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有感800字2024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读《文化苦旅》有感800字2024,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趁着双休,收心养xing,用了两天半时间读完了新版的《文化苦旅》,首先感觉学者型散文果然名不虚传!余秋雨大师功底深厚,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的,娓娓道来,笔下的文字有着行云流水般的艺术美感。

溢美的话就不说了,下面说说自己心中另一个声音:

不知为什么,我越看越隐隐约约感觉大师有卖弄的嫌疑,可能大师有相当程度的自恋情结吧,文中个人表演成分居多,常常是若有若无的自夸。比如大师一方面标榜自己是特立独行的文化守护者,一方面总是不忘记拿自己和古代的名人对比,和现代的名人拉关系,还有,以前的正厅级大学校长干部身份总是一而再提及。总之,这一点很让人不舒服,觉得余大师还没有做到他标榜的那样清高,骨子里还没有摆脱他所鄙视的文人入仕情结,是个矛盾的个体,双重人格。

托尔斯泰在《生活之路》中说:不仅不要自我夸奖,也不要让别人夸奖你。夸奖会葬送灵魂,因为它使人放弃对灵魂的关心,转而关心世俗的荣誉。

个人觉得,有的地方作者煽情实在太过了,落入了赞美就不留余地的赞美,贬低就不留余地的贬低的巢臼。也许大师有颗过分柔软善感的心吧,抑或现实社会容不下自己的矫情,更容不下别人的矫情了!

记得九十年代《文化苦旅》刚火的时候,自己正在上大学。当时在书摊上翻了一会,觉得太晦涩难懂,看不下去。如今二十年多年后再看,能从头读到尾,也算是一个进步。但相比之下,我还是较喜欢林清玄,余光中,尤其是周国平的散文。喜欢他们的文风淡雅,充满了哲理xing。最关键的,没有自吹自擂,能让读者心里没自卑感,和他们站在一个平台上。

以上只是自己的一孔之见,再说瑕不掩瑜,其实《文化苦旅》还是博大精深的,非常值得一读。书中深刻隽永的句子很多,比如以下这句: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文化苦旅》有感400字2024


我哭了,读《文化苦旅》哭了。

但是我并没有因为流泪而感到羞耻,我悲的是历史,我哭的是文化。

敦煌,一个美丽而又神秘的地方。在我的印象里它是在一片黄沙中的迤逦;是佛家参禅的宝地。

我曾有幸去过龙门石窟,只有震撼和遗憾,惊艳千年文化以及对于我种完美主义者来说所不能容忍的残损。

我只知道敦煌的莫高窟会比龙门灿烂百倍,那里有的是中华千年文化的传承,从魏晋风度到唐宋的昌盛。中间经历过衰微和战乱,但依旧美得惊为天人。

但是我错了,就像我无法去圆明园一样,我的内心叫嚣着不要我去莫高窟。

莫高窟的藏经洞,莫高窟的壁画我说不下去读着《文化苦旅》就仿佛我和秋雨先生一起,痛心着被列强掠夺走的文物,被明清官吏玷污的文化。

我骂着王道士,骂着蒋孝琬,他们是历史和文明的罪人;恨着斯坦因,恨着华尔纳,他们是强盗与恶棍。

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只是我身为华夏的一员,所感受到的悲哀。

莫高窟,我不想亲眼见你,但是我希望我可以在梦中梦见那个完好如初的你。

读《文化苦旅》有感1100字2024


那是一场辛苦而充实的旅行,当地的人文风景总能与他的思想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对历史文化的追忆更让人回味无穷。

这是一次文化的旅行,不论是敦煌的莫高窟,还是风姿旖旎的杭州,或者是凄凉萧瑟的宁古塔,总能让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历史的踪迹,先人在这里留下的痕迹总能点燃他思想的火焰。对历史那透彻的理解,对人物的分析总让我有着如梦初醒般的感觉。

跟随着他的脚步,无限的风光映入眼帘。不论是凄楚的,还是优美的,他的思想,他的文字,层层渗透到这景色之中,让着景更多了一份理xing与思想的色彩。他厌倦的是久坐书桌旁的烦闷,走出家门,走进外面的世界,他摒弃了那些陈词滥调,用他独特的语言向我展示了一幅笔力雄劲浑厚的水墨山水花。

他的旅行虽累,但累的是身子,内心却是无比的舒畅与欢乐。他的文化底蕴使他的目光也穿越了时光,汹涌的历史长河记载了多少悲欢离合,他以旁观者的目光看待这一切。河西走廊上的莫高窟,在那里守了一千年,它的壁画记载一个又一个的时代的变迁,它恍如一位安详的老者,默默地观望着历史时代的变迁,默默地记录下它们,供后人观赏。

天一阁所蕴藏的文化更是深沉,上千本藏书,能够翻阅它们的只有那些道德品行都能得到人们的肯定且出类拔萃的人。然而这些藏书却是命运多舛,最后竟在战火中消失殆尽,不禁让人痛惜。可是,书虽然毁掉了,天一阁虽然毁掉了,但我们每个人心中总有一个天一阁。文化不是物质,而是存在于你我的脑海中,每个人的精神文化虽有高低多少之分,但文化的精髓是靠人领悟的,而并非几页藏书便可记录的。

而宁古塔的历史总是凄惨中带着几分艳丽,就仿佛寒风凛冽的冬日中几点腊梅的红一般。想来,古代历朝为官的人听到宁古塔都会毛骨悚然吧,古代刑法的不公正不言而喻,通常一人犯罪便会株连九族,流放的队伍也经常会如蛟龙一般蜿蜒。在自然环境恶劣,人迹罕见的宁古塔,所有的人都要经受着无限的折磨,这些人中就包括了一些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到来让宁古塔也有了文化的绚丽,《宁古塔志》《宁古塔纪略》《宁古塔山水记》等作品的相继问世让这个荒芜的地方也有着文化的色彩。

余秋雨先生的足迹踏遍乐海内外,正是这些宝贵的旅行经历让他能够亲身走进那些充满着历史文化气息的地方。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走进那些历史人物的生活与内心中去。

对文化的不懈追求支撑着他走完这苦旅的每一步,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的身心真正融入到了祖国的河山与浓厚的文化中去,才能写下如此巨著。他用属于自己的音乐谱出一曲属于文化的乐章。踏在这土地上的每一步都让他一点一点读懂着这历史,才能让他与历史人物共忧喜,同悲欢。

对文化的领悟是需要亲身经历的,曾经所谓的旅行是多么的无知,只有一个人的苦旅,让孤寂与文化作伴才能真正的读懂这世间的文化。

该用心去走一段一个人的苦旅了。

读文化苦旅有感800字


通过读书可以很好的增加我们的见识和知识水平,在阅读图书之后也会有着很多的阅读感悟,那么在阅读这本《文化苦旅》之后又会有着那些阅读感悟呢 ,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文化苦旅有感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文化苦旅有感800字(一)

对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闻,但一直没有接触过。我很少看电视,这次去xx与同去的大姐住一间,她一直在看歌赛的节目,因此我也一起看了好几期的比赛节目,比赛中有文化知识的考试,评委正是余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题都是一些常识、专业性的知识,考题本身并不复杂,而与考题有关的相关知识的连接,余秋雨先生解读的非常到位,可见他渊博的知识,他对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评判,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头有他的《文化苦旅》一书,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翻阅了一遍,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线条令他着迷: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这是一条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汹涌地向我们奔泻而来。天一阁的藏书曾令他迷惑,而终于有一天显现了藏书的社会意义。而西湖终究是文人们心中的一个飘渺的梦境,只能意会,无法用文字解读。

中国文化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流经祖国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内化于心的一种精神财富,在有华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国文化的延传,漂泊海外的华人们可以把原始的巨树当成神庙,供奉着“大公伯”,然后进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着他们。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辈子也无法挥去。

960万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绽放着,包容和开放的海派文化,亲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浓郁思乡情结的华人文化……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我只能用心去细细体味。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读文化苦旅有感800字(二)

读罢《文化苦旅》,我轻合双目,那雪,那泉,在我眼前久久回荡,却又挥之不去。

再次睁眼,却发现自己已在阳关之前。大雪未止,广袤的大地被雪覆盖,一片洁白。西风呼啸而来,雪片飞扬,天地间顷刻变得白茫茫。远处,几块嶙峋的怪石却依旧保持着黑色。

面对这样一个阳关,王维竟丝毫不露凌厉惊骇之色。面对即将出征的好友,他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却只是文静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们的离别,没有过多的悲叹与劝阻,而是将目光放在未来。这,便是唐人风范。

或许前路遥远,或许历经坎坷,亦或宦海沉浮、身世飘零,亦或今天的离别,便是永远的告别,但,苦涩中他们总会体会到甜美,艰难中他们总在寻找希望。于是,我看到,他们的告别是经常的,他们的步履却是放达的。所以,即使八月的胡天北风卷地,白草断折,面对漫天大雪,岑参仍能喜悦地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以,即使“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仍能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以,即使二十三年被弃置在“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仍能达观地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以……

阳关之前,我看到他们缓缓向我走来,目光那么平静,笑容那么肯定,神采那么自信!

又是北风呼啸,沙尘席卷而来,我站在沙山之巅,远眺夕阳下沙山的美景: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气韵酣畅。陶醉中我低头俯视,却发现山脚有异象——那里有一泓清泉,横卧山底。漠漠沙漠中,它显得如此突兀;茫茫黄沙中,它是如此明亮。它太清澈了,清澈到让人觉得它不该属于这个地方。以它的品貌,应在江南水乡,温婉而宁静地流淌,涓涓不息。而它却在这漫漫黄沙中营造出一片如此可人的天地。漫天的飞沙,难道从未将其填满?夜半的飓风,难道从未将它吸干?

沙山之中,清泉之畔,冥冥中,一个声音传来,不疾不徐,从容镇定,字字分明:因为坚守,因为坚持,所以永恒!

在余秋雨先生曾经站立过的地方,我仰视,我俯瞰,我感动,我喟叹,那自然的山水啊,那人文的山水啊,那如珠玑般的字句啊,都是我生命的养分,滋养我的思想,滋养我的情怀!

读文化苦旅有感800字(三)

近日,我有幸拜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过之后,掩卷沉思,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悲愤、沉重、欣喜……

《道士塔》前,他感慨万千:既悲又愤。悲的是王道士的无知幼稚,不懂得文物的价值,官员随意处置那唐朝的经书,送给京官做生日礼物,留在家中自己收藏,在少量经书运往京城的过程中任它被拿走。愤的是那些外国人知道这文物的价值,却利用王道士的无知用极少的钱或物品换得大批经卷,使得大批价值连城的文物流落到海外,而中国的专家研究自己国家的敦煌却要饱含屈辱地从英国人手中买微缩胶卷。

雪灾人们心中大都是美丽的,《阳光雪》却带着一千多年的沉重飘飘洒洒,站在这昔日的战场,带着这沉重的心情,在这如潮的沙坟,如浪的寒峰间,又想起了昔日王维的劝酒,又想起贬谪逐官的人们,飘扬的雪花中独立寒风,无论是谁,处于此情此景,心情都会不由自主地沉重下来,本还该有几声羌笛和胡笳做伴,可那却是士兵的哀叹,在这昔日的战场上,其实心头最多的还是沉重的心情。

也许苦旅中作者还带着几分欣喜吧。

《腊梅》,生在病院里的腊梅,带着一种高雅淡洁的清香,在病院竟还有腊梅,芬芳淡雅的香味让所有病人的情感都投在上边了。下雪了,他们在乎梅花朵数的增减,下大雨了,他们在乎梅花会不会被打落。下雪了,有身子袅娜的护士冒雪数花,下雨了,有身材颀长的护士架伞。即使是生病也带给作者以欣喜,他的心中应是快乐的吧,因为冬天,他们有过一枝腊梅淡黄色的腊梅,傲然立于雪中……很久很久……

也许这文化的苦旅带给作者的不仅仅是苦,还有悲愤,还有沉重,还有欣喜,还有……我读了这《文化苦旅》是带着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作者的漂泊旅程中,每一次的留驻都不会否定新的出发。每一次心的感悟,都带着一丝智慧的光彩,也许它比任何一段文字都苍老,但作者的心是永远年轻的,怀着一颗年轻的心去游历大江大河,遍访大好河山,趁着我们还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让人生永远充满年轻的心情,拥有年轻的色彩,永远年轻!

山水间的跋涉之时,作者有时有许多的回忆,而这种回忆渗入笔墨之中,让我感受到山水历史之外,人生回忆也能增加声色情致,也许作者本无心写这些,是山水给了他回忆往事的空间。也许这些只是因为作者的心还是年轻的,年轻的心不只属于年轻人。

读文化苦旅有感800字(四)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赏今时月,品古时人。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语言中溢于言表的伤心、无奈和几分愤懑在书中的第一篇文章中就表露的淋漓尽致。以王圆篆为线索的叙述让我深刻的感受到让我感受到一个文人,在被毁坏过的莫高窟面前那种痛心疾首的情感。

王圆篆,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这种肤浅而无知的农民在那个时代是随处可见的一类人,而这样一个人却把握了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从而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灾难。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啊,就这么被毁了,就被这么一个浅显无知的人给毁了,这让人如何不痛心,如何不痛恨?但是余秋雨不屑于向他倾泻愤怒,他太过于卑微与渺小。可在文章中,余秋雨用到了“跪”和“求”这两个近乎哀求才用到的字眼去面对王圆篆,这是为何?这又是何苦?因为在他眼里,若能护得这文化存活下来,付之生命又有何妨,更何况放下自己的尊严去阻止王圆篆那可恶的行为呢?因而,这未曾屈服的傲骨却想要在王圆篆面前跪下去苦苦哀求:请等一等,等一等……而他所换来却只有一张困惑的面容。

看到这里让人百感交集,对于王圆篆的愤恨、对于自己没能早生一个世纪的哀怨、对于祖国灿烂文明失落的痛心、对于余秋雨这样的文人的钦佩。都说世界上最为残忍的事情莫过于把美好的,你所珍视的事物摧毁给你看。现在,我终于体会到了这种残忍,这种源自于一个悲哀时代的残忍。无法挽回的无力感充斥着心间。但是我们并不是真的无能为力的,生于这样一个和平而又文明的时代的我们更不能让历史重演。让我们摒弃“到此一游”,让我们去爱护每一件文物,别让自己的子子孙孙在一片狼藉面前像如今的我们一般痛心,别再成为下一个“王圆篆”。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那么苏小小应是不负于自己十九年的芳华。一个将美诠释得如此彻底,将美作为毕生所求,将自己在最美的年华逝世当作上天成全的女子,她的日子会有未曾起舞的么?余秋雨说苏小小的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梦,确实,苏小小作为古代的风尘女子,竟活得那般潇洒、真实、美丽,不得不说,她颠覆了风尘女子的一贯形象,她是独树一帜且最为美丽的。她不同于别人以姿色苟活于世,而是为了让美丽存在而存在与人间。她最值得为人所歌颂的便是那种对于美超越生命的追求。借一句尼采的话“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用来形容苏小小大概算是贴切了。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在我看来,《文化苦旅》就像一杯茶,苦涩后尽是回甘,在烟雾朦胧中映照的都是回溯千年的过往。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范文