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荣八耻学习心得——从传统文化看荣辱观的养成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以写作的方式来对它进行点评,这个过程就是写心得体会的过程。写心得体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写作训练,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八荣八耻学习心得——从传统文化看荣辱观的养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荣八耻学习心得——从传统文化看荣辱观的养成
教育周刊:中国人自古注重荣辱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古代文献中,有关荣辱观的论述还是很丰富的。彭林:荣辱观,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荣,以做怎样的事为耻,有其鲜明的道德指向,实质上是价值观问题。历史上,最早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的是周公。商纣王以为自己的权力是天佑神授,所以为所欲为,暴虐无道。结果牧野之战,顷刻覆亡。克商之后,鉴于殷商覆亡的教训,作为政治家的周公,对商朝的政治做了历史性的总结,认为商人覆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德,因而提出了把道德建设作为政权建设核心的主张。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说,周公纲纪天下的宗旨,是“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先生还说:“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周公之后,德治问题成为孔子、孟子、荀子等知识精英讨论得最多的问题之一。作为毕生崇尚道德、追求完美的君子,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怎样趋荣避辱,怎样对社会有所贡献?他们的论述,我们今天读来,依然富有启示。
《管子?牧民》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维”的意思,大致与“纲”相同,所以古人经常“纲维”连用。社会的安定与进步,要靠道德的引领。礼、义、廉、耻,是道德的四大纲纪。人一生不做坏事,不是慑于法律,而是出于人的良知,当这样的教育成为大众的普遍意识之时,国家才会有长治久安。礼,就是人与人交往时的最合于道理的行为方式,所以《左传》上说:“礼者,理也。”社会要走向和谐,就要克服混乱无序的状态,人人懂得互相尊重、彼此谦让,这就需要礼来引导。“义”,在先秦语汇中,是适宜、合理的意思。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解释说:“义者,宜也。”人见到合理的事情,即使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很危险,也应该挺身而出,以维护公道,声张正气,即后人常说的“见义勇为”。“廉”,是廉洁。古代的士,都把清廉作为重要的操守来对待。清廉与否,是官声好坏的主要指标。官员负有领导社会的责任,如果不能清廉自守,一心奉公,就会成为社会的蛀虫,危害一方。“耻”,是耻辱、羞耻,孟子说人有四种善端,“羞恶之心”是其中之一,即对于害人、害己的坏事,有厌恶之心,羞于去做,哪怕打死也不能去做。这是有是非观念的表现。在孔子的学说中,仁是最高境界。孔子提倡“仁”,仁者对大众有强烈的爱心,对社会有至诚的关怀。人一生的荣辱,都与是否行仁密切相关。《孟子》中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可见,在孟子看来,荣辱是与道德相互依存的。道德高尚者,如孔子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坚定的理念,为万人所敬仰,自然会有荣光。即使在世时不得志,为权势所压抑,但也会有身后之荣。相反,悖逆仁道,多行不义,即使得逞于一时,但终究要受辱于世。荣辱与个人修养也有密切的关系,《论语?学而》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诚信,有礼,自然就远离耻辱了。反过来说,没有信誉,无礼,当然要徒自取辱。
在儒家的学说中,荣辱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比如,儒家提倡孝道,其中就渗透着荣辱的问题。如果做子女的在生活上能够尽心照料父母,可是却去做辱没父母名声的坏事,使父母蒙羞,这同样被视为不孝。这是非常朴素的道理,因为自己的名声是与父母、家庭不可分割的。《礼记?内则》说,“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意思是说,即使父母故去了,如果想做善事,想到这会给父母带来好的名声,就一定会去做。反之,如果想去做坏事,但想到会给父母带来羞辱,就一定不会去做。在《礼记?祭义》里,把“居处不庄,事君不忠,莅官不敬,朋友不信,战阵无勇”,都看作是“灾及于亲”、有辱于父母、有辱于门庭不孝行为。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考虑是荣、是辱的后果,这是劝人向善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不同的身份,荣耻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地位越高,相应的要求也越高。例如,对于政府官员来说,尸位素餐,就是耻辱。《论语?宪问》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国家政治清明,你拿着俸禄;国家政治不清明,你不去努力改变它,照样白吃俸禄,就是耻辱,因为你没有社会责任心。《论语?泰伯》也有类似的话:“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国家政治清明,政策很好,可是你不知努力,依然过着贫贱的生活,这是你的耻辱。相反,政治黑暗,你却荣华富贵,这也是你的耻辱。此外,官员要忠于职守,要能出色完成任务。《论语?子路》说,子贡请教孔子:怎样才能称为“士”?孔子把“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作为士的条件之一。个人的荣辱,总是与祖国的荣辱息息相关的,因此,不使国家的声誉受到影响,历来是荣辱观的重要内涵之一。
《八荣八耻学习心得——从传统文化看荣辱观的养成》八荣八耻学习心得——从传统文化看荣辱观的养成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八荣八耻荣辱观学习心得[学生]


八荣八耻荣辱观学习心得[学生]
充分认识“八荣八耻”荣辱观的伟大意义
——“八荣八耻”学习心得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上述是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的“八荣八耻”。他特殊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正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前提是全面理解和把握“八荣八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每一个青年学生都应该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的观念,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自觉的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无穷力量。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位公民既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又是劳动者和服务者;既享受他人的服务和劳动成果,又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劳动成果。主人翁的地位要求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承担服务他人与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所在。每一个青年学生,都要牢固树立人民的观念,把对人民群众真挚深厚的感情融入到学习中,融入到今后要从事的工作中。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科学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源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必然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一个崇尚科学的民族,必然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充满生机和活力民族。所以每一个青年学生必须养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劳动光荣,文化长(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久。劳动即是公民生存的手段,也是公民对社会、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要求每一个青年学生要坚持勤奋学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多做贡献。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团结互助,就是要把各种力量凝聚起来、组织起来,同心同德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奋斗。在不同意见面前,要心平气和,求同存异;在困难面前,要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在荣誉面前,要互相谦让,他人为先;出现了失误和挫折,要勇于内省,敢于承担。要提倡急他人所需,帮他人所难的团结互助精神,人人关心和帮助他人,处处尊重和爱护他人,促进社会安定事业发展。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必须依靠法律和制度来规范,也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来引导。而在人类的道德规范的体系中,诚信的理念是最重要的基本理念之一。诚信是立身之本、发展之道。所以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以为自己的做人准则。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法制和责任理念,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遵纪守法是每个青年学生应尽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在学习中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做贡献。
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八荣八耻”荣辱观,因为“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路明灯,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八荣八耻”荣辱观具有具体的操作性: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范的调节器,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的导向标,是社会成员综合素质提升的助推仪。不仅如此,“八荣八耻”荣辱观还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它是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念的精髓所在,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优良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
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表明:以孟子“五伦”为标志,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宋代以“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孙中山以新“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国为本”的伦理道德观。这“三个为本”经历了三千年。分别成为不同时期道德教化的着重点,反映了不同时代及其发展对道德发展的必然要求。道德是历史的产物,又推动历史的不断进步。
在这里我们呼吁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八荣八耻”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我们的民族才能够在思想道德建设上,站在时代前列,领引时代风尚,推动时代进步。
《八荣八耻荣辱观学习心得[学生]》完毕,仅供参考!



从传统文化看荣辱观的养成


从传统文化看荣辱观的养成
中国人自古注重荣辱问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古代文献中,有关荣辱观的论述还是很丰富的。荣辱观,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荣,以做怎样的事为耻,有其鲜明的道德指向,实质上是价值观问题。历史上,最早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的是周公。商纣王以为自己的权力是天佑神授,所以为所欲为,暴虐无道。结果牧野之战,顷刻覆亡。克商之后,鉴于殷商覆亡的教训,作为政治家的周公,对商朝的政治做了历史性的总结,认为商人覆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德,因而提出了把道德建设作为政权建设核心的主张。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说,周公纲纪天下的宗旨,是“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先生还说:“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周公之后,德治问题成为孔子、孟子、荀子等知识精英讨论得最多的问题之一。作为毕生崇尚道德、追求完美的君子,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怎样趋荣避辱,怎样对社会有所贡献?他们的论述,我们今天读来,依然富有启示。
《管子·牧民》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维”的意思,大致与“纲”相同,所以古人经常“纲维”连用。社会的安定与进步,要靠道德的引领。礼、义、廉、耻,是道德的四大纲纪。人一生不做坏事,不是慑于法律,而是出于人的良知,当这样的教育成为大众的普遍意识之时,国家才会有长治久安。礼,就是人与人交往时的最合于道理的行为方式,所以《左传》上说:“礼者,理也。”社会要走向和谐,就要克服混乱无序的状态,人人懂得互相尊重、彼此谦让,这就需要礼来引导。“义”,在先秦语汇中,是适宜、合理的意思。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解释说:“义者,宜也。”人见到合理的事情,即使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很危险,也应该挺身而出,以维护公道,声张正气,即后人常说的“见义勇为”。“廉”,是廉洁。古代的士,都把清廉作为重要的操守来对待。清廉与否,是官声好坏的主要指标。官员负有领导社会的责任,如果不能清廉自守,一心奉公,就会成为社会的蛀虫,危害一方。“耻”,是耻辱、羞耻,孟子说人有四种善端,“羞恶之心”是其中之一,即对于害人、害己的坏事,有厌恶之心,羞于去做,哪怕打死也不能去做。这是有是非观念的表现。在孔子的学说中,仁是最高境界。孔子提倡“仁”,仁者对大众有强烈的爱心,对社会有至诚的关怀。人一生的荣辱,都与是否行仁密切相关。《孟子》中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可见,在孟子看来,荣辱是与道德相互依存的。道德高尚者,如孔子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坚定的理念,为万人所敬仰,自然会有荣光。即使在世时不得志,为权势所压抑,但也会有身后之荣。相反,悖逆仁道,多行不义,即使得逞于一时,但终究要受辱于世。荣辱与个人修养也有密切的关系,《论语·学而》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诚信,有礼,自然就远离耻辱了。反过来说,没有信誉,无礼,当然要徒自取辱。
在儒家的学说中,荣辱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比如,儒家提倡孝道,其中就渗透着荣辱的问题。如果做子女的在生活上能够尽心照料父母,可是却去做辱没父母名声的坏事,使父母蒙羞,这同样被视为不孝。这是非常朴素的道理,因为自己的名声是与父母、家庭不可分割的。《礼记·内则》说,“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意思是说,即使父母故去了,如果想做善事,想到这会给父母带来好的名声,就一定会去做。反之,如果想去做坏事,但想到会给父母带来羞辱,就一定不会去做。在《礼记·祭义》里,把“居处不庄,事君不忠,莅官不敬,朋友不信,战阵无勇”,都看作是“灾及于亲”、有辱于父母、有辱于门庭不孝行为。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考虑是荣、是辱的后果,这是劝人向善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不同的身份,荣耻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地位越高,相应的要求也越高。例如,对于政府官员来说,尸位素餐,就是耻辱。《论语·宪问》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国家政治清明,你拿着俸禄;国家政治不清明,你不去努力改变它,照样白吃俸禄,就是耻辱,因为你没有社会责任心。《论语·泰伯》也有类似的话:“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国家政治清明,政策很好,可是你不知努力,依然过着贫贱的生活,这是你的耻辱。相反,政治黑暗,你却荣华富贵,这也是你的耻辱。此外,官员要忠于职守,要能出色完成任务。《论语·子路》说,子贡请教孔子:怎样才能称为“士”?孔子把“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作为士的条件之一。个人的荣辱,总是与祖国的荣辱息息相关的,因此,不使国家的声誉受到影响,历来是荣辱观的重要内涵之一

从传统文化看荣辱观的养成

八荣八耻学习心得-荣辱观和做人


八荣八耻学习心得-荣辱观和做人何为“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来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中国公民道德建设新标杆,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八荣八耻”的提出,有其特殊的背景。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消息:200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703美元。中国成了发展中国家中成长性最好的国家。
然而,从各国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当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人均GDp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关键阶段,相对应的是,这个国家也处在一个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严重时期。在这个严重时期,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需要重新确立和创建。
是的,此时一些客观存在的丑陋现象,谁也无法置若罔闻:政府官员的腐败和堕落、专家学者的欺世盗名、商家的坑蒙拐骗以及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公共领域的唯利是图……如果,这些丑陋现象是以“点状”出现的话,似乎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毛泽东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但问题是,这些丑陋现象,又多以“圈状”出现的。“点状”,毕竟是“点”—是一两个人的事;而“圈状”,就不一样了,是一批人、一群人的事,那就不能等闲视之了。圈子文化是一种非常厉害的力量。一个圈子里的价值观扭曲了—是非颠倒了,这个圈子里人的灵魂就“腐烂”了。比如,某村是以偷盗诈骗为生的,那么,谁偷得多骗得多,谁就是好汉,谁便该获得“荣誉勋章”。又比如,某行政机关是以收取贿赂、卖权寻租见长的,那么,谁收得多卖得多,谁就是英雄,谁便该获得“金质奖牌”。若此,这个“圈状物”便成了一个大染缸,人进入其中,很容易变色。不变色,便属异类,不会有立锥之地。因为,在这里:荣则为耻;耻则为荣。
所以,一旦这种“荣辱观”在“一批人、一群人”中—或者在某地某区中“蔚然成风”,那才是最可怕的事了!因为,到了那种田地,法律也会无能为力。自古以来,法不罚众。甚至,法都会因此而被“修正”。
不破不立。对假丑恶,只有先破之,真善美才能确立起来。破,有二法。一是法律,二是舆论。在法律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对违法乱纪者(或者是在由公德问题发展成为法律问题的时候),要进行坚决而有力的惩罚,要让违法乱纪者为此付出高昂的成本。否则,违法乱纪者便会有恃无恐,视法律如儿戏。当前,对违法乱纪者的“心慈手软”,常常令百姓沮丧和郁闷。前几天就有这样的消息传来:南方一个叫余振东的银行行长贪污公款8247万美元,挪用公款1.32亿美元、2.73亿人民币和港币2000万元,仅被判了12年。尽管此案有其特殊性,但如此轻判,真不知是在糊弄谁忽悠谁!至于舆论,在法律以外,它就显得特别重要。对“八荣”,舆论要开足马力,大力讴歌大力宣扬;对“八耻”舆论要狠狠抨击狠狠鞭笞。无论是讴歌宣扬还是抨击鞭笞,一定要形成常态形成声势。这样,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真正成为我们道德价值取向的新标杆。
希腊智慧神殿门前有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言外之意是,你如何做人。所以,在讲过法律和舆论二法后,我们还得“吾日三省吾身”。自从人类迈入文明社会以来,有许多基本的做人原则似乎是亘古不变的。比如“辛勤劳动”、“团结互助”,早在100多万年前的古人类,就有这种“规矩”了。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古人类知道一个人的力量远不如一群人的力量大,于是就有了以血缘关系为“链条”的部落。为了不被部落驱逐,我们的祖先都自觉地“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并为了生存而“辛勤劳动”。公元前1755年,古老的汉穆拉比法典被刻在了石碑上,共有282则条文。其中就有“倘若儿子打其父亲,则应切去其手”之类的“规矩”。可见,做人的价值观,古今中外都是相差无几的。马斯诺的“人的基本需求”中说,人有“被人尊重的需求”。所以,人活着,不该是只为自己。人同时还得多为他人着想。这样,才能获得“被人尊重”的快乐和尊严。
八荣八耻学习心得-荣辱观和做人

党员学习八荣八耻心得[荣辱观]


党员学习八荣八耻心得[荣辱观]
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党交给的一项政治任务,我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这一伟大的任务。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在直属总支的精心组织下,在第二党支部的具体指导下,按照保先工作的要求,认真学习了培训阶段规定的四代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前虽然也系统学习过读本所推荐的文章,但每一次学习在思想上都有很大启发,特别是在这次保先学习过程中自己的政治觉悟又有新提高,又有新认识。使我充分认识到中央开展这次学习“八荣八耻”心得体会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活动非常必要,非常及时,它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教育活动,意义非常重大。
我们党经过八十年的发展,已有6500多万名党员,是世界上党员人数最多的一个工人阶级的执政党。共产党员作为工人阶级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始终保持应有的先进性。只有广大党员保持先进性,整个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才会有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才能顺利实现。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而又极其复杂的时代环境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要迎接严峻的挑战,只要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与时俱进,努力体现时代要求,就能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一定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贯彻“八荣八耻”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保持党的先进性贵在持久,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必须与时俱进、长期培养、永远保持。这是对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全体党员党性修养的终身课题。通过近段时间对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使许多党员的先进性意识明显增强,模范作用进一步得到了发挥,但要长久保持,还必须加强理论武装。党员先进性的保持和巩固,还有赖于经常不断地同各种落后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特别是对党内腐败行为,要充分认识到反腐败问题的重要性这关系到一个政党的生死存亡,只要保持自身的纯洁性,要经常给自己洗洗热水澡,打打预防针,做到警钟常鸣,这样才能不变党员本色,才能保持先进性。在当前某些地方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腐败现象时有发生的情况下,加强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加强监督,必须要有好的机制,因为制度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全局性。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到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中去,在决策上科学一些,风气上就会正一些,群众也会满意一些,特别是在敏感的问题上,多一些公开性,少一些隐蔽性,在制度上保证广大党员和群众又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通过制度建设落实,使得党员干部在利诱面前,讲党性而不去为,为法度而不敢为,守规章而不能为,察民意而不忍为。这样,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就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受到人民群众拥护,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奥秘所在。在新的历史时期,能不能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对每一个党员的考验,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唯一的人生追求,才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党员要牢记党的教导和宗旨,党安排在哪里,就应该接近全力做好党交给的工作和本职工作,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不管东西南北风,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不偏离,工作变,党员本色不变;环境变,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情况变,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人生观不变。共产党员要有一种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有一种高昂饱满的革命热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接受各种锻炼,要牢记邓小平同志的教诲,坚持“人民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标准。要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牢记两个“务必”,要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模范。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站稳立场,经受住考验,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才能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及各项方针政策。坚持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充分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体现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进一步促进教职工特别是党员教工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这次教育活动绝对是一次深刻学习的机会,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理论修养和党性修养的水(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平。开展党员先进性的学习讨论和交流,使我学到了其他党员优秀的地方,用党员先进性来对照检查自己,从中找出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通过这次学习更加深刻认识到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是全党的一件大事,也是每位党员的大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一种积累,但先进性的学习更是一种积累,那是一种人生的积累,使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得到了一次升华。只要我们在学习中认真去体会,去对照,去改进,我们的思想境界将会得到更大提高。毛泽东同志讲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作为共产党员更要有不怕困难,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党员学习八荣八耻心得[荣辱观]》完毕,仅供参考!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