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核心价值篇

有些事情解决不了不如换个想法,像数学定理一样,它还有逆定理。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怎样才能将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写好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核心价值篇》,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核心价值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并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建设途径,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全民族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
任何价值观念都深刻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社会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和价值取向也不可避免地日趋多元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社会整合。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多个层次多元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应当是共同的、一元的。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又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更要从指导思想的高度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层面,进行整合、统领、引导。这是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发挥引领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能够有效维护整个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正常发展。
社会主义既是一种运动、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种价值目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现状促使人们从价值视野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保证各项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骤然“变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随之陷入低谷。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有些人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开始发生动摇,有些思想主张甚至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积极倡导和践行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引导人们树立爱国情怀,知荣明耻,锐意创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党领导下的各项建设事业在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上又快又好地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任务要求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形成主导价值共识,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奠定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遵循社会组织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和谐,就必须有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而且,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这不仅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主导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不但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且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引导人们超越民族、城乡、地域以及社会阶层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一系列内涵明确、联系紧密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思想、价值理想、价值精神和价值观念构成的整体。在这个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最根本的。
从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地位看,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党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历史性成就。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一点丝毫不能含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就是从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开始的,教训非常沉痛而深刻。
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与信仰、真理与价值、规律与规范的统一,它既包含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显示出一种公正的价值判断,又包含着一种进步的价值准则。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具有科学性,它把客观实际作为价值根据,把实事求是作为价值前提,遵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证明着社会主义的历史价值;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具有先进性,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价值反映、先进文化的价值体现和先进社会制度的价值内核,承载着社会主义的先进价值;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具有人民性,它来自人民的愿望,服务人民的利益,维护着社会主义的主体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要把代表人类价值思想前进方向、体现先进社会形态发展要求的价值思想作为根本。
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看,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社会价值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理论为依据而作出的价值选择,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价值精神的凝结和精华,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国家理论、社会动力理论和社会心理理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和道德学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看,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保证了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地位。马克思主义吸收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植根社会发展与变革的生动实践,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从而使得它的价值理念始终保持与时代、实践和群众同行,正确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建设。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坚持抽象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而是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的作用。
从我国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样的格局看,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动与变革,造成了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大的调整与反差,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的许多差异与碰撞。面对新的复杂局势,必须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当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及其价值观念,同时还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与价值和谐,共铸全民族普遍认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用共同的理想(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信念凝聚力量
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定社会主体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体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和巨大动力。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所谓理想,是指人们关于未来发展走向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和文化领域,还是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内心深处究竟相信什么、需要什么和追求什么,如何理解和对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价值取向上持有什么样的理念和原则,都普遍受到理想信念的引导和影响。一种理想是否科学、合理、先进,归根到底是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条件和需要,是否同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历史进步的趋势相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符合历史潮流的社会理想,是党和人民做出的科学选择,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对未来的“美好社会”心向往之,并作过种种描绘和设想。但长期以来,广大劳动人民总是无法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特别是在近代,中国社会逐步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在不同历史阶段提出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共同理想。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党领导人民实现了赢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社会理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982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对这个共同理想的最新最完整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崇高理想一步步走向现实,而且表明中国在建设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正在探索人类社会新的发展道路和方向。
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理想,也就失去了民魂国魂,就失去了凝聚力和生命力。当前,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共同理想,为伟大事业的成功提供精神动力。在当前社会生活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形势下,更加需要寻求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更加需要用共同理想引导和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向一个目标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共同理想,体现了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很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这个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人民要过上富裕殷实的小康生活,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共同为之奋斗,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统一社会意志、集中社会智慧、激发社会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保证。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
正如其他任何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一样,社会主义社会也有自己的反映社会意识本质的、决定社会意识性质和方向的核心价值体系。要使这一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必须注重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
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要求人们在价值取向上坚持“和为贵”的思想。当今世界,尽管利益关系导致了地区、国家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冲突,但谁也不能否认,“全球化”正把所有国家和人民毫无例外地卷入其蓬勃发展的大潮中,相互间的联系愈益密切,共同利益愈来愈多,命运息息相关,发展相互依赖。人类不应在对立冲突中沉沦、毁灭,而应在宽容、协调、和平、和睦中发展,这就需要确立“和为贵”的理念。特别是我国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改革越是进入攻坚阶段,各种矛盾愈益凸显,这些矛盾总的说仍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相互间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通过对话、沟通、交流、引导等方式化解矛盾,就能增加和谐因素,调动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协调和谐地发展。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就要尊重差异。追求和谐并非回避矛盾、否认差异,恰恰相反,它是以承认矛盾和差异为前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和谐,而市场就意味着竞争,竞争导致优胜劣汰,形成差异。多元的社会所有制结构、多元的利益主体、多元的分配方式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存在及其发展,也使得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表现为多元和多样。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人们既要在同一中把握事物,又要在差异中把握事物。和谐理念要求主体在对待包括其他人、其他民族、国家、以及其他文化,直至各种自然生命形式和非生命在内的“他者”时,必须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在与千差万别的“他者”,与不同利益、不同文化、不同话语主体的交流碰撞中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和谐共处。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需要妥协和宽容。在“斗争哲学”的视域里,妥协是得不到认可的。其实,随着人的活动领域的展开和社会关系的丰富,不妥协的自主性愈来愈少。市场经济中供求双方讨价还价,相互妥协,达成交易,维持市场均衡。在这一意义上,市场制度就是一种达成妥协的制度。社会生活中,亲人之间、同事之间、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有时甚至表现得很激烈,但依然有通融的余地,这就是妥协。如果矛盾双方都不妥协,不计后果,导致对抗冲突,必然是两败俱伤。与妥协相联系的是宽容。“君子以厚德载物”。豁达大度,宽厚待人,相互体谅、理解、包容和接纳,这种礼让宽容精神是人际间交往和沟通的润滑剂,是达到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桥梁。今天,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因思想偏差、处理失当而加剧,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不失原则和尺度的前提下,以宽容精神对待不同的利益主体,尊重理解各自的价值观点、行为选择和生活方式,“化干戈为玉帛”,无疑是明智之举。宽容既表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更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交往中,表现在领导、被领导及其相互关系中。能够宽容是一种自信,是一种气度,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当然,我们在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不同阶层的人们团结向上、共同前进。
在辩证统一中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中,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指导,坚定和谐社会价值理想的基础上,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体系的辩证性,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多样性与主导性、民族性与全球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辩证统一,并在各种价值取向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这对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结合中凸显价值基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对美好生活状态的设想和期望。理想具有扬弃现实、高于现实、超越现实的特征,是感召、激励和鼓舞我们为之奋斗的力量源泉。和谐社会价值理想的实现是在理想与现实的持续转换中实现的,我党一贯坚持将远大的社会理想和现阶段的工作目标统一起来。
在多样性与主导性的协调中表征价值认同。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经济制度的调整带来了利益结构的变化,利益主体趋于多元化,促成社会多元价值取向。价值观的多元化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促进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突破陈规,大胆创新,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必须确立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即主导价值取向,并在多元价值取向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借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具体实践中,坚持价值观的多样性,不是要消灭价值观的差异性,而是要以主流的价值取向引导支流的价值取向。既大力倡导同社会发展进步一致的主导价值取向,又鼓励和保护那些积极进步的价值取向,要努力造就一种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价值认同感,进一步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在民族性与全球性的碰撞中回应价值冲突。在经济全球化和开放经济的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两个方面,是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的有机统一,这种内外的交流需要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上既要坚持本民族价值观的独特性,又要以某种为各民族公认和接受的价值观为基础和前提。要在人类文化中发掘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在中华文化中提炼人类文化的一般性,在价值体系的建设上把民族性与全球性协调统一起来。对于民族文化,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添新内容,培育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建立既顺应全球化的大趋势,又合乎自身国情的价值观念。尊重不同民族国家的价值观,倡导以对话、交流与合作等手段消解和调适价值冲突,促进人类多元价值体系的共同进步。
在社会性与个体性的联结中促进价值实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和谐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和谐社会这一价值理想,既是关于“社会的”、“共同的”理想,也是每个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和追求的一种价值和信念,是社会群体对现阶段社会规律的集体认识,是社会成员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综合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处理好价值取向上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树立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价值观,并在两者的相互联结中促进其价值实现。
军队在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特殊使命
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执行特殊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历来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在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我军肩负着特殊使命,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我军以爱国、牺牲、奉献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必将因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而大有作为。核心价值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高的精神追求,只能崇高,不能媚俗。军队天生就孕育着崇高,造就着崇高。例如,任何社会群体在面对危险时都有紧急避险权,惟有军人没有这种权利,作战中明知前面是死亡,只要军令下达,每个人都必须义无反顾,直面死亡,这便是世界军队多数是或应当是其所在民族的精神塑造者的重要原因。而对于承载了更多道德要求的我军来说,牺牲奉献已经不限于战场。进一步说,社会大众的行为状态一般区分为三种:先行者、严守中道者、后进者。先行者代表着创造,同时孕育着牺牲,后进者则容易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只有严守中道者最安全。然而,一个民族是否伟大,主要是看有没有一大批前仆后继的先行者,引领、开拓民族精神的新境界、新纪元。比如长征路上的红军队伍,就是以牺牲自我而成就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所以,不管基于本质特征,还是基于党、国家和人民的特殊要求,军队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都将有广阔的发挥空间。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军队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个社会青年在地方时未必拥有多强的责任意识,甚至不能对父母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为什么走到军队中不久,就能够确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重要原因是军营特有的文化环境与社会价值认同的影响。实践证明,共同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规范、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广大官兵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我军要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带头作用,就要努力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我军核心价值观灌注于全军、辐射全社会,进一步巩固官兵共同的精神支柱和思想道德基础,并转化为官兵自觉的精神诉求和实际行动。以抗美援朝中“上甘岭战役”为例,美国人所作的电脑模拟结果是,我军根本挡不住美军的进攻,为什么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我军仍然取得了胜利?根源于我党我军把蕴藏于官兵中的巨大潜能和原动力激发了出来。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军优良传统,也是我军的独特优势所在。我军以“使命、忠诚、纪律、牺牲”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将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精神营养揭示出来,传播出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完善自我,贡献于社会。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过程。当前,我军要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列,就必须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坚持抓好用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教育部队、武装官兵的工作,坚持把培育战斗精神贯穿于部队的各项工作之中,坚持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军人道德建设的实践之中,引导官兵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始终保持坚强的革命意志和旺盛的战斗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11日下午在北京闭幕。
这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为期4天的这次全会,也将因此在中国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9个方面、6项原则勾勒和谐社会建设"路径图"
民主法制更加完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六中全会从9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成为这次会议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
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上下求索,走过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六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既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又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体现了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的科学态度。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6项原则,涵盖了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方针、工作动力、工作保证、工作条件、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这9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和6项原则,共同构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 多项措施力促和谐群众利益成为重要着力点
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不同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社会事业发展"短腿"现象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针对当前这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会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全会强调的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会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和部署,始终贯穿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根红线。
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全会强调,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让人们看到了更加注重民生的政策取向。
★ 6大制度建设保障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制度是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六中全会公报强调,"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健全法律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加速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司法体制机制,继续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
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 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巩固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繁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深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全会着眼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和谐,对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全会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和谐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全面、具体的部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六中全会在总结近年来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观点,表明将把和谐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会强调,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并对加强社会管理作出了具体部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社会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增强社会减灾能力、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在决策中广泛听取公众意见……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努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经济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协调机制。
全会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突出强调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体现了社会管理理念的深刻变化。
全会把"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等,列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在利益关系多元化、各种矛盾相交织的关键阶段,社会管理工作重心的重大调整。
★ 激发社会活力增进团结和睦
充满活力、团结和睦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全会公报中的这段话,令人倍感振奋。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元素
全会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强调要激发社会活力,"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团结和睦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参与、共同建设。
全会强调,要"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对统一战线、香港澳门台湾事务和外交工作提出了指导方针,勾勒了民族大团结、大联合、大发展的蓝图。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在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下,在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我市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为全国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党中央对此充分肯定。我们一定要全力做好我市工作,在关键时期向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交出满意答卷,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向前进。
我们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反腐倡廉工作要贯穿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我们一定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充分认识反腐倡廉的极端重要性,旗帜鲜明、坚定不移、毫不含糊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我们反腐败的态度一定要坚决,党风廉政建设的措施一定要严厉,对违法违纪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对于极少数腐败分子一定要严惩不贷,决不手软、决不姑息。同时要看到,受严惩的腐败分子毕竟只是极个别,我市绝大多数干部是好的,对于极少数犯了错误的干部我们也要立足于挽救、教育和帮助。我们要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调动好,理直气壮地讲坚决开展反腐败斗争,理直气壮地讲我市的大好形势,理直气壮地讲团结、稳定、和谐。开展反腐败工作,关键在于制度建设,要从制度上加强各级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腐败现象的产生。
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抓发展上,以为指导,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咬住发展目标不放松,狠抓各项工作不松劲,继续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全力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努力实现“四个率先”的要求,继续保持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所在,也是当前的头等大事。我们要高度重视稳定工作,全力以赴保持我市的社会稳定,为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形成更好的氛围,为坚定不移推进发展创造更好的前提,进一步努力营造全市干部群众齐抓发展、共促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我们要齐心协力构建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以人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为切入点和抓手,尤其要十分关注民生问题,着力解决事关民生的热点问题。我市近期推出一系列加强和扩大社会保障的惠民之举,得到广大市民的热情欢迎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再一次说明关注和解决民生热点,事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主旨,事关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广大党员、干部要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坚持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带头人。
务目标,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各项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为“十一五”开好局,为整个五年发展夯实基础,决不辜负中央对我市的殷切希望,决不辜负老领导为我市打下的坚实基础,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重托。
回首57年历程,岁月峥嵘,成就辉煌;展望美好未来,前程光明,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和“”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团结一致、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教师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教师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于在北京胜利召开,会上拟订的宏伟蓝图——第十一个六年规划,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祖国未来的发展前景,看到了希望。我校××*校长于10月20日下午16:10组织学校行政学习了第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会议精神、并及时传达了局上布置的学习要求。全校迅速掀起了学习“十六大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并拟定了“与时俱进学精神、共创和谐谋发展”为主题的学习讨论活动。在10月24日,早上升旗仪式和下午的周前会上,校长组织大家认真详细地学习了胡锦涛同志的讲话、温家宝同志所作的说明以及区委××同志的讲话,老师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
在会上,老师们达成共识: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时俱进,共创和谐社会,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我们作为战斗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博大宽阔的胸怀……还要有甘于清贫的孺子牛精神、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境界。如何从自己入手,办好“三满意学校”,对自己的要求更高,必须加强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学习,与时俱进,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力争做课程改革的引领者。作为学校领导班子,要及时洞察教育教学中的新情况、把握新特点、理清新思路、开创新局面,推动全校教育工作再攀新高,充分发挥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营造“创建和谐教育,育一代新人”教育环境作不懈的努力。
通过学习,老师们感触颇深,留下了点点滴滴的肺腑之言:
1、学习贯彻精神,我们感到教育的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干教育,踏踏实实育人才,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根据区教育局的“改革、发展、质量”的目标,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重视教育的过程管理,把工作落到实处,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老师们说:“教师的工作是育人的工作,一名合格的老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学校是传播文明的场所,教师是播种文明的使者,在一切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要做到文明从教。”“育人为本,是学校办学的宗旨,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只要我们广大教师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就一定能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教育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工作,是关系千千万万孩子的未来,系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我们要克服工作中的急躁情绪,从点点滴滴做起。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对待学生要有耐心,特别对于问题学生要给他(她)机会,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精心营造育人的一片蓝天。老师们认为(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 “作为教师,用爱点亮学生心头的明灯,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责无旁贷,任重道远。”“没有爱就没 有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知识和学问,更有堪为人师的人格和品德,有着对学生的一种无私 奉献的爱。”“教师在教会学生做人和学会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 相信你。”……
3、加强个人师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树人”,用心育 人。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的人格力量的体现。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大家认为:“一粒种子,要经过春天的播种,夏天的浇灌,秋天的收割,还有好多工序才能变成碗中香喷喷的米饭。教育学生也是一样,如果只是播下了目标,不再继续浇水,不去收割,那么永远都不会有收获。”“让我们一起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努力追求教育之于生命的最高境界——带着对生命的了知、洞察和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像寻找珍贵的金子一样去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教育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4、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教育实践观,关注细节、追求和谐的教育价值观,确保教育各项任务、工作目标顺利完成。落实到工作中就是干好每一天的工作,上好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全面发展,全面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
学生们在学习文件精神后,面貌焕新颜: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祖国人民寄予的厚望。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常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校园里随地丢垃圾的人正在减少;教室里书声朗朗;课堂内外作业书写日趋规范;活动课上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合作意识在不断增强;到红领巾广播站宣讲学习体会的学生在不断增加,少先队监督岗的责任心增强了,在学生中形成“赶、学、超”的学习风气。他们在学习上你追我赶,争着成为学习的佼佼者,都希望从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十六大六中全会的精神。
师生们通过学习,从心灵深处认识到:十六大是我党历史上新的里程碑。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在自己的平凡工作中去诠释十六大的精髓。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