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一次教研活动后的思考

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阅读或观看过程中的感悟把它记下来就成了心得体会。在日常的生活中,说到心得体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书要如何规范的书写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参与一次教研活动后的思考,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今天上午上了一节课后,到附小参与市结盟共建数学教研活动,有了一些思考。

思考一:太顺利的课好吗?

有许多课,老师对教材解读非常的细腻,同时也把难度降到最低,让学生很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能让学生减少走弯路,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思考二:谁让老师上课没时间的?

描述:《三角形边的认识》教学中学生出现两条边的和等于第三边时能围成三角形时,老师很匆忙的将答案抛售出来,放弃了给学生再一次探究的机会。

(我不在现场,是根据执教老师的描述的,但反思中老师有许多老师在反思中都说到如果时间允许会怎样怎样做,或者说到下课后一定要补上这一课。为什么老师们在公开课中无法放弃原有的教学预案,把时间放在学生真正需要引导的地方上来,而是先选择跟着教案走。我想这不仅仅是教育机智的问题,而是教育观念的问题。)

思考三:为什么在实验与预设的有较大出入的时候,学生还能按照老师需要的生成走?(假生成与教师暗示牵着孩子走)

片段《统计与可能性》

师:仔细观察白球和黄球,你有什么发现呢?

(表格中呈现六个小组,其中五个小组摸30次,黄球分别是20、11、11、16、14,对应的白球分别是18、19、19、14、16,还有一个小组摸30次,黄球15次,白球20次。)

生:每个数都很接近。师:很接近指什么?生:和我的猜测一模一样。

生:我发现黄球是单数,白球也是单数,黄球是双数,白球也是双数。

师:黄球与白球数接近吗?

(该生是说到一个规律,如果能引到总是总是30,而不是暗示接近效果就不同)

师:3个黄球3个白球摸到黄球与白球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

师:为什么会差不多呢?(板书:数量相同)

师:摸到黄球和白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老师太急着把结论抛出来了,这三个结果几乎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孩子们是很聪明的,有老师的暗示,学生自然会跟着你走。但给予多次探究后,在由学生总结,我想就不会出现停留于老师所给的表层上。)

思考四:探究留于表层,没有引发学生思考。

片段描述:放铅笔的游戏,选出4支铅笔放在笔袋里。

第一关:任意摸一支,不可能是红铅笔。

师:你是怎么放的?

生1:我放两支蓝,两支黄

生2:我放三支黄

生3:我放三支蓝

……

第二关:任意摸一支,可能是红铅笔。

生1:我放一支红铅笔,两支蓝铅笔

生2:我放两支红铅笔,两支黄铅笔

……

(无小结,如果能问:这些同学这样放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第三关:每次任意摸一支,摸50次,摸到红铅笔与黄铅笔的次数差不多。

生1:我放两支红铅笔,两支黄铅笔

生2:我放一支红铅笔,一支黄铅笔

……

(每次闯关完,教师就匆匆转入第二关了。其实只要在每次学生汇报完毕后追问一个问题,学生的思维含量就提高了。如第一关:这样放都摸不到红铅笔,放法都不同,但有什么共同特点呢?生:只要不放红铅笔就不可能摸到红铅笔.第二关这样放都可能摸到红铅笔,放法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呢?生:不管怎样放,只要有红铅笔就行了。第三关,则归纳到:只要红、黄笔的支数相同就行了。)

思考五:为体验而体验,出现教学的低效或无效

片段:《时分的认识》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游戏,老师说开始,你就趴下,你认为时间到了就把头抬起来,注意不能打扰别人,也不能再趴下。(开始实验后,陆陆续续孩子们抬头了,等到最后一个孩子把头抬起来)

师:估计不到一分钟的孩子举手;超过一分钟的呢?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估得更准吗?(孩子们再次趴下,开始游戏)

(第一次游戏,一分钟后,还有几个孩子没抬头,有一个超过50秒才抬头,这时全班都在等着他,如果这名学生一直到3分钟后才抬头呢?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等着他呢?其实,只要在钟表中设置一个声音,学生就会明白自己估的是长是短了。和钟表几乎同时抬头是谁呢?老师采访问:你有什么好办法,怎么估得这么准呢?先进行方法的指导,然后再一次进行游戏,才能有效。)

思考六:评课一定要站得高,才能从更高程度上把握教材

第一次听钟建林老师的讲座,虽然是挑刺比较多,但还是评在点子上,也能给老师们启迪。

一、是从形式与内容上介绍。课前谈话目的是为了拉近距离,缓和气氛;二是为了教育做铺垫。如果能两项兼顾更好。我也曾写过相关的案例,其中最让我感觉巧妙的也是属于这类。

二、教学上如何做到深入与浅出

钟老师从自身实习中导师的话开始讲起,能把自己想讲的说清楚就行了,重点讲明白,反思明白自己讲什么?让老师们思考:一年级的孩子能教函数吗?我的想法是当然能,就看你怎么教了?如何浅出的教给学生呢?他举的例子是:9+2、9+3、9+4、9+5……观察有什么特点呢?他还指出教学是从书到学生之间的一种活动,要学生理解必须浅出,当然深入是保证,只要方向是对的,才能深入到学生的视线。 (写于12月3日)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一次考试后的感想


此次考试总体来说可以用钩哥(我们的语文老师)评价我们作文的三个词来形容“闻者伤心,见者流泪,惨不忍睹!”试卷发下来的那一刹那间,我屏住了呼吸。面前两个鲜红显眼的数字令我目瞪口呆。上帝啊,我的语文成绩有了历史性的“突破”!离不及格只差那短短的一步之遥了。这个成绩是空前的,可不知道是不是绝后的。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这是自食其。哎,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古人云:“风萧萧兮,易水寒。”今我叹:“考试结束兮,我玩完!”亡羊补牢,无济于事啊。想不到自认优秀的我如今也会落到这般田地。说到原因嘛,是多方面的。其一也是首要的当然是自己不知道努力,没有持之以恒的刻苦精神。有的只是那三分钟的热度。这种种恶习是酿成失败的主要原料。当然,古往今来,凡成大事,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融汇.幸运女神这次从我身旁俏然而逝,没有得到她的青睐,又怎能不落到失败的深渊呢?能爬多高,就能跌多深,我算体会到了。

拿起试卷一看,触目惊心!那一个个错叉好似一把把尖锐无比的刺刀,扎的我快要窒息了。该对的没对,该会的不会。今晚即将上演家庭不定项式乒乓比赛,男子单打,女子单打或男女混合双打。啊,吾命休矣!

小小的考试透露出我内心的那一份自满,那一份狂傲。让我知道自己在众人之中是多么渺小,多么不堪一击!这也算是对我一个小小的惩戒吧,为我敲响了警钟,也提前给我打上了预防针。一次失败算不了什么,失败也许是成功的前兆。一次成功也证明不了什么,它终究要成为历史。我们不可能未卜先知,只能凭着自己的那一份付出,去期待丰硕的收获!

努力吧,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一次家长会引发的对阅读的思考


今天,在拥挤热闹而且已显阴暗的楼道里,被一群家长簇拥着,一个个家长,学生的母亲或是父亲,都是那样热切的眼神,专注地听我说话。而家长们的问题归结起来,集中在两点:阅读和写作不好怎么办。而阅读和写作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想提高这两个方面,却又可以通过同一个方式来解决:大量的课外阅读,优秀的读书习惯的培养!但是一个个父母亲又都无限困惑地说:孩子根本不读书啊,家里买了很多书,他就是不读,读了也是应付一下,不知道该怎么办啊。

中国人平均读书的数目是全世界排名相当靠后的,中国的成人也许是太忙了,中国的孩子也许是太累了,所以读书都比较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我开学给孩子们推荐书目至今孩子那可怜的阅读情况来看,在这一点上,我做得也很苍白!我不得不承认这一点!所以这个令家长困惑的问题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令我自己困惑,也让我自己痛苦:我是语文老师,却为何竟然不能让我的孩子热爱读书,从书中获得美感,获得启示,获得心灵的滋润?我该怎么办?

思索良久,我想到了一些方式,也许可以帮助孩子们在阅读上做得更好一些,兹分享如下:在课堂上,利用课前三分钟为孩子们朗读精选的名家或名著文章,也许还不是整篇文章,是其中一段而已,然后进行非常细致的解析,尽量让这样的片段是能够与他们引起共鸣的,是能够和他们自己的生活形成比照的,让他们能够不由得沉思:这样的感受我也曾有过,或者说是这样的琐事我也每天会遇到,可是我为何就没有想起来写一写呢?为何我写的时候就显得那么单调了呢?这个作家真不错,写得这么美,我想了解这个作家更多,想更多地欣赏一些他的作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之后,可以鼓励孩子们自己去搜索和发现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将其中特别打动自己的文段制作进幻灯片,再加上一些赏析性的文字(可以是自己认同的别人的赏析,也可以是自己写的赏析文字),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和同学进行交流。也许,这些方式可以帮助到他们。

不过比较难的一点是,对于本来就对文字有一些热情的孩子,做到这些会比较简单,可是对于那些对文字毫无感觉、有没有自制力的孩子来说,恐怕简单地做这样的引导是不够的,还要多一些督促。那么,就需要让家长知道我推荐的书目,让家长参与进来,形成一种比较有效的互动,就以本周推荐书目的形式公布在家长群里吧。

如此以来,我需要做的有几点:自己精心制定一个读书计划,从中精选出最经典、最适合这个年龄孩子读的书;对精选的书目进行一个细致的研读,找到最精彩、最凝练、最与他们心灵贴近的段落适时与他们分享;为了鼓励阅读,我可以采取一些小小的激励措施,比如说偶尔抽一节课进行分享交流,每个孩子以凝练的、贴切的语句评价自己读的这本书上的文字,最精彩引人惊奇者可以获得老师的小小礼品。

我深知,自己的这些思考还是很肤浅的,实际操作起来,也有一些小小的困难。对于孩子,不能强制,也不能放任自流,在有所要求和营造轻松舒适的氛围之间做到平衡需要我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细心不过,付出着,就快乐着!

记我的一次音乐教研成长经历


一次挑战传统课堂发声练习的尝试
——记我的一次音乐教研成长经历
朝晖初中 金丽娜
案例背景:
2009年4月下旬,区优质课评比紧张地进行着。按照比赛的要求,我们提前一周拿到了借班上课的内容:八年级15册第四单元《猎人合唱》。
和试教的过程被浓缩在短短一周之内。虽然之前自己的教学中也接触过这一单元,但当时设计的是欣赏课,而这次比赛要求设计以学唱作品为主的唱歌课。如何导入新课以及是否使用发声练习成了一开始构思的重点。
案例描述:
第一次设计:
自从新课改以来,练声曲就很少进入我们的歌唱课堂,所以我首先设计了一堂没有发声练习的唱歌课。试教下来发现几个问题:整堂课学生都在努力地学唱,可是结果却事倍功半。因为没有经过发声练习,学生的嗓子没有很好打开,歌唱的声音状态和音色都受到影响,无法自信、有感情演唱歌曲;歌曲后面有几处难点的解决较麻烦,和谐演唱二声部的目标也未能达成。
二声部谱例:


第二次设计: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又设计了一堂由节奏导入的唱歌课。就是将作品难点旋律的节奏型加以提炼,然后采用师生互动(用节奏打招呼:即边用手打拍子边喊出“嘿”)的形式开始新课。

虽然这一次使歌曲的难点节奏得到了很快解决,学生通过前面的边节奏边“嘿”嗓子也相对打开了,看似学生都在认真投入节奏练习中了,但是这种方法对于自己熟悉的学生来说还是显生硬、枯燥了些,尽管他们也在积极努力地配合着我。于是我脑海中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是面对借班上课的学生呢?完全陌生的学生也能够这样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吗?
第三次设计:
如何能够自然地引入新课,又能让学生觉得快乐,进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呢?我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既然已经搬出了歌曲难点的节奏型,何不把旋律也加入其中呢。在临近比赛的前两天我突然想到这点。我还是选择了发声练习。我决定要进行一次基于传统课堂发声练习的新的尝试。
于是在原节奏型的基础上我加上了歌曲第二部分的主题旋律:

以及双声部中上声部旋律:

然后根据借班上课学生与老师互为陌生的特点,我给这几条旋律编了歌词,而不采用传统练声曲中的母音,师生互动打招呼的形式类似于部队里战士的“拉歌”,按照这样的考虑我设计了以下发声练习曲:
在熟练应答的基础上随调性的转变而不断变换自己的音调,从而达到练声的目的。
比赛那天,我将这一想法付之于行动,跟借班的学生一起开始了互动。由于歌词里面唱到了自己的班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随着不断变换的调性用响亮的歌声跟我回应。这一次我感受到了之前试教过程中从未感受过的这种学生发自内心的快乐和自信。这种师生间的充分信任一下拉近了学生和我的距离。他(她)们的积极回应同时又调动了我的兴趣,我更加积极地、满怀信心地引导学生进入音乐。在对歌剧的演唱形式和合唱在歌剧中的作用作初步了解之后,整堂课在轻松、快乐地气氛下进入学唱的主题。因为有了之前对学生的信任,学唱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将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听辨、去模唱,学生也很认真地去做,学得很快。再加上一开始练声曲中难点的解决使后面歌曲学唱中的难点也都迎刃而解。因为有了对练声曲中上声部旋律的感觉,学生很快掌握了低声部与二声部的学唱,并能较和谐地将其唱出。在欢快、爽朗的歌声中,师生的共同表演将本堂课推向了高潮。
案例启示:
1.激发学生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应扬弃传统的教学理念、设计,要舍得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无论多完满的教学设计,我认为首先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符合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教学成为极富情趣的快乐之旅。从开始的互动打招呼到最后的合作表演,唱响自己班级的练声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又反过来调动了我的兴趣。
2.提高学生自信是有效教学的“保鲜剂”
在课堂上我们要尽可能减少学生的挫折体验,教师要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及时进行鼓励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我将自己的班级融入歌词,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随着不断变换的调性用响亮的歌声跟我回应,这种师生间的充分信任一下拉近了学生和我的距离。接着,因为有了之前对学生的信任,学唱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将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听辨、去模唱,学生也很认真地去听辨、模唱,学得很快。再加上一开始练声曲中难点的解决使后面歌曲学唱中的难点也都迎刃而解。
3.开发课程资源是有效教学的“再生剂”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的应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这是一次挑战传统课堂发声练习的尝试。通过这次尝试,我欣喜地发现原先枯燥的母音发声练习通过自己小小的改编也可以变得活泼、有趣而生动。新课改之前的旧教材中都有发声练习曲,而新课改后练声曲很少使用到歌唱课堂中。并不是传统的都无用武之地了,而基于传统方法的加工、创编和升华后的新的方式、方法,可能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2009.5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童话。小燕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的一次比一次认真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篇童话将“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我指导学生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隐含的道理。同学们用了自己喜欢的符号来标、圈、画,学习兴趣异常高涨。分角色朗读更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找出了小燕子的三次发现后,我对同学们说:“小燕子经过三次仔细观察,发现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之处。老师相信你们比小燕子更加认真仔细 . 请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冬瓜与茄子还有什么不同?”同学们的发现出乎我的意料,纷纷说:“冬瓜的花是黄的,茄子的花是紫的”“冬瓜的叶子像手掌,茄子的叶子比较狭长”“冬瓜胖,茄子瘦”……

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二)

课程改革的春风给原本机械、沉闷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在短短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下面举个给我印象较深的例子:

在《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集体交流了小燕子三次去菜园观察发现冬瓜和茄子的三个不同之处,教案中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突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冬瓜和茄子还有不同的地方。”一时,下面就有另外几位小朋友“响应”。说实话,我在备课时没有往这方面想过,十分惊喜学生的发现。于是,我鼓励小朋友们大胆地说,他们兴致勃勃地说出了许许多多课文中没有介绍到的知识,如:“冬瓜的花是淡黄色的,茄子的花是紫色的;冬瓜的叶子像手掌、大大的,茄子的叶子椭圆形、小小的;冬瓜有细细弯弯的藤,而茄子没有;冬瓜的皮硬硬的,茄子的皮软一些,而且很光滑……”我听了兴奋地说:“你们说的这些不同之处小燕子还没来得及发现呢,如果燕子妈妈再让小燕子去观察、实践,它也一定能发现的。”我就让学生小组讨论,可以仿照文中的对话续编童话,喜欢表演的小朋友可以分角色演一演。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小组巧妙地帮扶。后来汇报时,学生说得津津有味,表演得活灵活现。虽然后面的教学任务无法按预定课时完成,但这种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了目标预定的要求,活跃了学生思维,锻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创造想象力,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反思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我大多是按照备课时设计好的 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往往被动地在老师预定的范围内活动,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如今,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学,更应该根据学生的现实表现来及时调整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定教”,从而发展性地完成教学。课堂上,教师不应拘泥于备课时设计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需要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师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不同体验、不同思考决不能漠然视之,要用相应的对策,创设良好的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三)

一、激发学生喜欢阅读的兴趣

因为这是第二课时,所以在课的一开始由复习词语导入,而词语的呈现是游戏的形式——“爬楼梯”。通过有趣的课件小兔上楼梯,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也跃跃欲试,同时渗透“学习就像爬楼梯,只要努力就能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复习三个词语后,用儿童化的语言“三个词语宝宝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躲到课文中的句子里了,你能找到他们吗?”这样使得主题框架富有童趣,让学生学起来不枯燥,且使课堂程序具有条理性,激发了学生乐于阅读的兴趣。

二、重视学法指导,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

教给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根据二、三、四自然段结构相同的特点,我是这样处理的: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边学边步步呈现学习方法(读一读、找一找、演一演);学习第三自然段就依照此方法,逐步扶着学生学习,强化学习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让学生在总结前两段学法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学习并反馈。这一由教到扶到放的教学过程,既教给了学生如何学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

让学生在说与动的快乐气氛中受到教育,尝试成功的喜悦。如,课文内容的扩展我设计了与文本的对话,“小燕子,我想对你说……”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又充分练习了说话。在此基础上又设计了另一扩展内容——“挑战小燕子”。让学生从三个不同的渠道去挑战,最终认识到:1.认真读课文会有收获。2.仔细观察图画会有收获。3.开动脑筋想办法(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闻,用手掂,甚至切开尝等办法)也能有收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让学生自己尝到了成功的乐趣。

又如,在学生能理解、背诵课文的基础上,再把课文内容表演出来,即让小学生扮演小燕子和燕子妈妈,戴上头饰进行艺术再创造,身临其境地体验情感,在表演中发展了语言,明白了事理——只要仔细观察,认真学习,一定会不断发现事物的不同特征,一定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四、注重个性化朗读。

朗读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教学中,以读为住,以读代讲,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如分角色读,学习伙伴互相评议读,小组合作读,师生对读等。给学生留有较多时间和空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理解内容,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总之,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任,充分体现了我校“三动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教育理念。

记一次军训


记一次军训_军训心得体会

当得知我们五年级的同学将要去军训这个消息后,我就一直处于既紧张又期昐状态。每天都想象着军营到底是什么样的?训练是如何进行的?教官不知道严不严厉?在我的期盼中,这一天终于来了!我们将离开父母,进行四天的独立生活。

清晨,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拖着行李箱登上了巴士,前往我们的目的地 ― 西湖少年军校。

到了军校,放好行李箱后,教官给我们讲了在军校要遵守的制度和规定,并发放了迷彩服。穿上迷彩服顿时感觉自已象个小军人了。

独立生活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整理内务。铺床是第一步,本以为铺床是件易如反掌的事情,平时在家看妈妈好象得心应手的样子,我也是自信满满的,可是理想与现实还是有差距的。在套被套时就遇到了困难,当我按着妈妈教我的步骤,把棉被的四个角都塞进被套里时,却发现把几个角给塞错位了,棉被拧成了麻花状。于是我再次尝次,又发现把棉被的宽度和长度与被套的长宽给搞错了。如此尝次多次后,我的手已经酸得快抬不起来了。心中忍不住暗自感叹:原来看着妈妈套被套时似乎很轻松,但自已来做却并非如此。最终我还是请同学帮忙,才勉强完成了套被套这个工作。

看似简单的一件事,自已做的时候才发觉原来并不如所见这般轻松。我在家里是小公主,平时也很少做家务。这次通过这个简单的活动让我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多动手,帮妈妈分担一些家务,就可以多学到一些自理的本领。

一次参评之旅


一次参评之旅

我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在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十多年来,像大多数的教师一样,兢兢业业地做着教书育人的工作。生活平淡如水,也会偶有风波,但都是一些和学生有关的小风波。

有时,平淡的生活中也会有一些别样的滋味。我热爱读书,我热爱写作,隐匿在书的深林密谷中,我的世界开始变得丰富多彩;沉浸在写作的氛围中,我成为了世界的主宰。在我精心营造的桃花源里,我幸福着我的幸福,快乐着我的快乐。

人的思想是一个奇怪的精灵,它在人的大脑中东窜西跑的,左右着人的行动。三十五岁之前,我的思想拽着我的身体四处乱撞,撞对了是快乐,撞错了是痛苦,就这样,我像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样,在生活中,痛苦而又快乐地生活着。可没想到的是,人生中的机遇就像是漂流在水中的花朵,当经过你的身边的时候,你随手的拾取,可能就会美丽你的人生。一次偶然,我拾取了,生活中开始闻嗅到了花的香。[由整理]

夏日的一天,初进黄昏的时候,下班归家的我很随意地触碰了一下手机qq的图标,一条信息跳了出来,打开一看,是学校管理继续教育的张干事发来的信息,告诉我区骨干教师群里有一个通知,是关于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遴选的,让我看一下,看是否贴合条件,如果贴合,想报,准备

备原件和复印件。

于是,我打开电脑,进入宽城区骨干名师管理者群,然后在群文件中下载文件,仔细地阅读着材料资料。条件是贴合的,但我明白期望是渺茫的,因为,这次遴选是在20xx年省骨干评选基础上的补选,名额十分少,尤其是我所在的学段,初中语文省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只选录一名。想一想,我是谁?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扎根在教育这片热土上,平凡得如一棵小草的乡村语文教师,和那些身处名校的教师竞争唯一的一个名额,简直是蚍蜉撼大树,太不自量力了。但我明白这是一次机会,既然条件够,参评一次,增加一次人生经验,给自我的生活涂抹一点以往未曾有的颜色也好。本着这个初衷,我决定一试。

那是一个静谧的夜,窗外有月光倾洒,顺着透明的玻璃窗,斜照着屋内的一角。我等待妻女睡熟后,翻找出近三年来我所获得的所有的证书材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好,然后,坐在电脑前,填充着申请表中要求填的一项项的资料。时光在手指与键盘的触碰间流逝,表格填完,思想开始在大脑中游弋,这时,我才注意到,不知何时,外面下起了小雨,在滴答滴答的天籁声中,我的思想告别了20xx年6月12日的夜,在疲惫中睡去。

次日的清晨,我拎着满满一提包的证件来到学校,上完两节课,又是一番忙碌:打印申请表,上

四楼印刷室复印各种证件。当忙碌完后,午饭的时光已经到了。匆匆地吃完饭,准备坐车去区名师工作站送参评材料。刚要出门,想起作业还没有留,于是,又折回到来,上班级布置好家庭作业,再次下了楼,坐上了开往城市的客车。

下了车,天空中有两三点雨滴飘落,又要下雨吗?我自语着,加快了行进的步伐。名师工作站是在进修学校的二楼,当我进入屋中,已有三四名教师在拿着自我学校参评教师的材料,等待名师工作站的老师检查。我把材料拿出来,交给主管名师工作的韩老师,她翻检着,看了看,说:缺少一级教师审批表和继续教育合格证啊!所有的材料务必都得有啊!我惴惴不安起来,问怎样办才好,韩老师说别无他法,只能是把材料准备齐全,材料一个都不能少。虽然是把自我当成此次参评的参与者,但身处其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也不免焦急起来。于是,下了楼,在进修学校空旷的大厅里,我给学校的人事干事打电话,得知近三年的继续教育合格证书在她的手里保存,而一级教师审批表她却没有。我询问怎样解决,她告诉我去区档案室查找原件就能够了。此时,已近黄昏,我回到家里,憧憬着明天一切顺利。

第二日,阳光暖暖,我再次拎着满满一提包的证件来到学校,在学校档案室里,找到了继续

教育合格证,又在人事干事的陪同下,来到区政府,在档案室里找到我存档的一级教师审批表,准备就绪后,坐上客车,一路向南,又来到了区进修学校名师工作站。这次审查我的材料的是刘老师,年岁稍长的刘老师也是一位耐心细致的人,按照目录一项项地审核原件和复印件,一切无误后,最后,我又再一次地走出了进修学校的大门,和昨日相比,情绪简单了许多。一向不信命运的我也开始唯心了起来,是不是天气的好坏也决定着办事情的顺利与否呢?今日办事如此顺利,使我隐隐地相信,时运影响命运。但随着参评的进展,我明白,世上之事,和时运无关。

6月15日下午,到名师工作站取回参评证件的原件。6月17日下午,还是到名师工作站,取回参加笔试的准考证,我开始等待,等待6月19日的长春地区参评省骨干教师的笔试。

6月19日清晨,天空阴郁着脸,时时有着流泪的迹象。我准备好考试用的物品,带好伞,来到长春教育学院。学院的门口拥挤着来自长春地区参加考试的市骨干教师,因为梦想,我与他们邂逅在人生的路口,与他们,只是一面之缘,考试过后,甚至是进入考场之后,将是永生难以再见。两个小时的考试时光,其实是向命运的一次挑战,成功了,在自我的人生履历上,将填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失败了,其实也

无所谓,毕竟,今日的考试不像高考那样,决定着人的一生。

考试的资料有教育理论,也有教育案例分析,还有教学设计,最后的一道题竟然是让写一篇作文。一篇20xx年全国高考的作文,稍作修改后,成为了测查老师的试题。坐在考场上的我,已经不在乎考得好与坏,只是尽自我的所学答着每一道题,把它们填得满满的。当铃声响起的时候,我放下笔,走出考场,我明白,这次参评工作彻底结束了。我不再思考结果,因为,选上与否,我都是一名普通的草根教师。

是否,当一个人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的时候,上天为了让你重视他,会给予你更多的机会呢?其实,当那次考完试之后,我对此次参评的期望就像即将燃熄的薪火,只剩下点点的残存的火苗。但是,天火的辅助,竟然让它燃烧了起来。6月20日,新的一周开始了,我的本已陈旧的人生,竟然簇新了起来,它披上了外衣,一件崭新的外衣我竟然入选了,成为了长春市20xx年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近日来,我一向在思考,我为什么在这次近60:1的考试中突破重围呢?遴选的的考查分为两项:一项是业绩量化;一项是笔试成绩。我揣测业绩量化的分数就应是最高的,相信也是突出的。这几年的论文发表和获得的教研成果证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吧?由此,我不禁想

起了那些枯坐电脑前敲击键盘写作的日日夜夜,想起了阅读语文专业报刊书籍时的画面。

我最后明白,机遇是不容糟蹋的,当它降临到你的面前时,你要紧紧地抓住它,努力去实现它,可能,它会带给你一个完美的未来。这次独特的参评之旅,让我相信了一句话:天道酬勤。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