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下册历史教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要知道优秀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不错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高中高一下册历史教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一、教材分析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十二课。教科书分为三目介绍学习的内容,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和意义;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及意义;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介绍了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完善。本课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而“改革提出——改革措施——改革目标”是本课的主要线索。

二、三维目标和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运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过程与方法:观点阐述,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历史对比,问题分析,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

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从35年看改革开放的巨变

(二)讲述新课

1、为何改革?→提出改革→伟大的历史转折

1)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探究: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我国的国民经济为什么仍然处于停滞状态?

(展示材料: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

得出背景:两个“凡是”。

2)十一届三中全会

(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

探究:假如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参加者,请你谈谈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伟大转折

【设计思路】依据课标,本目的识记内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这是改革开放提出的背景,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准确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感受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必须要抛弃阶级斗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为引入下面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作好铺垫。

2、如何改革?→改革措施→经济体制改革

导入:上一目我们回答了为何改革,那么如何进行改革呢?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经济体制的改革。

设问:经济体制改革应该是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从农村开始)

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探究:假设你是新余欧里镇昌坊村农民,根据材料请你谈谈计划经济时代你们村的弊端。

(展示材料:轰轰烈烈下地,松松垮垮劳动)

探究:这种公社化集体劳动产生了什么弊端?

(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探究:面对这种情况,你觉得怎样做才好?

(经营方式,管理方式)

探究:体制改革后,你们村发生了哪些变化?(农民、农业、农村)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探究:假设你是新余市钢铁厂代表,请你谈谈计划经济时代该企业的弊端。(展示材料:在1958年,上海的天气很热,某钢铁厂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购买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改革前,沈阳的钢铁厂和五金厂仅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五金厂归机械部门管理,钢铁厂归冶金部门管理,冶金部门把钢调到别的地方去,五金厂需要钢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和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管理体制僵化)

探究:面对这种情况,你认为怎样做才好?

(管理体制、所有制和分配体制)

探究:企业体制改革后,你们钢铁厂发生了哪些变化?

(增强企业活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设计思路】依据课标,本目的识记内容是经济体制改革背景及其过程,这是本课了解的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准确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让学生亲身感受当时我国农村、城市都存在着严重的弊端,通过合作探究得出要解决这种弊端只有改革。同时让学生了解首先在农村展开改革的原因,利用材料引导学生去探讨这些问题。这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3、改革为何?→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导入:回答了如何改革,那么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背景

设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内改革阻力重重,国际上发生了哪些事情?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提出:*南方谈话

3)确立:十四大

4)理论完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

5)意义:经济腾飞,国际地位提升。

【设计思路】依据课标,本目的识记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入到这一目,即改革为何?要求学生探讨并回答我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环节中,介绍市场经济的提出和理论的完善。主要采用老师讲解的方法,使学生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三)、本课小结

伟大的历史转折(忽如一夜春风来)→经济体制改革(千树万树梨花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今日荷花别样红)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中华大地到处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就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二,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相继在农村和城市展开,由于无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但是实践证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成功的,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到处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不正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吗?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使我国的改革重新焕发了活力,这不就是拨开乌云重见天,今日荷花别样红?

【设计思路】本课小结,采取了与常规教法不一致的方法,在继承常规教法的同时,在总结中引入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能准确地把握住本课的内容。

fwR816.cOm同步阅读

高中高一下册历史教案:开辟新航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包括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宗教根源和客观条件)和经过(包括四位航海家和四条航线);学会辨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能够比较并正确认识东西方航海的壮举以及新航路开辟给不同地区带来的不同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等),从而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分析、引用史料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通过地图动态演示、表格归纳、历史比较、问题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开辟新航路的经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通过与郑和航行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用史料、讨论(或辩论)、问题探究等方法深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能正确评价该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 辩证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步性与灾难性)。

三、课标要求: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内容,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条件

原因:

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 发展,出现 需

大量金银

社会根源:《 》流传,人们希望到东方实现黄金

商业根源:15中叶,奥斯曼帝国阻断西方与 商路。

宗教根源:狂热的宗教情节

条件:

王室支持: 与 王室支持海外探险

技术条件:地理知识、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指南针)

2、阅读课本第二子目内容,了解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完成下表

航行方向 时间 支持王室 航海家 航行成果

东 1487年 葡萄牙

1497年

西 1492年 西班牙 (意)

1522年 (萄)

3、请同学们阅读第三子目内容,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可以分范围、分领域整理要点)

对欧洲 ① 与 成为欧最富有国家

②揭开 序幕,

③引起 革命,加速西欧 解体,促进 发展

对亚非 面临灾难

对世界 ①世界结束孤立,连成一体。

②世界贸易中心由 转到 。

③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由地区贸易向世界贸易方向发展)

合作探究

1:为什么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初开辟新航路?

2、阅读【学思之窗】——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你认为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首先可能带来什么影响?你怎样评价这些航海家?

3、新航路开辟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

4、明朝郑和下西洋与西欧开辟新航路比较

郑和下西洋 西欧开辟新航路

原因

目的

交往方式

时间规模

结果

高中高一下册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课题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重点

*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

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课时

二课时

使用时间

2010-4-6

制作者

庄义章

教学设计: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

①表现: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②原因: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

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2)措施:

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②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③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④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

(3)结果:到1952年,仅用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4)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6)

(1)“一五计划”实施背景: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

(2)目的: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3)任务:优先发展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社会主义改造

①时间:1953一1956年底。’

②过程

a.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b.手工业:手工业者加人手工业者生产合作社。

c.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高潮。

③实质: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意义: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中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成功探索

(1)*八大

A、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规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评价: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大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确定都是十分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后来的历史,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坚持贯彻八大的正确路线,留下了历史遗憾;

(2)国民经济调整

①目的: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

②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③成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探索失误

(1)1958年总路线

①内容:1958年,*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影响: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2)“大跃进”运动

①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②工业上制定出几年内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

③农业上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

④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②许多地方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3.失误影响

(1)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2)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期间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

(1)原因:1966年,*爆发,不久,这场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2)表现: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一千忆元。

(3)教训:正确分析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从国情出发,事实求是;

2、*对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1971年9。13事件后,*对*有所控制,让*主持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使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但是由于*患重病,也是由于“四人帮”的阻挠,使周恩的调整工作被迫中断。

3、*的全面整顿:

*病生后,*恢复了*的工作。*上任后,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实质是全面系统地纠正*的错误),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但不久,*再次被*,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

发展的原因:正确 认识国情,出现错误及时纠正

曲折的原因: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

高一下册历史教案: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及其成就和社会主义改造、八大八届二中全会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给国民经济造成的巨大损失、*和*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整顿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挖掘隐性知识,引导学生深刻全面地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出现曲折的多方面原因,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失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

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三、教学设计

导言:一、建国初期取得巨大成就。新中国建立后,党领导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二、探索期间和*期间经历了曲折过程。十年探索期间,忽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造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失误

*,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劫难。尽管如此,建国后三十年,仍取得很大成就。

三、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通过改革开放,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自主探究1: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 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材料二 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表现: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原因: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 ③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建国初的严峻经济形势

产量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水平增加

粮 1.639亿吨 49℅ 9.3℅

棉 130.4万吨 193℅ 53℅

1952年工农业生产增长较快,超过历史水平,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已经完成,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完成:1952年完成,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水平,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

自主探究2: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

(1)“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是什么?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

(2)“一五计划”要解决哪两大基本任务?

a、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何不同?

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从重工业开始,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从轻工业开始。

学习延伸 合作探究

1、查找并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建设项目,看这些建设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分析其原因。

地区分布:集中在东北地区

原因:①、临近苏联,易于接受苏联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援助;②、煤、铁资源较为丰富;③、工业基础好:抗战期间日本在此建有一些工矿企业。

2)、在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改造,这种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刚刚使农民获得渴望已久的土地,现在又对农民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假如你是当时的农民你对此有何想?你会支持吗?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八大

自主探究3:①、八大对当时形势的变化作出了怎样的判断?②、八大对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怎样的判断?③、这对主要矛盾的实质是什么?④、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思考: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其内容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条总路线?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认识:主观上,反映了人民尽快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自主探究4: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全国上下迅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讨论两者的主要失误并分析其根源。

大跃进的失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使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

错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民公社化:盲目扩大合作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损害了农民的实际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错在生产关系的调整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思考: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果如何,*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

结果: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严重的经济困难。

措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成就(略)

思考: 纵观1956-1966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探索历程,你从中得出哪些启示?

正确:*八大1956 、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

失误:“大跃进”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自主探究5:*”时期经济形势怎样?

“*”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

1、 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扩展到经济领域。

2、材料一: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值 3967亿元 比上年增加9.2%

国家财政总收入 809.7亿元 比上年增加5.6%

国民收入 2318亿元 比上年增加8.3%

材料二: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的情况

工农业 工业 农业

总产值或收入 4504亿元 3219亿元 1285亿元

比上年增加 11.9 % 15.1 % 4.6%

“*”时期哪两个时间段经济形势较好?其原因有哪些?

经济形势较好的有1973年和1975年

材一的原因是:*的调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材二的原因是:*的整顿——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整顿

高中高一下册历史开辟新航路教案


教材分析:

《开辟新航路》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社会经济史中的第五课,属于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于发展的开篇。在第一个单元里,学生已经了解了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以及经济政策,其中已经掌握在古代中国明朝末年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于是,第二个单元将视野转向了整个世界,主要引导学生认识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引发的一系列改变。与此同时,和古老的中国形成鲜明的对比,需要学生能够以全球观来审视这段历史。而单就开辟新航路这一历史事件而言,在人类发展长河中本身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所折射出航海家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价值观。开辟新航路以后带来的巨大变化将世界连为一体,使其成为全球化的开端,所以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学情分析:

《开辟新航路》是高中一年级第二个学期的学习内容,经过初中及高中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的储备。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又缺乏对于历史知识全面、系统的认知,不能从整体上感知历史,也不能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分析历史的本质。同时,学生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能够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也具备竞争、与人合作的思维与能力。

课标定位:

根据新课程对教学中三个维度的要求,这节课的课程标准也从三个方面入手设计:

1、知识与技能: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条件,知道新航路开辟的过程,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启迪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航海家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形成对于历史事件的价值性判断,能够一分为二、辩证的认识历史问题。

设计理念

《开辟新航路》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的开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开辟新航路的基本史实,也就是让学生明了为何开辟新航路,怎样开辟新航路,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了在课堂上让学生保持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并能“感受到智慧的力量”,从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并将基本知识和学生间的合作竞争有效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掌握新知,以还给学生活跃的课堂为理念设计《开辟新航路》。

教学准备

将学生以6-8人分为若干个小组,为每个小组准备彩笔、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引用歌曲《水手》的歌词“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至少我们还有梦”(引导学生齐唱)。这是来自水手内心的呐喊,风雨大浪、艰难困苦怕什么,至少心中还有梦。五百多年前,也是一些水手,面对茫茫大海,不顾生命的安危,依然选择了奋力前行,而正是他们的远行,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设计意图】只有学生在亲自演唱的过程中,才会体味到歌曲本身的铿锵有力,从而对航海家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有初步的感知。

二、为了黄金的远行

指导学生用不超过2分钟的时间速读课本第一目,并思考问题“为何开辟新航路”。

【设计意图】这样做是为了提升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取有效信息的阅读能力

1、“新航路”名称释义

“新”路——“旧”路行不通(引导学生明了“旧”路的方向、地点、行不通的表现)。

“航”路——大海上的路(引导学生认识海路的交通工具,以及15世纪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

“新航路”—— 一条从前没有的海上航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设计意图】通过对新航路名称的解读,使学生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有整体的感知,从而对进一步更加深刻的了解学习奠定基础。

2、东方的诱惑

根据材料分析“为何一定要去东方?”

“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马可·波罗”

认识:东方的诱惑来自金灿灿的黄金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迪学生思维,“为什么欧洲人眼中的黄金那么重要?”

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西欧商人清点钱币”,开展学生活动“角色畅想”,围绕图片中的三个人物,在聆听钱币叮当作响的时候他们在想些什么,从而引出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和远行的关系。

认识: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人们对金银的渴望日益强烈,所以一定要去东方找黄金;因为需要,所以远行;因为愿望强烈,所以不畏艰难。【设计意图】在这个问题的讲解上,主要通过问答法让学生明白远行的根源,也即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使学生对于远行的动机也有了认识,从而为开辟新航路影响的理解埋下伏笔

3、天主教的召唤

指导学生观察“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插图,图片左方三个水手正在将一个“十字架”矗立在刚刚到达的陆地上,得出远行的精神支撑:天主教。

自主探究:归纳整理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给学生吸收、消化知识的缓冲,并通过自己的小结、用自己的言语描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二、不畏艰难的前行

小组活动:在教具“世界地图”(如图)绘制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时间要求5分钟,并评选效率的小组。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绘制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既要动脑又要动手,还要合作,因为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某一任务,必须要与他人合作,只有合作才有效率,才能共赢。

根据教材“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四个人物,四条航线的绘制没有什么难度,但要着重指导学生对于细节的观察。迪亚士的航线是紧贴着陆地前行的,而哥伦布的航线是横渡大西洋,并且在看不到陆地的茫茫大海中航行了两个多月。再次让学生体味航海家们勇敢、坚持、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

三、改变世界的航行

1、世界的发现

两幅地图的比较:课本22页15世纪的世界地图 带箭头的地图

经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学习,学生手中的地图上绘制了代表航线的各种箭头。

箭头如纽带:代表航线的各种箭头如同纽带般将世界连为一体,从而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状态。

箭头的出发点、归宿点:西欧。学生的地图上,所有的箭头从西欧出发,又回到了西欧,与此同时,指导学生认识这一时期的西欧市场,有亚洲的茶叶、丝绸,有非洲的黄金、象牙,有美洲的玉米、烟草,进而得出结论“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西欧的改变

指导学生认识西欧社会的重大变革——商业革命(商业地位日益重要,贸易中心转移);再进一步指出西欧社会的价格革命(白银贬值,物价上涨)进而得出结论“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3、亚非的生活

通过角色分析:假如你生活在亚洲、美洲,新航路的开辟给你带来了什么?认识新航路开辟给亚非人民的掠夺与灾难。

小组展示:新航路改变了我的生活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激发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出发点,教学实践中,学生会扮演为地理专家、欧洲封建地主、欧洲商人、亚非人民等,并从小人物的生活入手,感知新航路带给整个世界的影响。

课堂小结:

引入哥伦布航行装备与郑和下西洋随行船只、人员装备,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不同梦想的远行》

【设计意图】根据对新航路开辟的认识,使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得到有效的迁移,并在比较的基础上,通过课后查阅相关资料,逐渐提升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到要给学生搭建的是一个快乐的、有效的历史课堂,所以尽可能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知识去引导,注重运用已有知识展开教学。所以在导课环节想到了深受学生欢迎的励志歌曲《水手》。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时,音带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并且从细节中感受当时的情景,从而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设计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绘制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图,这一部分在设计时的顾虑是最多的,因为我把时间完全交给了学生,而又不知道学生能否完成,会在多长的时间内完成,后来,根据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只留了5-8分钟,对于这个时间,直到上课前还是心存忐忑。在分析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影响时,主要是引导学生能够拨开层层现象,自己得出结论,所以就从第二个环节中学生自己绘制的地图入手,并将教材内容整合为世界的发现、西欧的变化、亚非的生活三部分入手,尽可能浅显易懂地将知识呈现给学生。

教学过程中,以让学生动起来为出发点的教学设计也得到了学生的配合,这说明,学生还是任课快乐的课堂,这点,我非常的欣慰,从导课时的歌曲《水手》中,当全班同学齐唱“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至少我们还有梦......”我便感觉到一种青春的激情,也感觉到了学生“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于是,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在课堂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观察图片,分析原因,尤其在绘制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时更是积极合作完成,在合作与交流中,所有的小组都在5分钟之内完成了任务,也为之后的点评留下了时间,而之后对于过程图的点评本身就是从学生自己存在的问题入手,更具有直接性,也更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总之,整节课给了学生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教学的深度上应该再挖掘,在快乐热闹的课堂背后,应该带领学生有内心深处对历史的思考。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中高一下册历史教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文,希望“高中高一下册历史教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一下册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