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发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我们不用去强求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一样,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如何写好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对开发区发展的几点建议,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县经济开发区自1990年成立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扎实工作,开拓创新,迅速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助推器和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器。面对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奋斗目标,开发区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全体开发区人共同思考的问题。本人作为开发区一名普通干部,结合工作实际,对此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扩大土地存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开发区除了财政拔款外,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卖地,然而目前我区存量土地很少。要认真做活土地这篇文章,在资金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购买一些政府已进行规划、有开发意向或者具有开发潜力的土地,增加我区土地存量,储备土地资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要想方设法将现有的土地盘活。一是把金银城烂尾楼工程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金银城遗留问题极大影响了我县的招商引资形象,也构成我区的社会稳定隐患。要努力解决遗留问题,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新项目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尽快将这片土地开发出来。二是要通过房地产开发的方式,将家属区空地盘活。

二、转移工作中心,重视工业园区工作。开发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县城老区开发潜力已殆尽,管委党委应将工作重点转移至县工业园区。一方面强化工业园区建设的领导。要增加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园区基本设施建设;要根据工作需要,增派人员到工业园区;要健全工业园区日常管理制度,确保园区工作有序开展。另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真正发挥我区职能,灵活采用多种工作方法,引进一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符合我县产业政策的企业落户园区。同时,要继续妥善处置园区内不良资产,既要为企业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又要充分维护国家利益。

三、发展主导农业,做大做强冰糖橙产业。我区是冰糖橙种植大区,应抓住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冰糖橙产业发展的机遇,做大做强这项产业。一方面要实施惠民政策,扩大种植面积,从产前、产中、产后对果农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全方位的服务。另一方面要在发展产业深加工方面动脑筋。我县现有三家冰糖橙企业,但其经营项目主要是果品销售,在冰糖橙深加工方面仍有很大空白。我区应发挥自身优势,想办法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家上规模的冰糖橙深加工企业,完善冰糖橙产业链条,促进冰糖橙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四、突破薄弱环节,夯实基层组织建设。从开发区的任务来看,本人认为主要有两项:一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二是村级和社区组织建设。由于开发区不同于乡镇的特殊性,历届区管委党委对村级和社区组织建设重视不够,这已成为我区发展的薄弱环节。对基层组织管理的松散,给我区工作带来许多问题,例如村干部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计生工作村为主落实不到位,甚至有个别村干部与区管委党委背道而驰。因此,加强对基层组织管理和建设迫在眉睫。要完善对村级和社区的管理方式,在财务上要实行村财区管村用,在组织建设上要每年进行考核,定时、不定时进行督查,完善工作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个别政治素质低、工作消极、不与区管委党委保持一致的干部要坚决清退出队伍。通过这些措施,健全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村级和社区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五、强化内务管理,抓好干部队伍建设。由于各种原因,开发区的机关管理一直比较松散。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将XX年作为干部作风建设年,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强化机关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我区实情,组织干部职工进行讨论,将上下班签到、用车管理、财务报帐、公务招待等各项制度进行规范,并形成制度汇编。要通过制度来规范日常工作,以制度来管理人、约束人。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尤其要重视对年轻干部的培养与教育,一方面要放手给任务、压担子,增加他们的锻炼机会,使之经受风浪,尽早成熟。要对年轻干部政治上多爱护,工作上多支持,生活上多关心,从培养入党、提拔重用等方面切实为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要建立激励机制,对那些懒懒散散、不求上进的干部要制定相应惩罚措施,切实做到不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让老实人吃亏。要不断增强机关的朝气和活力,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促进我区工作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关于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经济开发区是一个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近些年来,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经济开发区之间的竞争。加快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是各个地区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的首要任务。最近,我与几名同志到安徽省芜湖市、蚌埠市、马鞍山市及南京市江宁区等地就经济开发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有了一些新的收获和启发。
一、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必须坚持科学规划。经济开发区建设,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百年大计。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占地往往要达十几平方公里,甚至几十平方公里。对于如此大的经济发展区域,如何去建设它、发展它,对一个地区来说,可谓举足轻重。而开发区建设“千里之行”的首要一步,莫过于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因为有什么样的规划,就会有什么样的布局和效果。芜湖、蚌埠经济开发区都不惜花费近百万元设计费用,邀请上海同济大学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正是缘于高品位的设计,两个开发区才展现给人们一个现代化开发区的整体形象。在其他一些地区,我们也曾发现,为了节约“设计费用”,在开发区建设上草草上马,随意布局,结果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损失巨大。综合几个开发区的经验,作为一个成功的开发区,在规划上起码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讲究形象,规划好进出口通道,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二是着力营造环境效果。留足充分的绿地和空间,建设花园式、生态型开发区;三是主次干道宽度协调,井然有序;四是项目分布的功能区相当明确,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项目提供相对集中的适宜场所,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五是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相结合,为开发区分步开发和未来的发展提供保证。当然,良好的规划需要严格去执行,开发区尤其要注重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切实防止科学的规划被实践的随意性所破坏。
二、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必须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电力、通讯、给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基本保障。客商总是选择条件成熟,环境优越的开发区进行投资。事实表明,经济开发区的形象首先是具体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经济开发区完善良好的基础设施,反映出一个地方对开发区的重视程度和发展信心,能给投资者以极大的信任感。芜湖市开发区依山傍水,大面积的绿地,宽敞的马路,别致的路灯和雕塑,进入开发区犹如来到一个花园式风景区。奇瑞汽车、美的空调、日立、西门子电器、海螺建材等一批特大型企业落户开发区,与这里一流的基础设施环境是分不开的。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往往是摆在各个地区面前的一大难题。蚌埠开发区大胆借用国债资金,江宁开发区从地方企业中募股,马鞍山开发区拍卖部分商业用地筹集资金,千方百计把基础设施建设到位,从而赢得了发展的先机。相反,有的开发区忽视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临时应付,起点过低,只能坐失良机。在推进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还应从项目投资进度的实际出发,把握基础设施建设之“度”,合理调度资金,分步实施,以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项目投资的承载作用。
三、加快开发区建设,必须理顺体制。从各地经济开发区的管理体制看,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单纯承担经济管理职能的开发区,开发区不带乡镇、村(居委会),如马鞍山市开发区;二是既承担经济管理职能又承担社会管理职能的开发区,开发区带部分乡镇、村(居委会),如蚌埠、江宁开发区。前一种体制的开发区,有利于开发区管委会集中力量抓规划和招商等经济方面的工作,不利的是在土地使用拆迁等问题上与地方难以及时沟通和协调;后一种体制的开发区,有利于统筹土地使用和拆迁工作,但往往容易受社会矛盾和事务的干扰,分散开发区管理层的精力。成功的开发区,必须在已经形成的管理体制下,克服弊端,发挥优势,加快开发区的建设。马鞍山市开发区对地方乡镇、村(居委会)结成互帮互助关系,赢得地方的支持,保证了各种矛盾的及时化解。蚌埠开发区对拆迁户进行统一安置,建设的安置小区设计合理,环境优雅,成为开发区的一道风景;同时,他们还对拆迁户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受到了欢迎,有效地推进了开发区的建设。总之,经济开发区要始终把力量集中到开发区的项目上来,理顺管理体制,防止社会性工作过多牵扯管理层的精力。
四、加快开发区建设,必须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项目是开发区的核心和主体。成功的开发区无不依托一批大项目、知名企业的支撑。蚌埠开发区超亿元投资项目达**个,芜湖开发区目前已有**家世界***强企业、**家国内上市公司以及一批国内外跨国公司投资落户。而这些大项目、知名项目落户开发区,与开发区强有力的招商措施密切相关。芜湖、蚌埠开发区专门设有招商局,排出强有力的队伍负责招商。他们多次在广东、上海、浙江等地召开投资说明会、项目洽谈会,广泛介绍开发区的各种优势和条件,吸引海内外客商的关注,只要有招商方面的信息,就紧紧盯上去,不放过一次成功的机会。马鞍山市邀请中央电视台制作招商引资专题片,配乐和谐,画面精美,内容丰富,语言细腻流畅。芜湖市开发区的《绿色畅想》专题片,由赵忠祥解说,使人在全面了解开发区投资环境的同时得到了一次艺术的享受。江宁开发区为了扩大招商,集中了全区招商方面的优秀人才,形成了招商引资的人才高地,凡是全区对外引进的大项目、重点项目,开发区都是洽谈的主体力量。事实说明,开发区招商具有自身的优势,开发区只有走到招商最前沿,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体现自身的价值。
五、加快开发区建设,必须始终为客商提供高效一流的服务。对于开发区来说,服务是最大的品牌。开发区是“巢”,客商、项目是“鸟”。让开发区成为客商之家、项目之家,才能留得住客商,留得住项目。蚌埠、芜湖、马鞍山、江宁开发区无不是把服务客商,保护客商利益放在首位。蚌埠开发区备有客商档案,客商生日,开发区送去礼品表示祝贺,用真情感化他们。马鞍市每年都要召开多次客商座谈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听取对开发区乃至全市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江宁开发区设有税费征收中心,凡是与客商有关的税费全部由开发区代理,由开发区与客商打交道,其他任何部门不得进入开发区干扰企业。芜湖开发区专门留有一块依山傍水的地块让外商建造别墅,为外商提供最舒心的生活环境。为加强对重点项目的支持保护力度,芜湖市委、市政府领导和企业挂钩结对,市委书记挂钩奇瑞汽车制造公司,一度时间担任“董事长”,使企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成长为全国前五名的汽车制造集团式企业。各个开发区的负责同志相同的体会是,开发区要在客商的心目中树起“诚信”之碑,真正做到一诺千金,细致入微,服务始终,才能走向成功;切忌先热后冷,违诺失信,自毁前程。

建设绿色开发区的思考


 建设绿色开发区的思考2003年3月28日,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把**开放开发区的规划面积由原来的38平方公里扩展到126平方公里,并更名为“**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6月3日,国务院同意在**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国家级的出口加工区,这两大事件标志着我区将迎来新一轮的开发建设高潮。在这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必须努力践行,创新发展思路,探索绿色开发之路。建设绿色开发区就是要以最少的土地消耗、能源消耗、环境损害,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建设绿色开发区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开发区建设发展理念的一种创新,它是绿色GDp核算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延伸。所谓“绿色GDp”,是指绿色核算体系,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绿色GDp的核心理念在于,单纯从绝对数看GDp总量难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生产部门产生的价值总量,而必须考虑这种产出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损害成本,只有扣除后者,从相对的角度才能正确核算社会生产的“有效”价值总量。把绿色GDp理论运用到开发区这类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建设,就是要建设绿色开发区。这里的“绿色”,不仅是指生态意义上的“绿色”,而是泛指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消耗的节约,以及对经济增长质量的要求。具体来讲,绿色开发区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好。表现为生态环境良好,绿地率和绿色率适度。空气、污水、噪音、废弃物等环境指标控制在国家一、二类标准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土地、能源等重要资源利用集约度高。在土地利用上,表现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项目建设用地的容积率、建筑密度设置合理,土地使用率高,单位土地产出的GDp、税收等经济效益指标高。在能源利用上,表现为单位GDp、工业总产值耗电能、煤、水量低、节能技术广泛运用,人们的节约意识强。经济运行质量高。经济运行质量不仅仅是看工业总产值、GDp、利用外资、出口等总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要看各产业的净产值率、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及财税收入占GDp比率等效益指标,看地区产业的集聚度及产业竞争力,以及当地技术、知识产权、品牌等内生性经济成长因素的发育程度。总之,建设绿色开发区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它既是开发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实现第二次创业,谋求更长远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在探索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加强开发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生态型经济园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开发区发展的根本依托。随着开发区优惠政策逐渐淡化,开发区对者的吸引力从原来主要依靠优惠政策转向依靠综合投资环境质量,而其中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所占权数越来越高。硅谷、新加坡裕廊工业区等世界成功经济功能区的实践表明,开发区要聚集“财气”(创业)和“人气”(居住),必须实现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成为开发区的区域品牌和招商引资的“名片”。“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在国内外一些城市工业化进程中已经有过非常深刻的教训,开发区决不能再走这条老路。因此,要建设绿色开发区,首先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构建“林带 林区 园林”多层次的园区绿化体系。林带建设主要包括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两边的人工林带和河流沿岸水陆交接地林带的建设,要根据不同道路的位置、性质和功能特点,以及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特征、创建独具特色的景观林带,而沿岸林带建设要兼顾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林区建设包括生态景观林区和专用林区建设,要充分保护区内既有林区,并因地制宜加以改造和建设;园林建设包括街旁绿地、公园、道路绿地以及厂区内绿地的建设,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系的绿化体系,园林的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宗旨,按景观化、生态化的要求建设,通过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绿化体系,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绿色园区格局。严格控制项目环保审批。开发区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环保产业政策,严格控制项目环保审批,对于引进项目可能对环境的影响作全面的评价,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编制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出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分析和建设。要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对于不符合环保规定的项目,坚决禁止入区入园投资,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加强区域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坚持环保基础设施的规划先行,环保设施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布局、确保生态保护和环保工作与区域建设同步进行。要增加对环保设施建设投入,建设的重点是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和垃圾集中处理系统等对区域环境改善具有重要作用的设施。要确保环保基础设施运行处于良好状态,提高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构建完善的区域环境监测和检测体系。工业企业生产过程难以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消极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是废水、废气、固体污染物以及噪声污染、光污染等方面。因此,需要构建完善的区域环境监测和检测体系,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当中环保措施执行情况的检查,确保区域内工业企业实现持续稳定的达标排放,使区域水质、空气、噪声等达到国家规定的水平,为应对预防和应急相对突发的环境事故,要建设预防和应急相应程序的措施,对潜在的环境事故或者紧急情况要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和应急措施。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开发区要注重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要在区域企业和民众当中树立环境忧患意识,让民众认识到生态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人们认识到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个人及社会发展的基础。要在企业当中倡导环保生产,在居民当中倡导环保生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人民的共识并形成具体行动。集约利用资源,为创立中国特色的节约型社会做出表率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资源环境面临着巨大压力,这要求我们必须注重资源的集约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开发区作为相对超前发展的经济功能区,必须更加注重资源的有效、高效利用,避免走以资源的高消耗换取经济的高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探索经验。惜土如金,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率。土地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是开发区发展的基本载体。开发区必须全面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和产出率,实现土地开发利用由粗放向集约转变,让每一寸土地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一是要提高项目的准入“门槛”,保证引进项目的质量,要求进区项目必须是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污染程度低的项目;二是要实行供地量与投资额、产生效益等指标挂钩,规定项目投资总额和密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供应土地;三是要实行供地量与建筑密度、容积率挂钩,在规划设计上,明确项目用地的建筑密度及容积率的下限,防止多占少用,浪费土地资源;四是要严格管制土地用途和动工、竣工期限,在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明确规定土地用途和动工、竣工时间,杜绝擅自改变土地使用性质或者闲置土地的现象,并依法处理和收回闲置用地;五是要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使用调整的结合,逐步淘汰占地多,用地少,效益差的项目,把土地调整供应给用地省、效益好的项目,充分挖掘土地潜力,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促进开发区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节约能源,提高单位能源消耗的产出效益。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节约能源的宣传和教育,并制定相关的节能鼓励政策,引导企业建立节约能源的生产模式,实现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能源、引导居民形成节约能源的生活、消费方式;另一方面要注重依造科技进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积极鼓励节能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并大力推进应用节能技术,挖掘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能源利用潜力。从做大转向做强,提高开发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建设绿色开发区,必然要求开发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一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二是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三是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四是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五是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的增长方式转变。提高项目引进的质量。要根据开发区自身的资源条件,有选择地引进项目,要坚持把效益好、低污染、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作为引进的重点,避免急功近利,“捡到篮子都是菜”,来者不拒。要把引进外资与引进内资结合起来,在开发区营造内外资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外源型与内源型经济相融合,增强开发区经济的内生性和可持续性。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经济实践表明:某一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有助于该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一个地区的特殊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助于该地区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开发区要以昌河汽车等项目为基础,深入研究其产业链的特点,及其在全球的投资分布和转移的规律,分门别类地制定鼓励发展政策,积极实施集群化招商策略,围绕昌河等龙头企业,高关系度的项目重点攻关,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延伸产业链,引进产业向开发区聚集,形成若干特色产业群,进而提高开发区的产业竞争力。与建设绿色开发区的上述要求相适应,有必要对开发区现有的考核评价体系作出调整,从注重考核速度,规划指标向注重考核效益,质量指标转变,从注重考核经济增长指标向注重考核环境,资源利用指标转变,从注重考核吸引外资、等外向型经济指标向注重考核自有知识产权,对国外技术的吸收消化能力,自有品牌等人源性经济因素转变,要建立涵盖经济效益、资源、环境、投资、成本消耗等指标的绿色开发区综合性评价体系,并与国家将要试行的绿色GDp核算体系进行衔接,构建开发区新的业绩评价标准,以此为导向,使绿色开发区的建设理念得以制度化。开发区、新城区,特别是市委提出的“围绕八里湖,建设新**”的战略构想后,我们一定要用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手笔”,探索一条新的开发建设之路,让我们的作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后人的评说。

开发区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开发区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最全面、最深刻、最鲜明的阐述,对鸠江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局的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规划建设局是鸠江经济开发区基础实施建设和管理单位。所有工作人员要紧密围绕建设、规划、服务管理及参谋助手、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等职能,将科学发展观贯穿落实到日常工作的全过程,增强政治、学习、效率、责任、服务五种意识,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管理工作。
一、充分认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说,政治素质的高低是鉴定每位管理人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要发挥好管理、监督作用,工作人员就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从政治上把握方向,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统揽各项工作。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要和党始终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提高政治觉悟,熟悉党的方针,通晓单位的工作目标,掌握领导与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做到献策不决策、服从不盲从、用权不越权。
二、认真学习,端正学习意识。处处留心皆学问。规划建设局全体工作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学习意识。处处留心,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做个有心人。平时工作中要向同事学习,在单位要学习技术规范及规章制度,学习哪些细节方面做得好,哪些细节做到还不够,下次要得到改进等等。要经常地站在领导的角度和层面上,多思考、多学习,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格局。
三、积极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当前,新思想、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规划建设局全体人员只有牢固树立效率意识,才能够适应工作节奏,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效率意识,一方面要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善于在工作中发现苗头性、倾向性、规律性的问题,善于把表面现象上升为本质规律进行把握,善于在复杂情况下挖掘问题的本质,做到见事早,主动出击,抢占先机。在具体工作中,要把好发文关;办会要注意精简合并;用车要做到效率最大化,在职责范围内,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要讲明给予答复的时间,做事不拖泥带水,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超前意识,尽可能地比领导考虑在前,谋事在前。
四、严格要求,加强责任意识。规划建设局全体人员应当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严谨慎微,从而出色完成各自负责建设项目。具体在做一件事情时,从工程开工到施工结束要有头有尾。规划建设局工作事无小事。虽然大量工作是施工现场管理,但为企业开工提供服务性,督促企业建设进度、执行规划方面政策性都很强,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失误。因此规划建设局全体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高度的责任性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出现草率办事、马虎和大意。
五、加大管理力度,提高服务意识。按照管委会制定的入区企业服务流程,对新入区企业开好项目对接会,做好规划方案审批工作,为入区企业快捷便利发展做好规划工作;对在建企业做好规划管理工作,深入企业做好开工验线、验收工作,了解在建企业第一手资料,并积极按实际需要做好规划方案调整审批工作。近期由于规划权限下放,我局按照市规划局要求严格把关,已开始为多家入区企业办理《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证》等相关手续(具体办理情况见附表)。服务也是规划建设局的天职。规划建设局人员要树立工作一流、服务一流的意识,自我加压,开拓进取,在心中要树立“今天的工作比昨天做得更好”的服务意识,自觉地把具体工作、日常小事溶于大局之中,真正做到有心干事、热心干事、用心干事,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开发区主任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


开发区主任科学发展观学习体会

践行科学发展观 建设发展先行区
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一目标,党工委确定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主题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打造发展先行区”,实践载体是“招大引强、园区建设、社会发展、改革创新”。这一活动主题和实践载体的确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开发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利于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凝聚力、针对性、实效性。各单位、各部门要紧扣活动主题和实践载体,结合自身实际,精心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做到“五个新”。
第一,要在解放思想、转变作风上有新提高。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解放思想、转变作风的重要契机,进一步找准科学发展观与开发区工作实际的切入点,牢固树立“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强势心态,更加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从不符合时代特征、不符合发展要求、不符合人民期盼的传统观念、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中解放出来,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发展大跨越,努力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开展效能建设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突出问题,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各级干部的进取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廉政意识,锻造开发区党员干部“服务、创业、务实、高效、廉洁”的鲜明特质,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第二,要在招大引强、项目推进上有新突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开发区发展的第一载体是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要牢固树立“项目建设是生命线”的理念,认真研究当前宏观形势下招商引资、项目推进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化危为机,抓住关键,务求实效。要继续按照“抓大、抓早、抓狠、抓实”的要求,全员出动、全面覆盖,以商引商,以会招商,驻点招商,协作招商,每周都以招商计划公示外出情况,每月汇报跟踪招商过程,每季都以集中开工检验招商成效。要按照“开工准备周期不超过1个月,开工建设周期不超过6个月,上半年签约项目投产周期不超过当年”的要求,贴进服务,排除阻力,强力推进。
第三,要在园区建设、内涵提升上有新进展。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园区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就是要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分区、基础配套、内涵提升”的要求,实现由“拉框架、铺摊子”向“提功能、做形象”的全面转型,为开发区科学发展提供空间和载体,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服务和配套。要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化规划刚性管理,扩大规划覆盖面,不断提高园区规划的设计和执行水平。继续推进“道路通达、管网配套、供气供热、亮化净化、绿量扩容、水系沟通、服务配套 ”七大提升工程,真正打造**城市副中心。
第四,要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上有新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切实把解决发展问题与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开发区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是认真搜集民生诉求,采取公示、宣传等方式向群众、向社会公开,多途径、多形式广泛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支持鼓励群众建言献策,掌握群众所思所盼,真正找准具体问题、出台具体举措、解决具体困难。二是及时解决民生问题。要切实提升乡、社区集体经济水平,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以为民办实事项目为抓手,重点加快学校、医院、养老院、邻里中心等各类民生工程建设;要在更大范围内试点推广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升社会福利工作水平,构建“优于周边、接轨城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为人民群众办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三是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要切实组织好群众满意度测评,看群众对突出问题的解决是否满意,对反映意见的整改是否满意,对学习实践的成效是否满意,真正把学习实践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
第五,要在改革创新、破解难题上有新成效。改革创新管长远、管根本。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深化改革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围绕破解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和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一是破解资金瓶颈。要抢抓当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机遇,深入推进银企合作,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继续探索和利用bt、bot等市场化、社会化融资手段,破解建设资金的瓶颈制约。二是解决用地难题。要按照“用好已批地,清理未用地,盘活闲置地”思路,认真研究和解决项目用地。积极包装项目,抓紧做好大项目、好项目的申报工作,加大跑部跑省力度,争取更多的点供土地指标;进一步加强土地治理,充分利用区内的闲置土地,通过项目置换、增资扩股、“腾笼换鸟”等方式,努力盘活现有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引导企业集约使用土地,建设多层厂房,提高集约用地水平;积极向上争取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缓解用地计划紧缺矛盾。三是突破人才制约。要充分利用当前返乡民工资源,深化用工服务,真正满足企业的高层次用工需求。进一步深化开发区人事制度改革,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用起来,以鲜明的用人导向进一步激发干部员工的干事激情,提升机关的服务效能。

开发区工作心得体会


时间过得好快,不知不觉这一周的工作就这样结束了,每天和同事工作在一起吃饭在一起真的很开心。

为了提高开发区分点的知名度,增加效益,在这一个星期的时间内我们对分点周围的沿街商铺、写字楼、工厂进行了走访和宣传,同时还有老客户的回访。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遭人白眼,被人漠视甚至拒之门外,记得某人曾说过做业务就是不要脸。所以我们要迎难而上对那些打击说无所谓。星期五上午和孙姐一起回访了幸运风的杨师傅,提及蓝狐他说了两点,价格贵、不可以到付,这也是大部分客户的意见。价格虽然贵但是我们物有所值。因为运输工具不同,与物流相比我们效率高,安全系数高,承担的风险相对于物流也要大。对于不可以到付这一点,我们可以根据货物的种类适当放宽采取先支付后代收的方法,再就是与车老板商量一些折中的办法尽量满足客户的要求。在开发区我们的地理位置很有优势,但是不够显眼,有一个女客户开车在泰美路转了两圈才找到。再就是速度,分点距离车站有一定的距离,从我们这发货的客户一般都比较急,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货发走。

在工作中对于自身我还存在着以下的不足,能够按领导要求完成工作,但是质量不高;对领导交办的事不够敏感工作没有提前量;不够主动,不会提前谋思路想办法,许多工作还只是充当“算盘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改正自己的不足,做好本职工作。趁现在年轻,多经历些,经历多了懂得也就多了,要学会慢慢成长,相信自己,我可以的,虽然以后的路还很漫长但是我会勇敢的面对做到最好。

对渔检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渔检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渔检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要用新思路、新做法来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局面。如何进一步加强渔业船舶的检验工作,如何提高检验能力、检验水平,更好地为广大渔民服务,我们认为这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提高验船师的检验能力与水平,更好地为渔业船舶保驾护航。

渔业船舶检验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政策性和国际性,集技术监督和渔业行政执法于一体。从业人员要计算吨位和稳性,判断渔业船舶的适航性,要评判渔业船舶的船体结构、机电设备、航行、信号、救生、消防、无线电以及防污染设备是否符合国家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的要求;要熟悉国家渔业和船舶产业政策;要掌握有关的国际公约。这就决定了从事渔业船舶检验工作的必须具有特定的专业背景,受过专门的技能训练。验船师的能力水平和责任直接关系到船舶的检验质量。过去检验人员考核审批的门槛较低,自使一些地区检验人员水平素质不高,有些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地发现,造成安全事故。个别检验人员只有初中文化,有的处、站没有一个和船舶有关的专业人员。我们认为把好检验机构和验船师的审批关,是提高检验质量的最好办法。在检验机构审核和审批的过程中,把握好注册验船师和专业技术员的比例,以防止地方政府随意安排人员到检验机构,影响该地区的检验质量。对于已取得验船师证书的人员,国家和省级检验部门应加强培训和考核,可在全国设立几个验船师培训基地,定期地组织验船人员学习和交流。学习应多采用实践性的教学和考核,如在一条船上人为地设置几个缺陷,考核验船师的实际检验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执法手段,争取海上执法权,提高渔船检验率。

尽管20xx年国家出台了《渔业船舶检验条例》,明确规定了渔业船舶的检验为强制检验。但是,渔业船舶的违法事实是在海上发生的,渔业船舶检验机构没有海上执法权,也不具备海上执法的条件。此外,渔政、渔监由于体制的原因,也都是自己强维持生存,没办法顾及检验部门,所以造成检验率长期偏低,船舶安全事故频发。以我们**为例,20xx年“四家合并”以前我们检验处每年只能检验船舶1500多条,检验率只有50%,逃避检验的现象严重,“沙滩造船”现象也是屡禁不止。合并后,三家渔业执法部门形成合力,海上加大了检查漏检现象,20xx年当年我们处就检验船舶2600多条。“沙滩造船”现象也得到了彻底取缔和禁止。当前,广大渔民还不具有自觉检船的意识,所以只有加强海上执法,才能提高船舶检验率。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一是三家渔业执法部门合并;二是检验机构配备执法船,培训海上执法人员,提高海上的执法力度。

三.国家应加大对木质渔业船舶检验的投入。

木质渔业船舶的数量占我国渔业船舶总数的决大多数,也是海上安全事故多发的船舶种类。近年来,近海资源枯竭,多数木质渔船从事远海作业,航区逐渐扩大,木船也越建越大,由原来的80-120马力发展到200-240马力,有个别木质渔船主机功率达到380马力。正因为木质渔船在结构、水密、防蛆、防腐等方面有其独特性,因此其检验难度不小于钢质渔船。可在检验规则、检验规程等技术规定方面,关于木质渔业船舶的只有星星点点几篇且一代而过,《20xx木规》中也有部分内容对现在的木质渔船不适用了。关于木质渔船建造和捻缝等方面的工艺性规范至今还没有,至于关于木质渔船方面的检测机构就更少了。钢质船舶有焊缝的检测机构,木质渔船完全可以认可几个捻缝和蛆蚀的检测机构。

四.应尽快解决体制问题,将检验部门纳入公务员管理。

渔船检验机构做为一个法定检验部门和执法部门,既要检验又要收费,而且要靠检验费来维持正常的工作开支,是必对检验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将检验部门纳入公务员管理,解决其后顾之忧,将对检验质量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加强检验装备的投入。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渔业船舶的发展也是如此,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都应用到现在的渔船上了。可检验装备50年不变,不少检验机构就是几把尺子,几把小锤这样的检验装备怎么能完成现代化渔船的检验。所以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对各检验机构的检验装备加大投入,使其与现代化的渔船相适应。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