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绩效评估结果有效利用状况思考分析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我们称之为心得。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大家都对心得体会很是熟悉吧,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优秀有创意的心得体会要怎样写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政府绩效评估结果有效利用状况思考分析,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政府绩效评估结果有效利用状况思考分析

政府绩效评估是为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而采取的以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为理念的政府改革策略,是持续改进和提高政府部门绩效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当今许多国家实施政府再造、落实政府责任、改进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效能、改善政府形象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工具[1]。但是,绩效评估本身不是目的,评估的目的和价值在于提高政府绩效。绩效评估结果作为绩效评估的成果体现,是绩效评估通往政府绩效提高的桥梁,而通过绩效评估结果的利用,使得绩效评估真正发挥“助推器”的功能。综观中外绩效评估实践,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绩效评估的成败与否,很关键的一点在于绩效评估结果如何利用。鉴于绩效评估结果利用的重要性,有必要对之深入的研究,以达有效地运用的目的。

一、我国政府对绩效评估结果的利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和西方各国政府改革实践的影响下,我国一些地方政府进行了绩效评估实践的有益探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绩效评估活动相继开展,典型的做法有山东省烟台市的“社会服务承诺制”、河北省的“干部实绩考核制度”、青岛市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南京及珠海市的“万人评政府”、杭州市“人民满意机关评选活动”、厦门市思明区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以及甘肃省的“非公有制企业评价政府部门”等。由于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的不同,对评估结果利用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综合起来看,对绩效评估结果的利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大部分是将评估结果作为考核部门、单位领导、公务员绩效的重要依据,实施“末位淘汰制”;有的地方则把评估结果与组织整体绩效挂钩,对结果进行排名并在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布。除此之外,部分地方政府把绩效评估的结果作为组织机构优化以及简政放权的依据。

由于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不成熟阶段,这种不成熟尤其体现在对绩效评估结果的利用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无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对绩效评估结果的利用缺乏规范性。相比欧美国家,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绩效评估的通行法律条文,对绩效评估结果该如何利用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规范,在实践运用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2)对绩效评估结果的利用存在形式化、走过场的不良现象。评估结果出来了,但往往是评完了事,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往往流于形式。由于缺乏监督机制,评估对象并不会自觉的根据评估结果和相关建议去改进绩效,相关的评估结果报告成了一纸废文,最后成了为评估而评估的局面,使得绩效评估失去价值。

(3)没有科学的奖惩制度,绩效评估结果与评估对象利益脱钩。由于没有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将部门的绩效与部门下一年度的预算挂钩、与领导的政绩挂钩、与公务员的薪酬和职位变动挂钩,使得评估对象产生了这样的认识,“评与不评一个样,评好评坏一个样”,导致评估对象失去了主动利用评估结果去提高自身绩效的驱动力。

(4)信息公开制、反馈机制、申诉机制等相关配套机制的缺失,直接影响了绩效评估结果得到的客观公正,难以促使绩效评估结果顺利得到评估对象的利用。

(5)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存在短视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对结果的运用只注重奖惩,却很少把绩效评估结果运用于推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组织优化以提高组织能力。也很少把绩效评估结果跟公务员的培训、再学习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绩效评估结果的利用对于公务员和政府的价值分析

(一)绩效评估结果的利用对于公务员的价值分析

1.以绩效评估结果为根据,改革公务员人事管理制度

绩效评估结果用于公务员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把绩效评估结果与公务员的薪酬直接挂钩,逐步取消目前公务员实行的资历工资制,探索建立以绩效为依据的绩效薪酬制度。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对优秀的公务员予以加薪奖励,对那些表现极差的公务员给予相应的降薪惩处,做到赏罚分明,体现公务员管理中的功绩制原则。其次,绩效评估结果可以作为用人的根据,克服政府用人的不正之风。有这么一句形象生动的描述某些政府用人做法的顺口溜:“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平级调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民间传言虽然不一定准确,但确实反映了在一些地方存在用人不凭工作绩效只凭关系的作法。有了绩效评估结果,能够为科学用人提供依据,从而形成上岗看德才、提拔看绩效、培养看潜力的公务员使用、提拔机制,达到从源头上纠正公务员管理中的诸多不良做法、遏制用人腐败的目的。第三,绩效评估结果与干部的使用结合起来。利用绩效评估结果,可以让领导切实重视起绩效评估的价值意义,真正起到表干部之“德”、激干部之“能”、促干部之“勤”、展干部之“绩”、倡干部之“廉”的作用,使干部才有所展、劳

政府绩效评估结果有效利用状况思考分析第2页

有所得、功有所奖、过有所究。让绩效突出的干部脱颖而出,将平庸无为的干部淘汰,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造成干事创业、鼓励探索、激励成功的健康的人事制度环境。

2.以绩效评估结果为指导,促进公务员队伍建设

一是可以发现和留住人才。根据绩效评估结果,有助于发现人才,淘汰庸才,确保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公务员得到留用和提拔,不称职公务员得以降级或被清理出公务员队伍,这样才能保证政府公务员队伍始终处于不断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生机勃勃的良性运行状态。二是有助于公务员素质的提高。我国政府公务员队伍规模大、人数多,对其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能够促使他们按照党和政府以及所在职位的要求,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行政能力,规范服务行为,从而促使公务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通过绩效评估结果,可以了解到公务员的知识、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反馈的信息和改进建议,安排公务员培训、进修、再学习,为公务员不断提高自己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服务水平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二)绩效评估结果的利用对于政府的价值分析

1.绩效评估结果能检验政府组织目标的合理性,促进政府绩效的改善

绩效评估不仅仅是对政府的政策或政务项目事后的监督与约束,更为重要的是对政务项目或政策自身存在合理性、可行性的审查。而且,绩效评估结果有助于发展战略与策略的调整与人员、组织以及其他资源的充分配置,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更好地回应社会公众的需求,并有利于将当前的需求与长远的战略考虑结合起来。另外,政府绩效评估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评估政府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根据政府组织的发展战略和评估结果,调整绩效目标、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为进一步改进绩效服务。

2.以绩效评估结果为导向,实现公共服务市场化,提高公众的满意度

一个政府能否赢得人民的爱戴,不是看它投入了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的需要。从这个程度上讲,公众的受益水平和满意程度才是政府绩效评估的最终标准。一方面通过绩效评估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实现竞争性选择和公共服务市场化,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公众满意标准的实施,评估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公众满意度之间的差距,并通过财政支出使用效率的优化,降低公众使用公共服务的成本,真正建立起服务型和效能型政府。

3.政府绩效评估结果是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的突破口

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交叉重叠、权责脱节等问题必然在评估过程中凸显出来。政府应当认真研究绩效评估结果中传达出来的丰富信息,分析诊断政府管理中需要改进的薄弱环节。把绩效评估结果作为推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实现组织优化的重要依据。可以进行绩效预算,在机构设置、编制配备、财政投入等行政资源的配置方面进行科学的安排。同时,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并结合现实的需要,注重政府管理创新、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从而推进政府的改革和自身建设。

4.政府绩效评估结果的公开能够提高政府公信力,有效地改善政府形象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绩效评估实质是一种信息活动,它要求政务信息在评估者、评估对象、及社会公众之间交流和沟通,以保证评估的有效性。评估结果的公开,把政府在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全面而科学的向公众报告,这有利于公众了解、监督政府工作。一方面,绩效评估的结果可用来证明政府开支的合理性,向公众展示政府业绩和政府部门为提高绩效所做的努力,使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得到强化。另一方面,政府开诚布公地向公众说明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助于克服公众对政府的偏见,建立和巩固对政府的信任。总之,绩效评估结果的公开,是政府赢得公众对政府信任、支持和理解的机会,是促使政府由“暗箱操作”转变为“阳光行政”的有效举措,这将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三、政府绩效评估结果有效利用路径的思考

(一)几大配套机制需要建立

1.建立激励惩戒机制

应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将部门的绩效与其下一年度的预算挂钩、将领导的政绩与其职位的升降挂钩、将公务员的表现与其薪酬、培训及辞退等切身利益挂钩,真正做到奖优罚劣、赏罚分明。

2.建立信息公开机制

信息公开有利于打破传统行政管理的封闭独断,消除政府和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能够有效防止暗箱操作和得到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结果。信息的公开透明,是尊重人民群众知情权的重要表现,有利于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行使评判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应当建立信息公开机制,规定政府绩效评估结果必须通过电台、报纸、刊物、网站等媒体公开,并通过互联网、电话、邮件的方式建立切实可行的公众投诉渠道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与评议。

3.建立评估对象对评估结果运用的参与及申诉机制

引入评估对象的参与机制,可以发挥评估对象参与制定结果使用标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绩效达到何种水平应给予何种程度的奖励或惩戒,应以怎样的奖惩方式实现结果使用的区别等等。评估对象的参与,这不仅有利于评估结果使用的科学性提高,而且有利于增强评估对象运用绩效评估结果的自觉性。在结果使用中,要畅通评估对象对于评估结果的申诉机制,对认为评估结果不客观、奖惩不合理、奖励强度不够或惩罚强度过重的评估对象,提供维护他们权利的机会,从而促进评估双方的良性互动以及评估结果的公平和公正,提高评估结果的效用。

4.建立绩效评估结果运用的反馈机制

绩效评估的真正目的是激励成员努力工作,对外提高组织绩效,对内满足组织成员个人成长与价值实现。因此,有效的绩效评估结果反馈机制是绩效结果使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评估反馈机制有两方面作用:一是使评估对象了解到自身能力与不足,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二是通过反馈过程提升评估对象对绩效评估结果的感知,强化对评估结果的认可。

5.建立绩效评估结果运用的监管机制

绩效评估的意义在于评估的结果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但是,没有强有力的监管,评估对象通常是不会自觉主动的把绩效评估结果运用于实际中的,原因在于评估结果的运用直接就涉及到评估对象的利益变动。鉴于此,建立绩效评估结果运用的监管机制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监管敦促评估对象认真对待绩效评估的结果以改进绩效。对于监管的主体,可以是评估者、上级部门、同级部门、公众、媒体等。

(二)把绩效评估结果与行政问责制联系起来

所谓行政问责制,是指一级政府对现任该级政府负责人、该级政府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在所管辖的部门和工作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未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应把绩效评估结果作为行政问责的依据,不仅要对有重大过失的公务员进行问责,还应对那些无责任感的相关部门进行必要的惩处。这样,政府机关和公务员都会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主动根据评估结果改善行政绩效,防止和约束行政失效,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强化评估主体在绩效评估结果运用中的积极作用

评估主体,尤其是作为评估对象上级的评估主体,有责任对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不是一评了事,应积极督促评估对象把评估结果有效地运用于提高绩效的实践中。在实施绩效评估的时候建议采用评估主体与评估对象相互合作的模式,在评估过程中进行良好的绩效沟通,这不但可以减少评估中的阻力与摩擦,而且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行政氛围和得到较为客观、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估结果。最后,评估主体针对评估对象的官僚体制可能对绩效评估结果和建议方案进行抵制,可以通过“强制诱导——理性劝服——两厢情愿的合作”等路径促使评估结果更好地利用。

(四)建立绩效评估结果利用的二次评估制度

所谓二次评估制度,简单说来,就是根据绩效评估结果和改进建议,勒令那些绩效表现较差的公务员或部门在一个限定的时期内对未达标的项目进行改进,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改后,再进行第二次评估,评判这些人员或部门在规定时间内绩效是否得到了切实的改善与提高。由于二次评估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定、针对性强、目标明确,这就能引起评估对象的足够重视,在压力下评估对象为了能够在第二次评估中达标,会自觉根据前面绩效评估结果中所反映的问题改进自己的缺陷,提高绩效水平以达到要求。可以说,二次评估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变评估对象把绩效评估结果仅仅看成是“空头支票”的错误观念,促使他们自觉运用绩效评估结果指导自己的工作,达到改进绩效的目的。

(五)实现绩效评估结果使用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为了改变当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的随意性大、主观性强、无章可循等缺陷,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如美国的《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建立起一套通行的政府绩效评估法案,对评估的目标、主体、程序与评估结果的运用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使评估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借助法律的力量实现绩效评估结果使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保障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真正落到实处。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XX县单位GDP能耗状况分析与思考


《XX县单位GDp能耗状况分析与思考》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血液”,是经济的动力,能源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8月份,市统计局公布了2006年全市及各县(市、区)GDp能耗、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单位GDp电耗等指标。这是促进各县(市、区)大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节约型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一个重要举措。正视我县能耗状况,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节能降耗,对全面完成我县“十一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我县能源的主要特点:

1、工业是消耗能源大户。2006年,我县第一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5039吨煤/万元;第二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2.5950吨标准煤/万元,其中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7306吨标准煤/万元;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5009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是第一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的5.42倍,是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的5.45倍。从能源消耗总量看,第一产业耗能50806吨标准煤,占消耗能源总量的5.12%;第二产业耗能668908吨标准煤,占消耗能源总量的67.47%,其中工业耗能663018吨标准煤,占消耗能源总量的66.88%;第三产业耗能108191吨标准煤,占消耗能源总量的10.91%;生活消费耗能163491吨标准煤,占消耗能源总量的16.5%。

2、以金银冶炼业为主体的重工业是能源消耗的最大行业。2006年,在工业消耗的663018吨标准煤中,重工业消耗了601955吨标准煤,占工业消耗总量的90.79%,占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的60.72%,而轻工业消耗的只占工业消耗总量的9.2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分别占全县工业能源消耗总量的5.16%、75.54%,分别占全县能源消耗总量的3.45%、50.52%,两个行业能源消耗共占了工业能源消耗总量的80.7%、占全县能源消耗总量的53.97%。

3、煤、油、电是主要能源消耗品。2006年全县消耗煤690481吨标准煤,占全部能源消耗总量的69.65%;消耗石油46456吨标准煤,占4.69%;消耗电力201546吨标准煤,占20.33%,其他能源52913吨标准煤,占5.33%。煤、电主要在工业领域消耗,油主要在交通运输领域消耗。煤在第一产业消耗占5.2%;在第二产业消耗占68.8%,其中在工业领域消耗占68.78%;在第三产业消耗占7.92%,其中在交通运输领域消耗占4.07%,在批零住宿餐饮业消耗占3.79%;在生活领域消耗占18.08%。油在交通运输领域消耗占65.95%,生活消耗占16.21%,工业消耗占9.28%。电力主要消耗在工业领域,在第一产业消耗占6.87%;在第二产业消耗占67.16%,其中工业消耗占64.97%;在第三产业消耗占10.8%;在生活消耗占15.17%。

二、与全市各县(市、区)的比较

1、单位GDp能耗居全市第六位。2006年,我县单位GDp能耗为1.7253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3.07%,比全市的1.6740吨标准煤/万元多0.0513吨标准煤/万元,高3.06%。单位GDp能耗水平在全市11个县(市、区)中排在第六位,分别比北湖区(2.1732)、苏仙区(1.9629)、资兴市(1.7787)、宜章县(1.7369)和桂阳县(1.7310)低0.4479、0.2376、0.0534、0.0116和0.0057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能耗下降水平在全市11个县(市、区)中也排第六位,分别比北湖区(4.68%)、桂东县(4.46%)、资兴市(4.37%)、苏仙区(3.78%)和安仁县(3.22%)低1.61、1.39、1.3、0.71和0.15个百分点。

2、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居全市第四位。2006年,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47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4.52%,比全市的2.98吨标准煤/万元少0.51吨标准煤/万元,低17.11%。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在全市11个县(市、区)中排在第四位,分别比资兴市(7.66)、桂东县(3.12)和宜章县(2.57)低5.19、0.65和0.1吨标准煤/万元。单位规模工业能耗下降水平在全市11个县(市、区)中排在第三位,分别比资兴市(4.95)和北湖区(4.7)低0.43和0.18个百分点。

3、单位GDp电耗居全市第九位。2006年,单位GDp电耗为783.08千瓦时/万元,比上年下降0.50%,比全市的1084.79千瓦时/万元少301.71千瓦时/万元,低27.81%。单位GDp电耗水平在全市11个县(市、区)中排在第九位,只比桂阳县(767)和安仁县(384.85)高16.08和398.23千瓦时/万元,比排在第一位的桂东县(2683.52)和第二位的苏仙区(1765.93)低1900.44和982.85千瓦时/万元。单位GDp电耗下降水平在全市11个县(市、区)中也排第九位,比排在第一位的安仁县(5.82)和第二位的嘉禾县(5.24)低5.32和4.74个百分点。

三、节能降耗对策思考

根据目前我县单位GDp能耗水平相对较低,下降的难度相对增加,而省市对各县(市、区)能耗降低的考核幅度又是相同的,这样更增加了我县节能降耗工作的难度。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完善节能政策和激励机制,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提高能源利用率。当前解决能源“瓶颈”的问题,一方面要开源,加快能源开发,增加能源供给;另一方面,必须强化节能和环保意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走一条跨越式节能的道路。一要广泛深入开展节能降耗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能源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关注能源、重视能源、节约能源的良好社会氛围;二要制定节约能源的相关政策,对一些重点企业进行重点监测,督促企业采取相应措施;三要利用财政、税收、价格杠杆,鼓励企业开发新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四要加快节能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组织节能关键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示范,组织实施重大节能工程,加快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全面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五要建立健全节能降耗责任制,通过制度约束将节能降耗落到实处。

2、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作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高效回收为主要特征,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为提高循环经济效益,要建立工业生态园,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使工业生产过程实现能量和物质充分利用,实现无废物与少废物。通过采用先进工艺、先进技术和节能设备,注重能量梯级利用、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水资源重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3、突出重点领域。要突出抓好生产领域的节能降耗,特别是工业生产领域的节能降耗,重点抓好高能耗工业企业的节能降耗。要做好四个方面的转移:即工业向第三产业转移,重工业向轻工业转移,高能耗工业向低能耗工业转移,高能耗产品向低能耗产品转移。我县能耗大户是工业,降耗的重点领域也是工业。工业要继续调整行业结构、产品结构,降低高耗能行业和高能耗产品的比例,提高低能耗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推进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使“煤老虎”、“电老虎”、“油老虎”不断减少。

4、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能够改变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不断突破“增长极限”,使节能降耗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抓好关键技术开发和节能降耗产业化示范工作,从重大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入手,重点开展燃煤工业锅炉、热电联产、余热余能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大技术改造和创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

5、寻找新能源,实现能源结构转变。长期以来,我县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这是造成能源效率低下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要加快发展天然气等清洁、经济、高效的能源,集中开发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这对确保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XX县单位GDp能耗状况分析与思考》是篇好,涉及到消耗、能源、工业、单位、标准、能耗、全市、总量等方面,希望对网友有用。

办公室人员思想状况分析


办公室人员思想状况分析今年办公室工作的定位和思路是“以落实为根本,强化基础工作,巩固政务管理;适度创新,突出事务管理,为分局中心工作的开展提供切实保障”。年初,办公室人员进行了重新调整,从办公室自身工作特性来讲,调整后的人员结构更趋合理,队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我们根据现有干部的经验阅历、能力激情等因素重新做评估判断,进行了合理分工,并在工作上适度授权,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挖掘潜在能量、激发工作活力。从上半年的工作实绩来看,办公室工作基本能够按要求,按目标正常运转,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这是办公室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年总体来讲,办公室人员思想状态稳定,能够各司其职,按部就班的开展好工作。但我们如果与去年做一纵向比较,就不难发现办公室今年整体工作氛围缺乏一种激情和动能,略微显露出一丝疲态。我们结合上半年工作回顾,对干部思想状况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办公室干部还是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的。表现在能够对外部形势和分局内部情况准确把握,见微知著,发现工作中一些苗头性问题,并提供积极的、及时的建议;思考问题能够站在分局整体的立场,不计较部门和个人利益的得失;能够做到事无巨细、严谨细致、一丝不苟;能够做到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积极地、主动地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正是这些意识的树立,保证了办公室能够不断的克难攻坚,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更好的发挥枢纽桥梁作用。其次,办公室干部缺乏一定的前瞻意识,对工作存在着畏难情绪。今年以来,办公室干部思想中多多少少存在着一定的畏难情绪。去年办公室整体运转良好,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充分肯定,应当说今年办公室工作站在了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上,进一步发挥的空间不是没有,但也有诸多的局限和限制,因此干部们大都感到压力大于动力,担心盖过信心。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信息工作,目前可以说尚未找到一条有效的捷径去很好地完成目标。第三,办公室人员工作中偶尔会出现烦噪情绪。办公室工作事无巨细,涉及到分局工作的方方面面,大到工程建设、楼层改造,小到售卖食堂饭菜票,不一而足,与每位干部都有切身的关系。办公室工作做的好,做的到位,是职责所系,做的不好,做的稍有差池,就会影响到分局的其他工作,尤其是体现在财务及事务方面工作。烦躁焦躁情绪的出现基本没有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但作为一个以服务为主要职责的部门来说,还是应当力戒焦躁情绪的出现,而是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对待同志。再次,办公室人员缺乏持续的工作热情和激情,创造力、执行力都还有所欠缺。表现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思考不足,大都是按部就班的做,对“如何做?”,“如何做的更好?”这些问题没有深入的思考,致使工作的执行效果达不到预期。办公室5名组成人员中,党员占了4人,上半年,4名党员同志克服工作事项繁杂的困难,积极投身于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深入学习,深入剖析,寻找差距,加以改进。4名党员先后与群众就如何齐心协力地做好办公室工作进行了交流,互相提出了诚恳的意见和建议,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群众对办公室党员参与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办公室党员在日常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办公室人员思想状况分析

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分析方法


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分析方法
营者最关心之点是企业的收益性、安全性、效益性及成长性。对其进行经营分析的基本方法是:首先确定分析目标,然后对报表的实际数据采用比率法计算其数值,并与过去的业绩或同行业的标准统计数值进行比较,最终判断其结论。笔者就企业经营的几种分析方法试作探讨。
一、收益性分析方法第1版权所有
收益性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从损益表中只能了解到盈亏额,分析不出因果关系,也评价不出好坏程度。因此,需要通过财务报表中的有关项目之间的联系来评价企业的收益性。企业收益性水平高,意味着企业可获取的回报高,同时说明企业的资产与资本结构合理,并在经营活动中有效地运用,为企业安全性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反映企业收益性指标有很多,通常使用的主要有:
1.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是指净利与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利率=(净利/销售收入)×100%
该指标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的多少,也是反映投资者从销售收入中获得收益的比率。净利率低说明企业管理当局未能创造足够的销售收入或未能控制好成本、费用或者皆有。利用这一比率时,投资者不仅要注意净利的绝对数量,而且也要注意到它的质量,即会计处理是否谨慎,是否多提坏帐准备和折旧费来减少净利。
2.毛利率
毛利率是销售收入扣减产品销售成本后的余额,它反映的是企业生产效率的高低,是企业利润的源泉。计算公式:
毛利率=毛利润/销售收入
与此相关的是销售成本率,其公式为:
销售成本率=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毛利率
毛利率的变化与多种因素有关,是销售收入与产品成本变动的综合结果。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产品成本上升时,产品售价往往难以及时随之调整,从而表现为毛利率的下降;如果企业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加强技术改造等措施降低了产品成本,则相应地表现为毛利率的上升。企业产品结构变化对毛利率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企业由生产微利产品转向生产高利产品时,毛利率将显著上升,从而增加净利,提高投资者的报酬率。
3.资产净利率
资产净利率是企业净利与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该指标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好,说明企业在增收节支和加速资金周转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资产净利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净利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
又可分解为:资产净利率=销售收入/资产平均总额×年销售净利润/年销售收入
从上式中可知,资产净利率的高低由销售净利率和资金周转率决定。资金周转率越高,资产净利率越高,同时提高收益。但若资金周转率过高,则会导致资金不足,降低安全性(流动性)。而且从以上指标分析中可知,要提高企业效益就必须增加销售收入,降低产品成本,加快资金周转率来增加净利。
进行收益分析,还应考核一些有用比率,一是销售退回和折让比率,即销售退回和折让除以销售收入。这一比率高,说明生产或销售部门存在问题,应及时检查另一个比率:销售折扣比率,即用销售折扣除以销售收入。用这一比率可了解竞争对手的销售政策,从而调整自己的销售战略,增加销售收入,提高净利。
二、安全性分析方法
企业安全性主要是保证能收回本金和固定性收益。影响企业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资本流动性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它可通过资产负债表的有关项目之间相互比较来分析。资本流动性所反映的是到期偿债能力,当然还有分析资本结构的合理问题。反映投资安全性的主要指标有:支付能力、资金和资源利用效率、资本结构合理性分析。
1.支付能力分析
分析企业是否有维持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对于企业会计报表使用者而言非常重要。如果某一企业无法维持其短期偿债能力,连带也无法维持其长期偿债能力,同样也满足不了股东对股利的要求,最终会陷入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甚至可能难逃破产的厄运。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活动的主要凭籍,短期偿债能力薄弱,不仅维持日常交易活动艰难,而且根本谈不上如何计划未来。分析支付能力的主要指标有: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关系,表示每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来作还款的保证。一般来说,企业的流动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对于投资人来讲,流动比率越高越好。因为比率越高,资金流动越畅通,投资者的短期投资行为越有保障。
流动比率因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实际上是无法为各种行业确定一项共同的标准的。一般来说,凡营业周期较短的企业,其流动比率也较低。因为营业周期较短,就意味着具备较高的应收帐款周转率,而且无须储存大量存货,所以其流动比率可以相对降低。反之,如果营运周期较长,则其流动比率会相应提高。因此,企业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分析方法

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分析方法投资者在分析流动比率时,应与行业平均比率或以前各期比率相比较来判断流动比率是偏高还是偏低。计算流动比的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其中:流动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应收帐款+存货+预付费用
由上列各项因素得知,流动比率表示企业在其特定时点可使用的静止状态的资源,是一种存量观念。因为其分子分母都取自时点报表——资产负债表,不能代表全年平均的一般状况,而这种静止状态的资金偿付概念显然与未来真正资金流动的情形无必然的因果关系,流动比率仅显示在未来短期内资金流入与流出的可能途径。事实上,此项资金流量与销售、利润及经营情况等因素,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而这些因素在计算流动比率时,均未予考虑。
总而言之,企业在采用流动比率对企业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时,尚须配合其他各项分析工具,才能作出最后的判断。
(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也是检验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一个有效工具。它反映的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所谓速动资产,是指现金、有价证券及应收帐款等各项可迅速支付流动负债的资产。在流动资产中,预付费用是变现能力最差的项目。例如预付租金、预付保险费等,因在合同中订有不可退回的条款,故其变现能力为零,一般的预付费用也很难收回而转化为现金。存货项目中作为安全库存的那一部分资产,几乎是一项长期资产。而原材料、在制品等存货的变现能力较低,部分存货可能已被抵押给特殊债权人,并且企业在为偿债和清算而被迫出售库存品时,其价格也往往受到不利的影响。速动比率的计算,就是将这些变现能力较差的流动资产扣除后,由剩下的现金有价证券和应收帐款等迅速变现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除后得到。
一般报表分析者认为,企业的速动比率至少要维持在1.0以上才算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通常情况下,速动比率的变化趋势与流动比率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通过分析两者中任何一项比率,都可以得到关于短期流动性改善或恶化情况的相同信息。影响流动比率变化的因素,通常情况下也会影响速动比率变化。一般而言,流动性不断恶化的财务状况会导致企业风险增大,不安全。
2.资金、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合理地筹措资金,有效地运用资金,是企业科学经营管理的条件,是分析企业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具体指标有:
(1)应收帐款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是指企业赊销收入净额与平均应收帐款余额的比率,用以反映企业应收帐款的流动程度。它是用来分析应收帐款的合理性与收帐效率的指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只是静态地说明了企业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而应收帐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则动态地补充说明了企业的流动资产的流动性,进而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应收帐款周转率的计算公式为:
应收帐款周转率=赊销净额/平均应收帐款余额第1版权所有
应收帐款周转率反映了企业资金的周转和利用情况。周转率高,说明企业在短期内收回货款,利用营业产生的资金支付短期债务的能力强,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流动性比率低的不利影响,使资金流动安全。企业现存问题中,存在应收帐款因收不回来而形成的呆帐。因此,分析应收帐款周转率指标时,还应结合应收帐款坏帐备抵率来分析。即坏帐备抵与应收帐款总额之比。该比率如逐年增加,企业应注意应收帐款有效性问题,因它必须连带影响应收帐款的周转性,影响资金安全性。
(2)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是一特定期间的存货余额对期间销货成本的比例关系,用以衡量企业存货通过销售实现周转的速度。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往往占有相当份量。因为大多数企业为了销售的需要都维持相当数量的存货,如存货不足,不能及时供货,销售就会因减少而导致净利的降低,影响长期偿还能力,降低资金流动的安全性。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库存额或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
上式反映了与销售量相比,存货利用效率的高低。存货周转率高,表时存货的使用效率高,存货积压的风险相对降低,资金流动的安全有保障。但存货周转率过高也有问题,如库存水平太低,未设置应有安全库存、经常性缺货、采购次数过于频繁、批量太小,造成库存成本过高。存货周转率过低,通常是企业库存管理不良、产供销配合不好、库存积压和资金积压的结果。这样会导致企业库存成本上升,减弱资金流动安全性。
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如果存货中存在劣质积压品,就会影响周转率的真实性,从而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资金流动安全性,应及时进行改善处理。
(3)长期资产与所有者权益比率。从这个比率中,可以看出自有资金的动向,可通过企业的资源配置结构来反映企业资金流动的安全性。一般而言,该比率较低,资金流动安全性较高;比率低,所有者权益的收益率会降低。在美国通常以1.0做为标准比率使用,如该比率小于1.0说明该企业固定资产全部由自有资金来解决,剩余部分用于流动资产中;如该比率大于1.0,则说明自有资金不足,不足部分由长期债务来解决。企业如以长期举债方式过多地购置固定资产,企业将处于危险边缘。因此,企业往往利用该指标来考核资金、资源利用效率。
(4)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一般而言,企业的长期资产如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一般用自有资金和长期负债等长期运用的基金来支持。因此,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以低于1.0为好;如果该比率高于1.0,说时企业长期资产的一部分是由流动负债来支持的,这样则会降低企业的资金、资源利用效率。
3.资本结构的安全性分析
企业保持较好的资金流动性、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提高资金收益率,是保障企业投资安全性的重要指标。进行资本结构合理性分析,目的在于衡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评价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时,不仅要分析企业偿还本金的能力,也要分析其支付利息的能力。具体指标有:
(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中有多大比重是通过借贷获取的。对投资者而言,负债对总资产的比率越小,表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越大,则企业的资金力量越强,资金收益率低。它希望以较高的负债比率,扩大企业获利基础,并以较少的投资即可控制整个企业。但若负债比率过高,而企业状况良好,当然可通过财务杠杆作用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报酬率;倘企业状况不佳,利息费用将使之不堪重负,有导致破产的危险。
(2)所有者权益比率。所有者权益比率是企业所有者权益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所有者权益比率=所有者权益/资产总额
由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可以得出:负债/资产+所有者权益/资产=1,即负债比率+所有者权益比率=1。由此,权益比率是负债比率的反面,两者表达相同的状况,实际应用时,只求其一即可。
(3)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反映了两者的比例关系。计算公式为:
负债与自有资金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与前两个比率意义基本一致,分别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同一事实。由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可得:
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1
或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1/所有者权益-1=负债比率/所有者权益比率
同时,这一比率还表明了投资者对企业乃至债权人承担的义务的大小。比率低,则表明投资者对债权人承担的责任越大,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此外,由于某些资产如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及一些递延借项的价值不稳定。因此,这些资产对于企业偿债能力的意义不大。因此,应将其从企业资产中扣除,在据以计算负债与有形资产比率时宜保守一些。特别是当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并有倒闭的危险时,有形资产是偿债的主要来源。该项比率越低,则表明企业有形资产对其负债的保障程度越高。
三、效益性分析方法
企业不仅关心投资的报酬,更关心高报酬率的持续性。因此,企业获取高利润的持续性分析成为被关注的另一点。企业的产品成本、宏观经济条件、各种政策规定等竞争环境相同时,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只有以提高效益来赚取更多的利润。
企业效益,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投入的劳动、资源、设备、材料等各种经营要素,经过经营者和职工有效地运用,产出更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贡献。它用来衡量劳动力与资产的有效利用程度。具体指标有:
1.附加价值率
投资者选择投资项目时,最关心的是能否产生高附加价值的问题。附加价值是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创造出的新增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附加价值=税前净利+人工费+资本化利息+租金+费用税金
附加价值的计算,可通过查找损益表、管理费用明细表、制造费用明细表来计算。附加价值率是附加价值与销售收入的比值。它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附加价值。一般来说,越是资本密集的行业,其产品附加价值越高,净利润也随之提高;反之资本密集程度相对较低的行业,产品附加价值较低,净利润也就较低。
2.劳动生产效率
劳动生产效率是附加价值与总人数之比。它反映一人所创造的附加价值。
计算公式为:
劳动生产效率=附加价值/总人数
该指标越高,说明劳动利用效率高,创造了更多的附加价值,因而成为衡量同行业间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3.附加价值与总资本的比值(总资本投资效益)
该指标反映投资的总资本在一年内创出的附加价值,该指标高说明资本的有效利用程度高,创出的附加价值多,创出的净利润多。
《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分析方法》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分析方法

烟草:提高烟叶有效供给能力的思考


烟草:提高烟叶有效供给能力的思考

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既是转变烟叶发展方式、推进“原料保障上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更是关系到烟草发展的长远大计。放眼市场,谁能赢得市场竞争力发展的先机,谁就能占据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它的推动作用和重大意义,如何估量都不为过。因此,必须提高认识,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突出重点,采取有力措施,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品质,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确保烟叶生产稳定发展,这已成为烟区各当前一个重要的紧迫任务。

一、建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主体

为确保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的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领导,确保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工作顺利实施,取得实效,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贯彻落实省政府、省局(公司)关于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工作的要求;组织和指导消化处理不适用鲜烟叶工作,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统筹指导,协调各部门间的行动。全面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的不适用鲜烟叶消化处理工作,确保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工作落实到位。

同时,市级公司与各分公司、各分公司与各烟叶站及烤烟生产技术服务协会、各烟站与各烟叶收购点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逐级负责,确保层层落实。实行分公司领导挂钩联系乡(镇)、烟叶站挂钩联系村委会、烟站职工分片负责村组、承包到片,做到责任落实,任务明确,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最终形成“四定四包两挂钩”的工作机制(“四定”即定片区、定人员、定职责、定目标,“四包”即包技术、包服务、包产量、包质量,“两挂钩”就是工作业绩与工作经费挂钩、与个人收入挂钩)。

二、加大政策宣传,统一思想认识

认真传达贯彻省政府、省局(公司)关于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工作会议精神,逐级召开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工作会议,从全局、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质量的重要性,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国家局、省委、省政府和省局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狠抓烟叶生产结构优化,切实做好不适用鲜烟叶消化处理工作。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发放《告烟农通知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烟农户主会等方式,将优化烟叶结构的政策和消化处理不适用鲜烟叶的补贴政策切实宣传到每位烟农,做到家喻户晓,让烟农充分认识到消化处理不适用鲜烟叶是一项惠农政策,取得烟农的理解和支持,调动烟农积极性,让烟农自觉、自愿去做,为消化处理不适用鲜烟叶营造良好氛围。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术水平

以“卷烟上水平”为统领,以优化结构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为目标,按照“部门实施、逐级培训、农民受益”的要求,以烟草公司系统全体干部职和烟农并重的原则,实行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引导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直接培训与间接培训相结合,组织开展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专项技术培训,为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各级县级分公司根据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工作的要求,结合本辖区实际,制定具体的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主题,认真准备培训材料,并将培训任务计划分解到乡(镇)、烟站,建立从分公司领导、干部、职工到烟叶站站长、点长、技术人员及烟农的培训体系,确保通过行业干部职工的培训,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重要性,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国家局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靖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形成共识,为优化烟叶结构,增强优质原料保障能力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通过对科技员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广大烟草科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激励广大烟草科技人员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加大田间不适用烟叶处理技术指导力度,切实做到技术服务到田、到户、到人,确保烤烟生产各项技术指导到田;通过对烟农的培训,使广大烟农户户知政策、人人懂技术,引导烟农在田间生产环节自觉消化不适用烟叶,提高烟叶生产整体水平,确保田间烟叶处理措施落实到位。各级各部门应在培训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提高培训质量的新途径,在培训方式方法和培训材料方面要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寻求新突破,推动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培训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

四、严格计划管理,规范合同签订

一是严格计划管理,合理安排生产量和收购量。要根据优化结构需要,实行生产量、收购量两个计划安排,收购量和上等烟比例是考核考评和兑现生产扶持、专项补贴、工作经费的主要依据;生产量是作为保证收购量和优化等级结构完成的前提和基础,用于指导性种植面积落实。各地要根据实际生产水平,围绕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目标任务,科学测算生产量,合理安排种植面积;严格执行“控制总量、适度从紧”的烟叶工作方针,把好落实面积、分解计划、安排物资和育苗、供苗等关键环节,按照

烟草:提高烟叶有效供给能力的思考第2页

下达收购计划层层分解、明确责任,落实种植面积,安排物资供应,确保育苗数量。二是完善合同内容、规范合同签订。根据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的需要,修改完善烟叶种植收购合同内容,在合同中明确需要在田间消化的鲜烟叶部位、标准、数量和时间、补贴标准、兑现方式、考核指标、出口备货等级和数量等内容,引导烟农种好烟、交好烟。同时,规范合同签订严格按照烟农申请、资格审查、签订合同、合同公示、面积核实、建立档案、录入微机的合同签订程序进行。三是强化合同管理。坚持以合同制为主线,结合实际和结构调整,合理约定单产、签订株数,做到面积、地块、收购量、种烟农户“四落实”,严把用种、物资供应、商品化育苗、合同签订和大田面积落实“五道关口”,强化过程控制,切实把合同制作为落实计划的根本措施,贯穿于烟叶生产收购全过程,确保生产量落实到位,确保收购量、优化结构目标圆满完成,做到既控得住、又稳得住。

五、强化科技支撑,坚持标准生产

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核心是改善烟叶质量、满足知名卷烟品牌配方需求,前提和基础是提升烟叶生产整体水平。围绕“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目标,紧扣特色优质烟叶主线,抓好标准化生产。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合理布局,优化品种种植结构。以“市场引导、合理布局、区域种植、政策扶持、积极推进”的布局、品种优化指导方针,严格选择适宜优质烟生长的生态环境,从源头上保证烟叶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不断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把品种结构调整与工业企业原料需求结合起来,与基地单元建设配套起来,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品种优势在提升烟叶质量中的作用。二是抓好壮苗培育。严格按照烤烟漂浮育苗技术规程的要求,加强技术培训,落实技术措施,尤其要抓好剪叶、炼苗等关键环节,切实提高烟苗茎杆的韧性,增强烟苗抗逆性,确保烟苗移栽入大田后还苗期缩短,大田生长的状况良好,为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强化节令意识,抓好最佳节令移栽。移栽的时期直接关系到烟叶成熟期间的气候环境条件,因而对烟叶品质和香气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最佳节令移栽既有利于烟株和根系的生长,也可避过成熟期低温,有利于烤烟化学成分的协调及香气物质的形成,是烟叶养成熟度和提高烟叶质量的关键措施。要进一步提高对最佳节令移栽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采取有力措施,保证烤烟在最佳节令内移栽。四是加强田间管理,做好以揭膜提沟培土为中心的中耕管理。揭膜培土措施对于改善烟株根系生长环境、促进养分吸收、促进上部叶开片,提升烟叶品质和质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田间管理期间,突出抓好以揭膜提沟培土为中心的中耕管理。五是适时封顶,合理留叶。通过科学合理地改变打顶时间、打顶高度和留叶数,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叶片的大小、厚度、重量和烟碱含量等,优化烟叶等级结构,提高烟叶品质。田烟要确保在摘除3片不适用烟叶后、烟株留叶数19片左右(红大17片),地烟要确保在摘除3片不适用烟叶后、烟株留叶数17片左右(红大15片)。六是成熟采收,科学烘烤。烟叶成熟度是制约烟叶质量的关键要素,成熟与否决定烟叶质量的优劣。为了提高下部叶的质量和上部叶的可用性,在成熟采收时严格执行成熟采收标准,全面实行成熟采收“看守制”、“准烤证制”和“锁长制”,坚持“下部叶适时早收,中部叶成熟稳收,上部叶充分成熟采收”的原则,彻底杜绝抢青采烤现象,切实做好成熟采收工作。积极推广卧式密集烤房烘烤,努力降低烘烤损失,提高烘烤质量。七是抓好“三化”建设。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三化”建设,是解决烟叶生产深层次矛盾、提升优质烟叶供给能力、实现原料保障上水平的有效途径。“三化”是提升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的重要支撑,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是检验“三化”成效的重要标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深入推进“三化”建设,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对烟叶生产过程的有效掌控,才能保证大批量烟叶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才能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才能适应“532”、“461”品牌发展的原料需要。八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是将烟叶生产的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关键环节统起来的有效载体,可以提高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推动了烟叶标准化生产,有效促进烟叶生产整体水平的提升和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促进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六、严格规范操作,做好消化处理

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的主要措施就是把不适用鲜烟叶消化在生产环节。严格落实国家局、省局对田间消化不适用鲜烟叶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消化处理办法扎实做好不适用烟叶的消化处理工作。一是正确把握不适用鲜烟叶标准。要消化处理的烟叶主要是在田间消化掉底部两片光照不足、发育不良、病斑较多、长度达不到要求、烤后品质较差的脚叶,和发育不良、开片不好、长度小于35厘米、病斑较多、烤后品质较差的顶叶。二是科学把握摘除不适用鲜烟叶时机。消化处理时,要科学把握摘除不适用鲜烟叶时间,确保不影响整株烟叶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成熟,消化的两片底脚叶在封顶后10天左右开始摘除、销毁,消化的一片顶叶在上部4-6片烟叶充分成熟采烤时统一摘除销毁。三是正确掌握摘除不适用鲜烟叶方法。摘除不适用烟叶时,要选择晴天或阴天无露水时进行,有利于伤口愈合。为避免接触病株传染病害,要先摘除健壮烟株,后摘除病株。在底脚叶摘除后,及时喷施一次杀菌防病药剂,防治病害发生。四是严格按照消化处理流程进行操作。田间消化处理不适用鲜烟叶总体要求是:直接、方便、快捷、经济、有效,定时、定点、定量,用最简单经济的方式处理。依据片区连片规模,按照不污染环境、不影响田间卫生、同一片区5天内完成消化处理任务的要求,适当设置鲜烟叶露天切铡消化处理场及作业组数量。按照“烟农采摘不适用鲜烟叶→运送至露天切铡消化处理场→过磅员称重→开单员登记造册→烟农签字确认→开单员开单→切铡手切铡毁形→再利用”的消化处理流程进行操作。五是明确不适用烟叶消化处理责任主体。坚持“三为主”,不适用烟叶消化处理的时间、地点、数量、标准、检查验收、补贴兑现以烟草为主,组织实施以乡(镇)、村、组为主,采摘以烟农为主。各分公司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消化处理不适用鲜烟叶办法,并做好田间消化不适用鲜烟叶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乡(镇)、烟叶站具体负责辖区内不适用鲜烟叶田间消化工作;村、组、合作社和服务协会负责具体实施,组织烟农将不适用鲜烟叶清出田间、核实数量、现场称重、造册登记、统一处理、集中销毁。烟叶站点技术人员包干到片、责任到人、检查验收到户,确保田间消化处理不适用鲜烟叶工作落实到位。六是做好不适用鲜烟叶消化处理监督工作。专卖管理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切实做好田间消化不适用鲜烟叶销毁的现场监督以及销毁现场的文字、影像、补贴公示等痕迹资料的备案工作。

七、制定应急预案,做好防灾减灾

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做好各项防灾抗灾准备工作,做到科学应对。一是建立气象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实现农业气象灾害实时动态监测、精细化准确预报预警,增强全省烟叶生产抗御气象灾害能力。针对干旱、洪涝、冰雹、病虫等自然灾害,早预报、早防范,及早启动抗灾预警响应机制,做到防灾减灾组织到位、设备到位、人员到位和措施到位,有力有序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切实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减少灾害损失。二是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统防统治为措施,以切断烟草病虫害初侵染和再侵染途径为重点,不断完善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以准确的预测结果指导防治,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规范烟草农药的购置和使用,有效降低烟叶农药残留,提高烟叶使用安全性。三是建立烤烟种植风险防范互助机制。按照“政府引导、烟草补贴、烟农投保、分类保险、分类补偿、基金运作、滚动使用”的原则,建立由烟草、烟叶生产主体、气象、保险等组成的烤烟种植风险互助补偿机制。烟草部门结合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种植专业合作社三种生产组织形式和不同种植规模,按照不同标准进行补助。

八、加强专卖监管,提高市场净化

专卖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对不适用鲜烟叶消化处理监督工作的执行力,确保专卖管理监督职责的落实到位。一是做好将不适用鲜烟叶消化处理政策列入《烟叶种植收购合同》的补充条款的检查监督工作,杜绝空合同、假合同现象的发生;二是掌握烟农不适用鲜烟叶采摘进度和合同履约率,检查是否有未交售不适用鲜烟叶的烟农;如有则调查其原因,防止烟农违约和不适用鲜烟叶外流,确保不适用鲜烟叶真正消化在生产环节;三是组织人员认真做好田间消化鲜烟叶堆捂销毁的现场监督,销毁现场的文字、影像,不适用鲜烟叶补贴兑现的张榜公示等痕迹资料的备案工作。四是建立烟叶市场监管评价体系,积极协调公安等各方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打击活动,严厉打击擅自收购、囤积、加工、贩运烟叶等行为,从源头加强控制,不断提高市场净化率,为田间消化处理鲜烟叶营造良好氛围,保障不适用烟叶消化处理落到实处。

九、坚持聚约收购,强化收购管理

严格坚持聚约式烟叶收购模式,规范收购管理。一是抓好入户预检。认真抓好烟农、预检员、验级员、质检员四个层面的收购培训,增强质量意识,提高分级扎把技能。完善预检工作制度,按照分片包户、预检到级、的要求,统一预检工作流程,统一预检签封办法,不断提高预检效率和质量。健全责任考核机制,加大责任考核力度,提高预检到位率,提高分级纯度,做到部位清、色组清,确保入户预检工作有实效。二是严格规范收购工作流程。全面推行封闭式收购和编码验级,坚持逐级收购和逐把定级。牢固树立等级质量意识,强化质量观念,高度重视烟叶收购等级质量,做到质量和总量两手抓,坚决把提高烟叶收购等级质量摆在烟叶收购的首要位置抓好、抓实。按照“入户预检、批量交售、集中运输、验证入点、密码收购、承诺服务”的聚约式烟叶收购模式,规范聚约式收购程序。所有进站烟叶,一律按照“验证、发号、排队、初检、编码、定级、过磅、确认、复秤、入库”流程进行收购。三是强化收购质量管理。按照“入户预检、考核到人,进站初检、编码定级,入库验收、逐包检验,定期巡视、及时反馈”的收购质量控制程序,实现质量全程控制。坚持“扎把不纯不出户、预检不过不出村、等级不清不进站、三混烟叶不入库”的烟叶收购“四不质量保障底线”,全面加强烟叶收购管理。同时成立收购入库质量管理组,负责烟叶收购点(组)收购眼光的平衡、收购指导样品、等级合格率进行检查及烟叶入库过程出现的质量争议进行处理。

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工作的思考


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工作的思考

国家局非常关注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水平。在全国烟草工作会和烟叶工作座谈会上,姜局长反复强调,要下力气解决好等级结构和地区结构平衡问题,实现当年烟叶供给总量与需求相平衡、上等烟和优质烟区烟叶供给与需求相平衡。何泽华副局长强调,为解决原料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必须坚持总量控制、综合平衡、主攻质量、优化结构,提升原料保障能力。明确提出了把优化烟叶结构、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这是国家局领导在正确分析我国当前烟叶工作新形势新任务以后作出的战略部署。

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既是转变烟叶发展方式、推进“原料保障上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更是关系到烟草发展的长远大计。放眼市场,谁能赢得市场竞争力发展的先机,谁就能占据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它的推动作用和重大意义,如何估量都不为过。因此,必须提高认识,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突出重点,采取有力措施,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品质,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确保烟叶生产稳定发展,这已成为烟区各当前一个重要的紧迫任务。

一、建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主体

为确保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的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领导,确保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工作顺利实施,取得实效,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贯彻落实省政府、省局(公司)关于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工作的要求;组织和指导消化处理不适用鲜烟叶工作,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统筹指导,协调各部门间的行动。全面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的不适用鲜烟叶消化处理工作,确保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工作落实到位。

同时,市级公司与各分公司、各分公司与各烟叶站及烤烟生产技术服务协会、各烟站与各烟叶收购点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逐级负责,确保层层落实。实行分公司领导挂钩联系乡(镇)、烟叶站挂钩联系村委会、烟站职工分片负责村组、承包到片,做到责任落实,任务明确,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最终形成“四定四包两挂钩”的工作机制(“四定”即定片区、定人员、定职责、定目标,“四包”即包技术、包服务、包产量、包质量,“两挂钩”就是工作业绩与工作经费挂钩、与个人收入挂钩)。

二、加大政策宣传,统一思想认识

认真传达贯彻省政府、省局(公司)关于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工作会议精神,逐级召开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工作会议,从全局、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质量的重要性,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国家局、省委、省政府和省局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狠抓烟叶生产结构优化,切实做好不适用鲜烟叶消化处理工作。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发放《告烟农通知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烟农户主会等方式,将优化烟叶结构的政策和消化处理不适用鲜烟叶的补贴政策切实宣传到每位烟农,做到家喻户晓,让烟农充分认识到消化处理不适用鲜烟叶是一项惠农政策,取得烟农的理解和支持,调动烟农积极性,让烟农自觉、自愿去做,为消化处理不适用鲜烟叶营造良好氛围。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术水平

以“卷烟上水平”为统领,以优化结构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为目标,按照“部门实施、逐级培训、农民受益”的要求,以烟草公司系统全体干部职和烟农并重的原则,实行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引导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直接培训与间接培训相结合,组织开展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专项技术培训,为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各级县级分公司根据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工作的要求,结合本辖区实际,制定具体的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主题,认真准备培训材料,并将培训任务计划分解到乡(镇)、烟站,建立从分公司领导、干部、职工到烟叶站站长、点长、技术人员及烟农的培训体系,确保通过行业干部职工的培训,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重要性,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国家局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靖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形成共识,为优化烟叶结构,增强优质原料保障能力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通过对科技员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广大烟草科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激励广大烟草科技人员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加大田间不适用烟叶处理技术指导力度,切实做到技术服务到田、到户、到人,确保烤烟生产各项技术指导到田;通过对烟农的培训,使广大烟农户户知政策、人人懂技术,引导烟农在田间生产环节自觉消化不适用烟叶,提高烟叶生产整体水平,确保田间烟叶处理措施落实到位。各级各部门应在培训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提高培训质量的新途径,在培训方式方法和培训材料方面要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寻求新突破,推动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培训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

四、严格计划管理,规范合

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工作的思考第2页

同签订

一是严格计划管理,合理安排生产量和收购量。要根据优化结构需要,实行生产量、收购量两个计划安排,收购量和上等烟比例是考核考评和兑现生产扶持、专项补贴、工作经费的主要依据;生产量是作为保证收购量和优化等级结构完成的前提和基础,用于指导性种植面积落实。各地要根据实际生产水平,围绕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目标任务,科学测算生产量,合理安排种植面积;严格执行“控制总量、适度从紧”的烟叶工作方针,把好落实面积、分解计划、安排物资和育苗、供苗等关键环节,按照下达收购计划层层分解、明确责任,落实种植面积,安排物资供应,确保育苗数量。二是完善合同内容、规范合同签订。根据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的需要,修改完善烟叶种植收购合同内容,在合同中明确需要在田间消化的鲜烟叶部位、标准、数量和时间、补贴标准、兑现方式、考核指标、出口备货等级和数量等内容,引导烟农种好烟、交好烟。同时,规范合同签订严格按照烟农申请、资格审查、签订合同、合同公示、面积核实、建立档案、录入微机的合同签订程序进行。三是强化合同管理。坚持以合同制为主线,结合实际和结构调整,合理约定单产、签订株数,做到面积、地块、收购量、种烟农户“四落实”,严把用种、物资供应、商品化育苗、合同签订和大田面积落实“五道关口”,强化过程控制,切实把合同制作为落实计划的根本措施,贯穿于烟叶生产收购全过程,确保生产量落实到位,确保收购量、优化结构目标圆满完成,做到既控得住、又稳得住。

五、强化科技支撑,坚持标准生产

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核心是改善烟叶质量、满足知名卷烟品牌配方需求,前提和基础是提升烟叶生产整体水平。围绕“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目标,紧扣特色优质烟叶主线,抓好标准化生产。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合理布局,优化品种种植结构。以“市场引导、合理布局、区域种植、政策扶持、积极推进”的布局、品种优化指导方针,严格选择适宜优质烟生长的生态环境,从源头上保证烟叶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不断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把品种结构调整与工业企业原料需求结合起来,与基地单元建设配套起来,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品种优势在提升烟叶质量中的作用。二是抓好壮苗培育。严格按照烤烟漂浮育苗技术规程的要求,加强技术培训,落实技术措施,尤其要抓好剪叶、炼苗等关键环节,切实提高烟苗茎杆的韧性,增强烟苗抗逆性,确保烟苗移栽入大田后还苗期缩短,大田生长的状况良好,为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强化节令意识,抓好最佳节令移栽。移栽的时期直接关系到烟叶成熟期间的气候环境条件,因而对烟叶品质和香气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最佳节令移栽既有利于烟株和根系的生长,也可避过成熟期低温,有利于烤烟化学成分的协调及香气物质的形成,是烟叶养成熟度和提高烟叶质量的关键措施。要进一步提高对最佳节令移栽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采取有力措施,保证烤烟在最佳节令内移栽。四是加强田间管理,做好以揭膜提沟培土为中心的中耕管理。揭膜培土措施对于改善烟株根系生长环境、促进养分吸收、促进上部叶开片,提升烟叶品质和质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田间管理期间,突出抓好以揭膜提沟培土为中心的中耕管理。五是适时封顶,合理留叶。通过科学合理地改变打顶时间、打顶高度和留叶数,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叶片的大小、厚度、重量和烟碱含量等,优化烟叶等级结构,提高烟叶品质。田烟要确保在摘除3片不适用烟叶后、烟株留叶数19片左右(红大17片),地烟要确保在摘除3片不适用烟叶后、烟株留叶数17片左右(红大15片)。六是成熟采收,科学烘烤。烟叶成熟度是制约烟叶质量的关键要素,成熟与否决定烟叶质量的优劣。为了提高下部叶的质量和上部叶的可用性,在成熟采收时严格执行成熟采收标准,全面实行成熟采收“看守制”、“准烤证制”和“锁长制”,坚持“下部叶适时早收,中部叶成熟稳收,上部叶充分成熟采收”的原则,彻底杜绝抢青采烤现象,切实做好成熟采收工作。积极推广卧式密集烤房烘烤,努力降低烘烤损失,提高烘烤质量。七是抓好“三化”建设。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三化”建设,是解决烟叶生产深层次矛盾、提升优质烟叶供给能力、实现原料保障上水平的有效途径。“三化”是提升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的重要支撑,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是检验“三化”成效的重要标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深入推进“三化”建设,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对烟叶生产过程的有效掌控,才能保证大批量烟叶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才能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才能适应“532”、“461”品牌发展的原料需要。八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是将烟叶生产的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关键环节统起来的有效载体,可以提高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推动了烟叶标准化生产,有效促进烟叶生产整体水平的提升和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促进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六、严格规范操作,做好消化处理

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的主要措施就是把不适用鲜烟叶消化在生产环节。严格落实国家局、省局对田间消化不适用鲜烟叶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消化处理办法扎实做好不适用烟叶的消化处理工作。一是正确把握不适用鲜烟叶标准。要消化处理的烟叶主要是在田间消化掉底部两片光照不足、发育不良、病斑较多、长度达不到要求、烤后品质较差的脚叶,和发育不良、开片不好、长度小于35厘米、病斑较多、烤后品质较差的顶叶。二是科学把握摘除不适用鲜烟叶时机。消化处理时,要科学把握摘除不适用鲜烟叶时间,确保不影响整株烟叶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成熟,消化的两片底脚叶在封顶后10天左右开始摘除、销毁,消化的一片顶叶在上部4-6片烟叶充分成熟采烤时统一摘除销毁。三是正确掌握摘除不适用鲜烟叶方法。摘除不适用烟叶时,要选择晴天或阴天无露水时进行,有利于伤口愈合。为避免接触病株传染病害,要先摘除健壮烟株,后摘除病株。在底脚叶摘除后,及时喷施一次杀菌防病药剂,防治病害发生。四是严格按照消化处理流程进行操作。田间消化处理不适用鲜烟叶总体要求是:直接、方便、快捷、经济、有效,定时、定点、定量,用最简单经济的方式处理。依据片区连片规模,按照不污染环境、不影响田间卫生、同一片区5天内完成消化处理任务的要求,适当设置鲜烟叶露天切铡消化处理场及作业组数量。按照“烟农采摘不适用鲜烟叶→运送至露天切铡消化处理场→过磅员称重→开单员登记造册→烟农签字确认→开单员开单→切铡手切铡毁形→再利用”的消化处理流程进行操作。五是明确不适用烟叶消化处理责任主体。坚持“三为主”,不适用烟叶消化处理的时间、地点、数量、标准、检查验收、补贴兑现以烟草为主,组织实施以乡(镇)、村、组为主,采摘以烟农为主。各分公司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消化处理不适用鲜烟叶办法,并做好田间消化不适用鲜烟叶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乡(镇)、烟叶站具体负责辖区内不适用鲜烟叶田间消化工作;村、组、合作社和服务协会负责具体实施,组织烟农将不适用鲜烟叶清出田间、核实数量、现场称重、造册登记、统一处理、集中销毁。烟叶站点技术人员包干到片、责任到人、检查验收到户,确保田间消化处理不适用鲜烟叶工作落实到位。六是做好不适用鲜烟叶消化处理监督工作。专卖管理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切实做好田间消化不适用鲜烟叶销毁的现场监督以及销毁现场的文字、影像、补贴公示等痕迹资料的备案工作。

七、制定应急预案,做好防灾减灾

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做好各项防灾抗灾准备工作,做到科学应对。一是建立气象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实现农业气象灾害实时动态监测、精细化准确预报预警,增强全省烟叶生产抗御气象灾害能力。针对干旱、洪涝、冰雹、病虫等自然灾害,早预报、早防范,及早启动抗灾预警响应机制,做到防灾减灾组织到位、设备到位、人员到位和措施到位,有力有序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切实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减少灾害损失。二是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统防统治为措施,以切断烟草病虫害初侵染和再侵染途径为重点,不断完善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以准确的预测结果指导防治,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规范烟草农药的购置和使用,有效降低烟叶农药残留,提高烟叶使用安全性。三是建立烤烟种植风险防范互助机制。按照“政府引导、烟草补贴、烟农投保、分类保险、分类补偿、基金运作、滚动使用”的原则,建立由烟草、烟叶生产主体、气象、保险等组成的烤烟种植风险互助补偿机制。烟草部门结合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种植专业合作社三种生产组织形式和不同种植规模,按照不同标准进行补助。

八、加强专卖监管,提高市场净化

专卖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对不适用鲜烟叶消化处理监督工作的执行力,确保专卖管理监督职责的落实到位。一是做好将不适用鲜烟叶消化处理政策列入《烟叶种植收购合同》的补充条款的检查监督工作,杜绝空合同、假合同现象的发生;二是掌握烟农不适用鲜烟叶采摘进度和合同履约率,检查是否有未交售不适用鲜烟叶的烟农;如有则调查其原因,防止烟农违约和不适用鲜烟叶外流,确保不适用鲜烟叶真正消化在生产环节;三是组织人员认真做好田间消化鲜烟叶堆捂销毁的现场监督,销毁现场的文字、影像,不适用鲜烟叶补贴兑现的张榜公示等痕迹资料的备案工作。四是建立烟叶市场监管评价体系,积极协调公安等各方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打击活动,严厉打击擅自收购、囤积、加工、贩运烟叶等行为,从源头加强控制,不断提高市场净化率,为田间消化处理鲜烟叶营造良好氛围,保障不适用烟叶消化处理落到实处。

九、坚持聚约收购,强化收购管理

严格坚持聚约式烟叶收购模式,规范收购管理。一是抓好入户预检。认真抓好烟农、预检员、验级员、质检员四个层面的收购培训,增强质量意识,提高分级扎把技能。完善预检工作制度,按照分片包户、预检到级、的要求,统一预检工作流程,统一预检签封办法,不断提高预检效率和质量。健全责任考核机制,加大责任考核力度,提高预检到位率,提高分级纯度,做到部位清、色组清,确保入户预检工作有实效。二是严格规范收购工作流程。全面推行封闭式收购和编码验级,坚持逐级收购和逐把定级。牢固树立等级质量意识,强化质量观念,高度重视烟叶收购等级质量,做到质量和总量两手抓,坚决把提高烟叶收购等级质量摆在烟叶收购的首要位置抓好、抓实。按照“入户预检、批量交售、集中运输、验证入点、密码收购、承诺服务”的聚约式烟叶收购模式,规范聚约式收购程序。所有进站烟叶,一律按照“验证、发号、排队、初检、编码、定级、过磅、确认、复秤、入库”流程进行收购。三是强化收购质量管理。按照“入户预检、考核到人,进站初检、编码定级,入库验收、逐包检验,定期巡视、及时反馈”的收购质量控制程序,实现质量全程控制。坚持“扎把不纯不出户、预检不过不出村、等级不清不进站、三混烟叶不入库”的烟叶收购“四不质量保障底线”,全面加强烟叶收购管理。同时成立收购入库质量管理组,负责烟叶收购点(组)收购眼光的平衡、收购指导样品、等级合格率进行检查及烟叶入库过程出现的质量争议进行处理。

政法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状况思考体会


政法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状况思考体会

20xx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政法队伍建设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周永康同志在会上强调“一定要恪守职业道德,确保政法队伍主持正义、维护公平,真正做到一身正气、清正廉洁”。加强政法队伍职业道德建设,是政法工作的重要任务,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正确理解职业道德内涵,增强责任感
职业道德是职业范围的特殊道德要求,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约束人们在履行职务中的具体行为,是人们在从事本职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规范。突出地表现了人们的言行、人格和精神境界,它能从道义上保证业务工作的完成。职业道德包含着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等。政法队伍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职业道德要求。要准确理解政法队伍职业道德内涵,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理想坚定。理想是人们的向往、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它包括社会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社会理想是根本的,是高层次的;职业理想、生活理想是社会理想的具体体现;社会理想制约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并贯穿于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在当今社会,我们向往、追求并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是共产主义。这是政法干警的立身之本,只有明确这个目标,才能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才能自觉履行对党忠诚、勇于献身的道德规范。
2、宗旨牢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国家工作人员的根本宗旨,是办事情、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属,这是执政的客观要求。毛泽东同志多次指出“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把是否符合人民利益作为我们行动和言论的最高标准”。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政法队伍的道德规范无一不体现这一要求。
3、道德高尚。道德是社会为了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评价人们思想行为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标准。政法干警道德规范就要求每个人在从业过程中,必须以良好的思想、纯朴的感情、优良的作风、和气的态度、美好的行为去待人接物处事,做好本职工作,做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4、纪律严明。纪律是社会的各种组织规定所属人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对违反者可以严厉制裁。政法机关是国家专政机器的重要部分,它有许多特殊的,其他机关不能代替的职能,为正确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职责,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政法干警在履职活动中必须遵守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要求政法干警秉公执法,清正廉明,遵守纪律等,这是工作中必须做到的最起码的行为准则。
二、深刻认识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增强政法干警的自觉性
政法队伍职业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方略的核心内容,是政法队伍建设的治本之策,深刻认识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准则。政法干警的职业道德规范就是塑造、锻炼和培植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准则。从政法机关发展的历史来看,政法队伍之所以是一支忠于党、忠于人民、有战斗力的队伍,就是靠高尚的道德和纪律规范作保证。在政法队伍中,无数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和事实说明,要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必须靠坚定的理想、严明的纪律作准则,以此来规范、培植、要求自己。
2、是实现群体战斗力的源泉。政法工作的对象具有对抗性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政法队伍有较强的战斗力。从整体上看,政法干警在犯罪分子面前迎险而上,克敌制胜;在超负荷的运转中乐于奉献,甘愿吃苦;在利益和待遇面前不图得失,不计报酬,这种精神的力量无不来源于坚定的理想、牢固的宗旨、高尚的道德、严明的纪律。我们政法机关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有机体,要把这些力量聚集一起,做到方向一致,目标统一,形成强大的合力,必须依赖于权威的力量,依赖于严格的纪律和严密的组织,否则,各种力量就会方向各异,行动不一,就会形成分离,乃至力量相互抵消,政法机关也就会丧失战斗力。所以说,加强政法队伍职业道德是形成群体战斗力的源泉。
3、是坚持政法机关性质的保证。政法机关的性质,决定了政法机关必须掌握在可靠人的手中。要保持政法机关性质和职能特点,必须靠强有力的规范来维持。政法机关在权力的执行过程中,有群体活动,也有个体活动,弄得不好易产生滥用权力现象,特别是随着法制的健全,政法机关的活动都有法律的规范,只有准确地执行法律才能保持政法机关的性质。政法机关线长面广,大多接触阴暗面,而且单独作战,在新的形势下,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更加尖锐和复杂。因此,政法干警要经受住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最根本的保证就是每个干警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忠实履行职责,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三、妥善处理好六个关系,培植高尚的职业道德
政法队伍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树立政法队伍可亲、可敬、可信的整

政法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状况思考体会第2页

体形象,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政法干警加强职业道德要处理好六个关系。
1、处理好情与法的关系。当前,政法干警遇事讲人情,办案说人情时有发生。特别是在执法过程中人情干扰尤为突出,有的不依法办事,工作拖拉;有的人情驱动,降格处罚;有的徇情枉法,放纵犯罪。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情与法的关系,寓对立于统一之中。坚持以法律为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法律得以贯彻实施,不徇情枉法,做出有悖法律的事。
2、处理好执法与守法的关系。政法机关作为一个执法机关,突出面临执法和守法两大内容。我们政法干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首先是守法。如果把执法和守法对立起来,分割开来,必然导致执法目的偏离。当前,在执法队伍中以执法者、管人者自居,甚至把执法和守法对立起来,执法违法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严重违背了政法干警的职业道德。因而,每个政法干警必须懂得,执法和守法是统一的,只有真正守法,才能正确执法。
3、处理好主人和公仆的关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法机关是重要的国家机关,是人民的公仆,其责任是对人民负责,应当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难。但在平常工作中,耍特权、抖威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话难听及“索、拿、卡、要”等现象,是与公仆的性质相违背的,也是主人所不允许的。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改进作风,自觉做到热情服务、文明礼貌、谦虚谨慎,不耍特权。
4、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当前,绝大部分政法干警能够发扬政法机关的优良传统,默默奉献,不求索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伟大的政法事业。但也要看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对我们的冲击很大,不讲奉献,只讲索取,在工作上无所用心,作风飘浮;在金钱上不择手段,贪污、私分、多报、冒领、索贿等行为也时有发生。我们必须每时每刻处理好奉献和索取的关系,真正做到忠于职守,勇于献身。
5、处理好个人与组织的关系。首先要摆正位置。个人是在组织中从事活动,个人的言论、行动都要在组织的规定范围内进行,不允许超越组织之外,凌驾于组织之上。当然,个人在法律上是独立主体,有个人的意志和利益,作为组织要考虑和关心个人的利益,尊重个人的选择。个人意志只有通过组织才能实现,个人利益只有在组织的关心下,才能得到保证。其次,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就是服从,尤其是政法干警要无条件服从,做到政令畅通,警令畅通。三是正确对待个人得失,做到淡泊明志,宠辱不惊。当前,在政法干警中,有的对组织阳奉阴违,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对组织的决议和指令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令不通;只要组织照顾,不尽个人责任。甚至有人认为,个人对得起组织,只有组织对不起个人等。如此种种,更说明在道德修养中,要处理好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努力构建一种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局面。
6、处理好自由与纪律的关系。用辩证法来看,自由与纪律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个人的自由是相对的,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个人自由只有在统一意志和统一的纪律条件下才可能实现。当前,极少数政法干警纪律松弛涣散,表现在政治上麻木糊涂,组织上随心所欲,工作纪律上有章不循,警令不畅,侵犯群众的合法权益等。因而,我们必须把加强纪律性作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加强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有理想、守纪律的人。

高校后勤员工绩效考核工作思考


高校后勤员工绩效考核工作思考

高校后勤企业应从岗位性质入手,明确考核目标,设定可量化的考核标准,通过合理的考核周期,采用全方位的考核方法进行自上而下、全面的绩效考核,及时反馈考核结果,帮助被考核者进行绩效改进,改正缺点,提升下阶段工作目标,提高企业效益和员工个人自身素质,满足高校快速发展后对新型服务企业的要求。

一、绩效考核体系对高校后勤企业的重要意义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的、基础的一个环节,绩效考核是考评主体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对照绩效标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岗位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并且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大量研究表明,绩效考核在经过多年的实践后,已经不是单纯地服务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在确保组织发展与个人发展也逐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后勤是一个集服务、管理、经营为一体的特殊企业,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后勤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化改革。改革后的后勤部门具有高校教育特殊的公益性即满足高校对后勤服务零利润的任务,又有企业的特性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需求。因此,在研究教学规律、研制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项目的同时,还要借助一系列如全员聘任制、激励薪酬制、绩效考核制等内部管理手段,培养员工树立牢固服务意识,促进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从而巩固校内市场,拓展校外市场,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效齐飞。进行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就是近年来高校后勤坚持为师生教学、科研、生活服务宗旨,依据教育规律进行内部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是从高校后勤服务和经营目标出发对员工工作进行考评并将结果和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发展目标结合的一种规范化管理的手段。

有效的绩效考核能客观评定员工的能力、行为、工作状况和适应性,能对员工进行定期的、有组织的、实事求是的业绩、素质评价,达到培养、开发和利用员工能力的目的,同时还将员工的个人工作表现状况和企业的长短期战略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较真实地反映企业内部各环节间的关系是否协调、企业是否有不断成长的可能等,通过有针对性的绩效改进,达到提升部门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后勤企业运用绩效考核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困惑

经调查,浙江杭州部分高校后勤企业在运用绩效考核管理时,有这样的现象:考核部门整体业绩的多,考核公司中层干部的多,对基层员工采取如年末一次评比的多,考核的结果只和检查员工工作完成情况,和薪酬绩效结合的多,将考核结果和员工发展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结合的相对要少。考核指标的制定基本上由管理人员决定,员工的意见想法很少体现。考核方面的培训较少,对考核管理制度的完善进行的不及时,考核的总体作用一般。

部分后勤企业在运用和推进绩效考核时,还存在着各种困惑,如员工们对考核充满焦虑和疑惑,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弱点被暴露,也有部分员工认为这是做官面文章,搞文字游戏的,在考评过程中管理者的偏见就足以葬送他们日常良好的表现。一部分后勤管理者认为绩效考核费事费力,考核标准难以制定,获取的考核结果不能真实反映现状,很难运用到实际的人力资源开发、薪酬管理中,或者是管理者还存在着人情上的心理障碍,不愿去触击员工切身利益这个非常敏感的雷区,不愿扮黑脸,不愿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等,因此,经过轰轰烈烈地绩效考核后,其结果普遍只是象征性地运用在年终小额度的金钱奖励或处罚上,管理者们不能或不愿系统地将考核结果用于被考核者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提升等方面。

诚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绩效考核是一项最难实施、最容易发生偏差的管理手段。因为该体系在高校后勤企业管理手段中还属初级阶段,没有很多可借鉴的实践经验,缺乏科学的实施导向和技术,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考核主体对考核工作态度不够认真、考核内容不全面、考核标准不现实、考核周期不合理、考核过程形式化等现象,导致无法从中提取有效的绩效信息,自然就无法有效地运用考核结果进行奖惩管理、人员晋升管理、培训与开发、个人绩效提升等其他职能,无法对企业长短期发展目标提出建议和改进方向。

三、对建立高校后勤绩效考核体系主导方向的探索

高校后勤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可以考虑在具备健全的权利主体、有一批相对专业职业化的管理者队伍的基础上,在管理者充分认识到绩效考核体系重要意义的前提下,在实行员工聘用制、岗位职责制、运用监控、薪酬管理等管理手段的配合下按以下思路和步骤进行:

总思路:建立明确的绩效计划→制定可行的考核标准→选取全面的考核主体→运用实用的考评工具、设置合理的考核周期→通过及时的反馈(双向沟通与辅导)使被考核者认同→将绩效结果充分运用到人力资源和组织发展目标的制定、调整上。

建立明确的绩效计划。根据后勤追求服务高质量、追求社会效益、

高校后勤员工绩效考核工作思考第2页

经济效益两效齐飞的目的,后勤员工呈现的“绩效”就是员工工作的数量、服务的质量是否能满足广大师生的服务需求,是否能产生企业所需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因此,制定员工绩效考核计划就要以个人任务绩效为主,周边绩效为辅展开。

“任务绩效”的绩效计划应通过有效的岗位分析,使用调查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让各级领导层和员工在充分的沟通与理解的基础上,深入到实际,共同商讨制定出部门明确的绩效计划,根据明确的部门绩效计划为每个岗位作出明确的短、长期目标、说明书、工作流程图和工作标准、工作规范、经济指标等,为制定绩效考核标准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周边绩效”的绩效计划即对员工素质及个体协助性、对外协调性的“德”“勤”“能”进行调查:“德”:职业道德、纪律性、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勤”:工作态度、考勤记录、工作的主动性和同事们间的协调性等,“能”: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组织管理、开拓创新、发展潜力等。

制定可行的考核标准。根据共同制定的绩效目标和计划,再设定简单实用、可量化、操作性强的考核指标,即考核参考的标准,使员工十分清楚所从事岗位的职责、数量、标准:即做什么,应达到的效果,完成的时间;为了完成这些目标,需要接受何种培训和指导;需要有何种服务意识,运用何种工作方法,如果完成目标并取得更卓越的成绩可以得到什么奖励,完成不了目标或出现什么情况会受到什么处罚等等。采用的绩效标准必须符合绩效计划和工作目标,必须正确合理可行,能全面反映出部门和个人的绩效水平,如果一套绩效标准过于模糊、欠缺、走样、片面、不能准确量化,员工的认同程度很低,那么绩效考核的贯彻力度就会相当弱。同样,绩效指标要有其必要的严肃性,不能经常随着管理者不同的理念而改变,否则就难以保证政策上的连续一致性,从而直接影响绩效考核体系的运用效果。

选取全面的考核主体。绩效考核是组织内部各级管理者及其下属员工共同的责任,必须遵循公开与开放、信度与效度的原则,因此考核主体必须为考核实施人、被考核人和公司领导三方所能接受的,必须是公认的权威部门,且能遵循全方位获得评价结果的原则,能采取多角度观察和具备正确的判断技能。目前广泛认同的360度考评法就是一种相对全面、科学、客观的一种考评方法。它建议的实施主体就是被考核者的领导、同事、下级、服务对象、被考核者自己等,这些主体共同对考核者进行综合评价,最后以科学的权重得出相对客观、全面、精确的考核意见。运用这样的考核方法获得的结果能有效地避免掺入个人因素和其他偏差性,相对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运用实用的考核工具、设置合理的考核周期。目标管理法、平衡计分卡都是较符合后勤企业运用的考评工具,无论哪种方法,以表格形式来实施考核是相对容易又科学的检查方法。通过工作业绩检查表、财务测量表、满意率调查问卷、个人周边业绩调查表,直接间接管理者和被考核者的面谈沟通记录表、考核者自述工作业绩报告等形式可以基本实现一套考核体系的目标。一般而言,对自述工作业绩、个人周边业绩的调查可采取每学期一次;对可量化工作量、易评判工作质量的如物业管理、绿化环境、饮食服务、宿舍管理的员工可以采取每天或每周考核工作业绩;对不可量化的财务、办公室人员可以采取每月或每季考核工作业绩;对服务对象满意率的调查可结合学生学习动态、公司企业运动开展的情况不定期地进行。

双向沟通。即时进行考核过程中的反馈绩效计划是绩效考核的前馈过程,绩效反馈就是绩效考核的后馈过程。因为考核不是简单的上级对下级的监视和检查,而是双方共同查摆问题,讨论成功和进步的过程。因此考核主体就要充当被考核者的顾问、参谋、辅导者、绩效伙伴,通过及时的双向沟通,使考核者了解本阶段中个人的业绩是否达到所定的目标,上级对本人工作业绩及素质的认可程度;接受上级对下一个绩效周期的目标并相互协商形成下一步绩效合约。不夸张地说“沟通”是架起考核者和被考核者两者的最佳桥梁,是整个绩效考评体系的核心,避免由于不及时联络,导致员工对整个体系的管理思想和行为导向不明晰,产生各种曲解和敌意,对体系的实用性、有效性、客观公平性表现出强烈的质疑。

反馈考核结果要具体、实事求是、适当地运用先表扬、后批评、再鼓励的方法。反馈要注意形式、要经常性地进行,要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同时为解除员工对绩效考核的不公之感,在结果反馈的同时可以采取让员工在反馈表上签字以示知晓和认可。

考核和激励相结合,推进绩效的提升和再计划。绩效计划的提升与再计划是绩效考核系统的最终目的,管理层和被考核者针对考核中的不足,查找原因,确定改进的方向和重点,做出具体的方案,并在下一轮绩效考核中付之于实施,以达到绩效的提升,而绩效考核的结果要坚持严格兑现的原则,考核只是一种手段。考核后,结果一定要充分运用到员工提职晋升、薪酬的调整、岗位的调配、员工的激励、员工培训、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潜力开发等过程中,将考核结果和员工职业发展有效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和完善员工自身的素质,实现员工发展和企业发展的有机结合,适应高校后勤建设与发展的要求。

绩效考核体系虽说只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环节,但有效的考核体系对整合企业人力资源和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对推进和服务于组织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和管理、对增强组织的运行效率、对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可以帮助管理者确定员工工作的有效性和无效性,帮助员工找到改善、提高工作成绩的操作方法,提高员工个体绩效。高校后勤管理者们应全力支持该体系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端正对其的态度,使体系积极发挥作用,帮助后勤实体提高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