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先进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怎样才能将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写好呢?以下“党的先进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党的先进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文章标题:党的先进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内含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保持并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始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胡锦涛同志指出:“回答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是当代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正式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命题,首次把“社会主义”同“和谐社会”结合在一起,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历史任务摆在全党面前,是进一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才能建设好这样的社会主义等根本性问题在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上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她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科学判断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坚定地站在时代前列,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意志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凝聚人民、带领人民,推动社会历史不断进步。我们党的先进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她固有的本质特性决定的。80多年来,因为我们党努力保持和发挥了自己的先进性,所以能够历经艰难险阻,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始终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成为领导人民朝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宏伟目标胜利前进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是随着形势、任务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党的先进性建设,历来是在党为完成历史使命的拼搏中不断向前推进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在阐述和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直面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主动应对前进中的各种挑战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这既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执政规律的新认识,又是党深谙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先进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又一次新体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社会建设理想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现的重要目标。构建这样的社会,必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方向,要求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任务和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建设一个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其实质在于,最终要铸造一个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活力与秩序相统一、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地向前发展的崭新社会。这无疑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美好社会,也是一个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创造社会财富的人民群众早就希望能够生活在安居乐业、平等公正、互敬互爱、祥和融洽的社会环境中。但是,在极少数人凭借经济和政治权力剥削、压迫大多数人的社会条件下,尽管不同历史阶段都有当时比较进步的人们表达出企盼和谐社会的愿望,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引起的冲突和对抗不断,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直到今天,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动荡不已、战乱频繁,下层群众连生存都很艰难,所企盼的和谐社会生活如同空中楼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自出现对立阶级后的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阶级斗争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也是人民群众为追求和谐社会理想而奋斗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中继承前人认识世界的合理内核,深刻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从社会发展总趋势上描绘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目标。中国共产党从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中找到了科学真理,从此作为最先进的政治力量,引领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导致阶级对立的旧制度,在艰苦曲折的探索中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自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改革促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党的先进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党的先进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伟大成就。所有这些,都为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可贵的有利条件。可以自豪地说,中国是当今世界最有生气与活力,最重视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社会总体环境最为平稳和谐的国家之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可能有社会和谐;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也不可能有社会和谐;没有民主,仍不是社会主义,同样不会有社会和谐;思想文化落后、颓废,自然也不是社会主义,也不会有社会和谐。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落后、建设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能够消灭贫穷落后、建设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实现社会和谐。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创建社会和谐的成就斐然,彰显了自身的先进性。同时必须看到,社会主义社会也还存在矛盾,尽管同旧社会矛盾的性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也是在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今世界,谋和平与求发展这个主题未变,但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还很不安宁。我国的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起点,深化改革正值攻坚阶段,既面临加快发展的“黄金期”,又面临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高发期、凸显期。在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中,怎样凝聚全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种矛盾,把握好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治党管党的能力提出了新考验,本质上也是对党的先进性的新考验。相信我们党能够经受住这场新考验,能够在新的考验中使党的先进性得到新的展示和提升,领导人民不仅创造出经济发展的奇迹,而且创造出社会和谐的奇迹。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部署,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为主线,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从根本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保证,需要做很多工作。而做这些工作都必须牢牢抓住加强党的先进性这个永恒的主题,把最主要的工作做好。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第一,坚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全党,保证和谐社会建设沿着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方向不断推进。具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我们的这个理想和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之上的。我们共产党人坚持为实现崇高的理想信念而奋斗,是因为懂得随着社会主义的长期建设与发展,可以在消除导致社会不公平、不正义的社会制度基础上,逐步缩小以至最终消除历史遗留的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避免再现两极分化和阶级对抗,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和建设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使社会财富大大丰富、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让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协调。坚持这个理想和信念,就要把走向未来的最高纲领与现阶段的奋斗纲领统一起来,就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并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这本身就是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理论上的先进性。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决定作用的一条,就在于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变成自己可以运用自如的思想武器。我们联系实际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越强,就越能够自觉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进程统一起来;越能够自觉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总趋势,“四位一体”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越能够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党既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实际,又善于对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概括,推动理论创新,并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武装全党,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党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点。这个突出特点和优点,是党能够保持先进性的根本原因,也使广大党员、干部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习中,不断深化对党的奋斗目标、政治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认识,保持思想上、行动上的一致。坚信马克思主义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是不可分割的,都是同党的先进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教训表明,共产党如果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必然放弃社会主义,那就不仅不能保持先进性,而且意味着自杀。结果是社会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相反矛盾更加突出,国力迅速随之衰落,人民陷入新的苦难。把建设惠及全体人民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在一起,使美好的社会理想变为社会现实,是要靠奋斗的。我们党7000多万党员、全国13亿各族人民在共同的思想理论和共同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凝聚起来,就是无法战胜的强大力量。当前最重要的是,全党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好,把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战略思想理解好。只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决消除学习中的形式主义祸害,我们就能更好地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全党就能更紧密地团结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决策,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第二,坚持用先进的指导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加扎实深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条件。社会主义社会同资本主义社会是性质根本不同的社会,但是要发展,首先要发展经济,而且要发展得快些、好些,要在发展中增进社会和谐,则是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根本问题。需要深入思考的是,为什么有些国家的执政党希望快一些发展经济,结果快不了,甚至徘徊、停滞,频繁地出现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而中国共产党却能够领导人民连续20多年创造出年均增长9%的经济发展奇迹,大大超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增长率,并且总体保持着社会政治的稳定。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优越性也在于它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消灭贫穷,创造更多社会财富,让人民共享发展进步的成果,实现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社会和谐。我们党就是从国情出发,领导人民走上了这样一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道路。党要顺利地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全面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指导和推动科学发展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第一要求。科学发展的前提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本质是为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五个统筹”,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贯穿于科学发展观之中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立足点是遵循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在发展过程中及时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巩固和加强的矛盾,确保各方面建设协调健康发展。所有这些,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党的先进性的与时俱进,也符合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建设是不断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能在不断认识和正确处理各种矛盾中实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才能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和谐。联系多年的经验教训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就会领悟到这个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是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它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世界观、方法论是完全对立的。我们只有把观察事物的立场和方法建立在先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同步进行。因此,有必要在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高用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去促进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时刻警惕和克服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切忌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绝对地看待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第三,坚持我们党先进的执政宗旨,努力兑现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设成果的承诺,保证构建和谐社会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喝的智法和力量源泉。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伟大历史任务。我们党来自人民,深深植根于人民,同人民群众形成了血肉般的联系。我们党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这个根基,是丝毫动摇不得的。我们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党的各级组织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上,贯穿于自己的全部活动之中,始终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而执政,竭尽全力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而奋斗不懈。党越是长期执政,越是改革开放、出现社会利益群体多样化,我们越要坚决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度警惕脱离群众的危险。任何利用党的执政地位和权力弄权渎职、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特别是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都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背离,都会损害党执政的根基,都必然阻碍和破坏党和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努力,因而是党和人民所坚决反对的。在阶级社会里,政党都是依托一定阶级并代表一定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政治组织。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在利益面前没有其他阶级那种局限性。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全力推进改革、发展和稳定,以很强的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勇敢面对就业和生活上遇到的挑战,做出了其他阶级难以相比的贡献。讲“工人伟大,劳动光荣”,是当之无愧的。因为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所以既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又能够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成为人民的先锋队和民族的先锋队。针对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党中央一再强调党和政府做出任何决策,尤其是制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政策,一定要兼顾各方,协调好利益关系,同时一定要代表全国人民共同的、根本的利益。这两方面的结合,正是党的先进性十分重要而实际的体现。只看到社会利益群体多样化,只考虑不同社会群体的特殊利益,不坚持代表全国人民整体利益的总政策,就不能全面体现党的先进性,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过来,只讲全国人民共同的整体的利益,看不到经济社会状况的新变化,不注意具体政策问题,不善于兼顾各方面群众的特殊利益,也难以更好地凝聚民心,这同样不能体现好党的先进性,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产党员工作中的任何行动都是在执行政策,必须有很强的政策观念,认真执行体现党的根本宗旨、造福于人民群众的政策,决不能实行自认为正确其实是错误的政策。执政党要领导人民,更要依靠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到底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决执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大力做好“三农”工作,提高团结、教育、引导新社会阶层群众共同前进的本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当前,党的群众工作面临诸多错综复杂的情况,要求我们提高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本领,尤其要以真诚而深厚的感情和切实有效的办法,多为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排除影响我们党增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的消极因素。各级领导干部要把积极实现、发展和坚定维护普通群众的合法权益摆在首要位置,而且要勇敢地站到第一线去。对于国内外敌对势力混在群众之中,利用我们前进中的困难和内部矛盾问题制造事端,挑拨人民同党和政府的关系,阻挠改革和发展的进程,破坏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的活动,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和警惕。当然,我们的主要着力点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针对面临的突出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在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进程中,运用积累的有利条件,积极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要求,促进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社会问题的解决,努力让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同时加大了反对腐败、纠正不正之风的力度。对于党和政府的努力,人民群众已经有了切身的感受。公正、互信是实现和谐的基本条件。通过我们用真诚服务人民、坚持反腐倡廉的行动取信于民,不断增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完全能够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同时成为不断坚固社会主义中国钢铁长城的进程。第四,坚持和完善先进的政党组织制度,充分激发和凝聚全党的积极性,增强党的团结,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我们党在思想政治上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是靠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物质力量来保证的。我们党创造的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组织制度,是最先进、最科学、最管用的政党组织制度。它的理论依据,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它的实践依据,是党的群众路线、思想路线运用于党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领导制度的建设,产生了凝聚党心、党智、党力的巨大能量。执行“十一五”规划、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党更多地注重发展民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调动好、组织好、发挥好全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广大党员、干部在严格而活跃的党内生活中得到锻炼、提高,源源不断地造就大批新的优秀领导人才。做好这件事,党的先进性就能得到新的加强,党也更有能力和条件去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一个先进的党,应当是高度团结统一、富有战斗力的党。团结才能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才能保证持久的和谐。党的团结不是自然实现的,而是通过不断解决党内矛盾,克服影响党的先进性、造成不和谐的消极因素实现的。发扬党内民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正是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活环境,妥善解决党内矛盾、增强党的团结的制度保证。按照党章规定尊重党员在党内的平等地位,保障党员应有的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也是调动党员积极性、促进党内团结和谐的基本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出现了利益主体多样化,加上思想文化领域各种思潮的影响,民主政治建设的复杂性比过去明显增加了、这必然要反映到党内政治生活中来,使党内矛盾出现新的情况。因此,必须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态度,既积极、坚定,又冷静、有序地推进党内民主,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通过进一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党内权力结构和权力配置体系,健全与活跃党内政治生活,有效监督权力运行,确保党员应有的权力不受侵犯,妥善调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关注党员的进步要求,体谅和帮助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努力在全党营造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个人心情舒畅又有统一意志、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团结与党内和谐,不是无原则的。发扬民主,贯彻民主集中制,也不是就事论事。否则,不会有真正的团结,也不会有真正的和谐。这里重要的是,必须维护党章的权威,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指导民主集中制建设;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贯穿到民主集中制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必须使加强制度建设与加强党性锻炼融为一体,开展积极而健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必须严肃党的纪律,弘扬正气,反对歪风邪气,保持党的纯洁性。这样,我们党就能用党内民主和团结去带动人民民主与社会和谐,更有把握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把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第五,坚持以保持先进性的要来加强党的队伍建设,发挥广大党员和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战士的共产党员,理应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带头人,自觉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同建设和谐社会的宿愿联系起来,模范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事事以人民利益为重,勇敢地维护人民依法享有的各种权益,绝不做有碍和谐社会建设的事情。我们党要完成执政使命,不仅要善于治国理政,而且要善于引领和推动社会建设。各级党委、政府中的领导干部,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关系全局的崭新命题,要加强学习,务实创新,努力提高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关系的本领,激发社会创造精神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应对突发的公共安全和群体性事件的本领。要善于综合利用法律、政策、经济、教育、磋商等手段,来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积极营造公平、公正、民主、法治、互助、互敬的社会和谐环境。先进榜样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带动力。党的各级领导集体的团结,对于增强党内团结、促进社会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与带动作用。领导集体中的主要负责同志和其他成员都应当讲政治、顾大局,讲团结、不内耗,讲正气、守诚信,讲合作、重情谊,坚决不搞无原则纠纷,坚决反对拉帮结伙、为自己争权夺利。如果领导层本身不团结、不和谐,就难以促进下级及社会的团结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城乡基层都有一些走在前列的先进典型。那里的党组织在团结带领群众又快又好地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了当地社会长期安定和谐。他们能够在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过程中,平稳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引导群众自愿结合形成新型利益共同体,其中蕴藏着来自实践的可贵经验,很值得研究和推广。这些基层组织的带头人以及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宋鱼水、牛玉儒、侯祥磷等许多优秀党员干部,都是新时期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前列的优秀分子,都值得我们学习。改革开放以来还出现了一批先富的人群。他们中的许多共产党员,牢记入党誓言,坚持崇高理想,不仅带头勤劳致富、科学致富、依法致富,而且积极贯彻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战略,拥护党和国家调整经济布局、解决发展不平衡以及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的决策,从实际出发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从不仗财欺人、为富不仁。他们何以能够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也需要研究和宣传。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历史进程。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虽然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但是依然任重道远。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有一个长期过程一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这两个相伴而行、互为作用的发展过程,同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也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种种矛盾的存在,社会和谐是相对的。我们只能在不断解决当前面临的和今后还会出现的矛盾中促进发展、增进和谐,也一定要在不断解决各种矛盾的实践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先进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来源于第1,欢迎阅读党的先进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党的先进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浅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浅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浅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和利益多样化的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中央要求各级党组织要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出发,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我们参加这次研讨班的各民主党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集中精力,认真研读,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理清了思路。下面谈谈这次学习的体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中国改革开放26年以来来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但伴随着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诸如面临的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形势困难、反腐败任务艰巨、价值观差异增加、城乡和区域发展失衡、环境污染严重等各种社会问题。所以,要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出一条不仅能够快速增长,而且能够和谐发展的路子。
我们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现实的社会,一个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当前发展阶段的社会,它不是一个空想的“乌托邦”。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消除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但它有一种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一种在矛盾中仍能保持和谐和快速发展的机制。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和伟大的历史过程。这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篇大文章。
从现实的针对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样,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的发展理论做出贡献。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很长历史过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深入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切实加强和改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
构建和谐社会需消除目前所存的不和谐因素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机制但最核心的就是“以民为本”要在具体工作中体现我们国家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制度工程更是一个感情工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要体现为了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的宗旨一句话就是要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不难看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以民为本”就是要时时处处对人民群众满怀深情在情感上尊重理解体谅人民群众在行动上为人民群众谋利、谋富、谋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要通过身边事、手头事、眼前事体现出来要让老百姓从自身生活中听得见摸得着看得到。
分析中国社会目前所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经过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总量增长了倍,平均发展速度为,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却在扩大,分配不公矛盾凸显。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约为~倍以上。从地区差距来看,尽管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但是东中西部的相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目前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是前进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不能够予以正确解决,也会危及稳定。比如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关键在于分配不公。目前我国存在一些非法致富现象,一些人靠钻政策和体制漏洞而暴得大利,一些部门和单位靠垄断而获取超额利润,这对群众的情绪是一种严重的挫伤。对国民经济作出战略性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国企改制、搞活,致使大批产业工人下岗。这些在计划经济时代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产业工人和无地农民、失地农民获得的补偿显然是不对等的。利益失衡导致心理失衡,是当前社会情绪一个重要诱发因素。
最近“两会”召开以来,几乎全国人民群众的目光,都在关注社会公平,关注贫富差距,关注反腐倡廉,关注三农问题,关注农民工待遇,关注教育乱收费,关注困难群体,关注物价上扬,人人都说这些问题非常严重,都说这些问题必须解决。但这些问题,到底具体地存在和分布于哪些地方、哪些部门和哪些单位呢?只有把这些问题一件一件地摆到桌面上,才能一件一件地分析,一件一件地解决。怕只怕你等,我也等;你看,我也看;你推,我也推。那样一来,“构建和谐社会”,就真的会成为一句空话。我市个别部门,都有这样一种倾向,无论是执法部门还是非执法部门,都在想方设法地争权、揽权、要权、保权。事不怕多,权不怕大,可批可不批的批,可管可不管的管,可收费可不收费的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权力抬高自己的地位和待遇。
但“和谐社会”是用嘴说出来的吗?“和谐社会”是一个综合指标,核心是指每个百姓的满意程度,尤其是困难群体的满意度。一些地方政府机关豪华气派的办公大楼与居民低矮破旧的住房形成巨大反差,怎么和谐?还有,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而农村贫困地区的“毛细血管”乡间小道却经常断头;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增长,而拖欠农民工工资时常发生;市区夜晚灯火辉煌,而不少乡村漆黑一团这一切都向我(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们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的问题,那就是怎样尽快地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口号,变成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
民主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保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比法治社会的内涵广,但法治社会应该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的核心应该是以人为本,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为公民的自由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法律为人们提供基本的行为模式和规则,因此应该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良法”,但是若是没有现代化的、科学的理念作指导,很难相信会制定出“良法”,会实现法治化的目标。
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元互动、合作互助、理性人本的社会,而这一切美好社会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完善的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全面有效的调整。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切实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和谐的社会关系牢固地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之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完善的法律,而且法律的制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理性精神。理性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而法律应当成为理性的最权威的载体。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完善的法律,而且必须增强全社会的守法意识与法制观念,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尤其重要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需要完善的法律,而且法律必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紧密相联,因为社会主义民主不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且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政治保障。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中,应当通过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通过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切实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多党合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中共中央××年月日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特别是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中的一件大事。意见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些重要政治准则,必须认真坚持和遵循;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是集中各方智慧,形成伟大力量的源泉”。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深刻,为新世纪新阶段多党合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年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下发以及年月召开了第次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会议以后,统一战线工作进入了建国以来又一个繁荣的时期,局面大好,催人奋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统一战线工作的认识不断得到提高,重视程度不断得到加强,各民主党派也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领域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能否充分发挥多党合作的作用,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发挥多党合作的作用,我国社会就更加和谐、稳定;什么时候忽视多党合作的作用,我国社会就会缺乏活力,矛盾加剧,甚至导致社会动荡。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妥善协调和解决了民族资产阶级、党派、民族、宗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不仅很快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社会面貌和社会风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空前团结、和谐。年后,由于“左”的错误思想影响,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统一战线被摧残得七零八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实行拨乱反正,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形成了政通人和、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构建和谐社会,最怕的就是嘴上热,身上冷;会上热,会下冷;上边热,下边冷;代表委员热,有关部门冷;人民群众热,领导干部冷。去年以来,呈现了许多新的提法和名词:“加强党的执行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等,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注重民主政治,注重自身建设的决心。相应的,民主党派也存在着如何加强参政能力建设,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如何保持民主党派成员先进性等等问题。建议在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加强对中共产党员多党合作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并通过适当方式举行中共产党员和民主党员共同回顾,建国初期多党合作大好形势,党的事业生机勃勃等项活动。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放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市委书记×××在市委全会上强调:“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要实现今年的经济目标,我们决不能忘了这个大前提。
×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在新的起跑线上平稳健康、加快发展的一年。全市经济实现较快恢复性增长,社会稳定和谐,顺利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增长速度近年来首次达到两位数。按可比口径计算,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增长.%,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结构、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年。新的一年充满希望和挑战。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偏低,经济结构不够合理;投资增速偏低,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仍很突出;市商业银行的最终处置任务十分艰巨,社会管理、环境保护任务很重等困难和问题,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我们也要抓住××被列为全省规划建设五大石化基地之一的契机,继续抓紧洽谈引进大型石化项目,培育临港工业;积极开展“三条经济带”规划建设的前期工作,为城市发展、工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战略腹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加强“三农”工作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各种社会黑恶势力和凶杀绑架等严重刑事犯罪;加大力度打击“两抢两盗”,坚决打击“六合彩”等赌博活动;增强城乡居民的安全感,关注民生民情,构筑和谐××。
构建和谐××是这次“两会”提出的新目标,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任务,就是要把各项工作部署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主动克服困难,围绕中心工作,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经济强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中共××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为全面完成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为实现××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学习体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这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必须正确认识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只有把这些工作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
现在,我局又开展了构建和谐单位的活动,它能够为职工搭建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体现了以人为本、关爱基层的精神。今后,自己一定要牢固树立勤奋、创新、严细、自律的工作理念。时时处处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立足本职岗、勤奋工作、团结互助、争创一流。增强树全局观念、大局意识,自觉维护机关形象,注意协调同事间、内外部、上下级的关系,诚信待人、热情助人,以实际行动营造团结向上、诚信互助的良好工作氛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会(村镇方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会(村镇方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会(村镇方面)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建设和谐村镇,使杨汛桥镇由昔日的农业小乡跃居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的江南小镇。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1版权所有重在基层,重在夯实基础。
一、以发展促和谐。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构建和谐村镇的基本前提,根据本地产业基础和优势,提出建设“实力型经济”的目标,鼓励和支持发展科技含量高、专业化程度高、经济结构好、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形成了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特别是经编产业,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全镇共有各类经编机械2600多台,从业人员近万名,已经具备经编机械制造、花样设计、原料开发应用、配件制造、织物后整理等一系列生产和服务能力,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经编名镇”称号。为了扩大经营资本,我们鼓励、支持企业筹建股份公司,通过境内与境外、主板与创业板、自建与买壳等多种途径或形式积极运作。2001年,我镇的“浙江玻璃”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在香港发行h股的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我镇已拥有7家上市公司,使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第1版权所有
二、以勤政廉政保和谐。领导就是服务,勤政就是服好务。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镇党委、政府着力在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上下工夫。目前,大病医疗统筹、计划生育养老保险、职工养老和工伤保险、扶贫帮困等已覆盖全镇,并且建立起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失地农民“三有一化”(有保障、有股份、有技能,社区化)保障机制。所有这些举措,切实满足了农民的现实之需,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我们还专门兴建了外来工公寓及其子女学校,使他们能够在我镇安居乐业。为了提高执政能力,加强廉政建设,我们狠抓了以下工作:一是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抓好整改,极大地增强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表率意识和自律意识。二是扎实进行机关效能建设,设立了“党政办”、“调处服务中心”和“驻村指导中心”等机构,使机关行政职责更为明确,人员更为精干,效率更为提高。特别是“驻村指导中心”的设立,效果更为明显。“中心”将指导员派到各行政村,帮助、指导那里的工作,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三是果断进行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将公车全部拍卖,实行交通补贴,既节约了财政开支,又根绝了“轮子腐败”的隐患。
三、以生态文明村镇建设求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美好、文明的家园。为此,我们投入资金5亿多元,全面完成了集镇路网硬化、绿化、亮化工程,新建和扩建了邮电、广电、水厂、医院、老年公寓、生态广场、文化广场及中小学校等一大批功能性基础设施,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交通便捷、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城镇格局。同时,对12家污染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并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将全镇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接入县外排管网进行统一处理。投入2000多万元,对镇村主要河道进行净化、靓化和绿化。封山育林2万亩,使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49%。进行殡葬改革、治理村庄环境,大力开展卫生村、文化村建设等专项活动,同时兴建了中王文化山庄、芝塘湖休闲度假区、紫薇广场等一大批镇民求知、求美、求乐的场所。这一系列持之以恒的工作,极大地改变了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目前,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已在这个江南小镇蔚然成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会(村镇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会(村镇方面)

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保持党员先进性,努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945年4月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总结了二十四年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第一次提出了党的三大作风的理论,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党的三大作风的提出,为加强党的建设,使全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为迅速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及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过程中,同样需要三大作风。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全党从中央到地方发扬党的三大作风,克服了各种困难,战胜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使很快得到恢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1956年就建立起来。但是,在后来由于我们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照搬马列主义的个别结论,丢掉了党的三大作风,走了弯路,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特别是在“文革”十年动乱期间,先后出现了林彪和“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以及“左倾”错误在党内占主导地位,理论完全脱离了实际,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1978年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的党的思想路线,使党的三大作风又得到恢复和发扬,全党全国人民在改本资料权属小编,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小编更多资料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下,团结一致,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党的作风建设是夺取革命和建设的法宝,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我们搞好一切工作的前途和基础。
现在有些部门办事情门槛高、架子大,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为群众办事一慢、二推、三僵、四苛、五卡、六虚,缺乏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和群众观念,对群众无感情,对上级不负责,这样的党员干部不仅损害了党的形象,更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一些同志忘记或淡漠了党的三大作风,没有很好地学习党的三大作风,致使偏离以至违反三大作风的现象还相当严重。有的对党的方针政策,不是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同当地的实际情况很好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加以贯彻执行,而是照抄照转,敷衍了事,搞形式主义,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做工作、办事情,作风武断,方法简单,不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有的官僚主义严重,很少到群众中去,即使去了,也是走马观花,很少了解群众心里真正想些什么,有什么要求和困难,不知如何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有的不是发扬自我批评的作风,而是弄虚作假,文过饰非,做表面文章,或者搞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凡此种种,都是严重违反党的三大作风的,只会严重损害党的形象,使党脱离人民群众。所以,大力发扬三大作风就是要解决群众所急、所需、所盼、所怨,树好形象,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思想建设方面,一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不解放,改革开放意识不强,事业心差,存在着“软、懒、散”的问题;在组织建设方面,贯彻民主集中制时民主不够和集中不够的问题并存,一些基层党组织难以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在作风方面,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从入党的那一天起,就明确了自己的思想与追求,牢记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就注定了自己要为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去奋斗终生。对于这个职责,有些人记得清楚,有些人却记不清楚,有些人则根本背叛了它。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就记得清楚,成克杰、陈希同、胡长青、程维高、李真等就根本背叛了共产党人的职责。当然,人民群众看党的形象不是看几个典型,也不可能天天接触到中央、省市级干部,而接触最广泛的还是天天同群众打交道的基层党员干部。所以,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党的形象,代表了干部形象,尤其是在窗口部门、权力部门工作的机关干部。因此,三大作风不是空的,不是哪一级组织、哪几个人的事,而是全体党员义不容辞的职责。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优势,就是和人民群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越是执政时间长了,越要注重三大作风建设,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注意拒腐防变。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就会失去民心,甚至丧失政权。
应该说,党内出现的不正之风并不是共产党人本身所固有的,恰恰相反,它是与共产党人的党性水火不相容的。不正之风的抬头也本资料权属小编,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小编更多资料有它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从主观上讲。共产党员不是苦行僧,也需要吃、穿、住、用。这里就有一个合理限度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同样都是共产党员,处在相同的条件下,有的同志能够保持优良作风,而有的同志却沾染了不正之风,关键还是自身有没有抵抗力的问题。另外,思想认识模糊也会助长不正之风。不正之风是由于思想觉悟不高造成的。从客观上讲,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国外资产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也影响到国内,随着国际交往活动的增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受到商品交换原则的影响。

党的三大作风虽然已经提出六十年了,但是它丝毫没有过时。我们党总是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更加突出地强调和抓紧作风建设,为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在新世纪之初,正当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再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这对于按照“”的要求,胜利地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完成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将会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三大作风是我党应对新形势的重要法宝.

优秀范文: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优秀范文: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构建主义会,是我们党对全面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规律的新认识,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深入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关系,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为三大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一 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归宿。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但是,没有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没有全体社会成员全面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我国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结束了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历史,又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人民生活在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既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又是一种治国的方略、治国的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的结果,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党中央鲜明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同时,又要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文化水平还不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积极地而且坚持不懈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担负着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柱、思想基础和智力支持的历史使命。现在,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力的精神支撑。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各种原因,社会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思想文化阵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污染人们的思想,腐蚀人们的灵魂,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坚决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二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理想信念,体现着全体社会成员基于共同的生活条件所形成的共同的奋斗目标,反映着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根本利益,它结合着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意志、强烈的情感,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坚强团结,为着实现共同的社会理想而百折不挠地奋斗。因此,共同的理想信念既是联系各种社会群体、使之超越具体利益关系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又是鼓舞人们万众一心、无私奉献、迸发出无尽的创造活力,向着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的精神旗帜。它是实现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总之,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社会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之所系。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根本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我们的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艰辛探索和不断发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深入人心,我国人民为着实现共同的根本利益、为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满怀信心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古今中外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它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需要我们进行艰辛的探索。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已经出现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人们个人境遇和命运的差异性、多样性、偶然性明显增强,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也明显增强,更加关注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理想的关注。而且,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现代化,还要闯过许多难关,还要经历许多风险。特别是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深化改革、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原有体制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触及,社会利益关系将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将会加大,不同利益群体差距的扩大已经对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提出挑战。而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正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利用和挑拨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以削弱、动摇共同理想信念,加紧进行渗透、破坏、颠覆活动。面对国际国内种种矛盾、困难和挑战,我们能不能始终坚定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的重大考验,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十三亿人民的前途命运。我们党的一个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就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教育和引导群众深刻认识中国最广大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科学理论的武装,对共同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巩固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着力回答现实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染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全体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要密切结合历史和现实的生动实际,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要通过理论武装和先进典型的示范、感召、带动作用,引导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三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道德建设。道德属于意识形态、属于精神文明,它通过一定的善恶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来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约束个人行为,从而调节社会关系。道德建设见之于社会,是道德教化,是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来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赋予人们以道德自律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力量。道德建设见之于个人,则是道德修养,是通过学习、实践去认知和确立自己的社会行为的原则和规范,并使之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要求。道德修养,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是人生修养的一种崇高境界。因而,道德建设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德治因此成为一种重要的治国方略,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人们就会自觉地遵纪守法,也就有利于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一个社会如果道德沦丧,就必然会陷入社会失范、欺诈成风、正不压邪的混乱境地,就根本谈不上社会和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应当看到,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决不可低估我们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上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也给社会主义道德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很容易发生过于偏重物质利益、见利忘义、不讲理想、不讲道德的倾向。事实上,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负面影响,也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在一些地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市场上制假售假、欺诈逐利有所蔓延,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冲击着公平竞争、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等高尚的道德风尚,金钱关系腐蚀着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已经严重地影响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我们党早就充分估计到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存在着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乘机渗入、腐蚀我们的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严重风险。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情况下,人们接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这种风险的严峻性将更加强烈。另一方面,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劳动者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流动性大大加强,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方式急剧变化,势必对社会、家庭原有的秩序和结构带来冲击,在人和人之间产生各种各样的新矛盾、新问题。在这种深刻的社会变动中,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能不能和谐相处、同舟共济,互助友爱、安居乐业?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的尖锐挑战和严峻考验。因此,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将直接影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和成败,关系着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面对严峻的历史性挑战,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针对当前道德建设的现状和问题,重点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要尊重道德建设的层次性、群体性、普遍性、全面性特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高度重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既要统一思想又要尊重差异,既要以理服人、解决思想问题

,又要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充分注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群众性,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多样的、为群众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倡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四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大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需要大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在人的全面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居于核心的地位,科学文化素质则是重要的基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推动、辩证统一。因此,要在全社会形成并巩固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必须在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化落后、愚昧无知,是根本不可能建设和谐社会的。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节约型社会,必须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等等。而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效性的战略意义。毫无疑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全面素质有了巨大的提高。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公民的道德素养、法律意识、科学知识水平等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科学文化教育上还很不平衡,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日益突出。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比城镇平均水平低2.5年;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特别是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而我国劳动力素质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现在,已经出现了一方面就业压力增加而另一方面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大量缺乏的现象,同时,大量进城农民工由于科学文化水平的限制,也只能从事较为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一类突出的矛盾和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文化基础和智力支持,已成为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我们要站在抓紧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站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促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要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发展面向所有人的、非学历的多样化教育,构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要高度重视和切实保障教育公平,增加高质量的教育供给,努力使之惠及更广泛的人群,尤其要加大力度帮助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就学,并确保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基层特别是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服务能力,不断改善十三亿人民的文化生活条件和环境。文化艺术寓教于乐,娱情益智,在不知不觉间潜移默化,对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要把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人民奉献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文化产品,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和文化基础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舞台。可以相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精神支撑作用的同时,自身也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出新的辉煌。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