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对观看或阅读过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写作训练中有一项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为了更好的记忆,也是为了可以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过30年的深入探索和不懈努力,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那么,什么是中国的经济改革模式?它的根本特征和基本经验是什么?答案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中国经济改革的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和主线

改革的过程与改革的目标是分不开的。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布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引导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支配着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革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进一步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进一步确认了市场机制作用的中枢地位。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认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飞跃。1993年12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心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框架和具体任务。XX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和具体部署。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构建布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支配中国经济改革历史进程的一条主线。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如何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非凡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中的核心和要害,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和要害。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心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已经提出,“增强企业的活力,非凡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十四大以来中心的许多重要文献对这一问题有更明确的论述。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时,将“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当作重要的经验之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它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本质区别。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社会主义”这几个字“画龙点睛”,点明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造性和特色。

中国的经济体制模式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和要求

经过30年的深入改革,我国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这一体制模式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其主要特点有:

1、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结合。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中国逐步确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改革思路,一方面,要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的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产权清楚、权责明确、政企分开、治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从总体上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既要充分考虑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又要充分体现市场机制的要求,把计划与市场、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有机结合,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其主导作用。

2、国家的主导作用与市场的基础作用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国的经济体制是处在发展与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中,国家不仅是宏观调节的主体,也是公有制的主体、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主体,是推动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看,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国家调节为主导、以发展为导向的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

3、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结合。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包括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依法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建设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第三,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第四,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贯穿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全过程。

4、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形成了开放与改革、开放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但我们还应看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一方面,必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另一方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注重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始终保持对要害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同时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体制模式虽然还不够完善,但已经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色和根本优越性,它将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成熟和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标决定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具体方式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形成了两条明显不同的道路:前苏联东欧的激进式改革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向世人昭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而且还在于它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方式,这种改革方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在坚持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在制度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双轨过渡,增量先行,在保留计划协调的前提下,通过在新增资源中逐步扩大市场调节的比重的办法来稳步向市场经济过渡。

——整体协调,重点突破,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分部门、分企业、分地区各个突破,由点到面,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换。

——兼顾改革、发展与稳定,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分步推进,循序渐进,先试验后推广,并根据实践需要不断调整目标与思路。

目标决定方法,方法内生于目标,不能脱离开改革的性质和目标来抽象讨论改革的方式。中国的经济改革之所以采取了渐进式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改革目标的非凡性质决定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基础的,改革的目标不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宪法制度,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克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赋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新的活力,经济改革的这一根本性质决定了改革的方式和过程必然具有暖和渐进的特点。

2、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发育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仅受社会制度的制约,而且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中国的市场化与工业化、体制模式的转型与发展模式的转型是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国的改革只能是渐进式改革。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新的市场经济形式,它的具体含义和实现形式并不是先验的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上,把改革目标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初步形成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完善仍需一个较长过程。

因此,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差别不是方式和方法的差别,而是改革的目标和性质的差别,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两种不同改革道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中国经济改革模式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程中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中国经济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经验。中国的经济改革实践深化和创新了对市场经济的熟悉,为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同时向人们提供了许多富有启发意义和值得深入思考的命题,包括: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效率与公平是可以相互促进的,要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在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要害性作用;经济、政治、文化和各种社会因素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社会变迁是复杂多样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经济转型和市场演化的过程是一个整体的长期的过程;国家在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应当发挥重要的主导性作用;传统与现代、新体制与旧体制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和融合的;社会制度的变迁是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与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的统一;市场经济体制内部不同组成部分的地位、作用和演变规律是不相同的,因此改革和制度变迁既有次序问题,也有协调问题,等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经济方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谓中国经济改革的模式,就是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为宗旨的经济改革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经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中国非凡的制度、国情和历史阶段的要求,因而,它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有非凡性,也有普遍意义。它的成功不仅会促使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_范文



30年来的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30年来,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为什么坚持改革开放?因为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它符合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它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它是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因此,在新的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新的更加错综复杂的环境面前,我们必须坚定信念: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决不走实践证明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那种改旗易帜、放弃共产党领导、放弃社会主义的邪路。惟有坚持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始终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我们才能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航船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光辉的未来。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风险和挑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心得体会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心得体会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认真聆听讲话之后,我百感交集,感触颇多。

在40年前的12月18日,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回首过去,我们40年的风雨历程,路途艰辛,但是硕果累累。

这场发端于40年前的伟大变革,开启了中国历史一个崭新阶段。4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中华大地发生了感天动地的伟大变革。40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绳绳相继,带领中国人民推动改革开放从探索到全面推进再到全面深化,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40年来,百姓生活不断改善,大事件中、细微之处,幸福感和获得感已浸润生活。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40年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经济上,我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全球公认。在一个10多亿人口的大国,在人均资源和资本积累都不是很丰富的条件下,实现持续了近4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壮丽一页。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改变了社会主义的命运,改革开放也让百年中国告别积贫积弱,重拾历史荣光和大国自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的增长迅速。尽管美国、法国、日本都实现了正增长,但增长率都大大低于中国;从世界经济体系和贸易体系角度来看,中国为更平衡的贸易体系做出了贡献。4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

在科技上,中国正在走向世界巅峰,引领科技创新潮流。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指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四十年间,我国科技发展硕果累累:神州系列飞船的成功返航、蛟龙下海、墨子升空、复兴起航、天宫合体,一系列象征着中国腾飞发展的超级工程的出现让我感到作为一名中国军人是多么的骄傲自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深沉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推动新一轮改革大潮澎湃涌起。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到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从提出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到以更大气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部署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首过去,我们心怀坦荡,既不沉沦于昨日的鲜花与掌声之中,也不拘泥于昨日梦想的得失之间,面对未来,我们心中仍然充满了无限的期盼。

改革开放30周年感想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才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催生、激活、做强更多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市场主体,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河北的聚集无障碍。”这是我省通过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形成的一个重要共识。面对“调整转变、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三重艰巨任务,我们唯有继续深化改革,破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催生、激活、做强更多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市场主体,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河北的聚集无障碍,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目标提供根本保障和内在动力。

深化改革是建设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河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害时期,正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但是,我们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未来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失衡、社会矛盾凸显等诸多制约。

――实现科学发展任重而道远。长期以来,支撑我省经济高速增长的产业大都属资源依靠型的高耗能、高污染类产业,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经济发展的生态成本和环境成本越来越高。而且“超重”的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刚性,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很强的惯性,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任务艰巨。

――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由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滞后,要素市场化进程缓慢,我省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并没有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解决;生产关系变革滞后生产力发展进程,各种社会矛盾并没有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自然而然地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仍然严重,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投资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在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排名中,我省无一城市入围投资环境金银牌城市;在XX年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我省虽然有10个设区市入围,但只有石家庄、唐山和秦皇岛排在前50位,分别为第22位、35位和50位。投资环境诸要素中,行政治理体制问题仍然是我省投资环境的“软肋”,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效率亟待提高。

――推进全面开放任重而道远。“环京津、环渤海”的独特地理条件,赋予了我省对内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真正发挥“两环”区位优势,不仅仅是交通、通讯等硬件设施与京津、国际对接,要害是机制和制度等软环境的接轨:从微观企业制度到宏观经济治理制度,从微观企业生产运行机制到宏观经济治理调节机制……要实现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乃至融入国际生产体系,推进全面对外对内开放,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任务还很重。

以行政治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全面改革

XX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改革要向三个领域拓展:从商品市场向要素市场拓展,大力发展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从竞争性领域向公用公共事业领域拓展,加快科技、文化、卫生、市政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从经济领域向行政治理领域拓展,深化机构改革,优化行政区划,改善行政治理。这是我省今年的改革方向,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改革重点。

――认清形势,提高熟悉,奠定全面改革的思想基础。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政府行政治理体制上。行政治理体制改革既连接社会体制改革,又连接政治体制改革,处于中心环节。我们必须清醒地熟悉到,政府本身所拥有的权力和作为经济社会治理者所处的非凡位置,决定了政府在发展和改革中所起的非凡作用,只有通过行政治理体制改革,才能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提供体制保障,把市场化改革推向深入;只有通过行政治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才能有效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只有通过行政治理体制改革,从制度上制约权力与资本的结合,使权力正确行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性、机制性腐败问题,增强政府公信力,改善政府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

――明确目标,把握重点,扎实推进政府行政治理体制改革。政府行政治理体制改革的要害和核心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使政府成为从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全力履行相关职责的责任政府;成为致力于为市场主体排难解忧和创造良好环境的服务政府;成为全面依法行政并受法律严格监督的法制政府。政府行政治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缩小政府事权,把不该由政府治理的事项果断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治理的事项切实管好。要进一步完善行政治理方式,缩小行政审批范围,规范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从“项目最少”迈向“时效最快”;尽快贯彻落实国家大部制改革精神,规范机构设置,理顺和明确权责关系,完善行政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推行重大决策失误引咎辞职、经济赔偿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务员非凡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政绩评价制度。

――坚持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致力于实现市场主体自主决策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使混合所有制成为经济成分的主体,从体制和机制上割断政府对企业或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比较健全的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和比较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体制改革,发展完善资本、土地、人力、技术等要素市场,消除生产要素流动的各种限制因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健全保障市场主体权益、强化市场主体责任的法律法规体系。

――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全面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要求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机制、社会治理等的重构,实现社会转型,这是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制保证。重点是重构社会治理体制、社会运行机制、社会保障体制;彻底解决政事不分、管办不分、行政垄断、政府包办的社会治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社会事业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着力解决城乡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深化改革

以政府行政治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全面改革,不仅将遭遇由于部门利益受损而产生的内部巨大阻力,而且面临着由于备受民众和投资者关注与期待而形成的外部社会压力,成败关乎全局,将考验改革者革命的勇气和再生的决心,检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魄力和执政的能力。深入推进改革,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30年的改革开放经验告诉我们,改革的道路一直并不平坦,改革过程中碰到的困难,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当前我们正在推进的改革,主要是一些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配套性强、风险较大的改革,改革到了真正啃“硬骨头”的要害时期。面对改革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我们唯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开拓进取、迎难而上,才能取得改革的新突破,推动社会的新发展。

――树立深化改革的决心。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制度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制度有好有坏,形成好的制度要靠改革。因此改革是对发展贡献最大的因素,即“第一生产力”。只要坚定这个熟悉,我们就能树立起深化改革的决心,不会因为改革出现偏差甚至失败就否定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信改革是燕赵大地焕发生气活力的源泉,是在科学发展为时代要求的河北建设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增强改革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

――保持深化改革的恒心。改革必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改革进入重点突破、协调推进的全面改革阶段,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恒心与韧劲,就不可能取得改革的成功。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必须充分估计改革中可能碰到的困难,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研究制定积极稳妥的改革方案,发挥政府改革主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加强领导,科学组织,周密部署,稳步推进,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改革开放30周年感想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改革开放30周年感想》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才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职能,催生、激活、做强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市场主体,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河北的聚集无障碍。”这是我省通过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形成的一个重要共识。面对“调整转变、加快、改善民生”的三重艰巨任务,我们唯有继续深化改革,破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催生、激活、做强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市场主体,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河北的聚集无障碍,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目标提供根本保障和内在动力。

深化改革是建设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河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害时期,正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但是,我们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未来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失衡、社会矛盾凸显等诸多制约。

――实现科学发展任重而道远。长期以来,支撑我省经济高速增长的产业大都属资源依靠型的高耗能、高污染类产业,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经济发展的生态成本和环境成本越来越高。而且“超重”的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刚性,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很强的惯性,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任务艰巨。

――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由于社会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滞后,要素市场化进程缓慢,我省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并没有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解决;生产关系变革滞后生产力发展进程,各种社会矛盾并没有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自然而然地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仍然严重,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投资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在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排名中,我省无一城市入围投资环境金银牌城市;在XX年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我省虽然有10个设区市入围,但只有石家庄、唐山和秦皇岛排在前50位,分别为第22位、35位和50位。投资环境诸要素中,治理体制问题仍然是我省投资环境的“软肋”,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效率亟待提高。

――推进全面开放任重而道远。“环京津、环渤海”的独特地理条件,赋予了我省对内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真正发挥“两环”区位优势,不仅仅是交通、通讯等硬件设施与京津、国际对接,要害是机制和制度等软环境的接轨:从微观企业制度到宏观经济治理制度,从微观企业生产运行机制到宏观经济治理调节机制……要实现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乃至融入国际生产体系,推进全面对外对内开放,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任务还很重。

以行政治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全面改革

XX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改革要向三个领域拓展:从商品市场向要素市场拓展,大力发展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从竞争性领域向公用公共事业领域拓展,加快科技、文化、卫生、市政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从经济领域向行政治理领域拓展,深化机构改革,优化行政区划,改善行政治理。这是我省今年的改革方向,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改革重点。

――认清形势,提高熟悉,奠定全面改革的思想基础。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政府行政治理体制上。行政治理体制改革既连接社会体制改革,又连接政治体制改革,处于中心环节。我们必须清醒地熟悉到,政府本身所拥有的权力和作为经济社会治理者所处的非凡位置,决定了政府在发展和改革中所起的非凡作用,只有通过行政治理体制改革,才能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提供体制保障,把市场化改革推向深入;只有通过行政治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才能有效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只有通过行政治理体制改革,从制度上制约权力与资本的结合,使权力正确行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增强政府公信力,改善政府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

――明确目标,把握重点,扎实推进政府行政治理体制改革。政府行政治理体制改革的要害和核心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使政府成为从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全力履行相关职责的责任政府;成为致力于为市场主体排难解忧和创造良好环境的服务政府;成为全面依法行政并受法律严格监督的法制政府。政府行政治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缩小政府事权,把不该由政府治理的事项果断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治理的事项切实管好。要进一步完善行政治理方式,缩小行政审批范围,规范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从“项目最少”迈向“时效最快”;尽快贯彻落实国家大部制改革精神,规范机构设置,理顺和明确权责关系,完善行政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推行重大决策失误引咎辞职、经济赔偿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务员非凡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政绩评价制度。

――坚持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致力于实现市场主体自主决策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使混合所有制成为经济成分的主体,从体制和机制上割断政府对企业或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比较健全的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和比较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体制改革,发展完善资本、土地、人力、技术等要素市场,消除生产要素流动的各种限制因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健全保障市场主体权益、强化市场主体责任的法律法规体系。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心得体会2篇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心得体会1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发生深刻变化。作为中国人,一是深感骄傲与自豪。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

按照党中央部署,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幸生活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深深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二是深知责任与使命。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历史责任,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道路上努力前行。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面对新时代、新目标、新任务,必须深入思考应该肩负什么责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自觉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去。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党员干部要永葆人民情怀,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是共产党员勇于担当的品格。

纵观国家发展的曲折历程,不禁感叹,多少事业的大厦,就是败在没有坚持初心。我们的党从南湖走向全国,近百年的风雨历程,展现了一个坚定不移、矢志初心的政党,如何始终得到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强调初心的宝贵,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通过发展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难题,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惠民富民。

入党宣誓时,我们曾举起右手,信誓旦旦要对党忠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要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要有跟党走的理论自信和行动自觉,要站在党中央荡涤污秽的队伍里。要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名利所困,不为物欲所惑,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提升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要永葆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葆对学习的赤子之心,发挥我们的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历史发展到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坚持与时俱进是不断保持党的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源泉。新时代面临新的社会形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重大变化,彰显出以党中央要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浓厚为民情怀。要以新时代改革开放为起点,永不懈怠、永不停滞、永不满足,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不负人民重托,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为共筑中国梦的贡献力量,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心得体会2

面对改革开放的曲折,我们党不断修正错误,攻克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改革开发40年的成功实践,使得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在全球范围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改革开放的最大启示是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当做历史的创造者,当做决定民族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群众生活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现实问题,这迫切要求我们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保障民生,实现长治久安。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方略,经济发展是前提,经济发展根本目的和价值是民生。

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要提高政治站位,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履行党员义务,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一切违反党的原则的错误言行。要积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把自己的工作生活融入到宣传和弘扬党的理论、党的主张的事业之中,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

要坚持苦干实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不一味抱怨自己所从事的岗位,怎么苦怎么累,累死累活划不来。

在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新技术每天都在刷新,我必须时刻自我提醒,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研究、理解把握新思想新理论,兢兢业业把自己的职责履行好,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做好。要坚持不懈,坚定自己的信念,以自强不息、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内生动力,创造自己的价值。

党员干部要强化使命担当意识,秉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念,时刻展现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提高工作能力,做精做细每一份工作,在新时代中争取有有新气象新作为,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


改革开放30周年有感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对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业。“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胡锦涛同志的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联系。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只有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阐明的是改革开放作为决定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运的抉择的历史必然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不是偶然的。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的以高度集中统一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功不可没,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这种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胡锦涛同志在新进中心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时的重要讲话中,阐述了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两方面背景:一是从我国自身情况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气活力,二是从外部环境看要追赶时代前进潮流。邓小平同志立足中国实际,规划了从农村到城市、从个体到国有、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和文化改革的渐进式改革蓝图。以安徽农村大包干为发源地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规模展开,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新时期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布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阐明的是改革开放作为一场革命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深刻意义。我国市场取向的体制改革具有广泛性和全方位性;改革引起了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重大变化,无疑是一场革命。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又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后,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治理方法、先进的经营方法来治理,也就是按照经济规律治理经济。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快速发展的奥秘就在于改革开放。正是因为我们党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才推动了我国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年均增长9%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阐明的是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是基于对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国际比较中得出的深刻熟悉。社会主义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赋予社会主义蓬勃生气,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旺盛活力。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决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党既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果断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动中牢牢站住站稳,并成为布满生气活力的社会主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牢记、运用并继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七大总结的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把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