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日志:打出来的道理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理解,可以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很多人都经历过写心得体会这样的写作训练,写心得体会目的是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指导我们的实践,想要写心得体会需要从哪方面入手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教育日志:打出来的道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打出来的道理

文/扈少垡

在这丰收的秋天,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新学年,在每一个全新的起点,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种期盼:明天的我要更精彩。就在我仍沉浸在对明天的憧憬时,不和谐的阴云已悄然而至了。

开学第二天的一个课间,一个孩子冲进办公室,对我说:“老师,不好了,刚刚小林打了小鹏一个耳光,您快去看看吧!”说话的孩子叫小昊,平日里最听老师的话,还总像小侦察兵一样为我“监视”着班里的动态。看着小吴气喘吁吁的神情,我能想象出事态的严重性,心里暗想:这两个小家伙,刚开学就不消停。我没好气地说:“把他们两个人都叫过来!”小吴随即掉转身子去叫人了。

“本以为过一年又大一岁了,没想到这一开学就出事,打耳光多恶劣的行为啊!这两个孩子怎么不学好呢,一会儿我非得好好教育他们一顿……”我的话像连珠炮一样说个没完。对面的马老师看着我的表情却“扑哧”一声笑了,她的笑声打断了我。“马老师,您还笑呢,这俩孩子气得我都不行了!”“你看你现在的表情多可爱啊,‘嘟、嘟、嘟’像机关枪一样,孩子们过来见你这样还不得吓个好歹?你的教育能收到成效吗?”马老师的提点敲醒了我,刚才实在是有些失态,如果孩子们过来了我也这样咄咄逼人地跟他们问话,只会拉远我们之间的距离,我还怎么和他们做朋友呢?想到这儿,我看着马老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两个孩子气呼呼地被送了过来,小鹏的右脸有明显的手印,眼里噙着泪花,痛苦的表情在向我述说自己的委屈;再看另一个:紧皱眉头,小嘴几微撅着,有点儿像被惊到的小马,看着他似乎比小鹏更委屈,我的火气又冒了出来。想将小林一把揪过来劈头盖脸地狠狠说一顿。“啃、啃”马老师的一声咳嗽又打断了我,她给我使了个眼神,示意我冷静—下。我马上会意,于是,让两个孩子向后走了几步靠窗站两分钟反思自己刚才的行为。借此时,我也让自己的心情稍稍平静—下,因为一名合格的是应用理智处理问题而不是冲动。

两分钟后,当孩子们把头扭过来时,他们脸上的表情没有太大的变化,反而都显得愈加委屈。他们此时的表情让我意识到一定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酿成的这场“悲剧”。( )于是,我心平气和地问:“你们谁愿意把老师当朋友,清楚、诚实地把事情的原委讲给我听呢?”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两个孩子是在玩儿真人版CS.并约定,如果被抓就挨对方一个耳光……事情叙述完了,两个孩子都褪去了当初的委屈,羞愧地低下了头。看着孩子们的表情我轻轻地用手指点了点小林的脑袋,又捏了捏小鹏的鼻尖,用眼神看了看他们两个人的手。空气瞬间凝结了,我们三个人在那刻定格住了,过了一会儿,小林往后退了一步,伸手抓住小鹏的手,正对他,先有礼貌地鞠了一躬,然后很正式地说:“对不起,虽然之前我们有约定但是我也不能那么用力地打你,是游戏破坏了我们之间的友谊。”这时小鹏也不好意思地说:“我也不好,不该提出玩儿这个游戏,规则本身就有些不合理,我们可千万别因为游戏破坏了彼此的感情啊!”说完两个孩子都笑了,我也笑了。

第二节课我在班里表扬了小林和小鹏,因为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承担责任,是了不起的男子汉。班里响起了清脆而响亮的掌声,这掌声是全体同学为他俩而鼓的……

我心里窃喜,在马老师的指引下,我正确地处理了这起“大事故”,在这个清香流溢的上午,我明白了这样的道理:虽然两个孩子的行为有不恰当的地方,但他们的本意也只是玩儿。小鹏因自己选择了错误的惩罚方式而挨了狠狠的一耳光,虽然疼,但相信在他十岁的人生中也画过了一道优美的曲线,让他懂得了今后应当如何选择;小林虽失手使劲儿打了小鹏,但我们不妨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此时,他一定已经意识到错误了,那么被叫到办公室之后再受到老师的一顿责罚会育什么意义呢?他可能会因为这一次批评而失去自信,甚至害怕、抵触老师、同学,甚至是学习;可能会因为这一次批评而遭到同学们的厌恶、耻笑甚至会因此失去很多朋友;还可能……

也许有人会说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中我有些偏袒小林,那么试问有哪个老师在处理班级琐事的过程中没有偏袒过哪个孩子呢?教师有时是需要给孩与偏袒的,因为正确运用了它,孩子们会更加深刻地体味老师对他们的苦心,对他们的爱心,孩子们才会更加快乐地成长,班级才会更加健康地成长。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杯弓蛇影的道理


杯弓蛇影的道理

【学习总结(1)】

杯弓蛇影的故事杯弓蛇影的道理是什么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上喝酒。

那个朋友正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我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下去了。喝下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了。[由整理]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和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是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声去察看。察看的结果,把原因找出来了:原先,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

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之后,病就立刻好了。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杯弓蛇影的道理是什么?梦见龙卷风

揭示杯弓蛇影的道理

这篇寓言讽刺了那种疑神疑鬼、顾虑重重,在虚幻的现象面前妄自惊慌的人。

杯弓蛇影的道理:乐广的朋友被假象所迷惑,疑神疑鬼,差点儿送了命。乐广喜欢追根问底,注重调查研究,最后揭开了杯弓蛇影这个谜。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透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实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个人总结结尾

【学习总结(2)】

杯弓蛇影的寓意

晋朝乐广担

担任河南尹的时候,有一位平时来往很密切的朋友,奸长时光没来看他。乐广不知什么缘故,便亲自到他家去拜访。一进门,见那朋友面容憔悴,便问道:您这是怎样啦,气色这么难看?那位朋友愁苦地说:

哎,别提啦!白那日在您家作客,蒙您设酒款待,我刚举杯要饮,却见酒中有一条小长虫,我心里很犯嘀咕,因此喝下去后,回家就病倒了。

乐广听罢很是纳闷,酒中怎样会有蛇呢?他想来想去,绅于悟出来了:我家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莫非角弓的影子映到酒杯里?

乐广回到家里,仍在上次饮洒的地方摆下一桌酒席,重新邀请那位朋友来饮酒。乐广亲自给他斟上一杯。那位朋友一看,不觉惊叫起来:啊呀,这不明明还有一条长虫么?

乐广笑着指指墙上的角弓,告诉他酒中的蛇但是是弓的影子罢了。那位朋友抬头一看,不觉自我也笑出了声,于是,两人开怀畅饮起来。从此他的病也就很快好了。

简评:

这个人,未免大有些神经衰弱了,一只小小的长虫影子,竟至吓出一身病来!问题在于是否真的发现长虫,如果真的是条长虫,就应设法把它挑出来,不能喝下,如果只是一个影子,就应做一番调查研究,找出它发生的原因。憋在心里,盲目惊吓,也实在糊涂得够瞧的了!

人的感官常常会发生一些错觉,只有透过周密调查,做出科

学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习总结(3)】

小寓言大道理之杯弓蛇影

杯弓蛇影的寓言相信各位都不陌生,书中有两个版本,人物姓名和年代不一样但是说的是一回事一个人去朋友家做客,喝酒的时候看到酒中有一条小蛇,很恶心,但是朋友都已经十分热情的举起了酒杯,也就隐忍着喝了下去。回到家就感觉肚子不舒服,病了一场。朋友来探视也不好意思说出缘由,而且此病一向不好。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再次去这位朋友家,看到挂在墙上的弓,他突然想到了,然后拿了一杯茶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试了试,原先那条所谓的蛇,根本就是墙上弓的倒影,是自我看错了。大病立即痊愈。

或许寓言中的故事我们不会原封不动的经历,但是此类的事情却天天在身边发生,寓言所阐述的道理却处处皆是。

比如,我们在车站附近遇到一位十分可怜的老太太说找不到亲戚家,饭也吃不上,请你给她十块钱,你十分同情,就给了她二十块钱去吃碗面。等你回家跟家人分享自我的义举,结果被人嗤之以鼻那是骗子,这种人多了云云,你的情绪立即就变了,甚至由自豪飞流直下变成愤恨、羞愧、失望。甚至可能还会在心里诅咒这个老太太。

又过了几天,你在同样的位置遇见她,这次你准备观察一下她。于是你等她离开的时候悄悄地跟

着她,来到一个十分简陋的房子里,你发现她在照顾一个瘫痪多年的女儿。透过询问你得知,她的女儿已经瘫痪二十多年,她不曾放下,但是也未曾好转。于是你为了这个人间杯具、这个亲情纪实片,也为自我以前的诅咒,留下了眼泪。你找了找包里,只有一千块钱了,你双手递给这个骗子,她要记住你的名字,你说就叫我爱心人士吧,要相信世上还是好人多。你边走还边哭,以前的愤恨、羞愧、失望全部消散,如同从来没有过

这不就是杯弓蛇影吗?我们的决定、情绪、思想随着自我的见闻而发生变化,这在佛学里叫做六根沾染六尘,六识跟着进行分别执着,自我的真心被外相境界迷惑并且牵着鼻子走。于是我们时常烦恼,怨恨恼怒烦等等兄弟姐妹以及堂兄弟、表姐妹们都来凑热闹这就是人生之苦。

所以,佛说的清净心不是让你找个无人的山洞,或者林中的木屋,或者不被家人打扰的某个房间。而是在我们应对和经历生命中一切境遇时的心境,是时常观照不令随风起浪,还是像墙头草一样在烦恼中穿梭不止?

所谓修行,即是在这个差别上。就像六祖慧能大师讲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在那里能够借用一下,曰:不是蛇病,不是虫病,仁者心病。

比较出来的“快乐”


比较出来的“快乐”

老爸老妈今天来看衡衡,见到书桌上放着一张班级发的喜报,大约就是老师鼓励小朋友的奖状。老爸老妈赶紧把衡衡叫来,第一句话问的是

你们班有多少小朋友得喜报啊?

没有问你是如何获得喜报的,而是问别人是不是也得到了喜报,这里面的思维是:如果很多小朋友都得到了喜报,你的喜报就不值钱了,就不值得表扬你了。如果你兴得要死,说不定还骂你一顿。[由整理]

也就是说,孩子做了正确的事不一定表扬,比别人强才表扬。

这种方式延续下来,是不是就变成了当我们做了正确的事时,心里并不感到多满足,因为没有超过别人,所以心里反而可能有烦恼和压力?吟组词

我们的高兴如果只能建立在超过别人这件事上,那么我们这一生能获得的快乐感受究竟有多少?

如果从很小的时候,每当我们做了正确的事或是有了进步(却不一定比别人做得好),就能得到爸爸妈妈的认可,我们便会知道

我的目标是做正确的事,我的眼睛在自己的方向上,我会一直在自己正确事情的累积中向前进。别人的好不会让我更羞愧,别人的坏不会让我更得意,我羞愧的是自己做得不对,我得意的是自己有了收获。空间名字霸气

但是这件事很难,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说、都会想:你看看别人怎样怎样。我们都觉得这样不

不痛快,但我们又习惯于这样。这是一个怪圈。

揠苗助长的道理


揠苗助长的道理

揠苗助长的道理(一):

拔苗助长让我明白的道理是: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人们的行动一旦违背了规律的要求,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不仅仅半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失败。所以人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务必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


揠苗助长的道理(二):

【揠苗助长:故事】[由整理]

古时候有个人,期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但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在天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最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向忙到太落山,弄的精疲力尽。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这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样回事,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揠苗助长:道理】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务必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

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完美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揠苗助长的道理(三):

拔苗助长这个成语是怎样来的,来看看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理解拔苗助长的道理:

以前,有一位蠢夫,他自作聪明,以为什么事情他都是对的。有一天,那位蠢夫去了自己的田里,看了下发现了自己家的禾苗比别人的矮,他就想点办法让自己的禾苗让比别人的高,他想了许久,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自己家的禾苗一棵棵地拔起来,他忙活了一天最后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拔了出来。他一回家就高高兴兴地跟他儿子讲这天可把我可累坏了,我让自己家的禾苗比别人高了很多很多,。你猜我用了什么办法,能让自己家的禾苗比别人的高啊,如果你想明白的话就自己去看一下,保证给你一个惊喜说完。他儿子就觉得奇怪,他偏不信这个邪,于是,拔腿就跑,一口气就跑到自己家的田里,一到那里就差点晕了原先他父亲是把自己家的禾苗一棵棵地拔起来了,结果全部枯萎了,他儿子就气呼呼地跑回就对他父亲说爸,你明白你这天闯了多大的祸啊。他那个自作聪明的父亲就气呼呼地答道我怎样了啊,我没功劳

也有苦劳啊,你怎样还骂我啊。于是他儿子就向他父亲说道你这是耍小聪明,你如果这样做的话,我们的禾苗就永远不会长好,我们要用自己的潜力去给禾苗营养,给他除草,只有这样禾苗才会长好。他父亲最后明白了这个道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会这样做了,因为他明白了如果一个人自己不

付出努力,就想得到最完美的结果,那是不可能的,只有自己付出了努力,才会有自己觉得最完美的结果。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大家:人必须要自己努力去做每一件事情,不能耍一些小聪明,不然的话,就算你的小聪明再棒,得出的结果也不会比自己努力的结果更完美,只要凭着自己的努力去做,就算没做好别人也不会说你什么,如果你用一些小聪明就算做的再好,别人也不会夸奖你。人不可能不劳而获,必须要凭着自己的潜力去做,这样才会有完美的结果

教育孩子的讲座稿:优秀是训练出来的


教育孩子的讲座稿:优秀是训练出来的(笔记整理稿)

(根据曲艳婷老师讲课记录,未经本人审阅)

第一部分 引言

如何才能引导孩子正确做事呢?是管理他?还是教育他?管和教都很重要,但都不是根本方法。重要的,是训练。

举个例子:有一家的一个小孩子六个月的时候长牙,牙齿容易痒,而爷爷就让他把手伸到嘴里,止住了牙痒的毛病,但孩子学会了咬人。怎么办呢?妈妈想了个办法,每次孩子咬妈妈的时候,妈妈就揪孩子的头发,孩子一松口她就松手。久而久之,会让孩子感觉到一咬人头就疼,这种做法就叫训练。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小,讲道理不明白,长大就知道了。“树大自然直”嘛。但实际上,“树大自然直”是安慰人的话,并不是真理,否则社会上不会有这么多坏人了。不能等到孩子懂得道理的时候再管教,因为优秀是训练出来的。

今天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要训练?训练什么?怎样训练?

第二部分 为什么要训练(训练的意义)

第一,训练不仅是让孩子知道,更是让他去做到。这是训练和教育的最大不同,教育是让孩子知道,而训练不仅让他知道,更是让他去做。比如:回家后应该写作业,不应该看电视,应该洗脚洗袜子,孩子们都知道应该这样做,但很多人做不到。而训练就是让他们做到。

第二,让孩子掌握实际运用知识的技能。教育是给知识,训练是给技能。例如:游泳,光教育不训练只是纸上谈兵。

第三,能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通过训练,让孩子懂得在自己的个性中有些东西是需要克服的,有些是需要倡导的。

第三部分 训练什么内容

(一)陶铸品格

1、遵守规则

首先要做到遵守规则。很多人认为中国孩子太听话,缺少创造性,还常以国外教育为例子说明。但我个人不赞同这一说法,我们要求孩子自由是正常的,但应该平等对待其他孩子,比如有的孩子想学习,有的孩子想大声唱歌,怎么办?毫无界限的自由会让每个人都失去自由。训练孩子遵守规则并不是限制自由,而是让他懂得尊重规则。

如果孩子没有规则意识,生活在集体中是很痛苦的。从小在家里不服从父母,在学校不服从老师,长大后在单位就会不服从管理--每个单位都会有这样的人。前几年,省教育厅组织到澳大利亚学习参观,当地课堂是自由度很高的学堂,大纲是国家定的,但教材内容由老师选择,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可坐可站,但有一个前提,不能影响他人。影响了他人,老师会把他和桌子搬到外面去。如果没有秩序的话大家是不会正常学习的,必须要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

当我们训练孩子们服从的时候,他会试探、挑战我们的权威。

讲一下三个概念: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人的本性,要求满足一切本能的驱动力,按照快乐原则行驶;

自我是现实原则,代表着理性和机制,具有防卫职能。

超我是至善原则,指导着自我,监督着本我。

如果一个人本我成分占主要地位,会比较自私;如果超我成分占主要地位,会很高尚,但偏于迂腐。

举个例子:一个人又饿又渴,身上只有钱却无饭无水,在路边发现萝卜地,主人不在。这时,本我会告诉我不管其他的,拔出来就吃;而超我告诉我萝卜是别人的,坚决不能吃;而自我会告诉我先吃了,再在原地等着主人把钱给他,或把钱留下原地。

本我多是本性,而超我,关键来自父母的道德教育。

2、礼貌待人

(1)关心他人。有些人会注意别人的感受,很关心别人,所以礼貌并不仅仅是鞠躬问好,其实是帮助别人感受到自尊,也就是为别人着想。

同理心: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能力。

(2)学会请求。孩子常会遇到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但不会请求,这需要在家训练。比如:孩子说我要喝水,可以让他说“妈妈,请你帮我倒一杯水好吗?”很快孩子就会知道如何请求。这一原理同样可以运用到孩子插嘴上。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爱表达,但很难做到倾听,尤其是别人说话的时候容易插嘴,一定要让他用对的方法来表达他的需要,告诉他不要插嘴,如果确实需要插嘴时要先说:“不好意思,打断一下。”

(3)懂得感恩。如果一个人认为别人为他干什么都是应该的,如果别人不帮他,就会有怨气,这就是不懂得感恩。举个例子:一次美术课时,一个孩子气得浑身颤抖着找老师,说同桌不给他水彩笔用,老师以为是同桌拿了他的笔,后来调查才知道是这个小孩忘了带水彩笔,而同桌不借给他。同桌的行为固然不好,但这个小孩为什么会如此生气呢?因为他觉得自己没带、同桌借他是天经地义的事,这其实也是不懂得感恩的表现。

如何训练孩子的感恩心呢,很简单,只要我们常对孩子说谢谢,孩子也会将之作为内心的情感。

(4)自我控制。孩子和大人一样,有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这时他们说话会很没有条理,而我们通常的处理方式反而会使孩子情绪更加激动,因为我们要么是想制止孩子,要么是想教育孩子。正确的方法呢?

我们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发脾气,也不要盲目教育。而应先了解情况,而了解情况的方式也要温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你这么不高兴?”

如果你发脾气,他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用发脾气来发泄,因为他看到的榜样是这样的。

当你清楚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之后,不要急于讲道理、训斥他,让他知道我们是在了解他哭闹的原因,而不是在责怪他。只有接纳他的情绪,才能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告诉他,情绪是正常的,而哭出来或喊出来是释放情绪的方式。

所以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先想办法让他发泄出来,然后再慢慢教育引导他,但要注意,发泄情绪以不影响别人为前提。

(5)承担责任。如果孩子实在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一定要让他承担情绪的后果,即承担责任。有些孩子常会出现不能控制的情绪,例:我曾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孩子划破小区的所有汽车。家长没有批评他,而是带着孩子到每家每户去道歉并理赔,让孩子在今后再做事的时候就不会这么莽撞。

而如果当时狠狠批评孩子呢?批评其实只是家长出自己气的方式,这会减少孩子的自责感,他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你的批评抵消了他的错误。这样就起到了反作用。

有时候大人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会帮助孩子承担或推脱做错事的后果。在来说,人都有保护自己的归因,包括内归因和外归因,内归因是找自己的责任,外归因是把责任归结为别人。我们如果常帮助孩子找外归因会教育孩子逃避责任。

我们要教给孩子的,其实是承担责任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直面困难。

真正勇敢的人不是什么都不怕的人,他会害怕很多东西,但不会让害怕控制自己。通常来说,害怕有三种:

一是合理的害怕。比如害怕高处的东西掉出来,害怕触电等等,这是很正常的。

二是想象出的害怕。如害怕鬼。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问题的,往往是看到的场景,正确的是不让他们看到。

三是不合理的害怕。如怕黑、怕跟别人接触,这些是不合理的,应该怎么做呢?正确方法是,他怕什么我们就带他感受什么。让他知道面对的时候就不会再害怕。例:一个孩子修牙,她害怕。妈妈告诉他:第一,如果不修,将来会更重;第二,修会有点痛,可能还会流点血,但可以忍受。这样孩子会接受,在以后也就不会有这样的困难。

(二)学会交往

1、父母与孩子的交往。不要浪费和孩子在一起的机会,要学会和孩子玩,有意义的玩。

动静结合的玩。内向的多动,外向的多静。

有创造力的玩。比如逛超市,可以借机告诉他认识字或者数学之类的,培养他挑选商品的意识。会让孩子把不喜欢的事变成喜欢的。

正确对待电脑和电视。大人看孩子会累,通常会让电脑或电视替我们“看”会孩子,但孩子自制力差,容易没有节制。这种情况下可以讲点规矩,“家庭的电脑一定不要放在卧室,最好是在客厅,让上网处于监督的状态,避免不良网站或沉溺网站。”

2、孩子和小伙伴的交往

我们不仅要和孩子做朋友,而且要帮助孩子找朋友,关注他的人际交往。伙伴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先看一个来自网络的小笑话:

美国:想打谁就打谁

英国:美国打谁我打谁

俄罗斯:谁骂我我打谁

法国:谁打我我打谁

日本:谁打我我让美国打谁

中国:谁打我我骂谁。

如果把上面的国家换成孩子,希望孩子像哪个国家呢?正确的思路是:上面哪个国家也不学。因为再强大的国家打仗都会死人、都会有损失的。能零损失的人是不参与战争的人,就是不打架的人。

所以理想的孩子交往方式是:我不打人,但也不让人打。先学习一下黄金规则。

黄金规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遵守黄金规则的人多是不打架的人。

而通常会有反黄金规则:“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我都没打他,他怎么来打我?”这思路貌似合理,但问题极大。

根据教学的经验,学校经常会有孩子觉得自己被欺负,绝大多数情况下两个孩子打架时,每个孩子都认为自己是有理、是受委屈的一方,都认为是对方先动手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是反黄金规则起作用。

很多时候,矛盾的原因多不是有意识的,多是无意中冒犯别人,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冒犯了别人。比如:一个同学无意中碰掉别人的书,自己还不知道。而根据反黄金规则,对方学生认为自己被欺负了,于是就再欺负回去,而碰书的这个同学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当然也会以为自己也受了欺负--矛盾就发生了。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怎么做呢?

一是宽容处之,这并不是说让自己甘受委屈,而是认识到这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没必要去计较。处理事情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用一颗友爱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你会收获更多的爱与尊敬。

举个例子:学校里的一个真事,一个孩子不小心被别的孩子划伤了,伤得很严重,老师和闯祸孩子都很害怕,而受伤孩子的家长却非常大度宽容,完全没有责怪闯祸的孩子,这样一来,以后老师会较多关注孩子,也会让孩子赢得很多的朋友。

如果反过来呢?家长找闯祸孩子或家长发泄一通,会让老师以后在对待自己孩子时特别尴尬,也会让别的孩子远离自己的孩子,得不偿失。

二是分析一下,他为什么惹我?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每个群体中总会有这么几个常欺负人的孩子,但更需要注意的,通常会让我们忽视的是,这些人欺负的对象并不是其他所有同学,通常是特定的少数几个人,这些孩子可能有的邋遢而孤僻,有的男孩可能娘娘腔,更多的是被一挑逗就上火的孩子,因为能在欺负这些人身上找到乐趣,而理性的孩子多不会被欺负。所以,如果我们的孩子总是被欺负,在找老师的同时,还要想想为什么我的孩子会是被欺负的对象?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三是别动手。任何时候下都不要动手。

孩子养成的处事方式,会随着他们长大。我们不知道明天孩子会遇到什么,但教给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会给他们应对困难的力量。

(三)动手做事

训练孩子做事,不是只叫他做,而是带着他一起做。比如洗衣服或洗碗,如果让他自己洗,肯定洗不干净,这会影响他的积极性。

不需要细讲。父母能做的事,都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做。

第四部分 怎样训练

1、有计划。训练一定要有一个计划,而不能等到事情发生了再来纠正他。打不是办法,纠正也不是办法。

第一步,提前告诉他怎样做事是正确的

第二步,用各种方法来对正确的行为加以强化。但很多家长多是对错误的行为进行了强化。如:晚饭后通常家长各干各的事,这时孩子就会做错误的事情时以引起父母的注意力,也确实引起了父母的注意力,这其实是对他做不好事件的强化。

2、不动怒。

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在做错事时,他其实自己是知道的。例如:我们开车违章,我们其实也知道自己违章,这时交警怎么做呢?他不会生气,只会敬个礼然后罚款。孩子其实也是这样。我们所做的应该是交警的角色,要让孩子承担错事的结果。

如果你不发脾气,所有的事只是孩子和事件本身的关系,而你一发脾气,就会演变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3、不逃避。

先制止,制止不了那就面对他,让他自己感受带来的后果。如果不想让孩子动什么东西,就把这东西放在容易动到的地方训练他。

当然,不是什么事情都要面对……比如,马路上碰车,触电等。但可以用别的方式告诉他。

4、一致性。

自己要一致,要有原则。特别是不能随自己的心情。比如:赌博,很多人不是好赌,而是他体验过赢的感觉,想再体验这样的感觉。孩子其实也是这样的想法,所以家长们始终要保持一致。

5、要彻底。

不能一次通过或者外在表现通过了就可以,而是要训练他的意念。半途而废的训练,比没有训练更糟糕。

6、奖励和批评

内在的自我鼓励,是一种最重要的鼓励。孩子还没有这方面的自我鼓励,我们可以从外部来表扬。

要学会用语言来表扬孩子:描述你所看见的,描述你的感受,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成一个词。

要学会把孩子的正确行为上升到一种品质,用品质来激励孩子更好的表现。但千万不要反过来用,当孩子做错的时候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要和品质挂勾。

用表情动作来奖励。如拥抱等。

用特别的活动来奖励。三口人一起来做个活动,一起去旅游等。

自制作小奖状等。

7、制止与批评

再一次提醒在座的家长--一定不要动怒。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要握着他的手,让他感受到妈妈批评的是他做的这件事情,而不是不爱他。

第五部分 结语

最后提醒,不是事事都可以训练。比如尿床,比如逼他学没有天赋或兴趣的东西。

训练孩子真的很难,但今天开始永远比明天早一天。现在不训练他,那他的将来就会比今天遇到更多的挫折。

需要训练的不仅是孩子,还是家长和爱人。

坚持下去,训练一定会有改变。

(讲座结束,此处有掌声。)

补充主持人最后的三点总结:

第一,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第二,家长对孩子不仅要投入金钱,还要投入时间。

第三,我们所要做的是陪伴、指导。我们要陪伴孩子成长,发现错误的时候我们是帮助他们、引导他们成长,而不应该是批评、评价、指责孩子,要思考错误背后的原因,陪伴孩子一块体验和成长。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