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志向是前进的驱动力,计划是前进的路线图。当我们不知道如何进行项目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准备一套方案。方案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方案有哪些特点?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篇一: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小学生要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接触和了解自然与社会,对身边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积极观察和思考,并通过简单的操作实践,品尝自己动手动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愉悦,获得问题探究的初步经验,激发对自然与社会问题探究的兴趣,初步养成好观察、好质疑、好探究的心理倾向。

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究性学习,小学生应当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并发展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包括:针对特定情境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并且提出问题;针对所探究问题,形成简单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采集基本的信息、数据,运用信息和数据对问题作出简单但合理的解释或回答;用明白的话语与同伴交流观察、思考、探究的过程与心得,展示成果。

3、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初步意识

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既分工又合作;克服依赖心理或骄傲心理,养成认真完成任务的自觉性;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热爱集体,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信息、创意及成果。

4、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在研究性学习中,耍初步形成尊重客观规律的意识、养成凡事认真思考的习惯,既敢于大胆想象,又能够认真实践、尝试、探究;不怕困难与挫折,不轻易放弃探究;能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自我评价;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研究方法。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主要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研究过程中获得。

2、在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是随着研究发展的需要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3、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经验和体验,这是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主体,只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感悟获得。以上三个层面的内容通过研究的课题作为内容的载体,通过课题的选择与组织调节学生获得研究方法、能力与态度的提升以及各种体验,课题的选择与组织就成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主要途径。

三、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系统与职责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组织实施涉及从学校到学生五个层面。

1、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文中

副组长:周智负责全面领导,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和规章制度,统筹协调各方面工作,为学校开设课程提供保证。

2、教导处、教研组、少先队大队部。

以教导处、教研组为主,负责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组织课程的日常运作,开展教师培训,检查课程实施情况,为教师、学生提供科研方法的咨询、指导。大队部与教导处密切配合负责对学生在研究活动中的组织与管理,与社区的联系与协调。

3、年级组。

上承学校课程管理职能部门,下接年级组内班主任、学科指导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着组织、协调和监控作用。具体落实本年级学生课题研究计划,及时提出阶段的具体要求,规范学生的研究活动。

4、班主任和指导教师。

具体负责对学生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课题指导工作,随时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包括选题、研究方案、研究方法与思路,研究报告的具体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关注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的态度和表现,负责与家长沟通联系,通报情况。

5、学生课题组长。

负责组织本组的同学参加课题研究活动,安排小组人员分工,真实记录每次活动情况,主持小组活动和组内评价,及时向老师反映出现的问题。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细则

1、教师培训

①对全体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动员与培训。

②对全体学生的动员与培训。

③有关研究性学习材料的准备和组织学习。

2、时间安排(共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的教育和培训:采用讲座形式。

第一讲:研究性学习的动员和教育。(第5周)

第二讲: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南发布,指导选题和分组。

第三讲:研究性学习研究方案的指导和研究方法的指导。

第四讲:开题报告与结题报告的撰写。

第二阶段:学生分组(组织落实)、调研(课题和研究方案落实)。

①学生选题,上交名单;由教务处和年级组公布小组名单,落实指导教师。(第5周)

②集中讲座:研究性学习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的指导。(第8周)

③各校(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和调研计划。(第8周)

④分组调研。(第9周-第14)

第三阶段:材料汇总,撰写研究报告。

①小组汇总材料,进行小结。(第15周)

②指导教师指导研究报告的撰写。(第15周)

③学生撰写研究报告。(第15周第16周)

第四阶段:研究成果的交流展示与总结评价。

①学生成果展示。(第17周)

②学生分小组进行总结、互评,指导教师进行成绩评定。(第17周)

3、研究性学习的操作程序

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学校发布课题指南学生选题和分组选择、指定指导教师课题立项、申报、论证、审定确定研究方案学生实话计划进行调研形成成果、结论、撰写研究报告成果交流与展示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

五、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和评价

切实加强实施过程的管理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并注意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在管理和评价上开拓创新。

(一)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的管理。

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学习评定和统筹协调等方面,加强对研究性学习从开发、实施到评价的全过程管理。

1、成立研究性学习指导、管理小组:

组 长:文中

副组长:周智

成 员:詹永平 粱凤 全体班主任 各任课教师

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承担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统筹安排好设备利用、研究性学习活动落实、实施情况检查等项工作。要发挥年级组在组织、统筹、协调上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经验分享,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2、教师要承担起指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和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职责。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

3、学生要做好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对研究情况和体验及时记载,这是以后进行研究成果总结的素材和评价的依据。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同学们要通过交流研讨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还要学会理解和宽容,与同学们分享成果。每个学期按研究计划完成研究任务。

(二)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要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掌握知识的数量;要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非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要重在全员参与,而非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竞赛得奖;是形成性评价而非总结性评价。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展示活动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评价内容多样化,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的发展;评价等级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终级评价结果为学生此门课程的学期成绩。


篇二: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为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法。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二)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一、 选题

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是选题。从众多未被认识和需要研究的问题中提炼出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就叫选题。选题也是一个学习、思考、创造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选题的目的是要回答研究什么和为什么研究及有无研究可能等问题。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过程包括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明确研究方向、界定研究内容等环节。概括起来说,这些环节要围绕两项任务展开,那就是提出问题和确立课题。

研究兴趣、基础知识、合作伙伴、指导教师、研究时间

二、 设计

经过选题阶段,明确了研究什么和为什么研究,接下来就是通过研究方案的设计回答怎样研究的问题。是对研究内容的推敲和界定;是对研究过程的分析和设计;是对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的预测和防范。确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调查法、试验法、观察法、资料研究等等)。明确任务分工和活动步骤

三、 过程

注意事项:

避免两个错误倾向。一是先验论,头脑里先有一个铁定的结论,调查知识为了搜集符合结论的材料。另一种倾向是指罗列现象,写了一大堆庞杂的材料,但没有分析归纳,这样的报告毫无意义。收集材料要实事求是,力求全面、充分。

四、 成果

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是多样的,成果是多样的,所以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也就是多种多样的了。可以是宣读论文、展示课件、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发明、课本剧等。

多用数字图表,少用模糊语言。能量化的量化,尽量用图表显示,给人清晰、明确的印象。

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1、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的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2、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3、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4、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班级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目标和主客观条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重点的指导,如着重指导资料收集工作,或指导设计解决总是的方案,或指导学生如何形成结论等等。


篇三: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一、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落实《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条例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保证高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五到位:课程落实到位,教师指导到位,学生组织到位,活动实施到位,过程管理到位。特拟定本实施方案,以规范教师的指导行为和学生的研究活动。

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及组织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界、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筛选信息和有效的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元研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道德;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活动的指导,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研究性学习指导工作,可以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加强学科间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面,改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树立了终身求学的学习观念。通过过程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与观察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与交流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在活动过程中促进多元智能发展,培养了自身的科研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原则: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因此具有开放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小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以10人以下的课题小组为主要的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管理、自主研究为主。教师主要起组织、关心、指导和评价的作用,重点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尊重学生的自主创造力。

三、阶段目标

高一年级:以培养学习问题意识为核心,以学科内知识为载体,组织问题的背景材料研究与学习。年级以主题讲座、组织参观、专家访问、现象观察、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文献资料收集等开放性的主体体验实践,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思考与分析社会、生产、生活现状,发掘问题,提出问题。体现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注重学科内综合为主。

高二年级:以培养学生实践、创造能力为核心,以课题式研究为载体,使学生理解研究方案是如何自主设计与进行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确定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背景综述与研究,寻找解决的最佳方案与途径,选择研究成果的合适表述方式等。使学生了解问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了解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体现科技文化的综合,注重以文理课程综合为主。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略)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具体分工

1.研究性学习管理小组日常管理

研究性学习管理小组主要负责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的制订,检查和落实。对全校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的管理,对活动场地活动设备的组织与协调,为学生创造活动的便利条件。负责组织和协调年级和班主任对活动的指导与具体管理,做好安全防范等方面的教育,为活动提供有效的保障。负责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与管理。

2.教学管理处与学生工作处组织与具体实施

教学管理处与学生工作处主要负责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和组织,包括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培训,学生选题开题的指导,课题的结题与交流,并负责对全校老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培训。

3.班主任班级管理

班主任要协助好本班级的学习动员、学习经验交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参加与报名组织工作,落实活动的常规教育等。

4.指导教师具体课题管理

指导老师负责对自己所指导的课题进行全程指导,管理与评价,为学生提供帮助、建议和鼓励,并具体指导学生最终整理、撰写出论文或做出其它研究成果,对本课题成员作出学分评定的初步意见。

5.研究性学习学生管理委员会自主管理

学生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强调自律、自控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活动的质量。研究性学习学生管理委员会协助学校管理小组的老师,对课题进行过程性指导与管理,及时将学生的研究进展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指导各课题小组中课题组长与组员合理分工,协调研究,相互促进,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

六、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管理:

(1)选题阶段:

①由学科备课组教师提供推荐的研究课题,然后由学生选择、参考或自主拟定课题,并最后确定研究课题。

②学生根据课题的类别与性质,自由组成课题研究小组,选举课题组长。

③教学管理处负责对全年级学生进行指导,并开设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讲座;研究性学习管理小组负责对课题组长进行培训与指导,对研究过程进行全程管理与协调。

④课题小组进行课题的前期背景研究,拟定研究方案。

(2)开题阶段:

①学生进行开题报告的写作,并进行组间开题报告的论证。

②在教师组织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组间开题报告的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和师评),并填写开题报告评价表。

③学生针对开题阶段的研究情况填写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表。

④每位学生就这部分的研究写一份开题阶段研究心得。

⑤指导教师就这一阶段的指导写一份教学设计。

(3)研究过程阶段:

①学生根据课题的内容,选择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每利用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小组就填写一份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表。

②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如果进行了调查、访谈、实验或外出活动,学生应在公用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管理用表中下载相关表格进行填写,并将其装入研究性学习(普通)档案袋中。

③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每一次出席情况、活动情况和完成任务情况,都要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研究档案袋上进行记录。

④指导教师就这一阶段的指导写一份教学设计。

(4)结题阶段:

①学生进行结题报告的写作。

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组间的结题报告的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和师评),并填写结题报告评价表。

③在所有研究小组中选择出色的小组,在年级的结题汇报会上进行展示。

④每位学生就这部分的研究写一份结题阶段研究心得。

⑤学生针对结题阶段的研究情况填写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表。

⑥指导教师就这一阶段的指导写一份教学设计。

⑦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对研究结果进行展示,并推荐参加各类比赛。

七、研究性学习课程各年级推进日程(略)

八、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评价

参见《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管理手册》、《研究性学习学生活动手册》

九、研究性学习的论文答辩会

优秀论文答辩会初步评委组成:校内资深教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课题指导教师。

优秀论文答辩会最终评委组成:成立优秀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校内资深教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高校专家组成。

研究性学习优秀论文设为三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奖励办法:优秀课题指导教师: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加分,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优秀课题论文或成果:优先送上级部门进行专业评比。

优秀课题学生发放《优秀研究性学习论文获奖证书》。

十、研究性学习专项经费及教师的工作量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需要有一定经费支持与配备,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专项经费每年约150000元,其中校外科研经费50000元。

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

指导教师:以学生实报时间进行累计,每40分钟为一课时,课时津贴以学科辅导课标准进行计算。

年级组长、班主任:以实际组织活动课时计算。

专家讲座:按照外请专家的标准进行。

成果计算:

研究性学习优秀论文答辩会:一等奖(150元/篇)、二等奖(100元/篇)、三等奖(50元/篇)


篇四: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以知识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开发以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这一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并正已成为各校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切入口和良好契机。教育部在20xx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在20xx年4月11日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广东省教育厅决定从20xx年秋季起,在全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开始设置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每周三节。三年内,在高中各年级开齐研究性学习课程。20xx年秋,我校已在高一年级政治学科中开展了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2001年3月开始承担省级课题网络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这为本次从20xx年秋季开始正式在我校全面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的认识,结合本校实际,我们制定了本方案,从20xx年秋季开始正式实施。

一、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分阶段目标

高一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提出研究的问题,尝试研究性学习方式,体验自己学习的乐趣。

高二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初步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实验设计方案),构建知识模型来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良好的思维模式,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为学生研究的发展方向奠定初步的基础。

二、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原则

1、开放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的态势。

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

学习空间是开放的。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学习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而是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通过网络搜集信息等。

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是开放的。学生可针对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如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从封闭发展到开放。

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学生不再单纯从课本和参考书获取信息,而是从讲座、因特网、媒体、人际交流等各种渠道收集信息。

师生关系是开放的。学生在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扮演着知道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提倡师生的辩论,鼓励学生敢于否定。

2、主体性原则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要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予指导和帮助。要给予学生较多地选择活动和自己设计、组织、主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使学生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增长才干。

3、过程性原则

与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预期结果目标不同,研究性学习将整个学习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他们最后的研究结果稚嫩可笑,不足称道。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学生通过诸如设计课题、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可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知道除了教材以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等。能够让学生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过程本身恰恰是它要追求的结果。

4、因地制宜、结合本校实际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全体学生必须参与。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目前在教材、指导用书、师资、设备等方面都存在许多困难。毫无疑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又不能削弱基础性学科的教学工作。作为实验学校,我校决定在20xx年秋季的新学年中,高一级不设置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而是在各基础性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并由物理、化学、政治科作为实验重点科目。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在各年级的各个学科中展开。我们认为,在当前这种做法具有五个有利:一是有利于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二是有利于解决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教材载体问题;三是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课时,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四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研究课题的质量;五是有利于克服学生在基础性学科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学习方法相悖的问题。

三、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实施

(一)课程的时间安排

20xx年秋季起,在我校高一年级正式在物理、化学、政治科中开研究性学习课程,每周每科安排一节课,共三节课。其它学科,也应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二)课程的内容和研究类型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可以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学科知识的拓展延伸。 

(2)某一学科领域的问题。

(3)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具体现象或问题。

(4)与社会生活相关又涉及跨学科的内容。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⑴课题研究类。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⑵项目(活动)设计类。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

(三)课程的组织形式

我们采取以下三种形式来组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

1、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

一般由4-6人组成课题组,学生自己推荐一名组长,由科任教师或聘请有一定专长的人士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2、个人独立研究形式

适当采用开放式长期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一个学期内(可以利用假期)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3、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在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班级采取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

(四)课题(活动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的一般流程

2、实施步骤

(1)研究课题的选题

①教师选取题目公布,学生自选研究课题

各年级的各个备课组,每学期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提出若干个研究课题,上报教科室审批后,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

②学生自主选题

为了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学生也可自定研究课题或子课题,上报各科任教师后,审批确定。

③学生选题之后,填写开题报告(见附表),上交教科室审核。学校教科室根据学生选题的汇总情况,进行调整、平衡,避免出现某些课题学生选择过于集中的情况。

(2)研究方案的设计

课题组成立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小组研究方案设计。

(3)研究方案的交流(开题报告会)

小组研究方案确定后,各班组织一次研究方案设计的交流,以促进学生的互相学习与提高,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

(4)研究方案的具体实施

学生按确定的研究方案,利用课程安排的时间和周末、节假日,分工协作,开展各项调查、研究、实验、制作等研究性活动。在此基础上完成研究报告。学生填写活动过程表、研究成果报告表。(见附表)

(5)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各小组完成研究报告后,进行成果的交流:各小组派出代表介绍研究成果,总结参加研究性学习的体验和收获。研究成果的交流可采取网络展示、讨论会、答辩会等形式进行。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

1、评价原则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一般地,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① 激励性评价与管理性评价相结合,激励性评价为主;

②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为主;

③ 自己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自己评价为主;

④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为主;

总之,要做到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去评价,为开发学生的潜能去评价,为学生的成功与发展去评价。

2、评价内容

(1) 开题评价:着重评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设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中期评价:着重评价学生研究计划实施的情况,参与的态度、研究的方法、能力以及与伙伴合作的精神。

(3) 结题评价:着重评价学生研究成果的表达交流情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3、评价方法

采取指导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办法。

4、评价形式

①等级评定

研究性学习的学业成绩,送教务处记入学籍。每学期末,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科任教师,对本学期学生的学习结果,根据指导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办法。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评定,填写评价表(见附表)并送班主任,班主任再根据各科成绩及平时参加研究性学习的表现,仍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出学生本学期研究性学习的学业成绩,送教务处记入学籍。

②激励评价

教科室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收集和评比,每学期组织一次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展示交流会,请有关教师和专家对优秀成果进行鉴定和评比,评出一、二、三等奖,表彰奖励一批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和指导教师。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管理

学校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学习评定和统筹协调等方面着手,加强研究性学习的开发、实施、评价和管理。

1、成立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

组 长:林一平副校长

副组长:李国凯主任、林雨桦副主任

成 员:王永青老师、薛泽贤老师、刘毅婉老师、毛小玲老师

2、强化管理措施

(1)落实工作职责

每个教学班由班主任牵头负责,每个课题小组由指导教师负责,指导教师由学科教师或外聘有关人士担任。

(2)搞好师资培训

① 加强学习。在校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教研组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及有关研究性学习资料。

② 加强培训。在学校统一安排下,教研组要制订教研骨干教师的培训计划。教师培训的方式采用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校外和校内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和在职进修相结合,使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鼓励教师做到善学博学,厚积薄发,成为学生会学、爱学的引路人。

③ 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纳入教研组教学常规管理之中,每学期开学必须制订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教师应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方案及每一课题的教案,与学科课程同等对待。

3、建立课程档案

(1) 学生档案:

①课题研究方案表(开题报告)

该报告以课题组为单位填写,主要用于开题评审,包括主题、目的与意义、课题的背景、活动计划、课题的预期成果等内容。

②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该表格由学生每次活动后填写。包括研究目的、内容、形式、过程、结果等内容。

③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表

该表格以课题组为单位在结题时填写。包括课题成果概述、研究 体会等内容。

④ 研究成果

每个小组每学期末上交至少一项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科技作品等),可以以文字、光盘或网页的形式上交。

⑤ 课题实施评价表

由教师、学生分别对课题实施的开题、过程、结题等阶段的各项指标进行等级评价。

(2) 教师档案

包括教师的指导记录、项目评估以及工作总结等。

(3) 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档案

包括领导小组的检查记录、评估意见等。

F132.com延伸阅读

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一)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运筹思想和对策论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却常常被应用到。如我们外出旅行需考虑选择怎样路线和交通工具,才能使所需费用最少以及排队等时间‘优化’问题。在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单元,渗透着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过理论学习这些内容后,想到让学生们学以致用,自己合理安排时间,从多种策略中选择最优方案;因此设计了“合理安排时间”为主题的研究活动,让学生尝试从最优化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使其体会到在合作中从事科学研究的魅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课题介绍

在学生学习《数学广角》中的《合理安排时间》一课的知识后,设计了“合理安排时间”为主题的研究活动。其基本目标是:(1)巩固所学知识;(2)养成科学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3)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与兴趣。(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生活中简单的事例,让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会本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合理安排时间”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采用多种方式途径收集资料(网络下载、参阅电子图书、查阅书籍报刊杂志、调查访问等),并能对各种资源进行筛选、分析、整理、归纳。

(2)、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初步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能写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2)、通过积极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丰富学生的数学生活,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合作中从事科学研究的魅力。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1、参与课题学生是四(5)班全体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对身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有探索的强烈欲望;

2、学生刚学过本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合理安排时间》的基础知识;

3、学生思维活跃,渴望得到同学和教师的赞许;

4、学生对研究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之前没有进行过课题研究,不知道如何选题,没有写过研究报告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

1、排队时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从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中,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4、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可通过以下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些目标:

1.通过研究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广角》单元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中一些事例:如沏茶、货船卸货、汽车排队加油、数字游戏等,让学生从中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让学生经历探索的全过程,通过计算、比较和交流,发现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应用能力。

3、调查“合理运用时间”知识应用研究与数理运用的直接关系。

学生可能的选题内容是:

1、合理安排时间

2、排队能手

3、数字游戏

4、对策论

5、合理安排做事的顺序

6、最优时间使用天使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

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是:、演示文稿、研究报告、各种记录表格、反思报告等

六、资源准备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第一阶段:动员和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第四阶段:评价

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二)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

面向21世纪的,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我们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2、课题的意义:

我们试图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对这一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善于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语言、知识、思想方法去描述、理解、思考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心理倾向性。应用与拓展学习的数学理论,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生活,使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本校的新课程改革,转变教师教育意识是本课题实施的前提,对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以此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能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3、课题介绍:

“在生活中挖掘数学的功能”,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生活的研究就是进行二者之间如何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性的现代人才的研究。

本课题试图通过"生活─数学─生活"的实践过程,将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及运筹优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研究性学习具体目标:

1、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能高效的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最终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凸现个性,并能主动、全面、和谐地发展。

2、使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能得心应手地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创新性备课、上课、辅导、乃至测验,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升华、完善自我。

3、使参与研究的学校能够形成自己的能保证师生运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教育的保障措施,使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得以提升。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现代认知、新《课标》等一些理论或文件精神,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问卷调查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3、行动研究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5、个案分析法:重视对数学生活化的的案例的分析,从中寻找课题进展的突破口

6、对比法:实验班班老师上对比课,进行比较研究。

四、参与者特征分析

1、由于数学知识抽象而失去兴趣自信。

目前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现在学生独生子女偏多,三到五位老人宠着,娇生惯养,心理承受能力差,加上数学公式定理非常抽象,导致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下降。初一,学习的内容较简单,也可以举具体的、生动的实例,学生有一定的兴趣。初二是两极分化最突出的时候,课程加深,因青春期叛逆心理很强,出现厌学。因此在初三学习中就困难重重,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在数学学科上不愿意多花时间。

2、听课不会做笔记,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不注意在课堂上记笔记,每到复习时知识就得不到印证,或者只记笔记而忽视了上课听讲与理解能力的训练,课后看笔记去理解上课的内容,其实这是舍本求末,弄巧成拙,增加了课后负担。上课注意力没有集中在理解知识上,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或者认为学数学会解题方法是关键,忽视解题过程中去领悟数学思想,不去记数学思想形成过程。

3、课前预习的方法不正确。

有些学生由于基础差,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相对差一些,对问题的反应速度也慢一些。因此,要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前的预习至关重要。多数同学的预习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一下要讲的内容,没有充分的准备,她们在上课时总绷紧着神经,希望能将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灌入脑中,但又常常力不从心。对于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又来不及思考,上课时反应冷淡,回答问题总怕别人取笑,遇到没听懂的地方又不敢当场提出,只得依靠课后解决,问题越积越多,就越来越学不懂。

4、课后的练习偏重基础,作业不能反馈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多数学生学习较用功,喜欢做基础题,而课后的练习多是直接应用概念套用公式,过程简单且技能技巧要求低,都能较好地完成。但因速度和时间等方面的影响,不大注重课后的理解掌握和能力提高,不愿做难题,解综合题的能力较差。另一方面,现在学生自尊心强,不愿意让老师看到犯错误,做作业喜欢三五成群,边做边讨论,做完后有校对答案的习惯。因此从作业中无法正常反映知识的掌握情况,给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造成了障碍。

五、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教学内容生活化。为了在内容上不过分拘泥于课本,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课题研究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必须研究如何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合理因素,如何对教材进行重组、改编,以再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发现生活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使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2、教学活动生活化。主要研究如何以"学生活动"为途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是个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是体现数学价值的需要,更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需要。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找到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找到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

(2)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创设大课堂情境: 鼓动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

3、教学评价生活化。主要研究评价内容的生活化、评价方式的生活化和评价主体的生活化。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六、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课题的研究报告;教师相关论文;生活化教学活动特色设计方案;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学生数学知识生活应用、验证报告集;个案分析;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等。

七、资源准备

1、从教材中挖掘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遵循这一理念,我们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合理改组了部分教材,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2、从生活中挖掘

(1)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社会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从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甚至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数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呢。

(2)挖掘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把校园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3)挖掘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家庭:学生生活的场所,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摇篮,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现象已经进入到他们的生活领域成为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

八、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 提出和选择课题 学习有关理论和进行相关的实践研究活动。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1、形成阶段:

确立课题,向市教科所申请立项。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确定课题组人员分工;学习相关理论和实施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

(1)课题实验的起步、探索。

(2)课题实验的提高、完善。

(3)课题实验的后期深入。

3、研究的总结阶段。

根据研究内容,收集、整理、归类材料,综合研究材料,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以教学经验总结、典型课例、论文表达。最终在以上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写出,召开成果汇报会。

九、总结与反思

1、对课外学生信息的收集及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解决缺乏及时有效地指导与评价,如何改进?仍需进一步探索。

2、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代替,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真正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却淹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我们不禁要思考,该如何有效的呈现"生活情境",该如何处理好"生活经验"与"生活情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工作方案


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工作方案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主要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活动)设计两大类。
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后者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
一项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属于一种类型,也可以包括多种研究类型。综合性较强的专题,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内容,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参加者之间的分工协作。
1.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设置
(1)高中三年内学生需要完成3-5个研究课题或项目,获得15学分。
(2)为获得研究性学习活动的15学分,学生在高中三年中需要完成270课时的学习活动,即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上学期,每周3学时,时间安排一般采用“1+2”的形式,即一节课单独排,用于集体指导、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任务的分工等活动,另2节课连排,用于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实践、交流与展示等活动。此外,还可以采用半天连排,或者一学期中某些周次分散安排、其他周次利用几天时间集中安排等方式。
对于有些课题研究无法在学校教学时间里统一安排,而必须利用课余和节假日在校外进行的活动,学校课程管理部门和课题组指导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并做好相关的管理、保障工作。
建议高中一年级拿出—定的学时给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通识培训,让学生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学习选题论证和资料综述。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1-2个大主题,长周期的项目研究。高中二年级每位学生开展1-2个大主题、长周期的项目研究。高中三年级学校可根据实际自主安排,建议从建构思维模型、改进学习策略等方面选题,并安排一定时间,用来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价和学分认定,同时为部分学生补修学分提供机会。
2.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方面。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植物保护、天文地理、水文气象研究等。
(2)社会方面。如社会关系研究、企业发展研究、社区管理、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
(3)自我方面。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与师生关系研究、学生( )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性研究等。
3.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
(1)可行性。根据学生自身已有知识经验、认识水平以及学校和社区条件确定研究课题。好高骛远的选题,会导致研究难以开展,对此必须加以重视。
(2)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确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3)生活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身处其中的生活环境为基础,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事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融合。
(4)实践性。强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有更多的机会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健康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形成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个性。
(5)综合性。一般情况下,一个课题的研究内容会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它可能是以某学科为主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考察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无论是自我问题、自然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在一个课题的研究中都应对自我、自然、社会作整体关注,通过综合性课题的选择,整合学习内容与方法,体现综合实践活动在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的内在价值。
(6)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研究”仅仅是方式,落脚点还是“学习活动”。当学生选择了一个研究课题以后,采用什么样的研究视角、研究目标、研究的切入口、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的结果如何呈现等,应该有较大的弹性。
4.研究性学习活动

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工作方案第2页

内容的开发策略
(1)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开发各种教育资源,设计活动内容。在校内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社会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素材,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要注意选择和利用一些时间性、季节性较强的事件,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活”的资源。
(2)逐渐积累,形成研究序列。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没有“教材”,但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同一学生(小组)三年当中研究的问题要形成一定的系统,要适当照顾到“自然、社会、自我”三种取向的内在平衡;不同年级以及全校所有学生所研究的问题也要保持一种合理的关系,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发展差异,避免简单的重复,避免层次安排上的混乱。
(3)适应学校和地区差异,形成自身特色。引导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一方面要体现“三个面向”的要求,一方面要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和资源优势,构建有区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研究内容体系,使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4)相互借鉴,优势互补。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要注意在相互借鉴、类比学习中得到启发,共同提高。鼓励邻近学校特别是同一社区中的学校开展较为紧密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5.工作小组:
组长:
成员:、教研组长和全体教师。
6.实施步骤:
a)培训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评价策略;
b)选题及组成小组;(学生自选或指导选题)
c)成立班级学术委员会;
d)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e)总结并上网填报课题;
f)展示课题成果并评价给出学分。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方案一: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标题:民族地区小学中段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所属学科:语文

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口语交际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老师们往往轻视这一环节。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受民族方言影响,不能在交际情景中用普通话准确的表达。民族地区学生由于视野的局限,在交际情景中无话可说,缺乏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兴趣。因此,我希望利用课标要求和教学排序等理论,研究出适用性,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二,课题界定

民族地区,主要指少数民族聚居区。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是指在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中的序列计划。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及对数学活动的调节,控制过程。

本课题以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学校三四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调查为基础,针对其现状展开研究。

三,课题支持性理论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2,孟轲指出:盈科而后进。

3,美国查尔斯m拉格鲁斯的教学排序论。

四,研究内容

1,调查民族地区小学中段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开分析,指导研究。

2,在教学活动中探究科学的序列计划与交流技巧。研究对教学活动的调节,控制。

五,研究过程

1,调查阶段(20xx年6--8月)。调查恩施州部分学校三四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现状,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向恩施州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课题,请求立项。

2,思辨阶段(20xx年9月)。深入学习孟轲及拉格鲁斯的教育理论,与实际联系,展开分析,指导研究。

3,实施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5月),在理论指导下展开学习实践,实施研究。并请专家指导,以手记等形式展开中期研究成果。

4,总结阶段(20xx年6月至8月),总结,反思,撰写结题报告,上交研究成果。

六,预期成果

1,调查报告一份

2,研究随笔,案例,教学反思,小论文若干篇

3,结题报告一份

4,反思随笔若干篇。


方案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本课题的提出

1、理论知识和训练途径都有待全面深入进行研究。

议论文写作技法及其训练途径,不少地方开展了研究,有些地方的研究还比较系统,比较深入。

上海对议论文写作的研究开展比较早,也比较深入,取得的成果比较有价值。云南、江苏、湖南等地的一些中学在议论文写作方面也有较好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成果。

上海的程红兵研究开放式作文教学,在议论文写作方面,他主张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让学生对有感悟有认识的生活作分析发议论,这样才能让学生写出真实而深刻的议论文。云南的王崇武重视让学生临摹,要求学生熟悉行文形式,注重思维训练与立意方法指导。湖南的刘晰研究引析联结议论文四步程式。南京的金林王搞高中议论文写作技法指导,他在提出论点与分解论点、俭省地使用论据和全力地分析论据、熟悉议论文结构模式等方面有较好的见解。这些成果,都可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参考和借鉴。

但是,在议论文写作实用技法方面,尚未见系统的研究成果;议论文写作能力训练方式和途径的研究,也有待全面深入进行。

2、本课题研究是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高中作文教学主要练习议论文写作,高考作文也以议论文为主,但高中语文老师有一个同感,即现在的高中生写议论文很多人不会章法,不懂技法:审题无方,立意凭感觉;随想随写,想到什么写什么,没有章法意识;论点似是而非,论据成了累赘,论证苍白无力,基本的论证方法和行文技巧都用不上,等等。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遭遇困境。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决定开展《农村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技法训练研究》这一课题研究。

二、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可以丰富议论文写作知识,完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材,深入认识议论文写作教学的规律,找到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

2、实践意义:可以为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提供系统内容和有效的能力训练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写作教学难见效见效慢效果小的难题,看得见地提高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和水平。

三、本课题研究目标:

1、系统研究农村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所需的各种实用技法,研究这些实用技法的教学方式和训练途径,从而弥补高中新教程议论文写作教材方面的缺憾,充实农村高中议论文写作技法教学的内容,提供农村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技法训练的有效途径,提高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效果。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系统掌握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技法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掌握农村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能力成长的规律,能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撰写科学的教学方案,并能选用适宜的训练方式方法,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3、通过实施本课题研究,学生学习和掌握议论文写作主要的实用技法,经过科学训练,能熟练地运用这些技法,全面提升议论文写作整体技能,从而改变学生议论文写作不讲章法不讲技法的现状,切实提高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水平。

4、摸索议论文写作技能向记叙文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迁移的途径,带动教学效果的全面提高。

5、掌握农村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能力成长的规律。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农村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技法掌握程度的调查研究。

①农村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技法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②农村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运用技法的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

2、农村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所需各种实用技法的研究。

3、农村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技法学习途径的研究。

①农村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技法传授方式的研究;

②农村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技法有效性学习途径的研究。

4、农村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学用技法训练单项能力的有效性途径的研究。

①农村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学用技法训练能力的程序的研究;

②农村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学用技法训练能力的方式的研究;

③农村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学用技法训练能力的具体途径的研究。

5、提升农村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整体技能的可行性训练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①农村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运用技法的整体意识的培养;

②提升农村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整体技能的可行性训练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6、议论文写作技能向记叙文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迁移的研究。

7、农村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能力成长规律的研究。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总结心得法:总结个人写作的心得和写作教学的心得,总结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的经验,促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揭示写作和写作教学的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教学理论,形成议论文写作技法的理论体系。

2、文献研究法:研读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收集与课题有关的各种资料,了解跟本课题类似的课题研究现状、成果和趋势,研究并撰写议论文各种实用写作技法。

3、调查分析法:拟制问卷,调查议论文技法的教学现状和学生的能力现状,以科学制定对策。

4、个案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学生能力现状个案和能力成长档案,具体情况具体指导,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快速高效成长。

5、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教师传授的方式和学生自学的方式的特点和优势,找到更科学更合适的教学方法。比较同题用异法、异题用同法等训练途径,总结训练的有效方式。

6、评价修改法:研究教师指导学生评价、修改议论文,学生自主讨论、评价、修改同学议论文的方式,找到学生从修改中学习写作的较好的方式方法。

六、本课题的研究步骤

一、课题研究过程

1、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①设制调查问卷,深入调查研究农村高中议论文写作技法的教学现状和农村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运用技法的能力现状,为课题研究找准目标。

②广泛收集议论文写作文献资料和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方面的论文专著等,为研究准备好资料。

③深入学习研究议论文写作理论和教学论文专著,为课题研究做好理论准备。

④研究和撰写农村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所迫切需要的主要的实用技法,为本课题研究做好具体的前期准备工作。

⑤撰写开题报告并撰写课题总体研究方案。

二、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

1、第一阶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

①进一步摸清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运用技法的能力现状;

②建立班级学生运用技法能力现状登记表和能力成长档案;

③确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技法能力成长评价方案;

④借助精选的实例,教师传授、学生学习各类议论文审题和立意的方法,议论文拟题、选材、构思(含构思、理清思路、安排结构等)的方法,研究议论文写作技法的传授方式和学习途径;

⑤精选优秀议论文,教师指导学生研读,学生自主研读、议论和评析,进一步掌握各种已学的技法,培养技法运用意识,积累技法运用范例;

⑥创制议论文审题和立意技法训练、拟题训练、选材训练、谋篇布局训练系列题目,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研究写作技能训练的有效性途径。

2、第二阶段(20xx年2月~20xx年7月)

①复习巩固上学期学习和训练的内容。

②借助精选的实例,教师传授、学生学习议论文各种行文技法,包括开头结尾的方法,引论的方法,中心论点的分解展开的方法,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作辩证论证的方法,运用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的方法,综合运用表达方式的方法,过渡和照应的方法等,继续深入研究议论文写作技法的传授方式和学习途径;

③精选优秀议论文,教师指导学生研读,学生自主研读、讨论和评析,进一步掌握已学议论文行文技法,增强行文技法运用意识,积累技法运用范例,继续深入研究写作技能训练的有效性途径。

④创制已学议论文行文技法能力训练系列题目,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继续深入研究写作技能训练的有效性途径。

⑤做好阶段性总结,写好中期研究报告。

⑥研究农村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能力成长的规律。

3、第三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月)

①复习巩固前两个学期学习和训练的内容。

②进行议论文写作综合能力训练,大幅提高议论文写作整体技能,研究提升整体技能的可行性训练途径。

a.同一个题目运用不同技法的训练;

b.不同题目运用同一技法的训练;

c.根据论证需要选用最佳技法的训练;

d.根据自身特点和材料积累状况选用合适的技法的训练;

e.各类议论文写作选择技法运用技法的能力训练。

f.讨论、修改作文,在修改中学习技法提高整体技能。

a.在教师指导下修改自己的作文的训练;

b.讨论、评价、修改同学的作文的训练。

③研究议论文写作技能向记叙文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迁移的方法。

④研究农村高中生论文写作能力成长的规律。

三、全面总结阶段(20xx年1月~2月)

①撰写研究论文,编辑《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实用技法》一书,力争出版,作为校本教材。

②撰写课题研究相关论文。

③撰写课题研究典型课例。

④撰写课题研究主体论文。

⑤撰写个案研究报告,汇编《高中生议论文写作能力成长个案集》。

⑥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七、本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八、本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本课题顾问:

汤苏明中学特级教师

冯智武中学特级教师

刘治和中学高级教师

2、负责人的研究水平

(1)、本课题负责人被同仁誉为学者型教师,多年来对教学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写下的论文和专著等达71万字,研究成果丰硕,备受各方面赞誉。

(2)、本课题负责人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理论知识,有较深的写作素养、较强的写作能力和扎实的写作教学基本功。

(3)、尤其对高中语文新课程议论文写作教材的优势和缺憾有较深的研究,对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有独到见解和主张。

(4)、在省高中语文新课程试验工作中,积累了一些课题研究经验。在学校主持的课题研究中,在语文教学教研活动中,本课题负责人提出的研究策略和思路、发表的评价和意见,往往最有价值和份量。

3、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

(1)、王健蓉从教以来,对高中语文教学充满热情,积极探索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摸索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增强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取得了一些成果。经其指导过的学生,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指导学生参加由全国青少年基金会主办的春蕾杯作文比赛,两人次分获全国二等奖和三等奖,其本人也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2)、王志强从事语文教学已十三年之久,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对学生的写作问题颇为关注,并积极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成功之道,渐渐取得了一些成果。经其指导过的学生,写作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贺文彪、周丽工作责任心强,教学重视方法,教学成绩优秀;对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颇有兴趣,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

(4)、胡小燕从教五年,已经熟悉高中语文教学,积累较丰厚,工作热情高,教学成绩优秀,科研能力强,也有一些科研成果。

(三)、时间保证

1、负责人方面:工作热情高,研究干劲足,会充分利用所有工作时间和大部分休息时间,来确保研究有序进行,高质量完成。

2、教学方面:两周安排两节写作课,还可以利用每周一次晚自习的时间。

(四)、资料设备,科研手段:

1、学校拥有齐全的软硬件设备。藏书12万册,电子阅览室三个,还有多个电教室,有很多写作教学光盘。

2、学校重视科研,肯投资,重指导,重鼓励。


方案三: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体验分析、探究、实践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各学科课程标准向学科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开发各种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树立全新观点,探求新方法、新模式,大胆改革,优化课堂,形成开放性的课堂,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从本校实际情况看,我校在培养学生质疑问题方面的研究基础扎实,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研究成果丰富,成效显著,全校师生共同研究的热情高涨。我校各学科教师学历达标率高,科研意识强。我校的教学设备充足。这一切表明,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我校在选择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时,把培养学生问题放在首位,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确定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为研究课题,科研促教,把我校建设成为适应21世纪要求的现代化学校。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认为,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会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意识促使人们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人的大脑处于问题状态时,他的思维也处于灵动、紧张、流动的状态之中,促使其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通过某一现象的启发,引起顿悟、产生灵感。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开发大脑的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要求,有强烈的探究的欲望和能力基础。而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也无过于培养其问题探究的意识。无论从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还是从现实的教学实践考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依照学生自身认知发展的规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促进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

不少教学实践表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切创新、一切创造反正无不源于问题,又终于问题。

本课题借鉴中外关于问题意识培养的宝贵经验,着眼于从乡镇小学实际出发,依照教育规律,在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我们借鉴以下理论:

1、根据皮亚特的学生发展认识论、理论教学理论。7-12岁期间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起步阶段,主要程度选择得当,完全可以对小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

2、根据认知迁移理论。问题意识的培养将会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正迁移。

3、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学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各科目教学作为子系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问题意识的发展,会促进学生认识和心理品质的发展。从而使学校的整体教育和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体系

本课题研究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学生目标层次、学校目标层次和社会目标层次。

1、学生目标层次。本课题的实施主体是我校全体教师和学生,其根本目标是通过对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具体分解为:

(1)挖掘学生的问题意识潜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

(3)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学会做事的能力与品质。

2、学校目标层次。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由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实施的,因此,课题的实施也必然会因此学校自身的变化。通过课实验,学校内部要达到的目标是:

(1)学校的领导全面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科研兴校;

(2)学校的教师要掌握课题的研究方法,自觉地进行科研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教师能写出可供发布的专题课改论文,学校完成并出版一部以上有关教改的专著;

(4)学校的硬件建设达到较高的水平。

3、社会目标层次。

(1)学校争取在问题意识培养方面达到同等小学先进水平;

(2)学校学生在整体素质方面在市内进入先进水平,在区名列前茅;

(3)使学校在省市教育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四、课题实施的方法原则

1、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培养中是无可争议的主体。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这个教学模式方面的改革,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2、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3、适应学生身心年龄特征的原则。教师应根据现代认知理论的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选取适当的科技内容和方法或方式。

4、实践性原则。注重实践探究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

5、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

1、组织形式。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素质的探索研究课题由市教育局与区教办共同领导,由校长专门负责,由本校学科带头人组成研究小组,分层管理,分工合作,条块分明,带领全校师生共同实施研究。

2、师资培训。师资素质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除本校培训外,我们还请市富有经验的教育学专家到校培训。

3、家长工作。家长的支持十分重要。我们重点是求得家长,尤其是家长学校的骨干委员、各年级家长代表的理解和支持。我们通过家长学校的讲座、座谈会、家访等方式引导他们,使他们支持学校的工作。

六、课题研究步骤

学习与设计方案阶段:20xx年8月至20xx年6月

教师培训阶段:20xx年6月至20xx年12月

方案实施阶段:20xx年7月至2004年6月


方案四: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学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把科研与教研、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学校教学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战略转变。经学校研究,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立为小课题,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并通过小课题研究工作,探索总结教研、科研、培训互相促进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小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2.从机制上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营造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3.通过小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总体思路

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备课组长要做好引领工作,教师个人要单独申报一项小课题进行研究,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引导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际,观察并发现教育教学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在常规教研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解决问题,提炼形成教学策略,指导自己和同事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实施流程

1.选题。填写《小课题研究方案》(附件一)。学科组(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的研究课题,应具备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点,一般应是所任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个案例等。小课题研究周期不要太长,原则上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

2.申报立项。参加小课题研究的学科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向教科室提交《中学小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教科室对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在一周内公布立项的小课题。不合格的,须重新选题、申报,直至完成立项。

3.实施研究。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同时完成附件二、三),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袋。将常规教研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科室将对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4.结题(中期小结)。程序是:(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教科室;(3)教科室组织有关人员听取研究者的报告,对课题进行评审,向研究者宣布评审意见。

5.成果鉴定与推介。学校将对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奖并纳入学期量化考核,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介,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小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不断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小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小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小课题研究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小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丰硕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小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六、小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李居涛

副组长:刘甲田

成员:孙晋斌张会侯成峰赵炎马强赵雪梅

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方案一:黄杨梅小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学校教研组和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把科研与教学、教研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我校教学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战略转变。经学校研究,特制定如下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以小见大,实实在在,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立为小课题,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并通过小课题研究工作,探索总结教研、科研、培训互相促进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实施目标

(一)通过小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从机制上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三)通过小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总体思路

以教师个人为主申报进行小课题研究。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和教育实践的校本科研机制,引导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际,观察发现教育教学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在常规教研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解决问题,提炼形成教学策略,指导自己和同伴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发展。原则上,从上一学年的智慧项目中择优转化,即把有一定实践积累的智慧项目改为课题,进行深化研究。

四、小课题研究的途径

小课题研究常常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个人为主体、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研究。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们可根据各自的不同兴趣、不同特长、不同需要和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不同问题进行个性化的研究,甚至得出个性化的结论。

五、实施流程

(一)选题。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的研究课题,应该具备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点,一般应是所任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个案例等。小课题研究周期不要太长,原则上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

(二)申报立项。参加小课题研究的学科组(教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学校教科室组织力量对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在一周内公布立项的小课题。

(三)实施研究。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同时完成附件二、三),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袋。将常规教研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导处教研处将对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四)结题(包括中期小结)。每个学期结束,都要开展小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鉴定汇报会(周期属于一学年的,要开展中期成果鉴定汇报会),学校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结题程序为:(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学校教科室;(3)学校教科室组织有关人员听取研究者的报告,对课题进行评审,向研究者宣布评审意见。

(五)成果鉴定与推介。结题后,学校将对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奖。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介,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六、课题管理

(一)营造良好的小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小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小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三)培训小课题研究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小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丰硕的研究型教师。

(四)深化小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七、教师小课题研究技术评审组

(一)领导组

组长:邵健胜

副组长:朱晓仙

组员:丁少剑朱敏燕葛俊佳王玉婷鲍佳乐徐子华

教师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职责:

负责规划、计划、督导教师开展小课题行动研究。中期进行检查指导;最后进行小课题鉴定评审工作。

(二)指导组

组长:丁少剑

副组长:朱敏燕

成员:胡旭亮莫燕君谢云鹤

负责组织教师学习小课题实施方案,帮助教师选题,实验过程督导检查评价指导等具体指导工作。

八、其他

(一)小课题成果按照具体等级在教师个人年度中加分。

(二)教科室将优先考虑将优秀的校级小课题培育成市级及以上课题。

(三)教科室定期对校级小课题的材料进行整理归档。


方案二: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为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专业成长,走科研兴校之路,以校本为依托,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入手,从提高教师问题意识和能力开始,在上学年我校小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经学校研究,决定于20xx年9月开始,继续在我校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为基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坚持面向实际,重在实效,重在通过小课题研究,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使教师不断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意义

通过小课题研究,帮助教师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问题意识和能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所从事教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质量。通过小课题研究,培养每个教师的课题意识,培养教师的课题研究方法、流程,为今后承担大型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小课题领导小组

领导组长:巩向刚

副组长:李慧牟维和

组员:陈丽艳于慧静牛晓斌刘丽萍田桂芳

田继红

指导小组:

组长:牟维和

组员:巩象树牛凤玲王传玲

四、工作目标

1.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提高科研成效,创建合作、共享、创新的学校文化,创建教师发展型学校。

2.研究和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真实的问题。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切入点,教师根据自身实际,个人兴趣,对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立项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3.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学会研究,成为学习者、研究者,提高自我发展意识,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提高教育质量。扎实、高效地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大力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五、小课题研究的途径

小课题研究常常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个人为主体、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研究。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不同兴趣、不同特长、不同需要和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不同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研究,甚至得出个性化的结论。

六、小课题研究计划安排及实施流程

学校小课题研究的周期为一学年。

(一)准备阶段(20xx年9月)

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师交流,主要交流在课堂与教学中遇得到的问题与困惑,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教师或学科组申报课题。学校科研处进行审定并批准。

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30日)

教师开展实践研究:分析问题、寻找对策、实践应用、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包括:查找相关的理论文献与资料、收集他人成功的经验与案例、记录自己的教学体验与反思)。

学科教研组进行问题跟踪,组织教学观摩和主题研讨。科研处组织中期检查与交流。开展优秀青年教师沙龙活动,让青年教师进行交流,通过思想碰撞,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教师继续进行实践研究。组织青年教师轮听课及赛课活动,结合学校的教学月检及公开课等活动,配合教务处抓好青年教师的研讨课。

(三)总结阶段(20xx年6月)

教师总结研究的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学校开展结题鉴定。组织开展学校小课题研究评选,结合评选优秀青年教师活动,总结好的做法,树立典型。

七、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管理

实行个人、教研组、学校三级管理机制。以学科组或个人自主管理为主。即学科组或个人负责自主选题、课题申报、实践研究、中期报告、结题答辩等。学科教研组负责组织交流与分享、包括选题阶段的教师沙龙和研究阶段的教学观摩和主题研讨,课题推荐、开题把关、过程管理、中期检查和全程评价。学校成立教师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校级领导、科研处、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以及有课题研究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专业引领,具体工作由科研校长牵头,科研处、教务处负责计划推进安排,各教研室、教研组分头开展行动研究。

八、研究成果评价及奖励办法

教师小课题研究实行全程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能力评价与态度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1、在小课题研究中,要求每个学科组或老师个人要有研究方案,科研处制定《小课题研究跟踪调查表》,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思路,让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

2.加强对参加小课题研究课题组或青年教师的考核,学年末,将对课题等进行全面考核,将考核与评优等挂钩,并制定青年教师成长档案,记录青年教师的成长轨迹。


方案三:大学区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为落实课改精神,引导教师科学认识课堂评价,制定符合小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总结有效的评价方法,通过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引领教师人人开展教学行动研究,落实我校提出的教、研、训三位一体的校本研究模式,促进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整个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研究与分析,更加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倡导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我们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等都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同时,在推进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评价探索无疑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实施目标

1.探索和建立有利于促进师生和谐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探索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的多元指标,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通过评价来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改变单纯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口头回答或书面测验、考试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方式,探索和建立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综合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促进评价重心的转移: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2.促进教学方式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和实施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发挥教师在自身发展和教学实践能力提高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师、学生评价课堂教学,接受评价结果,改进教学实践。

3.使教师树立有效评价也是课程资源的意识,通过评价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师生的发展,从而形成民主、主动、多元、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总体思路

以学校为单位,成立校级课题组,参与大学区的研究。校内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学科组长担任校内课题组负责人。教师个人也可以单独申报进行小课题研究。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引导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际,观察发现教育教学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在常规教研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解决问题,提炼形成教学策略,指导自己和同伴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实施流程

1.选题。填写《课题研究方案》。学科组(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个人研究的方向和子课题。选择的研究课题,应该具备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点,可以形成案例、论文、教后记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个案例等。小课题研究周期不要太长,原则上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

2.申报立项。参加小课题研究的学科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向学校提交《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学校组织力量对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在一周内公布立项的小课题。不合格的,须重新选题、申报,直至完成立项。

3.实施研究。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袋。将常规教研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导处将对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4.结题(中期小结)。每个学期结束,都要开展小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鉴定汇报会,学校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学校教科室;(3)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听取研究者的报告,对课题进行评审,向研究者宣布评审意见。

5.成果鉴定与推介。结题后,学校将对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奖。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介,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小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小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小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小课题研究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小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丰硕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小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方案四: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为了营造我校科研兴校的浓厚,打造学校品牌,进一步引导教师关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和学科建设,研究教学中的关键问题、热点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带动和拉动教师专业发展,经研究决定,学校将在本学期内全面实施校本小课题研究工作,现将有关事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小课题研究既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原则,开展小课题研究,对于培养我们的研究意识和综合能力,促进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非常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校本小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2.从机制上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形成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

3.通过校本小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基本原则

1. 倡导小题大做。小题就是研究的问题要小:切入点小,范围小,从小处着手,内容单一、具体,以此来逐一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 做就是要以科研的方式进行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研究,把一些相关、相近的重要问题串连起来,将问题转化为课题,遵循问题课题学习实践 反思总结的研究程序。在研究中讲究科学、探索规律、提升经验。

2.低台阶。是指课题的难度要低,通过个人的力量和研究组的协作能够解决。

3.快节奏。由于课题小,问题具体,我们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促进教育行为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 求实效。问题要实,措施要实,效果要实。在研究中,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研究管理、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研究一切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要 突出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坚持课题到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

四、实施步骤

1.确定课题。根据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困惑,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富有意义,带有较普遍性的问题作为研究题目,以研究组或个人为单位,确定一个小课题进行研究。

2.制定方案。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每个研究组或个人要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确定研究的课题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和参与成员,明细课题研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等。

3.组织实施。以拟定的《小课题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研究实践,研究时间为半年或一年。学校将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加强课题研究的引领和指导,通过理论自修、专家引领、主题研讨、教学观摩等形式,积极落实课题研究各项工作。

4.总结反思。在课题研究后期及时收集过程性研究资料进行建档,整理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得失,并反思得失的原因。

5.成果评定。由教导处组织结题。

五、课题申报

1.参与小课题研究的教师可以选择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课题进行申报(小课题申报时间截止4月15日前,上交《育才学校小课题研究申报表》、《育才学校小课题研究方案》各一式两份)。

2.由教导处组织人员对教师申报的课题进行审核,并向全校公布立项的校本小课题。

六、小课题展现形式

小课题研究的展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是研究报告,另外可以是教育教学反思报告或典型案例、教育随笔,也可以是个案分析。

七、激励措施

1.凡未申报小课题研究的教师,在当月绩效考核中扣3分;凡课题被学校立项的教师,在当月绩效考核中加3分(多人参与研究的课题,加分根据排名递减);

2.凡课题通过学校评审结题的教师,在年终绩效考核总成绩中加2分(多人参与研究的课题,加分根据排名递减);并在职称晋升和岗位晋级中予以加分。

3.学校优先选派课题立项的教师参加外出学习、培训、考察等教研活动。


方案五: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为使我校的教研工作具体、细化,真正地服务于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推进全校的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发展,现依据教研室《中小学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活动方案》的要求,制定我校的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 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教研室《中小学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活动方案》的精神与各项要求。确实做到以解决教师实践中提出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为 主攻方向,以课堂教学为基地,以小课题研究活动为手段,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具体有效地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达到推进教研教改工作的深入发展和全面提 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二、活动内容

1、印发各教研组课堂教学疑难问题调查表。要教研组长召开全组教师的讨论会,捕捉具有共性和有价值的疑难问题,填入表中,再经梳理和归纳,得入结论,确立小专题,书写实验方案,上报教导处。

2、教导处依据各教研组填写的调查表的内容,进行汇总、归纳、分析、研究,确立校本教研专题,书写方案,上报中心校,审批后,进行实验。

3、实验过程中,应起到激励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用,激励教师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学生、探索有效课堂教学和高效课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激励教师营造课堂教学的研究氛围,使课堂教学具有研究性、活跃性、实效性。从而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利用率。

三、活动原则

1、各教研组确立的课题必须以小为特点,并且是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便于操作,便于达到实验的预期目标。

2、课题的确立必须是提出问题讨论归纳形成专课确立课题的逐步确立过程,课题应是教师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有共性的、有价值的,对教改的深入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的。万万不可确立过大、过宽、漫无边际,不符实际的,形式性的课题。

3、课题研究的内容应直接服务于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切不可抛开课堂教学的需要而去高谈阔论,成为教师的额外负担。

四、活动要求

1、小课题研究活动,属于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本教研活动的细化工程,也是各个教研组的教改任务,应认真对待,不可敷衍了事。要做好资料的积累,用以印证活动过程。

2、学校课改小组责成教务处管理小课题研究活动工作。教务处应及时召开教研组长会议,了解活动情况,并向课改领导小组汇报各教研组小课题研究活动的进展情况。

3、本学期末学校将组织小课题实验课的评比活动,评出优秀教研组和优秀实验教师,同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4、严肃小课题的验收评估工作。主要过程可分为:(一)听取教研小组的结题报告;(二)查阅活动过程资料;(三)听评实验课;(四)课改小组成员讨论得出验收评估结论。

5、小课题研究活动取得结题资格的教研组应进行成果展示,交流经验,促进校本教研的深入发展。

希望各教研组落实本方案的具体内容与要求,搞好本教研组的课题研究活动,争取在本轮活动中取得最佳成绩,获得成功与奖励!

初中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方案一:初中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题目:

解决分组探研中学困生积极参与学习讨论的问题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堂上小组讨论时免不了会有声音,有的同学借机会开始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有的学生打着讨论的幌子,借机聊天,不参加讨论,有的纪律较差的同学干扰其他同学的正常讨论的问题,造成组内不团结,有的组内同学能力强,不参加讨论,以自我为中心,而这些问题都没有被组长的正确解决。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研究解决分组探研中学困生积极参与学习讨论的问题,使小组的合作更加密切,没有无所事事的学生,实实在在的做到分组探研的和谐高效;使生物课堂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课堂,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习情景创设

2、分组探研时问题的设置

3、分组探研时无所事事的同学的各种心理及表现

五、课题研究预期达成的目标

1、能够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

2、积极的投入到讨论中,并且有的放矢

3、分组探研时力求做到一帮一、一帮二等互帮互助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探究法、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措施

步骤:1、准备阶段,时间划分:2013年3月2013年3月中旬。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确立课题,对课题论证,拟定课题研究初步方案,对课题申报进行设计。

本阶段预期成果:前期论证、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

2、实施研究,时间划分:2013年3月中旬2013年8月。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修正课题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实践,取得中期成果。

本阶段预期成果:调查报告、教学案例、等。

3、总结阶段,时间划分:2013年8月2013年9月。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根据实验目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撰写报告和论文,邀请研训

员及上级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本阶段预期成果:课题结题报告、课题论文集等。

措施:1、与同组的教师研究在课堂中从问题的设置入手

2、尽量把讨论的问题细小化,让学生都能够有兴趣并参与到讨论中来

3、讨论时发挥组长的作用调控好每组的纪律等

4、指导个别小组或同学的讨论,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兴趣,在同组成员的帮助下积极投入到讨论中,让其学有所获。

5、解决问题

八、课题组成员

主持人:付磊成员:杨成军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课堂教学展示

2、积累教学设计案例。

3、教学反思。


方案二:初中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实验的课题

数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指导策略与方法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题研究是它永恒的主题。吹尽黄沙始现金,让我们以没有最好,力求更好来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时俱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意识也就有了载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教师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教学方法。着力改变偏重于记忆和接受的学习方式;帮助指导学生形成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就是一种新型的,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其理论源头是布鲁纳的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的教育观;理论依据是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江泽民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要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主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四、课题研究目标

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推进校本教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策略和方法,关注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确立整体教学价值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课堂教学目标

1、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有利的交流空间,营造探究合作的活动场,让学生经历自己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

2、变式问题情境,整合学习资源,巧设探索性问题,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加学习的兴趣。

3、铺垫问题情境,激励合作交流,在教师指导下分析问题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结合问题展开探究、交流的学习活动。

4、加强师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使他们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5、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6、主动建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成果目标

深化素质教育,真正使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教师成果目标

经历课题研究,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造就大批教学教研骨干教师。

(四)学生成果目标

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实验原则

1、坚持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坚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原则,坚持在探究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拓展思路,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

3、科学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可操作性原则。

六、课题研究步骤与内容

(一)实验班级:七、八、九年级,共18个班。

(二)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06年秋2007年春,准备、立题、开题、实验阶段。

第二阶段:2007年秋2008年春,实验探究、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2008年秋研究、结题阶段。

七、课题研究方法

1、注重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潜心学习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教育教学研究期刊、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并注重拓广自学的内容,搞好有关数学教研的培训;在学习中做到有重点、有心得、有反思、有效果。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学习1本教学论著,细心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内容;在动态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课程结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

2、注重课堂教学研究,丰富师生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科书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留有较大空间,想一想中的诱导发现,议一议中的问题提出均有一定深度和相当大的弹性,不同的学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读一读中引出多种思路,对问题解决有很大启发性,试一试中具有挑战性,让学生感受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3、整合教学资源,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构建问题情境、探究合作、解释应用的模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关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自主探究和主动交流、是否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能否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1、课题研究负责人:xxxxxx

2、课题研究实验组

3、注重成果呈现

对外宣传辐射,抓好课题研究实验活动:做好实验课实录;交流实验优秀课;制作活动图片、活动光盘;展示汇报课;课题研究论文,每一阶段进行研究小结,阶段成果、每学期末上交利川市教学研究室建档,鼓励、支持优秀实验论文在教育教研活动中交流,在教育教研期刊上发表。


方案三:初中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阅读是表达的基础,只有让学生读得好,才能使他们写得好;阅读是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它能使学生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发生重大的影响,对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少教师在阅读课上大多注重知识的传输,理解过程中也大多注重讲解,训练的过程中很多的注意力放在答案的正误上,却没有把语文最重要的学习阅读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学生最终未能学会自我阅读、分析、理解、答题,因此,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会学阅读,这样才可能让师生从繁重的阅读教学中脱离出来,轻松阅读理解,从而达到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为此,我们提出该课题研究,引导语文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研究语文学法指导,总结有效经验,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形成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指导语文三类课文(精读课文、自读课文、诵读欣赏)的阅读方法。

精读文本要引领学生感知一理解一揣摩,多角度阅读,要学会方法,形成能力;

略读文本要浏览、粗读,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培养迁移能力;

诵读篇目则重在朗读、积累,获得体验,学点欣赏。

2、研究、指导不同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方法

①初一年级侧重于指导学生圈点勾画、作摘记、作卡片的方法,指导学生浏览性的泛读方法,侧重学生语文阅读感受的指导。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打开文学之门,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体验、感受和理解层面上下功夫。

②初二年级侧重指导学生探求性的速读方法,指导学生编提纲、作批注、写好读书随感,做好简要评点,侧重学生阅读体悟的指导。教师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养成学生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探究、体悟和发现。

③初三年级侧重指导学生品味性精读的方法,侧重于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指导学生写体会、再创作。教师有选择地为学生提供阅读欣赏、评价机会,提升学生的读书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质疑、赏析、创新层面上做文章,指导学生写写美文赏析,做做名著荐评。

3、研究各种文体的特点,结合文体的特点进行阅读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文章文体不同,阅读方法也应有侧重。要教会学生各种文体的特点,对各种文体进行阅读指导。

现代文大致分为三大文体:记叙文(要素、人称、顺序、中心、详略)、说明文(对象特征、条理、方法)、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只要把握住文体,阅读就会相当顺利。

审美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首要任务,无论是阅读课内的还是阅读报刊上的文学作品,我们都应该注意欣赏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体会课文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时注意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思考这个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及对揭示主题所起的作用。

4、研究、指导各个学习环节中的语文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测试等环节中掌握语文阅读方法,如预习采用读标抄想,听课要求听记思问,复习运用结查练评,注重解题技巧的指导。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综合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比较研究和理论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

五、具体措施及预期成果:

具体措施方面,从时间、指导、活动、课堂等四要素开展阅读教学。通过优化课内阅读、开设专题阅读方法指导课、增设阅览课程、抓好兴趣小组、组织专项比赛,科学有序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创意生成,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体验、交流活动中习得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读书的品味和质量,养成读书习惯。阅读活动中倡导个性化阅读、多元解读,激活学生持久的读书热情,激发学生读书创造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力求形成丰富的具有较强科学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力求整理、总结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途径;力求摸索出语文阅读的四种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欣赏能力、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途径;力求总结出指导学生阅读解题技巧的方法。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方案、调查报告、论文、专刊、课程实施方案、辅导读物、多媒体课件、教案、上课实录、学生作业、学生作文、学生试卷等等。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之 “家乡·社会·文学”

二、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了实践这些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其实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实践探究过程。课改以来,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迈出了探索的步伐,但作为乡镇中学,结合本镇教育现状,90%以上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我深切的体会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的严峻性。学生阅读面窄、语文学习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不高,亟需改变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拓宽视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而大部分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在实施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他们认为综合性学习是的“附属”“添头”和“装饰”,在教学中不作为或作为不够,随意性强,缺乏计划性;有的过分依赖于课本,唯教材是从,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堂作业来完成;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训练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将综合性学习课上成阅读课;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来上,把内容当作课文来讲……更有一部分教师急功近利的追求学生的应考成绩,根本不从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和实践,不能立足于学生终生素养的形成,不能立足发展和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悖于现代教育理论和规律,有悖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目标,有悖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有悖于教师的职业职责。

基于这种现状,我们在区教研室的引领下着手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和实践研究,期望解决以上问题,探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体系。

三、理论依据

崔峦在《《/SpAN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一文中指出:“日本的‘综合性学习时间’是超越学科的、横向的、综合的学习。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综合性学习’则是植根于语文学科的、与其他学科有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习,和日本的‘综合性学习时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突出自主性,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从学习内容的确定,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到学习成果的呈现,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它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注重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创新实践的能力。因为是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它又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力的综合。要完成综合性学习,起码应具备资料的搜集能力、资料的分析判断整合能力、与同伴的协作能力、探究能力、探究性论文的写作能力、汇报展示能力和资料分类积累能力。在这个基本要求之上,力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二是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综合。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内,而是拓展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走向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四、课题界定

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采用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的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五、研究目标

1、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2、初步构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体系。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 研究建立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新型师生关系。有效地开掘本地潜在的本土资源,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个过程,注重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重角度去研究,使项目设计及过程实施体现语文学习的有序性、阶段性和渐进性。

3、研究建立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方案,改善现行教育范式对学生的不良影响,让成绩成为改造教学过程的自然结果。

六、研究对象

七——九年级的学生

七、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易于接收新鲜事物,喜欢探索、乐于实践,并且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思维水平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综合性学习以其新颖的学习方式,开放的学习环境、多样的实践机会,易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综合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亲历问题的提出、设计、操作、成果表达和检验等探究过程,体验过程、积累经验,掌握问题探究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并通过听说读写的全方位训炼,提高语文素养。

2、师资条件

2011年,我校顺利通过了省级课题的结题,语文组陈允红校长、王孝珍老师参与其中,积累了课题实践的宝贵经验,为本课题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陈允红校长作为我校语文学科的包组领导,对此课题的实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并能保证研究经费的投入。课题组成员中有三人曾获得过历城区教学能手的称号,陈允红校长是济南市语文中心组成员,各年级的备课组长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组内成员有课题实验的激情和精力,业务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3、环境条件

“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课题得到了区教研室领导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同时得到了我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有课时保证。校图书室比较丰富的藏书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和资料搜集。学校附近有山东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四门塔、九顶塔、涌泉以及丰富的乡土资源,社会资源比较广阔。

八、研究内容(课题设计)

1、主题设计思路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立足于“语文味”和“综合性”两个特点,我校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家乡·社会·文明”为总课题,根据七八九三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历程,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本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原则,下设三个主题,分别是:走进美丽的家乡、走进广阔的社会、走进灿烂的华夏文明。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开阔语文视野,关注身边的语文元素,热爱家乡、热爱社会、热爱灿烂的华夏文明,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主题及子课题设计简析

七年级设置“走进美丽的家乡”主题,下设“四季风光、泉韵叮咚、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物产资源、旅游名胜”六个子题,通过观察描摹、调查访谈、资料搜集、为图(乐)配文、朗诵、文艺表演、导游解说、主题写作等系列语文活动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帮助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保护家乡、回报家乡,促进学生高远立志、勤奋学习,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家乡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八年级设置“走进广阔的社会”主题,下设“木石人生、网络漫游、报刊影视、佳节诗话、街头巷尾、异域风情”六个子题,通过观察感悟、阅读浏览、资料搜集、调查访谈、辩论赛、主题写作、文艺表演、导游解说等活动方式,在锻炼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广阔的社会是语文的大舞台,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小到一草一木、大到辽阔的网络,近如街头巷尾,远至先秦上古,要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捕捉社会生活中的语文,感悟语文的缤纷多彩,激发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理解生活的真谛。

九年级设置“走进灿烂的华夏文明”主题,下设“当代文苑、现代文学、明清小说、宋词遗风、唐诗古韵、诸子散文”六个子题,从眼前比较熟悉的文学样式入手,沿着历史文化的长河、逆流而上、追根溯源。引导学生赏读古今名作、走进文化名人,追寻大师的人生轨迹,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通过朗诵、资料搜集、辩论赛、情景剧表演、演讲、、作文等语文形式提升语文素养,让学生认识到华夏文明的摇曳多姿、源远流长,同时学习大师们积极进取、乐观旷达、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强化生存意志、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正确地面对人生、勇敢地面对挫折,朝着理想的彼岸扬帆远航。

3、主题及子课题一览表

柳埠一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系列主题 (总课题:家乡·社会·文学)

年级 主题 学期 子题 时间安排 年级负责人 阶段实施者

七年级走进美丽的家乡

第一学期 四季风光2013年9.4-10.4

王元勋 赵延勇 陈法国 王元勋 冀翠萍 马长英

2013年10.4-11.4 民风民俗

2013年11.4-12.4 第二学期 历史文化

2014年2.20-3.20 物产资源

2014年3.20-4.20 旅游名胜

2014年4.20-5.20 八年级

走进广阔的社会

第一学期 木石人生

2013年9.4-10.4

谷立华 谷立华 王燕伟 梁伟 王加梅 张立华 网络漫游

2013年10.4-11. 报刊影视

2013年11.4-12.4 第二学期佳节诗话

2014年2.20-3.20 街头巷尾

2014年3.20-4.20 异域风情

2014年4.20-5.20

九年级

走进灿烂的华夏文明 第一学期

当代文苑 2013年9.4-10.4

张甲芳

陈允红王英 张甲芳 宗西涛王孝珍李善红

庞立莲孟祥国

现代文学 2013年10.4-11.4

明清小说

2013年11.4-12.4

第二学期 宋词遗风

2014年2.20-3.20 唐诗古韵

2014年3.20-4.20 诸子散文

2014年4.20-5.20

九、具体实施步骤

1、 准备阶段:(2014.2.17----2.25)

(1)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学习,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3)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2、实施阶段:(2014.2.26----5.16)

(1)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2)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小组分工——公布评价方案(参与的深度、广度、积极性,参与人员的多少,探究成果、展示形式的活泼新颖)——在组长带领下本着“自主——合作”的理念开展探究活动,并填写“综合性学习”报告册——教师检查督促——各组梳理探究成果,确定展示形式——分小组展示——个人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评选优秀小组及优秀个人——学生总结收获,抒写探究体验,填写综合性学习报告册。

(4)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展评。

(5) 每位教师准备一节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课,进行研讨。

3、总结阶段:(2014.5. 17----6.20)

(1)举办综合性学习成果展览

成果展示形式有:

手抄报、探究报告、朗诵会、会、演讲、小品、情景剧、辩论、歌曲、评书、相声、三句半、绘画、图片展、实物展、导游、视频、影片、纪录片等等

(2)各级部形成阶段性报告,并汇总形成学校阶段性报告总结

十、课型设置及活动流程

(一)起始课

是当次综合性学习的“立项课”和“引路”课。起始课的关键词是“组织”、“策划”“磨合”等。主要任务是:

1、根据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确定子课题

让全班所有学生先各自提出一个子课题,并说出确定这一子课题的理由以及完成这一子课题的现有条件,然后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子课题进行甄别遴选,最后由学生集体确定。

2、教师围绕当次综合性学习子课题把握学情及教情

分析学情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以及各自的学习风格。教师讲解研究方法、应用到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教情分析主要是了解教师自己适应当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能力和对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3、制定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方案

包括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目标是什么,用哪些方法去实现这一目标,应采用哪些操作程序、学生的具体分工等等。子课题方案就由相应的成员来决定。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丰富和完善方案。

4、规范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

5、明确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各组的基本任务

根据课题主题,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各组分别承担一个子课题。每个小组成员要有具体分工,各自承担具体任务。分组的原则,一是组内成员不同的特长和爱好,二是组内成员水平能力的差异,三是组内成员各自具有的条件。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组合方式较好。

6、具体指导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施

一是总体指导。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在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每一个同学都必须围绕既定的子课题开展综合性学习,在众多的学习资源中选择切合当次活动的学习资源,搜集实物并做好活动记录,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调整工作进程和方向,提出和规范综合性学习中的行动方式,预设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初步明确解决问题的策略等等。还要告诉学生要做好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知识和思想准备。没有准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二是进行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子课题或不同组别的学生给予具体指导。

7、指导学生填写综合性学习报告册

(二)探究课

围绕当次综合性学习子课题,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展开某一方面的探究活动。通过对小组或个人所获取的材料或事实证据的分析和整理,并在小组范围内进行交流和论证,形成对小组或个人所承担的具体任务的正确的解释。探究课的关键词是“自主”“合作” “探究”“调查” “观察”“查找” “搜集”“整理” “分析”“运用”等。

1、围绕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子课题开展小组和个人活动

小组和个人活动的主要方式有:参观访问、座谈调查、现场采访、查阅文献、网络搜寻、实物取样等。这些行为方式,就是要求学生在探究课中,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手去记录,用自己的行动去体验。

2、围绕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子课题搜集和整理资料

指导学生对搜集得来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大体可分这样几个方面:①实物及文字、图片资料;②采访记录或音像资料;③古诗词名句;④故事、文章;⑤古今人物轶事;⑥语文课程和其它学科课程的相关内容;⑦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⑧家庭资源;⑨各种文化现象;⑩政策、法规等。

3、围绕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子课题整合听说读写能力

小组或个人的探究主要是通过对搜集得来的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小组或个人所承担的研究任务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包括:①精选与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内容一致的文章、诗词、名言、警句、楹联;②遴选与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相照应的图片、实物,并配以文字说明;③制作反映小组或个人出色完成所承担任务的图文并茂的手抄报;④写出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的人物故事、人物简介或山川风物介绍;⑤模拟表演小组或个人所承担的任务的采访活动的某一片断;⑥整理出语文或其它课程中与小组或个人所承担的任务相关联的成果;⑦就某一实物或图片或山川风物写出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相匹配的解说词;⑧就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的某一方面写出创新点;⑨就小组或个人所承担的任务中的某一问题写出论辩;⑩写出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的探究小结。

4、围绕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子课题进行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从某个角度讲就是小组展示,是小范围的展示,其目的是帮助本组成员修改、润色和完善其成果。小组交流是全班交流的基础,是综合性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合作形式。在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确定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步骤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要按照计划完成自己负责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初步探究成果,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大家一起整合、分析相关材料。小组成员要对本组成员的初步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帮助本组成员润色和修改其初步探究成果,然后将合作的探究成果拿到班里去交流,参加大范围的展示。

(三)展示课

展示课的关键词是“合作”、“交流”、“分享”、“体验”。在教师的策划和组织下,各个小组或个人用口头、书面、实物或表演等形式依次展示小组或个人所承担的探究任务的探究成果。各小组或个人之展示交流,可以是小组合作的探究成果,也可以是个人探究的单项成果;可以是可观可感的图片实物成果,也可以是某一事件的模拟表演、现场采访、子课题论辩;可以是成功的喜悦、失败的陈述,也可以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等等。

1、教师介绍当次综合性学习全程进展情况

内容包括如何确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及能力要求,如何确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子课题,如何对本次综合性学习子课题进行分解,如何制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案,对学生如何分组及内容分工,如何确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研究方法,如何划分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课型及各个课型的具体任务等。

2、学生主持人说明本次展示交流活动的大体安排

说明的具体内容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探究主题;本次综合性学习探究子课题的各子课题;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分组情况及各组承担的具体任务;各组展示的先后顺序及串词;每组展示完以后稍作评价等。

3、分组或个人展示小组或个人的探究成果

小组或个人展示可分两部分进行。小组负责人首先简单介绍情况:①小组或个人在当次综合性学习子课题中所承担的具体的探究任务;②小组或个人在所承担的具体的探究任务中的具体分工;③小组或个人在完成所承担的具体的探究任务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④小组或个人为完成所承担的探究任务所做的工作;⑤小组或个人在分析和整理材料过程中探究情况;⑥小组或个人探究过程中的主流意见或不同意见。然后展示交流成果:①首席发言人全面展示小组或个人的探究成果;②课程资源项目发言人介绍语文或其它课程中与小组或个人所承担的任务相关联的探究成果;③文化资源项目发言人展示与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内容一致的文章、诗词、名言、警句、楹联等;④学校家庭生活资源项目发言人介绍与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内容一致的学校和家庭生活;⑤自然资源项目发言人就某一实物或图片或山川风物配以文字说明并写出与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相匹配的解说词;⑥模拟表演项目发言人模拟表演与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的采访活动的某一片断或学校家庭生活的一角。

4、小组其它成员就某一项目补充

5、其它小组成员可以就自己的所知发表自己的所见和所闻。

展示形式应不拘一格

6、由其它组成员对小组或个人成果及过程进行点评

点评内容有:该小组展示的探究成果与所承担的任务在内容上是否吻合;该小组的成员分工是否合理,是否做到了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做;该小组的探究过程是否有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该小组的成果展示是否综合运用了语文知识;该小组的探究内容是否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和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等。

(四)总结课

总结课的关键词是“反思”、“互动”、“交流”、“对话”。在综合性学习展示课结束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交流,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活动以后的收获。或反思小组或个人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表现,或畅谈小组或个人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收益收获,或督查小组或个人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情况,或查找小组或个人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尚须改进的地方并提出改进的办法等。总结主要有问答式总结、采访式总结、茶馆式总结、对话式总结、文稿式总结、演讲式总结、论辩式总结七种方式。通过这七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使学生在全面总结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重新认识小组或个人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过程,找出小组或个人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的不足,充实和完善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果。教师要帮助学习在总结过程中学会处理资料,注意筛选信息,考虑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或探究成果的评价。

1、

反思个人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收获、体会和不足

2、小组总结

反思小组全体成员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小组成员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各自的行为表现,检索小组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取得的突出成果,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找出小组在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组内成员在自评的基础上互评,本组成员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实际收获等。小组总结每一个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发言,不存在不发言的小组成员。

3、全班总结

全班总结的方式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依次发言,也可以由学生自由发言,还可以以采访、论辩、座谈的方式进行,个人总结个人的,小组总结小组的,全班总结全班的。

4、教师总结

着眼于学生活动的全过程,重在评价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教师总结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一是对学生参与的全过程进行评述,二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及成果进行评说,三是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进行评议。具体地说,教师对当次综合性学习的总结,可以关注以下几点:①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态度;②学生占有资料的途径方法以及处理资料的表现;③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④学生对待活动中“临时问题”的态度及处理过程;⑤学生开展活动的深入程度和体验程度;⑥学生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的程度;⑦学生在活动中的“交流”表现和成果的质量。

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和收获填写到报告册中。

(五) 写作课

教师及时指导学生针对本次活动进行写作。它既可以是片段式的(如:体验,启发,感受,评价等),也可以是一篇完整的作文。这样就使得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从而避免了写“说大话、说空话”的无味作文。

十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研究中,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教育档案,全面正确地掌握语文综合性的有关资料,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2、行动研究法。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进行本课题的研究。通过活动,不断反思、总结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教师有效的组织策略,从而不断改进教师的指导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3、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分析、归纳并整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方法的有益经验,融入到教师们日常教学活动中,把我们的研究工作向更深层次推进保驾护航。

5、案例分析法。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就活动的内容选择、时间安排、组织形式、活动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反思,由特殊到一般,然后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活动组织策略。

十二、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总负责人: 陈允红 赵延勇 王孝珍

负责:(1)设计总体计划、安排人员分工;联络指导机构,保障经费开支。

(2)深入课堂听课,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协调各项研究工作。

(3)设计研究方案,搜集研究数据,分析研究情况,撰写阶段性成果或研究报告。

2、各年级负责人: 谷立华 宗西涛 张甲芳

负责:(1)制定各级部的实施方案与计划,安排好本级部人员分工

(2)督促本级部老师按照方案进行课题实施

(3)整理并收集本级部课题实施的相关资料(照片 录像 教学设计 过程评价 成果展示 教育随笔 论文等)

3、阶段实施者: 陈允红 李善红 王燕伟 王元勋 冀翠萍 孟祥国 王加梅 宗西涛 梁伟 庞立莲 王孝珍 赵延勇 王英 张甲芳 谷立华 陈法国 张立华 马长英

负责:(1)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和活动组织

(2)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

(3)整理并收集任教班级在课题实施时的相关资料(照片 录像 教学设计 过程评价 成果展示 教育随笔 论文等)

《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


《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编号为:125YWX-2186)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理论背景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巩固消化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作业既是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鉴于实施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随着素质教育问题的深入探讨和不断实践,作为教学重要环节的数学课后作业,也应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然而,数学课后作业由传统的题海战术,在目前初中数学课后作业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如学生课后作业较多,不能有效完成;因学生的差异对课后作业设计的要求不同等问题。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有效的布置课后作业,不仅要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更应该倡导大家用分析与研究的态度去对待课后作业这一重要教学环节。鉴于此,我提出"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希望能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后作业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把知识用于实际的初步实践,是教师了解学生和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窗口。课后作业抓好了,就能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不断促进学生思维、智力、兴趣、意志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插补所学知识的缺漏,准备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和运用课后作业的有效性策略,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后作业的效果,把学生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以此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他们学习成绩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研究课后作业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课后作业这一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学生通过作业掌握数学方法和学习技能,增强学习数学的体验性,而作业的主体式学生,而教师布置作业的角度往往有时站在自己的角度,为了批改好评,或站在优等生的角度,为了培养优等生,而忽略了后进生,为了每天按时交作业,被迫找抄作业而教师又很难了解到真实的学生学习情况,长期以往,班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所以,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的主体式学生,考虑学生,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要实施分层作业。

(二)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三)通过课题研究推动学科教研,在教学中研究,以科研促教学,提升学校教学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针对现在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课后作业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后作业的方法。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数学课后作业和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学会在学习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创新,让学生在数学课后作业活动中,形成获取数学知识的技能,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素质基础。力争使课后作业有效、高效,为促进初中数学课后作业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内容。因此,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研究:

(一)课后作业结构的设计研究。

(二)建立相应的作业评价方式。

四、课题研究的范围

(一)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

附属中学八年级(17)、(18)全体学生。

(二)研究内容的总体范围

课后作业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把知识用于实际的初步实践,是教师了解学生和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窗口。课后作业抓好了,就能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不断促进学生思维、智力、兴趣、意志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插补所学知识的缺漏,准备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和运用课后作业的有效性策略,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后作业的效果,把学生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以此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他们学习成绩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研究课后作业的有效性。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附属中学八年级(17)、(18)全体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广泛收集、阅读、研究有关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的教育教学文章和新课程的理论专著,并灵活地运用于课题研究之中,使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上。

(二)教育观察法。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比较、课后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及相应的课后作业评价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与数学素养的提高。

(三)调查研究法。

对我校学生目前的课后作业情况做调查,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查找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需要准备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四)案例分析法。

以听课、检查、交往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进而分析研究实验操作的得失。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4.11—2014.12)课题确定与申报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标为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主要任务是确立研究课题并形成,完成课题研究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2014.12—2015.5)为全面开展课题研究阶段。本阶段的任务为对课题展开研究、收集资料、信息,寻求课后作业有效性存在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结合教学实践观察记录,确定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的方案。本阶段的主要工作实施课题研究,以具体实践的形式推动本阶段的研究,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并进行初步验证,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15.5—2015.6)为课题研究结题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完成课题结题工作。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整理课题研究材料,形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研究成果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三)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

(四)课题研究资料汇编(调查问卷、案例汇编及过程性资料等)

(五)围绕课题形成的论文

(六)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及研究组成员:刘巧宁

十、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学校高度重视

我校高度重视教研活动,特别注重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尽全力给予课题研究者指导和帮助。

(二)学校资源丰富

我校图书馆、备课室、网络教室储存大量关于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资料,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优质的资源。

(三)课题负责人理论和实践功底扎实

本人自2007年毕业以来,一直在宝塔区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深入教学一线,刻苦钻研,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体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方案一:体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名称:

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课题负责人:吴宝海

课题提出: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状况和个性发展。

随着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体育教学的研究也深入开展起来,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学必须建筑在科学的基础上。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阶段,从生理到心理状态正是迅速发展时期,对于一生中增强体质打基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游戏的形式抓好体育教学,加大学生的兴趣,有效增长学生体质。

课题的归因

1、自新课标实施以来,体育课一直没有一套完整的教材,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这样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着很大的激情发挥。

2、通过游戏的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在玩中学、在学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游戏教学,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掌握知识,还能拓展学生的德育教育。所以一个好的游戏能给学生带来身体和心灵上的终身教育。

4、积累好的游戏资料,促进教学工作的进展。

研究措施及行动安排:

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和前提,以行动研究、实验研究为主要途径,具体措施安排如下:

1、初期阶段(9月份),查阅收集有关资料,以座谈法为主要方法、努力寻求理论与实践的通道。

2、中期阶段(11月份)以行动和实验研究方法为主,确定实验班,通过研究证明修正和完善原有理论假说,求真务实,上好每一堂实验课,根据季节、气候特点安排教材内容,增加游戏的内容特点,配合主教材,安排各类型游戏。

3、后期阶段(20xx.1月份),整理加工,对研究的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析、总结。对各方面有价值的理论和经验进行整合、提炼,总结教学经验,让其符合改革精神,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预计的研究结果

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改革精神,能促进学生的体质,发展各种身体素质。


方案二:威海市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全面推广,是深化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加快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课题研究的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关于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的意见》、《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以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

二、实施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要简易、方便、可行,面向全体学生,要从学生参与面的大小确定活动项目,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个个都有喜爱项目。

(二)全面性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要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有机结合,坚持寓教育性、健身性于活动之中。

(三)趣味性原则。体育活动要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出一定的趣味性。趣味性越浓,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锻炼身心,陶冶情操,发展智力。

(四)校本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充分考虑学校规模、场地、设施等特点,挖掘体育资源潜力,发挥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

(五)安全原则。根据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指导学生适度进行体育活动、设置运动项目和相关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建立安全措施、应急措施,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三、目的任务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体质;满足机体生理需求和变化规律,调整心态,放松精神,陶冶情操;促进骨骼发育,改善运动、 呼吸、心血管系统的神经传到功能;降低近视率,减少肥胖症;促进学生的休息与睡眠;科学使用脑力和体力;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团队 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做到大风小雨不间断,酷暑严冬照常练,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生的健身意识。

四、实施步骤

(一)课题申报(2007年底前)

申报课题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对课题进行论证,搜集相关资料,深入课题内容研究,确定课题的研究步骤和方法。

(二)评审课题,启动,推广(20xx年)

20xx年2月进行座谈会,全面启动课题;5-6月份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10月份在全市推广开展。

(三)课题鉴定,总结(20xx年)

20xx年5月进行课题中期调查分析,进行成果评选。10月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写出有价值的研究报告,组织课题鉴定,推出一批优秀课题研究成果。

五、实施要求

(一)各市区教研中心和市直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大课间活动,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本地大课间活动。更新管理观念,注重过程指导,把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与深化新课程改革,与落实《课程标准实验方案》结合起来。

(二)学校要精心制订大课间活动方案,认真组织、体现特色、确保安全,要将大课间活动排入学校作息时间表,改善活动场地和器械,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鼓励教师、学生创编活动内容,制作活动器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编室内健身操与健身游戏,弥补室外活动空间的不足,使大课间活动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

(四)大课间活动每天一次,每次25-30分钟;全员参加,练习密度100%;练习负荷保持在低、中强度,做有氧运动,符合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六、课题申报

课题申报学校,参照课题研究目的任务,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自定研究主题和课题名称,该主题范围之外的研究课题本次不予立项。所有申报课题既是本课题的子课题,也是市规划办独立立项的规划课题,按照威海市规划办立项课题进行管理。

选取优秀学校作为我市今后重点示范基地。课题申报数量具体为:荣成、文登、乳山各10项,环翠8项,经区、高区各5项,威海一中、威海二中、威海四中、威海工业技术学校各1项。

申请人按照规定认真填写申请书一式三份(一份原件,二份复印件),由各市区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题领导小组初审汇总后,于12月10日前统一报送课题领导小组,申报表和汇总表可从威海市教育网站通知通报栏下载。

七、组织管理

在研究的过程中,要重视对课题的过程管理、指导、督导、评比和检查,树立并推广优秀典型。为了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威海市教研中心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由王 义君同志任组长,张启刚、毕志玲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各市区教研中心相关负责人、体育教研员和课题实验学校的负责人组成。各市区教研中心和学校也要成立相 应的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申报时一并上报。


方案三:体育高效课堂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体育高效课堂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少年儿童正 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身体及意识形态方面可塑性强。但以往的体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纯粹的技能训练,是一种反复操练的练习,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使得体育 课堂教学效率十分低下。而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学会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诸多方面的培养,从而更好地促进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人类对各项事业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教育战线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口 号,并在沿海及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开始实施和推进。第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未来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作出了部署,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教育专家的共 识;第二,学校体育的三维健康观,给学校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很多学校体育教学已经从过去的传授三基到现在的 娱乐化体育,学生虽然喜爱并乐于上体育课,但学生的身体素质正在逐步下降,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也在逐渐衰退;第四,抓教育质量的提高,使很多学校形成 了重智轻体的格局,把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乃至正常的体育课堂教学时间也剥夺了。基于此,我们围绕上级文件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 本课题试从高效体育课堂的角度去探索适合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一、国务院领导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并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确定将学校体育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第 二、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0年)明确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 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本纲要明确了教师的角色地 位,重点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们认为:高效课堂模式,应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 合作意识,全力打造团队型教师队伍,促进学生全面、教师专业化发展。

理论假说:

第一、研究体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策略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师生发展的需要,能够为我校乃至我市的体育课堂教学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

第二、研究体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策略,并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单位时间内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发展。

第三、研究体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策略,将有利于师生角色的迅速转换,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以及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有利于构建阳光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改善我们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有效的、可持续的成长,在实施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热爱体育运动,热爱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高效的教师,教师要通过课题研究与实验,重塑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高效性,促进教师高效的专业发展,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师资保障。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高效教学氛围,有力地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校体育教科研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推进学校体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六、实验对象和研究方法

1、实验对象:在小学15年级随机选择两个班的一线的体育教师,另选两个班为对比班

2、研究方法:调查法、试验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类比法、评价法。

七、本课题的研究基础和条件保证

为了使该课题顺利实施,取得实效,有如下条件保证:

1、教育专家的引领。

2、教科室和教导处对各子课题的统筹、协调管理,以及竞争机制地运行,调动全体教师研究的积极性。

3、学校积极参与,在人员设置、硬件配备、科研经费、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

4、用好我校网络以及我校教研沙龙这两个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群体智慧的交融与提升。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步骤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交叉滚动前进。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秋)

20xx年秋,成立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就学校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交流,梳理出我校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共通性问题,思考课题研究的方向;健全实验管理制度和职责,明确各自任务。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春至20xx年秋)

课题组织实验教师综合运用教育科研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研究措施,全面开展体育高效课堂的研究,根据学科性质、特点构建出一套完整、科学的教学流程,形成一套文本性的具有我校特点的体育高效课堂的模式雏形,力求圆满完成研究任务。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5年春)

课题组进行结题的相关工作,完成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和相关课题成果资料、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接受专家组结题验收。

(二)研究措施

为确保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课题研究:

1、问卷调查,了解现状

由课题领导小组设计调查问卷,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对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对什么是高效教学,体育高效教学的实施途径和策略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为研究方案的调整、研究假设的修正、研究措施的完善提供依据。

2、加强管理,指导研究

建立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实施小组,聘请对小学体育教学有丰富实践经验并且有相当理论水平的教科研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课题组顾问,定期和不定期指 导课题研究。学校实施小组定期开展研究,调整研究策略,努力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使研究工作富有成效地进行。在课题研究推进过程中,各实验教师应按研究 方案认真开展研究,完成研究任务,并在每学期初制定阶段实施计划,每学期末进行研究小结,并上交课题组。为强化实效,激励先进,每学年末,学校课题领导小 组根据实验开展研究的情况,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出等级,并对考核结果进行一定的奖励。

3、加强交流,突出实效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和教育杂志

课题组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教育杂志,搜集整理相关信息,为实验教师提供学习资料,定期进行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专题培训,不定期地邀请专业人员对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培训,要求课题研究教师积极参与学习、讨论,提高参研人员的理论修养和课堂教学水平。

(2)建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新课程困扰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程资源的溃乏。而传统的教师工作方式是以个体劳动为主,这使得许多教师智慧封存于个人手中,造成资源的浪费。为了让同伴 互助更好地得以实现,我们将在学校网站以体育高效课堂和小学体育教学沙龙等载体为交流平台,将研究组全体成员潜心研究和精心开发的课件、编制的试题、 设计的教学、撰写的心得等归类整理,使老师们的成果能够彼此交换,使它的作用和使用范围被无限放大,从而避免重复开发、浪费资源,为教师们提高课堂教学的 高效性提供较充足的时间保证和资源保障。

②加强学校学段间的交流

为了促进课题研究不断深入,学校课题实施小组将定期组织实验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坚持开展教师听、评课活动,坚持抓好课前精心设计,课堂务求高效,课后深入反思几大环节,并鼓励各学段组、广大实验教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4、提炼成果,总结推广

各学段组和实验教师要强化成果总结意识和成果推广意识,对过程性研究成果认真进行总结、提炼。学校课题组每学年召开一次研讨会,交流研究成果。对好的经验和成果要及时在全校推广应用,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课题顾问:周茜邓正清熊江

2、学校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赵东风

副组长:姚红玲李晗兵

成员:徐国东周新平

3、学校课题实施小组

组长:王进锋

成员:张代雄王云喜贲金国熊丹霞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格式模板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方针,发扬“求真、求实、求是”的科研品格。下面是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格式模板,欢迎参阅。

篇一

为了把校本研修工作落实到实处,并能扎扎实实的开展,真正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而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总体提高,达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特制定校本研修和微型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校本研修的组织和管理体系

(一)校本研修的管理体系:建立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三级管理”研修体系。

1、校本研修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XXX

2、校本研修质量评价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

3、校本研修组织实施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XXX

(二)各组织机构职责

1、学校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校实际,提出落实校本教研的具体措施,组织全校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对本校课堂教学的评价工作,选拔本校的课改骨干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加强对学校各学科组校本教研的规划管理,总结,推广校本研修的经验。

2、以各教研组为单位,建立学科校本研修小组。其主要任务是规划本组的校本教研活动,组织每周一次的研修活动,落实区、校级校本管理机构的任务,确定本学科校本研修的专题,组织开展同伴互助和案例研究。

3、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建立学科年段研修小组。组织本组教师研究和解决在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督促教师自觉进行自我反思。落实学校、学科组的校本研修任务。

4、教研组要提交校本培训计划,确保校本培训主题、内容源于教育教学实际需要。

二、时间安排:

1、20xx年10月10日~10月30日(第一轮10月15日,第二轮10月30日)

(1)制定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计划,并上报区有关领导。

(2)各教研组对教师进行宣传和动员工作。

(3)各教研组作好研修课题申报工作,拟定学科组研修课题实施计划,设计实施方案并于10月20日前教务处(高中交新校区教务处,初中交老校区教务处)

2、20xx年10月21日~20xx年年11月30日

①根据区领导对规划的审批意见开展校本研修的第一阶段活动。

②对研修活动进行资料积累。

③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④各教研组对前期工作开展情况作汇报(书面和召开专题研讨会),由教务处组织。

3、20xx年12月一20xx年1月

①在对第一阶段工作总结的基础上,对下阶段校本研修工作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和部署。

②接受第二阶段的检查工作

4、20xx年2——20xx年4月

(1)各教研组研修课题全面总结工作

(2)接受学校质量评价小组的验收

5、20xx年5月

接受区师培与教育研究中心的组织验收

三、校本研修的管理

1、教务处组织教研组制定学期研修计划,并由教务处审核。

2、教务处实行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结果制度,每周一次与集体备课时间同时进行。

3、教研组根据区师培与教育研究中心拟定的研修课题,提交各备课组选择。

4、教研组长参与研修并实行考勤。

5、各备课组长做好研修活动过程记录和研修活动总结。

6、各教研组每一阶段向教务处汇总活动情况。

四、校本研修的评价及奖励。

(1)根据对研修资料和研究课查验的情况评定等第,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

(2)每学期末,学校对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评定,评选先进教研组、先进备课组,并予以量化,一定奖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3)凡未组织校本研修的教研组教研经费人平扣30元,不合格的教研小组人平扣10元。

(4)凡是取得优秀成果的教师个人在职称评定,区级优秀,名师选拔上享受优先和加分待遇。

篇二

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全面推广,是深化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加快“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课题研究的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关于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的意见》、《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以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

二、实施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要简易、方便、可行,面向全体学生,要从学生参与面的大小确定活动项目,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个个都有喜爱项目。

(二)全面性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要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有机结合,坚持寓教育性、健身性于活动之中。

(三)趣味性原则。体育活动要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出一定的趣味性。趣味性越浓,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锻炼身心,陶冶情操,发展智力。

(四)校本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充分考虑学校规模、场地、设施等特点,挖掘体育资源潜力,发挥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

(五)安全原则。根据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指导学生适度进行体育活动、设置运动项目和相关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建立安全措施、应急措施,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三、目的任务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体质;满足机体生理需求和变化规律,调整心态,放松精神,陶冶情操;促进骨骼发育,改善运动、呼吸、心血管系统的神经传到功能;降低近视率,减少肥胖症;促进学生的休息与睡眠;科学使用脑力和体力;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团队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做到大风小雨不间断,酷暑严冬照常练,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生的健身意识。

四、实施步骤

(一)课题申报(2007年底前)

申报课题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对课题进行论证,搜集相关资料,深入课题内容研究,确定课题的研究步骤和方法。

(二)评审课题,启动,推广(20xx年)

20xx年2月进行座谈会,全面启动课题;5-6月份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10月份在全市推广开展。

(三)课题鉴定,总结(20xx年)

20xx年5月进行课题中期调查分析,进行成果评选。10月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写出有价值的研究报告,组织课题鉴定,推出一批优秀课题研究成果。

五、实施要求

(一)各市区教研中心和市直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大课间活动,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本地大课间活动。更新管理观念,注重过程指导,把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与深化新课程改革,与落实《课程标准实验方案》结合起来。

(二)学校要精心制订大课间活动方案,认真组织、体现特色、确保安全,要将大课间活动排入学校作息时间表,改善活动场地和器械,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鼓励教师、学生创编活动内容,制作活动器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编室内健身操与健身游戏,弥补室外活动空间的不足,使大课间活动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

(四)大课间活动每天一次,每次25-30分钟;全员参加,练习密度100%;练习负荷保持在低、中强度,做有氧运动,符合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六、课题申报

课题申报学校,参照课题研究“目的任务”,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自定研究主题和课题名称,该主题范围之外的研究课题本次不予立项。所有申报课题既是本课题的子课题,也是市规划办独立立项的规划课题,按照威海市规划办立项课题进行管理。

选取优秀学校作为我市今后重点示范基地。课题申报数量具体为:荣成、文登、乳山各10项,环翠8项,经区、高区各5项,威海一中、威海二中、威海四中、威海工业技术学校各1项。

申请人按照规定认真填写申请书一式三份(一份原件,二份复印件),由各市区“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题领导小组初审汇总后,于12月10日前统一报送课题领导小组,申报表和汇总表可从威海市教育网站“通知通报栏”下载。

七、组织管理

在研究的过程中,要重视对课题的过程管理、指导、督导、评比和检查,树立并推广优秀典型。为了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威海市教研中心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由王义君同志任组长,张启刚、毕志玲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各市区教研中心相关负责人、体育教研员和课题实验学校的负责人组成。各市区教研中心和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申报时一并上报。

《小学英语有效合作学习的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英语有效合作学习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解读

小组有效合作学习是"345"高效优质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班额大导致小组成员较多,小组长的组织活动往往顾此失彼;部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不好,不能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组织能力有限,不能全面有效完成带领全组成员完成合作学习任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其他环节占用时间过多,小组合作学习的安排时间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没有拓展到课外学习中,致使无法保持学生合作学习习惯培养的长效性等等。此种种原因,都将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不高,不仅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培养合作互助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的目标,还将导致学生产生惰性心理,将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当作偷懒的良机,从而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将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综合其原因,造成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不高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

(一)教师不注重小组建设。在合作学习之初,只是根据某一方面的依据(或成绩,或座次等等),将全班学生平均分成几个小组,任命学习成绩好或学习认真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而不注重分组的方式和方法,更谈不上小组的建设。从而致使小组管理混乱,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无法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不注重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方法的指导、实效的监控、评价的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只是机械地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合作谈论得出结论,让学生进行展示。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只注重了合作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合作学习的过程,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最终造成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成为了一个或几个学生的"一言堂".好学生的观点得不到完善和升华,思路无法拓展,差学生被动接受,从而懒于思考,懒于表达,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我通过理论学习发现,现阶段国内对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有效性已经相当重视,许多组织和个人都进行了本问题或类似本问题的研究,有一些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系统。但对于"345"优质高效课堂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却不多,而且对于本问题的解决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

二、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社会对人才标准做了重新的界定,创新和合作能力是人才最重要的特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界培养大批有创新和合作能力的人才。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合作学习"是我国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

(二)课题界定: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互相配合的过程。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善于合作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力。 研究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美国家A﹒H﹒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学生有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随着学习过程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融。合作学习联系的建立,为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空间,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题合作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交往理论认为,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受课题教学氛围的影响很大,多种形式的小学讨论交流,是学生之间信息交流量增大,交流方式增多。这样有利于生动活泼课堂气氛的形成,有利于课内信息的 沟通交流,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时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索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相互启发。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并且指出,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在小组中具有不同智力水平和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相互团结的力量使小组成员互勉、互助、互爱。一个学生的成功同时会帮助别人成功,包括组内、组间存在着一种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关系。

依据以上理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整套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在实践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通过研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3、通过研究活动的开展,探索合理分组的策略和小组长培养的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依据以上研究目标和我校班级及学生情况,本课题针对小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

1、小学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研究。

2、学习小组建设的研究。

(1)优秀小组长培养策略的研究。小组长的选择和培养,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2)合理分组策略的研究。分析班内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对本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提高小组成员间参与学习和合作互助的效率的原始几率,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3)学生合作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3、合作学习建设的研究。

(1)合作学习任务设计、内容确定策略的研究。精心设计课内课外的合作学习任务,使合作学习的任务有层次性,进行合作学习任务设置的研究,针对不同基础和学习习惯的组员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以保证每个组员都能"吃得饱,吃得好""交完租子,手有余粮".进行课内外合作学习内容确定策略的研究,正确把握合作学习内容与任务。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评价机制的研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研究,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长效机制,实施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策略。将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与课堂总体评价机制相结合,引入有效评价机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本校四年级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中主要运用以下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参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馈后在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重新再活动实践中进行再次的实践检验。

(2) 文献资料法。整理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献资料,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梳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理论资料,应用于研究活动的开展。

(3)调查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之初,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进行前期调查,分析得出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策略。研究总结阶段,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后期的调查测量,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分析。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指导教学实践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 课题准备申报阶段(2014年11月——2014年12月)

进行理论学习,收听或收看有关的课题讲座,广泛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认真研究各地有价值的经验。提高理论素质,组织落实,论证课题。明确课题研究目的和任务,制定实施方案,掌握实验的步骤和方法申报课题立项并完成开题工作。

(二)课题实施研究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月)对"合作学习"课堂模式的有效性进行探究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追踪教研为形式,开展实践活动与研讨交流工作,每周有教研活动,期末有总结交流文章。

这一阶段结束后,开展阶段评估工作,撰写学科组规范、实用的课题方案,形成中期研究报告。

(三) 课题反思阶段(2015年2月——2015年4月)

这是课题的关键阶段,不仅把第一阶段的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文本问题如何提出、如何达到学习目标,以及问题的地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同前一阶段一样,有活动安排,有期末总结,并形成阶段性的总结成果,如教学案例、论文和展示课等。

(四)总结阶段(2015年5月——2015年6月)

充分总结材料,组织进行检测工作,通过分析、研讨、交流、总结和展示课等活动,形成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策划方案,是策划成果的表现形态,通常以文字或图文为载体,策划方案源自于提案者的初始念头,终结于方案实施者的手头参考,其目的是将策划思路与内容客观地、清晰地、生动地呈现出来,并高效地指导实践行动。《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如果还没解决您的需求,请访问我们为您2024准备的“研究性学习方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