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每个人都要制定好自己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很重要,它让你在繁杂的工作中,保持冷静,有的放矢。什么样的工作计划算是合理的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文章标题:20xx-20xx年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教育部门理应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五”期间,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为大力发展新农村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发展现状
1、各类学校设置齐全完备,校点布局基本合理。我县构建了以义务教育为重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横向统筹,幼、小、初、高、特殊教育纵向配套的县域教育体系。通过布局调整,全县学校基本形成了全县4所高(职)中,乡镇各1所初中,大村1所小学,小村联办的基本格局。现有中小学校123所(处),其中高职中4所,初中18所,小学89所,教学点12处。另有幼儿园23所。

2、“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基本落实,农村教育保障新机制初步建立。“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到“以县为主”的转变已基本完成。全县教育干部和教师由县教育局统一管理,教师工资全部实行了县筹县发,教育经费实行了县财政对教育的总预算。“人民教育政府办”,各级财政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共财政投入新机制正着手建立。通过实施“助学启智”工程和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农村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3、义务教育成果不断巩固扩大,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我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大部分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对“普九”的要求,经省、市人民政府验收文章版权归网作者所有!复查合格。全县创建了一批“市寄宿保育制示范学校”。通过开展初中和高完小定等评估工作,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得到全面提高。新课程改革正在扎实有序地推进,新课程理念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运用,出台了全县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与新课改相配套的教师、学生评价体系正在着手建立。

4、高中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办学规模效益明显提高。20xx年全县高中教育办学总规模达到137个班,在校学生8000多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68.3。人民群众子女读高中的愿望得到了一定满足。县一中步入省示范高中行列,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文科高考连续几年稳居全市所有高中之首。全县高中RSR综合评估位居全市第四,全县高考的综合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5、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服务“三农”建设能力增强。全县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县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以乡镇中心学校为辐射点,以行业和社会办学为补充”的职业教育体系。县职教中心进入湖北省“512”工程合格学校和省级重点职业学校行列。学校就业情况和办学效益良好,成为阳光工程、职业培训和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基地。

6、成人教育呈现多样化,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形成。我县基本形成了以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核心,面向社会承担剩余劳动力转岗、再就业和创业等岗前教育;以“教育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的自学、函授教育;以技术提高为主,主要开展在职在岗培训和学历提升教育;以科技、农业等部门为主的面向市场的农技培训等形式的成人教育,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正逐步形成。

7、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全县3—6岁学前儿童入班率为44。县机关幼儿园达到市级示范幼儿园的标准。兴建了1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达40人。全县7—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64.5。

8、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进一步建立完善了教师和教育干部队伍管理制度,加强了编制管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形成了特色。全县教师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专任教师学历符合规定,95的校长岗位培训合格。

9、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现代远程教育取得实效。“十五”期间,全县学校共改造危房27278平方米,新建校舍23001平方米,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中小学校基本实施了远程教育“校校通”,教学点达到了远程教育模式一项目学校标准,初小以上达到了远程教育模式二项目学校标准,初中达到了远程教育模式三项目学校标准。

(二)存在问题

1、教育投入与需求存在巨大的反差。农村教育经费的长效投入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学校运转难、发展更难,扶贫助学压力巨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是影响我县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2、教师队伍现状与素质教育要求差距大。教师的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未形成正常有效的教师补充机制;部分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能适应课程改革要求;优秀教师外流的问题,尚无有效的遏止办法。

3、素质教育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课程

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第2页

体系和考试评价制度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音、体、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的教学相对薄弱;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还需进一步加强。教科研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基础教育城乡差别大,发展不均衡。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不足,现有园舍面积小,硬软条件设施与国家要求有较大差距。全县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学校之间、乡镇之间、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

5、教育服务“三农”建设能力有待提高。农科教协调机制不健全,普职成教育协调发展存在差距。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尚未建立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职业教育在科技推广、生产示范、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发挥不够。

二、总体目标

到20xx年,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基本适应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实现人民群众享有与全面小康生活相适应的教育服务,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提高。

1、学前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每个乡镇建1所骨干幼儿园,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乡村幼儿园。入园率达60以上。有条件的小学开办学前班,城镇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基本普及学前1年教育。

2、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小学无辍学,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以上;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0以上;15—50周岁青壮年非盲率保持在98以上。

3、高中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0以上,20周岁人口高中阶段教育完成率达80以上。

4、职业教育。县职教中心办学规模达到4500人以上,高标准建设2—3个骨干专业,实现创建国家重点职业学校目标。全县普、职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农村未升学的应届高、初中毕业生100接受职业培训。

5、成人教育。建立乡镇政府统筹、中心学校主管,村民委员会和村小学共同负责的以农民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的农村成人教育网络。每年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引导性培训5000人以上。

6、师资队伍。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到20xx年,为农村培养幼儿骨干教师20名,小学骨干教师150名,中学骨干教师180名。中小学教师高学历比例力争达到50。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育管理干部和一大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教育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7、投入保障。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落实县级政府对各类教育的投入政策。加大学校收费监管力度,规范收费行为,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8、办学条件。调整校点布局,到20xx年全县中小学调整为100所左右。改造薄弱学校,抓好农村寄宿制工程项目建设,兴建职教中心运动场、县实验小学教学楼等20个规范化、标准化校园建设项目。扶持中小学校远程教育的硬件建设,农村初中全部建成校园网;有条件的中小学校逐步实现远程教育“班班通”。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科学制订新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建立农村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和有效措施,全面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原则;

2、突出重点,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原则;

3、依法治教,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

4、均衡发展,坚持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教育公平的原则;

5、因地制宜,坚持教育发展与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民需求相协调的原则;

四、主要任务

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必须确保完成以下各项任务:

(一)实施“两基”巩固提高工程,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建立保障“两基”巩固提高的督导评估机制,继续坚持“两基”教育重中之重地位,高标准高质量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确保各项指标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要求;继续巩固扩大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努力提高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开展“零辍学”乡镇、“零辍学初中”创建活动。从20xx年实现全县义务阶段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确保农村适龄青少年儿童完成义务教育。

要下大力气均衡的分配义务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差距的缩小,采取撤并改造薄弱学校、把一些优秀教师、优秀校长调到薄弱学校去任职、任教,逐步解决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确保农村小学三年级以上都能开设英语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建设适应课改要求的学校、教师和学生评价体系。加大基础教育的研究和指导力度。进一步加强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创建20所县级校本研修示范校。

(二)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工程,提高高中教育普及率和教育质量。

按照“内涵发展、扩充规模,完善设施,优化管理,争创特色,提高效益”的思路,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提高高中适龄人口受教育程度。20xx年全县初升高比率达到65%以上,加上县外就读的中职学生,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75%以上,到20xx年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高中教育管理,改革教学方法,强化教学研究,整体提升高中办学效益,努力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的新生,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三)实施高素质教师建设工程,建设一支适应新农村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工作,做到校长全部持证上岗。科学规划不同学段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强县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续聘制度,严格执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深化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正常补充机制,引进优秀人才,开展城乡教师交流任教制度,有效解决农村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偏大、教育观念陈旧和教学方法落后等突出问题,整体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

(四)实施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努力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实用型人才。

按照“依托中心,纵输横联,立足就业,服务经济,办出特色,争创国优”的思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县职教中心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使总规模达到4500人以上,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积极争创国家级重点职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积极探索校企联办模式,继续进行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相沟通的探索与实验,在基础教育中有机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对全体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就业知识、维权知识、实用技能培训,对培训合格者颁发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大力开展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培训、农业生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

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建立乡镇政府统筹、中心学校主管,村民委员会和村小学共同负责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在政府的统筹下,充分整合教育、农业、科技等部门的教育资源,努力在“农科教结合”方面取得新突破,利用农闲时间对广大农民进行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使45周岁以下的青壮年农民具有非农产业技能。

(五)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升农村学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校校通”工程,逐步实现中小学校远程教育“班班通”。各乡(镇)中心小学和镇内各类学校接入互联网。农村中小学生逐步共享远程优质课堂同步教学,教师共享远程优质教育资源。有效统筹城乡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组织农民开展农技生产专题培训,送知识、送技术、送人才下乡,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供经济信息服务、普及卫生知识、传播先进文化以及开展农村党员教育和农民培训的重要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

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领导,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继续执行县级领导联校制度,建立部门帮扶薄弱学校责任制度,实行乡(镇)和村对口建设寄宿保育制学校,加强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源保障水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力争办好每一所学校,使城乡学生尽可能公平接受基础教育。

切实加强对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建立县职业成人教育联系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教育、劳动、人事、财税等部门的职能作用,统筹配置各类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协调发展普、职、成三大教育,巩固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创建职业教育品牌,建立成人教育基地,整体增强教育实力。

切实把教育事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齐抓共管。发展社区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健全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二)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加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县、乡两级政府对教育的具体责任,明确分工,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进一步明确“以县为主”管理的职责,强化落实将农村教育事业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教师统一调配,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全员列入县财政性编制管理;健全县对乡(镇)有关教育工作和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制度。县政府制订分年偿还“普九”债务计划,逐步化解“普九”债务。

依法完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管理体制,落实《教师法》规定的中小学教师的管理权限。县教育局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建立中小学预算制度,对农村中小学经费严格实行“校财局管”。统筹安排使用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资金,改善办学条件;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科学指导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配置教育资源,调整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

(三)推进教育四大制度改革。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制度改革。从20xx年起在全县义务学校实施“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分担,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投入保障新机制。中央和地方将教职工工资经费、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经费和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经费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项目、按比例的分担方法,由各级政府完全分担起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经费由省级政府统筹落实,管理以县为主,财政和教育共同负责,全额预算,强化监管。

教育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严把教师进口关。加强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建立正常的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改革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制度,实行校长任期制,积极推行校长职级制。建立中小学青年教师的培训和交流制度,鼓励城区优秀教师到边远学校支教。强化教师培训,建立教师培训的保障机制,努力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中小学课程改革。在基础教育的各学段按计划全面推进新课程,使用新教材,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习,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善,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招生评价制度改革。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招生评价制度改革精神,结合我县实际,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宗旨,改变过去以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普通高中招生录取等进行改革,建立公开透明,操作稳妥,逐步推进的招生评价新体系。评价新体系对初中毕业生素质进行全面评价,不仅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学生素质的发展过程;普通高中招生不仅看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还要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并正确引导义务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同时要建立健全各项监督机制,加强过程监控,确保公平和公正。

(四)依法增加教育投入。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确保县级财政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落实国家、省已明确的教育投入政策,如“税费改革固定性转移支付中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60”、“按每生每年15元的标准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政策性转移支付教育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标准足额预算中小学教师工资”等;将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发展费等全额用于教育,学校预算外收入应全额返还给学校。拓宽经费筹措渠道,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教育投资领域,建立多元化筹、融资办学的有效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助学启智”工程。优先、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落实政策性福利,按时划拨学校公用经费,及时安排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证教育事业发展必需的经费投入。

(五)争取项目改善办学条件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实施若干规定》和《湖北省实施若干规定》等国家省市有关扶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向上争取学校项目建设和专项发展资金的力度。20xx至20xx年全县中小学校将新扩改建实验小学教学楼、都镇湾中学教学楼、职教中心运动场等20个学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规模78880平方米,投资额6290万元,以项目建设来促进办学条件的全面改善。


《20xx-20xx年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来源于网,欢迎阅读20xx-20xx年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FWr816.Com拓展阅读

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区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20xx年--20xx年),是xx区教育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是各项教育改革继续深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为我区教育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使我区教育事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取得更大、更快、更好的发展,特制定《清浦区“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
一、“十·五”教育改革和发展简要回顾

“十·五”期间,xx区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一)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五年来,我区采取公开招聘、民主选举、任前试用、公推公选等多种形式,实行校长选任制和目标责任制,建立了学校干部能上能下机制。面向全市公开选聘了市一中、市二中的校长职务;从20xx年开始,全区29所中小学,采取民主选举的形式选举了学校所有校长,调整了23所学校的一把手,调整面达80。通过校长选任制度改革,中学校长的平均年龄下降了近5岁,小学校长的平均年龄下降了近10岁,学校领导干部全部具备教师资格证书并全部经过任职资格培训合格。对学校中层干部全部实行竞聘上岗,一批年轻有为、敬业勤勉、德才兼备的教师走上了领导岗位。按照“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严格考核”的原则,全面实行以全员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的教师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少数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职工被转岗分流。全区有61名教职工落聘,87名教职工被校内外分流,3名教职工待岗。改革了内部分配制度,加大评聘分开力度,实行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全区有65名教师被低职高聘、67名教师被高职低聘,拉开了教师的收入档次。我区的教育改革,在区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二)办学条件得到新改善。按照“城区做大、农村做强、重点做优”的总体思路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先易后难”的指导思想,实施布局调整,五年来,先后撤并危房面积大、办学效益低、布点不合理的小学50所,其中村级小学35所,由原来的56所调整到21所;城区小学9所,由原来的15所调整到6所。中学由17所调整到14所,还根据城市发展形势,新建学校4所,扩建学校3所。强力推进名校工程,五年来,全区投入近二亿元,用于新建学校、危房改造、“三新一亮”、“六有”和学校信息化工程,拆除危房12122平方米,大修房屋14050平方米,新建校舍66627平方米。投资8000万元新建了浦东实验学校,投资20xx万元扩建人民小学,投资309万元完成“三新一亮”和农村中小学“六有”工程。信息技术教育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城区中小学、农村乡镇中学及中心小学都有了微机室,配置了各类计算机1500多台,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调整教育结构,优化中小学布局,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三)民办教育得到新发展。坚持走多元化办学的路子,大力扶持和鼓励民办教育发展,引资5500万元的浦南外国语学校已于去年正式挂牌,近8000平方米的学校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学生食堂等一期工程已经竣工,约7000平方米的综合楼正在施工之中,即将铺设400米标准塑胶跑道。金英中学、润泽中学和民强中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规模不断扩大。

(四)教育质量有了新提高。实施了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以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以提高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为核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五年来,引进教师456名,全区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加强。培养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54名,有两所省示范初中、4所市示范初中。xx中学创成三星级省重点中学,市一中创成二星级市重点中学。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协调发展。课程改革稳步实施,获全市课程改革先进单位。高考成绩取得了新的突破,初中连续三年获市教育质量奖,小学考取开明、启明人数逐年提高,xx小学连续三年考取开明中学人数列两区第一。城乡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8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99、99.5,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7。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十·五”期间,我区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育改革不够深化。办学体制、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步调不一致、政策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等现象。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办学条件较差、水平较低,“留守儿童”的入学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学校“流生”现象有所抬头。优质教育资源较为短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特别是高中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三是布局结构不尽合理。五

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第2页

年来虽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但是还存在着小学布局调整仍未到位,初中规模不大,职教分布零散、规模较小、专业交叉、各自为阵等弊端,不能形成规模办学,资源整合任务较重。四是教育经费投入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太协调。“改危”和布局调整过程中欠债较多,“六有”和“校校通”工程资金缺口较大。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促进全区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二、“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布局调整为基础,全面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创建区域性的特色教育;以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增强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优化育人环境。

(二)战略方针
----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实行教育先导发展战略。
----以调整教育结构为主线,优化资源配置,转换运行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调动各方面办学积极性,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稳定,在发展中深化改革。
(三)发展目标
1、总目标
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加强建设,形成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以及教育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的发展机制。教育总体水平达到全市先进的教育水平。
2、具体目标
----招生指标:
20xx年幼儿入园率达90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100;高中毛入学率达90以上。
----教育信息化工程目标:
20xx年底,实现中小学“班班通”,80的学校建成校园网。20xx年以前适龄教师完成第三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达到省市教育信息化要求。
----推进人才工程目标:
幼儿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小学大专以上学历达70以上;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本科学历65以上;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5以上。
----各类创建目标:
四星级高中、三星级高中和二星级高中各1所;省级示范初中5所;省级实验小学2所,市级实验小学3所,一类幼儿园3所;市级成人中心校2所;省一级图书室2个,省二级图书室2个;市级实验室达标校10所。
----体制创新工程目标:
积极探索学校体制改革。建成清浦职教中心1所;联合办学2所;创建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5所;完善中小学中层以上干部选任制。
----推进素质教育工程目标:
保持6个省级以上的科研课题,建设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人员、教师三结合的高素质教育科研队伍。

(四)主要措施
1、着力营造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氛围。“十一·五”期间,xx区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不断加快,全区的经济和社会将得到更加全面、协调、健康、快速发展,淮安城市的东扩南移,城市居民将大幅度的增加,城区学生数在“十一·五”期间将有所增长,高中阶段的学生进入高峰期,这给全区教育事业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舆论阵地,大力宣传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育是一项事关全局、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引导社会高度关注和重视教育。动员和联合宣传、计划、规划、财政、建设、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通力协作,为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保证全区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新局面。

2、深化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宏观管理、统筹规划职能。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促进各类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

基础教育进一步完善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进一步加大区级政府对教育经费、招生考试等方面的管理统筹权限。切实解决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和校舍建设等问题。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加快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步伐。区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资源统筹、发展规划以及教育改革等方面的权限。

积极探索办学体制多样化的试点。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按国家有关规定,举办多种层次的学校;合理利用市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依法规范联合办学。制定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在学校建设、招生就业、教师培养及管理、社会化投资融资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使社会力量办学成为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校,加强民主管理,完善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校编制管理,合理确定人员结构比例并配置各类人员。改变单一固定编制结构,实行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上岗机制;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完善有关保障机制。对不适合担任教师职业的人员进行转岗、分流。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工作。按照“整体规划、分层实施”的原则,加强对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和管理,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紧密结合的德育工作体系,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专项督导制度,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各学科之中。遵循青少年生理成长规律,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四有”新人。
中小学校要强化学生外语、现代信息技术、国情和法律等知识和能力的普及工作;同时要加强音乐、体育和美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要着眼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建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机制,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制度。中小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

完善招生考试和质量评价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进一步巩固、完善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完善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制定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生素质水平评价方案。逐步实行义务教育质量年报制度。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吸引市内外优秀教师来区内任教,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有较大影响的名教师。进一步发挥名校长、名教师的示范作用。培育教育人才市场,加大竞争激励机制的力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大力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快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强化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注重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
有计划地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到20xx年,全区幼儿教师20左右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并使全体幼儿教师都达到任职资格要求;小学教师70达到专科学历,初中教师65达到本科学历,高中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95本科学历。
5、实施“区教育重点建设工程”。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所有农村完小以上的中小学校都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到20xx年,小学生平均20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初中生平均15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高中生平均10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全区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运用。要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探索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

重点办好xx、xx、新民路和东风等五所小学。xx小学要办成12轨的规模,容纳学生3500名左右的学生,要新建教学楼、综合楼和体育馆,需投入4000多万元。xx小学要扩大规模,建成10-12轨,新建教学楼和综合楼各一幢,需投入1000万元。新民路小学要扩建一个运动场,需投入400万元。东风小学扩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可容纳学生2600名,小学用地需26亩,初中用地需20亩,需投入2500万元。

新建xx市第二职教中心(市教育局规划中有此项目),将二中、四中职教资源合并到xx中学。在xx中学和xx小学校址的基础上、高校园区的东边再征地100亩,新建一所三星级高中(市教育局规划中有此项目),10轨30个班级,在校生1500人左右,需投资6000万元。

6、强化依法治校。进一步学习贯彻《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建立《xx区教育督导规定》,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在继续抓好巩固“两基”督导检查的同时,把保障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任务。完善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检查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全区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年提高。确保“两免一补”落到实处,逐步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研究制定鼓励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投入政策。盘活教育存量,利用市场多方面投资融资,广开教育经费筹资渠道。

二0xx年十一月十五日

县“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前言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历史阶段,“十一五”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坚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从“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也体现出我国计划体制的改革趋势和发展方向。教育作为我县经济社会一个重点领域,其发展时机、规模与速度既要满足不同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满足社会上更多人求学的需要,使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因此要科学定位未来几年我县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战略,在全面了解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争取把我县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教育强县。
一、“十五”简要回顾
1、基本情况“十五”期间,我们紧紧围绕发展这一第一要务,不断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预定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20xx年完成了一中的整体搬迁,二期工程如期完成,三期工程正在运作,为玉田一中争创国家级重点中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现了二中、三中的分离和三中寄宿制招生,二中、三中及其它普通高中成功扩建,全县国办中学教育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20xx年实现了实小的整体搬迁,并于20xx年开始招收寄宿制学生;以农村中小学为重点的布局调整工作顺利进行,“十五”初期,我县有各类农村中小学268所,目前有185所,五年来共撤并学校81所,提前完成了预定工作任务,实现了规模办学,教育资源得到优化。
2、主要特点
(1)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尽管我县经济发展相对较慢,财政十分困难,但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县一中、实小的迁建,二中、仓中的改扩建以及三中、实小寄宿制招生方面,给予了资金和政策支持,使我县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2)深挖内部潜力,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在“十五”期间,我县接受了两次“普九”复查,实现了教育装备的现代化,教育投入已明显不足,为弥补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系统深入挖潜,广辟筹资渠道,通过建筑商垫资、向村队、社会和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集资等方式,共筹集资金 万元,保证了教育的健康发展。
(3)大胆尝试新的办学体制,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多方借鉴办学经验,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在实小、三中成功招收寄宿制学生,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4)多元化办学格局基本形成。“十五”期间,民办教育在我县迅速兴起,先后有育英小学、银河中学、极光中学、新世纪中专以及玉花园幼儿园、金色童年幼儿园、烨南幼儿园等多所民办学校在我县成功招生。我们把民办学校同公办学校共同考核,共同奖励,为公、民办教育的共同发展搭建了公平的发展平台。全县民办教育形成了幼、小、初、高、中专共同发展的局面,成为我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存在问题与差距
(1)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教育相对薄弱。城乡之间,乡镇之间以及学校之间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差异较大,人民群众择校的倾向还比较严重;尤其是农村教育总体水平较低,与城市的差距很大。
(2)初中生控辍保学工作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受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因素影响,初中生控辍保学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努力提高普及程度。
(3)布局调整工作面临新的问题。一方面撤并学校导致学生上学距离过远,群众确有困难,所以对布局调整工作不理解,有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在20xx年前后,我县小学又有一个新的入学高峰,所以在布局调整过程中要考虑以上因素,撤建并举,以满足新的入学高峰要求。
二、“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1、国际形势分析研究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仍是当今国际格局演变的两个主要趋势。随着国际局势发生的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教育事业的也得到迅速发展,新的教育结构正在形成。教育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人才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各国政府纷纷调整教育发展战略,把促进教育进步与创新当作其基本国策之一。目前, 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教育竞争力较弱。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度安排教育发展战略,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竞争力。
2、国内形势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的初见端倪和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更加旺盛,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教育发展面临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面临着如何发展基础教育和科学技术,增强为社会服务的职能的问题,面临着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创建国家创新体系对人才的总体要求,适应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问题。
3、优势条件(2)“普九”“普三”工作居全市先进水平并于20xx年6月、10月我县顺利省“普九”复查和“普三”验收。我县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甚至超过了丰南、迁安等经济好的县区。省、市领导对我县的“普九”和“普三”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先后有数十个外县区单位赴我县学习经验。
(3)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十五”期间,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教育科研、教研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在小学逐步开设了外语课,等级评价在全县全面推开,素质教育得到较好推进;初中由重点抓优秀率向抓合格率转变,中考合格率逐年提高;以高考为代表的教育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我县高考成绩连续 年保持在全县的前3名,连续 年被评为高中工作先进县。
(4)教育现代化装备工作全市领先。 年我县启动教育装备现代工程以来,学校教育装备进展迅速,目前我县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均配齐了微机室和多功能教室,全县计算机总数达 台, 所学校有自己的网站, 所学校配备了教师电子备课室 个, 所学校实现了教师微机备课。从20xx年开始又有计划地启动了校园网建设和多功能进教室工程,我县现代化装备工作居全市前列。
4、不利因素
(1)资金短缺,教育欠帐严重。“十五”期间,我县教育装备现代化、两次迎接省“普九”复查以及重大工程建设共投入 万元,其中 万元为欠帐, 年农村费税改革后,许多乡镇教育经费落实不到位,挤占、挪用现象严重,几年来,总欠帐在 万元。教育资金短缺的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县教育发展的瓶颈。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我县教师学历达标率在全市还处于下游水平,2000年以后,小学、初中没有分配新教师,导致教师年龄偏大(小学尤为明显),“十一五”期间,教师的梯队衔接将成为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另外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县教师队伍存在不稳定因素,尤其在近几年,我县有 名教师辞去公职,到私立或其它地区任教,急需采取有力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减少人才流失。
(3)人事制度与教育发展不相适应。
三、“十一五”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指导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科教兴县”、“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县”三大战略,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坚持三个“面向”,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全县教育事业的适度超前发展,把教育大县建设成教育强县,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发展目标――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到20xx年,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0%;初等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9.9%;初级中等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9.5%、98.5%。到 20xx年,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升。20xx年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20xx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所有普通高中学校达市级示范性学校以上标准, 85%以上的学生在省级示范高中以上学校接受教育。20xx年,高中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3、指导原则
(1)坚持稳定发展,优先发展的原则。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加快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把维护稳定摆在重要位置,及时妥善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促进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确保教育的优先发展,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发展经济从教育抓起,提高教育为经济服务的能力。
(2)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为我县从人口大县迈向人力资源强县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3)坚持类别协调,城乡协调的原则。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和对职业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引导、扶持力度,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的结合,使我县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以及其它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4)坚持突出重点,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同时,抓住农村义务教育“重中之重”、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和推进高水平学校以及重点项目建设等重点内容,突出重点任务、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
(5)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改革的原则。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总体要求,把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结合起来,消除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教育体制障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开拓,加大对教育的宏观调控,由偏重规模扩张转移到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上来。
四、“十一五”发展方向与重点任务
1、发展方向
(一)形成系统优质的学前教育(二)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办好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努力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1、抓好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以20xx年省“普九”复查为契机,不断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努力提高普及程度,重点抓好初级中等教育的控辍学保学工作,认真落实对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确保到20xx年,初级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达99.9%;初级中等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在99.5%、98.5%以上。
2、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继续加大危旧房改造力度,20xx年,全部消除我县学校现有危房,以后,随时对新出现的危旧房屋进行改造;进一步加快图书馆和实验室建设,到20xx年全县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全部达到一类标准;分期逐年实现图书馆借阅一体化和微机管理模式。到20xx年,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卫生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要达到国家标准,各类实验室全部达到一类;有能够满足音、体、美教学需要的数量充足的器材和设备。4、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按照因地制宜、分层推开的原则,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逐步建成一批寄宿制学校。首先在地理位置优越、社会声誉和办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实行寄宿制试点,然后在鸦鸿桥、窝洛沽等大乡镇和经济较好的乡镇推行。力争到20xx年在各乡镇各建成占地90亩的九年制寄宿学校1所,建成占地80亩的县城寄宿制初级中等教育学校2所。
5、加大示范校建设力度。以省市中小学校等级评估为契机,建成一批代表玉田教育最高水平的示范校,创玉田教育的新品牌。到20xx年建成省级示范校6所,市级示范校15所,县级示范校50所。
6、抓实特色校建设。为拉动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从20xx年起,在全县小学范围内率先开展特色校建设工作,在我县全力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学校,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将特色校建设工作向初、高中推进,带动全县水平的提高。到20xx年,建成在县级特色校38所,建成在全市有一定影响的特色学校10所以上。
7、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完善示范校和北部山区、南部低洼地区学校的手拉手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到北部山区和南部低洼地区从教,奖励扎根边远地区从教的优秀教师;制定有力措施,严格依法执教,加强学籍管理,保证相对薄弱学校的生源质量;加大对这些地区干部教师的培训力度和教育现代化的资金投入力度,从20xx年起,每年改造薄弱学校4所,有效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三)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1、加快普及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确保20xx年我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并逐年提高,到20xx年达到90 %以上。根据我县未来几年高中生源情况,加大普通高中调整、改建、扩建工作力度,按省市相关文件要求,预留土地150亩,拟建规范性高中一所,不断满足高中入学高峰的需求。3、积极争创高中示范校。在扩大高中办学规模的基础上,引导各高中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一中在成为省示范性高中的基础上,争创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仓中争创省级示范性高中,沽中争创市级示范性高中。到20xx年,使全县所有高中生都能在市级以上示范性高中学校接受教育。(四)构建适合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成人、特殊教育体系
成人教育以扫除科盲为重点,专业适当增加,办学层次较快提高,能更好的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县成教中心努力打造学科专业特色与优势,开办专、本全脱班、远程教育研究生班,实现与邻近大中城市高等院校、国家名牌大学联合办学;按省市相关文件要求,每个乡镇预留土地20亩,拟建规范性农职中一所,充分发挥乡镇成人职业教育学校的作用,大力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本领。到20xx年,乡镇成人学校建成省级示范校3所,市级示范校7所。(五)构建灵活开放的民办教育体系
根据“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发展与管理并重,继续把社会力量办学纳入全县教育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形成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制定《玉田县民办教育管理办法》,积极开放非义务教育市场,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或参与公办学校建设;积极引进社会投资,保障社会力量办学举办者的合法收入;对民办学校在招生、教师职务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创造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政策环境;健全联合办学机制,依托公办学校,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 模式,形成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把联办学校做大、做强,确保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根据未来几年我县生源逐渐减少的实际,引导民办学校向职业教育转轨,确保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把我县的优秀民办学校打造成市、省乃至国家级品牌学校。
2、重点任务
(一)现代装备教育装备工程
1、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xx年启动班级多媒体教室试点,20xx年,所有初中和中心小学的一个年级全部建成多媒体教室,全县中小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并把信息技术考试列入小学毕业考试范畴。到20xx年,所有学校全部建成高标准的微机室,学生上微机课全部达到一人一机。20xx年,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到40%,全县中小学平均10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计算机人均拥有量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
2、加快实现“校校通”工程。20xx年,50%的中学,20%的小学建成校园网。20xx年,建成与唐山市信息网相联的玉田教育教学网。加强教师办公用微机与学校电子备课室建设,所有初、高中和国民办中小学及60%的乡镇小学全部建成电子备课室并逐步增加教师办公用微机。20xx年,全县中小学实现“校校通”,建成全县教学系统的办公网络。20xx年,教师平均3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基本实现网上办公、无纸办公,全面实现电子政务;校园网建成率达100%,基本实现“班班通”。
3、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20xx年启动教育资源库建设,系统开发教育软件,并形成规模,使县局教学资源库资源总量达到2000g。20xx年建成集各类教育于一体的开放式远程教育体系。为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提供软件资源。
(二)干部教师队伍培训工程
1、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为核心,以评估为手段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奖惩机制,规范教师行为,加强师德教育,树立师德典型,完善师德评价标准,提高教师队伍,尤其是班主任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同时,建立有效的师德监督机制,开展新时期师德规范和师德建设的课题研究,探索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2、构建灵活开放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按照学科专业化和教育专业化的双重目标,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把教学科研工作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构建职前职后教育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学习体系。建立一支理论上有高度、实践上有创新、学术上有价值、成果上有特色的高素质科研队伍。到20xx年,我县教师学历达标率有整体提高,达到全市中游水平。继续实施继续教育规划,落实继续教育各项要求,特别是加强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提倡教师学习英语。4、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强化岗位聘任,推动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职工聘用合同制,逐步实行固定岗和流动岗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在严格执行教师准入制度的同时,适当引进新教师,到20xx年,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合理、学历水平有一定提高,解决目前我县小学教师年龄偏大,专职教师不足的问题;二是建立县城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制度。从20xx年起,按省、市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要求,凡在边远山区和南部边远洼地工作的教师上浮一档职务工资,3年后巩固,满5年后再上浮一档,调离工作岗位后,不再享受以上待遇;三是改革中小学校长的选拔和任用机制。实行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和培训制度,建立面向社会、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校长制度。形成由20名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影响的校长组成的名校长群体。逐步推行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四是完善分配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高中学校结构工资由县教育局有效监控,使学校结构工资与办学水平相匹配,教师结构工资与工作数量、质量相适应,建立健全自主灵活、优劳优酬的薪酬制度。
(三)素质教育工程
1、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征,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的多形式教育活动。同时根据教育形势发展,不断研究和探索新形式下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同时,积极探索、逐步健全德育工作的评估考核机制。
2、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制定并不断完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完善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价标准,强化评价的导向功能,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深入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减轻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规律,把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主动发展,使以高考为标志的整体教育质量继续保持全市领先位置。(四)科研兴教工程
坚持以教育科研工作促进全县教育的发展,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健全学校教育科研网络,理顺科研体制,聘请兼职教研员,形成畅通、高效的教育科研网络,完善科研先进单位优秀成果的奖励制度。加强教育科研过程管理,深入推进以“发展教育”为主导性课题的实践研究,继续深化学习教育、创造教育、主体教育、中学职业指导教育等课题的实践研究,每年学校都要确定重点研究方向,实现由参与型向自主型研究的转变。在事业发展、素质教育推进等方面确立前瞻性、应用性、实践意义较强的科研课题,并争取纳入市级、省级重点课题系列,形成较完善的教育科研体系,取得一批在全市、全省领先的教育科研成果。重视并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促进教育决策与教育行为的科学化。
3、重点项目
“十一五”期间,全县教育重点项目共有5项,共需资金14813.8万元。(2)中小学布局调整。“十一五”期间,我县共有16所乡镇初中、14所中心校、9所完小、21所分校的撤并任务,共需资金4193.8万元。
(3)20xx年“普九”复查。根据“普九”标准的提高,学校软件硬件建设,包括绿化、美化校园,学校改扩建,购置教学设备,专用教室建设等约需资金2100万元。
(4)现代化教育装备。为实现“十一五”目标,全县需购置微机 台,建微机室 个,多媒体教室 个,电子备课室 个,校园网 个,以及玉田县教育教学网,共需资金1800万元。
(4)职业教育发展投入。投资400万元筹建2500平方米的实训楼、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投资400万元购置数控加工中心6140普通车床、汽修实验室设备、电工实验室设备,职业教育发展基金县政府配套资金300万元;
(5)其它。包括20xx年前新建一所城内幼儿园需资金 500万元;特教整体搬迁及建福利厂260万元;危旧房屋改造 万元;少年宫建设300万元,实小新建科技馆200万元,二小、三小改造100万元。
五、保障措施
(一)转变观念,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合力建设高水平教育强县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教育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把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并作为干部选择、任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落实教育强县、优先发展的教育战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贡献,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保障。
(二)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确保重点工程资金足额到位(四)教育行政执法,坚持依法治教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对依法治教重要意义的认识,认真贯彻国家和地方的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育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队伍,继续深化执法责任,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教育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加大对校园内部和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维护学校安全和教育教学秩序。教育和公安、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紧密联系,切实解决好初中生流失问题;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制度化、法制化,开展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研讨活动,健全各项教育规章制度。学校要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学,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自觉性,逐步使知法守法、依法办事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五)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职能作用,加大对全县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力度
完善县财政对教育投入的职责、办法,健全主要领导干部抓教育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完成考核办法,定期进行考核,县教育局要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种教育评估方案,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为重点,依据《河北省学校办学水平等级评估标准》和《玉田县校长目标考核方案》,每年对全县所有学校进行一次综合督导评估,并坚持督导与评优相结合,改进教育督导方式,加大教育督导随访工作力度。坚持每年有计划地进行教育专项督导,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拨付、使用等情况进行重点督导,并实行领导干部责任制,同时把此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创造宽松有利的环境。
(六)加大综合调控力度,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采取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完善合理的教育资源配制机制,逐渐实现办学条件的的标准化、教师队伍交流的制度化、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积极发展优势资源,鼓励办出特色;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淡化窗口学校,建设标准化学校,本着硬件从实,软件从优,加强示范和辐射作用;改革招生制度,淡化升学竞争,逐步从办学条件的均衡向办学质量的均衡过渡,循序渐进地推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附:
1、20xx-20xx年高中在校生情况发展趋势
2、20xx-20xx年初中在校生情况发展趋势
3、20xx-20xx年小学在校生情况发展趋势


二00五年五月一日



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社会事业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结合《当阳市育溪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育溪镇社会事业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一是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得到了巩固和提高。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三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四是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文化下乡活动有声有色。五是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发展。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切实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所安、难有所帮,推动社会事业全面、有序发展,让农村居民普遍享受全面建设新农村所带来的成果。
三、基本原则
1、立足镇情,以人为本。结合全镇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及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
2、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在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功能,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参与。
3、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强化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四、发展目标
1、巩固农村普九成果,提高素质教育质量。高标准巩固普九成果,确保义务教育“四率”稳步提升,到**年,小学、初中入学率、完成率均达到100%;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100%;力争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5%以上。中小学布局合理,教育资源结构优化。全镇所有中小学达到宜昌市标准化教育教学目标。开展农业实用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50%以上。
2、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农村居民参合率达到100%。进一步完善卫生院配套设施,加快农村卫生室建设,镇中心卫生院、23个村级卫生室分别达到同级甲等标准,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加强重大疾病及地方性病的普查普治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健康知识,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
3、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群众精神需求。完善镇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实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所有村覆盖。建设村级健身活动场所23处,文化活动室23个,农家书屋23间。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扩大覆盖面。积极开展电影“2131”和送戏下基层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在动态管理、分类施保下实现应保尽保。完善中心福利院设施配套建设,建成省级福星工程示范院。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0%以上。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基本消灭土坯房。
5、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到98%以上,出生婴儿性别化控制在正常值内,基本建立起“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机制,统筹解决好新时期的人口问题。
五、工作重点
1、着手素质教育,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在学校班子成员中开展“学洋思,重管理”学习活动,提高各中小学校服务管理能力,在广大教职工中开展“学郑琦、讲奉献”师德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教师立足岗位讲奉献。在中小学校学生中开展“爱祖国、爱家乡”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感恩意识。高标准完成乡镇目标考核工作。配合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力争在**年前完成镇内所有学校校舍改造。加大现代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推动现代化教育发展。加大力度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2、着力公共卫生,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100%。推进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加强对结核病、艾滋病、甲流感等疾病的防控,防控面达到100%。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所有村级卫生室配套电脑,基本实现全镇卫生信息网上直通。培训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务人员执业水平。继续开展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使全镇人民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
3、着力文化网络,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按照镇、村、户三级配套建设文化服务中

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第2页

心、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完善镇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和水平。实现村村都有有活动管理制度、有信息共享工程、有专人负责、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有藏书不少于20xx册的图书室,有包括篮球场、乒乓球台等设施的体育场所。充分挖掘地方民俗文化,力争在**年前建成育溪民俗文化博物馆。
4、着力困难群众,促进农村社会救助事业发展。
全面建立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以农村医疗救助、农村住房解困救助、自然灾害救助、慈善捐赠救助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为补充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农村困难人群应保尽保。农村五保对象实行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相结合,供养率达到100%。大力实施残疾人康复工程,使有适应指征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关注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切实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对危房实施改造,每年不少于100户,通过三年努力,基本消除危房户,基本消灭土坯房。
5、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农村出生人口素质。
严格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建立和完善以现居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强全员人口信息核查工作。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奖扶和特扶政策,引导群众少生优生。全面开展生殖健康服务。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保证性别比正常。
六、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实行分工负责。
由各分管党委成员负责,组建工作专班,层层分解任务,进一步落实责任,保障各项规划目标实现。
2、坚持抢抓机遇,拓宽融资渠道。
抓住全面建设新农村所带来的机遇,用好用活政策,整合各种资源,争取项目扶持,积极拓宽投资领域,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3、实行目标考核,完善工作机制。
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对每一项规划、每一项作业、每一项活动都要有部署、有督办、有考核、有记载,以确保善始善终,落到实处。同时要注重协调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社会事业发展的合力。实行目标控制法,通过责任人述职、参与群众评议、社会舆论监督等形式,对各部门、各单位落实社会事业发展的情况进行考核。

某县农村客运发展规划


某县农村客运发展规划

**县农村客运发展规划20xx--20xx年
第一章概述
为进一步改善我县农村运输薄弱环节,加快公路运输基础实施的建设步伐,提高公路运输总体效益,促进农村公路运输市场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关心“三农”问题,加快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切实解决农民乘车难、出行难问题,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根据省、市交通管理部门关于加强建设和发展乡村道路、客运站场、运力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县乡村客运市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县农村20xx-20xx年客运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编制依据
1、《关于编制农村客运发展规划的通知》(皖交计[205]33号);
2、《**县统计年鉴》(20xx年);
3、交通部标准jt/t200-20xx《公路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
4、(20xx~20xx年)**县乡村道路发展规划纲要。
二、规划的年限:规划的目标年为20xx年。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包括农村客运班线的开发,运力的投放,乡镇及农村客运站点的新建、扩建。
四、规划的目的、指导思想和规划指导原则
在充分调查研究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宗旨,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以方便群众出行,服务农村经济为目的,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围绕农村路网上档升级,科学合理设置和大力发展农村客运站场,全面实现“把路修到农民家门口,把车开到农民家门口”的目标,进一步提高综合运输效益,促进本县经济持续、稳定、协条发展。
本规划的原则为:
1、结合本县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城镇发展的布局,与相邻县、市建设相衔接,坚持统一规划,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
2、适应国家投资体制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坚持多渠道,多元化建设,多种形式经营的原则。
五、至20xx年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分年度目标
1、20xx年规划的总体目标
20xx年前,所有通公路的乡镇和行政村开通客运班车,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96%以上。
至20xx年,农村客运运力全面更新为符合国家标准的车辆,其中中级客车达40%,农用运输车等非法营运车辆全部淘汰。至20xx年通公路的行政村居民步行500米能坐上车,班车客运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明显提高。
20xx年,全县所有乡镇均要建成五级以上客运站,60%以上的行政村要建成招呼站式候车亭。
20xx-20xx年农村客运站点规划明细表
年度客运站停车场停靠点备注
20xx四级站1个
19已完工
20xx三级站1个217
四级站1个
20xx四级站1个133
20xx四级站2个240
20xx五级站5个540
20xx五级站4个440
合计:三级站1个、四级5个(已完工1个)、五级站9个、停靠点179个。
20xx年至20xx年度开发农村线路及运力投放的分年度目标见下表:
农村班线及运力投放一览表
年度农村班线营运客车
新增总数新增更新保有量中级车率
20xx/231480%
20xx225261500%
20xx1237420xx40%
20xx74420301745%
20xx1054303020410%
20xx559403024420%
20xx/59563430040%

第二章农村经济及农村公路客运发展状况
一、基本县情
全县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1个国营农场、1个场代队、275个行政村、2967个村民组、9。9万户、人口49万。其中农业人口40万,全县通车总里程1008公里,其中国道25公里、省道52公里、县道266.06公里、乡道145.4公里、村道520.3公里,公路网密度0.7公里/平方公里。
二、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县人民克服种种困难,自强不息、勇于创新、讲究实效,社会经济获得了全面发展。
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35.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851元,分别比20xx年增加31%和21%。
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明显提高,二十多年来发展取得的成就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急而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和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表2-1、表2-2分别列出了**县国内生产总值、农村居民纯收入及消费水平和恩格尔系数。
近年**县国内生产总值情况表2-1
年份(年)生产总值(万元)第一产业(万元)第二产业(万

某县农村客运发展规划第2页

元)第三产业(万元)人均生产总值(元/人)人口(万)
19905970034578153129809134544.4
199153700257521591412031119644.9
199267100317961966615674147845.4
199393093443212916419608203745.7
1994126228519444683827446273846.1
1995169989627287047436733364846.6
1996206048762818042049341440346.8
1997225205807868565858761477147.2
19982315358350810538873972489547.3
1999262868795898974462202552247.6
20xx2739938552310471583755572047.9
20xx2839968482411038088792590448.1
20xx2946538665211517292823610048.3
20xx2905257016412308197280597848.6
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表2-2
年份(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元)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元)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元)恩格尔系数(%)
1990628657
1991473692
1992520485
1993812462
19941061744
19951500930
199618841072
199720541729
19982138155681552.4
19992188155782152.7
20xx2260153080852.8
20xx2262153979951.9
20xx2113132175256.9
20xx2341154474448.1

三、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县的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水运为辅。境内无铁路运输,已经初步形成了从贯穿全县的104国道、312省道的公路网络。
1、县乡村公路状况
我县县、乡、村公里总量为931.76公里,其中县道:266.06公里,按技术等级分:二级公路16.5公里,三级公路59公里,四级公路190.56公里;按路面质量分:水泥路3公里,沥青路162.5公里,砂石路100.56公里。乡道:145.4公里,均为四级公路;按路面质量分:沥青路22.5公里,砂石路122.9公里。村道:520.3公里,按质量等级分:四级路59.6公里,机耕路460.7公里。
2、**县公路运输状况
20xx年,全县共有各类客运客车292辆,客位3420座;货车1600辆、农机1000辆、大小四轮1200辆、摩托车2万辆,全年共完成公路客运辆450万人次,周转量9000万人公里,货运量72万吨,货物周转量7700万吨公里。
四、农村客运量现状及预测
20xx年全县农村客运量约26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约9000万人公里,预计到20xx年,全县客运量约为50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约10000万人公里。其中农村居民客运量将达到35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8000万人公里。
五、农村公路建设状况及规划。(略)
六、我县农村公路客运班线、运力、客运站点状况及存在问题。
1、班线及运力
**县共有班线52条。其中县内农村班线23条,其它班线经过本县农村地区时均有停靠,但沿途停靠点不明确,无明显标志。全县有148辆客车跑农村班线,但车况差几乎无中级客车,技术等级达到二级的不到10%,日发班次460班次,但实载率不高。
2、客运站点
全县共有客运站8个,其中二级站一个(滁州市公路运输总公司**汽车站)、三级站1个(**县运输公司车站)、四级站1个(来城东门客运站)、五级站5个(北门客运站、水口客运站、大英客运站、施官客运站、半塔客运站);在建的四级客运站有一个(汊河客运站),其余的乡镇政府所在地只是招呼站、发车点,沿途的停靠点均无候车亭,也无明显标志。
3、行政村班车通达情况
全县共有275个行政村,一个国营农场,虽然各个村都通路,但因路面等级低、客流量小等原因,仍有11个行政村通公路未通班车,60个行政村公路损坏或路面状况差未通客车。
4、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农村道路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能适应农村客运市场的需要和发展,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农村客运站总量不足,总体发展水平低。18个乡镇中有13个乡镇没有等级客运站,即使简易站也只有40%的乡镇有。
(2)重视程度不够。对“公路是基础,运输是目的”认识不足,对站场建设重视不够,兼之乡镇客运站公益性强,投资回报率低,各方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3)缺乏稳定的农村客运站建设资金渠道,资金投放严重不足。由于经营农村客运经济效益较差,运输企业对投资建站的积极性不高。
(4)我县客运站的行业管理相对较弱,投资效率不高。
(5)鼓励和扶持农村客运发展的政策法规不健全,农村客运经营效益差,农村班线缺少符合要求的从业人员。
(6)三轮车及其它未经许可的车辆从事客运,这些车辆存在着安全隐患。
第三章农村客运发展规划
第一节农村客运线路、运力规划
受农村经济水平、农村客流季节性的影响,农村客运具有客流量小、经营效益差、利润薄的特点,从事农村客运的经营者普遍经营困难,我县运输企业不愿意车头向下开辟农村客运班线,社会资金投资农村客运积极性不高,农村客运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但是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农民出行需求的增加,农村客运网络的发展成为道路运输业的重头戏,为此,制定农村客运线路和运力规划也是势在必行。
一、规划目标
1、20xx年前,所有通公路的乡镇和行政村开通客运班车。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到95%。
2、到20xx年,农村客运运力全面更新为符合国家标准的车型,农用运输车等非法营运车辆全部淘汰。
3、20xx年通公路的行政村班车客运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明显提高。
二、农村客运线路、运力规划内容
见附表五
三、客运线路经营模式
农村客运班线的发展必须依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选择适当的经营模式,才能保证班线开得起、开得稳、开得久。我们可以选择以下三种农村客运班线的经营模式:
1、定线、定班经营模式。在运输经济效益较好的是县城至乡镇之间、经济发达乡镇之间、经济交流频繁地区之间,通过鼓励运输企业车头向下,开行定班、定点的农村客运班线。
2、定区域、不定班经营模式。在经济欠发达的乡镇、村之间,采取划定一个运行区域,不定起止点、不定班次的循环运营。
3、季节班车经营模式。根据农民出行习惯,开通季节性班车,采取包车、出租形式经营。
第二节农村客运站规划
一、客运站布局规划的原则
客运站布局规划应做到统筹兼顾、统一规划、分工实施、方便旅客,充分满足该地区社会经济全局发展的需要,基本这个目标,在进行网络布局规划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县农村客运站网络布局要符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适应农村客运发展,充分满足农村人口出行要求。认真贯彻农村客运站布局的指导思想,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原则,使客运站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上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立足现实、适当超前
立足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科学分析,精确预测,远近结合,市场需求与现实可能可协调,分轻、重、缓、急一次规划,分期实施,适当超前。使之与**县农村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与县乡(镇)体系建设规模和总体规划相配套。
3、依托路网、骨架优先
**县农村客运站的分布应依托g104、s312公路干线和即将建成的蚌宁高速,与我县国民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特点、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对外辐射方向及范围、现有道路旅客运输基础设施的适应性等相适应。并使农村客运站的功能、数量、规模等城镇社会经济、工农业生产、城镇规划等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我们进行我县农村客运站网络布局规划时,始终坚持以该地区公路网的布局与建设规划为依据,优先在经济发展较快主要乡镇及主要出、入口布点设站,使公路客运站的功能得到最好、最经济的发挥。
4、运输方便、安全经济
道路旅客运输客运站的布局,要与旅客运输、城镇规划的基本要求以及安全方便、经济高效的要求结合起来,从而使农村客运站成为道路运输及交通运输沟通城镇之间及城镇内部旅客位移及相关服务的重要设施。客运站址尽量选择在位于客源分布的中心位置,靠近公路干线,使旅客换乘方便,费用最小。
5、新旧兼容、节省投资
农村客运站网络要与农村客运站基础设施的发展与现状统筹起来考虑,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公路客运站设施和基础条件,挖掘潜力,发挥其功能与作用。在网络布局时,要将改建、扩建与新建等方式结合起来,做好客运站的新旧兼容、功能完善工作。同时,尽量减少或避免拆迁工程过大,占地面积过多,补偿费用过高及其它用地,以节省投资。
6、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农村客运站是运输车辆、旅客集散的场所,其建设与运营过程均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如运输车辆的噪音、废气、作业过程引起的灰尘等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等。因此,在进行客运站选址布点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尽最大可能地避免或最大程度地降低其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二、规划总目标及分期目标
**县截止到20xx年共有8镇、10个乡和275个行政村,农村客运网络规划范围内尚有15个客运站、179停靠点待建,建设任务艰巨。
20xx年,全县总共将新建、改造1个乡镇客运站、1个三级客运站;20xx年新建、改造1个乡镇客运站;20xx年新建、改造2个乡镇客运站;20xx年新建、改造5个乡镇客运站;20xx年新建、改造4个乡镇客运站,每年建设乡镇客运站数量和等级情况详见附表6。
三、站场功能
规划中的农村客运站应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1、旅客运输组织
贯彻执行国家及行业主管部门有关法规、进行旅客运输生产、客流和客运车辆的运行组织,实现道路旅客的合理运输。其内容包括:运输生产组织、客流组织、运力组织、运行组织等。
2、提供班线到达及始发班车情况,为农村人口出行提供帮助。
3、提供足够的停车场地。
四、规模及标准(见附表6)
五、建设模式
考虑到全县乡镇的情况千差万别,乡镇客运站建设模式要灵活多样,采用最适宜的方式建设。主要有如下两种建设模式:
1、“前客运站,后交管站”模式
对设有交管站、有条件进行站站合一改造的乡镇,将采用此模式建设客运站。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利用现有乡镇交管站的办公设施和场地,设置停车场、候车室、旅客换洗室、汽车检验台等设施以及必要的安全消防设备,改扩建成“前客运室,后交管站”的乡镇客运站。采用“前客运站,后交管站”模式有利于从源头上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管理,并为将来交通税费改革的人员分流等创造良好条件。
全县共有4个乡镇设有交管站(水口站、大英站、半塔站、施官站),建议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按照“前客运站,后交管站”模式进行建设。
2、客运站模式:对社会经济和运输市场比较发达,客流量较大,营运班车数量较多,始发班次比较密集的乡镇,建议采用单独建设客运站模式。
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客流量情况可以建成五级或其它级别的汽车站,以满足市场需要。
3、客货一体站模式
我县其它待建的客运站,因人流量较小,货流量较大,建设客运站时,可以考虑将客运站、货运站合并建设,形成集客运、货运、甚至维修等运输相关业务为一体的客货中心,便于货运运输和旅客出行。
第四章投资估算与经营管理
**县农村客运规划从20xx年至20xx年,在这五年的时间跨度里,本着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分期实施的原则作出下列的投资估算:
一、投资估算依据
1、土建工程造价参照20xx年同类项目单位造价和指标定额消耗量进行预测。
2、规划的客运站场均用面积,根据国家标准gb-t12419-90和交通部jt3134-88及jt/t200-20xx确定。
3、在土地征用上各级政府将按优惠政策和土地征用有关规定给予购置,以每亩平均市场价计算。
4、所购客车按市场价计算。
二、投资估算
1、客运站点
20xx至20xx年共需建二级站1个、四级站4个、五级站9个,停靠点179个、需投资20xx万元,征用土地62亩。
2、乡村道路
20xx至20xx年共需修乡村油路(水泥路)648.7公里,需投资12974万元。
3、更新、增加乡村班线客车
20xx至20xx年共需新增农村班线客车150辆,更新150辆,共需投资20xx万元。
三、运营方式
为使**县农村客运发展规划有效实施,需制定和完善客运结构,乡镇道路和营运车辆投放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对目标的进度、技术质量标准、责任人、检查考核、奖惩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以确保规划项目逐步完成。
(一)客运站的经营管理
1、规划建设的农村社会客运站场为公用型车站,具有相应的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社会化管理,公司化管理,全方位为客运经营者和旅客提供站务服务,行业管理由县运管所实行管理。
2、规划建设的停靠点全部由经营线路公司联系所在村或委托附近住户确定专人负责看管和卫生保洁,保证停靠点的正常运营和使用寿命。
(二)乡村道路的经营管理(略)
(三)农村班线客车的运营管理
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对农村班线及客车实行联户捆绑经营。即同一班线的业户组织起来,组成一个联组,并推举生产组长,由联组共同开展这一班线的客运经营活动。
第五章发展农村客运的政策措施
第一节加强农村客运班线和运力发展的政策措施
为有增加农村客运市场的运输供求,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农村客运的积极性,确保现有运输经营者经营得长久,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县(市)在这方面的成功做法:采取降低乡村客运市场准入条件、降低乡村客运税费负担、改革乡村客运班线审批方式等若干措施,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引导农村客运朝良好的态势发展,最终实现农民满意、经营者满意、政府满意。
一、降低乡村客运市场准入条件。实现规模化、公司化经营是乡村客运发展的最终方向,但目前相对于尚处在萌芽发展期的乡村客运经济来说,现行市场准入标准相对太高,导致愿意参与乡村客运经营的进不来。对此,要打破现行“新申请进行道路客运市场的客运业户,必须是公司制企业,经营规模必须具备5辆车客运经营规模”的政策束缚,必须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政策来明确规定:申请从事乡村客运经营的,只有申请人拟投入车辆的技术状况符合条件、拟聘用的驾驶员符合条件、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一律予以许可准入。
二、实行乡村客运班线核准制。改革现行乡村客运班线审批方式,实行乡村班线许可核准制。即只要经营者申请的客运班线符合乡村客运线路发展规划,拟投入客车技术状况、拟聘用驾驶员符合规定的,一律予以许可。
三、我县应积极争取成为实行乡村客运税费改革试点县。在培育乡村客运市场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如:花大工夫组建起的公司因经营收不抵支退出农村客运市场,下大气力取缔的农用车、简易车,因客车跑不起来,非法载客车辆又死灰复燃等。究其主要原因是现行的乡村客运税费政策不合理。乡村运输经营者税费相对过重,导致现有乡村客运经营困难、农用车退市难、老旧车更新难,乡村客运经济发展疲软。我们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实行税费减免,将从事乡村客运车辆的客附费征收标准适当降低。同时,联合工商、公安交警、税务、保险等部门,制定执行乡村运输优惠后的税费标准,实行收费明白卡制度,切实减轻乡村运输经营者负担。
第二节农村客运站建设实施对策
一、整顿运输市场,建议健全车站运作机制
要使我县农村公路交通面貌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必须在道路客运站规划与建设的同时,治理整顿运输市场,解决道路运输市场中车辆乱停乱放、客运量与车站设施不相适应等突出矛盾。建立起有序的道路客运市场体系和良好的客运站运作机制,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车站运作机制;
2、建立具有职能合理、层次清晰的车站组织与管理体系;
3、建立具有公平竞争的经营机制;
4、建立具有健全规范的车站监督联系。
二、均衡投入,确保资金供应
规划方案中的车站建设是逐年安排的,其建设序列是遵循适应我县各乡镇道路客运市场的需求,因此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在安排我县道路客运站投资计划时,要依据规划,确保资金供应。
三、保障措施
1、建设资金的筹措
我县道路客运站总体布局规划方案所需建设资金量大,但却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当前国民经济腾飞阶段,各行各业、各种建设项目都需要大量建设资金的情况下,单靠国家或建设单位拿出全部资金都是困难的。因此,筹集道路客运站建设资金时,要充分考虑我县的各个乡镇财力的实际情况和道路客运站属于交通基础设施的特性。规划方案所需建设资金,可以采取争取国家投资、地方自筹、银行贷款、合作、合建等多种方式的筹集方案。实施期间主要采用“四个一点”的方针解决。即省交通厅补助一点,县政府资助一点,经营者筹集一点,以合作、合建等方式筹集一点。这样,上下结合共同努力搞好我县农村客运站的建设,以促进我县公路交通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村客运站人作为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城镇的“窗口”,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除各乡政府与交通管理部门严格按资金筹集方案供应或筹集建设资金,确保资金按时到位,还应争取各级税务部门给予减免税费的优待,银行给予低息贷款,予以扶持。
2、制定与土地使用相协调的发展政策
本规划方案建设用地量大,而建设资金缺口大。因此本规划批准后,应纳入安徽省各乡镇的城镇总体规划及用地规划,各乡镇建设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应切实保障站场建设用地。
主要附件:
一、主要附图
1、安徽省**县农村客运线路现状图
2、安徽省**县农村客运线路规划图
3、安徽省**县农村客运站(点)现状图
4、安徽省**县农村客运站(点)规划图
二、主要附表
1、安徽省**县规划已通公路未通客运班车的行政村调查表
2、安徽省**县农村公路客运班线及运力现状调查表
3、安徽省**县农村客运站(点)现状调查表
4、安徽省**县规划公路的行政村通车规划表
5、安徽省**县客运班线及运力规划表
6、安徽省**县公路客运站点规划表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民生为本、城乡统筹的理念,充分发挥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力量,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大局,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管理,确保基金运行安全稳健,切实维护好老百姓的养命钱、救命钱,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基本保障,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以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不断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权益,努力使全体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伤有所保、育有所补。

2、坚持深化改革,注重创新机制。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着力解决制约社会保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不断完善已有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要抓住社会保障制度的薄弱环节深入推进,要扎实做好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和制度整合,逐步将各类人员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努力实现应保尽保。

3、坚持协调发展,注重统筹城乡。以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镇无业人员等群体为重点,制定完善符合与我县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及政策体系,努力清除影响各类人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障碍,加快缩小城乡差别,维护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

4、坚持强化基础,注重服务水平。适应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要求,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健全服务网络,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服务。

二、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期间,我县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完备,体系比较健全,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平适度、持续稳定的社会保障网。其中在覆盖范围方面,力争做到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应保尽保;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0.8万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二)主要任务

1、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包括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失业调控和失业预警体系。完善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积极推进生育保险市级统筹。

2、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管理方式由手工化、粗放化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完善覆盖城乡、规范统一的县、乡两级人力资源市场,为用人单位搭建用工平台,为求职人员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政策咨询、技能鉴定等一站式就业服务。同时,积极推进社会保障服务信息化建设,实现县、乡两级社会保障事务所的联网运行、资源共享。按照中省市部署,实施社会保障卡工程,认真做好社会保障卡发放工作。

3、扩大参保覆盖范围。全面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力争实现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大社会保险全覆盖。大幅提升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参加社会保险比例。

4、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建立社会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加快形成社会保险待遇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更好发挥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作用,增强费率确定的灵活性,适当降低保险费率。建立更加便捷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

三、工作措施

(一)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真正让《社会保险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加强人社系统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提升工作人员政策法规和业务水平。三是做好扩面征缴和待遇支付工作。继续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按规定支付。四是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城乡居民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政策,做好职工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工作。六是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工作。七是完善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制度,适当降低保险费率,扩大参保覆盖范围。八是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与管理,强化稽查稽核手段,做好基金要情管理和信息披露,确保基金运行安全完整。九是加强社会保险经办公共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平台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的公共财政投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相应增加社会保障投入,重点安排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特殊群体社会保障、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支出。适应社会保障重点任务和形势发展变化需要,适时调整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方向和结构。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工作职能和机构,加强社会保险经办工作机构体系建设,进一步调整和理顺职能,落实经费,充实人员。完善工作考评体系,以目标责任制考核、绩效评估等方式,推动规划目标的有效实施和业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充实乡镇、街道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人才队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公共服务要向社区和行政村延伸。加大对各级各类社会保障工作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和软环境政行风建设,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廉政风险防范工作,健全具有社会保障部门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规范制约权力运行,努力建设一支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干部队伍,为事业发展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社区教育发展规划


社区教育发展规划

文章标题:社区教育发展规划

社区教育发展规划
为全面推动社区教育发展,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内的教育资源,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全民终身教育,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加快“学习型社区”创建步伐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结合**社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全面推动社区教育,促进终身教育于网-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化社区建设,为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教育体系,建立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相适应的终身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二、基本目标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以全体社区市民为教育对象开展的旨在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素质,促进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系列教育。
学习型社会是以终身教育体系以及学习型组织建设为基础,保障社区成员受教育权利并满足其终身学习需求,从而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两个文明"程度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区。
**社区要在三至五年内实现下列目标:
进一步推进教育社会化示范工程,促进社区教育向社会化、法制化、科学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社区管理与依托社会组织教育相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工作格局。
有计划地发展各类市民教育,实现社区各类教育资源的统筹、衔接、沟通,基本构建**社区区域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社区教育组织网络,实现纵向社区、共建单位,贯通的全方位覆盖教育;实现学者有其校的多种方式、途径的创新教育;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楼群,为最终建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力争用五年时间,在全市率先建成学习型社会的社区。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
1.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领导小组
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领导小组”,由社区主任任社区教育委员会主任,由主管社区教育的副主任、委员、社区共建单位负责人、辖区学校、单位主要相关部门领导和聘任街道、市有关教师为成员。委员会领导小组实行年度例会制度。
社区教育委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室”,具体负责制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研究社区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等;推进规划的落实,对社区教育进行指导、联系、服务;组织培训社区教育的有关人员等。
2.建立社区教育协会
依照"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的发展原则,探索建立社区教育协会,不断提高社区教育管理的社会化程度,逐步形成社区管理与依托社会群众组织教育相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格局。协会作为社会参与的群众组织,主要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和社区教育志愿者活动,积极宣传、推进社区教育。会员包括社区教育管理干部、社区教育工作者、社区教育志愿者等。理事会成员由社区干部、社区教育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和街道主管干部组成。
3.设立社区教育培训中心
社区教育培训中心,要在多功能、服务型、开放式特别是在提高市民素质教育开发上,发挥社区教育的龙头作用。为加强协调和统筹,负责制定社区教育计划,指导组织社区教育培训,编写教材,协助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实施对文明市民学校的组织指导。
(二)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社区教育培训网络
1.健全三级纵向培训网络
一级为社区党校;办公室设在社区居委。
二级为社区居委会文明市民学校。朝着"三个自我"(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方向,加强基层社区教育建设。

三级为社区其它的市民培训学校,“学生假日学校”、“市民各类培训班”。实现教育培训实体"五有"即健全的组织管理、适用的教育场所、适应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实用的市民教材、必要的教育投入。

2.建设各类教育指导服务小组,健全横向网络

发挥特色优势,健全五项教育工程(即胎教、家教、特教、外来人口教育、社区教育中心),在五个指导服务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培训建设,合起来分别为:普法教育(公德教育)、健身教育(医疗保健)、妇女教育、婚姻教育、家政教育、科普教育、社会文化(休闲教育)、婴幼教育(要在"胎教"基础上扩展)、青少年教育、成年人于网-教育(从业教育)、老龄教育、特殊教育、外来人口教育,在街道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建设成不断完善的专兼职教育的横向网络。

(三)形成适应社区市民多种需求,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和多内容、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放灵活的大教育体系。

1.大力加强社区教育中心建设,积极发展市民实用技术、职业技术教育

社区教育发展规划第2页

、基础教育;

2.发挥基础优势,为社区适龄人口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和岗位技能教育;

3.统筹、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利用市技工学校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实体,发挥社区成人教育力量和社会力量办学实体作用,提供多样的职业文化教育培训;

4.充分发挥三级学校的作用,并与各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相结合,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社会经济生活、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科学普及等培训服务;

5.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协同社区内中小型企业推进教育制度的建立,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为企业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6.积极组织青少年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其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校外教育活动;

7.充分发挥各类教育指导小组作用,针对专门人群、专项需求,提高胎教、特教、家教、外来人口教育、妇女教育、医疗保健、婚姻教育、老龄教育等专门教育、专项教育的水平。

(四)推进具有时代特色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群)的创建,为21世纪成为"人人皆学之区"奠定基础。

(五)建立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通过选聘、兼课、培训方式,使之成为一支能够适应社会化管理并具有一定理论研究能力的社区教育管理队伍。

(六)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社区中学、小学、幼儿园等教育部门,设立**社区教育研究室,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并与社区教育协会的工作相结合,提高理论水平,取得研究成果。与市**中学合办不定期《社区教育》小刊,做好经验交流、理论成果推广以及咨询服务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做到三个结合:即结合和市、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的学习贯彻、结合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结合终身教育理念的确立,进行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宣传窗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宣传窗重点栏目要增加社区教育的宣传内容。

探索社区教育及学习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纳入到社区干部干部、骨干居民、学习型典型家庭示范户的学习之中。

围绕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学习型社区宣传教育活动。

(二)实现社区教育的"三个纳入":即纳入社区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区社区建设的计划、纳入文明社区创建计划。

(三)实现对社区教育计划的"三个督查":即人大、政协代表的法律督查、社区居民代表的民主监督、街道及上级的工作督查。

(四)保证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结合社区教育实际,每年安排社区教育经费,每年递增8投入,采取向单位赞助经费,市民个人投入,上级补助和社区自筹,用于增加设备、改善条件、开展教育培训及咨询等。

(五)加强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大力推进社区教育与社区文化、社区体育、社区科普、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紧密结合。深入进行社区教育与社区发展、可持续发展与提高社区人口素质等研究,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成果。

(六)推动区域内的资源共享。辖区中、小学、职业学校、幼儿园、其他教育机构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共建单位等要有计划地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工作,向社区成员开放必要的教学场地和活动设施,为社区成员参加教育培训提供服务。要在资源开发与共享中建立稳定的三大教育教育基地(社区居民素质教育基地、社区青少年教育基地、社区婴幼儿教育基地)。

(七)依据上级街道、市的有关标准,适时评选社区教育的先进楼群、先进家庭示范户、先进个人,抓好典型,表彰先进,全面带动学习型社区建设。

附件:**社区十大教育培训工程
1、大力开展下离岗市民技术教育和培训。使市民掌握1项实用技术。在培训中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培训原则,以培训为手段,提高市民上岗技能素质。

(1)、大力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纲要》为主要的知识培训,市民每年接受2次以上培训,每年达到3000人次。

(2)、科普知识培训。按照现代新科技知识培训市民,每年计划完成200人以上培训的骨干培训目标任务。

(3)开展岗位技能证书培训。推荐市民,向街道或市劳动与就业中心推荐培训人员,以专业的单科教育,取得证书培训。

2、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单位)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每年至少有一个企业(单位)开展创建活动,并按照“创建学习型企业”标准组织实施。

3、开展计算机和外语培训。联合社区有关单位,对市民开展计算机培训,学习办公基础知识和相关的软件,每年培训不少于50人。同时,对青年人开展英语培训,学习简单的日常用语。利用节假日对中、小学生开展上述活动。

4、开展青少年社区教育活动。为加强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增长社会知识,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的精神,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组织1—2次的青少年社区活动,并纳入教学计划做出安排部署,年底撰写活动总结。

5、对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开展有关法律、法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遵纪守法,诚实劳动,文明经商,力争培训率达到80以上。

6、坚持开展法律、社会公德和公民道德教育。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制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维护社会的稳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同时,要充分利用广播、标语、橱窗等形式加以宣传。

7、开展文明生活教育、心理和健康教育活动。为了提高社区居民崇尚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科学意识,反对封建迷信,改变生活陋习,提高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保障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社区中心将大力开展科普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宣传科普知识;

8、开展社区老年教育。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开展多种文化、体育活动,并为开展活动创造条件,使60以上的老年人参加相应的活动。

9、做好学习型楼群、学习型家庭的试点和普及工作。社区教育协会制定“学习型楼群标准”和“学习型家庭标准”。选择一个小区(天一家园)为学习型小区试点,选择20户家庭为学习型家庭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每年召开一次学习型家庭(户)的交流会或研讨会。

10、开展其它教育培训活动。根据三个文明建设的需要,适时开展时事政治、政策法规、人口知识和计生等方面的教育,使我镇社区居民紧跟形势,与时俱进。

西北街道**社区
20xx年3月


《社区教育发展规划》来源于网,欢迎阅读社区教育发展规划。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方案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