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烧不尽作者

我们会不经意地忘记对手精辟的观点,就像忘记自己愚蠢的想法一样。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在日常的生活中,说到心得体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写一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优秀有创意的心得体会要怎样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野火烧不尽作者》,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野火烧不尽作者

学习总结一: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作者是白居易吗?

答案

是白居易[由整理]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学习总结二:qq伤感个性签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全诗赏析

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优美散文摘抄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析: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古原草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述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枯荣与荣枯大不相同,前者是春草,后者就成为秋草了。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就能重新发芽,很快蔓延原野。那离离原上草正是胜利的旗帜,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一旦春风化雨,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

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

如果说三、四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但把重点落在古原,以引出来送别题意。用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

大地回春,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友人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这样的场景,令作者惆怅,也富于诗意。萋萋芳草增添了作者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着别情,作者用这种意味深长的诗句写完了结尾。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把古原草送别连在一齐。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注释:

(1)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2)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貌。

枯:枯萎。荣:繁荣茂盛。

(3)远芳:蔓延到远方的野草。侵:侵占,覆盖。

晴翠:晴朗的阳光下一片野草。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

(4)王孙:贵族子孙、公子,那里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野草盛的样貌,形容野草连绵、茂密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前一句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前一句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前一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

是出自《登高》的名句

全诗:[由整理]

《登高》

作者:杜甫【唐代】有符号的网名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洒脱的个性签名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透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那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

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到达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述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证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齐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必须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

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资料,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情绪是容易明白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刻)、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

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

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十分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刻(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内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

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构成惨烈的比较。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现。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这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

白蕉谈运笔:反复体会,受用不尽


白蕉谈运笔:反复体会,受用不尽

白蕉(19071969年),姓何名治法,字旭如,号复生,后改姓名为白蕉,又号复翁,别署云间下士、无闻子等。上海金山县人。幼承庭训,聪颖好学。毕业于上海政法大学,曾任鸿英图书馆董事长和《人文月刊》编辑和馆主任,期间写了《袁世凯与中华民国》一书。后为光华大学附中、师承中学、华东女中国文教员和书法教员。解放后,入上海市文化局工作。期间,先后参与上海图书馆的恢复、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的筹建、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的创建以及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的筹备工作。白蕉书法兼取二王、欧阳询、虞世南、锺繇诸家,畅逸娟秀。一生对兰花形神深有研究,极具功力。所作花叶逼真,秀逸多姿。亦擅诗文、篆刻。出版有《书法十讲》、《临池利墨》、《书法欣赏》、《云间随笔》、《云间谈艺录》、《客去录》、《济庐诗词》等著作。曾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上海美专教师。

今天所讲的是关于运笔问题,本问题包括笔法、墨法两项。笔法是谈使转;墨法是谈肥瘦。使转关于筋骨,筋骨源于力运;肥瘦关于血肉,血肉由于水墨。而笔法、墨法的要旨,又尽于方、圆、平、直四个字。方圆于书道,名实相反,而运用则是相成,体方用圆;体圆用方。又划欲平、竖欲直,说来似乎平常,实是难至。 本来在书学上笔法二字的解释,其涵义的分野,古人不大分别清楚。全部――包括孙过庭所创的执、使、转、用四个字在内的含义,大部分须靠学者的天才、学力上的悟性去领解,几乎不大容易在嘴巴里清清楚楚地讲出来,或者在笔尖下明明白白的地下来。历史上记载,锺繇得蔡邕笔法于韦诞,既尽其妙,苦于难于言传。他曾经说: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三句话就完了。此外如卫夫人也说: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不差,孟子也曾经说过: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书学上的点划与结构,正好比规矩,是可以图说的;而这个巧字倒是很抽象,是属于精神和纯熟的技术方面的,是无从图说的。因此,玄言神话,纷然杂出,初学者既感到神秘万分,俗士更相信此中必有不传之密。其实呢,道不远人,又正好应着孟子所谓子归而求之,有余师的一句话。锺繇、卫夫人的谈话是老实的,种种讬于神话的故事,亦无非是表示非常慎重而已。试看,王羲之说:夫书者,玄妙之技也,自非达人君子,不可得而述之。又说书弱纸强笔,强纸弱笔;强者弱之,弱者强之。迟速虚实,若轮扁斫轮,不徐不疾,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鲁公初问笔法要义于张长史,长史曰:倍加工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孙虔礼云: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释辩光云:书法猶释氏心印,发于心源,成于了悟,非口手所传。

对于一辈有心而没有天才,或者有天才而学力未至的学者,因为悟性与学诣程度的悬殊,有时却苦于无从说起,倒不是做老师的矜持固閟。一方面,又正恐聪明学者的自误,不肯专诚加功,于是讬于神话,出于郑重。而对于一辈附庸风雅,毫无希望,来已不诚的闲谈客人,不高兴噜苏,只好冷淡对之,乐得省省闲话了。除此之外,也有附骥之徒,托师门以自重,说道曾得某师指教笔法,而某师得之某名家,以自高身价者,此又作别论。

因此,如《法书要录》所载,传授笔法,从汉到唐,共二十三人。又别书所载,不尽相同的传授系统说法,只可资为谈助,并不能像地球是圆的、父亲是男的一样可信。固然,那不同的系统中人物,都是历代名家,又大都是属于自族父子、亲戚、外甥、故旧门生。因为有一点诸位可以相信:就有道而正焉,古人的精神,正和我们一样,君子无常师,他们每个人的老师,也何止一个人呢。

今世所传古人书论,从汉到晋,这一时期中,多属后人讬古,并不可靠。但虽属伪讬,或者相传下来,并非绝无渊源,其中精要之语,千古不刊。不能就因为伪讬而忽视,所以,现在丢开考证家的观点来讲。

《法书要录》由唐人张彦远编撰,辑录了自东汉至唐元和(806--820)年间的书法理论著作共三十九种,其中有赵壹的《非草书》、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王僧虔《论书》、张怀瓘的《书断》等皆为古代书论中的名篇,流传甚广的传为卫铄的《笔阵图》和王羲之的《题笔阵图后》亦收入其中。为传世最早的书论专集。

现在,言归正传。孙过庭执、使、转、用四字的创说,比昔人笼统言笔法、用笔、运笔分析的大为进步,所以,我为了讲演明了起见,取来分属三讲:――第三讲的执笔问题,(执谓浅深长短之类)――本讲的运笔问题,(使谓纵横牵掣之类,转谓钩缳盘纡之类)――第六讲的结构问题,(用谓点划向背之类)。本讲以运笔问题包举笔法、墨法。一则因为笔墨关系,本属相连。再者,古人书论,亦多属二者并举,在三讲中引前或不引后,亦正须同学们前后参看的地方。

夫用笔之法,先急廻后疾下,如鹰望鹏逝。讲笔法最早的是秦丞相李斯。李斯说:信之自然,不得重改。元代赵孟頫所谓:文章精到尚可改饰,字画落笔,更不容加工,求以益之,适以坏之。正是阐明此意。到后汉蔡邕的九势说得更为具体,他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有解释藏头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划中行。这便后世折紁股、如壁坼、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端若引绳一类话之祖,也便是观斗蛇而悟笔法的故事的理由。后世各家卖弄新名词、创新比喻、造新故事,其实都不出老蔡的这八个字。他又解释护尾说:划点势尽力收之。这又是米老无往不收,无垂不缩。两句名言所本。蔡邕所谓藏头护尾,我觉得篆隶应当如此,楷正用笔也是如此。这样看来,后世各家的议论,尽管花样翻新,正好比孙悟空,一筋斗十万八千里路,却终于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

元代董元直的《书诀》,集古人成说,罗列甚全,一向公认为书法的最高原则。

现在我摘录其关于笔法者,诸位可作一对比。

摘录如下:

无垂不缩:

谓直下笔,即下渡上,至中间垂直,则垂而头圆。又谓之垂露,如露水之垂也。

无往不收:

谓波拨处,即往当缓回,不要一拨便去。

如折钗股:

圆健而不偏斜,欲其曲折圆而有力。

如壁坼:

用笔端正,写字有丝连处,断头起笔,其丝正中,如新泥壁坼缝,尖处在中间,其布置之巧。

如屋漏痕:

写字之点,如空屋漏孔中水滴一点圆,正不见起止之迹。(云间按:屋漏痕,如屋漏水于壁上之痕,言其痕之委婉圆润,非只言漏水点滴。)

如印印泥;如锥画沙:

自然而然,不见起止之迹。

左欲去吻:

左边起笔,不要多嘴。

右欲去肩:

右边转角,不要露肩,古人谓之暗过。

线里藏鍼:

力藏在点划之内,外不露圭角。东坡所谓:字外出力中藏棱者也。

种种说法,无非为伯喈八字下注解。唐代徐铉工小篆,映日视之,书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曲折处亦无偏侧,即此可见其作篆用笔中锋之至。

从来讲作字,没有不尚力的。可见这一种力如果外露,便有兵气、江湖气,而失却了士气。字须外柔内刚,东坡所谓字外出力不过是形容多力,不可看误。米襄阳作努笔,过于鼓努为力,昔贤讥为仲由未见孔子时习气,此语可以深味。书又贵骨肉停匀,肥瘦得中。否则,与其多肉不如多骨。卫夫人笔阵图中有几句名言:下笔点划波掣、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她又解说,心手的缓急、笔意的前后说: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现再刺取名家议论录于下:

王僧虔云:浆深色浓,万毫齐力,骨丰肉润,入妙通灵,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

梁武帝云: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

虞世南云:用笔须手腕轻虚,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管直锋,则干枯而露骨。终其悟也,粗而能锐,细而能壮,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

欧阳询云:每秉笔,必在圆正重气力,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最不可忙,忙则失势;又不可缓,缓则骨痴。瘦乃戒枯,肥即质浊。又云:肥则为钝,瘦则露骨。

孙过庭云: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

徐浩云: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用笔之势,特需藏锋,若不藏锋,字则有病,病且不去,能何有焉。又云:作书筋骨第一,鹰隼乏彩,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翚翟备色,而翱翔百步,肉丰而力沉也。若藻耀而高翔,则书之凤凰矣。

张怀瓘云: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若筋骨不任其脂肉,在马为驽骀,在人为肉疾,在书为墨猪。又云:方而有规,圆不失规。圆有方之理,方有圆之象。

韩方明授笔要诀,述其所师徐璕之言有曰:夫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健。故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太流则便成浮滑,浮滑则是为俗也。

姜白石云: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又云: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务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悉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又云: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必先能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务速,又多失势。

丰道生云:书有筋骨血肉,筋生于腕,腕能悬,则筋脉相连而有势。骨生于指,指能实,则骨坚定而不弱。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水须新汲,墨须新墨,则燥湿调匀,而肥瘦适可。

于此,不能不特别一提的是八法。社会上称赞人家善书,总是说精工八法。八法的由来,便是智永所传的永字八法,历代学书者对此都颇为重视。唐代的李阳冰说:王羲之攻书多载,十五年偏攻永字。而前人认为很神秘的作传授笔法系统,他们所称的笔法,从羲之以后,似乎也就是指这个八法。什么是永字八法呢?现在说明如下:

李阳冰说逸少十五年偏攻永字,有无根据,不得而知。但凭我的猜测,书而讲法,莫过于唐人。当时不知哪位肯用功的先生,找出一个笔划既少,而笔法又比较不同的永字来,想以一赅万,又託始于一个王羲之的七世裔孙――大书家智永和尚,于是流传起来,足以增重,人家也便相信不疑了。一到宋人,遂入魔道,宋人已自非之。如黄鲁直云: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董广川亦云:如谓黄庭清、浊字,三点为势,上劲、侧中、伛下,潜挫而趯锋。乐毅论燕字,谓之联飞,左揭右入。告誓文容字,一飞三动,上侧、左竖、右揭,如此类岂复有书耶?又谓一合用、二兼、三解撅、四平分,如此论书,正可谓唐经生等所为字,若求之于此,虽逸少未必能合也。今人作字既无法,又常过是,亦未尝求于古也。真可谓一针见血,如此论书,坐病正同古文家、词章家的批注,试问作者初何曾求合于此。

今人李公哲,对永字八法加以批驳,颇具理由:古人论书,多以永字八法为宗,取其侧、勒、努、趯、策、掠、啄、磔等八法具备。二千年来死守成规,莫逾此例。窃以为大谬不然者。如心字之弧划,属于永字何笔?固为八法所无,其缺憾之处此,其一。永字第一笔之点为一法,第二、三、五笔之划,虽横竖不同,笔势原属一法;第四笔之趯为一法;第六、七笔之撇亦是一法;第八笔之捺是一法,共成五法,所谓八法,只有五法,此其二。点有侧正,勒有平斜,趯有左右,撇有趋向,捺有角度,所谓八法者,若论笔之本法,则嫌太多;若言笔之变法,又嫌其太少,其未合逻辑明矣,此其三。

李先生所谈的三点都是事实。古人举出笔划少,而笔法多的永字,总算不容易,不必说大谬不然。所大谬不然者,是后人拘于死法,愈注释,愈支离,于道愈成玄妙难懂。相传如唐太宗的《笔法诀》,张长史的《八法》,柳宗元的《八法》,张怀瓘的《玉堂禁经》,李阳冰的《翰林密论》,陈绎曾的《翰林要诀》,无名氏的《书法三昧》,李溥光的《永字八法》以及清人的《笔法精解》等等,指不胜屈,虽每间有发明,然论其全部,合处雷同,不合处费词立名,使学者目迷五色,钻进牛角尖里去,琐琐屑屑,越弄越不明白,实是无益之事。

如果丢开法不说,我却注意到一点,为一般所忽略的,便是永字八法的形容注释,全是在讲一个力字,正如相传卫夫人的笔阵图,欧阳询的八法,着眼处并未两样。

此外,我所欲言的,是笔法应方圆并用的。世俗说,虞字圆笔,欧字方笔,这仅就迹象而言,是于书道甘苦无所得的皮相之谈。用笔方圆偏胜则有之,偏用则不成书道。明项穆说:书之法则,点划攸同;形之褚墨,性情各异,犹同源分派,共树殊枝者何哉。资分高下,学别浅深,资学兼长,神融笔畅,苟非交善,讵得从心。

至于学书先求平正,诸位休小觑了这二个字。横平竖直真不是易事。学者能够把握横平竖直,实在已是了不起的功力。我们正身而坐,握管作字,手臂动作的天然最大范围是弧形的一线,从左到右所作横划容易如此;右上作直划容易如此;左下其势也如此。我常说,一种艺事的成功,不单是艺术本身的问题,牡丹虽好,绿叶扶持,条件是多方面的,天资、学识、性情尤有不同。就艺术本身来讲,诸位听了我讲的运笔问题,我相信决不至于一无所得。但即使在听了以后能完全领会,在实际方面不能说:我已经能运笔。所以,真正得领会,必须在加倍工学临写书法之后,而且一定要等到某一程度以后,然后才能体验到某一点,并且见到某一点,那是规律,绝难勉强。

关于运笔问题,古人精议,略尽于此,学者能随时反复体会,就可以受用不尽了。


寒假初中同学聚会有感:不尽的缘



情绪总是带着记忆的色彩。就像读师范时最喜欢秋天下午的校园,走在安静温暖的阳光里,没来由的欣喜。所以之后的每个秋天,这样干净的天气,忆起当时的年轻,心中总是温柔牵动,觉得开心。
这样简单而又纯粹的高兴,在这段时间初中同学聚会中又淋漓尽致地感受了一回。大约是腊月26的早上吧,枕头下手机的振动声惊醒了还在睡梦中的我,懒洋洋地拿着手机接听时,一个甜美的声音从话筒传过来:“小群,我是玉华,今天和几个老同学聚一下吧,有张xx,彭xx,谢xx。。。。。。”我兴奋的一下子从被窝里钻出来连忙回应着:“好啊,好啊,晚上我一定来。”
挂掉电话后就开始盼望晚上的聚会了,好开心,说不出来的那种,手机每隔一会儿就拿出来瞧瞧时间,终于快到6点了,我化了个淡妆就带着儿子往聚会的地点赶,到了,心情很是激动,又有些忐忑不安,就这样怀着复杂的心情轻地推开了包间的门,马上映入眼帘的是同学们一张张笑脸,顿时一阵暖流涌上心头。玉华坐到我身边亲切地和我聊天,她还是那样优雅,那么美!一声声地叫着我小群,感觉亲如姐妹呢!我看着班长有些发福,就笑着说:“班长长胖了哟!”班长只是笑着。了解到班长在随州工作,我去过那里就很自然地和他聊起美丽的白云湖畔,农家酒馆。。。。谈话中感觉班长还是威风不减当年,性格开朗,爱笑,做事干练,为人稳重,含蓄内敛。彭小俊说起当年我登台唱“蓝精灵”的歌时的情景,深邃的目光里闪亮着真诚,说化妆了的我还是蛮好看的,留给他的记忆很深刻!呵,如此细腻的一个男人啊!姚金桥插话到:一曲“蓝精灵”“群”倒了一大片啊!也让他心仪已久呢!哟,这是一个贫嘴的捣蛋鬼!谢敏还是那样不多言语,率真直爽。胡明倒是没认出来,当年的一个小男生,现在个子长得高高大大了,但还是那样斯斯文文。翁凌峰有着“老板”的睿智,菜金莲显得成熟,精明强干,何辉这个才女还是那样含蓄内秀,坐在我身旁的孙孝丽文文静静,她的姑娘就在我的班上读书,自然我们的话题也就多了许多。。。。
开始吃饭了,席间,大家互相敬酒、陪酒。每个人都喝得很直爽,除了我不胜酒力外,他们都能喝。白酒喝完了又喝啤酒,一个个喝的天旋地转…… 大家一起怀念以前的日子,说说笑笑,是那样的开心,那样的疯狂。我也不知道喝了多少杯,反正觉得头有点晕,但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因为实在很开心!
之后,大家提议要去唱歌。去了天鹅广场的莎啦啦要了一个包间。有的唱歌、有的跳舞,完全忘却了尘世的烦恼。音响开得很大声,心在震撼……感觉是妙的,不知道怎么的,我就喜欢这种感觉。有种奔放,有种无束,有种自由,有股热情…班长唱的军旅歌曲铿锵有力,我和彭小俊合唱的“我悄悄蒙上你的眼睛”也很是默契,玉华夫妇的交谊舞跳得优雅到极至,胡明的歌唱得深情款款,孙孝丽和我合唱了一曲“溜溜的她”,觉得一下子回到了学生时代,我和她读初一时曾跳过“溜溜的她”这个舞蹈。。。。。有人提议放迪士高蹦迪。随着节奏感极强的音乐,借着酒劲大家无所顾及的扭动,近似疯狂的发泄,尽情享受浑身释放后的舒坦和惬意。我其实是个比较内向放不开的人,也许是由于酒精的缘故,我完全忘情的投入其中,和大家一起摇摆。感觉血液在燃烧,快乐得不得了!
回来时一看手机已经凌晨0:30了,但是还是不想入睡,美好的中学时光,恰似流光溢彩的画卷就在这一刻刻铺展开来,烙在记忆深处的往事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温馨如昨,对于这份纯朴真挚的同学情我从来不曾漠然过啊!xx年是漫长的一段,xx年又是短暂的一瞬,还是那些笑脸,依然如旧,我可爱的同学你们都没变,也许时间能冲淡许多许多,唯独冲不淡的是那份浓浓的同学挚情。初中的生活给我脑海里留下了很多很多。似乎有许多许多值得去追忆。发现对再也回不去的过去的记忆才是弥足珍贵的!此时此刻的心情令我想起了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现)这首歌。由于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使我感触到要珍惜目前的生活,珍惜自己身边的人,自己的亲人、朋友,乃至一起共事的伙伴...... 所以,珍惜身边的一切吧.因为岁月是那么容易地在每个人的指缝里溜走.它会带走青春,带走过往,带走所有的曾经拥有。幸好,它还能留下回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学习总结(1)】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是出自《登高》的名句。

【全诗如下】[由整理]

《登高》

作者:杜甫(唐代)品茶品味品人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好无聊哦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习总结(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透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那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

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到达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我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述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证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齐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

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必须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我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资料,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我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情绪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

,从纵(时光)、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

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我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十分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光(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内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

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构成惨烈的比较。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我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现。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这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

【学习总结(3)】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诗句介绍】

描述秋天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登高》,由杜甫创作。这首诗是在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诗人病卧夔州时所写。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后人推为古今七律之冠。

【诗句来源原文】

《登高

》⑴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⑵,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⑶。

无边落木萧萧下⑷,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⑸,百年多病独登台⑹。

艰难苦恨繁霜鬓(bn)⑺,潦倒新停浊酒杯⑻。

【注释】

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那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那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诗句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当时安史之乱

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十分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状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那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仅上下两句对,而且

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到达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我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仅使人联想到落木??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述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证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齐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必须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我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

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资料,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我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情绪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光)、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

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更多关于春夏秋冬的诗句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栏目。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

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我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十分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光(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内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

,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构成惨烈的比较。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我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现。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这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

体育工作者培训心得


体育工作者培训心得

作为一名基层的体育工作者,我的语言也许没有太多的文采,但是十几天的辅导教师工作却让我心中有很多的感动,觉得真是不吐不快。

在开始的日子里,我积极参加了培训者培训,认真学习了远程培训项目的课程设置、培训模式、工作部署以及辅导教师的操作指南,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明确的认识,作为辅导员,深感此次任务神圣而责任重大,于是,暗暗立志,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圆满完成此项工作。同时对国培计划的实施充满了信心与憧憬。
接下来学科老师的学习正式开始了,我和老师们一起聆听专家的讲座、一起参与讨论、交流,更是感受颇深:
首先,通过参与此次活动,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增长了见识,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例如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教授——季浏,为我们讲座了《新课程下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步骤与程序、教学氛围、学习评价、教学创新等几个方面,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使我们对新课程下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了全方位的深层次理解,为新课程下开展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期间,还观看到了一些实际的课例,如《韵律活动与舞蹈的教学课例》、《体育游戏教学案例》、《体操教学案例》、《小学生身体素质锻炼方法案例》、《阳光体育活动案例》等等。由专家的理论讲解到实际的课堂操作,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样的课堂、灵活多变的教法,还进一步启迪了我们的思维、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能取其精华、补己不足,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其次,通过与学员的交流,了解到许多一线资料,对课程的把握、教师的需求、课堂的困惑与解决方法,都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与见解。
例如在与学员交流中,大家对新课程实施感到有些困惑,于是我组织了“新课程下小学体育教学如何有效开展与实施”的讨论,为大家提供平台,学员们都积极参与讨论、进行发言,最后形成许多共识: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兴趣的激发要讲究方法、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课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来安排,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还要注重发挥评价的功能……还有,在讨论中,最引起关注的是“体育课的安全问题”、“保护与帮助问题”、“农村体育器材、设施不足的问题”等,大家也都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很多老师把自己学校先进的经验、把自己课堂好的做法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大家。通过此次交流学习,收获真的很大很大。
再有,培训期间,老师们的学习精神让我感动。自开班以来,学员们学习热情始终很高,大家都认真观看专家讲座、积极参加主题讨论、主动参与班级论坛,每日清晨六点不到,就有老师开始了学习,晚上十一、二点还在进行讨论,学员们的学习热情确实值得我们称赞。同时也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做好自己的辅导员工作:及时发布班级通告,引导学员有序学习;积极组织班级讨论,搭建学员交流平台;认真回复学员疑问,帮助学员有效学习。一日下来,虽然工作量很大,
但内心始终有一种幸福的感觉环绕着。
相信通过此次国培计划的实施,老师们都会学有所获,在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也必将推动我国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法院工作者调解之见


法院工作者调解之见

调解是因主体的不同而分为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形式。作为法院等实务部门所指的调解一般是由法官参与并主导或单独或联合其他相关力量如村委会主任、名望老人及党委和政府对社会纠纷进行的调解。我们一般意义指称的司法调解更多的是有法官主导,相关当事人参与的诉前调解、诉中调解为主。调解因为其纠纷解决的柔性,成本的低廉性与结果的可接受性而为司法所当下司法所青睐。调解不仅是一种司法中的策略和纠纷解决技术,更是一种镶嵌在中国传统与文化长廊中的一颗明珠,是屹立和绽放在神州的一颗“东方之花”。找寻和发现深嵌在传统与文化底处的调解不仅有助于更加深刻认识和理解调解制度的意义和使命,更有助于我们认知调解的未来并为国家正式司法制度所借鉴和吸纳。检视调解的前世今生,前因后果不仅是对调解来龙去脉,对调解现状的反思,未来的展望,亦是对自身调解心路历程的回顾与总结。
调解的策略之维。调解是一种司法的技术和裁判的方法。调解作为一种诉讼与裁判过程中的工具理性而被运用。失去了调解,司法是否无法启动和运作?没有了调解手段的运用,案件的审理与裁判是否无法开展?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是有了调解技巧和艺术的加盟,法律、裁判和司法都不再那么地冰冷和生硬,而更具人性化。有了调解的润色,司法变得更加柔和。比如兄弟之间因为债务纠纷而闹别扭,显然这种情况下肯定是调解优先,并以调解为主。否则判决不仅不能有效解决问题,还可能埋下兄弟之间不和与仇恨的种子。还有像涉及离婚的婚姻关系的案件更是如此。笔者以前遇到一个离婚案件,女方因为听说丈夫在外面沾花惹草而气急败坏回去与其大吵一架,并因为男方吵架过程中施加暴力而坚决要跟其离婚。显然这种小摩擦在生活中是难免的,但因为这样的一个生活小插曲就离婚不仅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亦是让小孩子最受伤害。后来经过我们三番五次耐心做调解工作,小两口还是重归于好。如果我们懒得去调,而是一判了事不仅让当事人的小孩子无家可归,亦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为作为社会最基本细胞的家庭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所在。显然这个时候调解不仅发挥其技术或工具理性的价值,亦证成了调解存在的必然性与正当性。调解更柔性,更柔和。调解策略的加盟不仅有效避免了僵硬适用法律所导致的机械裁判。调解天然所具有的弹性优势更是弥补了传统诉讼渠道救济当事人权利的不足,犹如为传统司法生命力的延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调解的谋略之维。调解不仅是一种裁判的技艺补充,在乡土中国,调解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选择的传统更是源远流长。虽然在急速向现代化前行的中国社会开始褪去人情关系编织的差序格局面容,但在广袤的农村尤其是中西部的农村,调解依然有其有其存在的文化土壤和强大的生命力。在乡土中国建构的人情社会,调解不仅是一种作为诉讼和裁判的司法技艺补充,更是一种隐性的制度化存在。在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很多农民在发生纠纷和矛盾之后并不是寻求法律的慰藉和司法的渠道救济。而是找个双方都值得信任的德高望重人士进行说说话与评评理。在乡村中品性高尚有威望的乡绅和村委会主任等人士的裁判公信力可能更胜于法官及司法。调解作为系统的纠纷解决渠道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调解作为一种谋略和文化存在方式已经深深地嵌入了中国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历史脉络中。为何在发生纠纷和矛盾的首要反应是是寻求调解和评评理而非法律的安慰?在乡土社会中,很可能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相亲邻里难免发生点小摩擦,为了这种点小事情就上法院,与对方站在对立面,下了原告席、被告席之后他们如何回去面对往后的生活?毕竟乡土化的农村里,圈子很小,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红白喜事都要碰头迎面的。为了以后生活的方便不至于尴尬,通过德高望重人士说说话、评评理,调解化解矛盾是在乡土农村中的最佳选择。不仅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大家不愿意撕破脸皮,即使是涉及财产纠纷等重大事项,村民可能也会将调解作为首选。其他不说,起码在纠纷解决成本上,调解远远优于诉讼、司法渠道。农民也不傻,虽然没学过经济学,但他们也清楚不准备大把的钞票,别说想打赢官司,就连法院的门都难以踏进来了。(当然这是旧社会的情形,现在这种局面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观,为了方便百姓诉讼,国家还大幅度得下调了法院的诉讼费)因为立案也是要收费的,请专业律师也是花费的等等。案子还没赢,可能家里的一点积蓄都可能花光了。即使赢了官司,也可能是输了钱。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村民选择调解也是无可厚非的。虽然调解的规则和裁判方法与司法不一样,但两者的原理和目的指向还是殊途同归的。都是裁断纠纷,化解矛盾。从法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调解因为其成本的低廉性在广袤的农村其制度竞争力应当要远胜于诉讼或司法的渠道。由此看出,在广袤的农村,调解可能不是简单裁判技术或审判手段的辅助工具而很可能是反客为主,作为主要的纠纷解决机制或制度渠道。此时调解已经超越了策略之维而上升

法院工作者调解之见第2页

到谋略之维深嵌在文化深处与历史长廊里。
调解的战略之维。调解作为一种谋略或制度选择,随着广大农村的急速工业化、城市化,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解体而开始被解构。最典型的明证是按照一国若有10%的人口涉诉,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诉讼社会的标准,现在的中国正在因为急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而大踏步地迈入诉讼社会。诉讼社会的逼近,法院的诉讼迎来了爆炸性增长。这个过程不仅中国在经历,西方社会亦在其中。在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代,调解是一种柔性纠纷解决机制被重新定义和发现。因为我们发现把所有的纠纷和矛盾都推入诉讼轨道不仅是不现实的,亦无法取得足够令人满意的效果。将纠纷和矛盾都推入诉讼轨道显然是有限的司法资源和能力所无法容纳与承载的。另外诉讼因为其剧烈的对抗性而导致在诉后,法律的很多功能无法得到实现乃至于零功能或负功能。而调解很多时候在纠纷解决的方式与方法体系上可能与诉讼是相反的。比如诉讼采取的剧烈的法庭对抗和证据收集,而调解注重当事人的充分参与与平等对话,证据和展示显得不那么重要,而主要是一种内心的妥协与让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调解与诉讼有功能互补的隐喻。调解传统的勃兴与复归和被国际社会的重视显然是因为调解昭示着司法有激烈对抗向合作型司法、恢复性司法的路径转型。调解视野下的纠纷解决与矛盾化解与柔和的,合作的。调解因为更多地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愿,当事人的充分参与和意思自治而更富弹性,有更多回旋的空间和余地。这种可伸缩性的谈判与协商在司法者的主导下不仅有助于化干戈为玉帛,更能为司法权威的尊重与认可添色。因为当事人的心悦诚服和内心接纳显然比一判了事的裁判更容易被社会所尊重和认可。调解的这种修复功能有利于重塑司法自身的权威与公信。在刑事审判领域,合作型司法、恢复性司法是目前刑事法领域的重要转向。而调解所体现出来的参与性、合作性有助于消除诉讼所带来的刑法零功能和负功能影响。同样是犯罪行为,可能在双方当事人采取合作的态度,积极履行赔偿义务换得被害人的谅解不仅通过物质弥补安慰了被害人的心灵,更让被告人看到了生的希望和早日出狱回归社会的可能。显然这种合作型的调解是优于司法裁判。迎接诉讼社会的到来,调解作为弥补传统司法的不足不仅是一种策略选择,更是与裁判或判决相并驾齐驱的纠纷解决替代机制和战略。调解视角的中国司法进路是中国为对抗性司法向合作型司法、恢复性司法向国际社会的经验萃取与智慧贡献。即在工业化时代,诉讼时代调解依然不会因为诉讼的侵入而消逝,而是作为一种与诉讼互不功能的战略共同打理现代人的纠纷与生活,促使矛盾得到及时、高效化解。调解因为成本的低廉性、主体的参与合作性及结果的可接受性等诉讼所天然无法具备的优势而作为一种社会纠纷解决的重要战略选择,调解因为更有助于案结事了,促使当事人息诉罢访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为一种制度所被认可、重视、接纳和延续。调解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视野下与诉讼并驾齐驱的纠纷化解的制度渠道与战略选择。

高速工作者工作心得


高速工作者工作心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其不同之处仅在于,各自工作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及使用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不同的岗位上,有的人终其一生碌碌无为、原地踏步;有的人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得心应手、有声有色。究其原因,无外乎就是工作的态度和工作精神的等级罢了。

近期,**所周围树起了榜样牌,他们是过去一年工作中,我们身边各个部门的优秀员工,都是在不同的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每每和他们交流沟通,内心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他们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身边的一位同事玩笑间的一句话,使我受益匪浅:“要干好一份工作,你就得把自己在这个岗位上的标准提到匠人的高度”。在这之后陆陆续续阅读了一些匠人精神方面的书籍。然而当我静下心从翻阅这些书的时候,我才慢慢发现,这种精神是多么的高尚与执着。是的,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本书,这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信仰,一种力量,这种精神与力量会催人奋进助人成长,直至造就职场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每一个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我认为要在自己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需要做的还很多,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以下是我对于匠人精神的理解:

第一:爱上工作,把工作当爱人,从心出发,成为岗位上匠人的第一步。在每个岗位上都有不是太称心如意的地方,但是不能因为不满意就不去干,推脱责任,就像自己的爱人有一点点的缺点就不理不睬。从心出发,爱上岗位上所有的工作,慢慢的发现那些不如意、不称心其实很容易就能上手解决,只要用心去干。

第二:工作是一种修行,做的越多就学会的越多,下次求助于别人的事情就越少。绝大多数岗位上的工作都不是每天都充满了挑战,更多的是每天进行不断的重复。每个人都会有累、烦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锻炼我们工匠精神的时候。当别人在抱怨工作累,烦的时候,匠人们都在不断的重复,不断的总结工作中遇到问题,不断的进行完善自己的业务技能。

第三:团队合作的力量、每一次的成功都是一个团队在背后默默的努力付出才有的成绩。匠人是一种精神,但绝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的能体现出来的。因为,注重团队合作尤为重要。

在工作中我谨记同事给我的总结 “把标准提到匠人”的座右铭,不断完善自身,认真学习业务,不怕累、不抱怨。用匠人的精神服务西汉、奉献自己。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