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看冰灯

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要知道教案课件也是老师上课实施过程程的依据。你是否正在动笔写一篇教案课件吧?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看冰灯,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看冰灯

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能说出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吸引自己的一段话,体会冰灯大美丽和观赏冰雕时欢乐的心情。
 4、能仿照例句用“看望”造句。初步学会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
重点:
默读理解第3自然段的叙述顺序和内容。
难点:
理清全文按方位顺序数的方法。
课时:2课时
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看望”造句。默读课文,按课后第1题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能正确朗读课文。
过程:

一、谈话揭题。
二、听录音,感受冰灯大美。
三、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读通课文。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得词语。
四、检查自学。
五、默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写谁?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看冰灯?
(2)冬冬在哪些地方看冰灯?用“——”划出来。
 2、讨论交流。
 3、引说。
六、朗读课文。
七、完成作业。

第二课时
目标:
 1、默读课文第3段,说出是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2、能有感情的朗读最吸引自己的一段话。体会冰雕美丽。
 3、练习。
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指名读第1、2自然段。
 1、公园门口,冰雕给冬冬的印象是怎样的?
 2、“一座座冰雕”指的是哪些?
三、默读第3段。
 1、冬冬作哪几个地方看冰雕?用“——”划出。
 2、读2、3句。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好?“阿”该怎么读?
 3、读4、5句。哪些词突出冰雕特点?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4、引读第3自然段。
四、默读第4段。
 1、在冰雕动物园,冬冬看到哪些冰雕动物?重点写了什么?
 2、你最喜欢的冰雕动物是什么?
 3、冰雕动物园为什么最吸引冬冬?
五、齐读第5、6自然段。
 1、课文还写了哪些冰雕?为什么这些冰雕要略些?
 2、天寒地冻,冬冬为什么也不觉得冷?
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七、完成作业。

fwR816.CoM阅读延伸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风筝



这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风筝》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风筝》三年级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亲情的含义。
2、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感受作者与兄弟之间的深情。
【难点】
3、抓住关键词、句,领会作者复杂的心情,学习动作、心理描写的方法。
【课时】两课时
【教具】ppT

第二课时
【导入】回顾上节课
四、精读课文
接上节课内容
(二)齐读课文,重点研读3-4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1、童年事件中,我与弟弟对待风筝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2、当年“我”是个什么样的哥哥?弟弟是个怎样的孩子?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人物?
3、请同学表演“我”发现弟弟做风筝和毁风筝的过程。
明确:1、弟弟最喜欢,“我”嫌恶。
2、弟弟瘦弱、天真、聪敏;哥哥粗暴专横。文中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五、挖掘主题:再读课文,注意课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体味穿插在课文中的情感,回答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要毁坏弟弟的风筝?
明确:是因为“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
2、对待早年的过错, “我”的心情如此沉重,总想补过,你从“我”身上学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勇于自责反省。
3、“我”爱弟弟吗?
手足情深,荡漾在:为了弟弟有出息,我蛮横毁坏风筝的愤怒里;
荡漾在:急于补过,而终于无可补救的悲哀里;
荡漾在: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的心灵里。
4、总结:1.兄弟情深,误会冲突中有亲情。
2.敢于反省、知错必改的精神。
3.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玩耍的自由。……
六、体味真情
(1)说真情:
想一想,生活中你与亲人之间所发生的一些事情,或让你感动,或让你内疚,或让你……让我们倾吐心声,诉说真情。
(2)写真情:
仿写:例句:亲情是和煦的春风;
亲情是血脉相连的思念;
亲情是父母温暖的怀抱。
我来写:亲情是 。
七、质疑问难
八、小结:
同学们,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兄弟之间的手足情深,感悟到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你能体会这种在发生在误解或冲突中的亲情吗?你学习到了鲁迅先生身上的自省精神了吗?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火警,119


这篇《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火警,119》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小杰在火灾面前急中生智,及时报警,保住校园的事情经过;感受小杰热爱学校、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知道遇到火灾要及时报警。
 2.学会15个生字,理解“了不起、蔓延、转移”等词语的意思。
 3.能按要求默读课文。
 4.知道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段落的特点,能按这样的顺序说说小杰打电话报警的经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默读课文。
难点:阅读按事情发展顺序介绍小杰打火警电话的经过。
三.课前准备
词语卡片课文录音录象片段课件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学习第1--3自然段及相关字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板书:119 问:同学们,你知道这代表什么?
板书完整课题:火警,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要打119火警电话吗?请认真读课题2遍,注意逗号的停顿。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划出生字,并把生字组成词语。
3.出示词语: 年级一户人家巨响爆炸火势浓烟滚滚蔓延救火立即转移跳入号码电话亭拨通消防队
(1)指名读词语并且领读。
(2)开火车读。
(3)分析部分难写字的字形。
4.学习单元提示,明确默读方法和要求。
(1)学生自学单元提示。然后说说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会什么。
(2)默读有哪些要求?(等学生说后出示小黑板)
a.默读不影响别人,而且速度快。
b.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要用手指着字读。
c.读完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谁?他做了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4)默读效果检查: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板书:小杰了不起
(5)再次默读,想一想哪一段写引起火灾的原因?哪一段写救火的结果?
(6)请学生说说默读的感受。
三.细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发生火灾的原因。
2.默读课文第2段,想想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3.出示句子:大家正在上课,校园里静悄悄的。
读这个句子。为什么读得这么慢,这么轻?
练习:----(什么情况下),校园里静悄悄的。
----(什么情况下),校园里----(怎么样)。
----(什么情况下),----(什么地方)静悄悄的。
4.用“---”划出写发生火灾原因的句子。
(1)怎么读这些句子?
(2)从哪些字词上看出火势很大?请你圈出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3)说话训练: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火灾的原因。
用“...之所以...”句式说说火灾的原因。
(4)自由读第2段。要求:通顺、流利、有感情、不添字漏字。
5.发生了火灾,人们的表现怎么样?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慌张、着急的语气。
6.给“立即”找近义词。“即”读准第2声。
四.课堂练习
1.读熟生字词语。
2.抄写生字,并各组词3个。
3.熟读课文。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小杰在火灾面前急中生智、及时报警、保住学校的故事,学习小杰热爱学校,冷静沉着的品质。
2.学习第4、5自然段,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小杰打火警电话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
2.口头给生字组词。
3.听写词语。
4.说说火灾发生的原因。
二.学习第4、5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小杰是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的?
2.讨论交流:把描写小杰心里想的句子找出来。这两句话该怎么读?(读出担心、着急的心情,读得急切又清楚,感受小杰热爱学校的好思想。)
3.品味句子:突然,几个数字跳入她的脑海:“119!火警!”
(1)读句子。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可以换成“钻入”“进入”“冒出”吗?为什么?
(2)两个感叹号和课题中的“火警,119”比较,能不能互换?为什么?板书:想到119
4.朗读训练第4自然段。
5.指名读第5自然段:请你来试着对消防队叔叔说说。(着急、求救的语气。)
6.自己大胆站起来读。
7.回顾阅读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一段话的步骤(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
8.再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样写打电话的经过的。哪几句话是写同一方面的意思,可以并在一起。
9.四人小组学习,说说大电话的过程。
10.交流说说。
三.总结全文
1.齐读第6自然段.说说为什么说小杰做的事是了不起的。
训练:小杰真了不起,( )!
小杰( ),真了不起!
2.全文感情朗读。
四.课外延伸
1.如果你遇上了这样的事,你该怎么办呢?
2.你知道这是什么电话的号码?
110 120 114 112 119
五.课堂练习
1.用自己的话把小杰打电话的经过说一说。
2.指导作业本第6题.
(1)读懂题目要求。
(2)读题中的句子,想想每句话讲什么。
(3)说说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该怎么排,为什么。
(4)填上序号,连起来按顺序读读句子。

板书设计: 22 火警,119
 发生火灾
 小杰想想到119
了不起
(一年级)做拨打119
 扑灭大火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孔子拜师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生字的认读及书写。

教学难点

了解孔子和老子,感知背景。

一、情景导入

1.谈话:

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课题)

(板书:孔子,老子,并正音:子读zǐ)

2.学生展示搜集的孔子和老子的资料,阅读资料袋。(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仲尼”并认记“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找找孔子拜师的原因。

2、认读生字和词语。重点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没有一撇,或一横。

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

境:右边是“竟”。

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正音。

4、同桌读文,相互正音。

三、交流名言。

1、书上的名言。

(1)读一读。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背一背。

2、你还知道那些名言?

四、综合性学习

布置任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一、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谦虚礼貌)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谦虚礼貌)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3)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①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②“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③这些词互换好不好?为什么?

(4)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和感受。(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二、再读全文,再感受。

三、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开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收集。

板书设计:

17 孔子拜师

孔子 老子

学生 拜师

课后反思:

学生能利用书中的资料和文后的资料来了解人物,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然希望能从课外获取更多资料作为补充,这样可以丰富大家的知识。读文谈感受有进步,能找出文中的词句来理解,读懂了课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好汉查理


这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好汉查理》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学习目标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查理发生的变化,感受善良、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
课前准备
 录音机和本课的朗读磁带、《好汉歌》磁带。

谈话揭题
 ①导语。善良、仁爱的金吉娅同情、体贴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向她献出了爱心。这个只有八岁的小女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个感人的故事。
 ②读题:“好汉查理”。“好汉”你是怎么理解的?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初读感知
 ①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朗读的兴趣。
 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③检查读书情况。
a.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评议。
b.和同桌一道再读一读这个感人的故事。
 ④讨论交流。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再读质疑
 ①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内容。
 ②初步释疑。
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或不大重要的问题,引导学生相机解决。最后提炼出以下两个问题作为重点探讨的问题。
a.查理有哪些变化?
b.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读悟交流,感受查理的变化
 ①查理有哪些变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②教师相机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谈感受:
a.“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b.“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
c.“当然可以。”
d.“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
e.“杰西,我会做个好汉。”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到查理确实变了,变得有礼貌了,变得诚实、实信了,变得有上进心了,自信了。
探究查理变化的原因,评价文中人物
 ①引导谈话: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②你觉得查理的变化和哪些人有关呢?
跟自己、杰西、罗伯特先生以及镇上的人有关。
 ③你对故事中的这些人物有什么看法?
学生自由说说对这些人物的看法,重点谈对小女孩杰西的看法,体会杰西的信任和友谊是查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练习有感情朗读
可以自由组合,分角色感情朗读。
拓展练习
 ①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②镇上的人后来会怎么评价查理呢?请你发挥想象,写出人们对查理的评价。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给予树


这篇《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给予树》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
②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磁带。

第一课时
议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看过或听说过各种树,可是你们见过“给予树”吗?(师板书课题),你能想象出“给予树”是什么样的吗?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给予树”是不是像我们同学讲得这么神奇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找开课本轻声读读吧。
初读课文
①学生听课文的录音,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②自由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b.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③检查读书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巩固)
b.出示词语卡片读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c.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讨论交流并介绍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d.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相机出示有关的句子指导读。
④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个故事(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座合作读),看看哪些地方使你受到感动,做做记号,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词两遍。
②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①读下面的词语:沉默不语 如愿以偿 仁爱 体贴
②说一说上面四个词语的意思。
理解重点词句
①学生默读课文,用“——”画出这四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②指名读出所画的句子并出示:
a.“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b.“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③联系上下文,思考讨论这两句话。
a.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有关的句段。
b.那个陌生女孩有什么愿望?又是怎样如愿以偿的?
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④用“﹏”画出妈妈前后心情变化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学生选择感人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
总结全文
雨果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让我们再一次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永远记住在这个善良、可爱的金吉娅。
布置作业
①抄写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②替那个陌生的小女孩给金吉娅写几句感谢的话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看冰灯”一文,希望“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看冰灯”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三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专题!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