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问天观后感:中国人向太空进发

对你来说,别人的想法你也不一定会接受。基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我们一般通过心得体会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里,要用到心得体会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想要写心得体会需要从哪方面入手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神七问天观后感:中国人向太空进发,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当“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划出一道向上攀升的银线、刺穿云层直冲无尽的墨色苍穹时,中国的太空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中国宇航员将展开首次系留式出舱行走活动,为中国航天史写下重要一页,并为实现建立太空空间站乃至将宇航员送上月球的宏伟计划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当视线就此移向纯净星空,我们总会不由得想起在浩渺宇宙里、似尘繁星中作为家园的这个蓝色星球,想到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便与“天”所结下的不解之缘: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国际博物馆里挂着的一块牌子提醒着我们,中国人对飞天的向往绝不仅仅止于神话与想象:“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月球背面东方海附近的一座名为“万户”的环形山,更可以说是为这位古代的中国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推力升空飞行的先驱者树起的纪念碑。

这一次,我们是在用自己的力量迈开脚步走向太空。从飞船的船舱中走出来,在万籁俱寂的太空中感受神秘与奇妙、勇气与未知,用那短短的时间与距离丈量科学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作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宇宙飞行技术的国家,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无疑既考验着中国的宇宙空间技术、生物技术、通讯技术、国防科技、电子与信息科技、原材料技术与制造工艺等领域的总体水平,又能大大推动上述领域的发展。而它在振奋民族精神和宣示国家综合科技能力等方面的价值,更是无可估量。

这一次,我们又是站在全人类空间技术的高度上漫步九天。1965年,苏联航天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已经独自完成了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1969年,美国航天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更是在月球上说出了那句名言:“这只是一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正如航天英雄杨利伟在接受采访中所说:“这凝聚了人类的共同智慧,我的背后是整个人类社会、整个地球为我作支撑。”当我们为中国人能翱翔天际、凌空漫步而欢欣鼓舞时,也理应对这些航天先驱们给予同样的致敬与尊崇,更理应对发达国家的领先太空技术抱持着谦虚与开放的心态。在这一刻,太空是属于我们全人类的。

这一次,我们在人类探索太空的足迹中增添了中国人一串新的坚实脚印,更希望能有更多的同路人与我们同行。当太空的探索已成为全人类的愿望时,我们清醒地看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太空竞赛不应再次发生。冷战已经结束,全球化、开放性的时代已经拉开帷幕。正如有关官员所一再强调的那样,自从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取得成功以来,中国在航天和空间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国际航天领域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航天的发展必然始终坚持独立自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和平利用太空的原则,不搞太空竞赛。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努力坚持与践行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里的庄严承诺,“从本国国情出发,继续推进航天事业的发展,为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并在平等互利、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增进和加强空间领域的国际合作。我们欣喜地看到,就在不久以前,中美两国恢复了太空合作谈判,目标是“创建一个长期、稳定的太空合作机制”,中国国家航天局与美国宇航局还同意组建空间和地球科技工作组,为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

这一次,当我们在无垠太空中俯瞰尘世、睥睨众生时,也要关注脚下这片古老而全新的土地。除了载人航天事业外,我国航天还要开展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四大航天科技工程。这需要的是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是一代有理想、有文化的中国人,是一个奉公廉洁、勤政高效、目光远大、敢于担当的政府。这些任务和使命,任重而道远。

1961年4月12日,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完成了人类首次围绕地球飞行的壮举。当加加林说出“让我们出发!”这几个简单却激动人心的字时,载人航天时代开始了。今天,属于我们的全新征途也将开始。

中国人向太空进发!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神七问天感想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神七问天感想》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小编。


心比天高,这是比喻人志向高远的意思。但是,天到底有多高?这是谁也无法回答的问题。天有多高,这是一个宇宙学问题,宇宙无边无际,这天也是高不可测。

自古以来,从的远祖就开始探索天的问题,一直就梦想能飞到天上去,去看看月亮什么样子,去看看星星是怎么回事儿。但是,这始终是个梦想,飞到天上去,只能在神话传说中看到。

然而,只要有梦想,终究会有实现的那一天。

大约五十多年前,人类终于开始向天空飞去。虽然飞机诞生了百年,但飞机始终无法摆脱地球引力,无法让我们探索其它星体。而火箭的诞生,终于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随着前苏联加加林第一个飞出大气层,人类开始了星际探索。美国宇航员已经登陆月球,火星上也着陆了人类制造的探测器,宇宙空间虽然深邃,但已经阻挡不住我们人类向深邃宇宙的挺进步伐。

从神五杨利伟冲出大气层,到这次神七的太空行走,我们,已经在航天技术上有了突飞猛进的突破。相信这两天大家都会端坐在电视机前,热切关注着我们中国的太空人,为我们中国的太空人祈祷祝福。

神七的上天,就是想问问苍天,你到底还想封锁我们多久,就是想探明这天到底能有多高。不管天有多高,宇宙多么深邃,人类早晚有一天会把天搞得明明白白。不管这天有没有边际,人类都要向深邃的宇宙飞去,一定要把天戳出一个大窟窿,让天不再神秘。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观看了《24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每个人都让人为之感动。他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他让我们热泪盈眶,让我们为之折服,让我们钦佩不已,他们就是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在这十位感动中国人物中,最让我感动的有两位。他们是为了能让失聪儿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儿子同桌16年的爱心妈妈陶艳波和十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晖。

陶艳波的颁奖词是这样说的:“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xx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

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她的儿子,她甘愿在儿子身边作了十六年同桌。陶艳波,用她真实的行动诠释了母爱的真谛。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母亲,用她对儿子的爱,感动了所有人,我为这样的母亲感到骄傲,她的儿子肯定也因为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到自豪。

有一个人的颁奖词是这样的:“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命运百般挤兑,她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他那病重的父亲,是幸福的王。她是朱晓晖,为给父亲治病,她辞掉报社的工作,欠下一身债务,周末还给“债主”的孩子补习。

这样一个女儿,用她纤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家。她用瘦小的身体和一双柔弱的手给了他父亲一个温暖的家。朱晓晖,用她最真实的行动诠释了爱的伟大。那个的故事发生在黑龙江这片黑土地上,与陶艳波的舐犊之情不同的是,女诗人朱晓晖为我们讲述的是反哺之恩。

刚过40岁就满头白发,十几年没买过新衣服,整日洗洗涮涮.....这样的朱晓晖很难和诗人联系在一起。但她就是诗人,16岁起发表诗歌,大学毕业后在报社工作。xx年,父亲突患脑梗瘫痪在床,从此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为了悉心照料父亲,朱晓晖卖房卖车,辞职,借债。不堪重负的丈夫离开了这个家,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了朱晓晖的肩上。有这样的女儿无疑是幸福的,朱晓晖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中国。

感动中国人物中无论是谁,都让我们钦佩。无论是科学家于敏,义务支教的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基层干部赵久富,普通市民张纪清,新疆民警木拉提,医生肖卿褔,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还是居民大院陇海大院,都感动了无数人,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尤其是我们大学生,更应该视他们为榜样!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心得体会


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已于2017年2月8日中央电视台播出,《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已经连续举办多年,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主持人自开播以来由白岩松敬一丹担任。下面小编整理了2017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

中央电视台2017年2月8日晚播出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获得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荣誉的分别是: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孙家栋、三进火海舍己救人的王锋、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36年的支月英、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扎根农村的秦玥飞、训练中壮烈牺牲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电焊工李万军、让众多患者挺直脊梁的好医生梁益建、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小平、量子通讯的领跑者潘建伟、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此外,还向中国女排表达了特别致敬。

篇一:2017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

连日来,英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烈士的先进事迹经本报和其他媒体报道后,在海军部队引起强烈反响。官兵通过学习讨论、座谈交流、撰写体会等多种方式,学习张超烈士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

在张超生前所在的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外场机务楼、机关办公楼等醒目位置悬挂着向英雄学习横幅,电子屏滚动播放张超先进事迹和视频录像。向英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学习誓师动员大会上,张超的战友艾群说:我们一定会继承张超遗志,勤奋工作,刻苦训练,为航母舰载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感受烈士品质,激发奋进力量。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结合核潜艇精神大讨论活动,组织官兵收听收看张超先进事迹。南海舰队某基地利用网络、报纸、微信平台等媒体资源,开展学英雄事迹、当精武标兵体会交流。东海舰队某水警区开展和张超比一比、自身差距在哪里英雄事迹怎么看、建功岗位怎么干等群众性讨论,激发官兵岗位建功的强大动力。

学习烈士精神,练就过硬本领。在张超曾经工作过的南海舰队航空兵某团,多架战机连续进行长途奔袭对海实弹射击演练。曾与张超并肩执行战备巡逻任务的飞行员李光耀说:向张超学习,必须把每次起飞当成战斗,绝不让祖国海空受到任何威胁。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72艇发出倡议,号召官兵像张超那样练兵备战,在强军兴军道路上奋勇前行。

英雄牺牲,精神永存。从白山黑水到南海岛礁,从万里海疆到远海大洋,从海军机关到基层舰连,海军广大官兵决心像张超烈士那样,牢记强军目标,强化使命担当,奋力开拓进取,为建设强大海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二:2017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昨晚落下了帷幕。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

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甘心做沉默的砥柱;高龄孤寡五保老人刘盛兰,残年风烛,拖着病弱的身躯,拾荒助学子,高贵的心灵在人间写下大爱;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守住誓言的陈俊贵;带领村民致富,甘做老百姓贴心人的段爱平;35年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的沈昌健;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的格桑德吉;20年来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胡佩兰;为孩子留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的绝症母亲姚厚芝;在轮椅上度过青春,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的方俊明;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的龚全珍

获得殊荣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可以说,没有人是为了今天的奖台而选择自己独特的生活。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只是因为忠于自己的内心,缘于爱。

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疲于张开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眼前,就在处理中心,处处都有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有默默奉献、踏实严谨的老前辈,也有积极进取、钻研努力的年轻人,有关怀体恤员工的领导、也有相互关爱的同事,无论是精诚合作,永不言败的团队精神,还是拔得头筹,闪耀着独特的个人魅力,在一点一滴中都流淌着感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张开眼睛,去发现身边小细节中隐藏的,被忽略的感动吧!

爱需要传承。感动不只是一场晚会的激情,一次刹那间心灵的温暖,它需要落实到具体行动。诗人曾经说过:看一眼鸟儿的飞翔,就可以减轻心灵的重压,能激活潜藏在内心的某种渴望。感动,是我们内心被打开时的那一道优美的弧线。

看到那些人面对信仰和追求的义无反顾和淳朴,我们几度眼泪汪汪。或许对今天习惯于功利也擅长于钻营的我们大多数来说,他们很傻。的确,他们傻的让我们为他们价值观的单一感到不可思议(尤其文化多元的当下),因为我们习惯于对社会发牢骚、对他人无尽抱怨、也常常在对国家的指手画脚中和面对社会事件时那犀利的言辞中寻找存在感。

其实,你有没有想过(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就在你唾沫横飞地做个愤青的时候,就在你以为世界都欠你的而你将所有的怨愤化为对社会的抱怨的时候,而有些人却在为改善这个世界而努力,不单为了自己,更多的是为了将来的那些熟悉的和陌生的你我他,哪怕力量微小,但仍在坚守所以,请不要抱怨了,美好的社会不会因为袖手旁观而变好,它需要我们指出不满的同时还更需要我们行动,请相信好的建议和有声的监督迟早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请不要将一味犀利的批判当成自己获得存在感的工具,真的,那只能获得一时的口舌之快,我相信,在被吹捧和被转发的虚荣心得到满足之后,你也只能徒留一地无聊和满心的空虚。而真正的高兴,唯有发自内心的喜悦才给得起,接受和付出都是喜悦的来源,但付出后的喜悦更持久(想想自己献过爱心和做志愿者的经历吧)。请相信,文明和道德也是可以装出来的,装得久了就是你的习惯,也会内化为你的气质和品行,如果整个社会也跟着我们一起装的话,那它们最终会成为一个民族的品质和精神!所以,请相信那些美好吧,相信它们,你和我也会变得更加美好!还有,请在可能的时候,做个理想主义者吧,既为我们自己也为了身边的人。

做个理想主义者,首先对自己而言,证明我们是活着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有继续活下去和将会活得更好的希望和期待。其次对身边的人而言,远离现实和功利的我们会带给他们更多阳光的生活态度;当然也会让担心我们的人儿梦里不再有呓语,能睡个安详踏实的觉如果我们还没有那样博大的胸襟,也没有高尚的奉献精神,请你(当然也有我)不要气馁,真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要那么高尚,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高尚,但是,在积极的道德和消极的道德里面,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和精力践行积极的道德,那么我们可以先从消极的道德开始,选择不伤害、不破坏、不贱踏。所以,请做个温暖的人吧,你温暖,身边的人就温暖,世界也会有温暖!这个社会需要理想主义者,也需要可敬的傻瓜,有些事儿从相反的角度看,会是另一种结果,有些傻瓜就是忠诚和毅力的代言人不是吗?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神七问天感想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优秀心得体会范文:神七问天感想》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

心比天高,这是比喻人志向高远的意思。但是,天到底有多高?这是谁也无法回答的问题。天有多高,这是一个宇宙学问题,宇宙无边无际,这天也是高不可测。

自古以来,从的远祖就开始探索天的问题,一直就梦想能飞到天上去,去看看月亮什么样子,去看看星星是怎么回事儿。但是,这始终是个梦想,飞到天上去,只能在神话传说中看到。

然而,只要有梦想,终究会有实现的那一天。

大约五十多年前,人类终于开始向天空飞去。虽然飞机诞生了百年,但飞机始终无法摆脱地球引力,无法让我们探索其它星体。而火箭的诞生,终于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随着前苏联加加林第一个飞出大气层,人类开始了星际探索。美国宇航员已经登陆月球,火星上也着陆了人类制造的探测器,宇宙空间虽然深邃,但已经阻挡不住我们人类向深邃宇宙的挺进步伐。

从神五杨利伟冲出大气层,到这次神七的太空行走,我们,已经在航天技术上有了突飞猛进的突破。相信这两天大家都会端坐在电视机前,热切关注着我们中国的太空人,为我们中国的太空人祈祷祝福。

神七的上天,就是想问问苍天,你到底还想封锁我们多久,就是想探明这天到底能有多高。不管天有多高,宇宙多么深邃,人类早晚有一天会把天搞得明明白白。不管这天有没有边际,人类都要向深邃的宇宙飞去,一定要把天戳出一个大窟窿,让天不再神秘。

时代之问观后感大全


时代之问观后感大全

(篇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动真碰硬的自我革新在全党拉开帷幕。从“从严治党”的政治宣誓到“八项规定”的严厉执行,从思想教育的常态推进到党内法规的有序完善,我们党每一次的改变、每一步的迈进,都饱含着改革者“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与勇气。 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也无法一劳永逸。过去五年,全党兴利除弊,党内政治生态为之一新,靠的是改革;未来五年,我们蓄势待发,推动党的建设走上新征程,依然要靠改革。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顺应变革,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学得更深、悟得更透,把思想共识聚得更牢。古语云: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作为一个拥有450多万个基层组织、8900多万名成员、在人口超过13亿的大国执政的大党,没有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的思想共识,就难以跨过改革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更难打破改革涉及到的各种利益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恪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党内经常性的学习教育和全社会润物细无声的宣传引领,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党的改革共识,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会的改革能量。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踏得更准、咬得更紧,把问题意识铭记在心。改革本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更是犹如在极其凶险的湍流中奋进。行得越深越久,遇到的暗礁越多越险,但越是如此,越要聚精会神、瞄准方向、奋力向前。对于改革本身而言,最容易发力见效的点是“最短的板”,最容易失利露怯的也是“最短的板”。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始终把牢问题这一原动力,聆听时代的声音,认真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时时警惕防范老问题反弹回潮。在积极“向前看”的同时,不忘常杀“回马枪”,保持强烈的自省之心,切实将既有的改革成果巩固好。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站得更高、望得更远,把领导责任担得更实。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更是啃硬骨头的改革,需要步调一致,劲往一处使、智往一处谋,没有坚强的组织领导和强烈的担当精神是不行的。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坚持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推动各级党组织切实履行好自身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责任。破除地域、系统的界限,增强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改革措施的组织实施、跟踪问效,确保看准的改革目标一杆到底、不折不扣地推进。 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将改革进行到底,正是时代的最强音。我们坚定不移。我们矢志不渝。

(篇二)

2018年7月17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晚8:00播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十集纪录片,我作为一名党员,同时也是一名基层社区工作人员,收看了该部纪录片第一集《时代之问》。

该片从一开始没有对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过多描述,而是抛出一连串的问题,直面“中国的道路在哪里?中国要往哪去?”非常直白的问题,浅显易懂,让每一位收看的观众不得不带着问题看下去。

什么是中国梦?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什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取得的成绩人民群众有目共睹的!三十多年前,我还是一名学生,记得我在读初一的时候,家里买了彩电,14英寸的,挺重的,北京牌(天津生产的)。那么小一个彩电当时在我们单元,乃至我们那一栋楼可是第一家啊!拿回家都不知道怎么调试?调试好了,我们那一个单元的人都到我家看电视,听得最多的话“以后捞泡菜,也要买彩电!”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北京牌彩电早不知去哪儿?如今卧室的彩电都是38英寸的了!时代的变迁,改革的推进,回想一下又何尝不是“梦”呢?

改革的初期,大家都很穷,大家都想通过改革来改变以往的生活。现在,我们进入到改革的深水区,肉已经被吃掉了,只剩下骨头啃了!《时代只问》从深度、高度阐释了中央对深化改革的解释,让每一位观众都领会到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同时也指出了深化改革的方向。

看到这里,我很感慨,习近平总书记已经为大家指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名党员,就是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儿时有“彩电梦”可以实现,不远的将来“中国梦”也一定可以实现!

(篇三)

第一集《时代之问》是整部专题片的开篇,也是总论,不仅有大量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思考改革、部署改革、亲力亲为推动改革的珍贵画面,还有全面深化改革决策亲历者的生动讲述。专题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讲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瞻远瞩、直面难题、勇于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开启并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非凡历程。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改革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要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 “胜利不会向我走来,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条条金玉良言,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因为以人民为中心,紧紧扣住人民所愿,紧紧依靠人民智慧,而充满生机活力。“获得感”一词,诠释着改革永恒不变的价值底色。

上世纪60年代末,习近平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子,到那儿去当了农民,在那里度过了七年的时光。七年的农村生活、七年的甘苦与共。那段与黄土高原的纯朴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艰辛岁月,让习近平和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也使他更深切了解到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百姓的喜怒哀乐、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他对人民的深情和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担当,已深深融入他的执政理念和人生追求中。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透过这殷殷话语循此回望,从习近平就任总书记仅一个月,就冒雪赶赴河北阜平“看真贫、扶真贫”,到给独龙族乡亲复信嘱托“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从在湖南苗寨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到遍及大江南北的坚实足迹,带领几千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的庄严承诺,正被中国共产党人以实际行动,赋予着最丰厚的内涵。

2018年新年前夕,人们透过电视屏幕,再一次感受到国家最高领袖那份深沉而温暖的牵挂。“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十八大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集结号;从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到五中全会以新发展理念布局“十三五”,再到六中全会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部署……一幕幕宏大布局渐次展开。今天的神州大地,正发生着数不清的改变。亿万中华儿女的力量汇聚,延展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为璀璨的特殊单元,笃定决绝,豪迈而清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而今天的长征路,就是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

(篇四)

由中央组织拍摄的10集电视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于7月17日晚上八点整正式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作为一名从事改革工作的基层干部,通过观看第一集《时代之问》,感受颇多,收益匪浅,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体会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有目标清晰的顶层设计。在回答改革为什么改、怎么改这个时代之问时,专题片以对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触开篇,以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为主线,深入浅出地指出了我们国家的改革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只有开动脑筋,深入群众,了解民情,听取民意,真正形成目标清晰的改革顶层设计,才有可能制定出台务实管用的改革办法,做出科学合理的改革制度安排,真正让改革造福于民。

体会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有严丝合缝的力量支撑。第一集《时代之问》在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时,配合的织布画面生动鲜明深刻,形象地阐述了改革就如织布一样,只有一条条丝线的严丝合缝,才能织出一块平整光滑的好布。改革也只有举国上下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凝神聚力,勠力同心,密切配合,才能早日织造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匹美丽的中国画布。

体会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有身体力行的探索实践。《时代之问》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干了7年活那一段让我非常感动。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过的干部,我感同身受,深深的明白只有从基层出来的干部,才最能知道基层的需求,只有经常与老百姓面对面交流,才知道他们的所需所求,知道问题所在。所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必须扎根基层,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基层工作者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开展一些生动的实践探索,才能形成我们改革开放的持久生命力。作为处在基层的我们,也必须无条件响应中央号召,支持中央领导的部署改革,坚定不移地做好改革之路的垫脚石,精心为改革之路填石填瓦,尽到自己的全部力量,将改革真正进行到底。

体会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有抓铁有痕的落实举措。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每推进一步,党中央对抓督察促落实的要求就更进一步。这也是改革得以不断推进的关键所在。纵观中央深改组36次会议,从倡导领导干部做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到突破“中梗阻”,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从提出抓主体责任、抓督办协调、抓督察落实、抓完善机制、抓改革成效、抓成果巩固的“六个抓”要求,到部署“三督三察”的改革督察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抓落实放在深化改革的突出位置,为推进改革不断注入了真抓实干的正能量。为此,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在抓全面改革时,党政负责同志必须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查,扑下身子、强化举措、狠抓落实,确保改革事项落地生根。

(篇五)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一集《时代之问》观后感

7月17日20点,央视综合频道首播了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一集《时代之问》观后很振奋,很感慨。

本集运用大量习近平总书记思考改革、部署改革、推动改革的珍贵画面,采访了参与全面深化改革决策亲历者的生动讲述。站在国内外视觉的高度,穿越历史和当代未来的时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讲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决策过程。系统阐释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重大理论问题。讲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伟大改革进程中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纪录了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生动感人的改革故事。

该片观后,我深深感受到,改革开放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

作为教育战线上老同志的我,一定要和全国人民一道 齐心协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