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计划

为了更容易把握工作每个环节,提前做好计划可以让我们有条不紊的进行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可以提高完成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如何写工作计划,显得更有秩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计划,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一、今后一个时期的想法
(一)创新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农业总部经济
必须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新型农户、新型龙头,打造农业经营新主体。通过招商引资,培育新型农户就是要鼓励工商企业家带着资金,带着人才,带着信息,带着技术,到农村进行二次创业,让农民进城,老板下乡,做到总部在,基地在农村。
(二)围绕社会化,创新农业服务模式
一方面,要完善公益性服务。强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重点解决窑湾乡畜牧兽医中心人员全部退休,无人员搞防疫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扩展经营性服务。探索适合特点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培育,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经营性组织参与动植物病虫防治等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
(三)围绕多元化,创新农业新型业态
一是拓展功能业态。充分发掘和利用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功能,推动农业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二是创新流通业态。积极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扶持愚夫农业、格林农业等网店扩大规模。三是探索金融业态。健全辖区农村信贷抵押担保体系。积极推进有条件和意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天津股权交易所等机构的挂牌交易步伐。
二、20xx年总体目标和工作思路
(一)总体目标
20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4亿元,同比增长15%;企业收入达到19.8亿元,同比增长10%;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320万元,同比增长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590元,同比增长16%。
(二)工作思路
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实现三个增长,力争四个突破。即围绕全域城市化这一奋斗目标,突出窑湾蜜桔原产地保护和以黑虎山、大树湾饮水改造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村集体经济分别增长12%、16%、13%以上。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土地确权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三、20xx农工作重点
(一)加快窑湾柑橘原产地保护工作,积极推进生态休闲农业发展
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农产品保障为抓手,农民增收为目的实施窑湾蜜橘原产地保护工作。完善区域内的1006亩柑橘原产地保护建设,形成集种植、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特色农业。
(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引导土地合理流转,规范土地承包管理。积极探索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有效途径,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推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抓好林业资源管护
抓好第三轮绿化美化工作,新栽乔木2000棵、新植草坪绿化面积1.5万平米、新建改进绿地面积2万平米。加强林业执法,严厉查处乱砍乱伐森林等林业违法行为。落实好森林防火责任,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和有害生物成灾。
(四)加强移民后期扶持管理,促进移民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积极争取新一轮葛洲坝移民危房改造政策扶持;二是充分利用移民后扶基金大力发展村级生产安置基地建设;三是严格3849名移民230万直补资金的发放;四是力争20xx年争取各类移民扶持资金600万元以上。
(五)优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市要素
一是做好以水为重点的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巩固山洪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成果;大力发展喷灌、滴灌、微润灌等节水措施,改造柑桔园1000亩,安装管道2.2万米,兴建一批抗旱水池,通过科技手段,提高蜜橘种植效率和品质。
二是继续做好以饮水为重点的农村水管管网改造,探索全域农村管网与城市自来水管网对接。
三是做好以安保为重点的农村路网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道路安保设施后期的维修和管护,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四是做好以灯为重点的农村亮化工程。继续进行农村亮化设施改造,高标准建设农村路灯网络,安装集景观、照明、杀虫三种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照明系统。
(六)加强农民负担监管,落实农业农村政策
巩固减轻农民负担成果,强化农村乱收费治理,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案件。同时,做好乡农技推广体系项目建设,完成生物能源建设300台套,争取上级农机、能源补贴30万元。
(七)完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大农业标准化推进力度,加强科技体系建设和技术培训,全面推行以柑橘为主的农产品标识制度和质量可追溯制度,继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强化农作物无害治理工作,做好大实蝇病虫统防统治服务,进一步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确保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

FwR816.cOM编辑分享

乡镇构筑现代化中心镇文化体系发展思路工作计划


弘扬古镇历史 构筑文化高地 ----石龙镇构筑现代化中心镇文化体系发展思路 (讨论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摘自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的讲话内容)。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是十六大报告里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把文化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地位,体现了党和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对文化建设的重视。 根据十六大的精神,广东省委九届二次会议作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决策。最近,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广东省文化大省建设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张德江作了题为《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报告,他强调,当前我省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必须把握世界经济文化发展大势,把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广东加快发展的新战略。要实现这个文化大省的目标定位,具体要求是文化含量大,文化品位高,文化成果多,文化的产业与体制、机制要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坚持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坚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坚持与时俱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壮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市委、市政府在世纪之初提出把东莞建设成为以现代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东莞在经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之后,埋头苦干的东莞人猛一抬头,发现原来忽略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建设、文化建设等,越来越急迫地摆事实到了眼前。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资料,东莞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排第八位,但在文化竞争力这项指标却排在较后的位置,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东莞的城市形象,而且影响到城市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影响到人才的引进。为此,市委、市政府在世纪之初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的目标。10月1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建设文化新城工作会议,佟星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指出文化新城建设是我市建设以现代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强调全市上下一定要形成重视文化、发展文化这样一种氛围,要以更大的魄力推动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深刻认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全面落实文化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石龙的文化事业取得新的发展。全镇现有文化事业机构3个,文化活动中心1个,体育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近两万册;民间博物馆1个(同成博物馆),电影院2个;各类文化广场8个,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各种雕塑三座,分别是:举重之乡塑像、周恩来东征塑像、石龙古镇百米浮雕;各类文艺团体18个。广播电视大楼1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成立新视宽频有限公司,开展广电增值服务,宽频用户3000多户。报社1间,全年出版报纸30万印张。 现代社会,文化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包括科技、信息和人才在内的文化因素,正取代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的最重要因素,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我们比较早地认识到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注重发掘文化底蕴,整合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文化新城。 我镇在提出“科教兴镇”发展战略的同时,意识到加强文化建设,是实施“科教兴镇”战略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们不断灌输和强化领导干部和文化、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和长期性,形成文化也是生产力的共识。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将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在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树立“三个形象”,实现“五项功能”的发展策略。三个形象,即历史名城、生态江城、E-town新城;五项功能,即信息中心、商贸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和科技服务中心。把弘扬石龙作为广东“四大名镇”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重振名镇风采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和发展策略,并保证了文化建设的项目、资金、时间进度的落实。 (一)传承文化传统,弘扬古镇文化 石龙是一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古镇,文化底蕴较深厚,文化传承较完整,我们着力发掘传统文化底蕴、弘扬具有岭南特色的古镇文化。初步发现有历史遗迹、文物二十多处,如孙杜桥、欧仙院、惠育医院、林氏宗祠、陈氏宗祠、叶氏宗祠、中山路、竹器街、观音堂、福音堂等;有革命旧址、遗迹十多处,如李文甫纪念碑亭、莫公璧纪念碑、凯旋门、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周恩来东征演讲台等珍贵历史建筑,其中欧仙院、李文甫纪念碑亭、周恩来东征演讲台被评为第一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碑文、石柱、生产工具等可移动文物一大批。此外,石龙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尤其是举重竞赛取得辉煌的成绩,从1956年至今有5人叱咤世界举坛,19次打破世界纪录,先后夺得27枚金牌。鉴于我镇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我们在保护和发掘文物资源的基础上,兴建了百米历史长廊——石龙古镇,该浮雕用1100多块福建青石雕塑而成,长128米,高7米,重2000多吨,以清末民初石龙的商贸鼎盛时期为背景,勾画出石龙历史名镇的“清明上河图”,省内几十名雕塑名家参观之后,从艺术性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角度给予肯定和赞扬。 近年来,镇政府针对我镇“古文化品牌”较多的情况,重点进行整合和发掘,实行文化和商业相互补充,扶持了一批收藏业个体户,形成了古玩文化一条街。 (二)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繁荣文化事业,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为改善我镇文化设施滞后的状况,镇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成了文化中心大楼、广播电视站大楼、金沙湾公园、金沙湾广场、体育公园、西湖江畔公园、高尔夫郊野公园、沙洲椰林公园、天然沙滩浴场、沙滩足球场、沙滩排球场、石龙古镇百米浮雕等,改造了人民广场、中山公园。平均每平方公里有一个公园,而且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在保护好欧仙院历史文物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休闲山庄式的文化旅游设施。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明清家具专业博物馆、举重博物馆,发掘历史文物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实施新的文化发展战略,把东莞全力打造成文化新城的精神。积极打造文化精品板块,抓好文化创作。制作了《石龙-岭南古镇风情》VCD,创作了《美丽的金沙湾》歌曲及MTV,制作了全新一辑石龙画册;作家汪晟创作了一本反映石龙风情的小说集《夜渡无人》。此外,各种文艺创作喜获丰收,书法、美术、摄影、集藏、戏曲等各类文艺创作活动异常活跃,涌现出一批艺术精品,获得了省、市的多个奖项。如石龙的民间收藏十分活跃,黎泰麟先生专注过人收藏二十年,藏品三千件,受到文物界的广泛关注;张敬礼的“百居堂”,珍藏着岭南画派鼻祖居巢、居廉的真迹达80幅,为广东私人收藏“两居”作品之最,引起了收藏界的轰动。 (三)尊重历史,大胆创新,打造龙舟赛文化品牌 我镇充分利用东江穿镇而过,自然环境优越的特点,引入文化新元素,特别是赛龙舟,旧时有五月初十石龙龙舟景,我们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大胆创新,举办一年一度的石龙杯龙舟赛,将体育活动、文艺晚会、美食节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今年的龙舟赛,有沙滩排球、刘三姐山歌对唱、外籍友人金沙湾浪漫之夜、美食节、文艺晚会、极限运动、明清家具展、摄影大赛、东莞市龙舟赛、粤港澳龙舟赛等十几个项目,历时近一周时间,参加的观众达40万人次,国内和港澳20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著名演员宋祖英、汤灿、侯耀华也来石龙表演助兴。“石龙杯”龙舟赛这一文化体育品牌,对于繁荣当地的经济、文化,推动旅游业、文化产业和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全面规划,文商结合,营造金沙湾旅游度假区 我们利用东江优越的自然资源,将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旅游、体育、休闲等文化生活需求结合起来,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金沙湾旅游文化圈。这里有近10公里长的江畔休闲绿化公园,天然沙滩泳场、百米长廊石龙古镇、金沙湾广场、体育公园;还建有金沙湾购物广场、富升百货、五星级金凯悦大酒店等旅游商务设施。每年春节大年初二在此举办大型迎春焰火晚会,6月举办龙舟赛,中秋节举办万人赏月活动;每天晚上在金沙湾广场开展群众自发参与的健身舞会,有数百人参加;每个月各单位在人民广场轮流举办文艺晚会,每周未在中山公园文娱台举办免费粤曲艺表演,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金沙湾已经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乐园,政府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场所,商家营销推广寻找商机的热土,成为魅力东莞系列景区的一个亮点,成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一张名片,成为东江下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围绕文化建设核心,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建设,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我们围绕这一核心致力于公民道德建设、文化素养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朝着使石龙人民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方向迈进。 (一)制订实施《石龙市民通则》,加强社会道德教育 塑造具有文化素养的现代石龙人,尽快提高全镇市民的综合素质。在全市率先举办“城镇论坛”活动,沟通市民参政议政的渠道,既增强市民的民主意识,又承担了关心社会的义务。我们组织各方力量联合修订《石龙市民通则》,并对讨论稿进行全民大讨论,历时一年多,五易其稿修订了《石龙市民通则》,并在国家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刚刚发布,就颁布实施,掀起了一轮公民道德大讨论、大宣传和深入贯彻的热潮。以史为鉴,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现代要求,专门举办了以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城镇论坛”,举办“三现代”教育座谈会,中小学生“三现代”教育演讲比赛,小公民道德建设故事与演讲比赛;举办了10多场青少年家庭教育报告会,组织以“立德、立规、立志、立业”为主要内容的“三现代”教育征文活动和讨论。 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我们结合宣传石龙籍抗非英模陈洪光的英雄事迹,开展职业道德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宣传讨论,弘扬抗非精神,着力倡导和塑造现代人形象,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提升人的素质。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 针对我镇企业外来工多的特点,我们积极推动企业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宣传引导企业遵守劳动法规,开展文化活动,引导外来工爱岗敬业,热爱企业,热爱第二故乡。开展了企业员工爱护环境支持环保的系列义务劳动和宣传活动,组织外资企业员工参加庆国庆大合唱歌咏比赛,组建了企业管乐队,协助大企业举办内部员工卡拉OK大赛,开展员工日语培训、电脑培训等,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文化建设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占领文化阵地 我们成立了十几个业余文化协会,长年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骨干活跃分子有几千人,带动了群众文娱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全镇有大小文化广场8个,每年举办各种演出、活动上百场,观众达40万人次。业余粤剧团定期在人民广场、中山公园举办粤剧演出,还与香港的业余粤剧团相互交流演出;西湖村在三·八节专门举办一台农民妇女文艺晚会,展示新农村妇女形象;太极拳协会常年开展活动,会员300多人,并多次与北京、香港、澳门、广州、江门、中山等地太极拳协会进行交流活动;中老年健身舞协会参加全国性大赛夺得冠军。我们还承办了全国家庭文化艺术节东莞分会场的系列活动,接受国家领导人和全国妇联的检阅。社区文化、家庭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蓬勃发展。基层文化在全镇广泛、蓬勃地开展,很多单位成立文工团、舞蹈队,由过去的文艺载体在中小学、幼儿园,进而扩展到医院、工厂、农村,不少企业可以支撑起一台较有水平的文艺晚会。 虽然我们在文化建设上做了一些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效益,但离打造文化新城的目标还很远,尤其是在促进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文化产业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没有发掘出来。刚刚结束的全市文化新城建设工作会议为我们加快文化建设步伐,打造文化新城吹响了号角,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开拓创新,以经济打基础,抓文化显魅力,打造文化精品板块,营造文化氛围,全面加强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三、 建设适应现代化中心镇的文化体系 我市打造文化新城的目标,是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文化观念先进、文化个性突出、文化设施一流、文化教育发达、文化精品纷呈、文化氛围浓烈的文化高地。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精神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文化新城的战略和石龙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石龙镇构筑现代化中心镇文化体系的发展思路是:以弘扬古镇历史、构筑文化高地为目标,用3至5年时间,把石龙初步建设成为我市东北部地区文化意识传承传统与创新,文化设施完善,有石龙特色,文化氛围浓烈,精品迭出,具有明显文化辐射力的中心镇,打造精品文化品牌。 (一)树立创新意识,建设先进文化。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文化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文化是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从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文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没有文化含量的经济,就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国际上有一句名言,“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没有文化的繁荣,也就不可能有经济的持久繁荣;从文化与城市的竞争的关系来看,一个城市的发展,首先是拼投入,其次是拼管理,最后是拼文化。决定一个城市辐射力、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必定是文化。所以全镇上下要形成三点共识:一是物质是城市的基础,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二是经济是城市的实力,文化是城市的魅力;三是经济建设创造城市的现实财富,文化建设最终决定城市的历史地位;城市的建设以文化论输赢。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主题,体现了我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格。我们建设文化新城、树立先进的文化观念也要以创新的精神为先导。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走创新之路。以先进地区文化发展水平为追赶目标,以创造现代化城市文化为已任,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支撑,围绕“弘扬古镇历史,构筑文化高地”的文化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石龙文化的发展,使之与经济建设相辉映、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与历史传统相承接、与世界文明相贯通。要充分调动各类企业、各方面组织和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大胆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文化资本、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借鉴先进的文化观念、文化技术、文化发展机制,快速提高我镇文化建设的水平。要积极借助和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特别是现代传播技术,丰富和拓展宣传文化工作的手段,让文化艺术插上高科技的翅膀,美化人们生活,陶冶人们情操,提升社会文明。 (二)突出城市特色,整合文化资源。文化个性是一个地区文化的象征,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就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一样。独特的城市文化个性,是城市文化独标一帜的标志,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山东的一座孔庙,使曲阜成为天下文人学子的朝圣之地,沈丛文的一部《边城》,使湘西凤凰城的古朴民风为世人所知,一曲《洪湖水浪打浪》,使一片湖乡名扬天下。现代工业社会很多先进的东西都可以制造出来,唯独有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存,是不可制造的。我们看到,很多地方都在“争夺”文化资源,争夺诸葛亮躬耕之地,争夺袁崇焕之籍贯,争夺新三峡的旅游中心,这都是因为,文化的的确确是资源,是有丰厚价值的资源。石龙既是历史上的广东“四大名镇”之一,东江流域著名的商埠,孙中山东征的行营,又是著名举重之乡和全国信息化试点城镇。“九庙六桥鸣凤里”,作为有近千年历史的石龙古镇,老城区是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像清末民初岭南建筑中山路、竹器街这些承载石龙历史和文化的珍贵建筑都集中于此,市民和游客难识“庐山”真面目。因此,在建设文化新城过程中,必须挖掘历史传承特色,我们一定要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好石龙的文化遗产,把中山公园、文化中心、中山路、历史博物馆、林氏宗祠、古玩文化街以及麦芽糖联合起来开发,把中山纪念堂、周恩来东征演讲台、李文甫纪念亭、莫公璧纪念碑、举重之乡塑像联合起来,创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品牌;利用孙中山、周恩来、李文甫、莫公璧等历史人物和陈镜开等举重运动员的名人效应,打造文化石龙。石龙作为千年古镇,相当一部分内涵是体现在商业部分的。中山路是目前全市保存得较好得成片传统岭南建筑风格特色的骑楼建筑,在整个东莞乃至广东的城市文化建筑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我们要本着为石龙的子孙后代负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保护和规划好,使人们在购物的同时,又能强烈体会到石龙的人文特色,将石龙深厚的历史文化融会贯通到商业服务中,逐步培育石龙商业的人文风情,既体现商业性、旅游性,又体现人文关怀的石龙商务旅游新态势。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我们应该宣传和包装这张名片。 (三)建设一流文化设施,提升城市品位。文化设施是文化的载体,建设一流的文化必须有一流的文化设施。一个城市的文化设施就成了该市文化的基地和窗口,一些独具一格、美轮美奂的文化设施往往还成了城市的标志和骄傲,像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上海的东方明珠塔一样。城市文化设施分为通用文化设施和专用文化设施两种,前者如公园、广场、博物馆、文化宫、公用图书馆、影剧院、少年宫等等;后者如学校、体育场馆等。如广州的中山纪念堂,几十年来一直是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广州近代革命文化的象征。一个城市如果缺少这样一些标志性、象征性的建筑,它的形象就难以树立,它的文化品位就难以提升。我市在建的新城市中心区,九大建筑其中就有七个标志性建筑文化性建筑。以展示中心、东莞大剧院、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科学技术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为新城区标志的文化设施、设计各具特色,最能集聚目光,它是我市城市新区的标志性片区。它们以恢弘的气势,合理的布局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重要地位,当之无愧地成为整个城市的“心脏”。这是市委市政府建设一流文化设施的具体行动。因此,我们要把文化设施纳入城市发展的统一规划,要把文化设施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在新城建设中,把黄金地段留给文化公益设施,我们相信,“梧桐招来金凤凰”,适度超前投入文化设施建设能给城市带来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投资环境,建设一座综合性歌剧院的意义远远超过建筑本身。要高标准、高起点抓好一江两岸城市中心区建设,控制好一江两岸建筑,严格把关,保证江景优美。实施《石龙镇<实施广东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的细则,加快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使管理科学化、正规化、经常化、制度化。朝着使石龙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有较高的文化品位方向努力,使石龙既有现代感和文化底蕴。以文化建设推进城市的环境管理。 (四)积极开展文化体育和文化创作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文化,通过活动来体现。活动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释放文化感染、教育功能的载体。我们必须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将文化活动多形式、广覆盖、高频度地开展起来。一是广泛开展群众日常文化活动。我们要大力推进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活动向纵深发展,让人民群众人人成为文化参与者、文化创造者和文化享受者。不断推进广场文化建设,活动由自发跳舞向组织表演延伸,功能由单一娱乐向宣传阵地和各功能并存延伸。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准,打造文化新城,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与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是一致的,有人形容东莞的城市建设是“过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过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所以下决心改变这种城市现状,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文化城市,大力发展广场文化,是东莞现代化中心城市发展的需要。要不断丰富广场文化活动的内涵,不断扩大广场文化的影响,不断提高广场文化的层次,力争形成“周周有活动、节日有晚会、处处有宣传、经常有推介”的新局面。二是重点经营节庆文化活动。我们要提倡全镇、各单位利用各类庆典、经贸活动,特别是传统节日,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举办文化艺术节,发挥这些活动对增强喜庆气氛、活跃群众生活、鼓舞人们斗志、提升自身形象的作用。三是认真推广传统文化活动。我镇龙舟、醒狮、粤剧、收藏等文化基础上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这些文化项目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是群众自娱自乐的好形式,是陶冶群众、凝聚群众的好载体,必须积极扶持,鼓励发展。要以举办“石龙杯”龙舟竞赛活动为切入点,把“石龙杯”龙舟赛打造成东莞市常规性体育旅游文化项目品牌,并逐步办成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龙舟特色文化节活动,提高层次,扩大影响,奠定地位,要积极配合东莞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各项工作,开展创建金沙湾旅游区活动,开发东江水上旅游资源,开辟东江日夜游项目。 要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文艺创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写作人才的摇篮。因此,我镇将在近期成立文学会,把广大写作爱好者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文艺创作网络,提供一个好的写作环境,培养更多的写作人才,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从而形成较浓厚的文化氛围。 (五)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塑造新时期市民精神。 社会的主体是人,要打造文化新城,首先就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张德江同志在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工作会议上指出,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建设,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东莞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但在人的素质方面还远远跟不上物质层面的转换速度。人的素质滞后成为城市竞争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近年来,我镇积极在人民群众中宣传、推广和普及先进的思想文化,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不断推进人的思维方式现代化、生活方式现代化、行为方式现代化。要持续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石龙镇市民通则》这份好教材,对中小学生、外来工进行教育,只有提高了全体市民的综合素质,培养造就现代石龙人,我们才能为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要深入开展“现代人、现代生活、现代城市”主题教育活动,这是推进现代化中心城镇建设至为关键的环节,对于进一步推动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塑造现代石龙人,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迫切需要。现代石龙人应该同时皆具“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团结务实、勤劳奉献”的东莞精神和崇尚文化、勇于创新、注重形象的石龙风格。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大力加强文明创建活动,繁荣文化事业,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在居民区、村委会创建社区文化,开展好文艺团体、协会的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和个人爱好充实市民业余生活空间,促使农民向市民转变,“自然人”向“现代人”转变,要结合“村改居”工作,大力推进创建文明社区工作,要在促进居民思想道德、文化生活、生活质量以及村容市貌、社会秩序的根本好转上下功夫。要充分认识到外来工在石龙社会生活中所占有的比重和影响,在外来工中广泛开展好学上进、守法维法、他乡创业和热爱第二故乡的教育活动;支持和帮助企业组织开展外来工文化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外来工文化。要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文化素质教育,以学校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家庭文化在石龙有着相当深远的历史优势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要发扬传统,引导好这一群众文化优势,用社会的力量推动家庭文化的发展,并在打造文化新城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市民文明素质和行为养成教育。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延伸到民营企业,拓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新领域。 (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经营体制改革。 产业强,才能事业兴。文化事业的发展如果没有经济的观念、市场的观念,就很难做强做大。为此,我们必须推进文化经营,以经营为出路,优化文化资源组合,增强我市文化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要建设文化新城,必须聚集社会各种资源,实现文化的跨跃式发展,就要树立经营文化的理念,将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把经营理念贯穿于文化规划、 设、管理、营销、发展的全过程,将文化资源变为经济优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既为经济建设服务,又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在按照石龙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管理、自由竞争的前提下放开文化、体育事业的经营,运用市场力量促进文化建设,使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走入良性轨道。要进一步发展体育产业,合理利用体育资源,特别是利用好“举重之乡”这块牌子,对体育产业进行规划;广电产业的发展已取得一定成绩,要以新视宽频公司为基础,做好“三网融合”的增值工作,开发电视“流媒体”项目,将广电产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石龙民间文化团体众多的特点,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文化活动与文化团体的运作模式,立足石龙,活跃文化,丰富石龙人民的精神生活;走出石龙,面向全国,在市场模式下不断自强素质,外树形像,发展壮大自身,鼓励创立石龙的文化团队品牌,不断培养造就一批既懂市场、会经营、又有文化、知艺术的石龙文化经营队伍。
乡镇构筑现代化中心镇文化体系发展思路

乡镇构筑现代化中心镇文化体系发展思路


弘扬古镇历史构筑文化高地

----石龙镇构筑现代化中心镇文化体系发展思路

(讨论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摘自xx同志在xx大报告中的讲话内容)。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是xx大报告里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把文化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地位,体现了党和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对文化建设的重视。

根据xx大的精神,广东省委九届二次会议作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决策。最近,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广东省文化大省建设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张德江作了题为《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报告,他强调,当前我省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必须把握世界经济文化发展大势,把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广东加快发展的新战略。要实现这个文化大省的目标定位,具体要求是文化含量大,文化品位高,文化成果多,文化的产业与体制、机制要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坚持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坚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坚持与时俱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壮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市委、市政府在世纪之初提出把东莞建设成为以现代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东莞在经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之后,埋头苦干的东莞人猛一抬头,发现原来忽略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建设、文化建设等,越来越急迫地摆事实到了眼前。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资料,东莞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排第八位,但在文化竞争力这项指标却排在较后的位置,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东莞的城市形象,而且影响到城市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影响到人才的引进。为此,市委、市政府在世纪之初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的目标。10月1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建设文化新城工作会议,佟星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指出文化新城建设是我市建设以现代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强调全市上下一定要形成重视文化、发展文化这样一种氛围,要以更大的魄力推动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深刻认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全面落实文化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石龙的文化事业取得新的发展。全镇现有文化事业机构3个,文化活动中心1个,体育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近两万册;民间博物馆1个(同成博物馆),电影院2个;各类文化广场8个,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各种雕塑三座,分别是:举重之乡塑像、周恩来东征塑像、石龙古镇百米浮雕;各类文艺团体18个。广播电视大楼1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成立新视宽频有限公司,开展广电增值服务,宽频用户3000多户。报社1间,全年出版报纸30万印张。

现代社会,文化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包括科技、信息和人才在内的文化因素,正取代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的最重要因素,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我们比较早地认识到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注重发掘文化底蕴,整合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文化新城。

我镇在提出“科教兴镇”发展战略的同时,意识到加强文化建设,是实施“科教兴镇”战略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们不断灌输和强化领导干部和文化、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和长期性,形成文化也是生产力的共识。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将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在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树立“三个形象”,实现“五项功能”的发展策略。三个形象,即历史名城、生态江城、e-town新城;五项功能,即信息中心、商贸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和科技服务中心。把弘扬石龙作为广东“四大名镇”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重振名镇风采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和发展策略,并保证了文化建设的项目、资金、时间进度的落实。

(一)传承文化传统,弘扬古镇文化

石龙是一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古镇,文化底蕴较深厚,文化传承较完整,我们着力发掘传统文化底蕴、弘扬具有岭南特色的古镇文化。初步发现有历史遗迹、文物二十多处,如孙杜桥、欧仙院、惠育医院、林氏宗祠、陈氏宗祠、叶氏宗祠、中山路、竹器街、观音堂、福音堂等;有革命旧址、遗迹十多处,如李文甫纪念碑亭、莫公璧纪念碑、凯旋门、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周恩来东征演讲台等珍贵历史建筑,其中欧仙院、李文甫纪念碑亭、周恩来东征演讲台被评为第一批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碑文、石柱、生产工具等可移动文物一大批。此外,石龙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尤其是举重竞赛取得辉煌的成绩,从1956年至今有5人叱咤世界举坛,19次打破世界纪录,先后夺得27枚金牌。鉴于我镇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我们在保护和发掘文物资源的基础上,兴建了百米历史长廊——石龙古镇,该浮雕用1100多块福建青石雕塑而成,长128米,高7米,重XX多吨,以清末民初石龙的商贸鼎盛时期为背景,勾画出石龙历史名镇的“清明上河图”,省内几十名雕塑名家参观之后,从艺术性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角度给予肯定和赞扬。

近年来,镇政府针对我镇“古文化品牌”较多的情况,重点进行整合和发掘,实行文化和商业相互补充,扶持了一批收藏业个体户,形成了古玩文化一条街。

(二)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繁荣文化事业,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为改善我镇文化设施滞后的状况,镇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成了文化中心大楼、广播电视站大楼、金沙湾公园、金沙湾广尝体育公园、西湖江畔公园、高尔夫郊野公园、沙洲椰林公园、天然沙滩

浴尝沙滩足球尝沙滩排球尝石龙古镇百米浮雕等,改造了人民广尝中山公园。平均每平方公里有一个公园,而且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在保护好欧仙院历史文物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休闲山庄式的文化旅游设施。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明清家具专业博物馆、举重博物馆,发掘历史文物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实施新的文化发展战略,把东莞全力打造成文化新城的精神。积极打造文化精品板块,抓好文化创作。制作了《石龙-岭南古镇风情》vcd,创作了《美丽的金沙湾》歌曲及mtv,制作了全新一辑石龙画册;作家汪晟创作了一本反映石龙风情的小说集《夜渡无人》。此外,各种文艺创作喜获丰收,书法、美术、摄影、集藏、戏曲等各类文艺创作活动异常活跃,涌现出一批艺术精品,获得了盛市的多个奖项。如石龙的民间收藏十分活跃,黎泰麟先生专注过人收藏二十年,藏品三千件,受到文物界的广泛关注;张敬礼的“百居堂”,珍藏着岭南画派鼻祖居巢、居廉的真迹达80幅,为广东私人收藏“两居”作品之最,引起了收藏界的轰动。

(三)尊重历史,大胆创新,打造龙舟赛文化品牌

我镇充分利用东江穿镇而过,自然环境优越的特点,引入文化新元素,特别是赛龙舟,旧时有五月初十石龙龙舟景,我们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大胆创新,举办一年一度的石龙杯龙舟赛,将体育活动、文艺晚会、美食节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今年的龙舟赛,有沙滩排球、刘三姐山歌对唱、外籍友人金沙湾浪漫之夜、美食节、文艺晚会、极限运动、明清家具展、摄影大赛、东莞市龙舟赛、粤港澳龙舟赛等十几个项目,历时近一周时间,参加的观众达40万人次,国内和港澳20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著名演员宋祖英、汤灿、侯耀华也来石龙表演助兴。“石龙杯”龙舟赛这一文化体育品牌,对于繁荣当地的经济、文化,推动旅游业、文化产业和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全面规划,文商结合,营造金沙湾旅游度假区

我们利用东江优越的自然资源,将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旅游、体育、休闲等文化生活需求结合起来,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金沙湾旅游文化圈。这里有近10公里长的江畔休闲绿化公园,天然沙滩泳尝百米长廊石龙古镇、金沙湾广尝体育公园;还建有金沙湾购物广尝富升百货、五星级金凯悦大酒店等旅游商务设施。每年春节大年初二在此举办大型迎春焰火晚会,6月举办龙舟赛,中秋节举办万人赏月活动;每天晚上在金沙湾广场开展群众自发参与的健身舞会,有数百人参加;每个月各单位在人民广场轮流举办文艺晚会,每周未在中山公园文娱台举办免费粤曲艺表演,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金沙湾已经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乐园,政府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场所,商家营销推广寻找商机的热土,成为魅力东莞系列景区的一个亮点,成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一张名片,成为东江下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围绕文化建设核心,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建设,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我们围绕这一核心致力于公民道德建设、文化素养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朝着使石龙人民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方向迈进。

(一)制订实施《石龙市民通则》,加强社会道德教育

塑造具有文化素养的现代石龙人,尽快提高全镇市民的综合素质。在全市率先举办“城镇论坛”活动,沟通市民参政议政的渠道,既增强市民的民主意识,又承担了关心社会的义务。我们组织各方力量联合修订《石龙市民通则》,并对讨论稿进行全民大讨论,历时一年多,五易其稿修订了《石龙市民通则》,并在国家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刚刚发布,就颁布实施,掀起了一~民道德大讨论、大宣传和深入贯彻的热潮。以史为鉴,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现代要求,专门举办了以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城镇论坛”,举办“三现代”教育座谈会,中小学生“三现代”教育演讲比赛,小公民道德建设故事与演讲比赛;举办了10多场青少年家庭教育报告会,组织以“立德、立规、立志、立业”为主要内容的“三现代”教育征文活动和讨论。

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我们结合宣传石龙籍抗非英模陈洪光的英雄事迹,开展职业道德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宣传讨论,弘扬抗非精神,着力倡导和塑造现代人形象,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提升人的素质。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

针对我镇企业外来工多的特点,我们积极推动企业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宣传引导企业遵守劳动法规,开展文化活动,引导外来工爱岗敬业,热爱企业,热爱第二故乡。开展了企业员工爱护环境支持环保的系列义务劳动和宣传活动,组织外资企业员工参加庆国庆大合唱歌咏比赛,组建了企业管乐队,协助大企业举办内部员工卡拉ok大赛,开展员工日语培训、电脑培训等,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文化建设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占领文化阵地

我们成立了十几个业余文化协会,长年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骨干活跃分子有几千人,带动了群众文娱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全镇有大小文化广场8个,每年举办各种演出、活动上百场,观众达40万人次。业余粤剧团定期在人民广尝中山公园举办粤剧演出,还与香港的业余粤剧团相互交流演出;西湖村在三·八节专门举办一台农民妇女文艺晚会,展示新农村妇女形象;太极拳协会常年开展活动,会员300多人,并多次与北京、香港、澳门、广州、江门、中山等地太极拳协会进行交流活动;中老年健身舞协会参加全国性大赛夺得冠军。我们还承办了全国家庭文化艺术节东莞分会场的系列活动,接受国家领导人和全国妇联的检阅。社区文化、家庭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蓬勃发展。基层文化在全镇广泛、蓬勃地开展,很多单位成立文工团、舞蹈队,由过去的文艺载体在中小学、幼儿园,进而扩展到医院、工厂、农村,不少企业可以支撑起一台较有水平的文艺晚会。

虽然我们在文化建设上做了一些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效益,但离打造文化新城的目标还很远,尤其是在促进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文化产业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没有发掘出来。刚刚结束的全市文化新城建设工作会议为我们加快文化建设步伐,打造文化新城吹响了号角,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开拓创新,以经济打基础,抓文化显魅力,打造文化精品板块,营造文化氛围,全面加强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三、建设适应现代化中心镇的文化体系

我市打造文化新城的目标,是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文化观念先进、文化个性突出、文化设施一流、文化教育发达、文化精品纷呈、文化氛围浓烈的文化高地。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精神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文化新城的战略和石龙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石龙镇构筑现代化中心镇文化体系的发展思路是:以弘扬古镇历史、构筑文化高地为目标,用3至5年时间,把石龙初步建设成为我市东北部地区文化意识传承传统与创新,文化设施完善,有石龙特色,文化氛围浓烈,精品迭出,具有明显文化辐射力的中心镇,打造精品文化品牌。

(一)树立创新意识,建设先进文化。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文化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文化是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从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文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没有文化含量的经济,就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国际上有一句名言,“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没有文化的繁荣,也就不可能有经济的持久繁荣;从文化与城市的竞争的关系来看,一个城市的发展,首先是拼投入,其次是拼管理,最后是拼文化。决定一个城市辐射力、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必定是文化。所以全镇上下要形成三点共识:一是物质是城市的基础,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二是经济是城市的实力,文化是城市的魅力;三是经济建设创造城市的现实财富,文化建设最终决定城市的历史地位;城市的建设以文化论输赢。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主题,体现了我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格。我们建设文化新城、树立先进的文化观念也要以创新的精神为先导。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走创新之路。以先进地区文化发展水平为追赶目标,以创造现代化城市文化为已任,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支撑,围绕“弘扬古镇历史,构筑文化高地”的文化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石龙文化的发展,使之与经济建设相辉映、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与历史传统相承接、与世界文明相贯通。要充分调动各类企业、各方面组织和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大胆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文化资本、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借鉴先进的文化观念、文化技术、文化发展机制,快速提高我镇文化建设的水平。要积极借助和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特别是现代传播技术,丰富和拓展宣传文化工作的手段,让文化艺术插上高科技的翅膀,美化人们生活,陶冶人们情操,提升社会文明。

(二)突出城市特色,整合文化资源。文化个性是一个地区文化的象征,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就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一样。独特的城市文化个性,是城市文化独标一帜的标志,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山东的一座孔庙,使曲阜成为天下文人学子的朝圣之地,沈丛文的一部《边城》,使湘西凤凰城的古朴民风为世人所知,一曲《洪湖水浪打浪》,使一片湖乡名扬天下。现代工业社会很多先进的东西都可以制造出来,唯独有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存,是不可制造的。我们看到,很多地方都在“争夺”文化资源,争夺诸葛亮躬耕之地,争夺袁崇焕之籍贯,争夺新三峡的旅游中心,这都是因为,文化的的确确是资源,是有丰厚价值的资源。石龙既是历史上的广东“四大名镇”之一,东江流域著名的商埠,孙中山东征的行营,又是著名举重之乡和全国信息化试点城镇。“九庙六桥鸣凤里”,作为有近千年历史的石龙古镇,老城区是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像清末民初岭南建筑中山路、竹器街这些承载石龙历史和文化的珍贵建筑都集中于此,市民和游客难识“庐山”真面目。因此,在建设文化新城过程中,必须挖掘历史传承特色,我们一定要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好石龙的文化遗产,把中山公园、文化中心、中山路、历史博物馆、林氏宗祠、古玩文化街以及麦芽糖联合起来开发,把中山纪念堂、周恩来东征演讲台、李文甫纪念亭、莫公璧纪念碑、举重之乡塑像联合起来,创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品牌;利用孙中山、周恩来、李文甫、莫公璧等历史人物和陈镜开等举重运动员的名人效应,打造文化石龙。石龙作为千年古镇,相当一部分内涵是体现在商业部分的。中山路是目前全市保存得较好得成片传统岭南建筑风格特色的骑楼建筑,在整个东莞乃至广东的城市文化建筑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我们要本着为石龙的子孙后代负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保护和规划好,使人们在购物的同时,又能强烈体会到石龙的人文特色,将石龙深厚的历史文化融会贯通到商业服务中,逐步培育石龙商业的人文风情,既体现商业性、旅游性,又体现人文关怀的石龙商务旅游新态势。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我们应该宣传和包装这张名片。

(三)建设一流文化设施,提升城市品位。文化设施是文化的载体,建设一流的文化必须有一流的文化设施。一个城市的文化设施就成了该市文化的基地和窗口,一些独具一格、美轮美奂的文化设施往往还成了城市的标志和骄傲,像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上海的东方明珠塔一样。城市文化设施分为通用文化设施和专用文化设施两种,前者如公园、广尝博物馆、文化宫、公用图书馆、影剧院、少年宫等等;后者如学校、体育场馆等。如广州的中山纪念堂,几十年来一直是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广州近代革命文化的象征。一个城市如果缺少这样一些标志性、象征性的建筑,它的形象就难以树立,它的文化品位就难以提升。我市在建的新城市中心区,九大建筑其中就有七个标志性建筑文化性建筑。以展示中心、东莞大剧院、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科学技术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为新城区标志的文化设施、设计各具特色,最能集聚目光,它是我市城市新区

的标志性片区。它们以恢弘的气势,合理的布局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重要地位,当之无愧地成为整个城市的“心脏”。这是市委市政府建设一流文化设施的具体行动。因此,我们要把文化设施纳入城市发展的统一规划,要把文化设施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在新城建设中,把黄金地段留给文化公益设施,我们相信,“梧桐招来金凤凰”,适度超前投入文化设施建设能给城市带来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投资环境,建设一座综合性歌剧院的意义远远超过建筑本身。要高标准、高起点抓好一江两岸城市中心区建设,控制好一江两岸建筑,严格把关,保证江景优美。实施《石龙镇<实施广东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的细则,加快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使管理科学化、正规化、经常化、制度化。朝着使石龙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有较高的文化品位方向努力,使石龙既有现代感和文化底蕴。以文化建设推进城市的环境管理。

(四)积极开展文化体育和文化创作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文化,通过活动来体现。活动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释放文化感染、教育功能的载体。我们必须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将文化活动多形式、广覆盖、高频度地开展起来。一是广泛开展群众日常文化活动。我们要大力推进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活动向纵深发展,让人民群众人人成为文化参与者、文化创造者和文化享受者。不断推进广场文化建设,活动由自发跳舞向组织表演延伸,功能由单一娱乐向宣传阵地和各功能并存延伸。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准,打造文化新城,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与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是一致的,有人形容东莞的城市建设是“过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过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所以下决心改变这种城市现状,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文化城市,大力发展广场文化,是东莞现代化中心城市发展的需要。要不断丰富广场文化活动的内涵,不断扩大广场文化的影响,不断提高广场文化的层次,力争形成“周周有活动、节日有晚会、处处有宣传、经常有推介”的新局面。二是重点经营节庆文化活动。我们要提倡全镇、各单位利用各类庆典、经贸活动,特别是传统节日,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举办文化艺术节,发挥这些活动对增强喜庆气氛、活跃群众生活、鼓舞人们斗志、提升自身形象的作用。三是认真推广传统文化活动。我镇龙舟、醒狮、粤剧、收藏等文化基础上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这些文化项目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是群众自娱自乐的好形式,是陶冶群众、凝聚群众的好载体,必须积极扶持,鼓励发展。要以举办“石龙杯”龙舟竞赛活动为切入点,把“石龙杯”龙舟赛打造成东莞市常规性体育旅游文化项目品牌,并逐步办成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龙舟特色文化节活动,提高层次,扩大影响,奠定地位,要积极配合东莞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各项工作,开展创建金沙湾旅游区活动,开发东江水上旅游资源,开辟东江日夜游项目。

要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文艺创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写作人才的摇篮。因此,我镇将在近期成立文学会,把广大写作爱好者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文艺创作网络,提供一个好的写作环境,培养更多的写作人才,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从而形成较浓厚的文化氛围。

(五)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塑造新时期市民精神。

社会的主体是人,要打造文化新城,首先就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张德江同志在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工作会议上指出,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建设,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东莞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但在人的素质方面还远远跟不上物质层面的转换速度。人的素质滞后成为城市竞争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近年来,我镇积极在人民群众中宣传、推广和普及先进的思想文化,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不断推进人的思维方式现代化、生活方式现代化、行为方式现代化。要持续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石龙镇市民通则》这份好教材,对中小学生、外来工进行教育,只有提高了全体市民的综合素质,培养造就现代石龙人,我们才能为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要深入开展“现代人、现代生活、现代城市”主题教育活动,这是推进现代化中心城镇建设至为关键的环节,对于进一步推动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塑造现代石龙人,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迫切需要。现代石龙人应该同时皆具“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团结务实、勤劳奉献”的东莞精神和崇尚文化、勇于创新、注重形象的石龙风格。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大力加强文明创建活动,繁荣文化事业,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在居民区、村委会创建社区文化,开展好文艺团体、协会的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和个人爱好充实市民业余生活空间,促使农民向市民转变,“自然人”向“现代人”转变,要结合“村改居”工作,大力推进创建文明社区工作,要在促进居民思想道德、文化生活、生活质量以及村容市貌、社会秩序的根本好转上下功夫。要充分认识到外来工在石龙社会生活中所占有的比重和影响,在外来工中广泛开展好学上进、守法维法、他乡创业和热爱第二故乡的教育活动;支持和帮助企业组织开展外来工文化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外来工文化。要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文化素质教育,以学校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家庭文化在石龙有着相当深远的历史优势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要发扬传统,引导好这一群众文化优势,用社会的力量推动家庭文化的发展,并在打造文化新城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市民文明素质和行为养成教育。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延伸到民营企业,拓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新领域。

(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经营体制改革。

产业强

,才能事业兴。文化事业的发展如果没有经济的观念、市场的观念,就很难做强做大。为此,我们必须推进文化经营,以经营为出路,优化文化资源组合,增强我市文化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要建设文化新城,必须聚集社会各种资源,实现文化的跨跃式发展,就要树立经营文化的理念,将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把经营理念贯穿于文化规划、建设、管理、营销、发展的全过程,将文化资源变为经济优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既为经济建设服务,又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在按照石龙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管理、自由竞争的前提下放开文化、体育事业的经营,运用市场力量促进文化建设,使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走入良性轨道。要进一步发展体育产业,合理利用体育资源,特别是利用好“举重之乡”这块牌子,对体育产业进行规划;广电产业的发展已取得一定成绩,要以新视宽频公司为基础,做好“三网融合”的增值工作,开发电视“流媒体”项目,将广电产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石龙民间文化团体众多的特点,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文化活动与文化团体的运作模式,立足石龙,活跃文化,丰富石龙人民的精神生活;走出石龙,面向全国,在市场模式下不断自强素质,外树形像,发展壮大自身,鼓励创立石龙的文化团队品牌,不断培养造就一批既懂市尝会经营、又有文化、知艺术的石龙文化经营队伍。

农业网络建设工作计划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业网络建设工作计划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工作思路
以党的十八,国务院国发等文件精神为指针,以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构建以“五大网络”为主体内容的农村现代流通(物流)服务新体系,努力开创我县供销合作事业新局面。
二、主要工作和举措
(一)、着力推进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网络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国家扶持的“农资网络薄弱县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农资扶持项目资金,强化农资连锁经营配送功能,整顿和规范连锁经营网点,完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加强农资市场管理,确保供应安全和市场需求。
(二)、着力推进农副产品现代购销网络建设。一要引导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指导他们开展信息、营销、技术、农产品加工储运等服务,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二要以瑾德尚品茶油有限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培育规模化油茶生产基地,组织农户成立油茶籽购销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加收入。
(三)、着力推进农村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建设。要充分运用联合、合作的手段和方式,联合我县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的企业,组建物流配送中心,连锁乡镇小超市,农村综合服务站和便民店加盟,形成县、乡(镇)、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服务网络,为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四)、着力推进烟花爆竹现代连锁经营网络建设。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符合安全规范、消防设施齐全的烟花爆竹储放仓库优势,把烟花爆竹经营业务做大做强,力争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二要加大连锁网点安全经营管理力度,规范经营场所,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三要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市场管理力度,依法打击走私、非法运输、违法经营行为,维护正常安全的烟花爆竹市场秩序。
(五)、着力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要顺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省、市、县“农村清洁工程”可利用垃圾回收利用工作的开展,打造夯实再生资源利用基地,形成县有回收企业,乡镇有回收站(点),村有回收员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六)、着力推进农副产品暨农资交易市场项目建设。与有关部门加强联系,落实项目建设地点,争取上级对项目建设的扶持,引进项目建设资金,进一步搞活农副产品和农资市场流通。

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文章标题: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中共沾益县委 沾益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20xx年4月10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xx〕1号)及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沾益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科学判断和坚持“六用三提高”的要求,根据县委三届四次全会及县人大二届五次会议提出的推进农业“十化”建设目标,结合沾益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业“十化”对发展沾益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大意义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县委三届四次全会以及县人大二届五次会议提出推进农业“十化”建设,是沾益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是提高沾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沾益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近几年来,沾益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着力实施“万元增收计划”全面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施种植业“六十万”工程和畜牧业“121”工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质量提高的良好态势,为推进农业“十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快“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步伐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也要看到,沾益仍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县,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严重短缺,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业综合实力不强,发展沾益现代农业,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的后劲不足;二是农业科技应用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增效难;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组织化程度不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困难,农民稳定增收困难;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危机感,突出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做到坚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坚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不放松,坚持落实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不减弱,坚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不松懈,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改革,加大农业投入,狠抓农业设施化、产业特色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商品化、能源沼气化、环境生态化、农村协会化、农民知识化、管理民主化、服务社会化建设,筑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全县推进农业“十化”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切实加大农业投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不断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体系,狠抓农业“十化”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
“十一·五”末,全县推进农业“十化”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8亿公斤以上。农业生产总产值达21.5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达13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
──全面实施“六十万”工程和畜牧业“121”工程,建成云南省重要的烤烟生产基地、万寿菊种植加工基地、蚕桑养殖加工基地、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啤酒大麦生产加工基地、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发展现代畜牧业产业,力争畜牧业产值达10亿元。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实现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占农业产业的7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创建1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1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3个、5000万元以上的3个、500万元以上的10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亿元以上;
──全县80%的农业生产

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第2页

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业标准化信息平台,主要农产品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农村新建沼气池2.7万口,改灶2万户;发展农产品专业经济协会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00个;
──全县实现“村户九个一”(村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个特色产业、一个合作经济组织、一个加工企业、一条畅通硬化道路、一个放心农资服务店、一个农民书屋;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一条致富门路、一口沼气池),全县50的村委会基本达到“三村四化”新农村目标;
──全县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到20xx年,基本完成农业“十化”建设,到2020年,实现沾益农业现代化。
三、扎实推进农业“十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在统筹和谐发展、兼顾现实长远的基础上,沾益县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增”目标,抓实抓好农业“十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力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一)推进农业设施化,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一是结合“三村四化”建设,继续抓好以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重解决农业设施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向立体化开发发展,走科学、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加大现有农业设施的维修管护、改造提升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提升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业设施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四是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通过对山、水、路、田、村进行综合整治,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以达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争取国家、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落户沾益,加大县级土地开发项目建设投入,确保城市建设及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占补平衡。
在20xx年总耕地面积36.74万亩,完成农田基本建设19.51万亩,有各类水利设施29557件,总蓄水量1.78亿立方米,全县水利化程度61;建有通车公路2654公里,国道、省道190公里,农村公路2438公里的基础上,到20xx年开发新增耕地1.19万亩,整理面积4.6万亩,完成32.9万亩基本烟(农)田建设,力争实现人均1亩高稳农田;完成12件病险小(一)型水库、30件病险小(二)型水库、50件病险小坝塘除险加固工程,每年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不少于100平方公里,解决农村2.44万人畜饮水安全,农村水利化程度提高到65以上;新增四级油路368.4公里,四级混凝土路面158.2公里,乡村、村村公路1006.8公里,100%的乡(镇)通二级油路,100%的村委会通油(弹石)路,50户以上的自然村100%的通公路,农村公路交通、卫生、教育、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有线电视县、乡、村三级光纤网络整体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9以上。
(二)推进产业特色化,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围绕种植业“六十万”工程和畜牧业“121”工程,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企”,实现乡(镇)有支柱产业,村有特色产品,户有致富门路。二是按照“区域调专、产业调特、产品调优、规模调大”的思路,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努力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做到突出优势抓特色、依托龙头兴产业、壮大产业促增收,有效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调优调强农业结构,在巩固提升粮食、烤烟、畜牧、蚕桑、蔬菜、啤酒大麦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10万亩万寿菊、10万亩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建成万寿菊、中药材2个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三是建立集种植和深加工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产业优势向效益优势转变,农产品向绿色、生态和名特优产品转变,把生物资源开发及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沾益的优势产业。四是以科技为支撑,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产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五是加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发展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全县产业化进程。在现有17个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1个、1千万元以上的4个、500万元以上的7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个)的基础上,到20xx年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1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3个、5000万元以上的3个、500万元以上的10个。
(三)推进生产标准化,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抓好现代农业试点和推广工作,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营理念改造农业,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建立农产品检测机构,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二是按照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的原则,组织启动实施“七项工程”,即“农业标准体系创建”工程、“农业标准示范”工程、“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工程、农产品“优质安全认证”工程、“放心农产品标准化批发市场建设”工程、“农业标准推广服务”工程、“农业行政监管体系建设”工程,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三是坚持以产业化促进标准化,标准化推进产业化,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培育成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体,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四是以发展无公害、绿色环保产业、产品为重点,开展名牌、品牌农产品的申报、认定和源产地认证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争创省级、国家级名牌、品牌。
在蔬菜、水稻、马铃薯、蚕桑、中药材、水产等产业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已获得无公害基地认定1万亩、绿色基地认定5000亩,有4个无公害农产品和3个绿色食品通过认证,有农业标准化技术人员50人,农药残留检测设备一套的基础上,到20xx年建设32万亩县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辐射带动120万亩大面积生产;组织制定60个无公害生产、加工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建设县级综合性质量监测中心1个;县级专业性监测中心4个(其中:农业环境质量监测中心1个、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1个、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中心1个、动物疫病防控中心1个);建设区域性监测站32个。全县80的农业生产达到标准化要求,30万亩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0个单位、20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个单位、10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力争1个单位、2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培养一支100人以上的农业标准化推广队伍;建立农业标准化信息平台。
(四)推进产品商品化,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一是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和项目带动,逐步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生产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生产加工销售协作组织转变,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推进农产品商品化进程。二是构建市场网络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规范沾益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着力建好播乐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西平优质商品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炎方马铃薯批发交易市场,西平、盘江和炎方畜禽批发交易市场、德泽冬早优质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等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产地批发交易市场。三是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化建设,积极发展“网络农业”和订单农业。四是发展壮大农业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提升产品开发档次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构建企业、基地、农户之间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种养、规模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五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积极开展源产地保护、农产品地理证明商标和商品商标注册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申请认证工作,加快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努力打造沾益优质天然色素、优质中药材和优质蚕茧等农产品省级、国家级品牌,通过品牌带动和促进全县农产品商品率的不断提高。
在20xx年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商品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到20xx年建成1个县级信息网络平台,1个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1个县级综合性农产品检测中心,2个区域性农产品检测中心,10个乡镇农产品检测站点;建成一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培育2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国际竞争力强的出口企业,农产品加工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1.5: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初加工以上)达50~60,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培育一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省内驰名商标超过10个以上。
(五)推进能源沼气化,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类项目对全县农村能源建设的支持,发挥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整合国债、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温饱示范村建设、小流域治理等各类项目资金,提高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二是围绕“户均有一口沼气池”的目标,在“三村四化”市、县重点建设村和适宜地区推广沼气、太阳能等绿色清洁能源,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加强技术培训,强化服务管理,重点抓好“建设、管理、服务、利用”四个关键环节,确保建设质量和农民长期受益。四是采取“政府补一点、农户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方法,加大投入,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推进能源沼气化进程。在20xx年底户用沼气池2.05万口、节能改灶3万多户的基础上,新建沼气池2.7万口、改灶2万户,力争到20xx年全县户用沼气池达4.75万口,实现年节约薪材15万吨。
(六)推进环境生态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是紧紧围绕建设珠江源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按照和谐村、生态村、文明村的建设要求,不断健全完善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因地制宜规划好村内绿化和休闲活动场所,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形成相对集中的“农家乐”旅游经济带。二是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行农作物病虫无害化治理,加大生态农业模式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生态模式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等推广力度。三是加强环境整治工作,加大农村脏、乱、差整治力度,按照“村七有、户六有”标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农村景观生态化。四是以“三高”(村外森林覆盖率高、四旁林木绿化率高、村内绿化率高)为重点,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旅游建设力度,实现山川林区景观多样化、景区景观特色化,不断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和农村村庄绿化率。五是加大生态乡镇建设力度,在巩固大坡生态乡(镇)的基础上,力争每年创建一个省级生态乡镇。六是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农业,努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家园,使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清洁空气,吃上绿色无公害放心食品。
“十一·五”期间,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遵循外树形像、内求和谐的要求,以环境质量良好、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城乡共同发展、基础设施健全、生活舒适便捷为核心,在20xx年森林覆盖率45.5,林地面积239万亩,水土流失治理176.36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2个的基础上,农村“三高”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力争20xx年森林覆盖率达51以上,努力实现环境生态化、人与自然和谐化。
(七)推进农村协会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一是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依托县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支持鼓励创办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兴办农产品专业经济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引导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企业化经营,采取多种市场运作模式,建立健全协会运行机制,支持各类协会不断拓宽为农民服务的领域和层次,坚持把农产品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办成股份制或公司制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适应市场要求。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支持和帮助协会为其成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优质服务;引导农民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能力。四是强化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积极抓好试验示范和典型引路,选择推行协会经营示范工程,增强协会的带动辐射力,引导协会健康发展,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到20xx年,农产品专业协会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20xx年27个的基础上发展到100个,其中经营实体型协会60个;实施20个不同行业的协会示范工程;重点扶持10个协会,建立和完善协会内部管理运行体制,促进协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力争全县农业主导产业都成立农产品专业经济协会,辐射带动60以上的农户,使全县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体制更趋完善,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八)推进农民知识化,培养现代新型农民。一是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步伐,依托“两校进村”等载体,逐步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教育培训网络。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实施“七个一工程”(一村一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一村一个实用技术培训班、一村一个文化技术辅导站、一村一个农民书屋、一村一个试验示范基地、一村一个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一村一个规范“两校”),增强广大农民学科技、奔市场、求创业、讲文明的意识,帮助农民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让农村青壮农民掌握一门农业实用技术,掌握一项外出务工技能。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抓好农村职业教育,分层次、系统地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千方百计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四是依托文明公民学校,开展好以政策法规、“八荣八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为主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五是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农业培训工程”、“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劳务扶贫培训工程”、“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农村经纪人培训,充分利用农业函授学校、农民夜校教育、农村妇女学校,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和科技培训,普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帮助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掌握最新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培训农村劳力3万人次,达到户均一个科技明白人,户均拥有一名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获得者,努力造就“讲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
(九)推进管理民主化,完善村民自治。一是巩固农村先进性教育成果,建立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实施“强基计划”,深化和拓展“云岭先锋”工程。二是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完善“一事一议”制度,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健全“两会一组”(党员议事会、村民议事会和民主理财小组)村民自治组织,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的文明村规民约。四是积极推行“阳光村务”,村级事务实行契约化管理,按照“五规范、一满意”(规范公开内容、规范公开形式、规范公开时间、规范公开程序、规范公开管理,达到群众满意)的要求进行村务公开,加快农村管理民主化和村民自治化进程。力争到20xx年全县基本实现农村管理民主化、村民自治化,努力实现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十)推进服务社会化,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创新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实行城乡统筹,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形成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导,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乡(镇)、村集体合作组织为补充的社会化服务格局。二是强化和落实社会服务政策,逐步构建多元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采取“机关挂村、厂矿联村、协会抓村”和“领导帮村、干部驻村、党员联户”等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使其走上规范化、民主化和有序化的轨道。四是建立健全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加快农技推广队伍的改革步伐,使农技服务融入农村、融入产业、融入农民。五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事前管理、动态管理,采取事中、事后监督等手段,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努力构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体系,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服务水平。六是加大农村“一会两站”(一会:即消费者权益保护分会;两站:即12315投诉站、消费者维权联络站)建设,搭建为民服务平台。同时,根据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不断延伸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档次,做大服务规模,引导各社会化服务组织转变观念,找准位子,放下架子,挑起担子,不断完善服务项目,实现由单一产中服务向农业全程服务扩展。
到20xx年,全县实现农作物优质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重点科技推广应用率达85以上,建立农业科技“110”指导服务中心。农机总动力达到23万千瓦,百亩耕地拥有农机总动力40千瓦;机耕面积21万亩以上,机耙面积20万亩,耕耙机械化程度达80以上,争创“全国农机示范县”。畜禽产地检疫面达100,定点屠宰检疫率达到100,推进“放心肉工程”。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农资配送中心、日用工业品配送中心;发展农村便民超市,推进连锁经营,力争全县每个村有一个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或专业经济协会、有一个综合服务社或农资农家店,使之成为农村现代物流网络的终端和为农服务的前沿阵地。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极大提高,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失地农民土地补偿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五保老人供养率达100,重度残疾人员和其他无收入来源家庭救助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基本实现服务社会化。
四、强化措施,全面推进农业“十化”进程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适应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化的新形势,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把推进农业“十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系统工程抓实抓好,确保各项目标圆满完成。
(一)强化领导,加速推进农业“十化”建设。推进农业“十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内容,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增强危机感,始终坚持“四个丝毫不能”,切实加强对推进农业“十化”建设的领导,每“化”确立一名县级领导负总责,明确一个牵头单位和相应的责任单位,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确保农业“十化”顺利推进。
(二)强化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结合沾益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处理好建设与发展的关系,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节约资源为前提,以科技为动力,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重点,以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改善生产条件,优化各种生产力要素组合,调整产业、产品和品种结构,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特色农业,实现种植(养殖)业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转变,逐步使我县农业向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三)强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业“十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全县各级各部门的支持配合和努力,其关键就是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投入。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三个继续高于”的要求,深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贯彻落实“十项扶持政策、六项奖励激励措施、六项服务承诺”,为农业农村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要增加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统筹安排教育、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扶贫、交通、基本烟(农)田建设、城建、沼气等项目和资金,实现项目资金整合、现有资金和资源整合,形成配套扶持合力,使有限的资金和项目发挥最大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强化引导,扎实搞好农业“十化”发展规划。要因地制宜,借鉴外地好的做法和经验,应用各种现代科技和手段,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搞好政策、技术、市场引导,推动全县农业“十化”顺利开展。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农业“十化”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产业规划、项目规划,并抓好典型示范,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业“十化”建设。
(五)强化统筹发展,拓宽农业发展外延和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加快小集镇建设步伐,积极培育和拓展城镇集聚人口、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等功能优势,引导和牵动农村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二是大力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根据集镇建设的功能定位,发展与之相匹配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延伸产业链,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拓宽现代农业发展外延。
(六)强化考核,确保农业“十化”建设目标任务的落实。要研究制定推进农业“十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推进农业“十化”发展现代农业列入各级各部门年度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结合实际制定本乡(镇)、本系统、本部门的发展扶持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分解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中共沾益县委
 沾益县人民政府
20xx年4月日

主题词:农村工作 现代农业 “十化”△ 意见
──────────────────────────────────
发:各乡(镇)党委,县委各部委和县级国家机关各办局,
各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
──────────────────────────────────
中共沾益县委办公室20xx年4月日印发
──────────────────────────────────
(共印170份)


《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工作计划


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工作计划

为了确保完成省、市20xx年度人口计生目标责任书信息化建设任务,根据年度信息化建设工作要点和《***市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十人口[20xx]88号)的要求,特制定20xx年度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工作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市乡计算机机房建设确保达标


严格按照《湖北省人口计生系统计算机房建设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规范各项建设,20xx年10月底以前,计算机房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并达标。


二、认真做好育龄妇女信息管理系统(WIS)网络版和省内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启用工作


1、根据《关于启动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网络版和省内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的通知》(鄂人口规[20xx]3号)的有关要求,切实加大对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的经费投入,纳入20xx年度信息化建设项目预算,确保20xx年度我市网络数据中心的建设任务。


2、组织好育龄妇女信息化管理系统(WIS)网络版和省内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客户端的操作培训工作,积极推进基层网络版使用和省内流动人口信息的异地交换。


三、规范育龄妇女信息管理系统(WIS)使用,提高数据质量。


1、进一步加强育龄妇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育龄妇女管理信息系统向下逐步延伸至村级(社区),20xx年各乡镇建立信息化建设村级试点。到20xx年全市村级信息化覆盖率达90%以上。


2、健全育龄妇女信息数据库,补齐并核对好育龄妇女原始个案信息,及时消除现有个案数据库出现的重卡现象,提高育龄妇女个案信息数据项完整率和信息准确率。继续做好每月数据库上报工作。


3、按照月变更、月反馈的机制实现育龄妇女信息双向良性互动。利用育龄妇女信息库所生成的信息数据,及时为育龄群众开展优生监测、妇科疾病防治、避孕节育措施落实、育龄妇女生殖健康保健,男性生殖健康、艾滋病防治等生殖健康服务。


四、***市人口计生门户网站做到网络通畅,更新及时。
20xx年紧紧围绕《湖北省人口计生系统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指导意见》和人口计生的中心任务,积极推进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内容变更及时,建立健全运行维护机制和管理制度。充分依托网站,宣传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树立人口计生部门的良好形象。


五、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初步建立人口计生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20xx年按照省、***市电子政务的统一规范和标准,加快建立人口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形成人口计生工作综合信息快速采集、动态监测和系统分析体系,达到相关部门信息资源共享。


六、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稳定现有技术队伍,加强乡镇、村(社区)人口计生工作人员信息化技术能力建设。结合信息化建设进村(社区)活动,市乡两级要把信息化知识和技术培训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常抓不懈。做好专干培训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信息化岗位练兵活动,不断提高应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计生管理和服务技能。



学校少先队规范化建设工作计划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校少先队规范化建设工作计划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工作思路:
以学校第三个三年规划“树形象、铸品牌”为指导思想,配合学校德育工作,严抓学生的行为规范及少先队员的礼仪规范,通过各项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二小人责任感和荣誉感。
具体工作:
一、常规活动
1、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开展好本学期的“养成教育”活动。各大队开展各具特色的“给校园‘洗把脸’”的大队活动。让全校学生养成不说脏话、使文明用语常闻,不乱仍乱丢、使果皮纸屑入箱,懂得礼仪谦让、使校园秩序井然等良好行为习惯,并把此项活动作为我校少先队的特色活动。
2、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对四年级各班国旗队成员进一步加强规范训练。
3、继续办好“小喜鹊”广播站的投稿、组稿、播音以及培训工作。
4、让“校园小卫士”行动起来,使学校真正形成“校园不脏、学生不乱”的良好校风。
5、规范、落实对大队委成员的培训、管理、任用工作,使路队秩序成为学校形象工程。
二、少先队规范化建设
1、通过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在抓好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抓好少先队员的礼仪常规教育并通过广播、征文、队报、讨论、班队会、活动等多种渠道变堵为疏,开展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使我校少先队规范化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2、班队会时间做到专时专用、主题明确,一次解决一个问题。
3、抓好鼓号队的队伍建设,吸纳新队员,,有计划的进行系统训练,迎接六月份少先队鼓号风采大赛。
4、进一步抓好队室的管理工作,建全各项制度。
5、各中队的班级文化建设。
(1)本学期,各中队不但要维护管理好“班级名言”标志,还要对内容进一步加深理解,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进一步明确奋斗目标。
(2)各班“学习园地”在本期至少更新两次。
(3)美化、规范“红领巾”图书角。
(4)让红领巾的佩戴成为各班的一道风景线。
6、继续加强少先队的信息建设。
(1)组织做好队报、队刊的征定、发放工作,使队员及时了解少先队的信息。
(2)继续做好新闻报道工作。
7、加强少先队工作的理论研究,继续发扬科研兴队。
三、加强小干部队伍建设
小干部队伍建设,是我们常抓不懈的一个工作。因为它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同时,小干部也是学校日常管理的得力助手,因此本期将会继续抓好小干部的队伍建设。
各月重点工作:
二月:
1、督促在县创新大赛中获奖的辅导老师将所辅导的创新大赛最后参赛作品上交。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计划》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大学现代化读后感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