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思考分析材料

对你来说,别人的想法你也不一定会接受。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对观看或阅读过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相信每一个人在小学和中学都写过不少心得体会,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你是否会写相关心得体会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思考分析材料,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思考分析材料

城市户籍人口占有数量比例的上升,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预计到20xx年我国城市户籍人口的比例会上升到50%左右,这是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历史性城市和街区,正被庞大的新建筑群所淹没;旧城的开发和改造形成了“建设性的破坏”,减少了文化的内涵。民族传统、地方特色不断失落,加剧了“商业化”、“人工化”、“城镇化”。

伴随着工业化出现的城市化和城市社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其中城市社会问题中的人口大迁移、社会成员的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科层化,原有的家庭、邻里和亲属关系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在弱化。为此,人们呼唤以往城市居民守望相助的密切关系及人际关系富有人情味的时代;呼唤同住一小区的集体认同感、地域团结感和忠诚感。城市是由不同的异质个体组成的一个相对庞大的、相对稠密的、相对长久的居住地。构建和谐城市社区需要建立富有浓厚亲情、人情化的新的人际关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城市社会化建设的要求所在。

一、对“城市社区消失论”的认知与剖析

改革开放后城市居民的住宅面积较之过去大大增加,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级政府着力动迁和改建危房,平民百姓都感受到了政府为民和富民政策的温暖。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新的邻里关系如何呢?那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是否消失了呢?

案例一:上海近年的市政动迁和改建危房进展加快,市民们先后搬进了宽敞的新居。某一新居的同幢楼里有户老人正逢七十寿诞,全家老小欢乐祥和地为老人祝完寿后,按老住宅不成文的规矩,老大妈为此到整幢楼内的家家户户送上一大碗排骨寿面,让新居邻里们共享老伴的寿辰喜悦。当送至五楼一户新邻时,老大妈热情地敲开住户的门,满面笑容地说明来意,可遭来的是一阵嘲讽,使得老大妈相当难堪,她不禁要问:难道是我做错了什么?

案例二:盛夏某一天的南京街头,有一小伙子将一摔倒在公交车站的老太太搀扶起来并送往医院医治,却给自己带来了麻烦。这位老太太不仅没有致谢,反而认定是小伙子将她撞倒,并将其告上了法院,要求索赔13万元。法院最后以小伙子见义勇为一说缺乏事实证据,不予采信,而判其赔偿老太太各项损失费总计为45876元。

案例一直面地反映了现时一些人确实淡化了人间的亲和力,似乎形成了一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格调,不禁使人们感慨:生活在一个日益高大又富丽堂皇的、宜居的城市小区内,却没有亲和力、浓厚的人情味和归属感。

在案例二中,小伙子搀扶老太太反成了被告,在今天的社会里见义勇为却带来了额外的经济负担,以后谁还敢搀扶摔倒的老人呢,岂不是引火烧身?转向社会的另一个镜头,有人驾车撞人后,立即扬长而去,被撞人由于未及时送医院救治而亡的情况也存在。

城市社区问题中类似上述的人际关系,西方的城市社会学者就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社会而言,提出了“城市社区消失论”,其主要观点如下:

随着国家活动范围和规模的增加,地方社区的自主性和人们之间的团结性逐步降低;在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中所形成的新的科层制取代了许多家庭、邻里和朋友所承担的职能和活动;人口众多,而人们之间的互动频率却很低,所以,原先丰富而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社区共同体感和社区团结感一并消失了。

显然,这些观点对前进和发展中的我国城市社区问题而言,只是一个侧面,不可能涵盖社会的全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侧面与构建和谐社区是格格不入的,它玷污了城市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光射面;同时,我们又要正视它,并规范与构建和谐城市社区不协调的言行。

二、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现状

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城市社区相继兴起,所谓的“城市社区消失论”已不再起作用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城市社区人际关系正在逐步建立,特别是在我国沿海开放的现代化大都市里,来自不同国家、讲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们共住在一个小区内。上海浦东的花木小区居住的居民有1.5万人,其中有来自96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人近人,他们已将自己融入到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中。社区专门为他们搭建“周日早午餐会”,讨论与大都市融合的西式交流平台,受到老外们的认同和欢迎。这些洋居民为自己的新家喊出了最响亮的口号:“热情社区,视野国际“。

由于子女工作繁忙等原因,有些独居老人平时与邻居少言谈、不出门,有的甚至病死在家里。据此,关爱独居和孤寡老人已成为社区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尽管这些老人在生活上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但是,他们最缺什么呢?为此,上海浦东东明社区对居住区内的820多位独居老人作了一项调研后发现,这些老人苦于年老体弱,腿走不远,眼又看不清,看书读报是大难题。为此,东明社区开展了“助老帮您读”的活

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思考分析材料第2页

动,由志愿者组成的“关爱员”上门为有所需要的老人送去精神食粮,备受老人们的欢迎。有专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人数将占总人口比例的22%左右,关心他们就是关心自己的将来,这已成为城市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各地民工的支援,他们融入城市生活后,应予以更多的关心。深圳市有600多万外来务工者,虽然没有深圳户籍,但他们与深圳市民一样,退休后领取养老金。这是深圳市政府的一个新举措,淡化“外来”概念,强化了“居民”意识。

一个生气勃勃、充满人间欢乐祥和的城市新社区正在中华大地上骤然而起。西方的“城市社区消失论”在我国已成过去式,不是现在进行时,更不可能代表将来的城市社区发展史。

三、构建“和谐城市社区”的政策建议

构建和谐社会、奔向小康是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伟大实践。胡锦涛同志说:“要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和谐城市社区的构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区,共同家园”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社区成员的共识。推进“和谐城市社区”建设是提升现代化城市新形象的主旋律,已成为弘扬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催进剂。

必须坚持发挥社区居住的党员的主体性作用。无论他们是在职的党员,还是党员干部,在小区内都是普通的居民,积极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是他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以他们的实践活动去感染他人,共建社区家园。

必须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主持社会的正义感,褒扬见义勇为的行为。南京街头曾出现以下感人事例: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被一辆出租车撞倒后,满脸是血而昏迷不醒,迎面开来的面包车上的三位小伙子二话没说与出租车司机一起将老太太送往医院,老太太因及时就诊脱离了生命危险。这正是构建和谐城市社区需要大力弘扬的。

必须有“追求卓越,海纳百川,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包容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全社会各阶层的鼎力相助,尤其是大批民工参与城市的建设,为现代化城市的形象和品牌的提升注入了活力。饮水思源、过河铺桥是城市社区居民不可忘怀的。所以,对于民工的生活和子女就学要备加关心;对外来人员无证设摊,除讲明道理、合理引导外,更多地是采取柔性的疏导和弹性的社区管理,少些“严厉”的管制。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基层干部创建和谐社区体会


基层干部创建和谐社区体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我们全党同志提出的鲜明的政治要求,是我们面对复杂环境,面对严峻挑战,成就党的事业的关键所在,是新形势下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作为最基层干部,更应该认真学习,深刻认识“四个一定要”的重要意义,身体力行“四个一定要”的政治要求,在谋划全局中深化于脑,在灌输渗透中内化于心,在探索实践中融化于行,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干事创业、加快发展、改善民生、为民办事上来。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来加快发展,以脚踏实地的精神去改善民生,以真抓实干的作风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以社区小和谐促社会大和谐,夯实社会和谐之基。
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基层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解决民生,实现民和,确保民安,根本在于做好基层群众工作。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要切实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维护群众利益,促进利益关系协调作为重中之中,努力做到靠发展增加群众利益,靠改善服务巩固群众利益,靠协调均衡群众利益,靠稳定保障群众利益,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基层干部做任何决策都要尊重群众的意愿、倾听群众的呼声,最大限度地赋予群众话语权和建议权,把决策的过程变成凝聚人心、统一意志、化解矛盾的过程,确保决策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尤其要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意见,从各种声音中找到有益启示,从不同愿望中谋求最佳结合点。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动;民有所求,我有所助;民有所盼,我有所办”,在思想上视人民群众为“主人”,感情上把人民群众当“亲人”,工作中做人民群众的“仆人”。在关注和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中体现党和政府“群众利益至上”的理念。
转变作风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作风是无形的力量,作风好与不好,不是靠“说”来证明,而要靠“做”来体现。人民群众正是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来感受和认识我们党的作风的。因此,讲作风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说”上,而一定要落实到“做”上。要加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升境界,与时俱进,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做好中央和省、市委精神与本辖区实际结合的文章,努力使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摸实情、讲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探索并实施了“一线工作法”,在工作中坚持一竿子插到底,深入居民家中,深入业户柜台,深入企业车间,做到不了解情况不发言,没有调研不拍板。特别是注重在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需求的过程中,认真分析查找自身作风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加以纠正,努力做到以良好的作风赢得社区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推动了社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考核一个单位、一个干部的最高标准就是群众对自身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如在和谐社区评选中,我们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办事处提出了人人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的“五个好”的标准,明确要求办事处各级干部做到真情为民,实意帮民,协力安民,多做一些关系民生、群众需要的实事、好事儿,多做一些驻区单位和居民欢迎、有利于社区资源共享的实事、好事儿,多做一些一时难以见效但促进长远建设的实事、好事儿;在推进工作中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千万不能以发展为借口漠视群众利益,尽可能把群众的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好,安排得周密细致。如在济南市整治“八乱”中,我们没有采取“一撵了之”的做法,而是邀请有关部门、业户及居民代表共同协商,通过达成共识、集思广益,确定把社区各路段划分为禁摆区、控摆区和设摊区,较好地实现了分类管理,规范有序。在此基础上,出台了济南市首个小区规范管理长效机制,不仅改善了环境,方便了群众,还安置了下岗失业人员100多人。我们还把消除零就业家庭、创建全就业社区、特别是把困难群体就业稳定率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力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率和就业稳定率,辖区率先达到全省充分就业社区标准。最近,甸柳社区作为我省唯一的代表在全国“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得到了国务委员华建敏的高度评价。
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领导干部的威信只有在为群众真心实意解决问题中才能提高,作风只有在为群众真心实意解决问题中才能转变,境界只有在为群众真心实意解决问题中才能真正得到升华

基层干部建设和谐社区心得


作为最基层干部,更应该认真学习,深刻认识四个一定要的重要意义,身体力行四个一定要的政治要求,在谋划全局中深化于脑,在灌输渗透中内化于心,在探索实践中融化于行,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干事创业、加快发展、改善民生、为民办事上来。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来加快发展,以脚踏实地的精神去改善民生,以真抓实干的作风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以社区小和谐促社会大和谐,夯实社会和谐之基。

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基层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解决民生,实现民和,确保民安,根本在于做好基层群众工作。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要切实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维护群众利益,促进利益关系协调作为重中之中,努力做到靠发展增加群众利益,靠改善服务巩固群众利益,靠协调均衡群众利益,靠稳定保障群众利益,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基层干部做任何决策都要尊重群众的意愿、倾听群众的呼声,最大限度地赋予群众话语权和建议权,把决策的过程变成凝聚人心、统一意志、化解矛盾的过程,确保决策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尤其要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意见,从各种声音中找到有益启示,从不同愿望中谋求最佳结合点。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动;民有所求,我有所助;民有所盼,我有所办,在思想上视人民群众为主人,感情上把人民群众当亲人,工作中做人民群众的仆人。在关注和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中体现党和政府群众利益至上的理念。

转变作风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作风是无形的力量,作风好与不好,不是靠说来证明,而要靠做来体现。人民群众正是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来感受和认识我们党的作风的。因此,讲作风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说上,而一定要落实到做上。要加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升境界,与时俱进,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做好中央和省、市委精神与本辖区实际结合的文章,努力使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摸实情、讲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探索并实施了一线工作法,在工作中坚持一竿子插到底,深入居民家中,深入业户柜台,深入企业车间,做到不了解情况不发言,没有调研不拍板。特别是注重在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需求的过程中,认真分析查找自身作风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加以纠正,努力做到以良好的作风赢得社区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推动了社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考核一个单位、一个干部的最高标准就是群众对自身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如在和谐社区评选中,我们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办事处提出了人人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的五个好的标准,明确要求办事处各级干部做到真情为民,实意帮民,协力安民,多做一些关系民生、群众需要的实事、好事儿,多做一些驻区单位和居民欢迎、有利于社区资源共享的实事、好事儿,多做一些一时难以见效但促进长远建设的实事、好事儿;在推进工作中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千万不能以发展为借口漠视群众利益,尽可能把群众的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好,安排得周密细致。如在济南市整治八乱中,我们没有采取一撵了之的做法,而是邀请有关部门、业户及居民代表共同协商,通过达成共识、集思广益,确定把社区各路段划分为禁摆区、控摆区和设摊区,较好地实现了分类管理,规范有序。在此基础上,出台了济南市首个小区规范管理长效机制,不仅改善了环境,方便了群众,还安置了下岗失业人员100多人。我们还把消除零就业家庭、创建全就业社区、特别是把困难群体就业稳定率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力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率和就业稳定率,辖区率先达到全省充分就业社区标准。最近,甸柳社区作为我省唯一的代表在全国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得到了国务委员华建敏的高度评价。

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领导干部的威信只有在为群众真心实意解决问题中才能提高,作风只有在为群众真心实意解决问题中才能转变,境界只有在为群众真心实意解决问题中才能真正得到升华。

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心得体会


在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时代,青年人以怎样的姿态去迎接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青年人面前的问题。***同志曾经对青年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年华是青年和中年时期,务必要好好珍惜,切不可虚度光阴。要下功夫学习,学理论、学历史、学科技、学管理、学法律、学习一切需要学习的东西,努力打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功立业的思想根底和知识功底。细心品位这段话,深感语重心长、涵义深刻。确实,当今时代,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知识更新大大加快,上海的改革发展催人奋进、逼人自强,青年干部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步伐,才能在惊涛骇浪的改革发展中站住站稳。在这样一个人生成长的阶段,我有幸获得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在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基层青年干部示范班于11月9日开班了。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56名学员济济一堂,承载着领导的期望与寄托,担负着增长学识、提升素养、锤炼党性的任务,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生活。紧张之余,我感到一份庆幸,因为学习班的举行,为我创设了一个学习思考、锻炼提高的良好机会,让我能暂时放下手中繁忙的工作,静下心来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深刻分析党性,更好地为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增强党性修养奠定基矗对于这次可遇不可求的学习机会,我定不会等闲视之。我决心以勤学、善思来端正自己的学风,把提升、有为作为追求的目标。3天的学习,4个专题的辅导,老师精彩的讲课引领着我在政治理论知识的殿堂中不断探求,不断汲取,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使我懂得了政治文明与依法治国相互依存,辨证统一的关系,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当前,说得最多的莫过于“和谐”二字,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一下我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与认识。因为我是从事社区工作的,所以想从构建和谐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个角度来浅谈一下。

众所周知,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重要阵地。这些因素决定了和谐社区建设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矗社区要变得和谐,涉及到的方面很多。我想:大体应朝着“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的方向发展。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要结合社区实际,突出重点地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政府绩效评估结果有效利用状况思考分析


政府绩效评估结果有效利用状况思考分析

政府绩效评估是为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而采取的以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为理念的政府改革策略,是持续改进和提高政府部门绩效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当今许多国家实施政府再造、落实政府责任、改进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效能、改善政府形象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工具[1]。但是,绩效评估本身不是目的,评估的目的和价值在于提高政府绩效。绩效评估结果作为绩效评估的成果体现,是绩效评估通往政府绩效提高的桥梁,而通过绩效评估结果的利用,使得绩效评估真正发挥“助推器”的功能。综观中外绩效评估实践,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绩效评估的成败与否,很关键的一点在于绩效评估结果如何利用。鉴于绩效评估结果利用的重要性,有必要对之深入的研究,以达有效地运用的目的。

一、我国政府对绩效评估结果的利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和西方各国政府改革实践的影响下,我国一些地方政府进行了绩效评估实践的有益探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绩效评估活动相继开展,典型的做法有山东省烟台市的“社会服务承诺制”、河北省的“干部实绩考核制度”、青岛市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南京及珠海市的“万人评政府”、杭州市“人民满意机关评选活动”、厦门市思明区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以及甘肃省的“非公有制企业评价政府部门”等。由于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的不同,对评估结果利用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综合起来看,对绩效评估结果的利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大部分是将评估结果作为考核部门、单位领导、公务员绩效的重要依据,实施“末位淘汰制”;有的地方则把评估结果与组织整体绩效挂钩,对结果进行排名并在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布。除此之外,部分地方政府把绩效评估的结果作为组织机构优化以及简政放权的依据。

由于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不成熟阶段,这种不成熟尤其体现在对绩效评估结果的利用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无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对绩效评估结果的利用缺乏规范性。相比欧美国家,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绩效评估的通行法律条文,对绩效评估结果该如何利用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规范,在实践运用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2)对绩效评估结果的利用存在形式化、走过场的不良现象。评估结果出来了,但往往是评完了事,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往往流于形式。由于缺乏监督机制,评估对象并不会自觉的根据评估结果和相关建议去改进绩效,相关的评估结果报告成了一纸废文,最后成了为评估而评估的局面,使得绩效评估失去价值。

(3)没有科学的奖惩制度,绩效评估结果与评估对象利益脱钩。由于没有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将部门的绩效与部门下一年度的预算挂钩、与领导的政绩挂钩、与公务员的薪酬和职位变动挂钩,使得评估对象产生了这样的认识,“评与不评一个样,评好评坏一个样”,导致评估对象失去了主动利用评估结果去提高自身绩效的驱动力。

(4)信息公开制、反馈机制、申诉机制等相关配套机制的缺失,直接影响了绩效评估结果得到的客观公正,难以促使绩效评估结果顺利得到评估对象的利用。

(5)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存在短视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对结果的运用只注重奖惩,却很少把绩效评估结果运用于推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组织优化以提高组织能力。也很少把绩效评估结果跟公务员的培训、再学习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绩效评估结果的利用对于公务员和政府的价值分析

(一)绩效评估结果的利用对于公务员的价值分析

1.以绩效评估结果为根据,改革公务员人事管理制度

绩效评估结果用于公务员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把绩效评估结果与公务员的薪酬直接挂钩,逐步取消目前公务员实行的资历工资制,探索建立以绩效为依据的绩效薪酬制度。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对优秀的公务员予以加薪奖励,对那些表现极差的公务员给予相应的降薪惩处,做到赏罚分明,体现公务员管理中的功绩制原则。其次,绩效评估结果可以作为用人的根据,克服政府用人的不正之风。有这么一句形象生动的描述某些政府用人做法的顺口溜:“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平级调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民间传言虽然不一定准确,但确实反映了在一些地方存在用人不凭工作绩效只凭关系的作法。有了绩效评估结果,能够为科学用人提供依据,从而形成上岗看德才、提拔看绩效、培养看潜力的公务员使用、提拔机制,达到从源头上纠正公务员管理中的诸多不良做法、遏制用人腐败的目的。第三,绩效评估结果与干部的使用结合起来。利用绩效评估结果,可以让领导切实重视起绩效评估的价值意义,真正起到表干部之“德”、激干部之“能”、促干部之“勤”、展干部之“绩”、倡干部之“廉”的作用,使干部才有所展、劳

政府绩效评估结果有效利用状况思考分析第2页

有所得、功有所奖、过有所究。让绩效突出的干部脱颖而出,将平庸无为的干部淘汰,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造成干事创业、鼓励探索、激励成功的健康的人事制度环境。

2.以绩效评估结果为指导,促进公务员队伍建设

一是可以发现和留住人才。根据绩效评估结果,有助于发现人才,淘汰庸才,确保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公务员得到留用和提拔,不称职公务员得以降级或被清理出公务员队伍,这样才能保证政府公务员队伍始终处于不断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生机勃勃的良性运行状态。二是有助于公务员素质的提高。我国政府公务员队伍规模大、人数多,对其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能够促使他们按照党和政府以及所在职位的要求,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行政能力,规范服务行为,从而促使公务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通过绩效评估结果,可以了解到公务员的知识、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反馈的信息和改进建议,安排公务员培训、进修、再学习,为公务员不断提高自己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服务水平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二)绩效评估结果的利用对于政府的价值分析

1.绩效评估结果能检验政府组织目标的合理性,促进政府绩效的改善

绩效评估不仅仅是对政府的政策或政务项目事后的监督与约束,更为重要的是对政务项目或政策自身存在合理性、可行性的审查。而且,绩效评估结果有助于发展战略与策略的调整与人员、组织以及其他资源的充分配置,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更好地回应社会公众的需求,并有利于将当前的需求与长远的战略考虑结合起来。另外,政府绩效评估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评估政府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根据政府组织的发展战略和评估结果,调整绩效目标、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为进一步改进绩效服务。

2.以绩效评估结果为导向,实现公共服务市场化,提高公众的满意度

一个政府能否赢得人民的爱戴,不是看它投入了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的需要。从这个程度上讲,公众的受益水平和满意程度才是政府绩效评估的最终标准。一方面通过绩效评估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实现竞争性选择和公共服务市场化,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公众满意标准的实施,评估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公众满意度之间的差距,并通过财政支出使用效率的优化,降低公众使用公共服务的成本,真正建立起服务型和效能型政府。

3.政府绩效评估结果是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的突破口

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交叉重叠、权责脱节等问题必然在评估过程中凸显出来。政府应当认真研究绩效评估结果中传达出来的丰富信息,分析诊断政府管理中需要改进的薄弱环节。把绩效评估结果作为推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实现组织优化的重要依据。可以进行绩效预算,在机构设置、编制配备、财政投入等行政资源的配置方面进行科学的安排。同时,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并结合现实的需要,注重政府管理创新、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从而推进政府的改革和自身建设。

4.政府绩效评估结果的公开能够提高政府公信力,有效地改善政府形象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绩效评估实质是一种信息活动,它要求政务信息在评估者、评估对象、及社会公众之间交流和沟通,以保证评估的有效性。评估结果的公开,把政府在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全面而科学的向公众报告,这有利于公众了解、监督政府工作。一方面,绩效评估的结果可用来证明政府开支的合理性,向公众展示政府业绩和政府部门为提高绩效所做的努力,使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得到强化。另一方面,政府开诚布公地向公众说明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助于克服公众对政府的偏见,建立和巩固对政府的信任。总之,绩效评估结果的公开,是政府赢得公众对政府信任、支持和理解的机会,是促使政府由“暗箱操作”转变为“阳光行政”的有效举措,这将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三、政府绩效评估结果有效利用路径的思考

(一)几大配套机制需要建立

1.建立激励惩戒机制

应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将部门的绩效与其下一年度的预算挂钩、将领导的政绩与其职位的升降挂钩、将公务员的表现与其薪酬、培训及辞退等切身利益挂钩,真正做到奖优罚劣、赏罚分明。

2.建立信息公开机制

信息公开有利于打破传统行政管理的封闭独断,消除政府和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能够有效防止暗箱操作和得到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结果。信息的公开透明,是尊重人民群众知情权的重要表现,有利于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行使评判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应当建立信息公开机制,规定政府绩效评估结果必须通过电台、报纸、刊物、网站等媒体公开,并通过互联网、电话、邮件的方式建立切实可行的公众投诉渠道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与评议。

3.建立评估对象对评估结果运用的参与及申诉机制

引入评估对象的参与机制,可以发挥评估对象参与制定结果使用标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绩效达到何种水平应给予何种程度的奖励或惩戒,应以怎样的奖惩方式实现结果使用的区别等等。评估对象的参与,这不仅有利于评估结果使用的科学性提高,而且有利于增强评估对象运用绩效评估结果的自觉性。在结果使用中,要畅通评估对象对于评估结果的申诉机制,对认为评估结果不客观、奖惩不合理、奖励强度不够或惩罚强度过重的评估对象,提供维护他们权利的机会,从而促进评估双方的良性互动以及评估结果的公平和公正,提高评估结果的效用。

4.建立绩效评估结果运用的反馈机制

绩效评估的真正目的是激励成员努力工作,对外提高组织绩效,对内满足组织成员个人成长与价值实现。因此,有效的绩效评估结果反馈机制是绩效结果使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评估反馈机制有两方面作用:一是使评估对象了解到自身能力与不足,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二是通过反馈过程提升评估对象对绩效评估结果的感知,强化对评估结果的认可。

5.建立绩效评估结果运用的监管机制

绩效评估的意义在于评估的结果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但是,没有强有力的监管,评估对象通常是不会自觉主动的把绩效评估结果运用于实际中的,原因在于评估结果的运用直接就涉及到评估对象的利益变动。鉴于此,建立绩效评估结果运用的监管机制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监管敦促评估对象认真对待绩效评估的结果以改进绩效。对于监管的主体,可以是评估者、上级部门、同级部门、公众、媒体等。

(二)把绩效评估结果与行政问责制联系起来

所谓行政问责制,是指一级政府对现任该级政府负责人、该级政府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在所管辖的部门和工作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未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应把绩效评估结果作为行政问责的依据,不仅要对有重大过失的公务员进行问责,还应对那些无责任感的相关部门进行必要的惩处。这样,政府机关和公务员都会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主动根据评估结果改善行政绩效,防止和约束行政失效,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强化评估主体在绩效评估结果运用中的积极作用

评估主体,尤其是作为评估对象上级的评估主体,有责任对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不是一评了事,应积极督促评估对象把评估结果有效地运用于提高绩效的实践中。在实施绩效评估的时候建议采用评估主体与评估对象相互合作的模式,在评估过程中进行良好的绩效沟通,这不但可以减少评估中的阻力与摩擦,而且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行政氛围和得到较为客观、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估结果。最后,评估主体针对评估对象的官僚体制可能对绩效评估结果和建议方案进行抵制,可以通过“强制诱导——理性劝服——两厢情愿的合作”等路径促使评估结果更好地利用。

(四)建立绩效评估结果利用的二次评估制度

所谓二次评估制度,简单说来,就是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和改进建议,勒令那些绩效表现较差的公务员或部门在一个限定的时期内对未达标的项目进行改进,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改后,再进行第二次评估,评判这些人员或部门在规定时间内绩效是否得到了切实的改善与提高。由于二次评估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定、针对性强、目标明确,这就能引起评估对象的足够重视,在压力下评估对象为了能够在第二次评估中达标,会自觉根据前面绩效评估结果中所反映的问题改进自己的缺陷,提高绩效水平以达到要求。可以说,二次评估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变评估对象把绩效评估结果仅仅看成是“空头支票”的错误观念,促使他们自觉运用绩效评估结果指导自己的工作,达到改进绩效的目的。

(五)实现绩效评估结果使用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为了改变当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的随意性大、主观性强、无章可循等缺陷,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如美国的《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建立起一套通行的政府绩效评估法案,对评估的目标、主体、程序与评估结果的运用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使评估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借助法律的力量实现绩效评估结果使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保障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真正落到实处。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努力构建和谐社区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努力构建和谐社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努力构建和谐社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现在社区工作量大,涉及的面宽,事情复杂,城市不断拓展,失地农民不断增加;收入差距过大、失业人员增加。弱势群体的衣食住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一方平安任务非常艰巨。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要构建和谐社区,居民是建设和谐社区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核心,要构建和谐社区,社区文化是基础,要居民一心一意为社区,共建共享是前提,要搞好社区工作,党的领导是关键。
构建和谐社区,以人为本是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 ,利为民所谋,正确处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居民,依靠居民,要以社区群众“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出发和落脚点。要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失地农民、下岗工人、养老保险,再就业弱失医疗卫生救助等民生的基本问题。
构建和谐社区,社区文化是基础。
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基础,社区文化水平高低,居民素质好坏是体现社区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城市形象具体体现。社区和谐文化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如健身体,书画展、社区读书室,小区卫生文明、楼台、院坝卫生文明评比等创建活动、不断提升社会文化精神品位。按照构建和谐社区的要求,加强正面先进典型,好人好事、人性美好的舆论宣传力度,教育市民讲科学,反邪、防邪,唱响和谐文化主旋律,为和谐社区建设和居民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传播服务。
构建和谐社区,共建共享是前提。
居民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动力,必须依靠全体居民共建和谐社区。以人为本与和谐社区互为前提,互相促进,是辨证统一的。要构建和谐社区,首先要为居民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二是居民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实践主体,居民的不断发展会有力地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必须相信居民,紧紧依靠居民群众,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集中他们的力量和智慧,人人参与,共同建设。三是居民是和谐社区的主体,是和谐社会的所有者和占有者,和谐社会的一切属于居民。因而,必须让全体居民共治共管和谐社会。四是构建和谐社区,达到居民共享和谐的目的,必须以居民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做到发展为了居民,发展依靠居民,发展丰硕成果由居民共享。另一方面,又要以解决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更加注重民生,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具体问题,便居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构建和谐社区,党的领导是关键。
要构建和谐社区,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法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和谐社区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坚持党管理干部的原则,深化社会干部作用改革,建设一支政治上信得过,居民拥护,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硬,善于管理社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构建和谐社区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增强社区班子团结活力。要发扬班子党内民主,建立和完善班子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大事民主决策征求居民意见等制度,坚持社区财务公开,低保、优惠房推荐,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的监督,营造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以党内和谐促进社区和谐。构建和谐社区,必须加强党的廉政建设。要加强党章法律学习,切实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牢固树立和实践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经受住长期的考验。

如何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区


如何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区

和谐社会是中国未来致力发展的目标,城市社区治理也必然要将实现各种关系的和谐融洽作为工作重心。《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们以何种方式来达到和谐提出了一系列的构想,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它是我们如何开展下一步工作的制度保障,对我们城市社区建设者来说,它也是我们目前工作的主要方针。

我以普通社区工作者的身份,主要从人的方面谈一谈如何创建和谐社区的问题,涉及社区居民、社区工作者、人力资源挖掘等方面。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工作项目多,任务重,难度大。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二十世纪末期显著加快,但与发达国家的居民相比,由于我们缺乏城市化生存的土壤,城市居民在思想意识、道德水准、认知水平方面都存在不小差距,而构建和谐社区的基础在于每个人的自身各项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城市社区要实现全面和谐任重道远,需要所有人能积极参与,当然社区工作者需要付出更多心血。具体来说,社区工作者在管理和服务社区的工作中,应当向以下方面努力:

一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建立良好的监督体制。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需要得到切实的保障,公民在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同时,能够自觉参与民主决策,能懂得如何通过各种途径保证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就城市社区而言,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主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活动,协调各种关系,维护好多数居民的利益。我们必须让居民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以座谈会、定期宣传、社区论坛等措施提高居民对社区重大事项的参与度,并定期向居民公布工作内容。反过来,通过居民的参与和监督,社区工作者也能提高服务的水准。

当每一个居民都能自觉参与和策划社区建设的各种事项时,他们就能提高对政府和社区工作者的认同度,我们离社区和谐也就迈进了一大步。我们现在已有比较完备的制度,但重要的是落实,社区工作者重任在肩,马虎不得。

二在把握好本社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地区经验,挖掘各种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多种渠道提高社区管理效率和效益。

中国城市千差万别,社区管理方法也必须符合地区情况,努力实现多样化。社区建设与企业管理有类似之处,也必须讲求低成本、高产出。社区建设者们必须明白,他们需要清楚了解本社区的优劣势,知道当如何借助优势,弥补不足。

社区资源除了地理位置、产业分布、小区环境等,还要注意的是人的资源。善于挖掘居民资源,调动每一个居民对社区建设作出恰如其分的贡献,这是社区工作者必须要去做的事情。社会主义需要实现人的解放,和谐社会也要求发挥每一个公民的聪明才智,当每个公民都能在最适合他发展的空间里成长的时候,这个社会就能得到完美的和谐。

具体来讲,社区工作者当熟悉大多数居民的特长,如哪位居民擅长乐器,我们就可以邀请该居民在休息时间为社区群众免费表演,既能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又最大程度的节约成本。又如,某位居民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请他做义工,为本社区居民的孩子提供讲课,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增强融洽气氛,诸如此类。

社区之间的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也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除了政府支持外,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加强社区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如发达地区的社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社区工作等。

三社区工作者应当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中国社会转型期间飞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状况,努力能让自己学会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首先,社区工作者是一个团队,居民委员会是以一个整体的形象为居民服务的。良好的分工协作,强烈的进取精神,与居民沟通沟通的能力,对政府政策切实的贯彻是一个社区工作团队获得成功的主要条件,我们需要从这些方面不断提升。除了必要的学习以外,善于总结和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很多社区工作者缺乏责任心,对待工作马马虎虎,很多都是应付了事,形式主义作风严重,这些问题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城市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管理水平也是需要政府、居民、工作者三方面共同协力才能达到的,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四其他的方面,诸如失业人员安置、贫困家庭的帮扶工作、社区治安综合治理、配套设施健全、服务人性化方面等,这些是社区工作的重要方面,因为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社区治理中人的方面,在此就不做赘述。

城市社区的和谐是中国城市和谐的基础,从人的方面建设社区是建设和谐社区,提高社区管理水平的重要方面,也值得我们每一位社区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研究。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尤其注重从人的角度思考和发现问题,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身服务的质量,为中国社区治理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力争有所建树,成为创建城市社区和谐方面的先行军。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