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赵州桥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只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不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赵州桥,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状物的记叙文。文章从建筑结构上的创新和建筑工艺的精美两方面具体介绍了在中外桥梁占有突出地位的赵州桥。文章结构严谨,全文围绕“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展开。为了说明桥的坚固,作者先从桥的建筑结构方面写了桥长和桥宽,再具体描写了桥的建筑设计是建桥的一大创举。为了反映桥的建筑工艺水平之高,作者用生动的排比句详细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着的精美图案,栩栩如生的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学情分析: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归纳文章内容的方法。前面的学习有所设计,但不深入,这里需要重点教学。阅读前可抓住“要让别人了解赵州桥,你觉得文中哪些内容必须要介绍的?”这个思考题让学生先来谈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进行梳理并板书。另外让学生学习了本课以后知道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的国家,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发明创造,所以本课也是很好的民族精神教育的课例。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若干个,积累词语“创举、冲毁、节省、坚固、美观、雕刻、缠绕、智慧、遗产”等。

2、能运用关联词“不但……而且……”或“既……又……”写句。

3、继续学习归纳文章内容的方法,感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教学重点:学习归纳文章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领会赵州桥单孔弧形设计的特点,体会文章所含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搜集我国古代的重大建筑。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交流:黄浦江上共横跨几座大桥?各有什么不同之处?

2、理解“石拱桥”的含义。

3、出示课题。

4、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记录自学的生字新词)。

5、说说读了课文后,赵州桥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完成练习:( )的赵州桥。

(设计说明,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初识赵州桥。)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节:

①这节向我们介绍哪些内容?

地理位置、建造年代、设计者、别名、建筑结构、建筑工艺、历史地位等。

②学着第一节简单介绍赵州桥。

2、学习有重点地介绍赵州桥。

①讨论:重点介绍什么内容?(提示:雄伟坚固、美观)

②学习第二节:

a、默读圈划表现赵州雄伟坚固的句子。

b、交流品析句子,朗读感悟其“雄伟”。(完成造句:既……又……)

c、理解“创举”的词义和文中意义。

提示:赵州桥与普通石板桥比较。

③学习第三节

a、默读圈划表现赵州桥美观的句子。

b、交流品析句子,朗读感悟其“美观”。

提示:理解“相互缠绕、互相抵着、回首遥望、双龙戏珠”之意;

造句:不但……而且……

c、背诵第三节

(提示:抓住句式“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练习背诵。)

④设计一段解说词

要求:围绕主题如古老的赵州桥、迷人的赵州桥、雄伟的赵州桥等归纳

fwR816.COm阅读欣赏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赵州桥》教案


《赵州桥》主要讲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是中国建桥的一个创举。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设计上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教学难点:通过想象赵州桥栏板上雕刻的图案,体会赵州桥的美观。这节课我围绕着赵州桥的坚固、美观为主线,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主要做法如下:
投石问路,纵观全篇
赵州桥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你能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它吗?
二、投影演示,体会坚固
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为什么要建造一座石拱桥就和石拱桥的自身特点紧密相关。
出示赵州桥桥长图片的演示,由桥长的相关数字联系材质将学引入到设计的理解。
三、操作实践,体会创举
赵州桥是中国建桥的一个创举,在建筑形式上,赵州桥在石拱桥的基础上,它的两边还各有2个小的桥洞,这样的设计有它的独特之处。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石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为了让学生更易于理解,特别在幻灯片中制作了相关的投影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水流的增大和水流的走向,让学生明白,当水流小时,水流通过大的石洞,当水流大时,水不仅可以从大桥洞通过,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通过,对洪水进行分流。在演示过程中,学生明确了这种设计的独特之处,从而感受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他们用他们的智慧和血汗才建造了这样一座闻名中外的赵州桥。让学生理解“创举”,是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做过的,感受创举,通过教师讲述,让学生懂得课外知识,“这座桥建于隋开皇大业年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历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和8次地震的考验,却仍然安然无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让学生感受赵州桥的坚固,经历8次地震还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可见赵州桥的坚固,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是中国建桥的创举。
四、抓重点词,体会美观
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是一个过渡句,巧妙地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主力美观时。我采用抓住重点词的方法,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1、这个自然段描写了桥的什么?2、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用“——”标出表示样子的词语。通过读书,让学生抓住三种龙的独特之处,“相互缠绕,回首遥望,双龙戏珠”通过重点词语想象他们的样子,从而体会雕刻的图案是那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多姿多彩。从而引出“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再展示赵州桥的图片,让学生去感受真的图案,感受他的栩栩如生。接着,朗读课文,带着想象去体会赵州桥的栏杆上那些精美的图案。期间穿插让学生同桌相互“缠绕”、“回首”、“戏珠”的动作体会,学生参与热情高。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朗读的指导和朗读量还欠缺。阅读是现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主旋律,本课教学中,我也把朗读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从读中感悟”。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和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师在讲台上一句一句的讲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学生理解得彻底,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读。课堂结构还应更加紧凑,教师的个人基本功还要加强。没有收集好关于赵州桥在建造时的一些书面资料。如果课前对相关资料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在引导和诠释时,我就能更好的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了。
以上就是我对《赵州桥》一课的课后反思,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不足,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风筝



这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风筝》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风筝》三年级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亲情的含义。
2、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感受作者与兄弟之间的深情。
【难点】
3、抓住关键词、句,领会作者复杂的心情,学习动作、心理描写的方法。
【课时】两课时
【教具】ppT

第二课时
【导入】回顾上节课
四、精读课文
接上节课内容
(二)齐读课文,重点研读3-4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1、童年事件中,我与弟弟对待风筝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2、当年“我”是个什么样的哥哥?弟弟是个怎样的孩子?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人物?
3、请同学表演“我”发现弟弟做风筝和毁风筝的过程。
明确:1、弟弟最喜欢,“我”嫌恶。
2、弟弟瘦弱、天真、聪敏;哥哥粗暴专横。文中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五、挖掘主题:再读课文,注意课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体味穿插在课文中的情感,回答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要毁坏弟弟的风筝?
明确:是因为“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
2、对待早年的过错, “我”的心情如此沉重,总想补过,你从“我”身上学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勇于自责反省。
3、“我”爱弟弟吗?
手足情深,荡漾在:为了弟弟有出息,我蛮横毁坏风筝的愤怒里;
荡漾在:急于补过,而终于无可补救的悲哀里;
荡漾在: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的心灵里。
4、总结:1.兄弟情深,误会冲突中有亲情。
2.敢于反省、知错必改的精神。
3.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玩耍的自由。……
六、体味真情
(1)说真情:
想一想,生活中你与亲人之间所发生的一些事情,或让你感动,或让你内疚,或让你……让我们倾吐心声,诉说真情。
(2)写真情:
仿写:例句:亲情是和煦的春风;
亲情是血脉相连的思念;
亲情是父母温暖的怀抱。
我来写:亲情是 。
七、质疑问难
八、小结:
同学们,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兄弟之间的手足情深,感悟到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你能体会这种在发生在误解或冲突中的亲情吗?你学习到了鲁迅先生身上的自省精神了吗?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孔子拜师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生字的认读及书写。

教学难点

了解孔子和老子,感知背景。

一、情景导入

1.谈话:

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课题)

(板书:孔子,老子,并正音:子读zǐ)

2.学生展示搜集的孔子和老子的资料,阅读资料袋。(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仲尼”并认记“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找找孔子拜师的原因。

2、认读生字和词语。重点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没有一撇,或一横。

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

境:右边是“竟”。

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正音。

4、同桌读文,相互正音。

三、交流名言。

1、书上的名言。

(1)读一读。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背一背。

2、你还知道那些名言?

四、综合性学习

布置任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一、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谦虚礼貌)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谦虚礼貌)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3)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①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②“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③这些词互换好不好?为什么?

(4)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和感受。(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二、再读全文,再感受。

三、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开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收集。

板书设计:

17 孔子拜师

孔子 老子

学生 拜师

课后反思:

学生能利用书中的资料和文后的资料来了解人物,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然希望能从课外获取更多资料作为补充,这样可以丰富大家的知识。读文谈感受有进步,能找出文中的词句来理解,读懂了课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好汉查理


这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好汉查理》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学习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查理发生的变化,感受善良、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
课前准备
 录音机和本课的朗读磁带、《好汉歌》磁带。

谈话揭题
 ①导语。善良、仁爱的金吉娅同情、体贴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向她献出了爱心。这个只有八岁的小女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个感人的故事。
 ②读题:“好汉查理”。“好汉”你是怎么理解的?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初读感知
 ①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朗读的兴趣。
 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③检查读书情况。
a.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评议。
b.和同桌一道再读一读这个感人的故事。
 ④讨论交流。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再读质疑
 ①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内容。
 ②初步释疑。
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或不大重要的问题,引导学生相机解决。最后提炼出以下两个问题作为重点探讨的问题。
a.查理有哪些变化?
b.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读悟交流,感受查理的变化
 ①查理有哪些变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②教师相机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谈感受:
a.“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b.“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
c.“当然可以。”
d.“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
e.“杰西,我会做个好汉。”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到查理确实变了,变得有礼貌了,变得诚实、实信了,变得有上进心了,自信了。
探究查理变化的原因,评价文中人物
 ①引导谈话: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②你觉得查理的变化和哪些人有关呢?
跟自己、杰西、罗伯特先生以及镇上的人有关。
 ③你对故事中的这些人物有什么看法?
学生自由说说对这些人物的看法,重点谈对小女孩杰西的看法,体会杰西的信任和友谊是查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练习有感情朗读
可以自由组合,分角色感情朗读。
拓展练习
 ①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②镇上的人后来会怎么评价查理呢?请你发挥想象,写出人们对查理的评价。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赵州桥”一文,希望“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赵州桥”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