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学教案范文:折线统计图

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只有充分准备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很好地达成要求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何根据课件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学教案范文:折线统计图”,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2 、123 页的内容及第124 、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 1)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 3)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 1)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fwR816.cOM品读分享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学教案:发豆芽


活动内容

教科书第128~129页。

活动目标

通过发豆芽活动,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运用多种途径查询和收集相关资料,并能运用数学的方法记录和描述豆芽的生长情况,培养同学们动手实践、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并先做一次实验。学生分组准备黄豆、绿豆各50g,以及发豆芽的器皿。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豆芽的生长过程吗?你自己发过豆芽吗?

2.学生根据查询的资料和咨询科学教师得到的知识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我们也来试一试发豆芽。

揭示课题:发豆芽。

二、讨论交流,得出活动步骤

1.提问:发豆芽要做哪些准备?怎样记录发豆芽的过程呢?对最后的记录如何分析呢?

结合学生的交流,得出本次活动的主要步骤:调查与收集;发制与记录;整理与分析;推测与应用。

2.学生结合教材了解4个环节应该做什么,并在全班交流。

教师重点提问:发豆芽的统计图画什么好?为什么?如何计算发豆芽的盈利情况?

三、学生分组活动

1.教师演示发豆芽的过程。

2.教师提出要求:

(1)发豆芽活动要做的事情比较多,我们要分组进行,每组5个人。

(2)为了方便观察与记录,我们都将豆芽统一放在教室里进行观察,每天每个组在固定时间进行浇水。

3.各组学生进行发豆芽实验。

时间大约是6天。教师对各组实验的情况进行适时的指导,对各组的记录进行及时督促与检查。各组在发豆芽完成后,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好相应的统计图表,写好分析总结。

四、小组交流,感受价值

交流发豆芽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

五、观察、记录、分析

1.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大约6天时间)

2.记录豆芽的生长情况。(每天进行记录)

3.把豆芽的生长情况制成统计图表。

4.分析统计图表,写。

六、总结反思

小组结合统计图汇报豆芽生长情况,说说在发豆芽活动中的收获。

注:五、六两个教学过程在课外进行。

[简评:本课设计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发豆芽的相关资料收集,讨论发豆芽的活动步骤,对发豆芽活动进行分析、交流、评价。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统一在教室进行,便于学生观察、比较、交流、互相激励。同时,把发豆芽活动的重点放在依据实验数据制作、分析统计图表上,以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综合应用的数学味。]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同学们对方程和折线统计图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2、通过系统整理,沟通知识的联系,帮助同学们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教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我们在前面复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忆并回答: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加减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教师出示全册知识结构图,问:本学期的内容中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整理和复习?

生:还有方程和折线统计图。

师:今天我们就对这两部分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课题。

二、复习方程的知识

1、回顾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

师:在方程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共分了几个版块?

学生先独立整理,再汇报。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

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

等式

方程

解决问题

师:通过每个版块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独立整理,再在小组内交流。

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学生的整理结果,并让学生汇报。

生1:学习方程时,首先学习的是用字母表示数,知道了字母既能表示一个具体的数,还能表示数量关系,还知道了用字母表示数究竟要注意什么?

生2:在等式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等式,以及等式的基本性质。

生3:通过方程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方程,怎样解方程。

生4:在解决问题中我们知道了怎样用方程去解决问题。

教师补充板书:

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 怎样用字母表示数

等式:什么是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

方程:什么是方程 怎样解方程

解决问题:怎样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师:这些知识点中,你认为自己哪方面掌握得,选择一个点给大家说说你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抽学生分别回答上面提出的5个问题,其中重点关注学生对等式和方程概念的理解以及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与分享,相信大家对有关方程的知识掌握得更好了。现在老师还想知道,这些知识之间有联系吗?有什么样的联系?

学生可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进行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总结:等式与方程是有联系的,用字母表示未知数也与方程有联系,因为方程是等式,而且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在解方程的时候就要用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了前面两个版块的学习基础,才能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师:通过这样的整理,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2、巩固练习

师:教材第132页的第6,7,8题是关于方程这部分知识的练习,你认为自己需要练习哪个题就选择哪个来练习。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复习折线统计图知识

师:我们从一年级就认识了统计图,但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统计图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对比发现:以前我们学习的象形统计图或者条形统计图是直接在统计图中的格子上画图或者涂色,而这学期学习的统计图需要用先描点,再顺次连线的方法才能制作出来。

生:折线统计图画起来要麻烦一些。

师:是有点麻烦,但在生活中人们却经常选择折线统计图,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比较发现: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

师:是这样的吗?下面我们就来看这幅统计图。

出示第133页第9题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解决图后的问题。

(1)仔细观察统计图,它统计的是什么内容?

(2)从统计图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3)这说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势?

(4)独立完成书上的3个问题。

师:看来正如大家所说的,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上有自己的优势。你能在生活中选择一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查统计,并制作出一幅折线统计图吗?

布置给学生作为课外练习。

四、总结提升

师: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生:方程和折线统计图。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15,16题,并集体评议。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解方程》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第四单元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新教材则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 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

在教学前,由于我个人一直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了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我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个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并能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这一角度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此课的情境,通过直观演示,充分给学生提供小组交流的机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从而,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是那么的有滋有味,进而使我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发现学生对这种方法掌握的很好,而且很乐意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但同时让我感到了一些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 56÷7=8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用等式性质来解就比较麻烦。很显然这种方法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但是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就比较简单

2、 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

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教案


教学内容:
《认识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简单条形统计图、用不同方法求平均数的过程。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表示简单数据,能根据数据特点用合适的方法求平均数。
3.感受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直观性,知道可以用不通过的方法求平均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认识条形统计图,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简单数据;
2.借助条形统计图直观表示数的特点,学习用不同方法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
条形统计图表示数的特点以及用不通过方法计算平均数。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展示关于本小组成员身高调查表及计算平均身高的结果)
【设计意图:重点复习学过的计算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计算能力,为这节课学习计算平均数的其他方法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课上)
在一次“保护环境”活动中,三(2)班第四组5名同学收集废旧电池的数量如下
姓名:李强,张红云,马波,王小娟,李云平
数量(枚): 11,19,16,18,16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收集废旧电池的数量还可以用下面的统计图表示(条形统计图课件)
三(2)班第四组5名同学收集废旧电池统计图
2.观察上面的统计图,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至少写出2条。
我得到的数学信息( )( )
3.仔细观察,你发现今天所学统计图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我的发现:( )
温馨提示:注意观察纵坐标上每格所代表的数据。
4.上面这两种表示数据的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5.算一算: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枚废旧电池?还有其他方法吗?
三、小组合作探究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交流建议的给出使小组交流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
四、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小研究问题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和评价。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教师适时点拨引领,重点提示作图的方法步骤。
4.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五、挑战自我
1.完成教材练一练2题。(90页)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是否会独立完成统计图。】
六、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一题:(90页)
2.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的83页——84页内容。
七、反思收获
我的收获
课后反思:
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初步的统计观念。本节课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认识新的条形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初步的收集分析,做出结论。
1.提高生活化的资料,感受数学
“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中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因此教学中,教师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以超市统计的销售矿泉水的数据为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类推,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3.提供施展个性才华的空间,体验成功的数学
通过学习统计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了解整理数据,收集数据,利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处理数据,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知识。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珍珠鸟》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与动物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4、学习想象的读法、运用比喻句的写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信赖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课文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珍珠鸟的挂画和投影。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突出文章主题,对小动物的喜爱;表扬学生,拉近师生距离。)

课前打开完成的预习学案。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珍珠鸟》

二、预习展示

整体感知:通过预习,你觉着作者对珍珠鸟怎么样呢?说完整。(关心、喜爱、爱护)(板书:关爱)珍珠鸟对作者又怎么样?(板书:信赖)作者。“信赖”什么意思?(靠近、信任、依靠)

三、精读感受

(一)生读第一二三自然段。(3分)

1、提出要求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一至三自然段,看从哪些语句看出“我”非常关心、喜爱珍珠鸟,把这些语句画出来,再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生默读标画,然后同桌交流)

2、集体展示

(1)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我”非常关心、喜爱珍珠鸟呢?读一读你标画的语句。学生读句子,你从这里感受到了什么,有的还可以问:你怎么从这里感受到的。重点指导读好“真好!……鸟。”(是啊!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非常喜爱它们,心里特别高兴!所以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谁再来读?)

“瞧……红嘴……球儿。”(出示这句话的课件)(如果学生不说这里,老师让学生读一读,你觉着这个小家伙怎么样?再读出自己的感受。)(是啊!它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它太漂亮、太可爱了、太好玩了!谁再来读?)

其他地方,学生能找出来,读一读就行了。

(2)感悟写法

——让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好处:(我把这句话换换行不行,大家读一读?出示课件:它好肥,整个身子胖乎乎的。引导学生说出突出了它好肥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

——你能用上打比方的句子突出事物的特点吗?小猫的眼睛又圆又亮,好像一对玻璃球。(老师评价:小猫的眼睛真够圆的,也真够亮的。)——你能不能仿照这句话,(课件出示:它好肥……)说一句打比方的句子,突出事物的特点呢?

——用打比方的方法就能突出事物的特点,我们再来读这句话,再来感受一下这只珍珠鸟好肥的特点。“它好肥……”

过渡:下面我们都来默读第四——六自然段,看一看,后来小珍珠鸟是怎样一步一步信赖我的?

(二)生读四——六自然段

1、默读课文,看一看后来,小珍珠鸟是怎样一步一步信赖我的。画出有关的词句。(等学生画的差不多完了后,再安排在小组内交流。交流什么)

2、谁能抓住有关词句,来说一说小珍珠鸟是怎样一步一步信赖我的。

3、再仔细读一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小珍珠鸟为什么会这样一步一步信赖我呢?好好体会一下。

4、学生汇报:是由于作者的关爱。教师点拨,你从哪里看出是由于作者的关爱它才逐步信赖作者的呢?

5、激情总结:尽管珍珠鸟是很怕人的鸟,但是在我无声地关爱、无形地宽容和亲密地爱抚下,它还是变得越来越淘气,越来越可爱,一步一步挨近我,逐步信赖我。

6、谁来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随即指导:我们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象着你就是作者,这小家伙就在你的眼前,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板书想象)并随着范读——原生继续读。

过渡:小家伙完全放心了,它一步一步挨近我,逐步信赖我,甚至与我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引读)白天——傍晚——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谁来读第六自然段?

7、一生读第六自然段。

A、激情配乐范读:现在,小家伙完全信赖我了!点击课件,配乐范读。“有一天……梦呢!”(读出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关爱和小鸟对作者的完全信赖以及由此产生的美好境界。)

B、下面请同学们都来用心的读一下这一段。想象着自己就是作者,此时小家伙就落在你的肩上,读得轻一点,别惊跑了它。

C、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充分读,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D、同学们此时此刻,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你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怎样的呼唤呢?(出示课件)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这种境界真是太美了!小鸟真是太幸福了!我太幸福了!

E、作者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生齐读最后一段。

四、积累运用,升华情感:(想一想,写下来。然后找不同的学生说)

是啊!正是在作者的爱心呵护下,珍珠鸟逐渐信赖作者,他们共同创造出了人和鸟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板书:美好的境界)

信赖,能创造美好的境界,同学们回想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人和动物之间,还是人和人之间,还有什么也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呢?

( 关爱、理解、尊重、交流 ),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想后可交流)

(让学生说充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五、全文总结

信赖,能够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关爱、理解、尊重、交流,都能创造美好的境界。(板书……)无论是人与动物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如果多一些关爱和信赖,多一些理解和尊重,都能够友好相处,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板书设计:

珍珠鸟

关爱→信赖

美好的境界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统计图的选择》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59——60页的内容“统计图的选择“。

教学目标:

1、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重点:

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能针对具体情况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

说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各自特点。

二、看图分析,回答问题

1、电脑课件呈现下面三幅统计图。

获得信息 ,学生回答

条形:表示数量的多少

折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扇形: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学生看书

试说,讨论

汇报:从条形统计图中很直接看出29届获得的奖牌最多;从折线统计图中看出金牌数的变化;扇形统计图能看出29届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学生互相说说特点

第(1)小题,表示各种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应该选择扇形统计图;

第(2)小题,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应该选择条形统计图;

第(3)小题,表示身高的变化情况,应该选择折线统汁图。

奥运会

折线统计图:数量的多少

条形统计图:数量的变化

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第(1)小题,表示各种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应该选择扇形统计图;

第(2)小题,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应该选择条形统计图;

第(3)小题,表示身高的变化情况,应该选择折线统汁图。

三、巩固升华

完成课后的“练一练”。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板书设计:

奥运会

折线统计图:数量的多少

条形统计图:数量的变化

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扇形统计图》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电脑课件呈现下表

种 类 摄入量/克 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油脂类 50

奶类和豆类 450

鱼、禽、肉、蛋等类 600

蔬菜和水果类 900

谷类 1800

2、电脑课件呈现统计图(或以学生的作品亦可)。

3、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什么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呢?

2、了解扇形统计图特点

3、即时练习。

完成课后的“说一说”。

(1)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扇形统计图,读一凑统计图中的各类信息。

(2)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说信息,并计算各种成分的百分比

汇报计算结果,订正

学生发言、交流

学生汇报: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食物的摄入量。

观察,说出获得的信息

根据教师引导说出发现

从扇形统计图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

观察数据,发现,说出不同,说出自己的看法

进行计算,订正

三、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谈话:这张表是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请你运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表中的数据。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提问: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能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人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吗?

揭题,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出示课件一边呈现扇形统计图,一边进行简要讲解,使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是用扇形面积的大小(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来表示各类数量的多少。(占总摄人量的百分之几)

四、巩固升华

完成课后“试一试”。

1、比较各项活动时间,说一说有什么不同。提出数学问题

2、总时间是多少?各项活动时间可以怎么计算?

3、参照题目,画一个扇形统计图表示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五、全课小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能清楚地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学教案范文:折线统计图”一文,希望“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学教案范文:折线统计图”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