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税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交流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想法自然不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得也不例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优秀有创意的心得体会要怎样写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地税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交流”,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地税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交流

地税人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在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做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工作进行了科学诠释,做出了全面部署。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怎样去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新常态下税收工作的规律,是摆在税务干部面前的新课题。

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必然要回落,回落到一个常态。新常态的核心特征: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换挡;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三是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影响经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必然使税收工作也呈现新常态。一是税收职能作用发挥面临许多新机遇新挑战。这决定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们在工作中如何“定好位”,如何处理好组织收入、严格执法和提供纳税服务三者的关系。二是组织税收收入工作面临许多新机遇新挑战。这决定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们在工作中如何“收好税”。经济发展新常态使组织税收收入工作既面临不利因素,又具备越来越多的有利条件。一方面,跨国、跨地区经营的大企业集团不断涌现,税源的复杂性、隐蔽性和流动性越来越强;另一方面,随着房地产税等涉及个人的直接税改革的推进,纳税人将在现有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基础上增加数量庞大的自然人。这既会使税收征管面临更直接、更尖锐、更繁多的矛盾和问题,但又将有效倒逼我们进一步加快提高管理的集约化水平,不断加快改进税收管理方式。三是税务干部队伍管理面临许多新机遇新挑战。这决定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们在工作中如何“带好队”。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将引领依法治税迈上新台阶,有效促进干部减少执法随意性,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将为我们从严治队提供制度遵循和纪律保障,促进干部廉洁从税。

面对税收新常态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在很多方面还不适应。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主动适应新常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一是思想观念要适应。这是解决税收新常态下我们工作“怎么办”的问题。主动适应税收新常态,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用变革的思维看待变化、适应变化,大胆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惯性思维,形成与税收新常态相适应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二是方式方法要适应。这是解决税收新常态下我们工作“怎么干”的问题。过去,我们很多同志干工作是熟门熟路、驾轻就熟,但情况变了,就会存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想不出或不会用的问题,必须创新方式方法,要根据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注重创新,不断优化我们的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三是能力素质要适应。这是解决税收新常态下工作“怎么干好”的问题。目前无论应对挑战还是抓住机遇,税务干部的能力素质还有不小差距。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要提高税收风险管理能力,主动适应税源状况日益复杂的变化趋势,不断提高岗位适应性和多岗关联协调性能力,要提高纳税服务能力,要提高工作落实能力,主动适应上上下下狠抓落实的新常态,把各项工作抓出成效。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地税系统新常态体会


地税系统新常态体会

适应“新常态” 需有“心常态”

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行程中,第一次提到了“新常态”。到现在,这个词愈发热门,各行各业都在探索该怎么样去适应新常态,每天迸发出无数个与新常态有关的思考与建议,在网络社会中新常态以极高的频次在刷屏。

这不,今年我们地税系统工作会议自上而下的不约而同的提到了新常态,新常态的提法让人耳目一新,显然不是“信口提之”,而是基于地税当前形势的深刻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或正在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常态,不会只是一两年、三五年的短暂调整,而是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全领域、全时段的一种“长常之态”“发展之态”“时代之态”。我们在解读“新常态”的时候,往往把重点放在“新”上,但我认为要义关键在“常”。适应“新常态”,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要常怀“心常态”。

在去年一年里,我们把“打老虎”、“打苍蝇”、“巡视”、“有权不能任性”等系列现象的作为、面貌、气象冠之以“新常态”,顺应新形势,我们在系统内开展作风建设和从严治党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常态”。许多同志遇到不习惯、不适应的问题,以为“明察暗访”、“纠正四风”、“教育实践”只是一阵风,风头过了就可以我行我素,敷衍了事;以为禁止“午餐饮酒”、“公费旅游”、“天价培训”、“发放津补贴”只是一时心血来潮,时间过了可以卷土重来;其实不然从今年年初的各项举措来看,这些特权被“清零”,“紧日子”,“腐败零容忍”的“常态”将会持续发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如此大势之下,另寻对策是不可能的、心存幻想是没有出路的,只能提升自己,把握自己,远离“红线”“雷区”,在任何时候都要怀有“敢于担责、敢于亮剑、敢于改革、善于作为”的“心常态”,才能努力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归根到底,是一种常态,这也提醒我们,在守“常”方面依然任重道远,就需要我们用平常心看待,常怀“心常态”。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新常态”,科学地看待发展。我们相信,“习近平时代”的新常态必将带着全国人民迈着坚实的步伐踏步前进。

经济新常态学习体会


经济新常态学习体会

(篇一)

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适应新常态”,7月29日,在和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出“适应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充分展现了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

进入经济新常态,首要的在于抢抓机遇。现在我们拥有城镇化的广阔空间、“四化”融合的巨大动力、消费升级的庞大市场、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还有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的资本潜力、劳动力潜力、土地潜力等等。让这些潜力源源不断地焕发出来,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用“改革红利”赢得“人才红利”“创新红利”的新机遇。

进入经济新常态,我们还要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创建新的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用“开放红利”稳固“全球化红利”,以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格局变化中争取主动。

进入经济新常态,必须正确认识“三期”,即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守成没有出路,创新才是正道。有高瞻远瞩的视野,也需有高屋建瓴的设计,更需有贴地而行的措施和行动。在战术上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新常态,新风景”就不难呈现。

(篇二)

新常态的目标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长久以来,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存在盲目攀比搞工业,重复投资上项目,肆意扩张借贷款,跟风决策建新区,吹捧包装玩概念,造成了自然条件的严重破坏、资源承载的重大透支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也造成了市场经济的表面繁荣、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财政收入的空转虚增等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日趋激烈,我们坚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路。落实经济新常态要求,追求经济新常态目标,必将有利于地方政府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解放出来,实现经济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新常态的背后是执政思维理念的重大转变。新常态的提出,预示着长期以来唯GDp增长马首是瞻的政绩考核指挥棒将会逐步淡化使用。经济新常态是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甩掉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包袱,清除各级领导干部的思维障碍,突破GDp增长高于一切、财政预算必须连年递增的思维定势,解开层层加压指标值、层层签订军令状的权力束缚,不搞“一刀切”和“一锤定音”。具体来说,就是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隐形政绩和显性政绩的关系,遵循经济发展基本规律,潜心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坚决不做杀鸡取卵的蠢事,体现咬定青山不放松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统一。就是正确处理发展主体和发展客体的关系,凝聚发展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逻辑。

解放思想推进乡镇经济发展


综观近年来**镇在思想观念、突破困难、关注民生与发展经济的实际,**镇的经济发展确实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突破思想障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镇曾创下珠江三角洲工业卫星镇和省中心镇的业绩,但未能乘胜追击,却因金融风险和特大洪灾袭击的波及,陷入经济低迷的波谷,致使与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针对这

些严重的思想障碍,**镇委提出了“突出一个中心,抓好两个重点,推进三项建设”的工作思路,对全镇“三级干部”进行解放思想的教育,端正发展观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开创发展的新局面。

突破“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坚持走发展特色产业。**镇在制订镇经济发展规划中,把发展陶瓷定位为特色产业放到重要位置而发展,是充分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的结果。经过2007年的实践,先后引进了会德丰、新锦成等几家大型陶瓷企业,投资总额达10多亿元,更与全省重点陶瓷产业基地南庄镇达成结为友好镇实现优势互补的意向,进一步推进**陶瓷产业的发展,使**镇初步形成陶瓷产业聚集。

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统筹解决民生问题。实践证明,**镇在发展经济中充分关注民生问题,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其一,选择招商项目中,吸取了发达地区“先发展后治污”的教训,将环保问题与引进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对陶瓷企业定下较高的准入标准,舍弃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协调了发展与环境保护。其二,重视企业的社会效益,所上项目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的就业和收益,追求“政府有税收、商人有利润、农民有工资”的三赢局面。其三,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社会公共建设,政府在取经济成绩时不失时机地投入圩镇的街道、影剧院、基础设施等的社会公共设施。

充分发挥华侨华人作用的思路与对策

牛江镇委书记吴炎稂

据今年的侨情调查统计,牛江镇总人口2.3万人,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总人数却达3多万人,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工商巨贾不乏其人。海外侨胞众多,是侨务工作的宝贵资源。如果发挥好这班华侨的作用,大家都为牛江镇的招商引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牵针引线,这是一股不可估量的力量,可以把牛江来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华侨华人作用,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提高认识,切实加强新形势下的侨务工作。要树立长期不懈地开展工作的思想,进一步提高侨务工作的认识,健全侨务工作的队伍,充分发挥侨务部门的职能作用,营造做好侨务工作的氛围,形成侨务工作的合力,促进侨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强联系,进一步巩固老朋友,发展新朋友。要加强与华侨华人重点人士的联系,开展海外重点人士的调研工作,加强新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工作。

三是积极做好“引资”与“引智”工作。要善用“侨牌”增后劲。充分挖掘和发挥年青一代华人、新移民、留学生在资金、智力方面的优势,以互利为原则,引导他们为家乡经济建设服务。

四是努力保护好海外侨胞的积极性。要真正树立侨胞利益无小事的观念,积极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达到团结侨胞、凝聚侨心、发挥侨力的目的。

继续解放思想推动良西经济协调发展

良西镇委书记何焕仍

近年来,良西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取得可喜成绩,社会大局稳定,但是,与一些先进地区、先进乡镇相比,无论从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上仍然比较滞后,因此,在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中,必须正确评价、审视自己,以继续解放思想为动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促进良西经济社会和谐进步,主要是抓好“三个全力推进”,促进良西经济协调发展。

一是全力推进解放思想,坚定加快发展信心。要通过解放思想,做到“三破除三增强”,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即破除因循守旧思想,增强开拓创新意识。破除畏难退却思想,增强攻坚克难意识。破除坐而论道的思想,增强真抓实干意识。

二是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今年要抓好省道s369线良西段的改造工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公路改造的规划、测量、征地和施工等有关工作。同时,今年要争取接驳恩城自来水,改善企业和居民的饮用水。争取建设良西变电站,改造良龙线10千伏供电线路,解决企业的用电制约。争取改造三夹朗至帝都温泉、良西至福坪至帝都温泉正门道路和那湾桥,改善投资环境。

三是全力推进“四大经济板块”实施,实现良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抓好工业经济发展,增强工业发展后劲;要抓好旅游经济发展,打造旅游支柱产业;要抓好沿路经济发展,推动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要抓好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挖掘文化积淀打造那吉镇旅游业的特色品牌□那吉镇委书记岑仲平

如何打造那吉镇 旅游业的特色品牌?我认为要重新定位其发展方向,发掘文化积淀,提高景点的文化含量,并以文化积淀为主线,突出自然与人类的和谐,促使各景点联成网格,才能形成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特色品牌。

一是提升“一水一石”的文化含量。“一水”就是温泉水,“一石”就是石屋文化。要以文化主题重新定位,重塑温泉旅游的品牌。对于石屋文化,应以人与

自然的和谐为切入点,增强石头村的历史厚重感和人文特色。

二是发掘“一山一林”的旅游价值。“一山”是指那吉金山,“一林”就是七星坑原始森林。在开发金山方面,要满足顾客的猎奇心理和财富欲望,以丰富那吉旅游业的层次。在开发七星坑原始森林方面,要充分利用七星坑原始森林的旅游资源优势,按市场定位,高档次、高起点地认真做好休闲、探险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三是提高“一软一硬”的整体素质。“一软”就是管理,“一硬”就是设施硬件建设。要培养和吸纳人才,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投资环境,畅通融资渠道;规划并开放农、林、牧、茶、电等工业园区项目,营造良好投资基础设施,吸引外资、民资投入到那吉的旅游业发展之中,使那吉旅游业的规模得以扩大,得到进一步发展。

改善交通条件破解发展难题

大田镇委书记罗帜雄

大田镇是个山区镇,经济一直都较为落后,整体规划布局很有局限性,尤其是交通条件不尽人意,到大田旅游观光的客人基本上是从开阳高速公路和325国道进入大田,大田西北面省道369线至阳春,东南面省道276线至新兴由于宏观交通架构不完善,至使阳春、新兴两市的游客未能引进大田镇,造成客源大量流失,连接阳春、新兴的省道369线和276线未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为破解经济发展面临瓶颈问题,大田镇积极与相邻的阳春春湾镇、新兴天堂镇、六祖镇联系沟通,积极寻求破解发展难题的办法。2006年,省道369线完成改建工程,连通了阳春市,改善了两地的交通条件,较好地实现了恩平、阳春两市的旅游互动,而大田镇通往新兴市的276省道全程长也只有50公里,但大部门分的路段建设在半山腰,由于弯道多,急弯多,道路险要,交通条件不便,因而两地互动少,缺乏良性互动,双方的旅游资源未能起到互补的作用。建议政府加强与新兴市沟通联系,争取上级及有关公路交通部门的支持,尽快改建276省道新兴线,改善两地交通条件,进一步拉近两地的距离,促进恩平、新兴、阳春三市交流沟通,充分发挥三方游资源的潜力和优势,加强三市旅游互动,促进三市旅游业的发展,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

破解用地难题推进君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君堂镇委书记钟东成

结合君堂镇的实际,我们提出了“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共建和谐”的发展思路,但近年来随着服装、纺织、建材工业企业及配套企业加盟我镇集聚发展,我镇无工业用地、技术型、管理型人才缺乏等发展中的难题突显,因此,科学破解用地难题,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破解工业用地难题,打破发展中的瓶颈是加快发展我镇经济社会迫切要解决的难题。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树立一种强烈的发展意识,确立积极工作、敢于负责任的意识,用冲破一切困难的勇气,采取一切可行的模式,去破解发展中遇到的用地难题。

一是争取工业用地指标,支持大工业发展。重点抓好君沙工业园区的土地集约开发的土地调整和修编工作,设置纺织工业和建材工业特色工业园区,让从珠三角产业转移出来的特色工业“入园”集聚发展,推进我镇纺织工业和建材工业两大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

二是集约、节约用地,注重投资强度,提高工业园地的效益。一方面工业用地集中安排在工业园区,以“集中”促“集约”,保证引进项目的质量;另一方面要节约用地,要求企业尽量少建单层厂房,建多层的厂房,提高土地的投资强度。

三是依法依规盘活和整合闲置土地、厂房资源,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迫切用地的需求。一方面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推进低效用地二次开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对旧厂房进行改造,做到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其建设用地的潜力。

四是鼓励企业增资扩股,尝试走“无地招商引资”的路子。

发挥区域优势做强特色产业

横陂镇委书记苏锦凡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区域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结合横陂镇实际,我们要充分发挥本区域的交通优势、沿海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推动我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建设一个“临港经济园区”。要发挥港口优势,着力规划建设恩平港周边的土地,积极配合恩平市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两个5000吨级泊位的码头,提升港口码头运输能力,大力发展物流业。同时,把横陂镇位于恩平港附近的鹰咀湾水泥厂申报技改建设为年产水泥200万吨、产值5.6亿元的旋窑水泥生产线,把恩平港建设成以物流、建材为主的“临港经济园区”,大力发展临港经济。

打造“二沿”经济。一是打造“沿路经济”。要充分发挥省道s276公路贯穿本镇全境、连接开阳高速和西部沿海高速的交通优势,千方百计盘活沿路闲置土地,整合土地资源,将省道s276公路虾山至恩平港路段规划为工业带,把嘉维化工厂周边土地建设为“纳米碳酸钙产业聚集基地”。二是打造“沿海经济”。要充分发挥我镇沿海优势,把镇海湾21公里的海岸线规划为港口及工业用海区、红树林生态旅游保护区、水产品养殖区三大功能区,并科学抓好规划建设,将其打造成集工业、生态旅游、水产养殖于一体的“沿海经济带”,并通过招商引资兴办“镇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

培育“三大特色”产业,即特色工业、特色农业和特色第三产业。在特色工业方面,要重点抓好“建材、化工、陶瓷”三大特色工业,促其做大做强;在特色农业方面,要按照“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实行“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水果、水产品、蔬菜”三大特色农产品,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特色第三产业方面,主要是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龙头,通过打造“镇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创新思路加快发展

圣堂镇委书记吴文广

近几年来,圣堂镇经济工作取得一定发展成效,但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仍离上级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针对圣堂镇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圣堂镇发展经济的有利因素,本着“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对症下药,确保实效”的精神,我们认为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突出重点,培育“四大”产业。一是做大做强中星工业园的灯饰制造业;二是培育树脂化工产业;三是做大做强电子产业。圣堂的电子产品生产有一定的基础,并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要引进技术、人才和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把产品打进国际市场;四是要做大做强造纸产业。要协助造纸企业增加投资,更新设备,改进工艺,扩大规模,促进造纸业快速发展。

抓好服务,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圣堂镇经济中活跃并具潜力的增长点,圣堂镇现在只有民营企业35家,要想加快发展,今后还需从抓好服务、落实“四心”工程上下功夫:一是坚持优惠政策跟项目走,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商人,让投资者“动心”;二是坚持主要领导负责制、服务承诺制、投资项目代办制,做到新上项目“办理手续客商不出门,通水通电客商不动手”,让投资商“省心”;三是完善政策机制,以诚实的态度留住人,让投资者“放心”;四是关心体贴投资者,努力使每一位投资商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让投资者“舒心”。

特色经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坚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向内向外共同发展:一是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发展有本地特色、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项目。二是要推广“公司 基地 农户”的发展模式。重点要把初具规模的香蕉、蔬菜、花卉、水果、水产等五大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三是要严格执行土地承包政策,合理进行土地流转。四是要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

力抓思想大解放完成今年各项经济任务

东成镇委书记冯国暖

在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中,东成镇针对经济发展情况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现从力抓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完成今年各项经济任务角度,谈谈一些工作体会。

一是抓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解决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问题。要以解放思想学习讨论为契机,破除各种影响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更新观念、创新思维、研究对策、加快发展。

二是拓宽思路,着力解决工业用地矛盾,突破发展瓶颈。一是利用我镇可用的山地面积多的优势,积极向上级争取用地指标;二是通过整合资源,盘活闲置土地,加紧回收个人或单位的闲置土地,回收无效益企业和闲置厂房等办法,缓解当前工业用地紧张问题。

三是认清新形势,找准新定位,着眼新发展。充分认识我镇的区位优势,找准我镇工业发展的定位,结合区位,资源特点,以项目为支撑、以特色为为突破口,确立旅游、房地产、纺织、电子电声器材为我镇的主导产业,并进一步做大做强,使其形成我镇工业发展的新格局。

四是抓项目建设,增强镇经济发展后劲。今年内,全力抓好中澳豪庭、青南湖旅游区、锦江新城南区、中横灯饰厂和超达电声器材厂等10多个新上项目的建设。

五是抓招商引资,走借力发展之路。外资民资共同发展,并利用各种方式抓招商引资,引进和储备新项目,使我镇经济发展处于主动和有利的地位。

六是抓好园区建设,打造承载经济发展平台。当前,着力办好“四大园区”建设,计划年内通过园区完善和扩展工作,再安排一批新上项目在“四大园区”落户。

七是不断优化软硬环境,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切实把硬环境做强,软环境做优。


思想解放: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思想解放: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小编。


借助于思想解放的强大动能,成长的脚步,在过去30年走出了一段精彩和圆满的里程。作为这一动感过程的有机延续,改革的接棒者如今再一次扬起了思想远航的风帆,不过,今天的思想大解放已不只是对过去的纪念与缅怀,而是寄托着对未来的诉求和期待。

引领经济的思想力量

对经典教条的顶礼膜拜,对他国模式的盲从跟风,30年前的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几乎完全失去了自我,但贫穷的折磨和落后的煎熬又强烈地逼迫着中国作出自省与检讨。于是,一场颠覆传统的变革与维新运动从思想领域迸发而出。

以彻底抛弃“两个凡是”为要旨的第一次思想解放不仅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伟大命题,而且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明确回归。从此农村诞生了承包制的崭新经营方式,并被很快植入城市国有企业的机体之中。而在扬弃了承包制的基础上,国有企业完成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转身。

然而,改革进入到“深水”地带之后,思想观念的碰撞也许会更加激烈。围绕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选择和猜疑,围绕着姓“资”姓“社”的纠葛与追问,中国经济的前行脚步在上世纪80年代末悄然放慢,并出现了停滞三年的消沉局面。不进则退,不改则废。引领思想解放大潮的邓小平再一次来到中国经济的试验田——深圳。站在自己亲手圈点的经济特区之上,这位世纪老人发表的“南方谈话”廓清和赶跑了人们头脑中的所有困惑与迷茫。从此,市场经济的血液开始真正穿透和武装中国经济的身躯,并最终实现了与中国社会制度的对接。

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表面看来只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中配置方式的更换与进化,但实则是一次又一次思想观念的更迭与翻新。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观念创新所创造出的新模型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中基于要素或资本的模型,或者简单的技术的模型。资本和劳动模型的创新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可能随着资本或劳动的投入发生报酬递减,而观念创新的模型优势在于,经济增长会与观念创新成正比。的确,在思想观念不断刷新的力量推动下,中国经济不仅创造了人类历史上非常罕见的连续增长速度,而且跃上了全球经济舞台的耀眼行列。

中国还有多大的发展机遇?经济改革还有多大的价值空间?面对着无数个诸如此类的疑问与不解,我们听到了其背后“改革成功论”的声音,捕捉到了“改革疲劳症”的阴影。的确,论经济总量,虽然中国已经跃上了全球第四的位置,但若按人均GDp,我们还排在百名之后。更加值得深思的是,人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始终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民众所能得到的实惠并没有随着经济改革成就的彰显而放大;还值得我们思索的是,中国经济如今所遭遇的难题——就业难、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等许多民生话题却更加复杂而沉重。没有经典教条指路,没有成功模式可鉴。最终破解经济前行中的道道难题还是要向解放思想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法宝求经问道。

发展动力的切换

任何一次思想解放决不是悬于真空之中的意念泛滥,而是基于客观现实的观念创新。依此观察,本轮的思想再解放与前两次思想解放相比,就是要突出科学发展的主题,从背离科学发展的思维元素中解放出来。

以大量消耗资源来支撑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为人诟病的话题,而且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使我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能源危机”。资料表明,我国煤炭探明可利用储量目前只有2000亿吨,最多可使用80年。由于自身供给有限,到2020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都将达到55.8%~62.1%。特别是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人均淡水资源量将会越来越少,估计到2030年中国将被列入严重缺水。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遏制,未来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将受到巨大威胁。

严重透支生态环境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又一致命弊端。从现在看来,中国经济虽然不可能完全复制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为已经遭遇破坏的环境埋单不可避免。由中科院编纂的《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显示,与1995年相比,除北京、上海、山东3个省、直辖市外,全国及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水平呈现下降态势,这表明我国的环境问题仍在不断加重。如果这种局面不能有效控制,未来可能频繁发生的河水污染、恶劣天气等都将直接破坏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

由此看来,中国经济必须进行发展动力的深刻切换,即彻底摒弃资源型、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思维,而转轨到依靠科技创新和内生型的成长方式上来。这是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思想实现真正解放的最重要特征。范文中国,原创范文乐园

无疑,作为经济成长最根本动力的科技创新是中国目前面临的“短板”。但这并不能否定中国科技资源和科技创新的比较优势。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我国已经建立大多数国家尚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生成。尤其令人欣喜的是,虽然我国人均GDp只突破1000美元,但科技创新的综合指标已相当于人均GDp五六千美元国家的水平。范文中国,原创范文乐园

因此,在笔者看来,中国并不缺乏科技资源和实现科技创新的能力,而是缺乏必要的制度激励与约束。要使科技创新真正植入经济机体之内,制度建设必须提到议事日程:首先,应当规范政府的财政投入和采购制度。除了对财政的科技投入进行硬指标约束外,政府财政每年应当列出专项资金指向对自主研发产品的购买,特别是在同类产品中优先考虑对新技术产品的采购;其次,设置严格的产业“技术壁垒”。明确规定行业内企业的技术投入指标以及产品的技术含量,迫使企业增加科技开发的投入,造就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第三,重构经济增长的评价制度。将技术对经济的作用程度和作用效果纳入经济增长的考核指标之中,为此应当建立起一个能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统计指标体系以及制定不同区域和行业的评价标准。

产业范式的更新

以市场换技术、用资源换资本是改革开放之初资本严重短缺的中国所作出的一种无奈选择。虽然这种大规模引进外资的方式造就了中国庞大制造业的生猛形象,但同时也将我们推到了国际产业链的最低端。这种结果的最大可能是,中国产业发展的主导能力被大大弱化,并势必陷入被他国裹挟和钳制的尴尬境地。而最可怕的是,我们会满足于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的荣耀,自困于传统工业化发展思维,忽视新的国际产业链的形成及其进一步演变的新趋势,从而可能最终陷于自我边缘化的困境之中。

必须明确,基于知识革命发生和全球产业分工重组的国际产业链已经出现明确的升级趋势,即国际产业链中的上端知识产业和下端现代服务业成为强势产业并支配全球经济,加工制造业正在被次边缘化。美国政治学家理查德·罗斯克兰斯教授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作两类,一类是依靠制造业过日子的“体力国家”,一类是依靠研发、设计、营销过日子的“脑力国家”。不言而喻,“脑力国家”主导世界经济并支配“体力国家”已经成为大势。而值得玩味的是,最近韩国《朝鲜日报》提出,韩国要用“脑力”战胜中国的“体力”,用韩国的“头脑”指挥中国的“身躯”。无独有偶,印度人也提出,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印度要成为世界办公室。如此轻视性语言让我们似芒刺在背。

显然,中国经济必须从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状态中解放出来,并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新裂变的机遇,确立新的产业战略定位。为此,我们应当实现观念的更新和升级。其中,最关键的是要走出片面强调比较优势理论而形成的一系列认识误区,调整基于此理论之上的政策措施。应当明确,比较优势理论虽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提出的,但发达国家主要是将这一理论推销给发展中国家,鼓动发展中国家发挥资源丰富、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产业;发达国家自己却没有真正去发挥比较优势,而是注意通过集聚人才、资本等高端资源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集聚优势。范文中国,原创范文乐园

师夷长技。未来中国的产业选择应当突出非物质性产业成长。特别是要举力扶持技术开发、创意活动、标准化、信息传播等为主要元素的知识型产业,以形成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强势地位,进而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在虚拟经济倍数增长的今天,中国应当加大激活金融业的力度,没有一个富有竞争力的金融业,中国可能就无缘分享到虚拟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作者: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管理学院院长张锐)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二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后感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二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方位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集中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充分体现了中央驾驭复杂局面的智慧勇气和领导经济工作的高超能力。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滚滚向前、洪流不息,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面对比较严重的结构性产能过剩这个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面对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很多地方告别了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期,迈向了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历史新阶段,开启了经济发展新常态。

面对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说,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察势者智,驭势者强。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经济发展全过程,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坚持将改革进行到底,着力用更加坚定更加深入的改革来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不断开拓经济发展新境界。

新常态有新挑战,更蕴含诸多新机遇。在新常态中,我们要保持定力、主动作为,紧扣关键领域做好改革谋划,多些闯改创,少些等靠要,防止一等二看三落空,使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要始终保持创新引领的闯劲和锐气,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激发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动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要找准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平衡点,找准改革与民生的交汇点,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结合各地实际,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有针对性、有时效性地闯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路子。

面对新常态,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把个人成长发展与党和国家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主动扛起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历史责任,为中国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加油助力,中国经济的巨轮必定能够行稳致远,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必定能够向着更远的未来延续。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观后感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聚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新常态贯穿全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如何带领中国人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用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回答了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干什么的现实问题,始终围绕政府与市场这一关系,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奋力突破结构之困的伟大实践。

中国虽然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发展经济的模式却遇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投资、出口的拉动力越来越小,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价格越来越高,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紧。只有经济体制改革,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激发经济活力,引领经济发展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经济结构之变,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这需要把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正确的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出发点。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都是我国经济不断走向更高级的形态、更优化的分工、更合理的结构的必经过程。实现这样的变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巨大挑战。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尽管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要求我们要把握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机遇,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变化中寻求新的机遇、新的机遇中寻求发展的进步、进步中寻求自我突破,周而复始,才能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重大判断,全景式地展现了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进程中,需要深入推进各系列重大改革,这需要刀刀到肉的自我革命的勇气,才能将中国经济推向更高更远,才能够实现全方面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