助残环境建设,全面优化残疾人事业和谐发展环境
1、积极营造扶残助残的舆论环境。大力宣传人道主义思想,营造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宣传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典型,增强全社会帮扶助残意识,以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观点指导工作、影响社会,使残疾人工作和残疾人事业得到广泛理解、关心和支持;丰富、活跃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不断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2、不断完善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法制环境。加强残疾人事业法制建设,推动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修订,加大执法和法制宣传力度,建立健全残疾人法律援助机制,促进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开展创建残疾人维权示范岗活动,为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大局服务。
3、深入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全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快社县无障碍建设,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与社县建设同步实施;积极发展信息交流无障碍,推进信息无障碍进程,为残疾人全面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提高全社会无障碍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强化组织和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1、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组织体系。加强街道(乡镇)残联组织建设,街道(乡镇)残联残疾人专职委员和社县(村)残疾人专职委员的聘用,要进一步完善培训和管理工作机制。健全县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活跃专门协会工作,进一步发挥残疾人各专门协会在团结、教育残疾人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有必要的工作经费;加强街道(乡镇)残疾人综合协会及社县(村)残疾人协会规范化管理,开展好社县(村)残疾人各项工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残疾人工作组织体系;完善工作制度,强化目标考核,建立健全“廉洁、高效”的运行机制。残联组织要密切联系残疾人,当好残疾人共同利益的代表。
2、加强残疾人工作专业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残联干部队伍建设,做好残联队伍培训,提高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水准和综合服务能力,造就一支思想好、作风硬、能力强、素质高,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的残疾人工作者队伍,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3、不断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广泛动员社会,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志愿者助残行动”,在全社会开展“助残志愿者”招募和注册工作,各社县广泛开展志愿者助残等活动,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
残疾人事业是文明、进步、崇高的事业。加快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为保证本纲要的实施,县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要组织相关部门制定配套实施方案,有关部门应安排与本纲要任务相应的专项经费。县政府各有关部门及各级残疾人组织要按照各自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加强协调、统筹安排,采取强有力措施,共同做好残疾人工作,完成本纲要规定的各项任务,推进我县残疾人事业全面协调更好更快地发展。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县“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校园教育事业发展会议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