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运用资本的力量来推动我国绿色产业发展

为了确保公司的正常工作顺利进行时不我待,我们要赶快制定下一个阶段的工作计划了。写工作计划要求我们对自我和工作都有合理的安排。怎样才能写出更突出的工作计划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怎样运用资本的力量来推动我国绿色产业发展》,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能源与环保问题如今已全世界关注焦点,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一场“绿色转型”。近日,兴业全球基金公司绿色投资理念,并借兴全绿色投资股票基金发行之际举办了“十二五”规划下的绿色产业投资机遇主题论坛。与会嘉宾,绿色环保是“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展的产业,绿色产业将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与产业竞争的核心,资本市场充满
绿色机遇。
绿色投资是指在获取财富的,又能为地球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投资。从海外的来看,绿色投资起源于社会责任投资,社会责任投资中的环境主题逐渐被人们而逐渐。
1982年,关注替代能源的基金——新替代能源基金成立,这被是首只绿色基金。本世纪开始,绿色基金加速发展,基金和规模增长,大型主流资产管理公司也开始发行绿色投资基金。,绿色投资借鉴社会责任投资方法,绿色产业进程,而绿色投资也了投资者、方机构的支持。
绿色投资在社会责任各强调被投资公司在环境责任的,其投资理念契合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绿色经济”特征的企业也有望在经济发展的结构性转变中受到资本的支持。
此外,绿色投资对绿色产业的作用,除了投入资金的资源配置、选优劣汰支持上市公司发展之外,还在绿色经济、环境信息披露与量化股东倡导对绿色产业健康发展等。
,绿色投资相比社会责任投资而言,对所投资公司要求的披露信息在绿色经济、环境保护的要求更、更。比如碳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等新的反映企业在环境努力的信息要求增多。
,除了在碳信息、绿色环保信息的披露与外,绿色投资中的股东倡导对绿色产业健康发展了非常的作用。股东倡导是指投资公司就社会和环境问题提交股东提案,还有许多投资基金以对话的和企业沟通社会环境事宜。绿色投资基金常常提案向被投资公司的管理层政策建议。这是更有力的行动,绿色投资基金对绿色产业的从看到余地到支持转变成了。
总之,绿色基金投资活动将资金投入到那些致力于降低环境负面,或为环境保护的上市公司,从而并社会资源向绿色产业配置,绿色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绿色投资基金从开始加速发展。近两年,绿色投资基金的数目增长,而绿色投资的迅速发展也直接反映了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的飞速发展。美国清洁技术集团的最新报告,全球3大清洁能源领域——生物燃料、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收入为1881亿美元。而前,这3个产业的收入还100亿美元。
绿色投资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自然增长,在加大对绿色产业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未来几年绿色产业所涵盖的范围将,行业和上市公司将拥有更多的资源配置,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和成长空间。
销售工作总结

FWR816.cOM精选推荐

某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某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进一步增强我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兴起全市文化新高潮,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依据《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发展回顾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对照市委、市政府“打造北方现代文化名城”的发展目标,对照发达地区文化发展速度,对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还有一些差距和不足。

1.文化产业相对弱小。由于以往我们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对发展文化产业缺乏足够认识,重事业、轻产业,致使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存在起步晚、进展慢、产业关联度低、市场份额小、发展动力不足等实际问题,有活力、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数量还远远不够,与国内同等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20xx年我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1亿元、占地方经济增加值1.3%,对全市GDp的贡献率有限,而杭州、苏州等发达城市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已达7%-8%。

2.文化人才严重短缺。存在人才老化、流失、难进等问题,现有文艺人才大部分已到退休年龄,各艺术门类缺档断层、不成阵容、后继乏人,高水平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文化创意人才更是极度缺乏。

3.文化设施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不平衡,新建设施大多集中在新城区,老城区文化设施较缺乏;城乡之间不平衡,市本级文化设施较先进、完备,但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欠账较多。例如:5个区“两馆”建设接近空白,除大同区外均没有图书馆和文化馆。

4.基层文化机构不健全。在几次机构改革中,我市县区文化局或被撤消,或与体育局合并隶属教育局,没有独立建制,尽管业务相对独立,但开展工作存在诸多不便。

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需加大投入。文化建设投入总量较少、比例偏低问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宣传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由于诸多原因,在基层未能得到全面落实。文化建设“五纳入”落实不到位。未实施公益性演出按场次补贴等措施。无线广播电视事业投入经费不足,尤其大庆本地无线广播电视节目发送传输系统的运营维护以及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硬件设施方面投入不足。

6.文化事业单位建制低。大庆由于原来大企业小政府的体制,导致带“大庆市”字头的单位——大庆市图书馆、大庆市博物馆、大庆市群众艺术馆等文化事业单位都是科级建制,而我省及国内同等城市文化事业单位大多是副处级建制。文化事业单位建制低不利于吸引人才、开展工作和干部交流。

(三)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是大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决胜期,也是全市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战略机遇期。

未来五年,是大庆打牢产业基础的关键期,壮大文化产业任务艰巨。市委全会明确提出,要把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销售收入超百亿的支柱产业”。尽管近年来全市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较弱,规模总量与既定目标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全市文化系统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敢于攻坚啃硬,创造性解决土地制约、资金瓶颈、人才短缺、市场局限等现实问题,超常规推进园区建设、项目引进、企业扶持、品牌培育等重点工作,从而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未来五年,是大庆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期,改善文化民生工作繁重。20xx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016元和8045元,大庆成为全国42个相对富裕城市之一,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更加旺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很大程度上在于满足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需要全市文化战线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供给能力,生产出更多贴近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二、“十二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重在建设,坚持文化创新,以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着力积淀特色鲜明、内涵丰富、魅力独具的城市人文底蕴,着力健全覆盖城乡、普惠全民、满足多元的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夯实龙头牵动、规模集聚、效益凸显的文化产业基础,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协调发展、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梯次互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我市“提前五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构筑大庆科学和谐跨越发展新优势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为根本目的,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二是坚持以发展为主线。把推动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着力解决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尽快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好愿景落实为可实现的蓝图、可实施的战略和可操作的项目。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用创新思维为文化发展布局谋篇,用改革举措破解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活力。
 四是坚持统筹协调。增强文化建设工作的系统性、综合性,促进文化均衡发展,实现文化发展目标与小康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大局的有机统一。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特别是要有效地完善和使用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三)总体目标

围绕“创建百年油田,壮大接续产业,建设宜居城市,构建和谐大庆”的城市发展总体思路,以打造中国北方文化名城为目标,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都市文化体系。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基本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运行机制,构筑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生产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各项工作力争全省站排头、全国争一流,全面推进大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具体目标

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有效、惠及全民的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专业文化、群众文化、社会文化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富有活力的文化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技术人才、创意人才体系完备的文化人才队伍;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供需平衡、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

三、“十二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打造文化品牌

1.文艺创作品牌。围绕打造特色鲜明的大庆都市文化体系,创作生产更多主题健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爱的具有我市特色的文艺产品,重点发展话剧、舞蹈、版画、小说、诗歌、散文等强项门类,持续推出精品并扩大在国内的影响,同时积极争取走向世界。锤炼、打磨大型生态舞剧《鹤鸣湖》、大型综艺晚会《经典永恒》并推向全国巡演;复排经典剧目持续演出;排演话剧《湿地迷踪》,力争成为新的文艺精品。力争创作长篇小说5部、中短篇小说100篇和5部基础较好的大型剧本。力争有1-2部作品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国家级大奖。

2.文化活动品牌。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地企合作,强化市县互动,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不断提升“激情之夏”、“大庆之冬”、“大地欢歌”、“百湖之夜”、“和谐家园”等5大品牌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5项活动力争每年演出1000场,参与10万人,辐射百万群众,遍布全市城乡。发挥品牌效应,创新运作机制,以冠名、赞助、联办、协办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益文化事业,逐步提高公益文化活动的市场化程度。突出系列,规划系列,形成系列,力争在5年内打造出5-10个品牌系列活动。

3.特色文化品牌。抓好特色群体建设,重点扶持京剧票友群体、剪纸群体、风筝群体、马头琴群体等特色群体,形成艺术门类齐全、骨干力量强大的企业、校园、机关、军营、城市、农村、老年、少儿、少数民族等在内的基层文艺骨干队伍。

特色文化创作基地建设。打造版画、纸贴画、剪纸等20个基层特色文化创作基地。明确依托单位,制定活动章程,适时开展活动,定期考核检查,努力发挥好创作基地的交流提高、凝聚辐射、典型示范作用。

特色文艺表演团体建设。采取政策支持、提供舞台、跟踪辅导等措施大力扶持20个有代表性的群众文化团体。培养、扶持 “蒙古四胡音乐”、“杨小班鼓吹乐棚”、“马头琴”等特色文艺团体,壮大“大庆少儿交响乐团”、“小百灵”少儿合唱团、“百湖琴声”民乐团、“老年水鼓队”等特色文艺表演团体。

特色文化广场建设。以市区25个大广场为重点,办好广场文化,开展广场系列文化活动,“十二五”期间力争形成6大特色广场。一是舞台演出广场。在时代广场组织开展“群星璀璨大舞台”百团系列展演,每年6-10月力争实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二是露天电影广场。在黎明湖广场每年组织百部红色经典电影展映活动,每天放映一场室外电影。三是文博会展广场。在中央商城街心公园广场力争每周推出一项如文化婚庆博览会、文化教育博览会、文化旅游博览会、汽车文化博览会、家居文化博览会、农业文化博览会、啤酒文化博览会、图书音像制品展销会等主题文化会展,逐步扩大影响,锻造品牌,以会养会,形成集聚全市、辐射省内外的文化会展广场。四是古玩字画广场。以百湖艺术群落为依托,在大庆歌剧院广场组织开展百名收藏家、百名民间手工艺人等以古玩字画、手工艺品为主要内容的展示、交易活动,与大庆歌剧院室内演出相呼应,形成文化集聚效应。五是“小吉尼斯”广场。五区四县、高新区各选择一个居民相对集中的小广场,分别开展民间百项绝活现场展示活动。同时,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1-2个广场开展夜间系列文化活动,丰富市民夜间文化生活。力争经过3至5年的努力,把全市主要广场都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广场。

特色文化社区建设。打造35个特色社区。一是书香大庆社区。在东风新村开辟10个图书进社区服务点,服务时间至22:00,为社区居民借阅图书提供方便。二是百味人生社区。组织专业、民间艺人,在东风新村黎明社区等5个小广场,每周周末开展以讲故事、说评书、诗朗诵等为主的语言类节目,打造故事会社区。三是梨园春秋社区。东城以学苑小区、西城以电业小区为主,以大庆京剧票友协会为依托,打造5个以京剧为主的戏曲演唱社区。四是舞动百湖社区。选择祥阁等10个初具规模、群众参与广泛的社区,进行重点扶持培育,打造成以舞蹈为主的特色社区。同时,选择5个广场相对开阔、居民相对密集的社区,开辟民间以货易货夜间小集市。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服务能力,面向广大城乡群众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共文化服务。

1.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成以市级文化设施为骨干,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完成大庆图书馆新建、大庆博物馆续建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工作。大庆博物馆、大庆群众艺术馆和百湖图书馆均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完成五区四县图书馆、文化馆的新建及达标工作。五区(大同区除外)新建标准图书馆和文化馆,四县及大同区文化馆、图书馆通过改扩建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完成全市5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82个行政村综合文化室、222个社区综合文化室建设,使用面积分别不少于300平方米、100平方米、300平方米。积极沟通、协调,争取大企业、高校支持,力争其所属文化设施全方位向社区居民开放。

2.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到2015年,全市482个行政村每村至少建成一个标准的农家书屋,逐步建立供书、读书、管书、用书长效机制,实现书屋阅读条件完备、体制机制相对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出版物发行网络延伸进村、农村出版物市场初步形成的基本目标。

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按照国家、省的要求,推进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相结合,实现共建共享。完善制度,落实运转保障措施,提高使用效率,不断提高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做到资源互联互通。“十二五”期间,建成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继续开展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市歌舞剧院、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每年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及博物馆、图书馆系列文化服务不少于200场次。推广普及舞蹈、音乐、美术、书法等大众文化。加强未成年人文化建设,发展老年文化事业。

(三)发展壮大文博事业,挖掘保护文化遗产

1.加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坚定不移地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使我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整体保护。坚持“原址保护”原则,提出一批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工业遗产、古遗址报请市政府公布,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公布10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各区县政府依法公布一批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完成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工作。完成1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编制,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投入,对重要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将其建成集文物展示、景点参观、宣传教育于一身的文化品牌旅游景点。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建立政府投资、管理使用单位出资、社会捐助有机结合的机制,力争五年内基本完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设施,实现市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重大隐患,确保市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目标。继续做好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登记与管理工作。

2.发展壮大博物馆事业。发挥大庆博物馆的优势和“龙头”作用,提高博物馆保管、研究、展示和服务水平,改善博物馆基础设施条件,把大庆博物馆建成文物藏品科研保护中心及国内外文化交流展示的重要场所,努力使大庆地区博物馆建设整体水平位于全国前列。积极扶持博物馆建设。调查研究和制定大庆市利用文物藏品资源,创办特色博物馆的鼓励与扶持政策。研究制定社会投资主体兴办博物馆的引导支持政策、管理机制和规范制度。在坚持“资源整合、挖掘潜力、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下,保持大庆地区博物馆适度增长。积极推进大庆博物馆布展二期工程、大庆文物保护科研中心和大庆博物馆古生物馆改扩建等重点建设项目。继续打造东北第四纪古生物化石展,力争获得全国十大精品陈列荣誉。积极引导各博物馆开展国内外展览和交流,以大庆博物馆为基地,带动全市博物馆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推出及引进一批高水平、高质量、有影响的大型展览,不断丰富大庆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大庆各博物馆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3.开展文物科研与信息技术应用工作。提高科研工作水平。充分发挥文物、历史、博物馆专家的作用,建立文物保护、博物馆科研学术带头人制度。开展一批文物、历史、考古等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促进文物科研和学术交流工作的深层次开展。加大对文物重点科研项目的投入,继续与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文物科学保护技术和文物藏品保护项目的研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我市文物保护科研体系与基地的建设得到完善和提高。增加博物馆科技含量,重点推广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博物馆藏品研究、保管、展示方面的应用,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大庆市文物、博物馆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建设。

4.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完成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理、分类和归档,基本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每两年命名、公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明确保护主体,进行有效保护。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人,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四)繁荣规范文化市场

1.加强文化市场宏观调控。进一步改进文化市场管理方式,强化服务意识。在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趋势和布局,制定并进一步完善全市文化市场发展规划。通过制订规划和政府重大政策调整实行公示等措施,引导社会投资方向,鼓励良性投资,控制文化市场无序竞争和盲目投资建设,实现从单纯控制经营单位数量向调节市场总量和布局转变。引导全市文化市场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力争在2015年以前实现全市网吧、娱乐等行业连锁化、品牌化经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经营格局。科学调整市场准入门槛,重点扶持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市场门类,积极培育有利于民族创新、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宣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文化市场门类和文化产品。提高社会积极意义不大的文化经营行业准入标准,严格控制总量,最大限度地控制社会不良影响的发生几率。

2.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投资环境,鼓励资本投入到网络、动漫等高新技术与文化结合的项目中来,积极扶持网络游戏、动漫的创作和生产,填补我市文化市场发展空白。推动我市文化市场品牌化经营,引进国内乃至国际知名文化市场品牌,提升我市文化市场的形象和品位。形成“高、大、全”与“小、精、专”两种文化市场经营模式互补共荣的态势,努力建设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文化市场经营体系。通过政府引导,逐步改善城乡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市场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使农民文化生活水平的发展紧跟物质生活水平发展的速度,力争形成结构合理、供求平衡、日益繁荣的文化市场发展态势。

3.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全面探索和实践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新模式和新思路,积极推进委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协助县(区)文化行政部门开展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及监督工作,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继续完善党委重视、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立体型监管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积极发挥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密切相关成员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积极创新文化市场管理方式,增强执法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利用先进的科技管理手段来提高文化行政执法工作的效能。加强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的自律意识,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按照文化市场行业发展规律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自我发展、自我保护、自我约束的自律机制。

(五)推动广播影视健康发展

1.加强广播电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市广播电视覆盖率水平。继续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广播电视无限覆盖率达到98%以上。依照国家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对原有“村村通”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施逐步进行升级改造,使“村村通”地区的农村居民在原有“4+4”的基础上,再增加2套广播、4套电视节目。建设广播电视节目监控中心和网络视听监控系统,完善广播电视和网络监控体系,保证我市广播电视节目和网络内容的安全。

2.理顺广播影视管理职能,建立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新型广播影视管理体制。认真把握和贯彻执行上级部门有关广播电视的宣传口径,指导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广播电视的新闻宣传工作。用好话语权,把握主动权,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广播影视舆论引导能力。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广播影视政策法规,切实加强对全市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网络传播视听节目、影视制作经营机构、电影院线和电影放映单位等方面的行业管理。统筹协调全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广播电视节目监听监看、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建设工作。

3.加大高新技术在无线广播电视技术领域的普及应用,加快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提高广播电视新技术应用水平。推进广播电视中心数字化工程,实现市级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和播出自动化。“十二五”期间完成市区及四县6座发射台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及自动化控制建设。加快形成高清节目制作能力,建立高清节目制播体系,逐步实现电视节目高清与标清同播。

4.加快电影数字化发行放映网络建设。加快市区数字影院建设,“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市区和有条件的县城数字影院覆盖。在庆南新城、庆北新城、让胡路西客站、龙凤、大同等地,建设6家数字影院。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全面实现农村电影放映全数字化覆盖,达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的目标。建立和完善农村电影数字化发行服务和监管平台。

(六)促进新闻出版事业繁荣

坚持科学行政、依法行政,努力把握正确的出版导向,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切实加强对出版物市场的监管,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深化政府职能转变,为我市新闻出版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到2015年,我市新闻出版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达到11.7亿元,对全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出版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出版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产业总量布局更趋合理,并形成3至5个产值超亿元的报纸出版、印刷生产和出版物发行集团;出版物市场更加开放、有序,报刊、图书发行零售网点进一步完善,专业书店更具特色,城乡居民多层次的阅读需求将得到充分满足。

印刷业。继续加大治散治滥力度,进一步优化全市印刷业结构。要提高印刷企业准入门槛,严格审批条件,控制企业总量,“十二五”期间,保持我市印刷企业增加数量每年不超过上年度企业数量的3%,到2015年,我市出版物、包装、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控制在200家以内;积极发展包装装潢印刷,适度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特色印刷,优先发展高附加值印刷加工业,重视发展外向型印刷加工业,引导印刷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现各种规模、档次、特色印刷企业并存和互补的印刷格局;建设印刷包装工业园区,要以项目建设为牵动,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扩大招商,形成产业集中度,要加强对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大同纸业包装工业园区的扶持力度,争取引进6至7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印刷企业;要进一步发展纸箱包装生产,加强包装印刷企业与伊利、惠尔康等企业的联系,争取增加5千万平方米的纸箱生产能力。

发行业。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规范发展的要求,规划期内,出版物发行网点保持每年约8%速度增长,到2015年底,全市各类出版物发行网点达到610个,平均每万人拥有出版物发行网点2个;在各个县区的中心区规划建设营业面积为100平方米左右的书店10-15个;在人口集中的社区或村,规划建设100平方米左右的书店50个;在市区主要路段、车站、广场、人口密集区和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分期分批,新建高档次、美观、实用的报刊亭50个,现有的各类报刊亭经整合后,全市总数控制在220个以内;整顿现有的德威、九天等电子出版物集中经营场所。在各县区的中心区规划建设100平方米左右的电子出版物发行网点2-5个。通过宏观调控,使各电子出版物发行单位进场经营,集中管理。明确发展政策,分类扶持发展。大力发展新华书店连锁经营分店。确立“大型书店标准化、连锁书店品牌化、小型书店特色化、社区书店便民化”的发展思路,力争使大、中、小型书店真正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鼓励发展专业书店、特色书店和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工具从事出版物发行,淘汰不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加快出版物发行市场的优化升级。鼓励产权重组,盘活国有资源。在外资实质性进入我市出版物发行市场前,通过政府规划、引导和扶持,对发行市场资源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宏观调控,增强我市出版物市场主体的竞争力。扶持大庆市邮政报刊发行局和大庆新闻传媒集团发行中心的股份制改造,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组建统一高效和立体化的报刊发行网络。扶持新华书店等业绩良好的书店,尽快做强做大,通过创新经营体制和管理机制,成为大庆发行业的品牌。

报刊业。继续加强报刊品牌建设。积极探索报纸、期刊品牌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退出机制,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和示范先导作用,增强核心竞争力。着力推动《大庆日报》、《大庆油田报》等报纸形成党报品牌,推动《大庆晚报》等报纸形成市民生活类报纸品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打造大庆期刊品牌,重点建设《大庆石油地质开发》、《大庆石油学院学报》、《国外油田工程》等石油科技期刊,重点培育《百家作文指导》、《作文成功之路》等教育期刊品牌,争取形成有市场竞争力和社会美誉度的品牌期刊群。推进大庆新闻传媒集团化建设,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其在跨地域、跨媒体、上市融资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七)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1.总体发展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作,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产业规模较大、区域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文化品位较高、示范园区带动、专业人才集聚、品牌效应明显、创业环境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接续产业新的增长点。总量大幅增长。“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保持在25%以上,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45亿元(20xx年为11.8亿元),占地方经济总量比重大幅度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传统文化产业结构和层次得到提升,初步形成优势明显、结构合理、具有大庆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质量明显提升。培育和壮大一批在全省乃至东北同行业中具有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形成一批辐射能力较强的文化产业聚集区,打造一批在省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品牌,建设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园区特色鲜明。以黑龙江(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龙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引导,再扶持、建设婚庆文化主题公园等5个特色园区(基地),更好地发挥承载、孵化和辐射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2.推动主体产业扩张。结合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资源优势,扶持重点类型文化产业发展。

文艺演出业。注重发挥品牌优势,努力开拓演出市场。以文化集团组建为契机,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参股专业团体。积极鼓励形成有利于发展舞台艺术的组织形式,如签约制、演出经纪人制、剧目制作人制等,形成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良好运行机制。以话剧、舞蹈、地方戏等硬品牌作为拓展演出市场的拳头产品,依托品牌,突出特色,打造精品,艺术建设高起点,服务层面低着陆。今后5年,大庆文化集团年商业演出不低于200场,年演出收入不少于400万元。壮大3-5家演出中介机构,促进全市演出市场网络的形成。通过组织洽谈会等形式,广泛吸引外省市演出中介机构和演出经纪人参与演出洽谈,同时积极“走出去”参加演出洽谈会等大型中介会议,大力宣传推介我市的文化艺术产品,扩大演出销售渠道。充分利用好、发挥好大庆歌剧院这一品牌文化设施的作用和功能,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力争每年引进50场国内外经典剧目,繁荣我市演出市场。四县专业演出团体结合实际重点开拓市内演出市场。

文博会展业。锻造、培育大庆婚庆文化博览会、文化教育博览会、文化旅游博览会、汽车文化博览会、家居文化博览会、农业文化博览会、啤酒文化博览会、图书音像制品展销会等主题文化会展,逐步扩大影响,锻造品牌,以会养会,形成集聚全市、辐射省内外的文化会展产业。利用大庆博物馆的硬件优势,努力与国内外知名博物馆横向联合,以市场运做方式引进品牌展览。推出东北第四纪野生动物化石展,逐步拓展国内展览市场。

艺术培训业。以大庆文化集团为龙头,以百湖文化艺术人才培训输出中心为主要载体,科学规划、市场运作,注重人才培训和输出,整合、打造大庆文化培训“航母”,逐步形成辐射全省的文化人才市场。今后五年,中心重点发展以创意、策划、营销等高端文化产业人才为主的培训、输出业务,以中高级文化产业工人为主的培训、输出业务,整合适合不同年龄人群的书法、美术、摄影、声乐、器乐、舞蹈等门类的培训班。参照人才交流中心的做法,采取现场和网络等多种办法推介各类学员就业。到2015年,百湖文化艺术人才培训输出中心力争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同时,以市、县两级群众文化辅导网络为基础,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艺术教育培训体系,抓好少儿学艺、中老年健美健身以及其它相关文化培训教育活动,重点扶持、培育冉红模特艺术团、苏丹拉丁舞学校等民营艺术培训基地5个。

电影发行放映业。以市、县电影公司资源重组、兼并联合为重点,推行院线制建设,实现经营品牌化。力争建设省内第一家、东北第二家3D巨幕影院,以此为龙头带动我市电影产业发展,抢占省内电影市场,满足高收入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艺术品营销业。主要以百湖艺术群落和百湖文化产品营销推介中心为载体,逐步扶持书法美术手工艺品等原创产品交易、舞美音响乐器演出服装等文化设备交易、文物收藏品交易、二手文化用品交易,形成文化产品专业、综合交易市场。除常规交易外,重点打造网络信息交流、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建设大庆文化产业网站,为我市文化产业搭建宣传、推介和网络交易平台。到2015年,百湖文化产品营销推介中心力争年实现营业收入2亿元。

文化旅游业。以中国(大庆)湿地文化节为载体,积极开发石油文化、精神文化、湿地文化、两江文化、草原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旅游文化,叫响大庆独特的文化旅游名片。

文化创意产业。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动漫游戏等企业,支持红光科技、纳奇网络开发公司等企业做大做强。

出版物发行业。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打造大型发行集团,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印刷复制业。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力争在百湖文化广场建成1个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的印刷复制基地。

3.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把项目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载体,建立文化项目库,筹划、论证、确定好计划投资30亿元的42个项目建设。启动一批项目。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开发相互补充,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推进,启动百湖文化广场、新媒体国学动漫制作、鱼皮画及鱼皮饰件加工、多维汉语学习应用系统等文化产业项目27个,力争“十二五”末期全部达产见效。引进一批项目。在引进 “新华08”、黑龙江新媒体基地等7个、投资11.6亿元项目基础上,继续加强与国内大型传媒龙头和文化企业的联系,积极开展定向招商、以商招商,力争再引进5至10个投资亿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储备一批项目。着眼文化发展前沿,以有关部门和企业为主体,论证好民族文化传习中心、古莲文化创意产业园、北方民俗生态文化村等15个文化产业项目。

4.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把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平台,着眼于不断提升承载能力,努力打造“一体多翼”发展格局。“一体”即黑龙江(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依托现有的图书城、大剧院、博物馆,重点发展图书销售、文艺演出、文博展览等产业。20xx年,完成18万平方米规划土地开发,重点推进百湖艺术群落、数码设计大厦、百湖影视基地等项目,完成园区配套服务设施。2015年之前,完成总投资5亿元的百湖文化广场项目。总的目标是通过五年努力,力争把产业园打造成为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接轨、汇聚东北亚文化产业资源、融合国际前卫文化元素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多翼”即规划建设更多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谋划建设婚庆文化主题公园、工业遗址雕塑公园、萨尔图会战图书城、肇源古莲文化产业园、肇州青马湖创意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以酒吧、茶馆、艺术品经营为主体的休闲娱乐一条街,以古玩收藏、字画装裱、民间工艺生产销售为主的文化商品一条街,逐步形成多元发展、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力争到2015年底,建成六个文化产业园区,更好地发挥承载、孵化和辐射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实施。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牢固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宣传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文化建设新格局,形成人人支持文化建设、人人参与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落实出台相关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已有的文化经济政策,加大执行力度,确保落实到位。积极争取、协调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宣传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措施;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大庆市委大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尽快出台《大庆市公益性演出场次补贴办法》,对专业院团公益性演出按场次给予补贴。建立稳定的文化投入增长机制,确保地方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坚持重点剧目建设经费财政投入制度、全市性重大公益文化活动经费财政投入制度、社区文化建设经费财政投入制度和对聘用制演员继续实行财政扶持政策,逐年增加图书馆购书和博物馆文物征集的经费,按照国家要求对博物馆免费开放门票收入和运行经费予以财政补贴。制定和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进市、县(区)两级文化行政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管宏观、定政策、做规划、抓监管上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发展和壮大大庆文化发展集团,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发展活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激发内在活力,提高服务水平。

(四)积极培养引进人才,加强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兴文战略,编制实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努力造就一支适应文化发展、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坚持按需引进的原则,重点引进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意产业人才。建立健全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分期分批培训全市文化业务骨干。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年,是我县建设“中国温泉之城”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我局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一城三地”决策部署,紧扣打造国内知名、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目标,抢抓建设“中国温泉之城”、市旅游节开幕式在我县召开的契机,突出项目建设、行业管理、宣传营销重点,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局干部职工团结拼博,加压奋进,扎实工作,全县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预计全县累计接待旅游人数425.06万人次,同比增长20.37%;实现旅游总收入19.58亿元,同比增长21.83%。

一、**年工作情况

(一)立足县情,旅游发展思路越来越明晰

一是精准定位全县旅游发展。**旅游经过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市场营销、社会影响已经得到一定的积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县旅游产业步入了一个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时代。今年,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研、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一城三地”的发展战略,即建设现代田园温泉城市、打造生态高地、理学圣地、养生福地。这是基于发展形势的科学研判,更是顺应时代潮流的现实选择,是对**旅游及整个**发展的精准定位。按照这一定位,我们将在全县范围内按照全城、全景、全时、全业、全民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突出“一城双泉”特色,以“一心两翼三镇四区”为重点,构建集观光、度假、避暑、休闲养生、文化于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打造一座“处处是景点、时时可游玩”的精品旅游城市。二是科学编制县域旅游规划。紧扣建设“中国温泉之城”和“一城三地”发展目标,按照先策划后规划的理念,聘请国内一流专家和团队对我县旅游开发进行顶层规划和设计。与上海元合公司合作开展全域旅游开发、历史街区开发的策划和规划,对全县旅游产业进行了全方位的策划,提出了将县城打造为中华理学第一镇战略构想。同时,由北大博雅方略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对《**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和编制了《热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热水温泉小镇修建性详规》。一系列规划的编制,进一步明确了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框架和重点,为全县掀起新一轮旅游大开发奠定了基础。三是全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围绕**年中国**“林中之城、休闲之都”国际(温泉)休闲旅游文化节,结合国务院**年8月颁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1号文件精神,我县经过多轮意见征求,出台了符合我县旅游发展实际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汝发[**]6号,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建设力度,全面开启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景区景点创建、市场宣传营销、管理队伍建设等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突出重点,温泉之城建设越来越突出

一是基础设施大提升。按照市建设“中国温泉之城”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我县以**年中国**“林中之城、休闲之都”国际(温泉)休闲旅游文化节为契机,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围绕一城一镇一圈确定了温泉建设项目53个,总投资63亿元,其中温泉旅游节前必须完成的项目23个,总投资21.8亿元。同时由县财政安排旅游产业引导资金2300多万元,整合各类资金36000多万元。一年来,在以热水温泉小镇为中心的区域,新建交通主干道3条、总长41.6公里;新建或改造旅游道路10条,25.3公里;新建、改建桥梁6座;新建广场、游园5个、6.1万平方米;新建拦水景观坝、拦沙拦漂坝25座(配套建设观景平台3个、景观河堤4.2万平方米)。二是重大项目大突破。围绕“中国温泉之城”建设和旅游节热水温泉主会场涉及的“一城一镇一圈”,新上了一批重大项目。引资50000万元的五星级君莲国际大酒店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并于节会前投入使用;按照打造温泉县城的目标,已着手实施引温泉水入城工作,计划投资5000万元,在20xx年2月之前将罗泉温泉水引入县城,将**县城打造成名符其实的“温泉城”;投资7000万元,占地160亩的龙王庙湿地公园按时竣工;投资近10000万元的热水温泉文化广场及周边路网建设项目和热水温泉文化园提质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投资15000万元的福泉山庄升级改造工程实现按时营业既定目标。同时,扎实推进了热水河风光带、游客服务中心、水务中心、汤河老街等建设项目,实现了旅游硬件设施质的提升。三是特色产业大发展。投资10000万元实施了热水、三江口、集益、岭秀等旅游小城镇建设,推进了金山村、外沙村、官路村、廖家村等一批新农村的旅游设施建设;投资11000万元启动了龙腾(金山)庄园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的三江口瑶族特色风情街建设已接近尾声,旅游产业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四是招商引资现成效。进一步优化旅游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走出去、引进来,引老乡、建故乡。与**龙腾房地产有限公司达成了投资35亿元建设长安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与桂林华旅投资有限公司达成了投资10亿元建设**国际温泉养生度假基地项目,与上海元合初步达成了开发历史文化古街(中华理学第一镇)的合作意向。

(三)追求卓越,旅游要素建设越来越完善

发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优势,努力在“食、住、行、游、购、娱”方面推出**独具特色的产品,形成一条龙的旅游综合服务。积极建设户外运动拓展基地、露营地、温泉、漂流等旅游新业态项目。今年新上了九龙江快乐大冲关、悬空栈道、九龙江冰川峡谷漂流等旅游项目,旅游业态得到大大丰富。积极发展群众游乐活动。实施了濂溪公园、龙王庙公园建设工程,完善了游客活动场所和夜游项目的配套完善;积极组织群众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民俗表演等娱乐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定期和不定期举办香火龙、装故事、龙灯会等节会活动,丰富了游客和市民的休闲生活和文化生活,聚集了人气。突出现代农庄园建设和茶产业的发展壮大。今年加强了对松溪茶业、汝莲茶庄园等现代农庄的建设投入力度,注重培育引导现代农庄产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县上规模连片达1000亩以上的茶叶产业园达8个,全县茶叶产业发展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同时,加快其他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现有的竹稻米、大禾米糍、米粉等传统食品,奈李、杨梅、锥栗等水果,白毛尖、硒山、白云仙、藤茶等茶叶,冬笋、香菇、木耳、竹制品等林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形成了系列特产品;大力扶植旅游商品企业,培育了年产值过亿元的龙丰、松溪等龙头企业,开发了凡人谷、龙丰等一批土特产店,提高了我县旅游“六要素”的综合水平。

(四)加强营销,旅游整体形象越来越完美

一是常规动作抓实效。进一步加强与各级新闻媒体的联系合作,通过旅游广告和旅游宣传片,大力开展宣传促销。不断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在《中国旅游报》、《湖南日报》、《湖南旅游》、《**日报》等报刊杂志上进行了专版宣传。充分利用节会契机,在韶关、长沙、赣州、**等高铁站、地铁站、高速路沿线制作、投放了大型旅游宣传牌52块,在县城及主干道制作旅游宣传巨型广告牌12块、其他小型户外广告牌1200多块。广告投放地域广、数量多、震撼大,形成了极大的宣传效应,在整个**乃至整个湖南和整个湘粤赣边境掀起了一股“**风”。二是自选动作求创新。积极组团参加省内外各类旅游推介会,加强与各地旅游职能部门、旅行社的区域合作,相继组织参加了**年广州国际旅游展览会、欢途旅游网湖南站首届(长株潭地区)电子商务合作峰会、**广西旅游电子商务合作交流大会、重庆温泉休闲旅游博览会和上海国际旅游博览会,将**旅游资源在欢途旅游网进行了专线推广,对宣传**旅游资源,拓宽旅游客源市场,扩大**旅游的对外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主打动作展实力。全力做好**中国**“林中之城、休闲之都”国际(温泉)休闲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筹备工作。一方面结合节会积极开展相关预热工作,于8月25日成功举办湖南省金牌导游大赛(九龙江)站的比赛活动;成功冠名8月27日至29日的四国女篮对抗赛;积极组织旅游企业参加了9月19至9月21日在**举办的湖南省旅游博览会,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有效地为节会起到铺垫宣传作用。另一方面与旅游节策划执行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精诚合作,出色地完成了开幕式各项工作,将节会办成了**节会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活动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旅游节开幕式,实现了在基础设施、宣传营销、部门协调、经贸交流等各方面的突破,充分展示了**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升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铺开了**旅游发展的光明道路。

(五)强化监管,旅游产业管理越来越精细

一是依法行政,规范市场行为。深入贯彻落实《旅游法》,加大《旅游法》的宣传推广,结合“519中国旅游日”,我局濂溪广场开展了《旅游法》宣传活动,开展街头咨询活动,向过往的群众、游客派发宣传资料等近1000份及《国内旅游抽样调查问卷》200份。全面履行旅游主管部门职责,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全年,累计开展旅游市场检查活动8次。完善应急处置机制,通过网络、报纸等形式公布了24小时投诉咨询电话,设立了投诉游客满意度回访制度。全年妥善处理4起旅游投诉,游客满意率100%。加强旅游安全管理,与旅游企业全面签订旅游安全生产责任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抓好节日安全检查及日常安全工作,分别在元旦、春节、五一、十一、安全生产月和旅游节期间开展6次安全生产检查,检查发现并督促旅游企业整改安全隐患15处,整改率达到100%,全年没发生一起安全事故。二是倡导文明,营造和谐氛围。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在行业内积极倡导文明旅游,开展文明旅游宣传进广场、进企业、进社区活动,通过开展“明白消费、快乐旅游”公众宣传咨询服务活动和“文明与旅游同行”万人签名活动,组织开展了“3.15”消费者权益日广场宣传,“5.19”中国旅游日便民服务,以及全国“安全生产月”宣传咨询日活动等主题活动。根据《国内旅游文明公约》,在县区主要景区设置文明旅游提示牌,在游客聚集区发放文明旅游宣传单,并利用旅游企业的电子屏、宣传栏广泛进行公益广告宣传,普及文明旅游知识。与团县委联合建立旅游志愿者队伍,开展文明劝导行动,全方位引导游客文明行为,获得广大游客和市民的好评。三是内外兼修,提升服务品质。启动了“智慧旅游”旅游建设,创建了**旅游二维码,对各星级酒店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充分发挥电子网络的优势,强化旅游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管理,福泉山庄、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飞水寨等主要景区及相关酒店、旅游社均进入了湖南旅游等电子商务平台,提升了服务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培训、交流学习等形式,培养了一批本土导游人员,提升地接能力;鼓励旅行社引进人才,提高导游素质,增强旅行社的竞争力。启动了“人才兴旅”工程,通过政府激励等措施,计划三年内引进20名旅游专业人才,其中今年引进酒店、旅行社等管理人才8人;积极支持旅行社的发展。加大对旅行社的培植力度,目前,全县有旅行社及旅行社营业部4家,其中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旅行社2家。加快星级酒店建设,创建三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1家,建成五星级酒店1家,全县旅游接待水平逐步得到较大地提升。

(六)有序推进,整体事业建设越来越优异

一是班子建设取得新提高。一直以来,我们把班子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特别是今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我局重点抓好班子的学风、作风和能力建设,锻造了一支政治坚定、顾全大局、作风优良、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结合中省市县各有关要求,加强理论学习和党风廉政教育,认真实施了班子及成员公开承诺制和党务公开制度,扎实开展了作风大整顿“发展环境整治年”活动,有效促进了党务、政务工作的公开、透明、廉洁、高效。今年我局负责担任业主的温泉广场建设项目、水务中心建设项目、温泉路网建设项目等节会项目中,我们做到了项目建设严管理、资金使用严控制,促进了项目的顺利推进。在班子队伍建设上,结合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开展,建立健全和落实好领导班子管理的“五种机制”和干部队伍管理的“六项制度”,不断完善班子议事制度,规范好班子决策程序和机制,不折不扣地坚持民主集中制,提高了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别是今年,我局仅有的7个科级领导和两个一般干部中,有4个被抽调到各项目指挥部,局机关人员严重不足。我局克服节会任务重、抽调人员多、工作压力大的困难,从效率上求突破、在质量上下功夫,不仅圆满完成了各中心工作任务,还圆满完成了**年中国**“林中之城、休闲之都”国际(温泉)休闲旅游文化节的相关工作,办出了一届具有高水准的节会。二是机关创建做出新成绩。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积极开展了创建四型机关和“四个政府”主题活动。在“四型机关”创建上,认真按照县四型机关创建办的安排部署,将创建四型机关作为推动**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引擎,积极落实各项创建措施,努力夯实各个环节,充分激发党员干部立足岗位争创四型机关的积极性,出现了“看学习、赛服务、有创新、比实干”的可喜局面。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按照“走基层、转作风、解难题、促发展”主题活动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全局党员领导干部多次深入建整扶贫村卢阳镇廖家村和帮扶村热水镇大水山村、黄家洞村进行调查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制订了帮扶计划,实现对所联系群众的全面走访,发放慰问金10000元,为帮扶村和建整扶贫村争取安排了7万元项目建设资金,同时积极衔接解决黄家洞村办公桌椅8套,总价值达15000余元。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三是“五个一”工作崭获新成效。自市新一轮“五个一”工作启动以来,我县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在加快对《**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的同时,加强了旅游创建工作,实现工作成绩大丰收。于今年10月被国家地名司正式授予“千年古县”称号,成为湖南首批获得“千年古县”的县;先后完成了**温泉创建市级两型示范景区、飞水寨创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景区,积极开展濂溪书院3A景区创建和松溪茶业创建省级工业示范点创建等工作,并于12月上旬正式验收。截止今年,我县将拥有国家级以上文化旅游资源11处、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2处、3A级旅游景区2处、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以及湖南省特色旅游名镇2个、名村2个,等级景区、乡村旅游区点数量和质量为**各县市区之首。特别成功举办**中国**“林中之城、休闲之都”国际(温泉)休闲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大大提升了**旅游的热度。四是外侨工作实现新突破。高度重视外事侨务工作,一方面,严格外事工作管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关于外事管理的有关规定,坚持外事工作无小事的原则,做到了外事出访有计划,手续办理按程序,经费支出严控制。特别是在“四风”专项整治工作中,积极履行职责,加强与组织、财政、商务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起草了我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的若干规定》,从严管理因公出国(境)招商等工作,坚决杜绝奢侈浪费和高消费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发挥侨务工作效用。进一步摸清侨情底子,对全县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眷属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将普查资料进行了电子归档管理,并利用侨情调查走访慰问了我县归侨、侨眷、贫侨户,送上慰问金6000多元,温暖了侨心,凝聚了侨力。认真做好了归侨侨眷来信、来访工作,及时协调处理各种涉侨问题,特别是全程协助办理了濠头乡归侨何秀云回国定居的工作,得到归侨侨眷的肯定。充分利用外事侨务资源为**经济发展服务,与相关部门共同联手,加强了与香港言爱基金会的沟通和联络,成功地争取香港言爱基金会捐赠资金1000万元,完成了**县思源实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今年旅游节上,我局把港澳嘉宾的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港澳同胞及其眷属中加大对**旅游的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尽管我县的旅游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交通环境还未彻底改善,特别是部分景区内的交通条件还较差,内部游览项目少、设施不够完善。

二是项目建设资金短缺。我县的旅游建设项目多、投入大,资金筹措十分困难,加之景区自身造血功能不强,招商引资效果还不够明显,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产业要素不够完备。目前我县旅游业存在着等级景区、星级酒店、旅游商品、购物场所数量少、档次低的现象,对文化、商贸、物流、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还比较有限,产业链条短,“留不住人”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是旅游市场开拓不足。由于市场营销投入不足,至今还没有一条叫得响、有影响力的旅游精品线路。

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按照湖南省旅游强县标准,以建设“一城三地”为目标,以“中国温泉之城”三年行动计划为动力,全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功能,进一步壮大旅游产业规模,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三、20xx年工作思路和目标

(一)工作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紧扣县委、县政府“建设一城三地,推动绿色崛起”的战略目标,积极实施“1234”工作思路,即:紧紧围绕发展“全域旅游”这一主线,继续大力开展“中国温泉之城”建设和“五个一”创建两项工程,充分利用项目建设、行业管理、市场促销三大抓手,全面加快产品体系、服务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全力推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力争20xx年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比上年增长20%以上。

(二)主要工作

一是不断完善旅游发展规划,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开发。紧扣建设“一城三地”发展目标,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做好全县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尽快完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和《**县热水温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县热水温泉旅游小镇修建性详规》的评审和报批工作,启动《江背山大峡谷景区总体规划》和《耒山、耒水相关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推进《**县全域旅游策划》、《**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策划》和《中华理学第一镇概念规划》的实施,着力打造一座“处处是景点,时时可游玩”的精品旅游城市,在全县范围内掀起全域旅游开发的新高潮。

二是继续加大旅游投入力度,着力增强旅游发展水平。一方面,积极呼应市委市政府建设“中国温泉之城”的决策部署,按照《**县建设“中国温泉之城”三年行动计划(20xx-20xx)实施方案》的安排,继续推动已确定的50多个项目中未完工或未动工项目的建设,重点抓好热水河风光带二期、热水游客服务中心二期、福泉山庄提质改造二期、中华温泉博览馆封闭管理工程、热水德寿山景区以及长安生态文化产业园、罗泉温泉引水入城等建设项目。另一方面,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以“一心两翼三镇四区”为重点的发展框架,全面启动“中华理学第一镇”建设,加快金山、土桥、外沙、石泉、先锋、沙洲等历史文化名村的提质改造,争取和引进资金开发江背山大峡谷和暖水凉滩码头,加大对各景区景点间的路网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县旅游基础设施和发展水平。

三是不断拓展旅游发展思路,全力加大旅游产业培育。发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优势,充分挖掘**在“食、住、行、游、购、娱”方面的特色产品。加大对旅游特色饮食文化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创新开展相关的评比、评选活动,举办“**美食文化节”,做热、做精、做大本土特色饮食;加快推进三江花苑酒店、热水温泉国际养生度假基地等落地建设,建设一批特色民居、农家旅馆,提升整体接待能力;引进组建一家旅游车队,力争开通湘粤赣旅游专线;加大对热水温泉、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飞水寨南国天山等主要景区的开发力度,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的可游性;加快推进热水旅游产品加工园建设,引进具有研发、推广能力的企业进园进行旅游产品深加工,拉长旅游产业综合链条。

四是不断加强旅游营销力度,努力提升旅游整体形象。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旅游市场营销,打响“理学古镇,温泉**”品牌。在媒体营销上,进一步加强与各级各类媒体的联系和合作;在广告营销上,继续抓好高铁(地铁)、车站、景区等户外广告,开发公交车身广告;在节会营销上,重点举办好20xx年中国**“林中之城,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第2页

休闲之都”国际(温泉)休闲旅游文化节配套活动,继续开展帐篷节、自行车穿越赛等节会活动;在活动营销上,积极组团参加省旅游博览会、中部旅博会、国内旅博会等各类旅游推介会,加强与各地旅游职能部门、旅行社的区域合作;在事件营销上,与省市电视台、网络媒体合作,开展一些有特色、吸引眼球的活动,争取“爸爸去哪儿”等类似拍摄活动落户**,并结合智慧旅游建设,利用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手段,制造旅游事件,形成蝴蝶效应;在联合营销上,引入大旅游概念,注重与周边景区和相关旅游部门合作,特别是要加大湘东旅游线路的联合推介,以及与红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的整合营销,实现资源共享、广告互换、客源互推;通过各种营销平台宣传**,促销旅游,做旺人气。

五是不断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全面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利用职业教育平台,在**职中开设旅游管理班,并采取培训、交流学习等多种形式,培养更多本土导游人员和旅游企业管理人员,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继续加大旅行社的培育力度,年内引进1家以上有实力的旅行社进驻**,打造1家三星级以上旅行社,进一步拓展旅游客源市场,不断增强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加大创建力度,积极推进君莲国际大酒店申报五星级酒店、**大酒店申报三星酒店工作;整合金山村、黄家村、天柱山、七拱龙等资源创建1 家国家3A级景区;继续强化《旅游法》的宣传贯彻,严格执法检查,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蔬菜产业发展实施意见


蔬菜产业发展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区直各单位:

为推进我区蔬菜产业长足发展,满足城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保障市中心城区“菜篮子”产品长期稳定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我区实际,特提出我区蔬菜产业**年发展实施意见:

一、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保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规模发展”的思路,整合项目资源,连片规模推进,着力完善基地布局,加强设施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完善市场流通,推动蔬菜产业升级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 目标任务

全区蔬菜播种总面积7.4万亩,新增常年性蔬菜播种面积1000亩,新增蔬菜标准大棚100个,创建蔬菜标准园2个,推广新技术2项,引进蔬菜招商项目2个。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开展产业宣传。充分发挥中心城区蔬菜生产的区位和市场优势,加大农业招商力度,主攻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各乡镇(街道)和部门单位要进一步搅动思想、提高认识,广泛宣传蔬菜产业相关政策倾向,引导广大干部、农户和民营企业主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2.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①区财政安排城郊蔬菜生产工作经费12万元,主要用于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培育示范户,宣传培训,印发技术资料,聘请技术顾问,科技推广等。②安排蔬菜生产专项资金120万元,专项用于商品蔬菜产业发展,实行滚动使用。各乡镇、街道每年也要相应安排一定比例的支农资金,用于蔬菜产业化的建设。二是有效整合涉农资金: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务、国土等涉农资金,在项目投放上向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含大棚)建设、蔬菜新品种、技术引进推广及培训等倾斜。

3.加强产业建设管理。各乡镇、街道根据区政府现代设施蔬菜区域、特色蔬菜生产区域、食用菌种植区域、常规蔬菜种植区域的规划布局,集中力量,将蔬菜种植面积落实到村、组和具体地块,相对集中连片建设一批常年性商品蔬菜基地,详细登记造册并报区农业局备案。要用活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和鼓励土地向种菜能手、专业合作社和企业集中。要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大力开展蔬菜产业招商,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要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完善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提升蔬菜产品品牌化。

4.全面推进技术提升。一是要全面推进技术培训,加强培训力度,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平台,根据生产物候期,定期举办蔬菜专业技术培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技人员、乡镇村干部以及广大农户进行相关蔬菜技术培训,不断普及蔬菜专业技术;二是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开展试验示范,引进并应用多种先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到蔬菜产业中。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副组长,区农业局、区委农工部、区财政局、区发改委、区商务局、区水务局、区科技局、区物价局、区扶贫和移民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农商银行青原支行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产业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局,由孙水莲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街道也要相应成立农业产业建设领导小组,落实专人具体负责。

2.强化部门工作合力。各成员单位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发改、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部门要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商品蔬菜产业建设;水务、国土等部门配合做好蔬菜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金融部门要加强对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的信贷支持;市场监督等部门要加强蔬菜市场和加工环节的管理,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菜;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技术指导,着力提高产量和品质;科技部门要支持商品蔬菜产业发展的科技引进、消化、创新,对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的科技攻关给予倾斜扶持。

3.加强产业跟踪服务。区农业局要联合各乡镇组建专业服务队伍,搞好跟踪服务,一是要及时将蔬菜基地变更情况、产业实施农户造册及时报送区农业局登记备案,二是产业服务人员要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加强对菜农的实地指导,完善绿色防控系统,提升基地设施建设,加大生产科技投入,确保基地长足发展。

4.加强督查考核。实行定期督查通报机制,并在年终进行验收考评,每年度对完成任务好的乡镇、街道予以表彰奖励,奖励资金从区商品蔬菜产业发展基金中列支。

产业扶贫发展规划


产业扶贫发展规划

根据中央、省、市、县政府的精准扶贫工作要求,**乡党委、政府为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寻求出路,召集**村两委干部、村小组长、致富能人、贫困户代表进行座谈,结合该村实际情况集思广益,对如何快速脱贫致富达成如下共识:

一、基本情况

该村座落在去**乡公路沿线中心部位,距乡政府2公里,全村8个小组,226户,962人,其中贫困户97户(一般贫困户68户,兜底贫困户29户,共261人),耕地面积1671亩,人均1.7亩,山地面积8816亩,人均9亩,主要产业有水稻制种、白莲、烟叶、南丰蜜桔、茶树菇以及肉猪养殖。

二、帮扶办法

缺少生产技术是该村67户贫困户的致贫根本原因。该村根据致贫“病因”“对症下药”,成立“**村农业生产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吸收各村小组水稻制种、白莲、烟叶、南丰蜜桔、茶树菇以及肉猪养殖各种产业种植、养殖能人,对贫困户采取技术上门、点对点连片帮带、跟踪督促指导方式,提供技术扶持以“猛药治疗”;通过定期安排培训座谈、统一思想、确定帮带责任人,为贫困户制定全年生产计划、提供农药配比、安排施肥时间节点等技术跟踪指导以“补药调理”。双管齐下确保提升帮扶贫困户农作物产品质量,提高其全年收入,从而“药到病除”,逐渐实现脱贫致富。

三、存在问题

由于“**村农业生产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以服务为主,不以营利为最终目的之特殊性质,需要上级为确保合作社正常运作,开展培训、考察以及聘请技术人才等费用开支提供经费保障。

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村**自然村地处县城南郊,距县城0.5公里,全村152户,人口602人,耕地326亩,201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236元,农民收入以蔬菜种植、外出务工为主。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做大做强一个新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结合本村实际,经村民大会讨论,依托我村区位、资源及人才优势,做大做强我村蔬菜产业,制定本村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一、蔬菜生产现状

1、我村蔬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自然气候优势明显,是生产蔬菜的理想之地;第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蔬菜能当天采摘,当天上市,保持蔬菜固有品味和新鲜度;第三,水利基础设施好,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沃,为此产业规模化生产提供充分保证;第四,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此产业经几年发展,农民种植水平和市场意识有很大提高。

2、全村现有蔬菜种植面积82亩,其中大棚蔬菜种植面积48亩,创产值106.5万元,以大蒜、西红柿、冬瓜、藕、辣椒、白菜种植为主,户均在蔬菜生产中的纯收入达1.2万元。但我村蔬菜销售仅仅面对县城,市场不广,品种不多,蔬菜产业没有真正形成规模,产业效益不显。

二、蔬菜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生产无公害蔬菜为突破口,以强化龙头企业建设为保障,抓投入、扩基地、拓市场、树品牌、促生产,提高蔬菜产业的综合效益。

2、发展目标:

基地建设:2020年计划发展80亩露天地菜、30亩大棚反季节蔬菜,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亩;20xx年计划发展100亩露天地菜、40亩大棚蔬菜,计划种植面积达到216亩。

效益分析:2019年全村露天地菜面积84亩,大棚68亩,创产值208万元,户均从中创收1.78万元,人均纯收入从中达到4600元;2020年全村露天地菜面积164亩,大棚88亩,创产值306万元,户均从中创收2.1万元,人均纯收入从中达到6000多元。

技术体系建设:以县农业局蔬菜站为主要技术依托,以镇农技站为技术指导体系,严格按着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实施,稳定和加强推广队伍建设,确保完善的推广体系。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镇、村两级成立相应组织,明确专人负责,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抓出规模,抓出成效。

2、加大对蔬菜生产的支持力度。抓住国家产业政策倾斜农业的机遇,积极争取资金,用于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及新品种引进、试验、推广等。

3、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蔬菜产品的科技含量,每年至少引进示范蔬菜新品种4-6个,提高蔬菜产品的内在品质。

4、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镇、村两级组织经常开展有关技术培训活动,邀请有关专家上田间指导,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

5、积极推广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发展龙头企业,扶植大户,实施“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产业经营方式,健全和完善龙头经济组织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扶持重点种植大户,引导他们与龙头企业形成稳定的协作关系,使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怎样运用资本的力量来推动我国绿色产业发展》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关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演讲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