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问天感想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也许下面的“神七问天感想”正合你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神七问天感想》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小编。


心比天高,这是比喻人志向高远的意思。但是,天到底有多高?这是谁也无法回答的问题。天有多高,这是一个宇宙学问题,宇宙无边无际,这天也是高不可测。

自古以来,从的远祖就开始探索天的问题,一直就梦想能飞到天上去,去看看月亮什么样子,去看看星星是怎么回事儿。但是,这始终是个梦想,飞到天上去,只能在神话传说中看到。

然而,只要有梦想,终究会有实现的那一天。

大约五十多年前,人类终于开始向天空飞去。虽然飞机诞生了百年,但飞机始终无法摆脱地球引力,无法让我们探索其它星体。而火箭的诞生,终于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随着前苏联加加林第一个飞出大气层,人类开始了星际探索。美国宇航员已经登陆月球,火星上也着陆了人类制造的探测器,宇宙空间虽然深邃,但已经阻挡不住我们人类向深邃宇宙的挺进步伐。

从神五杨利伟冲出大气层,到这次神七的太空行走,我们,已经在航天技术上有了突飞猛进的突破。相信这两天大家都会端坐在电视机前,热切关注着我们中国的太空人,为我们中国的太空人祈祷祝福。

神七的上天,就是想问问苍天,你到底还想封锁我们多久,就是想探明这天到底能有多高。不管天有多高,宇宙多么深邃,人类早晚有一天会把天搞得明明白白。不管这天有没有边际,人类都要向深邃的宇宙飞去,一定要把天戳出一个大窟窿,让天不再神秘。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神七问天观后感:中国人向太空进发


当“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划出一道向上攀升的银线、刺穿云层直冲无尽的墨色苍穹时,中国的太空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中国宇航员将展开首次系留式出舱行走活动,为中国航天史写下重要一页,并为实现建立太空空间站乃至将宇航员送上月球的宏伟计划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当视线就此移向纯净星空,我们总会不由得想起在浩渺宇宙里、似尘繁星中作为家园的这个蓝色星球,想到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便与“天”所结下的不解之缘: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国际博物馆里挂着的一块牌子提醒着我们,中国人对飞天的向往绝不仅仅止于神话与想象:“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月球背面东方海附近的一座名为“万户”的环形山,更可以说是为这位古代的中国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推力升空飞行的先驱者树起的纪念碑。

这一次,我们是在用自己的力量迈开脚步走向太空。从飞船的船舱中走出来,在万籁俱寂的太空中感受神秘与奇妙、勇气与未知,用那短短的时间与距离丈量科学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作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宇宙飞行技术的国家,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无疑既考验着中国的宇宙空间技术、生物技术、通讯技术、国防科技、电子与信息科技、原材料技术与制造工艺等领域的总体水平,又能大大推动上述领域的发展。而它在振奋民族精神和宣示国家综合科技能力等方面的价值,更是无可估量。

这一次,我们又是站在全人类空间技术的高度上漫步九天。1965年,苏联航天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已经独自完成了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1969年,美国航天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更是在月球上说出了那句名言:“这只是一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正如航天英雄杨利伟在接受采访中所说:“这凝聚了人类的共同智慧,我的背后是整个人类社会、整个地球为我作支撑。”当我们为中国人能翱翔天际、凌空漫步而欢欣鼓舞时,也理应对这些航天先驱们给予同样的致敬与尊崇,更理应对发达国家的领先太空技术抱持着谦虚与开放的心态。在这一刻,太空是属于我们全人类的。

这一次,我们在人类探索太空的足迹中增添了中国人一串新的坚实脚印,更希望能有更多的同路人与我们同行。当太空的探索已成为全人类的愿望时,我们清醒地看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太空竞赛不应再次发生。冷战已经结束,全球化、开放性的时代已经拉开帷幕。正如有关官员所一再强调的那样,自从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取得成功以来,中国在航天和空间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国际航天领域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航天的发展必然始终坚持独立自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和平利用太空的原则,不搞太空竞赛。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努力坚持与践行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里的庄严承诺,“从本国国情出发,继续推进航天事业的发展,为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并在平等互利、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增进和加强空间领域的国际合作。我们欣喜地看到,就在不久以前,中美两国恢复了太空合作谈判,目标是“创建一个长期、稳定的太空合作机制”,中国国家航天局与美国宇航局还同意组建空间和地球科技工作组,为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

这一次,当我们在无垠太空中俯瞰尘世、睥睨众生时,也要关注脚下这片古老而全新的土地。除了载人航天事业外,我国航天还要开展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四大航天科技工程。这需要的是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是一代有理想、有文化的中国人,是一个奉公廉洁、勤政高效、目光远大、敢于担当的政府。这些任务和使命,任重而道远。

1961年4月12日,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完成了人类首次围绕地球飞行的壮举。当加加林说出“让我们出发!”这几个简单却激动人心的字时,载人航天时代开始了。今天,属于我们的全新征途也将开始。

中国人向太空进发!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神七问天观后感:中国人向太空进发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优秀心得体会范文:神七问天观后感:中国人向太空进发》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小编。

当“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划出一道向上攀升的银线、刺穿云层直冲无尽的墨色苍穹时,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中国宇航员将展开首次系留式出舱行走活动,为中国史写下重要一页,并为实现建立太空空间站乃至将宇航员送上月球的宏伟计划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当视线就此移向纯净星空,总会不由得想起在浩渺宇宙里、似尘繁星中作为家园的这个蓝色星球,想到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便与“天”所结下的不解之缘: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国际博物馆里挂着的一块牌子提醒着我们,对飞天的向往绝不仅仅止于神话与想象:“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月球背面东方海附近的一座名为“万户”的环形山,更可以说是为这位古代的中国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推力升空飞行的先驱者树起的纪念碑。

这一次,我们是在用自己的力量迈开脚步走向太空。从飞船的船舱中走出来,在万籁俱寂的太空中感受神秘与奇妙、勇气与未知,用那短短的时间与距离丈量科学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作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宇宙飞行技术的国家,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无疑既考验着中国的宇宙空间技术、生物技术、通讯技术、国防科技、电子与信息科技、原材料技术与制造工艺等领域的总体水平,又能大大推动上述领域的发展。而它在振奋民族精神和宣示国家综合科技能力等方面的价值,更是无可估量。

这一次,我们又是站在全人类空间技术的高度上漫步九天。1965年,苏联航天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已经独自完成了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1969年,美国航天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更是在月球上说出了那句名言:“这只是一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正如航天英雄杨利伟在接受采访中所说:“这凝聚了人类的共同智慧,我的背后是整个人类社会、整个地球为我作支撑。”当我们为中国人能翱翔天际、凌空漫步而欢欣鼓舞时,也理应对这些航天先驱们给予同样的致敬与尊崇,更理应对发达国家的领先太空技术抱持着谦虚与开放的心态。在这一刻,太空是属于我们全人类的。

这一次,我们在人类探索太空的足迹中增添了中国人一串新的坚实脚印,更希望能有的同路人与我们同行。当太空的探索已成为全人类的愿望时,我们清醒地看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太空竞赛不应再次发生。冷战已经结束,全球化、开放性的时代已经拉开帷幕。正如有关官员所一再强调的那样,自从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取得成功以来,中国在航天和空间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国际航天领域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航天的发展必然始终坚持独立自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和平利用太空的原则,不搞太空竞赛。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努力坚持与践行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里的庄严承诺,“从本国国情出发,继续推进航天事业的发展,为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并在平等互利、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增进和加强空间领域的国际合作。我们欣喜地看到,就在不久以前,中美两国恢复了太空合作谈判,目标是“创建一个长期、稳定的太空合作机制”,中国国家航天局与美国宇航局还同意组建空间和地球科技工作组,为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础。

这一次,当我们在无垠太空中俯瞰尘世、睥睨众生时,也要关注脚下这片古老而全新的土地。除了载人航天事业外,我国航天还要开展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四大航天科技工程。这需要的是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是一代有理想、有文化的中国人,是一个奉公廉洁、勤政高效、目光远大、敢于担当的政府。这些任务和使命,任重而道远。

1961年4月12日,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完成了人类首次围绕地球飞行的壮举。当加加林说出“让我们出发!”这几个简单却激动人心的字时,载人航天时代开始了。今天,属于我们的全新征途也将开始。

中国人向太空进发!

神七飞天感想:漫步太空是为更好地仰望星空


对太空的探索让我们变得冷静而自知起来,愈是探索得深远愈是对宇宙充满了敬畏和赞叹。这种敬畏和赞叹唯有转化为对真理与正义的追寻,对道德和文明的求索,才能真正造福于我们脚下的这颗星球,以及生活在这颗星球上的人类。

不仅是顺利,简直是完美。再也没有前两次的紧张,所有人都非常放心地等待着神七飞船凯旋。28日17点37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按预定计划成功返回,安全着陆。三名宇航员身体状况良好。

神舟七号飞船安全返回大地,意味着一次伟大的太空之旅圆满完成,许多个属于中国的“第一次”就此被改写。那历史性的太空一步,让中国站在了科学探索宇宙奥妙的新高点。无论使用怎样的激动话语或许都无法恰当形容我们此时此刻的喜悦心情,正如无论使用怎样的溢美之词同样都不足以完全概括那历史一步的伟大意义。

如果有可能,大概所有人都会梦想着体验一番漫步太空的美妙;但我们非常清醒地知道,有幸进入太空的永远只能是少数幸运者。“神七”的成功除了会让很多青少年从小树立当航天员的理想,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它的意义更在于让我们通过电视屏幕实现了一次对头顶星空的清晰仰望。

您也许会同意我这样的表述:翟志刚独步寰宇的出舱一刻,不仅显示着人类的伟大,同时更显示着人类的渺小。是的,在茫茫宇宙面前,我们永远不要妄言“征服”;我们漫步太空不是为了征服星空,而是为了更好地仰望星空。

从研制到组装,从发射到着陆,航天英雄站在由成千上万人组成的金字塔的塔尖上,一步步实现着我们的飞天梦想。飞船发射直自返回的整个过程中,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无疑是重中之重,它让我们真实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尊重生命”。而每一个生命都是同等宝贵的,因此媒体发出“像保护航天员一样保护每个公民”这样的呼声,并不显得矫情。相反,仰望星空总是以对生命的无比尊重作为基点的。

在所有关于神七飞船的评论中,鲁宁先生的“能飞天的民族没理由做不好奶粉”,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飞天不仅是圆梦,不仅是荣誉,不仅是成就,同时也是敬畏,也是责任,也是担当。正如我们仰望星空,不仅要看得到星星的美妙无比,也要看得到周遭的黑暗一片。星空是一种对比,仰视得越久,看见得越分明;飞天也是一种对比,飞船飞得越高,越需要有冷静和自知。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反复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这是镌刻在先哲康德墓碑上的句子。如果说对太空的探索让我们变得冷静而自知起来,愈是探索得深远愈是对宇宙充满了敬畏和赞叹;那么,这种敬畏和赞叹唯有转化为对真理与正义的追寻,对道德和文明的求索,才能真正造福于我们脚下的这颗星球以及生活在这颗星球上的人类。

想起来温家宝总理那首名为《仰望星空》的诗。他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无穷的真理,凛然的正义,博大的胸怀,永恒的炽热———这些由星空所昭示给我们的财富,唯有首先学会仰望星空才能真正理解。

漫步太空是为了更好地仰望星空。星空中不仅有我们的自豪和骄傲,更处处写满了由星光折射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我在关于神七飞船的评论中已经多次看到过这句格言;其实我更想说:我们走得有多远,思想就应该有多远。归根到底,我们坚持不懈地探索宇宙奥秘,不是简单地为了走得更远,更是为了思想得更远。

策略篇--睡前“七问


完成了一天的,准备休息之前,躺在床上时同学们可以问问自己七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今天上课前都准备好了吗?因为只有做了充分的课前,才能在上课时跟上老师的思路,和老师同步进入角色。?

第二个问题:今天在上我与老师互动得如何?我主动参与了吗?我是今天的主角吗??

第三个问题:从这堂课,我在、、、技能、情感上有所收获吗?? 

第四个问题:在课堂上我投入了激情吗?有激情地学习,才是有地学习。? 

第五个问题:我今天的得与失在哪里?善于总结才能有所进步。?

第六个问题:明天我还有哪些任务??

第七个问题:今天我过得快乐吗?我们要学会享受学习,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湖北天问小学跟岗学习心得


湖北天问小学跟岗学习心得

原创:童军华

天问学校的分享式教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知道常常有这样三个层次,即:理解感悟----内化积累---运用实践。一堂好课不光要追求生动热闹,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收获到什么;语文教学不要只是着眼于理解感悟,更应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天问学校的分享式教学就是积极倡导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感触较深的有这么几点:

一、天问人追求的课堂是真实与快乐的课堂

这几天,我一共听了7节语文课。我看到了每一堂课不是虚假的、经过包装的,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来说那就是原生态的课,在这些课堂上,我们常常能听到学生的欢声笑语、讨论问题的激烈碰撞声。与我以前听到的语文课具有实质性的不同。以往我听到的语文课,老师总是喜欢逐字逐句的讲解,想尽办法煽情,老师激情四射、学生激情澎湃,就认为那是一节精彩的课、成功的课,往往把语文教学的本质丢了,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给遗忘了。

作为教师,我们非常清楚一堂课最大的缺点是没有缺点,课堂上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提不出问题,发现不了问题;最忌讳的错误是学生不犯错误;我们常常追求完美的课堂,恰恰是最不完美的课堂!

听了天问学校的这些课,让我感受到:学生不仅会提问,还会解决问题;老师没有刻意去追求所谓的完美;为学生学习营造了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如、张老师在学生对乌塔的认识不够全面时,左老师在学生不能很好的说出“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体现了什么”时,徐老师在学生读错“锦鸡”时,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老师没有一棍子打死,而是给予了耐心的帮助。

这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快乐的、是轻轻松松的。真实的课堂才有生命力,学生的快乐成长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最高的追求。

二、天问人追求的课堂是高效与自悟自得、自主实践的课堂

语文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要看学生主体的参与度、参与面、参与程度。我们常常能看见这样的现象:在一节课上只见几个优生在表演,在发言;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在表层徘徊;学生课堂上的语言呆板、不够鲜活,失去了学生独特的个性魅力。而在天问学校听到的几节课,却让我眼睛一亮,心头为之振奋。老师们都是让学生围绕一个主要问题进行自主讨论学习,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

如、张玉华老师执教的《乌塔》围绕你认为乌塔是一个怎样的人?

严慧会老师执教的《香港,璀璨的明珠》围绕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

左慧娟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围绕你从文中哪些描写中能感受到这对父与子是了不起的?

高燕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围绕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徐海萍老师执教的《识字7》围绕读了课文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刘晓燕老师执教的《给予树》围绕金吉娅为什么要把家人买礼物的钱,用来买礼物送给素不相识的小女孩?

杨军老师执教的语文园地八《我们的奇思妙想》围绕怎样把我们的奇思妙想讲清楚?

屈艳丽老师执教的《乌塔》全面放手让学生上,始终围绕“你们知道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

这些课,老师们不仅注意了问题的设计,更注意了读写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掘。

如、严老师让学生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训练。左老师在课文结束之际让学生想象,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高老师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复述课文。

杨晓燕老师让学生写一写小女孩收到礼物时的回信。

杨军老师让学生在自己的书上画出自己最想发明的东西,并配上最简单的文字。

这些形式的采用,较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兴趣,老师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引领学生达到目标,鼓励学生去发现不同。他们的教态和蔼可亲、亲和力强,再加上及时的点拨,课堂上学生十分活跃,参与面大。学生就是在自悟自得、同伴研讨、自主实践中学会了课文,习得了知识,获得了能力。

三、天问人追求的课堂是有品位的课堂文化

所谓的课堂文化,就是指师生与文本间通过相互作用,积淀升华而形成的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教学精神、课堂风气、课堂习俗和课堂规范。教学活动其实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师生通过倾听、对话,在相互交往中实现精神的相遇、心灵的共振,情感的共鸣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从而分享在对话中所蕴含的知识、情感,智慧。

走进天问,文化气息迎面扑来,校园文化绚丽多姿,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无不让人发出啧啧的称赞之声。

但是,天问的课堂文化绝不逊色于校园文化,无论是课堂上的八大角色、学生良好的坐姿、专注地思考、激烈的碰撞,还是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面貌,如春风般徐徐吹来。

如:严老师优美的姿态语言,极好的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之中,然后让学生沉浸文本感悟香港那美丽的夜景,在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美美的朗读课文,那颗璀璨的明珠必定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田。

高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体现了年段特点,教师用一个重点问题引领学生抓住“布局美、建筑美、收藏美” 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在讲授“布局美、建筑美”的时候,教师抓住了重点段,让学生反复交流、分享,在有了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不同体会美美地朗读,课堂上不仅有激烈的讨论声,还有了朗朗的读书声。

我们总会有这样的发现,如果这个老师的朗读好,那么这个班学生的书读得好;老师的字写得好,那么这个班学生的字跟着好;老师的文章写得好,那么这个班学生的作文就写得好。教师本身,就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语文主要不是靠知识的传授、灌输,而是靠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在这几天的听课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杨军老师的课,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和人格魅力非常重要。可以说,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长远发展。

四、我们的一些思考

1、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启发性

分享式教学应该是高效课堂。我们做老师的都知道,学生的主动性绝不是课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纵观所听到的几节课,我们发现有些问题是“伪问题”,既无言语训练价值,更无思维训练价值,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是这种热闹一旦久了,必定会让学生的好奇心、创新意识逐渐消失,也会导致低效的言语实践,让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就在这种枯燥、乏味、机械的活动中悄悄溜走。

2、语文课应该体现浓浓的语文味

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纵观所听到的几节课,我们发现这样几种现象:

①教师舍得在教学中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交流、讨论、分享,可是我们没有见到老师对学生写字的指导,没有看到老师对朗读的指导,更难得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②学生说得多,读写结合少,选择的契机不够理想,即使有读写结合训练,也是蜻蜓点水,指导学生写得不扎实。

③有些老师执教的课文是独立阅读课文,课文前有导语部分,明确了本课学习的内容,按照规定应该是一个课时就得完成,可是有些课非常热闹,但就是没有抓住主要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分享,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七天军训感言


唐奇

汗在烈日下烤出来,一滴一滴,缓缓滑过皮肤。久了,再一滴一滴,默默浸透衣衫,直到被太阳烤干,然后重复浸湿。我知道我不能动,教官说军姿是最重要且最基础的,那么便练习忍耐吧,三年中还有多少是需要忍耐的.我看见教官检查前面同学的站姿,指尖划过脊梁,衣料瞬间与皮肤接触,呢子格的衣服上立刻绽放形状如喷泉的汗迹,在高温给我带来的迷蒙中,我竟觉得那是美丽的,暗潮汹涌的美丽. 此后,每天都有汗泉如花的惊艳。它们甚至出现在阴霾的天气里,在暴雨前的闷热中。本是高温不降,队形的紧密,使得同学们的体温聚集,于是我们成为彼此的“烤炉”.

在七天的军训生活中,每天我们都必须接受七到八个小时的军事训练,还要自己打扫宿舍,自己洗衣服……这对于许多在家里是“小皇帝”的同学来说,无疑不是一种考验.

大家都咬紧牙关,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停止训练,有多少人是在暴日下站着倒下去的,又有多少人是在教官的劝说下才去旁边休息的,要知道军训本来就是磨练我们的意志,锻炼我们的身体,那么,为什么要放弃呢?想到这,我都会咬咬牙,挺过去。也许坚毅在累酸的腰间堆集,最后将坚实、挺拔与不屈。或许这些不是苦,而是一种收获,一种让我受益终生的收获。

在最后的阅兵中,我们成功了,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我很高兴,这就是我们用汗水换来的美丽果实.

军训已告一段落,但新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未来将要承受的不会比军训的少,梅花香自苦寒来,困境出人才。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神七飞天感想:漫步太空是为更好地仰望星空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神七飞天感想:漫步太空是为更好地仰望星空》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

对的探索让变得冷静而自知起来,愈是探索得深远愈是对宇宙充满了敬畏和赞叹。这种敬畏和赞叹唯有转化为对真理与正义的追寻,对道德和文明的求索,才能真正造福于我们脚下的这颗星球,以及生活在这颗星球上的人类。

是顺利,简直是完美。再也没有前两次的紧张,所有人都非常放心地等待着神七飞船凯旋。28日17点37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按预定计划成功返回,安全着陆。三名宇航员身体状况良好。

神舟七号飞船安全返回大地,意味着一次伟大的太空之旅圆满完成,许多个属于中国的“第一次”就此被改写。那历史性的太空一步,让中国站在了科学探索宇宙奥妙的新高点。无论使用怎样的激动话语或许都无法恰当形容我们此时此刻的喜悦心情,正如无论使用怎样的溢美之词同样都不足以完全概括那历史一步的伟大意义。

如果有可能,大概所有人都会梦想着体验一番漫步太空的美妙;但我们非常清醒地知道,有幸进入太空的永远只能是少数幸运者。“神七”的成功除了会让很多青少年从小树立当航天员的理想,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它的意义更在于让我们通过电视屏幕实现了一次对头顶星空的清晰。

您也许会同意我这样的表述:翟志刚独步寰宇的出舱一刻,不仅显示着人类的伟大,同时更显示着人类的渺小。是的,在茫茫宇宙面前,我们永远不要妄言“征服”;我们漫步太空不是为了征服星空,而是为了更好地仰望星空。

从研制到组装,从发射到着陆,航天英雄站在由成千上万人组成的金字塔的塔尖上,一步步实现着我们的飞天梦想。飞船发射直自返回的整个过程中,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无疑是重中之重,它让我们真实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尊重生命”。而每一个生命都是同等宝贵的,因此媒体发出“像保护航天员一样保护每个公民”这样的呼声,并不显得矫情。相反,仰望星空总是以对生命的无比尊重作为基点的。

在所有关于神七飞船的评论中,鲁宁先生的“能飞天的民族没理由做不好奶粉”,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飞天不仅是圆梦,不仅是荣誉,不仅是成就,同时也是敬畏,也是责任,也是担当。正如我们仰望星空,不仅要看得到星星的美妙无比,也要看得到周遭的黑暗一片。星空是一种对比,仰视得越久,看见得越分明;飞天也是一种对比,飞船飞得越高,越需要有冷静和自知。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反复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这是镌刻在先哲康德墓碑上的句子。如果说对太空的探索让我们变得冷静而自知起来,愈是探索得深远愈是对宇宙充满了敬畏和赞叹;那么,这种敬畏和赞叹唯有转化为对真理与正义的追寻,对道德和文明的求索,才能真正造福于我们脚下的这颗星球以及生活在这颗星球上的人类。

想起来******总理那首名为《仰望星空》的诗。他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无穷的真理,凛然的正义,博大的胸怀,永恒的炽热———这些由星空所昭示给我们的财富,唯有首先学会仰望星空才能真正理解。

漫步太空是为了更好地仰望星空。星空中不仅有我们的自豪和骄傲,更处处写满了由星光折射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我在关于神七飞船的评论中已经多次看到过这句格言;其实我更想说:我们走得有多远,思想就应该有多远。归根到底,我们坚持不懈地探索宇宙奥秘,不是简单地为了走得更远,更是为了思想得更远。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