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强制戒毒工作方案

做事情之前,必须要先制定方案。为了更好的开展下一阶段工作,我们应当尽早提交自己的工作方案。制定方案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来确定实施目标。在写方案的时候,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哪些内容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创新强制戒毒工作方案,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创新强制戒毒工作方案


戒毒所创新强制戒毒工作方案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十分繁重,强制戒毒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国际上看,日趋严重的毒品问题危害各国人民健康,滋生犯罪和腐败,威胁人类的未来,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大祸害和人类公敌。全球的毒品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地方的毒品祸害继续蔓延,毒品种类趋向多元化。鸦片、海洛因、大麻、可卡因等传统毒品继续对各国构成严重威胁,甲基苯丙胺、摇头丸等新型毒品的非法生产、消费和贩运正向网络化发展。从国内看,吸食毒品是毒品犯罪产生的根本原因,又是诱发其他社会问题的重要消极因素,吸毒人员由于心理和生理的畸形变化,对毒品的依赖不断增强,是犯罪的高危人群,是危害社会治安的重大隐患。青少年和社会闲散人员吸毒问题突出:截止到20xx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达116万人,实际吸毒人数要远远大于这个数字。减少毒品需求和毒品供应并重是遏制毒品危害的两把尖刀。强制戒毒工作是减少毒品需求的重要环节,强制戒毒工作的任务将十分艰巨、繁重。
一、当前强制戒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尽管强制戒毒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是,仍面临很多矛盾:吸毒人员的激增与戒毒资源不足的矛盾;戒毒经费低水平增长甚至零增长与政府和人民期望戒毒效率高增长的矛盾;建设高素质戒毒民警队伍的时代需求与目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待遇偏低、难以吸引人才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制约强制戒毒工作发展的瓶颈,也是当前不能较好地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的根源所在。反映到具体工作中,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强制戒毒所经费短缺,大部分县市强制戒毒所基础设施较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绝大部分强制戒毒所的经费主要依靠收取戒毒人员的治疗费和生活费。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戒毒人员长期吸毒或戒毒后复吸,家庭或本人已无力负担戒毒费用,以及戒毒人员因转劳教或刑拘,拒绝交纳戒毒费用等原因,使各地强制戒毒所戒毒费用的收取率仅为20-30%左右。由于经费没有保障,有些强制戒毒所连维持戒毒人员的伙食开支都很困难,根本无力再购置必要的医疗设备和戒毒药品。由于一些县市不具备建所条件,仓促上马,致使强制戒毒所病室拥挤,设施简陋,无法适应繁重的戒毒任务需要。有的戒毒所是用废弃的旧厂房和收审所改造而成,戒毒室通风、采光条件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除少数强制戒毒所医疗设备比较齐全外,大部分所的医疗设备均达不到等级评定办法规定的要求,有的所只有简单的血压计、氧气筒等,有的强制戒毒所连尿检设备都没有,严重影响了强制戒毒工作的发展。二是警力不足,缺乏医护人员。强制戒毒所的警力编制目前还没有完全纳入整个人民警察的警力编制之中。各级政府按照现行的《强制戒毒办法》批准组建强制戒毒所时,或批给少量的地方事业编制,或由公安机关在现有警力中“自行调剂解决”。至于强制戒毒所中的医护人员,就更没有正常编制解决了。这样,造成了强制戒毒所警力严重不足,不得不聘用大量的协勤人员、医护人员来协助管理、治疗。用大量的协勤人员充实管理、教育、治疗等本应由民警担负的岗位,对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极为不利。同时,协勤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并缺乏稳定性,进一步加大了强制戒毒工作的难度。许多强制戒毒所除维持正常的监管秩序外,无力开展深入的教育、矫治工作,更谈不上人性化管理、多样化康复手段、出所跟踪帮教工作,使强制戒毒所忽略了自己独特的兼具管理、治疗、教育、服务等功能的行政监所性质,而单纯处于死看死守的工作状态。还有一些强制戒毒所除干戒外,无法开展正常的戒毒治疗,更谈不上开展心理治疗、戒毒科研。三是利益驱动问题仍十分突出。强制戒毒所无法足额收取戒毒人员的治疗费、生活费,而维持工作正常运转日常所需的花费非常大。许多强制戒毒所戒毒人员的治疗、管理、生活保障经费以及强制戒毒所的交通、通讯、办公费用开支都完全依靠收取戒毒费来维持。为弥补警力不足而聘用的工作人员(协勤人员、医护人员)的工资福利也要由强制戒毒所自行负担。当收取戒毒费成为保障强制戒毒所工作运转的唯一经济来源时,强制戒毒所不得不将大量的人力、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收取戒毒费上,很难顾及教育、管理、安全等工作。当执法行为与经济利益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极容易导致执法的偏向,出现收费放人、用放人来刺激交费或违法延长戒毒期限等错误做法,使强制戒毒所出现职能上的错位,失去应当发挥的社会效益。同时,由于大部分的戒毒人员的戒毒费无法收取,许多强制戒毒所只好维持一个较高的收费标准,用交费人的钱养活没交费的人。虽收取高额戒毒费用,却因经费缺乏而不给戒毒人员用药治疗。也有一些所打着劳动康复的旗号,安排戒毒人员超强度劳动,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既侵犯了戒毒人员的合法权益,也有损强制戒毒所的声誉和政府的形象。四是工作发展不平衡,管

创新强制戒毒工作方案第2页

理水平不一。有的强制戒毒所基础条件差,对开展工作缺乏信心,存在畏难情绪;有的强制戒毒所害怕事故,死看死守,工作毫无起色;有的强制戒毒所缺乏创新、进取精神,管理教育方法单一。
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虽然联合国确定的禁毒两大战略是减少毒品的非法供应和降低对毒品的非法需求。但长期以来,各国政府一直把贯彻执行第一禁毒战略作为重点,投入大部分禁毒经费,但忽视降低非法需求战略的重要性。我国也很大程度上存在重打击毒品犯罪、轻戒毒康复的问题。直至当前,一些领导层对强制戒毒所地位、作用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旧思维、旧框框上,没有把强制戒毒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强制戒毒所舍不得投入。致使一些强制戒毒所基础设施简陋、警力不足、经费保障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甚至有的地方把强制戒毒所当作老、弱、病、残、错以及竞争落聘民警的“下放地”,造成民警素质参差不齐,可塑性较低,影响强制戒毒工作水平的提高。二是制度上存在的问题。1995年由国务院颁布实行的《强制戒毒办法》,对于我国开展禁吸戒毒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国际国内禁吸戒毒形势的发展变化,《强制戒毒办法》本身存在的问题与不适应日益显现出来,如:强制戒毒管本文 理权与审批权分离,是强制戒毒所设置不规范、整体效益不高、管理难度的原因之一;强制戒毒所机构性质和执法地位不明确,不利于公安机关依法行政;对某些特定对象在收戒时间上缺乏严格的限制性规定,使被强制戒毒人员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等等。三是执法水平存在的问题。强制戒毒所具有管理、治疗、教育、服务等多种功能,对人员素质要求很高,但由于种种原因,强制戒毒所队伍缺乏专业素质、量少质弱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远远无法适应日益发展的强制戒毒工作的需要。
二、解决的几点意见
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禁毒工作,温家宝总理连续两年视察公安强制戒毒所,对禁吸戒毒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强制戒毒工作要把握好这一机遇,乘势而上,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讨论中一一剖析原因、找准症结。能在公安机关内部解决的,要立即着手予以解决;需要党委、政府支持的,要搞好协调,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逐步加以解决。要注重解决那些既事关全局,又一直没有得以有效解决的难点问题。
(一)勇于创新,转变强制戒毒工作理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司法公正、依法行政等要求,对于限制人身自由的、集脱毒-康复-回归社会于一体的行政性场所而言,要在坚持过去好经验、好做法的同时,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推进强制戒毒工作的理论创新、机制创新,采取适应各地实际的新举措,探索建立强制戒毒工作的长效机制。要加快实现以下转变:一是从传统、粗放型公安强制戒毒工作运行机制向现代的集约型运行体制转变,即实现从“看管型”到“教育型”,从“随意型”到“规范型”,从“经验型”到“依法型”的转变;二是从“等、靠、要”无所作为的观念向锐意改革、积极创新的观念转变;三是从单纯业务观念向业务工作、队伍建设两手抓的转变。在做好人民公仆的基础上当好执法者,正确把握执法与服务的关系,克服权力部门化、服务利益化、政策教条化的倾向,寻求强制戒毒工作发展的新增长点。
nbs p;(二)加强依法管理工作。针对强制戒毒所在执法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如违法收治、违规出所、戒毒药品使用和管理混乱、劳动康复时间过长强度过大、自愿戒毒管理混乱、感染艾滋病病毒吸毒人员收治混乱等突出问题,加强执法检查。进一步规范执法主体,研究协勤人员管理办法,建立和健全协勤人员工作规范。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各地吸毒人数、现有戒毒所数量及布局等整体状况,以“地市建所”为指导思想,制定《强制戒毒所五年建设发展规划》,进一步推动强制戒毒所的合理布局、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按照《强制戒毒所建设标准》,积极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中心所。以中央加强禁毒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强戒毒康复基地建设。
(四)通过立法解决制约强制戒毒工作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的问题。强制戒毒所性质、法律地位、人员编制、日常经费保障、戒毒人员生活费用等问题应参照看守所的做法,在《禁毒法》中予以明确。改变强制戒毒所设置审批机制,规定新建强制戒毒所由本级公安机关提出意见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同意后,报省级公安机关审批。规定强制戒毒所为行政单位,是公安机关的执法部门,其机构编制、经费装备与其他警种相同,明确规定警力与戒毒人员的比例,解决强制戒毒所警力严重不足、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困难等问题;
(五)全面提升强制戒毒工作水平。管理、安全、教育、医疗、康复是关键环节,贯穿于强制戒毒工作的全过程,公安强制戒毒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的制约性因素也主要在于这几个方面。因此应当把“管理、安全、教育、医疗、康复”作为当前公安强制戒毒工作的主题和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战略性选择和切入点。
管理是戒毒工作的重要手段,安全是前提。强制戒毒场所的管理就是要通过全面规范的措施,为强制戒毒工作提供一个净化的无毒环境、适宜的戒毒氛围、稳定的场所秩序、严格的矫治手段、合理的工作流程,最终达到确保安全稳定,提高戒毒效果的目的。
治疗、教育是核心。教育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形式多种多样。在戒毒教育内容选择上,要重点抓好与戒毒相关的特殊教育,同时也要坚持普遍开展常规教育;在戒毒教育形式的选择上,要以心理康复和行为矫治为主,以其他形式为辅,要重点推动心理康复、行为矫治方法的深入开展;在心理康复、行为矫治方法的引进上,要按照“结合实际,可行有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医疗是戒毒工作的有效手段。强制戒毒所的医疗工作主要应围绕消除吸毒者生理依赖、弱化吸毒者心瘾产生的生理基础、确保戒毒过程安全、防治疾病传染四个方面来进行,要积极开展戒毒科研,努力研究寻找经济、安全、少痛苦、不成瘾的脱毒药物和方法,严格监护,防治戒毒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急危并发疾病,积极治疗可能成为复吸原因的各种躯体症状,认真抓好传染病防治。
康复是目标。戒毒人员不仅仅依靠于治疗所采用的医疗手段,而且要通过适度的有益劳动来重塑身心健康。在劳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吸毒人员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劳动是对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是对个人意志的磨练,引导他们主动参加劳动,热爱劳动;要根据戒毒人员的不同状况,合理选择适宜劳动项目,并注意将劳动项目与生活技能培训结合起来;要根据吸毒人员体能恢复情况,合理安排劳动量;要在劳动康复中,引入激励机制,激发吸毒人员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康复的效果。
总之,公安强制戒毒工作要紧紧把握好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敏锐体察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特别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总要求,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快改革的步伐,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强制戒毒工作新局面。

F132.Com编辑推荐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方案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方案

按照《关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决定》和《xx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立足打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彰显市委、市府反腐倡廉的决心和信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是我市集中开展公共资源交易的有形市场,主要开展政府投资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矿权和产权交易等活动。整体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结合公共资源交易的特点,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理念,将做好公共资源交易作为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为我市重返“十强”行列,争创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目标任务

严格按照市纪委《20xx年全市党风建设工作要点》(竹纪办【20xx1】12号)文件要求,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公开、公平、公正”这个核心,以行政效能建设为重要内容,着力构建“阳光平台”、“规范平台”、“专业平台”、“创新平台”、“廉政平台”、“满意平台”六大平台,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规范运作、公开公正、有序有效,从而树立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环境。

三、主要措施

(一)坚持“两个公开”,着力打造阳光平台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在各项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着力狠抓两个方面的公开:一是不断拓展信息公开渠道。不仅在国家指定的媒体和网站上发布交易信息,还要利用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四川日报等省级媒体发布交易信息,使交易信息的知晓面最大化,从而确保充分竞争的效果。同时,完善中心交易市场的信息发布平台,增加短信发布平台,将交易信息及交易结果信息有针对性的发布给特定主体,中心互联网站也已顺利开通。二是做好交易活动过程公开。交易中心建成后,全市所有公共资源的交易活动统一纳入中心集中进行,交易流程及制度全部向社会公开,搬入新政务中心之后,进一步提高了硬件条件,交易大厅及开评标室监控效果得到提升,实行交易全过程监督,杜绝暗箱操作,确保交易活动在阳光下进行。

(二)强化制度机制,着力打造规范平台

健全的制度是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公正办事、公平竞争、公开监督、诚实信用”的前提。为切实做到有制可依、有章可循,中心狠抓了内部管理、岗位职责、交易流程、纪检监督、绩效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机制建设,制订完善《xx市公共资源交易暂行办法(试行)》、《xx市政府投资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流程(试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报名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公开比选现场管理流程(试行)》、《政府采购操作流程(试行)》和《土地一级市场拍卖工作操作细则(试行)》等一系列制度,明确了职责和纪律,对各类交易和招标活动进行全面规范,切实减少中心和相关部门人为因素对交易结果的影响,以规范的制度机制实现以市场规则配置公共资源。

(三)建设专业团队,着力打造专业平台

公共资源交易政策性强,专业要求高。中心工作人员来自不同单位,专业背景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为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的需要,中心以加强职工专业素质为根本,努力建设专业化工作团队,着力打造专业平台。一是加强开放式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向实践学习,向地方学习,不断开阔视野、博采众长。二是加强互动式学习。采取热点问题大家谈方法,每月举行一次1个小时的专题学习会,由一人主讲,大家讨论的形式,创建交流思想的课堂和研究问题的平台,通过平等参与、互动交流迸发思想火花,共享思想成果,增强集体智慧。三是加强反思式学习。每项工作特别是完成重大任务后,都要进行总结反思,把计划方案与实际行动进行比照,反思工作筹划中的问题;把行动过程的各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方案第2页

个环节进行反思,找出处置与协同上的问题;把实际效果与目标任务进行对比,反思决策是否科学、执行是否得力。通过反思,找出存在问题和差距,深刻分析原因教训,研究改进措施,变经验为智慧、变教训为财富。四是注重调研。工作中注重总结、分析,以工作简报和调研文章的形式向市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五是加强专业技能测试与培训。抓住一切机会参加专业培训,鼓励职工积极参加相关资格测试。中心全体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专业水准。

(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打造创新平台

交易中心是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在中心的发展进程中,必须不断探索,攻坚克难,破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一是创新中介机构管理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代理机构的管理和约束,从严选择、从严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建立了拍卖机构库,实现拍卖工作的低成本、高效率和专业化的有机统一。二是创新专家咨询机制。组建咨询专家组,在重大项目招标活动中,邀请专家组核定参数,促进采购工作更加科学、高效。三是创新竞争机制。通过扩大信息公开媒体等级、丰富信息公开形式,扩大土地、矿权及国有产权交易信息的公开面,吸引来自省内外、市内外的投资者参与竞争。目前拍卖(挂牌)文件已经实现网上免费下载。四是创新招标管理机制。从比选项目开始承担自行招标工作,提高比选的公平性和质量。同时采取政府采购和工程招标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绩效。

(五)强化监管手段,着力打造廉洁平台

针对中心业务的特殊性和高敏感性,中心通过调研,建立了“四位一体”的监管机制,最大限度的将中心各项工作至于探照灯下,照出公平和公正。一是市场监管。通过在相关网站公布中心的政务信息、工作流程、机构电话、招投标信息、中标公告等,开设主任信箱和投诉举报电话,接受交易市场的监督。二是执纪监管。在具体项目交易过程中,凡是关键环节,都邀请招监办、招管办及行业主管部门到场监督,必要时还邀请公证进行现场公证。三是纪检监管。不留死角,全方位、全过程主动纳入市纪委监督。中心纪检组长由纪委派驻,纪检组长不仅参与中心各项流程和制度的制定,同时也负责监督项目具体操作过程,所有中心对外发布信息的内容、渠道、方式等都需经纪检组长审核确认,纪检组长还定期或随时将中心运转情况向纪委监察做出汇报。四是社会监督。制订《社会监督员聘请暨管理办法》,聘请来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新闻媒体、企业代表等的11名社会监督员,加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行政效能建设,强化社会监督,全面提升交易中心行风建设水平。

(六)提高服务水平,着力打造满意平台

交易中心作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是服务的主体,工作的最高目标是让服务对象满意、让社会满意、让市委市政府满意。服务对象既有行政机关,也有施工企业和采购供应商。中心要求全体人员必须树立服务意识,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努力为交易双方服好务。一是服务制度。建立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并建立了服务对象评价制度,随时搜集服务对象对中心工作的意见,及时整改。二是加强对招标代理机构和拍卖机构等中介组织的管理,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水平。硬件上设施的完善,从办公环境上,增加群众休息椅,饮水机,电脑供客人使用,墙上制作各项业务的流程图,以及中心公示栏。配备了电子显示屏用于各类招标、挂牌,公告信息发布。由于中心工作涉及的行政主管部门、监督部门较多,中心积极主动地与项目建设单位、市招监办、市招管办、行业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指导项目建设单位顺利完成业主职责;另一方面,认真查找问题,审核和修改招标文件,尽力减少质疑、投诉、流标,全力推动灾后重建项目的实施。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中心全体干部要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心主任作为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各科室负责人在工作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工作。要把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纳入中心工作安排部署,在工作中加强考核,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乡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方案


乡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方案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决定》和《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方案》文件精神,为抓住机遇、发展全镇经济,构建和谐,努力打造川西羽绒特色镇,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理念、政策体系、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全面提升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水平,切实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本性问题,为实现重返县经济“十强”行列,争创全国经济实力百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工作目标
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力争通过两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开创服务更加到位、管理更加有序、社会更加和谐的社会管理新局面。社会管理的政策法规、体制和考评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创新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有效落实;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重点地区、信息网络、新经济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全面覆盖;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化解一体化、常态化和规范化,群众信访案件明显下降,群体性事件明显减少,社会治安状况明显改善。
三、组织机构
根据工作要求,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成立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刘昌盛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镇综治办公室,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日常工作。
四、管理重点
(一)重点人员:精神病肇事肇祸者、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滋事扰民艾滋病患者、监外执行人员、邪教人员、闲散青少年、农村留守儿童和青少年、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流动人口。
(二)重点区域:网吧、金店、娱乐场所、旅店、废品收购站(点)、城乡结合部、治安混乱地区、学校周边治安环境、企业和工业园周边环境。
五、工作措施
(一)调查研究,对症管理。在全镇各村(社区)范围内开展重点人员、重点地区管理的调查研究,查找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症结,召开研讨会议,针对我镇具体实际情况交流研讨管理措施。
(二)建立档案,落实责任。对全镇范围内重点人员和重点地区进行调查摸底后,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逐一建立档案;对管理对象逐一落实管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管理措施到位,确保管理效果明确。
(三)公秘结合,稳妥管理。对重点人员、重点区域实现公开与秘密相结合管理,宜公开的则公开,不宜公开的则秘密管理。公开管理要形成威慑力,秘密管理主要是防止产生负面影响。
(四)抓住重点,发动群众。根据辖区工作实际,抓住管理重点对象,把社会管理的触角深入到村、社区,强化服务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增强管理实效性,加强社会管理队伍建设,消除管理盲区,变松散管理为系统管理。
六、工作要求
(一)强化责任落实。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镇综治办牵头协调各职能部门层层明确责任,分解落实任务,将社会化管理目标责任分解到相关部门单位,层层签订社会管理责任状。
(二)加强社会联动。社会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的部门、行业,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实现社会管理社会化,积极争取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打牢社会管理的基础。
(三)严格督查考评。镇综治办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对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对工作不主动、不作为、措施不得力、存在安全隐患,效果不明显的单位领导和相关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对社会管工作好、效果明显的予以表彰奖励。


二o一一年六月十三日


公司创新竞赛活动工作方案


公司创新竞赛活动工作方案公司创新竞赛活动工作方案
 关于“十一五”期间在全公司职工中广泛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创新促发展”创新竞赛活动通知
各基层工会:
为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各项工作任务,公司工会根据市县工会文件精神提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在全公司职工中,广泛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创新促发展、建设新北京”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竞赛活动要求,结合我公司实际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企战略和人才强企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以“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创新促发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竞赛活动为主题,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全面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为目标,更新观念,提高素质,造就人才涌现成果,使竞赛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于企业改革发展,服务于职工成长成才,促进双创建活动的开展和经济快速增长。
二、工作目标
各工会组织在开展“迎接新奥运”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确定的竞赛目标的基础上,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任务,结合“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创新促发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竞赛活动总要求,实现以下目标:
1、全面提高职工的创新意识。通过开展创新竞赛活动,使职工树立“有创新才有发展”、“创新人人可为”、“创新就在身边”,以理念创新带动行为创新。
2、完善激发、鼓励新机制。通过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成果推广保障机制等措施,在职工中形成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的工作局面。
3、全面提升职工素质。通过职工素质教育工程、职业技能培训、技术比赛、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在职工中营造积极学习科学文化,努力提高职业技能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全公司职工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
4、培养一批技能人才。要把创新竞赛与技能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对优秀人才、一般人才采取多种培养措施,加快培养一大批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
5、涌现一批创新成果。建立有效措施积极鼓励职工结合自己实际进行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促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建立交流平台,使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6、提高创新工作水平。创新竞赛活动主题向经营者和管理人员拓展,创新竞赛内容从传统的劳动竞赛向自主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方面转变。通过多种形式的创新活动,达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以创新寻求突破,以突破促进发展,以发展实现超越,促进“十一五”规划任务的圆满完成。
三、活动内容
按照县总工会文件精神,结合我公司实际,在企业内开展以下创新活动:
1、大力开展“三创一提高”(品牌创优、技术创新、节能创效,提高职工整体素质)竞赛活动,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2、大力开展“五个一”经济技术创新竞赛活动。即:学习一门新知识、掌握一门新技能、总结一种新的服务模式、提出一项优秀合理化建议、刷新一项新记录。
3、结合饮食行业特点广泛开展工作创新、建功奥运等竞赛活动。动员广大职工开展“我为奥运做服务、我为奥运保安全、我为奥运添光彩、我为奥运做贡献”等活动,以创新竞赛为载体,打造奥运精品工程。
4、广泛开展“我为节约做贡献活动”。引导职工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岗位做起,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通过技术攻关和技术进步推进资源节约。通过改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推广应用节约资源,开发和推广职工在节能、降耗、增效等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
5、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职工学习适应岗位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鼓励职工“精一会二学三”。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优秀职工发展。继续开展好年度职业技能大赛,争取年年有新意。
四、实施措施
1、组织领导。发挥各单位职工技术协会的作用,在企业内形成“党委统一领导、行政大力支持、工会牵头协调、各方紧密配合、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2、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发动职工围绕节约能源、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等提合理化建议,确定技术攻关课题、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活动,对技术攻关和合理化建议的实施,可采取目标分解法落实到车间、班组或个人,通过分级管理得到实施、应用和推广。
3、继续抓好“四个子工程”建设。即:基础工程、提高工程、精品工程、推广工程。要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在抓好年度职业技能大赛的基础上,组织开展行业内经验交流会,使职工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4、充分发挥职工技协团体和先进人物示范带头作用。把开展活动纳入培养、选拔、表彰、宣传劳动公司创新竞赛活动工作方案

公司创新竞赛活动工作方案模范和先进人物有机结合,通过技术创新、名师传艺等专题活动,把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广大职工,发挥影响作用。
5、各单位要及时把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创新成果,报公司工会。
6、公司工会继续做好经济技术创新标兵、标兵班组和优秀合理化建议的评选和推荐工作,进一步激发企业、班组和广大职工积极参加创新活动的热情,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参加经济技术创新竞赛的积极性,形成激励机制,使创新活动服务于企业经济建设、服务于改革发展,服务于职工成长成才。
在公司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创新促发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今后一个时期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主要内容,各工会要结合单位实际认真组织实施,组织动员职工进一步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全面推进企业各项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公司创新竞赛活动工作方案

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实施工作方案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精神,结合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我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科技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我市经济增长由资源、资本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鼓励原始创新的同时,着力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在政府引导创新的同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围绕市场需求,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把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保障,为科技创新提供内在动力,建立并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形成自由宽松、富有活力的良好创新环境。
三、工作目标
1、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高。到“十一五”末,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比“十五”期末提高12个百分点,达到60%以上,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2、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全市建立20家以上国家级或省级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扶持5个以上国家驰名商标或名牌产品,30个以上湖南省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全市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6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占35%以上。
3、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形成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到2010年,新增高新技术创业孵化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
4、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到“十一五”末,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处理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指标达到2.0吨标煤/万元,基本建成初级生态城市。
5、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基本形成。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投资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对国内外科技资源的吸纳力显著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全市科普工作社会参与率达到60%,公众科学素质提高1.5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
四、主要任务
通过扶持创新型项目,培育创新型企业,建设创新型园区,完善创新服务体系,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
1、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加强科技攻关和开发,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开发机构和博士后工作站。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培育20家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实施主体和受益主体,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能力、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能力、规模产业化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到“十一五”末,力争全市90%以上研究开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工作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经费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来自于企业。
2、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针对制约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组织实施10个重大科技专项,通过技术攻关,使电动轮自卸车、混合动力汽车、城市轨道车辆、风力发电机、塔式起重机、振动式压路机、矿用通风机、燃气具、有机颜料、电池材料、玻璃窑炉耐火材料、地源热泵空调、精品钢材、发动机活塞、脱硫除尘设备等主导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施“4315”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即围绕以车辆、矿山装备为代表的机电一体化产业,以新型功能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新型中成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和以风力发电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等4个高新技术产业,选择30个左右的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滚动扶持,培育壮大10家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到“十一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积极整合园区资源,加快以(德国)工业园、九华经济区、新材料工业园、双马工业园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引导新项目、新产品向园区聚集,延长产业链,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发展。
3、全面推广和普及信息技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广电、计算机网络等多网融合,加强信息技术的二次开发,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政务、科技、教育、文化、社保、医疗、流通等领域的应用,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设,建设农业信息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化项目,提高城乡信息化整体水平。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推动产品设计方法、企业管理模式、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培育一批有辐射作用的信息化示范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管理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关键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0%,促进全市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
4、加快农业科技攻关与产业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针对新农村建设的技术需求,加强水稻优质丰产、种苗优化、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示范与产业化、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科技攻关与开发,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农业生产效率。到“十一五”末,主要农作物品种优良率提高3-5个百分点,生猪产业化配套技术、水稻栽培技术和湘莲加工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健全“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运作机制,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重点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关键技术,在竹制品加工、湘莲加工、生猪产业化等领域完善农业产业链,促使农产品向工业产品转化,形成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5、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工程,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在全市5个县市区设立知识产权局,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专利转化机制,政府建立专利转化扶持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项目,积极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促进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手段,优化我市的投资软环境;建设中国机电专利信息中心,充分运用专利信息,结合我市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开展专利战略研究,充分发挥企业在专利战略研究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扶持企业申报专利、注册商标、登记版权和取得行业技术标准的制标权,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国省名牌,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保持我市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到2007年争取我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6、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建设好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四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扶植和培育各类技术评估、技术服务、管理咨询、技术认证、专利代理、产权交易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组织,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进入技术市场,逐步形成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作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7、全面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大力开展以“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科技进社区”为重点的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提高广大公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加大对科普工作的投入,建设一批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示范县、省级科普文明社区、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普场馆体系。逐步建立起由科普专家、科技工作者、技术能手和科普志愿者组成的专群结合、专兼结合、基本稳定的科普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有计划地扶植一批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科普组织,基本形成多层次、多元化、专业化的大科普组织体系。
五、保障措施
1、建立省市共建机制。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省市结合的市科技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创建科技创新型城市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聘请在湘院士及相关领域学术带头人、战略研究专家、政府部门资深人士、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组建专家顾问咨询委员会,为我市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加强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结合,进一步改革科技管理机制,着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增强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完善全市科技创新体系。
2、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原则,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加强科技经费的规范使用,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经常性增长幅度,2010年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2.0%以上,科技发展资金累计达到2000万元。完善科技投入的归口管理,切实改变政府科技经费的条块分割、分散重复投入的状况。加强科技经费的监督管理,提高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5%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5%以上。促进银企合作,鼓励、引导各银信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投入,重点加强各商业银行与高新技术企业间的协调与沟通,引导各类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3、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到2010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力争达到23.6万名,具有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拔尖人才达到6000名。注重把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放到重要学术、技术岗位或与其专业紧密相关的领导岗位,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原则,采取调入、聘用、借用、兼职、合作、学术交流、技术指导、技术咨询以及领办、自办、合办各类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办法,以个别引进、团队引进、项目联动引进等形式,吸纳国内外人才智力资源。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由用人单位给予相关补助,并在科研项目、科研启动经费、工作用车、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其子女在市内中小学校就读,按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以成果、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可实行期权、股权奖励。对在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创造出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为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委、市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重奖。对评选出的优秀专家和专业技术骨干人才,按规定发放政府津贴。
4、强化创新激励措施。积极扶持企业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对通过国家级授牌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政府将分别资助20万元。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市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新获得湖南名牌产品、湖南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授权的专利每年安排20万元进行奖励。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关心和尊重创新型企业家,支持和激励企业家在实践中提升经营理念、战略眼光和管理能力,使他们在社会上有地位、在政治上有荣誉、在经济上有实惠,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5、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九华工业园等科技园区,大力开展科技招商,着力吸引大公司来我市设立研发中心和分公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积极推进大学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计算中心等向企业开放,大型企业、军工企业重点设备和装备向全社会开放,提高科研设施与设备的利用率和效益。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机电一体化特色产业基地为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基地,继续举办地区经济、产业发展需要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利用园区良好的投资与创业环境,开展以企业、产业为主体的国际科技合作。大力扶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加强本地企业与国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的产业水平和对外开放能力,增强我市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6、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分解落实创建工作的各项具体任务,建立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充分调动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推动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工作的强大合力。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定期对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结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每年从科技经费中安排15万元,对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进行奖励。

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只要解决了客户的问题,就是好的策划书。《创新强制戒毒工作方案》如果还没解决您的需求,请访问我们为您2024准备的“强制拆除工作方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