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种养生态经济区介绍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想法自然不一样。心得体会就是将自己的感想和思考整理出来的文字。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心得体会书要如何规范的书写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立体种养生态经济区介绍,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发展立体种养带动农民增收
XX镇是位于XX市西北部的农业大镇,该镇鉴江边上的XX、XX、XX三个村委会共16条自然村,近年充分利用山塘水库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立体式种养产业,目前该区域由点带面,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农业生态经济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基本概况
XX、XX、XX农业生态区域面积约13平方公里,以丘陵地形为主,区内现有人口约1.2万人,区内有林地9400亩,其中经济林果面积约600亩;鱼塘水库面积1188亩;农牧有限责任公司1家,养殖肉猪2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专业户15户,谈水鱼养殖专业户13户,“林中凤”肉鸡养殖户23户,优质水果种植专业户6户。区内现有生产型母猪1200多头,年出栏商品型肉猪超过8000至9000头,年繁育猪苗二元杂猪苗21000多头,年出栏“林中凤”肉鸡69万只,年产淡水鱼560吨,年产龙眼、芒果、香蕉等优质水果230吨,整个经济区年产值约2930万元,带动农民年增收1533元,占年人均纯收入的七成。
二、主要做法和社会效益
1、形成独特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区内的养殖大户一般以水库鱼塘为依托,进行综合规划,因地制宜地整合山、林、水资源,通过发展塘中养鱼、塘面养鸭、塘边养鸡或养猪,猪、鸡、鸭粪养鱼,山上植树种果保持水土,为养鸡、养猪提供纳凉场所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此循环综合利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打造龙头企业。XX市XX农牧有限公司是区内较具规模的农业企业,该公司是2002年注册成立的,注册资金达500万元。1997年,该公司还只是一个只有3头母猪的小猪场,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积极扶持下,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占地1000多亩的大型综合性养殖基地。(其中猪场占地200多亩,拥有2个种猪繁育基地,鱼塘300亩,造林600多亩)该公司现有生产型母猪1000多头,年繁育猪苗20000多头(其中种猪4000头),年出栏肉猪5000头,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该公司的成功经验有力地带动区内其他养殖户的热情,对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起到具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3、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实行标准化科学种养。XX镇过去种果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日子,80年代,XX、XX、XX这个区域内一度踊跃出种橙专业户30多个,种橙面积达1500多亩。过去他们往往只凭经验,盲目跟风,不问市场需求,不重视标准化科学生产,不懂得免疫除病害,品种单一,结果全部受黄龙病害,果树全部枯萎,导致全面绝收,农民损失惨重,这段沉痛的历史人们仍记忆犹新,人们开始懂得科学种养的重要性。如XX农牧有限公司经理李柏良,在扩大生产规模前,他先到大城市和周边乡镇进行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当发现繁育三元杂瘦肉型猪比较有市场时,才下定决心扩大生产。为了提高繁育技术,他自已买回养猪科技书籍,经棠参加养猪专家的讲座,边学习边实践,同时主动到养猪发达的地区取经,到聘请华农大教授、省农科院专家当顾问,甚至请泰国养猪专家每月来基地指导一次,从农业院校聘请3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当技术员。在生产方式上不断进行大胆创新,该公司目前的猪苗繁育全部实行人工授精,定期免疫消毒,生产猪舍全部实现工厂化栏养,整个养殖区干净整洁,空气清新。
4、推广良种。XX农牧有限公司近年来不断加强良种引进和推广力度,1999年投入资金50万元,从省种猪场引进80多头纯种种猪,加强了种猪选育,目前,该公司存栏母猪增加到1000左右头,年产猪苗20000多头,这些猪苗因体型好,养殖成本低,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而深受养殖户的欢迎。区内的淡水养殖原来以四大家鱼为主,目前以奥尼鱼、黑沙鲩为主,过去以本地市场为主,现在以外销为主。
5、先富帮后富,走共同致富之路。为带动农民一起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共同形成较大规模的立体生态农业基地,达到帮助周边农民迅速脱贫致富的目标。先行取得成功的XX农牧有限公司,对前来购买猪苗的贫困农户一律实行优惠价供应,甚至赊销的办法对其他进行帮扶。平均每头猪苗让利15至20元,同时无偿提供技术跟踪服务。如塘尾村养猪户李亚帝,原来生活比较困难,为了帮助他摆脱贫困,该公司除了赊猪苗、饲料、药物外,还免费帮助搞防疫和医疗。2005年李亚帝出售肉猪223头,获利将近4万元。象李亚帝这样经该公司扶持的农户有27户,每年赊销的资金约100万元,这些农户目前大多已经走上了致富之路。
目前,XX镇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在镇委书记李兴龙同志和镇长许剑桢同志的带领下,已就XX经济发展描绘出雄伟的蓝图,计划把发展生态济经与构建主义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在巩固原来成绩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的标准化现代农业,把XX的农业亮点擦得更亮,进一步提高生态经济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农业生态经济心得体会


农业生态经济心得体会

转型发展 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月22日上午,在**大剧院,我县按照落实“三项任务”、推进“两聚一高”大讨论活动总体安排,举行厅局长**行活动,邀请省农委副主任张坚勇就转型发展 提质增效 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与会人员作了一场内容丰富、生动精彩的讲座。

所谓生态经济是指建立在自然资源环境承受范围之内,彰显自然资源之本质属性,顺应自然规律的经济形态,也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当今世界,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坚持生态经济建设,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之上。我们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创造比其他文明更为丰富的物质财富。

农业是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生态引领,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特色农业建设、农业结构调整、退圩还湖、水污染综合治理、植树造林、生态恢复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深入推进**生态经济建设,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保障生态系统安全,切实增强加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能力。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要改变一头是大路货农产品销不出、价格低,一头是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向良好生态要收入,让保护生态和资源获得实在的收入,农民不仅仅是靠产量增收,还要靠生态增收,走生态致富之路。此外,加快生物肥料、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推广。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水肥一体化,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技术推广运用。大力推进农业物联网和生物信息化技术与现代农业相互融合。加快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远程监测和控制等技术研发和运用,依靠信息化精准预测和精细控制,降低资源要素投入,提高单位产出效率,促进农业节能环保。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型大都市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型大都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推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怎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以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围绕这一课题,市委党校第23期局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全体学员结合市环保情况到贵阳市、昆明市考察调研,以探讨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建设生态型现代化大都市的思路。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当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时,对自然生态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城市要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对过度使用的自然进行补偿。循环经济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中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人口规模和生态环境决定中国不能继续走以高速度、高资源消耗和高污染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贵阳、昆明两市的经验和启示
贵阳市是我国首家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试点市,目前贵阳市已完成我国第一个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规划和制定了全国第一部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地方法规,并开始启动循环经济项目建设。
通过对贵阳、昆明两市的学习考察,得到的启示有:
1.可持续发展意识,是社会经济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先导
首先,领导层面的科学发展意识是保持社会经济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贵阳市委、市政府目标清晰地制定了“科教兴市、工业强市、环境立市”的建设大贵阳的战略,提出了以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经过努力,贵阳市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为我国第一个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试点城市。
其次,全民的科学发展意识是保持社会经济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保障。昆明市环保局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推动全民广泛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一是把环境教育列入学校和幼儿园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同时,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列入普法计划并及时组织实施;二是在企业大力宣传清洁生产、环境标志产品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有关知识,促使企业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三是通过生态示范村建设、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使用等手段,提高广大农民的环境意识;四是鼓励非政府组织和群众参与环境保护决策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监督,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2.践行循环经济模式,是社会经济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建设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实现一个目标,转变两种模式,构建三个核心系统,推进八大循环体系建设”。
———实现一个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持续加速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保持生态环境美好。
———转变两种模式。转变生产环节模式和转变消费环节模式。
———构建三个核心系统。即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和生态保障系统的建设。
———推进八大循环体系建设。即磷、铝、镁、中草药产业循环体系和生态农业、城市基础、旅游服务、消费循环体系。
贵阳市在践行循环经济模式中坚持“突出重点、积极推进”的工作思路,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建立了以政府为中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组织体系。其次,规划先行。相继委托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编制完成了“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贵阳市循环经济首批试点项目方案”等五个系统性规划。第三,提供法制保障。贵州省、贵阳市人大已通过《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城市条例》,并于今年11月1日起施行。将总体规划中的建设内容分解到各部门、各行业,实施目标责任制。第四,拓展联络。已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开展了可持续生产与消费试点项目,并被德国政府确定为中德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内的两个重点支持城市之一。
目前,贵阳市已有大小20多个基于循环经济理念构思的生态工业项目有了合作投资伙伴,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其中开阳磷———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试点,通过产业链的横向耦合共生和纵向延伸发展,使煤化工业产业为磷化业提供相关原料,实现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基本原则下,形成了典型的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即“三低一高”的模式。因此,该项目成为我国重化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是以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生态城市的典范。
建生态型大都市的对策建议
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城市,在推进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中,我们会面临更加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瓶颈”的制约。为此,有必要进行循环经济知识的普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型大都市第2页

制度创新,实现把建成生态型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现就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在保持经济发展适度增长速度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建设现代化大都市过程中,没有适度的增长速度,就难以满足现代都市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缺乏改善环境资金的支持。在制订循环经济相关政策时应考虑既要保持城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又要考虑有利于吸引外资投入循环经济项目。
第二,在发展高新科技中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比较优势,的经济实力已经排在全国大城市前列,因此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城市强大的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在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中,要从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考虑资源最缺乏的产业、资源消耗较多的产业、污染排放较大的产业和循环技术较成熟的产业等行业推进循环经济技术模式。
第三,以制度的创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制度涉及物质循环资源保持者、开发者、加工和制造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循环经济中各利益实体的权利与责任问题、利益分配问题、效率与公平问题,这些都要在制度创新中得到体现。一方面,要使城市居民在循环经济制度下形成绿色消费观念。要意识到城市的水质通过截污得到改善,农村的水质却恶化了;城市转二产促三产,城区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城郊部污染却加重;城市垃圾的简单填埋加重了城郊垃圾的二次污染。富裕人群的人均资源消耗量大、人均排放的污染物高,贫困人群往往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的直接受害者,但无力应对因污染带来的健康损害。政府应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通过不同的消费价格调控让社会各阶层之间进行生态补偿。使城市市民在不同消费层次中尽到义务享受权益,形成绿色消费观念。另一方面,要使城市管理者在循环经济制度框架下,增加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修正城市管理者的考核标准,使每个地区的GDp增长能科学反映单位GDp所耗资源与污染物的量,增强城市管理者推进循环经济意识。
第四,要在全市开展循环经济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保障市民参与循环经济的权益。要把循环经济知识纳入科普内容,充分发挥学校和群众团体在循环经济知识的普及工作中的作用,要把循环经济知识渗透在各类职业技术培训中。通过循环经济知识的普及,让市民充分认识环境和资源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对推动生态型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性,使全体市民认识到各自的权益和义务。以循环经济行为培养循环经济意识,以循环经济意识指导循环经济行为。
要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要以在20xx年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希望通过这些创建活动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把建设成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态居住的生态型现代化大都市。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篇一:立体图形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是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开始,它与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是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在目标定位上,虽然只要求学生会分辨这几种物体和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但对于刚跨入小学大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要建立空间观念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在此节课中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知识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上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整个教学过程努力营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大量主动探索体验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数一数、搭一搭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感性的。初步的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在跟物体、模型间的“碰撞”中,领悟到知识的真谛,脑中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学生积存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把身边实物引入课堂,培养应用能力。

立体图形认识的教学,由于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教学设计上确立了“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教学过程。教学中,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各种形状),让学生分一分,唤起学生生活经验进行辨别,并安排了大量观察、操作实物活动来使学生得到感性的认识和真实的体验。并板书各种图形画成平面图形后是什么样,最后,再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体,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认识和发现世界。

篇二: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所以,本节课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我参照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物体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茶叶筒、铅笔、吸管、粉笔盒、奶粉盒、魔方、胶棒等,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物体与相应的几何图形找到朋友。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紧接着我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我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通过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了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本节课也有一些难点,认识物体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因为圆柱体有粗细长短之分,学生往往会把它分成不同类型,长方体与正方体又有许多类似,学生又会把它们归为一类。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巩固认识。

篇三: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立体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中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备课时,我借鉴教参,查阅优秀教案,上网搜集资料,设计了一堂开放、活泼、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推一推等自主、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但是没想到上课伊始,当我让小组同学打开我提前为他们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的实物时,孩子们兴奋的抢了起来,有的球甚至滚到了地下,我费了好大的劲才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接着分组讨论、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等的特征时,孩子们用小手摸了,但是不会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后面还算顺利,好歹把这节课上下来了,但是回想起来,这两天一直很郁闷,没想到第一次遇到课堂如此失控的局面。上完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觉得导致这堂课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年龄小,人数多(有86人),又加上刚入学不久,第一次上公开课,结果导致出现了预想不到的难以掌控的情形。

2、别把长方体、正方体等实物装在黑塑料袋里(本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前发给每个学生,上课时再拿出来放在一起分类,也许就不会出现那么兴奋,甚至于哄抢的局面。

3、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评价手段不够丰富,评价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

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练习有层次性。教学时使学生对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今后努力的方向:

“课堂纪律管理”和“教学评价的丰富”是我目前存在的两大问题,我会进一步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收获!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示范区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环境就是造福人类。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是当前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和应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我区环保工作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巩固创模成果,全面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向生态化、知识化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京口和镇江的“两个率先”服务。

一、科学编制生态规划,强化生态宣传力度。依照全市建设生态示范城市的总体规划要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导向,以树立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重发展技术含量高、起点高、环保基础设施标准、经济效益高的项目为重点,编制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和舆论阵地,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地进行科学发展观、环境保护知识、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宣传教育。通过在区电台开设“谈天说地话环保”专栏、在《京口周刊》开设环保之窗专栏、开展环保知识竞赛、利用各种纪念日开展宣传活动、推进领导干部及中小学生环保渗透教育、举办班对法人代表进行宣教等活动,在全社会增强环境意识,确立环保先行的理念,形成全社会自觉投入、共同参与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引导人民群众和生产企业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取向,树立“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注重资源节约、科技先导、质量效益,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友好消费行为。以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为载体,树立生态价值观念,鼓励绿色消费,引导清洁消费,节约消费。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区域经济有序发展。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物要高出10倍以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要占到GDp的8以上。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保证中国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要争取在实践中领先一步,积极开展企业产品生产的小循环。通过调查了解,宣传引导,选择2—3家条件好的企业进行试点,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采用新的设计和技术,建立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将单位产品的各项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推动一批有条件的企业参加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由点及面,逐步推开,向区域经济即包括工业园乃至城乡建设的中循环延伸。这一阶段将以京口科技工业园为重点,按照生态产业发展链发展的要求,将一系列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链组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和产业间的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减少或杜绝废弃物的排放。通过企业的小循环和区域经济的中循环为逐步实现整个社会的大循环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三、严格建设项目管理,控制新污染源产生。实现环境影响评价由建设项目向建设项目环评与规划环评、区域环评相结合的转变。严格实施项目“三同时”的环境监察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验收的规范化管理。应用好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建立建设项目跟踪监管制度和“一厂一档、一项一档”的动态管理系统,稳步推进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从源头控制污染。同时,加大对擅建项目的查处力度,确保建设项目环保预审率达100,杜绝新污染源产生。

四、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做好区长环保目标责任状的年度任务分解和考核落实工作;加强对清洁能源区的管理及声控区、烟控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持建成区烟控覆盖率和声控覆盖率100;切实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控,确保其设施正常运行,巩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成果;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城市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治理力度,积极防治二氧化硫污染,大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施绿化、美化、净化,大力提高全区绿化覆盖率,不断创新绿化方式、绿化设计手法,由平面绿化向立体绿化、空间绿化发展,丰富绿化品种,增加绿化层次,形成绿化体系。通过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环境质量。

五、加强环境执法监督,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在强化执法力度、开拓执法领域、规范执法上下功夫。继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积极开展全区联合执法大检查,增加节假日和夜间检查频次;坚持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相结合,强化对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的管理,督促好、运行好、维护好、保养好污染防治设施;完善排污申报登记及年审工作,提高排污申报的准确性,建立动态的污染数据库,全面掌握污染总量的变化情况;加大排污收费征收力度,进一步规范收费程序,拓宽征收面,严格按照以管理促收费,以收费促管理的原则,依法、全面、足额地征收排污费;加强环境信访调处工作。继续实行环保110联动,进一步规范环保信访工作程序,及时、妥善处理好各类环境污染事故。

立体几何教学反思


篇一:立体几何

今天我们结束了必修二的第一部分内容立体几何的学习,学生们感觉学的太快了,还没学得多透彻呢就结束了,心里可没底。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认为可能有这几方面的原因,一,一些同学一直没有建立起来良好的空间感,二没有找到学习立体几何的方法和方向,三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很多东西成散点分布并没有成线连网。所以感觉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其实,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遵循知识构建的结构和规律。我们只要循着知识的发展和递进的规律进行学习和感悟总能有所收获。课本的设计就是这样的,采用的是螺旋式上升的方法力图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上升。只不过很多学生并没有体会到这种思想,没有及时消化和构建知识。

要在教学中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我们首先要研究教材,了解课本是如何设计的。必修二整册书以几何为主题,分欧式几何和解析几何两大部分,前者是传统几何学的研究方式,从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了解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其他的组合体,基本方法是: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度量计算。从整体把握完以后再从构成几何体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去研究,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和垂直的性质和判定,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整个来说就是从整体到局部进行研究。欧式几何把几何和逻辑思想结合起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后者解析几何是通过坐标系,把几何中的点,直线与代数的基本研究对象数对应起来,建立图形与方程的对应,从而把代数和几何紧密结合起来,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这是数学的巨大进步。

课本的设计是巧妙的,能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去完成。老师有宏观的认识才能影响学生有较高的认识。

篇二:立体几何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立体几何后,对这节课有许多的想法。立体几何同学们在前面已经学习过,现在我们是一轮复习。今天,我们复习立体几何,却没有达到我预计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气氛不活跃

立体几何要说难也难,要说简单也简单, 但涉及的知识比较多,定理定义比较多。学生认为立体几何比较难学,原因有这几个方面:(1)他们对三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不熟练,给出符号语言,他们画不出图形,更不会用文字语言表达。(2)定理、定义记不得。例如证明线面平行,他们就不知道如何下手。(3)不会分析观察图形。给出一个图形,他们不知道怎样观察,如何入手。特别用空间向量来证明立体几何,很多同学建系是错的。所以他们一点兴趣都没有。看着学生上课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我心里也很着急。这样下去怎么办呢?。

二、没有完成教学目标

我们这节课主要是复习立体几何基础知识及应用。我举例正方体来讲基础知识,我知道正方体学生比较熟悉,而且用空间向量来做也比较容易。在复习时,我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学生的确比较感兴趣,也容易理解。但由于在这用时过多,使立体几何的应用没有讲解。

三、没有做到精讲精练

这节课,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少,整节课都是自己在台上讲,老师把所有的事情都包办了,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约束了学生的发展。 通过这节课的反思,我知道以后自己要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1)充分、认真备课,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认真的分析和预测,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2)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注重精讲精练。(3)要谦虚,再谦虚,多向别人请教、共同提高。

篇三:立体几何教学反思

立体几何作为主干知识之一,知识点包括:与空间结构有关的 2 个图形:直观图和三视图;与计算有关的表面积、体积、空间角和距离;与平面有关的 4 个公理和 1 个定理;与平行与垂直有关的定理。

此篇博客再就立体几何大题的考查为主,做出反思如下:

立体几何大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空间位置关系判断,体积计算,空间角和空间几何体高的计算。

文科立体几何的考查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通常设置两问,第一问,主要是空间位置判断: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以及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这一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平行、垂直相关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掌握,此题比较容易得分,但需要强调学生证明过程的规范性,证明过程中说理的理由要严谨,要做到有据可依且不罗嗦。 2009 年至 2012 年文科数学对于立体几何的考查第二问的设置在前三年都是计算几何体的体积, 2012 年计算的是线段的长度,这和 2012 年考试说明的变动有很大的关系, 2012 年考试说明中最重要的改变是“简单几何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要求记忆(之前一直不要求记忆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公式)”,也就是说试卷上不再印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公式,而当年的考试却避开了对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考查,这应该就是对考试说明变动的一种体现。而对线段长度的计算实际上是计算表面积与体积的基础,计算线段长度的重要性也可想而知。所以,对线段长度的计算应该在后期的复习中引起足够重视,要做到让学生心中有数,脑中有方法。另外, 2013 年的考试说明把中心投影删除,那对平行投影的理解应该会更加重要,所以对平行投影的理解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

理科立体几何的考查也多设置两问,有时也会设置三问。前两问多以证明为主,且通常会设置一个证明垂直的问题,然后利用垂直的关系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直角坐标系计算第三问设置的空间角。在利用空间向量计算角时,需要注意三点:一、空间点的坐标,尤其是不在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所以要要求学生多观察,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记忆一些一些特殊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点:如平行平面 XOY 、平面 XOZ 、平面 |YOZ 的点的坐标的特点等。二、平面的法向量是非零向量,有时在计算过程中要多观察,有些平面的法向量,可以利用与平面垂直的直线直接给出。三、向量夹角与空间角的关系。要求学生牢记异面直线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与向量所成的角的关系。尤其是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正弦等于向量的夹角余弦的绝对值。

总之,立体几何在高考中的考查以 “ 三定观点 ” 统一组织材料,一是 “ 定型 ” 考查,通过三视图、直观图来识图和用图作为空间想象能力考查的开始;二是 “ 定性 ” 考查,以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为核心判断线面位置关系进行思维发散考查;三是 “ 定量 ” 考查,以空间角、表面积、体积和高的计算进行思维聚合考查。文理试题坚持以空间想象能力立意,小题注重几何图形构图的想象和辨识,大题以垂直、平行论证为核心,空间角的计算(理科)、体积、表面积的计算(文科),强调空间想象能力在处理问题时的作用。

以上乃敝人愚见,如有不当,请斧正,不胜感激!

立体构成学习心得


通过平面构成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其创造能力。下面是小编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平面构成学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平面构成学习心得篇1

最近看了一本《平面构成设计》的书,刚刚看过一半,就被里面所讲的完全吸引了,原来设计美是有标准的,看似胡乱堆砌的造型与构图,完全是按美的形式规律完成的,这才晃然大悟以前自已所谓的设计是在作什么!

把我这几天所了解到的作个总结,来初步的探索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属于一种视觉形象的构成。它主要是研究在二维空间内如何利用造型的基本元素点、线、面创造形象,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如何掌握美的形式规律,并按照美的形式法则创造一种视觉上和知觉上的美的关系,从中培养基本的造型能力和设计的审美能力。

可以看出平面设计是一门学问,有一定的标准和规律。了解和熟悉这些规律才能更好的驾驭平面设计,作出好的作品。

平面构成首先培养二维空间的造型能力,它是平面表现的重要基本能力。通过对形态的组织和再创造从而熟悉和掌握设计的基本技法及其形式原理。知识与技术对于造型是重要的,但如果没有经过亲身的体验,通常也不会形成有机的学问,从而灵活运用于设计之上。另外,通过形态的几种不同语言,培养对形式的感受力和对美敏锐的感悟力;培养对于艺术家和设计家来说最重要的创造力。平面构成的终级目标即在于创造力的培养。

作为设计师最重要的是创造力,规律和标准必竟都是死的。

平面构成是根据形式美的基本原则,运用丰富的造型语言来完成形态的组织和创造。具体要求如下:

构图的完整和巧妙

黑白灰关系的相对平衡

结构的严谨和丰富

造型语言的多样化

情绪感情的表达

看到这大至了解了平面构成的基础理论,具体的平面构成的要素与形式美的规律以及平面构成的形式还没有看到,以后会把这些体会写出来。。。

平面构成学习心得篇2

平面设计是将不同的基本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的。主要在二度空间范围之内以轮廓线划分图与地之间的界限,描绘形象。而平面设计所表现的立体空间感,并非实在的三度空间,而仅仅是图形对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形成的幻觉空间。

在平面构成中,图形的设计需要不同的元素的结合和运用。平面构成的元素有概念元素、视觉元素、空间元素和实用元素。

所谓概念元素是那些不实际存在的,不可见的,但人们的意识又能感觉到的东西。例如我们看到尖角的图形,感到上面有点,物体的轮廓上有边缘线。概念元素包括:点、线、面;概念元素不在实际的设计中加以体现,它将是没有意义的。概念元素通常是通过视觉元素体现的,视觉元素包括图形的大小、形状、色彩等;视觉元素在画面上如何组织、排列,是靠关系元素来决定的。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实用元素指设计所表达的含义、内容、设计的目的及功能。

形象是物体的外部特征,是可见的。形象包括视觉元素的各部分,所有的概念元素如点、线、面在见于画面时,也具有各自的形象。在平面设计中,一组相同或相似的形象组成,其每一组成单位成为基本形,基本形是一个最小的单位,利用它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排列、组合、便可得到最好的构成效果。

在一个月课程中,我们主要学了渐变、重复、相似、空间、特异和肌理等几个效果的构成。

渐变是我常常听说的一种效果,由近到远、由大到小的渐变。形状的渐变:一个基本形渐变到另一个基本形,基本形可以由完整的渐变到残缺,也可以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渐变到具象;方向的渐变:基本形可在平面上作有方向的渐变;位置的渐变:基本形作位置渐变时需用骨架,因为基本形在作位置渐变时,超出骨架的部分会被切掉;大小的渐变:基本形由大到小的渐变排列,会产生远近深度及空间;色彩的渐变:在色彩中,色相、明度、纯度都可以出渐变效果,并会产生有层次感的美感;骨格的渐变:是指骨格有规律的变化,使基本形在形状、大小、方向上进行变化。划分骨格的线可以做水平、垂直、斜线、折线、曲线等个总骨格的渐变。

重复的一般概念是指在同一设计中,相同的形象出现过两次以上,重复是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手法,以加强给人的印象,造成有规律的节奏感,使画面统一。相同,在重复的构成中主要是指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的相同。重复中的基本形:用来重复的形状称为基本形,每一基本形为一个单位,然后以重复的手法进行设计,基本形不宜复杂,以简单为主。

近似指的是在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特征,它表现了在统一中呈现生动变化的效果。近似的程度可大可小,如果近似的程度大就产生了重复感。近似程度小就会破坏统一。近似与渐变的区别,渐变的变化是规律性很强的,基本形排列非常严谨,而近似的变化规律性不强,基本和其它视觉要素的变化较大,也比较活泼。

特异是指构成要素在有次序的关系里,有意违反次序,使少数个别的要素显得突出,以打破规律性。

肌理又称质感,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排列、组织、构造个不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软硬感。影像

肌理的几个创造方法,有笔触的变化、印拓、喷绘、染和纸张(各种不同的纸张,由于加工的材料不同,本身在粗细、纹理、结构上不同,或人为的折皱,揉产生特殊的肌理效果)。

平面构成是设计的基础。平面构成主要是运用点,线,面和律动组成结构严谨,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又具有多方面的实用特点和创造力的设计作品,与具象表现形式相比较,它更具有广泛性.是在实际设计运用之前必须要学会运用的视觉的艺术语言,进行视觉方面的创造,了解造型观念,训练培养各种熟练的构成技巧和表现方法,培养审美观及美的修养和感觉,提高创作活动和造型能力,活跃构思.。

通过一个月的课程学习,对在二维空间的图形设计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以后更复杂的设计方面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帮助,了解了更多的造型理念,进一步训练了设计技巧和审美的感觉。

平面构成学习心得篇3

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平面构成,主要是对艺术思维的训练,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正确审视美,创造美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初步了解艺术创造中一般的艺术思维规律、形式表现规律和艺术的基本表现语言。如果教学得法,更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其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与高昂的情绪,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利用直观有趣图形,激发学习兴趣

平面构成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设计基础课,它是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和构成形式构造成具有装饰美的画面。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直观的图形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平面构成--基本要素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什么是基本形,首先我充分利用了直观、有趣的图形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本形--是指一组重复或彼此有关连的图形中的基本单位。点、线、面作为造型要素可以构成各种形态的基本形,方形和圆形这两种最原始的形,它们可以变化出矩形、梯形、椭圆形、月牙形等甚至更复杂的图形。

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能让学生顺利进入本课学习,我准备了一些硬纸片剪成的方形和圆形这两种基本图形,然后在投影仪上演示,当方形和圆形出现在投影屏幕上时,学生并未意识到其它图形的存在,但当我把方形、圆形或折叠、或相加的图形出现在投影屏幕上,经过两三个图形后,学生潜意识中已有的基本图形开始联想起来,有的说可以这么加,成什么形,有的说可以那么减,成什么形,还有的说可以先加后减,成什么形等等。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些基本形都是他们知道的,只不过没想到这些形都是由方形和圆形演变出来的。他们觉得基本形的构成有点类似于孩童时代的拼图游戏,童心未灭的中学生只要觉得有趣的事便是他们想做的事。

在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基本形之后,就要进一步了解基本形的形态与空间变化的关系。形与空间的关系实际就是图与底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黑色为图,白色为底,但有时也会产生正负形。

直观的图形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那么有趣的图形则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并把注意力引向和集中于教学内容。在基本形的形态与空间变化--正负形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了有趣的图?quot;鲁宾之杯。正负形,实际为图底反转形,当我将图底反转的典型之作鲁宾之杯投影在屏幕上,问看到了什么时,同学们有的说看到了杯子,有的说看到了两个人头,正当他们各执己见时,教师提示学生分别看图和底,当两个图象都看到时,学生们大有茅塞顿开之感,激情高涨的同时也了解了什么是正负形。初尝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提高了自信心,学习的兴趣也激发出来了

在激发起兴趣的同时,为了提高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在讲解相切形和联合形时,我没有直接出示图形,而是让学生运用相切形与联合形的概念,来回忆刚才他们见到的和想到的基本形中,那些是相切构成的,那些是联合构成的。知识的掌握需要复习,而回忆则是一种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因为是刚刚见过的,所以学生们轻而易举的就说出了哪些是相切形,哪些是联合形,并且,由于他们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还发现了有的形既不是相切形也不是联合形,而是它们的综合形。只要学生们说出来,我就在投影仪上展现出来,并且给予归类。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了答案,而且在探索答案的时候情绪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这样记忆的效力也就提高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创新意识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利用群体创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利用学生的智慧相互启发,由此及彼,互相促进。在平面构成基本形的分解与组合教学中,我就充分利用了群体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本形的分解中,同形分解就是将圆、方、三角等基本形分解为若干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单元。而且,分解好的形在组合时又可以创造出丰富、优美的新图形。我把一个圆用十字平均分成四份展示在投影仪上,然后,分别移动一块,两块,三块,四块,每移动一块,学生们便在下面说着象气球,象降落伞,象橄揽,象开放的花,象窗格等等。如果还是我一个人在讲台前继续演示的话,学生仍然会象看魔术表演似的,只觉得有趣而不动脑筋。课堂上学生应占主导地位,教师应起好导向作用。于是,我就让学生上台来演示,当我提出你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时,一些大胆而又思维活跃的学生接二连三的走上讲台,在投影仪上拼出了各种各样、形象各异的图形,展示出了他们非凡的想象力与无穷的创造力。没上讲台的学生也在不断思考着、比划着,所示图形大都是他们平时所见的形象加以演变而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一些虽然不象什么具体形,却也很美观的图形,这就是抽象图形,(如图1中的第二幅图片,就是由信用社的标记演变而来)被许多现代设计所应用。一些平时不喜欢画画的学生也在其他同学的启发下,思考着,想象着。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也被激发了,一种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开始显露出来,平面设计所需要的就是这种敏捷而又变化多端的思维方式,这也正是培养创造力所需要的思维方式。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意识被激发后,他们就想动手操作了,这时候便可以进入本课的实践操作部分训练--矩形的自由分解与组合,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要求是在矩形纸上,任意分解两至三刀,分解的形要求有形状及大小的对比,或具有点、线、面的关系,然后将分解的全部单位重新组合构成图形。

同样我用示范性的创作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我准备了一个分割好的矩形图例,然后在投影仪上分别演示组合的方法,移位--可分成平行移位和交错移位;翻转--可分成对称翻转和错位翻转。当每一次组合成形时,学生们感到非常惊奇,一张小小的纸片,分解后居然会变化出这么多的形象。好奇心激起强烈的创作欲望,他们渴望着自己也能创作出美丽的图形。于是,一个个跃跃欲试,按照作业要求开始进行操作练习起来。

浓厚的兴趣使这一次的作业比以往的绘画课认真得多了,没有学生觉得把一张纸剪几刀是困难的,组合时,又可反复尝试,直至拼出他认为是最美的图形为止。这些形象大都是他们在生活中接触过的、熟悉的或由此而演变出来的。当然,也有偶然产生的(如图1)。第一次作业的成功,给他们以后的学习增添了信心,增添了浓厚的创作兴趣。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