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考评干部政绩的几点思路

针对同一件事,同一部作品,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观看了某些作品后产生属于自己的体会叫心得体会,每当观看或者阅读后,老师一般都要求我们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心得体会书要如何规范的书写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科学考评干部政绩的几点思路》,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对领导干部来说,要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关键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政绩考评机制。如何科学地考评干部政绩,笔者认为应着重在五个方面下工夫。
要在运用科学的政绩考评办法上下工夫。运用科学的考评办法应坚持与时俱进,着重围绕“广、深、新”,不断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广”,就是要广泛地座谈了解,听取意见。在具体操作中,要做到“三个拓展”:一是拓展参考参评范围;二是拓展考评时空;三是拓展考评渠道。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多途径的考评、分析,更加历史地、全面地、准确地掌握干部情况。“深”,就是要深入到基层,深入到一线,深入到群众中,深层次地了解干部,深刻地分析评价干部。力戒浮在上面,力戒浮在表现,把视野转向基层、转向群众。“新”,就是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破解难题、把干部考清考准的新方法。

要在科学设置政绩考评指标体系上下工夫。政绩考评指标的设置是政绩考评的核心,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要体现全面性,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缺少哪一个方面都不行。二要体现针对性,要根据各个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特点设置。三要体现可操作性,就是要把各项考核指标,进行科学合理地细化、量化。四要体现可持续性,显绩指标与隐绩指标兼顾,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五要体现全局性,要把每项考核指标放在全局的发展战略上去考虑。六要体现群众性,真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干部政绩的最高标准。七要体现真实性,坚持客观真实、实事求是。八要体现先进性,要本着“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设置指标体系,让其举手不得,跃而可获。

要在加强对考评工作的严格监督上下工夫。考评干部必须加强严格监督,以确保使用干部的公正性和准确性。第一,强化组织监督。第二,强化制度监督。用制度来约束、规范每个考评人员的行为。第三,强化自我监督。要建立考评对象个人申报政绩责任制、有关部门和参考参评人员提供情况责任制、考评工作人员考评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第四,强化群众监督。一是完善考察预告制和任前公示制;二是继续推行问卷调查、网上评议、电话举报、信件举报、万人评议等监督方法;三是利用媒体,将考评对象情况公布于众,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第五,强化专职监督。可从德高望重的人士中聘请一部分公道正派、原则性强的优秀者,作为干部政绩评价工作的监督员,当好党委的“耳目”。

要在组建高素质的考评队伍上下工夫。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务必在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考评队伍上下工夫。一要明确标准,把考评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等具体地确定下来。二要严格把关,依照标准,对考评人员首先逐一进行考察把关。三要合理搭配,在考评人员组成上不能“清一色”,要门类齐全,合理搭配。四要加强培训,在考评人员组成后,要进行上岗前培训,使之首先成为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工作上有本事的干部。五要持证上岗,可积极探索建立专门的考评专业机构和考评干部专业队伍,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要在考用结合上下工夫。考评工作的生命力在于考评结果的运用。只有运用得好,考评才有意义。对此笔者认为:第一,要敢于运用考评成果,在确保考评质量的基础上,要把考评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使用、奖惩、调整交流的唯一依据,敢于叫“真”动真格。第二,要善于运用考评成果,就是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干部考评结果,使干部如鱼得水,各尽所能,各展所长。第三,要常于运用考评成果,就是要把考评结果运用到干部的日常管理中,充分体现考评成果在干部升降去留、奖优罚劣、日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最大效益。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如何评价领导干部政绩之我见


如何评价领导干部政绩之我见内容显示中文章标题:如何评价领导干部政绩之我见
政绩是干部综合素质的直观体现。评价一个人是否德才兼备,主要看他的工作过程和结果。不想干事、不会干事、不能干事、干不成事的人,都难有政绩。衡量一个领导干部德与才的主要标准就是看政绩。坚持用人看政绩,这样公道、科学,群众服气,也可以避免发生大的偏差。但面对现实中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的“政绩”,我们要科学甄别,客观评价,合理采信。口碑评议政绩。金碑银碑不如群众的口碑。群众是干部政绩的受惠主体。无论领导干部如何自称为单位的发展、事业的进步作了多少贡献,取得了多少成绩,最终都要用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这个最客观、科学、公正的“天平”称量。如果绝大多数群众交口称赞、由衷认可,并能真正道出个一二三来,这样的政绩才真实可信。因而选用干部不是简单的“演讲赛”,而是严肃的“听证会”。成本核算政绩。经营讲究成本,干部政绩同样要计算成本。从政绩所付出的代价中,我们可以掂量出政绩的真正分量,衡量出政绩的实际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能检验出政绩的创造者有没有正确的政绩观,有没有情为民所系的忧患意识,有没有利为民所谋的责任意识,有没有权为民所用的廉政意识。只有牢固树立了执政为民的执政意识,才会时时注意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把有限的财力用到刀刃上;才会处处做到俭以养廉、俭以养德,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建设事业、改善群众生活上。只有远离了奢侈浪费,真正源自勤俭节约、艰苦创业、惠及长远的政绩,才是当今国之所需、业之所需、民之所需。实效考量政绩。政绩应是经得起实证、可以被感受的成效,只要不是写出来的“数字工程”,吹出来的“泡沫工程”,“秀”出来的“面子工程”,注出来的“水分工程”,政绩自然能被上级看得见摸得着,自然能被群众说得清道得明。因此,考量政绩,既要看造福当今,又要看惠及长远;既要看发展局部,又要看利及全局;既要看经济建设的成果,又要看社会的全面进步;既要看硬环境的加强,又要看软环境的改善;既要看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只有谋近虑远、顾此及彼、良性循环、和谐发展的工作实效,才是体现爱民思想、展示为民水平、反映利民能力的真政绩。条件类比政绩。评价一个干部的政绩,要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既要看现在实绩的大小,也要看前任打下基础的厚薄;既要看近期作为,又要看长远影响;既要看显性成果,又要看潜在成效;既要看个人付出的努力,又要看集体作用的发挥;既要横向比较实绩的轻重,又要纵向比较实绩的分量。尤其要充分考虑领导干部的工作条件和外部环境,如自然资源的丰乏、地理位置的好坏、政策支持的多少,都会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对一个班子和干部的工作带来重要影响。地方与地方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由于分工不同、职能职责不同、运作方式不同、人员组成不同,工作成效的表现形式和社会影响也差别很大。因此,工作实绩要分类比较和综合比较同时运用,科学分析所取得实绩的难易系数,客观、公正地判断干部的政绩。法纪规范政绩。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实现法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行使领导权力,规范经济活动,调节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要靠法制做保障。可以说,法纪为“政绩”划定的界限是最后的底线。“政绩”符不符规、合不合法是测评考量政绩的重要前提。合法合规的行为未必是利民惠民的政绩,但违规违法的政绩必定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作为。在法律纪律前提下创造政绩,应当成为考证政绩的立足点。
《如何评价领导干部政绩之我见》来源于第1,欢迎阅读如何评价领导干部政绩之我见。
如何评价领导干部政绩之我见

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观几点体会


党员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心得体会
通过前一段时间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我感受颇深。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阐释了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提供了价值坐标,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每一个人开展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以丰富的思想内涵、严密的内在逻辑构建了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发展是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科学也无所依托,无所体现,没有现实意义。科学是前提。人类社会的历史告诉我们,不科学的发展不仅求不到发展,反而阻碍社会进步。丢掉科学,发展就没有了方向,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理念是关键。实现科学与发展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关键在理念。因此,要实现科学发展,就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正确运用科学发展理论,指导自身的工作,切实解决好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好更快地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住了发展,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集中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三是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四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既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合乎客观规律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才能保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取得成效。因此,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只有重视矛盾的特殊性,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联系个人思想实际,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人”是所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最活跃、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做好了“人”的工作,就能推动“事”的发展。每个党员、群众和领导干部都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者,要根据各自的实际,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要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能,立足本职,敬业奉献;要不断增强适应形势、结合实际谋划发展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有不断增强学习和实践技能,才能在学习时间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有所作为。

加强地税干部培训的几点看法


加强地税干部培训的几点看法内容显示中文章标题:加强地税干部培训的几点看法
构建和谐地税,服务地方经济,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地税干部队伍。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打造“育人”工程,切实加大干部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税干的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激发整个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在当前地税干部队伍建设中,显得尤其重要。笔者从市局征收分局实际出发,通过半年的调研和思考,对加强地税干部培训形成了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xxx分局干部队伍素质结构现状
成立于1998年的xxx分局(以下简称分局),现有干部xx名,人员年龄从24岁至49岁。干部队伍素质现状大致如下:
1、学历结构
截止2005年底,分局有注册税务师2人,具有本科学历18人,占总数的46;大专学历21人,占总数53。其中,第一学历为税收,财会专业的9人,占总数的23。
2、人员素质
(1)1988年前通过招干进入税务部门的有8人,占总数的20。这部分同志目前年龄都在36岁以上,第一学历普遍属于高中。他们税收工作实践经验丰富,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较强,为地税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部分同志存在着专业理论相对欠缺的问题。
(2)分局成立[第1- 找文章,到第1]至今,7年间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13人,占总数的33。这部分同志平均年龄30岁,大多数都是税收、财会科班毕业,专业性强,知识面宽,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快,但在税收实践经验上略显不足。
(3)1994年国、地税分设后,从外系统、外单位调入、招录干部12人,接收部队复员军人6人,占总数的46。这些同志政治素质高、党性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在专业知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和提高。
3、培训情况
2004年底以前,分局有3人参加过国家税务总局组织的《行政许可法》,社保费征缴最新法规方面的短期培训;4人参加过省局组织的税收法制、企业所得税及财会短期培训;3人参加过市局组织的计算机应用短期培训。也就是说,参加过市级以上培训的只有10人,仅占总数的四成一,绝大多数同志没有参加过市一级组织的业务培训。
针对上述情况,分局从2003年接收管户以来,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在干部教育培训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具体体现在:一是制定了三年培训规划。按照省、市地税局总体要求,结合分局实际,制定了《直属征收分局干部教育培训实施意见》,。对三年里加强干
部培训、提高能力建设提出了具体方案。二是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制定了《直属征收分局工作人员学历教育和考取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办法》,鼓励税干积极参加“三师”(律师、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从复习时间、费用报销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规定对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的一次性奖励2000—3000元。三是强化了计算机培训。自2003年以来,每年开展一次全员计算机培训,今年又组织全员参加了计算机省一级培训考试。目前,分局39人全部取得计算机省一级证书,1人取得国家级2级证书,2人取得国家级1级证书。四是注重平时培训,定期以考促训。根据学习需要,按季度制定培训计划,发掘自身师资力量,采取办学习班、以会代训等形式,进行强化培训。结合贯彻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国家公务员法》,开展了“天天读”,每天抽出半小时进行讲解和学习,加强税干的岗位培训。季末针对学习培训内容进行闭卷考试,考试成绩与个人季度奖金挂钩,奖优罚劣。这些措施地实施,在提升分局干部整体素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当前干部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培训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手段,这是毋庸置疑的。各级地税机关也都把干部培训做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有长远规划,有年度计划,也有经费投入和各种优惠政策,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培训前调研不够,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现象。培训的目的,就在于使参训人员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迅速运用到税收实践工作中去,最大限度地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成果。然而在以往的培训工作中,由于培训前缺乏对基层的实际需求、培训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地调研分析,举办的培训班针对性不强,存在着随意性、重形式、轻实效等现象,基层的税干基本上是被动地参加、机械地接受培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比如,在财会知识培训方面,当前的企业财务、税收核算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企业高薪聘请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反复研讨应税手段,甚至出现高智商偷逃税这样一个拼知识、拼管理、拼能力的复杂局面。可是,我们许多税干在接受财会知识培训方面,很多还停留在常规型、通用型的层面,以致于出现部分税干不能给企业很加强地税干部培训的几点看法

加强地税干部培训的几点看法内容显示中好服务,对分行业会计制度不够熟悉、不精通会计电算化、甚至查帐无处下手的问题。再比如计算机知识培训,许多情况下都是委托外单位进行的。由于授课教师对地税征管业务规程和税收信息化发展水平了解不多,花了大量时间去讲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知识,却对税收信息化操作技能涉及较少,税干所学知识能用在税收实践中的则更少,培训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2、培训中方式单一,难以激起学习兴趣。调研中,一些基层税干反映,许多地税部门在培训中大多采用强行灌输的方式,没有给培训者与受训者提供互动的空间,仅仅是把黑板移到屏幕上,使学员完全处于被动受训,学员往往是“带着问题来,又带着问题回"。这种简单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很难激发起参训人员的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其学习的需要。而有的地方,又采取大而空、大一统的培训方式,使受训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制约了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降低了培训效果。
3、培训后考核不严,多少存在着“交钱拿证”的现象。尽管系统自上而下年年都制定了培训规划,明确了培训将达到的目的,但从培训后情况看,最终用来衡量培训绩效的,常常是以参训人员的多少、考试是否合格、证书发放多少等表面上的几个指标。这既影响了培训的方式方法,也影响了培训的效果,甚至带有一些功利色彩。特别是委托外单位培训的,常常是“交钱拿证”,自己教,自己考,授课时就将考试题圈定并向学员提示,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因而,地税干部培训要达到什么目标,评判培训的科学标准是什么,培训后考核如何跟上,是当前培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基层税干参训渠道也不是很通畅。税收工作的重心在基层。xxx局长在xx调研时指出,地税队伍7O%的人员在基层,100%的收入任务完成靠基层,基层干部的素质高低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地税事业的成败。从分局情况看,大部分税干除了接受过本局组织的蜻蜓点水式的培训外,赴外参训的机会几乎没有。基层税务干部迫切需要提高综合素质但又缺乏接受培训的正常渠道。
三、加强地税干部培训的几点建议
关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市局于今年9月份做了“五统一”的安排部署,这无疑是提高全市地税干部整体素质的一个及时的、重要的、总体性的举措。笔者认为,在具体操作中还应抓好五个环节。
1、抓好领导干部的培训。“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地税机关各级领导干部是地税干部队伍的中坚力量,培养一批德才兼备、能够驾驭全局和科学决策的地税领导人才队伍,是推进地税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针对他们理论水平较高、工作经验丰富等特点,对地税领导干部的培训可立足高起点、全方位进行。一是优先选送他们参加省地税局、各大院校举办的较高层次的业务培训班,进一步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二是积极与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联系,推荐他们参加省、市党校(行政学院)举办的各个层次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理论培训班,以提高其综合能力和领导水平。三是每年分期分批组织领导干部外出到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2、内训为主,增强培训的实效性。笔者在县局、分局和税所都工作过,感觉到各个层面的地税干部还是非常喜欢接受业务培训的。但是,由于受工作节奏、财力因素的制约,各级地税机关委托系统外机构培训所能安排的时间一般都不可能太长,而短期受训的效果也不会太好。因此,干部培训还是应该立足于本单位的内部培训。为此,建议采取四项措施。
首先,要在地税系统建立过硬的兼职师资队伍。比如,市、县(区)地税局和基层分局在自主办班的基础上,可以采取兼、聘结合的方法,不仅从大专院校、大型企业、中介机构选择一批具有较深理论功底、较高业务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授课人员,还应该持续不断地发掘、锻炼、培养一批地税系统内部能力强、业务精的干部,共同列入全市干部教育师资培训库,以供全系统调剂使用。其次,抓好“五员”培训,带动税干轮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立健全税收执法责任制岗责体系,摸清各单位“五员”岗位的现状和技能需求,根据“五员”培训大纲,确定培训目标,合理制定培训方案,对全市税干特别是基层税干进行有计划地轮训,以提高一线人员的岗位工作能力。第三,加强基层税干财会知识培训。从我市情况看,可与财政、院校、金融及中介机构加强联系,对税干进行会计原理、分行业会计制度的培训,特别应抓好《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和《会计电算化合格证》培训考核,改变部分税干因不懂企业财务、会计原理而使税收工作受到影响的局面,力争2年内一线征管人员全部拿到初级会计专业资格证书。同时,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努力掌握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熟悉相关财务软件,提高查帐水平。第四,引入“学分制”考核。主要是在各级地税部门副科级以上干部中推行干部“学分制”考核,以培养良好学风为目的,分别赋予在职学习、脱产学习、学历学位进修和培训成果运用四项内容一定学分,采取分项量化,严格考核的方法,促进干部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目前,全省党政干部“学分制”考核已在汉中、渭南和省财政局等地方和单位先行试点,建议我们地税系统未雨绸缪,及早准备。
3、外训为辅,增强培训时的前瞻性。可以“请进来”。采用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为基层税干举办时代气息强、论点明确、针对性强、生动活泼的学术报告和讲座,进行高层次、高起点、高水平的教育培训。也可以“走出去”。以发达地区为大课堂,有计划地组织地税干部到省内外学习外地成功经验,汲取发达地区的好做法,使大家在学习中增长才干。
4、延伸课堂,增加培训的信息梁。充分利用我市地税系统目前已建成的局域自动办公网络,搭建干部培训信息化平台。积极尝试网络办学,开发远程教育培训,建立全市地税干部教育培训网站或设置教育培训网页,经常性地刊发干部教育培训方面的前沿理论和最新消息,使税干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INTERNET学习有关业务知识,在计算机前接受培训,“吃自助餐”,既节省经费又节约时间,达到“学中做”、“做中学”,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5、加强管理,提高培训的科学性。应建立健全以约束、考评、激励为主的培训绩效评估体系。一是建立“考学”制度。做到“逢学必考,逢考必奖,凡考必通报”,每期税干培训均进行考试,成绩记入干部教育培训档案作为考核依据。二是建立“奖学”制度。将培训成绩与季度考核、津贴发放、评先评优挂钩,奖优罚劣,奖罚分明。三是建立“促学”制度。将教育培训与人员使用相结合,做到“不培训不任职、不培训不提拔、不培训不上岗”,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权威性,力争把我市地税干部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加强地税干部培训的几点看法》来源于第1,欢迎阅读加强地税干部培训的几点看法。
加强地税干部培训的几点看法

学习质监局思路大解放的几点体会


4月14日,区委召开以再掀思路大解放,再推发展大提速为主题的中心组学习会。会上,区长总结了开门红工作,书记作了重要讲话,要求我们要从、的发展中看到差距,要进一步统一思路,明确方向和决心,要保持追赶跨越的雄心壮志、起前发展的新理念、敢为人先的创新勇力、开明开放的合作态势、务实落实的工作作风。通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王书记的讲话精神,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思想上要有转变,突出服务发展

思想决定行为,思路决定出路。质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经济,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经济运行安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依靠自身职能和技术优势,始终围绕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监工作方针,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大局,紧跟区委、区府中心工作,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措施,讲求服务实效,在质量安全、产业升级、标准提升、名牌培育、节能减排、规范市场等方面服好务,切实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简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效能,将组织机构代码办证由法定5个工作日时限缩短为即到即办,严格执行ab岗制。切实加强行风政风建设,提升质监队伍业务素养,做到门好进、脸好看、事办好。

二、工作上要有提升,突出四大功能

一是提升质量引领功能,提高制造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质量兴区战略,开展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重点领域质量建设,促使全区质量建设基础更加扎实,质量安全保障更加可靠。充分发挥区长质量奖的引领作用,表彰质量先进典型,树立质量管理标杆,引导企业更加重视质量建设。认真组织开展产品质量抽检,以质量分析统计为依据,定期向区委、政府报告全区质量状况和建议。做好质量基础工作,健全企业质量档案,逐步建立以产品质量为主要内容的质量诚信体系,营造质量信用环境。按三步走全面开展质量监管、质量提升工作,到20xx年,使全区规上工业企业达到质量监管、质量提升示范试点企业标准。

二是提升品牌带动功能,助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围绕我区融城发展、产业攻坚工作重点,大力扶持区内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努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品牌企业。积极引导企业争创市长质量奖和省名牌产品,持续推进524红苕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创建,今年确保新增名牌2件以上。指导企业重视品牌维护,加强品牌经营,不断提升品牌价值,使品牌质量型企业成为全区工业经济的领跑者和主力军,不断提升我区经济的发展质量。

三是提升标准规范功能,服务三大产业健康发展。重点围绕我区天然气化工、汽摩制造、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强标准化工作,推动和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确保标准的有效执行。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积极引导沙田柚、黄金梨、大五星枇杷等种植基地按标准组织生产,围绕524红苕、甜橙、花生等特色农产品抓好标准创建,力争5年内再建2个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主动参与国家级物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市建设,指导12家企业开展物流标准化建设。

四是提升安全监管功能,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加快构建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建立质监专职监管员、乡镇(社区)协管员、企业专职安全员三位一体的安全防控队伍,制订落实三方四员的工作职责、培训考核、工作运转等机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防控体系。积极开展校(所)局合作,建立食品、特种设备专家库,适时组织质量管理人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帮助企业培训急需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建立健全两个安全应急处置机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做到心中有数,临事不虚。严格质量安全企业主体责任,加强日常巡查,完善监管工作制度,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做到安全隐患早预见、早排查、早整治,实现事后堵漏监管向事前事中预防把关的转变,确保不发生重特大特种设备安全事故,不出现区域性、典型性食品安全问题,为经济社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