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成功”电影《小孩不笨2》观后感

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观看了某些作品后产生属于自己的体会叫心得体会,在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尝试过写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目的是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指导我们的实践,怎样才能将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写好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赏识—成功”电影《小孩不笨2》观后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生命如水,赏识人生,学会赏识,爱满天下。” 今天我观看了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故事情节其实非常简单,甚至有些俗套,无非是描写两个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从“因为忙而无沟通”,到“孩子的心灵逐步走向堕落”,再到“偶然事件架起沟通的桥梁”,最后终于找回“曾经茫然、失落的心灵”!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家长,对于这部电影我一连看了好几遍。第一次这样认真的记录每一个细节,第一次这么专注的写下每一句精彩的台词,第一次这么认真的去思考每一个画面背后的教育意义……太多的第一次让我对这部新加坡的电影有了重新的认识,对那种一直被我们强调却重未被重视的教育理念——赏识教育有了全新的解读。
影片以赏识教育贯穿始终,以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演绎了父子之间,师生之间那种被尘封了多年的“爱”从禁锢到慢慢被打开的过程。在观影过程中,或许我们会不断的在埋怨这个家长怎么能这样教育小孩,这个老师怎么能这么刻薄的说话,可当整部影片落幕时,当一句句摘抄下来的台词活生生的摆在我们面前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愧疚感顿时充斥了所有的思绪:“现在的孩子已经越来越不好管教了,他们的门已经关了.你需要一把钥匙,少看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就是这把钥匙了,有了这把钥匙,就容易沟通了。”
“如果有一个烂苹果,我们应该怎样处置它呢?扔掉吗?好象有点浪费,也许还有能让它再一次成为好苹果的办法吧?那个办法就是:把烂的部分切掉,剩下的部分还能吃,而且还是特别甜的。”
“你知道每个小孩子心里都住着谁吗?是一个好孩子,一个坏孩子。只有常被称赞的小孩子,他们心里的好孩子才不会被坏孩子藏起来。”
“你爸爸太爱你了,可是你爸爸也太不会爱你了!田螺生子,为子死!”
“天底下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影片中的一个个画面,一句句台词,一个个问题,如同一本本生动的教育理论,一声声尖锐的质问抛向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我不断的在回忆与学生生活的日子,不断的在质问自己:我给过孩子们多少的鼓励和称赞?自己是不是一个吝啬的老师?
现如今,一方面素质教育如火如荼的展开,可另一方面,中考,高考评价方式在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我们又不得不面对应试教育重重压力,莲山 课件 分数的高低依然是评价学生好坏和筛选学生的重要方式。这就使得老师和家长们往往把高分的孩子“供上天”,把低分的小孩“打入地”。这种恶性循环让现在教育走向了两个极端,好的越来越好,差的只会越来越差。其实,每个孩子的天赋秉性各不相同,古人云:“术业有专攻”,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学习,成功的方式也绝不仅仅只有学习这一条路,如果我们能够顺应孩子的特点来教育的话,多看他们的优点,少看他们的缺点,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他们一样会取得成功的。影片中的成才,学习成绩差,但很喜欢武术。如果你一味地要求他学习好,他是很难达到的,反而常常打架,惹是生非。后来,老师看到了他的优点,让他学习武术,发掘了他的潜能,最后学有所成。
其实我认为,教师不仅是个教育者,也是个慈善家,我们的工作是在行善,是在积德。人在做,天在看,孩子们不会忘记当初是你或许是不经意间的一声赞许、一个拥抱,才有了他们今天的鹰击长空,一飞冲天。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给孩子们一个微笑,他们会还你一份骄傲。
身教重于言教,用心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想法,爱和称赞真的很重要!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和春天有个约会—《小孩不笨》观后感


(城关二小 雷晓艳)
“谁不希望自己是聪明的人,谁不希望什么都能一百分。谁能希望自己又呆又傻又愚蠢,谁会愿意听到你真的好笨……这是电影《小孩不笨》的主题曲。第一次听到这个歌词就让我感触很深。《小孩不笨》这部电影讲述三个就读em3课程的小孩子,如何应付学业及叁个家庭所带来的冲突。terry生活优越,喜爱依赖别人,做事没主见,逃避承担责任。国斌喜爱画画,母亲却认为这会影响学习成绩。文福需要照顾弟弟和帮母亲开档。看着发生在他们身上曲折的故事,寻找着这些故事里自己的影子,体会着心中无法平息的感动。让我真正的体会到它不仅仅讲述父母对子女的付出,也演绎了子女为父母付出的爱。这一切明明都是美好的,可却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悲剧。看着看着我不禁潸然泪下,我为成才父亲对成才的爱落泪;为tom为父亲买剃须刀修电脑却被否定而哭泣;为jerry想让父母去看他的演出而付出的努力而哭泣;为tom妈妈为了儿子辞去工作而哭泣;为了tom父亲为了儿子下跪而哭泣;更为两代人之间不能互相理解沟通而哭泣。
这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国彬的妈妈在一间小房子里给国彬辅导功课,一开始耐心地讲解,接着,有些不耐烦,最后,发火、发怒……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自己,即作为教师又作为家长的我平时的点点滴滴。
作为教师的我,记得有位学生体育很好,就是不会做题,我先是慢慢讲解,可是一遍,两遍他还是不会,我失去了理智。我就说:“你怎么这么笨,就知道玩,就爱上体育课。”我也不知道当时这个孩子听了我的这样一句话会是什么心情,我只知道我当时忽略了孩子们的差异,孩子们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我应该因材施教,说你体育成绩那么好,老师相信你,你的其他科目也会一样棒的,让他在体育上有所发展,多给孩子一些关爱。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我只是这样一味地强调下去,把原本天真可爱的孩子让他痛苦地活在我的严厉责罚之下。试问,如果我继续这样教育这个孩子,我还是一个好教师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学着慢慢对他改变看法,对她不是打骂,而是给予他赏识和肯定。这个孩子学习成绩提高很快虽然还是勉强能及格,但是我知道他努力了,都会去肯定他。
此时的他已经工作了,但每次见到我总不忘提起当时我对他的鼓励肯定。可见这对他来说真的是天大的好事。
我儿子今年7岁,上一年级,作为家长的我。我对他更是不会教育,也许是工作太累,也许是平时我的学生让我心烦,在对待我自己孩子时我显得没有耐心。孩子犯下一点小小的错误,我不问清楚就是棍棒教育,从没想过孩子内心的感受,导致孩子缺少信心,缺乏成就感。自卑的心加上他胆小的性格,总以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如别人。我看了《小孩不笨》这部电影之后,我知道了在责备中长大的孩子,和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在责备中长大的孩子只会觉得自己很缈小,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做别人赞美自己的事情,作为母亲的我,要多多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每个小孩都知道自己父母很爱自己,更希望父母能更多的鼓励孩子,让孩子在鼓励和赞美中健康成长。我要学着慢慢改变自己,学者鼓励孩子,寻找适合我的孩子的教育方法,我要让他重新找回会自信,让他把事情做得更好。
德育为首,育人为主!重新去认识每一个孩子吧!他们都是不一样的,即使不会背英语单词,不会写作文,但他们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即使不会考高分,但他们对未来同样充满了期待和祝福。即使暂时还不是最优秀的,但他们也会长大,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我们要做的是唤醒我们身上的好孩子。”在我以后的教书生涯中,我会以《小孩不笨》这部电影时时处处提醒自己,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我们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秋天就会有收获的果实。让我们高呼:小孩子真的不笨。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

做什么样的人

说句真心话,对于焦裕禄同志,我和不少人一样,不陌生,却也“熟悉”不到哪里,上中学时学习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看过电影《焦裕禄》,步入社会后因工作原因也陆续接触到不少关于焦裕禄同志的文字和影像资料,特别是后来我还完整地看完了改编后的电视连续剧《焦裕禄》,每次都打动心灵,受到震撼。由于年龄、人生经历等种种原因,过去我并没有在心的深处认真思考过,学习焦裕禄,要学些什么,做个什么样的人?前些日子,再次观看影片《焦裕禄》后,我油然扪心自问。

电影《焦裕禄》以20世纪60年代初,河南省兰考县遭遇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期,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全县人民群众忍饥挨饿,很多人被迫背井离乡为背景,讲述1962年焦裕禄同志调任兰考县委书记后,为彻底改变当地一穷二白的面貌,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深入乡村和农户调查研究,率领全县群众展开生产自救,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最终积劳成疾,1964年5月以身殉职的感人事迹。影片再现了一个不朽的共产党员形象,生动、亲切、真实可信地表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想,学习焦裕禄,做个什么样的人呢?

要做一个对党忠诚老实的人。焦裕禄同志在工作中遭人误告,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可他却一如既往的干工作,他用自己的言行树立一个共产党员的丰碑。作为一名党员,只有时时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真心为民想问题、办实事,打基础、谋长远,人民才会拥戴你、支持你。反之,置人民利益于不顾,当官作老爷、欺压百姓,与民争利,终将被人民所唾弃。当今社会,有的党员干部口口声声说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实际却口是心飞,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与党和人民离心离德,最后原形毕露,纷纷出事,真是莫大的讽刺。

要做一个理想信念坚定的人。严重患病的焦裕禄凭着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一心为偏僻穷苦的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鞠躬尽瘁工作,忘记了妻子、儿女,更忘记了自己。他的心中永远装的是兰考的百姓而惟独没有自己,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事业和人民。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学习他“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志存高远,既要坚定理想信念,又要脚踏实地,始终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始终对干好工作、实现人生理想目标充满必胜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国梦充满必胜信心。

要做一个爱岗敬业的人。焦裕禄同志在身患重病期间依然坚持工作,坚持在病房里学习,这种爱岗敬业,无私无畏,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学习。在我们今天的工作中,工作内容虽然不同,相同的是我们都会遇到困难,遇到困境,会有倦怠心。在困难面前我们是知难而上,还是畏惧退缩?是保持热情,还是过得去就行甚至混日子?现实生活中,有的党员干部身在岗位但心思不在,心浮气躁,患得患失,坐不住冷板凳,热衷于处处作秀,生怕社会埋没自己,领导忘记自己,“两年不提拔,就得有说法,三年不挪动,就想去活动”,一门心思想升迁,对现状不满,对他人不满,对社会不满,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我们要学习焦裕禄事必躬亲、“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树立“一日无为、寝食不安”的思想意识,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努力做一个让群众满意的人。事业是干出来的,只要有为民干事之心,再小的岗位也是大舞台,也能有大作为,我们要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往细里做,不辜负组织和人民的期望。

要做一个与群众心心相印的人。焦裕禄说:“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为了这些穷苦百姓,他在兰考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植树治沙,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焦裕禄认真倾听民声,了解民意,体察民情,解决民忧,广集民智,不摆架子,深刻体现了党的公仆精神。我们应像焦裕禄同志一样,时刻对人民群众充满深厚感情,学习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心怀为民之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难,为群众搞好服务。

要做一个敢于担当的人。当上级来调查处理问题,别人又乐于替他承担责任的时候,焦裕禄以坦白的襟怀承认是自己做出了决定,展现出他对党的忠心,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精神,赢得了党和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为他知道党的形象,需要在为人民服务中去维护。我们要多问问自己,对于本职工作,我们尽心了吗?对于该负的责任,我们担当了吗,是否软弱逃避?

要做一个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人。焦裕禄同志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长期有病,家里人口又多,生活比较困难,可是他坚决拒绝给他救济。县长送来的大米他送给了技术员,因为他把钱救济了困难群众使儿子没吃上红烧肉,别人送的鱼他又让孩子送回去,孩子没有好衣服而让同学嘲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无私的崇高革命精神。而今天,看看我们身边的一些党员干部,工作马马虎虎,办事得过且过;有的党员干部贪财、贪色、贪位子、贪荣誉,因贪断送了大好前程,因贪被送上了断头台。中纪委书记王岐山说过,要使党员干部做到不敢贪、不能贪及不想贪,目前已初步令官员不敢贪,正致力令官员不能贪,将来还要令官员们做到像1960年代模范县委书记焦裕禄那样不想贪。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张思德》电影观后感


按照县委关于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我局与体改办全体党员一起学习了有关文件材料,现就观看电影《张思德》及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谈一点体会:

元月21日下午观看了电影《张思德》,22日我局由谷局长讲解了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通过学习我体会到张思德同志作为33年参加红军长征的老同志,身上闪现出的各种精神值得我们思考,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要学习张思德同志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作为33年参加工作的老同志,长期从事最基层工作的张思德同志不怕苦不怕累,从不向领导提要求,每次都从事最危险的角色,把吃苦当作享受,受到了毛主席等各位同志的赞扬。

其次要学习张思德同志肯钻研的精神,张思德同志作为一个革命战士,不但能干好本职工作,而且对其它工作样样在行,会辩别野菜、会开荒、会烧窑,干一行爱一行。

再次,要学习张思德同志关心同志爱护群众的精神,张思德同志在战友犯错误的情况下,不打击不冷漠,积极关心同志的各项生活,激发同志的革命热情,在别人失意时送上温暖,关心革命群众,时刻想着群众,为群众办实事。

通过观看电影《张思德》及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使我深刻领会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要时刻为人民利益着想,要为群众办实事,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才能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电影孔子观后感


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
这部片子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内心和执着。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在这个片子,孔子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电影《雷锋》观后感


雷锋的精神我们要时时刻刻学习,要争做文明好少年。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雷锋小的时候也经常帮助别人。我记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看见雷锋为了帮助老奶奶,自己却在外边淋雨,背上还背着老奶奶的孙子,雷锋背着她的孙子还要走二十多里路,因为这位老奶奶想去她的儿媳妇家,正巧下了一场大暴雨,所以她才没办法的。

雷锋把老奶奶和她的孙子送到了她的儿媳妇家,老奶奶把在路上的事,一字不漏的说了出来,本来老奶奶想叫儿媳烧一碗姜汤给雷锋喝。可是一转眼人就不见了,老奶奶嘴里好像还说道:“真是好人啊!”

还有雷锋的战友,王大力也学着雷锋帮助别人,王大力在火车站的时候,看到一位老有奶抱着孩子,那位老奶奶说她的车票不见了,好像是去往张家团的火车票,王大力听见了。连忙拿了钱去买张家团的火车票。还对老奶奶说他找到了。

我们看,我们身边的像雷锋叔叔的好人很多,我们要学习雷锋叔叔的精神,争做文明好少年。

《雷锋》观后感

在学校的时候,我看了电影《雷锋》。我很高兴又能学习到革命先辈的感人故事了。

电影主要讲了雷锋叔叔最为突出的几件问为人民利益服务的事情。片中讲述雷锋起初一心想上战场,为国争光。后来听了指导员的开导,为人民服务,不分时间,不分先后,不分岗位。雷锋醒悟过来了。指导员送给雷锋一套《毛泽东选集》,这还是上级奖励给指导员的呢!从此雷锋只要一有时间,就捧起书本努力学习。他认真看了《毛泽东选集》后总结出:每一个战士都是一个螺丝钉,他要做革命中的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后来,他就不断的为人民做好事。假日休息时间到工地去搬运砖块;送老大娘到目的地;捐钱给灾区;帮小学生一起植树等等。雷锋做好事从不留下姓名。就这样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地光辉事迹。我看了心情非常激动。雷锋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爸爸给日本人杀害了,妈妈被地主逼死了,哥哥在地主家干活累死了,弟弟在妈妈的怀里饿死了,雷锋一个人,孤苦伶仃。这也告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真的来之不易,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雷锋叔叔那种助人为乐,节约的好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星期天,雷锋叔叔的战友王大力把连队所有战士的袜子和衣服都洗了,雷锋找不到自己的袜子了,他就到处寻找。这是他的战友王大力就说:"雷锋,你有那么多钱,怎么舍不得买一双新的啊,你瞧,你这双袜子都好几个破洞了,穿在脚上不嫌的难受啊?”雷锋叔叔说:“只要不耽误我的工作就行,好坏没有关系。咱们军人不是把袜子穿给别人看的。”这几句话体现出雷锋叔叔的勤俭节约的好精神。他每个月只有6块钱津贴,他却把钱存进银行,雷锋叔叔把省下来的钱全部捐给了灾区人民,那时候中国人民都还很穷,他自己却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宁做革命的螺丝钉……”如今这首纪念雷锋的歌曲响彻全中国,我们也把每年的3月份作为学习雷锋活动月。我们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做好事,从我做起,为人民服务。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今天晚上系里组织了我们观看电影《钱学森》,1个多小时的电影,感触颇多,钱老的科研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
回想我经历过的十多年时间,我要感谢的人很多,同时我也很庆幸生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是他们,让我们现在的生活如此和谐和进步,那些曾经为我们现在日子而努力奋斗终生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斗士,我们有的不仅仅只是感谢。
从中国到美国,再回到中国,钱老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我是中国人!他想到的不是荣华富贵,也不是儿女情长,更不是享誉终身。钱老,知道当时的中国需要他,知道刚起步的共和国需要发展,毅然回到国内,在没有任何盟国相助的情况下,在没有配套技术的支持下,在没有零件的基础之下,与众多科研人员在及其艰苦的条件下,手算数据,自定基数,自己生产零部件,通过五年的时间,在模仿计算的过程中,研制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枚导弹!
在当时中国的局势下研制出导弹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国家有了自我保护不受侵略的能力,钱老做出了巨大贡献!自此之后的十多年里,钱老带着研究所又相继研发出了两弹合一的伟大成果,第一枚原子弹在罗布泊响起了!画面放出的那一刻,我仿佛也听到了那爆炸声,那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名共和国今天向你们证明了,我们站起来了! 没有人敢欺负我们了!
以前并不了解钱学森这个人,今天晚上看了这个电影,我思考了很久,那些为社会为国家默默做贡献的人,真的非常非常值得我们钦佩,他们是勇士。
好人一生平安!就像电影里的一句话,只要是回到我的国家,就算是种苹果,我也愿意。就算是我一无所有,我也愿意!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
二0一四年四月十七日,省局组织机关干部集体观看了电影《焦裕禄》。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带着一份情感,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看完这部影片的。看这部电影,我印象较深的有:
——三句话。第一句话是焦裕禄带领大家从火车站回到县委会会议上说:“希望大家记住火车站的场景,故土难离啊。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第二句话是他得知治沙青年技术员小魏要离开兰考,已经到火车站时,焦裕禄赶到火车站,没有说教,而是半是恳求,半是遗憾地对小魏说:“你走了,没啥送的,这是兰考的一包沙,你拿回去做一下试验,看还能种啥。今后不管走到哪,要想到还有兰考这个地方啊……”第三句话是焦裕禄在县委会会议上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三组镜头。第一组:老百姓心存感激送来几条自家养的鲫鱼,他拒绝了;看到女儿破旧的棉袄、看到孩子吃不到红烧肉在哭,他的心在流血;在县委会会议上,带头并提议废除县委委员的特供待遇……第二组:发现老场长浮肿,亲自拉开他的裤管,按下一看一个深坑,心情沉重,要求他立即住院治疗;得知场长不行了,他马上赶到医院,看到老场长已逝,他不由自主地失声痛哭;养牛老人肖大爷被牛角撞伤,“半死不活的”,想念焦书记,得知后他连夜冒雨拖着重病的身体赶到肖大爷家看望……第三组:为了治沙,带领有关人员调研黄河古道风沙口,被大风吹倒滚落在沙丘下;为了治水,和基层群众一起,顶着狂风暴雨,滑倒了,自己爬起来,一线调研制定开挖水渠方案……
——三个细节。细节之一,在火车站,挤车背井离乡的人们走后,他捡起一块炭黑的野菜窝头,泪流满面……细节之二,每次下基层调研,无论是治风沙、抗雨水,也无论是访农家、看牛棚,他手中总拿着个笔记本,一有想了解的事情立马记上……细节之三,病危之际,他让女儿小梅采来一束麦穗放在枕边,闻着麦香微笑着离去……
在这“三个三”里面,我领悟了焦裕禄精神的真正含义,那就是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清正廉洁。
正是由于这“三个三”,焦裕禄大写了自己的人生,羸得了群众的爱戴,党的信任。影片中有三个大的场面即可佐证:场面之一:为给身体虚弱、浮肿的基层干部补身体,焦裕禄冒着破坏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风险,购买议价粮而被调查,乡亲们自发举着火把找赵专员“喊怨”,直到赵专员肯定“焦书记仍然是你们的好书记”时,人们才肯离去……场面之二:焦裕禄劳疾病重,被地委要求强行送医,乡亲们自发相送,从县委会到火车站,男的、女的、老的、小孩,干部、群众,送行的人挤得水泄不通……场面之三:群众自发送葬。片头的那一幕,相信大家记忆尤新。
一个人一生应如何评价,历史定会说话;一个人一生做了些什么,群众心里明白。焦裕禄有了前面的“三个三”做铺垫,后面的“三个场面”就是一种必然。
看完电影,我带着的那份情感、那种复杂的心情变成了崇拜,形成了内生动力。我们不要豪言壮语,也不要大话连篇。我觉得学习焦裕禄就是要学习他从小事做起、从实事做起、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的实干精神。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